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的教学

2024-05-17

“功”的教学(精选十篇)

“功”的教学 篇1

对于功的教学, 一般都按教材编排顺序, 先通过实例讲述功的初步概念, 使学生明确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然后通过举例说明和练习, 巩固功的概念, 进一步给出功的公式, 最后让学生运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 被许多物理教师奉为教学的经典策略, 为此, 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这样的教学, 而不思改革。那么, 是不是此教学策略就无懈可击了呢?为检验学生和掌握功的情况, 我们采取诊断测试的办法, 让三个班的全体学生 (N=188) 接受测试, 时间是学生在学习功的知识之后, 具体的测试题如下:一个小孩费了很大的力, 才用200牛的力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走了5米, 这个力做了多少功?实验表明:约有40%左右的学生对于功没有真正的掌握。实验的结果令我们非常吃惊:学生对功的掌握程度如此之差?为何对同一教学策略教学成果的评价却出现如此之大的偏差?这不得不使我们对功的教学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进一步从学生的认知心理上, 对功的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

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时所形成的错误, 常常由于其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所谓前科学概念, 是指学生在学习物理前由长期的日常经验形成的对事物、现象的看法和观念。比如功就是如此, 在物理教学中, 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 学生就能接受, 若发现学生仍不理解时, 则采取简单重复, 反复强化的办法, 实验证明是行不通的。因为在学生的经验中, 早已有“用力就做工”的观念, 这样, 当他们学习了功之后, 就可能把“功”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功”实际成了“工”的代名词。让学生解释手推小车运动, 举重机举起重物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 他们解释得头头是道, 而当解释头顶着重物在水平地面前进等新的情境时, 学生的那种“工的直觉”又重新被唤起, 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

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特点

一是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表现为先入为主。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几乎每天都体会到用力就做工的感觉, 于是学生就以自我为中心, 主观地断言:用力就做功。这种观念的形成并未因为学生接受正式功的教育而真正消除, 它在新的学习或解释问题中表现为先入为主的思维障碍。

二是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具有消极的思维定势。

学生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习惯了的思维方式, 不适当地生搬硬套到新的情境中去, 不善于改变认识问题的角度, 不善于变换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案, 在已有成功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主观的、僵化的、带有顽固性的心理准备, 从而造成消极的思维定势。

三是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具有顽固性。国内外的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 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 尤其是那些人类科学认识上经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 更是如此。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 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 主要决定于学生所具有的认知图式 (思维模式) , 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 学生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 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况下, 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

三、改进功的教学建议

1、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入手, 破除功的前科学概念。

要破除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功的前科学概念, 促使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转变, 必须设计一些新的情境。如:人对踢出去的足球, 举着木箱在空中不动等, 让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 头脑发生认知冲突和危机, 使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观念与当前面临的现实无法调和, 促使学生原有结构的解体和新结构的建构。

2、应用“概念重释”的方法, 破除功的前概念。

在功的教学中, 应该把生活中的“工”和物理的“功”作对照, 然后将“功就是工”的观念视为基本正确, 引导学生用此观点解释一些已设计好的新情境, 如:一个小孩, 费了很大的劲推石头, 石头未动;重100牛的球在水平地面滚动10米等。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这类问题时, 真正感到自己日常概念的高度局限性, 从而使学生更信服科学概念, 接受科学概念, 掌握科学概念。

3、坚持纠正功的前科学概念。

由于前科学概念的顽固性。因此, 认为前科学概念, 经过一两次纠正就消失了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

破除学生头脑中功的前科学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它的发生过程是相当缓慢的, 克服旧图式 (用力就做工) , 用新的图式 (功) 取代旧图式是非常艰难的过程。除非用旧图式不能解问题, 学生才会在头脑中发生认知冲突, 才会建立新图式。因此, 教师应当在期中、期末考试中用新的情境问题考察学生对功的掌握程度, 只有如此, 才能真正使功的概念植根于学生的头脑中。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内容 篇2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示例

教材: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教学要求

(l)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具

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

2.课本章后习题2,由学生板演,其他同学自己演算,最后教师讲评。

说明:机车牵引力对这列火车做的功也可以说成机车克服阻力做的功是1.08×107焦。又如用手匀速竖直向上提起重1牛的钩码,通过的距离是1米,则手的拉力对钩码做的功就是W=F·s=G·h=1牛×1米=1焦。这时也可表述为手克服阻力做的功是1焦。

二、进行新课

1.引入、提问: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不是也能省功呢?

2.组织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2。

学生自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对杠杆(或滑轮)做的功与杠杆(或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明确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图14—4,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图14—5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钩码重G=mg。

(3)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

(4)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因为实验研究的是理想机械。

(5)按课文实验1、2,并参照图13—4、图13—5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结论

①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数值和实验结论。教师将几组数值记于黑板一或事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上。

②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F·s(焦)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焦)相等,即使用杠杆不能省功。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F·s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相等,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功。

总结出功的原理并板书:“

4、功的原理

(1)使用机械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2)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3)提问: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课文后“想想议议”)

要求答出:可以省力,或省距离,或改变动力的方向,使用方便等好处。

(4)例题:课本章后习题5。

教师板演讲解。首先弄清已知条件、物理过程。

三、布置作业

1.填写课文章后“学到了什么”。

2.课本习题6。

浅谈机械效率中功的教学 篇3

关键词 有用功 额外功 总功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013-01

在初二人教版物理机械效率的教学中,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看起来好理解,但学生是较难理解的。想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正确理解,就需要教师想办法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和学生交流。

机械效率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点、难点。准确而迅速地求出机械效率,关键在于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正确理解。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实际上,由于机械本身受到重力作用和机械零件的摩擦,不但不能省功,反而不可避免地要多做一些我们不需要的但又不得不做的额外功。

那么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呢?必须把概念讲清楚,即在使用机械时,直接对物体做的功叫有用功,是有用的,由于机械自重和摩擦等因素影响而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是没有用的,动力对机械做的功是总功。其中几个词必须注意,“有用”“没有用”“不得不”,在教学时必须让学生明白这几个词,同时可以从机械做功的目的去分析。我从学生身边最熟悉的将水井里的桶提起来进行分析,具体我是这样引导的:“我的桶掉在水井了,哪位同学把桶从水井里捡起来?”等学生完成后我提出:“这个过程中他做功了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回答:“做了。”“但他不是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任务的。”学生们有些纳闷了,我继续解释道:“我的目的是让这位同学把水桶从水井里捡起来,但他不但將桶捡起来了,还把水也提起上来了。”这时同学们急忙解释道:“在水桶里的水无法倒掉呀。”“对,刚才这位同学做的功中,一部分是对桶做的功,一部分是对水做的功。从做功的目的来看,同学对桶做的功是‘有用的’,称为有用功,而对水做的功是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做的功,我们称它为‘额外功’,‘有用功’加上‘额外功’就是这位同学做的‘总功’。”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搬运沙子的例子,学生讨论、思考、比较、分析得出在上面的活动中,将沙子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是我们的目的,所做的功是有用功。动力对动滑轮做的功是总功。在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用来克服摩擦做的功,把动滑轮提升做的功,对我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三者之间的关系是:W总=W有+W额。在刚才所列的三种运沙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哪种方法最差,为什么?结合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是总功,机械对重物所做的有用的功是有用功,机械克服自身重力和摩擦所做的功是额外功。这样来帮助学生加深对上述三种功的理解。

更贴近生活的案例实验还很多,在教学时还可以请同学们列举生活中做功的实例,看哪个同学更细心观察生活,列举的更贴近生活。这时要注意适时评价学生列举的实例是否符合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检验学生对功的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列举一些带有额外功在内的例子,比如建筑工地上向楼上运送砖头等建筑材料;学校为同学们购置了一批新课桌,请同学们想办法如何将这些课桌运到三楼教室。看哪个同学想的办法多,想的办法更科学。并尝试评估哪些方法更省功。但不要急于给学生分析哪些是总功,哪些是额外功等。列举做功的实例,体现物理从生活中来,并将应用到生活中去的理念。用“看谁更细心观察生活,看谁列举的更贴近生活。”来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目的是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物理中的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便于学生回顾功的概念,准确把握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从学生列举的实例中抽出典型的例子进行辨析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感受到有用功、总功和额外功的区别,感受到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但可以省力,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同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更能体现教学的起点就在学生的元认知的基础上的思想。

很多实验设计不见得复杂化,以上几个案例中的实验器材均取材于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就地取材,易于操作,可信度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教材上对于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非常明确而具体,但学生结合实际的例子不一定能区分开,通过这个环节教学,使学生能区分出生活实例中的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并通过简单计算感受到三者的数量关系,为下一步机械效率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机械效率的教学水到渠成。

桩功的意义 篇4

一、 心性修炼

站桩耗劲练意志,修身炼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不仅练出内功,还可使心理到生理发生质变,面对现实,平静而不冷淡,热忱而不奔放,不为物喜,不为己悲,舍己从人又不随波逐流,努力按理智做事,成为常态。有了这种理念,在遇到危险与诱惑会淡然处之,无所畏惧。虽然人人懂得情志过度可刺激五脏六腑,从而影响身体健康。但是,有的人经受住了生死考验,面对七情六欲却常常失控。很多英雄没有败在敌手,却倒在病魔手中。站桩练出的免疫力既有机体的也有精神的。得道者,无欲不必控,无形胜有形。从这种意义上讲,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只有摆脱杂念,心神安定才能站桩,甘于寂寞,将功名、利益全放下,站桩进行修身养性才有效果。明确天灾人祸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力求科学方式对待,尊重生命。练就清醒的头脑,遇到突发事件,能从容面对,将生死置之度外。曾有人调侃“遇到危险,要有一个镇定的神经”, 神经系统是复杂的,起到条件反射作用,站桩练出平和的心态,头脑在冷静的状态时,感觉灵敏,反应迅速。沉着应对,往往能急中生智。

二、内功增强

站桩属于无极,无极一动即分阴阳,谓之为阴阳之母也。先练定再练动,训练有序,进步有方。因此,站桩与打拳一脉相承,内功使武术攻击力度和抗击打能力增强。并且,在对练中体力持久不衰。这与内功的呼吸与运动密切联系为一体有关,当吸气时,曲蓄、内气回收,身形聚拢;当呼气时,气沉丹田,伸展中内劲贯至四肢末梢或发力部位,实战中内功成为技法的坚强后盾。

掌握武功,是否能充分发挥,关键还决定意识,取决于长期站桩修炼的效果。

当遇到打人事件,需快速判断事件的性质,形成初步处置的方案,掌控事态发展。如果应该出手,可做到,只要他打来,力一到,意识支配全身协调配合即以虚化实,以实待虚,彼出横力,我以竖劲破、彼用竖力,我则变横劲打。(横竖两个方向的力是相克的,关键哪个劲 走在前 , 既成为作 用对方的 劲 , 此刻,主攻方可以小劲胜大力。)遇到用力者,能做到不与其对顶、较劲,就不会因憋气出现气喘的现象,我在调整身体重心中,保持下实上虚稳定状态,站桩的功效显现。

如果遇到对方故意推搡,站桩练出的松柔体,触觉灵敏,彼一动,我可做到后发先至,取机占势,进可攻,退能走,回旋有余地,彼推不到实,我可将彼引进落空,在柔化和刚发中保持身形要领不丢,全依托站桩练出的柔整架的稳定。

需要还击时,站桩练出的松整架全身节节松开又节节贯穿,丹田内劲带动转腰抖胯,各部协调一致,爆发出整劲,发至目标时柔极生刚 , 冷脆如鞭 。身形在 瞬息变化 中身稳如 磐石,桩功使武术充分发挥威力。反之,不具备用站桩功底 ,只要用力打人,全身就僵成一体,全身各部互相“捆”住,力发不出去。当被击打一处可撼动全身。

三、稳定步法

当有了定步站桩的基础,再练活步桩。在打拳、推手、散打实战时,运动中要不断调整身体重心取得动平衡。有了桩功,再练步法,双腿行走就有劲了,走起步来,不但平稳还适宜于变化,身体在整体桩架不散中的移动,身起落仍然能保持中正不丢。松开的肩、胯带动四肢,可不牵扯身体身形灵活运转,还助身将彼来力化解。“以胯走路”,形象地体现了以胯带腿走步,轻灵又沉稳,避免以身拉胯拖腿的滞顿现象发生。据实战需要,“身随步进”或“步随 身换”上 下相随 , 做到一腿 胯托稳身,另一胯带腿行步,在左右胯交替中,身体运行轻灵、松沉。

功的说课稿 篇5

功的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光、发热、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以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自然科学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电流可以做功,了解电流做功的实质。

2、通过实验研究,使学生了解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能力目标:

1、理解电功公式及单位。

2、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

1、通过电流做功的实质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电功的实质,电功的公式。

教学难点:决定电功大小的因素。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

在教学中积极诱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用讨论归纳和感知探索两种学法。

三、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学生的心理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为本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三个问题是:

①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②写出功的表达式。

③水流能做功吗?

