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治疗

2024-04-30

支架治疗(精选十篇)

支架治疗 篇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胫腓骨骨折患者, 男28例, 女8例, 年龄16岁~50岁, 平均年龄27岁。其中稳定型骨折4例, 不稳定型骨折32例, 闭合性骨折16例, 开放性骨折20例 (其中Ⅲ度开放骨折5例) , 所有病例均为新鲜骨折。

1.2 手术方法

闭合性骨折行手法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 Ⅰ、Ⅱ度开放性骨折均Ⅰ期清创闭合伤口 (伤后6 h~8 h内) , Ⅲ度开放性骨折清创后不闭合伤口, 4 d~5 d后视伤口情况延期缝合。骨折均直视下复位, 选择胫骨前内侧面进钉, 于远近骨折端分别各打入外固定螺钉2枚, 安装连接杆及固定件, 拧紧螺母固定可靠, 剪去过长的固定钉尾端 (见图1、图2) 。外固定钉孔每周换药2~3次, 保持清洁干燥, 防止钉道感染, 每天检查固定螺母, 视骨折固定情况指导功能锻炼, 定期摄片检查。

2 讨论

胫腓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 治疗方法不尽相同, 多数学者对稳定型骨折主张采取手法复位石膏及小夹板固定[2], 均存在肢体肿胀及消肿后固定松动、骨折移位等问题, 并且骨折愈合后肢体功能均受到一定损失。不稳定骨折无论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 再采用内固定治疗, 分歧意见大。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骨折, 具有损伤小, 固定可靠, 具有可调性, 并且可在不稳定骨折出现移位时及时进行调整, 满足骨折早期坚强固定和中后期弹性固定的要求[2], 并可在骨愈合中或愈合前恢复肢体功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交通事故伤逐年增加, 大多为高能量损伤, 所致的胫腓骨骨折多为开放性损伤, 尤其Ⅱ、Ⅲ度开放性骨折, 软组织损伤严重, 伤口感染严重, 常出现骨折处骨缺损。以往内固定材料往往无法放置, 软组织覆盖无法解决, 骨缺损无法处理, 某些复杂病例只能行清创后简单石膏外固定, Ⅱ期处理骨折复位及固定问题, 病程长, 费用大, 患者所受痛苦较多。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 可以在清创后及时恢复肢体长度、力线, 并且固定骨折, 待创面创伤反应消退, Ⅱ期修复创面或骨缺损, 减小损伤, 便于护理, 甚至可以保留某些濒于截肢的肢体。

任何一种固定器材均不是完美的, 外固定支架也具有不可避免的缺点, 如钉孔感染、钢钉折断等问题。手术中严格操作技术, 术后细心护理, 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总之, 比较外固定支架在胫腓骨骨折治疗中的优点, 我们仍认为外固定支架是良好的固定器材。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组36例骨折, 均采用手法复位, 切开复位, 外固定支架固定。结果本组骨折36例均全部愈合。随访4个月~12个月, 骨折无移位, 无断钉及外固定支架松动, 6例钉孔感染, 局部换药或拆除固定钉后愈合。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 损伤小, 固定可靠, 无二次手术, 是胫腓骨骨折良好的固定器材。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胫腓骨骨折,骨折固定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 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 731

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进展 篇2

[关键词] 支架置入术 颈动脉狭窄

健康网讯:

冠心病与支架治疗 篇3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是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流行病学资料提示,国际范围内,冠心病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20多岁的年轻人也时有发病。

目前,冠心病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因此,客观地讲,我们还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或是逆转冠心病,只能是通过对多个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来预防或延缓疾病进展、减轻疾病症状和改善预后。

总的看来,冠心病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缺乏运动、基因变异、家族遗传史等等,还有一些危险因素目前尚未能被很好地认识,如环境污染、慢性牙周病、呼吸睡眠障碍等也可能会加重或是诱发冠心病,但是具体到某个冠心病患者,常常是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后果,往往很难断定就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危险因素造成了某个体的发病。

冠心病有哪些表现

本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多与病变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病程长短、发病急缓和累及的血管支数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冠心病主要有以下表现形式:

心绞痛

心绞痛的发生有两种主要情形:一是冠脉血管在固定狭窄的基础上,心肌耗氧增加(患者进行体力劳动或和面临精神紧张或激动等情况下),导致狭窄血管供血区域的心肌供血相对不足;二是在心肌耗氧状态相对稳定的情形下(患者无明显运动负荷或和精神负荷的变化),冠脉血管发生短暂的痉挛或是血栓形成或是延展,导致病变血管供血区域的心肌绝对供血不足。

这两种情形均可导致病变血管供血区域心肌发生一过性短暂的供血不足和缺血,患者表现为一过性的发作性胸部紧缩感、重物压迫感、胸痛、胸闷等缺血症状,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心肌缺血时可以表现不典型,而出现无明显原因的一过性头痛、牙痛、腹痛等疼痛症状,或是出汗、乏力、恶心、呕吐,甚至晕倒等症状,我们称其为不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心绞痛症状是否典型,其临床意义是相同的,通常,不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往往不被人们关注和重视,容易造成临床的漏诊或误诊。

心绞痛的心肌缺血多会在5~10分钟内自行恢复或在药物干预后恢复,因此,其发作时间一般不超过15~30分钟。心肌耐受缺血、缺氧的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心肌若是连续发生30分钟以上的缺血缺氧,则会发生心肌的坏死,即心肌梗死。

由于心绞痛一般不伴有心肌的坏死,因此,除非发作非常频繁,一般也不会影响心脏的功能。但是,两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原有心绞痛症状的频发和加重均预示病情的加重,在短时间内有较高的疾病恶化风险,应该尽早就诊。

急性心肌梗死

这是由于为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的一支血管(极少数情况为两支或更多血管)或其分支发生了严重狭窄或是闭塞,导致其供血区域心肌持续性缺血,当心肌缺血状况持续超过15~30分钟时,心肌便会逐渐发生坏死性改变,即心肌梗死,一般心脏血管连续闭塞12~24小时后,该血管供血区域的心肌便会发生完全的坏死,坏死的心肌如同旱死的庄稼,是不可逆的,大面积的心肌坏死或者是关键部位的心肌发生了坏死性改变,是造成心肌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关键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约有20%死于到达医院之前,若是到达医院后仍然没有接受恰当的治疗,住院死亡率仍高达30%!争分夺秒地尽早开通闭塞的病变血管是改善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主要手段,在6~12小时内,闭塞血管开通越早,患者预后也就越好。切记,心肌梗死发病12~24小时以内这段时间,是医务人员最有作为的时间!

