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下乡营销模式论文

2022-04-19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早在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光伏下乡营销模式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光伏下乡营销模式论文 篇1:

“新农业”的新泰布局

新泰是传统的工业大县,也是农业大县,现有农业人口94万、耕地106万亩。近年来,新泰市借鉴先进经验,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融合发展、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为推进农业新旧动能转换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从以现代光伏农业产业园、益客食品产业园为重点的柴汶河生态农业经济带“两园一带”发展战略;到面向全国经营生鲜农产业的电子商务公司杞农云商的崛起,可以一窥新泰市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的决心。

光伏生态农业区:采煤塌陷区的产业融合

走在华能新泰光伏基地一期1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现场,蔬菜大棚上是一排排太阳能光伏电板,在阳光下闪着光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过去,靠挖煤发电,越挖越陷;如今,这里的农民靠晒太阳发电,不用再啃土地了。”

新泰市煤炭资源丰富,但随着煤越挖越深,土地塌陷越发严重,危房也逐年增多。华能新泰光伏基地一期1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位于山东省新泰市翟镇境内,翟镇共有46个行政村,其中压煤村44个,由于长期采煤,全镇三分之二的耕地出现大面积沉降。

村民郭英安所在的玥庄村就是典型的压煤村,从1999年开始,村民墙上隐约的裂缝预示着塌陷的开始。也就是那一年,郭英安花了6万元新建的四合院,也成了危房。因地面沉降,每次雨后,村内都会出现大量积水,有的地方水深能达一米半。此后,老郭在2002年和2005年先后两次翻盖房屋,可刚盖好的房子没出两年又变了样。

转机出现在2011年。新泰市把压煤搬迁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以每年搬迁3至5个村的速度推进,计划用15年将全市压煤最严峻的47个村整体搬迁完毕。新泰一方面积极争取煤炭企业补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采取每增加一亩耕地,除补助建设资金20万元外,对当年立项、当年开工建设、当年复垦验收的,每亩再给予奖励。

2015年,翟镇率先引进央企中节能2万千瓦光伏农业项目,投资近2亿元,占地1200亩。项目将传统农业种植与光伏发电相结合,棚顶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发电,棚内种植有机蔬菜、苗木、花卉、中药材、食用菌等农作物,获得农业和发电双收益。郭英安将自家3亩承包地流转之外,每年除去每亩1000元的土地租金收入,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每月收入2000元。

2016年,新泰市又抓住国家第二批光伏“领跑者”计划的机遇,依托200万千瓦光伏发电示范基地,规划建设光伏电站30座、农业大棚8万亩,同步建设3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基地。采取“光伏+沉陷区+农业”模式,打造全国首个采用农光互补模式的集光伏发电、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科研教培于一体的新型产业融合链。

2016年下旬,经过60家企业的竞标,华能山东泰丰新能源有限公司最终获得100MW领跑者项目指标。据悉,这是我国首个采用农光互补模式建设的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示范基地,对当地加快推进资源城市转型具有里程碑意义。

据华能山东泰丰新能源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军介绍,整个项目分为翟南片区、前羊片区两个项目区,规划建设1550个大棚,其中426个光伏日光温室(冬暖大棚) ,暖棚长90m,跨度10 m,南北相邻的两个暖棚前后间距为11m;1124个光伏农业拱棚,拱棚长90m,宽度8m,南北相邻的两个拱棚前后间距为8m。项目园区在农业设施合理间隔区内布置光伏太阳能发电装置,实现园区内光伏发电与农业种植有机合理结合。

现在,作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新泰始终以加快转型为主线,立足发展农业产业优势。其中,采煤沉陷区光伏领跑技术基地作为中德新能源示范城市重点支撑项目,使这个城市甩掉“黑色包袱”的同时,将财富引了进来。

山东益客:走往畜牧业绿色转型之路

如果说光伏农业项目是一种新形式的土地综合利用模式,那么传统的禽类屠宰与养殖又如何实现产业升级?

