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旅游发展战略

2022-08-18

第一篇:晋中市旅游发展战略

巴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来源:巴中市政府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0-7-9 11:36:25 阅读:1119次 选

择阅读字体:【大 中 小】

巴府发[2010]1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市经济开发区商贸园、工业园管委会: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川府函〔2009〕228号)精神,现就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认识,增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紧迫感

(一)充分认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关联度高、就业空间大、带动力强、资源消耗少的显著特征。随着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有利于拉动第三产业发展,带动

一、二产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人力、土地、资源等合理配置。同时,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传承优秀文化、推进城乡统筹、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巴中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对培育壮大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打好巴中革命老区建设发展翻身仗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二)切实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紧迫感。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培育工作,全市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是由于交通条件等因素制约,巴中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管理体制不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与周边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差距较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巴中革命老区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巴中“建成我省重要的生态红色旅游基地”,对巴中旅游产业发展给予了准确定位。为此,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科学分析巴中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变压力为动力,紧紧抓住当前政策支持、国家有关部门扶持及“大交通”建设带来的发展机遇,用更新的理念、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全力推进巴中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二、明确目标,推进全市旅游产业加快发展

(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生态旅游和红色旅游为主线,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建设“我省重要的生态红色旅游基地”为载体,以整合资源、改革管理体制、实施品牌战略、开发精品线路、丰富旅游产品为突破口,逐步实现由单一传统的观光旅游业向休闲、度假、养生、科考、文化、会展、商务、乡村旅游等综合性的现代旅游业转变,由单纯注重经济功能向更加注重发挥旅游业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综合功能转变,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二)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市旅游经济年均增长15%以上,力争“十二五”末成为国民经济主导产业,把巴中建成四川重要的生态红色旅游基地和富有特色的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三、突出重点,提升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竞争力

(一)坚持科学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认真实施《巴中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巴中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巴中市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等各类旅游专项规划。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相关部门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等规划时,要统筹兼顾,充分考虑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确保旅游产业发展空间。

(二)强力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品牌。要把全市丰富的生态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变为品牌优势,在A级旅游景区创建上实现新突破,强力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品牌。一是打造生态旅游产品。重点推进光雾山、诺水河、空山等绿色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科学探险、康体养生等旅游产品。二是打造红色旅游产品。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恩阳古镇等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革命遗址为重点,加强红色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生态旅游的有机结合,提升红色旅游品牌效应。三是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巴人文化、三国文化、红军文化、民俗文化等独具特色的历史、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南龛摩崖造像、白衣古镇、晏阳初文化公园等特色文化旅游精品。四是培育新兴旅游产品。积极发展会展旅游、温泉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加快发展购物美食、康体养生、自驾游等休闲旅游产品,逐步形成丰富多样、品质优良的新兴旅游产品。

(三)全力推进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是以巴州城区为中心,发展休闲度假、商务、文化娱乐、美食购物等都市旅游,实施净化、绿化、美化工程,完善旅游中心城市功能,发挥集聚和辐射作用,打造都市旅游目的地。二是以光雾山、诺水河等景区为载体,整合周边资源,增强休闲度假养生、文化娱乐等功

能,打造景区主导型旅游目的地。三是以白衣古镇―江口镇为主线,高水平规划建设江口水乡旅游休闲度假区,打造水上旅游目的地。四是以历史文化名镇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

(四)加快发展乡村休闲度假旅游。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导向、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创新管理”的要求,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特色明显、类型多元、活动丰富、富民效应明显” 的原则,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各县(区)人民政府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业培育重点村建设、乡村风貌改造等相关工作,每年要确定建设1个乡村旅游示范村;市级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扶持和行业指导,引导、帮助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争创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乡(镇)、村。

(五)提升旅游服务管理标准化水平。加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绿色饭店、主题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国家标准和旅游行业标准推行力度,严格执行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旅游企业安全管理、旅游无障碍设施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旅游景区标识牌建设、住宿设施节能减排等行业标准,全面提升巴中旅游业形象。

(六)积极开发特色旅游商品。依托全市优质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突出特色化、绿色化、品牌化、精致化,围绕通江银耳、南江黄羊、野生菌、金银花、有机茶和江口醇、小角楼酒等,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要抓好旅游文化产品、旅游纪念品、旅游日用品等旅游商品的开发。

(七)加快旅游市场主体培育。通过政策引导、政府扶持、项目支持等方式,引进和培育一批旅游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商品生产、旅游运输等龙头企业;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投资旅游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多种经济成份通过资本重组、兼并联合、相互参股等形式,组建旅游集团,逐步形成以骨干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

(八)丰富旅游文化娱乐活动。抓好地方特色旅游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发,积极打造巴中旅游文化品牌。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充分发挥专业艺术团队和群众性艺术团体作用,积极挖掘以巴人文化、三国文化、红军文化、民俗文化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旅游娱乐产品。积极开发自行车赛场、登山训练营地、野战训练营、水上世界、滑雪(草)场等游客参与性强的休闲游乐项目,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体系,满足广大旅游消费者的需要。

四、搞好宣传,全力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一)强化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旅游宣传推广机制,坚持统一策划、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报纸杂志等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加强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旅游商品的对外宣传推广。巴中日报、巴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要开辟旅游宣传专栏,各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要建立旅游宣传窗口和平台。要着力推介“中国彩林第一山―光雾山”、“中国溶洞第一乡―诺水河”、“全国第二大苏区首府―巴中”等线路品牌,要把“中国?四川光雾山红叶节”等节庆活动办成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形成良好的旅游宣传效应。

(二)加强区域旅游线路整合。以产品和市场为核心,创新合作理念和方式,与周边地市建立更加紧密、更加务实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加强川陕渝旅游“金三角”、“川陕渝红色旅游区”、“秦巴旅游片区”合作,联合推介“重庆―广安―仪陇―巴中”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成都―南充―阆中―巴中―汉中―西安”中国三国旅游精品线路、“西安―汉中―巴中―达州―重庆”自然山水游线路,实现“信息互享、客源互送、线路互建、宣传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

