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论文

2022-04-24

【摘要】基层路线理论的实质是群众,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是“人”。文章主要对基层路线的内涵、基层路线理论的实质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基层路线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层路线理论在现今的发展研究思考、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基层路线理论对策研究等进行论述,探究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基层路线理论与实践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论文 篇1:

高等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今天,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尽管由规模发展到提高质量会遇到许多障碍,但只有科学的办学定位,处理好规模与质量、改革与稳定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才能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服务于社会经济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一、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领会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当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新时期,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思想理论精髓是更好地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总是处于优先发展地位,我国教育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育均衡,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从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进入快车道,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扩张,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落实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才能持续充满生机和活力。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高等教育改革而蓬勃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融合,肩负着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大量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的重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产业均衡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把握以下几点内涵:

(一)高等职业教育要大发展

这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必由之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迅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006—2010年是稳定发展期,2010后将进入调整期。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时序轨迹看,它是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应需而生、按需发展的。以江苏省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例,改革开放后,江苏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迫切需要大批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需求,1980年江苏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地方性职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开启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江苏率先进行经济转型,逐步把长江三角洲建设成“全球制造中心”,并明确了重点发展的产业和产业带,这就给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由此迅猛发展。进入21世纪,江苏又吹响了率先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到2006年,江苏共有高等职业院校75所,在校生63万人,形成了一个以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为主体,其他院校广泛参与,三年制高职、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相衔接,布局相对合理,结构日趋优化,具有江苏特色和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1]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高等教育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交相辉映,高等教育内部改革发展的需求和经济社会的外部需求复合作用催生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持续的发展空间。

(二)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人的全面提高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任务是培养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高技能型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真正改变传统教育的“以书为本”、“以教为本”,具体地说:

第一,以学生为本。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核心功能,教学、科研、基地生产、校园文化建设、后勤服务等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来进行,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一切服务学生。“以学生为本”关键是营造学生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举办一些能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训以及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等,从而培养出合格的受社会欢迎的人才。这不但完成了教育的使命,同时也体现了为学生家庭谋利益的教育服务理念。

第二,以教师为本。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特别强调“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但由于观念更新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再加上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带来的规模扩张使得教师疲于应付课堂教学,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双师型”更多地成为应付各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估的指标追求,而未真正落到实处。

(三)高等职业教育要转入以专业结构调整、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发展期

科学发展观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走质量优先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以超常规的速度在发展,目前,从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已名副其实地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到2006年,全国高等院校1909所,其中高职院校1173所,占61%,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1738万,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825万,占47.5%;江苏省高等院校119所,其中高职院校75所,占63%,高校在校生人数124万,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63万,占51%)。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还处在刚起步的成长期或脆弱和稚嫩的不成熟期,人才培养定位还不够准确,课程体系还不完善,教学条件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教学手段未达到现代化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办学质量还不能得到根本保证。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基本完成数量扩张的发展任务下,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式发展为主的道路,坚持“稳定、巩固、深化、提高”的指导思想,即:坚持质量优先,同时兼顾数量和效益;坚持特色办学,进行结构调整;培植示范专业,形成品牌优势;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机制,激发办学活力和提高办学效益。[2]

二、高等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障碍

近几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使高等职业院校受益匪浅,规模扩大、新校区崛起、基本建设投入增加、收入成倍增长。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家长也有很大的收获。社会充满了继续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的惯性

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在寻求强强联合、提升竞争力的发展之路[3],这种思维从普通高等教育逐渐渗透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高等职业院校领导的思想上追求大而全的发展目标在短期内很难转变,仍会继续要求增加招生指标、开设新专业,使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呈现惯性的增长。

(二)制度缺陷使得教育竞争压力需要一定的数量来化解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虽然竞争的落脚点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但足够的教育投入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而教育的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办学需要,因此,扩大教学规模和数量则可增加学校的收入,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正是依靠收费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和教学设备投入,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另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行的旨在强化内涵建设的办学水平评估,其评价体系中许多都是刚性的数量指标,而教育管理中柔性指标评价的弹性较大,有的甚至可以用技术手段和人为因素从根本上改变。因此,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盲目追求教育数量型的倾向。

