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道德论文范文

2022-05-10

小伙伴们反映都在为论文烦恼,小编为大家精选了《学术道德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研究生学术道德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视域下以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将有效提升研究培养质量,促进高校科学研究事业的良性发展,加快规范培养长效机制的建立。本文从学术道德教育体系、考核指标和监督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学术环境等多角度,为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提供有效路径。

第一篇:学术道德论文范文

基于专业史学教育的学术道德提升

摘要:针对当前科研浮躁、学术腐败,学者缺少学术品德、学术品格等不良现象,本文指出专业史学教育缺失与不完善的危害是不自觉中使受教育者发展了不健全的人德、人格,不再习惯于传承文化,自身定位,关注自身乃至人类命运,社会历史责任感严重不足,产生急功近利、浮躁、腐败等不道德行为,长此以往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素质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认为建立与完善专业史学教育,将专业史学教育定位于以人格、人德教育为中心,以内为主,内外兼修,可以减少科研浮躁、学术腐败滋生的主客观条件,使受教育着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术品德、学术品格。

关键词:专业史学 专业史学教育 学术品德 学术品格

学术界存在的学术腐败行为,使学术规范建设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内学术界关于学术规范的讨论时断时续,对于科研浮躁、缺少学术创新和学术腐败已成为学界的一致评价,并被社会各界所普遍关注。但讨论的问题还过于浅泛和抽象,对各学科具体的规范化问题虽有涉及,但尚有待深入。而对其处理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操作均为社会舆论谴责、行政和刑事处罚等他律方式,显系事后堵塞和纠偏之举。本文试从专业史学教育角度,通过建立与完善专业史学教育,弘扬优秀的学术研究传统,以此通过教育引导、内化于心的过程,遏制学术浮躁和腐败之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一、专业史学教育概述

(一)专业史学教育的涵义专业史学教育是专业史学与教育两个概念的组合。(1)专业史学的涵义。史学是社会科学中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直接用经验和事实说话,是史学的根本特点和根本优势。史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概述史学一般原理和研究方法的史学概论,研究史学本身之发展的史学史,研究史料及其运用方法的史料学等。专业史学是历史学科与其它专业学科的结合(如会计史、经济史、财政史、金融史,文学史等),属于跨专业的交叉学科,是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专业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为其研究对象,探讨专业的历史的连续性,力图揭示专业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专业史学由于其特殊性而被人们提出来单独研究。(2)教育的涵义。专业史学教育概念是教育的属概念,具有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是传播人类文明成果、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促进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从本质上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强调在注重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身体、道德、审美、情感、态度、品格、价值观、创新精神、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在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强调过程与方法、道德情感态度、品格与价值观。教育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受教育者知识、能力、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种活动过程中;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3)专业史学教育的内涵。专业史学教育则是侧重于传播各专业学科不同历史时期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以培养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是从历史的视角传播各专业的成果、知识和经验从而影响和塑造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其同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史学教育泛指形成和发展各种专业学科史学的传播活动;狭义的专业史学教育主要指通过学校传播各专业史学发生、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对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施加影响活动。

(二)专业史学教育的内容、目的与方法在内容与目的上,专业史学教育应兼顾专业史学教育的学术性和社会性,分层次培养高质量专业史学人才,建立从本科生到硕士、博士生的系统培养模式,本科生教育应以基础知识为主,硕士生主要指导其研究方法,而博士研究生教学则应侧重于本学科的前沿动态。每一阶段都应体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从专业史学学习中自觉形成和主动遵守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实事求是、严谨扎实、承前启后、代代相传,创新始于继承。在方法上,专业史学教育将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传播相关专业知识,坚持古今中外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和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与方法,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注重的原则是一个中心:以人格、人德教育为中心;三个结合: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和培养素质三结合。

