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健全人格教案

2022-07-11

教案是教师组织教学必备的教学文件,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更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保障。以下是小编收藏的《培养健全人格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培养健全人格教案

健全人格的培养

现代意识中人的意义的崛起促使人们对教育价值观进行深刻的反思。人们通过对人类发展的历史性分析并对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的横向对比研究认识到,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实现人格的成长。教育正在由单一的社会发展功能向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功能相结合转型。基于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对人的本质和意义的认识,培养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成为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

一、人格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及其成因

人格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具体的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兴趣、爱好、信念、性格、气质、能力等。这里,我们把人格作为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它是个体的人所应具有的几种基本要素。个性的发展是人格发展的体现。然而现实社会中仍存在着个性扭曲的状况:一方面是个性的压抑状态;另一方面是个性的放纵现象。这两个特征实际是个性不平衡状态在不同或同一个体人格内部的两种极端表现,并且导致人格的分裂、紧张和不协调:情感上的极端封闭、淡漠或放纵;智能与道德的分离;创新意识的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个人主义的滋生与泛滥;等等。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

是多方面的。

(一)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形成的大一统思想对人的控制和影响是很严重的。在强权之下,人们往往“安于现状”“自我压抑”“与集体保持一致”,进而形成中庸之道、知足常乐、无为、依赖、求稳、从众等心理趋向。在个性受到抑制的情况下,个人内在丰富潜

能不可能充分释放。

(二)在当前开放的社会中,一些人由在原来封闭的、压抑的环境中对自由的渴望转向对自由选择思想的盲目接受,促动了个体的自我膨胀,形成以我为核心、一切为了我、我就是一切的极端自私的个人主义。而这种个人主义与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些人的一盘散沙式的个人主义的结合,则导致人格分裂现象的发生。

(三)人的需要结构包括物质需要、秩序需要和意义需要三种。它们的平衡发展是人格完善的保证。由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物质的匮乏,人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欲的急剧膨胀,且又存在着对秩序的需求与秩序的不健全之间的矛盾,社会保障功能不稳定,以致于出现不正当竞争和对利益的不正当追求。另外,西方人学由传统的理性主义走向现代人本主义,对感情、自然性的极端强调导致一些人感性欲望压倒理性精神、自然本能压倒社会责任现象的产生。目前社会对多样性、变化性、不可重复性的强调也促动了中国人思想行为从单一僵化到多样化的巨大转变。但其负面影响是,许多人不再相信有什么统一的价值标准、伦理原则,不再追求统一的思想和永恒的目标。这几种因素共同造成一些人只关注物质生活享受,一味追求金钱和感官刺激,从而形成“物化人格”。

(四)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带来丰裕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危机”。高度的工业化使多数人成为机器的奴隶。人的自我意识及精神意义成为冗余。伴随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的是人性异化的日益加剧。可见,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培养人的健全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二、健全人格的内涵与培养

现代社会中出现的人格发展不平衡现象给教育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同时也使人认识到人格培养作为教育目标的必要性。人格内部各个因素内在的、和谐的统一构成一个完善的人格。它包括体质、智力、情意(情感意志)及道德四个要素。人的发展实质上是构成健全人格内部诸要素充分而和谐发展的整合过程。

体质即身体素质。这是人的生命和人格的物质载体。个体人格在体质方面的完善表现于人对健康体魄和运动技能的不断追求、发展过程。同时,健康的体质也有益于其它人格品质的增强。我国中小学曾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体育。在升学指挥棒的诱导下,本来就少的体育课被作为“副课”而敷衍过去。从更广的范围来看,我国现阶段城镇体育运动场所在数量、面积上与国外相比皆偏少,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农村的情况更严重。民族体质是国民素质和综合国力的体现,人格的健全发展需要以健康的体质为依托。发展体育运动不只是对少数运动员的培育,而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体质的培养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健康保健和运动知识的传播;运动技能的训练;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学校教育对此担负着基础性的责任。这是当代教育对个体体质发展的真正要求。

智力即认知能力。它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六种基本因素组成的整体综合能力,它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其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而创造力则来源于人的好奇心、想象力以及对事物的换位思维、求异思维能力。美国心理学家B.S.布鲁姆在他的《认知领域分类学》中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六个层次: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并把从理解到评价的五个层次归为一类,称为理智的能力和技能。他认为,理智和智能是借助知识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知识也只有上升到人格的一部分,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时才有意义。知识的简单组合并不需要较高智力,而重新建构知识,则需要高度的智力。这种智力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它是智力内部各要素协调发展的结果,也是智力发展的最高表现。因此,发展人的思维能力,培养智力是人格完善和成功的基本保证。

另外,当前社会对人的智力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和多样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这就要求每个人都应具有高度的应变能力。而应变能力本质上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创新意识是一种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以求改变自己和改变环境的心理取向。它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在培养人的创新意识方面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个性的发展问题;个性发展是人性解放的过程。“个性的多元化,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造和革新的保证。”可以说,个性的充分、自由的发展是创新的前提。二是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统一问题。它们是认知能力发展的三个层次。从学生的“学会学习”到“学会创造”贯穿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学生发展本位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而“知识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则过分强调基础性学力,注重知识积累和记忆考核。因此,从“记忆模仿”走向“思考创造”仍是我国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

和艰巨任务。

情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情意指情感和意志,它是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狭义的情意指情绪,属心理意向活动范畴,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因素。通过对各种成功者的长期研究,人们发现智力并不是决定人成功的惟一因素:情感和意志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丹尼尔·葛尔曼出版《情感智商》一书,提出情商(EQ)的重要性绝不逊于智商(IQ),人的情感智商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了解自我的情绪状态;恰当地管理自身情绪;善于进行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之后,一部分心理学者又提出一个新的概念:逆境商数(Adversity Quotient),指人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境的心理能力。其核心是意志力。笔者认为,情感和意志是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各个层面的关键性品质要素。尽管将情感和意志作为“商数”的提法欠妥,但情商的提出者强调情感的丰富与和谐发展,逆境商数的提出者则强调意志力的作用,两者作为非智力因素却为人格的完善所必备。一个人格高度完善的人应具备健康的情感。它一方面表现在具有丰富的情感并能稳定地展示:情感体验保持开放的姿态,有生活的激情和热爱,对美的追求、对丑的憎恶、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激励精神,等等;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所追求目标的执著力和身处逆境时的意志力:具有情感自我控制力和更大的内部适应性、选择和改变能力,善于克制;把生活看成是愉快的探险,尽管也遇到常人所遇到的挫折和失望,但仍能感受到激动、希望、爱和同情,从而很快恢复对生活的信心。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更为重要。当代教育旨在发展学生人格内部的各种创造性潜能,而“个体创造潜能的释放需要对经验的开放,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对概念处延的灵活性,对评价的内源性;需要坚持某一认定方面的意志力。”因此,只有将智能培养与情意品质的培养统一

