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作者先进事迹

2022-08-21

第一篇:农业工作者先进事迹

农业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

文章

一、勤奋工作、爱岗敬业、痴情三农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是个“痴人”。无论外出开会还是下乡,都带着笔记本,遇到什么农情事情都汇集下来。遇上什么事情及时解决。一次下乡经过**镇南,发现路边生长着外来生物黄顶菊,他赶紧让司机停车下车查看,仔细观察,确定是黄顶菊后,赶紧到镇政府通报情况,赶紧组织人员铲除,及时控制了有害物中的蔓延。他将自己的手机电话开通成农情电话,群众有疑难问题电话解答,接受群众电话咨询2000余次,手机成了农技110。棉花生长期间,西木左村的干部群众需要棉花管理新技术,群众白天各忙各的,他决定夜晚给群众培训,虽然正值星期天,他还是及时满足了群众的需求。那天从晚8点一直讲到10点半,听讲的群众达300多人。2007年4月初,一场倒春寒袭击了我市的大部分麦田,不少村的群众打电话询问受灾原因和补救措施,经过现场观察,确定了低温是造成小麦干尖,黄苗的主要原因,他及时提出了补救措施,打印了上万份技术资料,发放到广大群众手中,保证了小麦丰产丰收。2008年7月傍晚,一场冰雹袭击了**乡的几个村庄,接到消息后,就和市乡干部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受灾村庄,查看受灾现场,分析灾情,现场对100多名群众讲解了棉花、花生等作物的灾后管理措施,稳定了民心,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几年来,**每年下乡时间达200天以上,室内培训40多次,现场培训30多次,直接培训群众8000多人次,足迹遍及400多村,被称为**农情活地图,两次被评为**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2006年被评为**市专家服务明星,2007年被全国计生协会评为全国计生协会先进志愿者,2007年评为**市科技拨尖人才。

二、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农技推广的新途径

面对近几年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不断减少,而农民群众对农业科学技术的需求不断增加的新形势,**积极探索新的农业技术推广新途径,一是与种子经营部门共同进行技术培训,通过田间调查,试验示范,分析对比,确定适合我市种植推广的新品种,新措施。近年来,先后筛选出了小麦品种良星99,石麦

12、

14、15,观35,师栾02-1,玉米品种有先玉335,中科11,浚单20,棉花品种希普1号,希曾802和杂交棉98-1等一批新品种,对提高我市农业产量起到了巨大作用。

积极开展科技攻关,为社会创造财富。在大冯营付家庄和太古庄高赵圈村,主持“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市小麦、玉米两熟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项目”的技术工作,推广配方施肥,科学管理。其中生物防制玉米钻心虫,田间放赤眼蜂,节约了成本,减少了污染,减轻了危害。经**省专家组鉴定,高赵圈村3000亩小麦、玉米两季亩产突破1000公斤,小麦最高单产610公斤,玉米最高单产700公斤。根据雨水多的状况,提出提前预防玉米褐斑病,在褐斑病大发生的年份,控制了病害发生。经专家委员会评审,该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

三、淡泊名利,恪守职业道德

三十年的工作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广大公认的“农业专家”,对广大农民群众的疑难问题他从不推辞,有求必答,而对一些许以丰厚报酬的农资销售商的推销请求,他却从不应承。2008年在得朝村培训后,为免受假农药之苦,老百姓请他帮忙选购农药,他爽快答应,在农资市场走了七八家,帮农民买到了称心的农药。

**累计推广优质小麦、玉米245万亩,直接增收17亿多元,节支5418万元,2007年推广两晚节水增产技术50多万亩,直接增收5000多万元,节支2000多万元,同时与省内外12家科研单位有直接联系,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水平打下了基础。

