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事业发展

2022-07-08

第一篇:科学技术事业发展

树立科学税收观念促进税收事业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税收发展观的要义。发展税收事业,不仅要使税收收入持续增长,而且要使税收事业的发展更加全面协调,税收与经济的发展更加协调,更具有可持续性。在地税工作实践中,坚持科学的税收发展观,必须树立四大发展观念,做到“四个统筹”.一、树立“经济兴税”观,统筹地方

税收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

税收既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又是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好范文版权所有于经济的辩证关系决定了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从经济到税收的观念。在区域经济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地税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局展开,全面贯彻执行各项税收政策,依法组织税收收入,把税收的增长建立在经济发展、企业增效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税收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一)围绕巩固加强农业和发展农业产业化,开辟农村税源。地税部门要积极参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涉农税收政策进行认真清理,保证涉农税收政策落实到位。要促进高效农业、新型农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对农村土地、山场、水面等经营权转让,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以及农副产品的贩运等多种经营形式的调查研究,切实掌握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形势、新规律,进一步拓宽农村地方税收入视野,开辟农村税源。

(二)围绕壮大提高重点企业,巩固骨干税源。要充分运用政策扶持、信息促销、管理增收、资金促产等行之有效的“双增”手段,根据我市实际,支持发展卷烟、实际化工、印刷、医药、防水等支柱产业,在培植大企业、大集团的同时,巩固骨干税源,力争使支柱产业提供的骨干税源占地税总收入的70左右。

(三)围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植新型税源。针对我市一批旅游点的开发,要积极参与旅游事业的发展,加强对旅游事业的配套管理,壮大旅游经济规模。对信息和中介服务业,要积极引导,加强管理,规范动作,不断培植新税源增长点,拓宽地方税税基。

二、树立“管理兴税”观,统筹税收活动与社会活动和谐发展

统筹税收活动与社会活动和谐发展,就是要求税收活动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情况、特点和趋势来调整和完善税收管理,就是要全面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好税收调节分配的职能作用,把税收活动融入社会活动之中,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管理,走“严格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之路,促进税收活动与社会活动和谐发展。

(一)把握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对税收活动实行规范管理经济生活的复杂性要求税收活动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完善税收管理,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对各个岗位、各个环节的各项制度进行清理,总结、推广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并根据社会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和完善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好制度、新制度、硬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用制度对税收活动实行规范管理。

(二)把握经济生活的多层次性,对税源实行分类管理。经济生活生活涉及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各个层次,使地税税源也呈现出多层次、宽领域的特征。地税部门必须时刻把握社会活动变化趋势,探索税源变化规律,根据税源的对象、状态、形态、发展趋势、规模、级次进行分类管理。

(三)把握经济生活的动态性,对征管实行全程管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既影响了社会稳定,也给地税征管增加了难度。地税征管必须根据社会活动的特征,以提高税收征管质量为目标,按照“向管理要税收、向质量要效益”的工作思路,对征管全过程实行全程监控。

三、树立“法治兴税”观,统筹依法治税与优质服务共同发展

统筹依法治税与优质服务共同发展,就是既要严格依法治税,强化执法力度,又要把执法为民作为税务机关一切工作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不断优化税收服务,营造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税收环境。

(一)加强税法宣传,提高全社会依法纳税的自觉性。好范文版权所有税法宣传要围绕依法治税的要求,改变宣传方法,提高宣传质量,讲求宣传效益。在宣传对象上,坚持纳税人、协税人、用税人和党政领导干部并重,增强普及性;在宣传形式上,坚持正面宣传与反面曝光并重,增强震慑性;在宣传内容上,坚持宣传税法与宣传纳税人权利并重,增强渗透性;在宣传手段上,坚持媒体宣传与优质服务宣传并重,增强实效性,促使全社会树立新型的税收法制观。

(二)争取各级党政领导、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形成依法治税合力。对各级党政领导要勤请示、多汇报,主动汇报依法纳税工作,争取重视与支持,使各级党委政府在其工作行为上符合依法治税要求,在其政策的制定上符合依法治税总体目标。要加强同公安、司法机关、工商、财政、银行等部门

