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训练工作方案

2022-07-17

方案是一种常见的应用文内容,有着自身的格式和内容,那么一份详细的方案,应该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体育训练工作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体育训练工作方案

2018初三中考体育训练方案

2018届毕业班体育中考训练方案

新店乡中心学校---何永祥

距中考体育考试还有半年多时间,初三生已开始为这宝贵的50分而努力锻炼。体育考试的50分固然可贵,但考生的安全和健康更不能忽视。初三学生体育锻炼要合理,既不能缺乏强度,也不要过于疲劳,一旦受伤反而得不偿失。

孩子的运动基础和身体素质不一样。有些考生平时经常运动,就没有必要专程练习,保持平常状态即可;而平时缺乏运动的考生就要加把劲,因为运动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一、时间人员安排:

时间: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 人员:体育教师及各位班主任。

二、具体教学措施:

(一) 第一阶段:(初三第一学期上半学期) 1.每一节课都要主抓排球技术教学和练习; 2.每周第一节体育课都测半分钟快速仰卧起坐的速度练习,指标绝大部分学生尽可能达到30个/半分钟以上; 3.利用每一节课2--3圈跑步的活动,着重训练学生速度感和集体编队跑战术意识的能力; 4.每周1--2次速度耐力测试,柔韧练习。即200米计时跑1--2个,与下午课外体育锻炼错开安排; 5.引体向上和肺活量的选择定向,对于没有明显差异的学生,两项兼选,共同发展,择优选项; 6.排球或一分钟跳绳的教学要交替排课进行教学,每节课都要对两个考试项目技术环节的教学有侧重点,要逐步推进。

7.开学初进行随堂初测一次。要计算各项成绩及三项总分,核算班级平均分和班级排名,分析原因,找出差距和努力方向,激发刻苦锻炼的斗志,使学生尽早进入备考状态。 (二) 第二阶段:(第一学期后半学期) 1. 采用分层分组教学:根据第一阶段上半学期学生各项目能力水平,在完成教师每节课统一规定的基本练习后,全班分组进行弱项训练(除跑步外),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2. 教师对重点的差生进行点对点的专门辅导和监督; 3. 11月中旬,全年级统一进行一次公开模拟测试。 (三) 第三阶段:(第二学期) 1. 开学初进行随堂测试一次,2月份完成。要计算各项成绩及三项总分,核算班级平均分和班级排名,进一步分析原因,找出差距和努力方向,更进一步激发刻苦锻炼和持之以恒的斗志,充分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树立坚定的信心; 2. 采用奖励性分层教学:根据第

一、二阶段学生各项目能力水平,在完成教师每节课统一规定的基本练习后,

⑴对能够达到50分的学生,可以给于一定范围和内容的自主练习活动的奖励,

⑵对45分到50分的学生,给与运动处方自主按弱项进行分组练习,能够达到50分以上的学生,立刻享受“一定范围和内容的自主练习活动的奖励”,

⑶对于所有未达到50分的学生,组成补差组,由老师亲自带领,进行必要的身体素质和项目技术的练习; 3. 2月中旬,进行考前最后一次摸底测试。

2018年9月

第二篇:高三体育特长生的训练方案

北海五中 莫泽远 2011年7月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如何抓住机遇,建立自身的展示平台,走在时代发展的行列,为体育教育不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成为体育教师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一、发现苗子,确定特长生对象

体育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并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之外,还应考虑向体育院校输送后备人才。要输送人才,就必须选好苗子。选拔苗子是高考体育训练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前提,选才是成功的一半。根据高考的要求,在高三体育课上进行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等素质测试,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在高三学生中选出体育特长生。

根据以上测验情况,他们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较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但离高考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需要制定出系统的,合理的,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来提高他们的运动水平,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也为学校的发展加把力。

二、教学训练方案

高三特长生利用周一至周五6:10-7:20和下午第八节课后,以及暑寒假时间进行教学训练。 教学训练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七月至八月为初期集训。主要进行全面身体素质训练,以速度、力量为主;以柔韧性、协调性练习为辅。提高特长生的生理运动机能,以适应续后的强化训练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九月至十一月,为技战术提高与巩固期。以动作技术和战术意识为主。提高和巩固特长生的高考四项技术的动作要领,为更好地实行第四阶段做好准备。

