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税调整规律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现行税法中临界点的存在形式可以归为四类:一是涉及纳税人身份判定的临界点,二是涉及税率运用的临界点,三是涉及税基确定的临界点,四是涉及税收优惠的临界点。纳税人如果能够了解临界点的存在形式,把握税法的边界设置原理,综合运用临界点筹划方法,就可能达成降低税收负担,实现财务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纳税调整规律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纳税调整规律研究论文 篇1: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法分析

[摘    要] 依法纳税是所有企业的业务,纳税筹划是每个企业的权利。本文通过对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下企业纳税筹划的具体问题和不足进行细致分析,以期为相关企业提出具有实践意义的纳税统筹规划方法,供企业参考。

[关键词]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13. 013

1      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优惠与纳税策划

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税收是国家财政运行的重要保障。企业所得税即国家对企业和经营单位按其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依法征收的税。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核心目标是盈利,而作为总利润减项的税负问题是影响企业整体利润的重要因素。因而,如何降低税负是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为解决税负的问题,企业常用的办法就是纳税筹划。即在我国法律和政策所容许的范围内,企业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或相关可选择性条款对其经营管理、投资理财等涉税业务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减少税额,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管理水平和企业整体竞争力,达到避税节税的最终目的。

企业所得税优惠指的是根据国家相关税收政策的条文规定,用以减轻收税对象的经济负担的税收依据。企业纳税策划需要企业或相关专业代理机构熟悉国家法律、政策,尤其要熟悉国家所出台的税收政策的相关条文规定以及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企业作为纳税人按期纳税为国家财政的运行和发展提供了保障,而国家的税收政策对企业的利润和收入影响巨大,因而企业如何处理好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与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之间的关系事关国家和企业的长远发展。

2      企业纳税筹划的形式与作用分析

2.1   企业纳税策划的基本形式

当前企业纳税策划分为企业自身财务部门的筹划和企业通过代理机构进行专业筹划两种基本形式。

(1)企业自身财务部门纳税筹划

在第一种基本纳税策划形式中,企业通过自身财务部门筹划进行纳税时往往会由于企业财务部门对国家政策系统性认知的缺乏而导致企业在纳税过程中存在“逃税”“漏税”的风险。

(2)企业通过相关代理机构进行专业纳税筹划

一般而言,通过代理机构进行专业纳税策划的方式适用于大型企业或经济效益较为良好的企业。企业通过相关代理机构进行专业纳税策划的方式较第一种方式更为高端,但所需成本也更高。由于专业筹划代理机构自身具备专业性,因而对国家所得税优惠政策更为清楚和了解,也会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更为尊重,通过更为专业、合理的纳税方案为企业合理规避纳税风险。

2.2   企业纳税策划的实际作用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合理安排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实际作用。一方面,企业对企业所得税進行合理筹划有利于提高企业纳税意识,保障企业经济发展。企业合理安排所得税税务筹划有利于保证企业在追求效益提高的同时,避免生产过程中企业因上缴所得税后企业净利润低的难题。因而企业针对国家出台的所得税相关政策,合理安排纳税策划工作有利于企业寻求更为合法且有效的减税方式,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纳税意识,改善企业战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合理的企业所得税的税筹划也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如何做好纳税筹划是企业发展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大部分企业目前在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法上尚存在诸多不足,如在收入核算、成本核算以及人员专业性等方面均存在不足,因而,企业必须认真分析当前纳税筹划中的不足,才能结合当前的税务政策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不断优化纳税筹划方法。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法存在的不足,具体如下所述。

3.1   企业纳税筹划受国家法律、政策变化影响而存在风险

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必须在国家法律和政策所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无论是企业内部还是代理机构的纳税筹划工作都要以我国的税法为前提。但从实际来看,国家的法律、法规会依据国家经济发展状况而进行动态的调整以更加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这种动态调整、变化的法律政策对纳税筹划工作的开展带来巨大风险。具体而言,企业纳税筹划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计划、需要企业有预见性,并且计划实施是一个动态性的过程,一旦企业在纳税筹划过程中,我国法律、法规、政策等发生了变化,就会直接导致纳税筹划达不到预期效果,更严重时还会直接导致出现企业偷税、漏税行为,使合法的纳税筹划变得不合法。

