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改革酒店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因为课程设置目标不清晰、层次不明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亟待改革。本文参考澳大利亚酒店业培训包中财务类课程设置的体系,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特点和酒店行业岗位现状,提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设置的新框架,探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设置的改革方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课程体系改革酒店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体系改革酒店管理论文 篇1:

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摘要:以职业能力的内涵为切入点,厘清就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关系,结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从课程设置、课程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现状及建议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在高职教育里得到广泛认可,熟练的专业技能成为学生就业时有效的“敲门砖”。许多高职院校为了追求光鲜的“高”就业率,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一味地强调实践课程的比重,却忽略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课程教學的考核,使学生在获得基层工作岗位以后缺乏职业提升的后劲,这种短视的课程体系设计与高职教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本文将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以职业能力的内涵为切入点,厘清就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关系,结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从课程设置、课程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1职业能力的内涵

1.1职业能力的概念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项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它由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构成。职业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就业者能否胜任该行业的工作,以及在该职业中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需要的不再是掌握固定知识和单一技能的操作者和实施者,而是在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基础上,具有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计划设计、实施和评估反馈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职业能力还包括态度和经验方面的要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熟练的职业技能可以使劳动者具备快速获得基层岗位的就业能力,但这种就业能力却不可等同于职业能力,它只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而言之,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输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起得来”具备向管理岗位晋升潜质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①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该熟知酒店运营管理知识,包括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主要部门岗位设置和工作任务,同时,还要掌握人力资源、财务、营销、工程设备部门等的相关知识。经过专业训练,学生应该掌握酒店各岗位的业务流程,能够独立完成对客服务工作。②职业素养。这里所说的职业素养是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工作中能够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责任,这属于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等意识范畴,需要在长期学习和工作实践中逐渐培养出来并具有一定的发展延续性。良好的酒店职业素养表现在,熟悉行业、爱岗敬业,在工作中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③管理能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经过三年的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不但能够直接从事酒店一线服务工作,而且能迅速成长为基层或中层管理者,这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和中职教育的地方。④持续学习能力。所谓学习能力,就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酒店必须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对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与时俱进,才能满足顾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将无法满足长期工作需要,良好的持续学习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汲取新知识,适应职业发展要求。

2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其中,专业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的整体格局。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2.1过度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量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之初,几乎都是沿用大学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过于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后来,随着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兴起,酒店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经过了多次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的作用受到了高度重视;同时,许多高职院校迫于“就业率”的压力,加大了实践教学课时的比重,在总课时数既定情况下不得不减少专业基础课和培养综合能力课程的教学课时。虽然,这样可以提高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的能力,但是,却降低了支撑学生在行业中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有矫枉过正的嫌疑。

2.2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整个专业的教学效率和效果。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为了追求专业课程的数量而过度细化专业课程。比如,有的学校在酒店专业课程中,同时开设了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概论,其实这两门课程里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重合的,在饭店管理概论里面增加旅游学知识的比重就行了;另外,《宴会设计与管理》课程也完全可以整合到《饭店餐饮管理》课程里面去,没有必要人为地将紧密相关的知识割裂开。第二,重专业课程,轻能力拓展课程。过度细化的专业课挤压了能够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比如说,酒店行业里面,学生想要进入中高管理层就应该掌握一定的会计和财务知识,试想一个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的人,怎么可能进入酒店的管理层呢?然而,有的学校在酒店专业课程里面却没有开设会计课程;另外,如酒店礼仪、音乐鉴赏、插花茶艺、管理心理学等可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2.3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缺失酒店管理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科学可行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课程目标的实现。目前,许多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更多地注重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课程评价方法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具体的课程评价体系。以酒店前厅服务为例,客房预订、办理入住登记、宾客投诉处理这些知识点都应该有相应的考核方法,以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然而,在课程体系中却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4课程体系设计缺乏与行业企业的互动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的专业都设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酒店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往往都是由从事酒店管理工作多年的资深专家组成。学校会不定期地组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座谈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案制定等内容进行讨论,然而,取得的成果却不是很多。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这些专家来自不同类型和等级的酒店,或者是行业行政管理部门,由于专家自身对课程体系设计理解存在局限性,他们对人才需求的看法不盡相同,难以达成有效共识,进而导致学校在课程体系调整时无所适从;二是专家提出的一些课程体系改革建议,由于学院教学条件或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而无法实施;三是有些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召开往往流于形式,一方面由于这些专家多数比较繁忙,可以参加会议的时间比较紧,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会议时间短,用来做材料的照片似乎比会议能否取得成果更重要,使研讨会成了走过场。由于缺乏与酒店企业的良性互动,导致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不能很好地实现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议

