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案例教学起点分析论文

2022-04-23

[摘要]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中的通用英语教育日趋完善。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职业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职业英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普通高校中的英语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得一种良好的教育,也与学业、就业和职业相关。因此,研究我国普通高校中的职业英语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普通高校英语课程改革的创新之举。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英语案例教学起点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英语案例教学起点分析论文 篇1: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生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

[摘要]需求分析被认为是任何课程研究和设计的基础。文章在简述需求分析的内涵和对高职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理论支撑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生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需求分析基础上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的重点和主要措施。

[关键词]需求分析 IT职业英语能力

[作者简介]王彦侠(1977- ),女,山西大同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英语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北京 100015)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鉴于区域性经济对于人才的需求各异、不同专业的就业去向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差异较大,各校可根据专业特点,以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发展为本位,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选择,充分体现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 高校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行业针对性和经济地区性,因而英语课程设置必须针对行业,并适应其辐射范围内的经济结构,表现出较强的地区特色。英国文化委员会在一项名为“English2000”的大型调查中预言,21世纪的英语教学将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学科结合起来。这就意味着要加强职业英语教学,而这些要求和实施都需要以需求分析为前提,通过实证调查研究,确定岗位需求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需求分析的内涵

需求分析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就是用于外语教学中的“专门用途英语/语言”。需求分析被认为是任何课程研究与设计的基础,它直接影响教学目标及教学方法,是教学大纲制定、教材编写的前提,同时也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它以学习者为研究中心,更加注重因材施教。进行有意识的需求分析可以帮助学习者反思他们的学习,确定他们的需求。

国内外不同的教育学家对需求分析的含义和需求分析的模型方法有着不同的解释。国外学者倾向于将需求分析分为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两个层次,目标需求分析学习者学习的目的、动机和使用知识的情况,学习需求分析学习者为了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我国学者束定芳认为需求分析可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前者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有关人员外语能力的需求,后者指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及其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二、高职生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高职院校越来越认识到加强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对学生专业素质和就业质量提高的重要性。为此,学校在公共英语分级教学的基础上增设了职业英语,在开设英语的后两个学期逐步渗透职业英语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英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上达到使用职业英语能力的要求。职业英语教学体系在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培养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探索执行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不明确。正如大学本科学生重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一样,高职学生更加注重大学英语三级A/B的通过,因此大部分高职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通过三级A/B的考试,而通过考试的学生又把关注放在了更高水平的考试,也就是四级考试上。在对在校高职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学习目标定位仍然以老套的应试为主,更多地强调语法知识的学习、单词量的积累,以及考试前机械的、死记硬背式的临阵磨枪。

2.职业英语师资队伍非专业化。顺应社会需求而产生的职业英语教学给高职英语教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思想观念、专业素质、职业角色、工作方式等都有了全新的要求。终身教育思想提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而主要来自师范院校的高职英语师资队伍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基础,在授课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心虚”的状况,在课外指导的过程中也无法应付自如。这已成为高职职业英语教学的瓶颈所在,职业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则是提高职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3.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不灵活。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主要侧重于学生英语通识能力的提高,而职业英语课程更加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型的职业英语教学内容通常以行业或职业相关知识为主,更强调工作中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受到传统公共英语教学的影响,职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仍旧重复着基础英语知识的学习,专业领域的语言能力培养往往被淡化;再加上职业英语教材的编写并没有按照实际需求有所区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同样的教学内容,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模式上,高职职业英语教学也沿袭了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认真记笔记做练习,最后以一份试卷决定学习效果的传统做法。

4.实践教学活动不配套。职业英语实践教学活动应当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与支撑。调查表明,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英语主要还是依赖于课堂教学,虽然可能存在校内英语社团,但是其活动范围有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指导,举办的活动也和职业英语的教学内容脱节,无法有效地配合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实践教学活动的不配套导致教与学的矛盾,在真实的英语应用环境中学生更是无法积极主动地应用英语。