第三阶段,十二月至次年一月,为冬训期。以耐力训练为主,发展特长生有氧代谢能力,提高心肺功能,为进行下一步训练打好基础。

第四阶段,二月至三月,为考前训练期。这一阶段主要加强专项训练,强化各测验项目的训练,以适应考试的心理状态和运动强度的要求,提高运动水平,积极备考。

月周期计划:

第一周中上运动负荷,第二周大负荷,第三周中上负荷,第四周小负荷。(其实在第三周的负荷是最大的,因为第二周的负荷在第三周是得不到充分恢复的,学生在训练时会感觉到最累)。 每周训练内容要有重点,一般两个素质周后接一个技术周。

周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的安排应根据周期和每个月训练任务和负荷的不同要求来制订) 周一:强度:大 运动量:中

课任务:发展速度,提高快速奔跑能力

课内容:

1、慢跑+柔韧性练习:25min

2、跑的专门性练习:

3、原地快速高抬腿跑:10秒×3组

4、协调性练习

周二:强度:中 运动量:中

课任务:发展力量练习,提高腿部力量素质

1 课内容:

1、慢跑+柔韧性练习:25min

2、提踵、深蹲跳

3、栏间垫步走12次,双脚跳栏10次

4、实心球:10—15次 周三:强度:小 运动量:大

课任务:发展速度耐力,提高非乳酸系统功能 课内容:

1、慢跑+柔韧性练习:25min

2、跑的专门练习:

3、50-60m加速跑(6—8)次

4、单足跳:20m×3组 周四:强度:大 运动量:小

课任务:发展速度练习,提高快速奔跑能力

课内容:

1、慢跑+柔韧性练习:25min

2、高抬腿走:60m×2

3、后蹬跑:60m×2

4、跨步跳:60m×2

5、行进间加速跑:40m×4 60m×3 周五:强度:中 运动量:中

课任务: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专项技术素质水平 课内容:

1、慢跑+柔韧性练习:25min

2、跑的专门练习:

3、仰卧起坐 30次×4组

4、收腹跳30次×4组

5、两头起30次×3组 周六:强度:小 运动量:大

课任务:发展一般耐力,提高心肺功能 课内容:

1、越野跑:5000M

2、拉韧带 周日休息

每次训练结束都必须进行15—20分钟的肌肉放松和伸展性练习

三、教学训练的基本原则

高中阶段是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的关键阶段。学生的身体机能状态以及思想作风、道德品质等均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学生的神经兴奋性高、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易疲劳、自我控制能力差等特点,决定了高中学生不宜从事运动量和运动负荷过大的专门性体育训练。所以,在教学训练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身体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和个别对待的原则等。

训练总原则: (1)基本训练与高考四项技术训练相结合原则:把技术训练分解成套,一天练几套,穿插进行。要求完成得快速、熟练、准确。每天都安排一定数量的各种素质练习,使运动员既得到全面的素质发展和技术发展,又不至于使身体某部位产生过度疲劳(注:一定要注意预防运动损伤)。

2 (2)合理的运动负荷和循序渐进原则:处理好量和强度的关系,在逐步加长训练时间和加大动作练习数量的基础上,自然的、适当的逐步增加运动负荷强度,即让运动负荷从一个经过加大到适应,再加大到再适应的过程.负荷的增加要缓和,不要突击增加强度,(要特别注意处理好量和强度的关系),即量是基础,强度是保证,质是关键!同时要注重训练的恢复,采用各种积极的与自然的放松恢复措施,控制好负荷的节奏.(教练员请注意:量的安排是一条波浪线,强度是一条直线) (3)区别对待原则: (4)训练手段的选择要有很强的科学性:一切从高考能力出发.目的明确,不摆花招. (5)训练整体观:每个训练分期必须有侧重点。如力量训练时大肌肉群轮流练,小肌肉群天天练。 (6)把技术、力量、速度三者协调起来,力求完美。

(7)懂得三大能量的供能特点(磷酸原系统、乳酸能系统、有氧氧化三个系统)和超量恢复的原理,合理认真安排运动负荷.(通过观察出汗,心率指标等,来检测训练计划) (8)根据运动员的生物节奏来合理安排运动节奏(要求教练和运动员经常沟通) 注:对于高

