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下的酒店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模式主要是模块式的,传统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主要是叠加式扁平课程结构,有利于职业能力扁平式的分解,但难以满足层次化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必须建立层次化的而不是扁平式的、渗透式螺旋上升的而不是简单叠加的课程结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职业能力下的酒店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职业能力下的酒店管理论文 篇1:

电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

【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项目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如何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培养生产一线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人才。本文以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电类专业为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情况进行阐述。

【关键词】职业能力;项目;实训;建设

1项目研究的背景

2000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把综合职业能力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内涵,并明确了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要求。2005年5月,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进一步确立中等职业学校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积极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办学模式。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需要的不再是单纯专业技能型人才,而是融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合作能力、适岗能力、应变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等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才。由此,职业学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本世纪,德国的 “双元制” 、奥地利“模拟公司”、 荷兰职业教育CBL体系、新加坡“教学企业、教学工厂”等陆续引入我国的职业教育,并选派大批人员到德国、新加坡等国培训学习,期望借助企业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在资金、技术装备、学生实习与就业、教师挂职锻炼、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与企业进行全面合作,通过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来确保合作办学项目的正常运转。

实践证明: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模式,由于环境和教育体制不同,而不能生搬硬套,只能为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做中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提供借鉴作用。

近几年,各中职学校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上下了不少功夫,取得一定成效,但从企业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调查情况看,毕业生的表现仍不尽人意。2003年我校开始在国际酒店管理专业引入英国职业教育课程与模式,专业建设模式为“前厂后院,前店后校,一专业一实体”,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经过几年的试验与改进,学生在“做中学”中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安全意识、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职业道德与良好职业习惯等,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项目组认为:将国际酒店管理专业的成功经验引入电类专业,在以“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指导下,充分依托海尔集团企业广西各网点的优势,将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融入教学中,结合实际及行业对人才需求,探索出具有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开发出一套职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快速提升。

2项目研究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一:随着社会发展,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支柱。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一线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能力欠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企业培养大批综合职业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是中职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理论依据二:国内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形式,国外的“双元制”、“教学企业”、 “模拟公司”等职业教育模式,为我们探索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了成功经验。我校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基础上,贯彻落实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思想,充分依托与企业合作的优势,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3项目研究的指导思想

3.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深化电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

3.2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通过“做中学”的单元化、模块化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3构建职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努力创造培养学生主动性的学习资源条件,给不同天资和个性发展状况的青少年提供合适的受教育机会。

3.4将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融入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努力营造社会性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团队学习中感觉并验证自己的行为标准和价值观,体会自己的社会角色,培养学生专业的职业化。

3.5通过多种实践活动,实现学生职业能力的快速提高。

4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职业角色技能、适应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沟通交流能力等的训练,其中构建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是本项目教改行动的核心内容。

4.1完善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及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学业考核认定、教学效益评价与反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制度,通过实施,建立起对市场快速反应的机制。

4.2 建立一支充满活力、全身心投入教育教改工作的教师团队,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项目组认为:充分调动和利用学校及企业资源,对专业理论、企业文化特别是实践技能进行培训,注重模块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精髓的吸收及运用技巧,以达到学以致用,全面提升的效果。

4.3开发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案。

本项目以我校电类专业为实施对象,需要在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职业要求和教育规律,开发出一套适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教学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案等。

4.4创设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情境(实验实训场地、校企合作基地)。一方面在对原有的实验实训室进行专业化改造、扩建基础上,按照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建设新的实训基地。另一方面,注重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立,加强与企业深层次的合作,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学要求的同时,实现模拟仿真与真实场地训练的统一。

5项目研究的主要过程

5.1项目研究准备:2006年9月,项目组组建后,对研究工作进行合理分工,制订研究方案。接着着手组织开展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题的校内培训,主要是加深项目组成员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认识和要求,之后又多次举办专题培训,主要采用讲座、案例研究等方法。同时,发放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并制订定期或不定期选送项目成员参加自治区级、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和到企业及兄弟院校进行考察调研的计划,安排项目组成员到企业挂职锻炼。

在项目准备阶段,项目组进行毕业生职业能力调查的方式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深入企业调查,与用人单位就有关毕业生职业能力问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中职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和用人单位对中职生各方面的评价;二是采用寄发邮件方式发放问卷调查表。将调查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综合,形成书面报告。

一个多月来,本项目组几位成员分别走访了广西、广东、苏州等省市20多家企业(见表1-1),通过调查了解到未来的很长时间内,一线生产和经营单位对一定技能的中职生的需求很旺。

以广东为例,电子元件器件制造工的需求缺口就达到5万多人。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中职生的文化素质低,中职教育的重点放在专业理论或岗位技能上,而缺乏系统的实践训练和整体的职业能力培养,因此,毕业生在市场竞争力较弱。

多数用人单位认为:现在的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与用人单位的用工规格及要求有较大的差距,调查结果见表1-2。

从表中看到,中职教育下的毕业生存在:实践操作水平不高、沟通与交流能力及团队意识欠缺、职业素养不高、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敬业精神不足,吃苦耐劳精神缺乏等问题。

