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贸易摩擦分析论文

2022-07-03

[摘要]纺织品作为四川省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但随着贸易保护大行其道,四川省的纺织品出口受到很大冲击,竞争力明显下降,出口受到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竞争力指数NTB和优势变差G曲线在受到贸易摩擦前后的变化情况,来证实贸易摩擦对纺织品竞争力的影响。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纺织品贸易摩擦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纺织品贸易摩擦分析论文 篇1:

关于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博弈分析

摘 要 本文从对“囚徒困境”的思考谈起,运用重复博弈理论对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进行分析和讨论,阐述中美两国纺织品贸易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双赢,并针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及政府提出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 囚徒困境 重复博弈 中美纺织品贸易 合作

一、中美纺织品贸易现状

中国纺织品贸易出口的加快对美国本土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形成巨大压力,使两国贸易摩擦不断。2008年底中美纺织品双边协议到期终止,我国贸易风险也随之增加。据中国海关资料显示,2009年1—3月中美纺织品贸易总额为50.14亿美元,其中,我国对美纺织品出口总额为49.1亿美元,同比减少0.5%;进口1.03亿美元,同比减少32.3%,美国贸易逆差进一步拉大。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博弈的理论分析

(一)“囚徒困境”的思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典型的非零和博弈的例子,讲的是警方逮捕甲、乙两名嫌疑犯并分开囚禁,并规定若一人认罪并作证检控对方,而对方保持沉默,此人将获刑2年,沉默者将判监12年。若二人都沉默,则都判监3年。若两人同时认罪作证,则都判监10年。两名囚徒隔绝监禁,并不知道对方选择;且二人面对的情况一样,二人的理性思考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坦白,结果都服刑10年。但是,该例中如果两人是一对经常合谋犯罪的惯犯,他们有一个长期的攻守同盟,被抓捕受审时就会考虑,这次我被判了,他下次他一定会报复我,共同抵赖的合作均衡就可能出现。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从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的转变

近年来中美纺织品贸易即与这种情况类似。早在2003年11月美国对我国针织布、袍服、胸衣3种纺织品出口设限;2004年又发动12起纺织品特保措施调查,同时继续对针织布、袍服、胸衣3种纺织品出口设限。针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2005年5月,我国财政部宣布对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关税进一步调整,规定对2005年1月1 日开始征收出口关税的148项纺织品中的78项产品停止征收出口关税,原定于2005年6月1 日提高或降低出口关税的相关产品同时取消。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和中国的这种降低出口关税针锋相对,双方的博弈关系走向囚徒困境。但由于中美都期待双方长期的贸易合作,双方博弈过程中一方获利并非建立在另一方完全利益损失的基础上,因此激烈的贸易摩擦最终引发了两国关于贸易问题的谈判,逐渐走向双方合作的重复博弈过程,从而在摩擦—博弈—再摩擦—再博弈的过程中走出囚徒困境。

三、中美纺织品贸易博弈的现实分析

对于中美纺织品贸易,若两国视互利互惠、求同存异共同发展为最高价值,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与程序,在不损害或尽量少损害博弈对手切实利益或获利潜能的情况下,就能谋求自身的最大利益与最大可能的发展空间。贸易双方是有合作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的。

首先,20多年来中美两国越做越大的贸易额充分说明了中美贸易的互补性。国外输入的劳动密集型商品能够有力地促进美国国内技术升级,在生产转移到劳动力低廉的中国的同时,美国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发、制定标准以及优化产品结构。因此,国际化分工中的合作将给中美双方都带来更大好处。

其次,中美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两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中美双方互为第二大和第三大贸易伙伴,互利双赢符合两国的共同利益。研究表明,中国从美国的进口不仅为美国的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支撑,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也提高了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带动了美国就业。维护稳定的中美经贸关系无论对中国还是对美国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继续促进两国间的经贸合作与交流。

从而,中美两国在长期的贸易博弈中保持“合作”策略,双方加强互信与合作,有利于双方的博弈赢得、有利于稳定和促进中美经贸关系、有利于共同的经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广阔,发展迅速,劳动力成本低,但资金短缺、科技相对落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经济总量大,资本充足,科技发达,但劳动力成本高。

