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文化研究论文

2022-07-03

摘要:国家审计监督是保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相应手段,有利于我国税收权力使用的监督和制约。根据我国国家审计制度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本文通过进行其原因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改进和解决手段。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家审计文化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家审计文化研究论文 篇1:

审计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摘 要】 在现有有关审计文化研究文献和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文章侧重研究审计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我国国家审计的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述,并对其内容和涵义进行了论证,最后围绕国家审计的核心价值体系阐述了审计文化建设五个方面的内容,旨在深化对审计文化的研究。

【关键词】 审计文化; 核心价值体系; 审计文化建设

一、引言

近十年来我国对审计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审计文化研究、推进审计文化建设,我们需要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入研究审计价值观及相应的审计文化建设等重要内容,总结、归纳符合我国审计工作实际和能促进审计事业发展的审计文化。

审计署曾于2004年11月30日至12月1日召开过审计文化建设专题研讨会,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审计工作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审计机关已经形成了广大审计人员和社会公众所认可的审计文化。这种审计文化,特别是审计精神文化,已经融入审计管理活动中,推动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审计工作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在力量。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就是要深入认识审计文化的本质内涵,把握其基本特征,促进先进审计文化的形成,充分发挥其在推动审计事业发展中的各项功能作用(刘英来,2005)。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审计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首先定义审计文化,然后提出审计核心价值体系的表述并进行论证说明,最后对审计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二、关于审计文化的概念

(一)关于文化的定义

文化的内容比较广泛,给它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并非易事。多年以来,各方面专家学者一直在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不同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并没有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公认定义。我国目前有关审计文化的文献中比较流行的概念是一种可以被概括为“总和”说的定义,即我国目前有关审计文化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审计文化概括为审计物质文化和审计精神文化的“总和”。

《辞海》中对文化的解释除有“总和”的含义外,还有“能力”的含义: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我们讨论审计文化中的文化是一个大概念,主要是從意识形态方面讨论问题。

意识形态即人的思想、观点等精神的方面,但是作为文化的意识形态并不是指个人的思想、观点。个人持有某种思想可以被称为思想家,但它还不能被称为文化,要形成文化,这种思想必须成为群体观念,成为群体的一种意识形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五部分“建设和谐文化”中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这里的共识就是群体意识,这个群体意识应该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和谐文化,同时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思想认识,一些人不同的思想认识并不形成文化。

本文认为,文化是一种讲究和追求,是一种群体的讲究和追求,大家都这么想、都这么做,就形成了文化。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讲究与追求所达到的能力水平及其所取得的成就。这种讲究与追求的外在表现就体现为一种精神,讲究与追求的判断依据就是价值观,这是精神文化;这种讲究与追求的物化就是物质文化,形成的一些规则就是制度文化。

(二)关于审计文化的概念

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多数研究人员从“总和”说的角度来定义审计文化,如“审计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从事经济监督和经济证明性质的管理活动而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石爱中,2005)。其他如赵刚(2001)、裴志军(2002)、周生春和陈国营(2003)等也都是从“总和”的意义上定义审计文化的。

根据对现有文献的研究,本文认为应当从“总和”说的角度去定义审计文化。本文这样概括审计文化的概念:审计文化是指在长期审计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广大审计人员认可、遵循和倡导的,以审计人员群体价值观为其核心内容的,带有审计特色的价值取向、审计精神、审计作风、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法规制度和物质形态等因素的总和。

三、关于审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一)价值观

价值观中的“价值”是从好坏、值不值得、有没有意义、占有什么地位的角度讲问题的;“观”就是观点、看法,所以价值观是指个人或群体对客观事物的意义或重要性的总体看法和总体评价。人们一旦形成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后,这种看法和评价反过来又成为人们判别客观事物、定夺自身行为的标准。价值观包括内含和强度两方面属性。内含属性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人们根据这种强度来排列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价值观,可以形成一个价值系统。

人们所处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往往有不同的价值观念;相同的环境容易使人们产生基本相同的价值取向。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都有一些社会成员共同认可的普遍价值标准,这些普遍的价值标准影响和决定了大部分人的行为定势,或曰社会行为模式。价值观是逐步形成的,可以通过社会成员的有意识努力逐步培养起来。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易改变,如果改变需要较长的时间或意外事件。但从社会或群体的角度而言,由于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从而总会促使一些人发生价值观念的变化,故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总是处在渐进的变化之中,并在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某一时期达到一种质变。

