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发展趋势论文

2022-07-03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摘要: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呈现发展迅猛、结构优化分布不平衡以及贸易壁垒隐蔽化趋势等。随着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服务贸易逐渐成为中国改善国际贸易地位,提高经济效率及国际经济竞争力,乃至增加外汇收入、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服务贸易发展趋势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服务贸易发展趋势论文 篇1:

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和中国机遇

摘 要: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与新冠疫情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反复,国际服务贸易对中国产业的影响逐渐增加,其中不仅存在机遇也存在挑战。通过分析服务贸易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创新型技术对服务贸易的引领和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重塑,可以得出中国服务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机遇多于挑战,深入探究国际贸易背景下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式,进一步优化我国服务业的结构,适应国际服务贸易的趋势,促进我国服务业的发展。

关键词:服务贸易;技术创新;数字经济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服务贸易日益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各国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服务贸易供给与需求都遭遇较大冲击,但疫情也催生了大量“在線化”与“无接触”服务模式,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因此,后疫情时代,如何把握好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使之成为提振国际贸易和经济复苏的积极因素,是我们面对的重要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

一、疫情对全球服务贸易的影响

(一)有别于货物贸易,整体影响较小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对服务贸易的影响有别于货物贸易,呈现一正一反两种结果。一方面,服务贸易是高度依赖人员等要素国际流动的贸易形态,各国为防范疫情加强出入境管制措施,传统服务领域尤其是旅游业成为受疫情影响的重灾区。2020年1-4月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15144.3亿元,同比下降13.2%。但是另一方面,服务贸易对需求冲击的敏感性和对供应链的依赖程度较低,可能对经济发展起到稳定器的作用。据世贸组织2020年6月发布的报告显示,零售、卫生、教育、电信和视听等行业更加注重在线服务,大量的中小微企业提供大量工作岗位,这类服务业及其贸易对连接供应链和促进商业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二)各细分领域影响不同

疫情期间,服务贸易中的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提供方式所受影响较大,尤其是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领域;疫情对在华外资企业的服务贸易也构成一定不利影响,部分跨国公司可能调整、缩减在华投资或生产;新兴服务贸易受疫情影响相对可控,有的还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比如跨境支付。

境外消费特别是出国旅游影响严重。出国旅游是境外消费服务贸易的典型代表。2020年由于疫情防控对于人员流动的直接限制,不仅旅游消费需求锐减,旅游服务的跨国供给能力更显不足,旅游服务贸易受疫情影响严重。根据商务部数据,2020年前11个月我国旅行服务进出口9371.6亿元,下降47.8%,其中出口下降50.8%,进口下降47.4%;剔除旅行服务,前11个月我国服务进出口增长2.2%,其中出口增长4.6%,进口基本持平,可见本次疫情对旅游业带来了较大冲击。

自然人移动受到严格限制。整体来看,疫情期间中国出入境活动受到严格限制。自3月11日世卫组织宣布新冠肺炎疫情为全球大流行以来,全国陆地口岸、海港、空港入境日均12万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八成多。此外,技术密集型或者人力资本密集型的服务部门,比如工程、教育、技术服务等部门,在疫情中受到较大的不利影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外派劳务人员都大幅下降。随着疫情在中国的平息和稳定,中国出入境限制逐渐放开,传统形式的服务贸易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商业存在所受影响较大,但目前恢复情况良好。疫情期间,大量跨国公司在华业务受阻,然而大部分企业仍然看好中国经济,尽管尚未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中国的经济正在强劲反弹,他们对公司在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同时,中国新出台的《外商投资法》及相关条例的实施,大幅压缩了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进一步优化了外商投资环境。对金融机构外资所有权的限制和境外机构投资者的配额限制正在取消,沪港通、债券通等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之间的联动也在扩大,外国资金流入未来将大幅增加,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创造更温和适宜的土壤。