一、二年级的运动员来说,田径多项训练是个好方法,但对待高三体育高考训练,不宜摆花架子。

四、教学训练内容与方法

高三体育特长生的教学训练以完整练习为主,适当安排一些专门性辅助练习。在制定训练计划时,特别要防止急于求成而造成过度疲劳或伤害事故。既要执行计划又要尊重实践,以实践为依据,不断修改和完善训练计划,提高训练效果。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力量素质训练、速度素质训练、耐力素质训练和立定跳远四个方面。

1、力量素质训练

力量是人体或身体某些部分用力的能力或肌肉在人体活动中克服内部和外部阻力的能力。力量素质是决定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没有力量,运动成绩就不会有较大的提高。而协调能力是决定力量发挥能动效应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训练中采用力量练习与协调练习交叉进行的方法,使其共同发展。

在力量训练中要根据学生的训练水平制定训练方法,一般采用增大肌肉生理横断面力量的训练和改善肌肉协调能力的力量训练。在训练中,应先进行增大肌肉生理横断面的训练,有了一定的力量基础,再进行肌肉协调能力的训练,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在练习中受伤。

增大肌肉生理横断面力量训练,负荷强度采用本人最大负荷的60~80%的强度进行重复练习,每组4~8次,做5~6组。这种方法可促使肌肉功能性肥大,增加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改善肌肉协调能力的力量训练,负荷强度用本人最大极限负荷的80%以上的强度,重复3~4次,做5~8组。这种强度刺激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向肌肉发放冲动的频率和强度,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参加工作。

2、速度素质训练

短跑是典型的速度素质项目,要求人体运动器官在缺氧的情况下,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大强度的工作。短跑对人体的最主要作用是提高神经系统的快速反应的能力和灵活性,提高无氧耐力。短跑的技术结构是由起跑、起跑后的疾跑、途中跑和终点冲刺四个阶段组成。影响短跑成绩的主要因素是步频与步幅。所以,在教学训练中主要采用技术性练习和跑的能力练习。

对于技术性练习,一般采用30米起跑练习,做5~6组;原地快速摆臂100次,做2~3组;原地快速高抬腿练习60次,做2~3组;后蹬跑60米,做2~3组,30米、50米、80米加速跑,做3~5次。

3 对于跑的能力练习,一般练习采用200米~300米重复跑2~3次,做1~2组,在跑的过程中要求做到蹬摆结合放松大步;100米间歇跑,做5~6组,间歇2~4分钟;80米牵引跑,做5~6次;利用地形、地物进行上坡跑、下坡跑、顺风跑等多种方式练习相结合。

在练习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树立战胜自我的决心和战胜他人的信心。短跑属于极限运动,要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提出具体要求,一次课总量一般不超过600米~800米,以防止过度疲劳。

3、耐力素质训练

主要是800米跑,800米跑是对速度耐力要求较高的运动,属于极限下强度的项目,学生必须用较高的速度跑完全程,才能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

800米跑的技术包括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跑。影响800米跑的主要因素是步长与步频、风力、呼吸等。所以,在教学训练中应注意弯道跑技术。因为800米跑有一半以上是在弯道上进行,跑时指导学生身体稍向左倾斜,右臂摆动的幅度较大,右脚着地时脚掌稍内旋。在练习中强调呼吸的节奏,一般采用两步一呼、两步一吸的呼吸方法;在途中跑和终点冲刺时,都不要有任何闭气;每个呼吸周期的第二阶段,积极进行呼气很重要,因为充分的呼气能保证足够的吸气。在训练中,指导学生尽量靠内道跑,超人应在直道上,风大时不要领先跑,逆风跑时慢些,顺风跑时快些。在具体实施中,主要抓住速度训练和耐力训练两个方面。

速度训练采用跑的专门性练习;80米~100米的加速跑;接力跑;行进间跑;100米~200米的重复跑;变速跑;阶梯跑等。

耐力训练采用重复跑300米~600米,3~4次,休息4~6分钟;间歇跑200米~300米,4~5次,间歇3~5分钟,越野跑等。主要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和有氧、无氧乳酸混合供能能力。