三、基于需求分析的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的重点和主要措施

高职院校的职业英语教学体系需要结合自己学院的专业特点,研究适用的教材,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听说,加强实训,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掌握学生的学习目的、英语基础、交际方式、社会作用等,为各种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做好准备。高职生职业英语能力的需求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通过揭示学生目标需要和学习需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教材选择、学习方法指导、第二课堂设计等以促进学生职业英语能力的协调发展。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帮助学生树立提升职业英语能力的意识。所有的动机都源自于内心,只有当我们引导学生做的事情能够满足其内在需求时,教学才能发挥最大威力。从学校角度,在课程设置之前和之中应当对职业英语学习的个人及社会需求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可以通过学生测试成绩分析、问卷调查、教师访谈等进行内部需求分析,即分析学生的学习现状及期望状态;通过企业及毕业生调查进行外部需求分析研究社会对学习者的期望值。充分了解内外需求,以确定适当的教学体系及教学辅助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

同时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需求分析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可以采用SWOT分析法全面了解自身在职业英语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自身的职业英语能力与社会、行业和岗位需求之间的差距,在分析中寻找动力,端正学习态度,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根据弗拉维尔德元认知观点,学生对作为学习者的认知如个体内差异的认知(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及能力等)、个体间差异的认知、主体认知水平和影响认知的各主体因素的认知都能够对体会学习活动的重要性起到积极的作用。

2.促进职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是提高职业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既要依靠学校政策的支持,也要依靠职业英语教师有意识的自主发展。学校要科学规划,创建职业英语学习型组织,根据社会需求分析的内容安排职业英语教师参加各类企业培训及实践,同时发挥学校本身在师资培养方面的能动作用,加强“校本培训”的力度,促进职业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的沟通合作,同时为职业英语教师提供创新科研平台,促进教学与科研成果的转化。

教师自身也要转变观念,实现从传统的公共英语教育向实用的职业英语教育观念的转变,及时进行知识管理,运用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更新自身的实践性知识,实现职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最优化。为适应高职职业英语教学要求,教师还需不断提升其综合能力,通过反思教学及时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做出调整,以适应社会和行业要求。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可使用需求分析过程进行。

3.丰富职业英语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职业英语能力更加注重实际工作情境中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工作活动中典型的英语交际任务为主线,教学内容可以整合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知识点,淡化两者之间的界限。由于职业英语开设的时间是在学生学习了部分专业课程之后,学生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在此基础上以任务驱动模拟情境化设计教学,把不同专业知识点设计成任务让学生完成,将学习主动权更多地交给学生,实现“教、学、训、做、评”一体化。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同时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英语的兴趣。

顺利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学生及其教师在下一步的学与教的过程中需要注入新的动力和知识目标,可以紧紧围绕不同专业英语编制测试题,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加强职业英语的教材建设,根据岗位实际需求,可自编具有实效性、先进性、时代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高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英语网络化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应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化资源为学生营造更加有效的职业英语学习氛围。

4.充分运用第二课堂提高职业英语能力。培养职业英语能力应更加注重语言的实践与应用,只有将课堂教学与日常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有效。由于高职学生公共课程课时的压缩,学生需要掌握职业英语知识和技能,提升职业英语能力,就需要不断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同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选修课以及英语社团等方式扩充自己的学习空间,树立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念。

需求分析表明,高职学生自身对英语的主观需求有很大的差异性,根据不同专业的特别要求,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参与自己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大大提高其在中后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学校和老师的精心安排下,高职学生可以积极参加各类涉外活动如与国际交流学生的沟通,提升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开设英语角可以帮助具有听说能力需求的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每周定时定点欣赏英语电影可以更加真实地接触英语语言和语言文化;英语社团组织的“我爱记单词”等创新性活动对于学生对专业英语词汇的掌握也有较大的帮助。

将需求分析用作外语课程教学设计的起点的观点已经得到国际外语教学领域及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领域的广泛认同,我们可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专业特点,将学习需求分析与专业相结合,确定不同层次的需求以制定恰当的实施方案及干预措施,从而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1]郭锦辉.论英语语言课程设计中的需求分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2]潘宏伟.我国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英语能力培养模式新探[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9(1).

[3]闫娟.基于需求分析理论的任务型高职商务英语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8).

