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考试

2024-05-06

计算机网络考试(精选十篇)

计算机网络考试 篇1

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 给考试方法改革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2]。在多年从事教育测量学和题库建设研究的基础上[3], 2009年我校自主研发了基于微软SQL2005数据库平台的智能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 并于2010年春季学期开始投入使用。该系统采用B/S架构, 拥有先进的考试引擎技术、巨大的题库容量、支持复杂题型和多种媒体、详尽的考试数据分析等一系列功能, 为科学、高效的组织医学考试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

两年来, 我校共实施了近120场网络考试, 涉及计算机、外语、生理学、病理学、病理学实习、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健康评估等多门课程, 共23, 000多人次 (含留学生391人次) 参加了网络考试,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下面根据我们开展医学课程网络考试的实践经验, 谈几点网络考试应用于医学考试的利弊得失, 供各位同仁参考。

1 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优势

根据本课题研究小组的实践经验, 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提高考务工作效率、方便试题集成、改善考试效能、及时教学反馈和节能环保等几个方面。

1.1 提高考务工作效率, 节约教师大量劳动

提高考务工作效率, 是网络考试系统最大的优势所在。网络考试与纸制考试的主要区别在于信息流的交换效率不同。纸制考试信息流是单向线性的, 而网络考试是多向并发的。图1、图2是网络考试与传统纸制考试示意图。从图上可以看出, 传统纸制考试教师组织一次考试要完成10个步骤, 除了命题、阅卷、登记分数、统计分数等工作, 还要多次往返于教研室、院系、学校教务处等部门, 需要付出大量体力和脑力劳动。据专家估计, 执行一个纸制考试流程, 一般不少于7个工作日[1]。网络考试却十分便捷。网络考试系统在授课教师、教务人员、学生之间搭起了一座桥, 使他们之间信息沟通更为便捷, 效率成几何倍数提高。执行一个网络考试流程, 一般1个工作日就可以全部完成。

组卷工作轻松。纸制考试工作过程中, 组卷是一个非常繁杂的工作。首先, 任课教师完成试题的命题工作后, 将试题录入、排版, 然后统计各类试题的分布, 形成试卷结构表;在这个过程中, 容易出现主观失误且不易察觉[4]。其次, 任课教师要分送研究室、院系和学校考试中心审核;第三, 学院、考试中心逐级审核完毕后, 还需要逐份核查试卷, 往往是累得头昏眼花。这些都完成后, 才算完成了考前准备工作。网络考试通过网络题库系统与考试系统, 设计好试题分布、难度系数等指标, 只需要动动鼠标, 即可生成一套试卷。而且, 试卷形成后可以网上提交审查。教务人员只需在网上查看该课程考前分析报告, 利用前期数据判断试卷难度是否合适, 试题数量是否足够, 试卷结构是否合理等, 就能轻松、规范地完成三级试卷审核工作。

监考工作轻松。一般来说, 200名学生纸制考试, 通常至少需4名教师监考。执行考试时, 监考教师非常忙碌, 领取试卷, 分发试卷, 监督考场, 回收试卷等一系列环节, 每个环节都不轻松。有了网络题库和考试系统, 一般1个考场只需1名监考教师。轻动鼠标, 所有考务环节顷刻完成。监考工作基本上就是公布考试密码, 处理考场异常事件等, 非常轻松。

阅卷工作轻松。利用系统的网上阅卷功能, 可以极大地减少阅卷工作量。客观题由计算机自动完成, 主观题同时给出学生答案和参考答案, 阅卷工作轻松、方便。

成绩统计工作轻松。判卷后不需要再费时费力手工统计分数, 系统可自动生成试卷分析报告、试题分析报告、成绩分析报告和学生的个人成绩分析报告。

1.2 实现教考分离, 提高考试效能

标准化题库建设已经成为实现教考分离、促进课程考试科学化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网络考试, 出题人和受试人做到了双盲, 从命题、阅卷这两个方面杜绝了人为因素影响;通过随机显示试题的方法打乱试题顺序, 使学生基本上无法进行相邻抄袭。题库与网络考试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考试成绩的人为因素影响, 使考试更加公平公正。

丰富考试题型, 使考试的维度更广泛。不同的考试有不同的需求。例如, 英语听力考试需要播放录音;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考试有时需要阅读图片;医患交流试题有时需要播放录像等。这些个性化需求, 网络考试系统都可以很好的支持, 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均能灵活处理。因为网络考试系统可以容纳多种新型试题, 所以考试的维度更加广泛。比如可以通过虚拟技术, 测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甚至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门诊医患交流案例, 测试学生的职业态度, 等等。这些都是纸制考试所无法企及的。

1.3 高效的试题集成功能

单机版题库与考试系统最大的困难在于试题库建设速度缓慢, 时程长, 费用高, 维护起来难度大。因此, 许多单机版题库与考试系统最后无奈放弃。网络题库最大可能地克服了单机版题库在以上方面的不足。

网络题库建设过程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具有天然优势。理论上, 只要有互联网连接的地点都可以进行题库建设。而且, 同一学科大量的教师既可以同步输入考题, 又可以异步/异地进行试题审核。以上两方面使教师录入、审核试题的工作效率产生叠加效应, 极大地提高了题库建设速度。我校在短短7个月内, 就建成了73门课程、试题总量达7.5万道的试题库。

此外, 网络题库还具有自适应能力与动态优化功能。每一次考试后, 每道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应答时间等多项参数都可以参照学生实际答题情况进行更准确的校准。随着试题使用次数的积累, 题库的质量稳步提高, 逐步完成自我成长与自我淘汰。

1.4 实时教学反馈, 服务教学改革

考试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反馈教学。然而, 在纸制考试情况下, 任课教师执行考试后手工统计分析试题相关数据, 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这使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放弃深入研究考试数据, 间接放弃了考试的教学反馈功能。网络考试通过系统自身的统计分析功能, 可以迅速地输出各项考试数据, 准确地反映出教与学的得失, 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1.5 低碳环保, 节省经费

实施网络化无纸考试是一项环保措施, 每年节省大量的纸张和经费。据测算, 制造1吨的纸张, 需要3吨的木材, 产生10吨的高污染废水。以我校为例, 实施网络考试后由于不再购买考试纸张, 每年节约试卷费用30万元左右, 相当于节约了500吨木材, 使近100亩五年生森林免遭砍伐, 减少近1, 700吨高污染废水。

2 网络考试的局限性

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进行硬件整备。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 要求使用单位要有较好的网络基础设施和机房基础;如果从零开始建设的话, 需要较多的资金进行设备投入, 中小型教育机构或较低层次的学校恐怕难以承受。

需要熟练的技术人员支持。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一旦投入使用, 需要庞大的题库与稳定的网络提供支持。因此, 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专业人员做好软硬件维护至关重要。此外, 基于Web的网络考试系统大部分没有安装客户端软件, 系统对客户端控制能力不强。为应对考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 需要一批熟悉网络考试的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支援, 以便跟踪考试进程, 及时解答教师和学生在使用系统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教师与学生信息素养的制约。教师与学生信息素养直接影响对无纸化考试的接受程度。根据我们的经验, 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师生在使用系统过程中会面临更多的困难, 对系统的接受程度也不高;反之, 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师生在使用系统过程中困难较少, 对系统的接受程度也较高。

网络拥塞现象。网络拥塞现象是网络应用系统普遍的技术瓶颈。网络线路的荷载能力是有限的, 而数据交换需求却是动态波动的, 一旦某一时点大规模数据并发, 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拥塞现象。2009年我国某省份采用限时段网上填报高考志愿的做法, 因为对网络荷载能力估计不足, 导致设计时段过窄, 结果同一时段数十万考生同时登录, 产生严重的网络拥塞, 影响了许多学生合理填报高考志愿, 教训十分深刻。根据我们的反复实践, 采用分步随机传输技术, 可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但是, 系统同一时点所能支持的考生数量也不是无限制的, 约为1, 000人左右。

3 结语

尽管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还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但是因为拥有提高考务工作效率、改善考试效能、及时教学反馈和节能环保等优势, 网络考试替代传统的纸制考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摘要:虽然存在一些不足, 医学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仍然展示出了提高考务工作效率、改善考试效能、及时教学反馈和节能环保等强大优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本文就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的优势和局限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医学,网络题库,考试系统,利弊

参考文献

[1]文民刚.医学院校网络考试系统的功能性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 (12) :4-5.

