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2023-03-01

第一篇:三位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三位数加减法估算教学设计

《三位数加、减法估算》教案

雷延生

教学内容: 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综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情站境中,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教学难点:

体验估算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 教学准备:教材第98页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平似数

1.实验小学今年有学生1601人,约是( )人, 2.小明家到学校有492米,约是( )米, 3.一台彩色电视机售价是1095元,约是( )元, 4.学校图书馆又买来新书702本,约是( )本。

讲一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新知研讨 1.引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是什么?你能说一说吗? 大家都学会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方法,下面还是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列表,“明明”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愿意试试吗? 2.出示问题。

展示例5如下的数据表,出示“明明”的问题:“第

三、四周大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

收集矿泉水瓶情况

第一周240个

第二周380个

第三周192个

第四周219个

3.讨论算法。先让学生明白:要解决明明提出的问题,不需准确计算,只进行估算就 可以了。然后教师出示课题——加减法的估算。

4.探究估算方法。先让学生各自独立尝试着估计,在同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己是如何 想的。然后全班交流。

5.延伸拓展。师: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能估算出结果吗?

三、形成应用

1.完成教材第98页“做一做”。独立估算,指名说一说各自的估算过程,结果是多少。

2.完成教材第100页练习二十第5题。先让学生说说题意,明白题意后独立完成。用连线的方式把鱼分装在两个筐里。

3.集体研讨完成练习二十第

6、7题。

四、课题总结。

五、课堂测试:练习二十第11题

第二篇:【教学设计】三位数加减法_数学

信息窗3 勤劳工作——三位数加减法(不连续进、退位)笔算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和三位数减三位数(不连续退位)的笔算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共同交流的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学会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连续进位、退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弄清有关进位、退位的算理。 教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学具准备: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三位数加减法(不连续进、退位)笔算。(师板书课题)并指生来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出示)

师:要达到学习目标,离不开同学们认真看书自学,同学们有信心达到学习目标吗?(有)

二、口述自学指导(教师边口述,学生边自学) 师:把书翻到54页,看图、看问题。

1.果园到花园一共有多少米?怎样列算式?小女孩怎样估算的?用竖式怎么算?列竖式要注意什么?并将课本上的补充完整。

用竖式计算。(让生边说边板演,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弄清十位满10,向百位进一的道理)

5 9 2 + 3 8 4 ——————— ( ) ( ) 6 思考:十位上9加8得17,该怎样写?

2.第二队比第一队少多少只?怎样列式计算?列竖式时思考十位上1减2不够减怎么办?

3.从家到果园比从家到花园远多少米?怎样列式计算? (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解决问题)

三、先学(看一看)

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看书自学。师巡视,确保每一位同学都能认真看书自学。

2.做一做

师:同学们看完的举手,看会的举手。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同学们,看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题目。(投影出示)

634+275=

856-37=

29+543 =

157+482=

738-674=

847-428= (1)2生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纸上。 (2)师巡视,发现其他同学的错误。

四、后教(议一议) 1.学生更正

师:和黑板上做的不一样的来黑板上改正。(提示:把错误的或不同的答案用红粉笔圈起来,在旁边改正)

2.讨论(议一议)

(1)认为xxx写的正确的举手。 (2)错的则问:错在哪里? 3.评议板书,正确率。 4.同桌对改并更正错误。

五、当堂训练

师:刚才同学们做的都很好,下面我们接着做题,小组比赛,看哪个组得的红星最多。练习:自主练习第

1、

2、

3、

4、5题。

5.学生独立完成写在书上。 6.写完检查。 7.全班集体对改。 8.生更正错题。 活动方式:小组比赛。

六、全课小结

1.今天这节课你学了什么知识? 2.评比本节课比赛情况,获胜的表扬,失败的鼓励。

七、布置作业

师:课下我们就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吧!比谁字体最端正,并能得100分。

作业:

必做题:课本第56页

6、

7、

8、

9、10题。

选做题:50页课外实践。

板书设计:

3 勤劳工作

--三位数加减法(不连续进、退位)笔算 从果园到花园有多远? 592 + 384 ≈ 980(只) 592+384=97(只) 第二队比第一队少多少只? 518-277≈290(只) 518-227=291(只)

第三篇:《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加减法》中的第四课时是“三位数加减法的估算”。在本册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估算教学,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离不开估算;《数学课程标准》更是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 在教学本课时,有的学生出现了先算后估、不能正确选择估算方法的现象,通过适时引导使学生掌握了估算方法。

一、 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

由于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估算,所以通过学生个性化的估算方法的交流,使学生了解估算的意义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大部分孩子们能找到接近的整十数或整百数来进行估算,我对学生的这些想法感到非常满意。

1.满足学生需要,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让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进行估算。这样教学既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2.突出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 课堂始终以“做数学”作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做数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我尽可能地满足学生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

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有几个学生是这样估算的,他先把369+442计算出来,得到811,然后运用四舍五入法精确到810。出现了先算再估的现象,对估算的意义不理解。

2.在巩固应用中,解决“估计一下带800元钱买一套桌椅够不够?”这个问题时,有的孩子估算后说够,有的孩子通过计算知道不够。学生估算的方法掌握不够好。于是我对学生们适时引导:实际的结果与我们估算出的结果有时可能有一定的差距,像这类购物的估算问题应该往大的方面去估算,这样我们购物时才不会出现钱不够的情况。

三、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让学生正确掌握估算方法,自如运用估算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今后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体验估算价值,增强估算意识。

要引导学生形成估算意识。首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下需要估算:一是问题比较复杂,运用所学知识还不足以很快的得到问题的确切结果,就可以通过估算的方法,获得接近问题确切结果的一个近似答案;二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有时不需要知道问题的确切结果,只要知道一个大概的范围,比如旅游、超市购物等。其次要给估算教学增加“营养”,让估算贴近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把感性的认识转化成估算意识,从而增强估算意识。

2.结合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估算能力。

学生有了估算意识,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而解决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一个主渠道。同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允许学生存在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估算策略,体现估算方法的多样化。最后让学生动笔算一算,看一看计算的结果是不是在自己估计的范围内。这样,学生通过先估算再计算的过程,找出估算与计算间的差距,就会力求估算的结果接近计算结果,促使估算能力的提高。

3.结合具体情境,展示估算的科学合理性。

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的用算式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估算并不是离精确值越近越好,不同的情境需要不同的估算方法,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

一、有时把两个数同时估小比较合理;第

二、把两个数同时估大比较合理;第

三、让估算值与精确值接近比较合理。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的分析,不仅能学到灵活的估算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估算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与作用。

总之,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我们教师要成为教学的有心人,努力去挖掘估算题材,为学生积极搭建估算的平台,不失时机的让学生进行估算,自觉形成估算的习惯,有力地促进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三位数加三位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笔算的方法与前面的相同,所以本节课我采取的是正向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的。

首先我复习了几题加法口算和一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题,请学生说说它的计算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回忆起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接着我又利用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发现并找出问题,引出今天所教学的内容。

出示教学内容后,我并没有直接讲解,而是让学生独立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算出结果,再指名演板,结果多数学生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了巩固计算方法,我还重点请学生讲解计算过程,交流在计算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这是一节计算课,所以整节课感觉很简单,课堂气氛还可以。但是作业做下来,却不尽人意,错误率很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多数学生没有加到进位1。

计算教学看似简单,教师在平时还是多多要加强训练,以切实达到提高全体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

