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熹的心性论

2022-07-12

第一篇:浅谈朱熹的心性论

论析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

参考资料:巴蜀论文网:http://sclunwen.com/ BLOG:http://lunwenbashu.blog.163.com/

论析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

【摘要】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由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阶级地位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不等于说它在当代就失去了使用价值。文章以《朱文公政训》为例,从平易近民、为政之本,忠于职守、勤政敬业,秉公去私、勇于任事,求真务实、严信执法等几个方面梳理了朱熹的行政理论思想,以期对当今行政伦理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朱熹 行政伦理 平易近民 严信执法

自国家产生以来,我们的祖先就注重对行政伦理—官德的思考,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官箴书。本文就以《朱文公政训》为例,对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和实践进行梳理,以期对当今行政伦理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平易近民,为政之本

“平易近民,为政之本”是古代君主立国安邦的根本。《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周公就认为周文王之所以能建立周的基业,关键在于得到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必须“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①同时这也是各级官吏应当具备的基本的行政伦理道德。朱熹对此非常重视,“为守令第一是民事为重,其次则便是军政。”②“平易近民,为政之本”。③既然以民事为重,首先应当爱民,爱民就应当有一颗为民之心,民众就会为之感动,“因论郡县政治之乖曰:民虽众,毕竟只是一个心,甚易感也。”④关心民众的疾苦,为民兴利除害,“而不能为斯民除害去恶,岂不诚可罪耶?某尝谓今之世姑息不得,直须与他理会,庶几善弱可得存立”⑤。对于民事要“事如大小,为之必成;害无大小,除之必去”。⑥爱民重民、关心民众疾苦必然通过具体的事项反映出来,在传统社会老百姓最关心的莫过于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具体到民政事务可概括为:省赋税,兴水利,善赈济等措施。朱熹在这几方面都有所关注:

其一,在赋税方面,他指出“今之赋轻处更不可重,只重处减似那轻处可矣。”⑦在与杨通老论及纳米事时,朱熹认为“今日有一件事最不好:州县多取于民,监司知之当禁止,却要分一分,此是何义理?”⑧其二,在兴修水利方面,主要强调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减少灾害的发生,占据主动的地位。“平居须是修陂塘始得。到得旱了,赈济委无良策,然下手得早,亦得便宜。”⑨“赈济无奇策,不如讲水利,到赈济时成甚事?”⑩其三,在赈济方面,朱熹主张赈灾济民之事应当未雨绸缪,事先做好准备,如朱熹在南康时,“才见旱,便刬刷钱物,库中得三万来贯,准拟籴米,添支官兵,却去上供钱内借三万贯籴米,赈籴早时籴,得却籴钱还官中解发,是以不阙事”。与救灾相关之米粮之处理,地方官尤需费心,应适当处理籴米粜米之事。赋税的征收、水利的兴修、赈济得当关系到民众切身的利益,关系到国家秩序的稳定甚至生死存亡,因此作为行政伦理的第一项伦理就应当是重视民生,平易近民。

忠于职守,勤政敬业

“忠于职守,勤政敬业”是古代统治者和士大夫大力提倡的官员必须具有的道德规范,也是实现民为政本的基本途径。早在西周时期,周文王就“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勤于政事,不敢有丝毫懈怠。朱熹批判了南宋当时士大夫得过且过,苟且推托的陋习:“惟以苟且逐旋,挨去为事,挨得过时且过,上下相咻以勿生事,不要十分理会事,且凭鹘突;才理会得分明,便做官不得。有人少负能声,及少经挫抑,却悔其太惺惺了了,一切刓方为圆,随俗苟且,自道是年高见识长进。当官者,大小上下以不见吏民、不治事为得策。”并且发出了“风俗如此,可畏可畏”的感叹!随后指出人之仕宦要尽心尽职,忠于职守,就必须心存“先其事而后其食底心。” 不仅如此朱熹还具体提出了忠于职守,勤政敬业的途径和方法。首先应当有尽职之心,“心在此应事,不可谓之出在外。”“大凡事,只得耐烦做将去,才起厌心便不得”。“古人立事,亦硬著做,以死继之而已。”其次做事应当讲求方法,“凡事自有恰好处”。主要有,其一,凡事应当格式分明,“做官须立纲纪,纲纪既立,都自无事”。“每点追税,必先期晓示。”其二,各种事项要分簿登录,分橱收藏,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解决而不拖延。“公等他日仕宦,不问官大小,每日词状须置一簿,穿字号,录判语;到事亦作一簿,发放文字亦作一簿,每日必勾了号,要一日内许多事都了方得。若或做不办,又作一簿记未了事”。“了即勾了,未了须理会教了,方不废事。”其三,合众商量,“或大事可疑,卻合众商量,如此事都了,并无壅滞。”其四,严立程限,针对胥吏沉滞公事,朱熹提出“看百弊之多,只得严限以促之”才能按时完成。