跨境交付服务贸易受影响较小。后疫情时代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线上医疗、线上教育、线上展览、线上旅游、线上办公、线上娱乐等新兴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应用和普及。据报道,2016年以来,数字化服务出口占全球服务出口比重稳步提升至50%以上,中国的数字贸易发展势头良好,相关跨境交付服务贸易业态增长迅速。据统计,2020年1月-11月,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提高,出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知识产权使用费、保险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金融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展望未来,大数据、信息技术、5G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会对我国服务贸易生态造成较大改变,云办公、云娱乐、云教育等将进一步普及,跨境交付服务贸易将在促进我国外贸发展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二、后疫情时代,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一)全球服务贸易规模扩张的同时结构将更加优化

随着服务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服务业在全球跨国投资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国际贸易的重心也逐渐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转移,服务贸易将成为国际贸易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据统计,过去10年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比货物贸易快60%。WTO数据显示,按收支平衡(BOP)方式统计,1970年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占比仅为9%,2017年该比重上升为23%,预计全球服务贸易占比在2030年将上升为25%,并且电子商务可能刺激1.3-2.1万亿美元的增量贸易。此外,信息技术、物流服务、商务服务、知识产权等新兴领域将成为增长的重要动力,推动国际贸易从劳动力主导的传统比较优势向创新主导的技术比较优势转换,服务贸易结构将持续优化。

(二)服务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作用将更加重要

一方面,服务在全球价值链中日益处于主导地位。随着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分工的深化与广化,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成为企业获取全球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价值增值环节将继续向生产前的研发、设计阶段与生产后的市场嵌入服务阶段转移,整个价值链条中,服务增加值将日益成为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制造业服务化趋势带来服务要素的不断提升,将带动研发、金融、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贸易快速发展,未来制造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其背后的服务竞争。另一方面,服务对各大产业的整合提升作用也越发明显。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服务业的产业黏合剂作用更加突出,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加快,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等新型组织方式不断推动产业融合创新,对传统行业转型升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技术创新有望成为服务贸易发展新引擎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服务业领域的广泛应用,跨越了服务生产与消费不可分离的障碍,为服务业全球拓展和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也使得教育、健康、医疗、文化等传统不可贸易的服务逐渐变得可贸易,服务贸易种类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例如,疫情期间催生了大量“在线化”与“无接触”服务模式,大幅刺激居家办公、在线教育、线上娱乐、线上医疗健康等服务需求和供给,加速了传统服务贸易由线下经营向“互联网+”线上模式的转变。未来,随着新一代云计算、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问世,还将持续改变信息通信服务的提供方式,推动商品与服务的生产和支付方式产生变革,数字技术与零售、娱乐、出版、休闲、金融、卫生、教育等行业的融合将日益加深,并衍生出更多服务新业态与新模式,从而不断拓展服务贸易的新领域和新内容。

(四)服务贸易规则谈判成为国际经贸规则重构的重点

随着服务业业态的大幅拓展及重要性的日益凸显,全球国际贸易规则谈判的重点逐步集中在服务业领域。据WTO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大概有290项特惠贸易安排,其中服务贸易内容占了近一半。并且,随着数字经济驱动的创新全球化深入发展,服务贸易在各国开放型经济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显著,已成为贸易战略竞争、贸易规则竞争、贸易利益竞争的核心,也是重塑未来全球贸易新版图的关键因素,因此,世界主要大国都更加重视发展服务贸易。服务市场准入、边境后措施、跨境数据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规则成为国际经贸谈判的重要议题,推动服务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成为签署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核心内容。

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重要机遇

服务贸易是我国建设贸易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长期来看,我国服务需求市场广阔,未来应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鼓励服务贸易现代化转型,实现传统和新兴服务贸易齐头并进,在后疫情时代继续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和贸易增长。

(一)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服务贸易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顺应了由“高速度”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变。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需求偏好升级,服务消费日益成为居民消费的主力。旅游、医疗服务、快递服务、养老服务、教育服务等领域都将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服务业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消费升级的主要方向。国内服务业的成长将进一步夯实服务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而国内消费升级的旺盛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海外高端服务的进口。

