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题6及参考答案

2022-08-01

第一篇:练习题6及参考答案

《三峡》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三峡》练习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练习题一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②属引凄异( ) 2.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

②春冬: ③秋季:

3.填写出描写三峡形势的语句。 ①体现三峡长的语句是: ②体现三峡险的语句是: ③体现三峡窄的语句是: ④表现山河秀丽的语句是:

4.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

5.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练习题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良多趣味 (2) 林寒涧肃

(3)属引凄异 (4)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文:

3.填空:文中用“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练习题三

1.文章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 (人名)_________,撰 ,本文选自 ,三峡是 、 、 的总称。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3分) ①重岩叠嶂 嶂:___________ ②夏水襄陵 襄:___________ ③不以疾也 疾: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4分} 练习题四

2.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4.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练习题五

1.解释下列加点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 ) (2)沿溯阻绝( )哀转久绝( ) (3)或王命急宣( )或以为死( ) (4)则素湍绿潭( )有奇字素无备者( ) 2.翻译下列各句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文章①段总写三峡的________________,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的地势。 4.②、③、④段写___________,分别写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峡四季变

化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_______________ 的总特征。

5.(1)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春冬季水清流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文中千古传诵的佳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题六

2.翻译下列各句。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 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 ⑤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文:

。 ③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译文:

。 3.文章①段总写 ,描述了 地势。

4.②、③、④段写,分别写出了三峡 、 、 ,四季变化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 的总特征。

5.第②段写三峡 ;第③段写三峡 ;第④段写三峡 。

6.①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②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③表现春冬季水清流缓的句子是 ,④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

7文章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其作用是 。8写出文中千古传诵的佳句: , 。

9.找出两个写山的四字短语: , ;找出两个写水的四字短语: 。 练习题七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3.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2分) 4.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2分)

练习题八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日出而林霏开 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了B.云归而岩穴暝 云雾归去,山洞里就昏暗了C.良多趣味 实在有很多趣味D.飞漱其间 在那里飞流冲荡

4.两段选文都描写了四季佳景,请分别找出描写秋景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甲] 乙 练习题九 一.背诵默写

1.描写三峡连山之密的句子: 2.描写三峡两岸山峰高耸的句子: 3.从侧面交代三峡两岸山势之高的句子: 4.描写夏季三峡水势浩大的句子: 5.交代水流湍急,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 6.形容三峡江水澄清、风光妩媚的句子: 7.最能表现三峡秋季特点的句子:

8.借猿啼和渔歌表现三峡凄凉景象的句子:

9.《三峡》中以快马和疾风来衬托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

10.《朱元思书》中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借比喻突出了江水流速极快,本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 11.本文中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色,请写出春、冬季江水特点的句子:

12.三峡水库蓄水已达135米,真正实现了“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本文里描绘的渔者歌唱的“ ”的情景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二.问答题

1.通过对三峡两岸之山的描写,突出三峡怎样的特点? 2.本文写到“三峡”夏季水势时说:“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李白《早发白帝城》诗中与之相似的是哪些两句?

3.请用简要的词语分别概括三峡不同季节的特点 。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5.作者只有“清荣峻茂”四季就概括写出了水、树、山、草的风貌,请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优美的语言把这个景色再现出来。

6.作者在描写秋天三峡时,引用渔歌,请写出文中引用的渔歌及其作用。

7.作者写三峡从大处山、水落笔,又用其它景物衬托,请写出作者在文中还写了哪些景物,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江水”的特点。

练习题十

1、《三峡》节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时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2、 《三峡》先写三峡地貌,接着依次分写夏、春冬、秋 四个时期的景物。

3、文中写山岭连绵和山势漫长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4、写山势峻峭巍峨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5、一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6、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连和高

7、“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8、写三峡夏季江水暴涨的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9、第二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0、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11、写春冬之时山水草木秀丽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12、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描写的三峡四季的景物特征:夏水暴涨,春冬景美,寒秋肃杀。

14、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15、《早发白帝城》一诗中哪两句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一句意思相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三峡练习题》参考答案: 练习题一

1.①飞奔的马 ②连续 3.①水势迅急凶猛 ②景色秀丽奇绝 ③萧瑟凄凉 4三峡七百里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③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④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6.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练习题二:

1.(1)真(或实在)(2)寂静 (3)连续 (4)快2.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练习题三:

1.(1分)郦道元 2.①像屏障一样的山峰。②逆流而上。③快。3.(4分) ①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②空旷的山谷传来猿猴啼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4.(4分) 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1分)、高耸峻拔(1分)。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1 分)、水流湍急(1分)。

练习题四:

2.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3.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4.示例: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

练习题五:

1、(1)自三峡七百里中 从 (2)沿溯阻绝 断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哀转久绝——消失 (3)或王命急宣——有时 (4)则素湍绿潭——白色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有奇字素无备者——向来

2 、(1)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2)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3)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4)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3.三峡的地貌,峰高谷深的险要4.江水, 夏季 春冬 秋季 , 山高水险

