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方言发音范文

2022-06-01

第一篇:通渭方言发音范文

通渭方言与文言文教学的联系

在近十年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我发现,通渭方言与很多古代汉语中出现的字词,在意义、词性、用法、读音上都有着一定的联系,甚至可以说很好地延续和保留了这个词在古代原有的一切属性。但这个字的词性和用法等,在普通话的日常习惯用语中已经不存在或发生了重大改变。基于此,遂收集抄录,对比分析研究,以期交流。

曳【yè】,出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口技》一文。原句是“曳屋许许声”,意思是拉倒被火烧着的房屋时发出“许许”的声音。“曳”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拉、牵、引”。《河中石兽》一文中“棹数小舟,曳铁钯”,翻译出来是“划几艘小船,拿农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的“负箧曳屣”,意思是“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唐代柳宗元《柳河东集》一文中的“曳笏却立”也都是如此。这个字的词性和用法在普通话日常习惯用语中已经不存在或发生了重大改变,在通渭方言中其意思、读音、词性、用法则与文言文中的完全一样。比如通渭方言中经常口头表达“你走的时候把我曳上”,打一桶水说成“曳上一桶水”,“我在后头推,你在前头曳”,“牵头驴帮着曳一下车”,等等。

团【tuán】,出自《口技》一文。原句是“众宾团坐”,意思是所有的宾客都围着口技表演者坐着。“团”意思是“围,环绕”。在通渭方言中其读音、意思、用法、词性都与此相同。比如“风太大,大家团住会暖和一点”,词语有“泥团”“线团”“搅团”等。

间焉【jiànyān】,出自九年级下册《左传?曹刿论战》一文“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意思是做官的人的事情,你又参与什么呢?“间焉”的意思是“参与”,其词性为动词。在通渭方言中,“间焉”指硬参与到某些本不应自己参与的事情中去,有过分积极和爱耍小聪明之意,其词性是形容词。比如“大人之间的事情,你一个小孩子间焉的什么?”“这个娃娃间焉的很。”由此可见,通渭方言中的“间焉”一词,与两千年前的意思相同,词性不同。《口技》一文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的意思是“夹杂”,也与此同。

次【cì】,出自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一文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意思是又暗中派吴广到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次”在这里的意思是“驻扎,停留”。《离骚》中“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次”引申为等候、暂停。通渭方言中也经常用到。比如“你不要次了,再次就来不及了。”“他还在家里次着呢!”其意思是“等候,停留”,与此义相同。

僵劲【jìn】,出自《送东阳马生序》中“四肢僵劲不能动”,其意思是“僵硬”。但在通渭方言中,把“硬”读成【jìn】,意思是“坚硬”,可见这个词在古代和通渭方言中读音和意思完全相同。

扃牖【jiōngyǒu】,《项脊轩志》中有“余扃牖而居”,意思是关起门在屋里呆着。“扃”的意思是关(门、窗),“牖”的意思是窗。在通渭方言中也有,只不过是把扃字读成【jiú】,意思和用法完全一样,且词性都是动词。比如“把门窗扃牖好,不要被风刮破玻璃”。

苫【shàn】,出自蒲松龄《狼》中“主人积薪其中,苫蔽成丘”。这个字在现在普通话日常用语中已经很难找到,其意义和用法已经不为人知。但在通渭方言中却大量运用。比如“苫粪走”,“把粮食苫住”,“赶紧苫一下,快下雨了”,等等。

业已【yèyǐ】,也可作“业以”,意思是已经。《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欲谏,业已建之,不敢。”《汉书?东方朔传》:“上默然不应,良久曰:‘吾业以设饮,后而自改。’”王先谦补注:“以、已同。”在通渭方言中,把业字读成【jié】,比如作业读成【zejié】,因此把业已读成【jiéyǐ】。如“这件事情业已过去了”,意思是已经过去了。可以说这个词除读音不同外,意义和用法等完全相同。

失笑【shīxiào】,忍不住发笑,不自主地发笑。《三国志?吴志?步骘传》:“然时采其言,多所济赖。”《吴录》:“后有吕范、诸葛恪为说骘所言,云:‘每读步骘表,辄失笑。’”《文与可画?o?Y谷偃竹记》:“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通渭方言中的失笑一词,其意义、用法、读音、词性等,都与一千多年前的“失笑”完全相同。比如“这个故事太让人失笑了”。

