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实践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教育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但目前小学的教学方式仍然比较单一枯燥,教育部提倡小学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现阶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许多学校都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综合实践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语文综合实践管理论文 篇1:

尽快规范化与常规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之当前要务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与学科课程平行存在、自成体系的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改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持续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不少鲜活的经验,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为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走向常规与规范,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做好顶层规划和宏观推进,出台配套政策与管理措施,发挥教研系统的专业桥梁作用,强化学校因地制宜地进行本土化实施。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育人;核心素养;综合素质评价

文献标识码B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担负着“实践育人”的重要使命。《中小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于2017年颁布以来,全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怎样?有哪些经验?面临哪些困难与问题?在进一步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需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针对上述问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于2018年底组织开展了全国性调研,采用委托调研的方式收集了全国26个省(市、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此外,我们组建了三个调研组分赴安徽、四川、天津三省市,对中小学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等进行考察、观课,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教研部门负责人,以及中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校长和教师等170余人进行深入访谈。本文将基于上述调研所获得的大量一手资料,探讨我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经验、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基本情况与主要经验

各地积极主动、扎实有序地推进《指导纲要》的落实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在课程建设、机制创新、资源整合等方面都有一定突破。

1. 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

各地都在有计划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体情况良好,基本能保证课时的落实。一是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有的省(市)从省级层面制定了实施方案,并且要求学校因校制宜制定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并上报市(区)教育局备案和汇编。二是通过检查评估等措施保障课程实施。有的省利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检查验收、省(市、县)级规范化学校评估等契机,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检查落实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划、课时安排及实施情况,有力地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

2. 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路径

新课改以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 成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十几年来,有的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面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例如:针对学校没有现成教材的问题,江苏省从2006年就开始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什么”的问题,相继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六大途径、七大模式、九大基本课型等,解决了学校“怎么教”的问题;还建立了序列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体系,解决了“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并且尝试运用表现性评价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的能力发展进行区域质量监测。目前,江苏省已经研制出了《江苏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指南》,全面指导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

3. 初步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机制

例如:上海制定了“学校为本、政府搭台、教研助力”的发展策略,形成了“市-区-校”三级课程统筹管理、专业支持的工作推进机制。市级层面,抓课程整体规划,出台各类政策文件,为有关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提供操作依据;配齐市区两级研究型课程教研员团队,整体建构中小学研究型课程市-区-校三级教研体系;建立“跨学科”教师职称系列,为相关教师提供专业技术职务提升通道;组织四年一度的中小学研究型课程中青年教师教学大奖赛,为投身研究型课程的中青年教师提供专业成长平台。区级层面,制定各项配套举措、扶持政策,除了给予必要的人、财、物方面的政策倾斜外,还在资源适配、环境建设(尤其是信息化环境)、课程资源共享等方面,给予长期、有效的支持,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课程文化。学校层面,以学校为课程主体提升学校课程规划、建设、实施与管理能力,以学校为单位编制相关课程纲要,设计校本课程能力目标序列和配套表现标准,制定主题探究活动规范要求。

4. 加强资源整合与创新

北京市的资源建设非常有特点。一是持续推进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工程,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学校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育人的机制。二是开展“四个一”活动,要求全市每一名中小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能够参加一次天安门升旗仪式,参观一次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深化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三是推进学工学农项目,形成“城区学生到郊区学农、近郊学生到城区学工、远郊学生到城区游学”覆盖全市的实践育人新格局。四是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和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实验室条件,全面实施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和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认识有待提高

一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位与价值认识不足。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些地方依然存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不足、课时被挪作他用的现象,甚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校课程表中无从寻觅。部分校长、教师以及家长认为,这种课程更像是“玩”而不是“学”,对于学生升学没有直接的帮助,由此产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理解或者不支持的情况。

二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理解不够准确。有的将综合实践活动变成学科拓展活动,有的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解为校本课程中的兴趣选修课,还有的将科技活动、社团活动当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流。[1]课程内容过度泛化,未能全面覆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维度以及学习方式,导致部分课程功能结构性缺失。

2. 顶层设计与整体统筹有待进一步加强

教研员、教师普遍反映,在顶层设计方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考察探究内容与学科活动及各类主题教育的重合度较大,交叉、重复现象比较突出,不利于教师去把握、开发和实施,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边界模糊。在整体统筹方面,目前国家除了《指导纲要》外缺少更具体的实施意见,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尚未出台专门的指导性文件来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规定和指导。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足,也需要区域、学校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加强领导,做好必要的顶层设计,盘活各类教育资源,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3. 学校的整体课程规划与实施能力有待加强

