英语阅读教学新视角

2024-05-10

英语阅读教学新视角(精选十篇)

英语阅读教学新视角 篇1

1 了解阅读

1.1 阅读的三要素

在讨论阅读“怎样教”之前,更必要先了解阅读“是什么”。每位语言学习者和教授者都有对阅读定义的不同理解。但无论理解如何,阅读的过程脱离不了三个要素:“读者已有知识”、“书面信息”和“阅读背景(目的)”。美国的学者安东尼[3]在1993年指出:阅读的过程就是这三个要素动态交流产生意义的过程。

1.2 阅读的模式

专家普遍认为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有三种模式存在:“至上而下”、“至下而上”和“交互式”。

在“至上而下”的模式中,阅读者把自身先前的知识和经验带入文本中进行判断,然后他们继续阅读文本来确认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在“至下而上”的模式中,阅读者会专注文本中的字、词、句和篇章结构,通过这种方式来构建和理解文本意义。在这一模式中阅读者不会把文本意义关联到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中。

通过阅读三要素来解释:“至上而下”模式就是从“读者已有知识”到“书面信息”的过程,“至下而上”模式则是一个刚刚相反的过程。

而“交互式”指的是前两种阅读模式都出现在阅读的过程中。“交互式”应该是阅读者经历得最多的一种阅读模式。一个优秀的阅读者应具有适当的词汇量、良好的句法和语法基础并通过它们来理解文本,同时还会不断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推断文本的内容。

1.3 影响二语阅读的因素

前文只是讨论了母语阅读的一些特性,二语阅读更加复杂,根据葛莱布[4]的观点,总的来说有以下一些因素可以影响到第二语言阅读:

1.3.1 认知发展阶段

阅读者的年龄不同,那么他们的二语阅读能力也会不同:10岁的阅读者和20岁的阅读者同时阅读一本英文小说,即使他们的词汇量相差无几,英语学习时间也差不多,他们对小说的理解也会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来自于他们对世界的认知成熟度存在差异,他们对阅读策略的采取也不同。

1.3.2 第一语言阅读能力

有着更高第一语言水平的阅读者更具有一种能力可以把他们第一语言的阅读技巧传递给第二语言阅读能力。

1.3.3 第一语言元认知能力

这种元认知能力指的是对母语语言结构、语法、句法的认知。那些能更好掌握自己母语规则的语言学习者就更有能力完善和改进其在二语阅读时的过程。

1.3.4 第二语言能力

第二语言能力强的阅读者,其二语阅读能力相应更强。

1.3.5 第一与第二语言的水平差异

如果第一与第二语言水平差距越大,阅读者就越难达到更高的二语阅读水平。

1.3.6 文化取向

会影响到二语阅读的文化取向有:对文本和阅读目的的态度、在第一语言中使用的阅读技巧和策略的种类、对阅读过程的信仰(如参考文献的使用、阅读中的记忆、阅读理解的本质属性)、对于文本种类的划分、所在文化的历史背景知识等等。

2 阅读课的设计原则

新加坡学者法维尔[5]在《计划一堂阅读课》一书中指出:如何使阅读课高效、有趣、与学生有关联是外语教师的一个重要关注点。结合上文对阅读和二语阅读本质属性的分析,对比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同时借鉴另一位学者理查德[6]所提出的一些建议,一堂新模式的阅读课可以遵从以下一些原则(部分原则以《新视野大学英语》[7]的课文为例)。

2.1 材料要有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内容有趣的阅读材料可以使一堂阅读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英语阅读课还是以指定教材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英语教师对教学材料的选择权。但老师们就真的一点发挥的余地都没有了吗?答案是否定的。随着现代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在课堂上的应用,英语教师可以在阅读课堂上加入很多和课文有关的补充材料来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比如外语教学与研究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2》的第三单元B部分的课文节选的是美籍华裔作家唐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的一个篇章,老师可以在网上搜索下载根据《喜福会》改编的同名电影,然后给学生播放课文所讲述的那个片段,再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教学活动。

2.2 主要课堂活动:阅读

有些老师习惯于在课堂上谈论阅读,但是这些老师很少真正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从事阅读活动。事实是:在阅读课上,老师应该真正让学生去练习“读”。每一堂阅读课都应该有一段时间(长短因教学目的而异)是留给学生阅读的。在这段时间里,听、说、写都应该让位。

2.3 把学生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带入课本

很多时候,学生们对阅读材料的内容不熟悉或者兴趣不大。当老师们命令到:“请阅读这篇文章,再完成文章后的理解题”时,痛苦、无聊的被动阅读就开始了。这一现象在我国大多数的阅读课上都在上演。为避免这一情况,老师帮助学生建立自身和阅读材料内容的联系变得格外重要。一个好的任务被叫做“K-W-L”。它是三个问题的关键词头字母:“What do I know?(我知道什么?)”“what do I want to know?(我想知道什么?)”“What have I learned?(我学会了什么?)”这些问题询问了学生关于某一主题的先前知识,也鼓励了学生在阅读中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的答案。《新视野大学英语2》的第一单元B部分的课文主题是文化冲击。文章当中论述了一个人出国时所经历的文化冲击的四个阶段。学生们一般都没出过国,所以对该文章没什么兴趣。但老师们应该注意到,学生们都是从五湖四海来到一个新的城市上大学的。,所以完全可以把学生们在大学的适应阶段和出国适应阶段做一个类比,这样既学习了课文也提起了学生们的兴趣,更妙的是还可以指导学生们以后的大学生活。

