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酸教案人教版范文

2022-06-20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乙酸教案人教版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乙酸教案人教版范文

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2册第七章第三节乙醇与乙酸第1課时乙醇

必修2

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高一

化学

笔迹编辑

视频录制

【课

题】

第三节

乙醇

【学习目标】

1.学习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

2.学习内容:

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的概念,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学习程度:掌握乙醇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理解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的概念,认识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请写出苯的分子结构

结构式:

结构简式:

2、写出苯与液溴反应方程式: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设问〗同学们可知酒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它的分子式如何写?它有哪些主要性质和用途?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和研究。

从杜牧诗句可知,在古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掌握了酿酒的方法。酿酒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啤酒含酒精3%-5%

,葡萄酒含酒精6%-20%

黄酒含酒精8%-15%,白酒含酒精50%-70%

(以上均为体积分数)

苯的分子结构是什么样?

你能写出苯与液溴反应的方程式吗?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无色、透明、有特殊香味的液体;乙醇俗称酒精;

沸点78℃;易挥发;密度比水小;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

能溶解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

二、乙醇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

结构简式:

乙醇可以看成时CH3CH3分子中的一个H被—OH(羟基)取代衍变而来,请同学们试着叙述“烃的衍生物”概念。

烃的衍生物:

官能团定义:

“烃的衍生物”的性质主要决定于“官能团”。

乙醇的化学性质主要由—OH(羟基)

“官能团”决定。

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请同学认真观看乙醇催化氧化实验观察铜丝的颜色变化:

_____

______,

反应后,铜丝的质量

___

_.

1.

乙醇与钠反应

金属钠的变化

气体燃烧现象

结论

反应方程式:

2.乙醇的氧化反应

(1)燃烧:优质燃料

反应方程式:

(2)催化氧化

反应方程式:

[交流与思考]

检测酒驾时,用的检测仪器中有K2Cr2O7,它与乙醇发生了什么反应,产生什么现象,会让警察一测便知司机是否饮酒了?

四、乙醇的制法:

(1)发酵法:

乙烯水化法实质是乙烯与水加成的反应

(2)乙烯水化法:

乙醇结构式:

1、酒精完全燃烧后,生成的产物可用一种物质完全吸收,这种物质是

(

)

A、浓硫酸

B、浓NaOH溶液

C、碱石灰

D、无水氯化钙

2、某有机物6

g

与足量钠反应,生成0.05

mol

H2

,该有机物可能是(

)

A、CH3CH2OH

B、CH3-CH-CH3

C、CH3OH

D、CH3-O-CH2CH3

解题思路:先确定产物,再找出既吸水又与二氧化碳反应的物质。

解题思路:根据氢气的量求出该有机物的物质的量,然后求出其摩尔质量,即可选出。

1.下列物质不能氧化乙醇的是(  )

A.氧气

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酸性重铬酸钾溶液

D.稀硫酸

2.比较乙烷和乙醇的分子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两个碳原子以单键相连

B.分子里都含6个相同的氢原子

C.乙基与一个氢原子相连就是乙烷分子

D.乙基与一个羟基相连就是乙醇分子

3.已知分子中含有羟基的物质都能与钠反应产生氢气。

乙醇、乙二醇()、丙三醇()分别与足量金属钠作用,产生等量的氢气。则这三种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6∶3∶2

B.1∶2∶3

C.3∶2∶1

D.4∶3∶2

乙醇可以被多种氧化剂直接氧化,也可以被催化氧化。

注意烃与烃的衍生物结构的区别

要掌握生成氢气的量与分子中醇羟基个数的关系,注意认真计算,不可马虎

1、乙醇的物理性质:

2、乙醇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

结构式:

3、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与钠反应

乙醇与钠反应

处键断

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处键断

(2)燃烧:

催化氧化:

4乙醇的制法:

1.区别乙醇、苯和溴苯,最简单的方法是(  )

A.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振荡,静置

B.与乙酸在有浓硫酸存在的条件下加热

C.加蒸馏水后振荡,静置

D.加硝酸银溶液后振荡,静置

2.向盛有乙醇的烧杯中投入一小粒金属钠,下列对该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钠粒浮在乙醇液面上

