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验走进地理课堂

2022-08-23

第一篇:让实验走进地理课堂

让生态理念走进地理课堂

新课程改革涉及的方面很多:课程的设置、课程的门类及与之相配套的教材等等,但所有这一切,归根结底要靠我们去理解和实验,去开发和创造。教师的主战场在教室、在课堂,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此次改革的成败,而课堂的改革有赖于对旧有课堂的扬弃和新的具有生命力的课堂的建立。高中地理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课堂活动中的每一个个体和群体都在其中获取其期望的价值实现,有竞争更有协同和依存,具有整体性,也更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本文以新课改作为平台,将得到的启示总结并运用于地理学科教学中,让地理学科教学更具有生态理念。

从提出主题——案例感知——知识总结——适时运用——构建模式——展示成果——教师点评——实战演练,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充分将学生、教师、环境的力量交汇于一体,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态课堂的理念。即: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课堂,追求的是生命实体在课堂中自然、和谐、自主的发展,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获得充分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统一,这种理念主要通过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体现出来。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得较为突出: 1. 构建自由对话的平台、师生互动的时空和感受成长的场域。

1.1建立了平等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也就是说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征服和被征服”“霸权和顺从”的关系,让课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因素——教师和学生处于自由开放的心态和绿色的课堂环境,以自己全身心的投入为基本特征,以各自生命价值的付出为代价,在现实的努力与追求中,构建一种和谐、自然的对话氛围。

1.2构建了师生互动的时空。生态中的感悟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是学生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学生对事物的重新选择组合和建构。

1.3构建了感受成长的场域。在本节课中,教师给予学生一个合理的情境、开放的氛围、自主操作对话沟通的场域,通过学生自主构建城市区位分析的一般模式,收获的是对知识理解以及方法的内化。

2. 构建和运行了新课堂形态 2.1建立多维互动的教学机制

为了改变传统教师一讲到底和形式上活跃,在学生没有接触之前,我先让学生根据教师给予的主题,通过提出主题——案例感知——知识总结——适时运用——构建模式——展示成果——教师点评——实战演练的流程,让学生自主探索,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学生的尝试成功,从而让学生自觉主动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自觉地总结和掌握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到的思想和方法,自觉地认识此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和不足,从而建立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为一体的与新课程相应的教学体系。完成模式构建之后,我针对学生模式中存在的缺陷,完整地介绍构建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让学生认识到行为和思想的不足,然后根据主题,让学生现场运用,以便将学到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运用,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形成“以学生为核心、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中心”的新课堂。 2.2运用了形式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法

本节课中既有传统的讲述,也有合作探究、学生成果展示、学生现场演练,还运用了归

1 纳和演绎的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并不是流于花哨的形式,而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信息,张扬个性,关怀生命,因材施教,结合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理性和实践能力。 3. 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教学设计时,我始终在考虑同行们常谈的问题: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中如何转变教师传统的控制和霸权的角色,如何体现新型的主导角色,让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突显出来?能否借鉴“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风格?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在自己的角色定位中,始终努力把握这些“转变”原则,并以导的角色出现。

3.1师生关系中的角色转变:由“课堂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知识灌输者” 转向“人格培育者”,由“单向传递者”转向“对话交往者”。

3.2课程运作中教师角色转变:由“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建构者”,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重视教学方式的对话,重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努力扮演好三种角色:引导者的角色、组织者的角色、合作者的角色。将设计的问题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以及师生的交流来获取知识,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不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生态理念融于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成为一种崇尚自主、互为互动、整体和谐、持续发展的课堂,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虽然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至少给自己的学科教学——地理学科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

综观自己和同行们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着几点共性: (1)对“课堂”的理解存在着偏差

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能够控制纪律,将教学内容讲解完,完成教学目标中规定的部分目标就完成了任务

(2)地理课堂教师的专断现象

课堂既缺乏平等的对话,也没有经验共享,学生更不能发现自我。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主要进行的是一种“静听式”的学习。虽然教师有时也提供一些问题给学生回答,但只要学生表达的观点和思想不符合他的“标准答案”,就难以得到肯定,而且,有些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问题本身就是问题,它们只是一些“假问题”,比如教师在已给出答案的情况下,只要学生接受他的暗示,简单回答“是”或者“不是”。 (3)地理课堂中学生的从众和退缩