(三)个体教育利益的考量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教育的规模效益充分显现,现在,学校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社会地位都处在一个社会高位,高等职业院校也不例外。尽管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质量是数量的保证,但质量的影响是长期的,提高质量的投入是巨大的,而且质量能否提高具有许多不可控制因素;数量的效益是立竿见影的,而且是短期的,再过几年,生源迅速下降,保证现有办学规模将非常困难,因此,抓住眼前机遇,再扩招3年左右是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出于个体教育利益的考量而作出的战略选择,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无疑会遇到许多障碍。

三、高等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眼点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高等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眼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切实找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

科学发展观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明确自身的任务,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坚持走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办学之路,既不能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低层次延伸,又不能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延长。

第一,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整体定位,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4]目前,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是培养技术型人才,一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前者重技术,后者重能力。[5]除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外,教育类型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游离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既要作为高等教育来办,又必须坚持职业教育特色,很难两者兼顾,定位的模糊从招生制度上可见一斑,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是高考中没有被本科院校录取的考生,制度的设计实际上又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低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来看待。

第二,要明确各类型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定位。职业教育要求紧贴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同行业的高等职业院校和不同区域的高等职业院校应有各自的办学定位,办出自身的特色,服务于不同产业和不同区域。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具有趋同性,无论是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基地建设、管理体制都很相似。农业类、工业类、服务类等不同院校对其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各自的行业特色,必须寻求各自的办学特色,“长三角”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和西部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应该具有地域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百花齐放,满足经济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二)用科学发展观处理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质量、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规模与质量、改革与稳定是相辅相成的,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应该继续保持持续的适度规模的增长。为了正确引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整体办学质量,国家正在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到2010年将建成100所国内一流水平的高职院校,优先在化工、建筑、护理、纺织服装、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10个专业领域,加快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在稳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下,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教学模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激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三)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实现资源共享

第一,校企合作办学,走产学结合之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企业人员担当实践指导教师,教师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训。通过校企合作,不但为企业提供了专业对口的人才,而且利用了企业的资源,实现了校企“双赢”。第二,组建职教集团,走集团化办学之路。高等职业院校联合企业、高等院校、同类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等,组成具有本行业特色的职教集团,通过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发挥学校的办学效益。[5]江苏省从2002年以来,先后组建了以高职院校为龙头的江苏商贸职教集团、江苏农林职教集团、江苏建筑职教集团、江苏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1]第三,高职院校区域集成,形成高等职教园区,促进高等职教园区内各高职院校间资源共享、专业相互配合、课程开放、学生自由选择学习项目,并形成强大的服务地方经济的教学和科研队伍。江苏省常州大学城是全国首家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著特色的大学城,汇聚了6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高等学校,大学城已基本全方位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形成了强大的高等职业教育效应。

高等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理性的思维、高度的教育责任、务实的办学态度,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并将它作为指导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的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1]华中文.走向现代化的江苏高等职业教育[EB/OL].(20050601)[20060209].http://www.JSxinhuanet.com.

[2]孙兰芝.科学发展观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5):6670.

[3]朱九思,王怀宇.高等教育与科学发展观[J].高等教育研究,2007(8):15.

[4]刘润忠.科学发展观与高等职业教育[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13.

[5]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60914(03).

(责任编辑古东)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rinciple 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YIN Hanxue, TAI Peipei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Jurong 212400,China)

Key words:scientific development principl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unning principle of college

作者:尹汉学 邰沛沛

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论文 篇2: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基层路线理论与实践

【摘要】基层路线理论的实质是群众,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是“人”。文章主要对基层路线的内涵、基层路线理论的实质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基层路线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层路线理论在现今的发展研究思考、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基层路线理论对策研究等进行论述,探究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基层路线理论与实践问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基层路线 理论 实践

2012年11月在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期下我们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在2013年4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2013年下半年起,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一年左右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以群众为基础,开展深入民众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深化“六位一体”的总布局的需求,是增进党的领导和建设,密切联系党和群众、干部和普通民众的关系,进而巩固我们党执政地位等多方面的要求,更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强保证。本文主要从基层路线的内涵、基层路线理论的实质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基层路线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层路线理论在现今的发展研究思考、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基层路线理论对策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探究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基层路线理论与实践问题。