《加减法的验算》教学反思

本教学内容安排在三位数的加减法以后,目的是要学生养成检验的好习惯,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由于学生在做前面几课时的《课堂作业》时,出现的错误较多,所以我决定将加减法的验算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学生在没有学习加减法的验算前,已经知道加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学习“加法验算”时,我增设了一个复习题:根据上面算式的结果,写出下面几道算式的结果。这道练习题的设置,既为后面的新知做好了铺垫,又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后面新知的教学中,学生由于有了前面复习题的基础,所以很快就发现了验算加法的方法。教学中,我还用学生的姓名来命名所发现的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本节课只进行了“加法验算”的教学,从学生的课堂练习看,他们对本节课新知的掌握情况还是不错了,尤其是还有部分学生能使用数学语言来完整表述验算的方法。

但本节课我认为学生练习的密度还不够,由于他们计算的速度还比较慢,所以导致课堂上的练习量还不够。针对学生计算速度慢这一现象,教师课后还要加强训练。

《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宜兴市陶城实验小学

曹美萍

《分米和毫米》一课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我在教学后对照教学要求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导要“简”:

本课教学环节若不紧凑教学内容必定完成不了,因此我在如何“导”得快、简、趣上动了脑筋。我让学生联系上学期学过的厘米和米导入本课,通过学生测量文具盒引出长度单位分米,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则直接拿起数学书,问:如果要测量数学书的厚度,该用什么长度单位呢?然后让学生自己量一量看。在新知探索结束后又以“今天小朋友们学了不少新本领,用这些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导入实践应用的练习环节。课中几次的“导”比较简明,整个教学过程就显得自然而顺畅。

二、教要“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老师的教就要体现在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精心设计问题、精要讲解上。如:在引出分米这个长度单位后,我设计了“1分米到底有多长?” 通过看一看、数一数、比一比(比划)、找一找(举例)、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加深对分米认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最后小结“现在你知道1分米有多长了吧!”。如此老师教给了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要“精”也体现在两次小结中,新知探索结束后“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新朋友?现在已经知道了哪几个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几个长度单位还可以用字母m,dm,cm,mm来表示,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在书上找一找有关介绍。”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强化了重点,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

三、练要“实”:

本课教学中参与面广,活动量大,重在动手操作,实践中体验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往往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后,时间成了难以把握的因素,我犹豫过、担心过,但课堂教学要扎实必须是学生“练得实”。这节课该学生动手的,我尽可能不包办代替。如:用学生尺测量学习用品、用米尺测量桌椅、测量线段等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怎样量并剪下10厘米的吸管以及怎样画1分米长的线段,我都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实物投影下演示,规范学生的操作。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别的测量1分硬币电话卡银行卡10张纸的厚度,充分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在用米尺测量桌椅高度前,我先让学生说用米尺测量需注意什么,使操作活动讲求实效。但是由于时间还是紧张,书上的练习没能在课堂上都解决.

四、学要“活”:

整节课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运用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学习,可以说学得比较“活”。如:学生经历估一估、量一量、剪一剪,从一根吸管上找到1分米,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运用了“猜测——验证”的学习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在沟通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时,放手让学生在米尺上数线段,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这把米尺的长度有几个1分米呢?填一填1米=(

)分米。这是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过程。在认识毫米时,我让学生测量数学书的厚度,激起该用什么长度单位的矛盾心理,我不急于让学生说量的结果,而是“听听辣椒哥哥和西红柿弟弟是怎么说的”然后问:现在你知道了什么?还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数学书的厚度是6毫米;尺子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长度是1毫米;不到1厘米时要用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等这相当于看书自学。课上有多次同学间的合作测量、探索交流等,让学生知道在动手中“学”、向书本“学”、向同学“学”等方法。

总之,本课教学设计中还有很多不到之处,希望得到更多指教。

学 案 教 案

自学导航 活动一: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1)拿出尺子来认识分米,看看以分米有多长?用手来比一比。 (2)再看看一分米里有(

)厘米?

(3)想一想分米用(

)字母来表示?

(4)数一数1厘米中有(

)个小格,每一小格的长是一毫米。 (5)一厘米里有(

)毫米。

2、填空

1分米=(

)厘米

1厘米=(

1m = (

) cm

1dm=( 1cm =(

)mm

1m = ( 新课标第一网 活动二:

总结十进制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1、4厘米等于多少毫米?你是怎么想的?

