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探析

2024-05-05

文化探析(精选十篇)

文化探析 篇1

关键词:唐代文化,繁荣,原因

唐代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宽容和摄取, 推动中国文明走在了当时世界的前列, 在文学、宗教、哲学、史学、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地理、百工技艺等方面的传承发展上, 均有重大的突破。尤为突出的是还造就了一个丰富浓烈的艺术世界。中国的诗歌在唐代达到了辉煌巅峰, 不仅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杜牧等诗歌巨匠, 在社会各阶层当中也充满了诗歌创作的热情。在这个时期, 中国古典诗歌“无体不备, 无体不善”, 无论内容、风格、形式、技巧, 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如此灿烂辉煌的文化, 令后人叹为观止。苏轼曾说:“君子之于学, 百工之于技, 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 文至于韩退之, 书至于颜鲁公, 画至于吴道子, 古今之变, 天下之能事毕矣。” (《东坡题跋·书吴道子画后》) 不仅古人如此, 今人依然对唐代文化推崇备至。唐代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化, 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政局统一稳定

李唐王朝, 结束了隋末的动荡, 使历史再次归于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维持了四海升平的局面。稳定的政局为唐代经济、文化蓬勃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大环境。唐朝历代统治者大都进行开明的政治统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之下, 李唐自建立伊始, 开明的统治者便调整政策, 着力更除前弊, 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使唐代的社会经济趋于空前的繁荣。农业是封建经济之根本。唐王朝的开拓者及后继者一方面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大规模兴修水利, 整饬交通, 使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国力逐步增强, 给文化的长足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而伴随着盛世的到来而与日俱增的民族自豪感也深入人心促成了文化队伍的日益壮大。此外, 唐代文化的气象恢宏, 与地主阶级的的深刻变化休戚相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活跃于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 他们凭借门第时代盘踞高位, 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 而出身寒门的庶族则进身不易。然而, 在隋唐时期, 门阀士族势力急剧没落, 大批的中下层士子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 庶族寒士登上了中国文化的舞台。处于上升阶段的他们, 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信心, 使得唐代文化具有一种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代气息。唐代文化的创新是全面的, 道德、风俗、哲理、诗歌、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服饰诸端, 无不呈现出一代新风的气派。而其中诗歌一项, 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提倡, 加之其本身又具有便于保存、便于流传的特点, 成就尤为显赫。但是应当看到, 数百年来文化交流所形成的全新文化氛围, 以及文化开放所带来的勃勃生机, 更是使这一艺术形式异彩大放的深层原因。诗歌在唐代获得了适合其茁壮生长的沃土, 而诗歌的巨大成就, 则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凸现出唐代文化的辉煌。也正因为如此, “唐诗”几乎可以视之为唐文化的时代铭牌。

二、经济发展主要是手工业技术和城市商业发展

唐代国家长期统一, 社会相对安定, 生产力有较大发展, 封建经济呈现高度繁荣的局面。手工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加强, 使这一时期官营和私营手工业都获得了显著发展。出现了利用纬丝显花的纬锦, 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经锦。绞缬、蜡缬、夹缬等印花工艺广泛使用, 使唐代丝织品的纹饰色彩更加斑斓。精美富丽的金银器, 铸造精良的铜镜等, 均显示了唐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唐代经济繁荣、疆域辽阔, 这是唐文化博大精深的根本原因。城市人民生活富足, 生活资料得到满足, 便产生了艺术自觉性。便利的交通、安定的生活都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阔大的疆域使人民大众产生了自豪感, 于是唐代文化无时不体现着一种气势逼人的气息。

三、开放和兼容的对外政策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拥有世界上高度发展的生产力, 有先进的农业、手工业和欣欣向荣的科学技术。唐代国力强盛, 具有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旺盛的生命力, 在对外开放和交流方面盛况空前;同时强大的国力支持着它以博大的胸襟吸收各种外来文化。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语言学、音乐、美术;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袄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医术、建筑艺术及至马球运动等等。唐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大规模吸收, 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 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均可称为卓越范例。英国学者威尔斯在《世界简史》中比较欧洲中世纪与中国盛唐的差异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 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 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所谓“有容乃大”, 正是唐文化如此繁荣的深厚根基。“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与元九书》) 。由此可观, 一个时代当有一个时代之文学。唐文化正是在这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包容与融合, 继承与创新, 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树立起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 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不朽魅力推至一个新的巅峰。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 无不喷涌奔腾昂扬的生命力;昭陵古雕中雄壮健伟、神采飞扬的“八骏”, 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敦煌莫高窟艺术、霓裳羽衣舞更是充满着异域风情。纵观历史, 我国在有唐之前出现的两次文化繁荣均是在社会动荡时期, 在国家统一时期并没有出现文化如此繁荣的景象。而光辉灿烂的唐文化却正是在社会历史大一统的局面下, 以包容的态度对待兄弟民族的文化以及外域文化的结果。这种心态决定了其在统治上采取各种开明的政策, 促进中原的农耕文化与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相融合, 中华文化与中亚、西亚以及其他文化进一步交流, 使得唐代文化呈现出色彩斑斓的面貌。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当前中国文化的走向提供相当的借鉴。

四、开明和睦的民族政策

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 文化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全面对外开放为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交流提供了更多机会, 中华文化可以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国内五十六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较之从前更加频繁, 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开放与交融是民族文化不衰的动因, 整合创新是民族文化长存的生命力。在开放的环境中, 整合与创新非但没有改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质, 还为之注入新的血液和活力。正如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合流所促成的文化新变一样, 本着这种兼收并蓄发扬传承的精神, 中华文化必定在新的时期展现新的不同的面貌, 终将不负久远而辉煌的历史承载, 开启属于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崭新的文化格局。

参考文献

[1]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2]朱仁书.中国书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3]冯天瑜, 何晓明, 周积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英汉文化背景与文化精髓差异探析 篇2

关键词:英汉文化;文化背景;宏观分析

中图分类号:HO-O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5-0128-02

一、问题的提出

英汉跨文化交际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分别以英语和汉语这两种不同语言为母语的交际者常常会因为英汉文化差异的关系而产生交际困难或交际不得当。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1)交际者对于英语和汉语这两种不同语言中蕴含的文化产生在什么背景下缺乏必要了解;(2)交际者对于英语和汉语这两种不同语言的文化精髓认识不够。

对于英语和汉语文化知识,英汉语言研究者更多强调这样一个方面,即英语或汉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自然风貌、风土人情、文化传统、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历史与地理等方面。这显然是片面的,也是不够的。笔者认为,对于英汉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我们在强调相关国家文化背景之外,还应该从另外几个重要的角度来补充并强调传统对英汉文化知识的界定,它们是:(l)英汉文化差异,或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2)英汉文化相关的学科知识,包括语言学、哲学、文学、心理学、美学等多个领域。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全方位地界定英语与汉语文化知识以提高英汉语言交际者的文化素养;使其能全方面综合地认识、掌握并得体地运用英语与汉语中各自深厚的文化知识,做到得体的交际。

二、英汉语言各自的文化背景

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语言产生于文化发展中,是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该国家或民族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深远的影响。以英汉各自心理文化对这两种语言的影响为例:古代中国人因为生于亚洲东北部温带地区的半封闭大陆性环境中,那里气候温和,很少有台风、海啸等重大自然灾难的袭击,人们安居乐业,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人从古代就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他们推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相信主体与客体的一致性,重视伦理与简约。这种心理文化对汉语语言有着重大的影响,使得汉语呈现出以意统形、句法意合、语法隐性的特征。因此汉语词义通常只能在特定句子或一定语境中,靠读者或听者的悟性去领会确定。相对而言,古代英国人因为生长于欧洲海岸边,长期遭受强风暴雨等恶劣自然灾害的袭击,而在当时人们认识水平普遍相对落后的时代,这种自然的力量是神秘不可预测的。为了生存,人们只有与自然进行长期艰苦的斗争。长此以往,在这种与自然的对立与斗争中,英国人形成了观察、认识并控制自然的意识。因此,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是英语心理文化的基本点。这种心理文化对英语语言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使得英语具有语法显性、句法形合的特征。