秉公去私,勇于任事

“秉公去私,勇于任事”是古代官员的又一行政伦理道德规范,也是实现民为政本的又一基本途径。孔子指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能不正”。朱熹深深懂得公和正对官员从事政务的重要性,“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若公时,做得来也精采,便若小官,人也望风畏服;若不公,便是宰相,做来做去也只得个没下稍。”士人和官员必须懂得公与私的不同,明确区分公与私,消除私心,树立公心。一个人若能无私,就能受到人们的尊崇。

要想真正做到公正无私,应当做到:一是不计利害,在个人私利和公利产生冲突之时,敢于重公利舍私利,严于律己,公而忘私,朱熹很是赞赏“李椿年行经界,先从他家田上量起”的做法。二是不党亲戚,正确处理好公私关系。如有亲戚托人求举,朱熹认为“亲戚固是亲戚,然荐人于人,亦须是荐贤始得”。三是勇于任事,不避祸福,要想秉公就要守正而不畏权,而现实往往权大于正,坚持守正就可能危及个人前途、乃至危及生命安危,“若既要为大官,又要避祸,无此理”。做官就要“硬著做,以死继之而已”。四是不贪贿赂。朱熹对受赃者深恶痛绝,主张加一严刑,“大字而配去”。

求真务实,严信执法

求真务实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也是平易近民、勤政敬业、秉公去私的根本,也是官员行政伦理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了解事实的真相是从事行政事务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探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关于盐法的弊端,朱熹认为“如立定格,六斤不得过百钱,不知去海远处,搬担所费重,此乃许子之道,但当任其所之,随其所向,则其价自平。天下之事,所以可权衡者,正谓轻重不同,乃今一定其价,安得不弊?又论汀寇止四十人,至调泉、建、福三州兵,临境无寇,须令汀守分析。”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对策,这才会有的放矢,解决问题。再如国家命令诸县造战船,“召匠计之,所费甚巨”。张直柔通过缩小比例,造一小船,“比成推算,比前所计之费减十之三四。”可见,求真务实才能真正的维护民众利益、节省国家开支,保证社会的稳定。另外,行政文书应当实事求是,“吏文只合直说,其事是如何,条贯是如何,使人一看便见方是”。不能舞文弄墨,不着边际,“被几个秀才在这里翻弄那吏文,翻得来难看„„今只管弄闲语,说到紧要处,又只恁地带过去。”

遵守法制、严信执法是官员行政伦理道德规范的又一重要内容。《曲礼》谓“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朱熹认为为政必须“令行禁止”,“号令既明,刑罚亦不可弛。苟不用刑罚,则号令徒挂墙壁尔。与其不遵以梗吾治,曷若惩其一以戒百?与其覆实检察于其终,曷若严其始而使之无犯?曰做大事,岂可以小不忍为心?”并对宽与严做了新的解释,“要以严为本,以宽济之”。何谓“为政者当以宽为本,而以严济之”?“须是令行禁止,若曰令不行、禁不止,而以是为宽,非也!”“今人说宽政多是事事不管,某谓坏了这 ‘宽’字。”但也不能过于严。无论宽与严,必须以求真务实、明白事理,懂得分寸为前提,这一点朱熹说得非常明白:“在人如何处置,然亦何消要过于严?今所难者是难得晓事底人,若晓事底人历练多,事才至面前,他都晓得依那事分寸而施以应之,人自然畏服。今人往往过严者,多半是自家不晓,又虑人欺己,又怕人慢己,遂将大拍头去拍他,要他畏。”宽严必有度,这个度就是法,应当依法为尺度。从朱熹的宽严的论述中,严的含义更多的是,严格依照法律行事,尤其是对违背法律政令的行为要严格处理。

不可否认,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由于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阶级地位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这不等于说它在当代就失去了使用价值。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放眼新的历史时期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朱熹的行政伦理思想在执政中真正体现“民为政本”的理念,真正做到忠于职守,公正无私和培养求真务实,严信执法的风气等几方面值得我们深思,有利于指引着我们寻找当代的行政管理之魂。

