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案设计一范文

2022-06-11

教案是教师组织教学必备的教学文件,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更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保障。以下是小编收藏的《海燕教案设计一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海燕教案设计一范文

《海燕》教案设计

高尔基《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

课型: 精读 主备:审核:班级:姓名:

时间: 2007 年 2 月 26 日 教学目标:

1、理解海燕的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及其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习对比、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3、能有感情诵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海燕的大无畏的战斗精神及其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习对比、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学习对比、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导学: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小说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一九0五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2、运用工具书,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呻吟(shēn yín)胆怯(qiè)翡翠(fěi) 号叫(háo)蜿蜒(wān yán)

3、自读课文,在文中勾划关键语句,说一说:海燕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海燕这一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合作探究 第一教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课堂探究

(一)指导理清诗篇结构

1、课文以大海为背景,描写了暴风雨到来前哪几个时刻海面景象的变化?

2、学生概括每个时刻的海面景象和海燕的情况。

3、归纳明确:全文着重描绘了三幅图画。

(1)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高傲地飞翔(1—6)节。 (2)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更加勇敢顽强(7—11)节。 (3)暴风雨就要来临,海燕热情欢呼(12—16)节。

(二)研读第一画面

1、指定学生朗读(1—3)节,要求学生思考:在暴风雨到来前,周围的 环境怎样?海燕有什么表现?

(学生讨论,回答并明确: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说明一 场暴风雨正在孕育。就在这样特定的环境中,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 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表现了海燕勇敢无畏的矫健姿态。)

2、教师追问:作者为什么用黑色的闪电来比喻海燕?又为什么用“高傲” 来修饰“飞翔”?

(讨论明确:这里的“黑色”不是贬义词,是写海燕本身的颜色。用 “闪电”既可以写出海燕的矫健姿态,又可以在乌云密布、大海苍茫的 背景上出现一点亮光,使人们在沉闷的空气中从海燕身上看到光明,看 到希望。这里的“高傲”,不是通常所说的自以为了不起,而是褒义词, 有意气风发的意思,形容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3、学生轻声朗读(1—3)节,体会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 作者紧扣“高傲地飞翔”用“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

地直冲向乌云”来描写海燕飞翔时的气势,突出了海燕搏击风云、无所畏 惧的性格,在描写海燕“飞翔”的同时,又着力写了海燕的叫喊声,并 通过乌云听出这叫喊声的含义,从反面衬托了海燕的战斗力量和胜利信 心。而这一切,都说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同时暗示暴风雨将 必然来临。

4、指定学生朗读(4—6)节。把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词语划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呻吟、飞窜、恐惧、掩藏;呻吟、吓坏;胆怯 、躲藏。

教师追问:这些词语表现了这三种海鸟怎样的共性?

(学生回答明确: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了俄国第一次革命前夕胆小 的机会主义者和软弱的资产阶级,他们的共性是害怕革命、逃避革命。 为了揭示这个共性,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根据海鸟的不同特点,让“恐 惧”、“吓坏”、“胆怯”三个意义相近的词反复出现,从而对他们害 怕革命的丑态进行漫画式的勾勒和无情的揭露。)

5、指定学生朗读(4—6)节,要求认清三种海鸟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的丑态。 学生读完后,提问:作者为什么在对三种海鸟作了无情的揭露后,又 转换语气热情赞扬海燕?

(学生讨论明确:这样写有两个作用:一是与开头呼应,可以让海鸥、 海鸭、企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个是承上启下,原来大海苍茫 一片,这时已经“泛起白沫”,由于背景的变化,画面也就变化了,这 样很自然地进入了第二段。)

6、朗读第一部分。指定一女同学读1—3节,一男同学读4—6,全班同 学从“只有那高傲的海燕”起齐读。要求爱憎分明、读出感情来。

三、布置作业

熟读、背诵1—6节。

第二教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课堂探究

(一)研读第二画面

1、指名学生读7—11节

⑪、思考:环境起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朗读后,讨论明确: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 来,雷声轰响、狂风肆虐,把波浪抱起,甩到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末。 大海呢,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波浪还在愤怒的飞沫中呼 叫。)

⑫、教师追问:这一环境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明确:说明俄国当时白色恐怖严重,反动势力猖獗,革命与 反革命的斗争激烈。特别在第8节作者在写狂风与巨浪搏斗时,用了“紧 紧”、“恶狠狠地”、“把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等词句,进一步 说明当时革命与反革命斗争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程度。但是,尽管反动 势力猖狂一时,敏感的精灵——海燕已听出了它们的“困乏”。这告诉 我们革命正在向有利于人民的方向转化。)

2、提问:在这险恶的环境中,海燕的表现怎样?