3.2   各部门协调沟通不足,企业纳税筹划工作实施困难

市场经济条件下,目前企业的纳税遵从领导的意见,需要领导层的指导,而由于企业自身的结构设置导致各部门之间纳税工作沟通协调不积极、不及时以及财务内部的不公开直接导致了企业假账、错账的出现,致使我国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秩序混乱、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行效率低,企业纳税筹划工作实施极为困难。

3.3   企业对纳税筹划目标定位不准,纳税统筹方法不合理

纳税筹划目标指企业通过实施纳税筹划方案减少税负,实现其经济利益最大化。目前而言,大部分企业已明确纳税筹划的重要性,也已经纷纷投入到纳税筹划的实践当中。但在这个过程中,部分企业由于自身风险管理意识的缺失,对纳税筹划所要达到的目标尚不明确,导致企业在纳税筹划目标的确定上出现了两个方向的错误。一方面,企业由于没有全方位地对企业税负情况进行确定,存在纳税筹划目标定位范围过窄的问题。另一方面则与之相反,企业由于目标定位范围过宽,导致企业所制订的纳税筹划方案因缺乏针对性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具体而言,有的企业纳税筹划目标范围过窄,所制订的纳税筹划计划会因着手局部、小目标而导致整体纳税筹划计划走偏;而有的企业纳税筹划目标范围过宽,就会因降低整体纳税负担而忽略部分小税种,导致企业经济利益受损。概括而言,大部分企业目前存在纳税统筹目标定位不明确的问题,纳税筹划目标范围过窄或过宽,都不利于为企业带来税收优惠。

3.4   纳税筹划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纳税筹划工作落实效率低

纳税筹划的关键在于纳税筹划人员,纳税筹划人员的业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企业纳税筹划的最终效果,最终影响企业的发展。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纳税策划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导致企业纳税筹划方案的效果不强,纳税筹划工作落实效率极低。纳税人员除了要熟练掌握纳税筹划的业务技能外,还要熟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风险管理知识。例如,在企业实际纳税筹划操作中,如果纳税筹划人员对国家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不熟悉,就有可能导致纳税筹划计划违规、违法,进而影响企业声誉,甚至使企业受到税务监管部门的审查。

4      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法优化策略

企业应该针对企业所得税纳税策划方法的不足,不断改进措施,优化纳税策划的方法,并依据优化后的纳税筹划方法实施,以此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税负,整体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4.1   关注财税政策的变化,建立税收信息资源库

国家政策随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动态变化,对企业而言,要全面掌握我国的税收政策难度极大。针对国家政策动态变化导致纳税筹划失误的风险,需要企业就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建立税收信息资源库。通过全面收集我国的税收政策,对不同种类的政策进行分类归档,了解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规律,为纳税筹划工作做好准备工作,进而降低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工作时因受政策变化而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风险。

4.2   加强各部门协调沟通,落实企业纳税筹划工作

针对企业所得税纳税策划工作的开展,企业要密切关注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合理规划和调整财务管理的内部结构,坚决杜绝企业内部错账、漏账和假账等情况的出现。与此同时,企业应着力加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通过有效、及时的沟通,创造积极、健康的企业纳税环境,保证其纳税的真实性。

4.3   制定明确的纳税筹划目标,优化纳税筹划方法

企业纳税筹划是一个前瞻性计划、需要企业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而,企业在制订具体纳税筹划方案时,需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发展目标,制订合理的纳税筹划方案,首先确定大的纳税筹划方向,再根据后续发展,针对小的税种进行特别筹划,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为了有效地保证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应认真了解、积极利用国家所得税优惠政策,通过合理的纳税筹划方式减少企业税负,保证企业长远发展。此外,在企业纳税统筹方面,企业应积极自行研发核心技术,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4.4   增强企业纳税筹划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其业务水平

企业全方位提升纳税筹划效果的关键在于纳税筹划工作人员。纳税筹划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决定了纳税筹划的效果。因此,企业需要对相关纳税筹划人员进行全方位的业务培训和考核。一方面进行企业內部业务培训,使其熟知新出台的法律法规,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另一方面,企业应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纳税筹划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5      结    语

企业实施纳税筹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税务支出,提升企业自身资产的流动性。选择合法的、有效的、正确的纳税筹划计划,并根据市场现状予以修正,能够取得更好的纳税筹划效果,减少企业税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倩.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法分析[J].财会学习,2016(21):176.