一是不少学校虽然有规划总体实施方案的初步意识,但缺乏课程规划、实施的方法和技术。有的将綜合实践活动课程孤立地理解为学校各项教育活动的简单拼合,无法进行跨学科资源整合,其学习范畴还停留在单学科的知识体系。二是学校单靠几位“专职”教师推进,导致教师之间无法协调,实践活动不出门、跨学科知识综合课程变成“无学科”课程等问题由此凸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无法发挥应有的效能和价值,慢慢边缘化为“鸡肋”课程。三是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有待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对教师综合能力要求高,大部分教师原有单一的专业背景难以满足课程实施的需求。由于缺乏专业引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存在一些误区,如有的教师认为要按照教材教,有的教师将该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行为仅仅理解为类似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部分学校及教师仅从学科知识点出发设计课程,且教学活动的目标仅仅是加深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而忽视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 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缺乏机制支撑,表现性评价无法常态化。依托综合素质档案的写实记录和以学生成果为依据的作品评价,是比较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性的两种评价方式。但习惯于传统纸笔评价的教师在此方面并不擅长,而许多学校也无暇顾及校级层面的评价活动策划和组织,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

二是仅靠诚信维系的综合素质评价势单力薄。尽管教育部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修习情况应作为综合素质档案的重要内容,但这些认定条件还是静态的文本,且学分认定和评价落实主体为学校,记录和操作规范与否更取决于学校的自我约束和诚信机制。

5. 课程管理机制以及保障条件有待完善

其一,师资队伍问题成为制约《指导纲要》落地的瓶颈。一是师资力量不足。当前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由专兼职教师组成,且以兼职为主,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二是教师知识结构欠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改后新增加的课程,国内师范类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亦未开设相应专业,目前配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基本由班主任或学科教师兼任,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三是教师缺乏专业引领。从调研来看,很多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而且很多学校没有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备课组,无法为教师提供实战性、协作性的专业研修机会和机制保障。因此,教师的成长都凭自己摸索,缺少专业成长的机会。

其二,课程实施监测机制不完善。由于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少必要的行政评估和监督,课程的开齐开足无法得到保证。对于学校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违反国家课程基本政策等问题,国家和地方尚没有完备的制度去追究相关部门及学校责任。

其三,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备。例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职称评聘没有明确规定、工作量计算缺乏基本标准,学生参加校外活动的安全问题缺少有效、长远的保障机制等;兼职教研员和兼职教师的流动性大,导致师资培训常规制度难以建立。

其四,缺少经费投入。财政没有专项资金支持,使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难以很好地开展。

其五,优质课程资源不足。虽然各地都建立了省、市、区、校各级社会资源,但区域、学校间课程资源不均衡现象突出,资源单位水平参差不齐。
三、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类新型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平行存在,自成体系,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同等重要,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共同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2]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的广泛性、课程资源开发和组织实施的艰巨性、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不协调性,导致这门课程的实施行动缓慢,步履维艰。

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首先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顶层规划和宏观推进,要有配套政策与管理措施;其次需要充分发挥教研系统的专业桥梁作用;最后要强化学校因地制宜地进行本土化实施,落实校长的主体责任,加强课程管理,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走向常规与规范。

1. 加强教研引领,保障课程有效实施落地

各省级教研部门要加强《指导纲要》的学习,结合实证案例科学、准确地解读《指导纲要》精神,并指导各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明晰这门课程与学科课程、校本课程以及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科学规范地制定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对学年、学期活动做出整体规划,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功能全面达成。

2.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题培训

通过国家示范引领、地方实施为主,完成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负责人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中小学校长以及骨干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通过培训统一认识、厘清误区,帮助中小学校长、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性质,提升课程领导力。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组织开发丰富多元、具有实操性的培训课程,包括挖掘与总结各地各校在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好的经验与做法,开发更多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案例等。二是创新研修方式和研修机制,综合运用讲授式、案例式、研讨式、参与式等多样研修方式,建立现场研修、实地考察与网络研修相结合、集中研修与地方研修相结合等多种研修机制。三是开发共享研修资源,及时组织专家开发多类型、多形式、多样化的优质培训资源,依托网络平台宣传推广优质培训资源,以满足广大中小学校的实际需求。