五、强化保障,优化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环境

(一)落实优惠政策。对符合税法规定的旅游企业的旅游景区(点)的经营收入,享受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排放污染物达到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管网的旅游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对旅游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依法纳入企业经营成本;招用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的旅游企业,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

从事旅游业务的旅行社,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替旅游者支付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的住宿费、交通费、旅游景点门票和支付给其他接团旅游企业的旅游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公务活动,采取公开招标采购方式,委托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饮、会务等事项,旅行社根据有关规定的标准提供合法票据可作为报销凭证。

对旅游饭店严格执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对购置并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且符合国家优惠目录的,按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广电部门要支持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申请办理境外卫星电视节目,有线电视收视费按实际安装终端数的50%收取。

(二)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市、县(区)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经费并列入部门预算,主要用于旅游专项工作、宣传推广、旅游组团奖励以及对创建国家3A级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宾馆饭店、星级农家乐、旅游度假区、省级以上乡村旅

游示范乡(镇)、村和优秀旅游县(区)的奖励。

(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政府的引导性投入。各县(区)要整合相关项目资金,使项目建设与旅游产业发展相配套,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以资源置换资本,用资源置换基础设施等办法,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来巴中整体开发旅游项目,打造旅游精品,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引导和鼓励社会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发展。

(四)改善旅游交通条件。以“六路”建设为接点,围绕旅游资源开发,打通对外旅游大通道,完善旅游环线建设,构建旅游交通大网络。各县(区)应规划建设好辖区内旅游景区(点)之间连接通道和旅游专线,全面改造提升景区内旅游公路,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度和便捷性。

(五)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全面完善旅游公共基础设施,旅游重点城镇、景区以及旅游交通沿线的通讯、邮政、金融、医疗、餐饮、环保等服务设施和功能,建立和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加强城市和景区(点)的导向系统建设,规范设置旅游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步伐,积极推行网上旅游查询、咨询、预订等业务。

(六)加强资源保护管理。严格执行各类旅游规划,各旅游开发项目在立项时,应当书面征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意见,按有关规定程序报批。要加强对自然景区内服务设施的建设管理,在景观构建中,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体现自然之美,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坚决予以制止。要重视古村落资源、民俗风情、民族民间音乐及舞蹈艺术、民间文学艺术和手工艺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七)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加大旅游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使用旅游星级标志、无证经营、强买强卖、价格欺诈、虚假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行业自律的旅游诚信体系,深入开展旅游企业诚信创建活动,推行旅游服务质量公示制,建立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诚信评价、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严格实施旅游从业人员上岗认证制度。加强旅游安全监管,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应急能力。加大旅游安全投入,完善旅游安全设施,为游客营造安全、和谐的旅游环境。

六、落实责任,形成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合力

各县(区)人民政府要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切实把旅游产业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政府将建立旅游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对各县(区)政府抓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纳入目标考核。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强化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协调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重点

抓好宏观调控、发展规划、宣传推广、行业监管、环境营造等工作。

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支持旅游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旅游重点项目,争取国家、省加大对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投入,制定鼓励性政策和措施支持旅游企业发展。

财政部门要根据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安排、落实经费,加强资金管理。

交通、规划和建设部门要做好交通规划、建设规划与旅游规划的衔接,建立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游客服务中心。

公安、城管执法、交通、工商、质量技术监管、安全等部门要严格执法,不断改善旅游市场环境。

卫生部门要加强旅游餐饮和旅游饭店、旅游景区公共卫生管理,严格执行旅游从业人员健康资格认证制度。

统计部门要建立完善旅游统计制度,定期开展对重点旅游住宿设施、旅游景区(点)、旅行社的统计监测工作。

国土、林业、文化、民政、水务、商务、经贸、农业、税务、工商、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要加强与旅游部门的配合,利用现有的行业、部门政策,结合自身优势,制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和优惠政策。

宣传、外事、新闻、招商等部门要在形象宣传、宣传品制作、重大对外宣传活动等方面与旅游部门紧密结合,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人事编制部门要适应旅游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职能配置,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各县(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根据本意见精神,建立相应协调机制,制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一○年六月四

第二篇:晋中市工业园区“十一五”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大运高速公路经济带的战略部署,把我市建设成为山西中部最具活力的经济带和城市群,遵循工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借鉴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优化工业布局,加快产业积聚,改善投资环境,扩张经济总量,实现工业的率先发展。现制定晋中市工业园区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工业园区建设的现状

我市工业园区建设是以晋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医药工业园为标志起步建设的,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近几年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大力推进,发展的思路逐步清晰,发展的规模逐步扩大,发展的速度逐步加快。工业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我市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在较短的时间内初见成效,形势喜人。工业园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产业布局日趋完善、园区特色逐步显现的各种类型齐全的工业园发展体系。以榆次工业园、安泰工业园、山西医药园为代表的工业园区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

1、榆次工业园

榆次工业园本着建一流园区、创一流服务的建园宗旨,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工业为主体,强化服务,开拓进取,成为山西省五个精品园之一。

园区道路、电信、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六通一平”和“园区园林化、道路城市化、通讯网络化、设施现代化”。三年来成功引进来自北京、江苏、浙江、河南、云南、太原等在内的省内外90多家企业和项目。

到2005年底,园区注册登记企业90户,注册资本4.6亿元,总投资23亿元,其中外资2500万美元。征地企业数73户,其中投产企业43户,开工在建的20户,未开工的10户。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实现14亿元。

园区以龙头企业和优势企业为代表,已初步形成了机械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金属材料及其制品、生物医药和高新技术、电气设备制造等五大支柱产业。

2、山西医药工业园

山西医药工业园是全省50个特色园之一,经过四年的倾力建设,山西医药工业园已具相当规模,园区道路、供热、供水、排污、电力、通讯设施齐备,管理服务体系健全,运转高效。目前已有山西安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德元堂药业有限公司、山西广生制药公司等15家医药保健品企业(项目)入驻,项目计划总投资近11亿元,全部建成达产达效后预计可实现年科工贸总收入46亿元,年利税约12亿元。截止目前,入园的15个项目中已建成项目8项,在建项目7 项,已完成投资4.9亿元。2005年已投入运营的企业完成产值1.85亿元,占开发区当年工业总产值的24.3%。这批企业中被认定为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有3家,国家和省级推广的高新技术产品和火炬计划项目9项;正在筹备上市的企业有2家,显示出整体较高的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已经成为展示山西现代医药产业形象的窗口和山西重要的医药生产基地。