5、(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朝发白帝,暮到江陵(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4)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6.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7.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8.《与朱元思书》中描绘山水与本文相似的句子是:山——争高直指,互相轩邈 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练习题六: 2.①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②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③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④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⑤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绝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⑤巴东三峡,巫峡最长(人们听到)猿猴的几声哀鸣,泪水就要沾湿了衣裳。 3.三峡的地貌 峰高谷深的险要 4.江水 夏季 春冬 秋季 山高水险 5.夏季水势之盛和水流之急 春冬之时清幽的景色 秋季肃寒凄凉的景色 6.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③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④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7.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 8.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9.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素湍绿潭 清荣峻茂

练习题七:

(2分)2.水清、树荣、山高、草茂,实在是有许多趣味。3.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答出“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即可) 悬泉瀑布,飞溯其间4.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练习题八:

1.(2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2分) [甲]风霜高洁 [乙]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练习题九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5.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6.素湍绿潭,回清倒影。7.每到晴初霜旦,林寒涧肃。8.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9.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11.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12.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1.山势连绵不断,山峰高耸,遮天蔽日。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3.夏季江水险急,春冬季节景色秀美,秋季则显得凄异。4.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5.清清的江水跳跃着,闪动着粼粼的光;树木茂盛繁密;山峰高峻挺拔,野草密密青青。6.“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从猿的叫声中,使人进一步感受三峡独特的地理特点:山高岭连、峡窄、水长、通过对猿的凄惨叫声的侧面描写,渲染秋天悲凉、萧瑟的气氛。7.还写了怪柏、草、树、瀑布、涧等景物,并抓住这些景物的特征,运用酣畅的笔力,自然贴切,既让读者身临其境,又引起读者思想感情的共鸣。8.三峡的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第二篇:党章竞赛练习题汇总及答案(参考答案)

一、《中国共产党章程》练习题

1、《党章》规定,党员对党组织作出的处分决定不服,可以提出(C ),有关党组织必须负责处理或者迅速转递,不得扣压。 A、申辩 B、复议 C、申诉 D、诉讼

2.《党章》规定,党组织对党员作出处分决定所依据的事实材料和处分决定(B )同本人见面。 A、可以 B、必须 C、不用 D、不一定 】

3、《党章》规定,对党员的纪律处分,必须经过( 准。

A、支部大会 B、委员会会议

C、总支部委员会会议 D、以上都不是

A)讨论决定,报党的基层委员会批

4、《党章》规定,党员经过留党察看,确已改正错误的,应当恢复其党员的权利;坚持错误不改的,应当( C)。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开除党籍

D、撤销党内外职务

5、《党章》中关于留党察看党员的权利,表述正确的是( A)。

A、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没有表决权,但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有表决权,但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D、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6、党章》规定,留党察看的期限最长不超过( C)。 A、半年 B、1年 C、2年 D、3年

7、《党章》规定,党的纪律处分有:警告、严重警告、(

B)、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A、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B、撤销党内职务 C、记过 D、开除公职

8、《党章》规定,党内严格禁止用违反( C)的手段对待党员,严格禁止打击报复和诬告陷害。违反这些规定的组织或个人必须受到党的纪律和国家法律的追究。 A、规章 B、道德

C、党章和国家法律 D、政策

9、《党章》规定,对于严重触犯刑律的党员,必须(A )。

A、开除党籍 B、留党察看

C、撤销党内职务 D、开除公职

10、《党章》规定,党组织对违犯党的纪律的党员,应当本着(C )的精神,按照错误性质和情节轻重,给以批评教育直至纪律处分。 A、从严治党

B、批评与自我批评

C、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D、严肃纪律

11、《党章》规定,党的纪律是党的(C )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是维护党的团结统

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 A、基层组织 B、所有干部

C、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 D、领导干部

12、《党章》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 B),依法办事,清正廉洁,勤政为民,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地接受党和群众的批评和监督。 A、追求卓越 B、坚持原则 C、稳重为先 D、量力而为

13、《党章》规定,党选拔干部努力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A )、知识化、专业化。

A、年轻化 B、青年化 C、科学化 D、制度化

14、《党章》规定,党选拔干部坚持(A )、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 A、五湖四海 B、政绩突出 C、政治性强 D、以德为先

15、《党章》规定,党按照(B )的原则选拔干部。

A、政绩突出

B、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C、政治性强 D、德才兼备

16、《党章》规定,任何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不能个人决定重大问题;如遇紧急情况,必须由个人作出决定时,事后要迅速向党组织报告。不允许任何领导人(D )。 A、独断专行

B、借组织名义实现个人意图 C、强加个人意志

D、实行个人专断和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

17、《党章》规定,凡属重大问题,党的各级委员会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 A)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

A、会议决定 B、书记个人决定 C、常委会决定 D、书记办公会

18、《党章》规定,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四个服从”,即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 B),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A、委员服从党委书记 B、少数服从多数

C、普通党员服从党组织书记 D、以上都不是

19、《党章》规定,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 B)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 A、3个月 B、6个月 C、12个月 D、24个月 20、《党章》中关于党员权利,下列说法中,错误的应该是( A)。