(二)审计的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审计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是对审计自身存在意义的认识,是指导审计组织和审计活动健康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审计群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的终极标准。审计价值观是审计人员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同的理想与信念,具有鲜明的审计活动特征,从而形成具有审计特色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审计毕竟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审计价值观必然存在于这个社会的主体价值观的框架内,受该主体价值观的影响和指导。在当前条件下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探寻审计工作规律,概括和理解审计价值观。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要求,综合各种审计价值观的研究成果(如浙江省审计文化研究课题组,2003;安徽省审计文化研究课题组,2004;陈朝豹,2004,等),本文提出如下审计价值体系的表述: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推进民主法治、服务于国家政权建设的共同理想,以“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严谨细致,客观公正;廉洁自律,甘于奉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核心的审计精神,“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文化理念,构成中国审计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该表述有这样几层意思,第一是指导思想。李金华(2007)前审计长在总结过去二十多年中国审计发展的经验中指出“我们要不断提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审计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审计发展的能力”是几代审计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即一直在追求提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审计发展的能力,并且今后还要继续下去。这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在审计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对审计发展能力的刻意追求,这就是审计文化的核心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直接表现是“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二十字工作方针,这二十字工作方针又成为了审计系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根本保证。“二十五年来,审计工作根据实际需要,先后采取了‘边组建、边工作’,‘抓重点、打基础’,‘积极发展、逐步提高’等方针,逐步形成了‘依法审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二十字工作方针。这一方针是在前几代审计人努力的基础上,适应中国的现实情况,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刘家义,2008)。”

第二是共同理想。“现代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既是民主法治的产物,也是推进民主法治的工具。这个共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从审计服务于国家政权建设的角度提出的”(刘家义,2008)。根据刘家义审计长的论断,推进民主法治、服务于国家政权建设是审计界的共识,这个共识也就是共同的认识、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理想。这个共同理想的实质是国家和人民,即审计人员要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有人会问,其他各行各业何尝不是如此呢?所以需要突出审计的特色。从国家审计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角度考虑,审计可以为推进民主法治、服务于国家政权建设做出贡献,从而可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站在这样的一个高度看问题,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就是通过审计人员的工作、通过审计系统的作用,促进我们国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的理念中,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维护国家的安全,保障人民的利益,推进民主法治建设。

第三是审计精神。审计精神是审计人员群体意识和定向心态的外化。积极向上的审计精神反映出审计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审计人员对审计组织和审计事业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的外在表现形态,可以成为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对审计组织和审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审计精神的表层显现可以用“审计风气”、“精神风貌”等词语描述。

审计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为一种审计精神。审计精神反映审计群体意识,是群体意识中主导意识的凝聚和表现,受到核心价值观支配,它代表和反映着审计群体的追求、志向和决心。审计精神经过不断提炼和凝聚,一旦形成,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面对瞬息万變的情况和环境,审计人员所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不能轻易改变,所体现的审计精神不能轻易改变。

审计精神包括哪些内容,需要进行总结概括,这种总结概括必须恰当、准确、全面,而且能为广大审计人员所认可和接受。对审计精神进行总结概括的人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感召力将会大大提升审计精神概括表述被认可和接受的程度。本文认为,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审计署工作时,对审计人员提出的“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严谨细致,客观公正;廉洁自律,甘于奉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要求,已被审计界认为是审计精神的表述。温家宝总理提出的要求高度概括了审计工作和审计职业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审计的时代精神,正在成为统领审计工作和广大审计人员思想的审计精神。

第四是审计文化理念。刘家义审计长提出要以提高审计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目标,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文化理念教育为中心,提高审计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本文对审计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前一部分对审计文化的定义都使用了比较长的文字表述。当前对审计文化的研究还处在一个发展的过程之中,对审计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看法尚未趋同,所以用比较长的文字对这些关键概念的外延概括的宽泛一些,容易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若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在多数人共识的基础上再逐步减少表述的文字,用更精练的语言概括审计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的定义。所以在当前阶段还是使用比较多一些的文字表述会更加全面。

有人认为对审计文化或审计核心价值观应该提炼成一两个关键词或者一两句概括语,比如审计文化的核心就是“真”、或者说就是“真实”、或者说就是“求真”;有人认为审计文化的核心应该是“怀疑”、“辨伪”;有人根据一些著名企业反映其企业文化的名言名句(如我国海尔集团的“用户永远是对的”的服务价值理念,日本丰田公司的“先造人后造车”的企业文化理念等),提出我国审计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也应该有类似的语句进行概括。本文对这些看法持保留态度,这可以成为我们今后继续研究和关注的问题。

四、关于审计文化建设

(一)审计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本文认为文化具有以下属性:一是客观性,文化在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审计文化的客观存在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二是普遍性,文化在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无时不有,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三是可知性,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但是它以人为载体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通过对人类本身的观察可以感知到文化的特征和规律;四是取向性,文化是有取向的,有积极向上、文明进步的文化,也会有消极落后、不思进取的文化;五是可塑性,通过人类的自身努力,顺应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顺势而为可以改变一个群体、一个社会的文化状况。