(二)服务业扩大开放为服务贸易释放新的发展空间

我国坚定不移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其中服务业是扩大开放的重点领域。202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并印发了《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新一轮试点从原有的17个试点地区扩展至28个,试点内容也在前两轮基础上“全面深化”。我国在服务业市场准入、外商投资管理制度、国内服务业规则改革等领域的持续改革开放举措为服务贸易发展创造了自由化、便利化的发展环境。我国服务业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有效促进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

(三)“一带一路”建设为服务贸易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服务贸易合作持续推进、势头良好。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服务贸易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我国经济富有活力,科技创新实力较强,旅游与教育资源丰富,在计算机信息、通讯、金融、建筑等领域竞争优势比较明显。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一些领域也具有比较优势。中东欧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亚洲和欧洲的交通要道,同时人力资源素质高、成本相对较低,信息通信等行业技术研发创新能力较强;东盟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港口运输领域较为发达。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将持续深化拓展,成为推动全球服务贸易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数字贸易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各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贸易引领全球贸易的升级迭代,贸易方式与贸易对象的数字化逐渐成为新趋势。从具体的领域看,数字贸易包括软件、社交媒体、搜索引擎、通讯、云计算、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服务,数字传媒、数字娱乐、数字学习、数字出版等數字内容服务以及通过数字交付的服务外包等三大类。数字贸易将继续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服务贸易将日益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也逐步明显。2019年,我国数字贸易进出口规模达到1.4万亿元,同比增长19.0%,占整体服务贸易比重达25.6%。贸易顺差约为1873.9亿元,同比增长46.1%。我国数据资源丰富,发展数字贸易既是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更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选择。

四、发展建议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作出了重要部署,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时期,加快推进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是我国加快建立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任务。

(一)着力形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开放新格局

一是要进一步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努力提升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的比重,尤其是保险、计算机和信息、知识产权等高端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比重。二是要明显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一步降低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占服务贸易额的比重;在保持制造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等优势的基础上,明显提升我国知识产权、金融等生产性服务贸易以及旅游等生活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二)加强公平竞争、减少壁垒的政策措施

一是强化服务业领域的竞争政策基础性地位。比如,全面清理服务业领域妨碍公平竞争的产业政策,减少选择性补贴、投资补助等举措,建议将产业政策严格限定在具有重大外溢效应或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域;更多采用普惠性减税、政府采购、消费者补贴等手段,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加强服务业领域的公平竞争审查,重点强化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的公平竞争审查。二是清理并大幅削减服务业领域边境内壁垒。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引入相关发达国家对旅游娱乐、体育养老等重点生活性服务业的管理标准,并实现资格互认;建议全面推广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允许负面清单外的境外企业在我国提供相关服务,逐步在人员流动、资格互认、市场监管等领域实现与国际接轨。

(三)抓住数字经济等新兴行业发展机遇

鼓励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积极拓展数字服务贸易。疫情催生了一大批数字服务贸易新业态,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网络办公、视频会议、大数据分析、云服务等领域发展迅猛。因此,要积极挖掘具有“零接触”特征的数字服务贸易发展潜力。广泛应用移动互联技术,拓宽线上服务贸易边界。利用好跨境电商平台,发展大数据营销、电子支付、网络广告等数字服务贸易。

(四)加快推进区域性自由贸易进程

在疫情冲击下,以共同维护供应链安全稳定为目标,推动形成双边多边贸易优势互补的分工合作新机制的迫切性和现实性全面增强。一是以《中欧投资协定》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为契机,我国各级政府应提前谋划,找准相关协定给本地区和企业的服务贸易带来的发展机遇,形成中国对外经贸合作新局面,同时要提高对区域服务贸易产业链和供应链调整变化的认识,提升本地区内可能面临风险的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力。二是尽快实现关键区域服务贸易发展新突破。建议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率先打造中韩自贸区升级版。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进一步降低货物贸易关税,还要逐步推进双边服务标准的对接、服务市场的融合。

五、结语

后疫情时代,中国克服重重困难,经济强劲复苏,给全球服务贸易的扩张带来新的增长空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技术强势崛起,产业深度融合引领服务经济蓬勃发展,为全球经济复苏、产业链重构和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莫万贵,袁佳,王清.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趨势及我国应对浅析[J].清华金融评论,2020(1):49-53.