注释

①冀昀:《尚书·无逸》,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第199页。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朱熹:《朱文公政训》,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1~19页。

第二篇:心性所向,美丽所往

人的生命之花随心性绚丽绽放,无论多么渺小,也许有一天也会成为苍天大树,不要刻意去追求名牌时尚,普通,也是一种美。静静地在漫漫人生路上踽踽独行,心性所向,美丽所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从众心理愈演愈烈,名人效应愈来愈甚,“丽媛style”的皮包及风衣使“例外”销量上涨,英国品牌因一条宝石蓝

连衣裙“一夜成名”。在这喧嚣的尘世,我们因何使人生之花绚烂——心性所向,美丽所往,自己的人生之花要用自己的双手去栽培,去呵护。一件风衣,一件连衣裙若就能改变自己的行动,那我们如何无悔于人生。活出自己的风格,不要被大众的风波逐流。人生航程上的舵要由自己的心性去掌握。漫溯于长长的历史河流,惟有随自己心性而活的人,方能被历史铭记,不被时间湮灭。在那个宗教思想根深蒂固的年代,他的出现,他勇敢挑战宗教思想,提出了震惊世人的“日心说”,面对质疑,嘲笑,迫害,世人的无知,他决定坚持自我,不入世俗,随自己的心性而活。最终,他用他的鲜血与伟大的身躯来保卫学说,他已经视死为无物,他不畏惧。他的名字被记载在史册上,永不消磨。坚持自我,随心性而活其实并不易,困难,痛苦时时都在阻碍着我们,只有冲破重重束缚,抓住黎明的曙光,心性所向,美丽所住。无论何时,都要用一颗虔诚的心去面对一切。她的一生坎坷万状,她曾一度沦落为在餐馆洗碗。繁重的经济负担,孩子的教育资金,一切的一切压得她快喘不过气来了。可无论多么困窘,她决不会用写的不好的诗来混口饭吃。她不愿与其他人一样,把诗作为生活的工具。她总是十分虔诚地对待诗,她总是用最好的诗来回报欣赏它的人。在她的心中,诗的神圣是不容侵犯的。她就是著名的诗人——玛丽娜�茨维坦耶娃。梦的一方,心的那一头,我们荡起双浆;驶向心之所向,那是美丽的天堂。无论自己多么无助,无助,都不要盲目地投身于从众河流之中,心性所向,美丽所往。平凡也很美。

第三篇:浅谈密尔的《论自由》

现代西哲期中作业

浅谈密尔的《论自由》

约翰·密尔是西方近代自由主义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密尔的自由思想在边沁功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开创出一个新的超越边沁的自由主义体系,标志着现代自由主义开始取代传统自由主义走上历史舞台。《论自由》是其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该书主要论述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即社会能够正当地施之于个人之上的权力的性质和界限。还涉及多数人的专制、思想自由及言论出版讨论自由、个性自由、个人之间联合的自由等诸多课题。密尔似乎站在了一个比他所在的时代高得多的平台上呐喊,这种超前使他成为西方乃至整个世界自由主义思想的标志性人物;而且这种超前的理论至今仍对当今世界各国的社会改革影响巨大。

密尔的《论自由》是一部充满社会关切的著作,是针对当时英国社会发生的“文明停滞”及物质至上等问题提出的改良方案。密尔希望通过对个人自由的声张、界定和实现来使得英国社会摆脱社会发展困境而走向整体繁荣,尤其是文化道德方面的社会进步。《论自由》提出了三个重要概念作为其社会改良方案的主轴,即伤害理论、自由平等地讨论和自担风险。这些概念在我国很少被系统地研究和讨论。

一、密尔社会发展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论自由》写于1859年,英国正经历着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物质财富及商品贸易的迅速发展,对外贸易和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英国成为世界工场。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英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也在上升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成为实力雄厚的日不落帝国。但是英国在经济快速发展后却出现了社会变革的瓶颈期。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给国家带来巨额财富的同时,也让君主立宪制的英国面临社会管理的困境:巨大的殖民经济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众多的殖民地并不安宁,国内民众的民主意识不断提升,工人阶级力量增 1 / 6

