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三单元复习题

2022-08-18

第一篇:科学第三单元复习题

科学第三单元复习资料

1、 酒窝是人的一种——————,可以通过父母————给子女,除了就我以外,人类许

多外貌特征也是可以——————的,如————、————、————等,人类还有一些特征可以遗传,如—————、———————、——————等。

2、 生物界中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两个个体,在同种生物中,——————与—————— 之间,或者————之间,都存在或多或少的——————,这种现象就是生物的————。

3、 遗传是指——————————————的现象。

4、 生物的进化与——————密切相关。

5、 达尔文是英国著名的——————。他在《------------》里提出“————”学说,在生

存竞争中——————————————的过程叫——————。它包括四大内容————、——、——、——。

6、 最早的鱼是————,最早的鸟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是————,最早的陆

生植物是————。

7、 古代的许多动物好现代的动物————。

8、 鸭嘴兽既有————动物的特征,也有————动物的特征。

9、 要了解生物的进化过程,古代生物的——————是一种重要的————————。

10、 生物进化经历了数千万甚至数十亿年的漫长历程,他的主要原因是————。

11、 ——是从鱼类到两栖类的中间类型动物,————是介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之间

的动物,————是从爬行动物到鸟的中间类型动物。

12、 生物由————到————,————到————,————到————的发展变

化过程,叫生物的————。

13、 ——————被称为动物界的活化石。

14、 最高等的植物是————植物。

15、 一些古代动物的————或————经过漫长的时间而形成的“石头”就是———。

16、 很多科学家都认为鸟类是由一些古代————动物进化而来。

17、 地球上曾居住在一群奇特、巨大的生物——(),它们在地球上生存了1亿

5千万年之久,距今约————万年前,恐龙仍然是地球上的霸主,然而,在————万年前,它们奇迹般全部灭绝了。

18、 对恐龙灭绝之谜的探索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它不仅能帮助我们体会到如何以———

—的方法去研究问题,认识地球生物的————过程,还可以使我们了解地球————变迁,——————活动的状况、我们人类与————的关系等。

二:问答题

1、写出动物和植物的进化顺序,

动物进化顺序:

植物进化顺序:

2、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怎样的?

3、通过观察比较大猩猩、鲸和蝙蝠的前肢骨,你发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4、说说鸭嘴兽哪些方面具有爬行动物的特点?哪些方面具有哺乳动物的特点?

5、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6、始祖鸟哪些方面具有爬行动物的特征?哪些方面又具有鸟类的特点?

第二篇: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题

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物质》复习题

一、填空题

1、蜡块在加热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冷却时会从(液体)变成(固体)。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一类是(会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3、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以及(发光发热)、(性质改变)等现象加以判断。

4、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5、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倍。

6、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有:(擦去水分)、(喷漆)、(覆盖搪瓷)、(电镀)、(涂沥青)、(制成不锈钢)。

7、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称为(酸性物质)。

8、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称为(碱性物质)。

9、你剧烈运动时,会感到肌肉酸痛,那是因为肌肉里产生了(酸性物质)。

10、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性)。

11、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有:(水的三态变化)、(把白糖加热到熔化)、(蜡烛熔化) 、(铁水变钢锭)、(压扁易拉罐)等

12、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有:(火柴燃烧)、(蜡烛燃烧)、(盐酸滴在石灰石上)、(生鸡蛋变熟鸡蛋)、(往澄清的石灰水吹气) 、(把鸡蛋放入白醋中)等。

13、铁在含有(氧气)、(二氧化碳)、(盐)的水里,很容易生锈。

二、判断题

1、加热蜡烛和点燃蜡烛是同一种变化。( × )

2、水在三态变化中,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

3、自然界中所有物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 )

4、自行车生锈与潮湿的环境有关,与空气无关。( × )

5、在绝对无水的空气中,铁放几年也不会生锈。(√ )

6、盐碱地上长不好植物;可以通过加硫酸亚铁改良土壤。( √ )

7、杜鹃花喜好酸性土壤,而竹子喜好碱性土壤。( √ )

8、化肥有酸性的,没有碱性的。( × )

9、不同的污物,需要用不同洗涤用品清洗。( √ )

10、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净的,用肥皂则可以洗净。( √ ) 三 、问答题

1、对于油污,单用水是洗不干净的,用肥皂则可以洗干净。为什么?