第二篇:xx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事迹简介

xx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xx,男,xx年出生,现任xxxx,分管农业及扶贫开发等工作。他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时时处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在他的带领下,各部门营造了共识、共心、共事的良好氛围,建成了团结、务实、勤政、廉洁、高效的集体。他本人以及他分管的部门取得较好的业绩,受到了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表彰。该同志多年以来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工作取得出色成绩,深受全街道干部群众好评。作为领导干部,xx同志一贯维护班子的团结和权威,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讲求长远,顾全大局,积极主动为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决策出主意、想办法,献计献策,当好参谋和助手。在执行党委政府决议时,不变通、不走样,力求创造性地圆满完成。他注重倾听群众的意愿和呼声,时常在下班时间和“双休日”走村串户,深入到群众中去,尽可能了解和掌握广大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因此,在同事们眼中,他是一位年轻有朝气、思路开阔、办事果断、敢想敢干的领导;在群众中

一、结合工作实际,拓宽扶贫工作思路

xx乡镇扶贫工作任务重,他组织街直涉农部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发挥优势,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确立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思路,找出问题症节,找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制定了《xx乡镇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完成了8家养殖场环境污染整治、千亩大棚蔬菜和花卉基地建设。各项涉农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推进。

二、真抓实干,落实扶贫工作新举措

2007年,按照上级要求,坚持以通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完成全镇80%的村级公路硬化工程;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xxx、xx、xx三个村整村推进工作及xx、xx、xx三个村的国土整治工程;落实扶贫项目,全镇投入扶贫资金4700万元,创历史新高;转移培训农村劳力2800多人,超额完成计划。

三、干中求助,争取扶贫资金投入

通过多方努力,xxx村大桥建设已立项;xx镇自来水改扩建项目、南一大道建设项目、一河两岸整治项目等等,都成功争取上级批准。

xx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xx,男,1966年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高级农艺师,现任xx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主任,是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黄冈市农学会理事,xx县科技特派员。

xx同志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工作。他工作扎实,爱岗敬业,成绩突出,工作多次受到各级组织的好评。2006年被科技部授予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是十五期间全国区试先进个人;2005年获湖北省种植业先进个人,2003-2006年度全省区试先进工作者;是黄冈市优秀科技工作者,黄冈市优秀科技特派员;xx县科技贡献奖获得者,xx县十大杰出青年。

近20年来,xx同志一直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刻苦勤奋的工作态度,投入到红安农业科技推广第一线,为红安农业尤其是花生产业的发 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主持选育了适应红安种植的花生新品种89-01,该品种是我县第一个自主选育的并参加湖北省区域试验的新品种。近三年来,他还主持了20多个农业科研和推广项目,其中,国际合作项目2个,省部级科研推广项目10个,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主持的“花生种质资源收集、整理、评价与利用”项目,2004年获xx县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的“旱地地膜花生高产高效安全栽培技术”2006年获县科技进步一等奖。

xx同志刻苦钻研业务,在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我县农业生产实际,编写了近10万字的农业科普资料和生产试验总结,xx县新型农民培训教材就是他奉献给红安农民的礼物。他还在相关专业刊物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论著。

xx同志事迹简介

xx同志是一位长期工作在农机战线上的基层科技工作者,几十年来,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

几年前,红安机电工程学校一直处于瘫痪状态,是一个让人避之不及的单位,xx本着对科技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挑上了机电学校这付千斤重担。他克服重重困难,于2004年7月成功开办首届扶贫助学中专班。他深知扶贫助学工程是党和政府对革命老区重点贫困村和老区村的一项扶贫扶智工程,扶贫中专班的学生是农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希望。为了让学生学到过硬的技术,他采用科学合理的教程,采用“双师型”(既是老师又是师傅)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实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家”的办学宗旨。在抓好培训质量的同时,他把学生就业当作关键环节来抓,他多次到广州、深圳、东莞、武汉、上海、苏州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并与东莞雅仕电子、铃鹿富士施乐电子、深圳富士康等知名企业签订了学生转移就业合同,确保学生100%满意上岗,学校也多次被上级主管部门及县委、县政府评为“扶贫开发工作先进单位”。从2004年至今,学校已连续四年四期培训并转移就业农村贫困户子女500人,其中2007年完成培训220人。

