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体育事业发展

2022-09-13

第一篇:重庆市体育事业发展

2001—2005东莞市体育事业发展情况东莞市体育事业发展情况总结

2001—2005东莞市体育事业发展情况

2001年至2005年是我国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十五”计划期间,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体育事业也取得了迅猛的发展。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第一次在金牌榜上超越俄罗斯,名列第二。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广州成功争取了2010年亚运会的举办权,为我国体育事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广东作为全国体育事业的排头兵,以建设体育强省为目标,竞技体育实力强劲、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产业也有所突破。广东代表团在刚刚结束的全国十运会上,取得了46金、 42银、36铜,总分2736.5分,列全国第二的好成绩。在全国和广东体育事业发展一片欣欣向荣的形势下,东莞市体育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体育事业不断发展,成绩显著,2001-2004年获得国际赛事金牌5枚、亚洲赛事金牌4枚、全国赛事金牌47枚、省赛金牌48枚及各类比赛金牌60枚。黄江、常平镇获得“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莞城区罗沙社区、南城区办事处获得“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石排镇体育公园获得“全国全民健身活动示范点”,市滨江体育公园获得“全国优秀体育公园”荣誉称号。

一、五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

(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体育系统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我局党组根据市委的要求,健全学习制度,有计划、有步骤

1 地组织好各种学习教育活动,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两种形式相结合。几年来主要学习了党的十六大报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等党的会议精神和文件、资料等,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思想觉悟得到了提高,明确了在新世纪历史赋予党员的新的历史使命,进一步增强了党性观念、群众观念和全局观念,增强建设东莞体育强市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今年上半年,我局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全面开展全市体育系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体育系统全体党员在学习活动中,思想有所提高、政治上有所进步,作风上有所改变,纪律上有所增强。全体干部端正态度,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达到提高业务素质、政治觉悟、树立党员先进性形象、推动各项工作更顺利开展的目的。

在加强体育系统人员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局党组更注重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首先,局机关工作人员积极参加省的专项业务培训,如竞技体育科参加省青少年运动员注册系统的培训、广东省业训管理干部的培训,群众体育科参加国民体质监测的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育经济科参加省的体育产业法规研讨等等。另一方面,还积极推荐教练员和裁判员的等级晋升业务培训,每年我市都向省或国家选派业务水平优秀的教练员和裁判员参加高级的业务进修和学习。

(二)积极投入抗击非典斗争,倡导科学健身

2003年初,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非典型肺炎疫情。面对突如 2 其来的非典疫情,我市根据中央和省的要求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动员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抗击非典。市体育局结合我局实际提出了抗击非典的具体要求,并采取各种预防措施,严防非典疫情,取得了抗击非典工作的阶段性胜利。非典疫情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地危害,同时也使人民的健康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一种全新的理念“以健身促健康,以健康防疾病”在群众头脑中逐渐形成。为了适应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宣传科学健身的知识。例如,我局及时下发通知,要求市民开展小型、分散的体育活动,指导市民多到户外的绿地、阳光下进行活动。在“五一”节长假期来临之前,我们邀请了省科研所的专家在我市三家媒体向市民讲授科学健身方法,指导群众科学健身。组织市民参加了“广东省百万群众健身行活动”,全市32个镇区共有近30万名干部群众参加。市几套班子的领导参加了健身行活动。为此,我局被广东省体育局授予“抗击非典”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为深入持久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我局根据市委市政府实施十项民心工程中关于广泛开展医疗保健知识普及运动、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的要求,制定了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五年计划。

(三)围绕以“省运争金、奥会争光”为目标,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

竞技体育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综合实力的体现。东莞作为一个地级市,省运会成绩是衡量我市竞技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一直以来我市坚持举国体育体制,创新业余训练改革,通过不断调整项目布

3 局,增加新潜力项目,狠抓训练,保持竞技体育水平在全省相对列前的地位。在2002年广东省第十一届省运会上,我市代表团获得少年组金牌总数45.5枚、银牌39枚、铜牌74枚,总分2933.5分,金牌列全省第八,总分列全省第四的优异成绩。五年间,我市还为国家集训队输送运动员16人,为省队(部队)输送运动员30人。目前,我市开展业余训练项目21个,在原有业余体校基础上推动9个镇区先后建立承担我市省运项目的训练基地。其中,2002年省运会后新建的基地有黄江曲棍球训练基地、厚街击剑训练基地、厚街射箭训练基地、长安武术套路训练基地、长安跆拳道训练基地、南城足球、柔道训练基地。在建设训练基地的基础上还注重传统项目学校和网点学校建设,目前我市有国家级传统项目学校1所,省级传统项目学校7所,市重点项目训练网点共26个,其中10个游泳训练网点、8个射击训练网点、8个田径训练网点。2004年全省青少年锦标赛中,我市通过项目调整、充实,共参加了15个项目的省青少年比赛,为我市参加06年省运会注入了14枚金牌,列全省第六名,总分455.5分,列全省第五名,比上届省运会同期同比增长近一倍,创我市历年省青少年锦标赛带入省运会积分之最,为备战省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04年最令人振奋的是我市大朗镇选手陈艳芳在全国射击总决赛女子气步枪项目上,战胜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杜丽,以504.9环的成绩破全国纪录,平世界纪录,被国家射击队相中;中堂镇蹼泳选手陈小平在2004年世界蹼泳锦标赛上三度打破世界纪录,获得世界冠军,为我市竞技体育历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2005年,我市东英台球俱乐部台球运动员丁俊晖在“2005年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中

4 连胜多名世界台球高手,最终夺冠,这是中国台球运动的一个“零”的突破。我市成功承办了“第三届全国羽毛球俱乐部联赛(非职业)”,东莞市五星羽毛球俱乐部继2004年获得冠军后,2005年又成功卫冕。虎门划船队代表国家参加第五届世界国际龙舟赛,不负众望,战胜了加拿大、美国、俄罗斯等强手,一举摘取了公开组1000米、混合组500米两枚金牌和公开组500米银牌、公开组200米第三名、混合组200米第四名的骄人战绩。广东宏远篮球队蝉联全国男子篮球联赛冠军,为东莞篮球城市增光添彩。同时,新世纪篮球队经过努力拼搏也成功进入CBA联赛2005-2006赛季。在刚刚结束的全国第十届运动会上,莞籍运动员代表广东参加比赛,夺得了2枚金牌、8枚银牌、3枚铜牌的好成绩,为我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我市争得荣誉。

(四)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五年来,我市群众体育继往开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连续第七次被评为“全国游泳之乡”;荣获“全国篮球城市”、“全国幼儿基本体操之乡”等多项殊荣。

1.群众体育健身设施、场地建设投入加大。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载体。我市历来高度重视对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五年来,我市加大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截至2004年底,我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572万平方米,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约3.53平方米;按总人口计算,人均面积约0.818平方米。2004年,由市政府投资的市滨江体育公园正式落成,这是我市首个大

5 型多功能体育公园,投资1.85亿元,用地面积近19万平方米。包括室外活动场地、综合训练馆、休闲绿地、水上活动区和江滨观光带。公园作为我市全民健身示范点,于今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优秀体育公园”。各镇区也相应加大了群众健身设施建设的投入,先后兴建了南城文化体育广场、南城体育公园、石排全民健身广场、谢岗全民健身广场、厚街体育中心、长安体育中心、凤岗体育馆、大朗体育馆、道滘体育馆、寮步体育馆、中堂体育馆、长安上沙体育馆、中堂潢涌体育馆等多个综合性的全民健身广场或体育场馆。近年来,市彩票公益金也投入购臵一批健身路径。2004年,全市投入300万元,其中市体育彩票公益金拨出250万元,购臵健身路径70套,分批安臵到各个社区、街道、公园、广场,全市32个镇区实现镇镇有健身路径,切实做到体育设施建在群众身边,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开展健身活动,切实体现了彩票公益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效果。

2.群众体育活动上规模、上档次、制度化。

每年新春,我市都组织开展全市性迎春长跑活动,多年来已成为惯例,成为我市群众健身活动的一个品牌,每年迎春长跑活动中市有关领导、广大群众、学生都有踊跃参加。各镇区也相应在此期间,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长跑活动,全面掀起我市每年群众体育活动的第一个高潮。从2002至2005年我市连续成功举办四届“石龙杯”龙舟赛。东莞市“石龙杯”龙舟比赛是全市性的大型群体活动,历届的比赛都办得热烈、隆重,而且龙舟竞渡精彩纷呈。2005年龙舟赛更是上规模和上档次,我市比赛还纳入全国龙舟月的竞赛活动,活动当天观众人数达30多万人。篮球作为

6 我市的品牌项目,在CBA联赛热潮的带动下,赛事不断,从2003年开始连续举办了3届全市篮球锦标赛,每年的篮球锦标赛32个镇区都踊跃组队参加,参赛人数和规模为市级单项比赛之首。各镇区、村和机关单位的篮球赛事更是层出不穷,群众参与性强,如:道滘连续3年举办了周末篮球赛,表现了篮球在我市是深受群众喜爱的体育项目。又如全市女子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中小学生运动会等已经形成制度。2005年举行的东莞市机关运动会,提供了全市各机关工作人员一个加强身体锻炼的好机会,把群众体育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此外,全市各镇区和各系统、各部门每年也自发举办各类型各层次体育节、综合性运动会等。各单位充分利用元旦、春节、“三八”、“五一”、“五四”、“六一”、“国庆”等节假日,以体育为主题举办庆祝活动,形成浓厚的节日体育氛围,引导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目前,各镇区因地制宜举行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呈现种类多、数量多、规模大、上档次、参与面广五个特点。我市还承办了一系列高水平大型体育赛事——第九届全国运动会部分项目的比赛、“全国幼儿基本体操表演大会”、“广东省龙狮锦标赛”、“石龙杯”国际龙舟锦标赛、“龙泊东江杯中国国际摩托艇全明星对抗赛”、“粤韩羽毛球精英对抗赛”、“粤、港、澳青少年田径邀请赛暨广东省青少年田径公开赛”、“广东省武术套路青少年锦标赛”等。