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性。

道德是保障社会顺利发展或社会秩序的润滑剂。道德的核心可以归结为责任感。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是我国社会主

义道德思想的集中体现。

当代社会对科技的功利性追求导致人格内部智能与道德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现代人被“物化”了,落入商品拜物教的泥潭中,有识之士发出了“人不见了”的疾呼。这种“人品人格的失落”现象实质上是由于现代社会教育把人作为生产工具,而未把“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而造成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人向善,也能助纣为虐。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批评传统的科技教育是忘记了“教育的另一半”。在我国,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一味追求物质利益,忽视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一些领域道德失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这为

我国当前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当注重科技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即智能培养、个性发展和人格陶冶的统一,科学真理与价值选择教育的统一,使我国教育走向和谐的、平衡的与全面发展的道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是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创造性的智慧的结合。教师在强调科技意识的同时,还应进行美德教育。美国教育家贺拉·曼在谈到此问题时指出,公立学校应当帮助学生养成理智与良心。美德教育应当先于知识教育,尽管不应当无视知识,但不伴有美德的知识是危险的。

我国现在更加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然而传统教学中只是把它作为道德理论说教的德意课却并不成功。笔者认为,道德教育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德育课应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把德育融入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教学实践的动感过程之中;二是教育过程(包括教育教学管理)的民主化、公开化;三是建立家庭、社会和学校三者结合的、开放的道德教育体系。学生道德意识不是被灌输的,而是在活动中、社会中养成的。

三、师生关系与健全人格的培养

健全人格的培养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社会环境因素,这里只就教育内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方面加以探讨。师生关系问题反映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智力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个性、人格的健康发展。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在几千年来儒学教育思想笼罩下的古代教育以及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学校教育中,知识一直是由老师传授给学生的,因而形成了严格的、权威的师生关系。

中国文化历史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正是这种关系的典型再现。在这种情况下,根本谈不上学生个性的自由,而只是在培养

顺从、保守、封闭意识。

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真正意义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他们都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威廉姆·多尔(W.Doll)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的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人格尊严的人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将更多地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特别是师生关系之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种开放的、充满人情体验的师生关系的最大作用是能够对学生主体人格充分尊重和发展,在最大程度上扩大了个体人格发展的自由度,而这正是个体创新意识萌芽、养成以及创造性潜能释放所需要的温床和动力,也为他们情感意志、道德思想的养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建立平等的、充满人性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是至

关重要的。

综上所述,我们提出发展人的健全人格,一方面基于个体身心各方面的广度而言,另一方面是基于个体人性的深度而言,它是指人的各方面潜能的充分和谐的发展,并非意味着所有品格一样的均质发展。健全人格的培养不是学校教育的独属阶段,而是伴随着一个人终生的过程。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加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个性培养与责任感培养的统一,以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高尚道德情操和完美的人格的人。

《郑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4

第二篇:人格教育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 武汉中学萧兴国

一、人格与教育

1、何谓人格?

“人格”一词源自希腊语,原意为“面具”。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人格”尚无一致的定义。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说:“人格一词在涵义上有三种解释,一指人品,与品格同义;二指权利义务主体之资格:三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现代心理学》)我们认为学校人格教育中的“人格”一般指前边引文中

一、三两义,即品格和个性。陈国强《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对“人格”的定义是:“人格亦称个性。是个人所有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通过个人与环境、个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表现出来”。人格具有以下几个特性:(1)独特性。(2)稳定性。(3)统和性。(4)功能性。

在结构上,它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的“三我”结构:(1)本我。(2)自我。(3)超我。我国哲学家冯友兰提出人生四种境界:(1)自然境界。(2)功利境界。(3)道德境界。(4)天地境界。 韩幼贤《心理学》:人格的形成有三个条件,①天生的潜能。②同一文化下的共同经验。③独特的经验。具体说人格的成因包括:①生物遗传因素。②社会文化因素。③家庭环境因素。④早期童年经验。⑤学校教育因素。⑥自然物理因素。⑦自我调控因素。

2、人格因素及类型 (1)、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16pf) 因素

高分

低分

A 乐群性

热情

孤僻

B 聪慧性

聪慧

迟钝

C 稳定性 激动

稳定

E 恃强性

支配

顺从

F 兴奋性

轻松

严肃

G 有恒性

坚定

多疑

H 敢为性

冒险

畏怯

I 敏感性

灵活

自恃

L 怀疑性

刚愎 随和

M 幻想性

任性

稳妥

N 世故性

精明

天真

O 忧虑性

烦恼

安详

Q1实验性

激进

保守

Q2独立性

自负机智

附和

Q3自律性

自律严谨

不顾大体

Q4紧张性

紧张兴奋

闲散宁静

(2)、健全人格类型

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第一,内部心理和谐发展。第二,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第三,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运用到能获得成功的工作和事业上。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成熟者模型”:

①有自我扩张的能力;②与他人热情交往,关系融洽;③情绪上有安全感,自我接纳;④具有现实知觉;⑤客观地看待自己;⑥有多种技能,并专注于事业;⑦行为的一致性是其人生哲学。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者模型”:

①能充分地、准确地认识现实;②对自己、对他人、对自然能做到最大限度的认同和接纳;③有自然、朴实和纯真的美德;④经常关注社会上的各种问题;⑤喜欢独处,有超俗的品质;⑥独立自主,不受文化和环境的约束;⑦高品位的鉴赏力;⑧常有高峰体验;⑨能建立持久的友谊;⑩民主的价值观;⑾较强的伦理关系;⑿不带有敌意的富有哲理的幽默感;⒀有创造性;⒁不消极地适应现存的社会文化类型。 (3)、病态人格类型 黄希庭《心理学十五讲》:①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特点是缺乏道德感和内疚感,没有怜悯心、同情心,行为受原始欲望支配,脾气暴躁,挫折容忍力低,情绪活动呈爆发性,行为冲动,对他人和社会冷酷无情,不能从挫折和惩罚中吸取教训。②偏执型人格障碍。特点是思想行为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窄,自我评价过高。不接受批评,情感不稳,易冲动,善诡辩,富有攻击性,服饰、仪表不顾习俗等。③回避型人格障碍。特点是行为退缩、自卑,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受批评指责后常觉得自尊心受创伤而痛苦、羞怯,害怕社交活动等。④依赖型人格障碍。特点是缺乏自理能力,总是求助他人,过分依赖他人,很幼稚顺从,总是怀疑自己可能被别人拒绝,任何方面都很少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3、人格与人生 (1)、人格与职业

①教师与医生开朗----沉静 ②商人与农民圆滑----质朴 ③诗人与军人自由----服从 ④演员与记者浪漫----敏锐 (2)、人格与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项羽与刘邦李白与杜甫

4、人格在教育中的意义 (1)、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人格标准 孔子:刚、毅、木、讷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我国传统文化中人格思想的评价: 孙隆美《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①他制他律的人格----渠道化的“做人”方式。②自我压缩的人格----逆来顺受、“存天理,灭人欲”。③没有“个性”-----难于维持人格的完整性。 梁漱溟:(中国)个人人格隐没,向里用力;(西方)个人人格分明,向外用力。(《中国文化的命运》)

(2)我国现代教育家关于人格教育的论述

蔡元培:教育宗旨是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健全人格指,

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之本。

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

三、强健活泼之体格。

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陶行知:现在我们要求在统一的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知情意,启发其自觉,使其人格获得完备的发展。 (3)、西方教育中的人格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奇:人格本位论,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

小原国芳:完人教育,即“塑造健全的人格,亦即塑造和谐的人格”的教育 洛克:绅士教育的四项特质:德行、智慧、礼仪、学问。

赫尔巴特:绝对清晰、绝对纯粹的善与正义的观念,成为意志的主要目标,按照这些观念,性格的内在中心------人格的核心------决定性格本身,并把所有任意的冲动推回去,这才是道德培养的目的所在。 罗素:我愿提出四种特性,在我看来,它们共同形成理想品格的基础,这就是: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 皮亚杰:儿童的社会发展进程是从自我中心主义到相互性,从同化于尚未意识到自己的自我之中到导致人格的形成的互相理解,从团体内混沌的无分化到以有纪律的组织为基础的分化。

二、对我国当代中学人格状况的大致分析 “你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低赞同度等级层。属于此层中的社会人格共有5项:分别是(5)“独立思考”(4.4%);(6)“慷慨大方”(1.9%);(8)“有合作精神”(1.9%);(9)“尊老爱幼”(3.6%);(10)“勤俭节约”(1.4%)。这些社会人格在当代中学生心目中属于不被重视的类型,他们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认为其为“最重要的品质”。“勤俭节约”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但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青少年已不再信奉他们的父辈所秉承的经济观,更多的人体现出一种理财的新观念,他们讲究生活的质量,却又不会轻视每一分钱,该花的决不吝惜,不该花的决不胡花,故只有1.9%的人赞同“慷慨大方”为最重要品质。而“尊老爱幼”的比例之低,则恐怕要归咎于现代家庭中子女的地位畸形偏高,中学生普遍有“小皇帝”心态。他们对这样的传统美德,缺乏较深的体会。在生活中养尊处优,不能吃苦,因此也不大赞同“工作勤奋”的踏实态度。由于家庭、学校的某些原因,现代中学生的独立性也不够强,同时现行的教育体制中鼓励学生思辨精神的因素甚少,故中学生也普遍未认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最后,中学生中“缺乏合作精神”的态度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专门化,以及人们的社会交往日渐变得“大量化、深度浅”的特征,个人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成功而又缺乏合作精神则无异于天方夜谭,当代中学生未能认识到这一点,而过分强调个人的能力,以个人为中心,这是极为有害的。

中等赞同度等级层。在这一等级层中,共有四项:(2)“正义感”(8.2%);(11)“竞争意识”(6.0%);(12)“待人真诚”(9.2%);(14)“意志坚强”(8.0%)。其中(2)、(12)两项更接近传统道德对国人的要求。当今的中学生虽对正义感有中等程度的支持,但结合“偶像崇拜”中的仅5.8%的人崇拜“见义勇为”的英雄,可见大多数中学生只是渴望社会正义却少有人敢于身为社会正义的承担者。他们因为得自于父母和老师的理解较少,故期望“待人真诚”成为普遍的社会环境。而展望未来,“具有竞争意识”和“坚强的意志”却是现代人必具的心理条件,

高赞同度的等级层。在这一等级层中,共有4项:(1)“自尊”(14.2%);(3)“同情心与爱心”(11.0%);(4)“善良、宽容”(14.2%);(7)“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13.2%)。由此可以看出,当代中学生的社会人格中,以爱国为己任已受到高度赞同,强调自身对国家、民族、社会的责任感成为共识,这同几年来我们狠抓爱国主义教育不无关系。调查说明,当代中学生是爱国且有高度责任感的群体,他们已初步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的自身的国民责任,这是令人欣慰的。中学生渴望宽松的人际关系,要求在“有同情心与爱心”的环境中生活,同时渴求理解性的“善良、宽容”人格,这对目前我们的大多数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你最崇拜哪种类型的人?”