3、介休安泰工业园区

安泰工业园是我市确定的5个重点工业园区之一,山西省环保局确定的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园区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环境、提高效益为目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了独特的安泰生态循环产业链,实现了多项资源综合利用。现有产业有洗煤、焦化、烧结、冶炼、炼钢、煤气发电和矸石发电、水泥等。

园区规划面积3000亩,投资总额40亿元,目前在建的项目有220万吨机焦,200万吨

特钢及配套的2×25MW发电项目,目前已达到110万吨大机焦生产能力,配套的2×25MW发电项目预计年内投产。200万吨特钢项目已形成1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2005年实现产值40亿元,标志着一个新型钢铁企业在我市崛起。

4、中煤九鑫灵石工业园

以200万吨机焦项目为龙头,规划形成30万吨甲醇、20万吨焦油加工和3万吨金属镁的生产能力。总投资42亿元,目前完成投资16.5亿元,形成100万吨大机焦生产能力。

5、榆社化工园

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初步实现了通电、通水、通路、通信、平整土地“四通一平”。入园企业3户,即榆社化工公司、广生包装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榆社塑料编织制品厂。目前园区生产能力达到碳铵18万吨、聚氯乙烯20万吨、烧碱18万吨、医用PVC生产能力1000吨。年发电装机容量达8.9万KW。 2005年实现产值15亿元。

6、平遥工业新区

平遥县工业新区为保护平遥古城,对平遥古城内及周边工业企业实施搬迁,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工业结构,提高工业的科技含量,优化投资环境,提供工业企业发展的平台,区内规划“一纵四横”的主次干路,已实现通信、供电、供水、排水、场地平整等“六通一平”。目前,已有九户企业入区建设。完成总投资2亿元,预计项目投产达效后每年可新增销售收入5.8亿元,新增利润8000万元,完成税金5000万元,解决就业5000人。

7、祁县玻璃器皿工业园

祁县玻璃器皿工业园区立足现有企业集中区域和环境条件相对宽松区域,结合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高标准、高起点规划,促进玻璃器皿生产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进一步集聚,近年来发展迅猛,已成为祁县的第一支柱产业。

区内现有企业49户,其中玻璃器皿生产企业32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户,年生产能力

6.2万吨,年销售3.8亿元,年上缴税金2700万元,占全县玻璃器皿产业总产值的38%;占全县玻璃器皿产业上交税金的41%;直接创汇2800万美元;从业人员1.8万余人。

主要产品有酒具、茶具、咖啡具、蜡台、风灯、水升、果盘、花瓶、糖盒、工艺品等10大类5000多种产品。产品销售主要以国际市场为主,国内市场正在开发之中,98%以上的产品畅销五大州88个国家和地区。

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性

工业园区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工业园区建设,把服务、土地、资金、劳动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益,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加快工业化和工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

1、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是提高我市经济总量、实现结构调整明显见效的希望所在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就是要实施资源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企业间的合作与渗透,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延伸产业链,形成集约化经营的良好格局,通过园区的快速发展,达到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提高工业经济竞争力。

2、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

我市是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地区,受历史条件和技术装备的限制,资源利用率低,废弃物多,环境污染严重。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可为区域经济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发展空间,通过统一规划道路、供电、供水、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充分利用,“三废”的集中治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缓解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

3、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是扩大对外开放、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的有效载体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硬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软环境的吸引力,形成综合竞争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构筑招商引资的平台和载体,

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使我市工业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推进工业经济国际化。

三、工业园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市工业园区建设还处在初创阶段,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对实施工业园发展战略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各部门对推进工业园发展的合力需进一步强化。

二是合理解决工业园发展用地是我市工业园发展目前面临的难点问题。

三是部分工业园规划滞后,对工业园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和有效指导。

四是部分工业园产业特色不够明显,产业关联度不高,互补性不强,上下游产品分工和协作配套未形成产业链。

四、工业园区建设要坚持的原则

一是工业园区建设与调整工业布局紧密结合。根据我市工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结合各县(市、区)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发展的实际,认真规划工业布局,打破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线,以建设专业特色工业园为带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优化工业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二是工业园区建设与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紧密结合。鼓励企业将新的基建项目、技改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出口创汇项目入园建设。国债、省市县重点调产项目优先安排入园。特别要选择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项目入园。

三是工业园区建设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结合。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提高硬环境的承栽能力和软环境的吸引力,形成综合竞争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构筑招商引资的平台和载体,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和管理,使我市工业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推进工业经济国际化。

四是工业园区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紧密结合。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园区规划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道路建设规划,既要顾及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今后工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五是工业园区建设与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紧密结合。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要实行道路、供电、供水、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大力推广节能节水技术,努力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充分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六是工业园区建设与发挥比较优势紧密结合。工业园区建设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形成工业发展的优势行业和优势产品,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五、我市工业园区建设的总体目标

按照行业集聚、产业对接、资源共享、循环经济的要求,各县(区、市)都要结合实际制定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市级重点规划建设最具特色的五大工业园。

工业园区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3—5年时间完成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水、供气、供热、通讯、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五年使我市工业园区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环境优美、优势突出、效益显著”的总体要求,五大示范工业园区销售收入力争达到500亿元,占晋中工业经济总量的50%以上。

六、各工业园的发展方向和重点

1、榆次工业园

按照把榆次工业园区建成“山西最好、全国较好”的总体要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加快大项目引进速度和建设进度,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抓好现有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工业经济的整体水平和产品档次,形成以传统产业为主

导,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产品档次高,产品关联度大,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到“十一五”末,计划建成总投资亿元以上大项目20个,总投资500——10000万元项目180个,工业总产值100亿元,出口总额3亿美元。