“我们家养的鸭子是供往益客产业园的,孩子也在益客鸭肉深加工生产线工作。” “到益客食品产业园打工”已成为当地百姓的骄傲。新泰市是传统畜禽养殖大市,全市共有4243家养殖场户。但鸭产业消费拉动不畅,产能过剩,以及产业发展出现的效益、资金链、环保、食品安全等突出问题一直困扰着新泰养殖产业的发展。

但根据新泰“三区”划分界定,有3440个养殖场户在禁养区,需要关闭拆迁的场户占比高达81%,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新泰政府通过与益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企业投入资金建设、专业合作社牵头与养殖户合作共建以及养殖大户租赁土地自建等多种方式,建设高效标准生态养殖场,并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建设标准必须符合环保标准和要求。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益客的经营理念与新泰市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将畜牧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融为一体,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寻求两者平衡,实现了产业升级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走出了一条養殖业转型升级的新泰路径。

益客产业园区建设于2013年,涵盖食品深加工、羽绒加工、生物医药等10个主要项目,配套金融、商业服务、信息、教育培训、研发五大服务平台,利用“益客智慧养殖场信息系统”“益客智慧家庭农场信息系统”实现养殖信息化管理。

走在益客的产业园里面,丝毫闻不到传统养殖企业刺鼻难闻的气味,“这主要得益于‘6s’生态养鸭管理模式。”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6s”指的是发酵床生态养殖技术,通俗理解即“上网下床”技术。原来,养殖农场利用40厘米的稻壳加微生态活菌制剂作为发酵床垫料,通过发酵床里的微生态活菌制剂把鸭的排泄物发酵转化为无害的菌体蛋白,不需要清扫排放,只需三年更换一次垫料,无需任何化学药品,实现了养殖排泄物“零排放”,杜绝了目前普遍存在的养殖污染问题。另外,农场鸭棚采用全新的钢结构建造,采用风机、湿帘、卷帘等自动化环境控制设备,也使鸭棚空气洁净,没有异味。

益客产业园建成后,受益者将是当地农民。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吸纳就业1万人,每年为当地农民创造直接工资性收入3亿元,带动上游1000户家庭农场发展生态规模化养殖,年实现农民增收2亿元,促进新泰畜禽产业升级。

“肉鸭产业的发展在带动‘三农’经济发展中是关键,益客产业园项目已经成为新泰带动当地农村人口就业、村民致富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益客集团董事长田立余说。

凭借山东益客产业园和千户家庭农场模式,新泰市有效解决了环境控制与规模扩大的矛盾,探索出的“连锁经营+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养殖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泰模式。

杞农云商:改变农产品电商格局

每年的樱桃季,樱桃都会成为新泰最畅销的农产品。泰山大樱桃,产于鲁中腹地天宝镇。这里年温适中,雨量丰沛,无霜期长,终霜期早,十分适宜大樱桃栽培。近两年来,这里的樱桃销量成倍增长,通过互联网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不仅樱桃,新泰市具有丰富优质农业资源,有山林丘陵地100万余亩,其中蔬菜水果和生鲜食品占了70%以上。许多农产品因其特殊的存储性和季节性只能通过当地市场来消费,为改变本地生鲜农产品种类多、规模大、市场渠道单一、产品储存性差、受季节影响大、价格低、农民增收慢这一状况,新泰市坚持高点定位、高位推动,引进广州新易泰物流公司投资建设新泰新易泰电商物流产业园,园区于2014年3月孵化成立了山东杞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注册了“杞农云商”商标。

2015年3月份,山东杞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山东首创“买卖提”农村电商模式,“线上”成立“杞农优选”展示平台、“杞农云商”分销平台,对接京东、顺丰优选等知名电商;“线下”建立农产品电商物流园、市级配送中心和村级服务站三级实体。

总经理刘哲告诉记者:“杞農云商”依托“买卖提”农村服务站打通了电商进村和农副产品上行环节,构建通达的物流体系和健全的电商途径,实现城市、乡村和互联网的无缝对接,构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和农特产品网上推广的线上线下相互促进体系。将农村服务站建设成了连接城市乡村、线上线下的交换站和当地特色农副产品的充电站和包装站。

从樱桃的销售数据上,可以看到杞农云商的发展速度。据刘哲介绍:2014年,泰山大樱桃的销量在5万斤左右,销售额达到200万元;今年樱桃的销量已达到60万斤,销售额突破了2500万元。