2.4 活动的多样性

在阅读课上,老师应该通过不断改变教学步骤、采用不同教学方法的方式来使学生持续保持对课程的兴趣。这些变化的唯一目的就是使学生能进行不同阅读策略的应用和实践。老师可以针对不同的课文制定多种多样的课堂活动:或快速阅读,或仔细重读;或个人阅读,或小组讨论;或完成特定任务,或体验相关实践。而且一篇文章可以结合多种课堂活动。《新视野大学英语1》的第八单元B部分的课文主题是提高创造力的方法。针对这篇文章,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事先提出文章中“两绳问题”,让学生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实践该问题的解决方法,谈论结束后再让学生对文章进行个人快速阅读,找出作者给出的正确答案。这样,一篇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同样也可以勾起了学生们的兴趣。

2.5 采用DRTA教学法

DRTA是Direct Reading Thinking Activity(直接阅读思维活动)的简写。它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广义上说,DRTA旨在培养阅读者为了自己的目的而阅读的能力,同时也强化了阅读者以自己的阅读目的来检阅文本材料的能力。

一堂DRTA阅读课应分为三个阶段:

读前导入:老师应检查学生对某一篇文章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明确学生和文章的信息空缺,帮助和鼓励学生对文章进行读前推断。

读中检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来检阅自己的读前推断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就需要对推断进行调整。

读后活动:老师应该在学生阅读文章后安排一些跟进活动用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这样的活动有:阅读理解检查,主题讨论,词汇学习,批判性阅读或写作。

2.6 考虑阅读策略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有专家[8]指出,元认知在阅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的、具有策略性的阅读者会时时监控自己的阅读和学习状态,会计划自己的阅读策略,会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并对之做出评价。通过对二语阅读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有效的阅读策略是可以被习得的,学生可以从中获益。一些可以在阅读课上讲授的阅读策略有:预测、略读、浏览、猜测陌生单词意义、确认文体、确认主题和文章大意等等。

3 结论

自产生文字后,“阅读”这一人类行为就随之出现。人类科技和文化不断在发展,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阅读”了。我国具有英语阅读能力的人才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信息全球化的需求。虽然我国中、高等教育的英语教学都很重视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但大部分英语教师还是不能脱离“语法-翻译”法的传统模式。于是,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探讨是颇有裨益的。作为英语教育者,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发掘阅读教学的新方法是必须的,并始终应该坚持下去。

摘要:我国大部分英语阅读课的教学采用的是“语法-翻译”法,这使得阅读课勾不起学生的兴趣,实际教学效果不好。通过对阅读三要素、阅读模式和影响二语阅读因素的分析,借鉴相关学者已知研究,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可以总结出一些阅读教学设计的新原则:阅读选材要有趣;主要课堂活动是阅读;把学生的经验带入课文;教学活动要多样化;采用DRTA教学法;教授阅读策略。同时,英语教师还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原则,阅读选材,教学活动,DRTA教学法,阅读策略

参考文献

[1]Harmer J.How to Teach English[M].London:Pearson Educa tion,Inc.,2007:113.

[2]朱建新.语言输入与文化适应[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53(5):48.

[3]Anthony H M.Reading Comprehension:A Selected Review[M].New York:McGraw-hill,1993.

[4]Grabe W.Current developments in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research[J].TESOL Quarterly,1991,25(3):375-460.

[5]Farrell T S C.Planning Lessons for a Reading Class[M].Sin 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er,2002:9.

[6]Richards J C.Beyond Methods[M].Cambridge:Cambridge Uni versity Press,1998.

[7]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英语阅读教学新视角 篇2

本书以循环的视角探讨阅读教学中的词汇处理。在文本分析和解读的基础上学习词汇在特定语境中的涵义和用法,尝试通过读前、读中、读后各种不同的设计来循环练习词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核心词汇。增强词汇习得的深度,形成一个完整的阅读兼顾词汇的教学周期。全书以教师访谈、常态阅读课分析、磨课课例为载体,通过行动和反思,呈现相关的可操作性成果。

主要内容:

第一章 我们的主题

批评性阅读是一种深层次阅读,它要求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利用预测、分析、质疑、推断、总结、评判等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达到对阅读材料的深刻理解。