文化的这些属性告诉我们,不管人类是否想在文化方面有所作为,文化都是客观存在的,在人类不主动作为的情况下,社会文化呈现出自发的形成与运动状态,由与其对应的经济基础决定;人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文化的特征和规律,可以能动地影响文化的发展方向,可以培养和构建一个群体、一个行业健康发展所需要的核心价值和文化追求,可以抑制消极颓废的文化取向、弘扬有利于行业和事业发展的积极健康的文化取向。同时这些属性也告诉我们,建设符合我国审计工作实际、能够促进审计事业发展的审计文化是完全可行的。

(二)加强审计文化建设

1.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中

审计文化建设必须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同时推进审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因此,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同时要根据审计工作的特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审计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审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扎扎实实地推进,不可能一蹴而就。审计事业发展任重道远,支撑其发展的审计文化需要逐步培养,循序渐进地在广大审计人员中树立起共同追求的核心价值观,以促进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2.正确认识审计文化发展所处的环境

当前审计文化发展所处环境的特点是,各级党委、政府、人大和社会公众对审计机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就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全社会民主法制意识增强,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纳税人的地位和权利,要求审计机关必须提高依法审计的水平,提高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并将其看成是社会民主法制是否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审计透明度的提高对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审计的目标和内容、审计的重点以及审计管理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审计文化发展所处的新的客观环境,对审计文化的发展将会产生长期持续的影响。

3.推进人力资源的科学发展

审计的科学发展需要考虑人力资源的现状,本文认为人力资源是反映审计物质文化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审计文化建设中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的发展,必须以人力资源为核心,有效整合资金资源、信息资源等各种资源,在审计资源科学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寻求发展。因此,培养审计核心价值观、建设审计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审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为根本,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和科学发展能力。

4.不断提高审计职业判断能力

审计工作中有很多问题不能规定得很具体,需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来对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决断、采取相应的行动,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有很好的掌握“度”的本领。审计公开、提高审计结果的透明度是社会的要求和今后的发展方向,但是对被审计单位负有的保密责任以及维护国家安全的使命要求这种公开和透明要掌握在一定的“度”的范围内。对被审计单位要以事实为根据,实事求是,要一分为二、辨证地看问题,要看主流、看发展,成绩是成绩、问题是问题,不能因为出了问题就把成绩抹杀了,也不能因为有成绩就把问题掩盖起来,问题怎么定性、程度有多严重,都需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度”的判断标准就是核心价值观。总之,审计过程中有大量的需要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予以把握的问题,需要通过审计文化建设使审计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这样才能提高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正确恰当地应对各种问题。

5.加强审计制度文化建设

审计文化建设包括审计制度文化建设,需要围绕审计核心价值体系完善和补充各项规章制度。仅以评价考核制度为例进行说明,按照一般的价值判断标准,在查处违法乱纪案件中,查处得多要比少好,查不出问题似乎没有业绩。如果审计人员的价值标准是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安全,那么即使一个案件也没查出来或者查出来的案件金额都不够“巨大”,审计人员也不会感到心情沮丧,也会为自己的工作成绩感到骄傲。“绝不能仅以审计了多少单位、查处了多少违规问题作为审计的唯一目标,而是要把审计的着力点放到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上来(李金华,2007)。”需要通过审计文化建设使审计人员树立起这样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安徽省审计文化研究课题组.以审计文化目标为逻辑起点的审计文化理论结构[J].审计研究,2004(6).

[2] 陈朝豹.审计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J].审计研究,2004(6).

[3] 李金华.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 依法有效履行审计监督职责[R].审计署,2007-12-26.

[4] 刘家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08(3).

[5] 刘英来.审计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2005(1).

[6] 裴志军.审计文化建设[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2).

[7] 石爱中.寻绎审计文化[J].审计研究,2005(1).

[8] 赵刚.构建新型审计文化[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2).

[9] 浙江省审计文化研究课题组.精神层面的审计文化建设[J].中国审计,2003(5).

[10] 周生春.陈国营,审计文化的定义、结构及定位.中国审计,2003(1).

郝振平教授简介

郝振平,1958年生,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和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业著作10余部;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70多篇,其中一些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主要学术兼职有:全国审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审计学会理事、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理事、中国审计学会教育分会理事、北京市审计学会理事等。

作者:郝振平

国家审计文化研究论文 篇2:

完善我国国家审计监督制度的思考

摘 要:国家审计监督是保证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相应手段,有利于我国税收权力使用的监督和制约。根据我国国家审计制度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本文通过进行其原因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改进和解决手段。

关键词:国家审计监督;内在弊端;制度缺陷;立法完善

一、引论

当今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没有一个制度是天生完美的,也不可能将一个制度修改到近乎完美,因此在新形势下我国经济产生的种种问题,更需要国家从多个方面加强对权力使用的监控和引导。在本文中,通过对中国国家审计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最后探讨如何能够提出有利于提高我国国家审计监督质量有效、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一些建議与措施。

