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2022-07-13

第一篇: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让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更精彩

姜莉

实例一:这是一节观摩课。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实例二:课堂上教师在黑板上设计了小组得奖的统计表,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正确,其所在的小组就能得到一朵小红花。一节课中,教师忙碌于粘贴小红花,忙碌于说“你真棒!大家鼓励他!” 学习好的学生忙于回答问题,忙于得到老师给的粘贴;而另一部分学习较差的学生抢不到回答问题的机会,只能观看。而在这种貌似激烈的状态下,教师却常常忙中出错,一会儿贴错了小组,一会儿又忘记了贴标志。课堂一片混乱„„

这是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常见的评价。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着过度关注学习结果,评价形式过于单调、机械、而且同一形式的评价频率过高,脱离教学内容,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激励,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等不足。

课堂评价是目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好的课堂评价可以使课堂教学生机勃勃,可以使孩子重拾自信,也可以使课堂教学峰回路转,高潮迭起。总之,好的课堂评价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精彩。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课堂评价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三点:

一、采用丰富的评价语言

1、评价语言准确,有针对性

语言评价直接、快捷,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评价方式。在课堂上,教师要有很强的听辨能力,并能根据学生的参与性学习表现,及时进行反馈,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问题。

例如在一节数学课中,对知识丰富的学生,教师可评价:“连这些都知道,真不愧是班级小博士!”“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对积极思考,探索的学生,教师可评价:“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对成绩

差、缺乏自信心的孩子,针对他的学习情况,教师可评价说:“你今天进步真大!老师感到特别高兴!”“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这样的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比较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

2、诙谐的语言,营造和谐氛围

传统的数学课堂语言片面地强调要规范、简洁、科学、准确,于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就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变得枯燥乏味。要改变这个现状,让数学课堂更精彩,我认为可适当采用幽默、诙谐的评价语言,使整个数学课堂充盈着个性和生命力,营造和谐积极的氛围。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挂在钉子上的小黑板一下子掉了下来,随着小黑板掉地的声音,一些学生惊叫起来。这位教师立刻反应过来,及时的对他们说:“孩子们学得太认真了,小黑板也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同学们马上停止了尖叫,都笑了,并迅速回到了学习状态中,并且学得更认真。通过幽默化的评价语,不仅能使原来濒临"崩溃"的课堂"起死回生",而且有时可能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3、巧用体态语言

课堂评价语言不止局限于有声语言,适当的无声语言更

具魅力。也许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下抚摸都会使学生在举手投足间感到亲切,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例如教师可以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眼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意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师也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同学,同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

二、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评价不是教师的绝对权力,而应该是师生、生生互评的过程。例如在新课结束后,教师可让学生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这样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既对整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也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小组或全班交流时,是开展生生互评的最好时机。让学生在倾听他人回答的基础上,说一说他人的想法好吗?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教师采用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评价教师等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评价时,应结合评价内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实现课堂评价的多样化。

三、把握恰当评价时机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经常会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况。教师假如能及时捕捉这些片断,并进行巧妙的评价,会有较好的效果。如课堂教学中,一位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正确后,教师可对他说:“你做得真好!通过你的努力,你也可以做得很好,不是吗?”当学生的回答很有创意时,教师会说:“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为你感到骄傲!”“你的回答太棒了!”通过这样的评价,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会更加积极认真的思考。 总之,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小学生数学课堂评价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每位教师以艺术化的态度去关爱学生生命的发展,营造课堂教学评价的美学韵味,让课堂评价更精彩。

我要评

第二篇:生活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精彩

[摘要]小学数学教材的很多内容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在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世界,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生活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懂得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生活问题,具体要做到: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捕捉生活素材,发现数学问题;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自主探究;应用数学,回归生活空间。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课标;教学方法;生活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6-0096-02[ZW(N]