课堂教学生态中,学生个体是最基本的、最活跃的“细胞”。但在非生态的课堂中,学生的行为常常表现为一味的从众和退缩,通常喜欢人云亦云,盲目符合。 (4)地理课堂的假繁荣现象

一些地理教师也在做着有关改革课堂的思考,也似乎注重师生的双边交流,但令人担忧的是,有些教师搜集了许多地理素材,运用多媒体,在课堂内采用许多教学方法,作了许多探究活动,表面很热闹,似乎完全为活动而活动、为提问而提问,为形式而热闹,热热闹闹的背后是对教学主体漠视与应付。 (5)地理课堂的单调现象

表现为地理教师形象的单调、课堂活动的单调、教师语言的单调、地理学习方式的单调、教学内容的单调。

2 新课改明确要求教学要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个现实要求我们反思“今天,我们怎么上课?”,是“坚守应试教育的堡垒,继续推行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态势”,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革故鼎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很明显,后者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要求地理教师转变观念,改变传统死气沉沉的课堂,引进“生态理念”,形成“地理生态课堂”。我们认为,在构建地理生态课堂的过程中,需要地理教师共同商榷以下几个问题: (1) 关注课堂教学语言

要想得心应手运用美的教学语言,教学语言就应该具备准确性、生动趣味性、精要性、多变性、通俗性

(2) 关注优化的课堂教学行为

教学方式:从灌输到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师生关系:从控制到对话;教学过程: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3) 关注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

重视调动和维持师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创设,围绕设立的目标组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中体现不同教学方式、多种交往方式的有效统一;建立开放的、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氛围。 (4) 关注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角色

有人是这样评价中国大陆、香港、美国的课堂的:中国的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记背而不发言,香港的课堂教师也讲,学生也记背,但学生要发言,美国的课堂是教师给予问题情境,教师听并点评,学生发表观点。虽然有些说法不太现实,但有它的道理,我认为最善于关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角色的是美国的课堂,它体现了课堂充满绿色的生态系统,我们是否在实际教学中应该作深刻地反思?

3

第二篇:让地理走进生活

巴中龙泉外国语学校2016 年秋季学期初2019级地理学科课时训练 ____班 姓名

学号

月 日第 周

前言 让地理走进生活 命题人:邓雪彬

【学习目标】

1、感受地理与自己现实生活以及将来生活、工作的联系。

2、感受学习地理的乐趣,体会到地理在生活中的作用。

3、主动迎接地理,将地理融入自己的学习生活之中。 【基础知识】

1、地理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好地理要求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巩固】

一、选择题

很多民族有自己的传统服饰和风土人情。观察下面的图,回答第

1、2题。

1.这是哪个民族的服装( )。

A.蒙古族 B.回族 C.维吾尔族 D.藏族 2.这种服装适应的环境是( )。

A.沙漠环境 B.水乡环境 C.日温差大的环境 D.年温差大的环境 3.下列叙述中,叙说天气的是( )。

A.武汉冬冷夏热 B.北京风和日丽 C.昆明四季如春 D.新加坡终年高温多雨 4.四川省的简称是(

)。

A.滇或黔 B.川或滇 C.川或蜀 D.黔或川 5.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人种是(

)。

A.白色人种

B.黑色人种 C.黄色人种

D.混血人种

6、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

)

A.西南多、东北少

B.东北多、西南少

C.东南多、西北少

D.西北多、东南少 7.人们在海边总是最先看见进港船只的( )。 A.船头 B.桅杆 C.船身 D.船尾 8.第一个环球旅行的人是( )

A.哥伦布 B.伽利略 D.麦哲伦 D.迪亚士 9.1957年,( )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苏联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10. 地形地图或地形地球仪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形态,它用( )表示水,用( )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用( )表示冰川,用( )表示山地沙漠。 A.黄色 B.绿色 C.蓝色 D.白色

