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大学生

2022-07-17

第一篇:体育锻炼对大学生

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感谢你百忙之中为我填写此次调查问卷!为掌握我们学校大学生体育学习的现状,为我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参考和指导依据。本人设计了本份问卷,衷心希望得到你的意见和指导。

本问卷调查采取不记名制,填答完毕的问卷也不会对外公开,我们可以担保您隐私的绝对安全。其次,为了保证问卷结果的有效性,请你务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填答我们的问卷。

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符合您实际情况的选项,。

1你的性别()A男B女你的年级()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2你平时所锻炼的场地是?()A 学校田径场B 体育馆C学校内、外的健身器材D其它 3你觉得锻炼的好处在于()(可多选)A增强体质B防治疾病C心情舒畅D增进健康E陶冶情操F改善生理机能G恢复体力H培养团结精神I其它

4你所喜欢并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这里没有你喜欢得运动项目可以自己写在H上、可多选)

A 慢跑 B 太极拳C 广播操D 下棋E 俯卧撑F 长距离的步行G 游泳H瑜伽I器械

J无K___________________

5您参加体育活动的(锻炼)目的()

A增强健康B应付考试C改善身体状况D调节心理E娱乐消遣F体验成功

H掌握技巧I其它

6影响你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可多选)

A身体患有疾病B肢体疾病C体质虚弱D心里因素E体育认知F日常习惯G锻炼资源H学习任务 I其它

7你进行体育锻炼时是什么心理?()

A厌学心理B 自信心理C畏难心理D自卑心理

8你参加体育课的态度是()

A积极参与B被动参与C消极参与

9你对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符合自己的要求么?()

A 符合B不符合C一般D不在乎E其它

10你对学校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有什么看法?()

A喜欢B一般C不喜欢

11你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老师教学的看法是()

A教学能力差B方法单一C形式枯燥D不了解学生心理 E缺少沟通

12你对户外体育锻炼器材有何意见?()

A有B不关心C 没有

13你每个学期的体育消费是多少?()

A 0B 0-100C100-500D500-1000E1000以上

14你去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

A每周1次以上B每周1次C 一个月一次D 不参加体育锻炼

15你每次大概锻炼多长时间()

A半个小时B一个小时C一个半小时D一个半小时以上

16你对学校在教学方面有什么要求?

我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你的合作

体育系

第二篇:结合实际 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感想

要:本文通过个人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以湖南师大为例,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最后结合现状就如何引导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出建议,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关键词: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体育意识

近年来,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形式、内容和管理等基本处于松散随意的状态,学生是否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自觉意识和锻炼习惯。为此,本文通过个人参与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以湖南师大为例,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整体形势,并就如何引导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等问题提出了建议,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思考。

1 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

1.1 个人参与情况

本文作者作为大一新生,在下学期选修了健美操课程,并顺利通过了全国健美操等级考试。除此之外,在课余活动中,还参与了瑜伽、体育舞蹈等体育活动,在整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自身体育技能、锻炼了身体,而且扩大了交际面、缓解了学业压力,切实感受到了课余体育锻炼带来的巨大效益。但是,也感觉到自己对一些喜欢观赏的体育活动并没有很好的进行参与,比如足球、篮球等高强度对抗项目。分析师大体育硬件设施建设,通过日常观察,也发现目前的体育设施情况相对于学生锻炼的需要存在某种程度上的滞后。

1.2 现状

结合自身情况,以师大课余体育锻炼情况为背景,本文作者认为目前大

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如下:

(1)低年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比例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其中体育课程引导和学习需要等强制因素起到一定作用,使得部分学生是因为学分需要而参与其中;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忙于考研、找工作是高年级学生参与度较低的重要原因。

(2)运动技能对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状况有很大影响。经常参与课余体育锻炼者中,大部分具有较熟练的运动技能(低年级不排除强制因素),而从不锻炼者当中,运动技能掌握一般或较差者占多数,其中尤以高年级学生为甚。 这说明运动技能对大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外在因素,是锻炼习惯养成的基础之一。比如,一个女生从来没有踢足球的基础,那么你很难让她兴致勃勃地参与到一场课余足球比赛中。

(3)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特征较明显,大部分学生未养成有规律的经常锻炼的习惯。实际上,尽管大学生课余压力较大,但是相对于高中已经是小之又小,但是大部分学生在课余把很多时间花在了上网、谈恋爱、逛街等方面从而忽视了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视,因此,更不可能形成有规律的经常锻炼的习惯。