(学生讨论明确:海燕不畏强暴,它飞舞着,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 膀掠起波浪的飞沫,它面对猖狂的反动势力充满信心地大笑,还大声号 叫,它为暴风雨的迫近而欢乐,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革命是必胜的。)

3、在险恶的环境里,海燕如此英勇,决不是偶然的,让学生齐读11节, 思考:海燕,为什么如此敏感,如此英勇?

(学生读后回答。明确:那时马克思主义已在俄国人民中广泛传播,无 产阶级革命先驱——海燕在险恶环境中用马克思主义的望远镜观察斗争 形势,已经听出了“雷声”的“困乏”,已经看出“乌云遮不住太阳”,

也就是说,看到历史的必然规律,是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沙皇政府 必将灭亡,人民必定胜利,因此海燕就在暴风雨迫近时特别欢乐,无比 英勇,表现出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作者用了“敏感的精灵”、“早 就听出”、“深信”等词语来描写海燕,不仅使我们从外在形象上了解

了海燕,而且使我们从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感受到了海燕这一形象的高大、 可敬。)

(二)研读第三画面。

1、教师读12—16节。要求学生讲一讲看到的是怎样一幅图景。

学生口述第三幅图画中乌云、雷电与大海搏斗的情景。明确:这是一幅 暴风雨就要来临的图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乌云像火焰,闪电像火 蛇,而大海呢?勇敢迎战,抓住闪电的箭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 里,并且越战越勇,终于怒吼了。这一切说明,革命的形势迅猛发展, 一切反动势力终于陷落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这里从“狂风怒吼”到“大 海怒吼”,既表明了斗争的激烈残酷,又说明了革命发展的趋势,预示 着旧世界必将被人民摧毁,新纪元必将由人民来开拓。

2、学生齐读12—16节,思考:在这革命高潮中,作者怎样描写海燕? 学生讨论明确:作者让我们先闻其声,后见其形,最后再闻其声。这 里着重写了海燕的叫喊,三次出现“暴风雨”,一是说明暴风雨即将来 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号召人民要迎接暴风雨,敢于斗争,敢 于胜利。二是表明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表现了人民对沙皇反动政府的 强烈仇恨,迫切地要求推翻沙皇政府。三是加强了文章的气势,表明人民 群众一旦起来以后,其势如急风暴雨,锐不可当,从而热情地歌颂了人民 的力量

3、指定一学生读12—13节,全班齐读14—16节,进一步体会作者抒发的 思想感情。

(三)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 巩固练习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号:号码(

)

号叫(

) 卷:卷集(

)

答卷(

)

2、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

咆哮(

)骄傲(

)胆小(

)震怒(

)

3、在暴风雨将要来临的画面中,其他海鸟和海燕形成鲜明对比。请发挥 想像,深入体味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 企鹅会说些什么,试心“海燕的宣言”为题说一段话,充分展示海燕的心 理活动(不少于50字)。

提示:海燕的心理活动应包括以下几点:(1)欢乐之情;(2)对暴风雨 的热情和渴望;(3)无畏和战胜暴风雨的信心。 拓展延伸

暴风雨

①闷热的夜,令人□□,我辗转不眠,窗外,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幕,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使人□□。

②一道闪光,一声清脆的霹雳,接着便下起了瓢泼大雨,

,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

③狂风咆哮着,猛地把门打开,摔在墙上,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

。 ④大雨猛烈地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奏出激动人心的乐章。

⑤一小股雨水从天窗悄悄地爬进采,缓缓地蠕动着,在天花板上留下弯弯曲曲的足迹。

⑥不一会儿,铿锵的乐曲变成节奏单一的旋律,那优柔、甜蜜的催眠曲,抚慰着沉睡人儿的□□躯体。

⑦从窗外射进来的第一束光线,报道了人间的黎明。碧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在和煦的微风中翩然起舞,把蔚蓝色的天空擦拭得更加明亮。