二、专业史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一)专业史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学术界流行一句顺口溜:“解放了哲学,活跃了文学,繁荣了经济学,沉默了史学。”史学界的忧患意识相当强烈,“史学危机”影响了专业史学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1)史学的政治功能边缘化,专业史学教育沦落为可有可无。1949年至1979年,因为政治的需要,在历次运动中,史学都活跃其中。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史学的政治功能日益弱化、边缘化,史学对于政治生活和市场经济似乎无用武之地,史学有何社会功能,学科内外产生疑惑。在市场经济思潮下,因为史学不像经济学、法学、金融学等社会科学与现实的关系紧密,发展空间受到很大限制,进而影响了专业史学教育的开展。专业史学教育的伦理教育功能、经验借鉴功能、文化积累与传播的功能、对社会的规律性认识功能以及对人生的作用等被忽视。表现在大学教育中,专业史学课程教学不受重视,要么财政拨款不足,专业史学研究的物质条件和客观环境太差,资料搜集困难,影响教师教学热情;要么社会对专业史学的态度冷漠,专业史学市场狭窄,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以至于专业史学教育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专业史学教育缺失现象严重。(2)专业史学研究范式的困惑,影响专业史学教育的范式。专业史学作为专业学科和历史学的边缘学科,也作为独立学科,应有其独立范式,其范式必然介于两者之间,既有专业学科范式特点,又带有史学范式特点。但就我国现状来讲,对于专业史学研究范式,专业学者和历史学者有完全不同的理解,以经济学为例,对于历史学家来讲,经济史是“经济的历史”,仅研究历史中经济的部分,是用历史学方法研究经济问题,经济史属于历史学;而对于经济学家来讲,经济史是从时间上解释经济理论、方法、结构、实绩等的演变,是用经济学方法来理解和阐释历史,经济史应作为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其范式与经济学范式更接近。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经济学者大多不重视经济史的研究,忽视了经济史对于经济理论发展的作用,还没有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经济的历史;另一方面由于从事专业史学研究的学者大多出身于史学界,所接受的专业学科训练比较少,还不习惯于用专业学科知识思维。所以,专业史学教育范式的困惑是用专业学科的信念、观点和方法,以及专业理论模式,传播专业史学的相关知识;还是用史学的信念、观点和方法,以及史学理论模式,实现专业史学与历史学的有机结合。专业史学研究,在依靠史实说话时,如何用史实说话,是要依靠专业学科提供的观点和方法,还是依靠历史学为指导。虽然方法论问题已经受到部分学者的注意,然而各专业学者关注的焦点仅集中在专业理论本身,仍忽视对专业史学的关注。这种现象对于经济史、金融史、财政史、统计史等专业学科都存在。(3)专业史学教材、教学方法急需创新。专业史学教材少,大量专业史学教材,叙述形式呆板,多为史料堆积,简单地叙述

史实,史实本身并不是专业史学,而仅是史学的原料,英国历史哲学家沃尔什认为,历史并不单纯是历史材料和历史数据函数。专业史学教学方法多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式的向学生灌输专业历史知识,难以调动其学习专业历史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利用专业史学的内在特征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专业史学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中心,偏离了人格教育的主旨。长期以来,专业史学教育的价值,除了反映为政治价值外,就是反映在接受性方面,定位于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成为一种主流,强调对学生知识的教化和能力的发展,这种定位虽能澄清史实,借鉴启迪、传播文化,但却使专业史学教育工具化、实用化,偏离了专业史学教育应有的人格教育的宗旨。人格教育本意应是弘扬人文精神,培养正确的人生信念,使学生具备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底线、文化意义上的道德情怀和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等。

(二)专业史学教育缺失及定位不准确的危害一是专业史学教育缺失的危害。专业史学教育缺失,使学生缺乏运用基本的历史分析和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边缘化了史学从更深层面上塑造人文精神,传播道德准则和人生哲理的社会功能;没有了历史文化修养,不自觉中使受教育者发展了不健全的人德、人格,不再习惯于传承文化,自身定位,关注自身乃至人类命运,社会历史责任感严重不足;缺少了沟通过去与现在乃至未来的桥梁,滋生急功近利、浮躁、腐败等不道德行为;长此以往将关系到民族存亡、国家兴衰、社会进退、人格高低、思维智愚、言行文野及事业的成功等。二是专业史学教育定位不准的危害。专业史学教育存在,但定位工具化、功利化,只关注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是将育“人”当制“器”,忽视对人的思想与精神的塑造,不注意学生的人格、人德教育,也不注意从社会环境方面去界定人格教育的价值作用,人格教育的实际内容和实在价值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使受教育者人文精神缺失,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素质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

三、专业史学教育完善措施的对策

(一)探讨专业史学教育对形成良好学术品德、学术品格的功效通过反省专业史学教育缺失对学术道德、学术品格养成的负面影响及危害,探讨专业史学教育对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学术品格的功效:专业理论是从历史和现实的社会经济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专业史学教育可以揭示和探讨学科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认识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专业史学不仅能为理论提供验证的实证资料,也是学科的理论思想来源,是形成学科之源;开展专业史学教育有助于发展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继往开来的襟度;发挥史学应有的人格、人德教育作用,树立博古通今的视野,探究史实中的某种指导思想,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学术品格,养成严谨的学术继承与批判精神等。