(4)无场地器材和缺乏指导是大学生不喜欢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尽管近年来各高校的体育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高校生源的扩招很大程度上使得这种改进收效甚微。大学生对于体育设施的要求和体育设施不能满足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也成为制约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5)大学生体育知识不全面,体育技能不专业。尽管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体育课程,但是学生在对待该课程上存在敷衍现象,一方面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学生体育知识的匮乏以及技能的不专业。

2 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建议

本文作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请教老师,结合自身体会,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给出了五点建议:

(1)采取有效措施改进目前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学校要认真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民健身计划》等纲要,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体育部门要组织安排教师课外活动值班辅导,并计算一定的工作量,调动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体育课程学习应注重学生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培养。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掌握1-2项终身体育的运动技能,使学生在掌握技术和运用技术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变为内在的运动需要和动力,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运动实践,养成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提供内在的动力基础和外在的技术基础。

(3)积极开展 “俱乐部制度” 的体育锻炼模式,建立课外活动体育俱乐部、单项体育协会及体育兴趣小组,尽可能由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组织比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

(4)学校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锻炼场地及安全器材等硬件设施,使之既能满足正常教学又能让学生有课外体育锻炼的场所。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上要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兴趣要求,对那些场地设施要求不太高,学生又喜欢的新兴运动项目要大力开展。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课外体育活动要内容丰富,适应面广,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5)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带动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加强体育理论课的讲授,提高学生的认识,引导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愿望,使其养成自觉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

3 结语

高校大学生对于课余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是大学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本文作者的分析,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同时也给出了建议,希望能够得到有关部分的重视。衷心希望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能够不断规范、有序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华倬. 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J]. 北京体育, 2001 , 1 [2] 刘一民等. 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行为的调查研究 [J]. 中国体育科技, 2001 , 1 [3] 郑建岳, 陈道裕. 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J]. 体育文化导刊, 2002 , 6 [4] 邹师. 大学生体育行为与健身模式类型研究 [J]. 体育与科学, 2001 , 5

第三篇: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作用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不惜伤害自己及他人的事件屡有发生,且有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独特功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健康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基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诠释不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化,从而对健康的认识更加确切,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界定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即应该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三方面来对人的健康进行评定。心理健康是指人在生活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智力和具有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能力的心理状态。

大学时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时期,大学生由于学习、择业、交友、经济压力和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因素的影响,精神负担过重,因而导致了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心理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首要问题。

二、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体育锻炼作为促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之一,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有关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参与者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作基础。长期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心理健康。

1.体育锻炼促进智力发展

智力是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综合,其核心是抽象思维能力。体育锻炼对人的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功能,使大脑充分获氧,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体育运动还可以增强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的转化能力,从而加强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提高反应性和灵活性,对智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2.体育锻炼改善情绪状态

体育活动能有效调节人的情绪,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活泼愉快、积极向上的精神。体育活动能够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和缓和。从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疲劳,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运动的不同项目,不同的运动强度、速度、幅度和节奏对人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可以破坏心理障碍患者的消极心理导向,消耗他们长期聚积的大量不良的心理能量,为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合理的发泄口,达到心理平衡。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会随着身体运动加强而逐渐降低强度,激烈的情绪在体能的消耗中逐渐减弱。

许多研究也发现,经常参加愉快的、非竞争性的或有节奏的体育锻炼会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如,Mclnman等人对运动后的受试者立即进行了测量。发现他们的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水平显著降低,精力和愉快程度显著提高。Berger也认为,有规律地从事中等强度体育运动,有助于情绪的改善。

3.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运动能培养人的意志。参加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人勇敢顽强、坚持不懈的作风,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与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的品质,还有使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大学生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消除疲劳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4.体育锻炼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是衡量其能否适应社会的重要标志,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体育活动不仅是一种个体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通过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进行交流与互动,能够满足其交往的心理需要,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增强社交能力,改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Brawley研究指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更易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创造性、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使人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体育锻炼还可以增强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等。

此外,体育锻炼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不怕艰苦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是当代大学生成才和成长的重要保证。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中,体育教育可发挥着重要的独到的教育功效。

第四篇: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作用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体育科学学院 项文东 赵青春

562400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身心健康是成才的基础,大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未来高新科技队伍的健康水平和科技效益。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其它一些事情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另外,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又使我们不得不长时间不能活动,所以,我们更需要体育锻炼来强健我们的身体。

确切的健康观念应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把人的健康与机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三者紧密统一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健康观念。