B.钠粒熔化成小球

C.钠粒在乙醇液面上游动

D.钠粒表面有气泡产生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检测乙醇中是否含有水可加入少量的无水硫酸铜,若变蓝则含水

②除去乙醇中的微量水可加入金属钠,使其完全反应

③获得无水乙醇的方法是直接加热蒸馏

④获得无水乙醇的方法通常采用先用生石灰吸水,然后再加热蒸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4.下列有关乙醇的物理性质的应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于乙醇的密度比水小,所以乙醇中的水可以通过分液的方法除去

B.由于乙醇能够溶解很多有机物和无机物,所以可用乙醇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

C.由于乙醇能够以任意比溶解于水,所以酒厂可以勾兑各种浓度的酒

D.从化学学科角度看,俗语“酒香不怕巷子深”中包含乙醇容易挥发的性质

5.如图是A分子的球棍模型和B分子

的比例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A和B的关系是    。

(2)写出A分子在催化剂存在条件

下加热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B分子和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B在加热条件下能够与HBr发生反应生成溴乙烷,该反应类型是        。

6.乙醇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它可以用玉米、薯类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制成。乙醇和汽油经加工处理形成车用燃料即乙醇汽油。结合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试管里加入2

mL乙醇。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外焰中加热,使铜丝表面生成一薄层黑色的氧化铜,立即把它插入盛有乙醇的试管里(如图),取出铜丝,可以观察到铜丝表面   。写出灼热的铜丝插入乙醇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乙醇汽油作为一种新型车用燃料,符合我国的能源战略,推广使用乙醇汽油的好处是               (写出一条即可)。

(3)对于驾驶员酒后驾车,可对其呼出的气体进行检验,所利用的化学反应如下:

K2Cr2O7(橙)+3C2H5OH+4H2SO4

Cr2(SO4)3(绿)+3CH3CHO+7H2O+K2SO4

被检测的气体成分是   ,上述反应中的氧化剂是   ,还原剂是   。

7.按照下图装置持续通入X气体,可以看到a处有红色物质生成,b处变蓝,c处得到液体,则X气体可能是(假设每个反应均完全)(  )

A.CH3CH2OH

B.CO或H2

C.NH3

D.H2

8.下列醇不能发生催化氧化的是(  )

A.CH3OH

B.

C.

D.

9.A、B、C三种醇同足量的金属钠完全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消耗这三种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6∶2,则A、B、C三种醇分子里羟基数之比是(  )

A.3∶2∶1

B.1∶3∶1

C.3∶1∶2

D.2∶1∶3

10.有关催化剂的催化机理等问题可从“乙醇催化氧化实验”得到一些认识,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夹持装置省略)。

实验操作:预先使棉花团浸透乙醇并照图安装好;在铜丝的中间部分加热,片刻后开始有节奏(间歇性)地鼓入空气,即可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请回答以下问题:

(1)

被加热的铜丝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A管中可观察到                      现象,从中可认识到在该实验过程中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时参加了化学反应,还可认识到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时需要一定的         。

(3)实验一段时间后,如果撤掉酒精灯,反应    (填“能”或“不能”)继续进行。原受热的铜丝处的现象是

,原因是

解题思路:物质检验最简单的方法是从物质物理性质如颜色、密度、溶解性等方面考虑。乙醇、苯、溴苯都是无色液体,可以从溶解性、密度方面鉴别。

钠的密度比乙醇的大,且反应生成气体

,钠与乙醇的反应比较平缓。

用无水CuSO4可检验是否有水存在,因为无水CuSO4遇水

,

乙醇和水均与金属钠反应生

乙醇与水能以

根据成键原则,可以判断A和B的结构简式,它们都含—OH,性质相似,能够与金属钠反应,根据B在加热条件下能与HBr发生反应生成溴乙烷的特点可知该反应的类型。

(1)乙醇能将氧化铜还原为

,

故铜丝表面

;

CH3CH2OH在Cu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被O2氧化。

(3)

乙醇具有

,

K2Cr2O7具有

,二者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选项中气体均可还原CuO,但本题的关键点是所得产物冷凝后得到液体,该液体不可能是水(干燥管中盛有足量CuSO4),所以能确定X气体。