体育、影视明星(29﹪) (2)不崇拜别人(13.8﹪) (3)军人(11.6﹪)(4)科学家(10.7) (5)商界名人(8.9)(6)见义勇为英雄(5.8) (7)政治家(4.9)(8)优秀教师(2.2) (9)生产劳模(0.9)

(上海社会调查事务所《当代城市中学生社会人格状况调查》) 基本状况:

1、健康方面:①善良自尊。②有社会责任意识。③有正义感。④有同情心。⑤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

2、缺陷方面:①自我为中心。②怕吃苦。③心理脆弱,经不起挫折。④虚浮焦躁。⑤团结协作精神不够。⑥易产生心理障碍。

3、背景原因:①独生子女及其家庭教育。②学校教育的两难状况。③社会文化的碰撞转型。“快餐文化”“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消解。

三、学校人格教育及其内涵和外延。

人格教育是通过社会行为规范的教育、渗透、约束,实现道德层面的个体心理的内化,形成个体的自我道德修养,提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认识、评价和调节的能力,指导学生在客观现实的交往中,正确把握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完善和发展学生的自我修养和自我表现的能力。概言之,人格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为指导,以培养健全人格为宗旨,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理念。

在内涵上,就是围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品质的塑造,培养学生正确调整个人行为、个人和他人、个人和社会的矛盾的能力,把感性层次的行为判断、习俗随从、个人动机,上升到道德判断的理性层次,实现个人行为与社会规范的统一。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价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关心同情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在外延上,①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和谐统一。②注重认知教育,把知识的获得、智力的发展、技能的形成视作人格培养的组成部分,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③注重非智力因素培养,把情绪、情感、气质、动机、兴趣等视为道德品质的基础。④强调对人本身的尊重,坚持启发诱导,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判断,从而引导学生明理、警醒和觉悟。

四、实施人格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

(1)学校“四育”。蔡元培先生指出:“健全的人格,内分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苏霍姆林斯基还强调“劳动教育”的意义。他说:“教育任务就是让劳动渗入我们所教育的人的精神生活中去,渗入集体生活中去,使得对劳动的热爱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就成为他的重要兴趣之一。”“为了社会,为了未来的这种劳动,便成为陶冶孩子们品德的学校。”人格教育就是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文化的教育。

(2)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很大程度取决于家庭环境及其教育。(曾子、曾国藩、傅雷)家庭教育在方式上大致可分三类:①权威型教养方式。②放纵型教养方式。③民主型教养方式。学校要注意和学生家庭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及教育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以及生活学习的情况。有时还需对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社会影响。要引导学生积极接受社会的正面影响,明辨是非,抵制不良诱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个体自省。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学会对自己行为的反思自省,见贤思齐,知错就改,自立自强。 方法: 环境熏陶

健全人格的培养凭说教是不够的,它需要一定环境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荀子就曾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美丽的校园、纯正的校风、和谐的氛围、良好的秩序,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一种春风化雨的作用。班集体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中更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首先就是一个道德自律很强的集体,学生大多能以一定的是非标准去评价和约束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即使个别学生发生不良行为,他也会在大多数人的鄙夷和批评下感到羞愧不安并自觉加以改正。这既是一种道德感染,也是一种心理“从众”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所介绍的帕夫雷什中学就非常注重学校文化环境的育人功用。

(2)健全制度

个人行为不能没有制度的约束,制度是建立和谐关系的条件。合理的制度在学生良好品格和个性的培养中起着一种引领警示作用。学校制度既要体现社会道德规范,又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年龄特点。制度约束、批评训诫学生与关心爱护学生并不是对立的。比如如何处理手机管理、早恋的问题等等。 (3)榜样感染

榜样是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具体化、人格化,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鼓动力。梁衡在《人格在上》一文中写到:“一部中国历史,不,整个一部世界历史,就是这样在人类前进、创新和牺牲精神的鼓舞下书写而成的。而体现着这种精神的,就是那些跨越时空在人格方面光芒四射着人格精神的星座。不可想象,当历史长河中缺了这些人格坐标后,就如同缺了许多改朝换代,惊天动地、里程碑式的大事。”学校教育中,榜样感染包括英雄伟人的事迹、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优秀学生的模范表现等。班主任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积极重要的影响。班主任优良人格的表现:①爱岗敬业。②公平公正。③灵活果断。④严肃亲切。⑤知识丰富。做到以热爱激发热爱,以情感唤起情感,以人格塑造人格。 (4)活动教育

开展健康有益活动,是实施人格教育的又一重要方法。比如升国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立志成才的情怀;“艺术节”活动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献爱心”教育学生同情关爱他人;“成人仪式”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运动会鼓励学生的拼搏进取精神等等。 (5)学科渗透

学科教学不只是文化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要通过对学生求知欲、好奇心、怀疑感、自信感的培养,促进学生“求真”品格的养成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认真的态度、严谨的作风和健康的心理。文科课程人文蕴含丰富,理科课程科学精神突出,要根据各自学科的特点自然渗透,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陶行知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6)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培养锻炼学生健全人格的广阔天地。军训、学农、参观访问等活动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社会知识,而且能磨练他们的意志,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7) 个别关注

对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要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恰当措施及时疏导沟通,帮助其克服这种障碍。

五、学校人格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

1、人格教育与德育

人格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转型时期学校德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人格教育主要着眼学生的心理、个性、情感,更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2、人格教育与智育 智育中可渗透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又为智育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利的条件。学生学习的效果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格教育侧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节。

3、人格教育与体育

健强的体魄是健全人格的基本条件。体育是实施人格教育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平台。

4、人格教育与美育

两者间有重合之处,如都关注学生的道德品性、身体素质,都是以人的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但也有差别,前者更多着眼个性心理,后者更多关注情感体验。 附:武汉中学人格教育研究介绍

(一)、课题(《董必武人格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学生人格教育的研究》)的意义、依据和目标:

1、意义:我国文化转型时期,由于种种原因(独生子女多、社会接触面小、学习压力大)而带来的学生人格不够健全(自我为中心、心理脆弱、虚浮焦躁)从而使学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2、依据:(1)董必武“朴诚勇毅”人格教育思想。它既包含了我国儒家对于仁德之士的人格要求(“刚、毅、木、讷”),又体现了现代先进知识分子、共产党人的人格追求。(2)现代心理学理论。一是对“人格”的定义。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人格一词在涵义上有三种解释:一指人品,与品格同义;二指权力义务主体之资格;三指人的个性,与性格同义。”我们在研究取其

