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廉政文化论文

2022-04-17

【摘要】广东廉洁文物虚拟体验流动展借助广东省流动博物馆这个平台,突破了固定的空间模式,在博物馆和观众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扩大了弘扬廉政文化的社会效益。并广泛运用新技术,提升了展览的感染力,有效发挥了博物馆的传播与教育职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唐初廉政文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初廉政文化论文 篇1:

浅谈古代廉政文化的发展和意义

【摘要】 廉政文化,是廉洁从政的道德观念行为及在其指导、影响下形成的一系列廉政制度、社会风尚、价值观念、社会评价的总和,廉政文化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融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指导廉政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丰富与发展。

【关键词】 廉政;文化;起源;发展

廉政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全过程。廉政文化以廉政为思想内容,以文化为表现形式,在历朝历代廉政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对历朝历代的统治阶层的政治统治发挥着政治性导向作用。反腐倡廉、廉政建设,一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廉政建设的重要主题。从中国历史上夏商周建立到灭亡,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及后来历朝历代由盛而衰、由衰而盛的反复更替,始终存在着真善美、假恶丑的斗争,反贪腐与贪腐的斗争,贯穿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也形成了“以廉为本”的执政思想。所以说,在推进反腐倡廉、廉政制度建设的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丰富的廉政文化。

一、廉政文化的起源

中国的廉政文化起源比较早,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已经萌芽,夏商周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原始时代是公有制的时代,不存在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现象,而随着原始公社体的解体和私有制的产生,贪污腐败现象随之产生,人类才真正开始了廉政建设,人类的文明史也开始不断地前进和发展。秦汉时期,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及政治家对廉政文化已经有记载并有很深的认知,开始把廉政建设与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记载廉政文化的语言文字,在先秦時已出现。老子的《道德经》中有此观点,“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是老子处事待人的态度观点。这里的“廉”,谓棱角,锋利。表示遇事随机而定,圆融灵活。《吕氏春秋·忠廉》中对“廉”的界定:“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意思是,面对大的物质利益的诱惑却不改变做人的准则。《孟子·离娄下》篇中说,“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这里的“廉”,意为不苟取,与“贪”相对。《淮南子·原道训》中提出,“夫得其得者,不以奢为乐,不以廉为悲”,这里的“廉”有“俭”之意,与“奢”相对。屈原在《楚辞·卜居》中写“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表明自己的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里的 “廉”是清白高洁的意思。晏婴在《晏子春秋》中认为,“廉,政之本也。”认为廉政是为政的根本。《管子》中记载的“廉政”,提出了治国的“四维”论,即“礼、义、廉、耻”,是积极的治国理念观点。

儒家提倡“仁政”“德治”。儒家经典之《周礼》,对廉政做了更系统深入的阐述。《周礼·天官·小宰》云:“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指善于行事,能获得公众好评);二曰廉能(指能行政令,较好地贯彻各项法令);三曰廉敬(指不懈于位,恪尽职守);四曰廉正(指不倾邪,品行方正);五曰廉法(指守法不失,执法不移);六曰廉辨(指临事分明,头脑清楚,不疑惑)。”

上述“六廉”,是当时国家为“正群吏”“断群吏之制”所制,六条都以“廉”字开头。夏商周时期是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初级阶段,一些统治阶层滥用公共权利,贪腐现象严重,“六廉”思想的提出,正是对腐败现象长期存在进行的深入思考,正是对全部大臣和一切大小官吏提出的要求,要求为政者在执政过程中坚持“以廉为本”,在德能勤绩等方面有较高的能力。在《周礼》中,衡量一个官吏是否廉政,不仅涉及该官吏的品德,还得看他的能力。这里,廉政的意义已不简单是廉洁的简单含义,更是拓宽到廉政的深层内涵。历代统治者倡行廉政的基本思想,基本都是由“六廉”出发。这些思想的出发点是维护统治集团利益,在特定阶段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并在维护一个国家应有的正义层面具有积极意义。

先秦时期的廉政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廉政文化的源头,对后期廉政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意义。