11.家住山东烟台的玲玲和爸爸准备寒假去东北旅游。下面是妈妈的嘱咐,你认为妈妈说的不对的是( )

A.“当地有著名特产东北ˋ三宝ˊ,别忘了给爷爷奶奶带一点回来” B. “当地天气很冷,要注意保暖”

C. “当地经常会刮台风,游玩时要注意安全” D. “当地冰雕很漂亮,多拍些照片回来”

12. 2010年冬奥会,中国的滑冰项目共获得5块金牌,其中金牌得主申雪、赵宏博、王蒙、孙琳琳、张会均为黑龙江人。黑龙江省冬季严寒,这说明( ) A.气候不同,农业生产活动有差异 B.地形不同,人们的文体娱乐项目有差异 C.气候不同,人们的文体娱乐项目有差异 D.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体育大国。 13.下列河流是中俄两国的界河是 ( )

A.嫩江 B.图们江 C.黑龙江 D.松花江 14.下列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一组是。

(

)

A.太阳能、石油、电能 B.海洋能、核能、氢能 C.煤、石油、天然气 D.核能、地热能、煤

二、综合题

15.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6.南方房屋屋檐坡度大,是由于南方________多,有利于________。北方屋檐平坦,是由于北方

________少,有利于________。

17.人类的服饰的差异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________为主,南方以种植________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__________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_______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__________ 里;__________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

18.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莽莽沙海里,__________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__________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__________在江河上穿梭往来。

第三篇:让地理教学走进真实生活

让地理教学走进真实生活

摘 要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让地理走进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面对实际问题,尝试迁移地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挖掘课外教学资源,进行大胆尝试,关注生活实际,在地理教学中要突出“地理是源于真实生活的地理”“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地理教学 生活实际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4-0019-02

中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他们有着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就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的地理知识,会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地理教学重要的教学任务,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地理课程的时空,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的理解和感悟。

有报道说,在印度洋海啸灾难发生时,一位年仅十岁的英国女孩与家人在泰国普吉岛游玩时,突然看到海水翻起了很多的“泡泡”,随即告诉妈妈说,将会有海啸发生。正是由于她的警告,这个海滩上无一人伤亡。小女孩也因此被

媒体赞誉为“海滩天使”。“海滩天使”的这份“先见之明”,正是得益于她在学校地理课上学习到的有关海啸的知识。她说:“地理老师教给我们有关地震的知识,还告诉我们地震如何引发海啸。”十岁的小学生能利用学到的知识避开百年不遇的灾难,而我们的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又如何呢?好多大学生在地图册上找不到具体某一地方的地名,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却因为不会查看地图而找不到方向的也大有人在。面对这样的事实,作为一位地理教师,我感触很深,心里很不是滋味。如何让地理课堂教学多一些“生活”的色彩,如何教给学生更多有用的知识,教会他们处理和应对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这的确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因此我在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方面作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和尝试。

一、地理是源于真实生活的地理

1.地理知识源于真实生活

(1)观察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

学生平时注意观察太阳、月亮、云、夜晚星空的变化,能学到很多地理知识。如:让学生通过观察太阳夏季时的运动轨迹和白昼时间长短的情况,并与冬季观察到的情况进行比较,总结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的原因。还可以让学生观测在晴天、多云、阴天等不同天气状况下,天空中的云量、云的形状分别有什么不同。

(2)用地理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如果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他们就会发现人们的许多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饮食上:中国的“南米北面。南甜北咸”的生活习惯是受各地