3.群众体育组织和人员建设逐步加强。

目前,我市已有市级各类体育协会14个,镇级体育协会6个,各单项体育俱乐部10多个。我市已有社会体育指导员828名,其

7 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7名、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0名,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71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300名。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育组织网络,成为我市举办群众体育竞赛活动的重要载体,积极承办各类单项体育赛事,为各类群体活动的开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4.群众体育健身效果凸显。

在连续3年举办的的“科技活动月”、“体育三下乡”活动中,先后到莞城、樟木头、道滘、高埗等镇区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活动,为群众免费做体质监测,开运动处方,积极鼓励群众参与体育运动。同时,大力推动青少年人群体育健身运动发展,目前,我市已创建了东莞市体育中心、厚街体育中心、长安实验中学、黄江中学、常平体育馆等五个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004年,我市组织开展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篮球、乒乓球友谊比赛,活跃了青少年暑期活动,增进了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全市中小学校积极探索体育课程改革,学校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性高涨,体育优秀达标率得到提高。我市体育人口不断增加,体育锻炼日渐成为群众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

(五)体育产业市场蕴藏巨大的开发潜力

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为东莞城市建设和人文环境的改善创造了前提条件,作为体育文化主要部分的群众体育活动也随之蓬勃发展,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不断扩大。加之,东莞拥有户籍人口160多万,流动人口480多万,总人口数达640多万的巨大市场,多层次人群的健身需求成为我市体育健身消费的导向。截至2004年,我市注册登记的经营性健身服务业

8 已有500多家,其中民营类约占90%,企业投资额约40亿元,总场地面积800多万平方米,体育经营企业从业人员1.2万人。传统项目的经营不断创新,许多新兴时尚经营项目层出不穷,如赛车、热气球、卡丁车、沙弧球等。目前,我市健身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健身服务业筹资多渠道、档次多元化、消费多层次的基本格局。但竞赛表演业有待进一步开发,体育赛事的组织、开发和策划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六)以市运会的竞赛为杠杆,推动我市体育事业新发展 四年一届的市运会,以各镇区为单位组团参加比赛,是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一次大检阅,是展示各镇区体育工作成绩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我市参加省运会前一次良好的实战演练。

首先,市运会项目设臵紧扣我市开展的省运会项目,为我市参加省运会选拔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也是对各镇区积极输送高水平运动员的积极鼓励。在2001年第五届市运上和2005年第六届市运会上取得前八名成绩的代表团,都是积极承担我市省运项目的镇区如虎门、石龙、厚街、南城、长安、黄江等,或者是为市队积极输送运动员的镇区如莞城、道滘、中堂等。从2002年第十一届省运会上也可以看出,为我市省运会作出积极贡献的也都是市运会成绩列前的镇区。

其次,通过举办市运会,积极争取各镇区对体育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市运会的成绩是一个镇区体育事业发展的集中体现,通过市运会竞赛杠杆,调动各镇区积极支持和投入体育事业。从2001年第五届市运会和2005年第六届市运会各代表团成绩的变化,可以明显看出长安、南城、黄江等镇区经过四年时间的努力和投入,

9 成绩进步明显。

另外,市运会的举办也是我市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组织能力的体现。市运会作为我市规格最高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从运动会的筹备,竞赛的组织到开闭幕式等大型活动的成功完成,是全市体育工作者倾情投入工作的结果,也是全市各部门通力合作、取得新成果的一次大展示。

(七)对外交流活动、宣传工作得到加强

我市体育工作在对外交流、宣传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有力推动了体育强市的建设工作。每年举办的“石龙杯”龙舟比赛,吸引了来自亚洲邻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队伍参加。石龙龙舟队代表国家应邀出访参加日本那霸龙舟赛并一举夺冠;中日健美操交流活动在南城区举行;我市游泳队应邀参加泰国法政大学国际性比赛,横沥乒乓球到香港参加比赛,载誉而归;香港、澳门游泳协会与市游泳运动管理中心进行了多次交流;日本乒乓球队、香港乒乓球队到横沥镇训练,并举行友谊赛。韩国羽毛球队应广东羽毛球队邀请在我市举行了交流比赛。据2004年统计,有各级领导干部和兄弟城市体育工作者十多批上百人次到我市参观指导我市体育工作。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开阔了我市体育运动员和体育工作者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此外,我市被评为“全国篮球城市”后,积极组队参加全国篮球城市篮球比赛,加强与其他篮球城市的交流。

为加强体育事业的宣传力度,我局与东莞日报合作创立了《东莞日报-体育周刊》,每周专门开辟两个专版作为东莞体育的宣传阵地,这是我省首个地级市开办的体育专刊,也为人民群众关注

10 体育事业、投身全民健身运动,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二、目前我市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体育尖子人才缺乏和国际国内大赛成绩相对落后是制约我市竞技体育发展的瓶颈

总得来说,目前东莞还是缺乏体育尖子人才、缺乏高水平运动员参加国际国内大赛并取得好的运动成绩,这成为我市竞技体育水平提高和建设体育强市的瓶颈。在2000年9月—2004年广东省世界大赛成绩统计显示:广州355分、中山305分、汕头295分、佛山250分、湛江205分、珠海165分、梅州125分、深圳105分、肇庆95分、韶关95分、惠州60分、东莞50分名列全省第十二。由于我市大赛成绩缺乏,导致在本轮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的认定过程中明显落后于其他地级市,是全省少数几个未参评的地级市之一,而广东通过认定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共23家单位,列全国榜首。另外,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我市获得的省运奖励0.5枚金牌、10.25分,仅列全省第十六位。在2004年全省体育贡献奖的评比过程中东莞123.8分,名列全省第九,其中佛山1329.3分、广州968.2分、深圳419.8分、肇庆208.3分、汕头168分、湛江153.3分、珠海152.3分、中山127分。国际国内大赛的成绩我市明显相对落后于佛山、汕头、肇庆、湛江、珠海等兄弟市,为我市备战2006年省运会带来一定的压力。

由于东莞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给我们的运动选材带来了很大困难。具有本地户籍的家庭不愿让子女投入艰苦的业余体育训练,而参加省运会的运动员必须

11 有东莞户籍,况且我市在运动员引进上有所限制,势必导致我市运动选材困难,高水平的运动尖子缺乏,这将是我们竞技体育工作面临一个巨大挑战。从长远视角审视我市竞技体育的发展,积极向省、国家输送高水平运动尖子,着眼“06亚运”、“08奥运”、“10亚运”,争取有莞籍运动员参加比赛,并取得好的成绩,尽快改变目前我市国际国内大赛成绩缺乏的局面,突破制约建设体育强市的瓶颈,除了体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努力工外,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支持。

(二)立足建设健康城市、构建和谐东莞,我市群众体育工作任重道远

在市十一次党代会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使运动成为群众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构建便民利民体育服务体系,培育优秀体育人才,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发展体育产业,建设体育强市的目标。刘志庚市长在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健康城市的体育事业发展思路。关注全民身体健康,构建和谐东莞,将是我市全民健身工程深入推广的关键。现实与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要达到理想的目标,我们还要克服面临的许多困难,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1.体育设施建设、管理尚待完善

目前,我市体育场地建设现状存在着场地设施区域分布不均衡和场地设施功能配套不够完善的问题。各镇区的经济发展有差异,导致了区域体育场地设施的分布不均衡的局面。在全民健身广场的建设上,我市各镇都建有的文化广场、公园,但因功能单一,多以开展广场舞为主,辅以简单的健身路径,全民健身的功

12 能不够完善。另外,我市虽然建设不少体育场馆,但是场馆的使用率不够高,管理不够科学,如何提高场馆的使用率、完善管理成为目前场馆建设面临的一个问题。随着我市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目前已有的体育场馆已不能满足举办国际高水平赛事的要求,兴建一座至少能容纳8000人以上的综合性大型体育场馆成为必需,才能真正反映东莞经济实力和城市形象。

2.关注社区体育工作和外来工身心健康将成为群体工作的焦点

社区建设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主要部分,社区体育工作也逐渐成为群众体育工作的主体。我市各镇区体育活动蓬勃发展,群众健身效果凸显,但在社区体育工作方面仍存在着许多不够的环节。社区体育发展缺乏的有效政策扶持,社区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有待加强,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缺乏指导。我市作为外来人口众多的城市,关注外来员工生活成为构建和谐东莞的关键,群众体育工作也必定不断注重外来员工的身心健康。 3.群众健身服务和体育赛事组织水平有待提高