在训练中要经常不断地测试学生的心率,最高心率一般不超过180次/分。经常采用心率约130次/分,保持3~6分钟,这样锻炼效果较好。有时也安排心率140~150次/分的训练;适当安排心率150次/分以上的训练,以保证训练效果。但要注意学生的精神状态,面部表情,发现运动量过大及时停止训练。并适时采用信心鼓励法、形势分析法、呼吸调节法、暗示调节法、活动调节法、放松调节法、自我激励法等,解除学生思想和心理上的紧张情绪,提高自信心、自强心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4、立定跳远训练

立定跳远技术由预备姿势、起跳、腾空和落地相互联系的四个部分构成。正确的发力顺序和双臂配合用力是构成立定跳远技术的要素。

首先要掌握立定跳远的技术要领(严格按照技术动作要领跳,可以增长10~20公分): 1.原地站立的时候双脚要与肩等宽; 2.下蹲要深(大腿要与地面平行);

3.蹬踏跳起的时候,手臂要全力向上摆动,带动身体腾空; 4.腾空的时候,头要向斜上方顶;

5.腾空以后,要全力收腹(大腿向胸前靠拢),小腿要尽力前伸(不要怕坐在地上); 6.落地的时候不要怕重,要注意脚落地后,臀部向小腿自然靠拢。

其次要进行一些能力训练(通过一段时间以上的练习,可以再提高20公分左右),手段如下:

1.蹲跳起×3组,每组20次以上。要求:双脚与肩等宽,下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保持几秒,然后快速跳起,腿要蹬直。(这个练习是为了锻炼你的腿部力量)

2.台阶提踵×3组,每组50次以上。要求:前脚掌支撑于台阶上,手扶支撑物,做向上踮脚动作,小腿要蹬直,可以在小腿上绑沙袋。(这个练习是为了锻炼你的关节力量)

3.10级蛙跳×3组,要求:连续跳跃,每级蛙跳之间衔接快速,腿要充分蹬伸。(这个练习是为了锻炼你的跳跃能力)

4 4.原地收腹跳×3组,每组10次。要求:原地站立,向上跳起,大腿向胸前尽量靠拢。(这个练习是为了锻炼你空中收腹的能力)

5.1分钟仰卧起坐×3组。要求:动作幅度大,速度适中。(这个练习是为了锻炼你的腰腹力量)

以上立定跳远训练手段必须坚持每天完成一次直到高考前15天。

第三篇:小学体育课题研究,,《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与实践课题方案

摘要:作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长期从事体育教学及课余训练工作,使我对小学课余体育活动比较熟悉,也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和研究。撰写《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研究与实践》论文就是全面总结我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的成功经验,试图探索小学体育课余训练的规律与特点,为小学课余体育训练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课余体育 体育活动 课余训练

一、研究背景

学校课余体育训练是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才能和爱好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运动队、代表队等形式进行系统训练,全面发展他们的身心素质,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而专门组织的一种体育教育过程。早在1983年12月国家体委、教育部颁布了《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试行办法》,明确了传校的目的与任务:“在全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础上,体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经常性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发展体育事业作贡献。”1986 年,国家教委和体委印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通知,为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训练证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明确目标。同年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又联合发出了在学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通知,指出了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的训练要求,为我国竞技体育训练改革注入了活力,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然而为实现这一目标、遵循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必须抓好中小学课余训练这一十分重要

的环节。1990 年经国务院批准发布施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 12条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

应该说,我国早就重视学生课余体育训练的重要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各单位的贯彻这一精神的情况不很尽如人意,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方面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实效不强。调查表明,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令人担忧,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学生约有 2 亿多人,而城市小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人数约为 1.3%,城市中学生占2.1%,这种巨大的人才浪费现象,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解决好中小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问题,提高中小学课余体育训练质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二、理论依据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是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身体正常发育,掌握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都对体育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体育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即是素质教育的内容,又是素质教育的手段。因此,体育必须溶入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个性、有创新精神的“四有”人才服务,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发展其身体素质及增进体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拚搏、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具有集体观念、责任心、荣誉感的品质和协作精神。1999 年 6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一文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

国和人们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三、小学课余训练的特点

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作为我国整体运动训练的一个环节,与一般运动训练比较,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其共性包括:训练内容的专门性、承担生理负荷的极限性、活动过程中的个别针对性、训练成绩的表现性等,因此学校体育活动及课余训练的特点包括:课余性和基础性。