基层路线的内涵

基层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用以解决党同群众关系、干部同群众矛盾的准则,同时也是我们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值得千秋后代深入学习的传家宝。基层群众路线要求我们全体党员坚持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工作准则。在现今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背景下,党中央号召各级党委和组织全面深入推进基层路线理论实践的相关活动,我们就必须先把握好基层路线深刻内涵。其主要表现在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坚持务实的作风、坚持清廉的形象等方面。

坚持执政为民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被写入党章,我们的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其成立九十余年中,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抗战胜利,人民解放,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同时我们也进行改革开放,在全面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迈出一步一步坚定的步伐。我们依据基本国情,建设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党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带领民众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跨越式发展,其根本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这项根本宗旨使我们党受到了民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要坚持走基层路线,落实为民、惠民、靠民的要求,尊重群众意愿,回应群众关切,认真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让群众出行、购物更方便,医疗、教育条件更优越,居住环境更优美。同时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在求实效上下功夫,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为民的理念是我们党取胜的法宝,坚持和谐的干群关系是我们保障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和方法。在新时期,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等发展理念,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持务实的作风。务实为民的工作作风是我党的传统和工作态度。在全国开展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群众的事情放在心上,解决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坚持为民的理念,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也正是因为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都受到了民众的拥护和爱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就曾在中央会议上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坚持“干事情”的工作作风。在新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也说空谈只能误国,而实干才能兴邦。我们一代代共产党人正是如此始终坚持务实求真的工作作风和态度,克服四风,真抓实干。

坚持清廉的形象。中国共产党建立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这也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一代代共产党人廉洁奉公的形象给群众带来了更多的感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思想的混入,最近这些年我们少数的党员干部形成了奢靡之风。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基层实际工作难度较大,矛盾和焦点多发于基层之中。基层路线的实践活动也要求我们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我们要以基层路线为契机,开展清廉廉政建设,树立正确的共产党人形象。

基层路线理论的实质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

在我们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走群众路线,在实际生活中指导人民,带领和组织人民,同时我们也要相信人民的力量和眼光,并做到以服务于群众为根本目的,进而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我们开展基层路线就是为更好服务于民众,要做到群众利益不可侵犯,以民众的利益为根本,这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的要求是相一致的。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其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在我们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们的科学发展观和基层路线都是为了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现代化、实现富裕,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科学发展观和基层路线的理论依据是一样的,都着重在“人”,始终以人民为根本,做到人民群众事情无小事、人民冷暖挂心间。我们也要看到科学发展观和基层路线二者基本内容是一致的。坚持以马列主义中国化为我们解决和处理现实问题的根本原则,科学发展观就是我们在复杂社会问题背景下找到的有效办法;基层路线依靠群众,更是我们在面对复杂多样的基层问题时候切实可行的有益举措。科学发展观和基层路线,从根本意义上来说都是在维护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以群众的利益作为评判标准。

基层路线理论的实质是群众,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求是“人”,二者是相统一的。

基层路线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基层路线理论在现今的实施大体上是稳定发展的,但是面对复杂多样的现实问题,我们仍有多样的问题需要去解决和探索。我们应注意到基层路线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至关重要。基层路线理论在实践过程中主要有“四风”情况严重,存在关门主义、主观主义等问题。

“四风”情况严重。只注重表面工作,而不脚踏实地工作,上级来了大搞表面文章,群众有意见只是表面解决而不深入研究问题原因,贪图虚无缥缈的名头,一切都搞形式,迎来送往、瞒上欺下等的形式主义在目前的机关单位中也不无存在。少数领导干部没有责任心,对待民众要求办的事情置之不理或效率低下。贪图享乐,不肯吃苦,到基层调研也要求豪华接待条件,安于现状,追名逐利,没有创新意识和心态等的享乐主义也很严重。机关等生活办公条件好了,但是在很多方面极度奢华,严重奢侈浪费,部分领导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够,一顿公务餐吃掉普通家庭半年的生活费等的奢靡之风也很盛行。大搞形式、官僚做派、贪图享乐、豪华奢靡等四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在部分领导干部中很盛行,造成严重的脱离人民群众,使得基层路线理论不能得到贯彻实施,影响党和干部的形象。