3. 逐步健全评价体系,突出评价发展导向

综合实践活动情况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各学校和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持续发展为目的,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在各级教研部门的指导下,学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时采集学生活动的过程信息,做好写实记录,研究档案袋评价的方法与策略,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实证与分析相匹配的能力评价方式,科学监测课程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各维度目标的达成度,积极探索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的路径与方法。

4. 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保障课程常态化运行

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要能够像语文、数学等学科课程那样常规实施,必须走常态运行之路,必须建立必要的政策和制度,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一是规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管理,在《指导纲要》的基础上,出台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性的文件,对课程实施步骤、实施过程、实施保障等方面进行具体规范。

二是配齐配好省、市、县(区)专(兼)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学校按要求配齐专任教师。

三是加强督导与常规检查并举,将综合實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作为督导的重要内容,避免学校不按规定安排课时、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现象发生,尤其要加强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的监督要求。

四是针对区域、学校、基地普遍面临的教师编制,以及职称、工作量计算等配套制度问题,出台相关标准和政策保障措施,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应有的地位和待遇,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五是加强经费保障,明确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费的投入标准,切实保障中小学生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国家要加大市级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等校外场所的建设和投入力度,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活动基地。

六是明确学校安全事故责任划分。建议国家进一步完善关于安全的政策法规,明确学校的安全责任范围,用法律法规保障教师敢于大胆地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室外、校外综合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刘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J].中小学管理,2011,(8):4-7.

[2] 田慧生.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N].中国教育报,2017-11-01.

作者:韩江萍

语文综合实践管理论文 篇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指导策略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学教育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但目前小学的教学方式仍然比较单一枯燥,教育部提倡小学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现阶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许多学校都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而且,在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简要分析了当前阶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在小学阶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并针对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策略,供广大教育者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学  综合实践  课堂教学  相关策略

【中圖分类号】G622.4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存在许多问题,诸如教师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够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师资力量不足;课程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以及活动资源缺乏等问题。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目前综合实践课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创新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当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重视程度低

许多学校非常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重视小升初的升学率,因此忽略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意义不大,没有价值,可有可无。平常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并没有付出精力认真探究这门课程。这样的敷衍了事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没有价值,教师应该认真思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够为学生带来的价值,转变自身观念,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缺乏师资力量

教师是学生学习路上的重要引导者,它将引领学生接收到更多的知识,学习到更多的技能,提高自身在各方面的能力。强大的师资队伍能够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加专业,更加高效。然而在现阶段,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有许多学校安排普通任课教师教授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这样的情况下,任课教师的授课任务加大,工作压力较大,导致任课教师不能够专心钻研所任学科,也难以抽出时间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严重影响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质量,也使学生难以得到专业高效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训练。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机制尚未健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刚刚兴起不久,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一门“新课程”。因此,学校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方面还不够完善,此门课程的管理机制还不健全。而且上级部门对于这门课程的管理力度和支持力度还比较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没有得到保障。例如:保障学生的安全,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保障教师的教学薪资以及对于学生合理的考查方式,对于教师合理的评价方式,对于课程的合理开展方式等。课程的管理机制会严重影响到课程的正常开展,导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效率低下。

(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资源严重不足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他学科不同,没有教材,也没有相关学习资料。然而,上级部门对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资源开发情况并不理想,虽然学校里面有校园网和图书馆,但是这些地方的多数资源仍然被限制、被浪费,没有做到物尽其用,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价值。因此,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这使得学生难以享用到丰富的课程知识,而课堂中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学生的探究空间也比较小,严重影响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

二、在小学阶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小学阶段,学生每天都有许多的课程安排,不仅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学生对于学习和课堂充满了厌恶,积极性大大降低,而且也不利于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阻碍了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小学阶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找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拓展,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之余有更多的选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小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上节课所讲的内容设计一个情景剧,并根据情景剧本进行合理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课堂上的内容进行探索,发现新知识,学习新知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索习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分享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在小学阶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机会进行沟通,大家面对同一个实践课题共同努力,共同进步,与其他小组进行良性竞争。在此过程中,各小组只有团结合作,以集体利益为中心,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分享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收获友情,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例如,小学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伙伴自行分组,并引导小组能够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任务分配,取长补短,使学生能够有效合作,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合作分享能力。