我市的群众健身服务还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各镇区体育组织力量薄弱,社会体育指导员力量不足,仍是影响我市群众体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缺乏专职专业人员,势必影响到为群众提供健身服务的水平。此外,大赛经验严重缺乏。我市经济社会水平已经发展到有能力、有需要承办国内国际大型赛事的程度,虽然我市从未停止过承办各种大型赛事的部分项目或一些单项赛事,但仍缺乏一批业务素质过硬的,富有大赛组织经验的骨干,有必要积极培训和储备一批业务骨干,为今后我市承办大型

13 赛事做好充分准备。

(三)体育市场管理职能需进一步加强

体育产业的发展,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正确的法规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体育产业的根本所在。如何多渠道、多层次挖掘竞赛表演业、健身娱乐业、体育彩票、体育产品四个市场的经济潜力,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的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根据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体育必然逐渐完成一个从事业到产业的转轨过程。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相对还是比较滞后的,健身服务业初具规模,却缺乏有效的政策引导和规范制度的制约,市场经营盲目性大,经营状况不景气,竞赛表演业薄弱,缺乏体育竞赛表演业运作的机制、人员和组织。随着我国《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按照省市的规定,我局撤销了审批《体育经营许可证》,如何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监管成为我市体育工作面临的一道重要考题。我市的体育市场正当起步,需要加大扶持力度,使之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一支新兴的力量。为使市场监管不缺位,维护市场秩序不乏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市体育部门的市场监管职能,一方面做到在《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积极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市场管理办法和机制;另一方面,积极与有关部门协商,力争开拓东莞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四)其他方面

由于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只设到县(处)级,而东莞市是不带县的地级市,市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直接对32个镇区进行业务指导。而各镇区是不设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绝大多数镇区是由党委

14 委员或宣教办公室兼管体育行政工作,部分镇区连兼职人员也没有。近十年来东莞的经济进一步加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运动健身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各镇区的群众体育活动方兴未艾,体育市场逐步发展,出现不少体育经营个体户。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我市各个镇区组织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多达近100次,参与群众超200万人次。目前,各镇区的体育发展的规划、体育竞赛的组织、体育市场的管理、群众体育活动的指导等问题,需要由专门体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及由有关人员进行落实。市体育局一直以来积极推动镇区体育编制问题的落实,目前,虎门镇已成立体育运动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希望市人大呼吁我市尽快成立镇区体育管理部门,落实有关人员的编制,从而加强各镇区体育工作发展。

镇区训练基地的硬件设施有待改善。部分镇区承担着我市训练基地,然而部分基地的设施条件仍有待改善,如虎门镇承担的划船项目,作为我市的重点项目,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训练场地受到周围环境污染的影响。由于周围工业发展,工业污水都排放到划船训练水道,严重影响平时训练。为了保证划船基地的正常训练、竞赛工作,训练场地的基本条件急待解决。

三、未来五年我市体育事业的工作思路

(一)构建完善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第一,建立健全全民健身组织机构,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广 泛参与、条块结合的健身组织网络。逐步建立各单项体育协会,负责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宣传体育文化,组建、培训体育骨干队伍,组织、开展体育赛事活动。各镇(区)、居委会(社

15 区)、村委会、企业也要根据实际成立体育协会。

第二,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建成一批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现代化的体育设施。体育设施建设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管理科学,满足群众健身需求。根据我市的实际,到2010年要建成2座市级、标志性体育设施(新体育馆和运动学校)。各镇区基本要建有一个具有5项以上体育项目的全民健身活动阵地(包括体育馆、体育公园、全民健身广场、文化公园等形式,内应具有游泳池、露天篮球场、乒乓球台、羽毛球场、门球场、健身路径器材等多个运动项目,有条件的可建设网球场、体育场等)。要求100%的村委会(社区)建有一个标准灯光篮球场、“三点一苑一室”(三个健身点、一个健身苑、一个健身室),实现村村有健身路径。争取到2010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公用面积显著提高,同时最大限度实行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行体育资源共享。

第三,促进群众体育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每年举办全市性、已形成品牌的体育赛事活动,并推动各镇区形成自己的体育品牌;争取承办2-3次国际性、全国性大型赛事,以举办大型赛事为契机,从而推动各镇区体育赛事、活动的举行,带动全市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到2010年全市体育人口达到总人口的50%以上,城市街道办事处全部达到省体育先进社区标准。

第四,建立科学规范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随着群众体育意识普遍增强,全民健身服务网络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壮大,到2010年,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3500人;市滨江体育公园作为我市全民健身活动示范点,将建立

16 市国民体育监测中心,配臵科学监测仪器,为群众身体状况、体育锻炼提供科学的数据和正确的指导方案。并联合教育部门,指导建立全市中小学体质监测制度,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有条件的镇区、村委会(社区)、企业建有全民健身指导站(辅导站)、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等。

(二)深化业余训练改革,健全有效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效益,以可持续原则发展我市竞技体育,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深化业余训练改革,发展培养一批新的优秀体育苗子,争取向国家队、省专业队输送更多的运动员。

首先,争取领导重视和政府支持是开展业训工作改革的重要环节。当前业余训练体制正面临着一个改革和转型的过程,只有争取政府和领导的重视,才能有效解决体制转变中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基层业余训练的基地和网点学校,必须依靠相关行政政策的优惠,提供业余训练工作者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才能维持不断扩大业余训练规模,提高业余训练质量。

其次,调整项目布局,突出重点,拓展省运“争金”项目。竞技体育项目的开展围绕奥运、全运和省运的项目设臵,结合东莞的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合理布局项目结构。巩固游泳、射击、举重、乒乓球、皮划艇等优势项目,大力发展田径、体操等重点项目,突破篮球、足球等受群众喜爱、影响大的球类项目。在优先投入重点项目的同时,兼顾个别其他地市开展少的项目,争取

17 在重点突出的情况下,有所新的突破和省运全面夺分,拓展省运会争金点。在全面分析各项目的运动特点和其他兄弟单位的实力情况,在巩固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大力拓展省运的争金点,加强分类指导,提高东莞竞技体育的整体实力。

第三,坚持体教结合,创新业余训练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出路。有效统筹管理全市的业余训练规划和项目布局,管理市体育运动学校,指导业余体校的监督、检查、考核和评估。完善各镇级体校、传统学校和学校体育网点的建设和发展,抓好省级单项重点后备人才基地和单项重点项目班的建设,真正把各级学校和项目班建设成有人员、有经费、有训练、有场地器材的后备生产线。开拓新思路、新办法解决新时期业训工作面临的困境,创新管理体制,完善竞赛制度和运动员、教练员的激励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以效益最大化为工作目标,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坚持体教结合工作,有效解决在训青少年的文化课学习和部分运动员的毕业出路问题,鼓励企业、个人办体育,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投入青少年业余训练。与教育部门合作,改革基层业余体校的办学体制,以镇级中小学为支点,对优秀运动员入学实行一定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学生从事业余训练。充分发挥社会的力量集资“退役优秀运动员奖励基金”,为退役优秀运动员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鼓励运动员自身转型和提供更多进入高等学府学习的机会。探索一套适合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训练模式,不断调动各类人员和社会各界力量,多渠道、多途径,努力开创东莞业训工作的新局面。

第四,加强训练队伍的管理,提高全市业余训练骨干的业务

18 素质。重视和加强训练队伍的管理教育、思想政治和管理干部自身建设等方面工作,加强体育道德作风建设,狠抓反兴奋剂工作,杜绝不正当的行为手段,维护公正、公平的竞技体育秩序。全面加强运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业余训练组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体育项目的运动规则和发展趋势处于不断的变化中,教练员必须重视知识的更新,和自我发展,鼓励教练员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第五,合理引进人才,扩大选材范围。以“立足本地、发扬优势、突出重点、培养人才”的指导精神,结合东莞的实际,个别项目根据目前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遵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合理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部分重点项目考虑适当引进人员,要以达到可以填补没有夺冠实力运动员的空白。在全市形成良好的选材机制,扩大运动选材范围。建立一整套完善的选才、训练、输送、竞赛、跟踪及安臵优秀运动员的体系,使竞技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六,改善市、镇两级体校、训练基地的硬件设施和基层教练员的待遇。按照建设国内一流现代化训练基地和后备人才基地的标准,配套建设科学训练的硬件设施。加强对运动学校新建工作的指导,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功能设施,良好的训练的场地和学习生活环境。改善各镇级重点体校和训练基地的生活、文化教育条件,确保后勤保障工作与训练工作同步发展。进一步整合与训练相配套的训练硬件系统,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完善配套科医条件。重点办好体育运动学校和游泳中心,加强省单项人才后备基地和重点项目班的建设,抓好体育传统学校和各镇体校、网点

19 校的管理,形成有效的业余训练网络。努力改善基层教练员的待遇,提高教练的工作积极性和训练质量。训练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和科学化,训练设施、训练水平要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三)加快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规范体育市场运作 借东莞建设制造业名城的契机,积极扶持我市体育的品牌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的体育服务业,多种经营项目的体育健身娱乐业。建立公平竞争、成熟发展的体育市场体系。

第一,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和调整体育经营布局,完善体育经营的后续监督,建立有效登记、统计全市体育产业指标体系和制度,引导全市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登记、统计和整理分析制定符合东莞实际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调整体育产业经营项目布局,防止泡沫经济和重复建设。