答:这是因为溶解在水中的肥皂就像一个人,一只手拉着油,另一只手拉着水。当我们揉搓衣物的时候,肥皂渗透到织物和油污中间,拉着油污“投身”到水中。这样,原来不相溶的油和水,就变成“油水交融”的污水了,随着多次的漂洗、拧干,衣物也就洗干净了。

2、请你设计蜡烛变化的实验。

答:材料: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三脚架、酒精灯、燃烧皿(白瓷)、石棉网等。

步骤:①、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②、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

③、将一只白瓷的燃烧皿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燃烧皿,观察它的底部。

现象:感燥的烧杯内没有什么;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有浑浊(像雾);白瓷燃烧皿底部有黑的。

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一种新的物质。

3、请你设计变色花实验。

答:材料:紫甘蓝水、碱水、毛笔、白醋、纸花等。

步骤:①、用毛笔在“花瓣“上抹白醋。

②、在“叶子“上抹碱水。

③、往纸花上喷一些紫甘蓝水。看一看纸花变成什么颜色?

现象:纸花的“花瓣“变成红色,”叶子“变成绿色。

结论:这说明指示剂辨别身边常见物质的酸碱性

四、连线题

污水管

喷漆

自行车钢圈

电镀

汽车

刷沥青

五、情境解答

你发现你家的杜鹃花叶瓣发黄发枯,说明土壤可能偏碱性,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你的猜想呢?

答:可以用PH试纸来检测。如果土壤溶液的PH值大于7.0则为碱性土。等于7.0的为中性土。小于7.0的为酸性土。

第三篇: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复习题

第三单元宇宙

1、月球是地球的(),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月球围绕地球()方向运行。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3、1969年7月,美国的()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留下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4、月球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叫做()。

5、月相在()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

6、月相变化是()围绕()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7、月球是一个()、()的(),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也就不同。

8、()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9、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是主要原因。

10、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

11、()和()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12、()运行到()和()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而()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13、月球运行到()中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如下图所示:

()()()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居于()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就发生了月食。如下图所示:

()()()

14、()和围绕它运动的()、()和()组成了()。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

()。

15、以()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及其卫星、()、()(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

16、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

17、人们为了便于辨认星星,把看起来不动的星星分成群,划分成不同的(),根据其形态想象成()、()或()的形状,并给它们命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

18、()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在天空中的()。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19、()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 20、()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认方向,利用()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它: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两颗星的连线延长,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的5倍处,有一颗比较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属于()。

21、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

22、()是星座的主要标志。()是大熊星座的主要标志。

23、夏季天空中有许多亮星,其中的三颗亮星()属于()、()属于()和()属于()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人们称之为()。

24、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

25、()是由类似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26、宇宙是()的,()的,组成宇宙的()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27、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被人们称为()。

28、银河系大约由()颗恒星组成,直径有()。

29、光的传播速度是(),()就是光在()中所走的距离,它是用来计量恒星间()的单位。

30、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

3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的名称。

32、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载人飞船()和()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

第四篇: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宝贵的能源复习教案

授课人:王海君

授课时间:2010.10.18 教学目的:

1、 了解生活生产中的能量是从哪儿来的。

2、 认识各种能源,并对能源分类。

3、 能利用各种渠道分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给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4、 充分利用想象能力思考没有能源的生活。

5.能通过资料分析,找出我国能源存在的主要问题,知道节约能源的方法。 6.能大胆提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方案(假设)、找出我国能源存在的主要问题,知道节约能源的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能源,并对能源分类。能利用各种渠道分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给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教学难点:充分利用想象能力思考没有能源的生活。 教学准备:学生在家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分析能量的来源

1、 提问:生活和生产中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2、 看书还是能够的图,分析能量的来源。

3、 提问:生活和生产中还需要哪些能量?这些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4、 板书:能源。解释能源的概念。

5、 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能源的知识,与同学交流和学习。

6、 将自己知道的能源进行分类。 可再生资源 不可再生资源

7、学生分析后思考,你觉得什么能源最好?