(二)开展专业史学范式研究,完善学科体系要建立或完善专业史学范式,首先,必须在世界观层面上明确专业史学家应具有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观;其次,界定专业史学的任务,即为相关专业理论提供证实与证伪,包括提供更多更可靠的经验事实,证实或修正相关专业的假设和命题,并在历史经验基础上提供更新、更可靠的假设和命题;再次,坚持以专业史实为实证依据,以专业理论为研究出发点,特别强调专业史学与专业学科的有机结合,即会计史与会计学,经济史与经济学,金融史与金融学,统计史与统计学的有机结合;最后,采用共同的专业史学语言、工具和方法,形成为追求科学而百家争鸣的专业史学派研究群体。总之通过专业史学范式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专业学科体系的完善,另一方面为整个专业研究范式的完善创造了良好的逻辑起点。

(三)提升专业史学的社会地位呼吁学界弥补史学研究和教育的空白,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是现代文明危机的思想起源,历史的继承性是研究者的积极定位,良好的内化于心的学术研究惯例,形成于健全完善的学科体系,任何专业的建立健全均不可偏废专业历史,专业史学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整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史学教育缺失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而远见和洞察力来自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理论知识。

(四)以人德、人格教育为中l心人们决不是为了过去而学习历史,也不可能单纯为了发展思维能力而学习历史,更不可能为了附庸优雅而学习历史,否则难以消除“史学教育无力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这里的“大道”应是史学教育的核心,人格教育的主旨,即将学生培养成有知识和技能、讲道德、有责任心、懂得社会发展规律、明智的、积极的世界公民,着眼于全人类的责任和幸福。讲道德是指文明社会中人们应崇尚基本的人格准则,包括尊重他人的成果、确立知识产权的观念、恰当运用史料、杜绝抄袭和剽窃等内容,褒扬什么、谴责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应有基本的常规社会准则;有责任心是指学生将对其行为负责任,承担尊重历史知识、历史文化和民族多样性的责任,为自己作出负责任的决策等等;懂得社会发展规律是使学生认识到没有充分的史实支撑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社会不可持续发展。成熟的专业史学教育,以人格教育为最高目标,实现对个体人格的培养和整体民族素质的提升。

(五)树立学术品德观,抑制学术腐败面对科研浮躁、学术腐败、缺少创新的现状,我国还没有形成治理学术腐败的规范程序,也没有常设监督管理机构。在现有条件下,从专业史学视角使受教育者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亲历文明薪火的传承,感受每一次科学史上的创新都非一日之功,往往离不开几代人的不懈探索与追求,这种探索来不得半点浮躁与腐败,学术的浮躁与腐败只能导致倒退乃至消亡。历史经验告诉学者良好的学术品德,必须秉持实事求是、资源共享、严谨扎实、承前启后、代代相传、求真创新,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学术成果,创新始于继承的信念,强化学者的道德约束,树立良好的学术品德和共享价值观,从自律角度抑制学术腐败,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使学者养成自愿地履行既定道德规范,自主地将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准则。

(六)树立学术品格观,倡导学术创新通过专业史学教育使学生将厚德博学的价值观深深扎根于学术理念之中,严格遵守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与规范,自律自强,夯实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养成学术领域研究的基本风格和态度:淡泊、宁静、诚实、守信、寂寞的纯真品格,以及执着、严谨、求真、创新的奋进精神,塑造行为主体坚韧、持久、纯粹、宁静的力量,不从众,有独立的思维,能够客观的反省自己,对己对人都有益的学术品格。学术品格包含着做人与治学两方面的内涵,同时又延伸到学术道德方面。我们提倡真诚、求实、创新三者相统一,把服务人民大众,探求科学真理,作为自己的基本价值取向。

五、结论

本文从提倡普及专业史学教育、他律为自律服务、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视角,为治理学术浮躁和学术腐败提供_种思路和途径,为提高科研工作者的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使科研人员养成学风,自觉遵守科研道德,建立科学健全的学科体系。通过专业史学教育和专业史学研究,使受教育者充分认识到学术领域的任何创新均成于艰辛,能站在历史成果的基础上是当今学术研究的幸运,而尊重前人及同期的研究成果,则是研究者的历史责任和研究前提;揭示历史虚无主义是现代文明危机的思想起源,强调历史的继承性是研究者的积极定位,良好的内化于心的学术研究惯例,形成于健全完善的学科体系,任何专业的建立健全均不可偏废专业历史,专业史学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关系到整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其潜在功能和社会效应不可低估。总之,总好的学术品德、学术品格的重建,绝不仅是加强某个惩治学术腐败组织的力量或重建监督评价体系,更需要完善学科体系,从专业史学教育开始回归人格、人德教育,追求厚德博学的学术大空间。