[作者简介]叶爱琴(1977―),女,广西贺州人,大专,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沙田镇芳林学校教师,小学高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等去学习和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只有让数学回归到我们的现实生活、远离浮躁,才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因此,数学课堂应该联系我们的生活,贴近我们的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合情合理的生活情境。这个情境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只有让学生置身于日常生活中,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时,笔者以学生喜欢逛超市的心理,为学生创设了逛超市的生活情境。首先播放视频,让学生欣赏超市中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学生留心观察,说出一种自己喜欢的商品的价格。这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情绪高涨,为整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又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笔者为学生创设游游乐园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游乐园中找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情境,学生觉得有趣,整节课学生都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度过。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学生才能自主、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

二、捕捉生活素材,发现数学问题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是教材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知道,我们身边的一切都离不开数学,只要我们环顾四周,我们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这些印记,我们能从中感受到数学对我们的巨大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数学,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并使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在学习了《时、分的认识》后,出示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在学生回答完后提出问题:你一天的时间安排和小明的有什么不同?谁来汇报一下你们一天的学习、生活等活动时间?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出自己与小明的不同。由于学生实际的时间安排和小明的时间安排都存在着差异,学生都争抢着发言。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另一方面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新知识,并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原型。如在学习了《三角的特性》后,请学生找一找我们的生活中哪里会出现三角形,找出后追问:“你知道为什么用三角形而不用其他图形吗?”经过这样的寻找和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就掌握了“三角形的特性”。

三、联系生活实际,促进自主探究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教师要根据数学内容,积极地寻找生活中的情境,让数学和生活紧紧相连,让数学贴近我们的生活。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笔者利用学生生日为学生创设过生日的生活情境,“请同学们说说你的生日是哪年、哪月、哪日”。通过学生最熟悉的这些生活

情境引发学生思考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及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观察日历表,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学生对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从而获取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应用数学,回归生活空间

我们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我们的数学练习要贴近生活,把枯燥、乏味的练习题设计成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有迫切解决的愿望。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与同学展开合作交流,最终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存在的价值;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了《圆的认识》时设计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站成横排,做投沙包游戏,问学生:“这样站队,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这样站不公平,有的同学距离比较近,有的同学距离比较远”,学生回答。“怎样站才公平呢?”这时引导学生应用同圆半径相等,即圆心到圆周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的知识,说出应该围成一个圆,这样每个同学投沙包的距离也就相等,站位就公平了。

“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实践中去”,事实证明,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有实用价值的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紧联系起来,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数学课堂充满对智慧的挑战,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课堂的生命活力。数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数学课堂,它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的精彩无限。

参考文献:

[1]于海.课堂教学小策略实用精品库[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2]张洪玲,陈晓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析与教学指导丛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4]高洁.中小学数学知识联系教学法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6).

[5]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第三篇:PPT让课堂更精彩

PPT让课堂更精彩,学生兴趣更浓厚

先进的电化教学设备已经开始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使用,由于电化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深受师生的欢迎,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使用电化教学设备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硬件配套的数字媒体资源成为教师们的新宠,在网络中越来越多的ppt被上传下载,教师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找到自己所需的媒体资源备课。下面我结合我的实际,谈一下我利用ppt课件来开展教学活动的体会。

ppt集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于一体,我们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制作导入环节,达到营造气氛,渲染情境,增强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效果。

PPT中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自定义动画,用户可以合理组合,制作出相当漂亮的效果来,可以达到强调重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记忆的作用。自定义动画的效果很多,关键是我们要恰当合理的选择,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owerPoint中新增了动画触发器功能,巧妙地利用它们,可以方便地制作出多种交互效果,可以实现人机互动,正常的PowerPoint课件每点击一次鼠标,会按照事先设定的自定义动画展示效果,如果要在课堂中产生随机的效果就不容易实现,在教学中我多次使用触发器,解决了这个问题。另外,利用触发器实现选择、连线等题型的课堂训练效果更好,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机选择要完成的题目,答案会相应的出现,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在人机互动中学习了知识,也感受到了计算机技术给我们的学习带来的方便,引导学生自主的把计算机作为学习的工具,培养了学生良好

