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监测信息系统

2024-05-03

安全监测信息系统(精选十篇)

安全监测信息系统 篇1

在传统的网络安全体系中,防火墙、数字签名等技术对于当前日益发展的网络来说, 已经无法满足网络信息安全的需要。 网络信息安全监测系统可以为网络的安全提供更加全面的保护。

2 系统技术

2.1 系统日志

计算机系统会对操作事件进行记录并按照事件的时间戮写入到日志中, 一个日志文件描述一个单独事件,所有的操作系统和大部分应用软件都会产生日志文件,日志文件的数量比较庞大,对于日志文件命名一般都采用日期和时间相结合的方式来命名。 另外,由于应用软件的多样性,对日志文件的记录采用的格式也不尽相同,国内外对于日志文件的存取格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各家软件企业都根据自身应用程序的特点进行存放,所以很多日志文件不易读懂。

2.2 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是对网络中的关键信息点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不正常的操作事件和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从而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对于入侵检测技术,可以分为基于行为和基于知识两种。

(1)基于行为的入侵检测技术。 该技术对系统的正常行为和用户的行为进行比较, 寻找两者之间的偏差。该检测技术的思想是首先在系统中建立完善的行为特征库,如果使用者的行为与特征库中的记录行为差异性较大,则认为系统遇到安全隐患。 当前的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系统等采用的是行为入侵检测技术,其不足是前期需要建立完善的行为特征库,这对于未知的网络操作来说是个十分巨大的挑战。

(2)基于知识的入侵检测技术。 该技术是通过收集网络中的入侵攻击和自身软件系统的不足建立相应的知识特征库,进而对网络的攻击进行分析,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对网络攻击事件有着准确的判断,但对于首次遇到的攻击事件, 在知识库中没有记录的事件,则认为是正常的。 因此,该技术对于可疑事件的判断性相对较差。

3 系统设计

3.1 总体设计

网络信息安全监测系统要具有较强的监测功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为了更好地网络进行管理,采用B/S结构,管理者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对所监测的网络进行处理,而无需专门的软件安装。 根据网络信息安全监测系统的功能,对系统的进行模块化设计,主要分为入侵检测、日志审计、数据还原、控制中心和数据库五大模块。其功能结构如图1 所示。

控制中心是以Web界面的形式与用户进行交互,对信息进行收集和数据分析通过入侵检测、数据还原和日志管理三个模块与数据库中存放的特征库进行交互。

3.2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主要存放系统相关的管理信息和特征库,为了确保系统的完整性和可靠性,本文所设计的数据库主要包含几个数据表:(1) 数据包表———存放收集的数据包的基本信息,主要包含的字段有源MAC、目标MAC、源IP、目标IP、源端口、目标端口、时间、长度、协议字段、URL等;(2) 日志表———存放系统和应用软件创建的日志,主要包含的字段有日志名、创建日期时间、创建序号、 优先级、 日志内容及危险等级等;(3) 用户信息表———存放用户的基本信息, 主要包含的字段有用户名、密码、权限等级、用户真实姓名、部门、电话等;(4)报警信息表———存放入侵事件的基本信息,主要包含的字段有事件名、报警级别、报警点、处理人员、时间等。

在数据库的设计中, 还需要有TCP、UDP、ICMP、IP及IPv6 等相关字段的描述, 通过头文件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协议,进而处理来自不同协议的数据包。 在此,不再对该内容进行具体的描述。

4 具体实现

3.1 报警功能

在系统中,网络遇到攻击的可能性非常大,当网络遇到危险时,很多情况下,系统不可能自动将所有的攻击都堵绝在网络之外,需要用户的人工干预才可以。 无论是否需要人工的操作,对于外来的攻击,系统都要进行报警操作。 对于报警信息,需要将时间、源地址、目标地址、协议、攻击类型等展示给用户。 对于有些过期的报警信息或者无用的报警信息可以对其进行删除操作,其核心如下所示:

3.2 数据库连接功能

在整个安全系统中,所有的内容都是围绕数据库进行,假如数据库失效或者无法连接,那么整个系统就将陷入瘫痪状态。 其系统的数据库的连接核心代码如下所示:

5 结束语

舆情信息监测服务系统 篇2

舆情信息监测服务系统是一个高度集成的专业化数据检索和分析系统,总体上包括舆情信息采集、舆情分析引擎、舆情监测应用三个核心功能。从互联网采集新闻、论坛、博客、微博、平面媒体、微博等舆情信息,并存储到舆情数据库中,并通过舆情搜索引擎对海量的舆情数据进行实时索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智能筛选,萃取准确的舆情信息。舆情分析引擎负责舆情数据库进行智能分析和加工。舆情服务平台把舆情数据库中经过加工处理的舆情数据发布到Web界面上并展示给客户。客户通过舆情服务平台浏览舆情信息,通过简报生产等功能完成对舆情的深度加工。整个系统结合了C/S、B/S两种不同的应用模式,并形成了优势互补。系统共分四大功能模块。分别为:信息采集功能、信息处理功能、舆情分析功能、舆情展示功能。

(1)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可自定义监测站点击监测关键词,新闻、论坛、博客、微博。结合元搜索技术(搜索引擎结果补充),确保信息全面性。

定向抓取源:云腾舆情监测分析系统收录7000个监测网站,包含站点数约为15万个站点,对这些站点中的新闻,论坛,博客等实现全面的抓取,同时支持对主流新闻网页分页、评论内容的采集以及对评论点击数、回帖数的抓取。

搜索引擎结果:云腾智能爬虫系统还可以自动跟踪多个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对监测数据进行补充。

自定义URL来源采集频率:除系统常规监测范围外,还可以自定义需要重点监测的信

息,客户可以设定采集的栏目、URL、更新时间、扫描间隔等,以便及时发现目标信息源的最新变化,并以最快的速度将个性化关注内容采集到本地。

(2)信息处理

垃圾信息过滤:基于机器学习的垃圾过滤机制可以自动过滤广告、水贴等无效垃圾信息。

智能去重:采用“文章相似度技术”,根据文档内容的匹配度确定是否重复、去重的级别;根据不同的需要特点分为:URL去重、标题去重、正文去重三个级别。

HTML内容提取: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HTML网页文本萃取技术自动提取任意复杂网页中的标题、内容、作者、发布时间等信息,自动跟踪文章分页;对于论坛信息自动分析主贴、回帖以及作者等信息。

快照保存:对于每个经过抓取和处理的网页,系统都存有一个纯文本的备份,方便客户快速浏览,也方便客户查看被删除的文章或帖子。

(3)舆情分析

文章权重计算:综合网站重要程度、文章出现位置、主题相关度、危机程度、点击回复次数、传播数量以及客户自定义规则等复杂参数计算的文章权重,加上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训练系统,能准确分析出重要舆情信息。

传播轨迹分析:系统可以对于一段时间(自定义范围)内的舆情信息走势进行分析展示,同时可以以不同的载体如论坛、新闻等分类呈现。

自动分类与情感分析: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应用于舆情监测领域,对信息精准分类并自动做情感分析。

相似文章聚类去重: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系统根据文章内容相似程度技术相似文章,方便获取同一内容文章的所有传播网站。采用“文章相似性技术”,根据文档内容的匹配程

度确定是否重复、去重的级别;根据不同的需要特点分为:URL去重、标题去重、正文去重三个级别。在详细信息列表里,分为“过滤”与“不过滤”,展示相关文章;媒体覆盖分析:系统可以对于监测信息的媒体类型进行展示,同时对于信息的主要传播媒体自动识别,进行综合分析,以图表呈现。