5.2项目研究:针对上述情况,从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角度出发,为使中职毕业生成为企业一线的实用型人才,通过试验发现,在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的训练与培养是可行的。为此项目组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

5.2.1修订电类专业教学方案: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念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满足岗位需求为基础,项目组根据企业意见与建议,结合中职教育规律,对电子、制冷等电类专业的教学方案(教学计划)进行修订,构建具有学校、地区和行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将必备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等内容融合在一起,突出实践性与职业能力培养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以实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职业素质实用型人才的目标。

5.2.2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该标准的修订,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其任务是满足教学需要,让学生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

课程标准明确了在各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5.2.3设计新课程标准的教案: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设计室对教师的一种考验,它需要教师更新观念,熟悉知识结构、学生情况、职业要求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将内容整合,进行模块化、单元化教学,对教师而言,课堂设计和教师备课难度加大。但对于学生来说,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它减少了单纯的理论灌输,而代之以实践中掌握知识的教学模式。

5.2.4教学场所的改造:为了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规格,结合企业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对教学场所进行改建与重新部署,对教学设备设施进行补充、改造和更换。

首先,改变多媒体教室及语音室的格局,由原来固定的桌椅改为活动式,增加挂图与板书设备,以适应教师对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等方面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的不同要求,使课堂教学的组织变得生动、有趣。

其次,改造电类实验实训室,由原来单独完成实验实训内容的格局,变成既有个人独立空间完成学习任务,又有小组讨论、共同研究的空间,以满足教师对学生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灵活应变、团队合作等方面能力的要求。

第三,改建和扩建电类专业实训场地

按照教学方案中对毕业生培养规格的要求,学校近三年来投入不少的资金,特别是2009年获得职教攻坚专项款,加上学校配套资金超过300万元按理实一体化模式改建电子专业实训基地,实训场地规模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开发出相应的实验实训项目,将理论知识通过实训形式展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的潜能被挖掘出来。同时,按照职业化要求,对实训场所的布设及管理实行企业化,制订了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各类管理、教学人员的职责,保障对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第四,与海尔集团合作,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极大地提升了实施职业化教学的层次。依托企业真实环境,使加快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5.2.5教学过程的改革:现在的中职教育,按照教学要求,教师课前必须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根据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进行课程设计,在课堂上按照职业化方式进行教学,而不能像以往按照课本单纯的备课、上课,必须采用模块化、单元化、项目化等教学,经过精心的设计,辅以灵活的教法,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本项目研究的开展,带动了教师团队对教学过程的改革,通过合作开发了很多适应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单元,为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2.6完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制订与完善《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学生学业考核认定办法》、《广西交通运输学校教师传帮带制度》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使整个教学管理过程有章可循,加快教师的成长速度,使大部分教师成为教学水平高、实践技能强、素养高、会管理的综合型人才。本项目组成员及参与项目试验的教师,在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理念得到更新,知识、技能与职业能力得到提高,成长为真正的职业人,成为学生的楷模。

5.2.7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跟踪调查。按照中职教育2+1模式,在完成两年在校教育与培训后,第三年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及就业,或根据市场需求情况,适当调整外出一年实习时间,如制冷专业,利用第四、六学期进行顶岗实习,第一、二、三、五学期进行在校学习,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跟踪管理或调研。与前几年比较,强化职业能力训练后的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能力较强,按照企业要求完成岗位工作的效率较高。

6项目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6.1建立起一整套职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在项目研究与实施过程中,项目组通过广泛的调研,深入细致的工作,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反复试验,建立起相对完善并可行的职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提供保障。

6.2修订专业教学方案和课程标准:项目组通过组织不同专业20多名教师与企业专家交流讨论,听取意见和建议,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思想,根据人才规格与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将专业教学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划分为基本素质和能力、一般职业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模块,对电类专业教学方案进行修订,该方案具有以下特点:根据企业需求设置和调整课程、按照单元或模块特点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按季节用工灵活安排教学、按技能要求选取教材等,整体设计突出职业能力训练和市场导向需求。

与此同时,根据修订后的教学方案对专业课程标准进行修订,项目组充分考虑每一课程培养目标、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生特点和企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等要素,使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突出过程和方法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整体的发展,能较好地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满足职业化教学的需要。

6.3编制适应职业能力训练的训练单元、教案:首先,在专业能力训练方面,开发了《彩维修实训》、《珍型舞台声光系统的搭建与调试》等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案,前者通过模拟演练,熟悉海尔彩电维修早会的流程,掌握12345服务规范和海尔理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职业素养。后者则通过手工作品和课堂竞赛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电路图的能力。

其次,在文化基础理论方面,配合专业实施《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安全意识与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等教学单元,有效地配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

6.4组织开展公开课、示范课:在我校,每年在专业科、学校内部组织公开课、示范课,项目组成员踊跃参加,并得到好评。在2008年6月19日由广西教育厅牵头组织的教务行动电子专业在我校展开,项目组成员黄祖栋及参与成员王宇浩勇于接受挑战,分别承担《彩电维修技术》《电子技能与训练》两门专业课的主讲,得到听课人员的一致认可。