四、建议和策略

中国必须不断提高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贸易中从被动应战转变到主动出牌。

(一)提高企业的自身素质

首先,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企业应加大企业的科研投入,大胆进行创新,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此外,企业应注重人才培养,扩大产学研合作力度。企业需要的不只是生产型的技术人才,市场分析、产品开发、国际贸易以及政策研究等各类专业型人才都应成为企业的生力军。

(二)拓展多元化的市场空间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企业应发展多元化的产品和贸易方式,有效拓展市场。其次,企业应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应在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面向全球积极开发新的市场,走全方位、多视角、多渠道、多元化的出口道路,降低因出口过于集中的风险。

(三)政府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首先,政府要对有可能发生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做出前瞻性的预测,在已经取得的合作博弈的基础上采取主动,避免再发生激烈的冲突,从而以最小的博弈代价得到最大的经济利益。其次,政府应加快我国纺织产业的产业升级,整合国内现有资源,完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纺织服装品业的应

参考文献:

[1]柯宗俊.新形势下再议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中国商贸.2009. 11.

[2]陈炜,张琼.中美纺织品服装贸易摩擦的博弈分析.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5.

[3]叶枫,吕世平,重复博弈:“合作”实现中美纺织品贸易博弈的双赢.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6(6).

[4]张军立,褚永.基于博弈论的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经济论坛.2007(21).

[5]杨懋,祁守成.囚徒困境从单次博弈到重复博弈.商业时代. 2009(2).

作者:高 洁

纺织品贸易摩擦分析论文 篇2:

贸易摩擦对四川省纺织品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摘要] 纺织品作为四川省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但随着贸易保护大行其道,四川省的纺织品出口受到很大冲击,竞争力明显下降,出口受到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竞争力指数NTB和优势变差G曲线在受到贸易摩擦前后的变化情况,来证实贸易摩擦对纺织品竞争力的影响。

[关键词] 四川 纺织品 竞争力指数

一、引言

在贸易摩擦高发期,四川省的传统产业由于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主要凭借价格优势赢得出口额,所以很容易遭到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和技术设限。结果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乃至退出整个市场,对四川省纺织产业发展有严重影响。

二、贸易摩擦对四川省纺织品竞争力的影响

我们主要利用贸易竞争指数NTB和G在遭受贸易摩擦前后竞争力的变化情况来验证其对纺织品竞争力的影响。其公式为:NTBi=(Xi-Mi)/(Xi+Mi),其中Xi为第i项产品的出口值,Mi为第i项产品的进口值。NTB 指数的取值范围是:-1≤NTBi≤1。当NTBi=1,意味着一国或地区在第i项商品的贸易中拥有完全优势的地位;当0.8≤NTBi<1,表明该商品具有较高比较优势;当0.5≤NTBi<0.8,表明该商品有比较优势;而0≤NTBi<0.5,说明该商品有低比较优势,且当NTBi越接近0或等于0时,比较优势很低或几乎完全丧失。同样-1≤NTBi≤0时也有类似的定义,NTBi越接近于0或等于0,表明该种商品已没有明显的比较劣势,当NTBi越接近于-1或等于-1,表明该商品比较劣势逐步加重,直到完全处于比较劣势,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的状态。

第十一类产品和第十二类产品NTB曲线图

如图所示,四川省第十一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2002年以来总体呈现平稳增长趋势,虽然这时段遂宁市新绿洲印染公司、四川省丝绸进出口公司、省丝绸公司、成都天友、成都佳泰、宜宾丝丽雅有限公司、宜宾海丝特有限公司、宜宾惠美线业有限公司等31家企业遭受了来自印度、秘鲁、土耳其的反倾销调查,反而提升了四川省纺织业的质量,在国际上更具有竞争力,这一案例说明贸易保护措施也有积极意义,但2006年急速下滑,由于印度等再度加大反倾销力度,所以四川省纺织产品出口下降。

2005年四川省第十二类产品的NTB值下降,这主要是因为2005年内江丰泰鞋业有限公司、成都艾民儿皮制品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遭受了来自欧盟的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为681万美元,此案正在进行中。

