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普法法制教育论文

2022-07-03

【摘要】加强法制,从根本上说,要从强化人的法制观念入手。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分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结合其认知特点和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去引导其主动认识法律,走进法律,提高其法律认知能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普法法制教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学生普法法制教育论文 篇1:

试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及其意义

摘要: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当前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简要地分析了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素质及其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观念;意义

一、强化法律基础教育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是当前教育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很多学生仅仅是将法律基础课程看做是简单的思想教育。因此。在高校的法律基础课上,要实行教育改革。

(一)改革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应该摒弃原来那种空讲道理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大学生没有任何吸引力,而且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时间有限(28学时左右),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首先得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一要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用集中的时间去介绍,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二是要改变常规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运用一些实际的案例,根据学生的背景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传授知识。

(二)改革教学方法

法律基础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没有经过实践的过程是无法真正学好这门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建情境模拟案例,让学生运用角色扮演等手段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在情境中观察评论和辩论等方式,真正透彻地了解知识。

(三)考试方式的改革

高校要在考试中改变过去那种考查记忆的方法,要真正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让学生真正树立法律意识,做到知法守法。案例分析题不失为一种较为灵活的考核类型。

二、创建浓厚的校园教育环境

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对大学生的生长具有很大的影响。一种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能够抵制社会上不良风气和行为对学生的污染。因此,学校要建立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依法建立健全各项校园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求全校师生遵纪守法。在这样的法治气氛中对在校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取得最大的法制教育效益。

要想创建出良好的校园教育环境需要学校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的支持和实践。长期以来,学校奉行“人治”,依法治校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还处在法律的边缘。教师和学生合法权益被侵害的事实还经常发生。很多学校领导头脑中还没有依法治校的管理理念,甚至会出现贪污腐败等恶劣行为。因此,高校领导要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工作的力度,同时要以自身遵纪守法的模范行为影响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高校的管理人员更要接受普法教育,成为守法护法的楷模。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要想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高素质的教师是根本保障。教师的素质不仅会影响到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还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但是很多高校,缺乏专业的法律教师,法律教育不够深刻,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要积极吸收一些优秀的专业人才,扩充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为学生讲授切实有效的法律知识。只有具备了专业的法律知识,才能够为学生讲授专业的法律知识,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将法律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意识。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必须要提高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一)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

高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法律知识,掌握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有全面科研能力,而且还要懂得教学艺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通过学习和实践,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组织教学能力和实施教学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很强的思辨能力及组织教学能力。

(二)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以身作则

作为法律教师,我们要时时刻刻注意自身的素质,要作为学生的模范;要遵守各种法律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在教法、守法、用法、护法过程中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提高法律素质的良好榜样,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感染学生。

(三)法律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

事实证明,教师具备了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较高的思想境界,才能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实现教书育人的目标。

四、通过普法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法律课程是一门极强的实践性课程,仅仅依靠在课堂上的讲述是很难有效果的,而且学生都普遍厌恶那种枯燥的说教方式。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实践活动进行教育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深化意识。实践活动的方式很多,例如开展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书本与现实的分割,开辟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模拟的法庭。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劳教所监狱,旁听实际案例的审判,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亲身体验和事实分析中自觉接受知识感染、价值同化。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对法律的自我态度,这样才能真正地增强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编写法律方面的课外读物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大学阶段,学生拥有大量的自主学习时间和浓厚的学习氛围,而且大学生也拥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尽力发掘并利用这一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平时能够自主学习并获得自我提高。编者可以采用以案说法的方式,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大学生感兴趣的案例,由浅入深,由点至面,循序渐进,不断教育,通过对一个或多个问题的讲解。来介绍一部法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这样就可能达到学生用法普法的目的了。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看到,在法律教育方面,学校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多方面,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的法制素质,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同时这对于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对建设法制化国家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将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法律法制观念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意义。部分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贫乏。这是由于大学生处在自身法律意识的错位,学校法制氛围的缺失,家庭教育的失误和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各项制度的不完善等,导致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对大学生开展积极有效的法制教育,对于提高青年学生的法律意识,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意义。并且,具备了较强的法律意识,对于学生诸如思想素质、道德观念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都会有积极的影响。

