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权利与相互依赖有感

2022-11-02

第一篇:读权利与相互依赖有感

读《通往权利之路》有感

《通往权利之路》——撒切尔夫人自传

人们有足够的理由告诉我们说,人类所有的成就都是建造在沙子上的,我们的胜利和我们的不幸都转瞬即逝。我们不能预见未来,更不用说决定未来。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能够取得的最大成果是让我们的孩子们能享有更美好的前景,但是要由他们在此前景上继续有所作为。同样,作为首相,当时我渴望取得的最大成就也就是给予我的继任者一个更美好的国家„„这是撒切尔夫人开篇引语,从中我不得不佩服她的魄力与雄心。

玛格丽特·撒切尔,1925年10月13日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格兰瑟姆镇一个经营杂货的小商人家庭,年轻时代加入保守党,1975年成为该党领袖。1979年当选为英国历史上的首任女首相,开启三度蝉联首相、连续执政11年(1979~1991)的传奇经历。是当代世界政治中最卓越的权力女性之一,并以其强硬、干练的领导风格被称为政坛“铁娘子”。本书是撒切尔夫人的回忆录。

作为撤切尔夫人的第二本自传,本书以亲历者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这位生来与政治结缘,以强硬干练著称的政坛“铁娘子”,在入主唐宁街10号之前五十余年的人生中所发生的所有重大事件,不但为“撒切尔时代”英国的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础,而且深刻影响了世界政治的走向。它还带领我们走进撒切尔夫人的内心世界,讲述“女人统治世界”的精彩故事,感受“铁娘子”光芒四射、激动人心的传奇人生。

撒切尔夫人小时候受艾尔弗雷德-罗伯茨(她的父亲——一位从食品杂货商人发家致富成为格兰瑟姆市市长的保守派人士)的影响,对保守派的观点和立场有一定的认识并对政治有了浓厚的兴趣。为了能够去牛津大学继续学习,她用一年的时间学习了通常学四年的拉丁文,1943年进牛津大学她学习化学专业,对于化学的热情远没有她对政治的热情,她到这里不久就参加了这里的保守党协会并成为主席,18岁的她曾说过“政治已溶进了我的血液”。1947年至1951年任两家化学公司的化学研究员,利用业余时间攻读法律。她大学毕业后虽在一家塑料制造公司工作,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追求,她经常在周末乘车到伦敦或别的地方去参加保守党的会议,辩论,群众大会等活动。她把工作挣来的钱作为参加政治活动的经费,对此毫不吝啬。后来,在1948年保守党年会上她代表牛津毕业保守党协会发言,影响巨大,她被米勒提名为大特福选区的议员代表。

在1950年和1951年的选举中,玛格利特·玛嘉烈·希尔达·罗伯茨,出选一向为工党所占有的达特福德选区,在当时成为最年轻的保守党女性候选人。而她在肯特郡保守党活动中的活跃参与,使她结识了丹尼士·撒切尔·戴卓尔,两人后来坠入爱河,于1951年结婚。丹尼士是一位富有的商人,因而有能力资助她投考律师公会,而她亦成功于1953年取得讼务律师的资格。同年,夫妇俩又诞下了一对孪生兄妹,分别取名为卡洛儿和马克。

她在1951年结婚后攻读法律,是因为竞选议员时通晓法律是很重要的。1953年她就取得了当律师的资格。在作为在野党影子内阁人士时,她为了反驳对手,不断的积累大量数据与信息,以无法反驳的语言击败对手。在作为保守党领袖竞选期间,她马不停蹄地到全国各地进行演讲,早上7点起床,忙到次日凌晨

2、3点才就寝。

1959年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议员。1975年竞选保守党领袖获胜,成为英国政党史上第一位女领袖。同年5月,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经历工党与保守党之间经年累月的权力争夺和保守党内部领导权的斗争,最终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并开启蝉联三届、任期长达11年之久的首相历程。

本书的第一章主要讲撒切尔在边陲小镇度过的童年时光。“家里的人常说我小时候很乖。这一点我的政敌恐怕很难相信。但是我并没有出生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家庭。”我始终坚信那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撒切尔身上再次验证了这段话。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受不了苦的人怎么会成功,没有坚定信念的人也不会成功。她的父亲曾说过:不要因为别人这么做,你也这么做。不因别人持有不同意见或得不到别人的支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这些正直的品质在撒切尔的少年时期就灌输进了她的头脑。所以可见她父母亲对她以后政坛的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这一章中主要介绍了撒切尔家人的基本情况,并强调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对她以后的影响。