?j惶【xīhuáng】,王实甫《长亭送别》中有“久以后书儿,信儿,索与我?j?j惶惶的寄”。其意思是分别以后,一定要经常给我写信。“?j?j惶惶”一词解释为凄惶悲伤的样子。通渭方言里“?j惶”的意思是想念。比如“没见姑姑这么长时间了,?j惶了没?”放在古文中解释上句,则为“一定要很想我的寄信给我”。因此这个词也与通渭方言有一定联系。

以上这些联系的形成,可能与通渭县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历史上通渭县一直处在中国版图的西北边陲,秦长城横穿通渭全境;宋金时期,修堡筑寨之风盛行,素有“千堡之乡”之称。也正因此,通渭与中原的交流相对少且迟缓,语言的演变也相对缓慢和稳固。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通话成为现今的流行用语,很多古汉语中的词汇已经大量的发生改变或遗失。正是这种与中原文化的交流相对稀少和迟缓的原因,使得通渭方言中大量保存了古代汉语一些词汇的原有意义、用法以及读音。通渭方言与古代汉语的联系范围广阔,很多方面都有深入研究的空间和价值。

(责任编辑 陈剑平)

第二篇:通渭社火

社火闹元宵 襄城涌春潮

社火源于古代社庙的祭祀活动,《尚书.尧典》《周书.洛诰》中就记有有关迎新年辞旧岁祭祀社稷的活动,宋书称民间艺人合伙演唱为“杂场”,合伙为戏称作“社火”。明代郑晓的《今言》说:“火者,一烘而过也,过年后就散了,故称社火”。史书中记载,炎帝的部族以炎为大火,为庆祝炎帝的功德,所以在除夕的夜晚到处都张灯结彩或架起篝火,使人们在火光照耀下尽情的欢乐,年长日久,相传沿袭,便简称为社了。

通渭社火,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每逢春节元宵之际,全县人民都要耍社火,无论是在偏僻的乡村,还是在县城,到处都洋溢着社火为大家带来的喜庆欢乐的气氛,以此来表达人们对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求,和太平年里庆丰收的喜悦之情。

社火在通渭已流传很长很久,大年正月初三过后,社火队都会不约而同的开始准备,称做“出马”正月十

四、十五,是最红火的时期,阵容庞大,具有显明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通渭社火,集中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它涉及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曲、工艺美术等众多艺术门类。传统表演形式有春官、跑场子、纸马舞、蜡花舞、杂耍、小曲、旱船舞、狮子舞、高台、高跷、马社火等。作为当地民间艺术瑰宝的通渭社火,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传统习俗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旱船纸马宜呈春,通渭民风千古秀。

从大年初四开始,通渭各乡村社的群众都自发组织社火队,耍闹在庄头村尾,正月十

四、十五两天,他们纷纷涌进县城进行汇演,共闹元宵佳节,一般要耍到十五六结束,但也有黑十七,花十八的。社火队多数以自然村为主开展活动,也有几个村联合活动的,乡村社火大都在晚间活动,走村串户,耍到谁家主人都以饭菜烟酒款待。也有通过提前商讨集中在一处演出的,一般都在打麦场摆一大桌,全村所有农户,自愿送来各样饭菜,款待演出人员,在县城,只有十四,十五两天,人民扶老携幼观邓赏化,观看社火,社火队耍闹在商铺,单位门前,俗称“过街社火”。

通渭社火,雅俗共赏,寓教与乐,他们舞长龙,耍狮子,扭秧歌,踩高跷,唱小曲,摇旱船,从华岭山颠到牛谷河畔。从秦嘉徐淑故里,到笔架山下,处处都流露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通渭社火,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扭秧歌就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它集舞队与小戏与一体,行动起来,长长的一个舞队,游街或串场,极具观赏性,停留在场地上,又可做轮番的表演,最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纸马舞因多在跑动中进行,又叫跑竹马,相传在战国时代就已流行,纸马舞是用竹子分别扎成马或驴的头胸和臀尾部灯架,裱糊彩绘成骏马灯样,各系在骑马人的前腹后腰,骑马人披花围裙,各带马铃一串,另有引马者一人,手持长鞭,吹口哨,寓意为“训马”在节奏强烈的锣鼓声中,引马人以碎步引马群列队而出,先绕场一周后,马队进退穿插,左右环绕,当做完多种舞蹈组合造型后,马队突然犹如受惊狂奔,引马人即以惊惶紧张的舞姿,穿梭在马群中作拦马状,这时鞭哨声,口哨声,马铃声和激越的锣鼓声融为一体,使舞蹈的刚健豪放达到高潮。