第二章 我们的困惑

一、简单肤浅的文本处理

二、缺乏层次的问题设置

三、过度的重视“语言点”的阅读教学

四、不充分的阅读和思考时间

阅读课教学不只是让学生通过略读,找读查找信息,理解大意,它还涉及对文本更深层次的分析、探究和评判。

第三章 我们的行动

一、行动对策

二、行动过程

(一)实践形成的理念

(二)实验出现的问题

(三)磨课形成的蜕变

批判性阅读是一种积极的个性化的阅读,它注重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主体参与,独立探究,反思质疑,分析与评价,而不是单纯、被动地接受信息和记忆所读的内容。

第四章

我们的思考

一、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思维拓展

二、研究反思:过程和方法

三、后续研究:深化和延伸

培养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新视角 篇3

【关键词】初中英语 初中学生 阅读能力 新视角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020

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需要早早着手进行培养。在学生学习的诸多学科中,英语是一门语言,对学生的能力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早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也是学生学习英语这门语言的关键时期,阅读能力作为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从初中阶段就着手培养。在新时期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哪些角度更好的培养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呢?本文提出几种有效的方法,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基础

本文重在从新的视角探究提升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而基础知识作为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根本,只有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引起了重视,才能谈及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初中阶段不仅是培养学生各种英语能力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那么对于阅读而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哪些方面下工夫呢?本人在实际的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注重对学生进行词汇教学

词汇是构成英语的细胞,不管进行难度较大的文章的阅读,还是进行较为简答的文章阅读,都需要有词汇做支撑。那么为了更好的通過词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学生进行教材上词汇的教学,使学生牢固的掌握大纲要求的词汇。另一方面,要适度的拓展学生的词汇量,使学生有序的掌握一些初中阶段经常遇到、教材上又没有涉及的词汇。

(二)注重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与应用

初中学生的记忆力较强,因此只要是教师要求学生背诵的对话,学生总能够有效的记忆,然而熟练的记忆与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学生能够熟练的记忆句子,并不代表学生能够对其进行灵活应用。进行英语文章阅读的过程,对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与应用句子,进而更好的帮助学生展开阅读活动。为了更好的培养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很多种,教师应该引起重视。

二、注重背景知识的教学

英语不仅是一种外来语言,也是西方文化的一种体现,很多英语文章都会涉及到西方文化,如果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背景知识,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铲除大量的思维障碍,反之,将会给学生的阅读活动带来极大的麻烦。那么初中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该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背景知识呢?本人建议教师将对学生进行背景知识的教学蕴含于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背景知识的掌握呈现一个逐渐增加的态势。

例如教师在讲解与圣诞节相关的章节时,可以介绍西方关于圣诞节的一些风俗,这样学生在阅读相关的文章,就能知其所以然。在丰富学生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穿插很重要,让学生阅读一些与西方文化相关的书籍也十分重要。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让学生阅读一些既有趣、又能够丰富学生阅读背景知识的书籍,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虽然初中阶段学生进行的是较为简答的英语文章的阅读,但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也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与阅读相关的方法与技巧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方法与技巧,一方面使学生的阅读活动变得更加顺利;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进行有效阅读的信心。例如:找出文章的中心主旨,既是学生在做阅读题目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道题目,同时也是学生很好的把握文章内涵的一个途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起始句、段尾句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快速找到文章的中心主旨的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进行阅读的方法与技巧还有很多种,教师应该逐步对学生进行渗透。

四、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

在对学生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也十分重要。初中学生虽然掌握的英语知识点还不够丰富,但是学生要阅读的文章的难度也较小,因此,通过学生的努力,也能够读懂文章的含义。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障碍,有时并非出现在知识的掌握,而是出现在学生的阅读速度等非知识性的问题。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十分必要。

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花费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阅读速度的训练,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读取文章,并有效的获取信心,这样学生有了提升阅读速度的意识,在实际的阅读训练过程中,掌握了有效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学生的阅读速度自然得到了有效提升。除了学生的阅读速度需要提升以外,学生有效获取知识点的能力也需要提升,并且学生的这种能力,也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得以解决。例如:教师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数字、人物等引起重视,这些都是有效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五、通过拓展阅读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也是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通过不同的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升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学生进行的实际阅读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提升。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的视野能够得到开阔,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点等奠定了基础,学生在进行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掌握的词汇量也逐渐增加,同时学生理解句子与文章含义的能力也大大提升。总之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进行阅读,并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阅读资料。

英语阅读教学新视角 篇4

一、新课程标准下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英语阅读教学中, 学生能够接触的英语阅读教学资源以及信息越来越多, 并且范围也越来越广, 但是学生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和缺陷。很多学生多是借助网络资源以及教学便利用于娱乐, 而进行英语阅读学习与知识拓宽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导致英语阅读教学中, 虽然拥有便利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等, 但是在实际教学与阅读学习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 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另外, 英语本身是一门语言文化教学学科, 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于教学开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和意义。但是当前教学环境下, 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 学生受到的文化环境以及氛围熏陶越来越少, 再加上对于中国语言文化认识的缺失, 导致学生在教学知识与内容学习过程中, 不能够对所学知识的背景以及相关文化制度等进行全面认识。最后, 当前我国英语教学中, 英语阅读教学的开展与其他国家的英语阅读教学相比, 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和局限性, 英语教学中对于语法知识以及解题技巧的教学过于重视, 而对英语学科文化知识背景的讲解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忽略和不重视, 导致学生在知识学习与理解训练中多是按照既定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学习, 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发展。