第二,重点培育健身服务市场,积极开发竞赛表演市场。加强体育健身宣传,倡导健康、运动、休闲的现代生活方式。各镇(区)体育部门结合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的发展,发展各具特色的体育服务业,满足广大群众高质量、多层次的健身娱乐需求。积极引导体育消费特别是乡镇体育消费,推动健身娱乐市场发展。充分挖掘和整合竞赛资源,结合东莞本地的传统和优势,逐步形成品牌赛事的优化布局,开发、承接各类型的体育赛事。鼓励和支持企业与个人投资股份制职业俱乐部和专业化中介公司,实现竞赛主体的多元化。倡导各体育部门的合作,实现场馆资源、专业力量和市场资源共享。

第三,努力拓展体育彩票市场。通过宣传和鼓励政策,大力提高体育彩票销售量,规范销售行为,强化网点资金管理,提高

20 我市体育彩票的安全防患能力。与财政、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坚决取缔各种以有奖销售或抽奖方式变相发行彩票的行为,加大对民间私自发行彩票、代销境外“六合彩”等非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正常的体育彩票市场秩序。

第四,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采取有力措施扶持鼓励我市体育用品生产的品牌企业,支持企业创著名商标、推进企业资本运作、企业管理、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产品质量等方面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利用东莞独特的地理位臵和经济基础,发展东莞体育用品市场,扩大体育消费需求,促进我市体育用品的大发展、大提高。

二OO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21

第二篇: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我县体育事业承前启后、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的决定》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时期全市体育事业发展的意见》精神,适应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了指导全县体育工作,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步伐,为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服务,结合实际,现制定我县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及发展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为基本依据,牢牢把握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服务。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以“突出群众体育,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搞活体育产业,改善体育设施,深化体育改革”,全面实施《体育法》,努力实现体育与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同步协调发展为思路,深化体育改革,扩大开放,立足实际,尽力加快我县体育事业发展步伐,全面提升榆中体育工作的整体水平,为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奋斗目标

“十五”期间,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体育事业发展较为缓慢。特别是体育产业和体育基础设施变化不大,城市和农村群众从事体育健身锻炼的场地少,体育人口增长较慢,群众体育开展不够广泛,人们坚持从事锻炼的意识还不够强,业余训练有所滑波,竞技水平不高。

(一)在“十一五”时期,要以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为根本任务,把群众体育放到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和《榆中县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发展规划》。构建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通过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体育精神、体育理念、体育活动去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为全县人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创造条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体育服务。认真抓好“三个环节”,即:建设群众健身场地,健全群众体育活动组织,举办经常性群众体育活动。突出“三个重点”,即:青少年体育以学校为重点,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重点,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经过几年的共同努力,使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更加普及,全县国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0%以上。其中,城镇人口达到50%。竞技体育实力稳步提高,形成注重效益与后备人才培养的竞技体育的发展格

局。体育基础设施有一个较大的改善,在“十一五”期间,下大气力,努力完成“榆中县体育健身训练中心”的配套设施和“榆中县体育馆”工程、“榆中县游泳馆”工程、全县建成“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全民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路径”等基础性项目10个以上,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投资的基础上,以体育彩票公益金扶持资金为引导,多方投资,加快体育设施建设,使全县体育基础设施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基本适应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训练比赛的需求,缩小与全市兄弟县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

(二)加强体育法制和道德建设,促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努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治体水平,加快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进程,使体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育体制,符合我县实际的体育管理运行新机制,使体育真正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体育工作者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扬事业为已任,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

(三)在“十一五”时期,全县群众性体育活动更加广泛开展,人人享有体育权利,国民体质普遍增强。竞技体育成绩有明显的提高,在全市乃至全省体坛上有较高的竞争力。积极发现和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国家的体育事业做出较大贡献。努力开发扩大体育产业,增强体育事业发展的后劲,使全县体育事业发展的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高。努力实现体育工作的科学化、社会化、生活化、普遍化、产业化、法制化,实现体育与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推进体育事业全面进步。

三、任务与指标

(一)群众体育

全面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坚持以青少年为实施为重点,通过更加广泛、多层次、多形式地宣传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调动广大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经常性的从事科学的健身锻炼。大力促进体育消费,普及体育科学知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体育的良好氛围。建立起符合榆中实际,政府调控组织,依托社会、服务群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群众体育工作新格局,在全县形成崇尚健身,参与健身的良好风气,使全县国民体质状况有明显提高。

1.体育人口在“十一五”时期,达到全县人口的30%以上,国民体质合格人数增长15%;到2010年达到全县人口的40%以上,国民体质普遍增强。

2.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更加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努力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掌握2—3种科学锻炼身体的技能。全县中、小学施标率100%,达标率保持在95%以上。按照《学校体育场地器配备目录》逐步

配齐体育器材,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学校每年举办1次以上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有条件的学校组建2支以上不同项目的运动队,搞好课余体育训练。根据条件积极创办九年义务教育体育班。

3.积极促进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要以乡镇和经济条件好的村为重点,积极开展以场地设施、健身指导和科普知识为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有条件的乡镇至少每4年举行1次全乡镇性的农民运动会,每年举办1次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和单项体育竞赛。要充分利用农闲和传统节假日的有利时机,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一些农民喜闻乐见、易于参与的体育比赛和文体表演。有条件的乡镇硬化篮球场1块并配备器材、各村民委员会要建有简易篮球场或文化体育活动室1处以上。

4.加快县城体育发展步伐。社区要构建起日常、双休日和长假三个体育生活圈。建立健全体育组织机构,积极争取政策性扶持资金,每个社区开辟建设1块群众健身场地,组织开展各类健身竞赛活动。要引导群众更新观念,积极倡导“健身就是素质,健身就是品位,健身就是发展机遇,健身就是生活质量”的新理念,向“小康体育”迈进。每年要利用“全民健身月”活动和节假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各社区每年举办1次以上的健身竞赛活动,县上每年举行1次社区运动会。同时要认真组织开展以工间操为主的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努力做到全面普及,积极开展争创“体育先进社区”活动。

(二)竞技体育及业余训练

要以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发挥优势,集中力量,巩固提高”的思路,以全市运动会为目标,切实加强运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竞技体育的多元功能与作用,以发现和培养输送体育优秀后备人才为重点,尽力提高全县竞技运动水平。

1.运动项目保持在3—5个,其中参加市级竞赛的重点优势项目2—3个,参加全市运动会所设竞赛小项,力争达到三分之二以上。

2.竞赛成绩:力争每年坚持参加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名次在“十一五”期间争取排列前四名,中学生篮球保持全市前三名、全省前四名的位次,参加全市运动会,金牌数和团体总分名次在“十一五”期间争取达到中上等水平。

3.在业余体育训练工作中,要坚持“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不断提高”的工作思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少年儿童体育训练和后备人才培养。

4.县级体育、教育主管部门要紧密配合,继续抓好体育传统项目训练点(学校)的业余训练工作,走好体教结合的路子,力争有条件的县属中、小学校和初级中学都能开展1—2个特色业余训练项目。要积极恢复县业余体校,开展业余训练,抓好1—2个传统优势项目的训练。

5.要积极拓宽业余训练渠道,抓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及个人自办或资助兴办业余训练。要充分发挥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形成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竞赛训练休系。

6.“十一五”时期,坚持每年举办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学生篮球比赛的基础上,再新增加1—2个重点项目的少儿比赛。恢复全县综合性运动会的举行,并形成每四年一届的竞赛制度。

(三)体育产业

1.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发挥体育多功能带动作用。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制定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把体育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到全县经济建设上来。

2.要按照“以体为本,多业助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依靠体育特有的潜力和优势,发展以体育健身、竞赛表演、培训咨询、技术服务、体育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产业。

3.做好体育彩票的销售工作。要继续抓好宣传、网点建设,电脑体彩销售在目前7个点的基础上,再扩点3个,在目前每年销售电脑体育彩票额度70多万元增长到100万元以上。正确树立体育彩票品牌,不断壮大体育彩民队伍,为建设全民健身工程积极筹集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四)体育设施建设

1.在“十一五”时期,要按照“合理布局,功能完善,设计新颖,建造精美,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思路,尽快的完善“体育健身训练中心”的配套设施,在2008年以前建成“体育馆”和“健身训练房”,到2010年完成田径场观礼台及看台的建设工程和“游泳馆”工程。

2.要按照国家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按照全县统筹规划、区域均衡布局、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切实把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纳入城市规划之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建设并大力协助协调规划、建设等部门,在新建居民小区必须配套建设相应的体育活动场地和设施。在“十一五”时期,力争在县城4个社区各开辟一块群众健身活动场地,并配置健身路径1条。

3.积极指导企事业单位,机关、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建设的规划和建设,使体育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到2006年争取每个乡镇有一块硬化的篮球场和建有一处文体活动室,条件好的小城镇建设1条健身路径;全县50%以上的村委会建有乒乓球活动室;企事业单位、机关有条件的建修硬化篮球场或乒乓球室;学校普遍有田径运动场、篮球场、乒乓球台等体育场地及器材。

四、对策与保障措施

发展新时期体育事业,是我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关系到全县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广大体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和任务。

(一)要切实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把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增强国民身体素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抓紧抓好。作为体育主管部门,充分运用体育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积极主动的取得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真正把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其他各项社会事业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一并落实。发改、财政、人事、教育、规划等部门,也要结合各自的实际,在制定有关政策、措施和规划时,根据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充分考虑我县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对体育事业给予政策倾斜和大力支持。

(二)要主动会同工会、妇联、共青团等人民团体,加强联系、密切配合,结合各自的优势做好群众体育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同时要通过新闻媒体的特殊功能,加大对我县体育事业的宣传力度,努力为体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全社会形成热爱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良好氛围。