2、5分米等于多少厘米?你是怎样想的?

3、30厘米等于多少分米?你是如何思考的?

4、60毫米等于多少厘米?你又是怎样思考的?

活动三:

填空:

3分米=(

)厘米

7厘米=(

80毫米=(

)厘米

20厘米=(

1米=(

)厘米

500厘米=(

5dm =(

) cm

40mm =

9cm= (

) mm

60 cm= (

活动四:

动手来画一画。

)毫米

)cm

)dm

)毫米 )分米

)米

)

) cm

( dm

1、

画一条长30厘米的线段。

2、

再画一条长2厘米5毫米的线段。

3、

最后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 活动五: 拓训练:抢答 7 m = (

) dm

3 cm = (

) mm 90dm = (

) m

60 cm = (

) dm 2 m = (

) cm

800 cm = (

) m

活动六: 检测:当堂检测大本p2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实际测量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二教学过程:

1、

预习课本p54p55,完成学案活动一到活动五。教师下组指导看书,了解各组学习情况,重点指导学困生,先完成的小组选择展示任务。

2、

展示交流5分钟,提出自己的疑问供小组成员讨论。展示20分钟,每组根据任务大小派出若干名同学展示学案的活动一至五的内容,同学认真听,认真评,并提出质疑。

第四篇: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 估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笔算。

2、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3、能利用所学的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4、经历与小组成员的交流,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能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和不进位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笔算。 教学难点:

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勤劳的小蜜蜂们开始忙着采花粉,酿蜂蜜的好时候。现在他们正整装待发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

这么多勤劳的小蜜蜂。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情境图,说数学信息。

根据我们发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找4至5名学生说)(如果学生只提加法,可以启发学生提一个减法的问题,及时表扬鼓励)

同学们提出这么多宝贵的问题,真是勤于动脑,和勤劳的小蜜蜂一样棒!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一队和二队一共有多少只蜜蜂?要求一队和二队一共有多少只,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找一生回答。你真会思考问题。怎样列式? 530+310等于多少呢?

请同学自己开动脑筋想一想,然后同桌之间说说你的想法。 谁愿意把你的方法跟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一:这位同学说3个百加2个百是5个百,也就是500;2个十加1个十是3个十,就是30,500+30=530……这个方法不错,听清的再来说一说。你听讲很认真,同学们,认真倾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值得学习。

师:谁还有不同方法吗?

预设二:32个十加21个十等于53个十,53个十是530。所以320+210=530.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预设三:个位和个位相加……你用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办法,你真会学习。

师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我们知道,在计算320+210时,我们可以看成几个十相加,也可以把几个百相加,再把几个十相加,最后再加起来。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口算的方法,真棒!除了可以进行口算以外,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笔算,也就是列竖式计算。你能自己是试试吗?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试做,然后同桌交流做法,全班汇报交流。 谁想把你列的竖式展示给大家看?

(一生的作品展示,全班汇报。)

师: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计算的顺序呢(先从哪一位开始计算)? 个位上0+0=0,十位上2+1=3,3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3表示3个十)3+2=5,5为什么要写在百位上?(5表示5个百)

师小结:写竖式的时候要先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的顺序是从个位算起。先算个位,再算十位,最后算百位,算到哪一位就把得数写在哪一位上。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口算、笔算的方法准确计算出了320+210等于多少,同学们真棒!下面这道题你自己能解决吗?

2、解决第

二、三个问题 :二队比一队少多少只蜜蜂?二队和三队一共有多少只蜜蜂?

赶紧用你刚才学习的笔算的方法解决这两个个问题吧,注意先写横式,再写竖式。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找两生板演。

你是怎样做的?320-210=110,谁再来说一说?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2-1=1,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3-2=1,这个1为什么要写在百位上?

谁也是这样做的? 210+86=

谁来说一说这道题?