第二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课本图3—8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重物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通过电动机对重物做了功。

第三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来学习电功。

1、建立概念:电流做功的形式很多,让学生举出电流做功的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电流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在电流做功的过程中,实质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既然如此,我们就可以通过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的多少来判断电流做功的多少。

演示课本实验,并通过小灯泡的亮暗来确定电功的大小。小灯泡越亮,说明在相同时间里做的功就越多。启发学生思考并回答,小灯泡发光时,灯泡两端存在电压,小灯泡中有电流通过。当一个量随几个量变化时,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呢?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①将两个小灯泡串联(两个小灯泡的电阻不同),用电压表测两灯泡两端的电压。通过比较灯泡的亮度和相应的电压,会发现两灯并不一样亮,而通过两灯的电流是相同的,两端电压大的灯泡要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压越大,电流做的功就越多。

②将两个小灯泡并联(两个小灯泡的电阻不同),用电流表测通过两灯的电流。通过比较灯泡的亮度和相应的电流,会发现两灯并不一样亮,而两灯泡两端的电压是相同的,通过电流大的灯泡要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压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流越大,电流做的功就越多。

进一步设问:若实验中通电时间越长,电灯消耗的电能会怎样?引出结论:电流在某段电路上所做的功,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电流以及通电时间成正比。

3、电功的计算

教师引导学生由上面的实验结论得出计算公式:W=UIt,讲清W、U、I、t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义。分析功的单位:1焦耳=1牛顿·米=1伏特·安培·秒。为了让学生对焦耳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告诉学生通过手电筒中电珠的电流每秒中做的功约为1焦耳。然后通过对课本例题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电功公式的应用以及与欧姆定律相结合的灵活运用,并强调解题的规范化。

第四环节:让学生小结,把这堂课的知识形成体系。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

课外想一想:用什么仪器可以测电功?

四、板书设计

1、什么是电功

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电流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与电路两端的电压有关,

②与电路中的电流有关,

③与通电时间有关。

3、电功的计算

公式:W=UIt

1焦耳=1牛顿·米=1伏特·安培·秒

功的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欧姆定律》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六章“欧姆定律”的第四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电流、电压、电阻与电压和电压的关系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适合于学生探究学习,同时也适合让学生阅读自

学。

2、说教材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及认识能力,确定以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体会物理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增强对科学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3、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阻和电压的关系,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实验研究中的地位和

作用。

教学重点: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一年多来的实施新课程的经验主要在教法改革中突出以下几方面:一是大胆设计了学生探究同一段电路中电流与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二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提高法、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

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再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和反应关系,而是个人借助某种“认知桥梁”或者“同化和异化”不断组织和构建知识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应重视学情,突出自主学习。本届初二学生一年半新课程理念的熏陶及半年的物理新教材的学习,已基本领会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也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及操作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课通过阅读三道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

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

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小?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 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本节课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

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探究发现 提出问题:

师:如果知道一个导体的电阻,还知道加在它两端的电压,能不能计算通过它的电流呢?

2、猜想或假设

允许同桌进行讨论。请学生发言,老师给予肯定、鼓励、引导,对学生的回答加以筛选,如:

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乘等于第三个?也许是其中的两个相除等于第三个。

3、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桌上摆着的器材:定值电阻若干个、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学生电源、开头、导线若干。让学生根据以下电路图进行实验:在电路中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通过电流I,研究电流I与电阻R和

电压U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4、进行实验

按图连接电路,测量并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电阻R/Ω 电压U/V 电流I/A123456

换接另一个电阻,再次记下几组电压和电流值。

5、分析和论证

结论:电流I、电阻R、电压U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6、评估与交流

迁移拓展

例题分析:我们已经,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KΩ,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流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教师启发指导:

要求学生读题;

让学根据题意画出简明电路图,并标出已知量的符号及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

找学生回答根据的公式。

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4

功的说课稿3

【设计思想】

以物理组推出“八环节,三落实”教学模式为主要指导思想,即教师教学八环节:“确定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引导探究,展示评价,梳理归纳,课堂检测,拓展延伸”。学生学习三落实:“温习巩固,当日检测,达标测评”,充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背景分析与教学对策的制定】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的第6节知识,是前面两节内容的继续,本节内容是寻求动能表达式的实验探究过程,下节内容是寻求动能表达式的理论探究过程,为下节内容的理论探究奠定了一个实践认识基础,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及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实验基础。但学生以前接触的力都是恒力做功,而这一节牵涉到变力做功问题,这是一个思维台阶,通过启发学生理解及感悟将做功增倍,代替求具体功的巧妙之处。

教学对策:教师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然后再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观察、分析,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使学生经历研究过程,体验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探究中需测定功与速度这两个物理量。

(2)知道橡皮筋弹力做功大小与橡皮筋的条数成正比,体会取一根橡皮筋所做的功为单位来简化问题的方法。

(3)掌握实验方案中平衡摩擦力的方法。

(4)会选择合适的测量点并进行速度计算,能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得出实验结论。

2、过程与方法

(1)领会教科书所给实验方案中的探究过程。

(2)用打点计时器与纸带来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体验探究过程中的物理学研究方法。

(3)通过数据处理体会并寻找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过程中的困难,加强团队合作精神。

(2)领悟探究变力做功的奇妙方法,感受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方法,享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

1、实验方案的设计;

2、利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寻找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变力功的处理方法。

【教学流程图】

【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

问题一、实验方案的选择。

学生通过已学知识以及阅读课本,可以设计出以下三种不同方案,三种方案中都利用了打点计时器测量物体的速度,但三种方案中分别是三种不同的力做功,方案一是重力做功,方案二是拉力做功,方案三是弹力做功。

方案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重力做功对速度的影响,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方案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拉力与小车的质量及所挂钩码的质量大小有关。

方案三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橡皮筋为变力,变力的功如何处理?

问题二、如何处理变力的功?

1.是否要直接测量出变力的功呢?能否测量出来吗?

2.如何表示橡皮筋做的功?

通过启发引导,若能使每条橡皮筋所做的功相同,如果一条橡皮筋对小车做功为W,则两条橡皮筋做功为2W,三条为3W,依次类推,每次做功都可以用W的倍数来表达。这种处理方法,把不便于用公式计算的弹力做功转换为比值代替,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其精妙之处在于巧妙的回避了功的计算。

问题三、如何求解物体运动的速度?

1.纸带上的点,间距并不都是均匀的,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点来计算小车速度,为什么?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小车的运动状态,确定选择什么样的点计算小车速度才正确。

因为小车先加速运动,再匀速运动,后减速,故宜取点迹清晰,间距较大且相当均匀的点来计算速度,如图中E、F点。

问题四、如何处理实验数据?

1.先设计好表格,在表格中填入实验数据。

2.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先进行猜想,功W与速度v之间可能有哪些关系?并诱导学生用什么方法比较容易看出W与v的关系?最后提出利用电子表格的图表功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3.选取某组实验数据并用电子表格及图表形式展示,并最终得出实验结果。

猜想一:做功与速度v是否成正比

猜想二:做功与速度v2是否成正比

猜想三:做功与速度v3是否成正比

通过图象得出实验结论:W∝v2,即功与物体的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初速度为零,末速度就是小车速度的变化。)

【课后反思】

1、整个课堂一直以探究活动为主,老师适时的设问,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讨论,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和探究过程。

2、本实验为探究型实验,开放性较强,能很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3、由于受学生基础以及时间的限制,部分学生实验并不非常成功,特别是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面。

功的说课稿4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功的定义,二是功的计算。功在初中物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三大主题之一,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内容的基础,而且是为以后学习“能量”做好了铺垫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 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含义和单位。

3. 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四、适合的教学对象:

上课没有听讲的学生,物理零基础 并且对物理没有兴趣的学生,或者可以作为预习课来讲。

本班学生反应较快,但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欠缺,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具体的动态实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活动2【讲授】新课

一、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含义

课件展示:(1)叉车把货物举起;(2)小孩拉动小狗;(3)锤子把钉子敲击进入木块中。

教师提问:(1)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2)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是否移动了距离?(3)物体移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4)物体所受的力对物体的移动是否有贡献?逐个实例进行分析。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学生总结:物理学中的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结合以上三个实例,学生阅读课文总结出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学生活动:讨论以下情况是否做功?

课件展示:

A 组:1、运动员用力将杠铃向上举起的过程,举力是否做功?

2、汽车的牵引力使汽车水平前进,牵引力是否对汽车做功?

B 组:1. 人用力推一辆陷在雪地里的汽车但没推动,人对汽车是否做功?

2. 人搬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搬动,人对石头是否做功?

C 组:1、物体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直线滑行是否有力做功?

2、运动员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10米远的过程, 运动员是否对球做功?

D 组:人搬着物体在水平地面上行走,人的支持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通过上面的几组例子你能总结出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吗?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教师总结:(1)有力无距离(s=0,劳而无功) ; (2)有距离无力(F=0,不劳无功) ;(3)力和通过的距离方向相垂直(距离不在力的方向上) 。

课件展示:下列情况中,人有没有对皮箱做功:

(1)人用力提地上的皮箱,但没有提起;

(2)人再一次用力把箱子提起 ;

(3)人用力提着皮箱在原地不动;

(4)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走了50米;

(5)人提着箱子站在水平匀速行使的汽车上;

(6)人提着皮箱在电梯中上升。

学生思考回答。

二、功的计算

教师引导: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力有大小之分,距离有长短之别,功如何计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总结出功的计算方法。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表达式:W=Fs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W ──功──焦耳(J )

F ──力──牛顿(N )

S ──距离──米(m )

1焦=1牛. 米(1J=1N.m)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学生明确,物体的运动方向是水平的,马的拉力与物体运动方向一致,因此马的拉力对物体做功。计算功的大小时应该利用拉力大小800N 与水平运动的距离3000m 。

学生活动,课件展示课堂习题。

1、某同学要把重为60N 的水桶缓慢匀速的提起0.5m 的高度, 他需要做多少功?

2、重为10N 的物体沿着长为2m ,高为1m 的光滑斜面自顶端滑下,求重力做功。

3. 张明用50N 的水平推力在冰上推动重100N 的箱子,前进了10米,撤去推力后,箱子又继续前进了2m ,他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 ,他又做了多少功?

学生思考计算,教师巡查点拨。

五、教学反思

本节只有两个考点,即力有没有做功,和功的计算。该节是本章以后的基础所以一定要事后进行加强训练,以增强提高和理解。

功的说课稿5

古典舞基本功说课稿

一、说教法:

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的基本要素是动作的姿态、节奏和表情。舞蹈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不仅可以培养教育对象具有健美的身体姿态,培养动作的协调性、节奏感,而且可以抒发和表达感情,加强相互交往,美化生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说任务:

1、通过舞蹈基本知识的讲授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基础理论,常用术语,并能在舞蹈学习实践中应用。

2、舞蹈基训部分,即对学员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如:发展学员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本学期舞蹈基训主要是中国古典的基本手型、脚型、手位、脚位以及手臂的基本姿态。

三、说时间:

每周五下午第四节课。

四、说地点:

音乐教室

五、说内容:

第1~2周:中国古典舞基本手型

第3周:中国古典舞基本脚型

第4周:中国古典舞基本手位

第5周:中国古典舞基本脚位

第6~7周:单手基本动作

第8~9周:双手配合动作

第11~14周:身体各部分中间活动训练

第15~16周:以上基本动作练习

舞蹈队活动计划

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知和舞蹈的基本技能,可以训练学生感受美、体现美的能力。以活跃少年儿童的生活情趣,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由于少年儿童舞蹈的主题、体裁、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在学习、排练、表演的过程中,表现力和创造力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功能。

本学期我从低年纪学生开始选拔,通过舞蹈基础的教授和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舞蹈进本动作,根据学生的特点,初步掌握儿童舞和进本动作、基本能力、训练过节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使学生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为上台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如:通过对学员基本能力的训练,使其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用各种类型动作,发展身体个部分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各种技巧动作。

通过作品排练使学生尽可能地掌握部分代表性民族舞蹈,为随时扮演各种人物形象作好准备。

活动时间:每周四下午 第三节课

活动地点:舞蹈教室

六、说过程:

准备活动:

1、胸腰练习,教师逐个活动

2、进行腿部前、旁、后的韧带和肌肉练习

中间练习

手位组合复习,结合舞台方位、呼吸、音乐等练习

扶把练习

1、擦地2、小踢腿3、吸弹撩腿

学习新课

胯掖腿练习

5——8拍右手扶把,左手打开成七位,站成小八字脚

1——8左脚旁吸腿。

2——8勾脚,脚跟向旁蹬出成45度

3——8左脚硼脚面

4——4左脚成旁吸腿

5——8左脚放至右脚旁还原

反复共做二次,再转身换成相反的方向。

课堂小结

总结本堂课的优劣之处,向学生提出希望。

活动教材:自己准备

舞蹈课教案2 舞蹈中的呼吸

教学目的:

1)在基训中运用呼吸,以更好地训练学生软开度。

2)学习舞姿组合《大海啊,故乡》(A)让学生体会呼吸对舞蹈动作的修饰作用。

教学重难点:呼吸与动作的协调配合。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授新课。

1.舞蹈是以肢体语言塑造艺术形象的一种表现美的艺术。俗话说:“一戳一站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所谓“有没有”是指舞蹈有没有艺术性和规范性,今天我们来学习影响舞蹈艺术性和规范性的重要因素——呼吸。舞蹈的呼吸不同于生活中的呼吸,后者平稳均匀,而前者是有弹性,有韵律,有节奏的,有时长,有时短,有时平稳,如何掌握运用呢?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训练过程,现在让我们在压腿组合中初步体会一下在基训中如何运用呼吸。