对当代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专业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三个方面。其中,法律素质又是政治思想素质的重要内容,其在政治思想素质中起到了一个基础性作用。这就需要大学生加强和提高法律素养,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总而言之,在高校中进行法制教育,加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是当前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才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石宏伟、苏益南、孙建国,《关于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研究》[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2.李红雁,《高校法制教育的误区及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05

3.石书伟,《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

作者:安绍强

大学生普法法制教育论文 篇2:

多管齐下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

【摘 要】加强法制,从根本上说,要从强化人的法制观念入手。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分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结合其认知特点和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去引导其主动认识法律,走进法律,提高其法律认知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

在大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这不仅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有效途径。但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不能生搬硬套,而要结合大学生的实际,不仅要在教育模式上作出调整,还要注重通过环境来影响学生,加强宣传力度。

一、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法律认知能力

实现法制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课堂教学,然从大学法制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情况来看,“说教式”依然是主流,大多是教师在法制课堂上借助相关法律书籍或资料而向学生照本宣科式的读一读,讲一讲,学生的兴趣不是很高,法律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尤其是在专业课,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基础》的教学中,目标指向更是趋向于完成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而没有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如此,单纯的说教很难让学生系统的获得法律知识,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对法律的认知态度。

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大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已经具有了相应的学科知识,但在法律知识方面较为欠缺。虽然小学思想品德、初中和高中政治中也渗透有相应的法律知识,但学生在学习中以考试为主,对法律知识的实际应用不太注重,进入大学后,因课程更加专业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途径更加狭窄,如此,其法律认知能力也就受到影响。加之大学法制教育中在方式上较为单调,很多大学生甚至出现不懂法的现象。

优化法制教育教学的方式,就是要变“说教式”为“引导式”、“参与式”、“实践式”等方式,让他们切实走进法律,真正感受法律的社会约束力,能从案例中探究中去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懂得“合法”和“违法”的区别,掌握尺度。如在进行毒品犯罪的教育时,可采用大学生贩毒的资料而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然后再结合案例而用法律知识去判断案例中犯罪人所犯罪证,最后再结合实践反思、检查自己。如此,学生的体验才会更加深刻。

二、营造法制氛围,培养遵纪守法习惯

当前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的价值观念尚未完全健全,周围网吧、歌舞厅、KTV、酒吧等娱乐场所对其影响是巨大的。若没有良好的法制氛围,大学生很容易出现“近墨者黑”的现象。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除不懂法因素外,更多的是受社会人员影响和教唆。

高校是人才最集中、思想最活跃的地方,在推进大学生法制教育进程中,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努力创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营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法制分为,通过环境来影响学生。院校在推进各项工作管理中,要注重将人的管理变为制度的管理,以法制为指导了,切实贯彻落实好《高等教育法》。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是自己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同时,要严明院校的校风校级,做到有法必依,令行禁止,让学生学生遵守制度向守法过渡。要注重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活动,弘扬正气,让学生受到法制的熏陶,形成“遵法为荣,违法可耻”的习惯。

同时,要密切联系,切实配合当地公安机关、社区和相应的社会组织,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要注重以网吧、KTV、歌舞厅、酒吧为重点做好防范工作,积极提高院校的后勤保障工作,让学生能在校学好、吃好、玩好,让其摒弃“外面的世界更精彩”的念头。尤其是要注重推进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课余之间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而选择相应的活动去参与,在活动中得到情感的陶冶、意志的培养,以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来感染学生,促进其遵纪守法习惯的养成。

三、加强宣传力度,提高法律感知能力

法制教育宣传对提高学生的法律感知能力、法制知识的认知能力都具有积极意义。然一直以来,高校所采用的法制宣传方式都较为单调,理论宣讲几乎是万能模式。从对大学生的调查中也不难发现,甚至有的大学生连“普法日”也不知道,可见一些高校在法制教育宣传方面的不足。法制宣传,更多的是要让学生能获得直观感知,从心理上树立起对法律的畏惧感,而这则有赖于宣传的方式。方式多样化,学生喜欢参与,效果自然好一些,方式单调,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法制宣传也就成为一纸空文。