(4)舆情展示

在舆情信息呈现上,信息监测平台支持多种互联网终端设备和接入方式。除了传统的移动设备Web网页接入方式,还可以通过短信、邮件对信息进行及时推送,同时还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客户端(Android客户端、iOS客户端、平板电脑客户端等 如图)进行信息交互。

WEB客户界面:基于云计算模式,客户可以使用WEB浏览器随时登陆系统,在客户界面对舆情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客户界面包含了如舆情走势、舆情详细信息、最新微博信息、载体覆盖情况等主要内容,并以列表以及图表展示等可视化方式呈现,方便客户查看。导航栏清晰明了,方便我们中心查看各种分类;实时搜索功能,可以自定义搜索条件查看系统抓取的最新监测信息;支持关键词组分类、媒体类型分类、信息属性分类查看。

舆情预警:预警级别显示,显示当日舆情级别,方便客户整体把握,同时呈现预警信息走势和预警信息列表。建立多个舆情指标,对于突飞舆情自动发出舆情信号,在最短时间内通过邮件方式通知客户,辅助进行舆情干预和引导。

安全监测信息系统 篇3

关键词:ZigBee传感器网络;作物生长环境信息;监测;

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435-03

海南省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农田可以终年种植。但热带作物的传统种植方式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加上作物种植的分散性使得海南农业无法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针对海南现阶段的农业生产现状,研究一种适合小规模种植、成本低廉的现代化生产模式十分必要[1-2]。目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监控系统在农业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应用于作物生长环境信息采集的无线监测系统也有待进一步的推广。无线监测系统避免了复杂的布线,方便在中等面积的农田上稳定监测,应用灵活。无线监测系统有多种无线通信方式,包括ZigBee技术,蓝牙技术、Wi-Fi、RFID和红外线数据通讯等[3]。其中ZigBee技术因其低功耗、低成本、低复杂度等特点在短距离无线通讯方面脱颖而出,被认为是最适合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的无线通讯方式[4]。

对农作物生长影响最大就是气候环境,能反应气候环境的因素包括环境温湿度、光照、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等,在温室环境下,还有CO2浓度等。作物生长环境信息无线监测系统监测的变量包括环境温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光照和CO2浓度。根据农作物的基本生长规律,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量程需-20~60℃,环境湿度、土壤湿度传感器量程需0~100%,光照度传感器量程需为0~50000lx,CO2浓度传感器量程需0~5000μmol/mol。同时今后的农业信息系统要逐步融合物联网技术,所以对农田监测系统的各环节的设计都要切合物联网技术的发展[5-6],处理数据既要便于直观分析,又要方便二次开发。

1系统的总体组成

本监测系统可分为三部分:无线传感器网络部分、数据采集部分和数据处理部分。传感器与传感器之间、传感器与数据采集模块之间的通讯都是基于ZigBee技术的无线通讯;ZigBee无线传感器的特点之一就是能通过自组织的方式快速形成一个局域网。数据采集模块与上位机之间则是串口通信,支持RS-232和RS-485接口。无线监测系统的总体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

布置在大田里的传感器将采集到的环境参数传送给数据采集模块。各传感器节点之间可以相互转发数据。即传感器节点不仅具有采集和发送功能,也起到路由的作用[5]。因此可以保证监测系统能够对足够远的距离进行监测。由数据采集模块对各传感器节点的数据进行汇集,并通过RS232串口或者RS-485串口与上位机进行通讯。系统的上位机为PC机,装有组态软件,在组态软件中建立与数据采集模块相匹配的工程,最终将数据直观地显示出来。

2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硬件

系统底层放置了环境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以及CO2传感器。中间由数据采集模块将数据集中并上传给PC机。系统选择的传感器和数据采集模块是北京昆仑海岸传感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JZH-15-12系列传感器和KL-N4600数据采集模块。在空旷环境下,JZH-15-12系列传感器的通信距离≥800m,可根据大田的实际情况,合理放置传感器。KL-N4600是集ZigBee无线通信和协议转换于一体的数据采集产品,它可下挂64个传感器节点,同时可将ZigBee无线网络虚拟成RS-485网络并把通讯协议转换成标准的ModbusRTU协议。监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KL-N4600和传感器之间组建成ZigBee无线局域网,之后通过RS232串口将数据传送给上位机。上位机借助组态软件将数据处理后显示。监测系统在实验基地布置情况如图3所示。

2.2软件

系统使用组态王来实现数据显示界面的设计。整个监测界面根据功能分解原理来设计。主界面功能菜单包括实时曲线、历史曲线、实时报表、历史报表和事件报警等(图4)。通过实时曲线可以查看0.5h内的农田环境信息,及时掌握环境变化情况。历史曲线调用了组态王中的历史曲线控件,此控件功能完善,可以随时查找历史记录,包括变量在某一时期的最大最小值和平均值等。在实时报表界面和历史报表界面的左侧设置了工具栏,可对报表进行查询、页面设置、保存和打印。组态王还可以将保存的数据导入其他数据库,其他应用程序也可以访问组态王的数据库,以实现对数据更有效的利用[7]。事件报警则会记录系统出现的异常情况并给出警报。

作为常用的工控软件,组态王与不同下位机结合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许多共性,例如:(1)使用组态王新建设备时要正确填写设备地址。(2)新建变量时,需根据通讯协议确定变量所在寄存器的功能码及存储地址,并对照组态王支持的硬件设备及其协议列表选择寄存器。组态王规定,变量存储地址如果不是从0x0000开始,地址换算成十进制后需要+1才是通道号。寄存器一栏应填写寄存器+通道号。

2.3系统实现

首先对传感器和数据采集模块进行疲劳测试,在长达2周的不间断使用期间,数据一直上传稳定,准确度高。部分数据的历史曲线如图5所示。显示界面上部分为各变量的曲线化显示,可以直观地看到具体时间段内各变量的变化趋势。在历史曲线的两侧和上方都有游标,可以查询任意时刻的某一变量值。曲线下方的功能区可实现显示或隐藏某变量曲线,设置查询区间,自定义曲线颜色粗细,放大或缩小曲线以及随时添加变量等功能。

图6和图7列出了以报表形式存储的数据。在历史报表的前3行给出了对应变量的平均值以及最大、最小值,反映了各变量的基本情况。从数据的记录情况来看,监测系统完全能保证数据的准确度。其次对各传感器节点在不同距离和环境下进行了反复测试。试验发现,传感器节点在有障碍物时通讯信号容易被阻挡,在空阔地带通讯距离可达800m以上。

3结论

本研究设计的作物生长环境信息无线监测系统为农田环境信息监测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成本低廉的方案。在实现系统可靠、稳定、功能完善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小了系统操作的复杂度,保证了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杨选民,张海辉,薛少平.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精准农业环境监控系统[J].科技信息,2012(1):73.

[2]王亚男.田间信息的远程获取与无线传输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3]周怡頲,凌志浩,吴勤勤.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探讨[J].自动化仪表,2005,26(6):5-9.

[4]虞志飞,邬家炜.ZigBee技术及其安全性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8,18(8):144-147.

[5]许峥,史智兴,张云飞,等.基于ZigBee的农田信息采集传输系统设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772-2774.

[6]张猛,房俊龙,韩雨.基于ZigBee和Internet的温室群环境远程监控系统设计[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增刊1):171-176.

[7]王冰,王世明.组态王相关数据库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4):1025-1027.