2.把杆组合《压腿》。

预备:45度面对把杆单手扶把,单背手,小八字脚位。

前压腿:动力腿外开,双腿绷直,身体正对,脊柱拉直,肩线与动力腿成90度,前压时以胯为轴心,上体保持平直,向动力腿折叠。用前额触脚背。

旁压腿:在前压腿的基础上,换手扶把,转体180度,身体与两腿成一个水平面。旁压时,以胯为轴心,上体保持平直,向动力腿折叠。用耳触脚背。

体会运用呼吸:压、呼气;立、吸气(反复练习、体会)。

作用:身体线条更易拉长,动作具有弹性,避免了僵硬和拉伤肌肉,提高了动作质量,更有利于软开度的练习。

3.呼吸在舞蹈表演中同样起着巨大的作用。它使我们的动作更具有了延伸感、韵律感,更富有艺术表现力,下面学习的舞蹈组合《大海啊,故乡》会让大家学习到舞蹈表演中如何运用呼吸。

1)身体的呼吸(吸气时身体拉长展开,呼气时身体收敛内含)。

2)头的呼吸(指头时吸气,低头时呼气,转头时先吸后呼)。

3)手臂的呼吸(手臂波浪时以肩为轴,肘、腕依次向上带动吸气,向下带动呼气,体会手臂连绵不断的延伸感)。

4)造型时的呼气(造型时,身体姿态不动,然后气息流畅自然,不僵硬)。

训练步骤:

1.教师完整示范,并且边示范,边讲解呼吸的运用。

2.训练学生:

a.双跪坐,双背手,听音乐,节拍练呼吸,找呼吸时身体的韵律感。

b.练习单一的头的呼吸,然后与身体配合。

c.先练习单臂波浪时的呼吸,再练习双臂波浪时的呼吸,呼吸越深,动作越大,情绪越高。

d.大呼吸后双晃手造型, 体会该动作的延伸感(眺望远方),双绷脚坐地展胸腰 气息流畅。

训练时先把动作揉碎,分解练习,再教单一动作,然后与身体配合,最后配音乐练习组合。

二、小结

今天学习的只是对舞蹈中呼吸的初步了解,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要反复练习,不断深入,直到大家熟练掌握,运用自如。当然这还需要大家的课后练习、巩固。

活动教材:自己准备

舞蹈教案 3 把上擦地组合

教学目的:

通过掌握擦地的动作要领,训练脚下的基本功及腿、胯的外开,控制能力及其稳定性。对身体控制力的基本训练以及基本姿态的掌握。

四、教学重难点:

⒈擦地时脚的完满与控制。

⒉腿、胯要始终保持外开延伸。

⒊动作过程中注意是身韵律和呼吸问题以及姿态的优美。

五、教学准备:

服装,钢琴伴奏。

六、教学过程:

1、课前活动:把上练习。

2、导入新课,教师示范讲解。

3、教授新内容:

㈠一位擦地

教学提示:a.注意:一位时的站姿和上身的控制。

b.注意:姿态的极至伸展。

伴奏谱:

准备:双手扶把,一位站立

步骤:⑴ 右脚经前擦至旁,后收回。

⑵ 旁擦两次

⑶ 旁擦出,双脚立,右脚落,左脚擦回。

⑷ 同上做左脚

⑸ 同上 做反方向

⑴ 右脚擦出,然后擦至前,再擦至后,收回。

⑵右脚擦出,经划弧擦至前,再划一次收回。

⑶ 同上,做反向。

⑷右脚 造型,后转做离弓之箭造型。

⑸ 手蹲至左脚上,翻身,收回一位。

㈡五位擦地

伴奏小松树》

教学提示:注意胯的固定与擦地的开度。

准备: 单手扶把,五位站立。

⑴ 前擦3次

⑵ 后擦3次

⑶旁擦2次,立脚踝出后擦1次

⑷ 后擦出划2圈 收前五位。

⑸ 双脚立,收大四位,单脚立转一圈。

⑹ 同上反转一圈 经收回后做划线造型。

同样做反向

㈢踮脚提胯

教学提示:注意膝盖的夹紧

伴奏:《落叶》

准备:双手扶把,一位站立。

预备拍 5—8 双脚立

⑴ 左右交替慢落

⑵ 反复

⑶ 左脚立,右脚收至其小腿处,落后五位。

⑷ 同上,落前五位。

⑸—⑹ 同上,做右脚。

七、分组练习:

指出问题,强调重难点。

八、布置课后练习。

小结:练习气氛很好,要多加鼓励,同时要求不要太高,不要急于求成。

功的说课稿6

一、说教材

电功和电功率是电学中重要的物理量,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而不少学生在理解时经常混淆这两个物理量。复习时应重在理解,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本节课力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巩固对电功、电功率概念和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先总结知识点,对知识系统复习;再通过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步骤和解题关键;最后采用“一题多问,系统复习”的方式,使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相关知识,消除解题的畏难情绪,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本节复习课的复习内容和中考考纲要求,制定的目标如下:

1、知道电功和电能,能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进行说明;能运用W=UIt进行简单的计算。

2、理解测量用电器电功率实验的原理,能对“测量用电器电功率”实验的过程作出正确说明,以及得出正确的结论等。

3、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并能运用关系式P=UI进行简单的计算。

4、能列举说明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物理意义。

5、通过对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通过自编物考题,小组内解答物理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重点:知道电功的概念、公式;理解电功率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知道并理解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方法。

难点: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有关电功的计算;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说教法、学法

从本节内容特点和复习巩固的目标出发,这节课主要采取讲练结合、讨论法进行教学,教师以引导为主;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讨论,探究,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考情回顾——考点扫描——典例精析——考场演练——命题预测

首先,考情回顾。一般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真题再现所要复习的内容,我采取的是通过播放“物理大师”视频,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进入到电功和电功率的复习。

接着,对知识考点进行梳理。一是电功:①、定义及其单位;②、公式(基本公式和导出公式);③、测量,电能表。二是电功率:①、定义及其单位,②、公式(基本公式和导出公式);③、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④、电功率的测量。

第三部分是典型例题的分析,主要有四类,一是电能表的相关计算,二是动态电路分析,三是电功、电功率的理解和计算,四是实验突破: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分析解题步骤和解题关键。

第四部分是实战演练,也就是变式训练。在物理学中,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之间有紧密的联系,任何综合题总是由几个简单的知识点构成。电功和电功率就比较典型。教学大纲指出:要掌握电功、电功率的概念,要使学生能综合运用电功、电功率的知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但由于涉及到欧姆定律及串并电路的特点,所以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表现为“上课能听懂,公式能记住”但就是做不出来的现象,这主要还是因为没有抓住物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从学生所熟悉的白炽灯入手,采用“一题多问,系统复习”的方式,让同学们自编物理题,在小组内解答问题,使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相关知识,消除解题的畏难情绪,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复习完本课时内容后,教师请学生就这节课的复习之后,有了哪些收获或困惑与大家一起交流。最后,分层布置本节课的作业,完成教学。

功的说课稿7

本说课稿共包括了教材分析、教学程序设计、和教学体会三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电功和电功率》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在这一章里,讲述了两个重要的电学概念(电功和电功率),一个重要的电学定律(焦耳定律),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力学问题(如本节中的功);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节课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讲了知识后又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所讲的电功,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它还是对初二功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广义的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所以无论从大纲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的电流做功形式。

(2)掌握电功的公式W=UIt

(3)知道电功的单位。

(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思想目标: 结合“一度电的作用”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

3、重点与难点。

作为一节概念课,从概念的建立到运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纲对电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层次,所以把电功的概念和公式作为本节的重点。另外以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难独立地研究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必须通过教师适当地点拨才能完成,所以把实验探索过程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物理概念课的一般授课流程都分以下三个阶段:

在本节课中,我利用了一个实物(电能表)和一个实验(电动机提升重物)引出电功这个概念,这样引课会使学生感到电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而且与学过的知识(机械功)也有联系,同时也为最后揭示电能表的应用打下了伏笔。

接下来是概念的形成阶段,这是本节的核心,在分析电功的实质时,我强调电流做功要引起各种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热、发光;或发生化学反应等等。通过实验、微机模拟等手段,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有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大部分外延。

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由于书中的实验可见度和成功率都很低,既然是定性研究,我就用电流通过电灯做功来代替通过电动机做功,利用电灯发光来增加感性认识,利用投影电流表和电压表来增加可见度,并采用先猜想再实验

最后总结的探索式教学模式。另外,在实验中我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渗透,即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还通过微机动态显示研究电路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包办,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由于实物太小,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所以我用电脑设计了一个小动画,使电能表的数字跳动和旋盘转动一目了然,直观而有效。最后介绍一度电的作用,目的是为了渗透节能意识。

为了巩固电功的概念,我设计了一组程序题,通过这组由浅入深的形成性练习,使学生对电功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第五题的训练(练习题另附),目的是提醒学生不要孤立地分析某一个因素,更不能顾此失彼。

小结中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个方面总结,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微机等多种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

三、教学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电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在先物理思维,使学生受到科学的严谨性的教育。

2、这节课的内容,表面上看较简单,学生学习也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备课时我发现了两个疑点:一个是从力学的功过渡到电功;另一个是在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这两点都不能用扩展知识的办法来解决,所以我便着重从现象的分析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扩展知识的外延,至于其更本质的属性,学生将来到了高中和大学将会继续学习,这里不必讲得过细、过深 。

3、教师的课堂提问是把知识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从引入新课到课后小结,我都尽力设计适当的问题,创造物理情境,并通过自己有意识地引导、点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功的说课稿8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和体会: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能量是《课标》中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这充分说明了能量在初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地位。本章通过功、功率的教学,为学生认识能做了铺垫。由于只要求初中学生初步认识能量的概念,所以教科书并未追求能量概念的严密性,而是在功的知识的基础上,直接从功和能的关系引入能量的概念——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量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研究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做功研究能量的变化,为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定量分析的基础。对功的概念的认识水平直接影响能的概念的形成和功能关系的建立。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功的原理、机械效率、能量等知识奠定基础。另外,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从新课程标准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既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这节课计划用1课时来完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⑵记住功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会应用W=FS做简单计算题。

2、过程与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⑵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知道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⑵通过合作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由“力学中的功”和“功的计算”两部分构成。其中,“力学中的功”通过研究工作是否有成效使学生认识到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为功的计算打好基础。“功的计算”明确了功的计算方法,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功。因此,我设立了两个教学重点: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能利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在尚未讲到能的转化概念之前功的定义是不容易清楚给出的,所以教材中

没有对物理学名词“功”下定义,而是从汉字“功”的含义中“成效”的意思出发,说明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这样从“成效”出发引出力学里的“做功”,对学生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好处。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从而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教学中应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原则。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认知水平构建“功”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仍需一些直观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启发: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再是一味“传授”,而是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适当引导。

2、激趣教学:学习本应是件快乐的事,为了让学生“乐”学,教师通过图片欣赏、现场游戏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二)、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以下两种学法:

1、自主探究:“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节课功的定义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都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观察、猜想、分析、概括等活动得出的,使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2、合作学习:教学中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充分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四、教学评价分析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

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情感的变化与发展。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结合起来,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课堂中采用回答、课堂观察、实验、书面作业等评价方式,多层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识,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及时调控教学进程。真正做到“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学生学习评价。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关于新课的引入:

我是从功的字面含义入手引入新课,功是个多义词,有“贡献”的意思,如功劳,还具有“成效”的意思如成功,同学们还可以列出别的含义。那么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成效”的意思,但是它还有更确切的含义,让我们去探索力学中的功吧。

2、关于功的概念的建立:

多媒体中给出了两个同学推同一重物的例子,为了能让学生亲身体验,符合实际情况,在课堂中改换成两位同学推五张桌子,观察现象。根据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位同学用力的成效是否一样?

这样把功这个抽象的概念以生活中的直观认识为依托引入,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

3、关于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教学

在引入功的概念后教师引导学生从功的概念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学生根据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我利用了两个实例: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一致,分别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让学生从实例中感受这些力是否有成效,是否对物体做了功,从而加深对功概念的了解。同时,我又利用了三个实例:有力但在这个力的方向没有移动距离的;力的方向和物体移动方向垂直的;有移动了距离但是没有受到力的。让学生在逐渐认识功的同时明白:不是物体受到力并且移动距离就可以说这个力做了功。通过学生对五个实例的思考,观察进而总结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趁热打铁,利用身边的物体,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感受做功的过程,正确的认识到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之后,通过多媒体出示五个实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分析这些实例中哪些力做功,哪些力不做工,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每组选一个代表展示交流结果。最后我用多媒体作图分析演示,确定学生得出的结论,加深学生印象。

4、关于功的计算公式与单位的教学: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在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变形公式F=W/S和S=W/F,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1J=1N.m。在介绍功的单位时,教师通过对焦耳的生平简介,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并体验1J的功有多大。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实例,学生亲身体验,让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例题,带领学生针对例题所给条件进行分析:

1、明确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对象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2、哪个力做了功?