二、新课程视角下英语阅读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渗透分析

1. 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英语学科本身是一门西方文化语言教学学科, 含有浓重的西方文化和语言色彩, 其中也有对于中国文化的引进与融合, 因此文化背景和氛围比较浓厚, 但其中也存在较为突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主要与中西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活文化习惯不同有很大的关系。比如, 在英语教学中, 对于两个人之间的见面招呼方式的教学, 就应结合中西方见面招呼方式的不同, 进行教学知识的引进与教学开展。习惯上, 西方人见面多以“Hello”为打招呼方式, 但“Hello”在汉语中仅表示“你好”的意思, 这与中国人之间的招呼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国在招呼上除了会用到“Hello”外, 还会说一些表示客气或者是问候的语句, 像“吃了没”“去哪”“干啥”等, 但如果将这些招呼语言用到西方国家的招呼中, 就显得很没有礼貌, 因为这属于对于别人隐私的探究, 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2. 新课程视角下英语阅读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渗透

首先, 针对上述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教学渗透以及融合应用中, 老师应注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 针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举例解读, 以使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有个初步认识, 进行知识学习中的文化氛围营造, 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注意结合这些背景知识的积累, 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提高英语阅读学习质量与效率。其次, 还可以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 引导学生参与英语阅读学习, 使学生通过更多知识内容的学习, 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这种教学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渗透体现。最后, 在实际教学中, 还可以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探讨或者是讨论的方式, 引导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关注。

摘要:本文将结合新课程标准下英语阅读教学现状, 在对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的基础上, 对新课程视角下英语阅读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渗透应用进行研究分析, 以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教学,阅读能力,文化差异,渗透教学

参考文献

[1]金玉清.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培养学生交际能力[J].吉林教育, 2009 (1) .

初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新探究 篇5

童玲芳

这次培训主题十英语阅读课教学模式探究。阅读教学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开发智力,培养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了解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意识,为继续学习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

英语阅读教学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整体质量。我们既要重视对学生阅读策略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对阅读习惯、技巧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现行初中英语教材(Junior English Go For It人教版新目标)中,阅读课文在各单元都有分布,在八年级下及九年级每单元还有一篇拓展阅读,这些阅读文章涵盖历史事件,旅游,课余生活等话题,具有篇幅长,句式复杂,词汇障碍多,教学难度大的特点。阅读课在我们平时的英语教学中尤为重要,怎样上好阅读课成为英语教师教学中的关键。那么,阅读课应如何把握,遵循哪些原则呢?

一、主要原则

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一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单元整体出发,整体把握教材的逻辑体系,通盘考虑教材处理:将一单元中各课的内容和教学过程所涉及的有关环节作整体安排和设计,使各部分、各环节构成一个合理、优化的整体,在不同的阶段有所侧重。从阅读教学而言,教师应当清楚在一个单元中,哪些听、说、写的内容与阅读有关,教师应当有意进行铺垫,或利用之进行扩展。其二,是指在阅读教学中采用语篇教学法。语篇教学法是指从语篇分析入手,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求学习者从其层次结构及内容上入手,最大量地获取和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信息,同时逐步培养其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所以这种方法可以达到把语篇分析、打语言基础及提高交流能力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目的。

2、交际性原则。学习语言是为了交流。交流可以是口头的(听说),也可以是书面的(读写)。阅读教学也应注意突出“交流”二字,既要理解文字的含义,更要注意语境及角色。在阅读教学中强调交流,实质上是强调语言的实践。

3、实践性原则。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形式的实践性表现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上,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现代外语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关照,教师善于觉察到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各种认知的或情感的需要,并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2、最大限度的让学生积极和自主地学习,在心理上、学习资源上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3、师生关

系是合作的、互动的,教师协助学生学习而不是主宰学习。由此看出,教师的角色并非课堂的主宰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协助者。

4、精泛结合原则。精读和泛读是阅读的两个方面。精读属于分析性阅读,它对课文中各种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并详细讲解其内容。精读是使学生获得语言知识的重要途径。而泛读则是综合性阅读,它不进行语言形式的分析,只要求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泛读是扩大语言知识和吸收信息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精读和泛读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是不同的。在入门阶段应以精读为主,教给学生基本的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尽量多地背诵一些课文。在基础阶段应将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训练学生掌握基本阅读的方法、阅读技能与技巧。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泛读的比例应逐渐增加,在大量的阅读中熟练阅读技能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精读与泛读相互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5、兼顾听说写原则。阅读领先的教学路子,是上世纪初直接法语言教学大师韦斯特首先提出的。他根据印度的困难教学条件,主张在入门阶段的语音和口语训练之后就开始直接领会式的阅读教学,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功。阅读领先并非只强调重视阅读技能的训练,而是通过阅读为突破口带动其他几项技能的训练。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里的“侧重”除了指从总的教学目标和安排出发,提出教学重点之外,还有另一个含义:指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可以有不同的教学侧重点,着重培养某一两项言语技能称之为“阶段侧重”。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有所侧重,而不能只重视阅读就不顾其他技能的发展。