在以后的几章至十二章中主要介绍了撒切尔夫人在牛津大学的状况,学的是的化学专业,但是她对化学的热情远没有她对政治的热情高,她的化学专业为她以后的政治道路提供经济基础。我们对自己的梦想爱好应该像撒切尔一样执着,在大学里尽量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一点很重要,大学是什么地方?大学是提供实现梦想的平台,现如今的大学生能有几个像撒切尔一样度过自己的大声生活。我不愿如行尸走肉般的度过我的大学生活,行动起来了。接着撒切尔走向了婚姻的殿堂,成家立业,走向议会。在成为保守党的议员后她采取外围圈子,初试立法等措施。再者就是影子世界,议会讲坛,掌管教育,屡起风波,内阁参政,教训无穷。这一时期为撒切尔当选首相奠定了基础,她的才干在这一时期得以展现,大展拳脚。她与财政大臣作对,坚持自己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立场,绝不退让,纵然他是财政大臣。就是因为她的这种魄力与才华让大部分党内人慢慢的肯定她、认可她,不再带有色眼镜看待撒切尔,要做到这一点在当时从没女子进过内阁的环境下是多么的艰难,但是撒切尔做到了。在已经牢固的党内地位下,撒切尔抓住机遇,敢领风骚,竞选保守党领袖。组织影子内阁,崎岖征程,任反对党领袖。在当选为党的领袖后撒切尔做了共同市场东方西方,准备掌权,率党获胜,对外政策和出访等事情。

撒切尔的政治生涯达到顶峰的时候来了,在1979年撒切尔夫人抓住机遇,出任首相,开始了她长达11年的首相之路。她上台便抛弃了“共识政治”。撒切尔信奉货币主义理论,上台后就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主要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私有化,二是控制货币,三是削减福利开支,四是打击工会力量。在1982年的马岛战争的胜利和一个四分五裂的反对派帮助撒切尔夫人在1983年换届选举中赢得压倒性胜利。1984年,她侥幸逃生,当爱尔兰共和军种植在布莱顿的保守党大会的炸弹。在外交事务上,撒切尔夫人与美国总统里根的密切的政治和个人关系,基于对共产主义的共同的不信任,与自由市场经济思想相结合。撒切尔夫人被戏称为英国的“铁娘子”。她热烈欢迎改革派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崛起。在1987年大选,撒切尔夫人在办公室赢得了前所未有的第三个任期。但争议性的政策,包括人头税和她反对任何与欧洲更密切地结合起来,保守党内部分裂,从而导致一个领导力的挑战。1990年11月,她同意辞职,继任保守党魁、首相为约翰·梅杰。1992年,撒切尔夫人被册封为终身贵族。曾四次访问中国,并于1984年在北京代表联合王国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总理的赵紫阳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为香港回归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这就是撒切尔轰轰烈烈的一生。“你可以随时改变立场,如果你想那样做的话,但我决不妥协。”不要因为别人这么做,你也这么做,不因别人持有不同意见或得不到别人的支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不要因为与众不同就人云亦云,不要怕不同。就我所看到的现象,现在的人不敢与众不同,怕事,怕自己的不同,努力使自己和别人相同,有不同的意见不敢发表,在别人都一致的意见下,怀疑自己的想法,最终自己的想法沉入大海。我想说的是即使我们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年轻人该有冲劲,有胆量。“我没有注意到我是个女人,我只当自己是个首相。”撒切尔那颗坚毅的内心,女人怎么了,难道女人天生就不如男人吗?在撒切尔看来自己和男人一样,男人能做的她也能做,男人不能做的她也能做。“ 我不会关心我的下属们说了什么,只要他们能按我说的去做。”当之无愧的“铁娘子”。“ 政治上,假如你想要的是空谈,去找男人,假如你想有所作为,去找女人。”极其难得的魄力。

第二篇:读龙应台《美丽的权利》一书有感

By Anna Lv AMDream

首次阅读龙应台女士的书籍,她的思维十分理性,下笔的文字犹如子弹,字字珠玑。很久没有遇到一本能让我凝神通读的书了,很久没有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了,很是惭愧。

谈美丽的权利,实则在谈女权,而面对这样的话题,人人都有自己的解读,就连我这样的女子都会有自己的认知,不管是激进派的,保守派的,借用本书的一句话,当我们在谈"女权"的时候,也不过就是在争取充分发展的权利。