[2]Chien Chou.constructing a computer-assisted test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on the world wide web—the CATES experi-ence[J].IEEE transactions on education, 2000, 43 (3) :266-272.

[3]张春辉.卓越医学本科教育的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1) :22-24.

计算机网络考试总结 篇2

网络三网: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发展最快并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连通性2)共享

网络: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网络和网络还可以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互联网是“网络的网络”。因特网现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互联网。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络,大家把连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都称为主机。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因特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的过程。2)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建成了三级结构的因特网3)第三阶段的特点是逐渐形成了多层次的ISP结构的因特网

因特网的组成:1)边缘部分 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这部分是用户直接使用的,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2)核心部分 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这部分是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端系统:处在因特网边缘的部分就是连接在因特网上的所有的主机,这些主机又称为端系统

端系统的通信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和对等方式(P2P方式)

客户和服务器都是只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客户是服务请求方,服务器是服务提供方

客户程序特点:1)被用户调用后进行,在通信时主动向远地服务器发起通信;2)不需特殊硬件和很复杂的操作系统;服务器程序:1)是一种专门来提供某种服务的程序,可同时处理多个远地或本地客户的请求;2)系统启动后即自动调用并一种不断的运行着,背诵的等待并接受来自各地的客户的通信请求

对等连接:是指两个主机在通信时并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还是服务提供方。只要两个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P2P软件),他们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三种交换方式:

1、电路交换

2、分组交换3报文交换 电路交换特点:采用面向链接方式,整个报文的比特牛连续的从源点直达终点,好像在一个管道中传送;

分组交换的特点:整个保温线传送到相邻节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报文交换的特点:单个分组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就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计算机网络:一些互相连接的、自治的计算机结合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不同作用范围的网络:1)广域网WAN 2)城域网MAN 3)局域网LAN4)个人区域网PAN2、不同使用者的网络:1)公用网(public network)2)专用网(private network)

3、用来把用户接入到因特网的网络(接入网):又称为本地接入网或居民接入网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1速率: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也称为数据率或比特率。

2、宽带:本来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在计算机网络中,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所能传送数据的能力。

3、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数据量。

4、时延:是指数据从网络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有时也称为延迟或迟延。

时延的组成: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5、时延带宽积

6、往返时间RTT7、利用率:有信道利用率和网络利用率两种。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几的时间是被利用的。网络利用率是: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17OSI失败的原因:1)OSI的专家们缺乏实际经验,他们在完成OSI标准时缺乏商业驱动力;2)OSI的协议实现起来过分复杂,且运行效率很低;3)OSI标准的制定周期太长,因而使得按OSI标准生产的设备无法及时进入市场;4)OSI的层次划分不太合理,有些功能在多个层次中重复出现 法律上的国际标准OSI,事实上的国际标准TCP/IP 网络协议:为进行网络中的数据交换而建立的规则、标准或约定称为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

1、语法,即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2、语义,即需要发出任何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3、同步,即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网络分层可带来的好处:1)各层之间是独立的。2)灵活性好。3)结构上可分隔开。4)易于实现和维护。5)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的各层次及其协议的集合。也就是说这个计算机网络及其构建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体系及结构是抽象的,而实现则是具体的,是真正在运行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无论在哪一层传送的数据单元,习惯上都可以笼统的用“分组”来表示

五层协议体系的功能及(传输的数据单位):

1、应用层: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2、运输层:运输层的任务是负责向两个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由于一个主机可同时运行多个

程序,因此运输层有复用和分用的功能。

3、网络层:网络层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分组或包)。

4、数据链路层:简称为链路层。传送两个主机之间的数据(帧)。

5、物理层:透明的传送比特流。(比特流)2.1物理层,1.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 引脚数目和排列 固定和锁定装置等

2.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范围 3.功能特性:指明在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

4.过程特性: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出现的顺序 5.消息:通信的目的是传送消息 如话音 文字 图像等都是消息 数据:是运送消息的实体 信号:是数据的电气或电磁的表现

6.信号分为:模拟信号或连续信号:表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连续的 ;数字信号或离散信号:表消息的取值是离散的。7.信道跟电路:信道表示某个方向传送消息的媒体 一条通信电路包含一条发送信道和接收信道

8.双方信息交互的方式:单向通信;双向交替通信;双向同时通信

9.基带信号:来自信源的信号;基带调剂:变换后的信号仍然是基带信号 带通调剂:使用载波 带通调剂的方法:调幅 am调频fm 调相pm

10.信噪比:信号的平均功率和噪声的平均功率之比常记为S/N 并用分贝(dB)作为度量单位 11.双绞线减少对相邻导线的干扰 同轴电缆光缆:多模光缆,单模光缆

12.信道复用:频用复用,时分复用,统计时分复用 xDSL技术:用数字技术对现有的模拟电话用户线进行改造 14.数据通信系统分为三类:源系统、传输系统和目的系统 15.可以将物理层的主要任务描述为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有关的一些特性:机械特性、电气特性、功能特性、过程特性、16.最基本的带通调制方法:调幅、调频、调相

17.在接收端只要我们能从失真的波形识别出原来的信号,那么这种失真对通信质量就没有影响

18.码元传输的速率越高,或信号传输的距离阮,或噪声干扰越大,或传输媒体质量越差,在接收端的波形的失真就越严重 章五

1.IP数据报首部的检验和字段,只检验首部是否出现差错而不检验数据部分。

2.运输层的两个重要协议:用户数据报协议、传输控制协议 3.UDP在传输数据之前不需要先建立连接。

4.UDP主要特点:1)UDP是无法连接的,2)UDP使用尽最大努力交付,3)UDP是面向报文的,4)UDP没有拥塞控制,5)UDP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6)UDP的首部开销小

5.复用的概念:应用层所有的应用进程都可以通过运输层再传送到IP层,这就是复用。

6.分用的概念:运输层从IP层收到数据后必须交付给指明的应用过程,这就是分用。

7.协议端口号简称端口的概念:端口号只具有本地意义,它只是为了标志本计算机与运输实体进行层间相互交互的一种地址。

8.运输层端口号类型:1)服务器使用的端口号a数值端口号(或者系统端口号)b登记端口号;2)客户端使用的端口号

9.TCP的主要特点:1)TCP是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协议,2)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是点对点;3)TCP提供可靠支付的服务;4)TCP提供全双工通信;5)面向字节流 章四

10.没有一种单一的网络能够适应所有的用户需求 11.将网络相互连接起来要使用的四种中间设备:1)物理层使用的中间设备叫做转发器;2)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中间设备叫做网桥或桥接器;3)网络层使用的中间设备叫做路由器;4)在网络层以上使用的中间设备叫做网关

12.虚拟互联网也就是逻辑互联网络,它的意思就是互联起来的各种物理网络的易构性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利用IP协议就可以使这些性能各异的网络在网络层上看起来好像是一个统一的网络。【IP协议的虚拟互联网络可简称为IP网】

13.IP地址的编址方法共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分类的IP地址;2)子网的划分;3)构成超网;

14.地址解析协议ARP和逆地址解析协议RARP的作用IP地址---------ARP-------物理地址物理地址--------RARP------IP地址(虚线是向右的箭头)

15.理想的路由算法应具有如下的一些特点:1)算法必须是正确和完整的;2)算法在计算上应简单;3)算法应能适应通信量和网络拓扑的变化;4)算法应具有稳定性;5)