气候和农作物分布的影响。服饰上:西藏牧民习惯穿可以露出一只胳膊的“不对称”的藏袍,这与当地的昼夜温差大有关系;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这样的穿着既能散热又可以抵御风沙。民居上:我国北方传统的民居特点是房屋墙体厚,屋内有火炕,这样会冬暖夏凉。南方地区由于夏季长而炎热,人们习惯睡木床或竹床。而黄土高原上的民居则由于气候干旱,所以人们利用黄土的直立性特征,挖掘出冬暖夏凉的窑洞居住。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谚语、成语、诗歌等与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如谚语“天上积雨云,地上雨淋淋”说的是云与降水的关系;成语“沧海桑田”则揭示了地壳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学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1.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地理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可以发现许多生活事例可应用于教学上,使学生感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因此地理学习中学生不但要学习与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而且更要注重生活中的各种能力养成,要使地理教学从“科学世界”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平时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去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比如,在上工业区位选择时,我引用同安厦绒造纸厂建成后东溪水质严重恶化,究其原因是什么,原因是由于造纸厂是水源污染的企业,厦绒造纸厂位于同安城区东溪上游由于大量废水排入导致东溪水质严重恶化,作为决策者,如果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我想就不会将该企业布局于此以致导致严重后果。又如我讲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时,我引用如下问题:为什么我们当地人们喜欢坐北朝南的房子?为什么冬季要注意做好保湿工作等。以上这些均为我们生活中常遇到的

问题,只要学生能充分运用地理知识,就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2.训练学生走向生活实践的能力

几乎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可从生活世界中引入,同样,几乎是所有的地理知识都可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这就要求地理学习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在实践中的用处,从而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例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了特大地震,第二天全校师生议论纷纷,当天的地理课我因时利导的问,遇到地震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说发生地震时若正好上课,高楼上的学生应立即躲在课桌下,在家里,躲在坚实的家具下面,若在商场,快速躲靠在大柱子旁边,等地震稍停,尽快组织人员有序离开建筑物,到空旷地。有的说地震时应尽快

关闭水电和煤气可防止因泄漏引发的间接灾害,如爆炸等。及时抢救伤员脱离险境,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是较好的逃生方法,但是千万不要打开电灯或用打火机,以避免触电和爆炸,可用手电筒照明。看着同学热烈地讨论着,我笑着说:“很高兴看到你们能活用地理知识,地理教学目的是让你们能学以致用,在遇到灾难时能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采取合理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以摆脱险境,获得生存。”