(编辑 刘姗)

作者:王晓艳

第二篇: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研究

摘 要:研究生学术道德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视域下以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将有效提升研究培养质量,促进高校科学研究事业的良性发展,加快规范培养长效机制的建立。本文从学术道德教育体系、考核指标和监督体系、教师队伍建设、学术环境等多角度,为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提供有效路径。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体系

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和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研究生是国家科技人才队伍的后备军。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学术道德不仅是高等院校学风的集中体现,而且关系到未来我国科技人才素质的高低和经济文化软实力的厚度。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从多个维度共同发力,探索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的有效路径。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的理论阐述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内涵

研究生就学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学术研究,所以厘清学术研究以及学术道德的基本内涵,更有助于从本质上了解学术道德的基本要求。从理论角度而言,学术一般是指科学研究与学术创造,而道德一般指的是道德规范及社会伦理价值。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国内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基本内涵,其一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目标是培养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崇高的学术精神,业务理论扎实,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研究生学术队伍,为研究生创设良好的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的制度环境。其二,要求研究生追求真理,探索科学规律,自觉树立严格自律的学术精神和道德准则,维护科学的学术尊严和国家、学校、自身的学术名誉。其三,研究生学术道德主要指的是研究生在学术活动和科学研究中恪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民主,坚持严格、严密、严谨、严肃的治学态度和自律准则,自觉与学术研究活动中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作斗争。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特征

根据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内涵以及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可以将研究生的道德教育特征归纳总结为以下方面:

其一,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在意识方面上更具有自律性。这也是研究生与本科生等其他层次的学生相比较而言的重要特征之一。该特征主要体现于通过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使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与学术活动有内化于心的基本价值观念和标准,进而使研究生養成严谨高尚的,学术精神与道德品质。

其二,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在规范层面上也具有一定的客观他律性。这一特点是指通过对于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建设及规制,进而提升受众的学术道德意识,使学术道德内化于心的同时外化于行,进一步实现道德在具体学术活动中得以实现,进一步引导和约束研究生的学术活动,符合学术道德标准及要求。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以及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因为诚信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科研人才的必然要求。在推动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以及高校学术学风建设的相关问题上,党与国家教育部门高度强调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并采取了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多次召开会议等多种举措。但是在科研活动蓬勃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譬如学术失范现象屡禁不止,学术规范认识较为模糊,学术失范行为较为普遍,而引发公众对研究生教学教育质量的质疑,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日益严重。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规制体系初步建立

针对高校学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行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以期建立有效的学术道德教育保障体系。《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进一步强化学术道德和诚信教育,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声誉。《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明确了学术委员会的定位和职责,强化其作用与权利,真正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校管理中的效用。《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对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案件的受理、调查、认定、处理等内容做了全面规定,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制度举措。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剖析

其一,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学术道德教育理念内涵亟需更新。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从发展初期就主张培养理论型人才, 在落实研究生人才培养实现过程中,存在“智育”比“德育”更受重视的情形,这也导致部分高校一味追求科研成果和学习成绩,也有部分高校对于研究生的自我管控与自我约束较为相信而降低对于研究生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和重视。除了高校教育体系存在问题外,研究生群体中部分人对于学术研究教育的认识也存在偏差。

其二,教育队伍综合能力有待提升。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灵魂之所在,研究生导师及高校管理人员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一定要引导研究生把握好学术道德的风向标。一名合格的导师应当具备仪表端庄、德行高尊;严师传道、授业求新;立德树人、专业精深等优秀品质,以为研究生养成治学精神树立榜样。但是从目前各高校的情况来看,因为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相比较而言自由程度更大,许多导师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存在“放养”的情形,导师的督促监督职责呈现淡化趋势,对于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缺乏持续性和贯穿性。少数导师自身综合能力素质有待提升,创新科研能力不足,对学术诚信不够重视、学术规范知识掌握不够系统。