(三)要切实增加对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体育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各级政府确实严格执行法律规定,落实体育事业经费的增加和投入。

(四)坚决杜绝任意削减和挤占体育经费的现象。同时要管理使用好体育彩票公益金和体育专项资金,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要适应市场经济和体育社会化的客观要求,研究制定有关方面的优惠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发挥社会兴办体育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起体育事业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五)以学校体育为重点,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切实工作。从青少年是21世纪建设人才的战略出发,抓住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之机,确立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狠抓落实,进一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六)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转变观念,求真务实,切实改进思想作用和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衡量全县体育工作的标准。凡是有利于榆中体育发展的大事,有利于提高榆中体育整体实力的事,有利于提高和改善全县人民健身活动的事情都要敢于拍板,敢于冒险,敢于创新。

(七)努力提高体育队伍素质。体育工作要不断培养造就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硬的体育管理人才队伍,要加强对体育工作者的法制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纪律作风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培养造就一支思想过硬、作风顽强、热心群众健身、乐于奉献的体育工作队伍,以崭新的面貌和饱满的热情,努力完成“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各项奋斗目标和任务,为榆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如皋市体育事业发展

如皋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如皋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进而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如皋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如皋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时期。为统筹规划“十二五”期间如皋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各项任务,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体育在实现“两个率先”、促进“三个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如皋体育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如皋体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体育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目标任务。“十一五”以来,如皋体育事业与如皋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一样实现了跨越与腾飞,累获省级、国家级体育方面奖励36项,6次在全省体育工作会议上作介绍,如皋市被命名为"江苏省体育强市",20个镇全部被命名为“江苏省首批体育强镇”,市、镇两级体育工作均迈进全国、全省先进行列。

㈠竞技体育人才辈出

近五年,如皋先后培养出了亚洲女飞人秦旺平、全国山地自行车王王静静、世界青年标枪冠军薛娟等优秀运动员;全国十运会上,我市体育健儿勇夺“四金一银”,夺金实绩超过了一半以上的省级代表队;省十六运上,我市有80多个健儿参赛,获金牌19.7枚,436.25总分,夺金实绩超过了一些大市代表队,获大会颁发的人才输送贡献奖、金牌奖和总分奖;28届残奥会上我市运动员陈山勇与队友一道勇夺盲人足球银牌;2006年,我市少体校被江苏省体育局命名为“江苏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田径训练基地”,2009年,我市少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2009-2012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0年8月,我市少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命名为"国家田径单项(2009-2012)奥林匹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㈡群众体育各具特色

建立健全了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全市建立了17个专业体育协会。大力开展地方群体活动。全面建立了市、镇两级届度运动会制度;创新建立了如皋群体工作“

一、

三、五”模式;大力推进镇、村广场集体舞,城乡群众体育十分活跃。踊跃承办国际、国内体育大赛。连年承办中外篮球赛;三次承办了全国乒超联赛;十六次承办了江苏省重大体育竞赛;2008年承办了“中国首届小康村篮球赛开幕式暨华东地区小康村篮球赛”;2009年承办了全国第十一届老将田径运动会;2010年承办了“中国.如皋公路自行车大赛”;多次被江苏省体育局表彰为"最佳赛区";2006年因办赛工作成绩突出,如皋市委、市政府被南通市委、市政府记“集体三等功”,市体育局被南通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先进集体” ;2009年因承办全国老将田径运动会成绩突出,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专门向江苏省体育局和如皋市人民政府发来感谢信。积极组队参加市以上群体竞赛。每年都组织参加多项国际、国内业余体育竞赛,在中老年田径运动、武术、健身健美等项目上获大量奖牌;连续12次参加全国老将田径运动会,累获奖牌152枚,奖牌数全国县级第一;两次代表江苏组队参加全国亿万老年人健身展示大会,分别获优秀奖和一等奖;2009年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老年文体调演,四个节目获三个金奖、一个银奖;2010年参加全国中老年春节联欢晚会,两个节目均获金奖,两个获奖节目均在中央电视台相关频道和一些地方卫视全过程播放;2010年10月8日我市将组织老年文体队赴韩国参加国际比赛,进一步向世界展示长寿如皋、体育如皋之风彩。近三年,如皋市连年被国家体育总局表彰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㈢体育设施超常推进

镇、村、农村集中居住点体育设施率先在全省实现全覆盖。2006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有体育健身工程,被省体育局表彰为“江苏省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体育局专门向如皋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2007年,率先在全省实现镇镇有文体中心和体育健身广场,江苏省体育局又一次专门向如皋市委、市政府发来贺信。2008年率先在全省建成农村集中居住点健身工程,市体育局被南通市人民政府表彰为“全市体育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在主城区新建了体育场、羽毛球馆和乒乓球馆和全民健身中心,如皋被命名为“江苏省体育强市”。2010年,在农村率先将儿童健身工程向村居延伸,新建了20个村级儿童游乐场所,实现了健身设施向不同人群的覆盖;在主城区开工建设了占地350亩、投资5.5亿元的市奥林匹克公园,体育设施对全民健身的保障水平快速攀升。

㈣体彩事业快速发展

近五年,如皋体彩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体育彩票销售站点由2006年的18个,发展到2009年的146个,数量达到原来的8倍;销售额由2005年的580万元,发展到2010年的预计8000万元,达5年前销售的13.8倍;2009年如皋市体育彩票销售增幅居全省第一,被表彰为“江苏省体育彩票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以来,如皋体彩销量稳居苏中第一。

㈤体育科研成果丰富

高度重视体育健身技能的研究、创新与推广。市武协主席周志成几十年如一日,不断从事武术健身研究与培训工作,自编了《健身万步行运动》和《》,在市内免费向健身爱好者发放,向全国公开发行,并深入如皋高等师范学院、如皋中学、如师附小等市内重点学校为师生免费培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市武协副主席杨嵩春从如皋长寿老人健身需求出发,自编了《八式养生太极拳》,由华夏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由于其养生健身的针对性较强,得到广大健身人员的欢迎,其组队多次参加国际国内比赛,获大量金牌。通背缠拳第十代传人康小亮潜心研究传统武艺并注重发扬光大,先后出版了《秘传通背缠拳》和《》为通背缠拳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市少体育校、体育场教练认真研究体育人才培养规律,数十篇论文被上级采用,2009年市体育局被南通市体育局表彰为“科研论文组织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江苏省十七届运动会科技大会上,如皋选送、获奖论文数居全省县级之首。在如皋电视台、如皋动态开辟了《体育如皋》专栏,每天如皋人民都能从电视、报刊上了解到体育信息、接受媒体健身指导与培训。

㈥体育地位不断提升

因工作成绩突出,市体育局局长2008年被如皋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市级机关十佳公仆”,2009年被南通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开拓创新公务员标兵”;2010年市级机构改革,如皋市体育局由原来的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政府工作部门,体育部门的地位进一步强化。 近些年,如皋体育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是各级领导关心、社会各界支持和体育系统一班人科学谋划、勇于创新、敢于争先、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推进工作中,我们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一)抓住机遇是打开工作局面的前提

我市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机遇(见后面专题) 在机遇面前,我们注重抓住不放、充分利用,因而始终牢牢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

(二)高点定位是打开工作局面的关键

我市体育工作近些年取得的成绩,关键得益于高点定位。全局同志按照要求,用高点定位激励自己,用高点定位鞭策自己,促进了工作跨越发展。全市体育工作与全市沿江大开发形势一样,实现了一年大变、二年突变、三年巨变。

(三)争取支持是打开工作局面的保证

我局近些年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重要原因在于体育工作得到了各级、各方面的支持。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领导关心、社会各界帮助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主要工作都被列入了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推进工作中,主动请市农工办、市文化局、市教育局、市级机关工委、市总工会、市老干部局等单位参与;日常注重走向基层、接近群众,解决老百姓需要体育部门解决的问题,并争取他们的支持。各方面的关心、帮助与支持推动了全市体育工作顺利开展。

(四)勇于创新是打开工作局面的手段

要取得比别人更好的业绩,必须有勇于创新的思路和手段。近些年,全市体育工作之所以能实现跨越发展,一定程度上在于我们坚持了开拓创新,主体工作不是等上面布置了再做,而是主动谋划、超前实施。通过行政推动、社团推动、能人推动三位一体的群众体育工作组织体系,实现了体育工作的借力发展;通过镇、村、集中居住点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三个“一刀截”,提高了设施对活动的保障程度;通过群众体育活动“

一、

三、五”模式的建立,促进了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通过以少体校为重点、以体育传统校为基础、以校办运动队为补充的体育人才培养新格局的打造,实现了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机构、扩站点、广宣传系列措施的实施,促进了体彩销售额的快速攀升,实现了由销售“凹"地和销售高地的转变。思路、方式、手段的不断创新,有效化解了工作中的矛盾与困难,促进了体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五)真抓实干是打开工作局面的根本

“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没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不把事情落到实处,是不可能取得优异成绩的。近些年体育局一班人克服人少、事多、费用紧的困难,从头抓紧认真做好每一天的事情,各个击破扎实做好每一件事情,包干负责努力做好每一个人的事情,踏踏实实将各项工作做到了位。

“十一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体育人才培养、输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体育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不相适应问题,大型体育场所与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问题。这些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

二、“十二五”发展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着八个方面的机遇:

一是党中央推进的创先争优活动,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二是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建设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确定了方向。三是《中共如皋市委如皋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体育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保障。四是全市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平台。五是人民群众旺盛的健身需求,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氛围。六是我市近几年推进的市、镇、村、集中居住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条件。七是“十一五”期间,如皋体育取得的辉煌成就和成功的经验,为“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八是在市委、市政府“转型升级调结构,奋力跨江争八强”的感召下,体育系统全体同志团结一致、不讲条件、负重实干、勇于争先的精神,为体育事业持续高位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十二五”发展阶级定位

从如皋体育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势中所处的地位及江苏体育所处的历史阶段考虑,“十二五”期间,是如皋体育从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现代化迈进的阶段,“十二五”期末,如皋市将实现体育现代化。

四、“十二五”发展目标

群众体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竞技体育实力明显增强,体育设施建设档次明显提升,体育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体育社团组织体系明显健全。到2015年,全市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

主要指标:

——群众体育。城乡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体育系统体育场地开放率达100%,学校体育场地节假日向公众开放率达80%以上,每万人拥有晨(晚)练健身点10个以上,国民体质测定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每年进行国民体质测试,合格率达92%;社会体育指导员3000人以上,城乡社会体育指导员覆盖率达100%。 ——竞技体育。保持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品牌,创建四星级业余体校,建设1所以上国家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所以上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0所以上南通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0所以上县级三星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市常年坚持业余训练的总人数达500人以上,每年重点跟踪培养20名以上优秀体育苗子,每年向省优秀运动队输送2名以上高水平后备人才;参赛人数、参赛成绩、对国家贡献位居全省县级市前列;力争5人以上参加第十二届全运会,夺取5枚以上奖牌。

——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5%左右;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增加值的1.5%以上;2011年实现体彩销售1亿元,后年递增20%以上。

——体育竞赛。每年承办全省以上赛事6次以上,发展1项次以上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传统品牌赛事,市、镇两级综合性运动会覆盖率达100%;三级以上裁判员数量达到1500人以上,其中国家一级以上裁判员达50人、国家二级裁判员达300人,满足承办省市比赛对裁判员的需求。

——体育设施。人均拥有体育设施面积2.5平方米以上,市级拥有承办大型赛事的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和全民健身中心,镇、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更高水平的全覆盖。

——体育社团。全市建立专业体育社团30个以上,民非体育俱乐部30个以上,全市体育社团注册会员达3万人以上。

——体育信息。重点建设业余训练、体育竞赛、场馆设施、全民健身等数据库;电子政务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有力推进,实现办公自动化。

五、“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实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体育法律、法规,积极实施群众体育优先发展、竞技体育科学发展、体育设施突破发展、体育产业加快发展、体育社团创新发展五大战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创先争优、锐意进取,全面开启体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为增强人民体质、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六、“十二五”发展主要举措及保障措施

㈠主要举措

1、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从如皋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着力发挥全市体育专业体育协会及民非健身俱乐部,文化、教育、农办、妇联、团委、总工会、机关工委,镇党委、政府及其相关办公室、中心,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各界热心体育事业的知名人士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健身齐抓共管的态势,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性,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

建立全民健身活动平台。市、镇(区)两级全面建立届度全民运动会制度。市级全运会每四年一次。镇(区)全运会从各镇(区)实际出发,最多不超过四年举办一次。全面实施如皋市全民健身活动“

一、

三、五”工程:市、镇两级每年都要在六月份举办一次全民健身月活动;每年都要由村(居)组队,利用村级健身工程举办300场次以上的体育竞赛;全市各部门、各镇(区)、各学校、各定报企业、各专业协会,在积极组织开展内部体育健身活动的基础上,每年都要组队参加或承办全市性的体育竞赛一次以上。每月举办一次以上全市性单项体育竞赛。全国全民健身日、南通市体育日、重大节假日,市、镇两级均组织开展系列体育法律、政策宣传,健身知识与技能培训和具有时期、地方、行业特色的体育竞赛活动。

打造全民健身特色品牌。巩固“江苏省田径之乡”成果,放大“江苏省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田径)训练基地”效应,精心运作国家高水平人才基地,跟踪骨干运动员的成长,壮大老年长跑队伍,提高全民健步行普及度,将田径打造成如皋体育品牌。从镇(区)、部门、企业、协会、村(居)以及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实际出发,努力打造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品牌。积极发展普及度较高的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群体活动,使其成为中青年健身活动的亮点;大力推进太极拳、打莲湘、放风筝、健身舞、门球等项目,使之成为中老年人健身活动的亮点;努力挖掘镇(区)、村(居)地方传统特色,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色的健身品牌;提高体育专业协会和健身俱乐部的组织水平,形成亮点与特色,扩大其影响,巩固与提升其在全省、全国的位次。以活动育特色,以特色促普及,以普及促提高。

加强对外健身活动交流。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战略,提高长寿如皋、体育如皋知名度,推动全民健身活动上水平。鼓励市级机关、专业协会及镇(区)组织承办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体育舞蹈等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团体来如比赛与展示,组队参加相应的国际、国内专项群众体育竞赛。努力放大市篮球、乒乓球等协会承办国际、国内大赛和市老年人体协、市武术协会等体协组队参加国际、国内,长跑、健身舞等比赛的效应,促进本市承办与参赛工作的普及和水平的提高。充分利用新建的大型体育设施,承办国际、国内高水平的体育竞赛,打造如皋品牌赛事,达到满观众需求、推动全民健身、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目的。 提高科学健身服务水平。不断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网络,积极开展对各类人群的体质测试,科学指导群众健身。努力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作用,将其培养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队,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协调队,指导人们正确开展健身活动的服务队。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正常开展健身知识培训;设立如皋健身知识大讲堂,定期邀请国内知名健身专家和本地影响力较大的健身骨干免费为如皋人民举办健身知识讲座,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扎实推进体育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活动。倡导“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倡导全民做到:每人每天参加一次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以上体育健身方法,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倡导家庭做到:每个家庭拥有一件以上体育健身器材,每个季度全家进行二次以上户外体育活动,每个家庭有一份(册)以上体育健身报刊图书。倡导社区做到:每个居住点提供一处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每年组织二次社区范围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一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倡导学校做到: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每个学生掌握两项健身技能,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身体检查。

2、全面提高业余训练水平

完善业余训练体系。以开展中小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为基础,建立健全县级业余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传统项目学校、校办运动队训练网络。提高业余训练社会化、市场化程度,拓宽后体育备人才培养渠道。

科学布局训练项目。在业训项目确定上要合理布局、突出重点、保持优势。市级要将短跑、短跨、投掷、举重、篮球作为重点项目,要将国家基地和市(南通)队县办的投掷、短跨项目作为重中之重。每个镇、每个学校选择一个项目作为重点训练项目。

加强业训基础工作。按照《教学训练大纲》和优秀运动员成才规律,进一步完善选才制度和办法。按项目和年龄分门类建立县级体育后备人才库,对发展潜力较大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科学训练、跟踪培养,提高成才率。按照“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的要求,对青少年进行系统训练。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扩大教练员选择面,努力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教水平,为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提供师资保证。

走好体教结合之路。按照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下发<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办法>的通知》精神,认真落实体育部门组织体育训练、教育部门开展文化教育的职责。充分发挥体育、教育部门的优势,为业余训练提供必要的条件。重点办好市级少体校,实行集中学习、集中训练、集中食宿。加大对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政策导向力度,完善学生进入少体校学习的优惠政策,对少体校转出、升学学生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对业余训练成绩显著、为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作出突出贡献的教练员、体育教师和相关学校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

3、不断提升场馆设施档次

合理布局公共体育设施。把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按照国家关于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和建设规范的规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合理确定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并尽可能考虑场馆的多功能使用。市级在2011年前要建成含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羽毛馆在内的市奥林匹克公园,并交使用,将之打造成长三角地区一流的集体育、会展、旅游功能于一体的县级重大活动场所;精心运作好全民健身中心,将之打造成江苏县级一流的综全性全民健身中心。镇级要与时俱进全面提升文体中心和体育健身广场档次,保持全省动态先进。村级要与公共服务中心结合,建设更高标准的村级体育健身工程,同时配套建设农村集中居住点健身工程,保障群众健身需求。新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按规定配套建设体育设施,体育设施应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有效利用公共体育设施。市、镇、村三级分别根据体育健身工程管理职责,制定与完善公共体育健身工程管理经营制度,建立专兼职管护经营队伍,落实管护经营责任,确保全市公共体育健身工程“个个功能齐全、时时环境整洁、天天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适时、适度向社会开放,努力促进公共体育资源全社会共享。

依法保护公共体育设施。严格执行《体育法》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公共体育设施。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体育设施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在作出决定前,应当组织专家论证,并征得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同意,报上级政府批准。经批准拆除公共体育设施或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依法择地重建。重新建设的公共体育设施应符合规划要求,一般不得小于原有规模,并坚持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拆除同时进行的原则,迁建所需费用由造成迁建的单位承担。严格执行《体育健身器材捐赠协议》,受赠单位不得随意处置体育部门捐赠的器材和设施,对擅自减少健身功能或擅自处置上级捐赠体育器材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4、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拓宽体育经营领域。把发展体育产业作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建立如皋市体育产业集团,积极开发体育无形资产,把体育设施建设、体育竞赛、体育消费和体育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扩大体育的综合效应。充分利用体育行业的优势和体育场馆设施,大力发展健康娱乐、竞技表演、体育培训、体育彩票、体育用品等产业。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打造体育、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品牌。