首先,院校要切实结合实践,以“普法日”、“禁毒日”等为契机,利用报纸、广播、网络、展览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如在“普法制”,结合院校学生的实际而选择典型的案例,通过校园广播、社团刊物等向学生宣传。在宣传方式上,要注重结合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进行,这样更能让学生获得直观感知。要注重把法制宣传教育形成经常性的、活动式的长期性活动,引导学生多去听讲座、看专题片、读案例、参加知识竞赛等活动。

其次,要充分发挥院校学生社团的作用,要注重以社团为法律知识的宣传者,在举办各类法律宣传活动中,要充分调动社团的主体兴趣,引导他们去组织和实施,让社团成员在过程中感受法律,由社团成员去感染周边的同学,形成“由点到面”的辐射。在推进法制宣传的同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展开社会实践活动,要注重把校内宣传和校外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法律知识去武装自己,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法律应用能力,这样才能让法制宣传和教育活动落到实处。

“不学法、不懂法”才容易“犯法”,大学生虽然读了很多书,也了解了一定的法律常识,但法律意识薄弱,法律认知能力尚且不够,若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依然采用单调的方式,很难收到效果。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分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结合其认知特点和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去引导其主动认识法律,走进法律,提高其法律认知能力。这样,才能让大学生们懂法,减少其犯罪的机会,让大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秀山分校)

作者:张才斌

大学生普法法制教育论文 篇3:

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若干问题辨析

[摘要]面对课程整合、课时减少的新情况,需要研究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新问题很多。我们认为,将大学生法制教育目标明确为法律素质教育,将大学生法制教育重点定位于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将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法制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法制教育 教学方法

“05方案”将“98方案”独立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程,整合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一门课程。同时,明确规定“基础”课为3学分,折算为48或54学时。与“98方案”规定的学时有较大降幅(“98方案”规定“思想道德修养”为51学时,“法律基础”为36学时,共计87学时)。在中央审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法制教育的篇幅只有三分之一,而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直接用于法制教育内容的时间甚至不足10学时。经过一轮教学实践,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课程整合背景下大学生法制教育新问题。

一、将大学生法制教育目标明确为法律素质教育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渠道,过去是“法律基础”课教学,“05方案”实施后,是“基础”课教学。我们不能因为课程整合后直接用于法制教育的课时减少了,就怀疑“基础”课教学中法制教育的地位动摇了。过去在独立开设“法律基础”课时,一直有人认为该课程是在全民普法的大背景下设立的,它实质上是对大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一种形式,其教育目标就是向大学生普及法律常识或传授法律基础知识。“05方案”实施以来,仍有不少教师持这一观点。因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在大学生法制教育目标上寻求共识。

我们认为,通过课程教学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确与全民普法这个大背景有关,但普法教育的内涵也是不断发展的。“一五”普法的目标是向全体公民普及法律常识。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中宣部、司法部《关于向全体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五年规划》。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但从1991年“二五”普法开始 ,目标就已经从普及法律常识逐步提升,普法规划和决议文件名中的关键词也早已从“普及法律常识”变为“法制宣传教育”。2001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的通知》中,都强调“四五”普法“要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为目标”。2001年5月30日,全国普法办公室主任、司法部部长张福森在第五次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要扎扎实实完成“四五”普法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并特别强调要“提高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2002年10月24日,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发布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法律素质是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要不断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200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不仅将“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作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且要求组织开展“法律进学校”主题活动,推进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教育,并强调“要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将法制教育列入课程,落实法制教育教材、课时和师资;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推进学法用法实践活动。”

综上所述,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目标早已发展到了“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这样的高度,党和国家对学校法制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如果仍然将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目标定位于“普及法律常识”或“传授法律基础知识”这样的层次上,就无法承担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历史重任。因此,为了适应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发展要求,必须将“基础”课中的法制教育目标定位为法律素质教育。

在2006年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础”教师培训班上,教学指导专家将“基础”课法制教育部分总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概括为: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和社会主义法律基本原理,了解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度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正确处理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努力做到依法行使公民权利,履行公民义务,维护法律尊严,以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要求。这有助于我们在大学生法制教育目标上形成共识。

二、将大学生法制教育重点定位于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关于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重点,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同认识。有的教师认为教学重点应该是向学生传授应用性法律知识,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需要。因此,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通常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讲授应用性较强的法律基础知识,而诸如“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等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却常常被忽略。由于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不能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就无法实现教学目的和要求。因此,如何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重点,是提高“基础”课法制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