二、我国国家审计监督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行政型国家审计监督体系的内在弊端

在1983年,根据刚刚颁布的宪法(1982),我国建立了行政型审计监督体制[1],时至今日,行政型审计体制的弊端已经逐渐显露出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独立型受损。在进行各级政府审计时,受到政府的行政管辖权限制;二是公开性受损。审计机关在一定程度上受当地政府领导,第一手的审计结果自然也由当地政府负责公开;三是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暴露在被审单位的控制之下,对审计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造成威胁。

(二)审计权利与义务关系不明确

我国是一种双重领导的审计监督模式,受到了两个不同机构的同时监督,易产生问题和一些矛盾;审计结果应由全国及各级人大审计通过,而在各级政府影响审计过程的背景下,也很难真实反映经济状况。简言之,从受政府的行政管理这一点来看,审计机关对政府负责,而从审计业务和审计目的来看,审计机关应当对人大,进而对人民负责。双重领导制度下,国家审计的独立性受损,同时也使审计的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不明确。

(三)有关国家审计监督的相关立法存在漏洞和不足

1.国家审计监督权力和其法律责任具有不对称性

在对国家本身以外的权力使用方面,国家审计是较为有效的。但是对内国家审计受到了极大的制约,没能发挥其应有职能。可能导致重罪轻判或者轻罪重判的问题,如对严重违规行为从轻处理,或者对轻微违纪现象从重处罚等。

2.国家的审计报告质量不具独立性,易受影响

依照《审计法》根据,审计报告的出示还需要征求得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我们可以由这条法律规定看出,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报告受到了被审计单位的制约,并未保持其应有的独立性[2]。

3.我国国家审计监督对象范围过小

在《审计法》的相关修订版中曾提到我国的审计监督对象主要是一国的国家政府部门、国家控股持有的企业单位及金融机构等[3]。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使用国家财政资金和国有资源的主体众多,不仅仅包括政府、人大以及各种事业单位,还有军队以及各种社会团体。

(四)国家审计公告制度缺陷

我国的国家审计在公开信息的过程中缺乏一个完整和细致的总体规划,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协调和配合不足。对于我国的地方审计机关,其推行的审计监督公告制度才处于探索阶段,刚刚起步,相关的更新和跟进工作仍然不完善,有缺陷。

三、我国国家审计监督制度存在缺陷的原因

(一)我国的国家审计监督制度有设计缺陷

我国的国家审计监督施行双重领导制度,这是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严重问题,因为这将导致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不能保持独立。从这一点上看,我国的地方审计机关本质上是由本级政府领导的,其产生的问题与弊端随着我国的发展日益严重。

(二)我国国家审计监督制度执行过程未能有效落实

从《宪法》和《审计法》看,我国各级审计监督机关权力受到了各级政府的束缚,只能当作是人民政府的内部审计环节,对于审计机关所发现和披露的相关审计问题,在本级政府的坚决反对下,审计机关往往不能独立行使其相关的审计权力,其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三)我国国家审计监督制度易受人操纵

我国的国家审计监督机关是国家政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再加上在中国人情问题盛行,大家抹不开人情债,常常是息事宁人、以和为贵,严重地损害了我国审计监督机构在执法过程中的严肃性,在审计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常常以内部消化或者不了了之的方式结束。

四、完善我国国家审计监督制度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审计机关独立性

加强国家审计独立性,需要从根本上改变行政型审计模式,将国家审计机关从双重领导制度中解放出来,变双重领导为只服从于上级审计机关的单向领导制度。将审计机关纳入人大还是纪检监察机关都是对行政型审计的改变,都是加强审计独立型的尝试。

(二)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及完善

建立由《审计法》、审计报告准则、国家审计监督执行指南等众多部分组成的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可以进行相互补充和完善的较为科学及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在整个法律法规体系中,应该以《审计法》作为总纲,然后在其总指导下对审计报告准则进行补充与完善,而国家审计监督执行指南则是在审计报告准则所确定的基本条款的指引下制定相关的条文,用以指导我国审计监督实务的施行工作。

(三)将审计结果落于实处

国家审计是作为公民监督政府行为的一个重要手段,应该将审计结果开诚布公,并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否则不能完全发挥我国审计监督应有的职能,使我国的国家审计监督成为一种虚设。

(四)针对国家审计监督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

今后在《审计法》中补充和完善关于审计人员责任的归责以及相关的惩处措施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同时,在实施问责制度的同时一定得确保所有有责任者都收到应有的惩罚,不错罚、不漏罚,避免对人不对事这种情况的出现,严格执法,严格施行相关的问责程序和问责职能。

注释:

[1] 吴联生.政府审计机构隶属关系评价模型——兼论我国政府审计机构隶属关系的改革.审计研究,2002(5):21-23.