第二篇: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推进勘测事业健康发展(一)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推进勘测事业健康发展(一)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进勘测事业发展

×院长在院党课讲话提纲

同志们:

今天利用周末的时间,与在座的各位一起探讨学习关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勘测事业健康发展”这一问题。

我回勘测院主持工作将近两年了,思索最多的就是勘测院发展的问题,“发展”这一主题总是萦绕在我脑海中,这一课题是我时常考虑的问题,也是大家关心和全院赖以生存和兴旺的关键。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一、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强调“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发。”

胡锦涛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首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他说,“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三篇:浅谈统筹援疆事业科学发展

2010-07-07

余 军

选派干部开展援疆工作是中央的重要战略决策和政治部署,对于援疆单位和援疆干部而言,是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也是无尚光荣的人生事业。十多年援疆工作已形成全国支援新疆的良好格局,为促进新疆改革发展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批批援疆干部投身边疆、奉献边疆,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各族人民的赞誉。按照中央援疆工作新要求,结合湖北援疆十年及湖北第四批工作队一年多的实践,有一些肤浅的思考和体会: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充分运用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需要支援受援各方精心谋划、精诚协作,更期待中央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理顺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合力成效,推进援疆事业全面协调、健康有序发展。

统筹国家利益和区域发展,研究创新援疆政策制度。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是全国面积最大、内陆边境线最长的省级行政区,拥有六分之一神圣国土,与周边八国接壤。政治上,新疆是我国辽阔疆域的重要屏障,是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阵地和反分裂斗争的前哨;经济上,新疆是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和陆路战略通道,是我国重要资源的战略储备区,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是西部大开发的前端窗口,也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发展“增长极”之一;文化上,新疆正处于中西文化、宗教、民风民俗等相遇、交汇、融和的“连接点”和“结合部”。新疆地理区位独特,资源物产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同时,开展反分裂斗争、维护团结稳定的形势严峻、任重道远,乌鲁木齐“7·5”事件就再次警示新疆维稳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祖国统一是国家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线和各民族共同利益。新疆的发展稳定直接关系到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到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疆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极其特殊而重要的战略地位,因而历来倍受中央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中央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比如,“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扶持力度”;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等,显著加快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缩小了新疆同其它区域的差距。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时期,是大有可为的黄金机遇期,也是各种矛盾并存交织的凸显期。乌鲁木齐“7·5”事件后,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示,要始终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新疆问题的根本途径;始终把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维护社会稳定大局不动摇,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同时强调“进一步加大支援新疆力度,取得更加明显的实效”。这些为做好新疆工作及援疆工作指明了方向。援疆工作应准确把握历史方位,更好地肩负起新的职责使命。既要重稳定、更要谋发展,而且要科学发展,统筹服务推动新疆全新发展和长治久安。

需要站在讲政治,维护国家利益,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研究、创新国家支援新疆的一系列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着力解决新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格局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需要在宏观政策、财力物力、资金项目和产业规划等方面给予倾斜和优待,帮助新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和地域功能定位,充分发挥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和农牧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地缘优势,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突破性发展边境口岸自由贸易合作,大幅提升对外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水平。从而,让边疆各族干群更深体会祖国大家庭温暖,切实共享繁荣发展成果,感受生产生活各方面实惠,更好地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守卫边疆、建设家园的爱国热情,共创新疆更加美好的明天。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人才培养,把握干部援疆工作总体目标。对口援疆部署体现了中央高度重视新疆的一贯思想,也显示了全国人民对新疆各族人民的深切关怀。十多年援疆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决策的正确和干部援疆的必要。对口援疆已成为促进新疆稳定发展、民族团结互助的成功探索,成为配合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的重要途径,成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有效举措。