在开办扶贫助学中专班的同时,机电工程学校又开始申办“阳光工程”培训项目。针对参训农民工普遍素质偏低的现状,他在对农民工进行引导性培训的同时,侧重农民工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训以提高农民工转移就业能力。四年来,该校共培训农民工3500人,成功转移就业3465人,转移就业率达到99%,学校也因此连续四次被认定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在搞好两大培训的同时,2007年学校摩托车培训项目申办成功,全年共完成培训3000人,学校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为再就业培训基地。

xx同志先进事迹简介

xx,1968年出生,现任xx乡党委副书记、副乡长,他依托本乡优势,引领农民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

一、加强学习,牢记服务宗旨

一是通过媒体和会议学政策,并利用下乡工作的机会将政策送到村组、农户;二是通过培训和自学,不断学习新科技,大力推广新品种;三是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朋友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宽大为怀的品质;四是通过典型示范,学习他们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操守。

二、强化服务,打造新形象

一是勤奋工作。常年下乡天数在280天以上,防汛抗旱、产业调整、病虫害的防治、疫情防控、基地建设、林权流转、移民项目建设等每一项工作,他都坚持战斗在一线,直接和群众打交道,听民声、查实情,解决问题在当地。二是壮大产业。巩固以地膜花生为主的4.7万亩油菜配3万亩的优质杂交水稻为重点的高效种植模式,把该乡的地膜花生做成品牌;二是大搞基地开发,发展板栗、茶叶等优势产业,在11万亩山坡岗地上再造一个绿色新杏花的目标正在稳步推进;不断推进养殖业的发展,全乡已发展32个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三是狠抓农业项目建设。三年来,全乡退耕还林面积累计达到8000亩,林地自行流转2.6万亩,引导流转2.6万亩,德援项目启动10个村,封山育林达8000亩;移民后扶项目已实施4个村,2008年还准备启动11个村,争取国家补助资金240万元;715名原迁移民每人每年600元的补助及时发放到位;农村分散供水项目完成了6个村,解决了2600多人的饮水安全;东干渠杏花上半段已全部硬化,渠系萎缩得到遏制;四是科教兴农。优化农产品结构,使全乡优良品种应用率达85%以上;优化栽培模式,推广使用良种水稻免耕、油菜免耕等新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五是减负为民。认真落实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减轻农民负担的检查监管力度,严把“一事一议”审批关,保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第三篇: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正式推荐对象事迹材料

1、安沫平事迹材料

安沫平,男,58岁,省植保植检站站长、推广研究员。2011调任省植保植检站至今,连续开展冬小麦一喷三防、玉米苗期病虫和

二、三代粘虫处置战役以及玉米中后期一喷多效项目,挽回小麦损失166亿斤、玉米损失近亿斤。大力实施农药零增长行动计划,2016年率先全国实现了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大力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到2016年,全省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5264个,全年开展小麦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2430万亩、玉米2010万亩,覆盖率达到37%以上。大力加强植保信息化建设,创建植保综合网络服务平台,已发布各类植保信息3.2万余条,访问人数已突破31万人次,300多位专家全天候轮流在线坐诊。先后获得科技成果奖励十余项,主编了多本书籍,撰写和发表了大量科研论文,取得了很多荣誉,200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获“省管优秀专家”称号,2015年获“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贡献奖”。

2、通占元事迹材料

通占元,男,53岁,省经济作物技术指导站站长、推广研究员、阜平县挂职副县长。19年如一日潜心研究攻关,对省内940余种野生菌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研发食用菌生产技术百余项,获得专利4项、科研成果1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8项,组织制订15项河北省食用菌地方标准、50篇食用菌发展规划建议。极大提高了食用菌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我省食用菌产业总体水平步入全国前五名,成为全国最大的错季菇产区。在他的带领下,阜平县不到两年建成百亩以上现代食用菌产业园59个,带动6260余农户、其中2810贫困户当年栽培食用菌当年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省委书记赵克志评价:“省农业厅通占元作为一名技术干部能帮助阜平县将食用菌做成精准扶贫的优势产业,应大力宣传表彰”。省委确定将通占元同志作为实干实政重大典型向全省进行宣传推广。