2、分析出自家用电过多的原因,能对各种浪费能源的现象提出相应的节能措施。

二、我国的能源问题

1、提出问题。我国是一个能源大国,有着丰富的能源资源,煤炭最占世 界的66.8%,石油居世界第5位。但我国仍面临众多的能源问题,谁想知 道这是为什么吗?

2、阅读资料,出示阅读提示:我国面临的能源问题是什么,用数字进行说明。指导学生阅读资料,思考提出的问题。

3、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围绕着“怎样做才能解决这些能源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记录在教材第69 通过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等办法来解决能源问题,对小学生来说,节约能源可能更贴近他们的认知水平,怎样节约能源是学生|设计解决方案的内容,当然学生提到开发新能源会更好。鼓励学生能够针对发现的某一具体的能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交流结果。

组织学生交流阅读和讨论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解决能 源问题,必须从节能开始。

5、进一步设问: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节能意识是什么样的呢?过渡到下而的活动。

四、生活中的能源浪费

1、教师讲解:一些人认为能源是自己或单位花钱买来的,使用多少是自已的事,由此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浪费能源的现象。

2、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图中画的是什么,他们是怎样浪费能源的。提示学生,浪费能源的现象有两种情况:

a.像运行着的车辆、电器、燃烧的炉火没有得到及时的利用就是浪费 能源

b.像冰糕、饼干、衣物、学习用品等在生产过程中曾经消耗过能源,这些物品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也是能源浪费。

3、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浪费能源的现象。

如不能随手关灯、浪费学习用品和食物等,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4、组织学生针对能源浪费现象找出相应的节能措施。全班同学共同出 谋划策,针对不同小组学生发现的每一浪费能源的现象提出节能措 施,并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五、“节能作品”大赛

1、明确活动的任务和要求。

(1)阅读第70页“海报”内容.明确活动的内容和要求是什么;阅读第7l页“资料”内容,从工业、农业、交通、建筑、购物、家务、出行等方面,确定自己的参赛项目;

(2)设计节能作品的过程是:先通过观察、阅读资料,收集整理与项目有关的信息;再设计作品的内容,并用某种形式(模型、图、文字)表示出来,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并通过调试、修正完善自己的作品;最后根据作品制作一份介绍作品的说明书。

2、学生独立活动。学生按括动要求,独立设计自己的作品。及时地发现问题为学生排忧解难,要重点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选题、设计内容、制作作品,同时号召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结成活动伙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态度。

3、交流评价。举行作品展示会.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并用评价表进行相互评价。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设计寄送到当地有关节能部门,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从小为决策服务的意识。

五、调查自己家中的用电量 活动过程:

1.提问:你知道自己家中每周用多少度电,每天什么时间用电最 多,什么时间最少吗? 2.布置学生调查自己家中的用电量,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在一周内每天在固定的时间查看、记录家中电表的数值。查看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用手接触电表、开关等,最好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

(2)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统计图,观察一周内用电量的变化。学生练习如何绘制统计图,并通过分析统计图解释统计结果。

(3)统计家中常用电器的瓦数、使用时间.计算消耗的电量。

3、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调在结果,比较自己家在本组内属于用电 多的家庭,还是用电少的家庭。

4、阅读教材第73页资料,说说平时怎样做,才能节约用电,学生汇报、分析统计结果。

六、小结:

作业:分析出自家用电过多的原因,提出自家节约用电或其他能源的措施。

第五篇:(科学)第三、四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位置与运动

1 它在哪里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能用语言、路线图等方式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 2.能利用导游图、路线图寻找物体位置。 3.培养学生辨认位置的生活能力。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能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另一个物体就是这个物体的参照物。 2.了解人们确定位置的一些方法。

3.知道精确描述物体位置时要说明参照物及与参照物的距离、方位。

二、教学准备

1、石头、彩笔,介绍航海定位及GPS定位的影像资料或图片。

2、课时安排1~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

1、活动2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3的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借助教材的导入语直接入题。在于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1:它在什么位置