按照 HS 的分类标准,在同一类产品中,包含了各种加工程度不同的各章产品,在某类强(弱)比较优势产品中,可能包含了弱(强)比较优势的章,大类的 NTB 指数只能说明同一类产品的大体情况。为了更为细致地考察四川省对外贸易的特点,我们同时运用出口优势变差指数分析四川主要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所以我们特选择2003年~2006年纺织品中的丝类和鞋类作为研究对象。出口优势变差指数的表达式为(Gi-G0)×100,式中:Gi为i产品出口增长率,G0为出口增长率。我们计算出出口的平均增长率,以此为标志,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可以依其增长率与出口增长率的比较而计算出竞争优势变差指数(记为G)。区分为四类:第一类,强竞争优势(10<G);第二类,弱竞争优势(0≤G≤10);第三类,弱竞争劣势(-10≤G<0);第四类,强竞争劣势(G<-10)。

丝类和鞋类的产品优势变差表

如表所示,四川省丝类的优势变差G在 2003年处于强竞争劣势。虽然2004年有所回升,但2004年~2006年直线下降为弱竞争优势。2004年、2005年是四川省丝类产品遭受贸易保护措施最频繁的两年,所以2005年、2006年丝类产品的竞争优势逐渐被削减。

四川省的鞋类产品2004年以来竞争力呈下降趋势,2005年鞋类产品遭受欧盟的反倾销调查,使四川省鞋类产品2006年的竞争力水平持续下降,呈强竞争劣势。

三、结论

我们对造成上述变化曲线的原因作进一步分析,四川省主要出口受阻产品是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和鞋,主要在欧盟、美国和印度受阻,主要是受《纺织品与服装协议》和一些技术壁垒的有关法律所引起的反倾销调查。

四川省出口的纺织品主要是丝绸,其中生丝出口占很大比例,为建国以来四川省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四川省生丝的品级较低,主要出口印度、秘鲁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继续支持印度发展丝绸业,深层原因是不愿看到中国丝绸长期垄断国际市场,便于坐收其利。所以为防止印度对四川省滥用反倾销措施,四川省政府应加强与印度政府的交涉,保持高层交涉压力,加强与印度反倾销调查局沟通,熟悉印度生丝电子检测分级标准。

四川省的鞋类主要出口在欧盟,日前,欧盟与中国达成了新的纺织品贸易协议,对我国纺织品施行“双重监察”。虽然商务部尚未正式对外公布新的對欧盟纺织品出口管理办法,但相关准入“门槛”等信息已经浮出水面。2008年,中欧纺织品配额即将失效,欧盟国家对于中国纺织品“涌入”的担忧卷土重来。

纺织品和服装是我国的传统出口产品,日益受到技术壁垒的影响。其中“绿色壁垒”的影响尤为严重,覆盖面大约在15%。同时,人民币升值,削弱了纺织服装行业低成本的优势,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竞争力优势多数是建立在成本低廉的基础上,自主品牌少,出口议价能力普遍不高,竞争力下降。

综上所述,四川省应加强新型贸易保护措施的应对,提升四川省纺织产品的质量,熟悉出口国的技术标准,将产品有目的的出口,积极应对国外的贸易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创王丽萍:中国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纺织科技进展》,(2006)第5期

[2]卓晓苏: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绿色壁垒的新趋势与对策.《纺织导报》,(2007)第4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张慧丽 高增安

纺织品贸易摩擦分析论文 篇3:

贸易摩擦的正经济效应研究

摘要:以日本战后处理贸易摩擦的经验为依据,分析了贸易摩擦对一国产生的正经济效应,其中正经济效应包括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规避政策风险、改善贸易条件、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等。在对贸易摩擦正经济效应分析的基础上,探讨正经济效应的产生机理以及中国从日本经验中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贸易摩擦;产业结构;效应;倒逼机制

引言

中国在加入WTO后,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也随之而来,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大家对于贸易摩擦的关注,大多侧重于贸易摩擦带来的负面影响,强调贸易摩擦对中国出口的限制和给企业经济效益带来的损失,谴责贸易伙伴国对中国的不公正待遇,对于贸易摩擦的正面经济效应却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本文认为对于贸易摩擦的经济效应应当辩证的看待,特别要正确认识贸易摩擦的正经济效应。