基于以上同样原因,使得中国人推崇一种悟性思维,主张用深远的思维去体察、去直观事物,而不是用感官去观察事物。他们传统中不主张由表及里、透过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最终获得的是玄之又玄、神秘莫测的认识。这一文化背景也深深影响到汉语语言,使汉语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呈现出一种艺术性的表达方式。这种“得意忘形”的艺术追求,造成了汉语里同一词或语句的多层意义或内涵,以及不同词或语句的相同意义。汉语在行文表达上崇尚例证式论证而不是逻辑严密的推理论证。相对而言,英国人则推崇理性思维,习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善于从个别的感性现象中去寻找共同、本质的东西,进而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他们反对主观臆测,拒绝无根据的认识结果,强调结论的可证明性。同样,这一文化背景也深深影响到英语语言,使其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因此英语表达强调形式的准确性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意义的确切性。英语在行文表达上强调逻辑性。如在英语句子中,谓语动词、非谓语动词、主动语态、被动语态、时态以及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表语等语法现象的界定非常明显。

三、英汉文化精髓差异的宏观分析

由于各个国家发展文化不同,因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展的结果也不一样,历史文化指的是特定的历史文化发展进程和历史遗产所形成的文化。在两种文化进行交流时,会出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显现的矛盾。

风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的由民族的风俗习惯产生的文化。如:中国人打招呼:干嘛去?你去哪?英国人就会:你好。

宗教信仰也不尽相同。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形成的文化。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非语言文化交际能力,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中西方有着不同文化的背景,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极大的差异。因此,在两种语言交际、交流、表达过程中除了通晓两种语言外,还要深刻认识到两种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语言意义上的等值,而且做到了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也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得心应手,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交流。

因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深深影响着其语言,所以跨文化交际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对于英汉语言交际而言,这两个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文化共性使得这种转换成为可能,而其文化个性决定这种转换是不容易的也是不可能完美的。因此,在英汉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重视英汉文化的差异,努力架设跨越这种文化差异鸿沟的桥梁。

汉语文化,即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中的一种博大精深,有着复杂的、独立发展体系的独特文化。虽然从鸦片战争至今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以英语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全面冲击,但其精髓依然在中国人中代代相传,其中最为显著的如下面一些传统思想道德观念:中庸、崇德利用、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重义轻利、重德教、集体主义、爱国观念、因循守旧、自由超脱、虚静思想、等级观念、男尊女卑、命运观念、迷信观念等。汉语文化中最深层的内核是群体本位的意识:中国人自古以忠孝为本,讲求舍小家为大家,以牺牲个人保全集体为荣,有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写照与追求。总之,这种群体本位意识,是汉语文化的脊梁。以上诸多思想观念因代代传承,在中国人言谈举止中都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其中有着诸如自强不息、人格骨气、爱国爱集体、天人合一等积极正面的思想;也有着缺乏民主和法制、专制主义、因循守旧、高低贵贱的等级观、集权制、文化政治化等消极负面思想;此外还有着一些片面性的思想,比如强调人是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而存在,却忽略了人也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的,因此只看重人的社会人格,轻视人的独立人格。而全面地来看,人应该是两者的统一,他既是独立的个体,同时又是群体中的一员。

英语文化同样是世界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组成部分,也有着其博大精深而极其复杂的体系。它较中国文化要开放兼容,包括源于古希腊的民主与科学精神、希伯来的神学思想、古罗马的法治思想、理性主义以及此后反理性主义的现代主义以及现行的反现代反形而上学的后现代主义。因其强调主客二分性以及人的主体性,同时建立了科学与民主的观念,造就了科学发展同时民主的发达。相对汉语文化脊梁的集体主义观念或群体本位意识,英语文化一直是个人主义或个体本位意识占据主导地位,认为人是构成社会的根本,不主张去牺牲个人利益而成全集体或社会利益,强调个人行为只要不损害别人或集体或社会,任何人都不能强行干涉,强调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在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上,认为人生来自由平等,推崇人道主义,奉行天赋人权的思想。英语文化除了以个体本位为显著特征外,还以富于创新为特征:推崇人定胜天思想;认为人要向前看,不要向后看;鼓励求异思维;崇尚独立思考,尊重个性发展。

四、结语

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探析 篇3

由于种种原因, 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之间存在着混淆的现象, 甚至一味认为旅游文化就是历史文化, 二者之间的混淆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在具体课堂教学过程中, 很多任课教师将旅游文化讲成历史文化, 并将这一具有争议的论断延续了下去。

据相关资料介绍, 目前, 国内很多院校, 包括专科院校、本科院校, 在课程安排过程中, 旅游专业没有专门开设颇具重要作用的《旅游文化学》课程。在具体讲授过程中, 将旅游活动中涉及的一些具体的宗教信仰、饮食文化、园林建筑等等归纳为历史文化的范畴, 忽略旅游活动的客观存在性, 导致人们在认知程度上, 对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的区别, 在意识形态上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出现混淆的现象1。

2. 历史文化教材的编撰多以旅游文化为重点编撰内容。

据网上一些书店统计, 一些虽然题名为“旅游文化”书籍, 但是其内容多是历史文化的范畴, 甚至有些作者就历史文化书籍和旅游文化书籍, 不再区分对待, 二者之间, 在作者眼中, 基本上属于同一名称, 很多著作也沿袭了这一认识, 出现旅游文化就是历史文化的混淆现象。

3. 在意识形态领域, 更多的人们存在一种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混为一谈的惯性思维。

这种意识形态的错误认识, 主要是长期受教育和自身学习过程的积累2。一方面, 自己在受教育的过程中, 任课教师的认识给了自己根深蒂固认识的根源;另一方面, 自己在学习以及后来的认知行为过程中, 情不自禁将旅游文化讲成历史文化, 不由自由用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待旅游文化。直接或间接使得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之间在大众认知行为上更加混乱。

二、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的区别

1. 物化表现形式不同。

首先, 历史文化是人类在历史的推动过程中, 逐渐积累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它是人类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一种沉淀下去的一种积累, 具有不可复制性和不可再创性, 其次, 它是尊重历史的前提下, 对过去的一种呈现3。例如, 鲁迅故居, 经过长时间的变迁, 大多数存在物已经面目全非, 如果单纯简单进入旅游市场, 还不夸张的说, 基本上毫无价值可言。然而, 倘若经过旅游文化的创造, 就会呈现出一个全新的旅游资源, 面目全非的存在物会成为遗迹。基于这样的认识, 很多旅游文化资源已经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旅游文化的再创造。这在国内旅游业中, 通过旅游文化将旅游资源再创造, 并且充分挖掘旅游文化的例子比比皆是, 并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简而言之, 在旅游资源再创造过程中, 我们依据旅游文化所扮演的角色, 不难看出, 旅游文化具有可塑造性, 但历史文化具有不可塑造性。

2. 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二者之间内涵不同。

在这个区别当中, 历史文化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 具有广泛的外延性, 可以包括旅游历史上的旅游文化, 但是, 对于现代旅游文化, 因为现代旅游文化还没有成为历史, 因此, 历史文化无法囊括现代旅游文化, 二者之间只存在交叉关系。从另一个层次来说, 现代旅游文化终将成为历史, 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 成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但是在没成为历史之前, 现代旅游文化具有高度独立性, 有着自己较为独特的特点。旅游文化包括现代旅游文化, 在这里对于二者之间所谓的外延性, 每位学者都有自己的论断, 如同本文说的历史文化具有广泛的外延性, 但不囊括现代旅游文化, 然而旅游文化包含现代旅游文化, 这么说, 是不是旅游文化的外延性大于历史文化的外延性, 但其实不然, 因为无论是什么样的旅游文化, 终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因此, 本文认为, 历史文化具有较为广泛的外延性。

3. 历史文化与旅游文化的社会功能不尽相同。

从社会功能的视角分析, 历史文化主要起到教育的作用。与其教育功能相比, 其审美作用和使用作用, 相对次要。然而, 旅游文化主要起到审美的功能, 这种审美功能不因时间和空间而变化, 具有全人类性。其次, 旅游文化还具有激发旅游激情、宣传旅游的功能,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 相比较于历史文化, 旅游文化具有创造经济效益的功能。但是, 作为历史文化, 它只是供历史学家或其他相关学科开展科学研究, 很难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这是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