其三,监督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如果仅仅凭借高校及导师等相关人员的管控和教育来保障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使研究生群体能够坚定严谨治学的科研,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是存在困难的,这时便急需学术监督保障体系通过外在的行为约束进行管控。就目前各高校的诚信保障体系机制建设而言,部分高校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是也能看到监督保障机制,在制度的结构设计上及具体的实施办法上也需要健全和完善。学术考核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对于研究生群体而言,学术考核评价最能够体现出其在研究期间的,学习科研状况也能够体现出其科研态度以及科研成绩。而当前各高校的学术考核评价标准极为单一,仅从科研成果及科研项目数量等方面进行考核。大多忽视了对研究生群体的思想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评价,监督管理机制效果不尽人意。

其四,学术环境亟待优化。马克思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所以人的思想形成与发展必定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优良的学术氛围能够激发研究生对于学术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而恶劣的学术环境只会使研究生学术目标变得模糊不清,最终走向错误的方向。当前高校多以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构成的传统的二元化权力结构方式进行管理,長此以往会直接导致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利,甚至出现行政权力干涉学术管理的情形。部分高校会采取行政命令方式,处理学术研究的问题。这种不良的风气也会导致学术环境的污染。在如此环境的蔓延之下,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更注重获得多少经费,完成多少项目而不是以踏实钻研的精神去进行学术活动,个人本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行动上表现为将他人的论文改造或拼凑变为自己的投稿、托关系或支付金钱发表论文、伪造注释等。

三、提升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的对策

为了使高校研究生能够潜心治学,注重诚信,勇于创新,也为了高校内能够营造出更为严谨更为纯净的学术环境。必须从提高研究生自身的自律能力、改革高校的学术道德教育机制、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队伍综合能力、建立健全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监督管理体系等方面入手,尤其是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研究生培养模式可能会相应的进行调整,对于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关注力度更应提升,在这个过程中, 社会、高校、教师队伍以及研究生群体本身都应当正视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路径。

(一)加快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体系的完善步伐

为完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体系,必须要遵循的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将培育重点放在对于研究生的显性教育上,高校应当设置研究生学术道德的相关课程,并将此类课程划分至必修课之中,阶段性计划性的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内容,包括与学术道德教育有关的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可以在其中融入讨论协作等内容,加深学生对于学术道德的认知。也可适当提高学术道德相关课程的学分,以此来反向提高学生对于此门课程的重视,另外对于此类课程的教学大纲的制定以及教案的编写都应当结合当下的热点问题实施案例以及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展开讲解,且可以通过翻转教学的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体,以及在校内网站上上传微课视频等方式来提升研究生学生参与热情,学生对此类课程由学习到理解,简单掌握到铭记于心,提高学术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教学相融合。

(二)完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制定

如果说对于学术道德教育体系的完善是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的前提,那么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完善则是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保障。所以自上而下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必须要符合国家政策的要求,该规范的完善必须要结合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举措、新方法、新路径,规范必须要与当前研究生的教育特点相符合, 并且该规范必须要具有可操作性,以期实现该规范的具体化和体系化,使该规范能够贯穿研究生教育的始终。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规范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完善。首先是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惩处罚则必须明确清晰,其次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中,学生与导师之间的规范要求要合理,再次,针对研究生学术成果是否符合诚信道德以及创新应当作出明确的指示。此外应当加强对学术道德规范中学术道德价值观念的内涵的诠释,真正弘扬严谨科学的学术精神。

(三)大力提升教育队伍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的首要负责人。所以要求导师在教学和科研指导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和强化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遵纪守法的精神。不仅要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以及科研活动的开展方面予以指导,更要对研究生在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方面严格要求。帮助研究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一旦发现有学风不正的情况出现,要及时批评指正,并长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班主任和辅导员也要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任务,并肩负起监督工作的使命。如果教师队伍出现失职行为,那么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接受相应的惩罚。当前正值新冠疫情防控的重要阶段,各大高校也纷纷顺应疫情防控政策展开了网课教学,这对于研究生与教师队伍而言都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为了保障学术道德教育的质量,各大高校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更应当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帮助学生在家完成部分科研任务,同时传播学术道德的精神和价值观,共度时艰。为了让教师教育队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得以保障,要加强对于教师教育队伍的监督和考核,对于不负责任的导师及相关责任人员要严惩不贷。只有通过导师自身向研究生群体传递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正能量,才能使研究生真正树立良好的道德学术标准。