二、廉政文化的发展

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具有进步思想的执政者,遵照历史发展的规律,采取先进的、顺应历史发展的执政措施,维护了国家的安定与繁荣,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廉政措施中,既包括制度建设,也包括理论建设。其中也不乏有一些失败的统治者,在执政措施方面倒行逆施,政德失范,导致政风涣散、国家灭亡。历代先进的思想家和改革家在总结思考这些正反执政理念与措施的利弊基础上,形成了以“防腐反贪”“反腐倡廉”为思想主题的廉政文化。在发展的历史中,廉政文化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创新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政治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秦朝《秦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古代法制建设逐步系统化。在此背景下,秦汉时期的廉政制度也不断得到完善。秦律中的很多具体律文,如《仓律》《今布律》等律文,都有很多对官吏监督和考核的内容。秦朝还设御史大夫,对官府和官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纠举弹劾。在任用官吏方面实行“试守”制度,严格实行上计考课制度来整饬吏治,以一系列严格的监察措施保证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云梦秦简《为吏之道》中提出了考核官吏的“五善”“五失”标准,主要考核官吏的德行和为政能力。原文如下:

“吏有五善,一曰中(忠)信敬上,二曰精(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龚(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吏有五失:一曰夸以迣,二曰贵以大(泰),三曰擅制割,四曰犯上弗智(知)害,五曰贱士而贵货贝。”(出自《睡虎地秦基竹简·为吏之道》)

《为吏之道》为秦朝治吏的纲领性文件,对为官者的品行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并作为官员履职的考核标准,要求为政官员要忠于朝廷、廉洁奉公、办事妥当、勤政爱民、礼让待人。能做到这五点,则“必有大赏”,反之“吏贪必惩”。

秦始皇设立中央和地方两级行政机构,实行中央集权制,并建立了一系列完善的监察制度,并形成了配套的一系列法典制度,不仅维护了皇帝的专制统治,更为后世国家制度的发展规划提出了基本的模式。汉朝汉武帝实施的“六条问事”监察制度及“十金法”等汉律,更是对后世国家管理和廉政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汉时期的廉政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使得廉政文化的内容更丰富、深刻。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国家民族的不幸对廉政文化的内容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百姓渴望清廉的政治和勤政廉洁爱民的好官吏。北魏孝文帝肃贪治吏措施及颁布的《三等黜陟法》,对北魏统治前期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汉魏时期的曹操关注民生,他主张“爱民亲民”“举贤任能”“犯而必诛”的廉政思想。蜀国丞相诸葛亮勤政为国、公正廉洁、举才唯贤,受到后人的广为称颂。西魏大臣苏绰拟定的“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力、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的《六条诏书》,成为古代治国的范本。

隋唐两代在一统天下,南北大融合的大背景下,在建章立制、治国理政方面,形成了很丰富且成熟的廉政思想和文化。隋文帝严肃吏治,奖廉惩恶,形成了清明的廉政之风。他创设科举取士制度,经过唐代的发展成熟,一直沿用至清朝末期,可以说成为整個封建社会举贤纳才的基本制度。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把德才作为任用的条件。隋文帝还改革国家官吏体制,精简机构,实行“五省六部制”、言谏职官制度,改革了官场积弊,保证了隋朝开朝不久的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唐朝时期统治者实行的《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唐六典》等律法的颁布实施,使得唐朝时期的反腐倡廉得以制度化、法制化,并通过精简官僚机构和官员,进一步推动了廉政建设,丰富并完善了廉政文化。