一、三两义,即品格和个性。二是人格形成的条件。韩幼贤《心理学》:人格的形成有三个条件,(1)天生的潜能。(2)同一文化下的共同经验(3)独特的经验。我们的研究着眼于第二个条件。

3、目标:从道德和心理两个维度,“知、情、意、行”四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二)、研究的过程、途径和方法

本课题于2008年由省教科所规划立项,并通过了开题论证。 1 成立课题组,进行任务分工。

2 学习领会人格教育的思想理论。(1)结合董必武同志的教育实践,深入发掘其人格教育思想的内涵。(2)学习现代心理学关于人格的理论,并由本人给全校教师作《人格教育概说》的报告。

3、构建训导体系。把董老“朴诚勇毅”人格教育思想具体细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标准和学校日常管理的细则。编印《修身周刊》,用儒家文化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人格品行的教育引导。

“朴、诚、勇、毅”人格培养“三维”立体训导体系架构示意图

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朴、诚、勇、毅”系列训导目标构想是:

1、“朴”系列训导目标:

穿着朴素、不攀比吃用俭朴、不羞愧勤俭节约、不浪费

学习踏实、不浮躁朴实纯真、不做作朴实直爽、不浮夸

朴实厚道、不自私朴素大方、不猥琐朴质高雅、不庸俗

2、“诚”系列训导目标:

内诚于心、不欺己外诚于行、不欺人诚实学习、不作弊

诚实学问、不装懂诚心待错、不固执诚恳道歉、不丢人

真诚待人、不虚假诚实守信、不欺诈忠诚自己、不虚荣

忠诚学业、不懈怠忠诚祖国、不背叛忠诚于党、不丧志

3、“勇”系列训导目标:

勇敢威武、不畏惧勇敢作为、不鲁莽勇敢果断、不迟疑

勇猛精进、不遗憾勇于质疑、不耻问勇敢交往、不孤癖

勇敢合作、不封闭敢于挑战、不逃避勇于负责、不敷衍

勇于实践、不怕苦勇于竞争、不怕输勇于创新、不怕错

4、“毅”系列训导目标:

有恒有毅、不懒散刚强坚毅、不娇气学贵有恒、不松劲

坚定有毅、不屈服持之以恒、不退缩百折不饶、不放弃

坚毅刻苦、不服输坚毅不懈、不低头自强不息、不言败

(训导约束可起指引成长方向的作用,要见成效仅靠训导是不够的。我们的途径是:训导与自育,引领与自省,熏陶与自养,就是把外育与自养的紧密结合起来。)

4、创建活动平台。(1)常规活动(军训、学农、成人仪式、艺术节)与特别活动(“阳光义卖”、“城管卫生革命”、赴老区参观访问、模拟联合国活动)相结合。(2)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3)全体参与的活动与代表参与的活动相结合。总之,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学生欢迎,家长支持。

5、注重榜样引领。(1)董必武等同志的崇高人格精神。(2)社会模范人物的精神事迹进校园。(3)成立志愿者团队。(4)评选“校园百花奖”(朴诚勇毅之花)以及市区“文明班集体”“三好学生”等。

6、加强环境熏陶。(1)利用董必武纪念馆,对学生进行校史和人格理想教育。(2)校园文明卫生环境。(3)班级文化建设。(4)校园宣传栏。

7、重视教学渗透。(1)加强教师的人格自律,强调以教师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的人格,作学生的“成长导师”。(2)做到既要教书更要育人,了解学生的心理,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根据学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语文的“课本剧”,政治课的“辩论赛”等等。

(三)、研究所取得的成效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组织力量编印了《修身周刊》一书,有10几位教师分别撰写的20余篇研究论文在省市刊物发表或参加竞赛获奖。2008年以来,我校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绿色文明校园”、“湖北省卫生先进单位”、“武汉市文明单位”、“武汉市共青团十佳示范学校”、“武昌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标杆单位”。有杨筱钰、汪明珺等180多名学生被评为市区“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有王敏、吴东生、法晓琳等20多位教师被评为市区“优秀班主任”。在“人格教育”的影响推动下,我校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又迈上了新的台阶,教师的精神风貌和学生的行为举止、文明素养得到普遍提升,从而受到上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引起了社会各界及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在2011年武汉市有关部门组织的群众评选活动中,我校被评为“群众满意的中小学”。《湖北日报》2012年12月22日以《高举人格教育的旗帜》为题,报道了我校这一课题研究的成果。可以说,具有本校传统特色的“人格教育”已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三篇:培养良好习惯健全学生人格

——培养认真负责的习惯以增强小学生责任心

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

青州市实验小学

2007年4月

作者:刘

一、 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为祖国未来公民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是学校对党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要求的具体落实。

当今我国的青少年,他们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来自家人、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爱。由于有相当部分家长爱子不当,事事包办代替,使孩子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长期被剥夺,使得青少年事事处于被动地位。严重的“关爱过渡”,使他们对别人给予他们的关爱习以为常,不甚珍惜;对除自己以外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久而久之,相当部分的青少年责任心极度缺乏。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帮助青少年培养认真负责的习惯,提高他们的道德责任心,是关乎到我国未来公民素质高下的重大课题

二、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人的责任心是由对责任的认识、对责任的体验、责任的行为构成的,他是主体意识的表现,主体意识越强,责任心也随之越强。在培养学生责任心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才会在主动参与教育活动中提高认识,把这项活动变成自身的需要,积极承担任务,养成良

好的行为习惯。

2、整体性原则:习惯总是以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但一个人的行为总是会受到他对行为的认识和情感所支配。我们平时讲的品德,是指一定的社会的道德准则转化成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的基本结构为“知、情、意、行”,包含有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因此,我们对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既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也要重视对其行为习惯的认知和情感的培养,在知、情、意、行整体和谐的统一中求得行为习惯训练的有效性。

3、一致性原则:行为习惯培养中的一致性原则,一是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的一致性;二是指在三种教育情境中人们之间对学生要求上的一致性,如爸爸与妈妈之间、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对孩子行为习惯要求上要一致;三是各年级阶段要注意承上启下、互相衔接,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4、实践性原则:任何行为习惯总要在实践行为中得以训练和体现。一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与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都不是一天两天短时期内能完成的,而且在实践中经常会出现反复,所以在行为习惯训练中,教育者要重视对中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重视意志力的磨练,要重视激励性的评价,要重视及时强化,要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及对行为习惯认识的内化。

