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林业类专业设置,适应就业岗位对接

2022-09-11

高等院校不断扩招, 教育已经成为买方市场。在这样的形势下, 大兴安岭职业学院走特色办学之路, 确定了“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第一线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理念, 创建新型高职教育模式,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注重培养技术成熟、适合一线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我学院在进行市场调研的前提下, 瞄准市场调整专业设置, 适时增加了市场需求量大的森林工程技术、园林与花卉技术等专业的师资力量。自2000年以来, 这两个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

改革旧专业结构, 按照市场需求设置课程。大兴安岭林区是北方国有林区、林业生产经营具有规模小, 经营分散, 经营类别多样的特点。与其他国有大林区生产经营有很大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生产经营活动分工不细, 在专业知识上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营林生产技术也要掌握一定的木材生产和检验技术, 才能适应国有林区的需要。根据林业的这一特点, 我们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木材学、木材检验和木材生产工艺学等特色课程。在教学内容中, 突出了集体林经营、乡村林业和大兴安岭特色产业等内容。在所有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全面采用国内优秀教材的基础上, 森林经理学、森林培育学、树木学、森林生态学、测树学、林业经济学都编写或补充了反映大兴安岭林业经营区域性特色的有关内容。

在林业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 我们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在高年级设计不同模块的课程结构, 根据学生的意愿和社会需求设置三个模块实施专业教育, 一是森林工程方向模块, 重点是传统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生态环境建设等;二是经济林经营方向模块, 重点是温带和寒温带树种栽培与管护, 特种经济林经营, 林区经济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三是林业管理方向模块, 重点是国有林场经营管理和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生按自己的志向和要求选修某一模块和其他模块的若干课程。这可加深和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形成某方面专长, 避免因专业方向单一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通过实施模块教学、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大大增加, 学校适应社会需求办学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1 适应社会需求办学, 实施专业模块教育

在森林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 我们按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在高年级设计不同模块的课程结构, 根据学生的意愿和社会需求设置三个模块实施专业教育, 一是森林工程方向模块, 重点是传统林业、资源保护与管理、生态环境建设等;二是经济林经营方向模块, 重点是温带和寒温带树种栽培与管护, 特种经济林经营, 林区经济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三是林业管理方向模块, 重点是国有林场经营管理和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生按自己的志向和要求选修某一模块和其他模块的若干课程。这可加深和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形成某方面专长, 避免因专业方向单一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通过实施模块教学、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大大增加, 学校适应社会需求办学的能力也大大增强。

2 压缩总课时与必修课时, 增加选修课

我国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 采取灌输式实施教学,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在课程体系上表现为必修课过多选修课极少。森林工程专业这种情况也很严重。要改变这种弊端, 必须把高等教育中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在课程结构体系调整时, 我们首先把专业总课时压缩, 把本专业课内教学时数由2003年前的2950学时压缩到现在的2519学时, 为学生腾出较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其次减少必修课课时, 增加选修课开设, 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学习机会。由于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修课程, 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在专业教学计划总课时大幅压缩的同时, 绝大部分学生选修课总课时反而比过去有所增加。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上, 我们根据本学科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把教学内容中突出学科发展的主干线的课程确定为必修课, 以满足森林工程专业培养的最基本要求为依据, 而选修课设置则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为依据, 通过增加选修课比例, 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从而拓宽了知识面。

3 调整和修订教学计划, 优化课程体系, 增加专业覆盖面

2003年以来根据国家新的专业目录, 吸取伊春职业技术学院、齐齐哈尔职业技术学院、吉林职业技术学院等兄弟院校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 结合大兴安岭林业生产经营的区域性特点及城市建设、美化、绿化发展需要, 本着强化基础, 拓宽专业口径,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的原则, 对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每年都进行调整和改革。改革后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包括森林资源培育与经营、资源环境管理、林业企业管理、木材生产等方面, 还覆盖了经济林、城市林业领域, 并涵盖森林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专业的部分内容, 使其成为较科学的复合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调整、改革后具有以下特点: (1) 总学时压缩至2600学时以下。 (2) 重基础。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比例为3.6∶4.0∶2.4, 知识面拓宽。 (3) 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适度增加:约占必修课的1 0%, 占任选课2 3%。 (4) 任意选修课时比重增加, 占总学时19.6%。 (5) 加强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达3 2周, 约占总学分的1 6%。

4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果

(1) 结合生产实践或科研项目进行授课和实习, 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及时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科知识。 (2) 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方法, 改为提问、讲授相结合的方法,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 采用电化教学, 通过购买或自制教学录相带、课件, 用直观的教学方法传授一些难以理解、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 (4) 结合课程的特点, 进行实验和实习教学改革, 如森林培育学已开始进行这方面的试验, 把原来集中在一起进行的两周课程实习分解在一年中不同段进行, 使学生能够掌握从整地、播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及育苗过程的整套理论和技术。

“订单教育”是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高就业率的又一法宝。该学院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 定期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参与学院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学生技能的考核, 按照用人单位的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使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适合, 从而实现了育人目标和用工岗位的“无缝对接”。三年来, 学院与云冶集团、恒有家具公司等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 累计为这些企业输送了200余名毕业生。

摘要:职业学院通过调整专业设置、按照市场需求设置课程, 设计模块课程结构, 加大林业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适应就业岗位对接, 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调整,林业,专业设置,就业,对接

上一篇:家校和谐关系建设中的问题研究下一篇:科学发展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途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