先让学生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归纳总结出描述物体的位置需要使用方位词,同时理解什么是参照物。然后递进一层如果要精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还需说明被描述的物体距离参照物有多远,在参照物的什么方位。最后拓展学生的认识,介绍其它的定位方法。 活动建议:

1.教材中要求学生选定图中的一个物体,用不同方式描述此对象的位置。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选定教室中的一个物体或某个人,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描述。继而引导学生总结描述位置的方法,我们在描述位置的时候用到了前后、左右、上下、远近等词语,而这些词语都是相对于某个物体来说的,那么这个物体就是描述选定物体的位置时的参照物。然后可以打开书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给出的参照物的概念,这环节的教学依从于学生生活经验,又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提升。 2.学会精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可以先组织学生看图,分析图中叔叔的话,去猴山怎么走,是以珍禽馆为参照物,向左走300米描述的是猴山在珍禽馆的什么方位和离珍禽馆的距离。让学生明了如何精确描述物体的位置。之后可以组织学生练习:如果校门口一位外地人打听去本地学生熟悉的某处地点(如某教室、某教学楼),你将怎样指引路线。设置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感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3.介绍其它的定位方法。最好能找到音像资料,这样更直观,更有效,更能让学生感受科技的力量,还可以安排学生课后进一步查阅。如果因条件限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教师查阅相关资料,给学生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活动2:餐厅在哪里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要完成任务,必须先认识图标,后在导游图中找到餐厅位置,然后寻找路线并画出路线图。哪条路线最近,这是生活中人们经常考虑的问题。类似找“餐厅在哪里”的活动,在学生实际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因此这部分的教学对学生生活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活动可按下列环节展开: 1.认识图标。

教材中共出现了10个图标,其中很多图标在生活中通用,如洗手间,医务室,电话亭,停车场,餐厅,广播室等,学生学会识别图标是完成活动任务的基础,对于日后学生快速识别公共场所的图标也有很大的帮助。 2.寻找路线,画出路线图。

要求学生先找到餐厅的图标,然后寻找从西门走到餐厅的路线,并用笔标出两条路线。 3.描述路线。

要求学生用语言向大家描述自己所选的路线,教师要注意组织交流前要给出学生准备时间,想想怎样描述自己的路线,同学才能听明白。让学生描述所选路线,必定要运用前面所学知识,涉及参照物,方位词,距离,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4.比较谁选择的路线最近。

活动中学生凭直观判断路线的远近可能会有争议,但学生数学中学到的测量方法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即借用棉线、尺子可以准确比较路线的远近。 5.交流体会。

说说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提供导游图,路线指示图,今天的学习对自己有什么帮助?体会学到的这些知识,获得的辨识位置的能力在生活中的意义。 活动3:找“地雷”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利用所学,能绘制找“地雷”的路线图,能利用他人绘制的路线图找到“地雷”。绘图与用图都是确定位置的实践活动,教材在编写上用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以期达到轻松实现教学的真正目的。教材呈现了学生在找“地雷”活动中的四幅场景图,左上图是学生在给“地雷”做标记,右上图是学生寻找到合适的地点“埋雷”,左下图是学生在精心选择参照物,合作完成路线图的绘制,右下图是已完成路线图绘制的学生在利用他组的路线图找“地雷”的情景。场景图的出示提示了教师该如何组织进行活动,提示了学生活动中要注意的事项,如选择“埋雷”的地点是沙坑,而不是草坪,隐含着告诉学生活动中要爱护环境,不要破坏植物。 教学时要注意室外活动的组织: 1.合理安排活动顺序。

先给“地雷”做上标记,然后找到合适的地方埋下“地雷”,再绘制一张找“地雷”路线图,与他人互换后展开寻找“地雷”的活动。 2.合理分配小组、合理人员分工。

3.组内一半人负责“埋雷”,一半人负责画出线路图,完成后与其他组交换。也可以将一个活动小组分成两个小组,活动就在组内进行。活动前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意爱护环境,整个过程中不要踩踏植物等,活动全程教师都需要认真看护。 4.活动结束后的小结。