(三)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它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主动权和自由选择权,教师可以让学生提炼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喜好和个性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这样不仅可以改变课程教学的单一性,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学生能够开拓自己的思维进行话题创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可以从中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在日后的教学中,让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多多表现自己,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针对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现存问题的相关策略

(一)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早日运用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中,从而获得新的知识。针对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现存的问题,最重要的解决策略就是呼吁教师能够转变自身观念。教师的思想观念能够在一点一滴,一举一动中感染学生,做到润物无声。及时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让教师能够在小学阶段就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认真思考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生带来的收益,积极创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提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师资力量,使学生能够进行专业化实践

师资力量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由于目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缺少专业性,对于综合实践知识了解有限,导致学生的实践训练难以顺利开展。所以,学校可以定期对这门课程的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让教师更加专业化,对于学生的训练也能够变得更加专业有效。或者是学校可以适当增加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岗位,积极引进有专业实践知识的人才,完善学校的综合实践教学计划,科学规划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进度,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质量,带动校园综合实践课程的发展。

(三)完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机制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机制将会对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上级教育部门应该及時完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管理机制,并建立一系列的要求和规范,保障学生的安全,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保障教师的合理教学薪资等。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寻找到自己的目标,督促他们不断进步。教师能够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明确课程的学期目标,让学生能够进行一点一滴的进步,循序渐进地提高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校和教师应该及时转变自身教育观念,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极完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相关制度,丰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大量引进专业的教师,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师资力量。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促进日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超.综合实践活动中小学生能力培养的策略[A].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二)[C].2021:2.

[2]孔淑梅.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A]. 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一)[C].2021:5.

[3]谢宏兵.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推进学校德育管理创新的思考[A].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三)[C].2021:3.

[4]明志华.基于学校德育教育视角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创新发展分析[A].福建省商贸协会.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三)[C].2021:4.

作者:严善龙

语文综合实践管理论文 篇3:

小学语文综合性多维作文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摘 要:《新课程标准》首次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列为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之一,可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一样重要,可是现如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却危机重重。纵观五大板块,我们可以惊讶地发现,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与写作课程具有最大的相似匹配性,可以实现目标设置、资源利用的二合一。因此,我们开展研究尝试着把综合性学习和作文课协同共奏,在同构共生、水乳交融、交相輝映中奏响七彩华章,获最佳的课程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 作文教学 和谐共振 七彩华章

《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语文综合性学习”列为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之一,可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写作”一样重要。《课标》还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虽然在教材中五大“专属板快”都有其独立的内容,但是非常明显的,人教版教材安排综合性学习的单元,无论是“识字写字、阅读”还是“口语交际、习作”都与综合性学习紧密结合,可见综合性学习的体验性成果、实践性成果,与其他的板块是密不可分的。其实,从历史的角度看,所谓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只是在字面上新,在实践中早已存在,它的真正源头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正是因为我们割断了与历史的联系,缺乏对综合性学习历史发展的审视,才会使今天的理念建构成为无源之水。

现象一:缺乏语文性——综合性学习活动。

自从新课程将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教学之中,就有了一种奇怪的现象,综合性学习似乎无处不在,又似乎游离于语文学习之外。在追求“全面、整体”中淡化学科色彩,分解了学科内容和结构,出现的现实是语文综合性学习渗进了过多其他学科的内容,使其没有了语文味,异化成一种热热闹闹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是混淆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学习的界限。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是以学科综合为基础的,不单独强调某门学科的目标和学科性质。但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立足点与综合学习完全不同,因为它加上了“语文”二字,就意味着它是姓“语”,应该有着语文的特点。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除了提高语文素养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外,学生还在学习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等良好精神品质。

现象二:随意处之——语文教学的“添头”。

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同其他四大板块等列为语文学习的目标,这告诉我们综合性学习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常规内容,而不是为语文教学的一个装饰品,更不是可有可无的“添头”。而现在语文教学,仍停留在对“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关注,很少去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语文实践活动。

现象三:依附阅读——综合性语文阅读课。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个独具特色,具有独特魅力的教学领域,首次成为我国语文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成为我国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因为它以全新的面目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因此,教师面对它的时候显得手足无措、无从下手。我们不能否认教材中很多单元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与阅读课文在内容上是互相勾连的,但我们应十分清醒地看到,综合性学习教学与阅读教学有联系但又是相对独立的,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任务。