(四)营造严谨的学术环境使道德信念内化于心

良好的学术环境氛围,能够帮助以硕士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才观,使研究生能够意识到自身应当具备的是不轻言放弃的创新精神,对于自身的发展要有明确的标准。如何营造严谨的科研学术环境?在日常的培养过程中,要不断的通过宣传的教育方式使研究生养成博学善思的理想信念,通过阅读,培养研究生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使其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念。鼓励学生之间互助互爱,通过团体协作提升学术科研能力。同时要严厉打击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心浮气躁,研究生更要重点关注,长期监督。避免他们走上错误的道路。导师及相关管理人员更要承担起研究生培养的重任, 认清职责鼓励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且做好日常的沟通交流,把握研究生思想动态,及时与研究生群体分享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学习内容。与研究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学术研究氛围更为融洽。

〔参 考 文 献〕

〔1〕刘竹青.研究生学术失范的根源、成因、解决对策分析〔J〕.戏剧之家,2020,(04):186-187.

〔2〕刘杰.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林区教学,2019,(12):14-17.

〔3〕徐建龙.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实践回归〔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100-103.

〔4〕王蕾,崔木子,张国印,王俊红.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促进学风建设〔J〕.教育现代化,2019,

(06):254-256.

〔5〕张雪,苗凤华,尹致键.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必要性的 SWOT 分析〔J〕.智库时代,2019,

(33):169-170.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苗绘 于惠冰

第三篇:道德心理学视阈下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如何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价值观、提高学术敏感性、强化学术公正感、养成学术道德行为习惯已经成为高校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以“道德心理四过程模型”为依托,结合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调研,从明确学术道德认知、促进学术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营造积极健康的学术氛围三个角度,对提高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道德心理; 学术道德; 行为习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文化、道德建设,不仅是涉及“兴国”之策的大问题,也是“立人”的根本性问题,高瞻远瞩地提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道德价值论。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和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人才,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直接引领我国未来学术思想的发展方向,与整个学术界的道德建设互为前提和条件。所以,调研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及状况,结合心理学及教育学理论基础,建立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框架体系,在高等学校倡导并形成崇尚诚实守信、鼓励科研创新、遵循学术道德、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对于保护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保持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和科技竞争有着重要作用。

一、道德心理学的引入

学术道德是研究者在学术自由思想引领下,在追求科学真理的过程中,所必须恪守的去伪存真、尊重原创的道德准则,是科学精神之本,是学术生命之源。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学术道德是研究者在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过程中所表現出来的尊重他人创新性和知识求真性的心理约束。从教育学角度来理解,学术道德是约束科研工作者,保持科研的纯正性和创新性的准则和底线。大学生群体在学习与实践中通过交往、互动,不断调适自身的文化价值结构以顺应大学文化价值规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实现学生对大学文化价值认同的一项重要内容。[1]针对学术道德教育的特征和紧迫性,本文引入道德心理学概念,将规范伦理学与实证心理学在哲学层面相结合,从新的视角理解人的道德行为,对加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道德心理四过程模型

道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准则采取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也称为品德或道德品质,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部分组成。[2]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在其著作《论学者的使命》中认为,学者“应当成为他的时代道德最好的人,他应当代表他的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3]。美国心理学家雷斯特认为,个体的道德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个体社会价值观,个体的道德根植于社会环境,也根植于其自身的发展。它与社会大环境下个体之间协调一致,也与解决个体间的种种利益冲突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雷斯特在明尼苏达大学有关学者的大量研究基础上明确提出了“道德心理四过程”模型。该模型将道德心理过程分为解释情境、作出判断、道德抉择、实施行为四个阶段。过程一为“解释情境”,指个体面临特定的具体情境时,必须能够理解情境特征,估计可能采取的行动以及行动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和后果,是以“道德敏感性”为主要表现形式。过程二为“作出判断”,建立于“解释情境”基础上,个体在各种可能的行动中决定在道德上是正确的决定,此过程以“公正感”为核心主导决策,它引领个体对社会情境产生积极反射,作出道德上正确的判断。过程三是“道德抉择”,即一个为决策赋值的过程,当个体对某种道德判断选择的赋值超过所有其他的观念价值,通过赋值比较形成抉择并付诸行动,此过程取决于个体价值观在价值体系中的地位。这一过程是判断与行动、认识与行为之间的必要环节。过程四是“实施行为”,即将在解释情境基础上,依据判断将道德抉择转化为道德行动。雷斯特的上述四个过程组成的模型就是这样勾画了个体从面临道德情境到形成并采取道德行动所经过的心理历程。