说一说在寻找的过程中哪些条件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注意要帮助找不到“地雷”的同学分析原因,可以让他们和“埋雷”的同学交流,问题出在哪,是路线图有误,还是辨识路线图有误。课后可以由双方共同找到“地雷”,这样的教学才能引领学生真正理解在确定位置时说明参照物、以及相对于参照物的距离、方位很重要,也才能真正为学生日后所用。

第2课 谁在运动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会正确分析运动与静止的实例。

2.能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运动与静止的实例。 2.在活动中乐于合作与交流。

(三)科学知识

知道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而言的。

二、教学准备

有条件的学校可制作运动与静止的课件,再现生活实例,动画演示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活动1:谁动过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必须选择参照物。教材设计了一个简单、有趣的游戏活动,活动中学生是选择一个固定的参照物来判断谁动过,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到要判断谁动过,就需要选择参照物。

1.游戏的本身会让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愿望,而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时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以保护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具体方法是,请四名学生上台,并排站立在讲台的一边,要求其余学生先看并记住这四个同学的位置后转过身去,然后请四名中的一名学生移动位置,再请下面的学生转过身来判断谁动过。

2.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各自是根据什么来进行判断的,小结得出:活动中你们选择的讲台或者某个同学,就是你选定的参照物,某个同学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变了,这个同学一定动过。 活动2:运动还是静止

1.提供场景,判断场景中的人或物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这是学生第1次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不同状态,因此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场景,这样学生的思维判断可以有个具体的依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操场用真车操作,也可用课件演示,没条件的学校可以在桌面沙盘上设置旗杆等参照物,用模型车,载两个模型小人在沙盘上活动,选择不同参照物来判断旗杆、车上的人、车后的人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看教材提供的游乐场场景图,讨论图上几位同学的说法是否正确,说出自己的理由。

3.师生共同小结依据什么来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该物体是运动的;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改变,则该物体是静止的。

4.判断练习,组织填写教材第30页的表格。由于学生已经懂得怎样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故此这部分内容可让学生独立完成。游船上、电梯上的女孩相对于地面是运动的,相对于船身、电梯是静止的。另外还可根据课堂进展和需要增加一些没有给出画面的判断练习,让学生讨论交流,分析判断,加深学生对运动与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如请学生判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分别以什么为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一般根据需要和方便来原则:

(1)地面上的物体一般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2)发射宇宙飞船,离地面而去的物体选地球作为参照物。 (3)绕太阳运行的物体选太阳为参照物。

3、谁运动得更快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能合作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间通过的距离,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2.能合理设计“比一比,看谁跑得更快”不同的比赛方法。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进行合作与交流。

2.细致认真地完成测量、数据记录及图表制作任务。

(三)科学知识

1.让学生通过折线图了解物体运动的距离与运动时间之间的关系。 2.知道怎样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二、教学重点

本课学生要通过测量收集数据,然后整理数据制作图表,分析图表,这是本册能力训练重点,从科学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层面上衡量,本课既是单元的重点课,也是单元的难点课。

三、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小车、棉线、秒表、软尺、线轴、记录表、粉笔头。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活动1:比一比,看谁跑得更快

1. 各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比赛方法的设计。 2.组织交流,展开评价。

“谁快多少谁慢多少,是怎么知道的呢?”(测量出来的)引领学生进入下一个探究活动。 活动2:测量运动物体在不同时间通过的距离 注意以下几点:

1、慢速是这个实验的关键,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比较准确的测量数据,因此教材设计了手摇线拉车(见教材第32页上图),简便可行。教学时如选用电动玩具车替代,会因速度过快导致学生无法测量。

2、教学中要对实验方法,怎样记录,怎样测量,怎样分工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如记录小车在某一时刻到达的位置时要眼睛视线与小车基本持平,用粉笔将记号及时画在车身旁边;测量、读数、记录时力求配合恰当准确;怎样分工,教材呈现了一组的范例,是教师教学和学生课堂怎样分工的参照,这是一个必须合作才能共同完成的测量活动,人员分工必须分别安排好任务,如:负责拉小车、计时、标记位置、做记录。