加强体育市场管理。严格体育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积极引导群众体育消费,大力培育体育市场,支持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体育经营活动,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体育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发展体育彩票事业。合理布点、注重形象、加强管理、加快发展,确保销售总量江北第一,“十二五”期间销售额确保7亿元,力争10亿元。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按规定实行专项预算、专款专用,确保体彩公益金全部用于体育事业为主的公益事业。

5、加强体育社团建设

按照体育社团民间化、实体化、市场化、社会化、网络化、国际化要求,进一步理顺体育行政部门与体育总会以及各体育社团的关系,增强体育社团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体育总会和各体育社团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单项运动协会的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健全协会的自律机制,促进协会健康发展;鼓励在体育协会改革方面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增强协会的活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依法成立民间体育组织,开展体育健身活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投资兴办符合条件的职业、半职业和群众性体育俱乐部;建立健全体育社团的工作评价体系和监督体系,促进社团合法、规范、高效运作。

㈡、保障措施

1、争取领导,将体育工作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努力争取党委、政府对体育工作的关心,将体育工作列入市、镇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与其他工作一体布置、检查与落实;将体育设施建设列入国民经济基本建设的内容;将体育事业发展的必要经费列入财下政预算项目。实现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并进,力争速度有所超前。

2、加强协作,努力形成对体育事业齐抓共管的局面。加强与机关工委、文广新局、教育局、总工会、团市委、老干部局、公安局、建设局及各部门、各单位的联系,努力争取各单位对体育工作的支持,借助相关部门之力量,将各项体育工作落到实处。

3、积极引导,提高全民对体育事业的参与度。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宣传推介体育事业,推动全民健身,使重视健身、支持健身、参与健身成为广大干群的自觉行动。

4、苦练内功,增强体育部门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丰富“健身向导,强体后盾”如皋体育优秀服务品牌内涵,加强体育系统内部全体人员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保持全员想干事、肯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势头,继续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高效推进工作。

5、严格考评,营造全市体育工作争先恐后的氛围。按照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分别强化对镇(区)体育工作,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健身指导站和指导员,体彩销售站点和销售员以及少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教练的实绩的过程控制,建立与完善相应绩效考评制度,并根据贡献大小予以奖励和补助,努力形成工作上争先巩后的氛围,确保全市“十二五”目标任务完成和超额完成。

第四篇:乡镇体育局体育事业发展工作总结

2015年,xx县体育事业发展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主动适应体育工作新常态,以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为抓手,围绕中心,紧扣主题,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体育工作方针、政策,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国务院和浙江省颁发的《全民健身条例》、组织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健身知识学习培训,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进xx“三区两美”建设”,“赶超发展、激情跨越”,传播正能量,实现xx体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将2015年的工作总结和2016年的工作思路报告如下:

一、2015年工作总结

(一)“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续深入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根据中央和省、市委、县委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局党组决定2015年5月份开始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活动。5月29日,党组书记潘教勤在全局召开了“三严三实”党课暨专题教育学习大会。我们局结合理论中心组学习,采取个人自学、集体交流研讨、报告会、培训轮训等形式,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章和党的纪律规定,重点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和《之江新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等书目。

(二)全民健身活动深入推进。以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为契机,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2015年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活动方案,抓住机遇,夯实基础,进一步强化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我县全民健身科学化水平,扎实推进群众体育事业,根据我县实际情况,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鼓励镇(街道)、企事业单位建造体育场所,努力实现我县群众体育跨越式发展。2015年,全县共举办各级各类运动会、单项比赛和健身活动30多项次,参与人数5000多人,主要赛事活动有“三下乡”活动暨鹤盛拔河比赛、协助枫林镇举办第二届全民运动会、市老年人太极拳剑比赛、县残疾人运动会、县首届农民趣味运动会、县第四届全民运动会等。与此同时,紧密结合实际,利用双休日,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赛事活动,有县干部职工足球赛、钓鱼赛、登山赛等。今年,我县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骨干队伍不断壮大,已完成238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新增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4名。今年国民体质监测4800人次的任务也已如期完成。

(三)竞技体育工作扎实开展。2015年的竟训工作以人为本、立足实效,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开展业余训练、后备人才输送、教练员裁判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层层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我县共组织了577名运动员参加了XX市少年儿童的田径、跆拳道、拳击等19个项目的比赛,共获得63枚金牌、55枚银牌、49枚铜。42名xx籍运动员参加浙江省比赛共获得15枚金牌,14枚银牌,17枚铜牌。在全国比赛中共获得2枚金牌、4枚银牌、7枚铜牌。亚洲级比赛获得1枚银牌。2015年与县教育局联合今年举办了县中小学生篮球赛、小学生足球赛、中小学生乒乓球赛、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小学生羽毛球赛、中小生象棋比赛。特别是成功承办了XX市少年儿童象棋比赛,承办了全国中小学生象棋锦标赛,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普遍赞赏和认可。根据需求今年县体校增加了一位篮球教练员、一位跆拳道教练员,教练员队伍进行一步增大,还选派29人参加省、市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学习。今年还举办一期田径三级裁判员培训班,总人数为107人,12月份还将举办一期三级象棋裁判员培训班和教练员培训班。为加强业余训练硬件设施建设,今年还在沙头水库成功建成水上训练基地,暑假已投入训练。2015年还对268位运动员办理了注册手续,有4人输送到省队集训,有3人省队转试训,有1人省队转正。有26名运动员输送市体校训练。(现在在市体校、市训练基地训练的运动员有70人左右)。

(四)体育产业市场化趋势明显。2015年全县体育产业工作取得了较好发展,切实保障了体育消费安全,为促进xx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大力发展我县体育产业,引导运动休闲产业健康发展,提升运动休闲产业服务质量,提升xx城市品位,推动xx经济社会发展,根据《浙江省体育局关于开展运动休闲基地创评活动的通知》有关规定,并结合当前我县运动休闲产业发展优势,为此,对照浙江省运动休闲基地评估标准,我县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自查自评,经省体育局组织专家综合评定、听取创建汇报、查看创建台账、现场实地考察验收等环节,1月23日,我县被正式命名为“浙江省运动休闲基地”,为xx社会、经济做出贡献。继去年第十一届浙江山水旅游节、浙江省第三届运动休闲旅游节、楠溪江首届国际户外休闲嘉年华活动成功举办后,今年10月17-31日,围绕“山水xx,活力楠溪”这一活动主题,由楠溪江休闲文化旅游节、楠溪江国际户外休闲嘉年华两大板块组成,共计10大活动项目组成的2015中国·楠溪江休闲文化旅游节暨第二届楠溪江国际户外休闲嘉年华活动在楠溪江成功举办。活动期间,世界各地宾朋好友云集到楠溪江,央视等多家媒体聚焦在此宣传一幕幕刺激性和娱乐性兼具的赛事,使体育户外运动与xx的旅游相结合,通过这样的平台更一步提升了xx山水的美誉度。为加快发展全县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打牢体育产业发展基础,根据《xx县财政局xx县体育局关于印发xx县运动休闲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永财行〔2014〕176号)规定,经单位申报、镇(街道)级审查和初选、县级考核评审、网络公示等环节,联合县财政局会审后,按照不同的产业项目类别、奖励和补助形式,分别对2014申报核准的项目xx县大若岩百丈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xx县上新屋南拳文化传习所、xx县楠溪江青龙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xx县楠溪江石马旅游开发有限公司、xx县瓯农生态专业合作社共5家企业单位进行了财政补助,共计金额14万元。根据《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库管理试行办法》(浙体经〔2014〕272号)、《浙江省体育局关于组织申报2015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库项目的通知》(浙体经〔2015〕50号)等有关文件精神,我县“xx县大若岩老兵运动休闲有限公司”以航空动力滑翔伞基地与户外拓展项目打造项目的项目名称获得资助类入库类型和入库类别为c档次列入2015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库入库项目。2015年我县新建和办理游泳项目许可4家(包括拆装式游泳池1家)、攀岩项目1家。

(五)体育协会组织日渐健全。目前,我县共成立体育协会25个,我局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协会的协调、引导、支持和管理,加强横向、纵向联系使其充分发挥联系各类体育人群的桥粱和纽带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好各种群众身边的体育活动。2015年,我局共指导全县各级体育协会开展群众体育工作15多次,使其发挥功能和作用,有力的促进了城乡、社区群众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六)行政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得到加强。

1、全面推进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活动。2015年,是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开展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活动是县委、县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大党建”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巩固基层政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体育局非常重视,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把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系列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贯穿2015年工作全过程。年初及时制定宣传年的方案,明确了宣传年的具体活动事项。今年新建了30片门球场,改建4片门球场。一年来,大力组织开展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系列全民健身活动,先后举办了2015农村文化体育建设提升年系列活动之浙江省首届生态运动会暨“力道国际健身杯”xx县迎新春快乐登高活动,上塘殿传统武术节交流表演、“慈善杯”庆“三.八”门球邀请赛、xx县“华夏游乐杯”羽毛球俱乐部甲级联赛、xx县“健民球馆杯”羽毛球俱乐部乙级联赛、xx县乒乓球联赛、xx县“慈善杯”第二届门球邀请赛等21项表演、赛事活动,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2、与教育局合力推进全县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工作。上半年认真审议《xx县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意见(试行)》,并报县政府审议发文。本着边开放边建设的原则,制度牌、命名牌、健身卡、进校锻炼登记本、承诺书、社区与学校的协议书的任务均已完成,待上述事项完成后,我们局就要落实公众责任保险事宜。我县符合条件的36所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将在11月底向社会开放。