6.5论文撰写与课题立项:本项目开展研究工作以来,项目组成员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在完成教学任务、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潜心教学研究,先后发表了《浅谈实验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电子类专业建设、培养新型人才的探究》等多篇论文,教改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展及机电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讨实践》、《产教结合 持续发展 探索实训基地创建与运营新模式》等获得广西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及三个三级立项,《“行动导向”教学法实践与研究》项目获得广西中职教改成果一等奖、2010年,《前厂后校 产教结合 探索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模式》获得全国首届交通职业院校教改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6.6改造、改建、扩建和新建实训基地:从根本上改变了电类专业实训的格局,教学实训条件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在满足教师对学生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满足了培养学生沟通交流、灵活应变、团队合作等方面能力的要求。

6.7制定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项目组在项目研发过程,积极协助学校有关部门制定和完善有关管理制度,参与制定和完善的制度有主要《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学生学业考核认定》、《广西交通运输学校教师量化考核办法》、《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实训、实习场所管理办法》等。具体内容见附件。

7项目实施的效果评价

7.1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根据学生课堂测评结果和对学生职业意识方面的调查看,从总体上肯定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充分说明教师的有目的地积极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就能在学校具备基本的职业能力,按照这样的模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将终身受益。

7.1.1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职业意识得到提升: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体现在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我校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场地及教师资源,对学生学习方法、专业技能、职业角色技能、沟通交流等进行训练和培养,依托与海尔集团、防城港务集团、广西万通国际物流公司合作的优势,改革了只有模拟训练的方式,不间断地安排学生到各合作企业进行企业文化、职业意识、实践技能、团队意识、承受挫折和应变能力等的实地训练,与公司员工、客户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在师傅指导下,提高独立完成岗位工作的同时,独立去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如:怎样处理客户提出的难题和让客户满意;当领导、员工或同学误解自己时,应该怎么办;上门服务的技巧等,要求学生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小结。每一阶段实训结束,组织讨论汇报会,学生总结,教师和师傅讲评、指导,明确不足与优点,让学生在反思中提高职业素养的同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职业意识。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对职业认识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以2006级电类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学生人数98人,第一学期(未实行本项目内容的研究)不及格人次达到120多人次,课堂上专心听课的平均不足60%,能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人数低于50%,对专业不明确的学生达到60%,不清晰将来的职业岗位和从事的工作的占总人数的百分比高达80%,实训过程认真的学生也不超过75%,符合条件获得奖学金人数只有30%。第三、四学期上述指标分别变为70、30多人次,90%、96%,85%、95%,90%、98%,70% 。

7.1.2学生就业率及用人单位满意度提高:为了了解电类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前后的各方面情况,项目组查阅了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登记,并走访了其中聘用和录用我校电类专业毕业生的十几家用人单位(主要是评价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综合情况如下表:

根据学生实习和就业的情况看;根据企业对学生工作的评价看,用人单位的评价较高。我们的职业化训练与培养,2006级、2007级、2008级分别第四、二、一学期开始。表中数据显示,进行专门职业能力训练过的毕业生,整体素质高,而且职业能力及职业意识训练和培养的时间越长,学生越快适应工作岗位,稳定率高,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越大。

7.2项目研究成果有成效:项目研究与实施在取得明显教学效果的同时,项目组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7.2.1加快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制度改革的步伐:项目组协助学校修订了包括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管理、教师培训学习管理、学生学业考核认定、教学效益评价与反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日趋完善。通过实施,建立起一套对市场快速反应的运行机制。

制度的建立有力地促进我校教育教改的进行,本教改项目的实施加快了全校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步伐,使广大教师清楚认识到只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才能促进学校的跨越性发展,增强了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2008年度,有近10个教研教改项目获得交通部科教司、区教育厅职成处立项批准的基础上,2009年的教改立项获得新突破,并有一个立项成果获一等奖,2010年一个项目获首届交通职业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

7.2.2带出一支充满活力、积极参与教改实践和研究的双师型队伍:本项目涉及的教学人员很多,除了电类专业教师、实训指导、企业骨干外,语文、德育等基础课教师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数量超过20人。项目组通过组织专业与职业培训、集体备课、企业挂职锻炼及考察、毕业生跟踪调研等,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职业素养和研究水平得到提高。

项目研究几年来,项目组成员有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公开发表或参评获奖,参编十多本公开出版教材。

实践成果方面,教师们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2008-2010年全区中职技能比赛,项目组成员将职业能力培养应用于指导与训练学生参赛,沟通交流能力及临场应变能力等辅助学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组织参加广西中职技能比赛获多项二、三等奖);2008年6月,项目组成员的年青老师勇挑重任,承担全区电子专业示范课——职业能力训练,成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亮点。

7.2.3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其中的教学方案、课程标准、教材、教案实施有成效

(1)改革专业结构,电类专业教学方案修订后实施效果好

项目组将修订后的教学方案运用于教学,从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情况看,普遍认为新教学方案给电类专业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充分体现“能力为本位”的理念,,实施效果良好。

(2)专业课程标准满足对学生培养职业能力需要

由于项目组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围绕职业化培养学生这一主线,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因此,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能较好地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教师在实施后普遍认为新的专业课程标准适合中职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要求。