三、旅游文化与历史文化的转化

1. 历史文化向旅游文化的转化。

一般来说, 无论是层次还是过程的转化, 历史文化向旅游文化的转化, 都较为复杂。历史文化虽然具有较为广泛的外延性, 可以广泛存在与旅游景区、旅游环境中, 但是在旅游者不明白历史文化的前提下, 一些的历史文化都将成为空谈, 只有正确认识或者了解了旅游资源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才能从个人情感或者审美的角度去还原历史。简而言之, 旅游者只有在旅游过程中深入解读、吸纳历史文化, 才能逐步呈现出旅游文化的雏形。同时, 在历史文化向旅游文化转化的过程中, 旅游者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尤为重要的是, 历史文化向旅游文化转化的核心内容具有精神性, 另外, 历史文化向旅游文化转化过程中, 需要通过旅游业的整合和再创造。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 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整合和再创造, 可以丰富历史文化内涵, 提高旅游文化的品味。需要注意的是, 这部分整合和在创造的文化, 其本质和精神相较于历史文化而言, 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只是载体的显现形式发生了改变。

2. 旅游文化向历史文化的转化。

与历史文化向旅游文化的转化相比, 旅游文化向历史文化的转化较为简单。主要原因, 是因为历史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其存在性在于时间的流逝, 现代旅游文化向历史文化转化的关键恰恰就是时间。无论是什么时期的旅游文化, 只要有时间, 一切都将成为历史文化, 现代旅游文化也是必然。但是, 旅游文化能否真正转化为历史文化, 除时间因素外, 还有就是尊重历史, 历史真实性的问题。旅游文化向历史文化转化过程中, 一切的加工和创造都必须尊重历史, 不能虚构和编造。否则, 虽然随着时间的历史, 在成为历史之前, 这种旅游文化早已不复存在了。

四、结语

本文在总结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过程中, 从二者的混淆问题出发, 从中窥探出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 并积极探讨了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二者之间相互转化的问题, 这种积极的转化, 无论对历史文化, 还是对旅游文化, 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现有的旅游业的实践证明:二者之间的互相转化,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 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 两种文化相互交织、整合, 虽二者具有不同的内涵, 但也存在着互相转化的现象。本文, 从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的本源出发, 探讨二者之间的混淆现象, 二者之间的区别以及二者之间的互相转化问题, 由此得出历史文化和旅游文化之间互化问题的存在, 对社会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

关键词:历史文化,旅游文化,区别,转化

注释

11 .赵红梅.论旅游文化——文化人类学视野[J].旅游学刊, 2014 (1) :16-26.

22 .喻学才.旅游文化研究二十年[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1) :63-70+124.

产品文化内涵探析 篇4

近年来,涉及产品文化的专业著述时有出现,企业、传媒对此概念的使用日渐频繁。但有关产品文化的阐释,或蜻蜒点水,或圃于某一行业、某一企业,未见一个比较严谨、完整的论述。笔者从现代营销理论出发,认为产品文化是浓缩于核心产品、通过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具体展现的产品特质,是企业价值文化和制度文化在产品上的反映。

一、核心产品文化

任何走向市场的产品都不是凭空臆造的,是为解决消费者和用户的问题而研发生产的。核心产品的确立过程,实际上是满足消费者和用户需要的产品构思过程。产品研发思想或理念的创意之处,就是核心产品文化的体现。吉列剃须刀的发明者KingC.Gllette,自小看到父亲剃须时经常刮破脸,长大后自己也遭遇同样情况,一时间产生了创造新型剃刀的念头。他研制剃须刀的基本思想是“安全保险,使用方便,刀片随时可换”。剃须刀的基本效用是剃除胡须,之前的长型剃须刀使用起来不够安全,而吉列剃须刀做到了安全保险,同时使用方便、刀片随时可换,这就是吉列剃须刀的核心产品文化。当今国内家电知名企业中,“制热强、速度快、更省电”缔造了海信变频空调的核心产品文化;具有杀菌、消毒功能海尔洗衣机,“健康、抗菌”的概念彰显了其核心产品文化。核心产品文化的塑造,源自企业对消费者和用户生活的感受与严谨技术的综合,体现了产品的价值观创新,企业对消费者和用户的人文关怀、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二、形式产品文化

形式产品是产品在市场上出现时的具体物质形态,既包括内在的质量、功能,也包括外在的款式、包装、品牌等。核心产品只有通过形式产品才能体现出来,核心产品文化也主要是通过形式产品文化而具体演绎的。

1、质量文化。产品质量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得以保障的基础,是产品竞争的基本起点,是企业的生命线。因为过得硬的产品质量,不少产品成为畅销产品,其品牌成为知名品牌。产品质量是企业员工工作态度的物化体现,是企业管理者质量价值观的具体反映。质量,不只是产品的重要物质属性,其实也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范畴。重视产品质量,是塑造产品文化的基础建设。

2、功能文化。产品的技术新,不如产品的功能好。市场领先者不一定是技术领先者,但肯定是产品功能领先者。缺乏功能导向的技术,是没有市场优势的。典型的事例律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它不是最先进技术的应用,但凭借产品功能的高性价比,将其它技术击败。市场对产品功能的需求存在着多功能与单一功能并行的两种状态。目前,许多产品呈现出多功能定位主导市场的潮流。功能没有完美的,创新是无止境的。产品的功能创新要从消费者需要出发,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精确把握市场的需求规律,成功总是属于那些较早洞察消费者潜意识需求的企业。

3、特征文化。这里的产品特征,主要是指产品的体积、重量、色泽、造型、结构、材料、便捷性等直观印象。产品的体积与重量,关系到产品的便携性、生产使用时的资源消耗和占用。一些产品如计算机、投影机同时向微型化和巨型化两个极端方向发展,而有些产品像新型仪器仪表与元器件则朝着小型化(微型化)单一方向迈进。索尼产品以“微型化”而全球著称,这是其产品在体积重量方面的特征文化。

产品的造型与色彩传达了产品的美学信息,发出与消费者用户之间的亲和力。在感性化、个性化消费趋势凸现的今天,产品的外观造型愈来愈受到重视,在市插竞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奇瑞QQ的许多用户都说,当第一眼看到QQ时就已经决定要买下它了,它的那双“大眼睛”好像会说话似的,让人根本无法拒绝。特色鲜朋的外观造型塑造了产品的形象和个性,成为产品的重要特征文化。

产品使用不同的材质蕴涵着不同的情感联想性。石料、木料、树皮等材质,会使人产生古朴、自然、典雅的感觉,而玻璃、钢铁、新型复合材料等则散发出比较浓郁的现代气息。使用不同材质的产品带给消费者的心理体验是不同的。例如TCL的一款手机,在国内率先采用了精致圆润的真皮面板。“真皮”透射出原始、自然的气息,加上宝石点缀,将科技与人文、时尚与品位、传统与现代诸多元素融为一体,彰显出产品尊贵的风格。

使用方便是消费者和用户对产品的普遍期望,特别是机械电子产品、数码产品、软件等,使用操作的便捷性成为消费者和用户选择产品时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产品由于操作复杂而缩小了市场空间。例如,互联网的内容比手机和电视要多得多,为什么用户反而少?陈天桥认为“瓶颈在于观念和操作方式”,由于键盘和鼠标操作的复杂性,大部分人随之产生了上网是高科技自己玩不来的观念。20世纪80年代傻瓜照相机被大众接受而风摩全球,正是因其操作简单。数码产品如何操作简便成为当今制造商面临的主要挑战。

4、包装文化。现代包装在早期的容纳、转移、保护商品的功能基础上,衍生出宣传、美化、方便等新的多种功能,是物质成果(包装材料)和精神成果(包装设计)的结晶。包装已成为现代产品不可分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产品竞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产品包装,既要注重包装的艺术性,又要注意包装的绿色原则。在艺术性方面,讲究包装的颜色、用材、文字视图、版式规格、形状等之间的协调,以及这些元素与产品的协调。造型精巧、图案美观、色彩绚丽、文字优美、用材得体的包装,往往让人对内在的产品产生好感。我国的包装文化目前还停留在追求精美的工业化阶段,许多产品过度包装,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物质利益,同时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绿色包装成为今后包装文化的变革方向。