现代西哲期中作业

强,中产阶级人数扩大,以工人阶级为代表的社会大众开始寻求政治权利的扩张和巩固,呼吁推动议会改革,大宪章及权利法案构建的政治体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民主政治的需求;传统社会生活中的习俗惯例与新兴的资本主义思想发生了猛烈地碰撞,人们希望打破传统束缚、寻求广泛的个人自由;社会文化道德发展呈现出“平庸化”缺乏创新和个性,文化发展似乎进入停滞期;因而“进步”成为当时英国社会的重要价值,广为存在的社会疾苦和经济动荡,加上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种种冲突„„创造了一种后来被称之为“英国问题的条件”。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们和不同的社会运功给予了不同的回答。

密尔认为英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发展的危机之中,社会格调低下。社会上占垄断地位的重商主义和物质崇拜,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造成了威胁,使得英国存在“文化发展停滞”的危机,民众的知识素养和道德水平在下降。在政治生活中,英国议会的民主制度并不能体现真正的公意,而类似法国大革命式的政治改革仅带来政权更迭而并未能带来社会的持久进步。民主的自治政府成为“每人都被所有其余的人管治的政府”,中产阶级把持议会政治的主导权,而不是真正代表民众。密尔认为这种危机的原因在于日益严重的多数人专制,主要表现为国家权力、社会权力以及公共舆论等对个人自由的侵害和干预。其中公共舆论形成的专制最为严重,若改变现状,必须从保护和扩大个人自由权利入手。密尔认为社会进步不仅在于经济政治的发展,更重要地是人民道德文化上的进步,其中个体性及个人自由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源泉。当社会出现不重视文化进步且个体性丧失的情况时,就像当时英国多数人专制所造成的社会危机那样,对个体性及个人自由的声张和保护则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而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密尔的功利主义原则对自由主义的包容和吸纳,“只有充分发展个体性的人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而也只有这些人才最有可能对作为整体的社会作出比较大的贡献。”

2 / 6

现代西哲期中作业

二、密尔的言论自由观

个人在内心进行认知活动、道德判断后必然会形成看法和思想,将这些所闻所思以某种形式表现于外即是言论自由。但凡人之所至之处语言都会相伴而至,离开了言语表达这一载体思想自由就无从实现。一直以来六们围绕言论自由的争论从未断绝。密尔《论自由》一书共分五章第二章“论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就占据了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密尔认为,言论自由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言论自由有助于人们增长知识和获取真理。关于言论自由对获取真理的促进作用,约翰·密尔对此作了详尽的论述。在阐述中密尔将情况分为两类。第一类公认意见是绝对真理,被压制的意见是错误的。密尔认为被压制的意见即使是错误的,它也能促进人们对真理的思考;而公认的意见即使是正确无误的,它也需要与对立的声音交锋以增强与保持自己的活力使其更深入人心。他在文中写道“即便我们可以确定其错误,禁绝他仍为过错”,“因为经过真理与谬误的碰撞,会让人们对真理有更清晰的体会和更生动的印象”。并且“无论多么正确的意见,如果不能时常经受充分且无所畏惧地讨论,它都只能作为僵死的教条而不是鲜活的真理而被持有”。上述这一类情况其实是密尔为了方便论述而假设的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第二类情况更为普遍,即被压制的意见是或者部分是正确的。在此种情况之下。“任何禁止自由讨论都是认定了自己绝对无误”,而事实上,“我们永远不能确定我们所竭力要禁绝的意见是错误的”。纠正自己错误的最好办法就是允许充分的自由讨论,从对立意见中修正自己的观点。“在人类智慧的当前状态下,难有通过意见的纷歧多样,才能使真理的各个方面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真理必有赖于两组相互冲突的理由的公平较量。

第二、言论自由是人的尊严的体现是个性发展的催化剂。一个自由人通过自己的理性与良知去选择、搜集信息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其个人价值的体现。若其言论自由被限制,则无疑降低了他作为自由人的内在价值,贬抑了他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因此言论自 3 / 6

现代西哲期中作业

由权被视为人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不言而喻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密尔还认为言论自由能够帮助人们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对于个人才能的发展和自我完善有重要价值。正是因为言论自由才使得人人都可以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态度,形成各不相同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个心智得到发展的独立个人。言论不自由的时代必定是一个谎言流行、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的时代。约翰·密尔目睹过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他非常警惕“社会暴虐”,即社会将集体的意志强加于每一个社会成员,抹杀人的独特个性和首创性。因此他号召要在这样一个社会意见占主导的时代反抗这种社会权力对思想、言论及人各方面的压制,让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以言论自由促进个性的自由发展,从而保持整个社会的丰富多彩和蓬勃生气。