宋代对科举制度、考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宋代殿试制度的确立,保证了官吏选拔的公平公正。宋初为法制建设时期,制定了基本法律《刑统》,还颁发了不少有关廉政的刺令,还有“六察官”监察制度,实行行政权与检察权的分立,相互约束和制衡。宋朝政治清明,贤臣辈出,像包拯、范仲淹、欧阳修等受百姓敬仰的名臣,严于职守、清贪肃弊、爱护百姓,对廉政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明代初期,开国皇帝朱元璋进行了严酷的吏治改革,主张治国用重典,在《大明律》的基础上指导编修《大诰》,制定了一系列刚猛的廉政措施,并大力推进廉政制度建设。设立都察院,赋予御史充分的监督权,监督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乃至皇亲国戚的品行,用严酷的手段惩治贪腐,这样的改革客观上促进了明代初年的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清代传承了明朝的各种廉政措施和制度建设,历朝统治者结合现实对监察制度进行了改革,对各级官吏进行严格的监察和考核。到雍正年间,国家的各项法规制度基本定型,在严惩腐败、革除旧弊的同时,要求官员廉洁自律,对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影响。康熙、雍正等清朝统治者建章立制、整饬吏治、惩治贪腐,为巩固统治、促进康乾盛世的繁荣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更为清朝的长治久安打下了良好基础。

千百年来,腐败现象发生的过程,也伴随着人类防腐倡廉的斗争史。中国历代上层统治者为国家的安定发展都推出过一系列廉政措施,沉淀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廉政文化。廉政文化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中,是德政建设和法制建设的深度融合。历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不断思考和总结前代兴衰存亡的历史规律,形成了“以廉为本”及居安思危、盛不忘衰、查微杜渐,以及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执政理念和“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念,指导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当今社会,要继续继承并发展廉政文化,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石.中国历史上的廉政[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刘黎明.以史为鉴:历代廉政反腐启示录[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

刘彩文,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助教,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作者:刘彩文

唐初廉政文化论文 篇2:

浅谈做好廉政文物展的几点举措

【摘 要】广东廉洁文物虚拟体验流动展借助广东省流动博物馆这个平台,突破了固定的空间模式,在博物馆和观众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扩大了弘扬廉政文化的社会效益。并广泛运用新技术,提升了展览的感染力,有效发挥了博物馆的传播与教育职能。

【关键词】廉政文化 流动博物馆 新技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科学判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确立了反腐倡廉的战略目标、工作主线、工作格局、工作重点、领导体制等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决策,形成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战略布局。

2013年以来,广东省博物馆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贯彻落实中纪委十八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借助自身的资源优势举办了广东省廉政文物展,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随后以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为平台推出了“鉴古知今育廉洁——广东廉洁文物虚拟体验流动展”。这次展览通过“博物馆+多媒体”的方式,分思想篇、政策篇、人物篇、惩戒篇和劝勉篇等五个篇章进行展示。尝试了将精美的文物和现代科技手段深度融合,利用全息影像等新技术进行人机交互体验,生动讲述了文物背后的廉洁故事。把廉政文化建设、机关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融为一体,打破了博物馆的传统“围墙”,开拓了博物馆的虚拟“疆域”。既探索了博物馆新型展览的导向,又有效地增强了全社会的反腐意识。

一、内容紧贴时代主题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在社会上大力弘扬廉政文化,有利于营造一种清廉的社会风气,使廉政文化能够深入人心,人人都参与到反腐败的斗争中来。广东廉洁文物虚拟体验流动展借助相关文物及资料,介绍了我国廉政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特别是通过对广东籍或在广东留下资料的历史人物遗留廉政物品的展示,表达了各朝各代对清廉为官者的推崇。同时又通过相关的案例和实物,揭示了贪腐行为的严重后果,劝勉后人要培育和弘扬廉政的价值理念。

(一)古代廉政思想的展现

展览中展出了不少与廉政思想相关的文物。如“宋仿周饕餮铜簋”详尽解释了“饕餮”的劝诫意义以及廉政寓意;“清康熙竹林七贤青花碗”阐释了竹林七贤不愿与腐败的朝廷同流合污,隐世不出,以文针砭时政,这也是另一种反腐的表达方式;又如元代书法家赵孟頫书写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古人对自己修身养德的要求,也是其廉政思想的反映。在展览中还有砚台、碟子、花瓶等器物,器物的上面都有蝉、莲花、荷花、松、竹、梅等象征着清廉的图案纹饰,通过这些器物反映和寄托了古人的清廉思想。