腊花舞也是社火中比较经典的剧目,腊花姑娘是美的化身,一般由四到八个巧装打扮的四大四小姑娘演出。她们能歌善舞,生气勃勃,头饰华丽,举止文雅,或手托绚丽夺目的花篮,或手提丝绸彩帕,一手拿五彩彩扇,围做一圈,踏着十字舞步,随着伴唱人所唱的秧歌调和各种乐器的伴奏节拍翩翩起舞,另有化装的男女丑角无拘无束的穿插其中,即兴作戏,耍丑逗笑,别有风趣,尽兴时,丝帕飘飘,彩扇猎猎,其乐融融,管弦齐鸣,吹拉弹唱,罄碗叮当,小曲音调和各种乐器叮当作响。众人帮腔合唱,翩翩起舞展现出独具地方风情的欢快场面。

说到通渭社火,就不能不提到通渭小曲和杂耍,通渭小曲在汉唐就已形成。明清亦盛,是流行与通渭地方的一种民间曲艺演唱形式,俗称小唱。其曲调委圆润,优美动听,唱腔欢快明朗,节奏感强,颇富变化的音调,流畅朴素的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味。风趣生动,活泼自然,曲词和折押韵,意味深长,曲目内容有《兄妹观灯》《绣荷包》《十二花草》《剪窗花》等是社火表演中的一项主要内容。

狮子舞,俗称耍狮子,表演时两人顶一狮,狮群由一人引领,玩法因顶狮人的技术高低各异,其寓意都是驯狮。引狮人手持绣球,引雄师绕场一周,然后由引狮人指挥做杂技表演,如打滚,咬痒,跳桌凳,上高台,滚绣球等。

旱船舞由船姑娘和艄公同舞,旱船用木竹扎成,外面用彩布彩纸装扮,四角悬吊绣球,船前后固定有美丽的腊花盆灯,窗户上帖满窗花,异常美观。表演时,艄公在前划船,船姑娘随船舞动,船只冲波劈浪,悠然荡漾,遇滩搁浅时,艄公在铿锵紧促的锣鼓声中左右划动,伴以说词,摆脱困境,风平浪静时,船曲轻快,边唱边舞,悠载悠载。

在通渭社火中,高台高跷属通渭一绝,高台高三四米,上端装饰成五彩缤纷的树枝或花朵,由小孩装扮成戏剧中的人物扎立其上,宛如巧站花心,叶面,并按戏剧情节亮相姿态,采用人拉,车拉,缓缓移动,玄妙异常。高跷由叫“跷子”用两根木棒,上边钉“耳”,耳上装踏板制成,踩高跷的人将脚放在踏板上,用绳子将下小腿于跷板绑在一起,即可边行边舞,也为这盛世佳节谱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

八方社火闹元宵,平襄古镇涌春潮。

通渭社火,以她的独特魅力展示着华夏民族的古老风韵,融汇着古老艺术的博大精深。通渭社火,钟黄土高原之灵秀,沐濡谥道教之熏陶,成为黄土高原风情中的又一枝艺术奇葩。

第三篇:通渭养老保险

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10月18日,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启动会议,全面安排部署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县委书记令续鹏主持会议并讲话,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邵志刚代表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目标责任书,并就试点工作进行详细安排部署。

县委书记令续鹏主持会议并讲话

令续鹏强调,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组织相关领导和业务人员认真学习领会试点工作的政策精神和县上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认识,掌握政策,扎实细致地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真正让上级放心、让社会满意、让群众受益。

令续鹏强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政策性强、覆盖面广、程序复杂、环节较多,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准确把握政策、建立完善制度、突出工作重点、严把关键环节,设计好工作流程,抓好相关业务人员的培训,做到政策通、业务精,稳妥有序地加以推进。要依照《实施方案》和有关政策要求,严格程序、规范操作,认真抓好四个阶段、七个环节的工作,确保工作不疏漏、不出问题。要严把参保对象资格审查关,对参保对象的户籍、年龄等信息逐一核对,做到底数清、数据准,公开透明、阳光操作。要坚持把城乡