网络信息安全监测系统的研究 篇4

当前我国的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越来越好,网络的应用虽然带来了便捷的同时,也给生活带来了不便。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高手也越来越多,有些不法人员,利用自己的知识,在网络世界里散发谣言,制造病毒。给我们的生活和公司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国家也越来越注重网络发展,开始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护人们的合法权益,并大量培训网络技术的人才,设计一系列的安全监测和防御系统,来制止不法分子的介入。

为了避免给我们的生活带来麻烦。病毒入侵系统检测也开始别人们广泛地应用了。病毒入侵系统检测就是可以检测有病毒入侵电脑的第一时间发出指令,进行拦截,使我们的信息不被病毒所窃取,安全保障了我们的利已。许多大型企业正是看到网络系统发展的前景,也逐步将信息科技运用进来。他们设定一个网络研发部门,招聘大量的网络人才,为企业设计大量的新科技手段,比如超市可以利用网络手段,为员工设计出一个理货监控、断货提示的软件。当货架缺少货物时,系统会信息发送给工作人员,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也较少了员工的时间。

2 网络信息安全检测系统的设计

检测能力和系统分析一直都是网络信息安全检测系统的重要理念。要想网路信息安全得到更好的管理,大多都会采取B/S的方式进行结合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借助互联网及时对网络安全进行检测处理,通过系统检测开展对模板的设计,利用Web的方式跟用户进行交流,通过系统的检测进行数据的还原,并由计算机日志进行记录,最终传输到资料库中保存。

2.1 安全系统的整体设定

监控设置一直是网络信息安全检测的主体概念,而监控设置主要是由集线器来完成,如果没有集线器,也可以用交换机来代替。监控设置的目的就是观察系统当中,各个模板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和作用,使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具有更合理的科学性。

2.2 安全系统的防护

(1)建立防火墙。防火墙是目前被人们广泛应用的一种防御措施,它可以从发现入侵的开口进行防护,从中建立隔离区域,最终在整个系统中起到保护作用。我们也可以设定一个硬件防火墙,它不仅可以对系统中各个信息启到加强保护和集中管理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向计算机日志根据防护的操作进行记录。

(2)安装网络入侵系统的检测。除了安装防火墙的同时,也要安装网络入侵系统的检测设备,这样不仅可以随时能检测到是否有病毒入侵我们的系统,还可以和防火墙结合做到进一步的加强防护。安装网络入侵系统的检测不仅让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发现漏洞减少资料外泄的风险,也为及时策划方案解决问题节省了时间。

2.3 访问权限的设置

为了更安全保护系统不受入侵的危害,设置访问权限是帮助程序不受侵害的一种方式。可以根据对电脑中的资料,数据对用户进行权限设置,不仅对资料很好的保护,也对不法分子窃取资料信息进行拦截,系统会对不法人员的入侵进行报警,让工作人员及时发现,追踪,建立保护措施。

在设置访问权限的设置中,可以对用户设定识别装置,只用通过识别系统,用户才可以进入电脑系统,才能看他们想要了解的资料。如果识别装置没有通过,系统会自动加强保护,这也保护了网络信息的安全。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用户的网络信息安全,可以按每人用户的特点进行设置,例如可以设置指纹识别装置等,更好地为用户的资料进行保护。

2.4 设置病毒防治装置

网络信息的泄露只要来源就是病毒的入侵,一些不法人员利用网络技术的手段,在一些木马中加入病毒,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窃取他们的信息和资料,这种现象在网络中经常存在的。设置病毒防治装置就需要对工作人员的技术有严格的要求,需要在网络中设置病毒防治装置,在发现病毒入侵的时候,会自动建立安全保护木马,它还可以对病毒进行追踪,并对此病毒加以记忆,从而更好地建立防御措施。

3 提高网络安全系统保护的建议

3.1 安装安全桌面管理系统

为了更好地保护的资料和信息,可以设置桌面安全保护装置,这样也更好地保护了网络安全,也避免了人为的疏忽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在设置桌面保护装置时,可以设置安全密码,只有在输入正确的密码时,电脑才可以正常使用。这一装置,不但更好地保护了电脑,也降低了信息丢失的概率,更好地维护了网络信息的安全。

3.2 加强IP地址的管理

为了更好地保护网络信息的同时,监测网络信息的安全,加强IP地址的管理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措施。更好地管理信息,要着重留意每一个小的细节,像对IP地址进行保护管理,减少电脑被入侵的机会,更好地保护了电脑安全。

3.3 安装杀毒软件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进入到了每一个家庭中,杀毒软件已经成为每一个电脑用户必可不少的一种安全保护措施。不仅可以对每一个入侵电脑的违法操作及时做出安全拦截,还有效地保护了用户的信息安全。但是,有些不法分子正是抓住了这一特点,在一些不规范的杀毒软件中种植病毒,来窃取用户的信息,这也需要用户在安装杀毒软件时,要了解杀毒软件是否是安全的,然后在进行安装,从而保护电脑信息。

4 制定并完善有关网络信息安全监测保护的法律对策

随着科技发展的越来越好,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工作中员工利用网络技术管理公司,辅助公司的未来发展;学习中老师利用网络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增加学习氛围;生活中,利用网络技术拓展知识量,更好地跟随社会进步的脚步。随着人们应用网络的机会越来越深入,就会出现一些网络黑手,他们利用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来窃取个人利益,从而破坏了网络世界的生态平衡。因此,国家开始制定了一些法律对策,对在网络上散播恶意谣言,窃取他人利益的行为作出相应的惩罚,对于情节严重者给予严重的刑事责任,从而更好地保护网络的信息安全。

5 结束语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篇5

1.1 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 2

1.2 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2

第二章 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的组成 ..................................................................................... 3

2.1 地面中心站 .............................................................................................................................. 4

2.2 井下分站 .................................................................................................................................. 4

2.3 传感器与控制器 ...................................................................................................................... 5

第三章 便携式安全生产检测装置 ........................................................................................................ 5

3.1 热催化式甲烷检测报警仪的工作原理 ....................................................................................... 5

3.2 热催化式甲烷检测报警仪的主要性能指标 ............................................................................... 5

第四章 矿用监控系统传感器 ................................................................................................................ 6

4.1 智能遥控甲烷传感器 .................................................................................................................. 7

4.1.1 甲烷传感头 .......................................................................................................................... 7

4.1.2 供电电源 .............................................................................................................................. 7

4.1.3 放大器及A/D变换器 .......................................................................................................... 7

4.1.4 红外遥控器及接收器 .......................................................................................................... 7

4.1.5 单片机 .................................................................................................................................. 7

4.1.6 显示电路 .............................................................................................................................. 8

4.2 一氧化碳传感器 .......................................................................................................................... 8

4.2.1 电化学式KG3002型一氧化碳传感器 ................................................................................ 8

4.3 温度传感器 .................................................................................................................................. 8

4.3.1 热电偶、热电阻及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 .......................................................................... 8

4.3.2 半导体式温度计 .................................................................................................................. 9

4.3.3 红外光式温度传感器 .......................................................................................................... 9

4.4 开关量传感器 .............................................................................................................................. 9

4.4.1 触点传感器 .......................................................................................................................... 9

4.4.2 干簧管传感器 ...................................................................................................................... 9

4.4.3 光电传感器 .......................................................................................................................... 9

4.4.4 电磁感应式开关量传感器 .................................................................................................. 9

第四章 矿山供电系统 ............................................................................................................................ 9

4.1 矿井供电的类型 .......................................................................................................................... 9