(3)电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得以迅速开发

本项目组潜心于电类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编写工作,由项目组成员黄兆牛等编写的教材陆续出版发行,并运用于教学中。从专业教师和学生反馈情况看,新教材通俗易懂、思路清晰、训练目的明确,具有思想性、先进性、发展性的特点。新教材的使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4)电类专业课程教案有了新突破

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教案在项目组成员的努力下,有了进展。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载体,充分体现学生“做中学”的实践主线,通过教学过程的规划、教学方法实施与评价等环节优化教学过程。

7.2.4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情境(实训基地)的创设助推职业化教学:根据教学方案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学校近年来先后投入300多万元改造专业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加之与海尔等集团企业合作,大大地提升实施职业能力培养的“硬件”水平。

7.2.5构建了对市场需求做出迅速反应的教学机制:项目组在进行项目研发时,通过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参加实践活动、与企业密切合作,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与企业多项交流等方式,及时获得市场需求与企业新技术新要求等信息,并及时反馈回学校,使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如2009年3月通过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到防城港务集团需要30人专业学生后,及时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将30名学生按时送往企业,得到企业好评。

此外,通过建立市场反应机制,进一步清晰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群)的要求以及自身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更加自觉投入教学与训练活动之中。

7.2.6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实验实训中心的建设:三年来,我校相继对实验实训室按理实一体化模式进行了改造,引入海尔集团企业文化,使实训教学满足职业化的需要。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先后改建和新建电子实训中心、电子专业实训基地,实现教学与实训、实训与培训、教学与教研、教学与经营为一体的综合型场所,不仅较好地满足我校电类专业实训教学需要,同时为参加全区和全国技能大赛的选手提供训练与交流场地。

与此同时,汽修实训基地、工程机械训练中心、物流综合实训基地、航海专业实训基地等陆续完善各项功能,整个学校呈现出一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新气象。

8不足与改进方向

8.1师资队伍:一方面,尽管在项目研发过程,参与的教师人数超过20名,但还未能真正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还未能发挥教师的潜能。另一方面,教师的职业化能力,如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与职业化教育还有一定的距离,有部分教师职业意识不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开展。

经过项目组实践发现,上述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对教师职业化教育的引导,强化职业理念,做好传帮带,并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和展示才能的空间,同时加大职业与非职业化教学的奖惩力度,适当时可以采取淘汰制等解决。

8.2“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能力培养”的物质条件:创设模拟情境和真实场景条件,需要充足的场地及设备设施支撑,而在资金不足、场地有限、校企合作力度不大的情况下,难以奏效。

我校通过分组实训、企业支持等方法,为职业能力培养创造优良的环境,我们将依托与海尔集团、防城港务集团等企业合作的优势,加快与其他企业深度、全方位的合作,确保职业化教学的顺利展开。

9项目的推广及延伸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体系、职业能力培养运行机制在我校电类专业试行以来,教育效果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受到学生的欢迎。项目组成员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宣贯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被许多专业借鉴运用。

首先在汽修专业,教研组长通过电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方案的实施看到了专业发展的前景,于是在汽修专业开展以项目教学、模块教学为主线的职业能力训练,学生实训情况大为改善,实训效果明显。

其次在管理类专业,根据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模式,充分依托海尔广西备件物流中心进行专业能力、职业角色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的训练,运用案例教学进行职业沟通交流等能力的训练,建立管理类的实训基地,开发实训模块教学指导书,其教改项目《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等获2008年三级立项。

可以预见,随着教师职业能力和专业建设能力的提高,职业能力培养的运行机制必将成为中职学校持续发展的动力,各种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案将层出不穷。

以此为契机,我们将在职业能力培养运行机制的引领下,加强专业建设的力度,不断开发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通过本项目研究经验的积累,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设立经营性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上,探讨实训基地与课程体系的吻合,实现产教研的良好循环。相关改革工作主要有:

(1)探索电类专业职业化教育与发展的可持续性。项目组通过对学生在校和走向社会的职业化调研知道,如何能使教育职业化、工作系统化、岗位技能化,是中职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清楚其中的关系,明确工作任务,才能真正使学校教育与企业实现零对接,实现学校职业化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2)建立融企业文化和各岗位工作过程的要素于一体的专业实训基地。职业能力培养的实施需要企业文化环境、企业工作场景、教师教育职业化等条件的支撑。以此项目研究为契机,建立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锤炼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教师队伍,是切实可行的,而指导学生在实训环境中按照企业要求完成一些学习与工作任务,亲身经历企业完整的工作过程,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彦等.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新课程研究, 2010年第9期

[2]郭炯, 荷兰职业教育CBL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 职教论坛, 2010年第12期

[3]杜长征. 实施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主要收获. 新课程研究, 2010年第5期

[4]宋专茂. “就业导向\校企合作”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第9期

[5]徐伟. 论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现状与对策. 职教论坛, 2009年第3期

[6]杨明. 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 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第22期

作者:杨宇清

职业能力下的酒店管理论文 篇2:

高职核心课程渗透式结构模型研究

[摘要]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模式主要是模块式的,传统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主要是叠加式扁平课程结构,有利于职业能力扁平式的分解,但难以满足层次化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必须建立层次化的而不是扁平式的、渗透式螺旋上升的而不是简单叠加的课程结构。

[关键词]高职 核心课程 渗透式结构模型

[作者简介]王昆欣(1961- ),浙江杭州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教育;李成军(1975- ),湖南安仁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科研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课程论。(浙江 杭州 311231)

为了充分实现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对高职院校来说,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创新素质、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许多高职院校开始进行核心课程建设。本文认为,课程结构的设计是成功进行核心课程建设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在分析当前课程结构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以旅游类高职专业为例,提出了基于层次性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渗透式结构模型。

一、当前高职课程结构模式存在的问题

课程结构是指各类型课程及其内容间的构成比例及相互间的纵横关系。课程结构决定了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学生按照什么顺序来掌握这些知识。我国现行的高职课程结构主要采用了模块式。按照模块之间组合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并立式组合。当前高职的模块式课程主要为并立式组合模式。这种模式的课程结构一般是将课程按照能力和知识的分类组合成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在这种模块式结构中,学科知识体系与专业能力体系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学科知识模块既有思想素质类课程、外语和计算机能力类课程、数学和科学技术素质类课程、人文和社会科学类课程等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又有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等专业知识模块。专业能力模块或专业技能模块主要由实验、设计、实训、岗位实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构成。

这种模式主要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知识模块如何适应职业能力发展需要的问题。这种模式虽然也认为,课程结构的相应部分都对应职业能力的相应部分,即职业能力与课程内容应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由于知识模块一般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因此与职业能力体系很难匹配。第二,职业能力的分解及组合的问题。该模式的课程结构主要是一种叠加式扁平结构,课程内容可按照模块的方式任意拆分和组合,职业能力也相应地随之分化组合。实际上,能比较容易地通过随意拆分组合的方式进行培养的职业能力主要是任务化的动作技能,因此,在该模式的视野中,职业能力往往是由各个分解的岗位操作能力通过叠加而形成的扁平型动作技能结构,与完成一项项被细分的工作任务相联系。①很明显,模块式课程结构仍然未摆脱学科课程结构的框架,且由于重视课程间的拆分及组合,而忽略课程内容之间的渗透及联系,因此,难以有效地促进职业能力的发展。

2.累积式组合。这种课程组合方式中,课程模块一般被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类,并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顺序安排课程。这种课程结构关注课程模块安排的纵向顺序,且这种顺序不可随意打破。安排越早的课程模块,其适应范围越广,其基础性越强。

这种课程结构对应的学生能力结构主要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普通文化知识;第二部分为专业基础能力和知识;第三部分为专业能力和知识。目前,在累积式组合方式中,虽然也重视这三个部分的能力和知识的层次性,并强调各以前一个层次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但实际上,由于仅仅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考虑知识和能力的层次性,而对职业能力发展的层次性难以兼顾,也就难以满足高职就业导向的需求了。

由此,在模块式课程结构难以满足核心课程建设要求的情况下,本文提出了基于层次化的职业能力的渗透式课程结构模型,以更好地满足核心课程促进职业能力发展的需求。

二、层次化的职业能力是课程结构的基本依据

核心课程是面向该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课程,这些能力是该专业所面向的就业岗位的必备素质,因而是该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因此,满足职业能力发展的需求是核心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

设置高职旅游类专业核心课程,主要为了满足发展旅游行业人才职业能力的需求。对服务业的从业者来说,仅仅进行岗位动作技能培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更一般性的通用能力,如沟通交流能力等。作为高职人才,与中职相比,更应侧重管理能力以及一般性的逻辑能力,如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由此可以认为,对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发展和形成学生层次化的职业能力结构,而不仅仅是扁平型的操作技能结构。

旅游职业能力由低到高主要有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基础能力,如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第二,职业通用能力,即某种职业领域一般的、具有共性的普通职业能力。对旅游行业来说,职业通用能力主要有交流沟通能力、管理能力等。第三,岗位能力,即针对专门岗位上的职业能力,如酒店的前厅服务岗位。这种层次的职业能力因为有其高度的岗位指向性,适应性和反思性都较低。

这三个层次的能力在不同行业及不同层次的人才能力结构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就行业来说,在制造业中,由于一线人员面对的主要是机器,因此,特定岗位的机器操作能力显得非常重要。而旅游业岗位,由于工作内容侧重于与人打交道,因此,旅游业高技能人才更强调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就人才层次来说,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区别应该在于高职教育在三者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更侧重第二层次的职业能力,即职业通用能力,而中职教育侧重第三层次的职业能力。

总体说来,旅游行业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能力结构应当包括这三个层次的职业能力,传统的模块式课程结构已经难以满足层次化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从课程形式结构与实质结构两方面探讨了应该建立层次化的而不是扁平式的、渗透式螺旋上升的而不是简单叠加的课程结构模型。

三、分层次的课程形式结构模型

课程形式结构关注的是课程形式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如课程门类等因素,合理的课程形式结构应该建立在对课程门类合理分类的基础之上。但是,当前课程门类划分的依据主要是课程知识的学科或专业属性,学科知识体系的界限就是课程之间的界限。因此,这种课程形式结构的实质在于解决了各类学科知识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学习的先后顺序,而并没有解决知识应该如何划分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这个问题。