猝死

这是由于突发的严重心肌缺血(心脏冠状动脉中某支重要血管突然发生的严重狭窄或是闭塞)导致的大面积或者是关键部位心肌缺血、坏死,造成了严重的心脏功能障碍,在患者没有来得及得到医疗救助,甚至没有来得及确诊时便发生了心脏停搏甚至死亡。

心力衰竭

这是由于患者发生了大面积广泛心肌梗死(一次或者是多次)或者长时间严重心肌缺血导致的有效的工作心肌数目减少或和状态不佳,引发了心功能不全。这些患者往往以心力衰竭为求医的首发症状。

心律失常

这多是由于心肌缺血或者是坏死影响了心脏产生自主节律的组织或和激动传导组织,造成心脏节律不正常和或传导不正常,对预后的影响大小不一,可终生不处理,也可以瞬间致命。

冠心病的治疗

如前所述,目前医学界尚没有冠心病的根治性治疗手段,所有治疗手段都只能是减轻症状、改善预后。除了药物治疗手段之外,适时采用介入治疗(应用机械方法开通狭窄或是闭塞的冠脉血管)或是外科搭桥治疗(应用自身血管绕过病变血管节段,实现缺血区域心肌血供)是两项重要的治疗手段,医学上称之为再血管化治疗。

值得一提的是,冠心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及时纠治不良生活方式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上述冠心病危险因素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或是健康教育纠治的,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可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控制,而减肥、戒烟、限酒、运动等可以通过健康教育等活动而得以实现。

当然,如家族史、基因变异、高龄等因素目前尚没有办法改变,对于有这些危险因素的个体只有通过更为严谨的生活方式、及时纠治并存的危险因素和定期的有针对性的健康体检和筛查来预防和早期识别冠心病。

冠心病都需要做支架治疗吗

以上5种冠心病表现类型中,风险不等,各种类型之间可以相互转变和演变过渡。因此,临床上应该对它们区别对待。

研究表明:稳定型心绞痛和表现相对良性的心律失常等类型的冠心病,病情多相对缓和,短时间内多会相对平稳,因此多不需要急着行支架或者是搭桥等处理,仅对于部分为大面积心肌提供血液供应的血管狭窄患者,医生有可能会推荐其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进一步的支架治疗或者是搭桥治疗,而其他患者一般只需要进行改良生活方式和规范的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访即可。

而以猝死为表现的冠心病对救治时间的要求最为急迫,要求现场即刻进行复苏救治,如果可能并尽快启动急诊冠脉造影,对适合病例进行血管再通治疗(支架治疗为主);以急性心肌梗死为表现的冠心病则需要争分夺秒,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到达医院后的60~90分钟内,越早越好)内进行血管再通治疗(主要是支架置入);以不稳定型心绞痛为表现的冠心病患者中,大概有1/3的人会在短时间内(数分钟到数天内)出现病情恶化,应该慎重对待,并住院接受认真治疗和观察,同时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化验检查结果进行危险分层,帮助判定短期预后。

对短期内有明显恶化趋势的高危患者,要尽早(2~3天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必要时需要接受支架治疗。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以往有过心肌梗死的患者和以往曾经接受过重要血管支架治疗或者是搭桥手术治疗的患者,若是又发生了心肌缺血相关的心绞痛等症状,其面临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应该格外重视这类人群,需要尽早进行血管造影,评价血管病变情况,也很可能需要再次血管开通治疗(支架或者是搭桥治疗)。

总之,对于部分重要血管病变所致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多数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支架和搭桥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减轻症状,减低风险。对于绝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患者应高尽早开通闭塞血管,尽早选用支架治疗可明显减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

1954年,心脏中心在海军总医院建院初期为心肾科,1988年独立形成心血管内科,在杨晔、石湘芸等老一辈专家带领下,科室水平不断提高,逐步跨入国内先进行列。2001年被批准为海军心血管病中心,2009年在国内知名心血管病专家李田昌教授带领下,科室各方面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在原心内科、心外科基础上于11月1日进行正式学科融合成为心脏中心,在医院党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心脏中心在医疗、教学、科研和军事保障等多个领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效益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目前,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融心脏内科和心脏外科于一体,全方位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心脏中心拥有强大的医教研团队,拥有独立的心脏疾病门诊、病房、2个导管室、重症监护病房、外科手术室、体外循环室、心功能室、心电图室、实验室;拥有国内、国际先进的诊疗设备:大型心血管造影机、中心监护系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设备、心脏超声、血管内超声、大型远程心电监测设备、遥测心电监护仪、体外循环机、ECMO、活动平板、动态心电图仪、动态血压检测仪及12导同步心电图机等先进的检查治疗设备。

单臂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 篇4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外固定,外固定支架

胫腓骨骨折为骨科的常见病, 多为直接暴力所致, 常伴有软组织的严重损伤, 及造成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我院自2001年以来运用单臂外固定架治疗142例胫腓骨骨折, 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42例, 年龄8~66岁, 平均35岁。其中男97例, 女45例。骨折类型: 斜形52例, 横断型13例, , 螺旋形26例, 粉碎型51例。开放性骨折98例, 闭合性骨折47例。

1.2 治疗方法

根据伤情、骨折类型, 分别采用小切口开放复位加外固定支架和闭合复位加外固定支架。以骨折处为中心取小腿前外侧弧形小切口切开, 长度以能暴露骨折端为原则, 开放性损伤则按原伤口作适度延长, 无须另作切口。对于粉碎性骨折或多段骨折, 选择性地使用螺钉、钢丝、钢针或可吸收缝线简单内固定, 再选用长短合适的直形或“T”形单侧外固定支架固定。术中需注意:复位固定操作尽量在骨膜外进行, 以减少对骨折块血运的影响; 每根针尽量维持在同一平面并平行, 同骨干纵轴垂直, 以利于获得良好的复位, 外固定器尽可能与骨干平行, 防止造成较大的剪切力[1]。闭合复位加外固定支架固定17例, 在硬膜外麻醉, 进行骨折徒手复位, 安置外固定支架。术中透视, 根据骨折对位情况进行调正外固定支架, 直至骨折对位良好。术后处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1周。切口常规换药拆线。更换外固定支架针孔敷料, 1~2次/周。钉孔处每日滴酒精2次, 以保持钉孔周围干净;自术后第2天开始非负重下行, 膝、踝关节功能锻炼, 患肢禁止负重。一般术后1周可扶拐行走;当X片显示有骨痂形成时即可弃拐行走。骨折临床愈合, X线片显示有连续性骨痂时, 可拆除支架。分别于术后6周、3个月、6个月拍X线片复查, 以指导功能锻炼。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支架, 局部麻醉下取内固定物。