在健康的三要素中,身体生理健康是基础。它是其他健康要素的发展前提和保证。身体健康首先应身体机能正常,各器官系统功能协调配合,代谢良好。较高水平的生理健康表现为体能良好,体能是一种满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够的能量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它源于身体的能量物质储备器官,体育锻炼是提高体能的关键途径,增进健康的有效方式。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它是指一个人处于自我感觉良好,并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密不可分,体育锻炼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调节心理平衡,降低紧张的心理。

社会适应能力是对健康概念的科学延伸,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人的进一步要求。它是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扮演社会角色的能力。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发泄内心的冲动、烦闷和单调,提高人的自信心和责任感,满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有益的需要,磨炼人的性格和意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显著地放松人们紧张的精神状态,改善人的自我感觉,消除沮丧和失望情绪。这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体育锻炼是一种低消费支出、低风险和低副作用的有效改善心理健康的手段。针对目前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状况,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及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探讨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和作用。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大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二)提高智力功能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象。身体表象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她们的身高和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自尊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五)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六)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在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希望,是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主力军,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及成材的重要保证。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改善心理环境、增强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是任何其它方式无法代替的。作为跨世纪的一代大学生,应自觉加强自身修养,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对自己身心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第五篇:浅谈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 „„„„„„„„„„„„„„„„„„„„„„„„„„„„„„2 Key Words „„„„„„„„„„„„„„„„„„„„„„„„„„„„„2 前言„„„„„„„„„„„„„„„„„„„„„„„„„„„„„„„„2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二、体育锻炼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促进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智力发展„„„„„„„„„„„„„„„„„

(三)体育锻炼能改善人际关系„„„„„„„„„„„„„„„„„„„„

(四)体育锻炼能减轻疲劳„„„„„„„„„„„„„„„„„„„„„

(五)体育锻炼以其竞争性缓解心理焦虑„„„„„„„„„„„„„„„

(六)体育锻炼能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参考文献 „„„„„„„„„„„„„„„„„„„„„„„„„„„„„

浅谈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生姓名学号:

经济与管理科学学院10级会计班

指导老师:职称:

摘要:本文从多个方面讨论了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加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使人们的体力、智力、心理得到全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缓解焦虑

前言

近年来,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内容涉及体育锻炼对认知、情绪、人格及社会适应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如何发挥体育锻炼的最佳心理效益,使体育锻炼者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人们能够享受到锻炼带来的愉悦,是体育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和标准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有关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存在着争议。精神分析流派强调自我升华的能力;行为主义强调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强调自我实现的程度。我国学者朱永新则把心理健康的标准归纳为以下个方面:认知健全适应、情感饱满适度、意志坚强可控、个性和谐统

一、人际关系和谐、杜绝心理异常。

二、体育锻炼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体育锻炼促进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而且各种锻炼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运动或高速运动中要求运动者能对外界物体做出迅速准确的感知与判断,又能迅速感知、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若长期坚持运动便能促进人感觉、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直觉判断能力,使其变得敏锐、灵活。有些运动项目还能充分锻炼人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记忆能力,如围棋、象棋、国际象棋。

(二)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智力发展

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对于保证智力的正常发展及开发大脑的潜力有积极的作

用。其一,人的智力发展,是建立在大脑这个物质基础之上的。在人的大脑正常发育情况下,一个人聪明与否与大脑的体积和重量关系不大,而与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机能状况(即神经细胞突起分枝的多少、神经细胞和神经细胞群之间联系网络的复杂程度和信息传导速度等)颇有关系。人们在从事体育锻炼时,通常是在短时间内甚至瞬间完成各种动作,并有一定质量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肌肉活动产生的生物电对大脑皮层细胞的刺激越强,动员工作的神经细胞越多,就越有利于提高大脑皮层细胞活动强度灵活性、均衡性及分析、综合能力,使整个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加强。其二,体育本身是一种文化,体育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通过体育锻炼,人们可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技术和技能,并使相应的各种能力得到发展。体育不仅在知识上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在技能的形成上也有着共同的要素,如思维能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而这几种能力正是构成智力的几大要素,作为一种教育和训练活动。体育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技巧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这几种能力。所不同的是,体育锻炼是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开发人的智力,发展人的智力。