基于层次性职业能力结构的渗透式课程结构模型认为,高职核心课程并不按照学科知识界限进行类型划分,而应按照课程在职业能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来分成不同性质的课程单元。每一类课程单元自成一个体系,涵盖该专业对应的职业能力。由于各自侧重不同的职业能力,这三大课程单元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应按照在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决定每一类课程单元的课时比例,课程单元之间要形成相互渗透的由低到高的层次性关系。课程单元的层次性是指这三类课程单元各侧重职业能力体系中的一个层次,因而形成一个层次结构。渗透性是指这些课程单元并不是互不相干的,且低一层次课程单元的职业能力是高一层次课程单元设计的基础。

按照这个模型,高职旅游类专业核心课程结构可分为三大课程单元:第一类主要是针对基础能力的课程单元,如一些基础文化课程;第二类主要是针对职业通用能力的课程单元;第三类主要是针对岗位能力的课程单元。底层课程针对基础能力,第二层次针对职业通用能力,第三层次针对岗位能力。由于更加关注基础能力和职业通用能力,旅游类高职教育的课程结构也应更加关注基础能力单元和职业通用能力单元。根据这个模型,这些课程单元之间形成既相互渗透又具有层次性的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

1.基础能力单元。基础能力课程单元主要关注不针对特定岗位和职业的一般文化知识,如概括能力、分析能力、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一般知识。就一般文化知识而言,课程知识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进行安排有助于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但就基础能力的发展而言,课程应当以行动导向为依据来安排内容。所谓“行动导向”,就是在学习过程中,个性能力培养和认知能力培养应该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也就是说在“做”中习得。作为一般学习目标,能力本身是和具体内容的学习目标相联系而获得的。②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则应当以活动任务为依据进行课程划分。

2.通用能力单元。通用能力课程单元关注的是某种职业通用的知识和能力,并不一定针对某个特定的工作岗位。因此,其课程知识的分类也应当以行动导向为线索。就旅游行业来说,通用职业能力主要有沟通交流能力、管理能力等。对该课程单元内容进行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如何进一步设计具体的职业情境来展开和应用基础能力;另一方面,还要针对通用职业能力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课程。

3.岗位能力单元。岗位能力课程单元主要针对岗位操作的能力和技能。但是,发展岗位能力和操作技能不能脱离基础能力与职业通用能力,而应以这两类能力为基础,并在内容设计上结合岗位操作的实际需要进行细化。岗位能力课程单元可按照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来确定课程的界限,因此,课程门类需要打破课程知识的学科界限,围绕岗位操作任务模块进行组织。

四、螺旋上升的课程实质结构模型

课程的实质结构,即课程的知识内容及其组合关系。课程的实质结构主要关注某一专业知识体系中知识的组织及其比例关系、安排顺序等,既包括课程之间的知识组织及其结构,也包括课程内部的知识组织及其结构。当前的模块式课程结构,主要关注的是课程的形式结构,即某一专业课程开设哪些门类及其关系、开设顺序安排等。

课程的实质结构取决于课程内容,即知识的主要形态及其组织。因此,构建课程的实质结构主要应考虑课程知识的组织及其结构。课程的知识主要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种形态,课程实质结构主要也应考虑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之间的结构关系。

当前,课程结构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课程知识的层次性及渗透性,不同门类课程内容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更谈不上内容的螺旋上升,不利于层次性职业能力的发展。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课程知识结构模式也难以使前面的课程内容对后面的内容起到相应的正向迁移作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促进层次性职业能力的发展,本文提出应建立课程知识的螺旋式结构模型。③ 该模型的核心特点是通过课程知识的螺旋上升,促进课程知识内容之间形成层次性和渗透性的结构。所谓“螺旋上升”,指课程知识及内容的组织由一般到个别、由理论到实践的两个方面螺旋循环上升的趋向,如图2所示。

1.一般到个别。课程知识组织的“一般到个别”主要指的是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安排——主要是不同门类课程知识的安排——应先考虑一般性知识类的课程,再安排针对特定职业领域或岗位的课程,而且,后面安排的个别性知识在内容上应当是前面安排的一般性知识在具体领域中的应用。如在酒店管理专业中,在学习“客房运行与管理”“前厅运行与管理”等针对特定岗位管理的课程之前,应当开设“管理概论”或“管理学原理”。在内容上,这些课程知识应当相互呼应,成为一个体系,且“客房运行与管理”“前厅运行与管理”的内容应当体现出对“管理概论”或“管理学原理”内容的具体运用。

2.理论到实践。由“理论到实践”的课程知识组织既包括课程之间的知识组织及其结构,也包括课程内部知识组织及其结构。

当前,高职教学计划一般都存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课程体系,但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各自为政,自成体系。为解决这个问题,课程螺旋上升结构模型试图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课程体系打通,并建立两者之间的循环模式。这种循环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呼应及整合,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理论教学”的循环。④课程之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循环主要有几种方式:第一为课程层面的循环,即教学大纲应以某特定综合职业能力群为基本单元安排理论课时及实践课时。第二,专业层面的循环,即学生将所有理论课程和职业能力群课程全部学习结束后,在综合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学习,即实习。这一阶段的课程主要以实践中的问题为线索,对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一步地整合。

课程内部知识的循环主要是指教材知识结构及课堂教学应该遵循“理论知识—实践知识”的螺旋循环模式。该结构模式要求,教材的内容在介绍理论知识后,应呈现相关的实践知识,或将理论知识直接转化为相关的程序性知识,或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将程序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践知识,并且依照任务或活动使两者达到螺旋上升。

[注释]

①④汪亚明,李成军.“能力本位”的高职旅游专业课程整合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33):116.