[2] 陈正兴,周生春.中国审计文化研究.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2006修订)》.2006年修订版.28-352.

参考文献:

[1] 程洁.WTO与中国国家审计监督制度的法制化.中国审计,2011:87-156.

[2] 陈宋生,陈海红,潘爽.审计结果公告与审计质量—市场感知和内隐真实质量双维视.审计研究,2014(2).

作者:熊茂汀

国家审计文化研究论文 篇3:

我国大学生审计文化探索性调查研究

摘   要:审计文化是国家审计体系的软件系统,是国家审计体系的重要构件,对国家审计发展、稳定和运行具有重要功能。借鉴阿尔蒙德的政治文化研究,将大学生审计文化划分为审计认知取向、审计情感取向、审计评价取向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以广州市部分高校政治类专业本科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审计文化现状进行探索性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国家审计这一宏观的制度设计与安排较为认同,但是对审计机关的具体作用和审计机关的履职或行政层面的评价较为谨慎,大学生审计文化类型处于依附型向参与型过渡的阶段。加强审计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是审计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审计机关应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行政水平和能力,扩大和完善大学生参与审计政治生活的渠道,提升对大学生输入的回应性。

关键词:审计文化;审计认知;审计情感;审计评价

一、大学生审计文化研究提出的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审计工作,赋予审计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新定位,将审计列为党和国家十大监督体系之一。党的十九大作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决策部署要求,加强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中央组建了中央审计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亲任委员会主任,多次对审计工作作出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深刻阐述了审计工作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为我们推进新时代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具体到国家审计领域,就是把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审计治理效能。发挥国家审计治理效能主要依靠坚持和完善国家审计制度、体制、机制,取决于国家审计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在权力、功能和工作相互配合和协同治理。

发挥国家审计治理效能离不开社会公众对国家审计监督制度的文化支撑。政治学对于政治生活中的心理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对政治思想、意识形态、民族性格、国民性、公民性格等问题的研究就是政治文化研究的早期形态。亚里士多德曾经注意到一个“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即“一邦之内,愿意维持其政体的部分必须强于反对这一政体的部分。”[1]亚里士多德实际上是指政体认同感的重要性。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罗马盛衰原因论》;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托克维尔《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论美国的民主》等名著中均关注到心理层面对于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的重要性。路辛·派伊曾经论道:“政治文化赋予政治制度以规则,给予个人行为以社会意义,使个人的政治行为按照一定方式运行,使政治体系具有价值取向,保证政治体系具有某种统一性。”[2]在当前政治学界,政治文化与国家治理效能的相互作用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共生论。张波、李群群基于共生理论探讨现代政治文化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互惠逻辑。专家指出没有孤立存在的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能力与政治文化相伴而生,有什么样的政治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国家治理能力。[3]第二,构成要素论。孟令蓉、陈金龙认为党内政治文化为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提供文化支撑,要赋予党内政治文化国家治理的功能,使党内政治文化转化为国家治理理念、凝结为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成为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润滑剂。党的理想信念决定国家治理体系的性质,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党内政治文化凝结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4]魏崇辉、阚亚薇指出政治文化现代化本身就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第三,价值论或功能论。高苑、钟哲研究了政治文化的整合机制,认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展开,既离不开硬件层面的政治组织、机构和规则,也离不开软件层面的政治文化对上述硬件的连接、驱动和引导。[5]魏崇辉、阚亚薇指出政治文化的走向影响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否得以实现。政治文化能够发挥凝聚共识,并使共识外显为政治主体的一致性政治行为。虞崇胜、何路社指出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社会价值观念, 它的健康发展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成效及政治系统的合法性。任勇、周飞认为现代政治文化是实现国家软治理的重要基础,它能够提高社会和民众的国家认同,降低国家治理成本。[6]具体到审计领域,审计文化与审计治理效能提升具有共生互惠的关系,审计文化为审计治理效能提供文化支撑,审计文化转化为审计治理理念,凝结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审计文化具有凝聚审计共识、影响国家审计治理成效和审计治理合法性、对国家审计提供价值评价和规范指引的重要作用。

目前,关于国家审计发展、改革和治理创新的思考,多集中于国家审计体制、机制、技术、手段方法改革与创新等“硬件”建设,而关于审计文化与国家审计发展、稳定、运行及其治理效能相互关系角度的研究比较少见。需要说明的是,现存的少数对审计文化的研究文献,大部分在“狭义”解释审计文化,将其定义为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审计职业精神的内涵,对于审计机关之外的其他机关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的“广义”审计文化,研究成果不多。基于国家审计更好发挥治理效能的实践需要以及推进国家审计文化研究理论发展的需要,本文开展关于审计文化现状的探索性调查研究。