[2]董小君,郭晓婧.后疫情时代全球服务业的演变趋势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改革与战略,2021(2):58-64.

[3]怀进鹏.打造数字贸易新引擎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J].中国科技产业,2020(9):6-6.

[4]陈伟,李柏松,薛志波.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贸实践,2018 (9):83-83.

[5]李俊,张谋明.全球服务贸易发展:回顾与展望[J].海外投资与出口信贷,2021(1):4-7.

[6]郭芳.服务贸易:经济增长新动力[J].中国经济周刊,2020(24):58- 59.

作者:王栋

服务贸易发展趋势论文 篇2:

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摘要: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呈现发展迅猛、结构优化分布不平衡以及贸易壁垒隐蔽化趋势等。随着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服务贸易逐渐成为中国改善国际贸易地位,提高经济效率及国际经济竞争力,乃至增加外汇收入、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应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服务产业结构,加强立法工作。

关键词:贸易趋势;中国;发展;贸易对策

一、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各国政府对服务贸易的限制逐步放宽,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的国际流动逐步兴起,国际服务贸易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

(一)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各国政府对服务贸易的限制逐步放宽,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的国际流动逐步兴起,国际服务贸易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

(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高科技化

目前,国际高科技领域发展最快的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以新兴服务贸易部门为主的其他服务业蓬勃发展,充分反映了信息技术革命对新兴服务贸易的推动作用。服务贸易结构也日益向技术密集型方转变。其中,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主和以高科技为先导的一系列新兴服务业将成为未来各国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强大动力。

(三)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垄断化

尽管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仍占主导甚至垄断地位。从更能体现服务贸易国际地位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量看。即使从服务贸易进口总量看,发达国家也占据绝对垄断优势,发展中国家仅有中国入围前十强。

(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自由化

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及服务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均已超过65%,其服务贸易额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比重达70%以上。发达国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和区域性贸易组织,积极推动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全球化,以此来扩大服务贸易的出口。WTO多哈回合谈判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的谈判中服务贸易都成为主要议题,这也充分说明,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已出现自由化的趋势。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我国服务贸易起步较晚,势头强劲,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且国际竞争力不强

我国服务贸易的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其出口占我国服务出口的一半以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却还很弱,这不符合当今国际服务贸易结构正向技术、知识密集化方向发展的大趋势。随着我国服务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境内服务企业,尤其是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企业将面临来自境内外的双重挑战。

(二)国内服务业发展相對滞后

国内服务业的发展是服务贸易的基础,决定着服务贸易的总体国际竞争力。据最新资料显示,服務业占GDP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60%,发达国家的水平一般在65% 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也达到48%,而我国服发展水平基本维持在33%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于传统服务业上,而在全球服务贸易总额占最大比重的金融、保险、咨询、通讯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我国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从上面分析可知,我国的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总量规模小,同时档次低,总体竞争力薄弱。因此只有尽快发展我国服务业,为服务贸易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三)服务贸易法律法规未成体系且与国际规则有差距

对应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要求,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目前,我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管理和协调主要由中央相关部委负责,如中央和地方在服务业国际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存在差别性,服务业各有关职能部门职责不明确,容易造成行业垄断等弊端。此外,我国对服务业的定义、统计范畴,以及划分标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及国际惯例不一致,所有这些,都是阻碍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发展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对策

(一)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我国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很快,且呈持续平稳发展状态,说明我国在国际服务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是不断增强的。但整体出口规模较小,出口水平较低。首先,我们应加大对服务业发展所必需的商业设施、基础设施以及配套设施的投资。其次,?应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国际工程承包、劳务输出、饮食等优势部门,扬长避短,增加其在国际市场上所占的份额。