5、品牌文化。品牌是产品的一种特定名称、符号、标志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使该产品或服务同别的(包括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分开来。品牌代表了产品的品质、服务,代表了企业的精神、价值和经营理念。产品文化中的品牌文化,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以名称、符号、标志或其组合来表现的表层部分。这部分用浓缩的视觉冲击展示出核心产品文化,有时对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特别是开拓国外市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二是以与产品有关的历史典故、企业故事、传奇人物、卡通、音乐歌曲等具体文化载体表现的深层部分。这部分内容作用于人的思维,让消费者和用户或感性或理性地加深对产品的认识,比如可口可乐的诞生传奇、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的创业故事、海尔的砸冰箱故事、泸州老窖的历史典故等,使核心产品文化的内涵鲜活和生动起来。

三、附加产品文化

以产品介绍、送货、安装、维修、技术培训、产品保证等为主要内容的附加产品,其实就是企业向消费者和用户出售产品实体时所提供的服务。在买方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在耐用品的选择上既有感性化、个性化的一面,也有理性和成熟的一面,主要表现在除了比较产品的性能与价格之外,对产品的服务关注愈来愈多。(哈佛商业)杂志曾经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在吸引顾客再度光顾的众多因素中,首先是服务质量的好坏,其次是产品的本身,最后才是价格。”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产品竞争(性能、价格竞争)时代步人产品与服务全面竞争的“后产品竞争”时代,服务正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服务文化是以服务价值观为核心,以创造顾客满意、赢得顾客忠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企业成员中形成一致的服务价值认知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认识到服务导向比产品导向更重要,于是决定将通用的企业设计更改为从卖产品转变为卖服务,同时详细提供与产品功能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重大更改让通用公司一直处于领跑的位置。

核心产品与形式产品是吸引消费者和用户的原动力,但处在核心产品差异日渐缩小、形式产品各有所长的激烈竞争环境下,企业如何取得竞争优势?用附加产品即销售服务打造和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一些企业的有效选择。

强化服务理念、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是目前多数企业深化用户服务的主要内容;专业化、个性化、人性化、快捷化的服务,是现代消费者和用户向往得到的、也是企业深化用户服务所要达到的目标。

通过服务,企业可以监测产品质量,可以感应市场需求,可以与消费者用户交流情感,可以提升品牌形象。特色服务有利于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优质服务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服务不仅能赢得客户、维系市场,还能直接给企业创造商机、发掘新的市场。

企业预算文化探析 篇5

1951年美国人迪安撰写出版了《资本预算》一书,标志着预算管理研究开始。自此之后,预算管理理论进入了飞跃式的发展期。随着一批推行预算管理,并取得成功的案例的出现,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预算目标不清晰,预算组织不健全,预算执行力不够等。这问题的出现,究其根本原因,是企业预算管理基础不扎实,企业缺乏预算管理文化。

二、预算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而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它是一种管理文化、经济文化及微观组织文化。预算文化是企业文化中的一部分,在预算管理中具有如下作用:

其一、预算文化对企业员工执行预算管理起到导向作用。企业预算文化的导向作用,決定了企业采用预算管理的程度和范围。导向作用包括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坚持以预算为中心的文化价值导向,能够提高企业员工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预算文化的行为导向作用,能够使企业员工在日常的生产、销售过程中明确预算目标,努力实现预算目标,使预算管理的执行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促进企业成本的降低,盈利水平的上升。

其二、预算文化在企业预算管理中能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通过预算文化的导向作用,能使企业上下左右,广大员工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为实现企业的预算管理目标,共同努力,确保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在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在预算执行中常常遇到困难,预算文化所起到的凝聚人心作用,必将有助于企业攻克难关,力争每一个预算指标的实现。

其三、预算文化能起到激励人心的作用。一个优秀的企业预算文化,不仅能够让企业员工认识到实行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更能够引导员工看到预算管理给企业、个人带来的优势和利益。大量预算管理成果案例的宣传,优秀预算管理者事迹的介绍,必会激发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为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企业员工会把被动行动转化为自觉行动,化外部压力为内部动力,全身心地参与到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之中。

其四、预算文化在预算管理中具有约束、规范作用。预算文化能够在企业员工在心里形成一种认同,提供一个准则,让员工知道在日常的生产和销售等活动中,那些是有助于预算管理目标实现的,那些是阻碍预算管理目标实现的,当自己的个人行动符合预算管理的要求时,预算文化会给予积极响应;相反则会受到预算文化的排斥,从而对员工产生一种软约束,促使他改变行为方向,以同企业预算文化内涵保持一致。

三、预算文化的培育

由于预算文化在预算管理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一个企业要建立起优良的预算管理系统,必须首先培养出优良的预算文化。如何培养预算文化,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其一,利用一切手段加强预算文化的舆论宣传。企业可以通过发放宣传册子、内部报刊、简报、墙报等方式介绍预算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案例,还可通过举行专题讨论、开展知识竞赛等活动加强大家对预算管理的了解。对预算文化进行大张旗鼓的舆论宣传,能够使企业上上下下对预算管理都有比较深刻和具体的认识,特别是预算文化初始阶段,员工对预算管理不了解,只有利用一切机会对预算管理加强宣传,才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人人知晓的状态,从而营造出一种有利于预算执行的氛围,推动预算管理的迅速开展。

其二,企业领导要发挥带头示范作用。在企业内部,领导具有较大权利,权威性比较高,他们的一言一行对企业员工具有很强的影响作用。只有当领导者重视了预算管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坚持一切按预算办事,不凭主观喜好随意调整预算方案,维护预算方案的权威,才能对全体员工产生重视预算管理,认真执行预算指标的影响。企业领导者要参与到预算的编制中,这种参与不能是流于形式,而应是全身心地投入,注意认真听取各类人员对预算编制的看法,从而以科学的态度指导预算编制人员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预算方案。在预算执行中注意随时了解预算的执行情况,对违反预算的现象要立即纠正,在年度终了,应带头分析本年度预算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只有管理者的参与示范,才能赢得广大员工的认同,使企业上下一致的搞好预算管理。

其三,加强员工预算管理培训。这种培训不同于一般的舆论宣传,主要是利用课堂手段对企业员工开展预算管理理论的专业培训。只有从让员工从理论上了解了预算管理,才能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的方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情况下企业可通过邀请预算管理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举办周末培训班等形式进行专业培训,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选派企业预算管理人员进行相关高校或培训中心进行脱产学习,在企业内部培养出一批预算管理专家。

其四,树立和培养典型。培养和树立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和教育职工,是企业预算文化建设非常有效的方法。好的典型是以体现企业预算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体现预算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可以反映职工中的先进思想和风格,可以产生企业预算文化的先进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树立起典型后要通过报告会、经验介绍会等方式加大对典型的推广力度,只有把典型的经验模式推广开来,才能起到引导一般和推动全局的作用,推动企业预算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文理、谢武、孙超平:《企业战略管理:原理·实例·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版。

航海运动文化探析 篇6

从全球范围看, 航海运动发展迅速, 其蕴藏的商机巨大, 发展前景广阔, 航海运动的发展会有效地带动与之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 如造船、材料、电子导航、环保、电池、涂料、装修、礼品、装饰品及海水淡化等, 将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航海运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地位和作用将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 在这一战略背景下, 航海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是因为航海运动是我们走向海洋的最佳切入点。相比于高尔夫运动等新兴体育项目, 航海运动更加符合我国土地少, 资源相对匮乏的基本国情。目前, 在我国经济水平还不够高的情况下, 航海运动普及程度不高。但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航海运动的市场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航海运动发展前景美好, 航海运动必将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经济增长点。航海运动文化建设是航海运动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了做好文化建设, 本文结合航海运动特点, 分析航海运动文化。笔者对国内中文期刊网有关航海运动的科研论文进行了检索, 发现现有文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航海运动项目的介绍、发展、训练、竞技技战术演化、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 对航海运动文化的专门研究还很少。

2、航海运动文化内涵分析

航海运动的内容非常丰富, 主要包括游泳、帆船帆板、潜水、冲浪、航海模型、划水、赛艇、游艇、泅渡、水上摩托艇等等。近年来, 航海运动在国内外蓬勃发展。随着航海运动的不断发展, 这些运动项目的运动水平有了长足的提高, 普及程度也越来越广。