一、贸易摩擦的正经济效应分析

(一)贸易摩擦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催化剂

20世纪日本与美国在纺织品发生激烈贸易摩擦后,欧美对日本低附加值出口产品的抵制使日本的出口贸易面临很大的压力,贸易立国的政策受到挑战。20世纪60年代,日本对汽车、计算机产业实施了关税税率和进口外汇比例等方面的行政指导,以实现对这些个别产业实施保护的目的[1]。日本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重化工业贸易摩擦的困扰,加之两次石油危机对重化工业打击很大,20世纪70年代日本产业政策调整的重心放在将重化工业产业结构转变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结构,并提出“科技立国”战略。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历了与美国的宏观经济摩擦,《广场协议》后,日元大幅度升值,日本提出以对外实现“国际水平分工”和对内实现“知识融合化”作为产业结构的新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提出“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2]。亚洲金融危机后,日本的产业政策重心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发挥信息产业的联动作用,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贸易摩擦的压力产生了动力,日本抓住时机调整产业政策,在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配合下,产业结构迅速升级。纵观日本战后对外贸易史,贸易摩擦是与产业结构调整是交织在一起的,两者互为因果,密不可分。

(二)贸易摩擦有利于规避潜在的政策风险

在《广场协议》后,日元迅速升值,兑美元汇率在1985年是255∶1,1987年达到152∶1,1988年达到127∶1,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日元兑美元整整升值一倍。为了削减日元升值对国内经济的负面影响,从1986年1月至1987年2月日本央行两年里连续五次下调利率,利率水平从5%降至2.5%。这种低水平利率坚持到1989年5月,长达27个月。长期低利率促使金融贷款大量增加,国内投资需求大幅上升,带动经济快速增长。宏观贸易摩擦促使日本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由出口主导型逐步转向内需主导型。虽然在后来的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泡沫并导致了长达十年的经济衰退,但经济发展战略本身的调整是符合当时日本的境况和利益的。

(三)贸易摩擦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

20世纪50年代,由于日本的自愿出口限制,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数量减少,出口价格由于供求的影响而上升,反而改善了企业的盈利状况。日美汽车贸易摩擦也是如此,日本在1981年与美国谈判签订了针对日本汽车的自愿出口限制协定,配额使日本汽车出口减少了,但日本汽车的价格却因为市场上供不应求而提高了,1981—1982年几乎每辆汽车售价提高了1 000美元,并且在随后的几年里,日本汽车出口企业收入每年增加20亿美元。而且,日本汽车出口企业为了维持自愿出口限制前的盈利水平,调整了出口产品的结构,增加了高价车的出口数量,从而提高了出口汽车整体价格水平。因此,贸易摩擦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改善一国的贸易条件。

(四)贸易摩擦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对外直接投资对国际贸易有一定的替代作用,回避贸易摩擦成为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直接动因。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逐步将国内纺织工业转移到东南亚各国,以回避与美国的纺织品贸易摩擦,日本国内的纺织品生产逐步减少,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本土的纺织业已经不具有比较优势。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与美国的纺织品贸易摩擦基本结束。钢铁企业为了回避贸易摩擦并利用东道国的资源优势,投资主要集中于亚洲和中南美的国家和地区[3]。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实现了重化工业化,并在汽车、彩电、机床行业与欧美发生激烈摩擦,为了回避摩擦,日本增加了对欧美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如日本的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等汽车公司相继与美国的通用、克莱斯勒等汽车公司合资。从1986年开始,日本投资大举进入美国,1985年是50亿美元,1986年达到了100亿美元,1988年达到了210亿美元,1989年激增达到了320亿美元,四年的时间增长了6倍[4]。

二、贸易摩擦正经济效应产生机理分析

倒逼机制迫使贸易摩擦各利益相关主体采取自救措施。

贸易摩擦的负面影响是直接而明显的,当一方成功地限制了贸易伙伴国的出口时,它可以在短期内减少出口企业的出口量和盈利,进而削弱该产业的竞争力,不利于出口国经济发展。而且贸易摩擦是一国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交往的加深而愈加频繁。