英语阅读教学新视角 篇6

[关键词]阅读教学 篇章视角 表达文本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24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深入实施,“语言文字运用”已成为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的语用训练仍旧拘泥于文本语言的细节,严重缺失对文本篇章的关注揣摩。篇章教学的缺位,导致很多学生对文本脉络理解不清,对写作的重点把握不明、详略安排不当、谋篇布局混乱。那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引领学生从篇章的视角解读文本呢?

一、关注文本联系,体悟谋篇的匠心

文本在产生之前,作家已经在心中形成一定的雏形,具有大致的构想。这种整体性的构建并不是蕴藏于文本语言的哪一处细节中,而是散布在文本的整体框架中。因此,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跳出文本字词句段的束缚,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关注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与策略,将原本融为一体的有机整体依照作者的创作思路拆解开来,让学生紧扣文本创作的密码,掌握写作的方法。

例如,《泉城》一文中介绍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四种泉水。在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对四种泉水产生感性认识。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通透的感知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依照这样的顺序进行介绍呢?是否可以按照我们喜欢的顺序进行表达?”教师顺势出示标有泉水位置的济南市区地图。学生交流后豁然开朗。这一案例,教师不局限于对文本语言表达精妙的引领,更聚焦于文本的篇章构建,还原了作者的创作构想,让学生尝试以整体的视角关注文本,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推进读写迁移,感受选材的妥帖

文本的中心确定之后,选择怎样典型的材料也写作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文本的核心价值取向入手,引导学生从材料的内容与性质方面,感受材料与中心主题之间的联系,体会作者在选择材料时的独运匠心。请看《珍珠鸟》的教学。

【唤醒经验】

你和哪些小动物有过接触?(养狗、养猫居多)

你和小动物之间发生过哪些趣味十足的事情?(蹭脚、舔脸……)

【文本感悟】

课文中描写了作者与珍珠鸟的哪些亲密接触的事件?为什么要依照这样的顺序表达?除了课文中的内容之外,他们还可能会有哪些事情发生?为什么作者不描写这些内容呢?

【表达迁移】

假如我们要写自己与狗或猫相处的作文,你们会选择哪些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尝试列出一份提纲。

这一案例中,教师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根据学生解读文本可能出现的障碍,先从他们原始经验入手,通过聊天自主选择素材;继而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掌握作者选材的技巧,并将其巧妙地迁移到自己习作实践中来。虽然课堂中,教师并没有给学生现场实践的机会,但提纲的整理已经将课文彰显出来的选择艺术和精彩融入其中。这样,文章应该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这些核心问题自然地深入到学生的意识中,教学效果就可见一斑了。

三、实施对比辨析,探究写法的精妙

随着语用理念地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阅读教学中关注文本整体、体悟作者写作方法已经越来越多。但是,在引领学生感受文章写作方法时,教师如果不能继续追问,其指向篇章表达的教学也只是浮于表层。因此,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达到怎样的表达效果?如果缺乏这样有深度的追问,阅读教学只能是一种标签式的名词累加,学生难以吸收与内化写作技巧,无法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钱学森》一文时,教师紧扣第一自然段中表示时间的“1955年10月1日”,引领学生从课文中抽取表示时间的词语,引发学生的疑惑:作者为什么没有按时间或者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描写呢?于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将钱学森劈波斩浪回到祖国怀抱的镜头放置在课文的开头?经过思考、讨论,学生终于明白:这样写,将钱学森归心似箭、急切报效祖国的情感有效地凸显出来,激荡了每个读者的内在情感,激发了读者阅读文本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点明这种写法叫做倒叙法。教例中,为了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倒叙的写作方法,教师让学生从课文中抽取表示时间的词语,通过比较、分析等,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直奔主题,对篇章形成感知。

指向表达层面的阅读教学,既要从文字、词句等细节入手,又要考虑篇章结构。只有两者彼此交融、不失偏颇,阅读教学才能更加有效,使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方法,提升语文素养。

绘本阅读, 习作教学的新视角 篇7

一、准确定位选择, 在导入中唤醒写作欲望

一节课就如同一部电影, 情节跌宕起伏, 悬念扣人心弦。导入环节既要紧扣文本中心, 也要带有趣味性, 才能引人入胜, 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有效释放。在绘本习作中, 教师就可以凭借绘本内容的新颖, 让学生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获取与众不同的创作感受, 从而深深吸引学生, 启动学生的认知思维。