“杞农云商”充分发挥在农产品交易中的桥梁作用,带动和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特色产业园”发展,先后带动发展起了樱桃、核桃、杏梅、蓝莓、紫薯、黄花菜等特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杞农云商”将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这些优质特色农产品进行全网推广,提高了农产品销售价格,拉动农村经济爆发式增长,比如甜红子山楂最早在新泰当地卖3元左右一斤,经过公司进行网络包装和推广,价格飙升至20多元一斤,农户和合作社增收效果非常显著,“杞农云商”也通过特色农产品产量、质量和价格的提高,企业效益逐步提高,实现了农户、合作社和企业三方共赢。

截至目前,在新泰21个乡镇街道,“买卖提”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已发展到630家,2014年、2015年网上分别代买交易额400万元和610万元,代卖交易额2400万元和2950万元,实现利润120万元和208万元;合作社内每户农民增收2000元。

杞农云商通过基于大数据的“线上线下”农业综合服务模式创新,形成了与传统农业生产营销方式完全不同的具有导向性和前瞻性的种植模式和营销模式,引领新泰市传统农业向“信息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现代农业转变,促进本地特色农产品走向“高端”发展路线。

作者:陆洋

光伏下乡营销模式论文 篇2:

徽风皖韵藏绿意 碧水青山变金银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

早在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有了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理念,各地如何利用当地的资源、区位等优势实现绿色发展,又面临怎样的困难和问题?新华社党校2015年秋季学期处级干部进修班一支部在安徽省西部的六安市和南部的宣城市就此问题进行调研。

六安位于大别山北麓,江淮之间,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宣城是皖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苏浙皖三省交汇区域。

调研组一行9人在六安市裕安区、金寨县、霍山县和宣城市宣州区、绩溪县、泾县等地实地考察生态环境保护,走访企业、家庭,与数十位当地干部群众座谈。

一、六安:欠发达地区“向绿色要发展”

六安市在安徽面积列第一,人口列第二,区位上又紧靠省会合肥,然而2014年GDP排名却位列第九。六安市当前的人均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更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良好的生态是建立在“欠发达”基础上的,长期来看,这样的绿色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六安市提出了“向绿色要发展,向发展要绿色”的理念。

2014年初,六安市成立了书记、市长领衔的绿色发展指导委员会,下设四个领导组,并成立市绿指办,设在市发改委。同时,该市实施了《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和《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一)生态补偿机制保护青山绿水

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文明制度的一种创新,流域上游一般是贫困山区,担负着保护水源生态的重任,放弃了许多发展机会。大别山区水库,是下游千万亩良田和合肥等大中城市的水源地,实施生态补偿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水环境。

六安境内有六大水库,七条河流,该市启动实施了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从2014年起,省级每年设立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资金2亿元,其中省财政出资1.2亿元,合肥市出资0.4亿元,六安市出资0.4亿元。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流域水污染防治等方面支出。

六安市环保局副局长郑运刚介绍,全市通过乡镇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取缔投食性网箱养殖、取缔上游采砂等措施对水源地进行保护,使水库水质常年达到或优于地表水II类标准。

参照新安江流域“亿元对赌水质”的设计,合肥六安两市以淠河总干渠罗管闸为跨市界考核断面,若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下游合肥市将0.4亿元拨付六安市,否则相反。根据安徽省环保厅2014年罗管闸省控断面监测数据测算,补偿指数小于1,合肥市补偿六安市。

(二)“一片绿叶”促发展

为推动经济发展“绿色化”的概念具体落地,六安大力推进建设六安茶谷、淠河生态经济带等项目。

六安是名茶六安瓜片的产地。六安茶谷是六安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具体抓手和重要阵地,六安把茶谷建设作为区域性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切入点。

茶谷将茶叶、毛竹、石斛、油茶等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休闲旅游、健康养生融为一体,打造产业谷、生态谷、旅游谷、养生谷、富民谷。

茶谷产业突出茶业主题,扶持重点企业,着力打响六安瓜片等六安茶叶“五朵金花”品牌,统筹发展毛竹、石斛、油茶等特色产业,并且瞄准未来绿色发展高端和热点,发展会议经济。

目前茶谷建设初具规模。位于裕安区独山镇的六安瓜片茶主题公园,占地4300亩,茶叶面积2200亩。调研组看到目前已建成六安瓜片茶体验馆、环园骑行步道、梯田花海等设施,公园致力于打造成中国茶叶文化第一公园。