[2]周燕琳.关于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的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4).

[3]李秉文,付春香.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风险的综合分析[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8(9):29-30.

[4]董红梅.关于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策略的探析[J].经贸实践,2019,243(1):182.

[5]朱省葱.企业所得税纳税筹划方法及案例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6]朱兆辉.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及相关会计问题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7]王晓波.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的方法分析[J].才智,2008(4):158-159.

[8]徐芬.基于财务管理视角的企业所得税税收筹划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作者:邱天

纳税调整规律研究论文 篇2:

临界点存在形式及在纳税筹划中的运用

摘要:现行税法中临界点的存在形式可以归为四类:一是涉及纳税人身份判定的临界点,二是涉及税率运用的临界点,三是涉及税基确定的临界点,四是涉及税收优惠的临界点。纳税人如果能够了解临界点的存在形式,把握税法的边界设置原理,综合运用临界点筹划方法,就可能达成降低税收负担,实现财务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临界点在纳税筹划中的运用一是可以通过企业合并、分立等手段控制销售规模的大小以合理选择纳税人身份;二是灵活运用税率,避开定价禁区;三是恰当确定税基;四是创造条件使其满足享受税收优惠的最低要求。

关键词:税法;临界点;纳税筹划

一、引言

在税收法律中,许多税务处理方法之间的差异往往是因为数量不同。根据哲学上质量互变的规律可知,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飞越。分界线上下税负往往相差很大。因此,税法上适用不同标准的数量分界线,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纳税临界点。但是,对于纳税临界点的定义,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本文认为,所谓纳税临界点,就是税法当中的标准或者说是分界线。当达到或者超过这一分界线时,就应依法纳税或者纳税更多;反之,则可以不纳税或者纳税更少。在我国现行税法中,存在着许多纳税临界点。在纳税筹划中,可以运用临界点筹划法,降低纳税人税负、实现财务利益最大化。

二、临界点存在形式归类

根据现行税法对临界点的设置,可将纳税临界点的存在形式区分为如下几类:

(一)涉及纳税人身份判定的临界点

1.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身份判定的临界点

现行税法规定,增值税纳税人划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其划分标准之一是以生产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的年销售额,年销售额以50万为界限,以上的为一般纳税人,以下的为小规模纳税人;其他以80万为标准,以上的可申请为一般纳税人,以下的为小规模纳税人。这里的“50万”、“80万”都是纳税临界点。在临界点上下,纳税人身份完全不同,适用的税率(或征收率)及征管方法也不同。

2.增值税纳税人与营业税纳税人身份判定的临界点

这主要体现在混合销售中。混合销售是指一项销售行为既涉及增值税,又涉及营业税,并且二者之间有紧密相连的从属关系。根据税法规定,混合销售按“经营主业”纳税,只交一个税种的税,增值税或营业税。而对于“主业”的判定主要是看交增值税的货物或应税劳务的销售额超过了总销售额的50%还是交营业税的营业额超过了50%。这里的“50%”就是一个临界点。在临界点上下,要按不同的纳税人身份来纳税。

四、结语

临界点筹划方法是通过合理安排销售额、价格、数量、比例等的大小,以实现规避纳税风险,降低税收负担的目的的税收筹划方法。应该说,本文所涉及到的内容只是纳税临界点的冰山一角。本文虽然对其进行了分类,但严格来说他们之间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对临界点筹划方法的研究还只是一种理论上的描述。筹划方法也多少有点僵硬,并且也没有考虑因此而增加的其他支出。但是,这毕竟是一种思路。现实中,企业的经营状况比较复杂,市场环境瞬息万变,政府的经济政策也在不断调整之中。纳税人应结合实际,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灵活选择适合自己的临界点筹划方法,实现防范涉税风险、减轻税收负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盖地. 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417-419.

[2]王振东,刘淼. 税收筹划[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58-59.

[3]盖地. 税务筹划学[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40-142.

[4]庄粉荣. 纳税筹划实例全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57-160.

作者:韩清轩

纳税调整规律研究论文 篇3:

股息所得税改革影响企业股利分配吗?