算法应是公平的;6)算法应是最佳的;【理解】 16.好消息传播得快,坏消息传播的慢。

17.内部网关协议OSPF五种分组类型:1)问候(hello)分组;2)数据库描述分组;3)链路状态请求分组;4)链路状态更新分组;5)链路状态确认分组

18.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信道主要两种类型:1)点对点信道;2)广播信道

19.链路就是从一个节点到相邻节点的一段物理路线,而中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交换节点;

20.在进行数据通信时,两个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路径往往要经过许多段这样的链路。可见链路只是一条路径的组成部分;(可能出判断题} 21.数据链路除了必须有一条物理线路,还必须有必要的通信协议来控制这些数据的传输;

22.数据两路层协议有许多种。但是三个基本问题是共同的:封装成帧、透明传输、差错检测

23.封装成帧就是在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这样将就构成了一个帧。

24.帧长等于数据部分的长度加上帧首部和帧尾部的长度,而首部和尾部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进行帧定界;

25.为了提高帧的传输效率,应当是帧的数据部分长度尽可能的大于首部和尾部的长度;

26.可见不管从键盘上输入什么字符都可以放在像这样的帧中传输过去,因此这样的传输就是透明传输;

27.局域网可按照网络拓扑进行分类:星形网、环形网、总线网

28.共享信道要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使众多用户能够合理而方便的共享通信媒体资源,这在技术上有两种方法:1)静态划分信道: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码分复用;2)动态媒体接入控制,又称多点接入:随机接入、受控接入

29.模二运算课本69页

30.适配器和局域网之间的通信使通过电缆或双绞线以串行传输方式进行的,而适配器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则是通过计算机主板上的I/O总线以并行传输方式进行的。因此适配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进行数据穿行传输和并行传输的转换。由于网络上的数据率和计算机总线上的数据率并不相同,因此在适配器中必须装有对数据进行缓存的存储芯片。若在主板上插入适配器时,还必须把管理该适配器的设备驱动程序安装在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中。

31.CSMA/CD协议的要点:1)适配器从网络层获得一个分组,加上以太网的首部和尾部,组成以太网帧,放入适配器的缓存中,准备发送;2)若适配器检测到信道空闲,就

发送这个帧;3)在发送过程中继续检测新到,若一直为检测到碰撞,就顺利把这个帧成功发送完毕;4)在终止发送后,适配器及执行指数退避算法,等待r倍512比特时间后,返回到步骤2)。32.这种以太网用星形拓扑,在星形的中心则增加了一种可靠性非常高的设备,叫做集线器。

33.使用集线器的以太网在逻辑上仍是一个总线网,各站共享逻辑上的总线,使用的还是CSMA/CD协议。

34.一个集线器就像一个多接口的转发器。集线器工作在物理层。

35.极限信道利用率计算公式:课本86页

36.无效的MAC帧:1)帧的长度不是整个字节数;2)用收到的帧检验序列FCS查出有差错;3)收到的帧MAC客户数据字段的长度不在46~1500字节之间。考虑到MAC帧首和帧尾的长度共有18字节,可以得出有效的MAC帧长度为64~1518字节、37.网桥可以带来的好处:1)过滤通信量,增大吞吐量;2)扩大了无力范围;3)提高了可靠性;4)可互连不同的物理层、不同MAC子层和不同速率的以太网;

38.透明网桥:“透明”是指以太网上的站点并不知道所发送的帧将经过哪几个网桥,以太网上的站点都看不见以太网上的网桥,39.虚拟局域网其实只是局域网给用户提供的一种服务,而并不是一种新型局域网。章六

40.域名系统DNS是因特网使用的命名系统,用来把便于人们使用的及其名字转换成IP的。

41.因特网的域名系统DNS被设计成一个联机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并采用客户服务器方式。

42.域名到IP地址的解析过程要点如下:当某一个应用进程需要把主机名解析为IP地址时,该应用进程就调用解析程序,并成为DNS的一个客户,把待解析的域名放在DNS请求报文中,以UDP用户数据方式发给本地域名服务器。本地域名服务器在查找影后,把对一个的IP地址放在回答报文中返回。应用进程获得目的主机的IP地址后即可进行通讯。

43.采用层次树状结构的命名方法,任何一个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都有一个唯一的层次结构的名字,即域名。

44.从语法上讲,每一个域名都是由标号序列组成,而各标号之间用点隔开。

45.级别最低的域名写在最左边,而级别最高的域名则写在最右边。

46.现在顶级域名TLD已有265各,分为三大类:1)国家

顶级域名nTLD;2)通用顶级域名gTLD;3)基础结构域名(又称反向域名)

47.我们把二级域名划分为“类别域名”和“行政域名”两大类。

48.“类别域名”共7个,分别为ac(科研机构);com(工、商、金融等企业);edu(中国的教育机构);gov(中国的政府机构);mil(中国的国防机构);net(提供互联网络服务的机构);org(非营利性的组织)。49.DMS服务器的管辖范围不是以“域”为单位,而是以“区”为单位。区是DNS服务器实际管辖范围。区可能是小于域,但一定不可能大于域。

50.根据域名服务器所起的作用,可以把域分为四类:1)根域名服务器;2)顶级域名服务器;3)权限域名服务器;4)本地域名服务器

51.在许多情况下,根域名服务器并不直接把待查询的域名直接转换成IP地址(根域名也服务器没有存放这种信息),而是告诉本地域名服务器下一步应当找哪一个顶级域名服务器进行查询。

52.当所要查询的主机也属于同一个本地ISP时,该本地域名服务器立即就能将所查询的主机名转化成它的IP地址,而不需要再去询问其他的域名服务器。

53.为了提高DNS查询效率,并减轻根域名服务器的负荷和减少因特网上的DNS查询报文数量,在域名服务器中广泛的使用了高速缓存,高速缓存用来存放最近查询过的域名以及从何处获得域名映射信息的记录;

54.FTP的主要功能是减少或消除在不同操作系统下处理文件的不兼容性

55.万维网是一个大规模的、联机式的信息储藏所; 56.万维网是一个分布式的超媒体系统,它是超文本系统的扩充

57.潮媒体与超文本的区别是文档内容不同。超文本文档仅包含文本信息,而超媒体文档还包含其他表示的信息,如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甚至活动视频图像 58.万维网以客户服务方式工作

59.万维网必须解决的问题:1)怎样标志分布在整个因特网上的万维网文档?2)用什么样的协议来实现万维网上的各种链接?3)怎样使不同作者创作的不同风格的万维网文档都能在因特网上的各种主机上显示出来,同时使用户清楚地知道在什么地方存在着链接?4)怎样使用户能够很方便的找到所需的信息?

60.统一资源定位符URL是用来表示从因特网上得到的资源位置和访问这些资源的方法。

61.URL的一般形式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

<协议>://<主机>:<端口>/<路径>

62.http的特点:1)HTTP是面向事物的应用层协议;HTTP使用了面向连接的TCP作为运输层协议,保证了数据的可靠传输;HTTP协议是无状态的、63.代理服务器是一种网络实体,它又称万维网高速缓存,代理服务器把最近的一些请求和相应缓存在本地磁盘中。64.超文笔标记语言HTML就是一种制作万维网页面的标准预言,它消除了不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流的障碍; 65.HTML就是把各种标签嵌入到万维网页面中,这样就构成了所谓的HTML文档;

66.在万维网中用来进行搜索的工具叫做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可分为两大类,全文搜索引擎和分类目录搜索引擎 67.最出名的全文搜索引擎就是Google(谷歌)网站;在中文搜索引擎中,最出名的是百度网站;

68.电子邮件也成E-mail,是通过internet来实现信息传递的通信方式和手段

69.1982年ARPANET的电子邮件标准问世,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MTP和因特网文本报文格式