例如, 在教学绘本《蚂蚁和西瓜》中, 我并不急于让学生阅读文本, 更不急于让学生直接进行写作练习, 而是出示了一张蚂蚁王国的图片, 并相机追问学生: “此时, 蚂蚁们都在忙碌什么?”这对于绘本内容尚不知情的学生而言, 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都将思维聚焦在图片中, 学生也在观察中获取了丰富的认知体验。此时此刻, 学生已经积蓄了大量的感知情绪, 从而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绘本习作的学习中来。

教师正是借助绘本材料的新奇, 在导入环节中把握住了学生的内在心弦, 刚刚开课, 就凸显出无限的认知张力, 引发了学生的感知欲望, 从而让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入习作新课的学习。

二、体验绘本新奇, 在体验中激活写作动力

在小说与戏剧中, 就常常借助人物之间的内在矛盾来推动故事的情节发展, 而在绘本教学中, 不难发现作品中的人物迷惑于事物的表面现象, 形成新的矛盾认知, 将双方的矛盾推向紧张、尖锐时刻, 到最后形成戏剧性认知冲突。而在正式揭晓故事发展的结果之前, 学生一直沉浸在绘本故事中, 心怀好奇, 在结果的猜测与求证中处于亢奋之中, 为即将进行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例如, 在《特别的日子》一文中, 青蛙不知道今天的日子为什么特殊, 寻味了很多好友都无果而返, 最后寄希望于野兔, 但野兔却不在家。全文师生采用了合作阅读的方式来感知青蛙情感变化的的轨迹, 并在其他动物对“特殊”的不同理解, 形成完全迥异的认知体验。而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也跟随着绘本中人物的认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这种源自心底意识的好奇心牢牢吸引着学生的关注力, 于无声之中制造出作为课堂教学的张力。

三、感悟绘本语言, 在品析中享受愉悦体验

绘本故事内容丰富多彩, 言语表达干练生动, 所以阅读故事情节、品味绘本语言, 是形成言语智慧、积累习作方法的有效载体。针对绘本的特色而言, 学生在感受了绘本习作方法之后, 让学生进行深入感知中, 为学生的表达历练降低了难度。更为重要的是绘本中有大量经典的留白, 给予了学生自主想象的广阔空间, 学生的思维在绘本的世界中自由徜徉, 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这种源自学生内心世界的张力,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绘本作文的秘秒, 起到了较好的表达作用。

例如, 在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时, 很多学生都被大栗色兔子和小栗色兔子之间的真挚感情所感动。在这一绘本中的封底上, 有这样一段话: 当你真正地喜欢一个人, 你很想把这种感觉描述出来, 可是友爱实在是一件不易衡量的东西。而在此基础上, 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读了绘本, 我们心中的爱到底是怎样的呢? 请同学们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绘本故事的精彩之处, 常常能令学生心潮澎湃, 涌动其创作的欲望。学生丰富的想象以及笔端流淌出来的智慧, 让学生在想象中耳目一新, 从而使整个习作过程都灌入了无限的张力。

四、把握人物特性, 在拓展中延续习作范畴

好的课堂结束并不是学习的终止, 好的结尾应该是画龙点睛, 让学生在原本情感的波澜中再次生发出其他的感知和主题。绘本作文的教学, 就是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拨开习作的思路, 教师只需要在原本认知的基础上巧妙地设问, 拓展作文感知的情境, 逐步将思维的眼光拓展到课堂之外, 重新唤醒学生其他相关范畴的思考, 这样才能永久性地保障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的认知特点。

绘本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可谓丰富多彩, 形象也各具特色。习作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依循人物个性的基本特征, 引导学生想象人物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从而延续绘本的基本特性, 形成新的故事。例如, 在教学《我们还是好朋友》时,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提炼概括毛毛和杰克的个性特点, 让学生联系自己日常生活中与小伙伴相处的感受, 创编属于他们之间的全新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 教师正是以绘本中的人物形象作为抓手,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 让绘本阅读与生活挂钩, 从而让绘本阅读逐步向习作靠拢。

总而言之, 绘本是学生喜闻乐见的阅读形式, 每个绘本阅读都是一段奇妙的心灵之旅, 更是学生想象翅膀飞行的挑战。只有在绘本故事的浸润与激发下, 学生才能真正的喜欢上绘本, 喜欢上作文, 从而让学生的习作过程充满灵性之旅, 成为自己终身都享受不尽的知识宝库。

摘要:当下小学作文教学中, 学生闻“作”色变的尴尬仍旧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观。本文提出要准确定位选择, 在导入中唤醒写作欲望;体验绘本新奇, 在体验中激活写作动力;感悟绘本语言, 在品析中享受愉悦体验;把握人物特性, 在拓展中延续习作范畴。从而借助绘本阅读, 提升习作教学的整体效益。

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新视角研究 篇8

一、读写结合,激发思维

实际上,阅读和写作之间是密切相关的,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切不可将这两者割裂开来,相反地,老师需要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为阅读能够使写作的思维得以扩散,而写作则能够对阅读进行延伸和展现。 这样一来,语文老师便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借助写作来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具体来说,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将一些优美的句子、段落摘抄下来,并且在读完一篇文章后要写读后感或者是内心感想等,进一步强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如,老师在教学《 三亚落日》 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从文章中摘取描写落日相关的句子和词语,然后对其记忆和运用。 在需要写一些环境描写的习作时,老师便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各种词句,写出一篇饱满的作文。