3、测量记录表时间的设置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实验在地面上完成,小车拉动的距离较远,可以利用教材32页表格中规定的时间。如果在教室桌面上进行,时间设置要稍短些,如测量小车每10秒钟到达的位置。对于时间的确定,教师应课前实验,做到心中有数。

4、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每个学生都要利用本组的实验数据制作。因为这是学生必须学会的技能。另外,教师黑板上应该有几张大一点的空白表,教师在学生实验时,有意识地注意小车速度变化数据大的小组,选取此组在黑板上绘制数据统计图,将更加有利于后面的分析。

5、利用教材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师生共同分析图表:引导学生发现小车运动的距离随运动时间的延续而增加,当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越长,折线图上某一时段内的坡度越大,表示运动得越快。

拓展活动:让学生查找资料并要求按由快到慢的顺序进行整理,填写资料卡。(课外完成)

4、它是怎样运动的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

1.能正确描述物体的运动。

2.通过用轮子模仿其他物体的运动,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 3.用纸飞翼探究槭树种子传播的秘密。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技的先进,激发民族自豪之情。 2.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三)科学知识

1.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知道物体的位置、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2.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可分为平动和转动两类。 3.了解槭树种子为什么能飘落到离母树很远的地方。

二、教学准备

课件或图片、橡皮筋、轮子、纸。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组织学生观看一段神舟5号发射升空后的录像(图片),地面控制中心对飞船位置、速度、方向的了解情况。然后可以简单介绍神舟6号在这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之情。 活动1:出租车是怎样运动的 1.学生读图,了解图中信息。

图中包含的信息包括方向,出租车行驶路线,路标,时间指示,和房子等参照物。 2.学生思考并讨论:从哪些方面来描述出租车的运动情况,怎样描述? 3.组织学生描述出租车的运动,注意教学的组织,强调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4.师生共同小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知道物体的位置、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活动2:用轮子模仿其他物体的运动

学生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很多物体的运动,它们又是怎样运动的呢,让学生用轮子模仿这些物体的运动,归纳出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这是对物体的运动从运动方式的角度进行描述。 1.教材画面中出现了飞机的飞行,从学生手中抛出的篮球,摆钟的摆动,蹦极的情形,电风扇和铁环的转动。 2.学生汇报探究结果

总结出来的有摆动,转动,移动,振动。物体运动的方式科学的分类,不是学生能总结出来的,教材用指南车信箱进行了介绍: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平动和转动两种。对于摆动属于振动,振动又属于平动,摆动和振动都是物体在来回或上下移动,因此可以看作平动。 拓展 槭树种子会怎样运动

指引学生更多地关注身边的事物,关注它们的运动方式。由于槭树的种子具有双翅,像长了翅膀的鸟,故而能将其中的种子带向远方。

第四单元 力与运动 1 无处不在的力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感受力是无处不在的,并能与同学交流活动中的感受。

2.能将力对物体产生的影响初步分类,并能判断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了力并由此产生了何种影响(作用效果)。

3.在“弯道‘竞走’”的体验活动中,能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活动中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经验,乐于合作与交流,体验到力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科学知识

1.知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力,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力的单位是“牛顿”,用符号“N”表示。 2.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作用效果与此有关。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铁球,木质斜面(斜面要比较长),条形磁铁;人们生产生活中应用力的图片。 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海绵(手按下去须有一定反弹的感觉)、厚纸条(做蛇形弯道用)、胶带、乒乓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帆船在海面上航行,想想船受到了哪些力?

师:对,就像你们回答的那样,水的浮力使船只漂浮,风力让船只前行,力的作用远不止这些,让我们一起来体验力的作用吧。

二.活动 力的作用 1.体验

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人人都要参与、要有秩序,要明确每一种体验活动的操作方法。

让学生带着思考进行体验:向对方用力时,对方有回应吗?如果有回应,和你用力的方向一样吗?