70.邮件服务器必须能够同时充当客户和服务器; 71.邮件地址的格式:收件人邮箱名@邮箱所在主机的域名 章七

“计算机网络”课程考试改革与实践 篇3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教学改革 考试改革 仿真平台 协议分析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在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行业在选用网络相关技术人才时考核学生掌握的网络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掌握程度及网络规划、建设、管理、运维能力,这就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明确目标。

1. “计算机网络”考试改革提出的背景

适应网络新技术与新应用带来的新形势,为维护网络社会稳定、打击网络违法犯罪,公安院校需要为网络警察实战部门培养后备军。互联网是网络警察执法的工作阵地,需要学生在校期间系统、扎实地掌握网络协议、工程、应用相关知识和技能,才能胜任日后在网络环境下从事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管、信息监控、攻击防御、侦查取证等执法工作。加强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课程改革和实战训练是实现网络保卫执法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1.1 课程定位

“计算机网络”是网络安全保卫执法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在大学二年级春季学期开设。网络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既为学生继续学习网络安全、信息对抗、网络犯罪侦查等专业课提供支撑,又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从事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管、信息监控、攻击防御、侦查取证提供支撑 [1]。

1.2 教学内容及组织形式

“计算机网络”课程主要讲授互联网体系结构、网络建设及网络应用。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系统理解网络通信协议,掌握网络规划、设计、建设及运维,精通协议通信处理过程及相关网络设备组件特性,灵活利用TCP/IP参考模型知识指导解决网络安全保卫、计算机犯罪侦查工作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即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应当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解网络工作原理和网络工程项目实践并重。

然而,“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知识体系繁杂、互联网协议工作原理深奥难懂、实践能力培养对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等硬件依赖性强。为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提出基于“教学练战一体化”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如下图所示。

2.考试改革的目的

2.1原有考试存在的弊端

考试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期末闭卷笔试”已经不适应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考核,原因分析如下:

2.1.1将考试时间安排在期末,即所有教学内容已经完成,考试目的只是检测“教”与“学”的最终效果,虽然阅卷过程中教师可以统计分析学生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但因为课程已经结束,无法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不能良性促进课堂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调整。

2.1.2采用闭卷、笔试考试形式[2][3],测试内容偏重理论及理论的运用,导致学生忽视平时积累、考前集中突击背诵,无法实现“养成素质、掌握知识、精通能力”的培养目标。

2.1.3纸质试卷无法检验“练”和“战”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借助Packet Tracer仿真软件,Wireshark协议分析软件及硬件路由器、交换机等工具积累网络规划设计、运维管理能力。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无法通过一张纸质试卷检测和评定。

2.2考试改革的目的

考试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网络原理解决网络组建、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一考试改革的出发点符合公安院校应用型人才要“精于实战”的培养目标。

3.考试改革的内容与组织形式

为充分发挥考试的检验与反馈作用,“计算机网络”课程考试改革设置课堂作业、实验实训、期中测试、课程论文、上机测试五个考核环节,占比权重分别为10%、10%、20%、10%、40%。具体分析如下:

3.1课堂作业考评

课堂作业考评重点检测学生对单元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教师随堂布置作业,题目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对于作业中的共性问题通过重点讲解,结合案例深入剖析,使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将理论部分扎实掌握。

3.2实验实训考评

实验实训考评重点检测学生对软硬件实验平台的熟悉程度,考核学生网络规划、设计、组建、故障诊断与维护网络的能力。通常“计算机”网络课一学期有四个实验实训项目,教师指导完成其中的两个验证性实验。另外一个设计型实验和一个综合型实验列入考试改革考评、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根据设定的网络情境,进行组网方案设计和故障诊断排除,考评侧重于方案设计、团队组织分工、网络性能评价等指标。

3.3期中测试

期中测试安排在期中教学检查周随堂进行,考核前半学期的教学重点,主要评估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原理的掌握程度。期中测试以笔试闭卷或开卷形式进行,题目难度应适中或稍微增加难度。增加该环节,可以及时有效地反馈学生学习效果,提高学习主动性,坚持预习、学习、复习不间断。

3.4课程论文

增加课程论文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在学习掌握现有网络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跟踪网络新技术与新应用的发展,探讨前沿技术及应用在公安信息化、网络安全保卫执法领域应用的现状与趋势。

3.5上机测试

基于仿真的上机测试是安排在学期末进行的综合考试,在整个考评环节中占比最大,为40%,重点考核案例分析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上机测试设计三个大的题目,分别考评学生网络工程、协议分析、网络原理及应用的综合知识和技能。

3.5.1网络工程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设定的情境,进行局域网组网方案设计、规划IP地址;在Cisco Packet Tracer仿真平台上进行路由器、交换机、服务器设备选型,按照规划的网络进行网络设备联网和调试;分析网络连接状态,完成故障诊断;最终在实现网络连接、设备互联互通。测试学生网络工程实践能力。

3.5.2协议分析题是对于特定环境下的网络捕包文件进行分析,使用Wireshark软件对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网络接口层协议数据单元进行还原,从中提取出关键信息,测试学生根据捕获数据流重现通信主机IP地址、使用账号密码、使用的软件名称、传输数据内容等网络行为的能力。

3.5.3网络原理及应用题目属于综合性题目,从网络应用协议的工作原理、解释网络服务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应用现象出发,内容覆盖了教学大纲中的多个知识点,这部分题目实际是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灵活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践中遇到问题的能力。

4.考试改革实践

我校2006年建立计算机网络硬件实验室,实践教学增加了交换网络、路由网络、服务器搭建、协议分析等实验。2010年在教学中引入Cisco Packet Tracer仿真工具辅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近年来,在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计算机网络”改革过程中,为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不断调整完善考试改革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最终形成课堂作业、实验实训、期中测试、课程论文、上机测试五个考核环节。根据连续两年实施考试改革的实践效果,对480名学生进行听课状态、作业质量、实践能力、考试分数,以及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的知识储备能力方面进行跟踪评估,可以肯定该考试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学生能够扎实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网络知识和技能解决后续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5.结语

本文提出考试改革,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学习阶段全过程考核,可以检验课程“教”“学”“练”“战”的效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淑华. 网络仿真工具在警务实训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警察技术,2012(4).

[2]段秀红. 浅谈“计算机网络”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24).

计算机网络考试 篇4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并且笔试和上机成绩均合格者, 将获得由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相应合格证书, 笔试和上机考试合格证书是考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有利证明, 也是用人单位考核和录用工作人员的重要依据。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上机考试是利用局域网进行考试, 上机考试主要测试考生在Windows平台上的基本操作和运用有关应用软件进行信息处理或者编程的基本技能。上机考试在局域网络环境下进行, 考试机的操作系统是中文版Windows XP Professional (SP3) , 服务器的操作系统是中文标准版Windows Server 2003 (SP2) 。网络安全就其本质而言是网络上的信息安全。从广义上讲, 凡是涉及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 都是网络安全的研究领域。简单来讲, 网络安全可包括如下三个部分:系统不被侵入、数据不丢失、网络中的计算机不被病毒感染。

下面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NCRE) 上机考试中存在的网络安全隐患以及应采取防范措施为例进行探讨分析。

一、等级考试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资源共享日益加强, 但是网络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具体表现为:入侵用户计算机系统、窃取用户信息、修改用户数据、控制用户电脑等。

分析认为, 利用计算机网络考试所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是服务封锁攻击。指一个用户占有大量的共享资源, 使系统没有剩余的资源给其他用户再提供服务的一种攻击方式。服务封锁攻击的结果是降低系统资源的可用性, 这些资源可以是CPU时间、磁盘空间、MODEM、打印机, 甚至是系统管理员的时间。攻击的方法包括通过网络监听软件获取用户的账号和密码;常用的攻击工具有扫描器、口令攻击器、特洛伊木马、网络嗅探器等[1]。黑客常用的攻击技术主要有缓冲区溢出攻击、IP欺骗攻击、Web欺骗攻击、电子邮件攻击、拒绝服务攻击等技术, 突破防火墙等等, 攻击的步骤分为:第一步:寻找可入侵目标主机并分析目标主机;第二步:入侵有安全漏洞的主机并获取账号和密码, 登录主机;第三步:得到超级用户权限, 控制主机;第四步:隐藏自己。严重时会使系统关机、网络瘫痪。