中央一贯号召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的地方接受锻炼、成长进步。援疆既是中央赋予的光荣政治任务,也是和平时期培养锻炼干部的良好途径。事实上,在全国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干部援疆工作探索、积累了很多异地培训做法、任职锻炼模式和交流互派经验。借助和利用援疆的广阔平台与畅通纽带,新疆本地干部和援疆干部彼此都开阔了眼界、思路和胸襟,互相学习,交流协作,共同成长进步。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长韩勇曾肯定广大援疆干部“深化了对国情和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特点的认识,增强了政治意识、全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经受住了在边疆艰苦复杂环境下的考验,磨炼了意志,增长了才干,积累了经验”。

因此,要全面理解、综合把握干部援疆工作目标,统筹兼顾,不宜片面偏颇。做到既着眼现实,又放眼长远;既要有经济头脑,也要有政治眼光;既致力于促进新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又着眼于干部人才培养;既为新疆培养大量可持续发展的干部人才资源,也为派出单位锻炼造就一批优秀干部队伍。进入援疆工作新阶段,应围绕服务科学发展、服务社会稳定、服务民族团结的援疆工作定位,进一步更新理念,完善机制,拓展领域,丰富内涵,创新方式,增强实效,继续坚持和突出以干部援疆为龙头,逐步实现从形象工程向培植财源、增强造血功能转变,从无偿援助向无偿与有偿相结合、促进广泛经贸合作转变,从单一的干部援助向综合性人才、技术、智力援助转变,从而保持干部援疆工作旺盛不竭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动力,推动援疆工作再上新台阶。

统筹援疆省市和中直单位各自优势,科学部署援疆任务。新疆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和长治久安,需要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团结拼搏,也离不开全国援疆单位倾情援助。目前,从承担援疆任务的14个内地省市和近百家中直单位看,资源禀赋各异,发展水平不

一、综合实力不同、援疆能力和作为有别,“八仙过海”,各展其能,各显风采。但由于缺乏一套援疆目标考核及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考评机制,也带来了盲目建设形象工程、片面攀比援疆资金数额等少数问题,存在着一些不平衡、不协调、不务实等现象,亟待引起各方关注,研究得力措施,引导援疆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轨道前进。

要服从中央新部署和全国工作大局,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服务于新疆建设发展的新规划、新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筹部署和推进援疆工作。在国家层面上,要加强规划、指导、协调,立足于新疆与援疆单位各自实际,共同制定援疆工作计划和中远期规划,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显绩与潜绩的关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为实现援疆效益最大化,可突破区域限制、体制障碍和常规定势,更好地整合援疆资源,凝聚建设力量,催生发展合力,在支援关系和资源配置上优化组合,在全疆范围内配置互惠双赢的合作项目。探索建立完善包括目标约束、考核评估在内的一整套较为系统、成熟、科学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统筹兼顾援疆单位人才、经济、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援疆地区不同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全疆不同的地域特色和现实需求,以及经济总值、财政收入等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要素,综合研究核定援疆资金项目额度,科学布置援疆任务,达成各方都乐于接受、认可满意的整体部署,努力实现受援与支援相协调、需求与可能相结合、政府行为与企业社会参与相配合、奉献与互利相兼顾,多元化、全方位、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大援疆”格局。

统筹支援和受援两地规划举措,切实保障援疆实效。援疆工作不仅关系到民族团结、边疆稳固和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受援支援双方党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还直接影响到两地形象。援疆省市应将受援地区作为本省的一个地区对待,援疆计划应纳入两地发展规划之中,并建立主要领导间友好协商机制,双方本着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共谋共促新疆稳定发展大计。援疆项目资金计划纳入了支援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就可从制度上保证渠道来源,不因人而异、因时而变,排减其他因素的干扰影响;同样,配合受援地来安排援疆计划,并纳入受援地发展“总盘子”,就能从制度上保证其顺利实施。

目前,各地“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陆续启动,应抓住有利契机,在工作思路上,突出“四个注重”,一是注重民生领域,特别是教育、卫生等基础民生领域援助;二是注重农牧区、农牧民的生产生活发展;三是注重增强造血功能,帮助推进新疆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特别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四是注重培养有助于新疆长远发展的各类人才。在已有的工作基础和计划方案之上,及时调整、修订计划,并加强汇报协调,切实做好援疆工作与受援支援两地发展规划的衔接,为援疆计划落实提供可靠预算安排和预测管理保障。