3、张学东事迹材料

张学东,男,57岁,现任承德市农牧局党组书记、局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作为一名奋战在农业战线40余年的老“农人”,始终以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心系农业、情牵农民,立足本职、踏实工作,为承德市现代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群众、各级领导及组织的广泛认可。在该同志带领下,承德市近年来现代农业发展突飞猛进、成绩斐然,20

15、2016连续两年重点工作受省农业厅通报表彰数量居全省首位,市农牧局20

15、2016连续两年在市委、市政府经济发展部门考核中位居第一名。农牧系统年争取政策性项目资金稳定在6亿元以上、引进招商引资项目资金30亿元以上,均处于历史高位。其本人被市委、市政府授予“终身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2012年4月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4、商家荣事迹简介

商家荣,男,54岁,现任河北省衡水市农牧局党组书记、局长。在他的带领下,粮食生产高位上稳定,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水平提升,供应京津市场蔬菜、畜产品数量占到全省20%。农畜产品抽检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多年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扎实有效,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7%,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6%。全市现代农业园区达到405个,其中国家级园区1个、省级12个。2015年在全省市率先整市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并始终保持全省领先。2013年以来,市农牧局领导班子考核等次连续三年为“好”,商家荣同志的考核等次为“优秀”。

5、刘明华事迹材料

刘明华,男,46岁,现任献县农业局局长。向上级争取项目,项目数由2011年的20个增长到2016年的34个项目,项目金额由2400万增长到2.18亿资金。力保粮食生产,自2014年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以来,在全县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累计达到6.07万亩的背景下,全县粮食生产实现十五连增。推动畜牧业发展,引入温氏集团开办献县分公司,发展合同养殖户177户,年出栏生猪15万头;扶持2000头以上的大型规模养猪场6家。发展食用菌产业,年产菌棒500万袋左右。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园区4个、县级园区10个。2012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16年被省农业厅、省人社厅联合评为“全省农业(农工)系统先进单位”;2014年、2015年连续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全国油料生产大县;2013年、2014年、2016年连续成为河北省生猪调出大县。个人2013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称号。

6、戴国勇事迹材料

戴国勇,53岁,现任邢台市农业局农业机械化管理办公室主任。一直坚守在“三农”工作第一线,恪尽职守,积极作为,为邢台市的农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戴国勇同志任农机化办公室主任以来,积极贯彻落实农机补贴强农惠农政策,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以农机补贴为抓手,以推进玉米机械化收获和农机深松作业、推进全程机械化和农机信息化、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突破,带领同志们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创优争先,使全市农机化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截至到2016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22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播、收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84.5%,比2008年增加29.5个百分点。其中,小麦综合机械化水平99.91%,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94.61%;玉米机收率达到85%,比2008年增加74个百分点。邢台市农机化工作在全省名列前茅。

7、高华山事迹材料

高华山,女,49岁,现任张家口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蔬菜专业,大学本科学历,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作为一名女性,24年来长期工作在农村基层第一线,从事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与推广。踏遍全市20个县区168个乡镇1480个蔬菜种植重点村,举办培训班483场次,直接培训农民4.8万人次,有3.6万贫困山区农民通过发展蔬菜产业实现精准脱贫致富。引进推广蔬菜优良品种108个、实用新技术68项,先后获省部市级科技成果奖15项,;主编和编写技术丛书7本,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性论文20篇,制定并发布地方标准10项。为2022年冬奥举办城市张家口市建设错季绿色蔬菜生产,发展设施高效蔬菜基地、打响“大好河山坝上蔬菜”品牌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获全国“爱我中华.奉献农业”十大优秀推广先进个人、河北省“李保国式科教扶贫突出贡献者”、“张家口市批拔尖人才”。