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现行的城乡低保、五保供养、社会优抚、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扶贫助残等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让百姓尝到甜头、得到实惠、踊跃参保。

令续鹏强调,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县上在《实施方案》中已经明确了乡镇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按照各自职责任务,通力协作、紧密配合,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如期圆满完成。要进一步靠实相关领导和业务人员的责任,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绝不能在工作中出现任何差错和疏漏。县上成立的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要全面负责,认真抓好试点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检查工作;各乡镇要严格实行乡村干部包村包户责任制,将各项目标任务细化分解、责任到岗、量化到人,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四大班子分管领导要牵头成立督查组,定期不定期深入各乡镇开展巡回督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令续鹏强调,全县上下要借助县“三会”召开的东风,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抓好目标落实,坚决干好每一项工作、办好每一件事情,全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今年已快到年底,各项工作都进入扫尾阶段,各乡镇、各部门要对照年初签订的目标责任书,认真查漏补缺,及时进行补课,并及早谋划好明年的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把做好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与抓好计划生育、项目建设、秋覆膜、草畜转化、梯田建设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进

一步靠实责任、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确保全面落实。

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邵志刚讲话

邵志刚在讲话中指出,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继取消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开展新农合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自2009年国家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以来,全省有34个县先后两批开展了试点工作。今年国务院决定在新农保试点的基础上,从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通过县上多次协调、积极争取,我县正式进入全省65个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行列。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促和谐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做好新形势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

邵志刚要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认真领会政策实质,严格把握重点环节,不折不扣地抓好试点工作。一要明确试点工作目标任务。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现在启动实施,年底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要达到75%以上,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要达到60%以上,到明年6月底前分别达到90%和85%以上,明年年底前均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全覆盖;对符合享受待遇人员要100%发放基础养老金。要按照“出经验、创典型、树形象”的试点目标,努力建立既符合中央和省、市要求,又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群众迫切需求相适应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模式。

二要准确把握保险制度基本原则。要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基本原则。“保基本”就是要从县情实际出发,筹资标准和待遇标准与我县经济发展水平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适应。“广覆盖”就是要千方百计扩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依靠普惠性的基础养老金,落实缴费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城乡居民自愿参保,把尽可能多的城乡居民纳入保障范围。“有弹性”就是政策设计要有灵活性,既给城乡居民选择的空间,也为财政补贴留有余地。“可持续”就是要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体制和机制创新,确保财政有能力支付,城乡居民能够承受,保险基金能够保值增值,实现保险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三要严格执行个人缴费档次标准。要按照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缴费设定的10个档次标准,组织城乡居民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缴费标准,也可以根据不同年份的收入情况选择不同的缴费档次,多缴多得,少缴少得。四要明确养老金待遇组成和补贴标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参保居民符合领取条件时,除了领取国家补贴基础养老金外,还要领取个人账户上的养老金。基础养老金方面,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已经年满60周岁的城乡居民,不需要缴费或补缴,直接享受每月人均55元的基础养老金;未满60周岁的城乡居民要按照规定参保缴费。个人账户养老金方面,个人缴费、政府补贴和集体补助全部计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养老金每月领取标准是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除以139,并依据本人缴费多少和年限长短,有高有低,多缴多得。在农民参保缴

费补贴方面,省财政对参保缴费人员每人每年补贴30元,县财政对选择100元至500元缴费档次的每人每年补贴5元,对选择600元至1000元缴费档次的每人每年补贴10元,对45周岁至60周岁自愿补缴以前年度保险费的每补缴1年按档次补贴5元或10元,对城乡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代缴100元,对农村计生“两户”给其父母每人每年代缴100元。五要搞好与其它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各乡镇、县直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妥善处理好与村干部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衔接工作,确保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享受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关待遇,避免引起新的矛盾和不平衡。同时,要切实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

邵志刚强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切实把试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政治任务,抓紧研究部署,采取得力措施,确保试点工作快速启动,扎实推进,取得实效。一要加强组织领导;二要深入宣传发动;三要密切协作配合;四要强化基金监管;五要加强督促检查。