⑧鸟儿唱着欢乐的歌,迎接着喷薄欲出的朝阳。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丙

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

⑨常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迎着朝霞,披上玫瑰色的丽装;远处林舍闪闪发亮,

,使人心潮激荡。

⑩江山似锦,风景如画,艳丽的玫瑰花散发出阵阵芳香。 ⑾绮丽华美的春色啊,你是多么美好! ⑿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来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⒀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1、依次填入上文方框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疲惫

惊恐

窒息

B.惊恐

窒息

疲惫

C.窒息

惊恐

疲惫

D.惊恐

疲惫

窒息

2、根据文意,将下列四句话分别填人文中甲、乙、丙、丁处。(只写序 号) A、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犹如姑娘送去的秋波 C.犹如刚从睡梦中苏醒

D.宛如天神听到信号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丁处应填

3、第⑥段中“铿锵的乐曲”实指

,“节奏

单一的旋律”实指

;这里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4、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描写雨后的美景,其中写听觉的句子 有:

;写嗅觉的句子有:

5、本文和高尔基的《海燕》都写到“暴风雨”,将两者作比较,判断正 确的一项是(

) A.两者都有象征意义。

B.前者没有象征意义;后者有象征意义。 C.两者都没有象征意义。 D.前者有象征意义,后者没有象征意义。

6、本文题为《暴风雨》,却用相当篇幅描写了雨后的美景,由此可

见,作者意在表现:

(用文中语句回答)。

1.C 2.甲处D 乙处A.丙处C 丁处B 3.暴雨(大雨、暴风雨) 小雨

比喻(借喻) 4.沉闷的雷声如同大炮轰鸣

(一声清脆的霹雳

铿锵的乐曲变成节奏单一的旋律

鸟儿唱着欢乐的歌等等) 艳丽的玫瑰花散发出阵阵芳香

5.B 6.大自然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

第二篇:《海燕》教案设计

一、导入:

生命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时时处处都在向我们展示生命之美。

在阳光明媚的花园里,草坪似翠绿的地毯,孩童似猴子般机灵,老者似神仙般逍遥。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柔美;

在墨黑的背景中,通体如镜子般透亮,脸庞如月亮般恬静,那令人遗憾的断臂,让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残缺之美

在绿茵场中,足球运动员那如旋风般的推进,如狂飙般的进攻,如蛟龙般的拼抢,我们感受到的是生命的力量之美。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是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作品犹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让我们共同进入海燕的世界,面对大海、乌云、闪电去感受海燕给我们带来的生命之美。

二、预习展示,作者介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范读。

要求:学生不要看书,看屏幕,仔细聆听,发挥想象,去感受你听到了什么。 提问:用一句话概括你听到了哪些内容? 在听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a、朗读要求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文笔粗犷,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朗读时候要注意体会,朗读语速不可太快,随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b画出文中描写海燕的句子。

提问:这是一只 的海燕。用一个词语概括海燕的精神内涵。

四、自主、合作、探究。

(一)品析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1、刚才我们已经在文中画出了描写海燕的句子,下面请同学们从这些句子中找出能够突出海燕精神的关键词。回答这是一只 的海燕。

提示:高傲、勇敢、冲、渴望等。

(这里将重点揣摩“高傲”一词。讨论明确“高傲”,,写出了海燕的藐视一切、意气风发,无所畏惧的特点。作者要反复地强化海燕这一高傲、勇敢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扎下深根。所以不惜反复出现4次)

在分析海燕形象的过程中再次指导朗读。 三块写海燕的部分分三次指导朗读。

2、课文还描写了其他的动物,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其他动物的句子,找出表现其精神的关键词语。

提示:海鸥、海鸭、企鹅;呻吟、飞窜、恐惧呻吟、吓坏、胆怯、躲藏。

说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紧扣朗读与揣摩二法。例:同样是飞和叫。这里却用了“飞窜”和“呻吟”。“窜”是乱逃、乱跳的意思,写出了暴风雨来临前海鸥的惊恐;“呻吟”写出了海鸭的痛苦与无助。同时明确对比的写法,衬托海燕的勇敢无畏

为什么还要写到这三种动物呢? 对比衬托出海燕无比英勇、乐观的形象。

3、海燕和海鸥、海鸭、企鹅的表现截然不同。它们是面对什么环境作出不同的表现的? 暴风雨即将到来时。

文中描写了暴风雨即将到来时大海上“狂风、乌云、雷声、闪电”和凶残和狂暴,请大家将有关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极力写“风、云、雷、电”的凶残和狂暴?