[4]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

作者:王彦侠

英语案例教学起点分析论文 篇2:

论普通高校职业英语建设

[摘要]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中的通用英语教育日趋完善。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职业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职业英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普通高校中的英语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得一种良好的教育,也与学业、就业和职业相关。因此,研究我国普通高校中的职业英语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普通高校英语课程改革的创新之举。

[关键词]普通高校 职业英语 建设

[作者简介]李顺春(1964— ),男,四川简阳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比较诗学和英美文学。(江苏 常州 213001)

通用英语(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EGP)是我国普通高校教授的基本英语知识,强调大学生理解英语的基本语言结构,包括词法和句法。其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具有普遍性或通用性,缺少应用性、实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目前,我国普通高校的通用英语教育日趋完善,无论是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等均已臻成熟。普通高校一般开设两年通用英语,多以全国四、六级英语考试或自主命题测试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手段。大学3~4年级,或开设英语选修课,或开设专业英语课,但很少开职业英语课,甚至根本不再开设英语课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职业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外语的工具性、应用性、实用性和职业性日益凸显,作为行业交流工具的职业英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普通高校中的英语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得一种良好教育,也与学业、就业和职业相关。职业英语针对岗位工作技能,将学生当做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员,要求其满足在具体工作中对英语的需求,强调英语是实际工作技能的一部分。然而,由于我国普通高校中职业英语教育不完善、断层,甚至缺失,导致英语教学实践与目的脱节,使学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因此,研究我国普通高校在通用英语基础上的职业英语教育,并将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相结合,发展其英语综合能力和素养,拓宽其就业渠道,满足其职业需求,对普通高校职业相对定向的学生极具现实意义,这也是普通高校英语课程改革的创新之举。

一、职业英语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通用英语已难以满足择业、就业、职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哈金森(T.Hutchinson)和沃特斯(A.Waters)将英语分为通用英语(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专门用途英语又可分科技英语、商务英语和社科英语。据此,各种职场与沟通、商务、日常工作管理、经济活动等有关的英语,皆属商务英语(Business Enghsh)。但社会实践中的商务英语并不能涵盖所有职场用于沟通的英语。后来,专门用途英语又细分为职业英语(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EOP,如饭店、旅游、秘书和物流英语)和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见下图。

职业英语,与学术英语同属第五个层级系统,与学术英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ISCED)将教育体系分为三个系列七个层次。普通高等教育在A系列中位列第五层次;职业教育为B系列,高等职业教育在该系列中同样位列第五层次。可见,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同属一个层次,只是系列和培养目标不同而已。职业英语是与通用英语相对的一个概念。职业英语是以行政管理、医学、金融、IT、制造、法律、商务、工程、技术等为职业目标的一种综合性和职业性的工作语言,注重语言交流能力和运用能力,强调在不同工作环境下个体的综合语言能力。本文所论及的职业英语则指普通高校的学生在完成通用英语学习的基础上所开设的一种职业英语课程,其目的是为大学生择业、就业和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使其更具竞争力,更好地发挥综合才能。

二、职业英语的特征

根据社会语言学家斯特雷文斯(P.Strevens)和ESP杂志主编杜德利·埃文斯(T.Dudley—Evans)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根本特征(absolute characteristics)和可变特征(variable characteristics)的界定,我们可以推导出职业英语具有以下特征:职业英语课程设计须满足学习者的特殊要求;与内容相关的主题、话题须与学科、专业活动有关;研究适用于学科实践活动的语法、词汇、语域(register)、学习技能、语篇(discourse)及语体(genre),突出与特定专业、职业及与之相关活动的语言运用;职业英语与通用英语形成对比,体现所服务学科潜在的教学法和实践活动;职业英语与特定学科有关或服务于特定学科;职业英语的教学方法比通用英语更加灵活;职业英语为普通高校高年级学生而设置,面对中高级学习者;职业英语课程是在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开设的。

在课程设置、学习需求、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习的目标群体等方面,职业英语与通用英语都有诸多相异之处。职业英语以学习者的学习和专业目标需求为本,强调实际语言运用情景中的多种因素,并以此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三、职业英语的课程建设