(二)优化服务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

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旅游和运输贸易上,二者合计平均要占服务贸易总额的56%以上。我国新兴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虽然有所发展,但比重偏低,有待于加强。首先,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和农业服务等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其次,健全服务贸易的创新机制,促进服务贸易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积极开拓技术、知识型占优势的新兴服务业,主要是知识型服务业,海运服务业,旅游业和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服务业等。

(三)加强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尽快完善国内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存在着覆盖面窄、内容不规范、法律法规相互冲突等多方面问题。而且一些法规和国际规范相差很大。

首先,我国政府应对已经建立起来的有关服务业的法律法规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规定进行全面的审核和修改,使其符合WTO的要求,避免引发不必要的贸易争端。其次,应尽快制定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尚未建立起来的法律法规。对那些已经承诺开放的但尚未立法的服务领域,应按开放的程度、开放的时间进程等方面作出统筹安排,避免立法上的无序现象。再次,扩大服务业政策的透明度,及时对外公布我国新颁布的有关服务业及对外服务贸易的法规,并设立或指定专门渠道对外发布信息及提供咨询。

参考文献:

[1]饶友玲.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特征与趋势[J].南开经济研究,1998,(增刊):69-73.

[2]赵景峰、陈策.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和结构分析[J]世界经济,2006.8

[3]伍再华.基于竞争力视角下的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6.11

[4]李玲.当代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发展思路[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10):83-85.

[5]杨萍.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6.11

作者简介:洪志鹤(1970-07-28),女,河南许昌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商务,研究生学历;

作者:洪志鹤

服务贸易发展趋势论文 篇3:

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 要:国际教育产业最近的发展在三个方面比较突出:首先,留学生流动在过去的20多年里增加了1倍;第二,课程流动包括远程教育成为跨境教育的新形式;第三,通过特许经营和开办姊妹学校等商业形式的机构流动也成为跨境教育的重要特点,但规模有限。这三种形式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国际教育产业的兴起和繁荣。

关键词:教育服务跨境教育教育贸易GATS国际教育

从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关于跨境教育服务的条款,到WTO(世贸组织)建议对教育市场进一步解除限制,全球化和国际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或者说教育已经越来越全球化和国际化。

教育机构采取的教育国际化的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有的是实行课程国际化,有的是建立海外分校。就目前而言,跨境教育——也就是跨越国境进行的教育活动占主导地位。跨境教育有3个不同方式(Knight, 2003):1.学生/教师流动,指的是学生或教师为了教育目的而出国;2.课程流动,也就是课程被传送到国外,而学生不需要出国;3.机构流动,通过一些国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到海外建立分校。这些不同方式可以分别实施,不过当代的跨境教育往往是几种方式联合实施。比如说,在海外建立分校(机构流动),在分校学习的学生与学校总部的学生进行交换(学生流动),同时,鼓励总部的教师去海外分校授课(教师流动),并且把课程发送到网上,鼓励总部和分校的学生进行互动(课程流动)。如此发展改变了传统上主要依靠学生流动的国际教育产业。

一、跨境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留学生流动

通过学生跨越国界流动的国际化并不是近来才出现的现象。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很多社会都有了教育移民,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地方,如雅典和廷巴克图(马里北部城市,1976年人口20,500,原为横跨撒哈拉沙漠贸易通道上黄金和盐的主要交易中心,16世纪达到鼎盛时期,1591年被摩洛哥人占领后衰落。)都曾为学习中心,很多学者为了追求知识和学问到那里去。