把海燕的活动放置海面上暴风雨来临的典型环境中,以此来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变化愈来愈险恶,而海燕的战斗情绪愈来愈高涨。当暴风雨在酝酿之中时,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对暴风雨的渴望和欢乐,热切地迎接新生;当暴风雨逼近,海燕在风吼雷鸣中飞舞着,欢笑着,号叫着;当暴风雨即将爆发时,海燕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这样就很好地烘托出海燕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形象。

(二)理解象征意义。

1、通过阅读课文,同学们都发现作者对海燕等形象的感情是不同的,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要借助于写作背景。

• 本文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革命运动蓬勃兴起,而反动的沙皇政府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利用其可利用的帮凶对群众革命运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反动势力十分猖獗。在这革命的关键时刻,有一部分人惶恐不安、悲观失望,他们害怕革命损害自己的利益。也有一部分人,他们勇敢地站在了革命的最前沿,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成了革命运动的先驱。《海燕》生动地反映了俄国革命高潮到来之前革命人民和反动势力进行激烈搏斗的壮丽图景。为了避开沙皇政府的检查,《海燕》在发表时采用了寓言形式和象征手法。

2、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尔基塑造了海燕这一形象有何象征意义呢?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什么是象征。请你思考海燕有何象征意义。

象征:它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作用:委婉曲折含蓄 化“抽象”为“具体” 形象可感

3、象征意义

狂风、乌云、雷声、闪电:象征反革命的黑暗势力 大海:象征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欢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

4、本文两次写到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那最终是谁战胜了谁?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有什么象征意义?

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从12段可以看出。 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5、正因为如此海燕发出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叫喊。这放在结尾有什么作用?它有什么深刻含义?

• 革命先驱者向人民群众发出的召唤, • 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渴望和期待; • 预示无产阶级革命风暴的即将到来

• 表现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高瞻远瞩、坚定不移的革命精神。 富于鼓动性和战斗力,鼓励和号召人民群众积极行动起来,投身革命,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

五、再次齐读课文 朗读指导:

《海燕》是一曲激情澎湃的交响乐,共分三个乐章,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朗读时,语气也应该有所变化。应由低沉、缓慢,逐渐过渡到热烈激昂,这可以表现暴风雨从酝酿到逼近到即将爆发的过程和气势。最后一段是全文高潮,全诗最强音,宜在分组演读后全班合读,收到震撼人心、掷地有声的效果。

读到海燕部分要读出她的勇敢、矫健、高傲、无所畏惧,读出革命者的气势。要以赞扬热爱的感情来读。

第四节到第六节,用群鸟和海燕作对比,以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因而读到群鸟丑态的几个小节,要以极端蔑视的语气读。

六、课外延伸

1、思考下列形象可以象征什么?

2、今天,我们抛开时代背景,你能赋予海燕什么新的象征意义吗?

七、课堂小结

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猛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航海者虽然比观望者要冒风险,却有到达彼岸的希望,奋斗吧,做勇敢的海燕!

八、课后作业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的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么做呢?试就这个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第三篇:海燕.第一课时教案doc

《海燕》教案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体会其深刻的内涵。 2. 认识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重难点

1、 激情朗读诗歌。

2、 作品的内涵及海燕形象的典型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自主预习:

1.搜索高尔基的有关资料。 2.读文自主扫清文字障碍。

一、开门见山,直接引入

课下要求大家搜索了关于高尔基的一些资料,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散文诗《海燕》。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生交流材料后,师归结(投影)。 1.介绍作者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希柯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第一个伟大代表。二十世纪初,他的著名作品有《海燕之歌》《底层》《敌人》《母亲》等。还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高尔基以《海燕》(1901)迎接了二十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这首革命颂歌是他参加彼得堡示威游行后写成的。他用象征和寓意的艺术手法,热情歌颂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海风呼啸,阴云笼罩,波涛迎着轰鸣的雷声向上冲击。