三、密尔《论自由》中的社会发展观

密尔认为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功利主义原则的两大内容和价值目标。《论自由》是对社会进步所作的论述,集中论证了个体性及个人自由是实现社会进步的唯一的永恒的源泉。社会进步是个人自由实现的结果,而且这种社会进步应当是多元的,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可能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心。对于实现社会进步,个人的自由和个体性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尤其要通过实现和保障社会现实中的个人自由。因而,密尔的社会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西方传统,而这种改造之所以是有价值的,是因为它的本质在于实现个人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密尔关于社会进步的观点,具体则从以下三个概念的阐述中得到展现:

(一)伤害理论

又称自我保护原则,是密尔设定的外来干涉个人行为自由的最低标准。因为“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中任何成员的行为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就是自我保护。”“权力能够违背文明共同体任何成员的意志而对他进行正当干涉的唯一目的,便在于防止他对他人的伤害。”密尔通过伤害理论实现个人 4 / 6

现代西哲期中作业

自由权利范围的最大化,只要不侵害到他人的自由就不得被社会权力所限制或惩罚。《论自由》的目的是要确定一条极为简单的原则,使凡属社会以强制和控制方式对付个人之事,不论是以法律惩罚方式下的物质力量或者是以公共舆论方式下的道德强制,都要绝对以它为准绳。伤害理论被密尔用于保障思想言论自由、出版结社自由等方面,扩张了个人自由在社会中的范围,并且还应用到市场经济、政治统治、社会管理、文化传播等多个领域。伤害理论既是密尔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概念,也是其社会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二)自由平等地讨论

自由平等地讨论是个人的社会自由得以行使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进步的必要的制度性安排。自由平等地讨论是社会自由的重要载体,其中尤其对思想言论的自由具有重要意义。而思想自由是创造性思想的来源,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所在。包括行为自由在内的个人自由可以经由思想言论自由实现而获得充分保障,因为这种讨论提升了人们认识真理的能力,也为人们的行为提供理性化的基础。密尔认为有了一个能够对真理进行“自由平等地讨论”的平台,我们才能有理由假设真理的现实存在,并基于这种假设而理性行为。在社会活动中,人们基于“平等而自由地讨论”的程序设计,行政行为获得合理性和合法性,立法行为则获得其民主正当性,个人自由才有可能得到保障。

(三)自担风险

自担风险是个人的个体性发挥的重要表现,与伤害理论共同构成了个人行为自由的理论保障体系。“如果在涉及他人的事务上他并没有进行妨害,而是仅仅在涉及自身的事务上按照他自己的倾向和判断来行为,那么,表明观念应该是自由的;同样的理由,也证明了他应该被允许自负其责地将他的观念付诸实践,而不受干扰。”密尔认为,多样化的个性及其自由发展是人类福祉的首要要素之一;为了追求正义和真理的利益,人们应当得到承认在不妨害他人利益 5 / 6

现代西哲期中作业

的前提下寻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发展自己的个性。个性的多元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发展多元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对这种个体性的保障,从外部表现为“伤害理论”对外部权力干涉的排除,从内部则表现为“自担风险”对个人主体资格及责任能力的承认,由此在逻辑上组成了以个体性为核心向外发散的个人自由的权利保障范围。在个人事务的范围内,个人自由基于“自担风险”而不受任何外来权力的干预,而在此范围之外,个人的行为自由基于“伤害理论”而受到的必要的限制。

四、结语

密尔《论自由》的诸多观点,对于我国所进行的改革带来了启发性的思考。我们尤其应当关注的是:正如密尔所说“商品经济的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在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似应当更为重视政治、制度、文化、道德等其他方面的建设,保障个人自由权利和推动社会整体进步将是我国现阶段改革尤为值得重视的问题。

2015.5.10 参考文献:

《论自由》约翰·密尔 商务印书馆 1959年第1版(2014.11重印) 《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年1月第1版 《密尔<论自由>及其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启示》吴海燕 中国知网 《对约翰·密尔言论自由观的思考--读约翰·密尔<论自由>有感》胡诗雯 中国知网

《试论公民的言论自由》杨临宏 中国知网

6 / 6

第四篇:朱熹范文

朱熹(南宋)

xī]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1]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词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 美学思想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认为文与质、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