文化内涵分析一般都从四个层面展开: 核心层———精神文化、中间层———制度文化、浅层———行为文化、表层———物质文化。运动文化是运动项目发展的关键, 运动文化的积累和沉淀, 使得运动项目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任何体育项目都有自己的历史背景和人文传统, 这是难以抹去的文化烙印。在航海运动的不断发展过程中, 通过各种有形的物质载体和非物质的意识形态载体把航海运动文化不断传承和积淀, 从而形成了航海运动文化, 它是航海运动发展的灵魂。航海运动的发展离不开航海运动文化的支撑。

一个运动项目的文化是长期的积淀和传承的结果, 运动项目一旦形成了这种深层次的文化, 形成了集体意识, 运动项目发展便有了灵性, 有了魅力, 也就具有了体育精神。航海运动文化建设的实质是航海人将个人的智慧、理想、个性、激情融入航海运动之中。这样, 具有拥有深厚文化传统支撑的航海运动, 必定能引起人们投身其中的愿望。

2.1、航海运动物质文化

航海运动物质文化主要包含航海运动场地、器材、标示、图书音像资料等, 在场地方面, 主要指从事航海运动的海域;在器材方面, 有各类赛艇、帆板、帆船、桨板等航海运动设施;在标示方面, 主要指航海运动旗帜、服装等;各类文化机构存有的与航海运动有关的图书音像资料也是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

2.2、航海运动精神文化

航海运动精神文化是航海运动文化的核心, 它来自于航海运动, 同时又超越了航海运动本身, 是对个人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 它是人们在航海运动实践中所形成的, 是一种从事航海运动所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 内化为人们心中的一种信念和追求, 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航海运动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参与航海运动所形成的体育观念、体育道德、体育精神等方面。体育观念是个人或社会对体育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或看法, 它受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个体需要, 态度倾向, 观念形态, 思维方式等的影响。航海运动具有不同于其它体育项目的特殊性, 运动范围绝大多数限制在海域上, 环境相对独立和封闭、相对辛苦, 对身心的要求比从事其它大多数体育项目要高。在体育观念方面, 从事航海运动往往需要给自己在身心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体验体育中的成功、失败、挫折、欢乐、惊喜和痛苦等各种各样复杂的情感方面, 更为直接和深刻, 在从事航海运动的过程中, 需要不断经受许多艰难险阻的冲击和考验, 去感悟如何摆脱懒惰、突破自我, 如何去为理想而奋斗拼搏, 不断进取。在体育道德方面, 航海运动着重培养责任意识和刚毅顽强的奋斗精神, 这些正是作为一名个体而应具备的优良的个性品质。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航海运动精神是指参与者对于航海运动产生的相同的态度看法、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航海运动精神文化可以提炼为:团结协作、不屈不挠、勇敢顽强、全面参与。

2.3、航海运动制度文化

体育制度文化层是联系体育精神文化层和体育物质文化层的中间层面, 主要包括体育运行机制和体育制度两个方面。

(1) 航海运动运行机制。

航海运动运行机制是指从事航海运动的相关机构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航海运动的管理活动。政府体育部门都有相关机构对航海运动进行指导、管理和协调。与此同时, 一些民间体育组织也会参与到航海运动中。

(2) 航海运动相关制度。

在体育制度方面, 航海运动首先必须执行国家、所在省市以及行业行政部门与航海运动有关的政策法规。航海运动的相关项目例如帆船、帆板等等都有规则和要求, 这些都属于航海运动制度的范畴。

2.4、航海运动行为文化

行为是人们通过内在的生理和心理作用, 而产生的本能和自觉的外显性活动, 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和表现。航海运动行为文化是指航海运动参与者本能地回应海上活动的高要求以及外部的各种要求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有目的的活动, 主要包括个人体育行为和各类体育活动。

(1) 个人体育行为具有航海运动的特点。

相比于其它体育项目, 航海运动专业性更强, 对身心素质要求更高。其中原因主要是航海运动一般是在海面上从事运动, 环境比陆地复杂。

(2) 各种航海体育活动彰显航海运动文化特色。

例如, 青岛人郭川驾驶“青岛号”无动力帆船, 经过137天20小时2分钟28秒、21600海里的艰苦航行返回青岛, 不仅成为中国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第一人, 而且还创造了40英尺级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世界纪录。例如, 2014年7月1日, 大连人高民驾驶“Second Dream”号无动力帆船 , 开启环球航行之旅。据悉 , 本次帆船环球之旅将历时两年时间, 途经四大洋, 访问36个国家或地区, 航行36000多海里, 这同时也开创了大连人环球航行的先河。再例如, 由大连海事大学学生组成的凌风远航队连续多年驾驶帆船在无动力情况下横渡渤海海峡, 这支队伍形成的凌风远航精神同样是对航海文化极好的诠释。这些行为无不彰显航海运动文化特色。

3、结 束语

综上所述, 航海运动文化具有不同于其它运动项目文化的显著特征和独特风格。航海运动文化是对航海文化、体育文化等其它文化先进思想的借鉴和吸收。航海运动文化是在航海运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具个性、有别于其它运动项目文化的风格和特征。航海运动文化直接影响从事航海运动人们的航海意识、态度、价值观以及对航海运动的情感、兴趣、愿望、需要。

摘要:本文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阐述了航海运动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对航海运动文化的内涵做了比较全面的诠释, 分析了航海运动文化不同于其它体育文化特色。航海运动精神文化是航海运动文化的核心, 结合航海运动的特点, 从体育道德、体育观念、体育精神等方面分析了航海运动精神文化。

关键词:航海运动,文化,分析

参考文献

[1]顾春先, 邬红丽, 肖波等.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 2010 (8) .

[2]郭川.创造帆船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纪录[EB/OL].http://sports.people.com.cn/n/2013/0406/c14820-21031618.html.

海洋体育文化探析 篇7

1 海洋体育文化的概念界定

人类的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促使着事物不断的更新,海洋体育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可以说海洋体育是人类借助体育手段向海洋渗透与海洋作用的直接产物。因此,我们可以判断海洋体育文化的继承性是双方面的,是体育文化和海洋文化相互联系所表现出来独特的文化意识形态。众所周知,“文化”概念的界定过程中,出现的百花争鸣情况,这是由“文化”内涵和外延的丰富性和变化性决定的。因此,我们对于海洋体育文化概念的探讨必须是建立在其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之上。

海洋体育文化是有着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弄清楚海洋文化的外延才能避免对海洋体育文化理解的抽象性。如果说概念的内涵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反映,那么,概念的外延就是具体的、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那些事物[1]。从文化层次理论角度来看,海洋体育文化的外延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层面,(1)满足海洋体育需要而创造的体育场地建筑、设施、器械、服饰等物质文化。(2)为促进海洋体育的发展而形成了物质的各种思想物化品。二是精神文化层面,即海洋体育意识、道德、态度、情感等。三是制度文化层面,基本的海洋体育组织形式、各种海洋体育组织机构、各项规章和基本制度。四是行为文化层面,包括身体锻炼、民俗活动、运动方式、体育手段等。由于海洋体育文化外延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因此对于其外延的研究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

因此,可以这样理解,海洋体育文化从广义上来看,就是指与海洋有关的体育文化;是人类在长期体育实践过程中受海洋影响逐步孕育、创造、形成具有海洋特性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海洋体育文化指在以海洋环境为背景,人类在与海洋长期的体育实践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经过长期历史发展沉淀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以海洋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体育文化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具有海洋性质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观念、体育思想等。

2 海洋体育文化的基本特征

2.1 海洋性

人们常说海洋文化是“蓝色文化”,“蓝色”的“色彩”属性就是海洋文化的属性[2]。海洋体育文化是依附在海洋文化之中,因此,海洋体育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中定然蕴育着“蓝色”的“色彩”属性。海洋体育文化是伴随着人类长期以体育手段与海洋互动,相互关系的产物,因此,海洋体育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刻上海洋的印记。不容置疑,这一独特的文化形成过程预示着海洋性将成为海洋体育文化区别一般体育文化特征的特有属性和特征。这里的海洋性,既包括海洋体育文化形成过程中海洋向人类呈现出的自然属性,又包括人类在创造海洋体育文化时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明属性。