摘要:我国上市公司低分红甚至是不分红的做法盛行,严重影响中小投资者积极性,使其更倾向于短期投资。为了鼓励长期投资,减少证券市场的短期行为,我国分别在2005年、2008年和2013年对股息所得税进行调整,以引导市场投资行为,推动证券市场持续繁荣发展。相关研究表明:三次股息所得税的调整影响了企业股利结构的选择,使上市企业更愿意通过分红送股来满足投资者对股利的偏好,股息所得税改革对上市企业股息支付率的影响作用有限。在制定相关股息红利政策时,有关决策部门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使税收政策对经济行为的调节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要合理制定分时间段的股息红利税收优惠政策,有意识有目的地增加或缩短不同的持股期限时间,合理地制定分段税率,促进企业进行分红,鼓励长期投资行为。

关键词:税收政策;股息所得税;股利分配;上市公司

基金项目: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15CTY004)

一、引言

我国分别在2005年、2008年和2013年对股息所得税进行重大调整。2005年的股息所得税改革对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暂减按50%计入个人应纳税额。2008年的股息所得税改革源于企业所得税改革,由于企业所得税税率的降低从而增加企业股息红利的比例。2013年的股息所得税调整对个人从上市公司取得股息红利改按持股期限实行差别化征收。对于持股时间在1个月以内的,按股息红利所得全额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持股时间超过1个月但低于1年的,暂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持股时间在1年以上,暂减按25%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目前,投资者投资上市公司主要获得两种收益——股利和资本利得收益。其中,资本利得是由于股票买卖价差所赚取的收入,而股利是依赖于上市公司从所获净利润中的分配。我国现行税法体系对股息红利收入征收所得税,而对资本利得收入并不征税。研究股息所得税改革对股利政策选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利于企业健全和规范股利分配政策,提高公众对企业信心,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支持;其次,可以完善和发展我国的证券市场,构建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另外,为我国股息所得税方面税制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研究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对以往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第三部分对研究对象进行概念界定及背景介绍,第四部分对股息所得税改革对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进行实证分析,第五部分给出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一般而言,上市企业股利分配政策一方面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政策效应。

就影响因素而言,不少专家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具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整体分析。孟少英、原忠兰(1998)具体阐述了法律因素、股东因素、契约限制因素、公司因素、通货膨胀因素等对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①。霍晓萍(2012)从盈利水平、成长性、信息传递效应、代理成本及环境因素这五个方面对国内外股利分配政策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②。二是重点分析。魏刚(2001)以389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不同所有制股权结构与股利分配政策之间的关系③。黄娟娟、沈艺峰(2007)以1994年至2005年间我国的上市企业的股利分配数据为样本,分析了企业股权集中程度与股利分配政策之间的关系④。

就政策效应而言,当前的研究主要从实证领域展开。王志强(2004)采用税后CAPM模型阐释了股利税收政策对股票除权日价格、股票月期望率等产生影响⑤。史保新(2010)通过回归方程,以2006年为时间段点,研究了中国上市企业股利政策行为与传统的财务理论之间的关系⑥。卢月根、王春飞(2012)利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2005年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率变化对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⑦。

我国关于股息所得税的研究多是针对2005年股息税率降低开展的,很少涉及到2008年企业所得税改革引起的股息所得稅的间接变动,而2013年对根据持股期限进行差异化征收的股息所得税变动的研究更是鲜有涉及,所以进一步分析不同时期股息所得税改革对企业股利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三、数据整理与研究假设

1. 2003—2014年我国企业股利分配政策总体分析

企业发放股利的形式分为股票股利、现金股利,或者两者同时发放。本文研究的股利结构主要是指以上三种,对企业股利分配及变化的研究是指对企业在税收政策改革前后企业发放股利与否以及对企业发放现金股利或股票股利偏好变动的研究。为了从整体上把握证券市场股利政策的变化趋势,本文选取沪深两市A股所有上市公司在2003—2014年12年间的股息派发情况作为研究对象,整理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2003—2014年沪深两市上市企业派发股利情况

注:表中数据由深圳国泰安CSMAR数据库原始数据整理所得。

从表1可见,发放股利的企业占比不断增加,而不发放股利的企业占比逐渐降低。表2显示,在上市企业中,分配现金股利的企业数量远多于分配股票股利的企业。在2005年之后,只分配现金股利的企业占比有所下降,而分配股票股利的企业占比上升,2008年后,只分配现金股利的企业占比仍出现下降情形,发放股票股利企业占比增加;而2013年改革后也同样呈现出相似的波动。这表明三次股息所得税调整对上市股利分配结构都有着规律性的短期影响。