(三)体育锻炼能改善人际关系

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体育锻炼中与同学、朋友等进行的社会交往是令人愉快的,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间交流信息,沟通感情,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交往性等方面阐述其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体育锻炼多以集体形式进行,人际关系呈群体多向性,这种群体多向性的人际交往和互动有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Brawley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者更易与他人形成亲密的关系,人际关系更和谐,更有助于产生亲近感,消除孤独、恐惧等心理疾病。

要协调人际关系,必须遵守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加强个人对社会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体育运动对此有独特作用其一,体育本身就是一个有统一规则的,有一定约束的社会活动参加者必须自觉遵守各项规则,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这对培养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关系以及自觉遵守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则大有好处同时,也是产生和强化各种心理适应的绝好机会其二,在体育活动中特别是在对抗的竞赛中,个人之间,集体之间发生着频

繁而激烈的思想和行为上的交锋,会不时地出现对参加者的思想品德的严峻考验如对方犯规时,是毫不计较,还是“以牙还牙”裁判员误判时,是宽容豁达,还是斤斤计较比赛失利时,是相互鼓励,还是彼此抱怨比赛胜利时,是谨慎从事,还是忘乎所以,骄傲自大经受了这些考验,就能培养集体主义、以大局为重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其三,体育运动是一个社会动的场所,是人际交往的形式之一参加者以体育活动为纽带,不论职务、层次、文化水平的不同,都平等地在一起从事体育锻炼交往,这种交往不带有任何个人目的,参加者胸怀坦荡、心情舒畅的交往,能增进思想情感的交流,联络感情,产生亲密感,从而密切与他人的关系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对培养个体适应于集体和他人的心理品质大有裨益。

(四)体育锻炼能减轻疲劳

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作出的反应。锻炼会引起人脑释放自然合成的镇静剂—内啡呔,发挥作用时。内啡呔具有阻断大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反应的作用。锻炼是一种娱乐活动,能使人的头脑从担忧以及其它紧张性思维活动中解放出来。有规律的锻炼将导致身体适应和积极的自我表象,而这两者都将提高人对应激的抵抗力。Long要求一些高应激反应的成人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接受其中任何一种训练方法的被试都比控制组被试处理应激情景的能力强。Steptoe等人增加了一个生理指标来调查增氧活动与焦虑反应之间的关系。他们测量了情绪焦虑的生理和主观评价指标。被试都是一些高应激反应的成人。训练计划包括散步或慢跑和力量式柔软性练习,训练时间为10周。结果发现,散步或慢跑被试在处理应激情景、改善情绪方面显著优于力量或柔软组被试。这些都说明,体育锻炼在降低应激反应方面的功效。同样。自觉、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加速疲劳的消除,常说的“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若活动时情绪消极,会很快产生疲劳。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持中等强度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且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摄氧量和最人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从而减少了疲劳的出现。

(五)体育锻炼以其竞争性缓解心理焦虑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这些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积极参与竞争,接受挑战。从而体验到成功感和满足感使自信心得到增强。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信心,降低焦虑水

平的途径之一就是参与者能胜任某种任务。官玉琴通过对福建省随机抽取的205名中学生调查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体育锻炼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

(六)体育锻炼能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体育运动能使人学会竞争,学会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实力;体育运动也能使人学会合作,学会相互配合,使许多个人凝聚成一个整体,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去夺取成功。体育运动能让你掌握一个与人相处的法则:自己成功时,要善于谦虚;别人成功时,要善于欣赏;大家共同成功要善于分享。这一法则正是健全人格的法则。体育锻炼能发展人多方面的能力,如身体运动能力、协调能力、操作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应激能力等。体育锻炼还能磨练人的性格,使人变得坚强、刚毅、开朗、乐观。人们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学会控制自己的需要与动机,学会延缓需要的满足。学会解决动机斗争的矛盾。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倾向性更趋于成熟。体育锻炼还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的形式。因为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它总是与人群发生交往和联系。通过与它的接触,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著名学者麦亦尼认为,游戏和运动具有启发独创,消除紧张。保持友谊乐观等心理保健价值。Massie等人的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身体练习以及做操等集体性的体育活动而得到满足。由此可见,体育锻炼在增进人们的相互交往,克服孤独感。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束语

体育锻炼对于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既能促进人际交往,提高社会技能,又能缓解身心疲惫,放松心情。因此,体育锻炼在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人可以从体育锻炼中提高幸福感,提高自己的自尊心,这对于人的生活和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参考文献:

[1]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新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2]张立敏,张力为.身体锻炼能提高自我观念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

[3]何颖,徐明.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

上一篇:通讯员培训班总结下一篇:泰山著名石刻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