诗文选集:

1、百学须先立志。

2、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3、活到老,学到老。

4、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5、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7、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8、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9、胸怀坦荡,正大光明。

10、礼即理也。

11、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12、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诌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

13、朋友,以义合者。

14、涵养、致知、力行三者,便是以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15、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16、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

17、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18、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19、涵养为首,致知次之,力行又次之。

20、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21、施惠勿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22、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23、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24、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25、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月逝矣,岁不我延。

26、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1、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青玉案——朱熹

雪消春水东风猛。帘半卷、犹嫌冷。

怪是春来常不醒。杨柳堤边,杏花村里,醉了重相请。 而今白发羞垂领。静里时将旧游省。

记得孤山山畔景。一湾流水,半痕新月,画作梅花影。

3、春日——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4、偶成——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悟叶已秋声。

5、鹧鸪天——朱熹

暮雨朝云不自怜,放教春涨绿浮天。 只令画阁临无地,宿昔新诗满系船。 青鸟外,白鸥前,几生香火旧因缘。 酒阑山月移雕槛,歌罢江风拂玳筵。

6、浣溪沙——朱熹

压架年来雪作堆,珍丛也是近移栽。肯令容易放春回。 却恐阴晴无定度,从教红白一时开。多情蜂蝶早飞来。

7、西江月——朱熹

睡处林风瑟瑟,觉来山月团团。身心无累久轻安,况有清池凉馆。 句稳翻嫌白俗,情高却笑郊寒。兰膏元自少陵残,好处金章不换。

8、念奴娇——朱熹

临风一笑,问群芳谁是,真香纯白。独立无朋,算只有、姑射山头仙客。 绝艳谁怜,真心自保,邈与尘缘隔。天然殊胜,不关风露冰雪。

应笑俗李麤桃,无言翻引得,狂蜂轻蝶。争似黄昏闲弄影,清浅一溪霜月。 画角吹残,瑶台梦断,直下成休歇。绿阴青子,莫教容易披折。

9、菩萨蛮——朱熹

暮江寒碧萦长路,路长萦碧寒江暮。花坞夕阳斜,斜阳夕坞花。 客愁无胜集,集胜无愁客。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10、水调歌头——朱熹

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

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余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

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11、忆秦娥——朱熹

梅花发,寒梢挂著瑶台月。瑶台月,和羹心事,履霜时节。

野桥流水声呜咽,行人立马空愁绝。空愁绝,为谁凝伫,为谁攀折。

12、南乡子——朱熹

落日照楼船,稳过澄江一片天。珍重使君留客意,依然。 风月从今别一川。离绪悄危弦,永夜清霜透幕毡。 明日回头江树远,怀贤。目断晴空雁字连。

心性理欲论 在人性论上,朱熹发挥了张载和程颐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观点,认为“天地之性”或“天命之性”是专指理言,有至善的、完美无缺的;“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有善有不善,两者统一在人身上,缺一则“做人不得”。与“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有联系的,还有“道心、人心”的理论。朱熹认为,“道心”出于天理或性命之正,本来便禀受得仁义礼智之心,发而为恻隐、羞恶、是非、辞让,则为善。“人心”出于形气之私,是指饥食渴饮之类。如是,虽圣人亦不能无人心。不过圣人不以人心为主,而以道心为主。他认为“道心”与“人心”的关系既矛盾又联结,“道心”需要通过“人心”来安顿,“道心”与“人心”还有主从关系,“人心”须听命于“道心”。朱熹从心性说出发,探讨了天理人欲问题 。他以为人心有私欲,所以危殆;道心是天理,所以精微。因此朱熹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朱熹承认人们正当的物质生活的欲望,反对佛教笼统地倡导无欲,他反对超过延续生存条件的物质欲望。

第五篇:朱熹《观书有感》赏析

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半亩:形容池塘之小。

方塘:方形的水塘。

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意谓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此句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共徘徊:指都在如镜的水中来回闪动荡漾。

渠:它,指方塘。

活水:指流动不息的水。这句是回答前句的“问”。说是塘水清澈,能映照万物是因为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古诗今译:

小小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仿佛悠闲自在地在水面上来回游荡。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发源处不断地有活水流进来。正如读书一样,要想能够清晰明确地领悟,也要长期不断地开卷。

赏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多么深刻!

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所领悟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愉悦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

上一篇:浅谈学校德育教育下一篇:前台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