1.3 结果

142例均获得随访, 时间为1~3年, 平均2.4年。按胫骨干骨折治疗最终效果的评价标准[2]:根据前后倾及旋转角度、活动能力及有无行走疼痛来综合评价, 本组优良126例, 可15例, 差1例 (此例为精神障碍者, 术后过早负重致骨折力线达到8°) , 优良率88.7%。11例患者在带外固定架期间出现明显针道周边皮肤红肿, 渗出, 经局部换药抗生素液冲洗后恢复, 未出现深部感染及早期拔针。

2 讨论

2.1 外固定支架手术适应证

(1) 胫骨开放性骨折, 尤其合并严重软组织挫伤修复后需长期换药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者; (2) 胫骨闭合性不稳定性骨折, 特别是邻近关节部位的骨折, 如胫骨上端、胫骨下端等, 该类病人可用T型固定架; (3) 内固定术后感染或感染性骨折者, 以及慢性骨髓炎死骨摘除后有骨折可能者; (4) 胫骨骨不连, 通过支架使骨折端及植骨块获得坚固固定, 消除影响骨愈合的弯曲应力而有利于骨的修复。 (5) 各种原因引起的骨缺损、维持肢体长度或植骨前需做患肢肢体延长者。

2.2 外固定架的优点

(1) 创伤小, 出血少。小切口开放复位, 一般不会对患者增加过多的损伤, 而在开放性骨折则无需另作切口, 损伤是很小的, 比闭合复位时的多次复位的损伤还要小。特别是小切口开放复位, 在肉眼直视下行骨折复位, 多能达到解剖复位, 有利于骨折愈合, 减少骨折不愈合的并发症。 (2) 其结构简单灵巧, 其方向关节和延伸装置能及时校正旋转成角、缩短移位等各种畸形。其支架动力化, 早期静力性固定, 中后期弹性固定, 有利于骨折修复。Menon等[3]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3) 急性或慢性损伤周围的软组织条件不佳时, 更宜采用外固定架固定[4], 在不影响制动的情况下同时对伤口进行观察处理。 (4) 可早期活动关节, 使关节功能保持正常[5]减少了骨折的各种并发症, 诸如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 (5) 相对于内固定而言, 减少了感染几率, 且创伤小、出血量少、操作简单 , 拆除时不需要2次手术, 减少患者负担。 (6) 对于不稳定性的骨折, 能使有限的内固定极大限度的增加骨折的稳定性。

3.3 钉道感染是骨外固定架主要并发症之一。

Green综合文献后认为钉道感染差别很大 (0~100%) , 平均20%。本组钉孔周围皮肤红肿、疼痛、分泌物多共11例, 占7%。分泌物做细菌培养的12例, 仅有2个钉孔培养出致病菌占总钉孔数不到1%。其实, 绝大部分仅仅出现钉道口肿胀, 渗液增多, 主要由于钉与周围皮肤、筋膜等软组织摩擦或机械性压迫而产生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当分泌物受到细菌污染后则会感染呈脓性。无菌性炎症反应, 要处理好钉-皮界面的关系, 改善钉孔四周皮肤无菌环境减少摩擦和机械性压迫, 仅靠使用大量抗生素难以奏效。有钉道感染时, 则要停止关节活动, 对钉孔充分引流并保持皮肤清洁与干燥, 效果不明显时, 采用常用的外用抗生素加2%的利多卡因混合, 从有炎性的钉孔周围健康皮区环绕钉注射, 深达钉与骨骼的交接区, 隔天注射一般2次就可以控制局部感染。如伴发体征时要考虑全身使用抗生素, 以使钉道感染率降至最低限度。

总之, 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 具有操作简单, 手术直视, 复位良好, 固定牢固, 费用低, 并发症少等特点。尤其对软组织损伤严重的粉碎性骨折, 外固定架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Gustilo RB, Mednoza RM, Williams DN.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of typeⅢ (severe) open fractures;a new classification oftypeⅢopen fractures (J) .Trauma, 1984, 24 (8) :742.

[2]刘云鹏, 刘沂, 于洪祥, 等.骨与关节损伤和疾病的诊断分类及功能评定标准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234-235.

[3] Menon DK, Dougall TW, Pool RD, et al.Augmentative llizarovexternal fixation after failure of diaphyseal union within tramedul-lary nailing (J) .JOrthop Trauma, 2001, 16 (7) :491-497.

[4]荣国威, 翟桂华, 刘沂, 等.骨科内固定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404.

支架治疗 篇5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小腿骨折;临床分析

近些年来,由于交通事故等原因导致小腿骨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多,而临床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则是使用外固定支架来治疗骨折类疾病,这种外固定支架最初只是在治疗过程时当作临时固定使用,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逐渐研制出了多种形式的支架,这种支架治疗骨折的方式也逐渐在临床中推广开来,本文分析了我院2009年——2011年收治的56例使用外固定支架方式治疗小腿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总结了笔者的治疗体会,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选取了我院于2009年——2011年收治的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小腿骨折56例,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为68岁;患者骨折部位:左侧29例,右侧27例。其中开放性骨折并伴有大面积软组织损伤39例,闭合性邻近踝关节骨折11例,闭合性邻近胫骨平台骨折5例,开放性粉碎性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合并感染1例。

1.2治疗方法对56小腿骨折患者首先进行持续性的硬膜外麻醉,保持手术环境的无菌状态,然后为其安装外固定支架,在安装前,一定要合理确定针孔位置。主要可以用以下4种方式进:①对徒手复位失败患者可以改用小切口直视下再进行复位穿針安装;②感染、内固定物外露者,首先要对患者伤口进行清洁处理,并取出其内固定物,一定要在清除一切感染病灶之后然后再进行安装;③在C臂X线监视下徒手复位闭合穿针安装;④开放性骨折扩大伤口清创穿针安装,为预防骨折部位出现坏死,应该在以后实行二次植皮治疗[1]。