8、孟祥法事迹材料

孟祥法,男,50岁,现任邢台市农业局蔬菜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河北省蔬菜行业协会常务理事、河北省芦笋行业协会理事、河北省农业专家咨询团和邢台市农业专家组骨干成员。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28年来,该同志凭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农民群众的满腔热情,不辞辛苦,任劳任怨,长年奔波在农业生产一线,走乡村,串大棚,传技术,搞指导,足迹遍布全市21个县市区的每一个蔬菜基地。注重研究政策,强化创新引领,带动全市蔬菜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先后主持和参加20多项蔬菜科技推广或科研项目,获得部、省及市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把最好的论文写在了蔬菜大棚,为全市蔬菜产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本人先后荣获省政府设施农业“白色革命”先进个人、邢台市委、市政府第七批市管专家及省农业厅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9、宁广智事迹材料

宁广智,男,54岁,现任廊坊市广阳区农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该同志自上任以来,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加强农业结构性调整,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和现代农业,使全区的农业得了很大的发展。组织技术人员帮助村街协调解决土地流转、群众发动等工作,新建标准园4370亩,其中新建设施蔬菜2370亩。并积极做好原有设施蔬菜基地的改造提升,累计改造提升3700亩,全区已有6个标准园达到了千亩标准。大力推动示范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组建专业合作社6家,注册蔬菜商标7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品种18个。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先后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区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健全农技推广体系,设立了区级农技推广中心以及5个乡镇农技推广综合站,落实补助资金近500万元,为农民提供实物补贴近600余吨,创建农民科技示范户800余户,补贴示范基地6家,入户技术指导累计达6000余次。

10、张军事迹材料

张军,男,53岁,现任唐山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持、参加国家、省、市科研、推广项目30余项,其中国际先进水平4项、国内领先水平6项、国内先进水平4项。获国家科委金奖1项,农业部丰收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河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河北省星火二等奖1项,河北省农业科技推广贡献奖、三等奖1项,河北省政府名优产品奖1项,河北省畜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三项国家著作权,申报并已经受理国家专利13项(其中已获授权11项)。在国家省级专业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做为主编或副主编参与编写出版专业书籍5本。编制河北省地方标准3项、唐山市地方标准18项。累计推广新技术新成果40余项,增效30余亿元。组织各种技术培训班350余期,培训30000余人次。被评为唐山市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唐山市科技创新拔尖人才。河北省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功勋人物。

11、董立新事迹材料

董立新,男,49岁,现任秦皇岛市农业局植保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是秦皇岛市气象为农服务专家,秦皇岛市科技专家服务团专家,2010年被聘为首批河北省农业专家咨询团专家。1991年7月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毕业后一直从事植保技术推广、病虫草鼠害的测报防治、植物检疫工作。先后在国家级及省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主持制定河北省地方标准一个。主持和参加的项目,获中国植保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获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1项,获国家林业局技术推广奖一等奖1项;获河北省农业丰收二等奖1项;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获市级农业丰收获一等奖2项、二等获2项、三等奖2项。先后被评为秦皇岛市第七批年轻学术技术带头人,第八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09年、2010年,他先后荣获“秦皇岛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河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个人。

12、田国英事迹材料

田国英,男,54岁,现任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院长、推广研究员。求真务实、严于律己、乐于奉献、清正廉洁、勇于创新,坚持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带领团队致力于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主持或参加了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0余项(省部级以上12项),获得省、市科技成果14项(次),出版专著2部,参加编写专著2部。近五年获得省部科技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1项,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3项。先后被评为石家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石家庄市拔尖人才、石家庄市高层次人才、石家庄市科技领军人才等专家称号。兼任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成员、河北省科技成果评审专家、河北省作物学会副理事长等。