2、山西医药工业园

继续坚持以创造优良投资环境,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和配套优惠投资政策为宗旨,发挥医药特色产业聚集优势,在产业链塑造、中介体系培育等方面进行规划,着力引导医药物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升级,使园区的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十一五”期末,力求完成园区一期工程的建设开发,和驻企业达到 20家以上,培养2——3家上市企业,项目总投资达10亿元以上,科工贸总收入25亿元以上,年实现税金1亿元以上,成为全省医药企业聚集发展的示范工程、集群化特色经济示范园区和现代化医药生产和流通基地。

3、介休安泰工业园区

结合山西省发展大公司大集团振兴经济的思路,以及晋中市“8553”工业项目三年推进计划,充分发挥安泰作为三大龙头焦化企业的优势和示范作用,联合外部周边优势企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开发、合理利用宝贵的煤炭资源,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成熟清洁的转化工艺、有利于生态恢复的环保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煤炭的转化率和利用率,全面实施清洁生产,推进和加速本集团本地区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把安泰工业园区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立足当地机焦的规模优势,充分利用其丰富的焦炉煤气资源、焦油资源和粗苯资源,吸引和联合外部企业共同在园区内开发生产煤炭深加工产品,如焦炉气制甲醇,甲醇制二甲醚、醋酸,焦油精制,粗苯精制等煤化工产品。

用3~5年时间,把安泰工业园区建成山西省年产值300亿元的大集团大公司,并使本园区内各单位产品的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清洁生产指标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到2008年,通过合作方式,在工业园区建成全国最大的H型钢生产基地。

工业废水实现串用、回用和梯级利用,达到零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园区通过走循环经济之路,将形成年产250万吨机焦、170万吨生铁、200万吨特钢、12万吨焦油、3.5万吨粗苯、2.4万吨硫铵、11亿度电、30万吨甲醇的生产能力。年工业产值达到300亿元,年上缴国家税金10亿元左右。

4、灵石中煤九鑫工业园

以200万吨大机焦建设为龙头,延伸煤化工产业链,形成200万吨焦炭、20万吨甲醇、20万吨二甲醚、20万吨电石、6万吨甲醛、3万吨1,4—丁二醇、3万吨金属镁的生产能力。到“十一五”末,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实现集中洗煤、配煤,集中煤焦油加工和煤气综合利用。

5、祁县玻璃器皿工业园

园区抓住规模扩张、布局优化、龙头培育、品牌打造、市场开拓、产业配套、政府服务等重要环节,打造全国一流的玻璃器皿工业区。

利用区位优势,加强工业区管理,强化基础设施和营销网络的建设,促进入区企业规模扩张,上档升级,通过技术、资金的集中投入,吸引一大批大项目,大企业入区建设,形成高、中、低档产品种类齐全,档次高,规模大,环保型的工业区。到2010年,新建60户企业,使入区企业达到100户以上,培养玻璃器皿骨干企业58户,从业人员达到46000人,工业区总产值突破30亿元,税金突破5亿元。建成可持续、协调、平衡发展的新型工业示范区。

6、榆社工业园

榆社化工园以榆社化工股份公司为龙头企业,抓住我市大力发展煤化工及乙炔化工的大

好契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规划建设 80万吨烧碱、聚氯乙烯,配套建设200万吨煤矿、重组华能电厂2×10万KW发电机组、100万吨水泥熟料、100万吨电石、5万吨PVC型材等项目,力争到“十一五”末,形成100万吨烧碱、聚氯乙烯,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七、主要措施

1、科学合理规划,提高工业园区档次品位

规划是龙头、是关键、是基础。规划决定建设的规模、方向和品位。要围绕产业布局的合理、污染的防治、环境的优化和资源的共享,加强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宏观指导,一是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要与城市化相衔接。把工业园区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做到一次规划、严格实施、逐步到位,同时城市总体规划也要体现工业园区合理布局的要求。二是要抓好工业园区内的规划布局。园区内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水、供气、供热、通讯、治污等要有专项规划。三是要严把项目准入,提高入园项目质量,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具有投机性质的资本进行圈地炒作,坚决杜绝没有项目支撑的空壳工业园。四是要按照“绿色大运”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工业园区向生态工业园发展。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工业园区快速发展

招商引资是当前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中的生命线。各园区要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招商引资队伍,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招商引资活动,积极主动地承接国外和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和资本扩张,力求以园引资,以资建园,制定行之有效的引资奖励办法,重奖园区引资有功人员。要制定出更加优惠的入园政策,提供一流的环境,一流的入园服务,一流的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企业入园。

3、创优环境,合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

工业园区建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市经贸委作为全市组织实施工业园区建设的综合部门,负责指导全市工业园区建设的发展规划,综合协调工业园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县(区、市)经贸局都要把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积极协调计划、财政、土地、城建、环保、税务等部门,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工业园区投资环境。在硬环境方面,要突出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环境优雅、具有现代气息的工业园区,为工业项目引进创造良好的硬环境。软环境方面,要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各项制度,让投资者对政策放心;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改变工作作风,减少项目审批程序,及时为在建项目协调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篇:巴中市能源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与人口、环境构成当今世界三大焦点,不仅其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对经济、社会影响重大,而且能源本身也与人口、环境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研究能源发展,关注能源安全,是政府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必须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

一、巴中市能源发展现状

全市能源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积累了一定的

基础,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2004年,全市能源工业实现总产值2.57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13.52,实现利税总额3054万元。

电站建设方面,全市已建水火电站140余座,装机容量8.2万千瓦(其中水电6.7万千瓦),年发电量2.5亿度,人均用电量213度,初级电气化县基本达标。在建大型水电站一座(双滩3.6万千瓦)、中型水电站2座(风滩2.44万千瓦、高坑1.5万千瓦),在建装机容量7.54万千瓦,占水力资源经济可开发量的21.97。