对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上机考试构成安全威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黑客入侵、来自内部的攻击、计算机病毒的侵入、优盘的使用和修改网络的关键数据等, 这些都可能对考试的顺利进行造成威胁。

二、网络考试安全策略分析

网络安全威胁的表现形式自然灾害、意外事故。计算机犯罪。人为行为, 例如使用不当, 安全意识差等。“黑客”行为, 由于黑客的入侵或侵扰, 内部泄密、外部泄密、信息丢失、电子谍报, 例如信息流量分析、信息窃取、信息战、网络协议中的缺陷等。

1.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置于不同网络安全域之间的一系列部件的组合, 它是不同网络安全域间通信流的唯一通道。防火墙本身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 是提供信息安全服务, 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在逻辑上, 防火墙是一个分离器, 一个限制器, 也是一个分析器, 有效地监控内部网和Internet之间的各种活动, 保证内部网络的安全。按使用的核心技术, 可将防火墙分为包过滤防火墙 (根据流经防火墙的数据包头信息, 决定是否允许该数据包通过) 、状态检测防火墙、应用代理防火墙、复合型防火墙等四种[2]。

2. 数据加密、授权访问控制技术

用户授权访问控制具体在等级考试中的应用为:考生的考试机的操作系统是W i n d o w s X P, 它必须是这台考试机的用户, 并且它必须是属于这台考试机的A d m i n i s t r a t o r s组的成员, 这样这台考试机就可以以这个用户登录进行考试。为保证考试机使用空白密码可以访问服务器, 需要在服务器上进行必要设置。运行gpedit.msc, 依次展开“计算机配置>Windows设置>安全设置>本地策略>安全选项”, 将“帐户:使用空白密码的本地帐户只允许进行控制台登录。”一项禁用即可。

NCRE考试使用的是Windows操作系统, 在考试前进行用户名登录注册, 设置登录密码;设置目录和文件访问权限和密码, 以控制用户只能操作什么样的目录和文件, 或设置用户级访问控制。

3. 物理防范技术

为了确保考试的顺利进行, 在准备考场的时候, 也可以将局域网与外网断开, 这样可以防范外网攻击。为了防范考生在考试的时候利用优盘作弊, 可以在CMOS中禁用USB接口[3]。

4. 采用的具体措施

身份验证访问授权 (Authorization) , 实时侵入检测技术、网络分段、选择集线器、VLAN技术、VPN技术、防火墙技术。

5. 考试组织者的安全意识

作为考试的组织者, 考试系统管理员与教务人员要运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工具和技术, 尽一切可能去控制各种作弊的行为, 才能把不安全的因素降到最低。用备份和镜像技术提高数据可靠性, 创建安全的网络环境、数据加密、防治病毒、安装补丁程序、细阅读日志、提防虚假的安全、构筑防火墙等。网络系统的安全措施应实现如下目标:对存取的控制;保持系统和数据的完整;能够对系统进行恢复和对数据进行备份。

三、总结

考试中利用网络作弊也是一个不老的话题, 涉及技术、管理、使用等许多方面, 安全与反安全就像矛盾的两个方面, 绝对的安全是不存在的, 只要考试组织者能做到认真细致, 时刻牢记“考试无小事”, 就可以将风险降到最低。

摘要: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给各种考试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同时也产生了网络系统安全问题。关心电脑网络安全性的问题受到了众的重视, 在文章里面分析了几种利用计算机网络在考试中手段, 并对相关的手段进行分析, 给出了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关键词:上机考试,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朱元忠.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2]王群.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辽宁大学计算机网络考试 篇5

1. 一个有N层协议的系统,应用层生成长度为M字节的报文,在每层都加上N

字节报头,那么网络带宽中有多大百分比是在传输各层报头。

2.TCP/IP的分层模式如何?IP地址应用于哪一层?其地址本质是什么?

3.简述拥塞控制策略中源抑制方法是如何实现的?

4.x7+x5+1被生成器多项式x3+1除,所得余数是什么?

5. 以太网帧必须至少64比特长,以确保在电缆远端处冲突的情况仍然能进行传

输,快速以太网同样有64比特最小帧,但能快十倍,为什么?

计算机考试系统设计 篇6

关键词: 计算机 考试系统 系统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培养已经从传统的单纯讲授计算机理论知识向全面提升计算机实际应用水平过渡,相应的授课环境从教室转移到计算机机房,因此,对他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测试应该从人工批阅电子试卷向基于真实操作环境的计算机上机考试转移,因此需要设计一款基于真实操作环境的计算机考试系统。

1.需求分析

通过多年来对上机考试活动的了解,实际参与及调查和研究,能够分析出通过计算机完成上机考试主要包括以下几项主要活动:

(1)命题活动

命题者根据实际授课情况确定此次考试的题型、考试范围和标准答案等,将试题信息录入计算机形成试卷并排版印刷。

(2)考试活动

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考试。涉及监考教师对考生身份的检查、考卷的分发和上交等工作。计算机考试系统研发成功之后,这些工作将主要由计算机完成。

(3)批卷活动

首先,批卷教师根据考生上交的试卷情况完成试卷批阅工作。其次,教师完成对考生成绩信息的计算、统计和保存。计算机考试系统研发成功之后,这些工作将主要由计算机完成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减少出错的可能。

通过对计算机上机考试主要活动的分析,能够确定系统的功能和业务流程图。计算机考试系统业务流程如下图所示:

2.系统设计

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首先进行概要设计,确定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分析模块之间的关系和接口信息。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建立目标系统的功能模型。计算机考试系统结构图如下图2所示:

3.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二维表设计是系统实现和编码的数据基础。系统要设计的表很多,主要包括题库表、用户表、试卷表、学生试卷表等。以下列出两个主要的表:

(1)用户表

4.结语

根据计算机考试的实际需求设计的计算机考试系统能够完成基于真实环境的计算机上机考试、计算机自动批卷、用户管理等功能,具有考试周期短,批卷效率高,减少错误发生等特点,为学生提供较好的计算机练习和考试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吴文辉.网络考试系统设计[J].软件,2014,3.

计算机网络考试 篇7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 以及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普遍应用, 在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中,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方式已普遍应用在各个学科的教学环境中。但就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特点来讲, 目前大部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仅用多媒体大屏幕的教学模式 (由于屏幕小, 教室反光, 学生人数多等不利条件) 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因为这种形式对学生来讲, 只是能够看屏幕, 并不能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亲临其境的去尝试, 听课时前20分钟还能跟上老师的思路, 讲得一多就听不进去了, 等到上实验课时已经把老师讲解的很多内容都忘记了。

近年来, 我们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中已经采用了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较好。在网络化的多媒体教室中, 采用老师讲课, 学生人手一机的网络教学模式, 使学生能在老师讲解的同时能亲自动手操作, 从而, 基本上做到当堂学习, 当堂消化理解。

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形式也有所改革,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 比较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所以在考核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方面, 也相应地采用了利用计算机网络无纸化上机考试的方式, 由计算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试题, 学生在机器上进行考试, 计算机自动评分。这种考试形式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与掌握都有很好的推进作用。

(一)

网络多媒体的教学形式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形式,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出现,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实现了教育传播手段的现代化, 传播信息多样性和传播过程的自动化, 促进了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变革。

1.教学方式的改变

网络多媒体教学既能进行集体协作型教学, 能给学生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习方法, 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2.网络多媒体教学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改变

网络多媒体教学是开放性教学, 所有的信息都是开放的, 学生具有灵活机动的时间安排。这种新的学习模式结束了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 使教育打破了时空的限制, 使学习的主动权回到学生手里。