才疏学浅的我,抱着一份敬意,分享自己在读这本书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对于女权背景的了解,我们就不能参与这个话题呢?在《美丽》这本书里,我的思考一直跟随着龙女士那只急切的笔,亦或是本书里收录的其他读者的文章来寻找答案。代序里她写自己,"毫无选择,而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我什么也不是,只是我自己。我对世界有着超出寻常的好奇;因为好奇,我得以用近乎童稚的原始眼光关照世界的种种,这种眼光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穿透力。我对人和事又怀着极大的热情,热情使我对人世的山浓谷艳爱恋流连。别人的流连也许以华丽的辞藻托出,我却喜欢简单,总想让自己的文字如连根拔起的草,草上黏沾湿润的泥土。"

《美丽》一书分为三辑,每一辑,都会有一篇主文章,以此引发不同观点的辩论,每一章辑里都有出彩的观点。开篇的一辑下笔之重,引起的争论之多,这里面的说了社会群体里各个年龄层的女性,她们或柔或刚,在依然重视男权的社会里,这些女性的生存现状,以及反映的一些由于观念导致的问题。由"查某人的情书"一文,可以读到,作者作为一名女儿,妻子,儿媳,大嫂,和女人,每一个角色都有许多烦杂的事务等待着她处理,究竟哪一个角色才是属于她自己?或许诸多中国女性有着同样的不解。

女性,我们在分担着社会给予我们的生育责任和家庭责任的同时,依旧要在工作场合发挥自己的作用。我们希望得到认同与理解,而不是处处透着一种被动接受的责任,这些是你应该去完成的事情,这样的态度,让人透不过气,也无法理解,这样的应该究竟从何而来?但我们依然能够理解,男性也有社会价值体系里给予的不能抗拒的压力,所以在家庭里,我们试着分担了繁杂的家庭事务,是出于爱和体谅,也是希望我们可以在同一个平等的位置上,相处与交流。

女性亦可在社会中,找到自我的社会价值,在《美丽》一书的第二辑星洲风波中,我们看到的女性理性探讨社会问题的可能,并且是从批评的角度出发,而批判有时候并不是不好,是出于希望得到改正,做的更好的关切之心。作为一个宽容的人或国家,我们要肯定真实的批评,合理的自我审视,适度的做出改正,善于接纳帮助自己成长的不同"声音".

最后一辑,以"啊,上海男人!"为主导,跳脱出了之前略显强硬的行文风格,转而舒缓俏皮了一些,上海男人作为地域特色化的一列分支,总被传闻得略显"娘娘腔",而旧时上海女子被形容的"嗲兮兮"得风情,现如今也是少有显见。于此同时国内的青少年成长问题也开始凸显,大家觉得男老师少女老师多,教育环境导致现在的男孩子越发的"温柔",女孩子越发的"勇猛",于是家长们开始担心,男生是否缺失的某些男性气概,而女生是否又太过男性化?这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或许是我们越来越重视男女平等问题的引线。

这本书写在1985年,而放在今日的中国,又完全没有距离感,有些问题依然存在,但可贵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女性开始发现自我,愿意为争取人性的平等发展的权利而努力。还是引用本书最初吸引我的一段话作为结束吧,"所以,当我们在谈女人处境的时候,我其实同时在谈男人的处境,因为,如果女人觉得自己被双重负担压得透不过气,如果她觉得丢失了性别和自我造成了心灵和情感的残障,如果她的女人角色使她疲惫不堪,力不从心,那么与她共处的男人,下厨也罢,不下厨也罢,怎么可能生活在幸福快乐中呢?"

2016年4月17日

第三篇:手机依赖与与手机消费情况调查问卷

大学生手机依赖及手机消费状况调查表

为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及手机消费的现状,以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积极的降低手机依赖及合理手机消费的措施,增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恳请同学们积极配合本次调查,并请如实回答,您所提供的情况,我们将严格保密,衷心感谢您的合作!