A、党员只能向所在的党组织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

B、党员可以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C、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D、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21、《党章》规定,当党员对党的决议和政策有不同意见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应该是(B )。

A、可以不执行党的决议和政策

B、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C、必须坚决执行,不可以声明保留,也不允许向上级组织提出 D、在不执行的同时,向上级组织提出

22、《党章》规定,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应该是(C )。

A、本人无权参加和进行申辩

B、其他党员不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C、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D、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不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23、《党章》规定,党员除了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还有权要求(B )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A、开除 B、罢免 C、辞退 D、处分

24、《党章》规定,党员必须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 D),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A、政治品德 B、职业道德 C、社会公德 D、共产主义道德

25、《党章》规定,党员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A )。 A、群众的正当利益 B、群众的全部利益 C、群众的利益 D、群众的所有利益

26、《党章》规定,党员必须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B )。 A、同消极现象作斗争 B、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C、同腐败现象作斗争 D、同不良现象作斗争

27、《党章》规定,党员必须坚持(D )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A、个人利益 B、局部利益 C、集体利益

D、党和人民的利益

28、《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 A)。 A、私利和特权 B、政治权力 C、经济利益 D、物质享受

29、《党章》规定,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ABD )

A、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 B、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 C、接受党员和群众的来信来访

D、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

30、《党章》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道德修养,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 ABCD),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求私利的不正之风。 A、自重 B、自省 C、自警 D、自励

31、下列哪些是《党章》规定党员享有的权利:(BCD )

A、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 B、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C、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D、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32、《党章》规定,党员必须自觉遵守党的纪律,(ABC ),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A、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B、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 C、执行党的决定 D、贯彻党的部署

33、《党章》规定,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 )

34、《党章》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无论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或是由领导机关任命的,他们的职务都不是终身的,都可以变动或解除。( )

35、《党章》规定,党员个人代表党组织发表重要主张,如果超出党组织已有决定的范围,只能提交上级党组织决定。( )

36、《党章》规定,党员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 对

37、

《党章》规定,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

38、《党章》规定,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

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练习题

1、2015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准则》)明确指出:( C)。

A、《准则》是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党员领导干部的规范全党廉洁自律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法规

B、《准则》重在立规,是对党章规定的具体化 C、《准则》强调“坚持理想信念宗旨高标准” D、《准则》由中央纪委负责解释

2、2015年10月12日,(A )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A、中共中央政治局 B、中共中央

C、中共中央书记处 D、中共中央办公厅

3、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是对(B )的具体化。

A、习总书记讲话精神 B、党章规定 C、十八大精神

D、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4、《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自( D)起施行。

A、印发之日

B、2015年10月12日 C、2015年10月22日 D、2016年1月1日

5、《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分为两部分:一是党员廉洁自律规范;二是( C)。

A、领导廉洁从政规范 B、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

C、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 D、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规范

6、《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规定,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B )信念。 A、马克思主义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7、《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八条规范”,其中第一条是:坚持公私分明,(A )。 A、先公后私,克己奉公 B、享受在后,甘于奉献 C、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D、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8、《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八条规范”,其中第二条是:坚持崇廉拒腐,( C)。 A、先公后私,克己奉公 B、享受在后,甘于奉献 C、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D、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9、《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八条规范”,其中第三条是:坚持尚俭戒奢,( D)。 A、先公后私,克己奉公 B、享受在后,甘于奉献 C、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D、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10、《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八条规范”,其中第四条是:坚持吃苦在前,(B )。 A、先公后私,克己奉公 B、享受在后,甘于奉献 C、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D、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11、《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八条规范”,其中第五条是:廉洁从政,( B)。 A、自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B、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C、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D、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12、《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八条规范”,其中第六条是:廉洁用权,(A )。 A、自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B、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C、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D、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13、《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八条规范”,其中第七条是:廉洁修身,(D )。 A、自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B、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C、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D、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14、《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对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八条规范”,其中第八条是:廉洁齐家,( C)。 A、自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B、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C、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D、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15、《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坚持(D )相结合,紧扣廉洁自律主题。

A、依纪治党与依法治党 B、依法治党与以德治党 C、依规治党与从严治党 D、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

16、《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要求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做到:(ABCD )

A、自觉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B、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C、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

D、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17、《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制定了党员的廉洁自律规范,分别是:( ABCD)。

A、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甘于奉献 B、坚持崇廉拒腐,清白做人,干净做事 C、坚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克己奉公 D、坚持尚俭戒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18、《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明确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规范,内容包括:(ABCD )。

A、廉洁从政,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B、廉洁用权,自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C、廉洁修身,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D、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19、

修订《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的重大意义包括:( ABCD) A、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道德追求

B、为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一个看得见、够得着的高标准 C、是对党章规定的具体化,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实践成果 D、加强党内监督,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0、《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前四条是党员廉洁自律规范,是对“廉”的具体化,要求党员正确对待和处理好(ABCD )之间的关系。 A、公与私 B、廉与腐 C、俭与奢 D、苦与乐 E、勤与腐 F、权与钱