为确保援疆工作成效,受援支援双方共同抓好援疆计划组织实施和督促落实,既要有为、也要善为,把优势资源、资金用于各族群众最渴盼的事情上,多做打基础、利长远、谋福祉的事情。由于新疆和多数援疆省市各具特色优势、经济互补性强,加强合作、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空间和前景广阔,意义深远,应不断加大经贸合作力度,使之成为援疆工作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不断改善、优化援疆项目资金的城乡、区域和行业分布结构,使项目不仅建得起、而且用得上、见效益。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对一”对口帮扶机制、援助项目管理机制、援疆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定期汇报协调机制、高层互访机制和援疆干部提拔使用机制等系列长效机制。

统筹属地和派出地双方管理,服务援疆干部健康成长。援疆干部既是各级组织选派的优秀干部人才群体、是做好援疆工作的宝贵资源,也是促进新疆对外交流合作的桥梁纽带、是增进区域和谐民族团结的友好使者;既是一支相对独立的干部人才队伍,也是新疆干部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对他们的管理和服务,能切实体现各级组织对援疆事业的负责以及对每一位援疆干部关心和爱护。

认真落实中组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规定,坚持“援疆干部以属地管理为主”的管理方针,同时,统筹兼顾派出地管理、各援疆干部工作队内部管理,还要有效调动援疆干部自我管理,探索建立多方面联系、多渠道共管的齐抓共促、良性互动工作机制。通过各方面都来经常关心援疆干部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动态,发现不良苗头,及时提醒、诫勉,防患于未然。克服属地管理碍于情面、放松要求、放任自流、疏于管理的消极现象,避免出现极少数接受单位派出单位“两不管”、“两张皮”、援疆干部边缘化或特殊化、健康成长受影响等不利局面。抓紧研究在疆表现突出干部的重用、期满返回工作的衔接、继续留疆的优待条件等方面工作的规定,有效发挥政策的引导调动功能。

属地管理应自始至终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力支持、使用上有职位有权责、生活上热情关心、管理上严格要求,营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便利的生活环境、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尊重理解的社会环境,帮助援疆干部融入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伟大实践,发挥聪明才智、提高综合素质、实现人生价值。同时,作为援疆干部,过去表现和将来发展的环节都在派出单位。因此,在干部援疆全过程中,派出地管理不应被忽视、更不可缺位,否则,有违干部管理规律,易造成组织管理、干部成长“链条”断裂。应强调并落实各派出单位在跟踪管理、当好后盾、创造条件方面,负有与接收地同样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对援疆干部的全方位管理、全过程服务应贯穿以人为本理念。他们以高度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响应祖国召唤,为大家、舍小家,志在环境艰苦复杂的边陲,自身克服了很大困难,家庭也付出了很多奉献,对他们严格管理同时,应多加关心厚爱,保障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力所能及帮助解决家庭、生活的特殊困难和后顾之忧。随着形势变化,可参考借鉴援藏干部有关政策,适当改善援疆干部有关职务任用、生活补助、探亲休假等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待遇,创造更加积极、健康、和谐的援疆工作环境和社会氛围。

(作者系湖北省第四批援疆干部,博州党委组织部副部长)

第四篇:推进质量技术监督事业跨越式发展

抓住机遇开拓创新锐意改革推进xxx质量技术监督事业跨越式发展

为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质监系统技术机构改革的有效途径,为适应加入wto后对质检工作发展的要求,2000年,四川省局党组将技术机构改革摆上了议事日程,提出了技术机构改革要"认请形势,早作准备",并成