3.1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能胜任中、高级酒店一线服务和中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既需要结合酒店企业的实际需求,又要考虑到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通过适当地合并专业课程,增加综合素质课的课时数,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调整专业实践课时的分配方式,将部分实践课时融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去,而不是简单地将实践课以集中实习的方式完成,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专业课的课堂“搬”到企业中去,真正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

3.2打破专业课程界限,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专业课是课程体系的核心组件,它的排列组合方式将对人才培养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是依据企业工作部门和岗位所设置的,以前学校已经习惯了将每一门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单元,但在酒店实际工作中这些内容都是密切联系且相通的,不能人为地分隔开来。所以,学校需要改变专业课教学相对独立的局面,打破专业课之间的界限,站在更高的层面上,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主线,根据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岗位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任务所需具备的能力,对各典型岗位工作能力进行分析,整合专业课程并形成教学模块。以酒店工作环境为参照,设计学习情境;以职业标准、工作规范为依据确定考核目标,形成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

3.3建立科学细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课程体系的好坏决定了学生培养的有效性和质量,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的保障。酒店管理专业就采用“多元考核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主体不仅包括老师,还包括学生、企业相关人员。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查。评价形式方面,结合课堂考核、书面作业、技能操作、小组活动、企业实践、口头答辩、书面考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具体来说,每一个学习模块、每个知识点的考评方法都要在课程标准中一一列明,细化到尺寸、时间、角度、比例等评价要素。比如说,在《饭店餐饮管理》课程里中西餐摆台的标准、在角色扮演时处理宾客投诉中“顾客”的满意度等等。

3.4让酒店企业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之形成良性互动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专业培养目标是由企业需求决定的,所以说,行业企业能否参与到课程体系设计中来,形成良性互动,决定课程体系改革的成败。酒店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决定了酒店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产品设计、管理模式上要与之适应。那么学校在课程体系设计时就必须让酒店企业参与到其中来,看看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现在的培养目标与酒店的需求是不是相吻合。另外,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因为在学校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是符合的,但这离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还有三年的时间,这段时间里市场又是在不断变化的,学校课程体系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调整的重要依据就是酒店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所以说,让行业企业参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并与之形成良性互动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校培养的学生满足企业需要。

总之,酒店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在设计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就业能力,更要兼顾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通过与酒店企业的深入合作,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当今高职教育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沈忠红.高职旅游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思路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5).

[2]彭才根,等.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策略及途径探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昉杨.浅谈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

[4]闫秦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1).

作者:胡晓涛

课程体系改革酒店管理论文 篇2: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体系改革初探

摘 要:因为课程设置目标不清晰、层次不明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亟待改革。本文参考澳大利亚酒店业培训包中财务类课程设置的体系,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特点和酒店行业岗位现状,提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设置的新框架,探究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设置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课程体系改革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财务知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而言,不论是要在酒店行业进一步发展,还是生活中的个人理财,掌握好财务知识都至关重要。但在教学实践中,尽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财务类课程的重要性已被公认,但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亟待改革。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开设现状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我校酒店管理专业(高职)的财务类课程是在酒店财务管理和基础会计中选择一门开设。前者介绍了企业财务管理基础,包括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目标和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观念,包括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分析等,并围绕酒店企业的资金运动对企业的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以及财务分析等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虽然从内容上来看涵盖了酒店财务管理的全部内容,但基本上照搬了经管类本科专业财务管理的体系与内容;虽然在案例方面都以酒店经营为例,但对高职学生而言,存在内容过多、过难,理论性强、实践性差,而且缺乏酒店行业的针对性。同时,由于缺乏会计的基础知识,学生对其中涉及到的会计语言较为陌生,理解困难。

基础会计是会计类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以会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流程为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会计账目处理,为掌握会计岗位技能打下基础。此门课程虽然正统,但是与酒店管理——这个非财务类专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偏差。以财务报表为例,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要求是制作财务报表,而对非财务人员的要求则是会读,同时根据报表结果来对部门工作进行调整。因此,基础会计课程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亦不是十分适用。

综观以上,可以发现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的设置主要在以下方面存在问题:

1.目标性错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不从事具体的会计类工作,不是会计信息的收集者和整理者,而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培养其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的能力远比出产会计信息的能力重要。因此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在内容设置方面应该以培养学生成本意识为主,树立学生的经济价值观。具体到教学内容上,就是要使学生能够进行部门收入和成本的核算,能够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查找分析本部门存在的问题。