调研组参观了位于六安茶谷核心区——金寨县麻埠镇的齐源茶谷小院,该园以六安瓜片观光、采摘、体验为特色,建有茶园观光、茶叶采摘、生产体验、栈道品茗、茶客接待、就餐住宿等若干生态体验区。茶谷小院占地15亩,建筑面积1200平米,有六安瓜片加工车间5间和一处加工体验园。像这样的茶谷小院在茶谷范围内有35家,300多名茶农就地解决就业。

(三)光伏扶贫——“绿色化”精准扶贫

六安市扶贫办介绍,作为欠发达地区,六安还有66万贫困人口,514个贫困村,主要分布在水库库区和深山区。

金寨縣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被安徽省政府列为光伏下乡扶贫工程试点。

金寨县从2014年2月10日起开始实施千户3kw新能源光伏发电扶贫到户项目。

金寨县梅山镇小南京村74岁的农民赵家海告诉调研组,他患有心脏病,家境贫穷,县里把他确定为光伏扶贫的对象,给他家的房顶上安装了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发出的电除了家庭自用,多余的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高于市场价收购。

这一套光伏电站设备成本2.4万元。赵家海说,政府拿8000元,光伏企业赞助8000元,他自己拿8000元。这是金寨县光伏扶贫的基本模式。

像赵家海家一样,2014年,全县共有2008户贫困户安装了分散式光伏电站,每户年均增收3000元。2015年进一步扩大光伏发电工程,到6月30日完成6733户光伏扶贫电站建设。

在小南京村,调研组还看到另一种光伏扶贫的模式——信义光伏农业生态园。该项目是安徽省“抓金寨促全省”扶贫开发工程重点支持项目,由香港上市公司信义集团投资18亿元,建设20万平米光伏农业智能温室大棚和180MWp光伏地面电站。

项目年发电量2.2亿度,发电年产值2.2亿元,加之规模化的种植、养殖收入,年产值近3亿元,年提供税收3000多万元。同时,该项目也促进了就业富民。项目流转了781户农户承包经营的滩涂地,每年每户从每亩土地上获得净收益650元,这个项目还可提供700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稳定增收,平均每户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

二、宣城:城市生态品牌促发展

宣城市生态环境优越,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森林覆盖率近55%。

2014年宣城成功争创首个“安徽省生态市”,2015年底又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进入了2015“国家园林城市”公示名单。该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已上报国家环保部正等待技术评估。

据宣城市环保局创建办副主任桑忠营介绍,宣城以生态创建统领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严格环保准入和环境监管。该市大力推进规划环评,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对不符合宣城生态环境特点的项目坚决不予落地。2012年以来全市共否决工业项目59个,累计投资月33.22亿元。同时,深入开展大气、水污染防治工作。2014年,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为92.3%,比2013年提升了4.4个百分点;PM10日均浓度为91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5.2%。全市主要河流、湖泊保持在地表水III类以上标准。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宣城正通过生态创建全面打响“山水诗乡、多彩宣城”城市品牌。

(一)生态旅游发展迅速

宣城山川秀丽,文化底蕴深厚。处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的泾县、绩溪、旌德三县,森林覆盖率都在60%以上,擁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目前,宣州正重点建设以山水、文房四宝、徽文化、生态农业为特色的15大生态旅游区。

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交通便捷,人文和自然景观丰富,物产丰饶。该镇通过水、垃圾处理等生态环境治理和皖南皮影戏、放河灯、枣文化等非物质文化保护和继承,谋求打造江南生态园林小镇特色旅游品牌。

水东镇党委书记盛勇介绍说,该镇投资3亿元开发镇上的老街,恢复和保存古镇商贸建筑和宗教遗存。

同时,镇政府支持本地群众搜集散落在皖南民间的老皮影文物一万多件,又先后融资100多万在水东老街开办了“皖南皮影博物馆”并免费对外开放。

目前,镇上有民宿40多户,150多张床位,农家乐12家,每年吸引自驾游5万人。

对于绿色发展,盛勇认为,环境治理、开发旅游等措施一定要让民众尝到甜头,同时开发过程中规划不要太满,规模要有一定限制,必须考虑环境承载能力。

随着宣城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和旅游设施日益完善,近年来宣城市的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文化旅游业已被列为宣城市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旅游业占全市GDP的9%左右。2015年前三季度,宣城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近18%。

(二)生态经济规模逐步扩大

宣城市按照“多乡一业、数村一品”发展布局,突出区域特色,促进特色林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打造了一批特色产业品牌,初步形成较大规模的木竹深加工、森林食品加工和花卉苗木等产业集群。2014年,该市林业总产值380亿元,山区农民人均林业综合收入达2736元。