二、网络技术与阅读的有机结合

随着科学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仅仅课本上的知识已经没办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老师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墨守成规,过分依赖于语文教材, 那么会使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语文老师务必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技术,使得学生能够正确运用科学技术来开阔自己的视野,发散思维,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如,老师在教学《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这篇文章之前, 可以先让学生自行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查询与聂将军相关的故事,更加深入地了解聂将军的背景与经历,从而更好地理解聂将军与日本小女孩之间的故事。 但是老师并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搜集相关资料就可以了,而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搜集资料的方法和感想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让学生能够明白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来获取有关的阅读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也能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实现个性化阅读

要知道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小学生有着自己的想法和个性,老师如果采取“ 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会严重抑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老师应当在教学中适当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教学方式,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学生作为阅读课堂的“ 主人翁”,使学生作为个体对于阅读的感受能够充分体现,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积累和运用各种阅读资源。 具体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教授学生基本的阅读技巧和要领之后,不要过分要求或者指定学生一定要读哪一篇文章, 而是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章, 将学到的阅读知识运用到平时的阅读中,真正做到“ 学以致用”。 但是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或者文章。 另外,老师也要尊重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不同看法, 如,老师在教学《 半截蜡烛》 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完文章之后,对文章中人物的各种表现进行评价,有的学生认为小女儿的做法是非常勇敢的,有的则认为是相当危险的,这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阅读结果,对文章进行续写,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是一项相当重要的教学内容,这需要老师从自身实际的教学情况出发,在立足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能够得到体现,从而提高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未来综合的素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性的学科,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通过小学语文的学习能够获得启发,养成属于自己的用语习惯和写作习惯,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其中阅读教学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学生不仅仅只是会读文章,还要读懂文章,具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现状出发,用新视角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提出了几条解决途径,希望能够对以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建议。

系统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初探 篇9

一、怎样理解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系统视角

系统视角一般是指看待一件事情或一个事物的时候, 不只从单纯的直接影响因素来看, 而是综合可能影响到事物的所有显性和隐性因素, 系统地进行分析, 以求得对事物的全面理解, 以求得更好地促进某一事物的发展。

初中英语阅读作为一种语言学习, 作为一种第二

语言的学习, 用系统的视角来看, 其不只是一个孤立◎的阅读过程, 而是学生将阅读对象与自己已有的英语徐亚

基础, 与原有的汉语基础, 甚至是与自己的思维习惯同时作用的过程。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放到系统视角下来研究, 是因为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 英语阅读是一个心理机智十分复杂的过程——这是已经为许多研究成果所证实了的。既然如此, 对于学生的阅读而言, 我们就不能用线性的思维来看待。既如上面所说, 初中英语阅读是一个多方面参与的过程;又如当代教学心理学的成果所指出的:初中英语阅读, 应当是具有了初中阶段所应有的学习水平的学生, 在单词、短语、句子、文章等不同层次上, 调动头脑中多方面的学习因子尤其是语言方面和用于语义理解方面的因子, 同时参与的过程。具体地说, 学生会将原有的与未知的在思维中编织成一个自身理解的语言体系, 进而内化到自己的语言网络当中。

二、系统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分析因子

显然, 经由系统视角的理解, 我们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显得更为科学合理, 更为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那么, 作为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分析, 我们应该怎样利用从系统视角下来改进我们的教学呢?通过阅读相关理论, 我们可以发现系统视角可以分为三个切入点, 它们分别是阅读语言结构、阅读内容组成和英语阅读方式。那我们就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其一, 阅读语言结构。在系统视角下, 这是一个大的内容。仅从英语阅读来看, 我们可以获得这样一些认识:作为英语阅读, 其面对的是书面语言, 获得是口头语言 (有可能是默会的语言能力) 。英语语言是以字母的不同组合来提供语言形式与结构的, 在学生由小学到初中的英语学习过程中, 已经通过原始性积累形成了属于自身的, 简单