4.2 井下中央变电所 ........................................................................................................................ 10

4.2.1井下中央变电所的结线 ..................................................................................................... 10

4.2.2 井下中央变电所的位置和硐室布置 ................................................................................ 11

4.3 采区变电所 ................................................................................................................................ 12

4.3.1 采区变电所的结线 ............................................................................................................ 12

4.3.2 采区变电所的位置和硐室布置 (图4-4) ................................................................... 12

4.4 综采工作面供电与工作面配电点............................................................................................. 12

4.4.1 综采工作面供电(图4-5) ............................................................................................. 12

4.4.2 工作面配电点 .................................................................................................................... 12

第五章 矿用现场总线的选择 .............................................................................................................. 13

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是一种能够自动采集和处理数据并进行相应控制的系统。它能够实现甲烷超限断电、停风断电、通风系统监测监控、煤与瓦斯突出预报、火灾监测与预报、水灾监测与预报、矿山压力监测与预报等,从而减少瓦斯与煤尘爆炸、火灾、水灾、顶板等灾害事故发生,有效地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和矿工生命安全。

第一章 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五十八条明确规定:“所有矿井必须装备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安装、使用和维护必须符合本规程和相关规定的要求。”

自以来,随着国家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各大、中、小煤矿的高瓦斯或瓦斯突出矿井陆续在装备矿井监测监控系统。系统的装备大大提高了矿井安全生产水平和安全生产管理效率,同时也为该技术的正确选择、使用、维护和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我国监测监控技术应用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从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等引进了一批矿井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如DAN6400、TF-200、MINOS和SCADA),这些系统在我国煤炭行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我国研制矿用监测监控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上述系统均是综合型监测监控系统,但侧重于安全参数的检测和控制,且这些监测监控系统存在如下问题:①性价比过低,即系统价格过高,难以承受;②主监测机的系统软件在文档处理上有些不符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③井下工作站的体积、质量比较大;④技术服务上有缺陷;⑤有些系统的技术并非一流。

在引进国外监测监控系统的同时,通过消化、吸收并结合我国煤矿的实际情况,先后研制出KJ2、KJ4、KJ8、KJ10、KJ13、KJ19、KJ38、KJ66、KJ75、KJ80、KJ92等监测监控系统。目前,这些系统已经在我国煤矿得到广泛运用。实践表明,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局矿已作为一项重大安全装备。由于当时相当一部分监测监控系统由于技术水平低、功能和扩展性能差、现场维修维护和技术服务跟不上等原因,或者已淘汰、或者停产。因此造成相当一部分矿井无法继续正常使用已装备的系统。特别是近年来由于老系统服务年限将至,已无继续维修维护的必要,系统面临更新改造的机遇。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内各主要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又相继推出了KJ90、KJ95、KJ101、KJF、KJ4/KJ2000和KJG2000等监测监控系统,以及MSNM、WEBGIS等煤矿安全综合化和数字化网络监测管理系统。同时,在“以风定产,先抽后采,监测监控”十二字方针和煤矿安全规程有关条款指导下,规定了我国各大、中、小煤矿的高瓦斯或瓦斯突出矿井必须装备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因此,大大小小的系统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出现,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也促进了各厂家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意识。

1.2 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着眼于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实际,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在未来将按照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1)自身性能的不断提高

a) 提高传感器的质量

提高各种传感器的质量,特别是要研制高可靠性的瓦斯传感器,使其在智能性、耗能、体积、使用寿命、工作稳定性和调校周期等方面均有所提高和改善。

b) 应用智能化的电气设备

在系统中应用智能化的高压开关柜、高压真空馈电开关、低压真空馈电开关等,向系统提供多参数的信息(如电流、电压、单相/三相漏电电流、开关运行状态、开关机械/电气闭锁状态等),以减少由电气火灾引起矿井瓦斯爆炸的可能性。

c) 使用高性能的运算处理系统

使用运算处理速度更快、运算处理性能更高的CPU,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对各种复杂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处理速度。

另外,使用大屏幕液晶显示技术,可以使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既能够显示各种表格,又能够显示各种可视图像。

d) 应用新型控制技术

现场总线及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是一种新兴技术,它代表了现场测控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以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技术为基础开发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是必然趋势,这种新模式必然会促进和推动煤矿电气控制技术的发展,并推动煤矿向采煤自动化方向迈进。

使用以现场总线为基础建立的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具有现场总线的所有特点,即总线结构、数字串行通信、多点(广播)方式、接受过滤功能、全分散等。

(2)网络性能的不断完善

a) 统一的通信协议

针对通信协议不规范和传输设备物理层协议不规范的问题,应尽快寻找一种解决系统兼容性的途径或制定相应的专业技术标准,这对促进矿井监测监控技术的发展和系统的推广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 网络化的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煤炭企业装备的计算机网络可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今后的趋势是全国的煤炭企业进行联网,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3)智能性能的不断增强

a) 提高生产决策的能力

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对煤矿生产过程的监测监控,而且还能根据被监测环境的参数进行有效的危险性辨别和分析,以提出专家的生产决策方案。

b) 提高预报预测的能力

根据煤矿各种历史数据,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应能够进行趋势分析,以提高对瓦斯等灾害因素的预报预测能力和水平。

c) 提高预防灾害的能力

“精密铁路监测系统”护航铁路安全 篇6

“在香港,铁路基本上是电气化铁道,如果有打雷或者电压改变等电磁波干扰就会影响到传统的传感器运作。”香港理工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光电子讲座教授谭华耀介绍:“我们研发的这套系统不同之处在于利用先进光纤光栅传感器,光不受电磁波干扰,没有电磁场的噪音,通过监测光波长的变动,可对机械应变进行测量。”

在具体操作层面,香港铁路系统在路轨及车身都安装了光纤感应器,“这套系统能够监察火车轮轴、路轨与轮轴的互应效果、车架应变、温度、预防脱轨、火車速度、火车重量、车厢震动及轨道不规则程度等,”谭华耀说,“可以说从数轮子、车厢结构、到发动机的温度,它都可以测试出来。”

此外,这套监测系统不仅可以应用在铁路上,还可以应用于机械和土木工程项目如车辆、桥梁、高楼、水堤等,监测其结构的变动情况,在大型建筑结构上,今年的广州新电视塔就应用了此套技术。

香港理工大学电机工程学系电力应用讲座教授及系主任何兆鎏说:“它在经济上很有优势,铁路装备了数以亿计的监测器,包括车卡轮轴及脱轨监测器,大多独立运作,成本高昂,而光学路轨监控系统成本只有传统监控系统的5%。”

网络信息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篇7

随着当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各国在计算机网络领域进行了充分的研究, 并且取得了重大的成果, 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现今各大企业都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对企业进行相应的管理, 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 节省了企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资源。然而, 伴随网络技术应用的愈发普遍, 网络病毒的危害也在逐步地增大, 并给人们的生活以及企业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因此相关企业必须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测系统的研究, 从而防止企业信息的被盗, 以免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1 网路信息安全监测系统的安全概述

1.1 入侵监测

入侵监测作为一种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在国外的应用十分广泛。这种防护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对病毒入侵进行实时拦截, 从而来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转, 优化网络环境, 现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这种入侵监测的技术已经逐渐地趋于完善, 也更加的标准, 可以全面地解决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网络问题。