(二)广东廉政思想的展现

历史上广东也出现过许多清正廉洁的名人,令人赞叹不已。东晋时期著名廉吏吴隐之,被任命为广州刺史時,在来广州的途中路经“贪泉”,特意喝了泉水,并作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这就是传诵至今的《酌贪泉》,全诗运用对比手法来突出吴隐之为官的清廉。前两句描写喝了贪泉的泉水会变得贪婪的传说,后两句描写吴隐之喝了贪泉的泉水后为官清廉的志向。还有被誉为“岭南第一人”的唐朝开元年间宰相张九龄,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他廉洁自持,秉公守则,直言敢谏,政绩卓著。他的五言古诗,以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此外,“三十六字官箴”碑文的首刻者是著名的清官——明代户部侍郎兼山东巡抚年富,其传承者首推广东连平的颜希深、颜检、颜伯焘三代。“三十六字官箴”即为“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古往今来,在广东流传着许多清官廉吏和革命先辈的动人事迹,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思想与品行。

(三)中国共产党廉政思想展现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廉政文化建设,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政策法规和制度。《论联合政府》是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政治报告,报告指出党风问题是执政党生死存亡的关键。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全党的重要任务是防止骄傲自满和享乐思想,要在全党范围内坚持“两个务必”的优良作风。展览中展出的粤赣湘边纵队第四支队政治部印发的“反对无组织无纪律无政府状态”通告和中共中央关于成立中央各级党的纪律委员会的决定,表示早期共产党人一直在探索和实践廉政制度的建设。

二、有力借助流动博物馆的平台

博物馆是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通过创建流动博物馆这个平台,以期解决博物馆服务空间的瓶颈,进一步拓展教育领域。如果说文化惠民的门槛被拆掉是因为博物馆免费开放,那么创立流动博物馆就可以推倒文化壁垒,建立“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为扩大博物馆的免费公共文化服务范围,2004年广东省文化厅首创了“广东省流动博物馆”。整合全省资源,积极践行博物馆“六进活动”,即进学校、进部队、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和进企业。为了让廉政文化走向社会,走向民众,广东廉洁文物虚拟体验流动展借助了广东省流动博物馆这个平台,通过社会力量的具体实施,努力打造“无边界博物馆”,为营造崇廉尚洁的良好氛围增添助力。首次展出在广州市黄埔区边检站,随后又在广东省文化厅、南方电网下属单位、韶关监狱等单位巡展。

三、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

相较于博物馆传统的实物静态展示,新技术的运用具有多样性、生动性、互动性等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对于流动博物馆来说,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得文物的“复制”和“搬运”大大简化,几乎将文物破损风险降低为零,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繁琐的工作量。

(一)多样性

在我国建于20世纪70~80年代的博物馆,陈列展览手段往往比较单一,基本以文物、图片、雕塑、绘画等为陈列展示的主体。进入21世纪以后,在上述展示主体的基础上,展示中还广泛地采用了视听欣赏、立体电影、场景复原、全息影像和数字沙盘等多种形式。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还将上述手段和手机APP、电子游戏和微信等结合起来,有效地扩大了公共文化的服務范围。

(二)生动性

由于科技手段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信息传递变得直接、快捷、便利、集中、形象、生动,并由传统的静态展示转向动静结合,全面有效地增强了陈列展览的视觉冲击力。在展示效果上,能突出对重点内容的表现,更加深刻生动地揭示陈列的内涵,增强内容的表现力和视觉的冲击力,丰富陈列的艺术语言。

(三)互动性

传统博物馆的展示中,主要通过讲座、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互动,观众参与的程度比较低,观众在博物馆更多的是一种被动接受,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美国学者Jogh指出“博物馆之所以能够发挥其社会效应,关键原因是它能够为大众所用。只有被公众接受,才能吸引公众参与其中,进而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只有被公众接受,博物馆才能建立其与观众之间相互了解的桥梁,持续地发挥其作用。”新技术的发展,为良好的互动性提供了条件。通过电脑合成、虚拟现实和3D实体建模技术,吸引观众亲自参与其中,在亲手操作、思考和交流中达到信息传播的目的。