2结果

经治疗后,本组的56例患者骨性均达到愈合状态,平均愈合时间为5个月,

7个月拆除了外固定支架。其中有6例患者发生了固定针松动现象,通过对固定支架进行调整之后已经完全矫正。56例患者均为出现断针现象,也无其他感染症状出现,恢复较好。

3讨论

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小腿骨折的优势之处在于它能够不用经过患者的骨折部位而实现将小腿骨折位置固定的目的,这种方式能够更快的帮助患者愈合。同时,对骨折部位固定之后患者可以提前行功能锻炼,它能够从多个角度的调节骨折移位问题,这就能为手术之时护理伤口提供诸多便利,进而有效缓解患者骨折区域的关节僵硬状况。临床实践证明,使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小腿骨折、粉碎性骨折、骨折合并感染等症状有着其他疗法无可比拟的优势。

而对于特殊类型骨折例如螺旋型骨折,可以在小切口切开复位直视下一次固定成功。这种方式吸取了手术和非手术两种方式的优点,不仅能够缩短操作时间,为患者减少因治疗而产生的痛苦,同时能够快速、有效的将病人小腿骨折部位解剖复位,改善骨折区域的血循环,从而达到快速愈合骨折的目的[2]。

不同患者在年龄、受伤部位、范围以及程度大小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治疗之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尤其要考虑患者是否适合使用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的方式来治疗小腿骨折。临床上常见的适应证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小腿复杂粉碎性骨折;②小腿严重的开放性骨折;③小腿骨折并伴有大面积软组织损伤;④小腿骨折内固定术后合并感染;⑤小腿邻近关节的骨折[3]。

使用多功能外固定支架治疗小腿骨折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针道感染、针道松弛以及断针现象等。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笔者认为这种外固定支架治疗方式带来达的并发症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因素引起:①主治医师对患者在骨骼上针道准备;②主治医师治疗过程中的插入技术;③患者在术后的综合护理过程。前文已经阐述过前3点因素。对于粉碎性骨折、不稳定骨折或伴有骨质疏松的骨折症状,如果患者过早的使用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容易拉大病人小腿骨折部位的骨架间距。同时,如果对病人骨折部位的外固定支架处理不当出现弯曲现象会逐渐引发针道感染等症状,而断针则会使患者的骨折难以得到愈合,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畸形。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对于粉碎性骨折以及老年合并骨质疏松的小腿骨折患者要尽量不过早的对其使用外固定支架,以免因过早负重而引发出并发症。同时,对于此类患者还要根据其具体治疗情况而适当延长使用外固定支架的时间。

综上所述,多功能外固定支架在治疗小腿骨折类疾病方面具有结构简单、复位率高的独特优势,并且这种治疗方式操作简单,能为患者减轻很多痛苦。在临床中,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情况而选择合适的病例来正确使用多功能外固定支架为其治疗小腿骨折类疾病,并在术后对其进行认真、科学的护理才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于仲嘉,刘光汉,张志占,唐一声,唐仁忠,黄玉池.单侧多功能外固定支架的临床应用(附2524例报告)[J].中华骨科杂志,2009,(04):58-59.

[2]王旭生,张应鹏,陆元,李方航,林宏生,王德就,陈新,查振刚.SGD骨科多功能单侧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胫骨开放性骨折76例报告[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01):112-114.

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分析 篇6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胫腓骨骨折,临床

胫腓骨骨折大约为全身骨折的13.7%, 在长管状骨中是出现骨折症状最为常见的部位[1], 对其采用石膏外固定治疗时, 往往需要长期的卧床休息, 极易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 采用钢板或髓内针进行固定治疗时, 手术创伤比较大, 极易出现伤口感染、骨折不愈合等症状。本文选取71例胫腓骨骨折患者, 分析外固定支架的临床治疗效果, 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71例胫腓骨骨折患者, 其中男39例, 女32例;年龄16~63岁, 平均年龄 (39.1±7.6) 岁;骨折类型:45例发生闭合性骨折, 26例发生开放性骨折;因交通致伤者34例, 摔伤者28例, 因高空坠物致伤者9例;42例发生左侧骨折, 29例发生右侧骨折。

1.2方法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程度与骨折类型, 选取适宜的临床治疗方法。若为闭合骨折, 则需通过X线透视实施手法复位, 若未得到良好的复位效果, 则实施小切口直视的复位治疗。若为开放骨折, 则需对其清创处理, 手术切口按照原伤口进行操作或将其合理延长。若骨不连则按照原手术切口进入, 取出内固定, 然后应用咬骨钳将断端处的硬化骨予以咬除, 将髓腔进行合理打通后, 填进松质骨。若内固定出现松动或折断时, 将内固定取出, 按照断面具体状况, 合理填进松质骨, 提高愈合程度。进行钻孔时需注意与胫骨骨干保持垂直状态, 且通过套筒对软组织进行有效保护, 避免缠绕使得软组织出现坏死现象, 螺钉穿出对侧皮质1~2个螺纹外固定架主体与皮肤相距1.0~1.5 cm。完成手术后观察患者病情状况, 闭合骨折患者予以抗生素治疗, 持续5~7 d, 开放骨折患者则予以7~10 d的抗生素治疗。大多数患者在手术治疗后的1周可扶拐下床适量活动, 不可负重, 在后期可按照患者具体愈合程度实施加压治疗。

1.3疗效评定标准[2]按照Johner和Wruh胫骨骨折疗效标准对患者临床效果进行评定, 痊愈:术后未发生感染、疼痛、神经血管受损、活动受限等症状;显效:术后未发生感染, 出现轻度疼痛感, 有轻微的神经血管受损症状, 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有效:术后未发生感染, 出现中度疼痛感, 神经血管受到一定损伤, 活动受到严重限制;无效:患者发生感染, 出现重度疼痛感, 神经血管受到严重损伤, 生活无法自理。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71例患者中, 经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术后经持续6个月的随访工作, 外固定支架拆除时间为4~6个月, 平均时间为 (5.1±0.8) 个月;手术完成后4例患者发生并发症, 其中2例出现针孔感染, 2例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受到轻微限制, 并发症发生率为5.63%, 通过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根据Johner和Wruh胫骨骨折疗效评定标准显示, 患者治疗后痊愈38例 (53.52%) , 显效21例 (29.58%) , 有效9例 (12.68%) , 无效3例 (4.23%) , 总有效率为95.77%。