宣城市围绕生态环境优势,因地制宜,涌现出一大批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如虾(蟹、鸭)稻共育、有机蔬菜(果园)+有机肥、林特产品基地+畜禽养殖等。

宣城还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省级4个。

三、问题和建议

(一)加大生态补偿投入力度

在六安的调研中,调研组感到,对于六安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六安资源丰富,有40多种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铁矿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6.40亿吨,大型矿区8个。金寨县探明一处世界级的巨型钼矿,钼金属总储量达到220万吨以上,潜在经济价值超过6000亿元。

但大别山区水资源等生态保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守着这些矿产资源的六安人如何开发既能促进当地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又不破坏环境,成为摆在他们面前一道亟待破解的课题。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或市场交易等方式,对生态保护者给予合理补偿,对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据六安市委副秘书长徐其进介绍,目前,省级的生态补偿机制只针对水资源,而另一项补偿——公益林补偿标准也偏低。

六安当地有关部门呼吁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加大对大别山区转移支付的力度,以利于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发展。

(二)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打造“互联网+”新业态

六安瓜片的产量在全国居前列,然而六安的茶叶加工、推广方面还比较落后,这导致该市的优势产业不能转化成效益产业。六安市委书记孙云飞在一次全市会议上将六安瓜片产业与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等其他名茶相比较,存在四个方面的差距:一是规模不大。全市六安瓜片茶园总面积仅19万亩,总产量0.4万吨,综合产值18.6亿元。二是产品附加值不高。六安瓜片中国驰名商标空白,省级著名商标也仅有7个。三是龙头企业少。全市瓜片现有生产加工企业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年销售额亿元企业2家,尚无国家级龙头企业。四是宣传不到位。六安茶文化节等茶事宣传层次不高,形式单一,影响力小。

随着互联网技术对农业的渗透,互联网技术与农产品营销逐渐结合起来,“互联网+农业”的盛宴正在上演。针对六安瓜片产业,建议将农村电商作为突破口,整合资源,走品牌化道路,相关政府部门在基础设施、政策、培训和监管等方面做好工作,以加快实现从产茶大市到茶叶强市的转变。

好酒也怕巷子深。六安瓜片龙头企业可考虑在国内一线城市开设品牌旗舰店,加大品牌打造力度,增加广告宣传投入,扩大六安瓜片这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而对宣城市来说,生态旅游的的资源开发力度同样不够,没有形成功能完善的生态旅游景区(点)。没有精品就没有竞争力,就没有市场。宣城至今没有形成具有带动辐射能力的龙头型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品位不高。面对周边黄山、西递、宏村等著名景点,宣城旅游充当的是配角,更多的是做线路对接等工作。

宣城的旅游业目前还停留在单纯的旅游景点观光上。“购”和“娱”是该市旅游业中最薄弱的环节,生态旅游形式单一,参与互动性活动匮乏,滞留时间短,旅游消费相对单一。

2015年9月,国家旅游局在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中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为全球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全新变革,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宣城的皖南古民居古村落和以宣纸制作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徽风皖韵”的载体,再加上优秀的生态旅游资源,给实施“旅游+互联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该市可以在智慧旅游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建设、完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旅游网络营销模式等方面加大软硬件投入,打造“旅游+互联网”的旅游新业态,促进宣城旅游业转型升级。

(徐力宇,新华社国际部;戴浩,新华社安徽分社。调研组成员:戴浩、徐力宇、郑晓奕、董智永、王峰、李清荣、张旭、王军、牛冬军)

作者:戴浩

光伏下乡营销模式论文 篇3:

电商“进山”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电商平台在农村市场不断下沉,新兴的营销模式推动了农产品销售,实现了以较低的成本缩短中间环节,带动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电商改变了几千年来农产品的变现方式,一头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宝贝,一头是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一根网线将供需两端拉近。

电商进山,让更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户,手握“新农具”,干起“新农活”,变成“新农民”,走上了产业扶贫的新道路。

但电商助农的兴起,并非“忽如一夜春风来”,而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贫困地区正在逐步形成的农产品上行的电商“超短链”并非单点支撑,而是经过了一系列的多层次赋能。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超过9000万人。截至2019年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累计减少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0.6%,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