学生汇报,重点理解8和6的位置。课间展示,进一步理解算理。 做这个题的方法也是先把数位对齐,再从个位加起。

师小结:刚才大家解答的是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不进位)的笔算,它的方法是——写的时候先把相同数位对齐,计算顺序从个位算起,算到哪一位,就把得数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3、估算

师:同学们,三位数的加减法的笔算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学会了,请仔细观察,这个问题与前面的几个问题有什么不同?看看谁的眼睛最亮。

师:这个同学观察的真仔细。对,求大约有几百只蜜蜂?求大约有几百只蜜蜂是什么意思呀?这个同学真聪明,就是求近似数,不要求准确的数值。这种方法叫估算(板书)。谁来估一估,还有谁能说一说。师板书:86+103~200读作:86加103约等于200。

在估算时,可以给的三位数看成和它接近的整百数。

师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仅掌握了三位数加减法的笔算的方法,还学会了估算。

三、当堂检测,巩固练习。

同学们,经过努力,咱们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勤劳的小蜜蜂们又遇到问题了,能帮助它们解决吗?一起来看一看。

1、说一说,算一算。

2、火眼金睛辨对错。

3、当堂检测。 1)用竖式计算

67+312 869-758

2)一组转椅503元,一副跷跷板293元。买一组转椅和一副跷跷板,大约需要几百元?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你学会了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感觉很开心,说的真好! 你掌握了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收获很丰富。

同学们,有收获就有意义,老师希望你们能够向小蜜蜂学习,做个勤劳好学的小学生。

第五篇:《三位数减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连续退位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减法的估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及减法的估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估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及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幅员辽阔,有许多美丽的地方。说说你都去过哪些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在我国南部有一个旅游胜地——云南。你们听说过吗?

师:云南省内有许多迷人的景点。同学们请看(课件播放,教师边做简单介绍),漂亮吗?这节课小精灵聪聪就带大家一起到美丽的云南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1)、出示课件,请大家仔细观察主题图,小精灵是怎样安排旅行路线的?你们能看懂吗?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 小组代表讲解图意 师生一起分析主题图。

他们从什么地方出发?(昆明) 准备怎样走?(先经过大理再到丽江) 他们一共要行多少路程?

他们现在到达了哪里?(大理)已经走了多远呢?

(2)、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从大理到丽江还有多远?) (3)、师:我们把他们的行程路线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了,谁能再说说这个线段图它表示的意思。(播放课件后指名讲解) (4)、师: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教师板书:517-348= (5)、我们先来估计一下结果会是多少呢?(学生思考后会回答)

生:517大约是500,348大约是350,大理到丽江大约150千米。

生:517大约是500,348大约是300,大理到丽江大约200千米.

生:517大约是520,348大约是350,大理到丽江大约170千米.

········

(6)、同学们都用了自己的方法来估算出从大理到丽江大约有多远,那准确的结果是多少呢?能用竖式计算出准确结果吗?试一试,看看你能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说自己的发现。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强调:像这样连续从前一位退1再减的题,我们称为连续退位减。(板书课题)

学生汇报自己的算法,(先说估算值,再说计算方法): 生:517-348=169 我是这样算的,个位上的7减8不够,向十位借1,合成17减8等于9;十位的数不够减,就向百位借1,合成10减4等于6;百位上被借走1个,剩下4减3等于1,结果是169。

······

谁来说一说计算连续退位减时应注意些什么?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位不够就向前一位借1。) 课件出示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在旅行途中,小精灵给同学们又提出了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解答好吗?

1、云南的昆明有很多新鲜的水果,这个季节农民伯伯已经把这些水果保存入库,

并对果树数量做了统计:

课本第23页的“做一做”

同桌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计算解答。

2、今天我当小医生。

8 2 4

3 1 6

5 6 7

7 2 (8) ————————

6(2) 8

四、归纳总结,完善认知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今后在计算连续退位减法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上一篇:散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下一篇:商务局办公室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