2.2 开放性

海洋体育文化对内往往表现出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这里的多样性常常是由于其对外的开放和包容决定的。海洋体育文化由于依托于全球化语境往往比较容易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加大自身的开放程度。中西方海洋体育项目相互交流以及海洋文化产业间的 相互合作更是印证了开放性在发展海洋体育文化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全球化语境中海洋对于开放性的独特地位被凸显出来,海洋不仅作为海洋体育文化的源泉,而且更多的是承担着对外联系、对外交流的纽带和平台,尤其是在海洋运动项目的更新。众所周知, 由于我国大部分的海洋运动项目都从西方引进而来,导致海洋体育文化内容和形式上对于海上交流和海洋开放依赖性增加。因此说海洋体育文化离不开海洋的对外联系,同时也不难看出海洋体育文化的发展速度取决于海洋的开放程度。

2.3 海陆交融性

海洋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区别的重要方面就体现在它的海陆交融性。海洋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它与陆地界线上的密不可分, 决定了海洋文化不仅停留于沿海一线而是与内陆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3]。海洋体育文化是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着海洋体育文化理所当然携带有这一特征。已形成的海洋体育文化,就在以自身的魅力、感染性和活力吸引着更多以不同的文化输入方式的陆地文化。以海洋体育运动项目为例,无论我们是从海上运动项目、沙滩运动项目和海空结合的运动项目,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出陆地运动项目的影子,如沙滩体育运动项目中的沙滩足球、沙滩排球、沙滩跑步、沙滩拔河,这些运动项目可以看做是陆地体育文化向海洋体育文化复制式的输入。当然我们不能否定海洋赋予这些运动项目的新的生命特征,即海陆文化的相互交融性。可以预想到正是因为海陆文化的相互交融的频繁性,以及相互的碰撞和交织, 必然会使海洋体育文化变的更加繁荣,同时也必然成为发展海洋体育文化的内在动力。

3 海洋体育文化的价值

3 . 1 经济价值: 海洋体育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海洋体育文化不仅是作为推动海洋体育发展的软实力,更是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海洋经济的无形资产。一般来说,海洋经济迅速崛起的推动力是来源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海洋体育文化产业也正是这条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所谓的海洋体育文化产业是指以海洋环境为依托,以获取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以生产海洋体育文化产品和提供体育服务为经营手段的行业。海洋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是依赖于海洋体育文化这种群体意识的指导,在海洋体育文化产业日益趋于成熟的今天,海洋体育文化更是彰显出其带来的经济价值。进一步来说,就是海洋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的获得渠道来源于对海洋体育文化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其中包括运动项目资源、体育器械工具资源、体育旅游休闲资源等等。正是由于其丰富的文化资源给予海洋体育产业附加了经济价值属性,因此不仅决定了海洋体育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和生存的空间,同时也决定着海洋体育的发展命运。所以说,海洋体育文化带来的附加价值属性对于海洋体育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 . 2 人文价值: 加快建设海洋体育文化的内在动力

现代社会对于人文精神的推崇是自上而下的,从政府的执政理念到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再到家庭生活的成员价值观无不体现着现代人文思想。体育原本就是源于人,由人创造的一种文化活动。而将这种活动回归到对于人的关心、关爱,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的本质也是理所当然的。人本观念、个人观念、自由观念是现代人文精神的三大方面,同时也是体育文化的精神内核所在。这点也可以从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中得到证实,因为支撑和造就奥运精神的是“自信、自强、自尊”,这是人类在追求高层次的体育文化精神的同时对于人文精神的自然流露。以人为本、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案例在现代体育实践过程中屡见不鲜,如残奥会的举行就是对人类社会中的特殊群体给予的人文关怀。推而广之,海洋体育作为体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不仅仅是继承了体育的运动属性,更是继承和弘扬了体育文化的内核精神,即人文精神。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人文精神是推动海洋体育文化持续发展、更加繁荣的内在动力。

3 . 3 健康价值: 推动海洋体育文化发展的究极目的

大学学院文化中精神文化建设探析 篇8

关键词:大学学院文化,精神文化建设,途径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将文化作为“软实力”而写入报告, 凸显了文化在国家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校园文化, 是直接影响大学发展的“软环境”, 在浓郁人文氛围,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 激发创造力, 增强凝聚力, 弘扬主旋律等方面, 都发挥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其二级学院作为大学的一个单位, 它与学校本身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惟有各二级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加强其精神文化建设, 方能形成凝聚学院师生共识、促进学院持续、健康发展的文化氛围, 整个学校也才能形成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

一、精神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如果把学院当成一个组织来理解的话, 根据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艾德佳·沙因在组织文化领域中的相关理论, 学院文化可以视为由学院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其中, 精神文化是学院文化的核心部分, 是学院在教学、科研和其他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本学院特征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 是学院文化的灵魂, 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前提和根源。精神文化包括学院精神、价值观、职业道德、奋斗目标和行为规范等, 是被视为当然的、下意识的信念、观念和知觉, 是蕴藏于理论、思想和实践活动本身背后的、对其起直接影响和支配作用的文化精髓和底蕴。

精神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 在学院这个组织中, 从多个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导向引领, 精神文化能对学院师生的价值取向及行为取向起到引导作用, 使之符合学院的发展需要;二是凝聚人心, 精神文化能使其成员对学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上升为责任感、荣誉感, 从而将学院成员凝聚成一个蓬勃向上的群体, 共同为学院的发展而奋斗;三是约束作用, 精神文化会对学院师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软约束”, 对其成员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作出评判, 并逐渐内化为个人自律意识和自律行为;四是激励作用, “以人为本”的精神文化从尊重人的角度出发, 通过内在的引导, 使学院师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高昂激情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从而主动为学院发展效力。

二、精神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 优秀的精神文化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石。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同时, 党的十七大提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由此可见, 处于文化领域高地的高等院校, 应责无旁贷地成为提高“文化软实力”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阵地, 把精神文化建设融入校园先进文化建设之中。

2. 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求有新的精神文化建设方式。

当前, 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提出新的精神文化建设的方式和方法。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 大学生中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和行为, 从而影响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 要使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就必须通过精神文化建设来有意引导, 营造相应的文化氛围和环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 西方价值观趁机大量涌入, 形成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冲突, 使在校大学生在其价值观上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混乱性, 这就现实地要求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作出思考和回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 我们进入了“信息爆炸”时代, 在享受信息传播快捷、便利的同时, 大量带着各种言论, 反映各种是非观念的信息汹涌而至, 使大学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海洋中不知道哪里是正确的方向。因此, 结合信息时代的特点正确引导大学生是非观, 用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来占领精神文化阵地, 也是一个很现实而严峻的挑战。

3. 精神文化是学院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源泉。

学院文化中有许多亚文化,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班级文化及行政管理人员文化。而各种亚文化可再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类型的文化, 如教师文化可以细分为学者型、社团型、不规范型文化等。各个群体在价值观念、角色界定、目标认同、活动方式上径渭分明, 会影响团结稳定和资源整合, 降低效率, 阻碍学院的发展。这就要求学院拥有简单、抽象和取得共识的核心文化来引领各种亚文化, 凝聚人心, 使全院师生产生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同时, 优秀的精神文化不仅可以像粘合剂一样把学院现有师生凝聚在一起, 而且可以像千万根丝线一样, 将已毕业的学生与学院用情感将心与心连接在一起, 而这种凝聚的力量将为学院的发展创造无限的生命力。

三、精神文化建设的途径

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 必须循序渐进, 依据其内在规律, 讲策略、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

对于精神文化建设来说全员共建意识是重要基础。在学院领导班子的领导下, 学院的广大教师员工和学生将成为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的参与程度、积极性、主动性将直接决定精神文化建设的进程和效果。树立全员共建意识, 要求做到以下两点:让大家认识到进行核心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使大家把核心文化建设与学院的发展、每一个成员的自我发展都有效联系起来;让大家认识到核心文化建设的成败离不开全院师生员工在教学、管理、科研、学习和生活中的共同努力。