21、《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2015年11月1日起施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同时废止。( )

22、《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是党执政以来第二部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的规范全党廉洁自律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法规。( )

对 错

23、《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坚持依规治党与从严治党相结合,紧扣廉洁自律主题。( )

24、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廉洁从政,自觉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

25、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廉洁用权,自觉维护人民根本利益。( )

26、

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廉洁修身,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 )

27、党员领导干部应当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

28、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

29、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必须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

30、中国共产党全体党员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清正廉洁,接受监督,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对 错

三、《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练习题

1、2015年10月12日,( A)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A、中共中央政治局 B、中共中央

C、中共中央书记处 D、中共中央办公厅

2、《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自(D )起施行。

A、印发之日

B、2015年10月12日 C、2015年10月22日 D、2016年1月1日

3、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对(B )的具体化。

A、习总书记讲话精神 B、党章规定 C、十八大精神

D、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4、为严肃党的纪律,纯洁党的组织,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教育党员遵纪守法,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决议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根据(B ),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A、《刑法》

B、《中国共产党章程》 C、中央《八项规定》

D、《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5、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指出,(A )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是管党治党的总规矩。 A、党章

B、纪律处分条例 C、廉洁自律准则 D、宪法

6、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党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纪的行为,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D )为准绳,准确认定违纪性质,区别不同情况,恰当予以处理。 A、宪法

B、国家法律法规 C、纪律处分条例

D、党章、其他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

7、党的纪律处分工作应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加强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把纪律挺在前面,注重(B )。 A、实事求是 B、抓早抓小

C、党纪面前一律平等 D、民主集中制

8、《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了对党员的纪律处分种类,不包括( B)。

A、警告 B、记过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9、党员受到警告处分(B )内,不得在党内提升职务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高于其原任职务的党外职务。 A、六个月 B、一年 C、一年半 D、两年

10、某市市委副书记任某,因违反政治纪律受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关规定,其(C )内不得在党内提升职务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高于其原任职务的党外职务。 A、六个月 B、一年 C、一年半 D、两年

11、对于在党内担任两个以上职务的党员违纪,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如果决定撤销其某个职务,必须撤销其担任的(A )职务。 A、最高 B、最低 C、兼任

D、视情况而定

12、党员违纪应当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的,但是本人没有担任党内职务的,应当给予其( B)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13、 党员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C )内不得在党内担任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或者高于其原任职务的职务。 A、半年 B、一年 C、二年 D、三年

14、受到留党察看处分的党员,恢复党员权利后二年内,不得在党内担任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B )的职务。

A、与其原任职务相当或者低于其原任职务 B、与其原任职务相当或者高于其原任职务 C、低于其原任职务 D、视情况而定

15、党员领导干部秦某,因违纪受到留党察看二年处分。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有关规定,在留党察看处分期间,秦某有( D)。 A、表决权 B、选举权 C、被选举权 D、申诉权

16、某市审计局副局长刘某(党员)因严重违纪受到留党察看二年处分。一年内,有关部门又查清刘某违反廉洁纪律,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刘某应当给予其(A )。 A、开除党籍处分 B、延长一年察看期 C、延长两年察看期 D、撤销党内职务

17、党员受到开除党籍处分,(D )内不得重新入党。另有规定不准重新入党的,依照规定。 A、二年 B、三年 C、四年 D、五年

18、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受到(D)处分的,党组织应当终止其代表资格。 A、警告(含)以上 B、严重警告(含)以上

C、撤销党内职务(含)以上 D、留党察看(含)以上

19、某党组织严重违犯党纪、本身又不能纠正,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应当对其领导机构( ),对有关领导成员,除应当受到撤销党内职务以上(含)处分的外,(D )。 A、解散,逐个审查 B、解散,自然免职 C、改组,逐个审查 D、改组,自然免职

20、受到改组处理的党组织领导机构成员除应受到( B)及以上处分的外,均自然免职。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21、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对于全体或者多数党员严重违反党纪的党组织,应当予以( B)。 A、改组 B、解散

C、改组或解散 D、撤销

22、对于受到解散处理的党组织中的党员,应当逐个审查。其中,不符合党员条件的,经教育仍无转变,予以(A )。 A、劝退或除名 B、开除党籍

C、留党察看一年 D、留党察看二年

23、《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了纪律处分的运用规则,以下(D )不符合这一规则要求。

A、何某主动上交违纪所得的,因此从轻处分 B、龚某强迫他人违纪,因此加重处分

C、廖某受党纪处分后,又被发现其受处分前的违纪行为应当受到党纪处分,因此从重处分 D、韩某违犯党纪,因有其他立功表现,由撤销党内职务改为免去现职,免予党纪处分

24、党员故意违纪受处分后又因故意违纪应当受到党纪处分的,应当(C )处分。

A、从轻 B、减轻 C、从重 D、加重

25、 党员有《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的两种以上(含两种)应当受到党纪处分的违纪行为,应当(A )。 A、合并处理 B、分别处理 C、视情况处理 D、依次处理