3、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不断强化干部职工安全生产意识,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定期组织局有关科室对旅游景点、游泳池、体育场馆、体校教室、宿舍进行安全大检查;加强大型比赛的安全保卫工作,认真制定安全防范应急预案,确保参赛选手和现场观众的人身财产安生,确保大型比赛安全无事故。

4、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继续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定》,按照改革创新、惩防并举、统筹推进、重在建设的基本要求,把反腐倡廉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贯穿于干部培养、选拔、管理、使用各个环节,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加强对单位部门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等情况的监督,保证作风效能建设各项制度的落实,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全局干部职工遵纪守法,没有出现违法违纪案件,没有“门难进,事难办,脸难看”和“拿、卡、要”等现象发生,群众普遍反映良好。

5、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注重发挥党支部、工会、妇委会等组织的作用。局党支部积极为困难职工排忧解难,对因病住院的职工进行探望慰问;局办公室会同妇委会对瓯北东瓯幼儿园、路口小学及本单位职工子女进行了“六一”儿童节慰问。局机关工会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进行篮球、羽毛球、爬山等文体娱乐活动,丰富了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6、扎实开展计生、禁毒工作。组织学习了相关的计生、禁毒文件,制定了《xx县体育事业发展2015禁毒工作计划》和《xx县体育事业发展2015计生工作计划》。每季度局分管领导定时到挂钩镇沙头镇和体校进行禁毒、计生督导,全面落实挂钩镇沙头镇、体校师生及本局干部职工的禁毒和计生工作。

二、2016年工作思路

在全面总结2015年体育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现将xx县体育局2016年体育工作思路如下:

(一)全力打造好楠溪江第三届国际户外休闲嘉年华活动。我局已将此项活动作为精品赛事来抓,全力以赴打造,好使他成为国内外知名活动。继楠溪江国际户外休闲嘉年华活动接连两次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我县运动休闲旅游文化的精髓,全方位展现了楠溪江山水、人文、生态之美,全面促进了我县运动休闲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力办好楠溪江第三届国际户外休闲嘉年华活动具有深远意义。

(二)落实完善体育产业相关政策,推动产业深层次发展。进一步规XX县级体育产业扶持资金的申报和审批流程,吸引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同时要求各街镇也要因地制宜,加大对于运动休闲产业的配套支持,以吸引民间海内外资本、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形成政府资金引导、投资公司投入、民间广泛参与的产业投资格局,进一步拓展投资创业领域,为创业者创业提供便利条件。力争2016年创省运动休闲旅游基地1个,XX市运动休闲旅游优秀项目2个。

(三)周密组织,精心筹划我县群众体育工作。2016年继续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以省“体育小康村建设”和市“为民办实事”为契机,结合实际情况,继续加大对体育设施特别是边远山区体育设施的投资建设。2016年拟计划建设“体育小康村,50个健身苑点,2个门球场。帮助北城街道创建省体育强镇,南城街道创建(复评)省体育强镇工作。

(四)紧盯下届市运会目标,努力抓好全县业余训练工作。以参加XX市第十六届运动会为目标,深化训竞体制改革,强化训练,不断提高选材、育才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县竞技体育稳步发展,争取在市第十六届运动会上争取金牌总数、团体总分均进入全市前六名。进一步扩大训练网络,在条件较好的学校再增设3-4个业余训练点。在xx外国语实验小学增设羽毛球项目;在沙头水库建立xx县水上运动训练基地,供皮划艇、赛艇训练。积极组队参加XX市少年儿童田径、跆拳道、拳击、柔道等19个项目的比赛,金牌总数争取达到40枚以上。

第五篇: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

关于加快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近年来,我市体育事业围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以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努力实现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和相互促进,全市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体育wenmi.net组织网络不断完善加强,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场地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体育社会化进程逐步推进,体育事业得到了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现将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规划汇报如下:

一、 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

(一)群众体育群众体育以全民健身、增强体质为目标,以全民健身月、举办体育竞赛活动和国民体质监测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重点开展了青少年、妇女、职工、农民、老年人等五大人群体育活动,建立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配置了完备的国民体质测试仪器,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测定。学校体育以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面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重点,广泛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鼓励和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现有体育传统项目学校9所,其中省级2所,嘉兴市级2所,海宁市级5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目前我市有单项体育协会11个,分别是篮球协会、足球协会、乒乓球协会、棋类协会、桥牌协会、举重健美操协会、射击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木兰拳协会、网球协会、残疾人体协等。协会工作正常、活动经常、管理规范。同时我市还活跃着一支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骨干队伍,我市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50名,其中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人,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8人;各体育项目等级裁判员787名,其中国家级裁判员7名,一级裁判员56名。单项体育协会举办 “篮协杯”、“乒协杯”、“足协杯”、“棋童杯” 竞赛已形成制度。近年来我市每年承办的全国性体育竞赛活动2次,省和嘉兴市体育竞赛活动都在5次以上,全市性群众体育活动20次以上,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总人口40%以上,市直机关、规划建设、国税等系统先后举办了行业系统运动会,郭店等镇举办了农民运动会,2004年举办了海宁市第二届老年人运动会。

(二)竞技体育竞技体育工作始终坚持“选好苗子,着眼未来,从小培养,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的业训工作方针,重视和加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建设,形成了以市少体校为重点,体育训练项目定点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业训格局,积极探索体教结合,全面落实体育后备人才训练布局,省、市训练布局运动员人数为275名,现在训运动员人数为350人左右,开设田径、游泳、举重、射击、皮划艇、赛艇6个重点训练项目,乒乓球、篮球、足球、棋类4个社会布点训练项目,现有专职教练员10人,其中高级教练2人,一级教练6人,二级教练2人,兼职教练20余人。2004年市少体校开展了省级奥林匹克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创建,并被浙江省体育局命名为浙江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近两年我市为省体工大队、省运动学校输送优秀运动员28名,嘉兴市少体校13名。2004年我市运动员赵莹莹、吴逸婧、陈超、张斯洛等在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先后获得全国金牌12枚,银牌4枚,铜牌4枚;浙江省金牌42枚,银牌53枚,铜牌39枚,嘉兴市金牌94枚。去年赵莹莹在全国田径大奖赛南京站比赛中,以

4、40米的成绩获撑杆跳高第一名,破亚洲青年纪录,达奥运会A标,参加了雅典奥运会。

(三)体育设施近年来我市以体育中心、全民健身苑(点)、室外篮球场、室内体育活动室等为重点,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加快体育中心建设,注重加强镇(街道)、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启动实施了体育中心体育馆工程,体育馆已竣工投入使用,异地新建了市少体校举重训练房、学生公寓;实施全民健身苑(点)建设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健身苑点93个,其中健身苑14个,健身点79个,镇、村体育设施建设纳入了文化阵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我市现有各类体育场地571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290个,非标准体育场地281个,体育场地面积为462758平方米,人均0.72平方米(截止2003年底)。2004年新建健身苑7个,健身点41个,篮球场44个,健身房8个,乒乓室93个,台球室8个均向社会开放。

二、存在不足方面:

1、体育组织网络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海宁市体育总会尚未建立,必须落实编制,配备人员、经费,以加强体育协会组织建设,更好地发挥体育协会的作用,协助政府部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各镇、街道应建立文化体育站或体育指导站,落实专(兼)职管理人员和体育事业经费。

2、场地设施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快,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开放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大。从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看,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低于全省、嘉兴市的人均数,我市现有公共体育设施人均0.057平方米,上级体育部门要求达到人均1.2平方米差距甚远,市属公共体育设施少且陈旧,71%的体育场地集中在各中小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率低,社区、居住小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滞后,公共体育设施满足不了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市属体育场馆设施满wenmi.net足不了市少体校的体育训练条件。 &nb

开展,以此带动各项体育工作制度的落实,普及体育科学知识,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增强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自觉性,不断扩大体育人口。

3、加强体教结合,加速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要以2008我国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加大体教结合力度,拓宽训练渠道,继续完善以市少体校为主体,训练项目定点学校和体育协会共同参与的业训格局,巩固原有优势项目,拓展新的优势项目,注重体育后备人才队伍梯队建设,按照“选好苗子,着眼未来,打好基础,系统训练,积极提高”和“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强化训练和管理措施,积极向国家、省、市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力争在200

6、2010年省、市运动会上再创佳绩。以创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为抓手,改善市少体校训练条件,加强少体校的全面建设,促进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为申报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奠定基础。

4、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不断完善体育组织网络全面贯彻《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把体育设施建设作为政府为民实事的大事来抓,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坚持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原则,积极拓宽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途径和办法。市属公共体育设施要继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载体,提高设施利用率,探索新建体育场馆运作模式和运行机制,以不断满足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要进一步完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加强体育总会、行业体协、老年体协、单项体育协会等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建立和完善体育指导站等基层组织,注重镇、街道、村(社区)基层体育工作队伍建设,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等骨干队伍培训工作,培养一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和裁判员,夯实群众体育工作基础,为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调研(第3页)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砖砌体裂缝修补施工下一篇:中秋节活动方案中班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