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生力军,受教育程度高,获取信息和接受变革的能力相对比较强。本研究选取校址位于广州的六所高校的政治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学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开展探索性调查研究。六所高校分别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大学。

二、大学生审计文化调查的研究方法和变量说明

(一)调查研究的主要分析维度

对审计文化内涵及其内部构成要素的理解决定了本调查研究的主要分析维度。而对审计文化内部构成要素的理解可以参照政治文化内部构成的分析。政治文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阿尔蒙德首先使用政治文化一词,并将政治文化定义为:“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这个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进程所形成。”[7]按照阿尔蒙德的理解,政治文化不同于明确的政治理念,也不同于现实的政治决策,它作为长期形成的心理积淀,深藏在人们心中并潜移默化地支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阿尔蒙德将政治文化分为认知取向成分、情感取向成分、评价取向成分三个部分。具体而言,“认知取向”指的是关于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作用及这些作用的执行者以及政治制度的输入和输出的知识和认知;“情感取向”是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的作用、执行者及执行的情感和态度;“评价取向”是凭借认知和情感对典型地包含价值标准和尺度的结合的政治目标所作的判断和评价。[8]

借鉴阿尔蒙德分析政治文化的認知、情感、评价三个要素,本文对审计文化的分析分成审计认知取向、审计情感取向、审计评价取向三个要素。审计认知取向是指关于国家审计制度、国家审计制度的作用、国家审计机关、国家审计机关负责人以及国家审计制度的输入及输出的知识和认识。审计情感取向是对国家审计制度、国家审计制度的作用、国家审计机关及其输出输入运行过程的情感;审计评价取向是凭借认知和情感对国家审计系统及其目标所作的判断和评价。

(二)问卷结构与内容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包括“个人基本情况”及“我国大学生关于国家审计文化状况”两大部分。审计文化主要包含审计认知、审计情感、审计评价三大板块的内容。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数据,共回收问卷507份,无漏选题项、全部选答同一选项等情况的无效问卷。

1.问卷效度及信度分析

(1)KMO和Bartlett(巴特利球形)检验

由上表可知,KMO度量值为0.831,大于0.8,巴特利球形检验近似卡方值为3806.205,值小于0.01,通过了显著水平为1%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审计文化量表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主成分提取

由上表统计情况可知,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一共有8个,累计解释方差变异为61.994%。

(3)旋转成分矩阵

根据旋转成分矩阵可以判断其各个题目的因子归属。Q4、Q5、Q6、Q7、Q8等5个题目属于因子1,其因子荷载均大于0.7,根据题目内容将其命名为“审计认知取向”;Q14、Q16、Q19、Q26、Q27、Q28、Q29等7个题目属于因子2,其因子荷载均大于0.4,根据其题目内容将其命名为“审计情感取向”;Q9、Q10、Q15等3个题目属于因子3,其因子荷载均大于0.7,根据其内容将其命名为“审计评价取向”。因剩余的因子Cronbach’s Alpha系数低于0.7,不予采纳。

(4)问卷及数据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即可靠性检测,用于检验问卷收集到的结果是否一致。李·克隆巴赫在上世纪中期提出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当0.7≤Cronbach’α系数<0.8时,可认为条目之间的一致性较好。当0.8≤Cronbach’α系数<0.9时,量表信度高。[9]本文使用软件SPSS22.0对问卷量表数据进行可靠性检验。

2.问卷及数据描述性统计

被调查者中女生样本比例远高于男生,其中男生占比26.2%,女生占比73.8%。年级方面,以大一年级样本居多,占比37.5%;大二、大三年级样本量接近,分别占比24.9%和27.2%;大四年级样本量最少,仅占比10.5%。在家庭成员及近亲属工作单位方面,仅有2.6%的学生的家庭成员或其他近亲属在国家审计部门工作,绝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成员或其他近亲属没有在国家审计部门工作的经历(见表6)。

由表7可知,首先,我国大学生对国家审计认知取向偏低。Q4中表示对国家审计情况完全不了解的占比约为17.8%,表示比较不了解的占比约为49.3%,也就是说有近七成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不了解国家审计。Q5中表示完全不关注国家审计的占比约为18.7%,表示比较不关注的占比约为42.2%,即有六成多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不关注国家审计。Q6中有约20.1%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关心国家审计公告,约41.8%的受访者表示比较不关注,即有六成多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不关心国家审计公告。Q7中有约16.4%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关注审计新闻报道,约37.5%的受访者表示比较不关注,即有五成多的受访者认为表示自己不关注审计新闻报道。Q8中约有15.8%的受访者表示完全不关注审计问题整改情况,约36.3%的受访者表示比较不关注,即有五成多的受访者认为表示自己不关注审计问题整改情况。