电网建设方面,通过县城电网和

一、二期农村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全市新建220千伏输变电站120MVA/1座,新建220千伏输电线路96公里;新建110千伏输变电站197.5MVA/5座,110千伏电线路342.9公里;新建35千伏输变电站166.88MVA/43座,35千伏输电线路1306公里;新建和改造10千伏输变电线路9126.7公里,农村60的用电户得到改造,110KV、35KV供电骨干网络已经建成,农村98的村、95的户通电,农村用电量达到1.64亿度。

天然气建设方面,通南巴构造带天然气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目前通江河坝1#位完钻井深6130米,通过对飞仙关组三段(4970-4984米)进行测试,获近30×104立方米的日产量天然气,该层位天然气未发现硫化氢,经脱水处理后,可直接向用户供气。巴中市天然气第二气源建设工程已经启动,全市四县城区天然气用户达到2.3万户,全市发展CNG汽车400余台,CNG加气站2个,供气量达到953.47万立方。

煤炭建设方面,全市主要煤炭企业32家,经过挖潜和技改扩能,全市煤炭生产能力达到135万吨/年左右,煤炭生产量在100-120万吨/年左右,其中电煤调运35-40万吨/年。

农村能源建设方面,特别是农村沼气建设取得较快发展,全市累计建户用沼气池9.08万口,推广省柴节煤灶25860户,建生活污水净化池580处,总容积29580立方米,推广沼气综合利用4.9万户。

我市一次能源总量小,能源发展不足,在能源的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已建电站缺乏调节调峰能力。我市境内河流均属典型的山区型河流,又都是源头水,河道洪枯水量变化大,已建的水电站点多而分散,且多为小微型,单机装机容量不大,大部分是径流式电站,缺乏调节调峰能力,丰枯、峰谷矛盾突出,缺电与窝电并存。

二是供电结构比较混乱。我市目前尚未建成主力骨干电源,国网、地方电网、小水电、小火电、微水电并存,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交织,一县一网多公司多供区,下国网电价偏高与余电上国网价格偏低同时存在,客观上形成了电力供应障碍和供电混乱。

三是已建电站设备陈旧老化。我市已建电站大部分是二十世纪70-80年代修建的,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经济条件不允许,电站建设得都非常简单,经过20-30多年的运行,大都存在水工建筑破损、发电机老化等问题,带病运行的矛盾比较突出,运行维护成本很高,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四是能源建设投入不足。我市是“老、边、山、穷”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经济总量小,发展阶段滞后,财政十分困难,需要靠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来维持运转,根本没有财力来进行像能源这种投资大、周期长、回报相对较低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经济落后制约能源发展、能源建设滞后影响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

五是电站开发建设秩序亟待整顿。受新一轮能源慌的影响,我市也与其他地方一样,形成了外来企业跑马圈河的格局。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当前经济效益,也以多种方式为外来投资者规避能源建设基本程序提供条件,部分地方不经任何建设许可就开工建设中小型水电站的情况相当突出,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必然导致宝贵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背道而弛。

二、巴中市加快能源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1、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市2004年实现GDP124.66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4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5.47亿元,其中工业15.1亿元,基本形成了以食品饮料、冶金、建材、能源为支柱的工业格局,交通、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能源的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

2、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不变,投资重点更加明确,投入力度不断增强

,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泛珠三角9 2区域合作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把巴中作为他的扶贫联系点,把通江县作为他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联系点,为我市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3、能源资源比较丰富。我市属渠江正源巴河流域,全市大小河流

1100多条,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7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45条,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6条,河流总长4342公里,河网密度0.33公里/平方公里。河流均呈南北流向,树枝状分布,水位洪枯变化大。全市多年平均降雨1198.9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71.6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4.13亿立方米,人均1996立方米。全市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81.24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41.7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40.32万千瓦。

具最新探测表明,我市通南巴构造带天然气控制储量为1450×108立方米。已经探明的煤炭资源储量为5838万吨(具省权威部门最新公布的资料,全市探明煤炭储量为3887万吨,可开采量3389万吨)。我市生物能源多样,具备发展新能源的条件。

三、巴中市能源发展的初步规划

能源具有战略性商品的特征,搞好能源发展规划是推进能源可持续建设和有序开发首要的和基础性的工作,要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和能源安全。“十一五”时期,能源产业总产值和利税总额年均增长16。

1、水电建设规划。根据我市水能资源状况,在全市河流上共规划水电站33处,设计装机99台,装机容量23.8万千瓦(装机0.5万千瓦以上的16处20.32万千瓦),年发电量10.7亿度,估算总投资18.41亿元。“十一五”期间,建成双滩、黄梅溪、碧滩、高坑、洪口、卡门、大河坝、石洞口、皇柏林、高桥、黄石盘等水电站,2010年,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5万千瓦。

2、天然气建设规划。加快通南巴构造带天然气开发,初步规划第一阶段实现向通江县日供气10万立方米,第二阶段完成巴中市配气站及通江县至巴中市日供气30万立方米,第三阶段形成日供气能力为700万立方米,到2010年,天然气生产能力达到21亿立方米,年产天然气15亿立方米。规划建设30万吨合成氨项目,适时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不断提高全市能源供应的调峰调节能力。

3、农村能源建设规划。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十一五”时期,每年新建农村沼气池2万口,到2010年,全市沼气池达到20万口以上,占适宜农户的40。推广使用节能气饭煲、沼气灯、热水器等。

4、煤炭发展规划。以资源整合为核心,实施大集团战略,以技术进步为手段,推进大型煤矿建设。到2010年,煤炭产量达到150万吨/年,2020年煤炭产量达到180万吨/年。

5、电网发展规划。继续加强城市及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主要抓好220千伏双回路和配套的110千伏、35千伏输变电站设施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的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输变电系统。

四、巴中市发展能源的政策建议

区域经济的快速、高质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巴中要实现跨越发展目标,必须在工业发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能源是巴中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的空间十分广阔。