26、 经查,某县委书记杨某同时存在两种《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分则中规定的违纪行为,按照规定应分别给予其警告和严重警告处分,最后组织决定应给予杨某(C )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27、二人以上(含二人)共同故意违纪的,对为首者,除《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分则中另有规定的外,从重处分;对其他成员,按照其在共同违纪中,分别给予( C)处分。 A、情节的轻重 B、职务的高低

C、所起的作用和应负的责任 D、所得的数额

28、《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了对违法犯罪党员的纪律处分,确定(B)。

A、党组织在纪律审查中发现党员有贪污贿、失职污职等刑法规定的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当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党籍处分

B、对有丧失党员条件,严重败坏党的形象行为的,应当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C、党员犯罪情节轻微,人民检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或者人民法院依法作出有罪判决并免予刑事处罚的,应当给予警告直至开除党籍处分

D、党员因过失犯罪,被依法判处三年以上(不含三年)有期徒刑的,应当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29、党组织在纪律审查中发现党员有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刑法规定的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当给予(D )处分。 A、留党察看

B、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 C、撤销党内职务

D、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 30、党组织在纪律审查中发现党员有刑法规定的行为,虽不涉及犯罪但须追究党纪责任的,应当视具体情节给予(B )处分。 A、警告或者严重警告 B、警告直至开除党籍

C、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 D、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

31、 对有丧失党员条件,严重败坏党的形象行为的,应当给予( A)处分。

A、开除党籍 B、警告

C、留党察看 D、撤销党内职务

32、党员犯罪情节轻微,人民检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或者人民法院依法作出有罪判决并免予刑事处罚的,应当给予(D )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

33、 党员卢某因故意犯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缓刑1年,其所在党组织应给予其(C )处分。

A、留党察看二年 B、撤销党内职务 C、开除党籍 D、严重警告

34、党员刘某因违法犯罪被法院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应给予其(D )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35、预备党员违犯党纪,情节较重的,应当(D )。

A、批评教育后保留预备党员资格 B、延长预备期

C、诫勉谈话或责令检讨 D、取消预备党员资格

36、党员违纪后下落不明时间超过的( B),党组织应当按照党章规定对其予以除名。

A、三个月 B、六个月 C、一年 D、两年

37、对于违纪行为所获得的职务、职称、学历、学位、奖励、资格等其他利益,应当由(D)建议有关组织、部门、单位按照规定予以纠正。 A、党委(组) B、组织部门 C、人事部门 D、承办案件的纪检机关或者由其上级纪检机关

38、《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了对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处分情形,不包括:( C)。

A、通过信息网络等渠道,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B、对抗组织审查,包庇同案人员,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C、违反有关规定取得国(境)外永久居留资格,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D、利用宗教活动反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破坏民族团结,对策划者、组织者和骨干分子给予留党察看或开除党籍处分

39、 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共(A )编。

A、3 B、5 C、7 D、9 40、《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把党章对纪律的要求整合成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廉洁纪律等“( D)大纪律”。 A、五 B、六 C、七 D、八

41、党员通过信息网络、报刊、书籍等方式,公开发表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改革开放决策的文章的,给予(C )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开除党籍 D、留党察看

42、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的,且情节严重的,给予( C)处分。

A、警告或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开除党籍 D、留党察看

43、制作、贩卖、传播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改革开放决策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内容的书刊、音像制品、电子读物、网络音视频资料等,情节较轻的,给予( A)处分。

A、警告或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开除党籍 D、留党察看

44、党员以组织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反对党的重大方针政策,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对策划者、组织者和骨干分子,给予( A)处分。 A、开除党籍 B、撤销党内职务 C、严重警告 D、留党察看

45、组织、参加旨在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或者敌视政府等组织的,对策划者、组织者和(C ),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A、领导者 B、教唆者 C、骨干分子 D、参与者

46、在党内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培植私人势力或者通过搞利益交换、为自己营造声势等活动捞取政治资本的,情节严重的,给予(C )处分。 A、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 B、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 C、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 D、开除党籍

47、故意作出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决策部署相违背的决定的,情节严重的,给予(D )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或开除党籍

48、党员挑拨民族关系制造事端或者参加民族分裂活动,对策划者、组织者和骨干分子,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对其他参加人员,情节严重的,给予(D )处分。 A、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 B、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 C、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 D、开除党籍

49、党员郑某因不明真相被裹挟参加民族分裂游行活动,经批评教育后也确有悔改表现的。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对郑某如何处理?(B ) A、应当给予其党内警告处分 B、可以免予处分或不予处分 C、应当给予处分 D、应当免于处分

50、党员在国(境)外、外国驻华使(领)馆申请政治避难,或者违纪后逃往国(境)外、外国驻华使(领)馆的,给予(C )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开除党籍 D、留党察看

51、党员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拒不执行或者擅自改变党组织作出的重大决定,或者违反议事规则,个人或者少数人决定重大问题的,情节严重的,给予(C )处分。 A、警告或者严重警告

B、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 C、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 D、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

52、下级党组织拒不执行或者擅自改变上级党组织决定的,对( D)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A、直接责任者 B、主要领导责任者 C、重要领导责任者