人与物体可直接感知的力:进行“提水”、“推门”、“掰手腕”等活动。

物体与物体之间须间接感知的力:进行“压海绵”、“用磁铁改变运动小铁球的快慢和方向”等活动。思考:“力使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2.交流:力对物体可以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先进行组内的交流,然后再组织全班的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之上,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帮助他们认识到:提、推、拉、压、吸引都是力,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大小和方向,力能使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三.活动 弯道“竞走”

1.明确竞赛规则:蛇形弯道一旦做好,必须用胶带固定保持不变,组内成员可轮流监督;必须预先确定起点和终点并做好明显标记(可以用画线的方法),终点距起点不能太近;同一小组的成员必须使用同一个乒乓球;用力时,可以吹、可以弹、可以用笔去推,方法不限,又快又不出界的就是获胜者。 2.学生开展活动。

3.竞赛情况交流会:怎样控制乒乓球取得成功。 四.指南车信箱

各种各样的力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中的资料,对这两项活动中所获得的力的知识进行总结,然后补充介绍生活中常见的力,同时教给学生关于力的单位名称的知识并适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分析与谈话:

P68单元评价页中的1和2题:图中物体分别受到了什么力?活动中,力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力? 2 弹簧和橡皮筋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玩过弹簧和橡皮筋之后,能用语言、图画等方式表示它们形状的变化和自己所感受到的反推力的方向并由此认识弹力。

2.能正确使用测量力的大小并做好记录,通过统计图表分析数据能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并据此制作简易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探究弹力的奥秘,体验到科学就在身边。

2.认真分析数据,善于发现规律,愿意合作制作测力计,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科学知识

1.知道弹簧变形后力图恢复原来形状所产生的力是弹力,知道使用测力计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

2.知道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长并且是有规律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装有弹簧或橡皮筋的产品的图片,教师用橡皮筋自制的测力计,圆筒测力计,握力计,按教材第43页的形式绘制一个供全班交流汇总使用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长短不

一、来自不同产品上的各种弹簧和橡皮筋,平板式弹簧测力计,钩码。

学生准备:长20厘米宽4厘米的硬纸板,剪刀,市场上常见的外面没有缠绕彩线的小号普通橡皮筋,长约16厘米的细铁丝。 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并学习使用测力计,第2课时将测量记录表中的数据制成统计图,从中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并动手制作简易测力计。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组织学生观察装有弹簧或橡皮筋的产品的图片,并要求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这些产品中都用到了弹簧或橡皮筋,弹簧和橡皮筋在这些产品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活动 变形的弹簧

1.教师强调活动体验的重点是:观察它们有什么变化,你用力的同时有什么感受、反推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学生玩弹簧和橡皮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

3.组织学生开展交流活动,运用上一课的知识描述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①谁施力了?方向是怎样的?②谁产生了反作用力?方向又是怎样的?③结果怎样?通过描述它们的变化并且画出反推力(弹力)的方向,帮助学生形成或完善弹力的概念。 三.活动 使用测力计

1.教方法 教师可以手持弹簧测力计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使用弹簧测力计应注意以下几点:

、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所测量的力不要超过它的量程。 ②、测力前应竖直提起测力计观察它的指针是否指向零刻度线, 若指针没归零,则应通过调节使指针归零。

③在测力过程中,要注意轻拉轻放,以免用力过大使指针与面板下端导板相撞而移位,并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防止由于弹簧与外壳摩擦而影响测量的精度。

④待指针停稳后,眼睛平视指针读数,要尽量减小读数误差。 2.

练习测量并记录数据

先让学生练习调零,再要求他们将测力计挂在支架上,然后在下面的挂钩上先挂1个钩码,全组成员练习读数。

1个50克的钩码挂上去以后怎么读数,是用gf(克力——非国际单位制,是工程单位制)还是N表示(牛顿——国际单位制),教师应适时补充说明:用N表示, 1个50克的钩码重量是0.49牛顿,用学生的话说,就是钩码对测力计的拉力是0.49牛顿。

学生再次练习之前,教师应当再次提醒他们:如果测力计的量程为2.5牛顿,每个钩码重0.49牛顿,那么测量时最多只能挂5个钩码。同时要求他们认真读数并做好记录。 3.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并进行分析

发现弹簧伸长的规律: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就伸得越长并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