(1)课余性

学生在校以学为主,必须完成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各门学科的学习任务。课余体育训练只能根据学生的自愿,在课外活动时间里或节假日进行。一般来说,根据学期学年的周期性特点,在校学习期间,以学文化为主,体育训练为辅,要从学校及学生实际出发,加强科学管理,如:在安排上要把每周活动的次数和时间固定下来,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同时要适当安排其它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力争做到体育活动与文化学习两不误,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

(2)基础性

课余体育训练主要是进行基础训练,这是学生年龄特征、学校体育训练特征的课余性和我国运动训练的体制所决定的。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作风、道德品质、身体机能状态等均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因此,这一阶段要着重抓好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的训

练,不宜过早地要求他们达到成年优秀运动员的水平,而应重视基础训练,为今后攀登体育高峰而准备条件。通过长期的运动训练的实践,我校总结提出了“选好苗子,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运动训练的指导方针。基础训练的内容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即应包括身体、技术、战术、思想、心理和智力等方面的训练。同时,训练负荷的增加,负荷变化的幅度,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循序渐进的要求,注意培养他们参加体育训练的信心和兴趣,为以后进行专门训练打下基础。

四、小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实践模式

课余体育训练同其它教学活动一样,既要追求训练的效果,又要讲究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国家或省专业运动队的超高强度的“魔鬼训练法”不适用于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即便是“魔鬼训练法”也越来越讲究训练的科技含量。学校课余训练应尽可能地节约时间、精力和经费支出,同时追求最好的训练效果。在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激发兴趣,形成动机;提早起步,提高起点;精心选材,培育苗子;科学训练,发展技能;因材定项,多向发展”的课余训练的实践模式。

(一)激发兴趣,形成动机

学生的主观努力是运动员锻炼成才的强大的内在推动力,前提是他对体育训练有兴趣,能从中感受“快乐”的情绪体验。而产生这种“兴趣”和“快乐”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一般有体育运动兴趣的学生都

较好的运动素质,但并非所有具有很好运动天赋的学生都对体育感兴趣。有些学生运动素质非常出众,却可能因娇生惯养,怕苦怕累,而

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加以诱导,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1.教师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

体育教师、教练以“乐教”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体育教学和训练,运用鼓动性的语言,真挚的关爱等方式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对体育产生最初的好感。

2.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动、好学、好胜”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科学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训练方法,引起学生快乐地运动和成功的情感体验,不断地给他们热爱体育学习的情感加温。如耐久跑教学,可以音乐伴奏中采取变速、变向、定时、定距、让距、接力、追跑、游戏等多种形式,使课堂气氛欢乐,学生学得主动,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运动能力,改变外压式的强制学习方式。

3.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成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性评价是使学生获得成功感的有效手段,它远远比批评和否定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努力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鼓励。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施行“不合理”比赛,通过变换场地、器材、人数、要求等因素,使比赛各方“综合实力水平”接近,不仅提高了能力稍弱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也能有机会取得胜利,同时也激发素质较好学生的兴趣,

迫使他们在比赛中也必须认真努力,发挥出最佳水平才能获得胜,从而避免“吃不饱”现象。

4.提高体育运动的地位

学生学习的兴趣跟学习活动本身受关注的程度有关。如果体育运动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越高,越受人重视,那么,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就会越高,就越愿意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我校努力提高体育运动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以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每年全校运动会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由校长和主要领导给获奖运动员颁奖;学生参加校级以上体育比赛获得成绩,学校以最隆重的方式给予宣传、表彰。每年一届的“优秀少先队员”和“优秀学生”的评比把“体育新星”专门列为一个表彰系列。此外还积极组织开展教师体育活动,如:拔河比赛、跳绳比赛等。每届学校田径运动会中,都要举行师生同乐的教师接力跑比赛和拔河比赛,把运动会推向高潮,这些措施,使全校形成了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体育比赛成绩和体育运动人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5.全面关心运动员,建立师生亲情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与教练员的感召力有关。在我们的传统意识中,体育是没有地位的,古代才子佳人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形象,现代家长喜欢白皙文静、功课好的乖孩子,认为体育训练会影响文化课学习,运动员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形象代表。一些家长说起“这孩子功课都好,就是体育差点”来都有那么美滋滋的感觉,好像体育不好竟成了智商高的证明。因此,许多家长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体育训练,学生自己也因为怕苦怕累,很难长期坚持体育训练。为此,体