现在,出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流动方式。从前,学者一般是在名师的帮助之下到海外学习,如今的学生留学一般都是为了追求学历,而不是为了获得知识和学问,这就是学者多尔(Ronald P. Dore)称之为的“文凭病”(《文凭病——教育、资格与发展》,1976),这使得教育移民出现了新特点,即大量学生留学海外是为了追求文凭和各自的市场价值。与此同时,在很多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得到的国家资助减少,它们不得不越来越倾向采取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方式。于是,招收留学生成为高等教育部门的收益来源。这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商业化,留学生的数量也相应激增。很多国家改变了留学政策,从过去的“援助”演化为“贸易”。因此,留学不再限于那些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只要支付得起学费和生活费,所有人都有机会获得跨境教育。留学也从精英的经历演变成大众运动。根据经合组织(OECD)2010年10月公布的统计数据,2008年全球共有留学生334.3万人,而1955年的留学生人数仅为15万。尽管有评论家认为,近年来的留学生流量已经下降,但学生流动依然成为全球国际交流的主要部分,并且这些数字显示的只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人数。

2008年,在这些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当中,70.8%的人也就是264.6万人在1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学习(OECD,2010),这14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意大利、西班牙、新西兰、瑞士、瑞典、比利时和荷兰。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留学目的国是非常集中的。

美国一直是留学生最青睐的目的国,澳大利亚也异军突起,2008年成为第五大留学目的国,留学生人数占在校大学生人数的20.6%,这在经合组织国家中是最高的。此外,在这些主要的留学目的国中,英语国家占主导地位,其中前5个主要的英语国家分别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008年,这5国吸引了全球43%的留学生,不过与2002年50%的比例相比有所下降。从中国留学生的角度来看,这阶段中国留学生的数量锐减,原因是留学归国后就业较难。另外,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是重要原因,因为海外留学对世界经济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

在需求方面,自从20世纪60年代起,亚洲一直是留学生的首要来源地。2002年亚洲学生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46.4%,2008年这个比例上升到49.5%。欧洲也一直保持着留学生的第二大来源地,但近几年人数有所下降。2002年,欧洲留学生人数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31%,2008年下降到24.5%。此外,欧洲留学有一个特点,就是绝大部分学生的目的国仍在欧洲。相反,亚洲学生的流动在地理位置上呈现出多样化。2002年,42.5%的亚洲留学生在美国留学,14%在澳大利亚,9.4%在英国,8.8%在德国,8%在日本,4%在俄罗斯。跨境教育在亚洲很受欢迎。2002年,10个最大的亚洲留学生来源国占全球留学生流动的30%(OECD,2004)。中国是留学生的最大输出国,根据中国教育部国际司公布的数字,2009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高达22.9万人,同比增长27.5%。从1978-2009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62万人,出国留学人数年平均增长25.8%,出国留学规模扩大了267倍。而印度也是主要的留学生来源国,从1985年到2002年,留学生人数增加了394%。

(二)课程和机构流动

跨境远程教育和培训发展至今虽有40年的历史,但与学生流动的2000多年的历史相比,这种流动方式还是很新的,换句话说,发展潜力很大。随着卫星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课程流动成为第2个最普遍的跨境教育方式。2000年,在澳大利亚接受远程教育的学生占全部注册的高校留学生的9%。2009年,在美国现有的4130所大学和学院(包括2年制和4年制的公私立院校)中,几乎每所高等院校都采用了一定的远程教育形式提供高等教育服务。另外,姊妹学校——也就是国外教育提供者通过与当地的教育机构合作来传送课程,也成为获得国外及国际认可的学历的广受欢迎的方式。许多中国高校与一些在中国境内提供教育课程的外国大学有着合作伙伴关系。根据无国界高等教育观察组织公布的数字,2000年在中国,国外教育机构共办有657个姊妹学校,印度有144个,两个国家成为跨境教育的最大两个市场(OBHE, 2002)。

对于机构流动,尽管在规模上比较有限,但随着很多大学开办海外分校,这种流动在跨境教育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英国和澳大利亚是提供海外教育服务的两大主要提供者。比如,英国的诺丁汉大学是第一个在中国开办独立分校的外国大学。在澳大利亚,1996-2001年,海外分校招收的留学生数量翻了一番,占澳大利亚高校注册全部留学生的29%。不过近几年,来自加拿大、南非和美国等其他国家的教育机构也在拓展它们的市场。