其次,我国大学生对国家审计情感取向较高。Q14中有86.6%的受访者认为审计机关重要,仅2%的受访者认为不重要,也就是说有超八成的受访者感觉国家审计很有必要。Q26中有68.2%的受访者表示赞同国家审计能够有效预防贪污犯罪、以权谋私现象的出现,23.1%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有8.7%的受访者表示不赞同。Q27中有约88.76%的受访者表示赞同加大国家审计力度,约9.66%和约1.58%的受访者分别表示不清楚和不赞同。Q28中,80.9%的受访者表示国家审计是否是大学生应关心的话题,14%和5.1%的受访者分别表示不清楚和不是大学生应关心的话题。Q29中有84.4%的受访者赞同学校对大学生开展国家审计方面的宣传教育,有12.2%和3.4%的受访者分别表示不清楚和不赞同。Q16中有40.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向审计机关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9.3%的受访者则表示不愿意这样做,五成受访者认为不清楚自己会不会这样做。Q19中67.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提升自己参与审计的能力,28%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自己会不会这样做,4.7%的受访者表示不愿意这样做。

再次,我国大学生对国家审计评价取向为中高水平。将非常满意(或相信)与比较满意(或相信)审计机关及其系统输出合并为满意(或相信),Q9、Q10和Q15中这一比值分别约为57.4%、36.9%和55%;Q9、Q10和Q15中表示一般满意(或相信)的受访者占比分别约为36.9%、54.4%和42%;将完全不满意(或不相信)与比较不满意(或不相信)审计机关及其系统输出合并为不满意(或不相信),Q9、Q10和Q15中这一比值分别约为5.7%、8.7%和3%。

最后,大学生对宏观层面、较为抽象的审计认知取向低于具体、微观的审计认知取向。如在审计认知取向中,受访者认为自己非常和比较了解与关注宏观层面的国家审计情况的人数在13~19人之间,而认为自己非常和比较了解与关注较为具体、形象和微观的审计公告、新闻报道、整改情况等方面人数增加至32~53人之间。

相较于微观、具体的审计情感取向,大学生对宏观、抽象的审计正面情感取向偏高,对审计负面情感取向显著偏低,审计评价取向也类似,相较于微观、具体的审计评价取向,大学生对宏观、抽象的审计正面评价取向偏高,对审计负面情感取向显著偏低。如在审计情感取向中,受访者对宏观、抽象的审计机关重要性和是否应加大审计力度表示肯定和赞同的分别有439和450人,表示否定的分别有10和8人,而对较为具体、形象和微观层面的,如“国家审计能够‘有效预防贪污犯罪、以权谋私现象的出现’”的赞同人数降至346人,表示否定的增至44人。在审计评价取向中,受访者对宏观、抽象的审计机关满意度的评价表示非常满意的有46人,表示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共有16人,而对较为具体、形象和微观的审计结果信任度和信息公开化满意度表示非常满意的分别降至32和18人,表示比较和非常不满意(或信任)的分别增至29和44人。

综上,大学生对国家审计这一宏观的制度设计与安排较为认同,但是对审计机关的具体作用和审计机关的履职或行政层面的评价较为谨慎。也就是说,相较于审计机关的工作及其表现,人们更认可作为象征性、抽象的审计机关本身。

3.对因子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类型为“完全不关注”“比较不关注”“一般”“比较关注”“非常关注”类型的答案分别赋值为1、2、3、4、5,审计认知取向、审计评价取向为此类变量;在审计情感取向中,为保持因子内部纬度的一致性,将Q14、Q16、Q19和Q27中的“完全不”“比较不”合并为“不重要(或不愿意等)”,并赋值为1,“一般”赋值为2,将“比较”“非常”合并为“重要(或愿意等)”,并赋值为3,对类型为“不赞同”“不清楚”“赞同”答案的分别赋值为1、2、3。

由表8可知,大学生审计认知取向整体上偏向“比较不关注”的状态,取向偏低。大学生审计情感取向较高,对国家审计持较为积极和肯定的态度,愿意参与审计政治,愿意提升自己的参与能力,愿意加强对国家审计的了解。大学生审计评价取向一般,但要高于审计认知取向,说明大学生在对国家审计不太了解的情况下,保持了中立的态度,对国家审计既没有过于肯定,也没有盲目否定。

4.差异性检验

由上表可知,性别在审计认知取向、审计情感取向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审计认知取向方面,女性均值为2.25,男性均值为2.43,T值为-2.281,通过了显著水平为0.0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男性的审计认知取向高于女性。在审計情感取向方面,女性均值为2.71,男性均值为2.63,T值为2.077,通过了显著水平为0.0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女性的审计情感取向高于男性。