醇的催化氧化断裂的化学键是O—H键和连接羟基的碳原子上的C—H键。

三种醇与足量Na反应,产生相同体积的H2,说明这三种醇各自所提供的—OH数目相同,再根据题干信息算出各醇分子中—OH数之比。

(2)根据实验条件来判断催化所需条件

(3)醇的催化氧化是一个放热反应。据此分析问题,进行回答

第二篇:乙酸教案

夏邑高中

张子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初步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和主要用途。初步掌握酯化反应。

2. 了解乙酸化学性质及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3. 辩证认识乙酸的弱酸性。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2. 通过教学软件,介绍同位素示踪这一先进的科学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求实、创新、合作的优良品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教学用品:

多媒体 乙酸,CaCO3粉末、紫色石蕊试液。乙醇、浓硫酸和冰醋酸 饱和碳酸钠溶液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引入】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乙酸【板书】第四节乙酸

一、分子组成与结构

【提问】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简式。介绍乙酸的官能团——羧基。(设计意图: 强调羧基是乙酸的官能团。) 学生活动: 分子式:C2H4O2 结构简式:基)

教师活动: 【板书】

二、性质 乙酸又叫醋酸。 1.物理性质

官能团: (羧【指导实验】观察乙酸的颜色、状态、气味,观察冰醋酸。并看书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

学生活动: 乙酸是无色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和乙醇。 熔点:16.6℃ 沸点:117.9℃ 教师活动: 【板书】2.化学性质

【设问】初中化学书上已简单介绍过乙酸是一种有机弱酸。请同学们根据现有的化学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1)证明乙酸确有酸性;(2)比较乙酸和碳酸酸性的强弱。 【药品】乙酸,CaCO3粉末、紫色石蕊试液。 学生活动:讨论、归纳:乙酸具有酸性CH3COOH

CH3COO-+H+

乙酸的酸性大于碳酸 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 教师活动: 下面学习乙酸另一个重要的化学性质:与醇发生酯化反应。 【板书】2.酯化反应 【演示】 :乙酸乙酯的制备

请同学们一边观察实验一边阅读课本。观察、阅读的要点是:

1.反应所需的药品是什么?各起什么作用? 2.实验中药品的添加顺序。

3.反应后饱和碳酸钠溶液上层有什么现象?

学生活动: 乙醇、浓硫酸和冰醋酸。乙醇和冰醋酸是反应物,浓硫酸是催化剂和吸水剂。

先加乙醇,再缓慢加入浓硫酸和冰醋酸,边加边振荡。 饱和碳酸钠溶液上层有无色油状液体,并有香味。 教师活动: 【讲述】饱和碳酸钠溶液上层有香味的无色油状液体叫乙酸乙酯。 【板书】CH3COOH+HOCH2CH3【设问】

在上述这个酯化反应中,生成物水中的氧原子是由乙酸的羟基提供,还是由乙醇的羟基提供?

学生活动:有两种可能: (1)由乙酸的羟基提供。 (2)由乙醇的羟基提供。

教师活动:【软件演示】酯化反应机理 【小结】(1)酯化反应实质

CH3COOCH2CH3+H2O(乙酸乙酯)

酸脱羟基;醇脱羟基上的氢原子。

【讲解】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正反应是酯化,逆反应是酯的水解。正反应的催化剂是浓硫酸。

【设问】

(1) 在酯化反应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加冰醋酸和无水乙醇? (2) 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3) 导气管为什么不能插入液面下? (4) 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 学生活动: (1) 因为冰醋酸与无水乙醇基本不含水,可以促使可逆反应向酯化反应方向进行,使乙酸乙酯的产率提高。

(2) 浓硫酸起催化和吸水作用。 (3) 防止因加热不匀造成倒吸。 (4) ①溶解乙醇

②中和乙酸(便于闻乙酸乙酯的香味) ③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乙酸的酸性及酯化反应,通过学习我们对乙酸有了一个全面认识。 【随堂检测】