我市“十一五”时期的能源发展,要按照国家的要求,强化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既积极做好开源工作,又优先做好节约工作。根据巴中能源资源状况,我们认为应积极开发水电资源,合理利用煤炭资源,进一步加大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力度,鼓励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坚持多渠道投资,实行多元发展,构筑起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为建设美好巴中提供能源保障。为进一步加快巴中能源发展,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加快骨干电源点项目建设。我市目前尚未建成骨干电源点,每年外购电在5亿度左右,必须进一步拓展电力投资来源,采取一切有力措施加快骨干电源点建设。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倾斜扶持的同时,加大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十一五”时期,力争双滩、风滩、黄梅溪、碧滩、高坑、洪口、卡门、大河坝、石洞口、皇柏林、高桥、黄石盘等水电站竣工形成生产能力,带动能源工业的快速成长。

2、规范水电站建设秩序。电力建设项目必须遵循“先规划、后设计”的前期工作原则,要按照《四川省电源开发权管理暂行办法》(四川省人民政府第182号令)和《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中市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权限规定〉的通知》(巴府办发[2005]80号)文件的规定,严格执行电力建设项目基本程序;要严格执行《四川省大中型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补偿概算调整办法》和《四川省大中型水电工程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等相关政策,切实维护好项目区群众的基本利益。

3、加大重点煤矿建设。煤炭工业在我市具有重要发展意义,煤炭是城乡居民生活的的主要能源之一,在全省电煤市场也占有一席之地。要继续加大对煤炭行业的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开拓进尺、单产单进及人员效率,增强煤炭企业发展后劲。

4、大力做好节能工作。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长期目标,要将能源效率指标作为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量化指标,落实到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和工程设计、验收指标体系中。在项目引进过程中要提升引进技术门槛,杜绝落后低效技术的盲目引进,推动产业技术水平向可持续方向发展,从源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水平,降低能源消耗。

5、加快电力体制改革。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务院〔2002〕5号)精神,切实推进“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电力体制改革,通过合理的平等的引导和竞争,提高进入电力行业的效率门槛,用技术和经济的效益竞争取代行政性竞争。按照《巴中市县级供电企业重组改制工作方案》,成立巴中供电责任公司,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在电价方面,考虑适当扩大峰谷电价、丰枯电价、季节电价的价差和实施范围,研究制定尖峰电价、可中断电价等。在产业政策方面,应考虑对节电、调荷产品和设备的开发和应用予以适当的鼓励。

6、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电力需求侧管理(DSM)是对电力用户推行节电及负荷管理工作的一种高效的模式,可以大幅度提高全社会电能利用效率,有效减少资源、环境和资金代价,实现供需资源的协同优化整合,激励民众直接参与到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要将需求侧管理作为一种资源纳入电力发展规划,并据此制定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计划,包括负荷管理目标、节电目标、实施方案等,逐步建立起法律法规健全、政策配套、组织有力、机制灵活、重在实效的长效机制。

7、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小水电代燃料工程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内资金作为资本金,争取增值税“先征后还”的政策,可享受在若干年内所得税率降低至15%的优惠。供给农村和农民用电的电价要使农民用户愿意用、用得起,有承受能力,电价不能太高。农村小水电及其他清洁能源的利用采取自管自用,多余电量上网的原则,综合考虑小水电及其他清洁能源对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贡献,予以适当优惠,其上网电价不低于地区平均上网电价,大电网供给农村的电价按照同网同价原则制定,鼓励发展农村沼气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实现多渠道投资,多元化发展,在全市逐步建立起合理的能源供应结构和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

第四篇:2014年1季度四川省巴中市服务业发展情况

2014年1季度四川省巴中市服务业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巴中市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体取向,牢牢把握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总基调,着力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积极拼搏,扎实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巴中市服务业发展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发展现状

1、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一季度,巴中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19亿元,同比增长11.5%,增速居四川省第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拉动经济增长4.2个百分点。

2、现代物流、旅游发展强劲。一季度巴中市完成客运量2073.4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24703万人公里,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1.66%和10.58%;完成货运量803万吨,货运周转量64553万吨公里,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4.76%和15.73%;巴中市区域内物流总量为2275万吨,同比增长30%。共接待游客276万人(次),同比增长23.8%;实现旅游收入18.26亿元,同比增长16.4%。

3、商贸服务稳步发展。一季度,巴中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01亿元,同比增长12.1 %,增速比四川省低0.6个百分点,居市州第16位,巴中市批发零售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1.4亿元,同比增长11.4%,占巴中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90.0%,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达85.3%。

4、招商项目成效显著。在招商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服务业项目快速推进,一季度服务业在建项目205个,概算总投资1312.8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309.3亿元,2014年计划投资373.7亿元,1-3月完成投资88.1亿元,其中,续建项目77个,一季度完成投资60.5亿元,新开工项目69个,一季度完成投资27.6亿元,分别占计划总投资的31.2%和21%,储备项目59个,14年计划投资48.5亿元。

5、金融业形势良好。一季度,巴中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87.05亿元,同比增长29.3%,增速比四川省高13.3个百分点,居四川省市(州)第二位。银行业机构存款余额751.44亿元,同比增长17.4%,比年初增加72.83亿元,较年初增长10.73%;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10.26亿元,同比增长47.61%;证券业营业实现交易额7.71亿元。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巴中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总量不大、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与周边市州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新兴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影响和制约了巴中市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在:

1、缺乏总体战略规划。服务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所包括的行业非常广。但目前巴中市还没有完善的、系统的服务业发展规划,各个行业自行其是,未能形成发展服务业的合力,不利于巴中市服务业的发展和提高,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巴中市绝大部分服务业发展缺乏专门的规划引导,处于单打独斗状态,空间布局不合理,同类型企业竞争严重。

2、增速仍然偏低。近年来,巴中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虽然达到9.5%以上,但与巴中市经济发展年均增幅13.5%相比,还有差距;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一季度,巴中服务业增加值占巴中市GDP的只有38.9%。这与“建设川陕渝现代服务业连结门户和集聚中心”的目标要求差距较远,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同省内外先进市州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结构不够合理。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巴中市服务业主要以批发零售、餐饮和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且大多数规模偏小,档次偏低,现代物流、信息、咨询、家政服务等新兴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西部国际商贸城、盘兴中国西部建材物流园、平昌川东北国际商贸物流场尚处于建设状态,为工业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一条龙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尚未真正形成。