请在您认为合适的答案标号上打“√”。

一、基本情况

1、您的出生年月:年月

2、您的性别:①男②女

3、您是大几的学生:①大一②大二③大三④大四以上

4、您每月的生活费:

①300元以下 ②300-499元 ③500-699元 ④700元以上

5、您的主要消费来源: ①父母②奖学金③勤工俭学④其它

二、主要内容

6、您每月的话费:

①20元以下②20-39元③40-59元④60元以上

7、您买手机的原因:

①方便联系②身份显示或赶时髦③找工作需要④其它

8、您大约多久换一次手机:

①半年以内②一年③两年④两年以上

9、您现用手机的价格:

①500元以下②500-799元③800-1099元④1100元以上

10、您购买手机时关心的问题(可多选):

①价格②功能③辐射④品牌⑤时尚⑥售后服务⑦其它

11、您手机使用最多的功能(可多选):

①打电话②发短信③上网④玩游戏⑤聊QQ⑥拍照摄像

⑦钟表或闹钟⑧其它

12、您平均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

①1小时以下②1-2小时③2-3小时④3小时以上

(注: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主要包括发短信、打电话、聊QQ、上

网、玩游戏以及使用手机其他的娱乐功能的时间。)

13、您平均每月发短信的数量:

①50条以下②50-100条③100-200条④200条以上

14、您在特殊场合(图书馆、讲座、课堂、开会)会将手机设置成静音、振动或关机吗?

①一定会②经常会③很少会④不会

15、您晚上关机吗? ①一定关②经常关③有时关④不关

16、如果出门忘带手机,以下描述最符合您的情况:

①感觉不安,想方设法回去取手机②有点担心,但觉得问题不

大③无所谓④也许是件好事

17、您有时是否会下意识地找手机,不时地拿出手机来看看是否有未接电话或短信:

①经常②较少③偶尔④不会

18、当一段时间(半天或一天)手机铃声不响时,您会感觉:①非常不安②有点落寞③没感觉④很清静

19、当手机铃声来临时,您会感觉:

①有满足感和兴奋感②直接接听或查看,没什么特别感觉③会有被打扰的感觉④厌恶的感觉

20、有手机相伴感觉才踏实,如果没有手机便会觉得自己与外界失去联络,感觉孤单和失落?

①经常②较少③偶尔④没有

21、每天手机呆在您身边的时间有多长?

①从不离身②经常带在身边③有时会带④能不带就不带

22、手机幻听是:出现有时会误认为别人的手机铃声是自己的,总有“我的手机铃声响了”的错觉,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会觉得不适应等症状。您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①经常②较少③偶尔④没有

23、您是否经常害怕手机自动关机?

①经常会②较少会③偶尔会④不会

24、假如让您离开手机,您最长能忍受的时间是多久?①1天以内②2-7天③8-14天④两周以上

25、您是否会出现过由于经常发手机短信或玩游戏而导致的手指酸软不灵活或手指发麻的现

象?①经常会有②较少会有③偶尔会有④没有

26、以下哪种描述符合您的情况:

①无论什么事情,我往往都喜欢与人当面解决,不喜欢手机通话

短信等不直接的方式

②除了难以启齿的事情或在不方便通话的时候我会用发短信的

方式外,我都倾向于与他人当面或者通电话解决

③经常喜欢有手机短信或电话的形式解决问题④无论什么事情,我都喜欢用手机短信的方式解决

27、当手机经常连不上线、收不到信号,您会不会感到焦虑和无力,脾气也暴躁起来?

①经常会②较少会③偶尔会④不会

28、最近经常有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出现吗?

①经常②较少③偶尔④没有

29、您是否只要闲下来就会不自觉地摆弄手机?

①经常会②较少会③偶尔会④不会

30、接听电话时您是不是常觉得耳旁有手机的辐射波环绕?

①经常②较少③偶尔④没有

31、手机在给您带来方便的同时,是不是也让您对它产生了依赖性?①是,非常依赖②是,比较依赖③是,有时感觉④不是,根本没有

32、您知道手机依赖吗?

①非常了解②比较了解③知道一点④不知道

33、您认为手机依赖对大学生的健康有影响吗?①影响非常大②影响较大③影响较小④无影响

34、您怎么看待手机的依赖性(多选题)

①普遍存在,很正常

②这是随着手机使用的频繁、功能的发达产生的③父母太早给子女买手机养成的习惯,家庭因素④与网瘾类似,也会上瘾,影响个人生活状态⑤后果很严重,会对学生产生心理疾病⑥其他

35、对这样的现象,您认为应该怎么做(多选题)

①引起学校的重视,必须进行干预和控制②家长积极配合,引导子女正确使用手机③自己多参与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事,尽量控制④其他

调查员:调查日期:年月日

第四篇:读《法律与宗教》有感

——读《法律与宗教》有感

题记:根,就是本质。每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应该回归到根以寻求解脱,而不是流于形式,高喊口号,大声宣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这曾经是一句让诸多法律学子产生共鸣的话。直到到了今天它仍旧保存着自己的意义。在我看来,它像警钟,时刻提醒法律工作者不要偏离应有的方向。

很明显,信仰缺失已经成为现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觉得这个时候任何谈论信仰价值问题的人都不是务实的人,都不是有革命性的人,都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负责任的昏庸懒惰之人!我们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就是找回我们的信仰!作为法律工作者(虽然我只是个学生),我们的责任就是通过努力让大家信仰法律,而不是告诉大家去信仰法律!