1 CH3COOH + C2H5OH CH3COOC2H5+H2O 平衡体系中加入H218O,过一段时间后,平衡体系中分子里含

18O的有机物是( ) A.乙醇 B.乙酸和乙醇 C.乙酸 D.乙酸乙酯 2 巴豆酸的结构简式为CH3—CH=CH—COOH,现在有①氯化氢②溴水③纯碱④2-丁醇, ⑤酸化的高锰酸钾溶液, 根据巴豆酸的结构特点,判断在一定条件下,能与之反应的物质是( ) A. ②④⑤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3 已知:①A是石油裂解气的主要成份,A的产量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水平;

②2CH3CHO+O2 2CH3COOH。现以A为主要原料合成乙酸乙酯,其合成路线如下

①写出A的电子式

②B、D分子中的官能团名称分别是

③写出下列反应的反应类型:

,②

,④

④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第三篇: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教案

古丈一中2015年下学期高二年级化学实验教案 高二化学备课组

乙酸乙酯的制取(2015年

日、

日)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加深对酯化反应的认识,归纳酯化反应中的注意事项; 2.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实验操作技能;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乙酸乙酯的制取方法。 ●教学难点

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1.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从理论上进行疏通; 2.教师设疑,学生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用具

试管、烧杯、试管夹、量筒、橡皮塞、玻璃导管、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火柴、温度计、石棉网。

乙醇、乙酸、Na2CO3饱和溶液、浓硫酸、蒸馏水。 ●教学过程

[提问]在前面学习“乙酸、羧酸”一节时我们学到了羧酸的一个重要性质——酯化反应。什么叫酯化反应呢?

[生]酸和醇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 [师]请大家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 [生]一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写。 [学生写下后]

[师]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要想得到较多酯,必须尽量使反应向有利于生成酯的方向进行。

[问]采用什么方法可使该可逆反应向生成酯的方向进行? [生]使反应物中的一种过量。 [追问]让哪种反应物过量较好?

[生]让原料易得、价格便宜、容易回收的物质过量。 [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若制乙酸乙酯谁过量好呢? [生]当然是乙醇了。

[过渡]下面我们以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来进一步认识酯化反应及其注

1 古丈一中2015年下学期高二年级化学实验教案 高二化学备课组

意事项。

[板书]实验:乙酸乙酯的制取

[师]请同学们写出制乙酸乙酯的原理。 [生]一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写。

[师]教材上已给了我们方案,下面我们分析教材所给方案的每一步中需注意些什么,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 [问]进行第

1、2步操作时需注意什么?

[生]进行第1步时,除了考虑加乙醇过量外,还应在装乙醇、乙酸、硫酸前事先向试管中装入少量碎瓷片,以防止受热液体暴沸。第2步中给试管加热时,温度不宜过高,要保持在60℃~70℃左右。 [问]第2步中温度为什么不宜过高?

[生]温度过高会产生乙醚和亚硫酸等。对了,老师,既然应将温度控制在60℃~70℃,水浴加热不更好吗?

[师]这位同学能想到用水浴加热,说明他对水浴加热的条件掌握的很好,希望其他同学都能像这位同学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水浴加热比酒精灯直接加热是不是更好呢?答案是肯定的,用水浴加热更好。 [过渡]请同学把改进后的装置画出来。 [学生画出后]

[师]请同学们按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并指导] [实验完毕]

[师]饱和Na2CO3溶液上面多了一层油状液体,大家闻闻它的气味。 [生]有果香味。

[师]这一层有香味的油状液体就是乙酸乙酯。

附:高二年级实验安排表

第四篇: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 受精作用(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

受精作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说明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过程

(2)解释受精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

(3)阐明简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有性生殖中的意义

2、能力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体会到生物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3)体验生物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包括两部分“精子和卵细胞向输卵管的转运”和“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对于这两大内容我主要通过课件展示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讨论、阅读教材等方式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我们已经学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同卵双胞胎、三胞胎,他们是怎样形成的,是一个卵细胞和多个精子结合而成的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节内容:受精作用

1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二)、学习新知(观看课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受精作用的场所?

2、卵细胞向输卵管转运的动力?

3、精子转运的途径?

思考:结婚多年的夫妇不能生育,经医生检查,女性双侧输卵管堵塞,你能分析一下他们不孕的原因吗?如果你是医生,应如何治疗?