1.2 计算机日志

在计算机系统中的“log”文件, 可以将系统运行中的各项数据参数以及活动的内容进行相应的保存。在电脑的操作系统中, 计算机日志将会把所有的事件都进行相应的保存, 但是计算机日志对于一些比较特殊的事件的记录会较为复杂, 并且信息量较大, 不易被获取。根据计算机日志的特点, 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日志。

2 网络信息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

2.1 系统的整体设计

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监测系统的设计, 主要是通过集线器或是交换机来对工作站中的网络进行监控, 系统之间的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与作用, 网络信息安全系统的合理科学性。

2.2 网络信息安全监测系统防护的措施

2.2.1 设置硬件防火墙

在当前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监测系统中, 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设置防火墙, 防火墙的主要作用是在入口防御、隔离防御以及系统防御中起到防护的作用, 在硬件防火墙工作时, 可以对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妥善地防护与管理, 同时在防火墙的保护下, 所有的防护行为以及操作都是被计算机日志所记录的。

2.2.2 配置网络入侵监测系统

在对计算机网络入侵进行防护的时候, 除了设置防火墙, 同时也可以在局域网中配置网络入侵监测系统, 以此来对网络信息进行相应的保护。并且这种防护方式可以很有效地使工作人员找到系统中的漏洞所在, 并且可以及时地采取措施进行相应的解决。另外这种监测系统, 可以对系统中的一些操作以及行为进行监督, 可以对一些风险因素进行相应的限制约束, 从而使计算机网信息的安全得到了更大的保证。

3 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保护的建议

3.1 安装安全桌面管理系统

在桌面上安装安全桌面系统, 可以有效地对系统的运行以及系统信息起到保护的作用, 从而保证了局域网的安全。而且这种方式有效地防止了因人为操作而引发的风险。在使用安全桌面时, 必须要输入密码, 密码错误禁止使用计算机, 这是一种访问权限, 这种访问权限有效地对人员访问进行了监督, 降低了违规操作的几率, 有效地保护了计算机系统的信息。

3.2 加强 IP 地址的管理

为了更好地对计算机网络信息进行防护, 并且使网络信息安全监测系统全面地发挥作用, 必须要从细节抓起。所谓的细节, 就是要对计算机中的IP地址进行相应的管理, 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经验以及技术, 要时刻地对IP地址进行管理, 降低不法分子趁机侵入的机会, 从而对计算机进行相应的保护。

3.3 安装杀毒软件

杀毒软件可以有效地对网络信息进行安全的管理, 现今的大部分用户的电脑中都安装有杀毒软件, 杀毒软件可以对计算机中的一些违规操作进行拦截处理, 可以保护用户的信息。但是也有部分用户没有安装杀毒软件, 因此计算机会经常性地受到攻击。因此, 必须要在计算机中强制安装杀毒软件, 以此来保证计算机用户信息的安全。

4 结语

现今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 很多的计算机网络病毒都随之产生, 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监测, 在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础上, 设置一些安全措施, 以此来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 以计算机入侵监测技术为前提, 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经验, 并且要能够不断地实践创新, 以此来加强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监测管理, 保证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运行, 要利用最为先进的技术来对计算机网络进行防护, 促进网络的发展, 以及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张旭珍, 薛鹏蓦, 叶瑜等.网络信息安全与防范技术[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1, 13 (11) :10-20..

[2]杨远红, 刘飞, 赵彦卓等.通信网络安全技术[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10 (12) :50-56.

[3]李晓芳, 姚远.入侵检测工具snort的研究与使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0, 23 (21) :100-103.

[4]王锦超, 李飞, 沈玉明.网络数据包的协议分析算法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0, 6 (4) :118-123.

[5]李秀英, 蔡自兴.浅析网络信息安全技术[J].企业技术开发, 2010, 25 (l0) :201-204.

试析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安全及防御 篇8

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开放性、互联性、连接方式的多样性及终端分布的不均匀性,再加上本身存在的技术弱点、环境因素和人为疏忽,致使网络信息系统易受自然环境、计算机病毒、黑客或恶意软件的侵害。因此,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使用者,建设初期经常会因为出现各种故障,导致整个信息网络瘫痪,工作上会造成很大损失和被动。面对侵袭网络安全的各种威胁,必须考虑信息系统安全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安全可以归结为3大类:(1)对信息系统设备的威胁;(2)对业务系统处理过程的威胁;(3)对数据存储、传输的威胁。

2 安全问题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的任务,就是不断发现、堵塞系统安全漏洞,预防、发现、制止利用或者针对系统进行的不法活动,预防、处置各种安全事件和事故,提高系统安全系数,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可用。

2.1 物理安全

物理安全主要是保护计算机服务器、数据存储、系统终端、网络交换等硬件设备免受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确保其安全可用,特别是关注存放计算机服务器、数据存储设备、核心网络交换设备的机房的安全防范。由于机房建设初期,环境监测信息系统还在初始阶段,机房内服务器、存储等设备布局、容量等物理安全策略不够成熟,随着信息系统不断升级,设备增多,会造成机房内部温度、湿度等技术条件下降,甚至会影响到设备的正常运转,例如机房专用空调,由于其外挂机与墙壁间距很小,导致散热不完全,时间过久会造成空调当机,这时机房由于设备过多温度迅速上升,导致硬件被烧坏,业务系统无法正常运转。另外,设备传输线,如光缆、电线等在安装时,由于是裸露在墙体内,很容易被虫鼠咬噬,或是长年墙体开裂出现渗水等情况,造成漏电、短路等现象,会造成机房设备面临突然断电的危险。

2.2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主要是防范和抵御网络资源可能受到的攻击,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保护网内流转的数据安全。访问控制是维护网络安全、保护网络资源的重要手段,是网络安全核心策略之一。尤其是入网访问控制、网络授权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以及防火墙控制等,尤其要对身份认证和内容检查做到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网络授权控制,要针对业务科室的性质、人员的工作属性进行授权;对于防火墙的控制,主要是策略设置,要根据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和工作人员的需求,对网络端口进行选择性的开放,保证环监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数据安全

数据安全主要是防止数据被偶然地或故意地非法泄露、变更、破坏,或是被非法识别和控制,以确保数据完整、保密和可用。数据安全包括数据的存储安全和传输安全两方面。尤其是数据存储设备需要异地容灾备份,只是单纯地将数据备份在相应的系统服务器中,会造成服务器存储空间偏低,内存占用和数据冗余过大,系统运行性能下降,影响业务数据在系统内的流转。

2.4 软件安全

软件安全主要是防止由于软件质量缺陷或安全漏洞使信息系统被非法控制,或使之性能下降、拒绝服务、停机。软件安全分为系统软件安全策略和应用软件安全两类。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软件。环境监测业务系统(LIMS)主要是在美国实验室信息系统基础上,根据我国实验室具体业务流程进行开发的系统,由于是“拿来主义”很多地方需要进行磨合、完善和升级,相应会存在很多系统漏洞,因此在受到恶意攻击时会造成系统崩溃,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转。

2.5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主要是加强业务信息系统运行管理,提高系统安全性、可靠性,减少恶意攻击、各类故障带来的负面效应,并建立行之有效的系统运行维护机制和相关制度。在建立健全中心机房管理制度,信息设备操作使用规程,信息系统维护制度,网络通讯管理制度,应急响应制度等制度的同时,要加强制度规程的宣教,在保证系统维护人员熟知的情况下,加强环境监测业务流程中涉及到的所有人员在信息安全方面的意识,促成良好的系统操作氛围,减小人为失误造成的系统风险情况的出现。