现象四:作文附属品——综合性作文课。

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合作性的特点,它是由师生共同合作确定学习主题,师生互动进行实施的过程,最终以多种方式呈现学习结果的新型课程,以上的各种综合性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如何让综合性学习真正落到实处,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需要给综合性学习寻找一个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平台,寻找一个相匹配的文化伴侣。纵观五大板块,我们可以惊讶地发现,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与写作课程具有最大的相似匹配性,可以实现目标设置、资源利用的二合一。如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综合性学习和作文是相通的,另外,综合性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两个纬度的目标,也是作文教学所必需达成的目标。因此,我们积极开展《小学语文综合性多维作文学习的实践与研究》,尝试着把综合性学习和作文课协同共奏,在同构共生、水乳交融、交相辉映中创造新的乐章,获最佳的课程效益。

1 更新理念——演绎“和谐共振”的有力序曲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在课程改革中最大的关键是教师,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教学理念将成为维系和决定全局的关键因素之一。综合性学习没有教师所熟悉的教学套路,而且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学生研究的问题很多都超出了教师的专业范围,因此,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的优势。加之,综合性学习方式方法是新型的,教师本身就缺乏研究方法和一些现代知识。教师自己都不知道发现问题,不知道如何研究问题、如何写论文、如何查资料、如何上网,你又如何去指导学生,影响学生?所以学校必须以制度的形式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必须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学习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系统理论、加强网络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科研和指导方法,学习管理和沟通的方法。学校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学习培训和校本研训帮助教师逐步确立现代教育观、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2 水乳交融——弹奏“和谐共振”的华丽乐章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作文教学具有最大的相似匹配性,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内存配置和外展需求,能共同合奏出最为动听的华章。推动综合性学习更好地融入语文新课程的整体网络体系,更好地与作文教学并驾齐驱,以相似的振动频率,拉动和谐之弦,弹奏和谐之音,营造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1 刚柔相济

在新课程学习中,努力将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接受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结合,努力寻求兼容综合性学习与作文两种课程构件的多方面学习方式的结合。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问题意识,加强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联系,共同关注的身边的问题开展实践活动,推进新的学习平台,使刚性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和柔性的作文情感相糅合,刚柔相济,明暗相应,高低相和。

在三年级下册第五组教学中,让学生写写父母对自己的爱。以往在此处教学时,教师往往显得束手无策,按理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每个父母都将通过自己的方式传递爱,但是我们发现学生的感受是概念化的,所举事例是类型化的,粗略以及缺少细节的,总是让人觉得少了一份真纯、细腻、敏感、心心相印,更有学生的说的与写的雷同、空洞、虚假……课堂上的“说”与“写”成了一种技巧训练,成为一种缺乏情感的词语累加。说到底,学生缺少生活感受,缺少细腻的情感。为了使“父母的爱”有血有肉,有情有感,人教版教材通过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感受这份爱,因为大凡亲情非常自然又无处不在地分布在生活细节中,这种“频繁”降低了学生感受她的敏感,以至于学生熟视无睹。因此,必须要让学生借助综合性学习这根“弦”,把到父母之爱这根“脉”。首先,通过打电话或实地采访的方式向周围的邻居和亲朋好友了解、打听,初步地感受爱;再通过每日父母所做的事情的记录和采访,了解父母平日里有多少事情事为孩子着想而做的,和自己行为的记录表形成对比,体会父母细腻的爱;然后,再去细心地体会,观察父母的言行,发现无处不在的爱。拨动了“爱”这根柔性的弦之后,再去感悟、体会,用语言和文学的手法加以抒发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2.2 错落有致

作文教学与综合性学习有着形式与内容,血和肉的联系,难以将其截然的割舍,但他们又是独立的板块,自己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使命,我们既不能将一方看作另一方的附屬品,又不能漠视他们之间的关联。这就犹如一个庞大的乐队,各组乐手之间既互相独立,又紧密相关一样,只有大家立足于自己,又努力协调于其他,才能演奏出最为和谐之音。就如上面的例子,当感受父母的爱,情感出现最低音,最为空洞的时候,情感与实例极为不协调,这就需要综合性学习进行慢慢地调试。通过向身边的人进行调查,通过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通过本单元课文的启发,通过不断地协调反馈、理解、体味,并不断拨动情感之弦,分阶段地用文字流淌出自己的感悟。然后情感在一次次的感悟中不断升华,以至于达到高潮时,孩子们不得不一吐为快,“沙沙”声是笔与纸的对话,倾诉的却是自己的父母那独特的爱和自己的那份独特的感动,于是乎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便跃然纸上:《原来这也是爱》《妈妈的叮咛》《鸡蛋的故事》《每晚的脚步声》……正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和作文教学之间的不断协调,才和出时高时低、错落有致的旋律,才使平日里空洞、乏力地说教,变成了丰富有力的爱的乐章。