以上问题通过观看课件、阅读教材、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精子和卵细胞向输卵管转运的动力和途径,精子在转运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让学生明白生命诞生的曲折过程。

4、受精作用包括哪几个阶段?

5、形成受精卵后染色体数目有何变化?一个卵细胞能和多个精子结合吗?为什么?

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了解受精作用的过程,明白生命产生的独特性和曲折性培养他们珍爱生命的情感。根据染色体的变化规律,联系减数分裂,引导学生总结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意义。

反思:本节课基本上是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的,能够充分体现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并且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生物必修

第五篇:人教版教学教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 酶的特性(教案)

酶的特性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在次节教学设计中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精心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方法和技能,从而全面提高其科学素养以及交流合作能力。同时,注意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课程与学生自我发展的联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材地位分析

酶的特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教科书 分子与细胞(必修1)》(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二课时的内容,在学习了第1课时“酶的作用和本质”,以及初中人体内消化酶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进一步理解酶的三大特性,不仅巩固了第一节的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中变量的控制内容,也为后面学习ATP的合成与分解,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等重要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虚拟实验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通过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巩固自变量的控制,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对照组和重复实验的设置。

(2)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的价值。

(3)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具有探索、创新、合作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2)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形成关心科技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二、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上一节课酶的作用和本质的学习,加上初中消化酶的知识,对酶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具有利用网络进行搜集、处理及表达、展示信息的能力。

关于酶的三大特性,重点和难点在于酶的第三个特性,教材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探究后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再配合两个曲线图,概括出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的结论。本节的“科学·技术·社会”,通过多个侧面,体现出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

三、教学准备

1、教学用具:加酶洗衣粉、溶菌酶含片、生物酶牙膏、多酶片、果汁等

2、实验材料:可溶性淀粉、NaOH (5%)、Hcl (5%)、碘液、α-淀粉酶(最适温度50℃—75℃)、斐林试剂(检验还原性糖)、PH=

5、

6、

7、

8、9的缓冲液、试管、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等。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构建在学生对于酶已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实施的,根据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学习酶的三大特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由于本节课的探究性实验的难度比较大,设计教学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课前安排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分小组自选课题,预先先完成实验设计,再在课堂上对探究实验的指导提供了相关的材料和必要的说明,使学生通过修改和交流,形成较严谨的实验方案,并通过动手实验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得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此外,还通过多个侧面,体现酶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渗透了STS思想。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网络查找

感性认识

收集有关酶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和应用,了解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背景知识,自主选择一个课题,分小组讨论要探究的课题,写好实验方案。

(二)复习提问

巩固知识

上节课我们归纳出酶的定义,回忆酶的概念,其概念告诉我们,酶产生的场所在哪里?酶有什么作用?酶的化学本质是什么?(学生回忆酶概念回答相关问题: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新陈代谢化学反应的作用;其化学本质绝大多数为蛋白质,少数为RNA。)

(三)贴近生活

激趣导入

课前让学生找寻生活中与酶有关的产品,各小组派代表将所找到的物品展示及介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享信息和合作交流能力。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通过刚才的展示和介绍,我们可以看出,酶已悄悄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有哪些特性使它的应用这么广泛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酶的特性。

(四)师生互动

探讨新课

1、酶的高效性

(1)引导学生回忆“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比较其中加入FeCL3溶液的3号试管和加入肝脏研磨液的4号试管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学生回忆实验,能准确答出实验现象:加入FeCL3溶液的3号试管和加入肝脏研磨液的4号试管中都有气体放出,但后者气泡产生速度快于前者,后者让卫生香复燃更旺)

(2)请学生回答本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从中找出科学结论推导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本实验中自变量是酶和无机催化剂,因变量是过氧化氢的分解程度,无关变量是过氧化氢的浓度和剂量)

(3)从这个实验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怎么能得出这一结论的呢?通过得出结论提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①从这个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酶和无机催化剂都能催化化学反应,改变反应速度。但酶对化学反应速度的改变效率更显著。说明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②3号和4号试管只是反应所用的催化剂(即自变量)不同,其余的反应条件均相同,导致出现了不同反应结果或反应现象(即因变量)。这种不同的实验现象或结果是由不同的反应条件(催化剂不同)所造成的。)