沙宝亮:Senorita

第四篇:通渭现象分析c

早就听说国内甘肃通渭县是闻名全国的书画之乡,国内著名作家贾平凹这样描述自己在通渭县书画之乡看见的情况,“通渭人处处表现着他们精神的高贵。你可以顿顿吃野菜喝稀汤,但家里不能没有一张饭桌;你可以出门穿的衣裳破旧,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通渭人爱字成风,写字也成风,仅现在成为全国、全省书协会员的人数,通渭是全省第一。” 当我慕名深入了解甘肃通渭县这个闻名全国书画之乡现在书画艺术的发展情况时,一位生长在甘肃通渭,名叫刘天祥的当地书画家作品便进入我的眼帘。刘天祥1987年毕业于甘肃天水师范美术系,1999年—2001年又深造于北京画院,师承著名人物画家石齐先生。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通渭书画院画师。 西部贫瘠的土地和当地人爱好书画艺术的高雅风尚,也养育出刘天祥

其代表作《瑞雪兆丰年》画面,粗犷简练的侧锋挥洒出的浓情墨色描绘出老爷爷饱经风霜的阅历,以及质朴开朗的性格特征;洗练的立锋线描,吸收西画的光影造型特色的多层次侧锋不同墨色皱擦,描写出孙女丰满撒娇的童真。画面上粗大简略的篱笆、密实的背篓、干柴,以及天空上清淡的飞云、树枝和飞鸟勾画出作品虚实对比的层次和画面的二维空间感,简与繁相结合的笔墨色彩情趣处理,艺术地突出了祖孙两辈人物形象的生活真实情感,产生出强烈情感艺术对比效果。 如果说刘天祥创作的《养鸡图》作品,还带有自己老师石齐先生的明显影响痕迹,我在70年代后期全国美展上就欣赏过石齐先生这种带有自己明显个性化方菱、粗犷、洗练笔墨情调的《养鸡图》。那么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活动,天祥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和艺术实践感悟经验,创作出《丰收图》、《瑞雪兆丰年》等很多具有明显西部黄土高原风土人情的书画艺术作品,就已经逐步在走出具有自己粗犷豪放的高原绘画艺术风格。

画家创作的《秋实图》、《故园》等花鸟画作品功力深厚,情趣丰满,但笔下的葡萄、芭蕉叶、枇杷等还没有明显的个性化艺术特点。绘画艺术作品贵在画家的独创意境,新在画面笔情墨趣的别具一格。刘天祥近期创作的《高冠图》,看起来简练,“L”字形构图新颖,鸡冠花精练的粗放型与叶子枯润结合的丰富造型构成对比,花冠的复合色彩、叶子单纯的墨色与地上的红蓝原色形成对比。作品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艺术风貌,又带有典型西部黄土高原雄健粗壮的写意特色,吟唱出一曲西部高昂男高音独有的浑厚情感。

刘天祥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级美展,获得过特别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牧归图》入选93年全国现代民间绘画作品展。《春回大地》获第二届“洗笔泉”中国书画邀请赛精品奖。《春梦》入选由中国美协、书协、建设部举办中国建设书画精品大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荷》入选北京市第二届新人新作展,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展出。《李杜论诗图》被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收藏。《陇上情》参加甘肃省美协主办的“陇原情”美展一等奖。2001年9月由北京市美协主办的刘天祥等五人联展,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展出。作品在《美术大观》、《中国书画报》、《甘肃日报》、《西部书画报》等众多刊物上发表,并在中央电视台“美术星空”栏目作专题报道,部分作品被海内外书画爱好者收藏。

通渭:书画之乡翰墨香

2011-07-15 03:03:00 来源: 甘肃日报(兰州) 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 盛夏时节,行走在通渭县城街头,鳞次栉比的画廊引人注目,出售“文房四宝”的店铺引人驻足。在一个个画廊、书画店,不时可以看到名家前来交流献艺的书画信息,以及书画义写、交易的场景。走进农户家中,家家挂书画、户户爱书画、人人练书画的情形,更烘托出浓郁的文化氛围。

“你可以出门穿的衣裳破旧,但不能不洗不浆;你可以一个大字不识,但中堂上不能不挂字画……”这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对通渭人热爱字画的描述。 “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这是当地流传的一句话。