(四)延展性

流动博物馆利用实物展览至少受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拆卸文物会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二是在展览过程中有损毁、遗失文物的风险;三是受限于运输能力和展出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展出的物品十分有限。而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在不移动实物的情况下,在有限的空间里展出丰富多样的文物,并利用互动式设计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广东廉洁文物虚拟体验流动展中,以“博物馆+新技术”的方式,分思想篇、政策篇、人物篇、警示篇和劝勉篇五个篇章将廉洁文物进行展示。展览中利用全息影像技术,构建了“清康熙岁寒三友缸”“清雍正款青花把莲盘”“清康熙仿成化青花荷花盘”“明独角兽铜熏炉”和“宋仿周饕餮铜簋”5件文物的立体模型,利用高科技手段将虚拟影像通过红外感应技术,结合文物将“警钟长鸣”的警示情境展现出来,在观众进入场景内时,钟声同时响起,让观众产生身入其镜的感受。

四、结语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思想文化体系建设工程。博物馆只有不断强化社会教育功能,积极整合馆藏文物资源,充分合理利用新技术,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伍亚婕.试论博物馆陈列中的互动体验展示[D].上海:复旦大学,2008.

[2]苏东海.论博物馆的现代化[J].中国博物馆,1997(01).

[3]单霁翔.浅析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学术性与趣味性[J].东南文化,2013(02).

作者:伍洲

唐初廉政文化论文 篇3:

新形势下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四点思考

摘要:电视纪录片《鉴史问廉》挖掘弘扬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为今天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历史经验和智慧,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廉政教育佳作。这部纪录片启示我们:新形势下的廉政文化建设可以从四个方面努力,一要充分认识传统廉政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二要重视廉政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基础性作用,三要把广大民众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四要丰富廉政文化传播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鉴史问廉》;廉政文化;廉政教育;反腐倡廉

2015年新年伊始,八集电视纪录片《鉴史问廉》在中央电视台晚间黄金时段热播,引起全国电视观众的持续关注,并在社会和网络上引发热议与好评,政界、学界和传媒界人士也对此片给予高度评价。这部由中共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以廉政文化为核心,梳理我国反腐倡廉历史,挖掘优秀的传统廉政文化资源,从中探求廉政建设的经验智慧。在党中央强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当下,这部纪录片的播出正逢其时,为反腐倡廉提供了有益借鉴,成功实现了一次廉政文化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可以说,《鉴史问廉》既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纪录精品,也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廉政教育佳作,对新形势下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有很多启示。

一、充分认识传统廉政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饱含着历代有识之士对廉洁政治的追求和智慧。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和有识之士,为实现政权稳固和社会长治久安,都非常重视廉政建设问题,留下了宝贵的治理经验,形成了内容丰富的廉政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我国反腐倡廉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①

《鉴史问廉》的立意,正是借鉴弘扬传统廉政文化的宝贵遗产,为今天的廉政建设提供历史经验和智慧。《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以“廉政”为核心,每集突出一个主题,分别为《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从不同角度展开叙事和论述,构成一个丰富完整的逻辑体系。通过这部片子,人们能够较为全面、系统、具体、深入地认识历史上的廉政文化资源。

《鉴史问廉》注重发掘历史上廉政文化的精华内容,包括反腐倡廉思想、廉政制度措施、反腐倡廉历史、清官廉吏故事等。如第七集《制度之重》,集中介绍了历史上的选官、考核、监察、御史、巡视、谏官、回避等制度。这些制度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

收稿日期:2015-02-10

作者简介:陈璐,女,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思想政治教研室主任(郑州450001)。

用,有些今天仍在沿用。例如,党的巡视制度就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产物。近年来党的巡视工作不断加强,被称作“反腐利剑”,很多官员贪腐线索都是通过巡视发现的。历史上,巡按御史被百姓视为清正廉明而又权力极大的官员,在民间传统戏曲和小说中,巡按御史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八府巡按”。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央巡视组的工作时,就数次引用“八府巡按”的民间传统叫法,要求他们当好“钦差大臣”,善于发现问题,形成震慑。②