3讨论

胫腓骨骨折在治疗时, 主要是达到矫正成角、旋转畸形的目的, 使得胫骨上下关节面的平行关系得到有效恢复, 肢体可恢复正常长度, 小腿可具有正常的承重功能。对其进行治疗时, 需按照患者具体的骨折类型及其软组织受损程度确定外固定治疗, 或实施开放复位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3]。

目前选取外固定支架方法对胫腓骨骨折进行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临床应用较为广泛, 其稳定性、可靠性较为明显, 而且外固定支架所具有的弯曲及扭转强度均可实现临床治疗目的。此方法在治疗中所具有的优势较为明显, 手术术式较为简单, 因此操作较为简便, 手术时间比较短, 在进行支架固定时, 通常只需要进行经皮钻孔穿钉, 不会导致组织受损严重, 且髓内及骨折局部血液供应不会因此操作而受到严重干扰, 对骨折愈合具有明显促进作用[4]。此操作可使得骨痂形成过程处于较为平稳的环境中, 通过动力性加压, 骨折端产生应力刺激性, 由此提高愈合效果, 将外固定支架进行去除处理时, 操作较为简单, 不会再次对患者产生创伤, 所需花费比较少。患者出现粉碎性骨折时, 可予以钢丝或螺钉等内固定处理, 使得骨折保持稳定性, 实现生物学固定[5]。

在本文研究中, 患者通过外固定支架治疗后, 总有效率达到95.77%, 并发症发生率为5.63%, 通过对症处理均好转;外固定支架拆除时间为 (5.1±0.8) 个月。采取外固定支架对患者实施治疗时, 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内固定治疗所存在的不足, 使得骨折端保持较为稳定的固定, 且不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 由此促进患者的骨折愈合。肢体康复与治疗可以同时进行, 避免关节僵硬、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等并发症的出现, 有效减少医疗费用, 不必进行二次手术治疗, 患者更容易接受,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吴斌, 金军, 何伟.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干骨折的临床研究.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3, 21 (4) :26-28.

[2]吴耀康, 苏瑞鉴, 杨庆达, 等.外固定支架转换内固定分期治疗复杂性胫腓骨骨折.实用骨科杂志, 2013, 19 (8) :757-759.

[3]岑红丹, 王岑.骨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护理分析.中国伤残医学, 2012, 20 (6) :101-102.

[4]李永军, 王广超, 吕志刚.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5) :71-72.

支架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1 例, 男39 岁, 女22 例;年龄62~89 岁, 平均73.2 岁。致伤原因:交通伤9 例, 其余均为行走或上下楼梯滑倒或踩空摔伤。骨折Evans分型, Ⅰ型8 例, Ⅱ型17 例, Ⅲ型29 例, Ⅳ型7 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7 d, 平均4.6 d。合并高血压病27 例, 合并冠心病及心梗11 例, 合并慢性支气管炎18 例, 合并糖尿病22 例, 合并两种或者以上的15 例, 有合并症者占本组病例的85.2%。

1.2 手术方法

所有病例术前常规胫骨结节牵引或股骨髁上牵引3~5 d, 床边拍片提示骨折基本复位。所有病例均在放射科透视机或C型臂X线机下进行, 患者连同牵引装置平卧于操作床上, 盐酸哌替啶100 mg肌肉注射。术中透视下闭合整复骨折, 固定体位。常规消毒铺巾, 在股骨大转子下2~3 cm行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到骨膜, 沿股骨颈方向钻入导针2枚。一根通过股骨头颈中轴线, 另一根近股骨矩, 针端止于股骨头软骨面下0.5~1.0 cm。尖刀破口, 攻丝穿过外侧皮质后, 沿导针方向旋入2枚18 cm长松质骨外固定螺纹钉, 远端进针点在股骨中上段, 两针相隔约5 cm, 方向垂直股骨纵轴, 打入两枚14 cm长皮质骨外固定螺纹钉穿过对侧骨皮质。将外固定支架安装在4枚螺纹钉上, 拧紧各制动螺丝。术毕以酒精纱块包绕各钉, 拆除牵引, 丁字鞋固定。

1.3 术后处理

常规应用抗生素3~5 d, 保持钉口清洁。每日滴酒精2次, 术后次日开始鼓励患者靠床坐起, 练习膝、踝关节屈伸功能及股四头肌收缩。定期拍片复查, 了解骨折是否错位及愈合情况, 定期检查外固定支架螺钉及各螺丝松紧, 防止松动。稳定性骨折约4周后扶拐下床活动;不稳定型骨折约6~8周后下床活动, 逐步负重, 并同时行抗骨质疏松治疗, 待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支架。

2 结 果

本组61 例患者, 其中56 例得到4~24个月的随访, 平均10个月。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 其中1 例因心梗3个月后死亡, 1 例因脑出血4个月后死亡。其余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 愈合时间平均4.5个月。按董纪元等[1]髋关节疗效标准进行评分, 优:骨折完全愈合, 髋部无疼痛, 髋关节活动范围恢复到术前情况;良:骨折愈合后髋关节偶有疼痛, 活动范围基本满意, 患者对治疗比较满意;可:骨折愈合, 有轻度髋内翻, 髋关节活动受限, 有时疼痛;差: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 髋部疼痛, 不能下床活动。本组优35 例, 良17 例, 可4 例, 优良率92.9%。其中11 例出现轻度针道感染, 经抗炎及换药后治愈, 无深部感染及骨髓炎发生。3 例出现螺钉松动, 给予去除支架丁字鞋固定后骨折愈合。经治患者住院期间无一例发生褥疮, 其他内科合并症无明显加重。

3 讨 论

3.1 适应证及禁忌证

胡敏等[2]认为, 对于年老体弱, 合并心脑肺病、糖尿病及肾病等患者, 外固定支架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笔者认为, 患有内科疾病且年龄较大, 身体状况不能耐受较大内固定手术者, 应创造有利条件尽早实行外固定架固定术。艾纯华等[3]认为, 外固定架适用于EvansⅠ、Ⅱ、Ⅲ型较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及部分EvansⅣ型骨折, 但慎用于反粗隆间骨折。对于有严重骨质疏松及皮肤破溃感染者应列为禁忌。本组发生3 例螺钉松动, 均为85 岁以上患者, 骨质疏松严重。