一个曾以干旱贫困出名的大县,如今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翰墨飘香之地”而闻名遐迩。

通渭人历来崇尚耕读,重视教育和文化。东汉著名诗人秦嘉和徐淑,明代工部尚书赵荣、开封知府王瓒,清代“陇右真儒”李南晖、四川按察使牛树梅以及陇上画师张维垣等16位历史文化名人,皆以能书善画享誉一时。

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孕育了通渭独特的书画文化现象。“文化既要搭台,又要唱戏。”近年来,通渭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把发展书画事业、开发文化产业列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紧紧围绕“文旅活县”发展战略,逐步推进。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何玮介绍说,县上建立了通渭书画院和书画艺术学校,成立了文化产业协会、教育书画协会、硬笔书法协会和成文书画、晓亚书画等3个书画经营公司,并投资2600多万元建成文化广场和文化大楼,县书画院建成了省内一流的专业展馆。

继承传统,弘扬创新,使全县习字作画之风久盛不衰。在通渭,学生上小学就注重书法练习,一直到高中毕业。走进农家小院,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挂在墙壁上的字画。农民农闲时“放下锄头,拿起笔头”,条件好的在桌上摊开纸,拿起笔就练,更多的则是一碗水、一方青砖,一有时间就练。群众喜欢说这样的话:“有吃有穿,平平安安;满堂字画,生活怡然。”

如今,通渭县从事书画创作者3000余人,爱好者8000多人;有通渭籍中国美协会员3人、中国书协会员19人,有县级以上协会的创作骨干340多人,在外地工作的通渭籍书画学者达200余人。全县每年向各大专院校输送的美术专业人才,多年来位居全省县级首位,通渭籍书画人才已遍布全国各地。全县9.53万户人家几乎家家有字画,收藏总量不下150万件。

近年来,通渭县先后在兰州、北京、天津、西安等地举办各类展览360余次,展出作品6万余件。2004年,首届通渭农民书画艺术节成功举办,在兰州、通渭两地举办了以通渭农民书画展为主的展览13项,参观人数达10万人以上。2008年,成功举办了定西市马铃薯艺术节之书画文化大型笔会活动。去年,又成功举办农民书画晋京展、第三届甘肃农民书画展。

书画艺术的繁荣,促进了书画产业的发展。在通渭县城的街道上,画廊一家接着一家,有的专门经营名人字画,有的兼营装裱、玉石印章和笔墨纸砚,大部分画廊还开展书画交流活动。据了解,先后有300多位文学、书画艺术知名人士来通渭采风交流、讲学献艺,同时,县内书画作者赴外交流达210多人次。全县还经常组织以书画为主题的送文化下乡和笔会交流等活动。县书画院院长张晓燕告诉记者:“目前,全县已有画廊和装裱店320余家,书画从业人员2080人,全年装裱书画作品10万余件。县内已形成创作、交流、装裱、销售为一体的市场化格局,通渭书画交易辐射陕、甘、宁、青、新等多个省区,作品集散地已初步形成,年书画作品交易额在5000万元以上。”榜罗镇坪道村农民许世宏,在兰州、通渭两地开办画廊,经营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收入达30多万元。城区画廊经营者张永智开办画廊以来,接待了150多位全国知名书画家,已拥有两个画廊近两千件藏品。

通渭县委书记赵爱表示,要努力把通渭建成国内有影响的书画家写生基地、当代书画名家交流基地、国内各艺术社团和院校实践基地、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西北最大的书画销售市场,进而实现“文化强县”的奋斗目标。

通渭——书画之乡话书画 (2009-01-07 07:11:43)转载▼标签: 通渭书画之乡翰墨飘香杂谈 分类: 园地夜话

我们通渭人爱“字”成风是闻名天下的,素有“墙上没字画,不是通渭人”之说。当你走进通渭人家,不论家道贫富,不管主人是否认字,家家户户无一例外的都挂有裱糊很好的中堂、条幅等字画,当然,字画的作者就很复杂了,有的是连主人都不知道其价值连城的珍贵画卷,也有的是当时当地的官宦、领导的书法,有的就是本村本土的“秀才”作品。老顽童出生在书画之乡,从小受文化氛围的熏陶,也非常喜欢书画,但祖上没有读书人,所以没有天性,说是爱好,也不过是叶公好龙而已,但说起我们通渭的书画,我还要好好给朋友们介绍一些通渭的基本情况。