我们认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想通过十来个学时的法制教育使非法律专业大学生具有全面的法律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片面追求传授应用性法律知识的容量,必然陷入面面俱到而失之肤浅的窘境。因此,帮助大学生领会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关键,也是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的重点。

将大学生法制教育重点定位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必须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的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是指导一国法律制度设计和司法、执法、守法实践的思想基础和主导价值追求。有什么样的法治理想、信念和观念,就会表现为什么样的立法、执法及守法行为。法治理念是灵魂,引导、统摄、支配和决定着法治活动,决定着法治行为及法治效果。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指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理想、信念和观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原则的概括和反映。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永葆司法工作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西方国家法治理念的根本区别。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应当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相适应,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深化,其中也包括对世界现代法治文明成果的吸收和融合,借鉴符合法治国家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先进的、科学的法治思想和理念,但决不能盲目移植和照搬西方国家法治理念和民主政治模式。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理解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我们就要围绕教学重点,驾驭“基础”课教材内容,从帮助学生认识到法律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切入,以社会主义法理为基础,引导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进而通过阐释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增强对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认同感和维护法律尊严的责任感。

三、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05方案”在界定“基础”课的任务时,是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强调“基础”是一门新课,它并不是过去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的简单合并。因此,教材为了避免搞成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两大块的“拼盘”,在阐述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三大领域的道德和法律规范时,力求实现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融合。我们还注意到,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五个五年规划》也将“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写进第五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当然这两部分应有所分工,各有侧重。其中,法律基础部分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这里用的是“法制教育”这个对全社会都适用的概念,说明它具有公民教育的属性,而不是法学教育。需要特别指出,“05方案”的上位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在明确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之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时,将“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这对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属性,正确认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寻求结合点。人民主权教育和国家观念教育,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又是法制教育的重点。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民主权观念教育时,首先要论述我国的法律是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以及人民理应自觉守法的道理。在阐述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的基础上,强调守法是公民的一项义务,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还要指出公民不积极履行义务性规范或不遵循禁止性规范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通过讲解这些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自觉守法思想。然后,从分析“三权分立”不适合我国国情的角度,论述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着重讲解宪法所确立的人民主权原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同时还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同时还要讲解宪法确立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民主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通过讲解这些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人民主权观念,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把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进行国家观念教育时,可以将法制教育的有关内容进行综合概括、集中阐述。我们需要概括的内容首先是宪法关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规定、国体和政体的规定、公民基本义务的规定、国家形式和国家机构的原则规定。此外,这些内容还包括:行政法关于国家行政体制和国家公务员的规定、居民身份证的规定、公民出入境管理的规定;民法、经济法关于国家所有权的规定、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规定、税收征收管理的规定;刑法关于刑法任务和适用范围的规定;国防法、国家安全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兵役法、国旗法、国徽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海关法、军事设施保护法、文物保护法等法律中体现国家主权和国家职能的规定。此外,针对大学生在国家主权观念方面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必须明确指出,中国所强调的国家主权首先是本国在政治、经济上的完全独立,我们既反对其他国家干涉中国内政,也奉行不干涉其他国家和地区内政的原则立场,同时严格履行国际法规定的中国应承担的国际义务。在当今世界尚存在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形势下,我们强调国家主权观念,就要强调国家与民族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在主张国家间友好、平等合作的同时,强调中国公民在一切国际交往中必须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通过讲解这些内容,教育大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尊严,同各种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作斗争,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在课程整合背景下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一定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的必要性,不能简单以教材篇幅大小衡量这两部分的份量;坚持法制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切忌将法制教育和法学教育或法律教育混同起来,没必要也不可能在教学中追求法学理论的系统性和法律知识的完整性。与此同时,我们要避免陷入那种一味地将道德价值高于法律价值在主观上放大,认为道德教育比法制教育重要,道德教育搞好了,人们的法律意识就自然而然地会提高,法制教育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等认识误区。要深刻理解“05方案”整合“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的意义,把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统一到中央审定的教材的基本精神上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强理论修养,完善知识结构,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实现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

作者:甘 玲

上一篇:学生互赏的赏识教育论文下一篇:企业科学性薪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