3.2 术中及术后要点

刘玉民等[4]认为, 术中应注意进针点的选择, 拧入股骨头的螺纹针应避免偏后, 以免影响坐起。因远侧螺纹针影响髂胫束及外侧肌的滑动功能, 限制了膝关节屈曲活动, 术中应潜行扩大切开深筋膜及切断针前部的髂胫束。笔者认为, 应注意旋入股骨颈内的2根螺纹钉固定的方向, 下方的1根要在股骨矩的上方斜行进入, 上方的1根应稍平行进入, 2根螺纹钉固定呈“V”形, 以符合股骨头颈的抗压力和剪力的生物力学要求。同时还应注意软组织切口应在螺纹钉固定后没有张力, 以免在以后髋关节活动时出现疼痛。笔者还认为, 术中切开皮肤时要适当屈膝, 注意一定要充分切开阔筋膜, 以便术后功能锻炼时, 筋膜相对固定螺钉活动, 预防术后局部疼痛及膝关节僵硬。

术后早期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练习, 避免或减少深静脉血栓形成, 深静脉血栓脱落易造成肺动脉栓塞。术后还要特别注意预防和控制肺炎、心衰、泌尿系感染、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本组病例中11 例发生针道感染, 与家属对钉尾护理不到位密切相关, 故应注意钉尾消毒及护理。针道一旦发生感染时, 应将患肢抬高制动, 消除局部的分泌物, 保持清洁干燥, 并局部或全身应用抗生素, 必要时须切开引流。针道感染也是螺钉松动的主要原因之一。术后进行骨质疏松的治疗也对骨折愈合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3.3 优缺点分析

我们认为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有以下优点:a) 时间短、创伤轻微、风险小, 可在局麻下进行, 不需要二次手术, 骨折愈合后无需麻醉, 在门诊拆除外固定器即可。对一些高龄且有较重内科疾病的患者更为适用;b) 结构简单, 技术要求不高, 手术操作方便, 易于成功;c) 可以早期功能锻炼, 减少长期卧床的并发症, 改善生活质量;d) 骨折端稳定, 钉把握力强, 有效防旋及髋内翻, 有利于骨折愈合;e) 医疗费用少, 术后缩短了抗生素的应用时间及住院时间;f) 在护理上比长时间卧床牵引方便得多。李大君等[5]认为, 外固定器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容易发生轻度髋内翻等畸形, 但是骨折愈合良好, 多数老年患者能完全恢复自理, 所以疗效也是满意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针道感染、固定针穿过肌肉、关节活动引起疼痛等。

总体来说, 局麻下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特别是合并较重内科疾病的患者, 符合微创理念, 充分体现有限手术论, 具有独到的可取性, 疗效确切, 值得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董纪元, 李国宏, 胡永成, 等.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2000, 20 (8) :476-479.

[2]胡敏, 张红印.带空心螺纹针外固定架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3, 18 (1) :49-50.

[3]艾纯华, 陈伟民.多功能单臂外固定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58例分析[J].吉林医学, 2003, 15 (2) :78-79.

[4]刘玉民, 张庆胜, 马荣花, 等.多维快速操作型单臂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4, 12 (16) :1274.

支架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2008年—2011年我院对25例骨盆骨折采取体外支架治疗, 男15例, 女10例;年龄26 岁~68岁 (46.75岁±8.28岁) ;其中交通事故伤13例, 高空坠落伤7例, 压砸伤5例;所有病人均为多发性复合伤, 其中合并腰椎骨折8例, 四肢骨折9例, 腹部脏器损伤8例, 颅脑损伤5例;18例单纯使用体外支架治疗, 7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体外支架固定治疗, 术中同时行相应并发伤的治疗。

2 结果

25例病人均治疗成功出院, 未发生并发症, 住院时间25 d~128 d, 平均45.7 d, 随访6个月~15个月后所有病人双下肢功能恢复正常, 无后遗症。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一般护理

骨盆骨折常并发复合性伤, 病情急重, 病人从入院至术前, 应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有无其他伤情、腹部体征变化及排尿、排便情况, 并观察有无尚未发现的颅脑及其他伴随伤[2,3]。因此, 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护理:①监护病人生命体征;②抗休克护理, 迅速建立静脉补液通道, 快速输液输血, 补充血容量, 预防休克;③小心搬动, 搬动时应轻柔小心, 病人平卧, 整体移动, 以免造成骨折断端移位而加重出血;④嘱病人绝对卧床, 在床上大小便, 并注意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⑤病人可进食后, 应多饮水和食用多纤维素食物, 防止便秘。

3.1.2 牵引护理

骨盆骨折病人在术前应行牵引治疗, 尤其是并发髋关节脱位的情况, 这可缓解病人的疼痛, 有利于手术复位。使牵引持续有效的护理措施包括:①牵引下肢骨使患肢呈轻度屈髋外展位;②应使牵引绳与下肢纵轴的方向一致;③不可随意增减牵引重量;④应做好骨牵引的针口消毒护理, 避免针口感染。

3.1.3 心理护理

病人受伤后, 深受痛苦折磨, 担心预后, 情绪容易悲观, 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这对治疗和康复均不利[6,7,8,9]。医护人员应主动与病人交谈, 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 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病人, 用不同的语言, 耐心讲解有关知识, 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和体外支架的优点和性能, 让病人信任和配合治疗, 树立战胜伤痛的信心。同时, 应注意介绍手术后的康复事项和疼痛可能持续的时间, 让病人有必要的思想准备, 以平稳的情绪配合治疗和康复。

3.2 术前准备

按骨科术前常规准备, 注意观察术区的皮肤, 备皮时防止因血肿或淤斑而损失皮肤。进行必要的术前检查, 重点查血常规、凝血、心电图和肝功能、肾功能等。

3.3 术后护理

3.3.1 一般护理

术后应根据手术经过及麻醉情况, 密切监护病人心电和生命体征, 观察病人有无腹胀、腹痛等异常, 观察并记录病人的尿液量与颜色、性质, 及时补充电解质和血容量。保持臀部皮肤干燥清洁, 并适当为病人翻身。病人饮食应以高蛋白、高热量且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控制摄入过多脂肪和盐, 忌刺激性食物, 外加适度的腹部按摩, 避免病人发生便秘。