通渭县位于甘肃中部干旱贫困地区,总占地面积290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近50万,自然条件严酷,资源贫乏,经济相对落后。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在这里汇合,也是中原文明和西部文明的交汇点,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西汉置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在通渭榜罗召开了重要会议,红军在通渭县城南门外吃了爬雪山以来的第一顿饱饭,毛泽东主席在文庙街小学第一次发表并朗读了他“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著名诗篇。改革开放以来,通渭县被国家有关部委相继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田径之乡”、“中国红豆草之乡”和“全国体育先进县”,通渭县城被定西市命名为“文化城”。这些,一直是我们引以自豪和骄傲的宝贵财富。

通渭也涌现出了众多文化名人,这些人也见于史册的如东汉著名夫妻诗人徐淑、秦嘉,明代工部尚书赵荣,开封知府王瓒,清代四川威远知县李南晖,四川按察使牛树梅等,他们的诗作和哲学著作被大量印刷流传,清代乾隆年间陕甘巡抚赞誉通渭“政事、文章最优”。

1992年《通渭农民书画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央各大新闻媒体多次报道,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全国书画名家的称赞。2002年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江泽东“七一”讲话书法百米长卷》更是尽展了通渭书画家的风采!

通渭书画创作人员多,字画精品收藏丰富,在全国县一级少见。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现有县级以上书画协会会员300多人,全县从事书画创作、装裱、经营的农民达2000余人,有画廊、书画中介服务机构和装裱店260多家,近年来,先后众多国内知名书画家来通渭采风交流。通渭县规你建成西北最大的书画集散地。

贫困和书画已成为我家乡的符号,都说贫困的通渭写在书画里,享有“全国书画之乡”的美誉。贾平凹在《通渭人家》中这样写到“干旱和交通不便使通渭成为全省的贫困县,但通渭的民风却质朴淳厚,使你想到陶潜的《桃花源记》。”,干涸的土壤里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痴爱书画已成为家乡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 有史以来,通渭的人们崇尚耕读,重视教育,重视文化,力求从文化教育上寻找出路,摆脱贫穷,走向富裕。从而几点了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一种崇尚文明和书画艺术的文化氛围,当地盛行着这样的说法:“人人爱书画,个个练书画,家家挂书画”、“家中无字画,不象通渭人”。

翻开家乡的历史,境内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图案奇特秀美的彩陶,充分显示了古代通渭人民高度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印证了先祖们为“仰韶”、“齐家”文化所做的卓越贡献。境内有温家坪新石器时代遗址、战国秦长城遗址和红军长征榜罗会议遗址等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处。东汉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徐淑,明代工部尚书赵荣、开封知府王瓒,清代“陇右真儒”李南晖、四川按擦使牛树梅等历史文化名人,皆以能书善画享誉时世,为中国传统文化和通渭书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通渭人好字画、懂字画,字写的好坏是评价一个人有没有文化的标准,学生上小学就注重书法练习,直到高中还还写毛笔字。走进每一户家庭,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挂在墙壁上的字画。已经形成了一种独有的书画艺术,对于字画,民间大多数人早已突破了“补壁”的层次,进入“鉴赏”甚至于“陶醉”的境界。那些书家、画家的案头墙上自不用说,一般公务员办公桌上铺的就是毛边纸或画毡。笔永远是润湿的,不必插在笔筒里,就搁在墨碗或者砚台上,为的是方便。推开公事就可信手拈笔,消消乏,解解闷。要是在商场菜摊旁有人练字,那也尽可不必大惊小怪。走进农家小院,条件好的也在桌上摊开了纸笔,更多的则是一碗水或是一碗红泥,随手拿过秃笔甚或用老的笤帚把,一方青砖,一个废弃的泥蜂窝,一块扫净的光光的地面都是理想的“纸张”。不管粗陋,不论雅俗,自得其乐。这些都是认得字,能拿起笔的。还有那中年以上的许许多多的粗识字乃至文盲,不会写不要紧,请当地“名家”把各人喜爱的道情小曲、秦腔段子等写成中堂或条屏,装裱好挂起来。耕地上山回来,一边用柴火炖茶,一边瞧着字画,兴致来了,哼起曲子,这一层的乏气早已消解了。有亲朋来,总要先“款”一下自已的“墨宝”。人家问是什么字,不认识也没关系,只要能用调子哼下去就行,那怕指着上句念着下句。图个痛快!你很难说清这滋味是炫耀字画的不俗还是自己的雅好,是真诚的喜爱还是虚荣的卖弄。