3、做功的力是对什么物体做了功?

4、重力是否做了功?为什么?

例题教学分析旨在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理性思维习惯创设条件。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又到直观,真正的让物理走向社会。

我安排了两道计算题让学生交流探讨:第一个题是对功的定义的了解,引导学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词。第二个题主要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从而判断是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这样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通过练习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及变形公式的运用(突破难点),巩固学生对功的概念的了解。

5、各小组学生畅谈收获

让学生小结反思这课节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我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困惑?与其他同学说说。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紧扣重点,难点,分层次的设计了几个题目,全面的涉及到本节的知识点,突出重难点。

功的说课稿9

各位老师,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功》,《功》是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三节的内容。现就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和体会: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功的概念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常常容易会把生活中的“工作”“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这节课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它既符合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可以说是前面所学的知识的延伸,又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机械能等知识奠定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并且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另外教材中的情景图片,贴近学生的生活,增加了学生对物理的亲切感和兴趣,体现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新课程理念。这节课需要用1课时来完成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⑵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行简单的计算。

⑶知道功的单位(J),了解1J的功大约有多大。

2、过程与与方法

⑴通过观察、分析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⑵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会判断物体有没有做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历史,进一步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逐步形成献身科学的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功的计算是即将学习的功率、机械效率的基础,在中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把利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作为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

学生常常把生活中的“做工”与物理学中的做功相混淆,分不清有没有做功,是哪个力在做功,因此,我把判断一个力有没有做功作为本节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物理,物理教学论坛,物 15岁左右的初中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实验和实例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之前学生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构建“功”的概念。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实物进行探究活动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初中物理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讲练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功的说课稿10

功、功率是初中物理阶段的一个重点的内容,首先,功和功率的概念比较抽象,特别是功的概念需要咬文嚼字并配合实际的例子学生才能理解掌握好,功是否掌握也直接关系到以后的机械效率是否能够掌握好。其次,物理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要运用到生活当中去,因此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听了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学习:

1、这节课体现了生命课堂的理念,杨老师敢于放手,物理概念都由学生自己在复习资料上找到并划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2、这节课体现了杨老师的教学基本功非常扎实,上课开始杨老师就建立了知识网络,并把部分内容板书在黑板上,而后面的内容让学生代表板书完成,构建知识网络进行复习使知识更加系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掌握。

3、这节课杨老师突出了重点攻破了难点,例如:杨老师在讲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时候,举出了生活中三个不做功的实例(①、有力无距、②、无力有距、③有力有距),这三个实例最容易出错,特别是第三个有力又有距。

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复习了知识要点后,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或者构建了物理模型,最好是联系生活实际出些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2、每个知识点复习后,巩固的题目最好是出现在投影或者黑板上,也或者是在复习资料上,用口头出题然后学生口头回答可能照顾不到反应较慢的一部分学生。

功的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电功”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电功公式是掌握层次之一,又是第九章的开首篇,足见这节的重要性,在力学中,物体做功必须具备两个必要因素。而在电学中,不但物体在电磁力作用下移动算做功,电流通过用电器使其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这就扩展了力学中功的概念,为学生理解电能与其它形式能的转化打下了基础。后面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由电功公式导出。所以本节在初中物理知识结构中具有综合、扩展和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2、知识目标

A层次: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和常见和做功形式

2.会计算一个用电器的电功。

B层次:由公式W=UIT求U、I 。

C层次,运用串、并联电路特点及公式计算电功。

3、能力目标

1.学会控制变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2.会读电能表的示数。

4、思想教育

通过介绍一度电的用途,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5、教学关键

做好电流做功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

6、准备教具

课本图9-1所用仪器(将钩码换成小车),秒表、电能表、投影仪改幻灯机。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体、师生间相互反馈的层次教学法和传统的五环教学法。学法是讨论归纳法和感知探索法。

三、教学程序

分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提问。提出与本堂课有关的易中难三个问题,分别叫ABC三个层次学生回答,为本堂课的教学奠定知识基础。三个问题是:1.水流能做功吗?

2.功的表达式如何?3.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引入新课,水流能做功,电流能做功吗?演示图9-1实验后,问:是什么原因小车被提起的呢?是因为有了电流。即电流对小车做了功。

第三个环节:探索新知。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这节我们就学习电功。(板书课题)

1.建立概念

电流做功形式很多,如电流通过收音机做功,我们听到声音,电流通过电视机……让学生再举电流做功的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概括出电流做功的实质是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实现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电流做功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让学生猜想,有的说与电压、电流和时间有关,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让学生看书图9-1,画出电路图,目的了解实物的连接方法,……当一个量随着几个量变化时,我们用什么方法研究呢?引导学生掌握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让ABC层次学生各一名,在教师引导下计时读电流表、电压表示数。让全体学生观察小车上升的高度,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改变电压值,电流值做两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第二次小车为什么升的高呢?学生答: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大。教师讲解:电流对电动机做的功近似看成等于电动机对小车做的功。小车上升的高,说明电流做的功多。由此得出什么结论呢?引导学生回答: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流做的功越多。让学生推想,保持电压、电流值不变,延长通电时间,小车上升更高。结论:保持电压、电流不变,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做功越多。通过上面实验得出定性结论:电流所做的功跟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告诉学生科学家经过精确测量出了计算电功的公式W=Uit,讲清W、U、I、t所表示的物理量,引导学生说出公式的物理意义。为了让学生对电功的单位焦耳有一个具体认识,告诉学生在力学中将两个小鸡蛋举高1米(匀速),做功约1焦。在电学中每秒钟通过普通电灯的电流所做的功是几十焦,每秒钟通过洗衣机的电流做的功约为200焦左右,使学生认识到这个单位在电学使用中显得很小,生活中用起来很不方便,常用度做单位。1度=3.6×106焦。生活中用什么来测电功呢?用电能表。

3.电能表

讲清读数方法和计算某段时间内用电度数,看书上图9-4,让学生了解一度电的作用,渗透节约用电教育,教师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第四环节:让学生小结,把这堂课知识形成体系。

第五环节:巩固练习,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具有稳定性,实现正迁移,为此我设计了具有一定梯度的练习题,检测不同层次学生达标情况,面向全体,激励内化,填空题,采用自查形式,选择题,用答题卡,判断题用手势出示。这样,教师一目了解地掌握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情况。实现了双重反馈。

四、说板书

采用横向板书。一什么是电功。二、怎样计算电功。三、用什么仪器测电功。使教学具有流畅性,同时学法一目了然。难点:讨论归纳法。重点:感知探索法。

五、说时间

复习提问约4分钟,引入新课约1分钟,新课教学约24分钟,小结1分钟,巩固练习约14分钟,作业约1分钟。这样做到三快一慢,导入新课快,进入重点快,训练节奏快,突破重点、难点慢。

附:(练习题)

一、填空题:采用自选自查形式

A层次:1.电流所做的功叫。国际单位是()。

2.电流做功的过程实质是()能转化成()能的过程。通电的电动机将砝码提起()能转化为()能。

3.实验研究表明:电流所做的功跟这段电路两端的()()()和()成正比。计算公式是()。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是()()()和(

)。生活中常用()做电功的单位。

4.用来测定电流做的仪表是()

5.某户电表月初示数:123 4 0月末示数12962,本月用电()

B层次:6.有一用电器通过它的电流是0.5安,在2分钟内电流做了900焦的功,那么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是()伏

C层次:7.两只电阻R1:R2=4:3,串联接入电路R1与R2两端电压之比U1:U2=(),若t相同W1:W2=(

),并联执着入电路,I1:I2=(),在相同的时间内W1:W2=()

二、选择题(出示答题卡,对3个为A层次,4个为B层次,对5个为C层次)

1.以1安的电流通过5欧电阻,在1分钟内,电流所做的功是()焦

A300 B1800 C720 D360内

2.两个阻值相等的定值电阻,分别并、串联在同一电路中,在相同时间内,总电功W1和W2之比为()

A2:1 B1:2 C1:4 D4:1

3.一只灯泡两端电压减小为原来的一半,在相同时间内,它消耗的电功为原来的()倍。 A B2 C D4

4.电能表测()A电功B电压C电流D消耗电能

5.属于电功的单位有()A度B焦C伏·秒

三、判断题:(用手势,出示左拇指和食指为对号,两食指交叉为错号,对3个为A层次,即3A,同理:5B,6C

1. 1度电表示电流能做功3.6×106焦耳

2.电阻是484欧,两端电压220伏,通电一分钟消耗电能是6000焦耳3.导体两端电压越长,通过电流越大,做功越多。

4.导体中通过电流越大,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在这段导体中做功就越大。

5. 1焦=1伏·库=1伏·安·秒

6.某导体电阻为4欧,每秒钟内有5库电量通过,电流做的功为100焦。

电功

《电功》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电功的概念:知道电流做功的常见形式是推动机式做功,使导体发热发光等;理解电功的公式(W=UIt)和单位(焦);能综合欧姆定律和电功公式计算用电器(只限于一个)的电功。

2.知道电度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二)教具

1.课本上电流做功砝码提起来的实验装置;电键一只

2.电动玩具汽车一只

3.带灯座的小灯泡(或电阻丝)一只

4.电度表挂图(或实物)

(三)教学过程

引言

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电路的连接方法,引入了反映电路工作状态的几个物理量-电流、电压和电阻,以及这些量的相互关系-欧姆定律。这些,都是电学的基础知识,在第一册中我们研究了力对物体做功的问题,那么,电流能做功吗?显然,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大量的工作是由电流做功来完成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电流做功有哪些特点。怎样计算电流做的功。

(板书:第九章电功和电功率)、

首先学习电流做功问题

(板书:电功)

1.复习提问

(1)过去学过力可以做功,怎样才算力对物体做了功?

(答: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就算力对物体做了功)

(2)你能举出日常见到的做功的例子吗?

(教师引导学生答:水流推动水轮机做功,汽车、电车的牵引力带动车辆行驶做功等)

2.讲授新课

(1)电流可以做功:电车的牵引力实际是由电动机产生的,电动机是通了电流才工作的,所以,电车行驶,实际上是电流做功的结果。

(演示:玩具电动汽车的行驶)

(2)电流做功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电流通过电动机可以做功,那么电流通过电灯时发光,电流通过电炉时发热,算不算做功呢?

在这里我们应把“功”的概念加以扩大。用电动机移动物体或使机械转化,是电流做功的一种表现。电流使导体发热、发光,是电流做的又一种表现,总之,电流做功的现象很多,例如电流通过电铃发声,电子表显示数字,电视机显示图像等,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

(3)电流做功多少跟什么有关系?

演示课本图9-1的实验时,电流和电压应采用大型的示教电表来显示,实验分两步:

①用变阻器改变电流和电压,观察在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

首先指明:砝码被提升越高,表示电流做功越多。

先将变阻器滑片移至某位置(使接入电阻较大),闭合电键,观察砝码上升的时间和高度(通电时间电键控制),并记下电流、电压值。

再将变阻器滑片移至另一位置(使接入电阻较小),闭合电键,观察相同时间砝码上升的高度,并记下电压、电流值。

比较两次实验,得出:

在相同时间内,电压和电流越大,电流做功越大。

②保持电压和电流不变,通电时间越长,电流做功越多。

(这一步可以不做实验,直接推出)

指出:上述实验,所得出的电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的关系,是定性关系,如果把实验做到精确些,可以得出:电功跟电流、电压、通电时间都是正比关系,如果电压U的伏做单位,电流I的单位用安,时间t的单位用秒,电功W的单位用焦,则有W=UIt

应当提醒学生注意两点:一是公式中的W、U、I均指电路中同一段电路(即某个用电器)而言,二是W、U、I、t必须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

(4)电功的计算

(把课本图9-1的实验装置中的电动机换成小灯泡,做两次改变电压(取整数)电流的实验,通电时间都取10秒钟,让学生观察灯光的亮度,并根据实验数据计算两次电流做的大小)

提问:把重为1牛的物体举高1米所做的功是多少?(答:1焦)这些功如果由电动机完成,那么,电流所做的功是不是1焦呢?

(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电流通过电动机时,除了提举重物做功外,电流也会发热做功,因此电流的功为这两部分功的和,这就是课本图9-1的实验不定量的原因,因此在选用电动机时,发热愈小的效率愈高)

列举常用电器工作时,1分钟能做的功:如手电灯泡为几千焦,照明灯泡为几百至几千焦,洗衣机为几万焦。

由于焦这个单位很小,生活中常用“度”作电功的单位:

1度=3.6×106焦

(5)电能表(俗称电度表)

出示电度表挂图(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读出读数。

指出电流做功时,表的转盘就转动(盘的边缘有个红点显示转动),每转3000转,耗电1度,表面上最后的数字是小数点后的一位数。

最后结合课本图9-4介绍1度电的作用,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电的教育。

3.巩固练习

(1)电流做功有哪些表现?(列举常见的实例来说明)电功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2)把同一个灯泡先后接到220伏和110伏的电路中,则电流在相同时间内所做的电功之比:

A2:1 B1:2 C4:1 D1:4

(3)一盏电灯所用的电压是36伏,电流是1.5安,通电50分钟,电流做了多少功?