3.3.2 切口与体外支架的护理

在体外支架治疗期间, 应注意保持手术切口和敷料的干燥。对于联合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病人, 还应注意避免切口敷料受到尿液的污染。体外支架的良好固定和位置正确是确保骨折断端稳定和断面愈合的关键, 应定期检查支架钢针是否松动、螺纹是否固定牢固, 确保支架位置正确, 防止因固定不牢或钢针变形而影响复位的效果。应密切注意切口渗血渗液情况, 发现活动性出血, 及时报告医师处理。体外支架的钢针口应覆盖无菌纱布, 并用医用乙醇消毒, 每日2次, 更换敷料时, 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避免针口感染。若发现针口局部有红、肿、热、痛等现象, 可提示出现钉道感染或污染, 应立即清洗钉眼并保持皮肤干燥清洁, 必要时可制动或更换螺纹重新固定。病人皮肤愈合后, 可拆除纱布, 用乙醇每日擦洗钉眼。

3.3.3 预防并发症

骨盆骨折体外支架固定术后, 为维持骨盆稳定, 减少疼痛和出血, 病人需长期卧床休息。期间病人易发生压疮和坠积性肺炎[5]。因此, 护理时应注意:①铺气垫床并将硬度调至最高, 保持床铺干燥清洁、平整, 骶尾部受压皮肤可用贴膜保护, 足跟垫棉圈, 并每2小时更换1次, 嘱病人及时更换透气性能好的内衣, 定期按摩骨隆突处, 病人病情稳定后可嘱其自行抬臀。一般每日应行2次防压疮护理。②预防肺炎的护理措施:护士应指导病人做上身的扩展动作, 增加肺活量, 鼓励病人经常咳嗽咳痰, 必要时可为病人叩背和给予雾化吸入。

3.3.4 功能锻炼与康复指导

术后应及时向病人及家属讲述功能锻炼的方法与意义, 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也有助于预防下肢形成静脉血栓, 促进骨折愈合[6]。一般术后第2天即可嘱病人屈伸踝关节及足趾, 收缩股四头肌, 每次5 s~10 s, 反复15 min, 每日3次。帮助病人翻身时, 注意体外支架避免碰撞床面, 侧卧时选择健侧在下。1周后可指导病人屈伸膝髋关节,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逐渐扩大活动范围。术后2周病人可半卧, 利用双上肢辅助定时坐起。术后4周~5周指导病人可在器械辅助下部分负重下床活动。术后8周可解除体外支架, 逐渐开始全部负重行走。出院时带体外支架者, 应嘱病人保持钉眼干燥清洁, 注意防止体外支架松动, 坚持功能锻炼, 定期门诊复查。并注意保持心情愉快, 合理饮食, 保证充足睡眠。

4 讨论

多支架治疗肝门部恶性胆管梗阻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45例, 其中男21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67岁。均失去根治术机会, 其中包括肝门部胆管癌8例, 胆管中下段癌18例, 胰头及壶腹癌10例, 胃癌腹腔淋巴结转移9例。临床表现主要有黄疸伴皮肤瘙痒、食欲不振、寒战发热等, 约1/4患者可触到中上腹部包块。术前均经CT、MRI证实为无法手术切除或不愿手术的肝门部梗阻性黄疸。梗阻位于肝门处, 经胆道造影证实其位置。

1.2 操作方法

胆道充分引流1周, 使胆汁排出及炎性水肿减轻。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 右季肋区消毒, 局部麻醉下选用21G千叶针在右侧腋中线肋膈角下2~3cm处剑凸下入路进针, 进针时向右侧指向肝门区穿刺。胆管造影的标志为一管道持续显影, 并缓慢流动形成树枝状管道。在千叶针穿刺成功后, 不要给予扩张和留置引流管, 应尽量推注脚多稀释造影剂, 全面了解肝内胆管扩张情况, 判断梗阻部位和梗阻类型。若穿刺不当, 可重新选择进针部位, 寻找最佳穿刺点, 以便后续引流管留置及支架植入的顺利情况。胆管穿刺成功后, 送入软导丝、使其进入胆总管, 需作内外引流时尽量将导丝通过狭窄段进入十二指肠。单纯外引流可将胆道外引流管置于狭窄的近端;内外引流则用多侧孔的内外引流管, 远端置于十二指肠内, 切忌将其侧孔置于肝实质内, 否则, 可造成出血、胆汁腹腔漏和导管堵塞。高位梗阻, 病变同时累及左右肝管, 导丝经反复穿刺尝试仍无法通过狭窄段进入胆总管, 可同时经剑突下和右腋中线入路行左右胆管引流术;亦可将引流管置入左右肝管较大的分支或骑跨于两分支之间。通常在支架植入前先行导管引流1~2周, 在充分引流并明确梗阻部位以后, 再行胆道内支架置入治疗。支架放置后每周检测肝功能了解胆红素及转氨酶情况, 2周后行胆道造影, 如胆汁通过顺利, 方可拔除引流管。

2 结果

本组45例患者行胆管支架置入术, 全部置入成功, 成功率100%。术后1周内患者皮肤黄染、瘙痒、陶土便、局部疼痛等症状好转或消失, 4周内肝功能中转氨酶及血清胆红素降至或接近正常水平, 黄疸消除率89.7%,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全组患者无1例发生胆漏、穿孔并发症。