存在关门主义、主观主义等。在我们国家的现有政策制度中,普通民众的利益表达没有更好地进行制度流程化。社会各阶层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普通民众也没有经过系统的法律培训,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识,所以在民众的利益受到侵犯时,大多数都诉求于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而相关部门推诿责任,让原本非常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难解。民众的合理诉求没有得到保障和诉求,就造成了民众的越级上访、非法上访等多种行为。上述情况的存在也是部分领导干部关门主义盛行的集中体现,关闭了原本为民众开放的大门,把群众隔在门外,自己在屋内享乐。领导干部关闭的不只是有形的门,更是关闭了对民众负责的门。

现有的机关主观主义一方面表现为命令主义,另一方面表现在尾巴主义之上。把不切合实际发展的东西以行政手段强加到民众头上,不听从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命令手段将超出实际的东西强加于民众之上,主观色彩严重,代替相关制度措施进行安排命令。此项的命令主义使得民众承受不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严重影响党员干部和民众的关系。尾巴主义也是偏离党的基层路线理论。领导干部在相关的政策措施方面没有跟上相应步伐,造成脱离了实际情况,而民众相应觉悟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和深度,领导干部不是社会建设的领导和促进者,而落在了后面,成了民众的尾巴。

关门主义、主观主义是对于民众的不负责任,更是违背科学发展观念的,背离了领导干部应有之义,脱离党的基层路线,值得我们警惕。

基层路线理论在现今的发展研究思考

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实践和研究基层路线理论,我们看到,现今的社会中有比较严重的官本位色彩,部分党员领导以自己的独断专行代替相关部门的调查研究,下属也唯领导是从,败坏党的形象和作风。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四风”盛行、关门主义及主观主义等的存在是有一定的国家和社会层面的原因。要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注重工作方式、实现基层路线理论的根本目的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思考。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在现今社会,我们坚持将人民作为施政和制度安排实践的根本举措,是党将人民放在至上的体现。我们将基层路线理论付诸实践,首先要厘清是为人服务还是人为我服务的辩证问题。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我们也一直在建立服务型的政府,党的性质和宗旨告诉我们人民是我们国家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基层路线理论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事情的根本,这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和工作的前提。科学发展观就是强调人是核心,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地位,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进行基层路线理论研究和探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才更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民众的诉求。

注重工作方式,实现基层路线理论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是多民族融合的国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不同,同时人与人个性化的发展也不同,要实现社会层面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党员领导就要注意工作方式,对待不同事情、不同的人要在相关法律法规为准绳的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同时我们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人民。我们进行基层路线理论研究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面对复杂多样的民众问题,踏踏实实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以民众作为发展的根本,构建相应的制度措施,维护和保障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基层路线理论对策研究

一切以群众为核心,依靠并发展广大群众的力量和智慧,我们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群众就是我们的根本。维护和保障民众的切身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宗旨。科学发展观回答了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发展问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从此意义来说,以人为本是党的基层路线的集中体现。我们坚持和发展走基层路线,依赖于民众,所有的发展和成就都是为了更深层次地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此也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在更好实施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基层路线理论,我们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我们要将工作的出发以及落脚点都放在人民的切身利益上。人是一切之本,我们保障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是突破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国家富强文明的根本。同时,我们要看到,科学发展观也是坚持“人”至上的。

在现今社会中,社会财富创造者是广大工厂工人、农耕劳作农民和知识文化分子等,其有社会分工在内的所有劳动者。一个国家或者社会有竞争力就在于所有社会分工劳动者。科学发展观内在核心中的人本理念,是所有工作的根本落脚点,是人们实现自己理想信念和社会价值的根本体现。我们始终要以广大群众的事情作为我们的首要事情,尊重和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劳动创造力。