2. 2003—2014年我国企业股利支付率变动分析

股利支付率是企业每股股利与每股收益的比值,比值越大,说明企业把普通股收益更多地分给了股东,企业留的少;反之则说明企业将收益中的更多部分留在企业用于未来发展,少部分分红。有的股东偏好获取定期的现金股利,而有的股东则希望把收益更多地留存企业,用于扩大生产规模。由此可见,股利支付率是企业内外部相关人员关心的指标,它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及股票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图1 股利支付率一般变动趋势

图1显示出上市企业的平均每股股利、平均每股收益以及股利支付率的变动趋势。近年来上市企业平均股利支付率呈下滑趨势,尤其是在2005年股息所得税大幅调整之后,股利支付率便从45%左右降到了30%左右。另外,这段时期内平均每股收益波动变化较大,整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平均每股股利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波动的幅度较小。

3. 研究假设

我国2005年和2013年股息所得税的改革分别对个人投资者的股息红利所得进行减半征税以及按照持股期限的长短进行差别征税。这两次改革可能会使股东在长期持有股票以待日后升值和取得即时股息红利收益之间作出选择,2008年降低企业所得税的改革会使企业的留存收益增加,企业很有可能会增加股利的支付额度,相当于间接降低股息所得税,因此2008年税收政策调整对股利政策的选择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本文研究提出如下假说: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股息所得税的改革会对企业股利政策选择产生影响,即股息所得税率降低会使企业的股利支付增加,二者保持负相关关系。

四、实证分析

1. 模型建立与回归分析

本文在综合考虑时间段和企业差异因素的基础上,决定采用兼顾时间段和横截面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经过上文的分析,已确定了本文所需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其中,虚拟变量按如下规则进行设计,d2005表示2005年股息所得税减半征收,2005年以前令其值为0,2005年及以后的值为1;d2008表示2008年新企业所得税变化引起股息所得税相应变化;d2013表示2013年股息所得税按持股期限差异税率征收的变化,赋值规则与2005年一致。根据以上分析,建立如下模型:

dpsnt=B1d2005nt+B2d2008nt+B3d2013nt+B4roant+B5epsnt+B6crnt+B7darnt+B8tagrnt+B9oncfnt+B10oc1nt+cnt

在本模型中,dpsn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第n家公司第t年的每股税后股利,下文的股利支付量的研究主要指的是上市企业现金股利的发放量。为便于研究股利支付量水平的变化,选取每股税后现金股利(dps)作为衡量股利支付量变化的代表性指标,并将其作为实证研究的被解释变量。

d2005nt、d2008nt、d2013nt为解释变量,分别表示2005年、2008年以及2013年第n家公司第t年的股息所得税政策变化取值。由于三次股息所得税的调整涉及到企业和个人投资者,难以用单一指标进行定量描述,分别设置虚拟变量d2005、d2008和d2013代表2005年个人投资者所得税率的降低、2008年的企业所得税改革中关于股息红利所得的税收变化和2013年关于股息红利个人投资者差别化税率改革,再依照这三次税改时间点划分成四个时间段,研究股息所得税改革对企业股利支付量的影响情况。

roant表示第n家公司第t年的资产报酬率;epsnt表示第n家公司第t年的每股收益;crnt表示第n家公司第t年的流动比率;darnt表示第n家公司第t年的资产负债率;表示第n家公司第t年的总资产增长率;oncfnt表示第n家公司第t年的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oc1nt表示第n家公司第t年的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pent表示第n家公司第t年的每股发行费用。这些变量为控制变量,企业的资产收益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盈利状况越好,用来留存和分配的总数就越多。每股收益(eps)是税后利润和股本总数的比值。

表3 所用变量描述

2. 变量描述及统计描述

以上研究的变量描述及统计描述分别见表3和表4。本文选取2003年到2014年间经营完善、股利分配政策持续稳定、现金股利分配水平较高的174家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剔除了异常数据以及部分缺失数据。对模型中的所有变量进行取对数处理,处理后的各个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下表4所示。