在日美汽车贸易摩擦中,日本汽车企业就是通过质量升级的方法增加高质高价车的出口来增加盈利。另外,日本企业除了用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避贸易摩擦外,还积极利用公关策略减少贸易摩擦带来的损失。在日美轻型卡车关税贸易摩擦中,日本企业成功的运用公关策略,以美国通商代表、财政官员为公关目标,使日本轻型卡车与轿车一样以2.5%的低关税进入美国市场。为此,日本支付了300万美元的酬金,而获得的收益,仅关税一项,日本企业就少缴纳5亿美元[5]。另外,日本的行业协会作为企业的代表,为企业提供相关信息和咨询等服务,在应对贸易摩擦中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大多数日美贸易摩擦中,日本政府一方面采取低姿态妥协的方式进行自愿出口限制,以缓兵之计阻止贸易摩擦升级,一方面积极进行产业政策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通过扩大与亚洲国家的经贸往来,降低对单一国别的市场依赖度,并将经济发展战略转变为“内需主导型”。日本政府采取的这些措施,大大改善了日本在贸易摩擦中的处境,不但没有在贸易摩擦中损伤元气,反而使贸易摩擦的正经济效应充分地发挥,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三、日本应对贸易摩擦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日本应对贸易摩擦的经验告诉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倒逼机制的作用,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1.积极利用贸易摩擦,提升产业结构

中国目前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仍然是成本优势,即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我国出口的主力军。但这种成本优势从长期发展来看,并不能持久,依靠成本优势成为贸易强国也是不现实的。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中,中国出口的产品也大部分属于低端产品,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低下是中国遭遇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中国应当以贸易摩擦为契机,积极调整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和投入,鼓励企业进行自主研发,逐步改变加工贸易独揽大局的局面。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培育出口品牌,实现出口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把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从价格优势转移到质量、技术和产品差异化等因素上来。

2.积极扩大内需,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

目前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威胁着中国的经济安全和长远利益,增加了中国产品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和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性。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已经从微观摩擦上升到宏观制度摩擦,人民币在外部压力下已经升值,中国应该以人民币升值为契机,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经济发展迅速,居民购买力也达到较高水平,国内市场十分庞大。因此,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扩大内需,提高内需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改变舍近求远发展外贸的策略,降低外贸依存度。

3.鼓励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走国际化道路

在贸易摩擦频繁暴发的情况下,中国应鼓励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有实力的企业可以依靠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行海外并购,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以扩大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获得规模经济收益。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既缓解了摩擦又获得了东道国的资源、技术、市场、人力资本等要素。而且走国际化道路也是增强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咨询、信贷等服务,增加企业“走出去”的信心和动力。

4.适当扩大进口,减少贸易顺差

中国加入WTO后,贸易顺差持续扩大,而且贸易顺差来源国的地理方向比较集中。200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国。据中国统计,2004年,中美贸易顺差为802.7亿美元,2005年这一数值达到1 141.7亿美元,2006年更上升到1 442亿美元。与日本在20世纪的经历类似,巨额的贸易顺差成为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我们可以在不减少出口的情况下,采取主动扩大进口的方式来减少贸易顺差,缓解频繁暴发的贸易摩擦。并根据与各个经济体贸易顺差的不同程度,来决定扩大进口的规模,其中重点扩大对美国和欧盟的进口。进口的种类应优先考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国内紧缺产品,以充分发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注意降低出口的地理方向集中度,减少对欧美市场的依赖,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孙亚锋.日本产业政策变迁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6,(12).

[2]苏贵光,路迹.日本产业政策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04,(7).

[3]彭敬.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日美贸易摩擦及其现实意义[J].世界经济研究,2004,(4).

[4]赵瑾.全球化和贸易摩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5]王厚双.公关在日本处理日美贸易摩擦中的作用[J].国际贸易问题,2003,(1).

[责任编辑吴明宇]

作者:王锦红

上一篇:资源精细化企业管理论文下一篇:素质性小学数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