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诗歌赏析范文

2022-05-24

第一篇:春雪诗歌赏析范文

《春雪》的全诗赏析

【原文】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赏析】

这首《春雪》诗,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

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

第二篇:春雪抒情诗歌

说什么雪背叛了冬与春天卿卿我我

交媾狂欢

我却只看到

生命呱呱坠地前的崇高

毁灭,洁净这喘息不止的大地

雪花飞舞,远山苍茫

冰天雪地

山风乘机掩盖了一些肮脏

深情款款的

亲手埋葬了暖冬生养的害虫

一块雪白的遮羞布

让这世间看起来那么纯洁

美好如创世纪

寒冷的阵痛

让花草树木挤作一团

戴上一条又一条水晶的项链

满足山野的虚荣

或者将大地春绿的伪善

一一击破

我听到母亲在临盆

一个健康的孩子

哇哇的啼哭

和那些风中的花儿

一起落英缤纷

浅红,深白

想要逃脱自然更迭厄运的

在风中,在冷雨里

一起零落成泥

第三篇:春雪恋曲的诗歌

暖阳,叹息着感动着收敛着光华

微风,温婉着

小心的柔柔的轻漾

清浅初月的春雪

绽放着美丽花朵

飞蛾扑火般飘落

投向大地的怀抱

恍如美丽的娇娘

见到了久别的新郎

温柔妩媚欢快撒娇

氤氲着勃发的柔情

只为春的萌芽

低吟浅唱

春的命运交响曲

天黯然,落花下

美丽花朵一片一片

纯粹,冰心洁白

消融着冬日的纤尘

暖阳下,雪融着

甜蜜流淌出芳华

滋润着春的萌芽

凉风下,风用颤抖的手

抚摸着,雪倦缩的忧伤

寂夜下,雪透着憔悴容颜

掩盖着沧桑悲凉

月光下,雪散发出

迷人莹润的光亮

演绎着,曼妙的画意诗章

春雪

欢快匆匆的来

恋眷不舍的走

虽短暂但美丽纯粹

虽悲凉但温情而坚強

春雪

为了春的梦想

还想,很悠长、很悠长

缱绻着尽情

散发爱的芬芳

还想,再眷恋、记忆着

为春焕发的盛宴

为下一轮回

再一次绽放

春雪不惧暖阳夕照

就算残雪

也是流淌最后一滴泪

溅出最后温情的光华

诠释旖旎的

最美的爱恋乐章

附记:

我喜欢春雪

喜欢春雪单一的白

喜欢春雪冰心火热

喜欢春雪单纯的粹

喜欢春雪温婉的情

喜欢春雪在月光下的莹润

喜欢春雪纷飞时的迷离

喜欢春雪飞蛾扑火的勇

为了春的萌发

为了消融冬的尘

眷恋着大地

洋洋洒洒落雪飞花

流转芳华,承上启下

短暂的一展芳华

无怨无悔,这就足够

……

人如是,为真爱,

纯粹爱恋,相拥一生!

亦足矣!!

第四篇:在赏析生活中赏析诗歌

现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生活也像永不停息的齿轮一样,节奏飞快,转动不停。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高中阶段的诗歌赏析学习变得十分困难。每当遇到诗歌赏析题时,学生大都愁眉苦脸,究其原因,那就是现在的生活,每天大量的学习时间,大量的习题时间,已经是把高中生的日常生活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他们几乎是天天如此,三年如一。

面对如此情况,要想学好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诗歌,还想像古人那样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学好,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是面对现实,寻找新的突破口。根据平日生活学习中的实际经验,大体可以寻找出以下几条学好古典诗词、诗歌的“捷径”。

一、化整为零,融入生活

把诗歌融入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古诗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山水田园、家国荣辱、风花雪月、离愁别绪等,这些都是先人情感的沉淀、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深厚文化的精髓,长久以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但又因这些是一些高度凝练的东西,现代生活中并不是时时刻刻可感,而曾经的古诗教学就是放在“读――翻译――背”这样一个框架里,是为应付考试而走过场教学,因此学好很难。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有了更明确的界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应改变以往的教法,以“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升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就把诗歌进行有意识性的理解与运用,从而把对古诗的学习与理解的时间在生活中拉长延伸。