的信息技术素养。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PPT课件的一点心得,但制作一个好的PPT课件还需要许多素材,所以日常中我们应该注意收集、整理、归纳材料,这样在运用PowerPoint时就会得心应手,事半功倍。新课标的实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随着我市班班通工程的逐步推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学校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具有举足轻重地地位,而恰当地利用PowerPoint制作丰富多彩的教学课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研究。

第四篇:朗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阳泉十六中学 桂芳

摘 要:朗读的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基本、重要的训练。中学生语言的感知积累、理解;情感的激发熏陶;掌握语言的规律;语言感受能力的培养也靠读。进行朗读教学,主要从朗读的方法上进行合理的指导,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在语文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关键词:朗读 语文教学 精彩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只有调动一切行之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法,才能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课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受到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流露出来呢?我认为,朗读必须放在重要位置上。于漪老师也曾谈到:“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语言或铿铿锵锵,如金属撞击声;或潺潺淙淙,如小河淌冰。伴随着悦耳的音响,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学得愉快,学得有效。”可见,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就必然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

什么是朗读?朗读就是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共鸣,并受到思想道德及美的教育。一篇课文的教学效果,与朗读的质量关系极大。从某种意义上讲,高质量的朗读就意味着教学已成功了一半。

原苏联著名政治家、文艺评论家卢纳察尔斯基说:“许多隐秘的美,无穷无尽的艺术享受,一切心理上的奥秘都在那种文学作品诵读的高度修养中弄明白了。”许多中外的文学家不仅认识到这一点,而且以自己的创作实践证明,朗读实际上是他们文学创作实践的一个重

1

要组成部分。唐代的白居易不是曾经多次将自己的诗诵读给老妇、老叟听么?这其中固然有追求通俗易懂的因素,但通过诵读来增强艺术效果却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中国古代文人学习时不是特别注重吟诵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譂,”是人人知道的名言,白居易则是读书以至“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则是“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俄国诗人普希金则是反复诵读自己所有新作品。他边诵读,边核对内容与形式的准确性。既然如此,语文教师作为一个再现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艺术家,就不能不把朗读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在语文教改的今天,朗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琅琅读书声常常被教师的过分讲解所代替。课上“讲”得多,课后“练”得多,唯独“读”得太少,学生不知道应该按课后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更不知道怎样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多次听课,偶尔听到一两次老师让学生起来读文章,结果那位学生将句子读的支离破碎,随意加减字词,掌握不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音也过小,更谈不上感情。象这样,连基本的课堂教学都难以正常进行,又何以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以上情况,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朗读教学。

一、感情范读,激发兴趣

教师对朗读重视的程度及自身朗读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说,课本有如剧本,那么教师就是演员。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朗读训练的积极性。课文内在质量固然是决定因素,但是,朗读作为艺术的再创造不仅可以使课文本身的内涵表现得更为丰富和完美,而且可以弥补课文本身的某些缺陷,从而增强课堂效果。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教师都能象优秀朗诵家那样做到声情并茂,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并使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却是可以做到的。这里,决定的因素在于教师本人是否 2

真正把朗读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运用于实践。要想感动学生,教师自己先受到感动。这里,深刻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进入角色是首要一步。在讲授新课之前,我通常先查阅有关资料,再认真阅读几遍课文。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逐步进入角色,通过朗读检查自己是否把握住了分寸。这样,在课堂上,我就能很快进入课文的规定情景,以富有感情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会作一番深情的范读。范读时,我力求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自己的声、情感染学生,让他们与我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每当范读时,我都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他们脸上的神情时而专注,时而敬佩,时而兴趣盎然,时而又流露向往之意„„在讲授《最后一课》、《听潮》、《安塞腰鼓》等课时,我的感情随课文内容而波澜起伏,忽而低沉悲愤、恬静柔美、忽而震撼有力,而学生也听得如痴如醉。每当读完课文,学生们呼出常常一口气时,我就明白,我的范读已经受到了预期效果。