2.6 人员管理

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人员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信息化观念不强、意识不到位会造成人才发展规划缺失或不足,没有结构合理、规模适度人才梯队,有些单位甚至只使用兼职人员;其次在信息化进程如此发达的今天,单位在信息化培训工作、普及环保系统信息化技术和意识等方面没有跟上,也会造成信息化建设成为一纸空谈;最后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知识考评和持证上岗制度。

3 安全措施

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工作,就是不断发现、堵塞系统安全漏洞,预防、发现、制止利用或者针对系统进行的不法活动,预防、处置各种安全事件和事故,提高系统安全系数,确保信息系统安全可用。

3.1 物理安全策略到位

(1)严格的机房出入控制,尤其是在对各种不同功能模块的信息系统统一管理的情况下,严格人员访问制度,有条件的单位和部门可以部署门警系统、监控系统来杜绝对机房的非法访问。

(2)机房建设中遵循的标准,机房建设应严格遵循国家颁布的相关建设标准,如防静电标准、接地标准、湿度控制、抗电磁干扰等标准均是在机房建设中应该遵循的安全标准,杜绝由于机房建设中的不标准给系统建设带来的安全风险。

(3)电力系统的保护,建立全系统的持续电力供应系统;配备合适功率的UPS电源。

(4)消防系统的建设,为防止由于火灾给系统带来的严重安全损害,在机房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机房消防系统的建设,如机房建筑上的防火措施;设置报警设备和灭火设备;加强防火管理。

(5)物理线路安全保护,对于物理线路的安全保护是保证信息系统持续安全、运行的关键,如建立防电磁泄漏系统、物理线路的备份保护等。

3.2 网络安全管理规范

网络系统的安全性主要考虑保证网络设备连接的安全,这需要一组相互重叠的安全系统的使用。

(1)安全的网络设备的使用,在构建系统网络时,在设备选择时尽可能选择一些带安全功能的网络接入设备,如安全路由、支持VLAN的交换机、支持X1509数字证书的路由和交换设备等。

(2)网络隔离系统的建设,对于整个网络区域在根据系统的密级要求划分不同的信任域后,各信任域之间必须建立有效的隔离系统来保证各信任域的有效性,在保证安全性的同时又保证各信任域之间信息的可控交换,如在电子政务的外网与内网、一级中心与下级政府、政府中心与各部门信息中心的接入部分采用防火墙来进行逻辑隔离;而内网与核心网络采用物理线路的隔断、物理隔离卡、GAP等隔离方式。

(3)网络检测系统的建设,网络的安全防御是基础,为提高整个网络对安全攻击的响应、系统的整体安全效率,一般在电子政务网络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会增加网络检测系统。一般包括IDS系统、基于网络的安全审计系统、基于网络的漏洞扫描系统、网页监控系统、非法外联监控系统、防水墙系统等。

(4)容错系统的建设在系统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安全措施就是对系统容错保护,如建立备份线路来保证由于线路故障引起的网络不通、建立备份设备保证由于单点故障引起的系统服务中断;建立数据的备份体系来保证系统中断后及时的系统恢复等。

(5)虚拟专用网(VPN)是企业网在因特网等公共网络上的延伸。通过一个私有的通道在公共网络上创建一个安全的私有连接。它通过安全的数据通道将远程用户、公司分支机构、公司业务伙伴等与公司的企业网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扩展的公司企业网。在该网中的主机将不会觉察到公共网络的存在,仿佛所有的机器都处于一个网络之中。公共网络似乎只由本网络在独占使用,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3.3 存取控制策略

存取控制是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鉴别和识别,对用户利用资源的权限和范围进行核查,是数据保护的前沿屏障。它分为身份认证、存取权限控制、数据库保护等几个层次。

(1)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的目的是确定系统或网络的访问者是否是合法用户。主要采用3种认证方式:使用口令、使用代表用户身份的物品、使用反映用户生理特征的标志。使用口令是一种最普遍的认证方式,但这种方法的严重弊病就是口令很容易被窃取和破译,并且只能实现用户到系统的单项认证,用户无法对系统进行认证。人体特征具有不可复制的特征,可以依赖人体的身体特征来进行身份的验证,如:指纹识别、声音识别、手迹识别、视网膜扫描、笔迹动态辨识等。

存取权限控制的目的是防止合法用户越权访问系统和网络资源。因此,系统要确定用户对哪些资源享有使用权,可进行何种类型的访问操作。为此,系统要赋予用户不同的权限。

(3)数据库的存取控制

对数据库信息,按存取属性划分的授权有:允许或禁止运行;允许或禁止阅读、检索;允许或禁止写入;允许或禁止修改(增、删、改);允许或禁止清除。

另外防火墙控制策略,数据库控制措施及人员的管理等,因为相关资料太多此文就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智勇,黄奇.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

[2]景东侠,黄存英,李平.网上信息安全防范十技巧.陕西气象,2002.

[3]刘鹏,曹红.环境监测信息化思考.环境保护科学,2010.

[4]沈艺.环境监测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施.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6.

安全监测信息系统 篇9

电梯给人们带来舒适、快捷的享受, 已成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防止和减少电梯发生事故, 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 在德国、英国、法国等欧盟国家利用物联网技术, 对一定区域内的电梯安全运行实行监控和管理, 取得很好效果。这是未来10年或20年内电梯行业新的技术突破口。

利用物联网技术, 借助先进的传感设备, 整合社会信息资源, 以感知为先、传输为基、计算为要、 管理为本, 构建一个统一管理、信息共享、决策支持的区域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电梯安全运行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2系统总体设计

据有关数据统计表明, 常见的电梯故障类型占比 (如图1所示) 。

实际上现代电梯都设有完善的安全保护系统, 之所以会出现电梯事故, 主要是由于电梯安全保护系统出现故障造成的, 常见的故障表现为触点短路、 开路、接触不良等。从综合管理的角度来分析, 要真正做到对电梯的安全监管, 就应该时刻监控这些安全接触器是否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下。同时电梯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改造、维护、维修这些历史过程也是电梯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 从运行安全角度分析, 电梯基础信息、电梯运行监测数据、图像数据等也都应该纳入电梯安全运行所需要收集的数据范围。

为此, 我们设置了一种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平台。该平台将监察、检验、维保、使用单位应用合成一体。通过出台标准化文件、建立体系, 在运行时实时采集各类电梯运行数据, 掌握电梯运行安全状态, 为电梯安全运行、故障应急、事故救援提供支持。

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体系 (如图2所示) 。

感知层是数据源, 负责采集电梯安全回路中各个安全触点是否正常以及其他相关传感器 (温度、 位置、声音、视频、红外、震动、压力、运动等) 的工作数据, 运行监测数据和图像数据, 并将采集到的数据转换成平台要求的格式。感知层还提供电梯从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改造、维护、维修等安全运行必需的基础数据。

网络层提供了远传通信信道, 可采用无线通信网络、有线通信网络, 如移动通信网、有线市话网、 无线因特网、有线因特网、物联网应用等技术。通过网络层将感知层获取的实时数据传送到应用层。

应用层是数据使用者, 主要由功能层和访问层构成, 监控中心平台是应用层主要承载体。功能层主要包括数据汇聚、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交换、运维管理、权限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组件。访问层以客户端软件、WEB页面等形式分别针对不同用户提供功能层各项功能的访问入口门户。通常包括运用物联网技术, 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提供所需的电梯运行数据, 并与其他相关平台进行数据交换的监察平台门户、具有电梯信息管理、故障信息采集、应急救援监督、维保监管、事故调查管理、 综合统计分析等功能的电梯使用与维保的服务平台门户, 以及电梯检验机构所使用的特种设备检验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检验平台门户等。