13、倪俊卿事迹材料

倪俊卿,女,53岁,省畜牧良种工作站站长、推广研究员。一直从事基层一线牛的品种改良,种公牛的培育、种畜禽质量的检测和技术推广等工作。积极推进全省良繁体系建设,较好的承担起全省各畜种的繁育、推广和人工授精改良任务,全省改良工作从业人员达4000余人;建立起省级种公牛站,在全国名列前茅;发展国家级牛核心育种场2个,种猪核心育种场5个;建立起全省奶牛育种核心群和北方荷斯坦奶牛育种联盟,培育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种公牛;在全国率先独家开展了肉用种公牛中心监测工作;承担河北省兼用牛培育工作。先后荣获国家级奖项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山区创业一等奖1项、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科技推广奖二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5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文章几十篇。

14、葛福顺事迹材料

葛福顺,男,54岁,保定市满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主持完成《山区万亩绿色草莓基地标准化开发与示范》项目获河北省科技厅山区创业奖三等奖(第1完成人),参加的《日光温室草莓配套栽培技术》获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第5完成人),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草莓NY/T444-2001》起草制定(第7完成人),组织申报国家级基地“满城草莓”并顺利通过,主持申报农业部《满城草莓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项目成功。主笔撰写了多年《满城县关于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实施意见》《满城县万亩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方案》《满城县秋收种麦意见》等。主持了满城县2010-2015年万亩粮食高产创建项目,积极推广小麦玉米良种、测土配方施肥、草莓栽培等新技术。2009年获评河北省人民政府粮食工作先进个人。

15、李春波事迹材料

李春波,男,54岁,现为邯郸市农牧局副局长。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获得部、省、市级荣誉。1987年、1990年获市政府记大功表彰奖励;1992年被市政府评为“模范工作者”;1994年被省政府评为“粮田双千工程建设先进个人”;1994-1996年连续三年年终考核为优秀,受晋升一级工资的奖励;1995年被市直工委授予“十佳杰出青年”称号;1995年主持的“棉花优良品种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项目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1996年主持的“以综合防治棉铃虫为主的棉花综合增产技术”项目获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997年被市政府评为“农业技术推广标兵”;1999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邯郸市农业战线标兵”;2000年被团市委等七个部门评为“邯郸市改革开放二十年百名优秀大学毕业生贡献奖”,同时记三等功;2011年,被邯郸市委、市政府评为“夏粮生产先进个人”;2013年,被邯郸市委、市政府评为“吨粮市建设先进个人”。

16、丁明亚事迹材料

丁明亚,男,49岁,现任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马铃薯研究所所长,自1991年毕业于张家口农业专科学校,一直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研究工作,毕业近三十年来一心扑在马铃薯科研和技术推广上,从马铃薯品种选育及脱毒种薯研究应用入手整合围场马铃薯科研及推广资源,为围场马铃薯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获得十余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和科技奖励,获得“全国星火科技二传手”、“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个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承德市终身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承德市市长特别奖”等多项荣誉称号。河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河北省第八次、九次党代会代表。

17、刘通江事迹材料

刘通江,男,51岁,现任遵化市农业畜牧水产局党委书记、局长。该同志立足本职工作,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坚持深入生产一线调查研究,处处发挥表率作用,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在该同志的带动下,农牧局各项工作管理有序,成效显著。遵化市农牧局每年举办培训班30余场次,培训农民2万人次,印发明白纸、实用技术手册等科技资料3万余份。2016年,遵化市食用菌产业现代农业园区以唐山第一名的成绩成功申报省级园区。亚太现代农业园区、双利现代农业园区成功申报了唐山市级现代农业园区。遵化市成硕肉牛养殖场成功申报部级标准化示范场,使遵化市的省、部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总数达到了13个。2017年以来,共争取上级资金14项,到位资金8300余万元。刘通江同志本人也多次被遵化市委、市政府授予嘉奖奖励。2016年被评为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工作者。