育老师在课余训练中,在生活上竭力体贴关心学生。每次训练结束,又集中运动员补习文化课,促使他们的训练水平和文化成绩同步提高。他们以满怀挚爱的感情全面关心学生的学习、训练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二)提早起步,提高起点

从竞技运动发展的趋势看,要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大约需要 5-10年的系统训练时间,足球、乒乓球等一些运动项目早期训练的年龄都提前了,这就要求运动训练必须从儿童少年抓起。小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前阶段,生理发育的蓬勃长势所带来的运动能力的“自然增长”会更大,他们的潜在能力也就更大,科学、合理、适时的训练对他们的“诱发”与促进作用也更加明显,成才率也就会变得更高。如果错过最佳年龄阶段,即便有很好的先天素质,也难以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因此,我们提出课余体育训练“提早起步”,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1.及早测试,建立运动素质发展档案

按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的运动素质测试一般放在三年级进行。我校把测试工作提前,每年一年级新生入学起,学校体育教研组即组织对新生进行跑、跳、掷三项最基本的田径运动素质测试,逐一记录。以后,每年进行一次测试,建立每生 1-6 年级的运动素质发展档案。既可从中发现有潜质的体育运动苗子,也作为每个学生运动素质发展状况的参照数据,以便制订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方案。

2.早期启蒙,培养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

我校不仅重视对体育运动队的学生进行正确体育运动观的教育,而且重视对全体学生的教育。从新生入学开始即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有益、有趣的体育活动,用本校优秀运动员的事例教育他们,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观,为今后接受体育训练,系统地体验体育运动对人的综合作用与影响,在运动中铸造自我,不断地迎接科学运动训练对人的身心所带来的适应性挑战奠定思想基础。

(三)精心选材,培育苗子

学校课余体育活动教学不仅要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增强学生体质,还要在体育运动中发现苗子,培养人才。在教学中,我们逐渐摸索出体育苗子的成长特点:①田径运动素质出众。田径运动几乎是所有体育运动的基础,田径运动素质出众的学生,往往隐藏着其它运动的潜在素质,因此,各年级的田径运动素质测试和每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是发现苗子的极好机会。②体育课或体育课外活动中表现活跃,接受能力强。足球运动员不仅要有速度、力量、弹跳等田径运动素质,还要有良好的“球感”,这就需要在球类活动中发现苗子。③具有某种特殊的个性特征,如性格内向、做事细心、意志坚强。具有这类个性特征的学生不一定具备出色的田径运动素质和较强的接受能力,但可能适合某项要求特殊的体育运动,如射击、棋类等运动项目。

(四)科学训练,发展技能

目前,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主要方法是“示范→模仿”加上死缠烂磨式的泡时间,不仅耗费大,效益差,而且会磨灭学生的个性和运动天才。根据体育运动规律和小学生年龄特点,我们认为科学的训练应该是“(发

现式教学+基本技能练习)×实战演练”,核心思想是“体脑并用”。发现式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体育运动的本质规律,懂得用“脑”去打球和射击的基本要领,基本技能练习是实现用“脑”打球和射击的物质基础,两者构成运动员进行体育运动的一般技术、技能,这种技术、技能只有通过不断的实战演练,才能发展为体育运动能力。由于学校有多个种类的体育运动队,不同运动队又有各自特殊的运动规律。如果简单套用“(发现式教学+基本技能练习)×实战演练”的训练模式,就会碰到许多具体训练技术问题无法解决。因此,我校体育教师还十分注重运动专业技术和训练技术的钻研,并获得许多新的发现。

发现一:训练要绝对遵循儿童生理规律

有的学生在耐久跑训练过程中,肚子会疼,不能坚持,为此,我们请教医生,才知道由于气血不通所致,后来在训练前让这类学生吃下“下气”的药,肚子不再发疼。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钻研,掌握了许多体育训练的技术要点,提高了训练的科学水平。