诚然古诗并不像现代文一样明白晓畅,并且由于时空的跨度大,不但语言环境已经大相径庭,而且又有明显的古今差异。再加上许多古诗本身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单纯的教学上的学习使得古诗教学大多只停留在浅表层面的感知上,使古诗教学列加简单枯燥。只有把它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理解、体味,才能使古诗文在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才会有着不可估量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古诗教学必须重视生活理解的作用。化整为零,把诗歌融入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去,多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把诗歌的意象或形象融入到生活当中去。以生活来体验或体味古典诗歌、诗词中所代表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必将成为理解古诗歌的一条“必经之路”。

二、多去接触,多去体味

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多去接触,去体味诗歌,在熟悉的基础上才能对古典诗词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古典诗词是最丰富、最生动的语言,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凝聚于其中的智慧、风骨、意境,已形成了一种民族化的文明素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读熟了,背会了,自然就进入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情操也就得到了陶冶,文化素养才能得到了提高。诗歌教学主要突出以下内容:语言、朗读、记背、情味、意味、趣味、想象、联想、意象、意境、意蕴。单纯地依靠教师教,是不可能做到对古典诗词的全面的理解的。所以,只有学生自己养成一种学习习惯,时时、处处去理解它,才能真真正正地提高自己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古诗四声抑扬顿挫,韵律和谐,平仄错落,联绵词回环响亮,音词声情并茂,对偶句节奏和谐,等等,读起来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于耳,愉悦于心,何乐而不为呢?

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范读、跟读、听同学读、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来。但是无论怎样读,都应力求“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语言的训练只能来自学生的自我阅读训练,而不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更不是去做习题训练,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愿意读、多读。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形成积累。

三、注重个体,注重感悟

诗歌鉴赏,不能单一地去强调明确统一的理解与答案,更不能进行模式化的理解与练习。诗歌是个人情感的外化,多的是个体的感悟,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对诗歌的个体性了解与感悟。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高度凝练的艺术,在简单的言语中,蕴涵着作者的深情,必须通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来读取。对诗歌的鉴赏,主要是通过读者自己对艺术的感受来完成的,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各自不同的探索。

总之,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所有的艺术都来源于生活。要想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全面的理解与感悟,就必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诗歌的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灵活地学习和鉴赏诗歌。

第五篇:《山行》诗歌赏析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行》诗歌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翻译/译文

深秋时节,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车靠边,是因为这傍晚枫林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亦可译为直到夜幕降临),那被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3、石径:石子的小路。

4、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5、深:另有版本作“生”。

6、坐:因为。

7、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8、远上:登上远处的。

9、山:高山。

10、车:轿子。

11、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12、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13、晚:晚上,通常指夕阳落下的傍晚。

赏析/鉴赏

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以枫林为主景,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远上秋山的石头小路,首先给读者一个远视。山路的顶端是白云缭绕的地方。路是人走出来的,因此白云缭绕而不虚无飘缈,寒山蕴含着生气,“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句就自然成章。然而这只是在为后两句蓄势,接下来诗人明确地告诉读者,那么晚了,我还在山前停车,只是因为眼前这满山如火如荼,胜于春花的枫叶。与远处的白云和并不一定看得见的人家相比,枫林更充满了生命的纯美和活力。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第二句:“白云深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深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旳描述。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旳“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旳感情倾向。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旳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旳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旳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旳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旳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旳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难能可贵旳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旳生命力使秋天旳山林呈现一种热烈旳、生机勃勃旳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旳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旳是大自然旳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旳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旳才气,也表现了诗人旳见地。这是一首秋色旳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旳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旳。不仅前两句疏淡旳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旳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旳作用: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旳诗人,也成了景色旳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旳迷人。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上一篇:成语故事图文范文下一篇:产业扶贫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