2.写作背景

这首散文诗写于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前夜,当时人民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也加强对人民革命运动的镇压,当时身在彼得堡的高尔基,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沙皇政府镇压行为的残暴为了热情地歌颂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及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

三、感情朗读,初步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生听读。 2.生自由朗读模仿,体会情感。 3.指生朗读,生生评价,师适时指导。

4.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完后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四、自读分析,感受形象

1.请给文章加一个副标题,应该怎样加? 请补充“这是一只( )的海燕”。

2.作者通过几幅画面来展现海燕的形象的?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五、本课小结,课下思考

本文通过暴风雨来临的三幅画面,塑造了一个勇敢,高敖,自信,顽强的海燕形象,这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力量。结合背景想一想,高尔基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赞美海燕吗?

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暴风雨

海燕

来临←────────→渴望勇敢大 逼近←────────→迎接自信无 到来←────────→呼唤顽强谓

第四篇:《海燕》教案设计7doc

海燕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有关背景。

2、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3、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4、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学模式:

朗读—品味—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打出海燕图片,配合激情音乐)

导语:看,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在苍茫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它们被称为“胜利的预言者”。今天我们学习散文诗《海燕》,感受高尔基给我们带来的强烈的生命之音。(揭题、齐读)

二、揭示学习目标:(教师理解读)

1、了解作家及有关背景。

2、在朗读的基础上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3、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4、培养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作者简介:

1、 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有关作者高尔基的资料。

2、 师生共同明确作者的主要资料。(幻灯片显示)。

四、背景介绍(幻灯显示)

请一位学生朗读背景介绍,共同明确,为更好地理解全文的内涵服务。

五、朗读训练:

1、 听配乐朗诵,学生可跟着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2、 自由读,可以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拿手的一段或几段来朗诵。

3、 抽几位同学进行段落朗诵比赛(配乐,提高积极性,营造激情氛围。)

4、 点评、奖励。

六、分析海燕的形象

导语:通过朗读,同学们眼前肯定出现了海燕的形象,假如在海燕之前填上一个修饰语,你会填什么呢?(学生凭自己的理解,各抒已见,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教师适时板书)(幻灯显示探究一)。

七、分析本文的写作手法:

问题设计:海燕的精神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探究二)(适时板书)

具体操作:

1、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讲到对比手法时可让学生朗读有关描写海鸥等的语句来加以体会,可设计“海燕的宣言”。

2、象征手法要作为一个重点具体帮助学生理解,因为有一定难度,可考虑用连线题。幻灯用超级链接的方法结合前面的时代背景进一步帮助理解本文的象征意义。

八、朗读全文(配乐)

九、课外延伸(小练笔)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就这个话题写一篇随笔。

板书设计:

对比

烘托

(

)的海燕

反复

勇敢

高傲

拟人

自信

顽强

比喻

充满斗志

象征

大无谓

不屈不挠

第五篇:《海燕》教学设计8-教学教案

1.理解“海燕”这一敢于搏击暴风雨的勇敢形象,学习它不惧怕困难的战斗精神。 2.进一步学习象征、映衬、对比等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海上景象和海燕的形象。 2.学习象征手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高傲(ao4)呻吟(yin2)翡翠(fei3) 掠起(1ue4)困乏(fa2)蜿蜒(wan1yan2) 2.解释下列词语。

高傲:原指极为骄傲,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贬义词,课文中贬词褒用,指清高、自负、不卑躬屈膝。

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翡翠:一种名贵的半透明的翠绿色的硬玉。课文比喻海浪。 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震,情绪过分激动。 困乏:疲乏。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

二、导人

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在高尔基充满激情的描绘中,海燕的勇敢形象更给人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但后来单独发表,成为广为传抄,极受欢迎的著名的散文诗。当时的俄国社会受着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人民的革命运动也越来越高涨,高尔基亲自目睹了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出了<海燕&,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段至第六段) 写暴风雨即将来临,海燕高傲地飞翔,以其革命的激情、迅疾的行动表现了对暴风雨的渴望。 第二部分(第七段至第十一段)。

重点描写暴风雨迫近时,海燕搏风击浪,积极战斗,以其欢乐的情怀,必胜的信念,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部分(第十二段至十五段)。