3.网络多媒体教学推进了考试制度的改革

对于大多数的考试来讲一般都采用出试卷, 然后判试卷, 统计学生成绩的办法, 教师的工作量相当大, 进行考试成绩的分析与统计也比较费时费力, 尤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如果采用试卷考试, 并不能真正的体现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 因此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采用上机操作考试还是比较先进的方法。这种考试形式有效地弥补了以往考试中存在的缺陷。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增加、删除各类题目, 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考试题库, 并自动生成试题的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系统可以完成自动阅卷, 并统计出成绩, 大大提高了考试效率, 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 但最主要的是能真正地达到教学目的, 提高教学质量。

(二)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许多学校部分班级的学生在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中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方式, 学生们普遍反映教学效果较好 (主要是与其他班的不同的教学方式比较而言) 。而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考试模式也采取了上机考试的方式来改变以往的试卷方式, 取得的教学效果从统计结果看, 同学们普遍喜欢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 觉得学习的劲头比较高, 而且在课堂上就能亲自操作, 便于知识点的掌握。同时由于即讲即练, 真正上级考试的时候, 也有较好的心态, 有利于他们取得较好的成绩。从成绩上看, 普通班 (试点时特意选取的一般的班级进行尝试, 这样今后的说服力会更强) 的同学经过网络多媒体的教学方式, 在最终的考试成绩上比上等班的同学采用一般教学方式取得了更好的考试成绩, 说明网络多媒体教学试点还是比较成功的, 有利于在全学校进行全面的推广。

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模式对于计算机课程的讲解应该说比其他学科更重要, 因为现代计算机教学课程都是界面化的, 操作环境比较复杂, 用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已经很难适应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即使运用多媒体投影在教室的教学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计算机教学的需要。而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实验室人手一台机器, 老师边讲, 同学边练的形式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我们试点班的教学, 在实验室进行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模式的讲解, 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同学们普遍反映这种教学模式新颖、时尚, 直观, 而且从学生期末的考试成绩上也得到了反映, 考试成绩及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在全校的学生中均名列前茅, 因此可以肯定网络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模式推动了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同时我们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及上机考试模式推广到全体本科生的教学进程, 从而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 这种教学和考试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探索了一条新路。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引进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和考试改革中的重要性, 并且阐述了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取得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考试模式

参考文献

[1]董鸿晔主编, 医用多媒体实用技术教程.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7年5月

计算机网络考试 篇8

远程教育是一种跨越学校与地区之间的新型教育体系与教学模式,通过使用现代信息多媒体传输技术与传播媒体进行教学。利用远程网络,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学生可以在自己的PC端完成考试。但是就现阶段而言,远程教育在进行考试时,其考试系统的网络安全性较低,而采取集中考试的模式对距离较远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就需要对远程教育的考试系统进行完善。

1 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的简介及特点

1.1 简介

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主要是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电脑端上进行远程的考试,能够有效地实现实时的加密解密、视频的监控、随机抽题等功能和操作。与此同时,还能够对学生作弊的情况进行有效地防犯,对其进行及时、准确的评分。除此之外,系统的服务端还可以对考试及有关考试的信息进行动态的管理,进而完善相关的题库。系统的服务器端还可以完成阅卷管理、考试设置、相关用户管理、安全管理等一系列的功能与管理。

1.2 结构及特点

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的结构如图1。

由图1可知,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是由后台进行管理的PC端与考生所使用的计算机通过相关的服务器进行连接。其中后台管理的PC端是由LAN网络与服务器进行连接,而考生所使用的计算机是用Internet网络与服务器进行连接的。而服务器中则包括了进行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的所有模块,其中有阅卷管理模块、考试设置模块、数据库、安全管理模块和用户管理模块。

由于远程考试是学生在无人监考的情况下进行的,因此为了保证该考试的公平与公正,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需要比一般的集中式网络考试系统多增加一个安全管理的功能。安全管理模块中主要包括了防火墙技术、视频监控技术、数字时间戳技术以及数据加密技术等,用于对远程考试中的作弊行为进行监管。

2 网络考试系统安全性探究

2.1 服务器安全性

网络考试系统服务器端的安全性主要包括对考试题目及学生的成绩进行加密;确认服务器的合法性,以此来避免相关的欺诈行为;做好网站对于病毒及黑客攻击的预防及检测工作;利用合理、完善的应用程序及逻辑来对访问进行控制,例如权限控制以及时间控制等。

2.2 客户端安全性

网络考试系统客户端的安全性主要是对考生的身份进行确认,同时对考试的试题进行保护,防止考生在考试期间作弊。对考生的身份进行确认就是确认其是否为合法的参考人员,进而避免代考、替考的行为发生。在正式考试中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时,需确保环境的开放式。因而在此环境下,可以采取人为的方式在分散的考场内认证考生的身份。除此之外,对于考试题目的保护,一般情况下是运用只读的功能或者是无盘的工作网站来对其进行保护。在考试结束后,不允许考试及监考的人员对题目进行任何方式的保留。在防范作弊时,需要采用特殊的设备来对考生进行监视,甚至是采取人为监视的模式,进而确保远程考试的公平性,确认考生是独立完成相关考试的。

2.3 通信安全性

在网络考试的过程中,对于其通信安全进行保护的措施通常都是对数据、试题及相关的答案进行加密的设置。就目前而言,大多数的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都采用的是PKI安全体系来对其进行通信安全的保护,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PKI安全体系是一套Internet安全解决方案,PKI是一种新的安全技术,它由公开密钥密码技术、数字证书、证书发放机构(CA)和关于公开密钥的安全策略等基本成分共同组成的。PKI体系结构中采用了证书管理公钥,通过第三方的可信机构CA,将用户的公钥和用户的其他标识信息捆绑在一起,在Internet网上验证用户的身份,PKI体系结构把公钥密码和对称密码结合起来,在Internet网上实现密钥的自动管理,进而对网上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进行了保障。

2.4 网关安全性

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网关的安全性主要就是对网关进行认证以及对数据包进行控制这两方面的内容。其中进行网关的认证就是要对所有参加考试的考生能够准时的到达到场,并对参加考试的情况进行确认,而数据包的控制则是对整个考场中的每一个客户端进行控制,进而阻止各客户端之间进行联通。同时还对考场外的设备进行屏蔽,以防其与考场外的计算机进行连接,进而造成考题的泄露和作弊的情况发生。

3 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安全方案

3.1 数据加密技术

在远程教育的一些考试中,经常会开展一些十分重要的且对保密安全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这种类型的考试对于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因此需要在其中应用传输数据加密技术来为此做保障。在实际的应用中,加密技术可以划分为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和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对称密钥体制中信息的发送者与接受者使用的是相同的密钥,DES就是其中最典型的算法,密钥的长度为56bit,且加密的算法是公开的,只对密钥进行保密。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在进行加密时的操作简单,且加密的速度较快,但是对其进行管理的困难程度较大。而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是由公钥和私钥构成的,分别控制着加密和解密的操作,而且着两个密钥之间难以进行相互的推导。RAS是非对称密钥技术的典型算法,其中的公钥密码体制是以数论为基础来设置的,其原理是:单纯的求两个素数之积是非常容易的,但是要将一个大的合数分解为两个大素数却是比较困难的。非对称密钥技术在分配与安全管理方面可以使用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不需要通信的双方进行密钥的传递就可以传递信息,同时也不需要建立专门的保护通道。但是其进行加密的速度会比较缓慢。

3.2 数字时间戳

数字时间戳的设计是为了对考试试卷进行准确的发送和回收,同时还能够防止试卷被他人进行修改和伪造。数字时间戳是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的一种安全服务项目,需要由专门的机构来提供,其中的时间戳是一个经过加密之后的文档。在实际的操作与应用中,需要先将运用HASH加密的时间戳文件形成摘要,而后再将摘要发送到DTS中,再由DTS对这个时间戳文件进行相关的加密,最后又送回至用户的客户端中。这种看上去十分繁复的工作对于使用者而言,并不会对其增加相关的操作难度,考试网络系统会自动的完成试卷的分发与接收的工作。