发现二: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训练方法

我校开展课余训练最大的问题是校内运动场地狭小、教学设施简陋、体育器材短缺,为此,我们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①足球队没有训练场地,教师就每天带领学生沿着江边、顺着山路进行越野跑训练。②射击训练中,教师在枪头挂上砖头等重物以训练瞄准的稳定性。③乒乓队训练中,在一条长竹杆上挂十几个乒乓球,训学生练习击球,增加训练密度。④田径训练中教师让学生自制沙袋绑在小腿上,练习腿部力量;

自制杠铃和橡皮筋拉力器,让学生练习手臂力量。实践证明,这些土办法十分有效。

发现三:正确认识“输”与“赢”的关系

赛场上的输赢受许多因素影响,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败固然是令人不快的甚至是痛苦的,但是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它就变成我们的财富,筑成将来成功的阶梯。要想成为一名有发展前途的运动员不能把眼光仅仅盯在一次比赛的胜负上。帮助学生克服“想赢怕输”心理。根据学生自己的实力,要他们确立恰当的期望水平,可望可及轻装上阵,没有包袱。训练时想着拿第一,比赛时什么也不想,想着如何作好动作,明确成功的标准,

冠军只有一个,但我们都可能是成者。成功的标准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倾注比赛的全过程,使自己具有的技术、战术水平正常或超常发挥,不论成绩如何都是成功者。

五、实践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体育运动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运动员成长需要各种条件,特别是后期成才冒尖阶段,对专业训练要求更高,而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全体学生进行体育教学,培养他们基本的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课外体育训练只是学校体育的一小部分工作,不可能全力承担体育人才培养的重任。因此,学校在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应该注意以下 4 个问题:

⒈合理把握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全体学生,因此教学目标内容与组织形式选择应面向全体学生,以普及为主要着眼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即便是课外体育训练,也应以激发全体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习惯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对少数具有运动才能的学生进行辅导,提高专项运动的技术才能。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扩大体育人才的基础层面,从中发现更多的有潜质的体育运动苗子。

⒉正确处理体育与智育关系

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人的智力水平与大脑的物质结构与机能状况有密切联系。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保证能源物质与氧气的充足供应,促进大脑细胞的发育,为智力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射击运动员,注意能力较其他人强,上课时注意力较集中,听课效果好;乒乓球运动员观察能力强,思维灵活,反映敏捷,精力充沛,学习效率较高。学校体育运动对学生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良好的智力也有利于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但是,现在针对体育训练依然存在两种错误的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体育运动会分散学生精力,影响文化学习成绩,于是反对、制止学生参加体育训练;另一种观点认为体育竞技主要比谁的技能熟练,与文化素质关系不大,于是在许多专业运动队中,大幅度降低文化学习要求,片面训练运动技能,以致许多运动员被人讥为“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其实人的素质只有平衡发展,才能获得最佳发展,忽视智育,或体育的任何一方面,势必影响另一方面的健康发展。

⒊适度把握“提早起步”的尺度

我校在体育运动队建设中,做到提早起步,可能给人印象是体育训练越早越好。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的“提早起步”主要是教师有意识的提早关注儿童的运动素质发展状况,及早规划体育人才培养方案,及早进行体育运动观念的培养,至于体育运动训练必须遵循儿童的生理发育规律,切不可盲目提前专业化训练,拔苗助长,伤害体育运动苗子。

⒋严格控制体育训练的强度

“宝刀锋从磨砺出,腊梅香自苦寒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育训练出成绩的规律,许多勤奋出天才的生动事例,使人们相信勤奋、刻苦的神奇魔力,大松博文、袁伟民的“魔鬼训练”法,更被传为美谈,以致一些学校课余体育运动队也盲目地采用超高强度的训练。我们认为,学校课余体育运动队的性质和任务不同于专业的国家队、省队,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是主要的,运动成绩应该放在第二位,虽然也要提倡刻苦训练,但训练量不宜过大。否则就会使体育运动的兴趣变为痛苦的负担,严重的还会造成身心伤害。