二、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分析

学术道德是研究生教育教学和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为准确了解在校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状况,充分挖掘影响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因素,有效构建学术道德教育体系,本文针对2012—2013年度在校研究生开展了学术道德现状问卷调查,从学术不端行为频率、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原因、学术道德教育的方式及途径、学术不端行为教育及监督机制等17个方面进行调研,全面地了解在校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2045份,回收有效问卷1078份,其中985院校668份,211院校154份,其他类型高校256份,参与调研的硕士研究生占81.91%,博士研究生占18.09%。

结合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调查问卷和目前高校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开展状况,依据“道德心理四过程”模型,对在校研究生学术道德进行分析,发现随着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的师生提高了对学术道德的重视。但是,目前在校研究生学术道德状况存在如下问题:

1.学术道德敏感性较低

解释情境是雷斯特“道德心理四过程”模型的第一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道德敏感性”起到决定性作用,道德敏感性是新科尔伯格取向的重要概念,是道德行为发生之前逻辑上的心理初始成分,是对情境的道德领悟与解释,典型地反映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相互作用。[4]学术道德敏感性表现在学术道德认知、学术道德情感、学术道德问题识别三个层面。

调查显示研究生学术道德认知较模糊。研究生认为“考试作弊、打小抄、传小条”、“学位论文、课程小论文、学术报告等拼凑、抄袭”是在校园里最常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57.8%的研究生不明确“替他人撰写论文或请他人代写论文”、“利用人际关系或送礼等干扰奖学金评定或项目评审”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学术道德情感和对学术道德问题的识别存在偏差。部分研究生曾经有过“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伪造或篡改实验、调研、统计数据”、“学位论文、课程小论文、学术报告等拼凑,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对“利用人际关系或送礼等干扰奖学金评定或项目评审”、“为申请到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经费,伪造申请者和主要成员”、“一稿多投”也属于学术不端行为界定模糊。曾经有过不同程度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生是从没有过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生累积百分比的近2倍,调研表明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敏感性较低,在研究生中仍然存在着相当数目、不同程度的学术不端行为。而造成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对于学生开展学术道德的教育不足,对于学术失范行为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缺少明确的界定和警示。

2.学术道德公正感较弱

道德公正感是个体重要的道德心理感受,对个体的道德判断、行为有重要影响。而学术道德公正感,即个体将学术道德指标作为判断和行为标准,是做出行为选择的内在原因,它以学术道德敏感性为基础,以违反道德标准可能出现的风险为约束,受到社会或他人学术道德认知及行为影响。在“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原因”调研中,有66.32%的研究生认为“学术水平低,写不出论文,怕不能正常毕业”等自我学术自信缺失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高频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为了获得更高的奖学金或其他荣誉”、“学习目的功利,缺乏科学精神和专业兴趣”等功利思想严重干扰了学术道德在研究生学术研究中的主导作用。“社会风气浮躁,周围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研究生课程中,缺乏详细的学术规范细则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也是导致该行为的重要原因。“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部分研究生存在投机和侥幸心理”,道德失范风险较低,是导致学术道德公正感较弱的原因之一。而导致这类学术道德问题的原因可归纳为社会规范不严,学生受到部分功利行为和浮躁心理的影响,坚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的个体自觉没有被激发出来。

3.学术道德行为习惯尚未养成

学术道德抉择,即一个对学术道德决策赋值的过程,除与学术道德公正感密切相关,也受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并对行为习惯有较强的依赖性。调查将导师对学术道德的教育分成四个层次,“严肃认真,并举例详细讲解了学术道德重要性和具体要求”、“教育过,并告诫学生认真学习学术道德规范”等导师给予研究生学术道德明确指导和要求的达到调查比例的82.4%,说明目前,在学术道德行为养成中,绝大部分导师重视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方面的教育,但是仍有部分导师对学术道德教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在调查中,对于“论文查重等学术规范制度的观点”,37.5%的同学认为应该在日常课程和考试中开展论文查重工作,“要体现出小论文的价值,使同学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避免老师不重视、学生撰写不認真情况的出现”,但仍有24.9%的同学对日常查重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缺少日常学术活动中的学术规范警示。问卷调查了在校研究生对学术规范教育的期望频率,24.9%的研究生认为应该每个月接受学术规范教育,51.1%的有效调查者认为至少应该每学期接受学术规范教育。可见,研究生存在较强的学术道德意识,对于学术道德教育也有着较高的需求,而导师在研究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应起到示范和监督作用。

综上,各类学术道德问题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术道德问题的社会规范不足,高校缺少针对学术道德的系统和完备的教育,导师对于学生学术行为习惯养成的督导不足,部分功利性的个体行为影响等都是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建议