2.层次性错误。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酒店行业一线员工及基层管理者为目标,因此在内容设置上应该注重知识的广度而不是深度。财务类课程的设置不应局限于现有的课程设置体系,应该构建涵盖会计原理、税收基本知识、财务管理基础理论、出纳知识以及成本核算的宽口径、广覆盖体系。

3.方法性错误。高职教育以培养实践性人才为主。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该轻理论、重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具体到财务课程,就是要熟练使用Excel软件进行基本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能够利用该软件辅助办公,同时熟悉酒店业务的相关原始凭证,能够开具或获得相关原始凭证。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财务类课程体系构建

酒店管理专业在构建其财务类课程体系时,应把握非财务专业对财务知识的需求特点,立足于高职教育的特点,注重课程的行业适用性。构建以满足酒店管理这个非财务类专业的学生需求为特点,以财务报表分析为核心,以生产经营调整为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在这一方面,国外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澳大利亚酒店业培训包在行业针对性和适用于非财务人员方面做得比较好,但是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差。

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图

参考澳大利亚酒店业培训包中财务类课程的设置,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和酒店行业岗位设置现状,构建包含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的财务类课程体系。其中理论部分在介绍会计、税收、财务管理三方面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酒店主营业务的收入与成本进行核算,了解酒店运用状况的常见指标,能够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三个主要财务报表对酒店或部门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并最终能够实现利用报表结果对部门/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调整的目的。实践部分有两个任务,一是要求学生熟练使用Excel软件进行基本数据处理与分析,二是熟悉酒店业务相关原始凭证的开具与获得。具体可参考上图。

该体系立足酒店非财务部门员工的需求,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尽可能符合高职学生的理解习惯,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施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范英杰.旅游企业财务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2]宋洁.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1(3).

作者:贾红风 彭奇明

课程体系改革酒店管理论文 篇3: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构建以岗位技能培养为主导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关键。因此,应从高职教育的内涵及发展趋势出发,进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改革,探讨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职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为目标,在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模式上进行深入改革,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高职教育的内涵及发展趋势,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突出职业素质教育,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教育的内涵及发展

高职教育的内涵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两者的性质与职能各不相同。高职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其中职业教育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高职教育的职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质量是永恒的主题。与此同时,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既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及与人合作的精神,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

高职教育的发展工学结合是中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共同经验和必由之路,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各有特色。(1)德国的“双元制”。要求受教育者每周3.5天在企业实践,1.5天在课堂接受理论教学。其鲜明特点,一是职业学校的招生和教育计划制定要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和经济界需要多少人,就培训多少人;二是以技能培训为主,考试也以技能为主。(2)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其做法是学生一入学就到工厂、企业进行一年的工业训练,然后回校学习2~3年的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再到工厂、企业实习。“三明治”教育对学生在企业的工作时间有严格的规定,即4年制学生的工作时间不少于18个月,3年制学生的工作时间不少于12个月。这种模式根据学生在工学交替过程中在企业连续性工作的时间长度差异,又有“厚三明治”(一年或近一年)和“薄三明治”(三四个月)之别。(3)北美国家的“合作教育”。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将合作教育计划定义为:“一种形式上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合作教育雇主机构中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的计划。通常的计划是提供学生在商业、工业、政府与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工作实践与专业学习之间定期轮换。”其特点是根据学校所设专业的需要与有关企业取得联系,依据合同,企业要向学生提供劳动岗位和一定的劳动报酬,同时,企业还要派管理人员辅导学生适应劳动岗位,进行安全操作,确定学生所应掌握的技能,并评定学生在“顶岗工作、有偿劳动”期间的职业技术能力、劳动质量等方面的考核成绩。此外,还有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模式等,也都显出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因此,不断做实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根本出路,是加速新经济和新工业化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必经之路。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手段与方法、投入、就业导向、办学体制与模式、专业设置、教育技术、技术服务、教学管理、装备、训练等方面均要有超前的举措,方能确保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改革