3系统标准体系构建

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项复杂的建设项目, 主要涉及到:

(1) 在项目建设中, 如何保证系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优质高效;

(2) 如何实现信息网络无缝连接, 确保信息完整、准确、准时及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操作;

(3) 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

(4) 如何确保系统的安全和可靠、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益。

为解决这类问题, 建立符合规范的标准体系对于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尤为重要。

建立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标准体系, 应围绕系统建设总体目标, 遵循已有国家、行业标准, 结合项目特点, 科学规划、缜密设计, 建立、健全体系内各类标准, 为系统项目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依据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构成要素对标准的需求, 按照面向应用的原则, 本文提出下列标准体系, 用于指导建设。

(1) 系统基础标准—— 包含系统建设所涉及的总体框架标准、基础术语标准。基础术语标准包括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术语、基础术语和专业术语、主题词表等方面的标准。

(2) 系统资源标准—— 包含信息分类与代码、 数据元、元数据、地理信息、数据库等面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的标准和规范, 采集设备编码赋码。

(3) 系统管理标准—— 包含软件开发与管理标准、系统监测数据存储要求、系统应用平台要求、系统维护要求、监理与验收标准 (系统验收、采集设备的安装验收、监控中心验收、资料验收、技术验收、相关检测要求) 、测试与评估、信息资源评价标准和信息化管理标准。

(4) 系统数据交换标准—— 包含数据格式、目录服务和描述技术。数据格式标准包括各系统应用相关方以网络为媒介进行交换的数据格式以及在具体业务中的表单等格式标准, 包括电梯运行数据格式与输出要求、采集设备和平台的通信协议与数据格式。目录服务标准包括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行业信息资源目录的分级分类标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Web服务和信息服务方面的相关标准;描述技术标准包括标准通用置标语言 (SGML) 、可扩展置标语言 (XML) 、超文本置标语言 (HTML) 的相关标准。

(5) 系统业务应用标准—— 包含业务流程标准、 应用系统标准和监控中心建设标准。业务流程标准包括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所涉及的业务流程和相关标准;应用系统标准包括对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结构、对外接口等要求的规范;对监控中心建设中的技术、管理进行规范的监控中心标准。

(6) 系统网络标准—— 包含系统传输网络标准, 对通信和计算机网络建设进行规范, 包括传输网络结构、IP地址规划、网络带宽、网络接入 (有线DSL、 以太网、光纤, 无线) 、传输接口以及网络设备、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标准。

(7) 基础应用平台标准—— 基础应用平台位于应用层和网络设施层之间, 用于数据汇聚, 负责接收电梯数据采集端传送的数据进行处理、分发, 为应用平台提供技术支撑。包括系统接口标准、信息交换标准等。

(8) 信息安全标准—— 包含信息安全总体标准, 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标准, 包括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安全审计、数据安全等方面, 用来保障系统安全运行、确保信息和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9) 前端采集系统标准—— 包含前端传感设备与接入标准和前端数据采集处理装置技术标准。前端传感设备与接入标准包括电梯安全运行状态感知信息接入电梯安全运行监控物联网系统所有的遵循标准, 主要有对温度、声音、震动、压力、运动或异物等现场端的感知, 对于安全运行异常状态 (故障) , 现场端的感知还应着重包括安全回路断路、 电梯上极限开关动作、电梯下极限开关动作、关门故障、运行时门锁回路断路、轿厢在开门区域外停止、轿厢开门走梯、轿厢困人、楼层位置丢失、开门故障等严重故障现象。前端数据采集处理装置技术标准通常包括尺寸、材料与结构、功能、性能、安全性、电磁兼容性、环境适应性以及可靠性要求的内容。

(10) 平台服务标准—— 包含服务提供、管理、 工作标准、运行绩效评价与改进等标准。

上述标准体系由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相关规范组成的有机整体, 体系中, 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标准相互联系、 相互协调、相互支持。该标准体系可以作为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结语

为确保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先进性、适用性、安全性、共享性、易维护性等要求, 建立科学有效的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运行管理标准体系是前瞻性和基础性的工作, 通过参与厦门市相关项目建设和对南京、重庆、 北京、杭州等重点城市项目建设的考察和研究, 深感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对保障项目建设高水平、项目运行高效益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而达到人民群众在享用电梯带来的舒适、快捷的同时, 也能得到更好的安全保障。

摘要:本文结合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内容, 探讨通过电梯运行安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为系统的高水平建设和高效益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电梯,安全,监测,标准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美国电梯安全管理[EB/OL].http://www.lawtime.cn/info/shengchan/sbaqgl/2011090826045.html.

[2]王央央.浅谈电梯的安全隐患原因及监督检验对策[J].机电信息.2011, (15) :65, 67.

[3]林尧.福建省住宅小区电梯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J].质量技术监督研究.2009, (1) :51-54.

[4]黄勤陆、阳巍、肖甘.物联网技术在电梯监测报警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制造业自动化, 2013, 35 (01) .

[5]梁广炽.日本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5.

[6]张永刚、岳高峰.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初探[J].标准科学.2013, (11) :14-18.

安全监测信息系统 篇10

为了保证相关工作人员对大坝安全信息进行管理与解读工作的方便、顺利进行, 必须要整理与汇编大坝安全监测资料, 为了使大坝性态异常能够及时地被分析人员发现, 需要对安全监测资料进行充分地利用以此来对数学模型进行建立并对其进行一定的解释。在此过程中, 对计算机信息数据处理系统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力度进行加强, 并将已开发出的软件应用于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系统中, 能够使观测资料的作用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不断提高大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2 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系统开发

2.1 大坝安全分析和评价预报系统

首先, 需要结合水库大坝的实际情况建立安全评价预警系统, 该系统一定要具有通用性、可以移植性的特征。然后因为水库大坝的自动化监测技术包括数据采集、数据管理等系统, 所以要不断地优化采集数据的效率, 还应该有效地维护和管理监测的动态数据, 并且还要深入研究坝体变形和渗流安全分析模型理论。最后要建立具备坝体安全评价体系、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功能的分析评价预报系统,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库大坝安全的运行, 从而保证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进行。

2.2 数据库的选取

以网络系统为基础的B/S信息系统的开发, 主要是在远程访问进行建立的前提下来实现的数据访问。在开发B/S结构的过程中, 需要对数据库的响应速度、容量大小以及其可扩展性进行注意。目前, SQLServer数据库、Oracle数据库与Sybase是B/S信息监测系统中用得比较多的数据库。在选择数据库的过程中, 在上述三种数据库中, 其中SQLServer数据库最能够满足网络系统的相关要求, 一般情况下这种数据库的维修处理也比其他的简单方便, 所以, 大多数系统都会选择它。

2.3 系统开发工具的选取

现如今, 随着网络系统在生活中运用愈加广泛, 在具体的生活操作中随处可见, 根据不断的研究创新, 当前我国的网络系统的开发主要基于B/S结构, 比较注重其网络功能, 因为系统开发工具的选择必须考虑到现如今强盛庞大的网络编程功能。例如当前的网络系统中Visual Interdev 6.0是一种支持32位Windows网络编程的软件开发工具。与此同时, 因为Visual Interdev 6.0开发出的应用程序可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快速地脱离开发环境在拥有Explorer单独运行, 除此之外, 其访问数据库的接口比其它任何一款同类产品更简单快速, 同时这个应用程序被操作人员编译成本机代码后运行速度更快。所以, 系统采用了一系列的Windows产品, 比如在采用了中文Windows2007作为开发平台后再以Windows2003/Windows2007为运行平台, 最后还采用了Visual Interdev 6.0作为系统开发工具, 与此同时还结合了Microsoft Excel 2007开发报表程序, 而数据库则采用了SQL Server。