D、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

53、在特殊时期或者紧急状况下,拒不执行党组织决定的,给予(D )处分。 A、通报批评

B、警告或者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 D、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

54、

篡改、伪造个人档案资料的,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C )处分。 A、开除党籍 B、留党察看

C、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 D、留党察看或开除党籍

55、】

下列( D)行为,一般应当予以除名。

A、违反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规定,不报告、不如实报告的 B、在组织进行谈话、函询时,不如实向组织说明问题的 C、不如实填报个人档案资料的 D、隐瞒入党前严重错误的

56、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和党内选举中搞拉票、助选等非组织活动的,给予(B )处分。 A、通报批评

B、警告或者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57、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用人失察失误造成严重后果的,情节严重的,对( D),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A、直接责任者 B、主要领导责任者 C、重要领导责任者

D、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

58、违反有关规定在经济实体、( A)等单位中兼职,或者经批准兼职但获取薪酬、奖金、津贴等额外利益的,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 A、社会团体 B、私营企业 C、国有企业 D、外资企业

59、党员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违反有关规定在该党员领导干部管辖的区域或者业务范围内从事可能影响其公正执行公务的经营活动,该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按照规定予以纠正;拒不纠正的,其本人应当辞去现任职务或者由组织予以调整职务;不辞去现任职务或者不服从组织调整职务的,给予( D)处分。 A、警告 B、留党察看 C、严重警告 D、撤销党内职务

60、党和国家机关违反有关规定经商办企业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C )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开除党籍

61、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将本人、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应当由个人支付的费用,由下属单位、其他单位或者他人支付、报销。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上行为属于违反( A)行为。 A、廉洁纪律 B、组织纪律 C、政治纪律 D、工作纪律

62、违反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超标准、超范围接待或者借机大吃大喝,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 C)处分。 A、严重警告处分或撤销党内职务 B、留党察看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

63、

违反会议活动管理规定,到禁止召开会议的风景名胜区开会,属于违反(A )行为。 A、廉洁纪律 B、组织纪律 C、政治纪律 D、工作纪律

64、下列(A )行为,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A、在办理涉及群众事务时刁难群众、吃拿卡要的 B、在社会保障等事项中优亲厚友、明显有失公平的 C、对待群众态度恶劣、简单粗暴,造成不良影响的

D、干涉群众生产经营自主权,致使群众财产遭受较大损失的 6

5、】

下列( D)行为,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A、违反有关规定扣留、收缴群众款物或者处罚群众的 B、克扣群众财物,或者违反有关规定拖欠群众钱款的 C、在办理涉及群众事务时刁难群众、吃拿卡要的

D、在社会保障、政策扶持、救灾救济款物分配等事项中优亲厚友、明显有失公平的

66、对符合政策的群众诉求消极应付、推诿扯皮,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情节较重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 A)处分。 A、警告或者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67、党员遇到国家财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能救而不救,情节严重的,给予(D )处分。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 D、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

68、

不按照规定公开党务、政务、厂务、村(居)务等,侵犯群众(A ),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A、知情权 B、选举权 C、被选举权 D、投票权

69、有其他违反群众纪律规定行为的,应当视具体情节给予警告直至(C )。 A、警告或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开除党籍 D、留党察看

70、党员在考试、录取工作中,有泄露试题、考场舞弊、涂改考卷、违规录取等违反有关规定行为且情节严重的,给予(D)处分。 A、警告或者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71、驻外机构或者临时出国(境)团(组)中的党员,触犯驻在国家、地区的法律、法令或者不尊重驻在国家、地区的宗教习俗,情节严重的,将给予相应处分,下列不属于情节严重相应处分的是(A )。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72、临时出国(境)团(组)或者人员中的党员,擅自延长在国(境)外期限,或者擅自变更路线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A)。 A、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 B、行政处分

C、撤销党内职务或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73、党员在党的纪律检查、组织、宣传、统一战线工作以及机关工作等其他工作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损失或者不良影响的,应当视具体情节给予警告直至(D)处分。 A、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74、党员生活奢靡、贪图享乐、追求低级趣味,造成不良影响,情节严重的,给予(B )处分。

A、警告或者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 C、留党察看 D、开除党籍

75、党员与他人发生不正当性关系,造成不良影响,情节较重的,给予(B )处分。

A、警告或者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或留党察看 C、留党察看或开除党籍 D、开除党籍

76、党员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在公共场所有不当行为,造成不良影响,情节较重的,给予( B)处分。

A、警告或者严重警告

B、撤销党内职务或留党察看 C、留党察看或开除党籍 D、开除党籍

77、《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可以根据本条例,结合各自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单项实施规定。本条例由(D )负责解释。

A、中共中央 B、全国人大 C、中央政治局

D、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78、《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在《条例》施行前尚未结案的案件,遵循(B )原则。 A、从旧兼从重 B、从旧兼从轻 C、从新兼从重 D、从新兼从轻

79、《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任务包括:(ABCDE )

A、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 B、严肃党的纪律 C、纯洁党的组织

D、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教育党员遵纪守法,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E、