第四篇:让生活走进课堂 让课堂走向社会

顺德区顺峰小学

陆志豪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新课程,它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有所不同的是,课程在内容上更贴近生活,以学生自身生活为出发点,通过课堂上构建一个活动,来模拟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品格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素养得到提高。要想真正教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就应该多想方法,不断创新,在探索中求进步、促发展,我坚信只有自己心中拥有太阳,才能给人以阳光,只有掌握了爱的艺术,你的心血才会浇灌灿烂的希望之花。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道德是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生活”。因此,生活既是道德教育的起点,也是道德教育的终点。思想品德在本质上不是形而上的抽象的教条,而是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生动素材。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他所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的,生活中的许多情景和时间都蕴涵了丰富的道德内涵,如家庭生活中蕴涵着家庭伦理,集体生活中蕴涵着团结、友爱与合作,社区生活中蕴涵着公共道德和环境意识等。因此,在上课前,笔者都会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每个块面的活动。如在设计《让爷爷奶奶高兴》时,设计了四个块面的活动——亲子游戏、采访爷爷奶奶、回忆成长往事、用行动去关心爷爷奶奶。这四个活动并非随意拼凑,而是遵循这学生内在情感线索,由对家庭成员的了解到体会到爷爷奶奶的艰辛,直至到从内心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爷爷奶奶的疼爱。从而爱父母、爱家庭,爱爷爷奶奶,在整个活动中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情感升华的过程。可以这么说,活动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来说就是它的生命所在,那么在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得到发展这方面应该注意什么呢?以《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系列活动来看,首先活动的主题来源必须使学生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具有实践意义。因为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即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发生联系时那种学习才是有效的。而这一单元的主题是家庭,这是学生最早接触的社会小环境,他们是通过家来认识社会,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最初的道德感、责任感的。当《让爷爷奶奶高兴》这一主题一经确立后,我便围绕这一主题设计了活动方案,开展了许多活动。比如让学生去了解家庭成员的年龄、生日,制作生肖卡等,孩子也都纷纷说了自己愿意帮助父母亲、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但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时,他们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爷爷奶奶,个别孩子甚至对爷爷奶奶的严格管教非常反感,很明显课堂上所说的对爷爷奶奶的关心不是发自内心的。虽然按照教材的编排活动可以结束了,但我作为活动的引导者抓住契机将活动继续向纵深开展。因此有了《让爷爷奶奶高兴》系列活动之二《伸出爱的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许多孩子对于家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显得既熟悉又陌生,对于爷爷奶奶的认识则停留在浅层次上,而对于自己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自己应负的责任则全然不知。因此,激发起他们了解爷爷奶奶的欲望,围绕着他们对父母提出的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从而立体地、全方位地凸现了一个个辛勤工作,关爱家庭的爷爷奶奶形象。由游戏而产生的对心灵的触动到自主的去了解,这些都是在活动中不断动态生成的新的内容。也就是说,活动在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下不断产生了新的内容,产生了新的活动目标。在活动中,准确地把握了学生的新的动向,引导学生将活动不断向深处开展,使学生有所获。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和学习书本上的东西是不够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应尽量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知识世界中去,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并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儿童在生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例如教学二年级《秋天在哪里》这一课时,我首先带领学生亲自到大自然中寻找秋天,感受秋天的美,把学生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秋天、观察秋天,让学生了解秋天“不仅美丽,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寻找、体验感受到的秋天,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秋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秋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三、在课堂上感受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其实,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就是生活的阐释!生活是品德教学唯一的源头活水。如果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我们在使用手中的课本时,就特别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因为课本只是一个蓝本,特别是品德与社会课,三分在课内,七分在课外。所以我们的课堂必须要充满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品德,拥有品德。品德课的目标应当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目标通过努力是能做到的。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本着先从学生个体经验出发,再与现实的道德规则、教学材料结合起来,形成具体的能反映社会现实和发展需求及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目标体系,使教学目标更优化,让其成为连接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及课堂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如学习礼貌待人的系列内容时,我们除制定知识目标:讲礼貌是尊重别人和友好的表现,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之外,还制定了能力目标: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做到态度诚恳、和善、谦恭,语言温和、友好、有分寸,真正有效地促使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品德。

四、将课堂延伸至社会的生活中。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开展活动,恰恰给学生创设了发现、研究、探索的场所和过程。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一种情感体验。如在“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才能回家”主题中,结合大部分学生回家要过马路,就开展 “交通知识知多少”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自主收集交通资料,制作交通标志。在比赛的过程中,与同学们共同竞争、交流。课外,又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小展版,进行展览,强化安全意识。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五、让课堂走向社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我们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让学生走近社会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去热爱生活、学习做人,形成良好的品德。

课程来源于社会社会生活,回归于生活。如果要让学生愿意并积极参与活动,必须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点设计组织活动内容。儿童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才能自然地运用自己的经验,积极参与活动,并深入体味活动的内涵,加深对生活和自身的理解。因此,我觉得教师要关注来自学生生活的各种信息,关于捕捉并遴选其中有价值的内容,生成符合教育目标的主题,设计各种教学活动。儿童对源于自己生活的活动会特别感兴趣,有很强的参与欲望。这样,他们活动时就会有高涨的热情和自己独特的感受。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是小学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从课堂走向社会生活,可以让学生对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狭窄的课堂教学变为融入生活的生活化教学。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品德融入社会生活中。

第五篇: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知识走进生活

李 亮 凤

摘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数学生活走近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让数学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关键词:生活、数学课堂、知识、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小到日常购物,大到国防工程建设数据处理。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在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要通过创设情境,使数学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事物中学习数学和感受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感悟生活的魅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自主学习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师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去引导学生学习,以便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源于生活。

1、联系实际生活,实现课前开放,做好新知识学习的准备工作。 在课堂上,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应积极把数学的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课前做一些有利于新知识学习的生活实践活动。比如,我在教学“小数与元角分”时,我让学生去超市调查一些商品的价格,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如教学“一分能干什么”之前,让学生在课前体会一分能干些什么事情?测自己一分钟的心跳数量;测量自己一分钟能走多少米;一分钟能阅读多少个字,一分钟能写多少个字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也让学生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通过这样的活动,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学生就会到新知识既熟悉又新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联系实际生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研究对象。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借助熟悉的生活问题而展示出来,让学生看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现实生活直接相关,这样的数学并不神秘抽象了,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年、月、日”时,首先准备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李老师今年(2008年)准备过第10个生日,而儿子明明过第13个生日,妈妈和儿子今年各是多少岁?”提出问题后,我并没有就此进行新课的导入,而是在引导学生的认知的冲突时,逐一出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一般情况下,几年过一次生日?