研究生学术道德现状调查,清晰地展现出在校研究生对学术道德的认知、识别、判断、决策等情况,对于发现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用“道德心理四过程”模型指导学术建设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净化社会学术道德环境,完善道德行为规范

根据道德心理学理论,人的道德认知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环境影响,如果急功近利、无视、践踏学术道德的行为经常出现,将严重污染在校研究生的道德净土;如果坚持追求真理、恪守学术道德的行为成为社会的主流,将净化研究生的道德心灵、筑牢学生的道德标准。所以,净化整个社会的学术道德环境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将起到基础性的作用。教育部门不但要在政策、规章层面严肃道德行为规范,更要从严处理道德失范行为,在舆论方面积极呼吁关注学术道德建设、宣扬恪守学术道德的科学故事,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环境。

2.科学开展高校学术道德教育,明确学术道德认知

近年来,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受到了国家和高校的普遍重视,学术道德教育也成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相关教育广泛开展,但仍存在教育方案不系统、教育设置不合理、教育实施不到位等问题。学术道德教育的科学性、连续性和系统性则成为道德敏感性的关键因素。借鉴英美国际知名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理念,掌握时间节点、与培养过程紧密结合,则成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关键因素。学术道德教育应与研究生培养过程各环节紧密结合,注重学术道德教育有效时间节点,建立系统的学术道德教育体系对于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哈佛大学在研究生手册的第一条中明确规定:学生在准备所有论文和其他书面作业的过程中,应该总是谨慎地把自己的思想、知识与其他资料中获取的信息区分开来,这必须成为一种习惯。学术道德教育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开展,通过专家讲座、导师引导、知识普及和氛围营造使研究生清晰地了解为什么要遵循学术道德、违背学术道德会产生哪些危害。调查显示,研究生期待通过学术道德教育建立学术道德认知。并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和日常作业评价等环节中加入学术道德讲座等内容,使研究生在心中建立学术道德底线,划清学术道德警戒线。

3.发挥导师示范和教育作用,养成健康的学术习惯

导师作为研究生科学研究和德育教育的主要引导者,要率先垂范,尊重、遵守学术道德。要注重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调研结果显示,仍有17.6%的导师在学生日常指导中没有进行任何与学术道德内容相关的教育和要求,这也是造成研究生学术道德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要在导师中大力宣传学术道德,导师对研究生开展学术道德教育提出内容和时间上的要求,将学术道德教育作为导师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发挥导师对于学术道德教育的作用。只有导师以身作则,才能对研究生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只有导师对学术道德给予充分的重视,才能引起研究生对学术道德的重视。同时要要加强氛围营造,通过学术道德讲坛、学术道德标兵评选、搜集整理学术研究领域道德失范现象的案例,为研究生提供警示等活动,发动所有研究生,在研究生课题组的日常讨论和学术报告中相互监督,以坚守学术道德为荣、以违反学术道德为耻。所以,切实发挥导师的示范和监督作用,是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学术习惯的关键因素。

4.加强日常学术道德监督与评价,促进学生个体自觉

建立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系统不仅需要有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更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与评价机制,要将研究生学术道德评价作为道德评价的重要内容,促进学生个体自觉。特别是在研究生的日常学术活动中,要大力推进课程作业、小论文等教育环节的查重工作,将学术道德教育向常规化推进。可结合学生课程培养及科研过程,设置可量化的学术道德评价指标,建立学生学术道德档案,将研究生学术道德表现与奖学金评选、学术资助申请、德育评比等内容挂钩,突出学术道德评价作用。商讨、制定违反学术道德的处理意见,对于日常各类学术失范行为给予严肃认真的处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促进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的个体自觉。

研究生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的学术道德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学术环境的纯洁性和学术发展的质量。所以,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要开展科学系统的学术道德教育、明确学术道德认知,从学术情感界定、学术问题识别等维度入手建立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敏感性和公正感。加强日常学术道德监督与评价,明确学术道德动机,促进行为习惯养成,发挥导师学术道德教育的作用,营造健康积极的学术环境,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品性。

参考文献

[1] 赵秋静.大学文化价值认同与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2):92-95.

[2] 吴荣先.道德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J].长沙大学学报,2006(5):64-66.

[3] 王学风.论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45-47.

[4] 郑信军,岑国桢.道德敏感性:概念理解与辨析.心理学探新[J].2009(1):62-64

[责任编辑:庞 达]

作者:王宏 徐晶 李岳

上一篇:音乐核心论文范文下一篇:高一地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