(4)一个电炉通电4小时耗电6度,所用的电压是200伏,通过电炉丝的电流是多少?

这四道题应预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回答和计算,学生回答第2题,可能有争议,有的选A,有的选C,教师可让选C的学生说明理由,然后提问:对同一个用电器保改变电压,而不改变电流是否可能?对不同阻阻用电器,电压相同时电流是否相同?引导学生用电功公式结合欧姆定律分析问题;对同一用电器I∞U,因此U增2倍,I亦增2倍,故W增4倍,对不同R的电热器,U相同时,I与R成反比,故W亦与R成正比)

4.家庭作业

如果巩固练习第3、4题在课堂上没有时间完成,可留为作业,课本习题-第1题也可留做作业。

5.板书设计

第九章电功和电功率

电功

电流做功的各种表现:

电动机牵引物体或带动机器转动

电炉发热

电灯发光

凡是通过电流引起的任何变化,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

电功大不上与什么有关?

电功公式W=Uit

注意:公式中各个量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

各个量应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

电功单位:焦

常用单位:度

1度=3.6×106焦

电度表用来测定电功的一种仪表

功的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电功率》是新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八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继电流、电阻、电压、电能之后学生学习的又一个电学基本概念。本节内容,既是对电能知识学习的深化和具体化,又为本章第三节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学习作理论上的准备,而且它是生活中用电器铭牌上一个重要的指标,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对学生今后体验生活意义重大。本节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部分的电学知识,电流和电路,电阻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了一些解决电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如控制变量法),具有一定了的电学基础,学生感性思维能力较强,同时通过对前面功率的学习,也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单本节内容学生理解起来也相对较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电功率定义、公式、单位,会用电功率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的,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2.过程和方法:观察体验电能表铝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电功率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懂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关心日常生活中各种用电器功率的大小,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四、教学准备

电风扇(有铭牌),电吹风,学校用的电子计时器,空调机的铭牌图片、灯泡。

五、教法分析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合作探究,学习新知→例题讲解,巩固体验→学生总结,体验心得→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教法学法

教法:谈话法、讲解法

学法:观察法、合作交流法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本环节教学大约5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电能表转动的快慢情况,发现电能表上的铝盘转动有时急匆匆,有时慢悠悠。细心的同学可能会发现,在使用一只普通灯泡时,铝盘转的慢,而使用大功率灯泡时,铝盘转得快!让学生交流,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用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铸就良好的开端。)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学习新知(本环节教学大约25分钟)

活动一:自主讨论,认识定义

1、通过看课本讨论和引导学生得出电功率的定义和公式及单位进率:

板书:电功率是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

启发:如何来比较不同用电器做功的快慢呢?(应引导学生得出:可以让时间相等,看消耗电能是多少的;或者让其消耗电能相等,看所用时间的多少;只要说出大体意思即可,关键是让学生真正理解使用控制变量法。)

得出:电功率大小等于用电器在1秒时间内所消耗的电能。(类比于功率的定义)

2、提问:如何计算电功率的大小?

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各小组推荐同学回答,由学生导出电功率的计算公式。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能力。)

活动二:解决问题。

板书: 消耗功率100W中的100就是电功率是100W,它的意义是此灯

泡在1s内消耗的电能是100J.学生回答25W的意义。

谈话:正是因为100W的灯泡比25W的灯泡在相同的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多,所以转化为内能(光能)的能量也就多,这就是为什么100W的灯泡比25W的灯泡亮的原因。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活动三:阅读资料,理解概念

让学生看书本上92页的小资料,并观察教师带来的用电器上的铭牌,请学生读出某个用电器的功率,并回答:①各家用电器的电功率相同吗?②谁的电功率最小?③谁的电功率最大?引导出单位 千瓦(KW)指出 1kW=103W

(设计意图:从现象中认识意义,讨论问题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初学者常常会认为电功率大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一定多,这样设计可让学生在纠正错误中深刻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并为下面千瓦时学习做铺垫。)

活动四:单位比较,明确概念

<讨论>:(1)功率为1千瓦的电热水壶,正常工作1小时,它消耗的电能是多少?

(2)如果P用千瓦作单位,t用小时作单位,则W的单位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推导能力,理顺各单位的关系,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并且明确所求的是W电能!)

引导得出:“千瓦时” 的来历

活动五:自主学习,教师引导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P.95的电功率的测量。教师归纳总结

第三环节:典例剖析,归纳总结 (本环节教学大约7分钟) 板书典型例题,学生分析剖析,教师分析讲解并总结。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巩固提高(本环节教学大约3分钟)

在完成第四个环节的教学后,本节课的新课教学任务基本完成。学生可以根据小习题练习检查本节课的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之后老师动员学生收集家里的电冰箱、电熨斗、电视机、电风扇、微波炉、洗衣机等用电器的铭牌,了解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STS活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功的说课稿13

一、教学分析

1、“功”的地位与作用

地位: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和能相联系,通过功(特别以后关于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定律)的教学,充分揭示了物理学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 作用: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前两节所学简单机械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能量的知识奠定基础。功的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学生应用实例去体验、分析的过程,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3、学生认知发展

八年级学生学习的沪科版物理教材,还没有学习关于能的知识,在没有能的转化的知识的情况下,功的定义是很难下的;但学生已有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对“力的成效”方面的知识进行理解与运用,充分利用已有认知水平为学生构建“功”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能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3) 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4) 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能力,能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具有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的兴趣;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点

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不像有些知识那样可以依靠直观认识为依托,因此教学中充分贴近学生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是本堂教学的关键点,也是重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设计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并辅以电教多媒体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0块砖

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投影图片和课中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什么是功”一问题,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物理学中对“功”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谈谈对“功”一词的看法,我从中重点突出“做功”跟“力的成效”的联系。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与观察。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生活实例、课件演示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建立功的概念。

首先我引导学生紧抓“力的成效”来认识生活中物体做功的现象,让学生分析怎样才算做了功,并举例;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和已有的力学知识能够得出:物体受了力,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那就表示力做了功,从而再以课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力学角度分析出物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同时给出实例,让学生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做功,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加深学生对做功两必要因素的认识。

在研究功的计算时,由于“功=力×距离”是物理学中的规定,初学者常感到不好理解,因此教学中我注意联系实际,通过在课堂让学生个别体验,(搬砖头多少和高度的不同)和多媒体分析引导,使学生获得较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力越大,通过的距离越长,做功就越多;顺势引出关于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从而得到机械功的定义: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在引导学生理解W=Fs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构建的物理公式的知识,学习W=Fs并让学生自己得出变形公式,认识功的单位的规定:1J=1N。m 。同时我在课堂中设计了两个练习题,并从题中引入W=Gh这一公式,着重训练学生对公式的运用,巩固学生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由于沪科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教材对功的原理没有进行专门介绍,但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是一个很重要的普遍原理。我针对教材特点,认为本节课第二段文字是引入功的原理的教学锲机,引导学生阅读本段内容,重新让学生认识: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为机械功,同时又通过直接用手做功和用机械做功多少的课件演示,让学生讨论书上FS=Gh所蕴含的意

义,从而得出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的结论。

3、课堂小结:

(1)、知识内容小结: 要点由学生共同来总结。

(2)、学习方法小结: 总结如何抓住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板书设计

八、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在新课切入方式上,经过反复研读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和人教版、沪科版新课标教材,觉得沪科版教材对于机械功概念的引入上,很专业地指出了机械功的定义: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机械功;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却是在有力学基础和能的知识前提下去构建“功”的概念;而“功”是对于目前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而抽象的概念。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如何让学生比较容易形成功的概念,同时又有较大兴趣来投入学习,这是一个难题。于是我借鉴了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的教学思路,紧抓课标要求,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帮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理解功的概念,最后才引导学生认识: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即机械功,同时以文中第二段内容为锲机,简单让学生认识到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功的说课稿14

大家好!我是来自谢河镇庙山中心学校的赵国辉,我今天的说课的题目是《功》,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下)第十一章第一节。

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

《功》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我计划用一课时进行新课教学。本节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对功的理解,功的计算。在学习第七章《力》之后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力的知识,本节课是对“力”与”功和能“知识的一个衔接和升华。功和能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的三大主题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为学生了解“能量”做铺垫,而本节内容又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含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量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

知道力学中“功”的含义;记住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及不做功的三种情况.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观察、讲授、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通过手指顶篮球的这样一个表演,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能拉近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并引出本章的知识点《功和机械能》。紧接着问学生成语“事半功倍”“大功告成”中的功是什么意思?把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知识《功》的教学中。

(二)新课教学

1、物理学中的功

(1)用多媒体播放叉车托起物体的过程,介绍力学中的功,并直接给出力学中做功的概念。

(2)用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让学生加深对力做功的认识,并让学生举些做功的例子,加深对功的理解。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紧接着给出课本中两幅做功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不做功的情况分析

通过多媒体图片,让学生结合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讨论分析得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并总结出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再用一个随堂练习采用抢答的方法让学生理解。

4、功的计算

用一个简单的实验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通过观察分析,得出做功的大小与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关系:在力学中,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从而得出功的公式、单位。用一道课本上的例题加深对公式、单位的理解和掌握。

(三)课堂小结:通过小结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导学案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五)课后作业:课本64页

1、

2、3题。

五、说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心里有很多感受,虽做了一番准备,但上完后感觉并不是很满意,我总结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重难点的把握还不是太好,总觉得重点不突出、难点不深入。

2、物理新课程标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就要多启发提问,多让学生思考,但是总体下来自己说的还是太多,过分的剥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有那么点的小紧张,但还是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今后,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

1.基础知识讲解透彻、分析细腻;准确把握重点、难点,避免课堂教学中,重点知识不突出,误将“难点”当“重点”讲的现象,避免重点、难点错位、失衡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下降的现象。

2.重学法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归纳法、转换法等。加强学生对物理研究方法的了解,使学生加深

对物理知识的领会,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学习物理的能力。

3.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与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以后还得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在此,我诚心的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对我的课给予批评指正,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能更快的成长,谢谢大家!

功的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1、本章及本节的地位与作用。

《电功和电功率》这一章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章之一,在这一章里,讲述了两个重要的电学概念(电功和电功率),一个重要的电学定律(焦耳定律,选学),这些知识不仅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的基础,而且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本章有两大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不仅要综合运用前面的欧姆定律、串并联知识,还涉及到了一些力学问题(如本节中的功);另外一个特点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几乎每节课都是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讲解知识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所讲的电功,除了具有以上两个特点之外它还是对初二功和能量转化的知识的延续,而且也是后面继续学习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更广义的功做好了必要的准备。所以无论从大纲的要求上看,还是从物理学知识的扩展上看,本章和本节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目标:

(1)知道电流可以做功,且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

(2)掌握电功的公式W=UIt(并能结合欧姆定律的公式)

(3)知道电功的单位。

(4)知道电能表的用途和读数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通过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能量转化情况,培养学生概括、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结合“一度电的作用”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

⑵渗透能量守恒定律,认识宏观世界中物质和能量在变化中总量不变的和谐。

3、重点与难点。

作为一节概念课,从概念的建立到运用都很重要,而且大纲对电功的公式要求到掌握的层次,所以把电功的概念和公式作为本节的重点。另外以初中生的能力水平很难独立地研究出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必须通过教师适当地点拨才能完成,所以把实验探索过程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物理概念课的一般授课流程都分以下三个阶段:

在本节课中,我利用了一个实物(电能表)和一个实验(电动机提升一组钩码)引出电功这个概念,这样引课会使学生感到电功这个概念并不陌生,而且与学过的知识(机械功)也有联系,认识到电能在这个过程中转化为了其他形式的能量,同时也为最后揭示电能表的应用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是概念的形成阶段,这是本节的核心,在分析电功的实质时,我强调电流做功要引起各种变化:或牵引物体运动;或发热、发光;或发生化学反应等等。通过实验、电脑模拟等手段,让学生知道电流做功有多种表现形式,这样学生虽然没有完全掌握概念的内涵,却掌握了电功大部分外延。

在研究电功与哪些因素有关时,由于书中的实验可见度和成功率都很低,既然是定性研究,我就用电流通过电灯做功来代替通过电动机做功,利用电灯发光来增加感性认识,利用投影电流表和电压表来增加可见度,并采用先猜想再实验最后总结的探索式教学模式。另外,在实验中我注意了研究方法的渗透,即物理学中常用的控制变量法,还通过电脑动态显示研究电路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包办,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电能表的教学中,由于实物太小,一两句话很难讲清楚,所以我利用实物投影方式并下发了几个电能表给各小组学生,让他们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弄清铭牌上各项指标的含义。并动画模拟了一个电能表工作时的情况,配合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电能表,使电能表的数字跳动和旋盘转动一目了然,直观而有效。最后介绍一度电的作用,目的是为了渗透节能意识。

为了巩固电功的概念,我设计了一组练习题,通过这组由浅入深的形成性练习,使学生对电功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目的是提醒学生不要孤立地分析某一个因素,更不能顾此失彼,巩固了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课堂小结我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个方面总结,这样,既强化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用精练的物理语言进行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电脑动画等多种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目的在于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体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作为一门科学的物理,电功概念的本身固然很重要,但作为教学中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猜想,实验、讨论等方法,尽可能再现知识的发展过程,在先物理思维,使学生受到科学的严谨性的教育。