立了技术机构改革课题研究组,着手系统技术机构改革的调研和规划工作。2002年初,国家质检总局确定四川省作为全国技术机构改革试点单位,紧接着总局在合肥市召开了试点单位技术机构研讨会,会议提出了“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政事分开,明确定位,深化改革,面向市场,增加投入,吸引人才”的总体要求。国家质检总局长江局长、传卿书记、长城副局长和有关司局领导也亲临四川作指导。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四川省局以坚定的决心、科学的态度、细致的工作大力推行技术机构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我省技术机构基本情况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辖21个市州局、171个县局。改革前有各级各类直属技术机构342个,其中质量检验机构131个、计量测试机构147个、纤维检验机构15个、锅炉压力容器检测机构22个、特种设备检验机构18个、标准情报机构3个,认证咨询机构4个,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备1个。省级授权质检站74个,省级计量授权检测单位41个,单项授权39个单位。全省市、县质量技术监督系统(除成都市)技术机构共有人员2668人。

二、技术机构改革总体思路和改革目标

改革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调整省、市、县三级业务工作重心,打破原有技术机构体系,重新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努力在改革中争取更大的发展,在发展中争取更大的主动。通过2-3年的调整规划和重点建设,使技术机构的总量减少40,人员精简20。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技术机构政事不分、机制不活、机构重叠、人员素质低、重复检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技术保障体系。

三、技术机构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技术机构改革是一场革故鼎新的大变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宽,既有机构的撤并,又有资产的划转和人员的分流、利益的调整,再加之大部分技术机构低水平重复建设,小而差,技术装备落后,思想长期禁锢在吃铁饭碗上,而国家又暂无相关配套政策,所以技术机构改革是一项难度和工作量都较大的系统工程。因此,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点是技术机构改革成败的关键。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国外具有先进检测技术和装备的技术机构正在加紧渗透,技术机构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生存和发展,省局党组充分认识到:技术机构改革势在必行,一切妨碍技术机构改革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技术机构改革的做法与规定都要坚决摈弃、一切影响技术机构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在技术机构改革上,不等待观望、瞻前顾后,不患得患失,不在局部利益纠缠不清;省局主要领导多次在全省的各种会议上强调技术机构改革的重要性,把大家的思想统一到在改革中求发展,在改革中强管理,在市场中深化改革的自觉行动上来。通过统一认识,全系统上下明确了改革的方向,理清了改革的思路,落实了改革的责任,充分认识到只有彻底从技术机构体制上、人员优化组合上动真格,下真功夫,才能增强技术机构的生机和活力,促进质监系统技术机构的大发展。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为了加强对技术机构改革工作的领导,省局成立了"一把手"挂帅的全省技术机构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对技术机构改革工作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指导,确保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得以解决,以保证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是明确责任。省局党组明确了省局技术机构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实施全省技术机构改革方案并分类指导,要求各市州质监局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并把技术机构改革的工作列入了全省系统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形成了省局党组亲自抓,省局技术机构改革领导小组牵头抓,各市、州局一把手具体抓的工作格局。其次是准备充分。早在2000年省局党组就把技术机构提到了议事日程,并提出了技术机构改革要"认清形势,早作准备,早改早主动,不改更被动"思想。省局党组书记、局长韩儒理同志多次到各市州了解基层的实际情况,与基层技术机构的同志彻夜谈心,帮助他们分析形势,明确思路,寻找出路,现场指导技术机构改革的工作。省局技术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及时召开了不同层面、不同专业的技术机构改革座谈会十余次,并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分门别类地广泛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技术机构改革意见》,提出了全省技术机构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布局调整规划、相关政策措施、实施步骤

第五篇: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三年规划

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质量技术监督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省局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三年发展赶超战略。为动员和组织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全市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和壮大全市质监系统的实力,三年内实现“西北一流、全国先进”的目标,特制定本规

划。文秘114版权所有!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开拓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紧紧围绕全市的中心工作,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新途径,不断提高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有效性。

二、发展目标

×年至××年期间,全市质量技术监督事业总的发展目标是:

主要业务工作质量要上一流,能够适应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要上一流,工作环境得到较大改善;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要上一流,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信息化建设要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通过上述目标的实现,使全市质监工作达到西北一流,整体上达到全国的先进水平。