学生、课程和机构流动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主要受到4个主要因素的推动:1.各国教育机构共同认识到,学生流动起到了强化政治、文化和经济关系的作用;2.对技术移民的看法,鼓励高技术的留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留在东道国(德国的做法);3.对待能力建设的态度,新兴国家鼓励跨境教育来提高自己的高等教育水平(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4.对待创收的态度,留学生被视为收入的潜在来源(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而最后这一点近年来成为主导因素。一些国家很认同这个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由,也因此取得了留学生入学率的最高增长水平。实际上,留学生带来的收益给这些国家的教育机构带来了巨大诱惑,促使它们在国际上积极推销自己。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对跨境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把国际教育视为创收渠道的态度已使跨境教育演变成一个产业。

二、教育出口:从援助到“贸易”

对教育进行国际援助的做法一般出于政治考虑。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1945年,国际社会越来越认识到,20世纪的这个悲剧主要源于对人类问题的误解和对控制这些问题的关系的状况的误解。因为在此之前,教育是少数人享有的特权,如今人们认识到,各个国家未来要想避免发生冲突,大家应该共同努力来减少人们的无知。

从战争中走出来的美国与满目疮痍的欧洲相比,没有受到结构性损失,于是开始推动教育运动,旨在促进国际间的文化理解,以消除非理性的民族主义。联邦政府以援助的形式对留学生进行赞助,并且推行“富布赖特奖学金”以及其他受资助的教育交换计划,通过这些举措,来美的留学生从1944/5年的7,542人激增到1948/9年的26,759人(Bu,2003:164)。

冷战时期,为了应对苏联对共产主义的宣传,教育交换计划成为传播资本主义的工具。大批留学生受到资助去美国留学,美国政府希望他们学习美国的生活方式,回国后帮助传播资本主义的好处,引导有利于美国政策的公众舆论。不过,这种“援助”方式并非美国独有。比如,从20世纪50年代起,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政府对留学生的政策被涵盖在“科伦坡计划”里,给来自英联邦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提供帮助。英国也采取了类似做法,在战后给留学生提供资助。这样的举措是冷战时期那些政府提供经济援助的一种形式,也是“整个外交政策”的一部分。结果是,公共投入的教育领域里的留学生数量在20世纪50-70年代激增。

然而,随着留学生人数的增加,补贴数额的攀升,很多国家逐渐停止了援助计划。于是,留学政策从传统的“援助”过度到了“贸易”,开始采取全费政策。人们原以为这种贸易做法会减少留学生数量,不曾想人数反而大增,使得国际教育部门在很多东道国成为出口大户。以澳大利亚为例,1986年估计有20,000名受资助的留学生,只有2000名全费留学生。可到了1991年,只有6000名受资助的学生,而全费学生达到了48,000人。由于看到教育的巨大贸易潜力,很多东道国在留学政策上采取了贸易措施。

教育服务是《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一部分,从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教育的商业化越来越重,尽管目前教育仍是在GATS框架下世贸组织各成员国承诺最少的部门之一,目前的自由化水平依然很低,但国际教育的现状表明国际教育产业充满了贸易潜力。

实际上,在高等教育层面上出现的留学生高度流动性说明教育已经成为最大、最具有活力的服务产业之一。经合组织估计,2006年全球范围内教育服务贸易总额已超过500亿美元。教育服务贸易已成为一些国家的主要商业部门,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2008年,留学生留学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各项费用为加拿大经济注入65亿加元。2010年,国际教育为澳大利亚创造了的近191亿元的出口收入,教育已成为这个国家的第二大出口产业。美国是教育服务贸易的最大出口国。此外,上面提到的很多数字是教育出口的直接收入,而留学生花在食宿等方面的费用更多。新西兰的有关机构估计,1999年,新西兰的教育出口直接收入带来了1.15新西兰元的间接收入。因此,考虑到这个乘数效应,这些估计数字会成比例地增大,教育作为出口产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力资本投入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教育出口的趋势有望继续下去。在“知识经济时代”,受过教育的劳动力对保持国际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对于这一点人们已经达成广泛共识。随着技术的不断高端化,劳动力需要通过教育来提升自己的水平,这种需求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其迫切。然而,由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缺乏教育资源,国内教育供不应求,这种得不到满足的需求,特别是中上层阶级的这种需求,就会通过跨境教育得到满足。据经合组织的估计,在接下来的20年里,接受某种形式的跨境教育的大学生人数将达到500万(OECD,2002)。