其实在我看来,《法律与宗教》一书最珍贵的一句话是:“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这就是法律的悲哀,然而现在,这种悲哀正在慢慢变成现实。为什么会这样,下面我将简要分析。

从前,中国历来是人治的国家。五四运动之后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文化大革命最后到改革开放,西方文化逐步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被极大地破坏,从而有了依法治国的立足之地。但问题的根源是,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让“人治”成为任何一个中国人都难以抗拒的习惯。加上法律的修订,法院的裁决都是由人参与完成的。于是,有了新思想的中国人(改革开放和互联网出现后,人们更容易接触新事物新思想,也更容易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所以,每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判断标准。所谓的新思想也就是让中国人不能轻易相信中国社会传统思想的各种思想的总和。)便不太容易能相信这种畸形的法律体系。这种情况到了近年,伴随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的物质欲望越来越多,人们也变得越来越现实。为了生存,很多人都开始运用自我膨胀增强自己的信心以鼓励自己继续生存在这样的社会中,这些人开始盲从(盲从于自己活着盲从于有金钱权力地位的人)。于是更不把法律放在眼里,不再信任法律,更不会有什么信仰。

最可怕的现象莫过于人们仅仅以为法律就是惩罚人的工具,一旦有人能够逃

避躲避甚至承受住这种惩罚,他就敢肆无忌惮的触犯法律!现在,我已经心惊胆寒于我的想象——所有人都不再信任法律„„

法律究竟由何而生?这个问题其实再简单不过:就是为了调整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为构建一个现代和谐社会奠定基础!如果法律做不到这些,也就没有必要也么有资本让大家相信,更别说去信仰!

说到这,我要问了,现在的法律能做到这些吗?法律能做到的话,法院能做到吗!为什么新中国成立这么久以来,中国已经进步了这么多之后,还有很多人认为中国是人治的社会。就是因为有些人在鼓吹公平的时候自己却贪得无厌的去压榨别人!这些压榨当然不像地主似的那么残忍,而是用一种强制欺骗的手段(你让我信你,我不信你你就会打压我,但是如果我信你你又做不出让我能相信你的事),利用所有人的信任和天真,再加上手中已有的钱或者权,来谋取自己灰色的利益。说白了就是中国在政治体制改革上没有任何作为,大家抱着封建主义思想过着无产阶级的生活,能不出问题吗!

写到这,貌似离题越来越远了,其实不是。这就是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做根:治病要治根。所有的问题所有的弊病都是相通的。法律信仰缺失也就归结于信仰缺失,信仰缺失也就归结于人们精神文明道德观念的丧失,如此一来也就必须从问题的根源开始寻找:国家政策的问题,或者全国人民的问题。但是当这个社会被很大程度上细化之后,一切问题又都归结于“根”的问题的时候,谁来负责任解决?我认为,一旦这种情况出现,那就是全体人民的责任,所有人都有义务去解决问题,至少投入一定的力量来参与解决问题。这会儿,也就不分你的能力、地位或者财富了,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我想,一个学生都能看见的问题专家们肯定更容易就发现了,但是为什么没有专家站出来解决,没有专家站出来以身作责身体力行,甚至没有专家稍微的不去妥协一下!我很不明白,这就是社会黑暗的力量,这就是人性黑暗的力量,这就是人?

从小,我就听大人们的话:“如果你不能改变社会那么就融入它、适应它。”于是我进入了社会,融入了他,适应了他,败给了他!我现在无比的后悔,我后悔没有读懂这句话的前提:“如果你不能改变这个社会”!

我,有没有曾经试图改变过这个社会!

第五篇:读《困境与超越》有感

读了《困境与超越》使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引路人,我们是不是该尽最大努力地追寻胸罗万象呢?因为我们要站得高,才能把生命读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才能把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世事的无端与诡异,传授给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学子们。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

教师的幸福也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他完全可以进行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

教师要达到上述的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如教育创新,虽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之一,但是对于创新教育的论述,现在可能并没有超过陶行知。因此,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其实只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大师的对话而已。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从过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兴庆区三小:叶兰琴

上一篇:当你迷茫时看的九句话下一篇:大棚监控系统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