②徐朔.论关键能力和行动导向教学——概念发展、理论基础与教学原则[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28):11.

③侯雁.基于强化实践训练的“双螺旋”式本科课程结构体系初探[J].襄樊学院学报,2006(4):104.

作者:王昆欣 李成军

职业能力下的酒店管理论文 篇3:

从提高职业能力的角度看旅游专业大学生的培养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旅游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应以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为基础。旅游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大学生在基层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为一般能力,而职业发展上升阶段包括专业化路径和管理路径,均要求以旅游专业能力为支撑。旅游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应围绕专业能力展开,改革教学方法,增加学生课内外实践训练,提升教师行业实践能力,创设有利于能力培养的软硬件环境。

[关键词]旅游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孙惠君(1974-),女,河北张家口人,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人文社科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100101)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以来,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社会对大学教育的期待变得明确而具体,要求大学培养“能就业、会工作”的人才。各级各类大学面临重新审视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的任务。只有充分了解行业特点及其对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并体现在教育改革中,才能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提高大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切实满足用人单位和大学生自身的要求。

高等旅游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发展至今,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形成了研究生、本科、专科的教育层次和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的格局。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办学规模也得到了很大发展。但现实中仍存在矛盾:一方面企业感到招聘进来的大学生在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不符合企业用人需求;另一方面学生在旅游企业感到不适应,流失率极高。本文在充分調研分析旅游行业人力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旅游专业大学生进入旅游行业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并制订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对于解决目前旅游专业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将有所帮助。

一、旅游专业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定位

(一)从旅游行业职业特点看旅游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旅游企业属于全方位开放,涉及面广,关联度高,出售无形服务的敏感型行业,要求员工应当举止得体、纪律严明、善于沟通、能够协作、吃苦耐劳、随时应变。旅游业所出售的商品是有形或无形的服务,通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等方面人员热情周到的服务,以满足旅游者的综合性需求。为客人提供服务的过程就是与客人打交道的过程,良好的人际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注意能力尤其重要。要满足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需要住宿、交通、景区、餐饮等部门协同合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旅游者整体的旅游感受。事前要各部门充分沟通、事中能随时协调、事后应加强反馈,才能保证服务的各个环节顺利进行。

旅游行业所需的能力类似于能力分类中的一般能力,即从事所有活动都需要具备的能力,这种模糊的能力要求导致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在就业竞争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职业不断上升发展过程中,旅游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背景会显现出应有的优势。

(二)从职业发展看旅游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一个人的职业能力结构包括不同的层面,在职业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由低到高呈现不同的能力核心。职业能力的基层平台是面对所有职业必备的核心职业能力,如交流表达能力、问题处理能力、管理能力、逻辑运算与空间想象能力等,指个体从事所有工作均需具备的一般能力。职业能力的第二层次是形成的特定职业能力,又叫“核心竞争力”,即形成在职业岗位上,在专业范围内,符合专门工作要求的职业能力,旅游专业的大学生在旅游相关行业更具有竞争力,除了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如旅游业特点与发展趋势、企业管理、政策法规、市场调研与产品开发等,还应具备以人际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要素的能力结构。职业能力的第三层次是职业发展的能力,或者说晋升到较高职位,成为管理人员的能力。

1.旅游行业基层员工必备的职业能力。酒店的工作环境相对固定,工作任务重复性强,工作标准化程度高,需要员工待人热情,有服务意识,能吃苦耐劳。酒店的服务环环相扣,需要员工有较强的团队意识,服从领导,善于分工协作。旅行社的导游独立工作,需要员工有较高的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和高度的自律性。导游带团外出游览,充当着全团游客的领导、保姆、讲解员等多重角色,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能够随机应变、及时沟通、善于组织领导,对导游的整体素质要求相当高。

2.旅游企业中坚力量必备的职业能力。旅游企业基层员工的发展路径有两条,成为旅游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或晋升为管理人员。依靠专业技术能力成为企业发展在技术环节的中坚力量,首先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即旅游专业称其为专业的核心知识与技能,即能解决旅游领域遇到的特定问题的能力。旅游行业的管理人员大多数是从基层员工的佼佼者中提升的,只有懂得基层岗位工作内容的人才能指导下属,管理协调好各环节的工作。从工作任务繁重的基层岗位晋升到管理岗位需要的时间不确定,不能忍耐的大学生往往选择离职,这一阶段大学生的流失率非常高。如何在基层岗位脱颖而出,需要善于表达自己,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带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形成凝聚力。