5、层次性原则:人们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一般要经过被动、主动到自动三个阶段。一旦达到自动,即形成了习惯。对发展、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某些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可以从强制性要求开始,在行为训练的实践中从被动逐步转化为主动,从主动转化为自动。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行为习惯的要求上也应体现出不同层次的要求。

6、可持续性原则:今天对中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我们应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为原则,也就是说,要从有利于终身发展的理念出发,促使我们的中小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7、榜样性原则: 人们的学习一般总是以模仿学习开始。因此,教育者要以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来影响学生。教师应把言传身教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又有以身作则,才能使教师的言传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才能使学生从教师的形象中感受到所学的道德准则可信,从而激励他们的积极行动。因此,应该特别强调教师、家长与孩子一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习惯培养的途径

充分发挥我校努力构建的“群。环。场”育人体系,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有机地渗透于学校、班级、少先队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及专门的行为训练活动之中,并充分发挥互联网、校园网、家长学校、《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作用,努力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高度协同。

四、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内容

1、 培养小学生责任心及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具体内容。

(1)自我责任心: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珍爱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2)他人责任心:心中有他人,对他人负责。

(3)社会责任心:承担家庭责任,对家庭负责。

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对集体负责。讲公德、守规则,对社会负责。

(4)自然责任心: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对自然负责。

2、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角质的方法与途径。

(二)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行为研究法主要

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采用的方法。学校总课题组结合

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实际,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纳入

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培养学生责任心及其行为习惯

的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主要通过以下行动

达到教育目的:

(1) 情境体验

学校根据每学期教育实际,设计若干系列活动,

配合思品课,班对会等,对学生进行教育,培

养他们的责任感。

(2) 行为训练

根据低、中、高年段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在

教育教学各环节中按课题课题研究指标体系,

分层次、有梯度的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

训练。

(3) 榜样激励

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了解、学习

英雄模范、成功人士、优秀学生对他人,对集

体,对社会,对自然的高度责任感,以及良好

行为习惯,分析他们成功原因,找出他们的良

好习惯,明确学习的目标,从而确定努力的方

向。教师、家长也要时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2、 案研究法

3、 卷调查法

4、 经验总结法

五、课题的总体实施步骤

本课体初步定为三年规划课题。

第一阶段

充分准备奠定基础初步启动阶段。

1、 对全体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深入、系统的关于培养良好

行为习惯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

(1)为全体家长订《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作为我校家长学校指定教材。

(2)特邀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来校给全体师生及家长作题为《成功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的报告。

(3)组织部分课题组成员赴北京参加总课题组举办的培训。

(4)向全体教师传达《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开题大会的有关精神,宣讲课题实施手册中的相关内容。

(5)充分利用我校电视台,对学生进行动员。

(6)在家长学校授课中,将“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等理念灌输给家长,并要求家长与学校紧密配合。

2、 成立育才二小课题组,拟订课题实施方案,向总课题组申

报子课题。

3、 邀请有关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

4、 查阅文献资料,研究有关理论,广泛搜集信息。

第二阶段

全面实施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教师会同家长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调查,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1、各年级、各班级、全体教职工根据各自特点确定切入点很小的极有针对性的子课题,并拟订实施方案,交校课题组。

2、校各子课题组按各自实施方案全面深入研究、通过反复调查、访谈,设计出极有针对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的强化训练方案,并协同其他科任教师和家长,帮助生主动参与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3、 积累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

4、 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相应层次的培训。

5、 分别组织教师、家长和学生开展培养好习惯经验交流。

6、 在教师、家长和学生中开展培养好性格征文活动,将佳作向《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推荐。

第三阶段

深入研究,特色创新阶段。

1、 在上一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学校、年级、班级教师自己的特色,形成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习惯培养方案。

2、 通过对大量观察、记录的整理和研究,将习惯养成方案具体化为一组日常行为规范。

3、 继续举行经验交流会。

4、 举行学校“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讨会。

5、 向总课题组汇报具有我校特色的好习惯养成经验。

第四阶段

完善成果,总结提高阶段。

1、 学校各子课题组及各位教师汇总各子课题研究成果,

校课题组总结,向总课题组提供书面报告和相关资料。

2、 学校编出成果专集。

该课题着重研究探索如何培养小学生认真负责的习惯,培养小学生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的高度道德责任心的方法及其规律。该课题的研究对提高我国未来国民道德素质,增强我国未来人才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四篇:彰显德育活力培养健全人格

道德是立人之本、创业之策、为政之根,道德教育对学生一身的发展非常重要,所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优为重要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育观念要转变,教育手段要更新,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与之相适应。为此,要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的状况,争取主动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这样,易于师生沟通、互相了解,有助于师生共同发挥潜能,活跃思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素质教育对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必须更加重视德育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去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心胸宽广、乐观豁达、进取向上”的品质;有“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责任心和诚实守信的作风,逐步使学生的“认知性实践、社会性实践、伦理性实践”获得和谐发展。

聚焦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其过程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这种品德的过程,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 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砺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流特征。抽象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它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夸大它固然不对,而忽视它更不正确。我们深知作为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我们需要用正面说服去教育学生,更要用教师的魅力去打动我们的学生、用校园文化熏陶我们的学生,又需要我们开动脑筋,采取积极措施去帮助教育我们的学生。 我们说光有激情等于蛮干,光有方法不赋予激情那是巧干,而有了激情、动了脑筋、想了方法,蛮干加巧干再加上兢兢业业的忠诚于自己的岗位,对每位同学赋予真切的爱心,这就是当之无愧的热血教师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尤其是班主任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 德育是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要树立“学生为本”、“发展为先”、“德育为主”的德育理念,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将我们的教育内化到学生的道德实践中去,明确“育人”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并融会贯通于各项工作之中。以育人为根本,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常规管理为重点,以心理疏导为突破,以主题教育为抓手,以学科教学为载体,与家庭教育协同配合,紧密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养成教育为主旋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抓住特色,时时、事事、处处渗透德育,积极构建“把学校办成培养学生全面成长的校园,行为习惯养成的乐园,陶冶学生情趣的花园”的德育管理体系,求“实”重“质”,开展活动求实效。努力创建“书香校园、文明校园”。让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自觉成为文明环境中的一员。把校园德育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彰显德育工作的活力。

