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2022-12-10

环境保护是关系到千秋万代的大事, 也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人类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出持续的努力。为此我国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以增强国民的环保意识。而环境教育是落实我国环境基本国策的重要措施, 是提高全民环境意识的重要形式。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是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在这一时期开展环境教育, 增强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并强化环保行为,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一) 教学的便利性

现行初中生物课本中有专门针对环境教育的章节, 这就为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提供了便利。

(二) 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 政府已经认识到了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并大力呼吁保护环境, 制定了包括《环境保护法》在内的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各种以保护环境为宗旨的社会团体相继成立。2003年, 教育部正式印发《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 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春季起, 在中小学开设环境教育专题教育课;同年, 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 提出环境教育是新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将环境教育作为跨学科主题纳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并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各个学科中。这就为环境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 素材的易得性

水污染、大气污染、沙尘暴及洪涝灾害等环境问题随处可见, 学生能够亲身经历各种环境问题, 切实地感受到环境问题的威胁, 激发忧患意识, 提高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到目前教育体系、教师自身素质的限制, 特别是应试教育的影响, 中学环境教育的开展无论在普遍性、深入程度、教育方式、教育目标和学校的重视程度等方面远不尽人意, 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中学校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以应试教育为主导的现行的教育体系中, 各学校盲目追求升学率, 而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各中学的环境教育也大多是以应试为导向, 没有纳入主体教学规划, 从而缺少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对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 从而实施力度不够。

2、环境教育的随意性很强。由于在个别学校的实际教学体系中对环境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对多数教师而言, 环境教育过程的自发性、随意性情况较多, 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

3、环境教育方式单一。环境教育需要课堂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师通过课堂教育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环境知识的同时, 需要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亲身体验自然环境, 实地了解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 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但在教学实际中, 学校环境教育多以课堂讲授为主,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很少。从而使得环境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4、教师的自身素质不能满足环境教育的需要。一方面, 现有教师大多缺乏专门的环境知识教育;另一方面, 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 由于升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的日常工作以应试为主, 再加上对环境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 教师很少为环境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付出过多努力。使得大多教师缺乏专门的环境知识, 限制了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

三、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建议

(一) 对生物教师进行专门的环境教育培训

环境教育的成败常常取决于教师。由于目前我国中学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教师的环境教育意识还比较淡薄, 普遍缺乏环境教育的专门知识, 对所有教师开展环境教育培训的成本太高且成效不大。根据目前我国中学师资力量及教材内容的设置情况, 可以考虑由生物教师承担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 对生物教师进行专门的环境教育培训, 包括职前教师环境教育培训和在职教师环境教育培训, 从而在中学中培养一批拥有较高水平的环境教师队伍, 这是环境教育成败的关键。

(二)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将中学环境教育纳入法制轨道

法律、法规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保障。首先要制定完善的环境教育法律、法规, 尽可能将与环境教育有关的都纳入法律当中, 为环境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其次, 要加大环境教育的宣传力度, 提高各中学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 提高中学教师的环境教育意识, 建立起由生物教师为主, 各相关学科教师为辅的多层次渗透式环境教育模式。

(三) 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采用灵活多样、因地制宜的环境教育方式

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并促使其采取保护环境的行动。所以在通过课堂传授环境理论知识的同时, 还需将学生带出课堂, 亲身体验各种环境问题, 让其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提高环保意识;同时, 通过指导学生诸如爱鸟护鸟、植树造林活动, 增强保护环境的动手能力。另外, 根据各学校具体情况 (如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不同) , 开展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可以充分利用资源, 提高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 加大宣传力度, 营造全民环保的社会氛围

这一方面可以为学校正规的环境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提高学校、教师及学生的环境意识;另一方面, 可以形成正规教育的有益补充, 以达到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

摘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世界经济发展的世界性问题, 我国的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在中学生中开展环境教育, 是提高全民环保意识的关键环节。本文首先论述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可行性, 并分析了我国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然后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开展环境教育的实践;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问题,环境教育,生物教学

参考文献

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中职学校英语语法教学问题分析与对策下一篇:谈分子生物学实验教改及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