3 讨论

恶性梗阻性黄疸多由原发性胆管癌、肝癌、胰头癌、壶腹癌、胆囊癌及其他转移癌对肝胆管的压迫所致。此类患者应首选手术治疗, 但手术切除率很低, 尤其是高位梗阻是临床上比较复杂和棘手的病症。传统的外科手术切除率在15%~20%, 而且创伤大, 并发症多。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是对高位梗阻性黄疸的一种姑息治疗方法, 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技术。同传统的外科手术相比, 该项技术的优点为创伤小、痛苦少、易接受、安全性大、退黄效果明显而迅速, 适应范围广, 特别对高龄患者一般情况差, 不能或不宜外科手术的患者更适合本方法进行治疗[2]。而且胆道梗阻可造成胆道内压力增高、胆道系统扩张、胆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 胆红素的正常排泄途径不畅甚至阻塞, 使大量结合及非结合胆红素蓄积于血液中, 进一步损害神经、心血管及泌尿等系统;此外, 正常的胆红素肝肠循环中断, 会影响肠道的吸收功能;胆管的扩张, 胆红素在肝内的蓄积也会造成肝细胞功能受损。在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例往往在发现时已处于晚期, 常全身多个器官功能受到影响并阻碍了患者接受积极的治疗, 而黄疸所造成的以上这些损害更进一步降低了患者对于化疗、放疗的耐受力和营养支持的疗效, 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近年来, 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以其微创, 低风险, 不受梗阻部位限制等优点, 成为姑息性治疗及解除黄疸的常用手段。尤其是覆膜支架可防止肿瘤向支架内浸润, 能维持很长时间[3]。邢台市人民医院放射科有6例患者置入覆膜支架, 术后随访10个月无梗阻性黄疸和严重并发症发生。谢宗贵等等[4]在2002年对13例患者的多支架胆管梗阻的介入性引流技术获得了十分肯定的效果。

总之, 采用多支架置入能有效的实现胆汁的全面充分内引流, 黄疸消退明显,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可以对左、右肝内胆管同时进行引流, 其退黄、减压速度快;同时还可进行内或外引流术, 内引流术除减黄外还可避免胆汁等营养物质丢失, 有利于改善消化功能。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可同时对肿瘤组织进行活检。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简单、实用, 创伤性相对小, 成功率高, 疗效显着、迅速, 可做长期胆汁引流。如梗阻的胆道置入胆道支架, 可以去除携带的引流袋, 减少心理负担和生活不便, 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对无法手术者, 结合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或内放射治疗。可进一步阻塞性黄疸延长生存期或为行Ⅱ期手术切除提供机会。对于肝门部恶性胆管梗阻无法手术治疗的患者, 该方法能快速改善肝功, 术前继发的胆道感染也能够迅速得到控制, 是肝门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一个重要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摘要:目的 探讨胆管置入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价值。方法 45例高位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经皮穿刺入路胆管, 行内外引流后, 置入支架。结果 成功率达100%。其中2例患者术后2和6个月发生支架内梗阻和支架下段梗阻, 分别行二次介入治疗。全部患者随访6~90周, 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 胆管支架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是有效安全可行的姑息性疗法。

关键词:穿刺,胆管梗阻,黄疸,支架

参考文献

[1]王忠敏, 贡桔, 伍超贤, 等.4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双介入治疗[J].中国肿瘤临床, 2004, 31 (23) :1366-1367.

[2]徐克, 刘瑞宝, 赵伸春, 等.经皮经肝单侧入路行双侧胆管内引流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3, 19 (8) :1047-1049.

[3]Schoder M, Rossi P, U?acker R, et al.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treatmene with ePTFE-FEP-covered endorostheses initial technical and clinical exeriences in a multicenter trial[J].Radiology, 2002, 225 (1) :35-42.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药物治疗 篇10

解析(长沙市第三医院药学部 刘丽华):冠脉支架植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能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不少患者像张大爷一样认为自己的冠状动脉已经植入支架了,以往经常出现的胸闷、胸痛症状改善了,应该可以高枕无忧,不需要再吃药。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植入支架只是把冠状动脉病变比较严重的一段血管给处理好了,而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病变,如果不服药,原来没有病变的部位,或者病变很轻的部位,都可能进行性加重而引起新的狭窄;同时已经植入支架的地方,也会因为粥样硬化病变加重而出现再狭窄。因此,对于冠心病患者,药物治疗仍是治疗基石。下面我们就对冠心病支架术后常用的药物进行介绍。

1.抗血小板药物:目前主要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无过敏、无出血风险增加的支架术后患者,建议每天服用阿司匹林100mg,长期服用。对于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无高危出血风险者应每日服用氯吡格雷75mg至术后至少12个月。这类药物主要抑制血小板聚集,可以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但也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在用药期间需要留意有无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肉眼血尿、黑便或牙龈出血等出血表现。有胃十二指肠溃疡史,包括慢性溃疡、复发性溃疡、胃肠道出血史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应尤其谨慎,留意大便颜色有无改变,是否出现消化道症状,例如消化不良和腹部疼痛。此外,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可持续数天,如果需要接受其它手术,应告知手术医师正在服用阿司匹林,由医师决定是否需要暂时停用以降低手术出血风险。

2.调脂药物: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应使用他汀类药物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至 2.6 mmol/L以下,极高危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应使LDL-C降至2.08 mmol/L以下。有的患者觉得自己血脂是正常的,服用降脂药物并无必要,其实不然。对于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物还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可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和心绞痛的风险。在服用他汀类药物期间,需要注意复查肝功能,留意有无肌肉乏力、肌痛等不良反应。

3.ACEI类药物或ARB类药物:ACEI是临床常用的“普利”类药物,ARB是“沙坦”类药物。除非有禁忌症,所有左心室射血分数≤40%及高血压、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均应长期服用ACEI。对于不能耐受ACEI的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后左心室射血分数≤40%、高血压患者,可使用ARB类药物。

4.β受体阻滞剂:对于因急性心肌梗死置入支架的患者,如无禁忌症,应常规应用 β 受体阻滞剂并长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对于缩小心肌梗死面积、降低急性期死亡率具有肯定疗效。β受体阻滞剂常见的禁忌症包括心源性休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不稳定的、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或低血压。此外,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可能掩盖低血糖的症状,如心悸、心动过速、震颤、饥饿感不明显,此时多汗可成为唯一警觉的低血糖征象。

5.其它药物: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糖尿病治疗: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以使血糖得到控制。

支架术后用药期间的监测指标:

(1)监测血压:血压宜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2)血常规:开始1个月左右复查1次,以后根据情况2~3月复查1次。主要观察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减少明显要注意有无失血等原因。

(3)肝功能:他汀类调脂药有一定的肝脏损害作用,虽然发生率较低,仍建议用药的头2~3月每月复查1次,以后2~3个月复查1次即可。

(4)心电图、心脏彩超:如有胸痛、胸闷、心慌等症状要复查心电图;如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患者还应定期复查心脏超声。

上一篇:民营物流企业下一篇:高职院校师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