2.4 系统初步测试和试运行

一般而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就有了更高效的工作氛围, 所以当系统初步开发完成后, 就可以马上对刚完成的系统进行测试, 总的来说, 这些测试主要分为两大类等: (1) 系统边界条件测试, 主要采用的测试手法是通过模拟的测试程序处理系统在实际操作中处理边缘情况时是否正确; (2) 系统因果条件测试, 通过使用模拟的系统因果条件测试系统响应判断系统的正确性;通常情况下, 通过以上测试之后, 在及时改变系统中存在的错误后, 与此同时, 还需要将提供的全部历史数据整理导入数据库, 然后作模拟运行, 如果在模拟测试中发现其中的不足, 及时发现并对系统进行调整, 从而在根本上避免不必要的犯错。通常情况下, 在系统经过反复的调试后, 在实际操作中系统就会运行正常, 数据库也会经过完善处理, 操作系统的界面友好。

3 实例分析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系统网络技术的应用

3.1 工程实例概述

某水库枢纽工程, 水库多年平均流量为1.14亿m3, 其防洪设计标准50年一遇洪水为220m3/s, 校核标准是前年一遇洪水480m3/s, 水库总库容是3900万m3, 兴利库容为3500万m3。拦河坝、引水泄洪洞、溢洪道及坝后电站共同组成了该水库枢纽工程, 水库功能以灌溉为主, 以防洪、发电、城市供水及生态保护等为辅进行水库的综合利用, 是一个中型水库。水库大坝的0+000~0+100m是粘土心墙坝, 其中的0+100~0+565.4m是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最大坝高度为61.5m, 其坝长为565.4m, 大坝的上游坡比是1:1.5, 下游坡比是1:1.4。

3.2 技术应用

自动化安全监测系统方案组成使用的是二级三层布置形式, 其中的二级又分为现场监控级与远程控制级, 根据具体管理运行要求, 确保各个监测系统都能较好地承担自己的运行管理职能, 自动化安全监测系统设计时, 还要合理布局、选择, 使系统设计能够很好地适应水库大坝安全项目的施工、初始运行要求以及后续的自动化发展需要, 大坝安全自动化监测系统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也需要预警系统的协助, 因此应在大坝安全自动化监测系统中加入预警系统。

3.2.1 位移监测子系统

Damsafety.net是一个大坝安全监测与注册系统, 其稳定性指标由最新的、最为可靠的技术来监测。因特网用户界面及Oracle数据库的使用确保了被监测的数据很方便地被用户获取, 并确保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量测性。系统可以用来维护和观测与土工结构相关的所有基本资料。网页界面使系统比较容易接近, 管理局内部所有的局域网用户均可以使用该系统, 且多个用户可以同时进入该系统。用户可以使用基于网页上的地图界面浏览监测信息。点击地图上的某个区域就可以启动报告应用程序。报告应用程序会显示与所选择区域有关的所有报告。与测量结果有关的地点数据可以储存到多维数据库里, 多维数据库可以用来生成各式各样的监测结果报告。系统数据模型包括光纤热传感器、沉降、沉降柱、绕坝渗流水井、扬压力计、水位、霜冻表、检视井、汤姆森井及安全监视说明和保养日历。系统可以用来处理从多个大坝汇集而来的不断更新的监测数据。监测数据将按预先设定的监测顺序保存到数据库里。用户可以通过网页界面增加和更新所有监测数据。现行的系统内, 用户可以增加和更新沉降、沉降柱、绕坝渗流、扬压力计、水位、霜冻表、检视井和汤姆森井等监测数据。如果自动的测量数据超过极限值, 就会报警。如果背离这些极限值, 图表便会给出可视的警告。该系统是基于Windows服务器里面的普通Java平台开发出来的。服务器通过用户账号及其等级防止未经授权者进入。用户与服务器之间的所有网络通信都是加密的, 加密的方法是SSL加密, 具有高达128字节的密码保护。

3.2.2 渗流监测子系统

大坝共布置扬压力测压管89支, 系统改造主要将原有传感器更换为可靠、稳定的传感器, 实现扬压力监测自动化, 常见坝体渗流压力观测布置如图2所示, 并在设备安装上对38个有压测压管采用密封方式, 48个无压测压管采用悬挂方式。在7个量水堰上安装新的传感器, 实现分区渗流量监测自动化。同时为了实现集水井自动控制和数据采集, 对5个集水井安装专用测控装置和传感器, 实现分区总渗流量监测和控制自动化。对28个绕坝渗流测压管中已堵的12个孔进行扫孔处理, 全部安装渗压计, 实现监测自动化, 并对测压管管口加设保护箱。坝体渗压观测仪器只布设在10号基面201.00m和220.50m基面内, 共13支SZ-4型渗压计。F8断层渗压观测仪器分别埋设在23号和24号坝段内, 采用185mm钻孔, 把渗压计埋设在F8断层破碎带内, 23号坝段2支渗压计设在帷幕前, 为SZ-8型, 24号坝段2支渗压计设在帷幕后, 为SZ-4型。

3.2.3 内观监测子系统

根据该水库地质情况和工程布置, 设计选择了10号、22号和42号坝段作为内部观测仪器观测基面:10号坝段为挡水坝段, 坝高80.0m, 位于左岸河床内;22号坝段为溢流坝段, 坝高71.2m, 坝基下有F8断层通过, 地质构造复杂;42号坝段为挡水坝段, 又为河床和右岸的转弯坝段, 坝高为64.0m。在10号观测基面内190.50m高程截面上下游方向布置5组应变计, 每组5支TY-25型贴片式应变计, 1支无应力计 (布置在距应变计组1.5m处) 。为了解基岩应变情况, 在10号、22号基面内沿上下游各布置3支单向应变计, 42号基面内设2支应变计, 应变计均为DI-25B型。为了解坝趾混凝土应力, 在10号和22号坝趾处各有2支WL-60型应力计, 分垂直和水平方向埋设。

3.3 系统运行情况评析

该大坝安全自动化监测系统一共接入了168个有效测点、测控单元16个, CCD垂线坐标仪2套, 并设置了4个环境监测测点, 工程建设部门还安排了专人负责水库大坝的运行与管理, 使得大坝严格按照系统操作规程建设使用, 目前改造后的水库大坝系统运行状况较好, 监测中心的系统通信呼叫也正常, 没有出现过系统异常、测值不稳定或者是测点不正常等情况。安全监测自动化技术在水库大坝建设中的应用,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种新技术主要分为数据采集子系统、信息管理及评价预报子系统, 能够实现对数据库进行效率优化、动态维护管理监测数据, 分析监测到的数据整体变化比较平稳。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计算机模式的更新, 因而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系统的网络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进步。未来的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系统开发中应该与C/S和B/S网络技术各自的特点相结合, 对两种开发方式结合的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开发, 从而不断地开发出全新的监测信息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黎清松, 覃江峰.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在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整编中的应用[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1 (18) :85~86.

[2]李国斌, 常春波.基于无线传感网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J].中国防汛抗旱, 2014 (1) :79~80.

上一篇:漏洞扫描技术分析下一篇:资金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