要用高尚的品格感化人,以丰富多彩的知识吸引人,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班主任的人格对学生有着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是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诠释。育人者必先育己,不正者则不能教人。

第五篇:12增强自律能力 培养健全人格

增强自律能力

培养健全人格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自制力。通过理论知识的教授与心理游戏培养学生的自制力。指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怎样建立自制力。

活动重点:让学生提高自制力,努力使自己养成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活动难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自制力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觉是人最可贵的品质之一。能自觉控制自己不做不该做的事,又能自觉支配自己去做应该做的事,这种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能力,叫做自制力。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自制力,对于一个人的进步和成功是特别重要的。

(二)教师讲故事,学生谈启发。 (1)不停顿的读完一句话

一个商人因为业务发展的需要,决定招聘一个小伙计。

他在商店里的窗户上,贴了一张独特的广告:“招聘:一个能自我克制的男士。每星期4美元,合适者可以拿6美元。”

“自我克制”这个术语在村里引起了议论,这有点不平常。这引起了小伙子们的思考,也引起了父母们的思考。这自然引来了众多求职者。

每个求职者都要经过一个特别的考试。

“能阅读吗?孩子。”

“能,先生。”

“你能读一读这一段吗?”他把一张纸放在小伙子的面前。

“可以,先生。”

“你能一刻不停顿地朗读吗?”

“可以,先生。”

“很好,跟我来。”商人把他带到他的私人办公室,然后把门关上。

他把这张报纸送到小伙子手上,上面印着他答应不停顿地读完的那一段文字。阅读刚一开始,商人就放出6只可爱的小狗,小狗跑到男孩的脚边。这太过分了,男孩经受不住诱惑要看看美丽的小狗。由于视线离开了阅读材料,男孩忘记了自己的角色,读错了。当然,他失去了这次机会。

就这样,商人打发了70个男孩。终于,有个男孩不受诱惑一口气读完了。商人很高兴。他们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商人问:“你在读书的时候,没有注意到你脚边的小狗吗?”

男孩回答道:“对,先生。”

“我想你应该知道他们的存在,对吗?”

“对,先生。”

“那么,为什么你不看一看它们?”

“因为我告诉过你,我要不停顿的读完这一段。”

“你总是遵守你的诺言吗?”

“的确是,我总是努力地去做,先生。”

商人在办公室走着,突然高兴地说道:“你就是我要的人。明天7点种来,你每周的工资是6美元。我相信,你大有发展的前途。”

后来,男孩的最终发展的确如商人所说,若干年后,男孩成了一个有着良好口碑的百万富翁。

孩子们,自制力就是自我克制的能力。克制是一种意志,是一种历练,是一种节制的美,忍耐的美。大凡有所作为的人一定是个有克制之美的人;一个克制力强的人,也往往是生活的强者和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因克制,他们拥有坚强的意志,从而不断抵御和放弃各种诱人的欲望步履走过人生之路,收获人生的每一个季节。所以自我克制是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不能自我克制,所以无法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该做的事情中,因而误了很多的事儿。有的孩子也是如此,该学习的时候想着玩,该玩的时候有牵挂着学习,结果玩不好,也学不好;有的孩子由于不能克制自己贪玩的欲望,就把该干的事儿统统给忘了,等玩过之后再想干就没有时间了。

(2)自制是一种能力

南京大学有一个美国留学生叫唐·娜。寒假里,唐·娜随她的女同学张菁到其老家河南农村过年。大年初一,张家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招待唐·娜。席上,张父特意以当地名酒款待嘉宾。张父给唐·娜斟了满满一杯酒,可是唐·娜只是礼貌地举杯,却滴酒不沾。 张家问其故。唐·娜说,她的家乡在美国西雅图州。当地的法律规定,公民年满21岁才能饮酒,她今年才19岁,还未到饮酒的年龄。 张家人劝她,这里是中国,不是美国,入乡随俗是可以的。再说,没有一个美国人会知道你在中国饮过酒。唐·娜却说,虽然自己身在国外,也应该遵守美国法律。名酒的味道很香,但她会克制自己,不到法定年龄,决不饮酒。 唐·娜始终没有饮酒,张家人对这个19岁的美国姑娘十分敬佩。 寒假结束,唐·娜要回南京的时候,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特意设宴款待唐·娜,唐·娜却婉言谢绝了。问其故,唐·娜说,美国的法律规定,凡属官方的宴请,只有政府官员才能出席。她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人,不是政府官员,因此不能接受官方的宴请。当地政府一再做工作,唐·娜还是没有出席。 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美国商人,他经常到中国做生意。有一次,一笔生意成交以后,中方宴请他。中方听说这个美国商人十分喜欢吃红鳟鱼,席上,主人特意请著名厨师做了一道名菜:清炖红鳟鱼。 这道菜上来以后,美国商人眼睛一亮,看得出,商人真的很喜爱这道菜。奇怪的是,商人夹了一块鱼肉以后,还没有送到嘴里就又送了回去,放下筷子不吃了。 主人忙问其故,美国商人说,这是一条有籽的红鳟鱼,美国法律规定,要保护生态环境,不能吃有籽的母鱼。主人连忙说,这是在中国,不是美国。中国并没有这样的法律,美国商人说,我是美国人,走到哪儿,都要遵守美国的法律。 主人很尴尬,再次劝美国商人说。即使是这样,这条红鳟鱼已经烧熟了,不吃浪费了岂不可惜!美国商人却说,即使浪费了,他也不能吃,美国商人自始至终都没有碰这条红鳟鱼。

(三)想一想:

你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自律能力? 教师讲解:自律的表现:懂得自爱 勇于自省 善于自控

懂得自爱:

就是要塑造自己有良好的形象。一方面,要美化自己的外在形象。另一方面,更应该美化自己内在形象。(品德、理想、学识、个性) 自爱,还应该自尊和自强。珍惜自己的名誉、不屈从于艰难困苦、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教师讲故事,学生谈体会。 唐某被北京一名牌大学录取了,但是上万元的上学费用让她的一家难以筹借。一家制药厂得知此事后答应只要唐某在报刊、广播、电视上说是服了他们厂生产的健脑口服液才考上大学的,就给她一笔巨款。

面对这意外的诱惑,唐某贫穷不移志,她立即拒绝做虚假广告,她说:“如果为了贪图钱财而说谎话,我今后在社会上怎么做人?” 你认为什么是自爱?唐某自爱吗?为什么?