1.以行动体系为理论依据。职业英语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能力。因此,职业英语应为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行动体系”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可分学科体系和行动体系,前者由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专业学科构成;后者由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实践情景构成。前者传授理论性知识,培养科学型人才;后者强调获取自我建构的隐性知识,即过程性知识,主要解决怎样做(经验)和怎样做更好(策略)的问题,其目的是培养职业型人才。

行动体系既是职业英语有别于通用英语的理论基础,也是体现职业英语课程设置与课程评价的理论依据。职业英语课程体系不是传统的学科体系,而是以培养满足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求的人才为目标,以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导向的行动体系。作为行动体系的课程结构,职业英语课程设置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教学目标要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教学过程要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行动要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导向。

2.基础—专业—职业相融合,突出职业性。职业英语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目的,突出实用性和职业性。因此,课程设置应采用“基础—专业—职业”的模式,即在完成两年的通用英语后,再开设专业英语,最后开设职业英语。职业英语既要与通用英语融合,提高英语基础,突出职业英语的综合能力,又要与专业知识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体现特色。职业英语应为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服务,充分体现职业性,接受职业氛围的熏陶,完成对职业英语知识及能力的建构。职业英语还应了解相关专业或职业标准的最新发展及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四、职业英语教学过程

1.需求分析。专门用途英语的内容和教学方式均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职业英语也应如此。职业英语教学的目标应根据学生对英语的功能和实际应用的需求决定。需求分析包括目标需求(target needs)和学习需求(learning needs)。前者分析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动机和使用情况,后者分析学生为在将来的学习或工作中有效交际而应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前者重起点和结果,后者重教学过程。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职业英语应设计以语言、技能和学习为中心的三大课程模式。可见,职业英语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为教学提供了一整套教学方案、课程实施的指导原则、方法及评估方式。需求分析理论强调从专业和个体需求出发,探求一种英语与专业相结合的方式。将需求理论贯穿整个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估中,实现职业英语与通用英语、职业英语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使学生真正适应市场的需求。

2.教学内容。职业英语与就业需求紧密结合,满足学生在职业中对英语语言能力的需求。其教学内容应与未来职业挂钩,从目标岗位出发设计课程内容,突出职业英语知识与能力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与通用英语更重基础的通用的交际能力不同,职业英语既从基础出发又重专业特色。因而,职业英语教学内容应包括以实际行业、工作中出现的英语语言,如英文招聘广告、简历、求职信、公务信函、产品介绍、工作手册、使用说明书、维修指南及技术标准等;有关地方生活和职业方面的语言音像带、光盘或广播和电视报道等;与职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如专业词汇、常用句式、情景句型、语篇结构及相关的文化背景等;人机沟通知识,如计算机操作指令、提示信息、通用和专业软件使用说明、互联网络调用命令等。

3.教学方法。职业英语模式是职业英语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一种适应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强调实用的教学体系,以交际性和职业性为原则,以情景分析为基础,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心,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过程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强调把英语作为职业能力的手段和工具学习,注重课程设计的动态生成,探索一条从学生现有水平到职业生涯实际需要的、提高英语应用水平的途径。

一是任务教学。任务教学将语言应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学会运用语言的过程,有利于营造语言习得和创造性使用语言的最佳环境。职业英语的特点决定教学不能从语法或词汇出发,而应围绕任务进行,如填报表、使用计算机软件程序、电话咨询、据英语口头说明画图、用英语命令执行操作、英语发布命令或传达指示等。任务学习可使学生联系新的学习项目,融入现有的知识网络,提高职业能力。任务教学可通过分析、操练和提升三个阶段来完成。在分析任务阶段,布置学生搜集相关专业和英文资料的任务,分析任务在工作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参考任务样例,学习任务涉及的核心词汇、句型表达、篇章结构等英语语言知识,掌握任务中英文应用的方法;在任务操练阶段,学生模拟实际工作场景设计任务,教师解答任务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在提升阶段,教师总结操练任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纠正学生理解任务和英语应用中的错误,如语法错误、用词不当、表达不准确等。