(4)教师总结并拓展:通过上节课的实验,总结酶的一个特性:高效性。高效性的含义即极少量的酶也具有较强的催化作用,大量的实验数据表明,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这对细胞有什么意义呢?指导学生看书并思考。教师拓展:酶的这一特性保证了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快速进行,也让它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在洗衣粉中加入0.2%~0.5%的酶制成合成洗涤剂——加酶洗衣粉,其去污能力大大增强。

2、酶作用的专一性

(1)联系生活,结合初中消化酶的知识,导入酶的专一性的知识,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

向学生提供分析材料:①单独咀嚼米饭一段时间后,感觉有甜味,试分析是什么原因。(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在酶的作用下水解成麦芽糖,麦芽糖有甜味)

②早晨起床发现昨晚夹在牙缝中的瘦肉丝依然存在,又是什么原因?(瘦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唾液中无消化蛋白质的酶,所以无法将其分解。)

③指导学生阅读课本83页第三段内容:过氧化氢酶只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水解,脲酶只能催化尿素分解;目前已发现了4000多种酶,它们分别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

(2)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 ①以上事例说明酶还具有哪个特性?(专一性)②专一性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③根据酶的专一性,在使用加酶洗衣粉时应注意什么?请一位学生阅读加酶洗衣粉的注意事项(适用于棉、麻、化纤及混纺等原料之衣服)其他同学思考其原因,(加酶洗衣粉中加入的主要是蛋白酶,根据酶的专一性,蛋白酶能催化蛋白质水解,若用其洗涤蛋白质类纤维织物会使纤维受到破坏。)④联系生活,哪些衣物不能用加酶洗衣粉洗涤?(羊毛、兔毛、蚕丝等蛋白质类纤维织物)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1)提供资料,导入酶的作用条件的探究,学生经过思考分析、小组讨论,学会与人交流,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展示资料:资料一:实验证明:用加酶洗衣粉时,温水的洗涤效果要比冷水好;

资料二:人患感冒发烧时,常常不思饮食,其原因是什么? 资料三:阅读课文第1到3段文字。

问:①阅读了上述材料后,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②请结合酶的化学本质提出有关酶发挥催化作用所需条件的理论猜想。 (提出假设:a.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温度的影响。

b、酶的催化效率可能受PH值的影响。并且不同的酶需要不同的PH条件。) (2)教师精讲实验方案构成要素及设计原则

教师精讲并归纳总结出一个完整实验方案的基本内容应包括:①提出问题②实验假设

③实验原理④实验材料用具⑤实验方法步骤⑥实验结果预期

对照性实验设计三原则:等量原则、对照性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 (3)修改、展示实验方案,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实验和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要求学生将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根据探究实验的设计原则再进行讨论、修改、完善。各小组长展示实验方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质疑,选择其中有典型错误的实验方案分析,引导学生寻找错误,最终完善本小组实验方案。

最终确定的“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方案:

(4)布置学生动手实验,各小组按确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5)师生互动交流实验结果,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与人交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①学生完成实验后提问:

a.哪支试管中酶的活性最高?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b.实验结果与你预期的结果是否一致?你作出的假设是否得到了确认? c.通过这个探究,你们小组的结论是什么?请尝试用酶的化学本质的知识解释本小组的结论。

②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温度、PH值变化会影响酶的活性,温度和PH值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降低。

③结论: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教师分析、解释:过酸、过碱或高温,都会使酶分子的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因为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这些大分子物质都有其特定的空间结构,当环境中的温度过高、PH值过高或过低时,这些有机物的空间结构就会发生改变,从而使酶的活性降低甚至失去活性。0℃左右的低温虽然使酶的活性明显降低,没有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④曲线的绘制与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绘出温度和PH值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大致变化曲线图。用语言来描述温度和PH值变化与酶活性的关系曲线的变化特征。训练学生从函数图像中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⑤知识应用,促使学生形成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

二、酶的特性

1、酶的特性 (1)酶具有高效性

(2)酶具有专一性

(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2、对照性实验设计三原则

(1)单因子变量原则 (2)等量原则 (3)对照性原则

上一篇:与上司有效沟通范文下一篇:英美文学练习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