第四篇:滨淮镇农业农村工作先进事迹材料

滨淮镇域面积135平方公里,总人口6.8万人。下辖1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全镇自然资源丰富,特色农业成效显著,近年来已培植了种植业、养殖业、林业、草鹅业、蔬菜业五大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东粮、西棉、北水、南特经的种养殖布局。

滨淮镇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部署,紧扣“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兴办实事工程为依托,以示范典型为样板,在强势推进“两个聚焦”的同时,着力打造新产业、新村容,全面塑造新农民、新风尚,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骄人业绩,农业农村工作持续位居全县前列,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两位数增幅,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大发展。

一、紧扣提升农业质效,力促特色农业新突破

重点是实施了六大工程,一是绿化造林提升工程。全镇仅今年就植树60万株,完善农田林网1.9万亩,新拓展陈李线沿线等绿色通道8公里,全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以上,人均林业收入260元以上;二是现代农业增扩工程。去年以来新增蔬菜8000多亩,其中培育千亩连片示范村1个,亩均收益5000元以上,新增日本大根萝卜等特种蔬菜5000亩,人均蔬菜收入400元以上;三是啤酒大麦培植工程。联合滨淮农场配套建成2万亩啤酒大麦基地;四是高效养殖拓展工程。全镇已建成无公害水产养殖基地1万亩,二元母猪繁殖群总量达3000头,畜禽规模养殖大户350户。五是农业开发工程。仅2006年以来,在建民等村新改造圩区治理中低产田2万亩,启动废黄河土地改造5000亩。六是农业科技推广工程。全镇目前已实施配方施肥6万亩,新增农技示范户80户,高效良种覆盖率达100%,农业科技贡献份额达40%以上。

二是紧扣促进农民增收,拓展全民创业新空间

- 1 -

一是以做大龙头企业拉动增收。近年来先后引进碧波源食

品、鸿振食品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4家,年销售达3800万元以上,年利税600万元左右,使直接联接的5000多个农户大幅增收。二是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推动增收。仅今年以来,新注册工商企业50家,新增工商个体户285户,新增注册资本6000万元,新增从业人员1000余人;三是以劳动力转移促动增收,去年来,新培训转移熟练劳动力6000人,其中县内企业用工转移达1800人以上,全镇人均工资性收入净增500元;四是以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增收。新成立蔬菜、水产、生猪产销等4家行业协会、合作社。在提升组织化程度的同时,依托载体新注册常新牌蔬菜、遍地香牌大米等3个农产品商标,新培植了青椒、萝卜等无公害产品3个,新增农民经纪人450人,年销售农产品达550万元。

三、紧扣打造农村新貌,推进社会事业新提升

一是公用设施渐趋配套。去年来,滨淮镇充分利用

3、4月

11、12月份冬闲季节组织机械、人工一起上,新疏浚河道42公里,整治农村河塘20公里,新建桥涵闸站320座,新增8条农村公路40公里,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二是文卫事业全面跟进。村村建立并完善卫生合格服务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以上,新增村级农家书屋5个,镇文化站功能全面完善,提升成省级合格文化站,年均送戏送电影进村达150场次;三是民生改善成效显著。现有农村低保户560户,今年以来累计脱贫470户,新建敬老院公寓2500平方米,农村“上学难、看病贵、养老滞后”等突出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民的文化医疗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四、立足典型示范培植,着力构建和谐发展新机制

一抓典型培植。近年来,滨淮镇重点培植东罾、长兴两个新

农村建设示范村,通过帮助制定科学规划,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协调资金投入,加强村务管理,实施项目推进,使这两个示范村不断做强实力、做美环境,始终走在市、县新农村建设的前列。二抓示范辐射。在培植典型的同时,按照“一村一品,多元发展”

思路,统筹抓好示范辐射,现已形成“公玉母猪、建民啤酒大麦、硝场萝卜、玉华水产、河西机械”等8个专业特色村;三抓后进整治。针对少数发展滞后的经济薄弱村,我们通过强班子,结对子,指路子,实行“项目、资金、人才、信息”四项重点倾斜扶持,促使后进村加速转化,保证了新农村建设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第五篇:农业科技工作者典型事迹报告材料