由上表可知,不同年级在审计认知取向和审计评价取向上分别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0.01和0.001的显著性差异,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审计认知取向均值分别为2.43、2.25、2.24和2.11,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审计评价取向均值分别为3.69、3.46、3.32和3.21,由事后检验LSD可知,大一年级学生的审计认知取向和审计评价取向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学生。

三、结   论

政治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政治素质发展,即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新要求,培养出适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公民。新型公民的培养也就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过程。

阿尔蒙德还将政治文化划分为四个目标心理取向,包括一般性目标的政治系统-体系、输入目标-过程、输出目标-政策、作为能动参与者的自我。其中,输入是在政治体系中,社会成员、群体、团体对政府的需求和支持;输出是政府的产出即政策产品和政策执行;自我的政治角色是对于自己作为政治系统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认识及对于个人是否应该参与政治生活的信仰。阿尔蒙德根据调查对象对这四类目标取向频率的高低将政治文化分为地域型文化、依附型文化和参与型文化三种类型:对上述四类目标的取向频率都偏低的文化类型被称为“地域型文化”;对体系及其输出功能的取向频率高,而对体系的输入功能取向频率低,个人的政治能力和效能感均较低的政治文化被称为“依附型文化”;对政治制度、政策和目标有强烈的认知且积极参与政治系统,公民扮演独立自主的角色的政治文化被称为“参与型文化”。

按照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心理取向的划分标准,可以将Q14、Q26和Q27划分为“作为一般性目标的系统”心理取向,即体系目标取向。将Q9、Q10和Q15划分为“输出目标”心理取向,将Q16划分为“输入目标”心理取向,将Q19、Q28划分为“作为能动参与者的自我角色”心理取向,即自我角色目标取向。由表7可知,从整体情况来看,首先,大学生对国家审计重要性评价较高,绝大部分受访者比较赞同国家审计能够“有效预防贪污犯罪、以权谋私现象的出现”,并赞同加大国家审计力度,说明大学生对国家审计这一体系作为整体的心理取向较高,认同国家审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大学生对审计部门公开的审计结果信任度偏高,对国家审计满意度偏高,但对审计信息公开化满意度一般,总的来看,大学生“输入目标”心理取向处于偏高水平。再次,Q16的众数为2,有50.49%的受访者对是否愿意向审计机关提出意见建议表示一般愿意,40.2%的学生表示愿意,整体上看大学生“输入目标”心理取向处于一般水平。最后,Q19和Q28的众数均为3,67.26%的学生表示愿意提升自身参与审计政治的能力,80.87%的学生表示国家审计是大学生应关心的话题,因此,大学生对于自己作为国家审计这一体系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认识及对于个人是否应该参与国家审计政治生活的信仰较高。

綜上,当代大学生审计文化类型处于依附型向参与型过渡的阶段,要想完成这一过渡,在继续维持大学生对体系、输出和自我角色目标心理取向的同时,要注重对大学生输入目标心理取向的提升,也就是说,审计机关要扩大和完善民众参与审计政治生活的渠道,提升对民众输入的回应性。另外,研究发现,近70%的受访者表示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政府网站等网络媒介获取国家审计信息。因此,审计机关下一步的宣传方式可以重点放在网络媒介上。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我国广州部分高校政治类专业本科生群体。一般而言,大学生群体属于社会公众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部分。而相比较而言,政治类大学生对国家制度方面的认知、情感和评价可能具有更好更积极的成绩。如果上述两点假定成立,则可以做出一个推论,我国社会公众对审计文化的得分可能比论文调查所得分数还要低。当然,如果可能,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调研,包括大学生群体、普通社会公众以及国家公职人员对于审计文化现状的调研,并做一些数据对比分析,才能进一步描述我国审计文化的现状,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

[2] L W  PYE,VERBA.Political Cultur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6.

[3] 张波,李群群.现代政治文化与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的共生逻辑[J].理论探讨,2020(04):19-24.

[4] 孟令蓉,陈金龙.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党内政治文化功能[J].理论视野,2020(05):80-85.

[5] 高苑,钟哲.基层社会治理中政治文化整合机制建构的前提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7(07):185-192.

[6] 任勇,周飞.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文化重塑[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8(01):32-38.

[7]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8] G A 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M].马殿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9] 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10] 罗伯特·F·德威利斯.量表编制的理论与应用[M].魏勇刚,龙长权,宋武,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校   张煜洋

Analysis of the Audit Culture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Based on a Survey of Political Science Undergraduates in Selected Universities in Guangzhou

YANG Heyan, LI Wuyu(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Guangdong, China)

Key words: audit culture; audit cognitive orientation; audit emotional orientation; audit evaluation orientation

作者:杨和焰 李武钰

上一篇:人力资本投资分析论文下一篇:国家审计反腐倡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