3.3 视频监控技术

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在进行考试时,是没有现场进行监考的监考老师,因此,为了防止考生发生作弊的行为,就需要采用视频技术来进行考试的远程监控。就是将答卷及网络视频监控这两个程序捆绑、安装在用于考试的计算机上。同时在系统的服务器端,还需由专门人员对考试的监控情况进行实时、认真的观察,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工作。为了较好的实现这一监控操作功能,就需要参加考试的学生就拥有符合要求的标准摄像头等一系列的计算机硬件要求。除了对计算机的硬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还需要考生的计算机网络传输速度与相关的规定相符,进而避免由于考生的计算机网速过慢而耽误其考试。

4 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及数据库的发展,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也就会出现相关的网络安全问题。因而就需要加大视频监控、数字时间戳、数据加密以及考试网关设计等多项安全技术的应用力度,从而为计算机网络考试的安全、公正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控制在教育行业中的应用开始普及,远程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的网络考试系统在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也或多或少的面临着安全方面的问题,给考试的客观性及公正性带来了很多的消极影响。本文就远程教育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进行了简单的概述,针对这一考试结构和相关的安全性展开研究,并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安全方案,为考试的权威和公平提供保障。

关键词:远程教育,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安全方案

参考文献

[1]李华.远程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安全方案[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3.

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考试的优势分析 篇9

一、利用计算机进行考试的必然性

任何事物到了一定的时间和处在一定的环境中都是会有所改变的, 在互联网比较发达的今天, 人们利用计算机进行考试也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为的就是更好地适用于教学考核。

(一) 是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阶段各个学校都提倡培养优秀的学生, 各个企业都想招到杰出的人才, 但如何进行优秀学生的考核, 杰出人才的选拔就是一个比较关键性的问题, 如果还会按照以往的笔试方式可能就会失去一定的考核意义, 而且考核的标准也会有所偏差, 因此需要改革考试的方式, 利用计算机来考核人才。

(二) 是提高学校考核效率的需求。

现阶段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的教育, 国家也加大了对教育的资金投入, 对教学环境进行了改善, 教学设备也更新了,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计算机的利用程度加大了。对于教师的考核而言, 随着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 给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就越来越重, 但计算机使用的普遍性, 减少了批卷以及数据分析的过程, 让教师能将更多地精力放在如何帮助学生学习上, 因此也提高了学校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考试的优势分析

(一) 从计算机的特点来分析机算计化考试的优势。

计算机对于数据的分析和储存能力都比较强, 而且适用范围没有特定的限制, 所以从计算机自身这个角度来看, 机算计化考试具备了以下优势。

1. 机算计化考试具有灵活性和普遍性。

计算机的存储信息量比较大, 不仅能将以往出的试卷都进行储存, 还能将每个科目的试卷进行分类储存。比如考试的题目难度差异不同, 可以分级进行储存, 或是根据大纲的要求, 确定考试的重点、题型的分布, 当要考试时随时就可以调出来, 因此能适应不同专业的考试, 也能适用于学习水平不一样的学生进行考试。如果有部分题目需要作出变动的, 也可以在计算机上作出修正和调整。另外还可以对计算机考试进行考试模式的更改, 比如选择题应该如何采用哪种模式, 多少分值等方面, 都是可以进行更改的。

2. 机算计化考试具有任意性和公平性。

在比较大型的考试中, 一般都追求公平性, 因此利用计算机进行考试能让题目的顺序进行颠倒。比如在进行考试时, 周围四个学生之间的试卷从整体上来看, 题目、类型以及难易程度都是相同, 但是发生抄袭和舞弊的可能性就降低了, 因此通过试卷排版的任意性来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另外还有一种类型的考试, 就是事先教师会把出很多套类型不同, 但是题量、难易程度和分值都相同的试卷, 在考试时, 随机抽取一套试卷进行测试, 这种情况一般在职称等级考试中采用, 这样更加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 能真正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3. 计算机化考试的安全性比较高。

要想进入计算机考试的界面, 首先就是要输入特定的密令, 而且界面都是可视操作界面, 操作比较简单, 因此考生在输入完密令后进行答题, 答完后提交试卷, 就不能再进入考试的界面, 这样就保证了自己所做试卷的安全性, 防止了丢失和攥改的情况发生。对于教师所出的试卷而言, 同样的没有密令也进不去试卷的界面, 也就降低了试卷泄题的可能性, 增加了安全性。

(二) 与笔试考试相比其所存在的优势分析。

1. 计算机化考试提高考核的效率。

以往笔试考试考完了, 还需要花费一段时间来完成阅卷、评分以及筹分等事情, 在这期间, 如果考生的字迹不好, 或是乱涂乱画, 就无形中增加了阅卷人的难度, 影响了效率。采用计算机进行考试, 只要程序或是设置的正确, 对于客观题一旦交卷了, 就能自动将考试分数算出来, 并且能进行汇总, 这样一方面减少了人为的主观失误率的发生, 另一方面能很快知道考核的结果。此外计算机详细地记录每套题目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 并能及时地对考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后反馈, 这方面的优势是笔试所不可替代的。

2. 计算机化考试节省了资金。

虽然采用计算机来考试, 前期的资金和精力投入会比较多,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 相比于笔试而言反而节省了很大一部分资金。笔试的试卷需要用纸打印, 并且每个学生一张, 如果为了防止作弊, 还需要将试卷的题目顺序颠倒, 需要出题者花费一定的精力去完成。另外对于学生的试卷结果要进行数据分析, 并对其结果需要存档, 如果是纸质的, 还要有保存的地方, 因此使用计算机考试, 节省了存储的空间, 也节省了资金。

3. 计算机化考试提高了学生作答的效率。

一般计算机考试都是以客观题为主, 考生只需要用鼠标点一下就可以回答问题, 相比较笔试而言, 节省了用笔答题的时间, 考生能用多出来的时间思考更多的问题, 不仅减少了做题的时间, 而且还提高了解题的质量。

4. 计算机化考试的内容更加全面和丰富。

利用计算机考试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点来设计题目, 或涵盖的知识点比笔试的更加丰富和全面, 能充分考核到考生的水平和能力。

5. 计算机化考试更加方便。

正如前文所述, 计算机化考试是通过输入密令来进行考试的, 因此现阶段有些企业的笔试也是利用计算机来考试, 但是这个考试地点比较随意, 没有局限性。只需要你的计算机上有摄像头, 能连接互联网就可以进行考试, 而这其中的公正性就是通过摄像头来监控周围的情况, 保证周围只有考生一个人, 而且眼睛只能盯着屏幕, 否则视为作弊, 以及通过考试界面的不可转换性来控制考生是否借助网络来获取答案, 由此这样的考试方式同样保证了公正性, 同时也在地理位置上超越了笔试的局限性。

6. 计算机的考试场合为考生提供更加轻松的环境。

以往的笔试是由监考教师来维持考场的记录以及保障考试的公正性, 但利用计算机开展的考试, 抄袭的概率就降低了, 所以教师的监控作用就小了, 不用很认真地盯着考生和在考场来回走动, 给学生营造了更好的考试环境。如果要是采用打乱题目顺序的方式进行考试, 就更加可以不需要教师的干预, 教师只需要维持考场的正常秩序即可, 这样也就更加为考生创造了好的环境, 让有些比较紧张的考生能真正发挥自己的实力和水平。

三、结语

鉴于现阶段越来多的考试都采用了计算机化的方式进行, 本文就其优势展开了研究, 主要是从计算机本身的特点和与笔试对比进行了优势分析, 认为具有灵活性和普遍性、任意性和公平性、安全性以及提高考核的效率、节省了资金、提高了学生作答的效率、考试的内容更加全面和丰富、考试更加方便、为考生提供更加轻松的考试环境等方面的优势, 为将来进一步研究计算机化考试的理论和实践操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