2.3 张弛有度

《课程标准》强调:“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并积极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配合。而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正是打破了学科界限,强调了语文学科与美术、音乐、科学等其他学科的相互沟通,强调把学生的学习空间从教室扩展到校园、社区、网络等这些新的课堂,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这一点上综合性学习具有很大的张力,但无论如何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也不能缺失了语文性,不能与语文学习相割裂开来。因此,将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作文教学交融在一起,使综合性学习不至于偏离语文性太远,也使孩子们的语文能力在实践运用中得以锻炼,真正提高其语文能力。

2.4 缠绵有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和作文教学虽然是两个独立的板块,但他们两者之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既互相呼应,又交叉重叠,相互间互为补充和弥补,共同行进在全面提高孩子们语文素养的大道上。在三年级下册的第二组教材中,先让学生初步感知整组文本:《翠鸟》《燕子专列》《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路旁的橡树》,让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事例激起学生感受周边自然、了解周边自然的欲望:空气和水是不是受到了污染?花草树木是增多了还是减少了?人们为保护环境做了些什么?此时顺“其”自然建议学生开展一次调查周围环境的活动,写下自己的调查日记,就显得水到渠成。而学生参与调查后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又成了学生再次认知基础,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为何不同的人对待动物、植物的态度和做法有所不同”,对于文本的思辩解读反过来又促使综合性学习的中期交流更丰富,悟到的东西也就更多,写下的内容会更加丰富……如此循环往复,互为推进。

3 余音绕梁——流泻“和谐共振”的绚丽尾声

教师大胆地整合综合性学习和作文的课程资源,实现作文向生活世界的完整回归,那我们的语文课程就会充满智慧、充满活力。师生就会在广阔的课程空间里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实现师生生命的更大的课程价值,使孩子们的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和作文教学的“和谐共振”的绚丽乐章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催生学生的真实情感,提升语文综合能力,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语文作文教学研究中,发现了各种适合学生学习的学习模式:

(1)中心辐射式。围绕一个中心,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这些活动是相互独立的、并列的,并在选择其一方面运用语言,进行表达。

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中,更多的是在老师和家长要求下进行学习,进行表达,而孩子们缺少一种积极主动的参与生活的热情和积极改变现状的激情,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的被动,表达的空洞。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为我们的教学和孩子的学习生活描绘了一幅广阔的蓝图,在环境污染这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可以让孩子们实地地开展一系列地调查活动,孩子们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寻根探源”真正去了解自己生活着的环境那微秒的变化,然后再着手书写“调查中的故事、策划方案、组织解决”,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和作文教学的协调共奏,真正让学生融入生活,积极生活。

(2)平面铺开式。围绕一个内容,全面的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再进行记叙、说明、抒情、应用性等多种方式的一系列的训练以开展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

学生的语文学习应指向学生未来的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着想,因此,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综合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带动下,和学生一起,拟订寻找爱的计划、学习采访和探究、撰写观察记录、记载故事、学写书信等等,一份父母的爱,将会变得满满的、全方位的,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提升。

(3)平行推进式。在确定在一个综合性学习的主题之下,将它分割成若干个平行的子主题,分四人小组进行选择性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以本小组独特的方式进行展示。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活动与习作应该是同步的,通过孩子们的合作,积极、努力地发现、探询、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学习热情高涨,通过一步步深入地调查,也使他们对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激发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同时,在互相的合作学习中,孩子们的语言交往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最后的综合性汇报,更是融习作、综合性学习和语文素养于一身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是和谐共振的华美乐章。

参考文献

[1] 熊梅.日本基础教育改革新视点:综合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1998(5):56-58.

[2] 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张春燕,王植定.小学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6(1):77-78.

作者:俞亚娟

上一篇:化学复习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工程项目管理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