(2)现在妈妈的生日反而比儿子的少了,说明了什么问题?

(3)生日跟什么有关系?

(4)妈妈有些年没有生日过,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顺势提出这节课的学习的内容,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这样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的新课导入艺术之处,就在于教师出示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习惯思维出现了“短路”,引起认知冲突并没有立即导入新课,出示课题,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问题逐步抽象到数学研究上来。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把生活中的“过生日”的话题,逐步引向探讨“年、月、日”的数学知识,成为数学研究对象。教师的精心设计,创设“愤”和“悱”的思维情境继而引导学生探讨,启迪学生的思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真正唤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诱发“心求通而不达的”的激情,从而使学生全心投入到新的知识学习中。

3、联系生活实际,丰富教材内容。

要使教学内容饱满并充满灵气,使数学活动丰富而有趣味,教师就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把学生感兴趣而教材中并未显示出来的,但对教学确有辅助作用的生活实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更具体,更亲切,这样学生学习和热情会更高涨,学习就会入境、入心、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设计这样的题目,妈妈从家到学校接小明,而小明从学校放学回家,他们相向而行,妈妈每分钟走100米,而小明每分钟走70米,经过20分钟他们相遇,小明家到学校多少米?当学生完成题目的解答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行走情况,请同学们说一说。”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演示出来给大家看:

(1)运动地点:同地、异地;

(2)运动方向:相对、相背、同向;

(3)运动时间:同时、不同时;

(4)运动结果:相遇、相距等。

使数学学习和学生的生活观察、生活实践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从而突破教材的局限,使相遇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生活情境,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数学魅力

在数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许多生活问题可以借助于数学知识来解决。

1、到生活中去运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图画、文字的形式描绘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但实践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更能起到“催化剂”和“检验员”的作用,只有亲身经历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更熟练地应用,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教学“体育中的数学”后,我们班搞了一个“比手力”比赛,让学生排出比赛场次和每个参赛的运动员要赛几次,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实用性;在教学“铺地砖”之后,利用学校新实验楼铺的地砖为教材,模拟算出楼道的地砖的块数,让家里有房子正在装修的同学,结合书本的知识,帮助父母解决新房子铺地砖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真有用;学习了“搭配中的学问” ,让同学们为自己的衣服、为妈妈的衣服作一个合理的搭配,也可以为妈妈搭配出一个营养均衡、色香味俱全的菜谱来;学习了《利息和利率》后,引导学生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帮妈妈算一算存款利息有多少,到期后应得

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合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享受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

2、到生活中去研究探索,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睁开”好奇的眼睛,用一双数学“慧眼”去寻找、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如在教学“比和比例”时,总觉得这个知识学生学得比较吃力。我把数学课堂教学移到操场上,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数学,我提出要量旗杆的高度,这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同学们看着高高的旗杆,怎么爬上去呢?个个面露难色,这时,我拿出1米长的尺子,立在旗杆的旁边,灿烂的阳光照射下,旗杆和尺子的影子清晰可见。我问:“尺子”和“影长”,“旗杆”和“影长”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马上就领悟到“旗杆和影长”之间的关系,学会了用正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个问题,同时找到了测量最佳的方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充满了数学,但数学本身是枯燥的,教师要教学生学会用一双“慧眼”去观察的数学,把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数学。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只要教师能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出发,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伴同行,学生就一定会亲近数学,热爱数学,运用数学的实践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通讯地址: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五小学

邮编:525000

工作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五小学

联系电话:0668—2871714

上一篇:让真善美在心中萌发下一篇:软文营销推广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