3. 回归分析

本文采用OLS对股息所得税改革对企业股利政策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5。

从三个模型的回归结果来看,模型的可决系数分别为0.655、0.685和0.719,表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即该回归模型选择的变量指标对每股税后现金股利指标的影响具有较强的解释作用。由结果可知,变量每股收益、资产负债率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变量2008年股息所得税改革、资产报酬率、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在5%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以上因素对上市企业股利分配政策的选择产生了较显著的影响。

表5 回归分析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括号中的值为标准误差。

2005年股息所得税改革并没有对上市企业每股股利的支付水平产生显著影响,与预期相反,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2005年股息所得税的减半征收主要针对个人投资者,并未对企业法人的股息所得实施减半征收,而企业法人在持股总量上要远高于个人投资者的持股总量,因此影响作用有限;(2)这次降税只是降低应纳税所得,而并非是股息所得税率的直接降低,对上市企业股利政策选择的影响作用要大打折扣;(3)股息所得税数额通常较小,其本身改革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十分有限。

2008年的企业所得税税率降低引起股息所得税的相对降低,其对每股税后现金股利的影响也与预期相反,考察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我国的股票市场起步较晚,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上市企业回报投资者意愿较低;(2)2008年我国发生了金融危机,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企业选择增加留存收益,减少现金股利的发放量;(3)分发股票股利的企业数量增多,导致现金股利发放量下降。2013年股息所得税改革是对个人投资者按照持股期限差别税率征收。回归结果显示,这次税改对上市企业股利发放量的影响较为显著,即上市企业普遍增加股利发放数量,提高每股现金股利支付水平。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2003年到2014年我國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行为、股利结构、股利支付率的比较分析,并在2005年、2008年和2013年关于股息所得税的调整变化基础上,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从税改因素、企业自身经营发展因素等多个角度对股利支付量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三次税改对上市企业是否发放股利的行为影响作用不同。2005年的股息所得税改革后,选择发放股利的公司数急速增加,而不发放股利的企业数急剧减少;2008年股息所得税的变化也引起发放股利的企业数有所增加,但增幅不大;2013年的股息所得税变化对企业是否发放股利的影响作用很小,发放股利的企业数前后没有明显变化。

二是股息所得税的改革影响企业股利结构的选择,上市企业更愿意通过分红送股来满足投资者对股利的偏好。整体来看,三次股息所得税改革中,前两次的税改都使得分派现金股利的企业数量不断上升,直接推动上市企业分红送股行为增加,而2013年的税改对上市企业的股利结构影响程度较小,从图1没能看出显著的变化。

三是股息所得税的改革对上市企业的股息支付率的影响作用有限。这可能由于很多企业的股利政策并不是以股利支付率作为主要的评判标准的,虽然企业各年度盈利状况差异较大,但大部分企业都倾向于发放稳定的股利,以此营造企业良好形象,维护投资者信心。

综上所述,我国股息所得税负经过三次股息所得税的变革呈持续降低态势,但证券市场仍很不完善,投机氛围浓厚,投资者往往过多关注资本利得收益而忽视长期利益。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针对股息红利所得税的改革幅度应加强,方式应更直接,只有更为直接的增税或降税措施,才能对企业股利分配政策产生影响,效果才会更加显著。股息红利所得税的调整要因时因地制宜,在制定相关股息红利政策时,有关决策部门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使税收政策对经济行为的调节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要合理制定分时间段的股息红利税收优惠政策,有意识有目的地增加或缩短不同的持股期限时间,合理地制定分段税率,促进企业进行分红,鼓励长期投资行为。

注释:

① 孟少英、原忠兰:《论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行政论坛》1998年第4期。

② 霍晓萍:《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研究述评与展望》,《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第8期。

③ 魏刚、蒋义宏:《中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问卷调查报告》,《经济科学》2001年第4期。

④ 黄娟娟、沈艺峰:《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究竟迎合了谁的需要——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会计研究》2007年第8期。

⑤ 王志强:《税收影响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研究》,《税务研究》2004年第7期。

⑥ 史保新、马麟:《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影响因素及代理问题探析》,《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⑦ 卢月根、王春飞:《股利税收效应与中小投资者保护》,《税务研究》2012年第11期。

作者简介:李正旺,武汉纺织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5;王宝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湖北武汉,430073。

作者:李正旺 王宝顺

上一篇:安全隐患骨科护理论文下一篇:剖宫产术急救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