精神文化建设的起点选择需要结合当前特殊的环境。二级学院是学校隶属基层单位, 与学校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根据这一情况, 在进行精神文化建设时, 我们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先进文化和学校文化为指导, 要契合学校的精神文化特点。然后要分析内外部环境, 为精神文化建设确立方向和目标。例如, 考虑学院在国际、国内, 特别是本地区内的竞争地位、知名度, 以及与本学院相同或相似的学院的优劣式及发展趋势, 等等;从学院内部入手, 分析学院自身现存文化的长处和不足, 使精神文化建设更具有现实针对性。只有对上述问题有了准确的把握, 才能为精神文化构建找到一个现实的起点。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 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 是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也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 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整体框架规划中, 要从学院实际情况出发, 充分尊重师生员工的权利和个性, 充分考虑他们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要求, 充分地融合他们的意志和心态。这可使精神文化既满足师生员工的利益需求, 又实现其引导和塑造人的目的;使这样产生的价值观既易于为群体所认同, 又能激发起员工献身学院事业的内在动力。另外, 在规划精神文化整体框架时, 我们还要注意明确主旨, 在价值观方面有较强的引领性。

精神文化具有“非外显性”的特质。因此, 精神文化作用的发挥要依托载体, 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显现出来, 为广大师生所感知、体悟。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载体。例如, 我们在进行学院制度建设, 院旗、院徽、院训的设计时, 有意识地引入学院价值观、主体精神;学院网站、院刊、院报、宣传栏等宣传阵地, 可以通过宣传符合核心文化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实现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引领;文娱活动是最容易被广大师生接受的一种重要方式, 可以通过开展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主旋律, 以增强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奉献精神、团队精神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来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从而使参与者在较为轻松的形式下受到启发和教育。

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项关键内容就是向组织成员进行价值观的导入。而由于人自身的复杂性, 人们观念的转变往往在一定的规律作用下或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效果。实践证明, 一些重大事件、比赛、活动为加强学院精神文化观念的渗透和培育提供了难得契机。例如北京奥运志愿服务、国庆60周年庆典等社会影响力非常大的活动。整个活动过程都有强大的外界宣传阵势, 有被广泛激发起来的群众参与热情, 更有积极的舆论价值导向, 这些事件为学院渗透核心文化创造了难得的“气场”和氛围。又如学校运动会等具有强烈集体划分的活动, 学院领导要高度重视, 以此“凝聚力量”, 加强学院全体师生集体荣誉感的培育。

总之, 精神文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需要一个长期进行培养和孕育的过程。而其培养的方法和孕育的手段不仅体现着领导者的智慧, 而且直接影响精神文化建设的进程和实效。因此, 我们要不断加强对精神文化建设规律性的研究, 在实践中注重总结经验, 理论联系实际, 形成具有本学院特色的精神文化建设体系。

参考文献

[1]叶建青.浅析新建本科院校的核心文化建设[J].台州学院学报, 2009, (01) .

[2]高平平.论高校的学院文化建设[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08) .

[3]李继兵.大学文化与学生发展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6.

[4]刘晓莉.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5.

基于企业文化的廉政文化建设探析 篇9

文化泛指人类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成果,即打上人类活动烙印的事物或所有被“人化”的事物。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经营哲学等精神因素以及其在制度、礼仪等实物方面的外在体现,是组织成员共同或共享的价值观体系。我们建设的廉政文化,是廉洁执政方面的思想、精神和道德等因素的集合,包括廉洁从政的意识形态、制度规定和从政行为等,其本质是从文化的特性上来描述一种价值观体系。

1 廉政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性因素

1.1 两者都着眼于发挥文化的基本功能

廉政文化和企业文化都着重于发挥文化本身的作用,通过文化理念的建立和传播,发挥文化信息、导向和约束功能,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对人进行教化和引导。两者都注重发挥自身的信息功能。通过宣传先进典型、批判反面因素等传递组织正式信息,使成员能区分人的行为的合理性、合法性,并根据组织的要求主动调适自己的行为。两者都注重发挥自身的导向功能。通过决定思维方式和工作准则的哲学理念的创立和灌输,指导人用理性的方式去做出决策和开展工作,同时,通过价值观念的统一,形成对事物共同的判断,提升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组织在统一目标的指引下共同前进。两者都注重发挥自身的约束功能。一方面,建立和完善领导层和作业层的工作流程、规范等内部管理制度,形成一定的控制氛围,另一方面,通过伦理关系、舆论取向等道德规范方面的文化因素,对人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1.2 两者都是环境和压力的产物

廉政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合力作用的结果,在长期的社会历史进程中逐步生成和发展,社会和经济的存在必然导致文化的存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组织的管理实践和人的思想思维发生变化,因而,必须有与新的生产力相匹配的思想思维方式发挥基础性作用,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企业文化产生源泉和基本功能。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使得企业面临更多、更激烈的竞争,企业需提出符合需要的价值观念、整合好多样化的人力资源,将环境的压力有效传递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形成统一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提升企业自身的软实力。生产力的发展及其所引起的上层建筑的变化,全社会物质利益极大充裕的同时,人的物质利益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取向,在面临“犯错误”的机遇面前有了更多的勇气,人的廉洁观念也相应发展。因而,需要廉政理念不断构筑人的思想防线,用廉洁文化武装人的头脑,使人在金钱和利益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克制的态度。就当前呈现出来的违法人员层次越来越高、涉案数额越来越大、作案手段越来越先进的违纪违法行为而言,加大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力度、保障党和国家的肌体健康更需要发挥廉政文化建设的治本功能。

1.3 人的因素是两者的着眼点和落脚点

文化以人为载体,人是文化生成与承载的第一要素、是廉政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中心。廉政文化和企业文化通过将组织的目标与人的发展有机结合,形成组织目标的实现与组织中人的需要的满足的共赢局面。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文化,着力于以文化因素去挖掘企业的潜力,尊重和重视人的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企业的发展需求与个人的成长需要在企业文化这个层面达到了完美的契合。廉政文化是指导人们廉洁从政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取向以及这些意识形态指导下公共权力行使的行为文化,是党员干部以及所有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廉政文化“能够从心理上、情感上潜移默化教育人、感染人、引导人,陶冶人们的精神和灵魂,洗刷人们思想上的污垢,对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实际的影响”。“这已被无数事实所证明,比如,一首《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造就了一支秋毫无犯的革命队伍;抗战时期的《松花江上》和《黄河大合唱》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吹响了抗日救国的号角”。(1)

2 企业文化对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可借鉴因素

一是构成要素。国内外学者对其构成要素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以迪尔和肯尼迪为代表的五因素学说,即企业文化是由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构成的系统;以艾德加·施恩为代表的人工制品、支持性价值观和基本假设与价值观三层次学说;群体意识学说,即企业文化是指导成员群体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群体意识及行为方式;精神现象学说,即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运转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包括企业最高目标、共同价值观、作风和传统习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在内的有机整体,是物质为载体的各种精神现象,是企业的“意识形态”。从以上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廉政文化研究已经将这些企业文化研究的成果吸收进来,突出表现在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方法和制度等的研究和实际运用方面,但廉政文化建设对于群体行为模式的研究和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是研究方法。企业文化的研究方法分为三个趋向,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两者结合的定量理论研究。定性研究的方向就是通过现场访谈、文化评估等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深层次结构进行系统的探讨。定量研究的方向是通过开发量表等对企业文化的特征和不同维度进行测量、评估和诊断,从而建立起组织文化的模型。定量理论研究主要是以探讨组织文化的深层次结构与组织的运营表现关联度为主的,并创造了大量的测量工具。相比而言廉政文化建设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方向,定量理论研究方法应得到强调,并将研究结果应用于实践。

三是作用机制。对于企业文化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外部作用机制和内部作用机制两个方面。外部作用机制主要有:通过企业文化的灌输使企业及成员提升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和响应速度,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构建有效的战略联盟和合作关系,通过企业文化的重构、改良或融合提升企业合并的效率等。内部作用机制主要基于企业文化形成内部成员之间的团队精神、增强成员之间的沟通和部门间的协调以及发挥成员与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的作用等机理,实现企业效率的提高及利益的最大化。廉政文化必须借鉴企业文化作用机制研究的成果,掌握廉政文化发挥作用的机制和途径,这是廉政文化建设取得预期成果的前提。