描绘暴风雨将临时的奇观,反复抒写海燕呼唤暴风雨的战斗豪情。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

指名朗读,学生思考两个层次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次(1~3节),写“风卷云集,海燕高翔”。开头一句,写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苍茫”描写大海磅礴的气势;“卷集”描写乌云翻滚聚拢的情景。然后正面描写海燕:“黑色的闪电”描写形与色;用比喻表现海燕矫健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行动,“翅膀碰着波浪”“箭—般地直冲向乌云”作具体描绘。 提问:“碰”字与“冲”字,写出怎样的情态?回答,明确:“碰”写出勇敢低飞,触及海浪;“冲”写出迅猛高翔,锐不可挡。用拟人的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然后着重写“声音”。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出了“叫喊”的愤怒的力量和胜利的信心,侧面烘托这“叫喊”具有震慑敌胆的威力,运用排比句式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 第二层次(4~6节)写其他海鸟吓得惊慌失措。这三节通过声音、行动、情态描写海鸥、海鸭、企鹅“呻吟”“飞窜”“恐惧”“胆怯”等种种丑态,与高傲的海燕,自由自在地飞翔,形成鲜明对照。

(二)学习第二部分。 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提问:思考两个层次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次(7~8节),先用“越„„越„„”紧缩句,描写暴风雨逼近情景。乌云凶暴,加上雷声轰响,狂风吼啸的声音描写,渲染了黑暗社会环境的气氛。在这种情景下,波浪“歌唱”“冲向高空”“迎接雷声”“呼叫”“争鸣”,写出了波浪乐观地与狂风搏斗,显示了大海的力量。而“狂风”“不甘心”“恶狠狠”“甩”和“摔”,这些词语,写出了它的猖狂反扑。 第二层(9~11节),绘形绘声地描写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拼搏的背景里,“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壮;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敏捷、勇猛。它像个“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听出了困乏”,比喻它有高度的洞察力,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用肯定的语气,反复的手法,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五、小结

这篇散文诗描写了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谱写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习第三部分。

指名朗读第三部分,思考两个层次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次(12~13节)写大海与闪电激战:先写风“吼叫”雷“轰鸣”,用声音渲染气氛,再把乌云比喻为“青色的火焰”在“燃烧”,气氛比前更为紧张。“闪电”像“一条条的火蛇”,这是新出现的形象,大海抓住它的箭光。“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再次显示大海的力量。这场激战象征阶级斗争的激化,大海的胜利象征了革命必胜。沙皇反动势力虽气焰嚣张,最终还是葬身于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二层次,(14~15节)写海燕的呼喊,写它两次大声疾呼,用祈使句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

三、学习文章写作技巧 1.象征手法。

(一)象征是“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 如本文,大海的波涛象征什么?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的革命浪潮和风暴;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2.有力的对比和烘托。

这篇作品为了表现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除了对海燕作直接描写外,还通过暴风雨来临前夕大海海面变化的描写来烘托,并以海鸥、海鸭、企鹅等来作对比。第一部分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第二部分写海浪与狂风生死拼搏的激战场面,正是以壮阔背景来烘托海燕的战斗雄姿。第三部分写风、云、雷、电一齐出动,以此背景来烘托海燕那战斗号召的豪迈激昂,振奋人心。 3.具有强烈抒情性的语言。 作为散文诗,《海燕》的语句不分行,但它精练、形象、优美,有一定的跳跃性,节奏感强。例如“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短短一句,以“叫喊”写声,以“黑色的闪电”写形,以“飞翔”“穿过乌云”“掠起波浪的飞沫”写一连串的快速敏捷的行动;有比喻、有夸张(“箭一般地”,比喻中兼有夸张),形象特征鲜明;较多的句中停顿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琅琅上口。全诗语言充满激情,使人振奋,如结尾“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既是期盼,呼唤革命的风暴,又是对人民的战斗召唤。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海燕教案设计一范文】相关文章:

海燕教案设计范文05-27

海燕教案范文05-16

9海燕教案范文05-18

海燕的教案范文05-19

海燕教学设计范文05-27

教学设计海燕范文05-28

海燕优秀教案范文05-27

海燕公开课教案范文06-11

海燕教案详案范文05-27

第9课海燕教案范文06-06

上一篇:九不准学习心得范文下一篇:航运中心供应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