摘要:考试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考核人才和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手段, 但随着教学改革以及企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加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程度, 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 考试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多数科目的考试都从笔试转变为上机考试, 本文主要就是探讨这种通过计算机来考核学生水平的方式具有哪些优势。

关键词:网络环境,计算机考试,优势分析

参考文献

[1] .曾用强.对计算机化考试的几点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 2010

[2] .朱正才, 杨惠.中大学英语考试的计算机化组卷探新[J].外语电化教学, 2008

计算机网络考试 篇10

1. 远程教育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的概述

设计远程教育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的目的便是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便利, 使其可以在自己的PC上参加考试。此种考试系统能对当前多种计算机网络资源展开合理利用, 并通过视频监控、随机抽选题目、实时加密与解密等操作, 能够充分防止作弊现象的发生[1]。除此之外, 网络考试系统还可准确并快速进行自动平评分;服务器端还可实时、动态管理考试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信息, 题库管理功能十分强大。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的建立基础通常为Server或Browser模式, 其服务器端还包含考题数据库、考试设置、用户管理、阅卷管理以及安全管理这五大模块。本文研究的重点即为系统的安全管理模块。

2. 网络考试系统的结构及其安全性探究

2.1 系统结构

由于远程教育学生的考试现场处于无人监考的状态, 因此, 为确保考试公正、严密地进行, 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中增设了安全管理这一模块, 并加大了对防火墙、视频监控以及数据加密等新技术的应用力度[2]。

2.2 系统安全性

2.2.1 系统服务器安全性

网络考试系统服务器端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考试题目以及学生成绩的加密;对服务器是否合法展开确认, 避免假冒服务器等欺诈行为的发生;做好网络站点病毒与口令攻击, 以及拒绝服务等攻击行为的检测与防范工作;利用合理、完善的应用程序及逻辑来实行访问控制, 例如权限控制、时间控制等。

2.2.2 系统客户端安全性

系统客户端的安全性主要包括对考生身份进行认证, 以及保护试题、防范作弊这两个方面。其中, 考生身份认证指的是对考生是否是合法参考人员进行确认, 以避免假冒代考行为的发生。在正式考试中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时, 需确保环境的开放式。因而在此环境下, 我们也可以采取人为的方式在分散的考场内认证考生的身份。另外, 针对考题保护, 通常是利用具备只读功能或无盘的工作站, 考试结束后, 不可保留任何考试题目;对于作弊的防范, 则需采取特殊监视设备, 条件允许时, 也可采取人为监控的方式, 从而确保考生能独立完成各项考试[3]。

2.2.3 系统通信安全性

在实际网络考试过程中, 数据的完整性、考题与答案的加密等为通信安全性的重要体现。当前, PKI安全体系在分散式的计算机网络考试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且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2.2.4 系统网关安全性

系统网关安全性包括网关的认证以及数据包的控制两方面。其中, 进行网关认证的重要意义便是确保所有考生均能在合法考场内开展所有的考试科目;数据包控制除了控制考场各个客户端, 避免它们之间进行通信外, 还应充分避免考场外的机器与考场内部的计算机进行通信, 导致考题泄露的发生。

3. 远程教育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的安全方案

3.1 视频监控技术

由于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缺乏现场监考的老师, 因此, 为避免出现考生作弊的现象, 就需要利用视频技术开展远程监控操作。具体做法便是将答卷程序及网络视频监控程序以捆绑的形式安装在用于考试的计算机上。在系统的服务器端, 还需安排专门人员对考试的视频情况进行认真查看, 并做好录像记录工作。为实现这一监控操作, 参与考试的学生就需要有符合要求的标准摄像头, 除了对计算机的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 还要求其网络传输速度得到规定要求[4]。

3.2 数据加密技术

部分远程教育的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会存在一定的重要性, 并且对保密安全工作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针对此种考试类型, 我们就需要对传输数据的加密技术展开应用。其中, 对称密钥以及非对称密钥为两种主要的加密技术。以下就这两种加密技术的应用及优缺点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3.2.1 对称密钥加密技术

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在加密以及解密数据时, 采用的密钥是相同的, 信息数据发送人员以及接收人员采用相同密钥。其中, 数据加密标准 (也即DES) 为对称密钥的典型计算方法。通常情况下, DES密钥长度达到了56bit, 应用的是公开的加密算法, 对密钥的保密情况也直接决定了加密算法的保密性。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具有加密与解密的速度非常快、加密处理操作简单等显著优势, 但存在管理密钥较为困难的不足之处。

3.2.2 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

此种加密技术又被称为公开密钥加密技术, 具有分别用在加密过程及解密中的公钥及私钥两种密钥, 同时, 通过相互推导的方式很难, 甚至是不可能将这两个密钥解密出来的。其中, RAR为非对称密钥的典型计算方法, 并且数论为这一加密技术中公钥的密码体制, 其主要加密原理便是容易将两个大的质数乘积计算出来, 但很难将一个大的合数成功分解成为两个大的质数。采用RSA展开加密及解密的运算表达式具体如下所示:

A=CB (mod H)

C=AD (mod H)

在上述计式子中, A表示的是明文, C表示的是密文, D表示的是加密密钥, B表示的解密密钥, H则为公钥。其中, 各数字之间存在0<A<H-1, 0<C<H-1的关系。公钥对则为 (D, H) , 密钥对则为 (B, H) 。B、D、H三者满足以下四种条件:

其一, H为两个大的质数的乘积;

其二, H的欧拉数表达式, 也即φ (H) = (X-1) × (Y-1) , 其中, X与Y分别为大的质数;

其三, D与φ (H) 互为质数, 也即gcd (D, φ (H) ) =1;

其四, B是D关于φ (H) 的乘逆, 其表达式为BD=1 mod (φ (H) ) 。

相比于对称密钥加密技术, 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在分配密钥以及安全管理方面, 也更为简便一些, 并且容易通过数字语言展开论述;在进行信息传递过程中, 不需要将密钥在通信双方间展开传递, 也无需为其建立起保护通道。但此种技术的加密速度相比于对称密钥而言, 要更慢一些。

3.3 考试网关设计

为充分避免外部的网络攻击内部考试网络系统, 进而导致病毒感染或窃取数据等现象的发生, 远程教育中的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就应当做好考试网关的设计工作, 使其将进出数据包准确检查出来, 并通过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复制, 从而有效分开受到信任以及不受信的主机及客机等。其中, 考试网关实现SSL安全通信的方法即为利用代理服务器, 也即安全代理。采用安全代理可以同时为服务器端以及客户端提供可靠服务。

在实际计算机网络考试过程中, 当考生的浏览器要与考试远端服务器建立起安全的链接时, 其首要操作便是向考试网关发出相应的请求, 随后, 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安全代理共同建立其SSL的链接。考生的浏览器待建立好链接后, 便会与远端服务器相连接, 它们之间即可通过安全代理转发来完成数据的传输。其中, 安全代理与浏览器之间通常采用40位以下弱加密或明码的方式来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 而服务器与客户端的安全代理之间则需采用高强度数据形式来对传输数进行加密处理[6]。

此外, 服务器端的证书一般存放在服务器端的安全代理中, 而经SSL连接认证使用的客户端证书存放地点便是客户端的安全代理, 对于考试服务器以及考生使用的浏览器等, 未有证书存放其中。考虑到考试网关为客户端代理的安装场所, 因而每个位于考场内的客户端就需要至浏览器中设置好相应的安全代理端口号以及服务器地址等。

4. 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网络及数据库等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 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伴随而来的是日益突出的网络安全问题。在此种形势下, 我们就需要加大视频监控、数字时间戳、数据加密以及考试网关设计等多项安全技术的应用力度, 从而为计算机网络考试的安全、公正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华.远程教育分散式计算机网络考试系统安全方案[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3, 16 (05) :9-10.

[2]朱小明, 张弘, 杨续业.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考试系统设计及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3, 8 (12) :663-664.

上一篇: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下一篇:体育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