第四篇:体育训练工作总结

唐晓梅

本人于2015年8月下旬来花垣县民族中学报到,入校后分配到高中部,负责高一年级体育专业训练队的组建和训练,现已满一个学期,现将本期体育训练工作进行总结。

高一年级有六个班,参加体育训练的有25人次,主要集中在150

1、150

3、1505班,150

2、150

4、1506各一人次。训练时段集中在清早6:30-7:30(11份停训)、傍晚16:05-17:35。学生训练的出勤率高,好学上进,团结协作,集体荣誉感强。

在训练过程中保证训练有计划、阶段有测验、测验有记录,带领学生科学系统的进行训练。训练内容有:拉伸练习;专项准备活动练习方法;蹲踞式和站立式起跑、途中跑、终点跑;哑铃、杠铃、拉力带的使用;越野跑等等。训练方法有:有氧训练、无氧训练、有氧无氧混合代谢训练。训练目的是发展速度、力量、耐力、协调等。

训练的场所并不局限于学校的田径场、篮球场、健身房,曾带领学生去花果山森林公园训练达4次、学校-工业园-花垣职校越野跑2次、花垣职校附近上坡跑训练4次。天天在田径场训练,学生很厌倦,适当的外出训练,学生也能抛开学业的压力,适当的放松心情,提高训练的积极性。

训练过程中开展了很多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训练内容、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顽强拼搏的精神与团结协作的集体荣誉感。如:新生杯篮球赛(高中体育专业训练队)、第一届高中体育专业生田径运动会、庆元旦篮球赛(高中体育专业训练队)等。在每次竞赛活动后,我们都会给予学生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从而提高学生训练的热情、参与竞赛的积极性。

在训练过程中我时刻关注体育专业训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让他们在训练的同时学习成绩不落后、保持积极上进的学习劲头。例如:早读时间查看学生出勤率(是否在教室专心读书);晚自习前到教室门口站岗(是否有学生迟到);针对学生的思想波动,及时找他们出来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适度引导;灌输给学生永不服输、永不放弃、顽强拼搏的学习态度。

通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都表示自己进步了。本人感觉很欣慰,而且期待学生有更大的进步,无论是训练、学习,还是为人处世。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要加倍努力,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注重训练过程,争取让学生取得更好成绩。

花垣县民族中学体育工作室

2016年1月8日

第五篇:“体育高考初始训练周计划”体育工作计划

周一:强度:大运动量:中课任务:发展速度,提高快速奔跑能力

课内容:1慢跑+柔韧性练习:35min

2跑的专门练习:3原地快速高抬腿跑:10秒X3组

4计时跑:30MX4组,60MX3组

5立定三级跳远:10次周二:强度:中运动量:中

课任务:发展力量练习,提高腿部力量素质

课内容:1慢跑+柔韧性练习:35min

2抓、挺举:4栏架练习:栏间垫步走12次,双脚跳栏10次

5推铅球:10~15次

周三:强度:小运动量:大

课任务:发展速度耐力,提高非乳酸系统功能

课内容:1慢跑+柔韧性练习:35min

2跑的专门练习:

3弯道跑:40MX(6~8)次

4波浪跑:400MX3圈X3组

5短助跑水平单足跳:20MX3组

周四:强度:大运动量:小

课任务:发展速度练习,提高快速奔跑能力

课内容:1慢跑+柔韧性练习:35min

2跑的专门练习:

3高抬腿走:100MX2

4后蹬跑:100X2

5垫步车轮跑:100X2

6行进间加速跑:40MX460MX3

7沙坑收腹跳:25次X3组

周五:强度:中运动量:中

课任务:发展专项素质,提高专项技术素质水平

课内容:1慢跑+柔韧性练习:35min

2跑的专门练习:

3负30%杠铃弓步走:30MX4组

4负橡皮带髂腰肌练习(仰卧垫上):30次X3组

5负橡皮带股二头肌快速折叠(俯卧垫上):左右各30次X3组

6推铅球:

周六:强度:小运动量:大

课任务:发展一般耐力,提高心肺功能

课内容:1越野跑:5000M

2伸展性练习:30min

3立定三级跳远;10次

4背肌:20X2组

5直立单足踝曲伸:尽力,幅度大,两组周日休息

每月每周每日的训练计划均不同,要根据训练的不同时期,不同目的和不同对象,进行安排和调整。

以上周训练计划仅供参考,欢迎交流及批评指正!

(福建省莆田第五中学体育组陈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