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的贯彻执行

80、下列哪些行为要受到党纪处分:(ABCD )

A、与他人发生不正当性关系,造成不良影响的 B、不如实填报个人档案资料的 C、违反有关规定组织、参加自发成立的老乡会、校友会、战友会 D、购买超过规定标准的小轿车

81、党的纪律处分工作应当坚持的原则有:(ABCDE )

A、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B、党纪面前一律平等 C、实事求是 D、民主集中制 E、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82、对“党纪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理解正确的是:( ABCD)

A、一切党组织和党员都必须受党纪约束 B、无论谁违犯党纪,都必须受到追究

C、不管你是正式党员,还是预备党员,同样受党纪约束 D、应当受纪律处分的,必须给予相应的处分

83、对“实事求是”原则理解正确的是:(ABC )

A、对党组织和党员违犯党纪的行为,应当以事实为依据 B、以党章、其他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

C、准确认定违纪性质,区别不同情况,恰当予以处理

D、处理违犯党纪的党组织和党员,应当实行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做到宽严相济

84、对党员的纪律处分种类有:(ABCDE )

A、警告 B、严重警告

C、撤销党内职务 D、留党察看 E、

开除党籍

85、党员受留党察看处分期间,没有哪些权利:(ABC )

A、表决权 B、选举权 C、被选举权 D、发言权

86、对严重违犯党纪的党组织的纪律处理措施:(AC )

A、改组 B、重组 C、解散 D、合并

87、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或者加重处分:(AB D)

A、在纪律集中整饬过程中,不收敛、不收手的 B、强迫、唆使他人违纪的 C、违反政治纪律的 D、本条例另有规定的

88、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分:(ABCD )

A、主动交代本人应当受到党纪处分的问题的

B、检举同案人或者其他人应当受到党纪处分或者法律追究的问题,经查证属实的 C、主动挽回损失、消除不良影响或者有效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 D、主动上交违纪所得的

89、党组织在纪律审查中发现党员有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刑法规定的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当给予哪几种处分:( BCD) A、严重警告 B、留党察看

C、撤销党内职务 D、开除党籍

90、

通过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有下列行为的,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ABCD )

A、公开发表违背四项基本原则,违背、歪曲党的改革开放决策,或者其他有严重政治问题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的

B、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的

C、丑化党和国家形象,或者诋毁、诬蔑党和国家领导人 D、歪曲党史、军史的

91、对抗组织审查,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ABCD) A、串供或者伪造、销毁、转移、隐匿证据的 B、阻止他人揭发检举、提供证据材料的 C、包庇同案人员的

D、向组织提供虚假情况,掩盖事实的

92、下列哪几项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应当给予党纪处分的:(ABCD )

A、违反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规定,不报告、不如实报告的 B、在组织进行谈话、函询时,不如实向组织说明问题的 C、不如实填报个人档案资料的 D、隐瞒入党前严重错误的

93、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ABCD )

A、对批评、检举、控告进行阻挠、压制,或者将批评、检举、控告材料私自扣压、销毁,或者故意将其泄露给他人的

B、对党员的申辩、辩护、作证等进行压制,造成不良后果的

C、压制党员申诉,造成不良后果的,或者不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党员申诉的 D、有其他侵犯党员权利行为,造成不良后果的

94、违反有关规定从事营利活动,有下列行为的,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ABCD )

A、经商办企业的

B、买卖股票或者进行其他证券投资的 C、从事有偿中介活动的

D、在国(境)外注册公司或者投资入股的

95、党员王某为XX经济开发区主管领导,王某妻子为该开发区内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外方委派的高层管理者,对这一现象表达正确的是:(BCD ) A、这很正常,并没有违反党纪法规

B、这种现象是不合党纪的,王某应该按规定予以纠正

C、如果王某不纠正,王某本人应辞去现任职务或者组织予以调动职务 D、拒不纠正,又不辞去或调整职务,王某要受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96、违反有关规定从事营利活动,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ABCDE )

A、拥有非上市公司(企业)的股份或者证券的 B、买卖股票或者进行其他证券投资的 C、从事有偿中介活动的

D、在国(境)外注册公司或者投资入股的 E、

经商办企业的

97、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ABCDE )

A、超标准、超范围向群众筹资筹劳、摊派费用,加重群众负担的 B、违反有关规定扣留、收缴群众款物或者处罚群众的 C、克扣群众财物,或者违反有关规定拖欠群众钱款的 D、在管理、服务活动中违反有关规定收取费用的 E、

在办理涉及群众事务时刁难群众、吃拿卡要的

98、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ABCD)

A、对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等切身利益的问题依照政策或者有关规定能解决而不及时解决,造成不良影响的

B、对符合政策的群众诉求消极应付、推诿扯皮,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 C、对待群众态度恶劣、简单粗暴,造成不良影响的 D、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损害群众利益的

99、

党组织有下列行为之一,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ABC)

A、党员被依法判处刑罚后,不按照规定给予党纪处分,或者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应当给予党纪处分而不处分的