接受群众路线再教育,甘当服务“三农”排头兵

一位普通农业科研工作者的成长足迹

xx是xx“xxx”人选之一,2012年12月进入xxx工作,主要从事水稻栽培生理生态及耕作制度研究,现任xxxx。该同志不仅学识渊博、勤学好问,可贵的是尊敬师长、团结同志,为人谦逊、不骄不躁,工作深入、踏实认真,乐意同农户打成一片,深得领导和同事好评。

一、不懈学习,在潜心钻研中进步

参工以来,该同志一直坚持向同行专家、单位同事学习、请教。通过不断的学习,自身思想觉悟、专业技能和管理服务水平得以迅速提高。在进入博士后工作站时,其导师xxx研究员就指出:“栽培和育种相辅相成。在做好栽培科研的同时,也要适当的参与育种工作,从栽培的角度促进育种科研”。由于专业的界限,之前从未做过育种,更未在田间开展过育种的实际操作,为了弥补这些知识的空白,他在努力做好栽培科研的同时,经常请教科室同事,包括实践操作技能突出的工人。从整田播种开始,参与正季育种和南繁南鉴的整个过程。通过不断的积累,已经基本掌握了水稻育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结合栽培试验的结果,从栽培的角度提出了鉴选高产水稻组合的参考指标。2010年至今,已主持各类科技项目xx项,参与国家、省部级科技项目xx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xxx篇。

二、勇于实践,在不断磨练中成长

栽培科研的创新既要源于生产实践,又要在生产实践中予以验证和提升。参加工作至今,他一直秉承栽培科研“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基本原则,设计实施栽培试验,应用于生产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完善集成创新的栽培技术。通过连续多年的研究及应用实践,探索总结出了“xxx技术”和“xxx栽培技术”;集成创新出了“冬xxx栽培模式及技术规程”、“xxxx

栽培模式及技术规程”。2012年,xxxxx采用水稻保护性栽培技术模式指导的水稻平均亩产达788.4公斤,生产成本较大面积降低了5%-10%,农户每亩节本增收500元左右。重庆新闻联播、重庆日报、重庆农业农村信息网等媒体先后对模式的示范成效予以了多次宣传报道。2013年,该模式在同一示范片再次获得了782.7公斤的高产,实现了优质水稻高产、稳产、高效的重演,彰显了栽培科技在挖掘良种潜力和促进农业节本增收中的重要作用。

三、深入底层,在服务“三农”中追梦

农业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作为一名青年科技特派员,在矢志不渝的追求农业科技创新“顶天”这一目标的同时,也一直扎根基层,关注和支持“三农”,践行为农服务的梦想。2012年6月,他应聘入选为xxxx专家;2013年7月,应聘入选为xxx首批为农服务专家。参工至今,以科技项目实施为契机,先后在xxx等地广泛开展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示范、推广本院育成的水稻新品种、集成创新的新技术,培养现代种田科技二传手,指导探索新型的生产经营组织方式。为了深入探讨现代农业特别是传统粮油产业的发展思路、交流近年来粮油高产创建技术,今年7月8日,应永川区农广校邀请,为全区200余名农技人员,作了题为“现代粮油生产发展趋势及高产创建技术”的种植业专业继续教育培训。为了在丘陵山地特色、效益、环保农业实践中树立成功样板, 8月6日,指导xxx村的种植大户xxxx成功组建了“xxx稻菜种植股份合作社”。该合作社是全县首个以水稻和儿菜为种植对象的专业股份合作社,既成功解决了稻、菜争地的矛盾,保住了“粮袋子”、稳住了“菜篮子”、鼓胀了“钱袋子”,又以更加规范的经营生产方式,破解了种植大户经营难、品牌弱等系列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