吏治腐败导致政权灭亡,这是历史留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虽然王朝的交替性兴衰,以至每一个王朝灭亡的具体原因至今仍是复杂的历史问题,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看到其中的普遍规律,即腐败而导致灭亡。”③《鉴史问廉》的创作者对这一历史规律有着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在片中予以突出强调。纪录片将《兴衰之思》作为第一集,开篇就谈廉政与政权兴衰的关系,在回顾了西晋、唐、宋等朝代的兴衰历史后,得出这样的结论:“面对盛世与乱世的更替、王朝的崛起与灭亡,解读历史,或许有各种答案。但是,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

《鉴史问廉》还总结出一个规律:腐败并不是一个政权濒临灭亡时才会出现的现象,很多朝代的前期、中期,包括汉、唐、宋、清等朝的鼎盛时期,都出现过腐败甚至是严重腐败,例如唐代开元盛世时出现了李林甫这样的大贪官,但这些朝代都延续了数百年。这一历史现象告诉我们,管不住腐败,任其泛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稳固而昌盛。因此,出现腐败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视问题的严重性,坚决刹住腐败蔓延势头,同时坚持标本兼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们党只要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就能够遏制腐败现象蔓延,领导国家持续健康向前发展。

二、重视廉政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都高度重视道德建设特别是为政者的道德建设……形成和留下了大量这方面的思想遗产,虽然这里面有封建社会的糟粕,但很多观点至今仍然富有启发意义。”④《鉴史问廉》对廉政教育非常重视,着力发掘、梳理优秀的传统思想道德文化,使之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廉政教育的有益资源。

纪录片第四集《道德之择》,集中讲述历史上的官德及廉政教育问题。片头中说:“千百年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维’,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而为政以德,是古人安邦治国的准则。”“在漫长的历史中,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以及清慎勤这些被称为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历朝历代视为官德的重要内容。”《鉴史问廉》中,关于廉洁的故事俯拾皆是,如东汉杨震以“四知”却赠金、南阳太守羊续悬鱼拒贿,北宋包拯任职端州“不持一砚归”,明代于谦“两袖清风”,清代于成龙被称“于青菜”、张伯行“一清二白”,等等。千百年来,这些故事一直在政界和民间广为传颂,诠释着官员为政之德的内涵。这些官员富有责任担当的精神和清正勤勉的操守无不为后人津津乐道,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谦谦君子之风,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在廉政教育方面,古代统治者普遍重视褒扬清官廉吏,为官员树立典范,使其见贤思齐。《鉴史问廉》里介绍有魏徵、包拯、于谦、于成龙等清官受到皇帝表彰的故事。如第四集《道德之择》里描述了康熙皇帝两次褒扬于成龙之事:一是于成龙任直隶巡抚时,康熙帝即召见过他,作诗表扬,称之为“今时清官第一”;二是于成龙逝世后,康熙帝又破例为他亲笔撰写碑文,表彰他为政清廉,劝勉官员们以他为榜样。

古代还非常重视警句、箴言在廉政教育中的作用。《鉴史问廉》中介绍了北宋以来官署里常见的十六字《戒石铭》(即“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的来历,以及朱元璋题写三字官箴“清慎勤”的故事,发人深思。对于一些清官廉吏关于廉政的名作,如宋代包拯的《书端州郡斋壁》、吕本中的《官箴》、元代张养浩的《为政忠告》、清代孙嘉淦的《居官八约》、张伯行的《却赠檄文》等,纪录片也都作了介绍,很有启发意义。

家训也是古代廉政教育的重要形式,对于官员家族成员保持清正廉洁的道德操守具有较高的约束力。《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里讲到,清官包拯临终前立下遗嘱:“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在这条家训影响下,包拯的儿孙都成为清廉贤明、享誉一方的好官。司马光是历史上官员管好子女和身边人的典范,第四集《道德之择》中详细讲述了他作《训俭示康》,告诫儿子司马康节俭廉洁的故事。