课程体系是实施教育教学、实现培养目标的保障,是专业建设的基础。高职院校所创建的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必须依靠科学的课程体系支撑。课程体系的构建在高职教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高职院校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的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的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其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专业调研与分析在专业办学伊始,要面向酒店行业及企业、面向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充分掌握区域行业发展趋势、人力资源需求,为课程体系开发提供数据基础。近年来,我院针对广州地区及“珠三角”地区的酒店及餐饮企业、广东省旅游局、广东地区酒店协会、本院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等进行了广泛的调研。通过资料检索、专家访谈、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广东地区酒店行业的人才结构状况、专业发展趋势、酒店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与使用状况等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整理,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我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需求能力为本位,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我院根据旅游酒店业和生活产业需求的发展方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并实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酒店管理职业工作过程为主线,重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根据职业行动体系的教学要求,建设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加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把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专业建设的全过程,大胆创新,使教学紧密结合企业实际,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我们的目标是:将本专业建设成为办学条件好,人才培养质量高,产学合作效益显著,能够辐射与带动相关专业群,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社会与酒店行业认可度高,为广东省旅游业及广东生活产业的快速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和酒店行业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能够为广东省及国内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国家级重点专业,最终将酒店管理专业打造成培养与国际接轨、具本土特色的高技能人才的品牌专业。

课程标准制定酒店管理专业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学生实习和就业岗位的调研反馈,并结合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行业专家及用人单位的反馈,在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本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模块。按照职业岗位,根据工作过程形成行动导向课程,构建“岗证一体化”课程体系,在行业专家和教育理论专家的指导下,按照实际工作过程和任务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序化,以岗位技能及标准、行业规范及标准和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为主要内容,与白天鹅宾馆、丽思·卡尔顿等知名五星级酒店联合开发、设计和整合课程内容,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教学改革重点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进一步优化已初步建立的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以职业道德培养为核心,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任务的重心是以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完善为重点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完善课程设置,加强内容整合。配合教育部、财政部正在进行的“国家示范校”建设工程,可以大力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的做法,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在课程设置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坚持实用、够用、管用的原则,力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目的。如降低理论教学的难度,突出与操作技能相关的必备知识;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以项目为框架构建相关知识模块,进行课程的设置与整合等等。

2.以核心课程为主,完善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1)准确有度。培养目标、岗位目标、知识与技能等要求准确。(2)具体可测。以达标为目的,实现标准内容的具体化与可测化,进一步体现评价的客观性与准确性。(3)简明易懂。要求课程标准表述要简洁、明了、通俗,重点突出,便于操作。(4)有利教学。课程标准既要有利于教师教学,即指导性要强;又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即围绕标准学习。

3.专业能力培养与道德修养培养相结合,实现德、才培养一体化。酒店管理专业在学校“高素质为本,高技能为重,高就业导向,创新促发展”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以职业道德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正确的服务理念、团队合作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首先,制定针对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计划。酒店管理职业的追求就是为客人创造一个“离开家的家”,对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要求极高。因此,在实施“七双一合多证书,道德教育贯全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在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教育,并将道德修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制定两份教学计划,一份针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一份针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实现教学过程“两条腿走路”,从而使高职的能力本位教育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并形成互补。

其次,设置旅游酒店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开设专门的酒店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同时在专业课程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素质理论教育,以解决专业认同感的问题。如在《酒店经营管理》、《服务礼仪》、《前台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教学中进行爱护旅游酒店资源、微笑服务、礼貌服务、酒店服务的原则、服务人员的职责、服务人员的素质、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教育;在《旅游法规》和《酒店员工管理实务》中进行酒店职业活动应遵守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等,使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到每一门课程中,使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加强。同时,在教学方法上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知道在实践中如何做才算是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模式,可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起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顾客、奉献社会的酒店职业道德理想。

再次,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素质教育。制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方案”,在第一、第二学期考查学生的职业道德,具体包括敬业乐业、刻苦耐劳、一丝不苟、遵纪守法、恪守信用等品德,将此考查内容纳入专业课程过程化考核中;在第三、第四学期考查学生职业素质的第二层次即通用的职业能力,具体包括交往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战略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能力等,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过程化考核内容;在第五、第六学期考查学生职业素质的第三层次即职业精神,通过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表现进行过程化考核。同时,将学生日常出勤情况、仪容仪表与礼仪礼貌情况、参加活动情况、宿舍文明建设情况等纳入课程评价内容,推进学分化管理改革。根据学校提出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必须有两个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要求,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其在实践期间能到酒店参加大型服务活动、带旅游团等,通过这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形成旅游酒店职业素质的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转型的必然要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0).

[2]范智军.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8).

[3]范智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0,(4).

[4]吴子钟,廖军华.高等职业教育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及评价体系研究[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5]齐炜,谌莲莲.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职教论坛,2006,(8).

作者简介:

范智军(1975—),男,管理学硕士,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副教授,副主任,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和高职教育。

作者:范智军

上一篇:工程项目现场管理制度论文下一篇:战略管理中的文化创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