4、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发展较差。截止一季度,巴中市仅有规模以上3户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单位,其中巴州区2户(巴中市魅力传媒有限公司和巴中市灵通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平昌县1户(平昌县金盾保安服务有限公司)、通江和南江目前都是空白。从四川省来看,广元8户、达州7户,和周边市县相比差距较大。

三、对策与建议

1、抓规划引领。紧扣市情,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充分体现科学性、超前性和区域特色,修改完善巴中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和重点产业规划,形成健全的规划体系。

2、抓项目推进。项目是推进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围绕重点产业优选项目进行大力扶持,对现有和在建重点项目,明确挂钩单位,由专人负责,现场掌握情况,积极帮助协调难点问题。

3、抓统计基础。积极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工程,建立健全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加大统计业务培训力度,提升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归口上报数据,保持统计口径一致,确保应统尽统,按时按质完成统计数据上报。

4、抓企业入库。2014年一季度开始,全国及四川省将规模以上服务业中营利性服务业行业的调查数据纳入GDP核算,其它行业国家拟将逐步纳入GDP核算。要更加科学、客观反映巴中市服务业发展实际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高度重视规模以上服务业调查单位的入库申报工作。要充分利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对达到规模以上服务业标准而尚未入库统计的企业(单位)进行全面清理审核确认,尤其是要清理审核确认营利性服务业行业的企业(单位)并指导及时入库。

第五篇:汉中市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及建议

何成林王明安王诞

(汉中市汉台区农机管理中心、汉台区农村能源工作站,陕西汉中 723000)

摘要:本文通过对汉中市水稻生产现实情况的分析,总结了在汉中市开展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水稻全程机械化优势问题措施

农业部《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十年发展规划(2006—2015年)》明确提出,以育插秧和收获两个关键环节的机械化为着力点,带动耕整地、田间管理、烘干等环节机械化,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水稻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到2020年,在全国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为此,从2006年开始全市就开展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试验示范,累计汉台、南郑、洋县等县区试验示范面积达到1580余亩。2013年,省农机局又在汉台建立水稻(小麦、油菜)“两茬平作区”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示范园区,建设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创建田2000亩,这是对汉中市全面开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的极大推动。

一、现状与优势

汉中市常年水稻种植面积120万亩,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75%以上,是陕西重要的粮食生产地区。要保证水稻稳产、高产,降低生产成本,就必须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有效途径。当前汉中市水稻生产正由传统手工生产向机械化生产的过度阶段。全市水稻机械化收获、机械耕整地、水稻产品加工的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而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却占不到耕作面积的1%。现阶段农民对各种水稻生产先进农业机具的需求快速提高。同时,国家、省、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的加大,提高了水稻生产者的购机能力。2012年全市水稻育秧播种机2台,人力播种机3台,6行高速插秧机3台,4行步行式插秧机18台,完成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示范面积1580亩。今年仅汉台区已建成机械化育秧示范点6个,投入育秧硬(软)盘5.02万个,育秧播种机8台套,插秧机19台,完成育秧面积30余亩,机械化插秧示范面积可突破2000余亩,其中百亩以上连片机插秧面积可达1900余亩。水稻生产机械急剧增加,农机大户、农机合作 - 1 -

组织逐步发展壮大,在汉中市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条件基本成熟,具有以下发展优势。

(1)水稻机械化播种、育苗方面的优势。利用水稻播种机播种,能够最大化的提高工作效率。以日本“久保田”水稻播种机为例,每小时可以播种400—800盘,铺撒的床土土层厚薄均匀,土面平整。播种量精确、均匀,节省用种量,覆土平整,整个播种过程准确、简洁、操作方便,可以大大地节省生产费用。机插一亩大田仅需硬盘20—25个、秧母田7平方米。同时,根据水稻生长要求,利用拱棚温室育苗,精确控制温度,水稻秧苗不但可以节省育苗时间,而且长势均匀,苗壮增产。

(2)水稻机械化耕整地方面的优势。现阶段随着牛耕田方式的逐渐消退,汉中市的水田耕整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但是先进的机械化水稻秸秆还田技术还没有大面积的推广应用。资料表明稻草、秸秆中营养含量占干物中的比例为 N=0.63% ;P=0.11% ;K=0.85% ;Ca=0.16—0.44%;S= 0.112%—0.189%。试验结果表明,实行秸秆还田后一般都能增产10%以上。坚持常年秸秆还田,不但在培肥阶段有明显的增产作用,而且后效十分明显,有持续的增产作用。

(3)水稻机械化插秧方面的优势。机械化插秧最大化的提高了水稻插秧的工作效率。近几年在汉台区的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试验示范的效果显示,机械化插秧费用每亩为203元,人工插秧费用为550元,每亩水稻插秧生产减少费用支出347元 。机械化插秧能够做到浅、直、匀、牢,水稻返青早、通风效果好、增加光照效果、不易倒伏、增强水稻抗逆性、增加水稻分蘖,十分适应水稻作物生产的农艺要求,达到增产的目的。经过测试机械化插秧与人工插秧比较可以增产10%,增加产值93元/亩。

(4)水稻机械化收获方面的优势。传统收获一亩水稻所需要的成本是:收割120元,运输25元,仅此就需要145元,而且在晾晒、运输过程中,每道工序都要损失粮食,损失率要在5%以上,而且费时费力。机械化收获水稻只需要收割和运输两个过程,收割一亩费80元。因为直接拉稻粒,一公顷运输费只需15元。机械化收获水稻,从收割到粮食运到家只需总费用95元,省下了很多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机械化收获水稻只有3%的损失率,按水稻平均亩产量600公斤计算,相当于一亩增产18公斤水稻,按汉中水稻收购最低价格1.4元/公斤计算,可多收入25.2元/亩,再加上收割省下的50元,一共可多收入75元/亩。另外机械化收获水稻一小时可收水稻6—8亩 (以