坚持以群众切身需求为起点,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不断缓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问题,把所有群众的切身需求放在第一位;要在保障最广大人民的需求基础上,缓解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矛盾,社会的发展有时候不可能兼顾所有方的利益,必然会触动利益的蛋糕,我们要敢于深入改革的深水区,突破利益的藩篱,同时兼顾和统筹地区和相关部门的和谐发展,建设稳定和谐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的共同富裕。社会分工不同,城乡资源不均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城乡发展不相协调的情况仍然存在,我们要兼顾社会的最基本公平,保障人们的基本权益,使人民群众的权利和义务都能够得到保障和维护。我们要坚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维护社会发展稳定和谐的根本举措,我们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等,关心人民群众的冷暖。

我们要将科学发展观实践化,理解广大民众,知晓他们的期盼和心愿,听取民众的声音,以民众现实需求当成我们贯彻实施科学发展的着力点。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调研,采集最基本数据,关心和维护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之所向。关心人民,同时我们也要看人民的“脸色”做事情,为民解忧解愁。我们注意到民众若有意见的,就是我们需要加倍努力解决的方面,真正建设服务型政府。

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从建党之日起,我们就看到了民众的力量,正是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才取得了现今的成就。面对复杂多样的基层现状,我们要切实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以人为本,保护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还应做到,建立系统有效的法律法规,解决现实矛盾问题;让民众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到决策中来,实现更大程度上的公正正义;通过新媒体融合等多种方式,创新政策宣传和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构建基层工作的新格局。我们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组织好最广大人民,尊重并依靠最广大人民,实事求是,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使民众诉求得到申诉、利益得到保障,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作者单位:集宁师范学院思政教学部)

责编/许国荣(实习)

作者:吴红杏

科学发展观理论与实践论文 篇3: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坚持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形成了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予以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以人为本 当代价值

作者简介: 段芷薇,女,1986年生,湖南省怀化市人,硕士研究生。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历史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服务于人民的发展,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人民观。所谓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方法分析和认识人民,由此而形成的对人民的总的观点和态度。①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是社会的人、是现实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因此,在这里的“人”是处于一定现实中的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第二,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创造者。有什么样的劳动者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力,而劳动者又是由占人口多数的劳动群众来担当的。由此唯物史观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第三,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命题,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③其意鲜明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二)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发展

首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在毛泽东的政治视野里,人民的地位尤为重要,他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④

其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奋斗历程中,丰富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⑤邓小平共同富裕的思想充分反映出他站在人民的立场、心系人民的利益。

第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深化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江泽民曾说:“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从而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在当代的升华

(一)以人为本思想概述

中国自古就有“以人为本”的观念和说法。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观念主要体现在民本思想上。“民本”一词来源于《伪古尚文书》:“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⑦但这里的“民”是相对于君而言的,即被统治者。从根本上说,这种思想是维护封建阶级统治出发的。

在西方,古希腊政治家伯里克利认为人是第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也曾指出:“放弃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放弃人的权利,甚至于放弃自己的义务。”但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思想侧重个人价值的实现,把人看成是超越历史、超越阶级的人,因而是一种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唯心史观。

虽然,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以及西方的人本思想,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这些观点都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提出和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思想资源。

(二)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重要意义。这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

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第一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整个发展的理念和发展的框架由过去注重“物”的增长转向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指出的那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⑧这表明了我们党尊重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在当代的全新升华。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本原理和精髓理念,坚持和发展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人本思想,并在当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

三、以人为本思想的当代现实价值

(一)凸显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把人的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本源和核心,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特征和本质要求。我们在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本质和核心。

(二)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在我国的政治生活实践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这在客观上必然要求健全民主制度。通过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来弘扬人民群众的政治主体地位。因此,怀抱“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正是我们建设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最可靠的保障。

(三)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决定了必须把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才会不断丰富和多元化。

毋庸置疑,我们党正是因着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从而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得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朝一日终能成为现实。

注释:

① 焦玉海,《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载《锡林郭勒日报》,2009年12月18日。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

⑤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⑥ 《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0页。

⑦ 徐亚文,《“以人为本”的法哲学解读》,载《中国法学》,2004(4)。

⑧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作者:段芷薇

上一篇:实验气体定点采购管理论文下一篇:中小广告企业内部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