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教学工作要适应学生的就业需求

2022-09-11

1 当前高职就业形式与教学工作矛盾分析

中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 2007年, 中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为495万人, 较2006年增加82万人;从高职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看, 就业指导工作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高职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 毕业生就业时间提前与教学工作安排之间的差距

为了确保毕业生最后一年的学习质量, 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 按教育部规定, 每年11月20日之前用人单位不得到高校招聘毕业生。但由于企业要为来年的项目发展及年终末位淘汰后的人员补充做准备, 选人旺季大都在九十月份。对高职院校来说, 毕业生要通过“双证书” (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 中的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和实践考试, 完成毕业论文, 往往要到12月底。因此在企业用人和毕业生学业之间出现了一个“时间差”。对此问题有关专家建议:一是调整教学计划, 将专业课适当提前, 把选修课和非专业课放在第3学期进行, 争取在大二期末就结束技能鉴定考试;二是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 给学生留足一年的实习时间, 如企业需要即可随时就业;三是可利用大二末的暑期或双休日安排部分课程或考试, 为毕业生就业流出时间, 毕业论文也可尝试网上答辩;四是对用人单位到院系招人的, 可采取“教师跟踪”、“教室转移”等形式, 到企业里对学生进行技能鉴定或论文答辩, 以确保学生既不影响考试考核, 又能按时到企业报到。

1.2 企业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的差异

企业要求高职毕业生具有熟练的动手能力和较强的操作技能, 掌握本行业必备的基础知识。换句话说,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在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从市场的需要出发, 分析相关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否则培养出来的很可能就是基础理论不如本科, 实际技能不如中职, 毫无高职特色的学生。而目前对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往往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重视了实践动手能力却又忽视了学生必备的行业基础知识;二是本科的缩减, 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这两种情况都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如对于工科数控类学生加强其数控技能的培养是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 但数控专业的毕业生如不具备基本的识图能力和工艺知识, 仅仅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对于企业来说就很难实现技术改革和创新。

2 解决以上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1 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结构安排正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内进行调整, 取而代之的常常是“2+1”的模式 (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训或就业实习) 、企业介入的方式 (即根据企业需要, 调整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 、课程整合的方法 (即调整部分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 增加技术基础课, 安排技术含量高的实训课程) 等。

2.2 实施订单培养

瞄准市场需求, 主动根据用人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包括实施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等各方面的调整, 以适应企业技术岗位对技术、工艺、技能性专门人才的需要, 这样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能进入职业环境, 适应技术要求, 安心岗位工作, 用人单位会非常欢迎这类订单培养方式。

2.3 实行推行毕业设计、岗位训练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方法

以往的毕业设计方法正逐渐被毕业设计、岗前训练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三合一”方式取代。毕业设计环节大都放到企业中去进行, 同时进行上岗前的训练, 企业通过这一环节, 了解毕业生, 并作为企业接收的对象进行考察和培训。

3 课程设置要适应学生的求职竞争

3.1 整合课程、筛选专业必须的骨干课程

针对学生就业和教学工作开展的“时间差”问题, 我们可以考虑将必须的专业骨干课程在专科的头两个学期开设。这就要求我们对专业的基本能力进行分解, 并对课程进行调整整合从而使学生能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必须的课程, 并掌握必备的能力。如机械类学生的机械类基础课程和电类基础课程可以整合为机械学基础和电学基础两门课程, 这样的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几门课程的堆砌以减少学时, 而是在专业能力分解的基础上重新搭建课程体系, 筛选课程内容, 将专业必须的内容整合为一门课程。而专业骨干课程也是能提供学生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学习拓展的必需课程。

3.2 实行模块化教学、搭建课程平台、灵活设置专业选修课程

模块化教学的优势在于其课程平台的搭建和灵活的课程设置。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程分解为几大模块, 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程部分, 可以根据学生就业的方向和企业的需求设置为几个模块。这样在最后一个学年根据学生就业情况, 及时的对学生所示专业骨干课程内容中无法涉及的内容进行补充。

3.3 开展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和就业实习工作

针对企业的需求采用2+1的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订单培养或是与企业合作安排学生的就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是解决目前就业时间差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教学环节的顺利完成,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也可以适应企业需求, 提前让高职学生进入岗位进行锻炼学习。我院通过与温州华润电机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在这方面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学生完成必须的专业骨干课程后, 进入企业开展就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 企业和学校共同针对企业需求开设了相关的课程, 提高了学生进入岗位后的适应能力, 而校企合作进行的毕业设计在学生得到完整工程训练的同时也推动了企业的技术发展。

3.4 针对未参加就业实习的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和技能专项训练

对未参加就业实习的继续在校内学习的学生应保证正常教学工作进行。在毕业阶段继续加强学生专项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要, 如我院汽车工程专业就为学生设置了专项技能实训周等技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如表1所示)

4 就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要利与学生求职需求

4.1 就业实习的时间确定与管理

为保证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应该根据学生求职需求科学合理安排就业实习, 并进行有效的管理。就业实习应该在学生完成所有的专业骨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后开始, 一般设定在大三学年开学2个月后为宜 (此时用人单位也基本开始了招聘工作) 。学生开始就业实习后要明确要求学生记录实习日志, 并在毕业前对就业实习工作进行总结形成实习报告作为此段工作的总结。同时学校单位委派专业教师与企业相关人员联合跟踪指导, 以保证学生就业实习质量并接受企业考察。

4.2 校外实习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和指导

在企业进行毕业设计的学生选题应通过与企业的协商, 尽量选择与企业日常工作相关的实际题目, 并由双方共同配备指导教师进行指导, 企业人员进行具体的指导, 学校的专业教师则主要负责毕业设计各环节的检查监督, 毕业设计答辩可以通过网络等灵活的方式进行。

4.3 校内学生的教学组织和毕业设计

对于未参加就业实习的学生由于班级人数的变化和就业实习学生的影响对教学工作的正常组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注意灵活性和实用性。首先, 所开设的课程应该是与学生就业后应用息息相关的;其次, 授课的组织方式应灵活多变, 如专项的技能训练, 专题讲座的方式;最后, 应保证学生在这个期间的教学内容是饱满充实的, 不能因为骨干课程开设结束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

4.4 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加强

我们这里认为实践动手能力包括实践和动手两个方面, 所谓实践能力是学生有过从事此类工作的经验, 并能根据已有经验创造性的完成任务, 也就是能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而动手能力则是指会完成某项工作, 同时具有一定的熟练程度。对于大多数企业某种意义上来讲实践能力比动手能力更为重要, 因此我们在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过程尤其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思路、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手段, 而不单纯是操作的训练。因此教学工作中应该在理论授课中贯彻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综合性、创新性的项目来保证实践能力的提高。

摘要:本文就当前高职学生就业与教学工作之间的矛盾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供了尝试通过订单培养和就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 并对此方案中操作中具体问题进行了研究, 给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设计,教学工作,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 高志彦.就业导向:高职教育新的发展观——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启示[C].2004.

[2] 高志彦.高职毕业生遭遇就业“时间差”[N].中国教育报, 2006, 12, 04.

[3] 张启富.高职教育就业导向中的适应性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06, 3.

上一篇:农村土地违法及管理问题简析下一篇:新时期党建工作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