通渭群众酷爱书画,习字作画蔚然成风,可谓“翰墨飘香之地”通渭走到外地,不问来历一看写的字,就知道是通渭人,家乡这种传统的书法艺术已感染了周边地区甚至全国各地,许多外地人来到家乡求字画。

贫困的家乡被写在的书画里,书画滋养着家乡人们的心田,是一笔永恒的精神财富。

第五篇:通渭一中体育卫生工作汇报

一、基本情况

通渭一中创建于1939年,现为定西市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新校区8.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236人(女52人),其中专任教师216人。教师中本科学历184人。有中学特级教师2人,中学高级教师65人,中学一级教师86人;有省级骨干教师11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人,市级骨干教师42人,县级骨干教师51人;有省级教学能手5人,市级教学能手8人。有教学班58个,学生4300多人。

学校现设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办公室等4个职能部门。有工会、团委、妇委、学生会等群众组织,设3个年级组、11个教研组。办有业余党校、中学生团校和家长学校等三所校中之校。现有物理、化学、生物等8个标准实验室;有电教、语言、图书、资料、阅览、档案、文印和网络教室等教学设施;办有校史、德育、体育等展室;学校自动化图书馆有藏书3万余册,电子图书10万册。

学校体育卫生设施较为齐全,现有300米跑道1个,跳远沙坑1个,跳高场地1个,篮球场5个,排球场2个,乒乓球台10个,单双杠4付,操场总面积1.4万平方米,生均体育用地4平方米,有专职体育教师11人。有医务室1个,专业医务人员1名。

近年来,学校秉承“学优品粹”之校训,坚持“以人为本,民主治校,科学管理,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及省、市、县有关文件规定,把体育卫生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

- 1并加强门卫值班工作,严禁闲杂人员出入校园,以防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四是坚持开展每月2课时的健康教育课,并定期组织开展女生青春期健康教育和远离毒品、告别香烟、预防传染病、预防碘缺乏症和地方病防治等讲座。目前,针对新型传染病H1N1在世界范围内感染的现状,学校利用橱窗、班会等渠道,及时对该病的进展、预防等内容作了宣传讲座,并预备了体温计。五是加强督导,认真开展 “四操”活动。六是按照《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要求,学校每年与学校食堂、小卖部签订责任书,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持卫生许可证、健康证、体检证等“三证”上岗,不断规范了从业行为。七是积极响应县上的体育卫生教育活动,多次组织师生参加县上组织的运动会及爱卫活动,前不久,组织高一级学生认真开展了“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活动,使学生受到了很好的的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体育卫生条件

一是积极争取到国际项目——美国青树教育基金会资金30万元,对校医室设备进行进一步配置。二是想方设法,优化育人环境。学校先后投入1.2 万元,培植了480平方米的草坪,采集栽种了大量花木,使育人环境有了很大改善。2004年投资的水冲式厕所一座。三是投资167万元,整修硬化了操场地面,重修了300米跑道,新建篮球场5个、排球场2个、乒乓球台10个,购置单双杠4付。同时加高了围墙,对南面校墙进行了加固,拆除了两栋危房,修建了3座自行车棚;四是投资70万元,对教学楼门窗、门厅进行了装修,对教室内墙面进行了粉刷,改善了教室采光条件,并更换了2400多单人套课桌凳,添置了一些新的办公设备;给综合楼内19个教室全部安装了多媒体设备。五是为解决学生住宿难的问题,投资334万元修建了5700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楼一座,住宿学生1000多人。

- 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通渭方言发音范文】相关文章:

关于通渭县文旅融合的论文题目05-04

楚方言范文05-15

标准方言范文05-15

承德方言范文05-16

藁城方言范文05-16

长江方言范文05-16

方言趣谈范文05-16

方言教案范文05-16

方言拾趣范文05-16

方言保护范文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