自爱就是要塑造自己良好形象,要求自尊自强。唐某的行为是一种自尊自强的行为。所以说,唐某是一个懂得自爱的人。

勇于自省

能够自律的人,能够经常地、冷静地回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寻找并克服自己的缺点,努力改正错误。

自省应该是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伴侣。对自己的言行,要经常进行反省,是优点,要坚持,要发扬;是缺点、错误,要及时改正。这是严于律己的表现,是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善于自控

能够自律的人,一定是善于自我控制的人,能够自己对自己进行监督和催促的人。人最难战胜的敌人就是自己的惰性,自己的缺点,自己的不良习惯。

自我控制,则是克服惰性、缺点和不良习惯的保证。 教师讲故事,学生谈体会。

一场慰问第二次世界大战退伍军人的演出正在进行。观众席上第一排坐着两个男人,他们在战争中一个失去了左手,一个失去了右手,现在正在一起鼓掌,拍得又开心,又响亮。失去了一只手的人还在努力为精彩的表演而鼓掌,健康的人有什么理由放弃为生命喝彩的勇气和机会呢?

教师小结

自律的表现:自爱、自省、自控

1.懂得自爱—要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美化自己的外在形象、内在形象。 2.勇于自省—能够经常地、冷静地回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寻找并克服自己的缺点,努力改正错误。

3.善于自控—善于自我控制,能够自己对自己进行监督和催促。

(四)测测你的自制力

自制力是一个人意志品质的重要尺度, 是人最可贵的品质之一。下面这个小测验可以快速的测试你的自制力究竟如何

答案的选择标准为:

A 非常符合 B 有些符合 C 无法确定

D 不太符合 E 很不符合

每个题目只有一个最终答案,请选择最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答案。

1、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无法得到会很焦虑;

2、一紧张就直冒汗;

3、会为一些烦心事而无法入睡;

4、肠胃功能紊乱,经常腹泻;

5、不喜欢需要忍耐和细心的工作;

6、如果在别人的注视下做事情,会表现失常;

7、我是一个容易生气发怒的人;

8、假如事情的发展不想自己想象的那样,会怒气冲冲;

9、会有一慌忙就完全失败的情形;

10、有过无法控制自己的时候;

11、当工作进展不顺利的时候,曾经想过放弃;

12、会因为读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而忘记时间;

13、无法同时进行几个工作;

14、给自己定的计划,常常因为主观的原因而不能如期完成;

15、自认为是一个性格倔强、脾气急躁的人;

16、对于某些事物上瘾;

17、觉得自己是自私的人;

18、即使关在笼子里,动物园里的猛兽也让我感到恐惧;

19、做事讲话容易操之过急,言辞激烈;

20、看到刀等凶器,会心跳加快。

(五)、培养良好的自制力的训练活动 游戏:学会倒计时 (注:此游戏适合于学生课后自行训练)

1为自己确定一项要在一小时之内完成的工作。2找一个带有秒表的时钟。

3做好所有的前期准备工作。 4 静下心来。5马上动手。 6开始工作。

7 好了,时间到。 8不断重复,直至养成习惯。

(六)、培养良好自制力的方法:

(1)控制自己的时间

时间虽不断流逝,但也可以任人支配。你可以选择时间来工作、游戏、休闲„„虽然客观的环境不一定能任人掌握,但人却可以自己制定长期的计划。当我们能控制时间时,就能改变自己的一切。让自己每天的生活过得充实无隙,今日事今日毕。生命就是时间,把握时间,就是掌握生命。

(2)控制思想

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与想象。少做一些无聊的白日梦,多做一些能激励自己、振奋自己的想象。必须记住:幻想在经过刺激之后,将会实现。

(3)控制接触的对象

我们无法选择共同学习或一起相处的全部对象,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共度最多时间的同伴,也可以认识新朋友,寻找楷模,向他们学习。

(4)控制沟通的方式

控制说话的内容和方式。记住:我们谈话的时候,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沟通方式最主要的就是聆听、观察以及吸收。当我们(你和我)沟通时,我们要用信息来使聆听者获得一些价值,并彼此了解。

(5)控制承诺

选择最有效果的思想、交往对象与沟通方式。我们有责任使它们成为一种契约式的承诺,定下次序与期限。要按部就班,平稳地实现自己的承诺。

(6)控制目标

有了自己的思想、交往对象以及承诺之后,就可以定下生活中的长期目标,而这个目标也就成为我们的理想。明确了一生朝哪个方向走,决心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能够控制自己,使言行服从和服务于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排斥同目标相对立的各种诱惑。

(7)控制忧虑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必须面对各种困难,自我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是在不断努力中获得的。人生的真正报酬,取决于贡献的质与量,不论长期或短期,我们会因自己的播种而享受应得的收获。

(七)课后活动

第一项:强迫自己养成一种习惯

培养一个新习惯的方法通常需要以下几个过程:

1)新鲜感。2)感到吃力。3)坚持期。4)麻木期。5)养成期。

第二项:把所有因为拖拉而导致的问题列成表格

第三项:每天列出任务清单,学会给自己打分

第四项:学会模仿别人

第五项:学会假设

(1)如果我不做这件事,会有什么后果?

(2)明天再做这件事会有什么后果?

(3)如果我请人帮我做这件事会有什么后果?

(4)我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可以做这件事?

(5)谁最擅长做这样的工作?

(6)我需要做那些准备工作?

(7)在我的团队中,谁最擅长做这项工作?

上一篇:汽车分期业务流程下一篇:培养英语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