三、对跨境教育的展望

目前,尽管课程和机构流动会继续发展,但学生流动仍然是跨境教育的主要方式。创收也仍然是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因素,如果对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没有重要的进一步承诺,GATS在国际教育部门的作用也将非常有限。不过,欧洲的情况在2010年有一个巨大变化,那就是《博洛尼亚公约》开始实施。“博洛尼亚进程”自1999 年发起,完成期限是2010年。该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等教育资源,打通教育体制。“博洛尼亚进程”的发起者和参与国家希望,到2010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签约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成绩,都将获得其他签约国家的承认,大学毕业生可以毫无障碍地在其他欧洲国家申请学习硕士阶段的课程或者寻找就业机会,实现欧洲高等教育和科技一体化,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如果这个目标实现的话,欧洲在国际教育市场上的竞争力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

从中期发展来看,随着教育出口越来越受关注,那些成功的教育出口国家会起到示范作用,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这个行列。比如,欧洲的一些国家如荷兰、瑞典和丹麦对自己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提供用英语授课的课程以吸引留学生,消除了过去限制留学生流动的语言障碍,为这些国家迈进国际教育市场提供了先决条件。此外,课程和机构流动也将继续发展。新的私立高等教育提供者也将进入国际教育市场,它们中的一些机构将与一些传统大学合作。而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很多传统大学也将开始加大合作规模,越来越多的学术机构联盟也可能出现,多边合作取代双边合作。此外,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资源不足,高等教育机构满足不了需求,从而导致跨境高等教育的需求显著增加。不过,留学目的国的供应能力也不是无限的,那些传统大学接收不了所有留学生,于是,那些国家将开放教育部门,允许新的私立高等教育提供者进入繁荣的教育出口产业。而生源国也会开放教育部门,允许海外的私立大学和传统大学与之合作,以提高本国教育的供应能力。

从长期来看,教育市场的自由化将使得GATS在管理教育服务贸易方面发挥突出作用。GATS通过立法来避免文凭泛滥。另外,一些生源国也开始能力建设,实现教育部门的国际化,转而成为留学生的目的国,如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这些国家也许会后来居上,竞争力超过传统的西方留学目的国,其中的一点优势就是在地理位置上,它们与其他亚洲教育进口国邻近。但由于目前传统大学都面临着一些问题,如财务风险、管辖权问题和质量管理等问题,机构流动发展的步伐也许不会那么快。

四、结语

跨境教育在过去的20多年里取得了巨大发展。留学生流动一直是跨境教育最主要的形式,课程和机构流动也日益普遍。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个趋势,教育出口已成为一些国家的主要产业。鉴于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鉴于跨境教育带来的丰厚收入,国际教育产业会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势头。虽然目前的教育自由化水平仍很低,但国际教育的发展现状表明,国际教育产业充满了贸易潜力。

参考文献:

[1]赵叶珠,胡世君.博洛尼亚进程对学生流动的影响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8 (6).

[2]魏奇,魏志慧.跨境远程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09(8).

[3]Vikash Naidoo.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 tertiary-level industry update [J].Journal of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http://jri.sagepub.com.

[4]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0:OECD Indicators[EB/OL]http:// www.oecd.org/document/52/0,3746,en_.

[5]Knight,J.GATS, trade and higher education. Perspective 2003: Where are we? The Observatory on Borderless Education.

作者:王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