二、方法多样,提升能力

在平日的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朗读方法。朗读方法多样化,归纳有以下几种:教师范读、师生共同朗读、学生集体朗读、个体朗读、小组朗读、男女生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如果让学生学有榜样,除了模仿教师外,可以让学生欣赏名家的朗读录音,还可以让学生平时多听广播或欣赏电影、电视中精彩片段的对白,进行朗读训练,这样有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尽快提高。比如,当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完一篇比较难读的文章后,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这时可采用逐句领读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训练。通过领读,就可以引导学生读准字音,了解重音的确定、停顿的时机、节奏的掌握、语气的舒缓、感情的处理等,只需“转轴拨弦三两声”,便已“未成曲调先有情”了。这种“授之以法”的形象直观的朗读指导,更能对学生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学生通过长期的耳听、口读、心会的训练, 3

能增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今后即使遇到一些陌生的文章,他们也能试着借助自己学过的朗读方法来把文章读正确,读出感情。又如,针对学生朗读的水平和特点,在初步把握某篇文章的感情后,可充分利用齐读的功效来提高整班学生朗读的能力。齐读时,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集中指导,也有利于学生之间在读中互相纠正,互相体会。特别是对那些平时语感较差,朗读能力较低的学生,这就避免了个读时的胆怯和尴尬,更有利于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在和谐、活泼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朗读,有利于找到朗读感觉,发现朗读规律,掌握朗读方法,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树立朗读的信心,从而体验到一种成功的乐趣。长此以往,他们的朗读能力便会在齐读中得到提高。

三、创设情境,读出个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当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并且对某篇文章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范读、领读和齐读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孩子们个人的感情表达,不能满足他们的表现需要。这时,学生们渴望根据自己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通过朗读时富有个性的语气、感情处理来表达各自对文章的体会和见解。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例如浅显易懂,利于抒发感情的课文,可指导学生自由体味,自由朗读,读后适当开展“向老师的范读挑战”活动。评比时不必以教师的范读作为唯一标准,只要学生感情处理恰当就可算挑战成功,给予适当鼓励。像《海燕》、《安塞腰鼓》这些文字优美、富有文采,能唤起人们美感和激情的文章,可让学生配乐诵读,让他们伴着音乐的旋律,读出自己的感受;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可指导学生分角色读出人物不 4

同的感情„„有效的朗读指导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叶圣陶语)。正如清代学者刘大櫆所说“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文之神气”。也就是朗读《天上的街市》,我就是郭沫若;朗读《饮酒》,我就是陶渊明„„我的语文课堂,因学生流光溢彩的朗读而精彩

四、借说促读,巩固效果

“读”是“说”的前提,“说”是“读”的后续,在朗读训练时,可以把说迁移至读,在读中汲取说的方法、说的技巧,以便克服读中一字一顿、拖腔、唱读等现象,便于巩固朗读训练的效果。

教学《小石潭》时,在熟读课文,充分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感情之后,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学写解说词,接着再结合课文挂图,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小石潭。学生大都能带着新奇和欣喜的感情,作一番绘声绘色的解说。这种说的训练,不仅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帮助他们将作者描绘的作品情感内化为自身情感。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时,他们对感情的把握会更加深刻,更加真切,作者对这株身处逆境的柳树所表现出的伟大生命力的赞叹和敬畏之情自然会溢于学生的言表。

总之,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朗读意境,抓住重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不但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在语文课上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正 5

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让朗读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朗读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又有新的内容。这种“新”就是要将教师的示范性的读与学生的高质量的读结合起来,重点放在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上。由于习惯的影响,有些教师常怕耽搁时间而越俎代庖,这势必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在教育大改革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朗读训练,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有目的有重点地加强朗读教学,不断地积累并反思,优化自己的朗读指导,让有效的朗读真正走进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达到“书味在胸中”的境界,那么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必将因朗读而精彩! 参考文献: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