四是操作实践。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从一定的限度范围内扩展为全球,而在这一过程中,许多的企业利用企业文化建设这一有力的工具,或获得核心竞争力,或使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更有效的发挥。

3 廉政文化建设应把握的问题

3.1 把握好廉政文化建设的维度

一是参与人群。廉政文化要借助社会环境压力机制和行为者自律机制的双重作用,达到预防腐败的目的,保证公共权力完全服务于公共利益。二是共同愿景。廉政文化建设须通过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共同作用,使廉洁高效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和全体社会成员发自内心的共同愿景。三是学习能力。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鲜明的过程性,这种过程性就要求廉政文化建设贯彻历史和时代赋予的要求,不断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学习能力。四是信息传递。进一步提升反腐倡廉信息传递的有效性,采取喜闻乐见、易于接收的信息形式,保持信息渠道畅通,加强信息有效接收基础上的反馈分析,让党员干部和群众不断听到反腐倡廉的信息、看到党和国家反腐倡廉的决心、想到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人们自觉加入到反腐倡廉行列,筑牢廉政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3.2 优化廉政文化建设的环节

一是在廉洁从政核心理念基础上合理选择廉政价值观。廉政文化中的价值观标准应当在廉政文化核心理念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立足本部门、地区等的具体特点和工作要求,选取明晰、科学的廉政价值观,使之与本单位和区域的工作特点和人员素质相匹配。适时开展廉政价值观的大讨论,通过集体创造的方式,发挥人们对于廉政价值观选择锤炼的创造精神,形成具有高度凝聚力的廉政核心价值观。二是强化廉政价值观的灌输。廉政价值观需要在最初选择的基础上,全面归纳,精心分析,对确定的廉政价值观进行理论加工和文字处理,用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充分利用和不断创新宣传载体和手段,对廉政价值观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传播,不断使其深入人心。三是巩固廉政文化建设的成果。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严格的考核和督查,研究制定廉政文化建设检查考核量化指标,准确把握廉政文化建设的状况和成果,及时发现问题、落实纠偏或调适措施,使廉政文化建设注重实效、体现实效。通过制度巩固廉政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对廉政文化建设的行之有效的做法进行推广和普及,形成廉政文化建设成果的必要的制度保障体系。

3.3 强化廉政文化与行为的链接

一是将“廉政”贯穿于人员甄选和提拔任用。把廉政文化建设贯穿到选人和用人的环节,在第一道关口加强廉政意识的培养、渗透廉政价值理念,将廉洁从政的思想和表现纳入到考试和考核范围。二是发挥领导榜样示范作用。领导干部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和关键,必须率先垂范,发挥好廉政文化建设榜样示范的重要作用。三是通过激励创造廉政文化氛围。发挥奖励的“保健因素”作用,将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表现与个人和单位集体的评先评优紧密结合起来,重视“激励因素”的功能,在提升党风廉政建设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责任感、成就感上下功夫,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处理好努力与绩效、绩效与奖励、奖励与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使廉政理念深入人心、深得人心。四是在组织设计上体现廉洁高效。在部门设置以及工作人员的配备上体现为民、高效的宗旨,明确部门的职责,合理设置部门间沟通和协作的横向正式信息通道,消除部门间工作相互推诿的现象,最大限度满足群众办事要求,在提高行政效能的同时降低行政成本。完善运行规范和制度建设,保持公务处理高度的透明性和公开性,加强权力运行的相互控制和监督,使工作人员感受到廉政高效行使权力、履行使命的压力,并把这种压力传递到工作的各个环节,逐步形成廉政高效的文化核心。

摘要:本文从探讨廉政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共性因素着手,分析企业文化对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可借鉴因素,从而提出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建设性意见建议。

美国流行文化中的文化元素探析 篇10

【关键词】流行文化 文化元素 好莱坞电影

引言

流行文化是相对于高雅文化而言的,高雅文化一般包括古典、音乐、高雅艺术、严肃小说等,是阳春白雪这类文化是为相对较少的受过教育的人们所欣赏的文化作品;而流行文化是指“大众所喜爱的,普遍可得的人工制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和科技产品的丰富,使人们无时无刻的或主动或被动的接受这些流行文化的熏陶。电视电影这些视觉文化传递着一定的信息和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其中电影和电视中的文化信息反映了本国的特点。

好莱坞电影是美国流行文化的产物,也是美国文化产业成功的文化产品之一,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它通过镜头来体现美国社会生活,反映美国民族文化特点。

好莱坞电影中的文化元素分析

好莱坞电影以及全球电影视野的宣传手段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使得好莱坞的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为美国文化产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宣扬美国人的核心价值观,说到底好莱坞就是一个文化工厂。同时加上娴熟的商业运作,好莱坞电影在世界奠定电影产业中的霸主地位。美国电影基本主题是爱、正义、家庭、亲情等等,而这些即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所乐意标榜的完美价值观,也是全人类所共同关注的主题。好莱坞电影叙述的“美国梦 ”是世界其他地区的人们所向往的伊甸园。美国电影完整的叙事结构成熟地体现了人们对合理秩序的普遍需求。好莱坞电影同时还借助美国的政治、文化、商业优势,使影片行销全世界,由此建立一种强大的叙事话语权,叙述的内容是典型的美国文化。无论是爱情片、动作片甚至是科幻类的电影,都无一例外的宣扬美国主流的价值观和文化。

美国一直依赖发达的经济和掌握世界最尖端的科技而位居与世界强国之列。在其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输出战略目标下,美国的流行文化大肆宣传其科技产品和尖端科技是张扬其科学精神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好莱坞影片中表现尖端技术以及对未来技术的展望。美国电影以各种视觉造型和高科技手段打造了影片的独特的文化性,体现在它的文本构成和视觉形象的创造上。《速度与激情》系列是以赛车为主题的系列电影,从2001年第一部诞生到2015年第七部,一直广受世界观众的喜爱,青少年更是追逐的狂热粉丝。正如电影名字所体现的,“速度”和“激情”是电影的卖点,在影片中,实现“速度”和“激情”的手段是现代科技。“美国品牌”福特、道奇、法拉利等车型贯穿于整个系列的电影之中。所以高性能的车型很好地体现了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也很巧妙的宣传了美国的产品,其次,电影的制作和拍摄也成功地展示了美国的高科技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影片中宏大的爆炸场面,激烈的追逐镜头的完成都是依靠于现代高尖端的科学技术,观众才得以在影院享受到强烈的视觉盛宴。《速度与激情》中,投资方花费500万美元“复活”保罗,更是体现了美国着眼于未来科学技术,重视未来科技的发展。

个人主义是美国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核心,个人主义世界观认为个人价值高于一切,他们主张靠个人的不断努力完成个人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好莱坞电影中,个人主义无处不在,由此诞生了英雄主义。好莱坞电影中塑造的英雄神话是好莱坞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速度与激情》中,这样的个人英雄主义更接地气,更符合人性的表达。英雄们的最初的目的很简单,为了家人的美好生活和家人的安全,以帮组家人为目的,却拯救了世界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几乎在好莱坞所有的英雄主义影片中,“无论这些英雄们面对怎样复杂多样,变化无端的局势,他们都拥有无比清醒的理性头脑,快速做出完美的部署,瞬间做出绝对正确的判断,总能抓住那只有百分之一二的获胜机会,并获得胜利。好莱坞电影赋予了这样些角色们神化的力量,强调个体的力量,体现了美国的核心价值观。

此外,为了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好莱坞电影吸纳吸收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呈现出多元文化特质。

结语

正如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反映一定的社会文化一样,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美国流行文化真真切的反映着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和美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了解和掌握这些流行文化中的文化元素,能够更好的为我们的英语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经验,能够更好的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作出更好的贡献。

References:

[1]Brummett B.(1994)Rhetoric in popular Culture[M].New York:St.Martins Press.

[2]刘德溯.民俗化:对民族历史与现实的电影阐释[J].电影艺术,1997,(3).

[3]徐建纲.美国电影中的文化透视[J].电影评介,2008,(7).

[4]鲍玉晰.美国学者对好莱坞的批判[J].电影艺术,2001,(2).

上一篇:登山运动下一篇:统筹城乡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