二是“输入+输出=交际”。语言是交际的工具,研究语言即研究语言的交际功能。职业英语具有明显的语言专业内涵,是技能训练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因此,职业英语教学首先要体现其交际功能,突出其实用性和职业性。大量的语言信息输入和输出是语言习得的关键。要以语言输入为起点,通过各种英语语言活动,内化语言体系,最后输出语言信息。输出促进学生注意语言的差距,从而激发有意识的学习;输出是检验理解力与语言规范假说的一种方式,使学生监控并内化英语语言知识。交际强调语言的真实性,可采用模拟现实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

三是分组活动。实践表明,分组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英语水平和能力。英国教学专家韦德尔(M. Wedell)指出,当学生共同完成某些任务或用第二语言做游戏去完成任务或解决具体问题时,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是积极的参与者。努南(D. Nunan)提到分组活动的重要性,这涉及利用信息差、制造信息和信息共享的原则。信息差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信息共享则体现了一种普通心理需求。信息差活动指两人或两人以上互相交际时,由于相互间信息的不对称而形成信息差。一个信息差即可构成一组任务和练习形式。如阅读活动中,学生掌握的信息不同,要让其根据自己的信息完成任务,画图或填表或回答问题等,然后小组间互相交换信息,或纠正或补充,最后得出完整的信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带着渴求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心理去运用语言。英国教育家约翰逊(K. E. Johnson)指出信息差设计对交际性语言练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信息差活动实际运用的五个特征,即无重复性、有意义性、全操练性、直观性和自由性。

五、结语

在外语的工具性、实用性、应用性和职业性日益凸显的今天,普通高校应大力开展职业英语教育,为学生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打下基础。普通高校中的职业英语课程应在学生掌握基本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开设,保证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得到提高,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提高技能水平为核心,注重文化素养与技能的培训,注重职业岗位需求与学习实践能力及技能的培养。职业英语水平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校中的职业英语教育既是一种英语教学手段和方式,也是英语课程建设的一种新途径。

[参考文献]

[1]范谊.ESP存在的理据[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2]王东梅.论ESP需求分析理论对旅游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6(10).

[3]周淑清.初中英语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4.

[4]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5]Nicolescu 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SP:Select Readings[M].Bucharest: Bucharest University Press,1982.

[6]Strevens P .ESP after Twenty Years:A Re—appraisal[A].Makhan Lal Tickoo ed. ESP: State of the Art[C].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Centre,1988.

作者:李顺春

英语案例教学起点分析论文 篇3: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

[摘 要] 该文通过论证旨在说明,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重视双向交流,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它对教师的案例设计和评价水平、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社会救助

[作者简介] 赵 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师。

“社会救助”是为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特色选修课,主要培养学生从社会救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运用社会救助基本理论分析社会救助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事社会救助相关实务工作的实践能力。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何将案例引入“社会救助”课堂环节,主要探讨案例教学法在“社会救助”课程中的具体运用,来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以期提升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在“社会救助”课程中的应用现状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引导式和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在案例教学中重视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全部由老师讲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才是真正的教学主体,需要结合老师的课堂讲授、查阅必要的知识信息,独立地思考和分析案例;教师在其中是作为领航人,发挥引领作用。这种双向的教学形式,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救助”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然而在当前“社会救助”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依然偏重于关于社会救助的含义、基础理论与知识及其历史发展脉络,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案例教学的具体模式

1.案例选取。案例教学以案例作为教学的起点,案例选取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选择案例时应注意:第一,相关性。案例分析的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所选案例必须符合教学目标。第二,典型性。案例的典型性要求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核心内容和基本理论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的目的。第三,启发性。通过选取一些具有启发性特点的案例,案例中隐含一些引而不发的理论或实践问题,要求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去剖析。所选择的案例,从来源上讲,可分为两类——国外案例与本土案例。前者多为欧美、东南亚等全球城市的相关案例;后者除了对不同时期代表性案例进行纵向比较研究外,更着力于选取当下具有代表性的救助案例。本课程通过案例材料来深化学生对社会救助相关理论及现实问题的认识。

2.案例讨论与交流。案例正式开始集中讨论的前一到两周,教师就要把案例材料布置给学生。学生需要进行课前准备,学生在课前准备得是否充分直接决定了课堂发言的质量。为了使案例讨论有效地开展,同样要求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认真思考回答以下问题:希望课堂上讨论些什么?讨论如何开展?时间如何安排?教师自己扮演什么角色?并对课堂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预测。在案例讨论与交流中,需要学生思考的是哪些是关键性信息?案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是什么?如何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科学思考?