2、这节课的内容,表面上看较简单,学生学习应该不会有什么困难,但在备课时我发现了两个疑点:一个是从力学的功过渡到电功;另一个是在定性实验后直接给出电功公式,这两点都不能用扩展知识的办法来解决,所以我便着重从现象的分析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扩展知识的外延,至于其更本质的属性,学生将来到了高中和大学将会继续学习,这里不必讲得过细、过深

桩功的健身作用浅析 篇6

桩功的“三调”

1、调身

两脚同肩宽,脚尖向前,自然站立;两膝微曲,身体正直:胸微内含,小腹放松;两手抬至腹前,手指微张,相距约10-20厘米,距腹约20-25厘米,环抱成椭圆形,要保持头正颈直、虚领顶劲、舌顶上腭、沉肩坠肘、虚腋、展腕舒指、含胸拔背、竖脊沉胯、敛臀,两眼平视前方(或垂帘)。

2、调息

以鼻自然呼吸为主,逐渐加大呼吸的深度,向腹式呼吸过渡。

3、调心

从头到脚依次放松。先注意头部一个部位,然后默念“松”,轻轻意守—下,然后注意离开这一部位,再注意下一个部位,再默念“松”,循序而下。

从头到脚放松后,把注意力集中在脐,轻轻地意守该处,保持安静状态3—4分钟。在默念“松”的时候,如感到某一部位没有松的感觉,或松的体会不太明显时,不必急躁,要顺其自然,按着次序,继续逐个部位的放下去并默念“松”字,适当地掌握快慢轻重,不要用意太快太重。

桩功的松静作用

松静自然是各种健身气功功法练习的基本要领和准则,只有真正做到身心放松、心神安宁,才能进入恬淡虚无、天人合一的高境界。而松又是入静的前提,入静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放松。

1、桩功对放松的作用。桩功练习开始阶段,因为骨骼、肌肉要支撑、平衡身体,处于紧张状态,但随着练功时间的增加,骨骼肌肉的力量增强,肌肉也就能逐渐放松下来,心身也就能逐渐地安静、放松,从而减少神经系统和心脏的负担。肌肉放松也使其自身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肌肉放松更促进全身血液的循环,气血在体内畅通无阻,可以较小的能量消耗完成较大的工作量。

检验肌肉放松的标准有以下几点:站桩过程中个体感觉自然舒适、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发热、发胀、发麻的自我感觉良好;自觉肌肉下塌,又如搓拧的麻绳有回劲一般。

怎样才能做到肌肉放松呢?思想放松是一大关键。应重视桩功锻炼,把它作为每天的“必修课”。在练功时又要若无其事,权当休息。其次是立意(内视),应先定神,后立意,慢慢地把两手抬起来,同时不要耸肩、动肩;摆好桩功姿势后,自我检查全身肌肉是否放松,如果没放松,可以按从头到脚放松的顺序来操作,直至放松为止。只有当大脑中枢神经接受了愉快的信号刺激时,主管颜面表情的肌肉才会松开。面部肌肉放松了,其它肌肉才能相继放松;练功过程中自觉肌肉紧张,可以使身体微动一会儿,如左右转体、上下起落,也可以将两手轻轻放下,放松一会。

2、桩功对入静的作用。静和动是生命运动的两个方面,人们平时只注意动的一面,而忽视相对静止的一面。静能放松思想的紧张状态,减轻心身的负担。在桩功锻炼的全过程中要求“三静”:

①环境安静:练功一般要在环境安静的地方进行,如果条件不允许,则应该做到闹中求静,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②思想安静:在练桩功初期,注意力不易集中,思想开小差,此时不必着急,可以在意识到时及时加以收回,进行自我控制,不急不躁,心平气和。

③形体安静:形体相对稳定,才能静静体会身体内部的变化,形体不稳定,就必然影响思想入静的程度。所谓“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意不宁,意不宁则神散乱”。只有形正体松,才能达到气定神敛。

“万动不如一静,百练不如一站”。要达到形体安静,要求练功时形体不要乱动,不要东张西望,不要前后左右晃动,做到“立如松”。形体相对稳定,才能静静体会身体内部的变化,心静才能体松。常言道:“形静则神聚,聚神生气,气行血动,养气蓄精,周身无病。形动则神散,神散则耗气、损精而内亏。”

3、桩功对增强全身各器官、系统功能的作用。现代信息社会各种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们忙忙碌碌静不下来,不能正常地休息起居,从而破坏了我们自身生命运动的正常规律,久而久之,必然导致我们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进而影响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等的功能,导致疾病的产生。

形体相对安静,是为了使形体得到较合理的休息,更好、更快地恢复精力和体力。“桩功是休息中的锻炼,是锻炼中的休息”。因此,静练是祛病健身、养心修性之道。

静练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实践证明,人们和外界环境的接触越频繁,神经系统的功能越差;相反,神经系统处于稳定状态,稳定的程度越好,其功能也就越正常。人们的思想、精神经常保持相对清静、无负担,就能培养出元气,并积蓄起来,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也。要做到元气不外泄,不无谓地消耗,必须要形体相对稳定,才有利于“精神内守”,才不会得病,在此基础上继续静练下去,就可达到健身养生的作用。

4、桩功对调整呼吸的作用。桩功练习因为能静下来,所以就能更好地调整我们的呼吸(调息),使呼吸进入若有若无、绵绵若存的程度。呼吸时有四种情况:一为风、二为气、三为息、四为喘。呼吸有声为风、无声为气、出入均匀为息、气出入不尽为喘。也就是说,练功中鼻呼吸有声音的为风相;呼吸虽无声音,但出入结滞不通为喘相;呼吸出入不细不匀是气相;呼吸时不知不觉、姿神安稳为息相。经过长期练功能达到呼吸舒服愉快,即为我们所需要的息相。桩功只采用自然呼吸法即可(“气直养而无害”),这种自然呼吸法能随着练功的深入慢慢地形成深、细、匀的腹式呼吸,它能帮助我们入静并调节大脑中枢神经,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敏度,并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也可以增加横膈膜的运动,从而增加内脏的运动,使内脏功能得到极大的加强。

桩功的锻炼杨心——气

古人认为气是自然现象,世界上的物质由气构成,各种事物都是由于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亦即气是构成人体生命运动的基本物质,气是人体生命运动的动力,人离开了气,生命就要停止。《难经·八难》中指出,“气者,人之根本也。”具体地说,气在人体中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的作用。常言道:气血畅通,百病不生,气滞血瘀,产生疾病。通过练功可以体察到暖流感、电麻感、热胀感、皮下蚁行感等等。

气血循行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对全身起着营养和滋补的作用,缺少了气血,人的生命也将停止,许多疾病都由神经、气血失调所致。除药物等治疗手段外,人还可以通过意识对神经的激发,神经对气血的支配,辅助达到平衡阴阳、消除疾病的目的。尽管各种功法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运用意识对神经、神经对气血的支配,达到整个机体的平衡。

要达到意识对神经的激发、神经对气血的支配这种境界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主要看练功者对功理功法的认识、理解程度及悟性。再者,练功时间的多少对这一过程的长短亦有直接的影响。一次性练功时间长,一天内练功累计时间多,可明显缩短这一过程。练功时间的多少,表示一定的运动量,量变可引起质变,渐变可引起突变。

意识对神经的激发,神经对气血的支配是先局部后整体,由一部到全部逐步过渡发展。一般发麻、发热、发胀感从手部起,再顺上肢往肩部、背部……“麻、热、胀”及其运行的感觉就是我们的气机运行。气机运行可以在意识诱导下进行,运意就是运气,运气就是运力。

意识、神经、气血是相互关联的。体弱多病的人必然气血双亏,需要养气练神,慢慢培育元气。元气充实,身体必然健康。

功的立体化计算 篇7

一、直接利用求功公式计算

1.恒力做功

可用公式W=Fscosθ直接计算,其中s为力的作用点对地面的位移,θ为力F和位移s之间的夹角.

例1一个人通过一个动滑轮用恒力拉动物体A,已知恒力为F,与水平地面夹角为θ,如图1所示,不计绳子的质量和滑轮间的摩擦,当物体A被拉着向右移动了s时,人所做功为()

(A) Fs (B) 2Fs

(C) Fs(1+cosθ)(D)无法确定

解析:本例中求“人所做的功”即人用力F作用在绳的端点P所做的功.由图2知,当物体A被拉着向右移动了s时,绳端点P的位移,力F与s'的夹角为,则力F对绳端点P所做的功为:

答案:(C)

2.变力做功转换为恒力做功

(1)对象转换:将变力做功转换为恒力做功,即可应用公式W=Fscosθ求解.

例2如图3所示,一个人用恒力F=80牛拉绳子的C端,绳子跨过光滑的定滑轮将一个静止的物体由位置A拉到位置B,图中H=2.0 m,求此过程中拉力对物体做的功.

解析: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绳作用在物体上的拉力方向不断变化,属变力做功的问题.如果把力F的作用点C作为做功对象,求绳子拉物体的变力之功便转化为求人拉绳子的恒力之功.

物体由A运动到B的过程中,绳C端位移为:

则拉力对物体做功:

W=Fs=80×1.5 J=120 J

(2)过程转换:物体做曲线运动时的变力功问题,可用微元法将曲线化为直线,把变力功.问题转化为恒力做功问题.

例3如图4所示,磨杆长为L,在杆端施以与杆垂直且大小不变的力F.求杆绕轴转动一周,力F做的功.

解析:磨杆绕轴一周,力的方向始终在变,不能直接用W=Fscosθ计算.将圆周分成无限个小段,在每一小段弧长可以认为等于对应的弦长,且力F的方向不变,可求得微元功ΔW=FΔs,再累加求得杠转一周力F做功:W=F·2πL.

(3)转换为平均作用力求功

如作用于物体的力是变力,且该力随物体位移呈线性变化,则可以求出该变力的平均作用力F,由W=Fscosθ求功,相当于计算恒力功.

例4用质量为5 kg的均匀铁索从10 m深的井中吊起一质量为20 kg的物体,在这个过程中人至少要做多少功?(g取10 m/s2)

解析:由于拉吊的过程中,铁索的长度逐渐缩短,而其重力不能忽略不计,故人的最小拉力(物体匀速上升时的拉力)也在逐渐减小.由题意可知,该拉力大小与铁索缩短的长度之间的关系为线性关系.

开始拉铁索时,拉力:F1=Mg+mg=250 N

铁索全部拉完时,拉力:F2=Mg=200 N

所以人拉力平均值为:

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为10 m,则人拉力做功的最小值:

W=Fs=225×10J=2250 J.

3.恒定功率做功

如功率恒定时,用公式W=Pt等效替代变力功,是计算变力功的常见方法.

例5输出功率保持10 kW的起重机吊起质量为500 kg的静止重物,当重物升高到2 m时,速度达到最大,若g取10 m/s2,则此过程所用时间为多少?

解析:由P=Fv知:起重机的输出功率恒定时,物体速度增大的同时它所提供的拉力是减小的.所以,货物速度v最大时,F=mg,故P=mgv,解得:.

从起吊到重物速度达到最大的过程中,只有起重机的拉力和重力对物体做功,拉力为变力,其功率恒定,故拉力功可由W=Pt替代,根据动能定理:

解得:t=1.1 s.

4.恒定压强做功

对液体、气体做功,若压强恒定,可用公式W=P·ΔV直接计算

例6人的心脏每跳一次大约输送8×10-5 m3的血液,正常人血压(可看做心脏输送血液的压强)的平均值为1.5×104 Pa,心跳约每分钟70次.据此估测心脏工作的平均功率约为______W.

解析:心跳一次,心脏做功:W=P·ΔV=1.5×104×8×10-5 J=1.2 J.

则每分钟心脏做功:W总=1.2×70=84 J

心脏工作的平均功率约为:

二、利用功能关系计算

1.重力做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即WG=EP1-EP2

例7如图5所示,链条的总长度为L,总质量为m,开始时链条有在光滑水平桌面上,而长度垂在光滑桌边外.若要把链条的悬挂部分拉回桌面,则至少要克服重力做功______J.

解析:把链条的悬挂部分拉回桌面,则至少要克服重力做功

2.弹簧弹力做功等于弹性势能的减少.

3.电场力做功等于电势能的减少.

4.除重力(和弹簧弹力)以外的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增量.

5.一对滑动摩擦力所做功的代数和的绝对值等于摩擦所产生的内能,即Wf=Q.

6.所有力做功的代数和(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量(即动能定理),如果所研究的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作用,而这几个力中只有一个力是变力,其余均为恒力,且这些恒力所做的功和物体动能的变化量容易计算时,用动能定理求变力的功是行之有效的.

例8质量为m的物体放在水平转台上,它与转台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物体与转轴相距R,物体随转台由静止开始转动.当转速增大到最大时,物体即将在转台上滑动,此时,转台己开始做匀速转动,在这一过程中,摩擦力对物体做的功为()

(A) 0 (B) 2πμmgR

(C) 2μmgR (D)

解析:很明显,用直接求功法解此题很困难,但由于物体在转速最大时,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正好是它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即有:,可以求出它的最大速度,而整个过程只有静摩擦力对物体做功,故根据动能定理可以求出摩擦力对其做的功:.故选(D).