3.作为管理者的领导管理能力。领导管理能力由决策能力、经营能力、激励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和应急能力六部分组成。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作为旅游企业的领导者,必须有协同制定旅游企业发展的战略性决策和指导企业具体经营管理的战术性决策的能力;具备处理旅游企业日常运行中的各项事务的能力,如对企业的理财能力,发现和开拓市场的能力,树立旅游企业品牌、培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能力等;知人善任,善于运用各种激励方法,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员工发挥最大潜力为企业创造价值;协调领导层与管理层、管理层人员之间以及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控制企业的发展方向、控制企业人员的工作;具备面对危机冷静、正确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沿着从基层员工发展为专业技术能手或职业经理人,部分人可以发展成为企业的领导者或行业专家的通常路径,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职业能力做支撑。旅游高等教育有了比较清晰的培养目标,旅游院校的教育应该定位在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旅游行业精通旅游专业知识的专家或者合格的管理者。

二、基于旅游从业人员必备的职业能力,完善大学生培养机制

(一)围绕旅游专业核心竞争力,使专业课程围绕核心能力逐渐系统化

旅游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四个部分组成,其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共同的任务在于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旅游管理属于工商管理下属的二级学科,其专业课程大部分与工商管理相同,只有几门课程属于旅游管理专业特有,如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等。子学科与其母学科高度的相似性,反映出子学课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需要扩大独有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成为独立的学科。旅游专业基础课作为旅游专业课的前期课程,负责澄清旅游学科的学科范畴、研究领域、研究对象,确立基本的研究方法,培养基本的学科素养,承担着引领大学生进入旅游学科殿堂的艰巨任务。现有的旅游专业基础课数量较少、理论单薄、定位模糊,无法形成旅游专业的核心知识体系。旅游院校的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乃至职业发展最终有赖于旅游学科专业体系的进一步明确、深化、细化。

(二)培养大学生基本职业能力,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职业能力教育效果的重要方面,教师要根据旅游行业职业能力属性和形成规律,改革既有的教学方法,使其针对职业能力教育的核心目标,推行案例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过程式教学法、模拟式教学法、项目训练式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各式教学方法。让大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当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旅游行业所需的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当然,教学方法的改革应注重教学方法与教学课程性质的吻合、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协调、教学方法与能力组成内容的配对、教学方法与能力属性的统一。

(三)适应旅游职业环境的要求,建设适应职业能力教育的师资队伍

要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要有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作为重要保障。为此,应尽快建立能够胜任旅游职业能力教育的教师队伍。通过引进、培训、深造、专业实践、聘用等途径和方式,搭建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旅游专业教学师资队伍,使教师不仅能从事旅游理论教学,也能从事旅游实践教学,甚至能从事旅游工作实践。一些学校把自己的教师送出去挂职锻炼,把外面的行业专家请进来授课很值得推广。

(四)训练旅游实践技能,合理利用职业能力教育的装备设施

落实旅游职业能力教育要十分重视一定的教学环境过程中、物质条件下的体验式学习与训练,通过人的感知、直觉思维、动作记忆,全方面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如何配置符合旅游职业能力教育的装备设施问题,一方面要靠政府资金投入的支持,另一方面要依赖学院自身的管理运作能力以及开拓、合作的经营措施。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长期以来重视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实践的场所和设备,如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开辟了客房模拟系统,餐饮管理专业设有专门的酒窖、吧台、厨房,介绍景区的全景动态模拟系统等,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实践设备,尝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际中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前一阶段基础训练所获得的经验,通过群体工作来完成一个真实的项目,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精神和领导才能。

(五)参与旅游科研和生产实践,充实旅游专业教学内容

旅游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旅游专业知识的迅速发展,旅游专业知识的广阔范围,导致旅游专业课的设置和内容变化应不断适应旅游企业经营生产实践。教师应广泛参与旅游科研和生产实践,把科研实践中的发现引入课堂,充实教学内容,积累并最终夯实旅游专业的理论基础,给学生真正用得上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应适当改变考核方式,减少闭卷笔试的成绩比例,打破单一考试形式,确定各阶段可量化的层次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每一阶段都根据目标进行考核,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能力得到提高。

三、对未来无边界职业生涯趋势的展望

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化和新经济的出现,使工作和职业生涯的特性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不仅要给学生在本专业领域谋生的专业技能,还要给他们适应更广阔职业前景的能力储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尤其是通用技能和应对职业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显得极为重要。在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终身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通用职业能力不容忽视,而这些能力恰恰是旅游专业大学生最擅长的。

[参考文献]

[1]刘文涛.基于能力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探析[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5).

[2]王效杰.再论职业能力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14).

[3]高宏.围绕旅游业特点培养适应型人才[J].经济论坛,2004(16).

[4]李因,汪艳丽,梁磊,等.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9(7).

[5]马勇,李丽霞.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能力模型构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1).

[6]郭志文,B I J M范·德·赫登.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就业能力:一种新的心理契约[J].心理科学,2006(2).

作者:孙惠君

上一篇:建筑艺术创作设计分析论文下一篇:心理词典英语词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