教师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来调动所有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当观点之间对立、争论激烈时,教师要及时加以控制和引导;当案例讨论出现冷场时, 要善于打破僵局;当学生背离正题时,要进行及时纠偏等等。为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无需达成共识。若在案例讨论过程中,多数学生课堂表现被动、参与程度低,则难以取得预期的课堂效果。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求学生必须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学生首先应该具备案例分析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认真掌握案例的背景材料及相關内容,并从具体的案例情境中寻找相关问题。此外,为了有效激励学生的课前准备和案例讨论的参与,案例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情况可以纳入课程最终成绩,并占一定的比重, 切实保证学生们在案例讨论中的有效参与。由于课堂参与占学习成绩的一定比例,不仅给学生造就了富于压力的学习机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施有效的案例教学,教师需要提前熟悉并记住学生的姓名和面孔,在案例讨论过程中能准确地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在课堂发言的次数和水平是影响学生课程最终成绩的重要因素。

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必须发挥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确保案例讨论沿预期的目标进行,导入与论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把讨论引导到关键性问题。同时需要及时纠正学生偏离主题的发言,避免学生把注意力过度集中于细枝末节的情况出现。

3.案例总结。在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讨论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教师在概括和总结过程中,首先要切中关键性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必要时需要为学生提供新的分析问题的视角。其次,教师需要协助学生去理清思路。对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部分,教师需要避免简单的评价。对于学生表达的一些偏激的观点,教师需不要急于批评,而是注意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需要注意的是,案例讨论不能脱离社会救助的整个知识体系框架,须结合教师所讲社会救助基本理论。在案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相关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启发、讨论为主要方式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沟通,以促进教学相长。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问题,以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三、案例教学法在“社会救助”课程中的应用展望

案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除增强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之外,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同时,对教师的案例设计和评价水平、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等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使得该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作为教师要避免案例教学的不足,首先要加强课堂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系统的思考、分析,并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因此,案例教学法比较适合于已掌握了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具有相应知识储备的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

案例教學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因而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求较高。由于准备不够充分会使学生在案例讨论时陷入困境,在学生准备不够充分的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沉默寡言或发言偏离主题无法达到既定的课程目标;抑或是出现完全相反的局面,发言内容过于分散而影响教学的主题。

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提出了比传统讲授方法更高的要求,它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案例准备、案例更新上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上要具备较强的控场能力。

简要来说,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教师应该精选案例,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自由讨论;第二,案例讨论环节,学生的讨论在自由展开的同时,教师要能够掌控整个案例讨论的过程。当学生的讨论有偏离主题的趋势时,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确保案例讨论不偏离教学方向及教学目标;第三,避免案例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如果教师在案例教学时,虽然引用了案例,但在课堂上只呈现案例给学生,不引导、不总结;或者教师在点评、总结案例时,缺乏全面深入的分析,都会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要善于抓住案例中的关键性问题,保证案例教学法重点突出、脉络清楚,确保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磊,孙莉莉.案例教学法在“公共事业管理学”课程的实践与应用[J].学理论,2014,(15).

[2]郑淑芬.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实施环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J].教育探索,2008,3(4).

[3]喻问琼.案例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4]王青梅.法律英语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案例教学法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5(5).

[5]邵光华.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及其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1,13(5).

[6]刘建新,卢厚清.案例教学法的起源、特点与应用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1).

[7]吴安平,王明珠,王继忠.案例教学法研究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02,12(5).

Key words:Case teaching method;Social assistance

作者:赵凤

上一篇:期货市场经济功能研究论文下一篇:基于渔业管理案例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