例9质量为2 kg的均匀链条自然堆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用20 N竖直向上的拉力从一端提起此链条,已知整个链条离地瞬间的速度v=7 m/s,求拉力F所做功W之值.(取g=10m/s2)

解析:作用在链条上的拉力虽然是恒力,但链条上提过程中提起部分的重力逐渐增大,故作用在整个链条上的合力为逐渐减小的变力,链条做变加速运动,难以应用牛顿定律求解.若用功能原理处理运动全过程,则可化难为易.设链长为L,则其重心向上位移,根据动能定理:.

又由功的定义:W=FL,即:

将式②代入式①,解得:W=98 J.

小结:利用动能定理可以求变力做功,但不能用功的定义式直接求变力功,并且用动能定理只要求研究始末状态,不要求研究中间过程.这是动能定理比牛顿运动定律优越的—个方面.

三、F-x图象法求功

如果力F随位移x的变化关系明确,始末位置清楚,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F-x图象,图象下方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表示功.图象求功具有形象、直观、简捷的特点.

例10用铁锤将一铁钉击入木块,设木块对铁钉的阻力与铁钉钉入木块内的深度成正比.在铁锤击第一次时,能把铁钉击入木块内1 cm,如图6所示.问击第二次时,能击入多深?(设铁锤每次做功都相等)

解析:因为阻力F=kx,以F为纵坐标,F方向上的位移x为横坐标,作出图象,如图7所示,函数线与x轴所夹阴影部分面积的值等于F对铁钉做的功.

由于两次做功相等,故有:S1=S2(面积)

桩功的武学精髓探析 篇8

现今人常习练的站桩有:扎马(是在我国南方武术中的称呼)、三体式(是北方在形意拳中的称呼)、混元桩、一指禅桩、蹲猴桩、无极桩等。姿势虽多但有共性,即练功开始,先将姿势设好,使躯干四肢保持相对均衡,心胸开阔,筋肉舒展,全身放松, 但松而不懈。调配虽活,但有原则,即强弱、动静、虚实、松紧的调配,应以习练者感到舒适得力,不超本人身体负担为度[4]。

1桩功是武学之基

太极、形意、八卦三家正统的内家传承中都是先求内练使身体连贯疏通,养足自身筋骨,再求技击。内练最好的方法就是站桩,站桩筑基可以洗练髓骨,可以化掉僵力(身体没有连贯畅通, 发不出整力),当然这个过程是很辛苦的,所谓旧力不去,新力不生,老一辈武术家几乎都由此入门。

齐公博投师孙禄堂老前辈学习三体式,孙告诉他每日只站三体式。三体式是变化人之气质的总机关[5],需站至胸腹松空、手足相通,方能得三体式的妙趣。齐公博孙老前辈还说:“如果可以做到,汝之劲可由拙换整,汝之身可由滞化灵,汝之心可由塞达能,汝之意可由昧臻明。”三年后,齐公博真的站到内气鼓荡,衣襟抖擞,意气神扬,如沐神光。从此以后齐公博慧悟大开,一通百通,以前最讨厌读书,后来竟也能与书为伴,其气质与从前截然不矣。站桩是变化人身体气质之拳,改换人的身体体质,变化人的身体心智神貌[6]。站桩不仅仅是拳学,更是中国阴阳哲学的精髓,只是把这种学说淋漓尽致地用在改善自身的阴阳上来,实现真正的阴阳平衡。

王芗斋师承李振山,李振山承郭云深,王芗斋早年一直是跟随师爷郭云深站桩,一站9年才出山,后来拳学又自称一派,改三体式站桩成浑圆桩,最后甚至意拳只有桩功,没有拳架,由此可以看出,练习桩功一样可以练出武术的真正奥义。在《拳学新编》第十章《桩法后论》中芗斋先生曰:“细思站桩之益,学者何以不觉,则其心意注于手,而不注于腰,不注于周身之故。”斯言颇堪玩味领会。又曰:“习拳时心动身不动则枉然,身动心不动亦枉然,身心一致加功,除站桩外,无第二法门。”心动系心意之动用, 身动系筋骨关节之动用,气血应合所生澈诸身之动用也。故习拳应从站桩下功夫,不然是以有用之精神付无用之地也。练习桩法,乃习拳攻本之学,由一势可变千百势,由千百势归于一势之基也。须着实勤学(知其理习其事),践迹是要,岂独拳学哉?本段文字也正体现出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之真谛,武学最高成就是由拳学入道,以拳学来体现人生,以拳来指导自己的人生。

王安平《修真心语》第118页中提到:要达到武术的上乘功夫必须以桩功为基本功。欲知拳真髓,首优站桩起。意在悬空间, 体认学试力。有形似流水,无形如大气。文中也提到王芗斋老先生在解放前的一次国内比赛中,曾使用兵器与人较技。王芗斋与对方一搭剑,即用整体力把对方的剑打飞,随即在对方身上点满白点。事后,不少人问有何绝技,王说站桩。站桩是修炼拳学之捷径的不二法门,几乎可以说是最上乘的功法,因为,站桩第一阶段可以实现自身体质的强壮,把浑身僵硬之力改换成整力,实现自身体质有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球,最后整个身体的通畅通透。一代文豪苏东坡评价练站桩时所说:“其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力百倍。

孙禄堂三家通吃太极形意八卦功夫已经大成,在晚年在拳意述真中讲到了武学真谛:道本自然一气游,空空静静最难求, 得来万法皆无用,身形应当似水流。更加强调出练拳可以由武入道,实则是由气入道,具体到功法可以说就是由桩入道(桩功是养气,练气的基础)[7]。

2桩功脱胎换骨的原理

2.1中医气血原理

“要把骨髓洗,先从站桩起”,站桩是一种姿势,这种姿势能调动全身的气机,促进气血的流通,站桩的核心就是养足后天气血。站桩既能保养心神,又能锻炼形骸;既能健强脑力,又能增长体力。“万动不如一静,万练不如一站[8]”。人放松下来之后,自身的气血会加速流转,身上细胞会自行调整到活跃状态;而人精神紧张或者肌肉紧张时候,气血就不能顺利流通,久而久之某个部位就病了,比如颈椎病。气血气血,说明是一体,那么练气也就是练血。冬天手脚冰凉是供血不畅,通过站桩就可以慢慢改善。因为站桩有内壮神勇的功效,实则是把身体五脏气血养足后人的精神面貌自然好转。通过站桩可以强壮内脏,内在壮大了外在肢体自然强;中医讲内脏心肝脾肺肾是对应外在皮毛骨肉筋的,所以外在的不舒服,或者看起来不健康可以代表内脏的问题,反之,练好内脏,外在也会容光焕发(但初期阶段容光焕发未必是好事,是内脏气血留在肌肤表面的现象,不可过于追踪)。人元阳充足,头目清醒,人就充满了活力。然而,到了老年,人会渐渐地变为下焦虚,上焦实。下虚上实,头重脚轻,人就会昏昏沉沉。所以,中医认为上虚下实是身体健康的标志,所以说人体上实下虚则是病态的表现。在年轻之时,一般下焦比较实,上焦比较虚,上焦是指心与肺,下焦是指肝与肾。

2.2大脑神经调节原理

人身体的状态无非放松、紧张两种状态,但是完全的放松和完全的紧张都不能技击!所有的拳术说的放松都是要在紧中求松!站桩就是紧中求松!紧中松是真松!求的真松之后,真紧自然就会了,松中紧才是真紧!练的是紧中松,用的是松中紧,用真紧打出刚猛之力[9]。这一训练过程的核心是在站桩过程中反复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实现身体肌肉由紧到松,无非是用过大脑神经反复刺激身体的肌肉群体,激活平时参与较少或者不参与的肌肉。在真正技击实战的时候,如果一个动作瞬间调动的肌肉群体数量越大,杀伤力也就越大。如果能调动全身的肌肉参与一次打击,那么这个力就是一个混元整力,几乎可以一击必杀。

2.3矛盾哲学原理

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人体的法则遵循天地的法则。天地之间清气上扬,浊气下沉,人体之内也应该清气上升, 浊气下降,比如森林被乱砍滥伐,水土流失,那么,上面的天就变实了,沙尘暴会笼罩天空。那么如何来改善这一状况呢?国家的政策是植树造林,让下面先实起来,下面实了,上面自然就虚了。 武学如何打好基础,其实和植树造林是一个原理,我们先让自己的根扎实啦,枝叶自然就会茂盛。身体养足了,自然就有了技击的本钱。所以武学的核心还是站桩。站桩站桩,关键是一个桩字, 桩就是要让身体的下半部分稳定下来,要有生根之感。然后就是静静的让身心放松下来,静听天籁。我们的身体就会慢慢得到涵养,身体气机就会慢慢激活,气血激活后我们的筋骨自然得到涵养。站桩的核心是虚心、静心,只有心性极虚极静,身体内的气才会自动地慢慢回归原位,该上升的上升,该下降的下降,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时间一长,身体元阳就会慢慢充实,身体体质在天地的涵养中慢慢改善。

3桩功的三层境界

练习站桩需经历三种境界才能体认有得,方可称为功夫。其实所谓境界,即持桩时所有之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也,心理作用于生理,生理作用于心理交相辉映[10]。桩功有所成需经历三种境界,一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曰: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1第一境界

桩功之第一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不悔。学者需坚信不疑, 有百牛挽之不动决心。从生理上讲坚持百日即有感觉。坚持三、 四年,即觉四肢膨胀,手足发热,有灌铅之感。四肢阴面有感觉较易且快,其阳面有感觉则较难且慢。四肢之阴阳面皆须有灌铅膨胀之感,方为有得,臻此境界始可学功。

3.2第一境界

桩功之第二境界拳道之妙,唯我自尔独尊,而他家所无也。 从生理上讲持桩至五、六年即觉两耳膨胀,眉鼻梁觉如有物在内鼓动,颈项挺拔犹如顶上有大绳吊引,头皮发胀、须发飞涨,觉有大石压顶之感。此即持桩时壮举直顶竖之功也。同时,上肢之感觉渐渐蔓延至臀部及小腹。至此四肢之感有日增焉。臻此境界, 即觉天趣盎然矣。然所发之力还非源自腰脊而是梢节之机械之力也。

3.3第一境界

桩功之第三境界,从心理上讲谓之“回首”此时本能活力如蛇,“神庄意静”,弹指挥手,无非天籁。回过头来再看,十年来所操各法,皆如敝履,理应弃之沟壑而不异初步所练即为正果。从生理上讲坚持十年左右即觉腰脊有膨胀之感。此种感觉直达各谷道臊根,却觉体不息如铸,身如铅灌,肌肉如一,行走似趟泥, 抬手锋棱起,身动如挟浪,腰脊板似牛。臻此境界,动则自有奇趣横生之感,所发之力始能均整。至此技击之资备矣。

4桩功核心要领新解(以大家常练习的浑圆桩,无极桩为例)

武术是一种生活,或者说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武术需要练, 其实也是研究。我们学习一个门派的功夫,更多的是钻研其内在,这个乐趣才大。桩功练对了就给你带来身心上实实在在的好处,没得着好处的,肯定是没练对。本部分主要是针对很多武学初学者,由于很多人对“中正”、“含胸拔背”、“塌腰”、“放松”等核心的桩功要领理解有偏差,所以以实修感触来解释桩功核心要领。

4.1中正(中线笔直)

站桩得先站直溜了,一条垂直线不能丝毫含糊虚,这条垂直线是指的后脑勺 - 尾椎骨 - 脚后跟一条线,虚灵顶劲和塌腰是一对劲,是为了把脊柱关节层层拉开。涵胸拔背也是一对劲,左右肩膀横向拉开,稍微向后,两片肩胛骨有相贴之意,而后放松肩膀,也即所谓沉肩,这样肩关节才能打开。胯骨横抽,再坐胯, 才能打开胯关节。这几个地方没打开,练不出真东西。中线笔直, 后脑勺 - 尾椎骨 - 脚后跟一条线,这是最基本的姿势要求。呼吸以踵的意思,很多人不明白。按照上面说的规矩站好了,重心放在脚后跟,内里的呼吸带动气血运行,都是从脚跟开始的,这就是所谓的秘密。如果站得前仰后合的,气血走得就不对了。

4.2含胸拔背

肩膀打开了,胸部也就最大程度地自然打开,这个才是“涵” 胸。有容乃大,往里头一瘪,说不好听话那是在慢性自杀。后面中线笔直,前面做到涵胸了,即所谓前虚后实,一呼吸自然入丹田, 也就做到了下实上虚,身体的阴阳分得才清楚。道家的东西就是揽阴阳为我所用,身体里虚实不分,如何去练这个阴阳呢?身上姿势对了,膝盖微微下蹲,蹲到全身感觉浑圆的感觉就对了。如果按照要求都站对了,慢慢往下蹲,全身有了圆球一体的感觉, 这个时候刚刚好。