第五篇:减负增效让课堂更精彩

减负增效,简言之就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这是我们所期盼的教育教学理想境界。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减负与增效的关系。下面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谈些体会。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减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一切情感因素,形成良好的情感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例如在教学“分苹果”这课时,我说:“你有10个苹果要分给小红和小明,你会怎么分呢?”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将10个苹果分成两堆,并纷纷举手,热切而又认真地说出自己的分法:

生1:“5个和5个。”

生2:“4个和6个。”

生3:“3个和7个。”

生4:……

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位(平时成绩不是很好的)小女孩站起来说:“小红10个,小明0个。”话音刚落,便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是啊!小女孩的分法虽然符合数学原理,但在实际中可能这样分吗?小女孩在同学的大笑声中满脸通红。见此情景,我灵机一动,启发式地问道:“这种分法也未尝不可,你能说说这样分的理由吗?”得到我的肯定后,小女孩又自信起来了,说:“小明主动将苹果全部让给小红,因为小红是他最好的朋友,所以小红就有10个苹果了。”这时,我抓住机会当众表扬了她:“太感人了,原来是‘孔融让梨’呀!大家说,小明这种礼让的行为,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此时,小女孩十分感动,因为教师和同学都对她投以了赞许的目光,这可能是她不可多得的心灵体会。此后,我发现她上课总是认真听讲,当她会回答某个问题时,你能发现她那渴望提问的眼神和回答对之后的兴奋。渐渐地,她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以上情境,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暗含期待的发问,构成了宽松、令人愉悦的教学环境,有效地调节了情感,营造了融洽的氛围,减轻了学生怕说错的心理负担。

二、主动参与――促进课堂高效

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就要加大启发力度,使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活跃,给学生腾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其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当学生用摆、量、画等方法初步形成“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猜想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方法适用所有的长方形吗?

生:不一定。

生:一定。

师:怎么办?

生:用更多的长方形来验证。

师:现在你们4人一组,用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观察思考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它们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合作摆长方形,交流并填表,最后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以上环节,我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把个体解决问题的方式提升为共性的东西,使他们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加深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三、引发争辩――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疑”是思维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当学生疑惑时,要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讨论,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我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可能是多少度。由于学生有前面认识角的基础,并做了提前预习,因此在猜测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他们知道内角这个概念,但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于是,我提出了研究问题: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研究开始了,学生有的采用“量”的方法,有的采用“折”的方法,有的采用“撕”的方法进行验证。但在汇报时,由于学生操作存在误差,因此得出的结论跟书上不一样。这时,生1提出疑问:“我们用三种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结果都不是180°,我觉得书上的结论是错的。”这个疑问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对我来讲也是如此。我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沉思了一会儿,就把“球”踢给了学生:“你们赞同这位同学的想法吗?”学生讨论了一会儿,就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不赞同他的观点。因为一副三角板其中一块的三个内角分别是60°,90°,30°;另一块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分别是45°,90°,45°,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这位学生的一席话把大家的思维引向深入。我及时抓住这个教学契机说:“那你们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结论,得出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只有这样才能验证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迸发了,研究5分钟后,居然做出来了。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的精彩场面:

生2:我们可以沿锐角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对边作高。这样就把一个锐角三角形变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多了四个角,其中两个是直角,两个是锐角,两个锐角其实就是原来三角形的一个内角,这样就等于多了两个直角,所以这个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180°-90°-90°=180°。

生2在展台前边算边讲的时候,其他学生都聚精会神听着,听完后都恍然大悟。

生3:老师,我知道了,钝角三角形也是如此计算的。

生4:只要验证这三类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我们就可以知道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书上的结论是对的。

在学生的欢呼声中,我知道学生真的懂了。

以上环节学生通过自身的质疑,进入主动探究的状态中。这样,就给自己减轻了学习的压力和负担。

总之,充盈民主气息的课堂,有错误、有失败、有争论,让学生毫无压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才是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是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是真正高效的课堂。

(责任编辑 付淑霞)

上一篇:入学教育心得体会下一篇:人生哲理简短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