四.拓展活动 制作简易测力计 本活动在课内完成。

3 苹果落地的秘密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感受重力的活动,能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对重力的方向进行猜想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2.大胆猜想重力的产生与什么有关,能用资料查询和阅读的方式将重力与地球引力对应起来并初识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

3.能制定研究计划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初步练习估测生活物品的重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敢于猜想,尊重证据,实事求是,愿意合作与交流。

2.从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故事里懂得要善于思考、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表面附近物体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初步了解身边常见物体的重力一般是多少。 教学准备

1.牛顿研究苹果落地的场景图,儿童提水、抛石子等关于重力现象的动画课件或图片,绘制一个供全班交流汇总使用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支架、细线、钩码、圆筒式弹簧测力计。 学生准备: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体。 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2课时,第1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导入时,教师可以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学生:谁知道这个课题里面所包含的故事,给同学介绍介绍。

二.活动 感受重力

1.学生体验:提水、抛石子等

教师应及时从中梳理出“向下”这个词来,帮助学生从众多现象中找到“下落”的规律并形成对重力方向的猜想。

2.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①用带重物的细线固定在支架上,固定支架观察它们受到重力后朝哪个方向。 ②数次调整支架的倾斜角度,再观察重物朝向哪个方向。 得出结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学习重力产生的原因

首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如果学生当中有说出“地球引力”的,教师可提供一些材料让学生进行验证性实验。例如,在前面做实验用过的支架上改吊一些别的物体,并再次倾斜支架,继续观察重物朝哪个方向;或者就用细线拴一石块,摇晃石块并观察石块静止后朝哪个方向。但是,尽管这些实验可以间接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学生依然不能由此得出肯定的结论。这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查询和阅读“指南车信箱”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三.活动 重力的大小

1.明确研究主题——身边常见的不同物体的重力有多大呢?

2.接着,指导学生针对准备好了的材料(钩码、玩具小车、钢笔、苹果等小物体)分组制定研究计划。应要求小组活动人人参与、个个动笔或动手。教师应及时掌握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技能指导,包括计划内容是否齐全、记录表栏目是否科学、统计图是否标好了刻度、材料是否便于测量等。

注意:如果被测物体超出了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必须调换。

3.学生动手测量:测量时,要提醒学生正确使用测力计,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要分工合作,要如实记录等。 4.制成统计图

5.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以苹果为例,可以一边出示苹果一边说它重力的大小,使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苹果的重力大小一般在多大范围内(通过多次进行这样的测量练习,可以增强学生的估测能力),然后师生一起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汇总。 4 巧推棋子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利用已有器材能进行有目的的体验和研究摩擦力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能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及方向是怎样的。

2.能初步认识到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懂得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控制摩擦力的大小。

3.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推棋游戏中能主动探寻其中的奥秘而不是单纯地做游戏,游戏之中能遵守规则。 2.能意识到摩擦力无处不在并且能辩证地看待它的利与弊。 科学知识

1.知道棋子在桌面滑动时,受到了桌面的阻碍,像这样的力叫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等因素有关系。 3.知道摩擦力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利也有弊。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增大或减小)的DVD。 2.准备好学生分组实验的材料:1颗围棋子,毛巾。 学生准备:

得分情况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直接从游戏式的课题引入:同学们,你们一定很喜欢玩游戏,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个“巧推棋子”的游戏。

二.活动 推棋子游戏 1.介绍材料

2.宣布比赛规则 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要求棋子必须停留在分值区内,尽量停在高分区。

既然是推棋,棋子就只能要求是滑动而不是滚动,所以棋子底面应是平的那面,圆弧形的那面则要朝上摆放。

每人有三次机会,将所得分记入P68页的表格中 3.进行第一轮游戏,初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4.将第一轮游戏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予以指正,然后让学生带着“怎样控制好棋子”的问题进行第二轮游戏。 5.交流总结

三.活动 寻找生活中的摩擦力

1.寻找生活中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实例,学生自由发言。 2.观看DVD 3.设计:抓鱼手套

4.想象没有摩擦力的生活会怎样?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观后有感下一篇:开学第一课班会主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