的英语语言结构。比如说他们熟悉了师生之间的系问好What Goodis yourmnameorning?!熟悉了简单的口语对话熟悉了比较长的英语文章:阅读Hell, o!统如现在七年级的英语文章已经是不短的篇幅了。这视英语阅读学习的重要参与者。而正因为这种参与是些存在于学生知识结构当中的英语知识, 成为后续角综合的、无序的, 不同的学生所动用的原有知识结下构是不其一二样, 的英, 语所阅以读我内们容要组用成系。统英视语角阅去读解读教。学的的每个单词实践表明, 的意思在我们, 但却无法弄懂句子的意思, 以及的教学中总会存在学生能够知道初读懂每句的意思却弄不懂全文的意思的现象。如果中的东西已经会了从传统的线性思, 为什么更维来分析, 这是解释不通的高一级的就不会呢:基?而础英从系统视角下来分析, 我们是可以找到理由的:学语生力。虽说然得弄具懂体了一基点础就的是东虽西, 然但有却了缺语乏言系词统汇, 理但解的却能没阅的观点, 这种整体能力的形成来源于对英语语法的有形成将语言形成整体意义的能力, 而根据系统论读内化, 对英语语言习惯的理解, 以及对英语文化的教特别是有了解, 等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研究, 无论是小学, 学还是到七八年级的学生, 甚至是九年级已经要毕业初中文习的学生, 惯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你是谁他们翻译一些句子的时候仍然遵”应该循的是探翻译成“Who are you?”, 但有部分学生就是想不通为

什么不是“You are who?”, 这就是用汉语的习惯学习

英语的结果, 而说到实质上就是用汉语的习惯去理解英语的结果, 就是缺乏必要的英语内容组成。

语境理论视角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篇10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境理论,英语阅读

初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通常只注意到词汇及语句的使用十分正确,往往会忽视体会语句中含有的深意,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英语学习时应当具备的灵活性。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应当去体会句子中的深意比如:时间、空间、情境等,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去认识与剧中的单词。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善用语境阅读对提高英语水平起到了提高作用。

一、语境理论概述

语境即语言环境,从语境的研究历史来看,在各门不同的学科中以及不同的学术流派中定义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在语境的研究中,通常可以分为语言、情境和文化三大类,也可以统称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从范围上看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内容上看语境有题旨和情景之分;从表现形式上语境有外显和内隐之分;从语种上看语境有单语和双语之分。语境在最初通常是语言专家用来解释语言本身之外的社会因素、表达方式、社会适应性等具体变化的对象。最初语境是人类语言交流所在的交流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场合等,主要目的是为了表现语言在环境中是否具有合适性。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语境不再是人们生活交流中的一个固定环境因素,针对语言的分析和应用,语境在这些文化类的开始有了专业密切的关联。尤其是在英语的教学中,语境理论对于英文中的时态以及动静态有了很好地体现。

二、语境理论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优势

初中生在英文学习与考试中,阅读理解一直是一个难点。为了能够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为学生制定更为有效的阅读积累目标,并利用语境的理论在教学中更为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首先,兴趣的培养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是非常重要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要素,语境便能够作为教师英语兴趣教学中的切入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能针对英语教学起到提高作用。其次,学生十多年的学校学习生活是为了能够满足步入社会后市场竞争力的需求,这就针对学生在校的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英语作为一门全球经济文化交流的必要语言,成为了学生在初中的基本学科。初中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完善自己的教学课程体系,并针对学生的习惯提出其在学习中的独立性,知识与实践的积累在初中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三、培养语境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实际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初中的英语学习正是打基础的时候,阅读理解通常会以一些实际案例的方式出现。所以,培养学生在英语中的实际应用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很重要的。教师应当结合语境给学生适当的拟定环境因素,让学生根据这些因素编演出一些小短剧,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相继涌现,公立、私立杂乱不一,学校之间对于生源以及师资水平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并给学生一个健康有利的学习环境,国家出台新型的教育政策是势在必行的。尤其是在英语的教育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且让学生更加理解英语阅读的含义,新型的教学模式也是必要的。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为了适应学生的水平,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加上语境的运用,这对学生在英语阅读的理解上是相当有利。

阅读理解是一个“读”并“理解”的过程。在初中的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要做的是让学生确定文章的范围,让学生大致的了解这是一篇什么类型讲什么的文章。否则学生在通篇阅读之后,只知道组成文章的词汇短语,而不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对英语的阅读学习中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进行与阅读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确文章的范围是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的首要段落以及语法运用,确定文章的种类和内容来确定文章的语境。其次便是在这样一个语境环境中对文章进行通篇阅读,在知道文章的大致内容后对文章进行分段落阅读深入理解。这是一种从宏观的角度进行了解,在慢慢细化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的过程。中文与英文之间是有着一定差异的,英文有他特有的语法所以一句话通常也是固定的写法,但中文却不同,一种意思可以翻译成不同没干的句子。比如“Which winds carried you up to me”通俗简单的翻译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有着贬义的含义在其中,但是如果翻译成“是什么样的风将你带到了我的身边”就不难看出其中高兴的心情。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当在学生对其中难以掌握含义的语句捉摸不透时,教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对语句进行分析,从而跟深层次的理解文章的内涵。

结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学生在步出学校后所将面对的使更多的挑战,但伴随着这些挑战,也将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机遇。要更好的抓住这些机遇,学生自身的文化素质是需要不断提高的。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在初中英语教学这样一个为学生建立基础的时候,教师运用语境教学这样一种模式培养了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兴趣,也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教会了学生在今后的英语学习中用语境来加深对英语文章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赵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语境理论[J].赤子(上中旬),2015(10).

上一篇:三为主下一篇:银行、基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