4.3塌腰

正确的塌腰,是命门以下区域整体向下沉,与头顶上领是一对相反的劲。塌腰做对了的,自动提肛,肛门自动就封上了,不是你自己做作地去关上。自动提肛,海底穴与百会穴遥遥呼应,这个才是做到了真正的提肛。以此做到了中线笔直,上中下丹田就在一条线上,气路才真正畅通。这点很重要,也是天大的秘密。

4.4放松

放松,是在间架正确基础上的放松,不然就是松懈,毫无用处。间架正确了站得太紧也不行,所以它两个是辩证关系,不能偏废任何一头。内家拳修身养性,练出真东西来的肯定是德行高深之人。

站桩是实际功夫,从一开始几十分钟到最后几个小时,按照三年来计划,不需要急功近利。只要站对了,身体里马上就有反应。站一次有一次的收获,练一天有一天的进步。自己得了真实好处,就能长期坚持,不然就不是真东西。

5总结

站桩者按照一定的规矩和神意来调整身体,使身体经络更加通畅,气脉更加圆润饱满,实现自身的筑基[11]。武术所有强有力杀伤性的招式都是建立在自身根基厚实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练习武术要站桩几年打好基础,使自身胸腹腔空松,手足贯通,身体能量可以快速调动,练出混元整体力才是关键。站桩是为了可以更好进入更高的境界,从习练者神意入手,借假修真, 由虚化实,实现自身体质的飞跃。站桩是武者进入更高修炼境界的必须功法,同时对武术界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在武术的传承发展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摘要:桩功是武术入门的基本功,桩功是每一个习武者的必修功课,桩功是每一个习武者功夫层层递进走向大成武学的根本保证,它对武术的传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文章分别从站桩是武学之基础;站桩脱胎换骨原理;桩功的三层境界;桩功的核心要领新解四个角度入手,在一定的体证基础上来揭秘武术站桩的武学精髓,希望可以为武术学子尽一份绵薄之力。

关于不同过程功的计算及分析 篇9

1 等温可逆、绝热可逆与绝热不可逆过程中的功

1.1 理想气体的等温可逆过程

对于理想气体, 由状态方程p V=n RT可得到压力p与体积V的关系。在等温可逆的情况下, 对理想气体进行膨胀或压缩, 即可计算系统的等温可逆膨胀或压缩功。

式中p表示内压力, 膨胀时pe=p–dp;压缩时pe=p+dp。

1.2 理想气体的绝热可逆过程

对于理想气体, 由绝热可逆过程方程p Vγ=K可得压力p与体积V的关系。在绝热可逆的情况下, 对理想气体进行膨胀或压缩, 即可计算系统的绝热可逆膨胀或压缩功。

1.3 理想气体的绝热不可过程

对于理想气体, 绝热不可逆过程所做的功可根据公式W=ΔU来计算, 即:

以上是等温可逆、绝热可逆与绝热不可逆三个过程中功的计算, 下面通过比较做功情况, 分析三者在p-V图上的位置关系。

2 等温可逆、绝热可逆与绝热不可逆过程三者在p-V图上的位置关系

2.1 等温可逆膨胀、绝热可逆膨胀与绝热不可逆膨胀过程

绝热过程的典型特点就是Q=0,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可得ΔU=W。在绝热膨胀过程中, 系统靠降低自身的热力学能对外做功, 因此系统的温度降低。即由同一始态 (A) 出发经等温可逆、绝热可逆、绝热不可逆三种不同的途径膨胀到相同的体积状态, 等温可逆膨胀 (A→B) 的终态温度TB高于绝热可逆膨胀 (A→C) 终态的温度TC和绝热不可逆膨胀 (A→D) 终态的温度TD。由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 V=n RT可得体积V相同时, 温度T越高, 压力p越大, 即经等温可逆、绝热可逆、绝热不可逆膨胀后, pB>pC, pD。对于理想气体的绝热可逆与绝热不可逆膨胀终态压力pC、pD的关系仍需进一步讨论。

综上, 从同一始态 (A) 出发经等温可逆膨胀 (A→B) 、绝热可逆膨胀 (A→C) 、绝热不可逆膨胀 (A→D) 三种不同的途径膨胀到相同的体积, 终态的压力关系为pB>pD>pC。将等温可逆膨胀、绝热可逆膨胀、绝热不可逆膨胀三个途径表示在p-V图上如图1膨胀部分所示。

2.2 等温可逆压缩、绝热可逆压缩与绝热不可逆压缩过程

在绝热压缩过程中, 环境对系统做功, 因此系统的温度升高。即由同一始态 (A) 出发经等温可逆压缩 (A→E) 、绝热可逆压缩 (A→F) 、绝热不可逆压缩 (A→G) 三种不同的途径压缩到相同的体积状态, 等温可逆压缩的终态温度TE (TE=TB) 低于绝热可逆压缩终态的温度TF和绝热不可逆压缩终态的温度TG。再由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可知理想气体从同一始态经等温可逆、绝热可逆、绝热不可逆压缩到相同的体积后, pF, pG>pE。对于理想气体的绝热可逆与绝热不可逆压缩终态压力pF、pG的关系需进一步分析。

所以从同一始态 (A) 出发经等温可逆压缩 (A→E) 、绝热可逆压缩 (A→F) 、绝热不可逆压缩 (A→G) 三种不同的途径压缩到相同的体积, 终态的压力关系为pG>pF>pE。将等温可逆压缩、绝热可逆压缩、绝热不可逆压缩三个途径表示在p-V图上, 如图1压缩部分所示。

3 结束语

功是过程量, 它的变化与具体过程相关。系统从同一始态出发达到相同的体积状态, 对于膨胀过程, 等温可逆膨胀系统做最大功, 绝热不可逆膨胀系统做最小功;对于压缩过程, 绝热不可逆压缩环境对系统做最大功, 等温可逆压缩环境多系统做最小功。

参考文献

[1]傅献彩, 沈文曩, 姚天杨, 侯文华.物理化学 (第五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70.

[2]彭笑刚.物理化学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124-125.

传统内养功的养生之道 篇10

内养功属于中国传统健身气功的范畴,在古代多称之为“养生法”“静坐法”等。内养功功法由刘贵珍先生挖掘整理并传承运用, 现代医学实践证明,内养功具有培补元气、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功能,尤其在改善人们的消化功能,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方面具有较好效果。内养功自身的名称就已经体现了其养生方法,所谓内即是内求、通过自我的练习来达到养生的目的,养则是不断的积累、培养和滋养,功就是不断重复的可操作技能。

内养功分为静功和动功,从形式上看,它与一般的体育锻炼差别很大,不太注重对肌肉的锻炼,而是以静为主,注重意念的锻炼, 增进大脑对身体的调控,达到强肢健体、益气延年的作用。同时它又与经络学说密切相关,呼吸之间讲究均匀、细慢、深长,以意引气贯通周身气脉,非常注重丹田之气力。内养功的理论基础与中医学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从本质上来看,它对身体的养生作用主要是通过意念引导,可以进入特定的脑波震动频率,进而影响到全身,达到养生的目的。所以内养功的实质就是一种意念养生法。

2内养功的实质

人的脑电波可由专门的仪器测量,根据不同震动的周波数分为β、 α、θ、δ,读法分别是Beta、Alpha、Theta、Delta。一些实验发现,人们在不同状态下的脑波是不一样的。β脑波在人们清醒时、集中精力时、警觉时出现,或者在分析思考、说话、行动时出现;α脑波在人们放松身心或沉思时出现;θ脑波是人们在浅睡眠时发出的,出现这种脑波时人们常常处于半梦半醒的状态,属于深度放松状态;δ脑波产生于无梦的睡眠, 只在深睡时出现。其中α脑波被认为是通往潜意识的桥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意识活动受到抑制,很难利用左脑进行逻辑分析和推理,只能利用右脑的灵感和直觉,此时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最为丰富,能够激发身体的潜力。人们通过内养功的引导进入到较为放松的α脑波状态,或者进入到更深层次的θ脑波状态,可以有效缓解焦虑的情绪,达到放松身心、改善精神状态的目的。这种放松不仅限于肌肉,还要求中枢神经系统甚至内脏器官等都要同时放松,思维上尽可能排除杂念,心理上始终保持宁静,并用意识引导自己进入放松的状态,不急不躁、不慌不忙。

这样的放松才是真正的放松,才能体会到身心愉悦、气定神闲的感觉。古代所谓的“天人合一”“入定”“冥想态”“瑜伽态”等等,究其本质是与人的脑波有关。内养功作为一种健身方式,讲求静中含动,看似不动,实则内动,可以作为进入“天人”状态的法门。

3内养功的方法

3.1无念状态

借鉴静坐冥想的方法,内养功的方法主要有三:第一种方法是什么都不想,澄清思维、放下周身俗事,呈现一种“放空”的状态,要求一念不生、一念不起。这种方法在一开始反而会想得比平时更多,各种想法和念头不停地出现,越是刻意不想,想得却是越多,只会进入到杂乱的 β脑波中去,这种方法对于大多数人是有难度的。所谓的“想”本身就已经起了念头,又何来“不生”呢?具体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沉淀,过滤掉纷繁复杂的念头,一开始可以任由想法生,逐渐地思维会越来越清明、空旷,不知不觉地达到“入定”的状态。相关研究表明,α脑波的状态即便是停止冥想甚至睁开双眼时也不会消失,仍然有继续存在的可能,暗示着意念养生可能存在的积累效应和延续的影响力。

3.2以“念”入道

第二种方法则是以念入“道”,通过观想的方式改变脑波频率,也是密宗修持者的必修课。这种方法从现代的眼光来看更像是自我催眠, 通过正能量的幻想并不断加深这种意念和感觉,使自己处于放松、欣快的状态中。如果说人在清醒状态的脑波下可以用“1”来表示,那么在睡眠时的脑波就是“-1”,我们所追求的状态则是“0”。一项研究调查了44位被试者,其中有22人是冥想的长期修习者,习练时间平均为24年,涵盖了冥想的多种形式,包括坐禅、止禅以及观禅,还有22人是没有任何冥想经验的普通人,对他们进行核磁共振(MRI)脑成像扫描发现,长期冥想训练能够增大右侧眶额叶皮质以及视丘的体积,这两者都属于能够抑制不良情绪的脑区,在排除了其他干扰因素后认为,冥想训练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大脑神经回路的改变,可以帮助维持良好的情绪。

3.3以气养形

第三种方法和我国的经络学说有关,更多地把内容延伸到了气功学说上。这种方法对于习练者的身体姿态要求较高,一般应遵循七支坐法, 就是指对肢体的七个要求,包括双盘足、脊梁直竖、双手结定印至于小腹下面、两肩微张、头正且前颚内收、双目微张、舌抵上腭。完成上述坐姿要求后,一般要求意守下丹田,即脐下三寸的位置,“三寸”只是概括,具体可以把自己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列起来比成三寸。还需注意的是,意守的是一片范围而不是具体某一个点。意守时不用太过用力,只是通过意念幻想身体以及身体外的“气”都收于丹田内。

目前对于“气”还没有定论,认可度较高的说法是“气”就是构成宇宙的本源,是弥散在宇宙空间中的一类极细微物质。中医理论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它具有很强的活动能力, 无处不在,始终处于运动状态,激发和推动着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内养功要求静心,排除外物的干扰,回归本源追求个体内部的平衡,引导气的连通,不去做过多的控制,而是讲求自然,引导和加强气的正常流转,其中丹田在内养功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丹田所处的脏腑位置比较特殊,丹田中藏有“元精”“元气”“元神”,内养功所谓的气沉丹田也就是藏精、藏气、藏神于丹田,要求通过腹式呼吸来完成。丹田分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上丹田位于两眉连线的中心位置,中丹田在膻中穴附近,位于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下丹田相当于任脉的关元与气海穴处。内养功强调人体像一张弓,身体像弓,以腰为弓把,把意念意贯注于督脉的命门穴, 大椎穴与长强穴为弓梢,上下对称。内养功的修习过程中,人们的新陈代谢速度变慢了,但是局部微循环却得以加强,最简单深刻的体会是多数人在修习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手脚酥麻以及暖洋洋的感觉,而这只是内养功的功效之一,它会根据每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而出现不一样的反应。比如有的人会在练习中出汗,有的人会在背部或是其他部位有刺痛感或跳动感,这些反应其实都是正常的,所谓的“气感”多少都与这些反应有关。

4内养功的动功

内养功也有动功,如通过自我的保健按摩,配合呼吸的身体运动,来疏通经络、调节自身气血。从这方面来看,它又回归了体育锻炼,更偏向于引导术,与五禽戏等健身气功相似,运动强度较低。不管是动功还是静功的习练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保持经络的通畅运行。中医认为失衡的经络系统容易引发各种疾病,而穴位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体经络、脏腑的传导通道,内养功练习中要求全身放松,利用意念的集中对某些特定穴位进行刺激, 从而疏通经络,调节阴阳平衡。总的来说,动功静功的习练过程中身体都需要保持正直,会阴穴与百会穴要保持垂直,使任督二脉之气相互贯通。所谓的“头为百脉之宗”,就是要求头部、颈部与躯干要配合形成一条线,更有利于任督二脉的自然接通,促进周天气血循环,调节气血运行。

5结语

上一篇:耐久性测试系统下一篇:病原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