久保田PR0488为例),大大缩短了农时,稻米也可以提前上市,这时的水稻价格要比平时高0.2—0.5元/公斤之间,利润相当可观。

(5)跨区作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我市位于陕西南部,与四川、湖北、重庆三省市的水稻插秧和水稻收获的时间有10—20天的差距,利用这段时间进行水稻插秧机械和收获机械的跨区作业是很可行的。一旦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全面推广,可以借鉴跨区机收的经验,根据当地的水稻作业期的情况,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集中机械组织跨区机插作业,做到水稻生产机械的满负荷运营,达到效益的最大化。

(6)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可以解放部分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村劳动力,使部分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发展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保护地种植业等行业,一部分农民可以外出打工,参加城市建设和劳务,改变农民靠土地吃饭的传统,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促进农村产业调整。同时,在育秧时药剂浸种、秧苗移栽前施用了送嫁药,减少了以后大田的农药施用,甚至达到不用农药防治,降低了粮食的农药残留,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秸秆粉碎还田后,不用焚烧,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同时又增强了土壤的透气性能。先进的管理工艺,水田组合机具的研制与推广,实现免(少、浅)耕、施肥、插秧一体化作业,改善土壤环境,生态效益明显。

二、面对的问题

(1)农民的认识不足。传统的两段育秧水稻种植方式在农民的心里已经根深蒂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在增产、增收方面又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就突显出来,要经过多年的产量对比。在机械化插秧方面虽然可以明显的体现出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在育秧方面的要求很高,对水稻机插配套措施和技术要求认识不足,仍习惯于“两段育秧”,小苗双株稀植,需要农民部分改变育秧方式。同时,农村土地分散,户均种植2.5亩,一般20—25盘秧插一亩大田,户育秧50—75盘,使用仰天不超过20平方米,加之购置配套播种机、插秧机等,育插秧机械成本太高,没有把农民从繁琐的育秧劳动中解脱出来,使农民主观上接受机械化育插插秧技术有较多顾虑,对购买水稻机械化生产机具怀有观望的心理。

(2)插秧机价位高,使用季节性强,成本回收期长。插秧机一年只作业一季,一季只能作业13天左右,而且必须采用秧盘等育秧方式育出的秧苗。以种植3亩水稻采用机械播种硬盘育秧、久保田SPW—48C手扶式四行插秧机机械化作业为例,在插秧

机享受国家5000元补贴后,农民还需支付14800元,如果将插秧机、播种机、育秧盘按平均5年折旧,扣除10%的残值,这样当年投入的机械价值为:插秧机0.2664万元、育秧播种机0.468万元、秧盘0.0103万元(按照每亩22个秧盘,单价7.8元计算),总机械投入0.745万元,假设水稻亩产1200斤,市场价1.7元/斤,售后收入0.612万元,与一般农户收入不相宜,单家独户投资存在较大风险,制约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3)水稻品种的限制。水稻机械化插秧目前还处于品种筛选和育秧技术的研究与试验和示范阶段。目前汉中市水稻生产品种多,优质品种、主栽品种不突出,满足机械化种植品种难以确定。由于稻—麦(油)两熟制,前作5月中下旬(油菜)、6月初(小麦)收获后才能插秧,选择全生育期155天的晚熟品种于4月10日左右播种,秧龄和苗高远远超过了机插秧的技术要求;选择全生育期140—150天的中早熟品种于4月20日至月底前播种,不仅没充分利用上4月份的光温资源,而且产量低,与水稻高产创建的要求相矛盾,农民不易接受。因此,确定短秧龄高产优质品种,加快适宜机插秧品种的筛选和审定是推进机械化育插秧的首要任务。

(4)政府扶持力度不强。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在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投入力度,但是还没有达到快速发展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要求。农机推广经费严重短缺,农机技术推广举步维艰。各级政府没有真正意识到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重大意义和历史责任。在购机补贴方面省、市主管部门对水稻机械的倾斜性不强,虽然加大了水稻机械的购机补贴资金份额,但依然没有最大化的满足农民的需求。

三、对策与措施

(1)要加大推广力度。农机推广部门要及时的确定汉中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提出适宜本地实际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规程或标准,积极推广适应当地水稻生产的机具;大力扶持水稻机械化生产作业大户、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市场为导向,服务为手段,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培育新的市场主体,推广先进的典型经验,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作业服务向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发展。注重农机和农艺相结合,成立农机与农艺结合的专家组,建立合作机制,共同做好技术指导,农机推广部门和农艺部门要紧密合作,使农机技术和农艺技术相互适应,发挥优势,加快推动技术普及和应用。

(2)强化宣传信息沟通。加强对水稻生产机械化优势进行宣传,提高农民对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认知度和购机欲望;对水稻种植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典型经验进行大力宣传,将市场信息传递给农民,引导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开展经营生产,推动农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企业化,充分发挥水稻生产机械在汉中市水稻生产中的作用;加强对水稻生产机械购置补贴和扶持政策的宣传,让农民真正的了解国家的政策,增加农民的购机信心,提高水稻生产机械的保有量。

(3)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农机推广系统的职工,要积极的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机化发展的要求,及时了解掌握农民的需求,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增强本领,做到素质高、懂技术、会传授、能示范。同时,要不断探索农机化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要深入研究适合汉中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推动汉中市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

(4)培育机械作业服务组织。引导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和专业服务组织,组织开展水稻育秧,秧苗供应和机插秧一体化服务,推行集中育秧或工厂化育秧,发展插秧合作社、培育育秧大户,实行有偿服务,代育代插,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建设稳定地机插秧示范片,逐步整村推进,不断提高插秧机械的使用率和经营效益,调动农民积极性。

(5)加强政策扶持。在国家购机补贴不断增加的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增加对水稻生产者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扶持,特别是在水稻插秧机械、播种机、秧盘的购置和机械化作业环节上,应增加定向补贴的方式,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发展规范化育秧,设立扶持发展项目,加大水稻育秧工厂的大棚及辅助设施补贴额度,对育秧硬盘给予全额补贴,对农民再补贴,同时,要整合高产创建、特优米基地建设等其它项目资源、形成合力,集中财力,做大做实,为水稻全程机械化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政策保障。

上一篇:巾帼志愿者工作计划下一篇:客服部部门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