一主要业务工作

⒈尽快向市政府提出“质量兴市”实施方案,争取早日将“质量兴市”战略列入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全面落实“质量兴市”为主线,以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出发点,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强质量管理,强化质量监督、计量监督、标准化实施的监督以及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的安全监察,促进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全民质量意识的全面提高。⒉到××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质量管理体系在全市得到初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稳定可靠的质量管理体系基本建立。全市的重点大中型企业、名牌产品生产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属于国家实施安全认证强制性监督管理的电工产品全面获得安全认证。全民的质量意识进一步提高。

⒊每两年有个的产品获甘肃名牌产品称号。以上的主要工业产品的质量得到稳定提高。到××年,产(商)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在的基础上增长,达到左右;重要定量包装商品量的抽查合格率达到;列入国家工业产品目录内的种工业产品可比性跟踪监督检查合格率达到以上,其中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重点产品抽查合格率达到。

⒋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秩序显著改善。全市生产企业不得生产假冒伪劣产品,所有生产企业不合格产品不得出厂,使人民群众的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切实保障。全面落实打假责任制,建立全市质监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与行政执法部门、司法部门的打假联合行动工作机制,利用信息网络,监控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违法行为,实行不合格产品市场退出机制。

⒌所有工业产品按照标准生产,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的步伐明显加快。工业产品执行标准覆盖率达到以上,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产品使用采标标志数到××年达到个以上;初步建立起地方特色产品和农副产品地方标准体系,农业标准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⒍在用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检验合格率及检验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到××年,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计量器具和标准器具受检率达到;用于量值传递的计量标准完好率达到。计量基准、标准的国际化等效性加强。计量检测网络体系和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计量检测体系基本完善,中小型企业达到国家规定的计量检测保证规范要求。

⒎实现先进的诊断技术和检验检测方法,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在用设备注册登记发证率达到,定检率达到以上,确保锅容管特设备安全经济运行。对锅容管特从业人员进行广泛的技术培训和安全法规教育,坚决杜绝无证上岗的现象。加强规范化工作,建立长效安全管理机制,实现信息化管理。大力推行企业第一安全责任制,建立企业自我约束的内部安全保证体系。

⒏全市依法设立或授权的质量、计量以及特种设备检验机构的检验范围能覆盖产品安全、健康项目的以上。产品质量、计量检验(测)体系以及特种设备检验体系进一步完善,整体的检测能力和水平在全国处于先进行列。依法设立或授权的质量、计量以及特种设备检验机构被授权的检验项目及这些机构实际承担的检验工作量能基本满足产品质量监督、标准化实施的监督、计量监督、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需要。

⒐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执法和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监督制约机制,提高执法人员行政业务素质,执法人员全部实行持证上岗;全系统办理案件差错率达到‰以下,程序、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率达到。

(二)主要经济指标

⒈预算外收入。年平均递增,从××年的人,人均万元增加到××年的人,人均万元,预算外收入从××年的万元达到××年的万元。其中市局(含检测中心)年平均递增,锅检所年平均递增,永昌县局年平均递增,河西堡分局年平均递增。

⒉三年内固定资产年平均递增。从的万元增加到××年的万元。其中市局递增,检测中心、锅检所分别递增,永昌县局,河西堡分局递增。

⒊三年内设备固定资产年平均增长。到××年全系统设备固定资产达到万元。其中检测中心、锅检所年均递增,永昌县局、河西堡分局递增。

(三)

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作条件

⒈业务办公用房面积:人均业务用房面积平米左右。各县级局、事业单位办公、实验用房建设计划为:××年前要解决永昌县局、锅检所的办公用房建设,××年完成河西堡分局的业务办公用房建设。

⒉交通工具:市局机关(含稽查队)拥有汽车辆,检测中心、锅检所各拥有汽车辆,永昌县局、河西堡分局拥有汽车辆。

⒊信息自动化和打假办案取证、宣传工具:局机关根据工作需要配置计算机台,达到人均一台,打印机台,传真机台,摄像机台;稽查队配备电脑台,打印机台,摄像机台;检测中心、锅检所根据工作需要各配置笔记本电脑台,打印机台;永昌县局、河西堡分局根据工作需要各配置计算机台,打印机台,摄像机台。