《黄帝内经》上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刺法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这两句话常被用来比喻思想道德修养对抵制外部不良影响的意义。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廉政建设中,思想道德教育大而无当,而且诉诸官员的道德自律,是空对空,严刑峻法、惩腐肃贪才是实打实。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坚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高压反腐取得明显成效。这似乎佐证了上述观点,有些人因此对廉政教育的作用产生怀疑。通过《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在廉政建设中的治本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法是他律,德是自律,自律和他律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反腐倡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但从思想道德抓起具有基础性作用。”⑤

当然,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不能过于狭隘,惩治腐败的目的之一也是警示教育。铁腕反腐肃贪,既是惩治贪腐官员,也是为了形成震慑和警示,通过惩处一个来达到教育一片的目的。《鉴史问廉》中有不少故事,说明了惩处和教育的这种关系。朱元璋强力惩治贪腐,使明初吏治清廉的风气持续了一百多年,明初60年廉吏有一百多人,占整个明朝廉吏的5/6。清代史学家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评价明初吏治:“几有两汉之遗风,且驾唐宋之上。”

三、把广大民众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

廉政文化,是指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知识、思想、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不同于廉政教育主要是针对各级各类官员,廉政文化是面向社会各个阶层群体的,无论是最高执政者、各类大小官员,还是普通群众,都受到它的影响。因此,应把广大民众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

把广大民众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并不是要否定清官廉吏的重要性。在中国传统社会,“廉政”往往与“清官”紧密联系在一起,民众有着浓厚的“清官情结”,形成了独特的“清官文化”。清官文化,亦称青天文化,是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核心内容,因为“青天”“清官”是标本意义上的官员形象,体现了官德的本质,不仅是官员的楷模,也是百姓的希望。老百姓对清官廉吏的歌颂和崇拜,表达了他们对清廉政治的热切期盼。清官文化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反映了一种正确的为官价值标准。清官文化教育可以引导官员廉洁奉公,对贪腐官员形成强大的舆论和道德压力。纪录片第二集《清官之念》,详细讲述了历史上的“青天文化”。第三集《清浊之辨》,用“清”与“浊”两种标准来衡量、评价官员,宣扬廉洁光荣、贪腐可耻的理念,包拯、海瑞这样的清官受到褒扬尊崇,严嵩、和珅等贪官受到痛恨鞭挞,是非清楚,爱憎分明。

清官文化与法治精神也并不矛盾。法治强调法律制度的作用,清官文化重视执法者的素质,二者并非相互对立、水火不容,而是相辅相成。“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再好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也要靠执行者的正确实施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是一纸空文,因此官员的素质决定着法治效果。从《鉴史问廉》讲述的众多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清官都是秉公刚正以执法,是法治的维护者;贪官则是徇私贪赃而枉法,是法治的破坏者。例如东汉洛阳令董宣不畏权贵,依法处死长公主的家奴,光武帝命人强按其头向长公主叩头认错,他双手撑地终不肯俯首,捍卫了法律的权威和执法者的尊严。而在《窦娥冤》故事中,窦娥的冤屈就在于孤苦无依,遭受无辜陷害,又被受贿贪官判处死刑。由此可见,清官是法治的保驾护航者,实现公正法治有赖于官员清廉。

在任何社会里,官员与民众相比总是少数,官员也并非与民众相隔离,而是生活在他们当中,广大民众构成了官员为官的社会生态环境,二者之间相互影响。一方面,官风影响着民风;另一方面,在全社会涵养廉政文化,可以提高民众的觉悟和素质,使他们积极对官吏进行监督,对贪赃枉法行为检举揭发,从而维护自身权益,促使官吏清廉。《鉴史问廉》第六集《律令之矩》中,朱元璋向天下颁布《大诰》就是典型例子。《大诰》大部分条目都是约束和治理官员的,它赋予百姓监督官员的权利,一旦百姓发现地方官有贪污害民等犯罪行为,可手持《大诰》将他们直接押送京城交由皇帝审理,任何人不得阻拦。这一制度对官吏的震慑约束作用可想而知。