很显然,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国家对电力、道路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投入的必然结果。

電力点亮希望

电网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2015年12月23日,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果芒村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长江村合闸通电,全国最后9614户3.98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得到解决。至此,“全民用电”记录到了中国电力发展的史册上。

2020年5月13日,随着平均海拔5049米的西藏措勤县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最后一段导线展放工作的顺利完成,标志着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电网建设项目中,海拔最高110千伏输变电工程顺利完成建设任务。

近10年来,供电可靠率也在提高,城市、农村供电可靠率分别从2005年的99.755%、99.382%提高到2018年的99.955%、99.795%,客户年均停电时间分别从21小时、54小时下降到2018年的4小时、18小时。尤其是农村电网实现了跨越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注入了源动力。

国家要发展、人民要富裕,不能没有电,有电才有希望。“全民通电”这个让世界惊叹的电力奇迹背后,是国家电网不计成本的决心和供电员工攻坚克难的不懈努力。

道路铺设希望

2019年12月17日,交通运输部公布:“十三五”以来,我国累计投入约7100亿元车购税资金支持贫困地区交通项目建设,占全国车购税总规模的7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截至数据发布,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超404万公里,预计2019年年底,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上硬化路。

2019年1月-11月,全国新增通客车建制村9402个,其中贫困地区5843个。截至2019年11月底,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客车率为99.45%、乡镇通客车率为99.64%。全国具备通客车条件但是未通的建制村3008个、乡镇115个。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是物质流通的根本,一条条蜿蜒的公路将致富的希望带给了贫困地区的群众,也将国家不计成本、排除万难脱贫攻坚的决心呈现在了世界面前。

网络连接希望

2020年4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截至目前,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光纤宽带网络和4G网络,光纤用户占宽带用户比例超过了93%,4G用户也达到了80%,网络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自2015年起,国家持续开展网络提速降费,大力推进以光纤和4G为代表的高速宽带建设,推动电信企业取消了手机国内长途漫游费,取消了流量的漫游费,大幅降低了国际长途资费,打造了一个物美价廉的网络服务。

在2014年年底时,中国还有5万个行政村根本没有通宽带,15万个行政村接入能力不到4兆,城乡的数字鸿沟明显。但如今行政村的光纤和4G的覆盖率均超过98%。

截至2019年年底,新建的铁塔共享率从铁塔公司成立以前的14%,到现在的80%,有效促进了行业竞争格局的更加均衡,让广大电信用户充分享受到市场竞争带来的红利。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信息通信行业也为此付出了长期而艰辛的努力。

物流运出希望

电商“进山”之所以能够降低中间成本,快递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邮政、快递已成为农产品上行的重要力量。“2019年上半年,支撑国家级贫困县实现网络销售额1109.9亿元,同比增长29.5%,农村寄递实现了从‘寄包裹’到‘产包裹’的转变。”国家邮政局在2019年四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

2020年4月25日,国家邮政局公布:目前全国已经有96.6%的乡镇设立了快递服务网点,并已于近期启动了“快递进村”工程,目标是力争用3年时间推动符合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

2020年一季度,即使受到了疫情影响,农村地区收投的快件量依然超过了30亿件,支撑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超过2000亿元。

实际上,近些年来,国家邮政局一直不断着眼农村地区生产生活发展需要,引导邮政、快递企业服务末端下沉,丰富服务品种,帮助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满足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的用邮需求。

比如,积极推广“寄递+农村电商+农特产品+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大力促进邮政、快递服务现代农业,为贫困地区产业转型注入新动能。仅2019年前三季度,扶持地方主要特色农产品项目1143个,配送农特产品进城28.4万吨,同比增长69%,实现交易额38.8亿元,同比增长25.6%;823个贫困县收投快件超过39.24亿件。

快递物流企业在用双脚丈量着中国的每一寸土地。

多层次赋能注入希望

“鼠标一点”“手机一架”看似简单,如果没有完善的交通、物流、信息通道和金融服务,没有当地政府的电商培训,没有日益强大的新基建,畅达的线上交易与货物配送就无从谈起。

在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从支持延伸乡村物流服务网络,到加强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正是为了夯实农村电商的软硬件基础,为农户“触网”、产业集聚提供依托,点亮了农村走向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作者:刘爻寒

上一篇:企业信贷风险分析论文下一篇:行政监督工作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