(四)信息化建设:建立全市质量技术监督系统信息化网络,拥有一批相关专业数据库,××年实现与省局联网,同时实现全市质监系统联网。要以信息化推动全系统事业的发展,以信息化推动工作效率的提高,大力推行网上政务公开和网上办公,所有行政审批项目均上网公开,部分行政审批项目实现网上办理,提高办事效率;加强信息服务的开发利用,加快检验机构、质量技术监督法律法规、组织机构代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产品标准等数据库的建设,向社会提供相关信息的查询服务;完成建设触摸屏查询系统。

(五)技术机构改革与发展

⒈技术机构达到国内中等发达地区同类实验室水平,其中农产品质量标准、计量标准、质量检验能力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燃油、食品质检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具体目标为:使检测中心检验项目增加到项(增加项),使计量检测能够实施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项目达项种,(增加项种),标准与信息具备对全市各种标准的收集、整理、检索、查询等服务能力。⒉创造条件,建立有色金属省级质检站,把镍、铜、铁等重要工业产品纳入监管视线,利用金昌的产业优势,逐步形成服务甘肃、辐射西北的检验能力。

(六)领导班子与职工队伍素质

⒈把市县局和技术机构的领导班子建成坚强有力、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的领导集体。市、县两级局及技术机构的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市局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要在岁左右,县级局、技术机构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要在岁左右。⒉有计划地培养选拔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勇于开拓创新干实事的年轻优秀干部,逐步配备到各级领导岗位。创新干部人事管理机制,调动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积极性。坚持“逢进必考”,对工作和事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一律通过公开招考方式引进;实行优胜劣汰,对干部的提拔使用引入竞争机制;注重培养年轻干部队伍,选拔优秀的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

⒊全系统能够完全做到依法行政,基本杜绝各种行业不正之风;行政机关以上的人员达到大专以上水平,技术机构中级职称技术人员达以上。

⒋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人才,努力提高质量技术监督队伍的素质。通过举办岗位培训、资格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等各类培训,努力造就一支熟悉业务和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管理人员队伍,一支既懂法律又懂技术的行政执法队伍,一支熟悉现代高新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文秘114版权所有!

(七)行业作风与精神文明建设

⒈创新反腐倡廉机制,维护“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部门形象。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行政审批的审、核分离,行政执法的查、审、执行分离,监督抽查的抽、检分离等具体程序和办法,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岗位监督,使干部职工“不能腐败”。对“十条禁令”的执行进行细化,严厉处罚各法违法违纪行为,坚决不对腐败行为搞“下不为例”使干部职工“不敢腐败”。

⒉争创文明单位,到××年,市县分局都要进入本地的行风评比先进行列,或被评为市、县级文明单位。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责任制

实现“西北一流、全国先进”的奋斗目标,是国家局、省局在认真分析和总结了甘肃质监工作的实际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步骤,也给质量技术监督事业的大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全市的质监工作要实现“全国先进、西北一流”的目标存在很多困难,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我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的总体水平仍然存在明显差距,全市的产品质量检验、锅炉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检验、标准化研究、计量技术及装备水平、执法装备配置等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仍不适应。全系统必须紧急动员起来,团结一致,把思想统一到国家局和省局的要求上来,各级领导必须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领导,各部门一把手都要亲自抓。要按照《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把任务分解落实到目标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面完成创建目标。

(二)深化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进一步深化用人制度改革,按照核定的编制,科学合理地定岗定编,采取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形式实施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技术机构内部竞聘与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相结合的全员聘任制度;继续推进分配制度改革,把工作责任、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成绩以及贡献大小与分配紧密挂钩,建立科学有效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集中力量发展一批“短、平、快”项目,大幅度提高预算外收入,同时要保证业务收入的以上用于事业发展。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改进预算管理,强化审计监督,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上一篇:控烟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可研报告文字样本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