民众廉政文化素质的提高,不仅能维护个人权益,还能维护社会正义政治清明。《鉴史问廉》第三集《清浊之辨》中,讲述了明朝天启年间苏州市民发动暴动,保护清正的苏州知府周顺昌,反抗贪腐丑恶的阉党集团的故事。明代文学家张溥写了《五人墓碑记》一文,颂扬率众暴动而被杀的五名义士,发出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强烈感慨。到了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将这一思想进一步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励着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强盛而不懈努力。

《清浊之辨》片尾中这样论述:“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这段话,使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毛泽东1945年在延安与黄炎培“窑洞对”中讲的警句:“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廉政文化建设,确实关系着民族的前途命运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四、丰富廉政文化传播的有效形式

廉政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人们的价值认同,这不仅需要理性的力量,也需要情感的力量。在这方面,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具有独特优势,它能够扩大廉政文化的覆盖面,并且有效提高其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鉴史问廉》采用电视纪录片的形式,在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颇下功夫,且多有创新,使纪录片既悦目悦耳,又入脑入心,在有效传播廉政文化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

《鉴史问廉》内容丰富,包含了历史上的反腐倡廉思想、清官廉吏事迹、廉政制度措施、吏治历史故事等,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方方面面。纪录片中既有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清官事迹、文艺作品,也吸收了许多新的学术研究成果,还有不少史料是首次面向大众。例如前面提到的《大诰》,朱元璋时期要求每户一本,家传人诵,建文帝继位后废止此律,民间亦不再家传,到清代修《明史》时,《大诰》已成罕见奇书,修史者也未得见,故而对之叙述多有谬误。《鉴史问廉》中展示了此书的真本,使今天普通观众可以一睹其真容。

作为面向大众的电视纪录片,《鉴史问廉》不能用学术作品的方式来传达内容,但纪录片在这方面并没有降低标准,而是力求严谨准确。为了保证纪录片的专业水准,创作者采访了卜宪群、二月河等近50名专家学者,查阅《尚书》《春秋》、“二十四史”等古代史籍,考证《贞观政要》《大诰》等专门古籍,并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等搜集拍摄了大量古籍善本,对片中涉及的大量历史事件和人物,一一追根溯源,查实考证。扎实的史料考证,严谨的观点论证,使得纪录片内容厚重,严谨可信,能够经得起专业推敲。

《鉴史问廉》在表现形式与手段方面,也有很多值得称道之处。一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该片以故事化的讲述来结构全片,同时穿插有评论说理、专家解说、文物文献展示,以及戏剧和影视资料、情景再现等。各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交错有致,使观众喜闻乐见,从中获得丰富的信息、知识、美感和思想。二是“鉴”与“问”有机结合。“鉴史”是手段,“问廉”是目的。叙述历史娓娓道来,语言生动,但不是说书先生那样演义逗乐;阐述道理要言不烦,深入浅出,避免了学术论证的枯燥艰深,既饶有兴味,又发人深思。三是历史与现实相对接。《鉴史问廉》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但创作者善于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如同长短镜头,时而伸向历史深处,时而拉回到现代。例如第一集《兴衰之思》的片头,从当代开封一段城墙考古,说到古都开封的“城摞城”景观,用它来借指朝代更替,引发对政权兴衰背后原因的思考,把深沉的历史感和鲜活的现实感很好地结合起来。讲述当代部分,既有历史建筑、古城新貌,如河南内乡县衙以及多个历史文化名城街景,也有当代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如开封市民祭拜包拯、豫剧《七品芝麻官》演出等,时代气息鲜明。

在当前浮躁喧嚣的环境中,《鉴史问廉》的创作者怀着深沉的历史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深入挖掘传统廉政文化资源,在历史和文明的大视野下表现廉政文化,思考廉政在社会发展和文明演进中的作用,不仅有效地传播了廉政文化,而且为电视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

注释

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90页。②④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107—114、139、140页。③卜宪群:《继承弘扬我国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光明日报》2013年5月23日。

责任编辑:绿叶中州学刊2015年第2期论休闲中的人际交往及其伦理构建2015年2月中 州 学 刊Feb.,2015

第2期(总第218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No.2

作者: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