B、党纪处分决定或者申诉复查决定作出后,不按照规定落实决定中关于被处分人党籍、职务、职级、待遇等事项的

C、党员受到党纪处分后,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组织关系对受处分党员开展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的

100、党员领导干部违反有关规定干预和插手市场经济活动,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ABCDE )

A、干预和插手建设工程项目承发包、土地使用权出让、政府采购、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介机构服务等活动的 B、干预和插手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兼并、破产、产权交易、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资产转让、重大项目投资以及其他重大经营活动等事项的 C、干预和插手批办各类行政许可和资金借贷等事项的 D、干预和插手经济纠纷的 E、

干预和插手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使用、分配、承包、租赁等事项的

10

1、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仅适用于违犯党纪应当受到党纪追究的党员。( )

10

2、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施行前,已结案的案件如需进行复查复议,适用当时的规定或者政策。( )

10

3、党员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一年内不得在党内担任和向党外组织推荐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或者高于其原任职务的职务。( )

10

4、

党员受到开除党籍处分,终生不得重新入党。另有规定不准重新入党的,依照规定。( )

对 错

10

5、党的各级代表大会的代表受到留党察看处分的,党组织不能终止其代表资格。( )

10

6、受到改组处理的党组织领导机构成员,除应当受到撤销党内职务处分的外,可以不免职。( )

10

7、不论什么情况,对违纪党员都不能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的处分幅度以外减轻处分。( ) 对

10

8、对违纪党员免予处分,应当作出书面结论。( )

10

9、故意违纪受处分后又因故意违纪应当受到党纪处分的,应当加重处分。( )

110、从轻处分,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的违纪行为应当受到的处分幅度以内,给予较轻的处分。( )

1

11、加重处分,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的违纪行为应当受到的处分幅度以外,加重一档给予处分。( )

1

12、一个条款规定的违纪构成要件全部包含在另一个条款规定的违纪构成要件中,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一般规定。( )

1

13、对于经济方面共同违纪的,按照个人所得数额及其所起作用,分别给予处分。( )

1

14、

党员被依法逮捕的,根据司法机关处理结果,可以恢复其党员权利的,应当适时予以恢复。( )

错 1

15、党员犯罪情节轻微,人民检察院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或者人民法院依法作出有罪判决并免予刑事处罚的,可以免予处分。( )

对 错

1

16、党员依法受到行政处罚、行政处分,应当追究党纪责任的,党组织可以根据生效的行政处罚、行政处分决定认定的事实、性质和情节,经核实后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给予党纪处分或者组织处理。( )

1

17、党员违反企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社会组织的规章制度受到其他纪律处分,应当追究党纪责任的,党组织在对有关方面认定的事实、性质和情节进行核实后,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规定给予党纪处分或者组织处理。( )

1

18、预备党员违犯党纪,情节较轻,可以保留预备党员资格的,党组织应当对其批评教育或者延长预备期;情节较重的,应当取消其预备党员资格。( )

对 错

1

19、党员领导干部违反有关规定干预和插手司法活动、执纪执法活动,向有关地方或者部门打招呼、说情,或者以其他方式对司法活动、执纪执法活动施加影响,情节较轻的,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

120、泄露、扩散或者窃取党组织关于干部选拔任用、纪律审查等尚未公开事项或者其他应当保密的内容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

1

21、

临时出国(境)团(组)或者人员中的党员,擅自延长在国(境)外期限,或者擅自变更路线的,是属于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 ) 对 错

1

22、

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在公共场所有不当行为,造成不良影响,是属于违反群众纪律的行为。( )

1

23、

违纪后下落不明时间超过六个月的党员,党组织应当作出决定,开除其党籍。( )

1

24、违纪党员在党组织作出处分决定前死亡,或者在死亡之后发现其曾有严重违纪行为,对于应当给予开除党籍处分的,开除其党籍;对于应当给予留党察看以下(含留党察看)处分的,同样给予党纪处分。( )

1

25、主要领导责任者,是指在其职责范围内,对应管的工作或者参与决定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对造成的损失或者后果负直接领导责任的党员领导干部。( )

1

26、直接经济损失,是指与违纪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而造成财产损毁的实际价值。( )

1

27、对于违纪行为所获得的职务、职称、学历、学位、奖励、资格等其他利益,应当由承办案件的纪检机关或者由其上级纪检机关建议有关组织、部门、单位按照规定予以纠正。( )

1

28、《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总则适用于有党纪处分规定的所有其他党内法规。( )

对 错

1

29、未经组织批准参加其他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 ) 对

130、违反党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等党的规矩,在政治上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

1

31、篡改、伪造个人档案资料的,给予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

1

32、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操办婚丧喜庆事宜,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或开除党籍。( )

对 错

1

33、接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宴请或者旅游、健身、娱乐等活动安排,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

1

34、违反有关规定取得、持有、实际使用运动健身卡、会所和俱乐部会员卡、高尔夫球卡等各种消费卡,或者违反有关规定出入私人会所,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

1

35、干涉群众生产经营自主权,致使群众财产遭受较大损失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 对

1

36、】

在社会保障、政策扶持、救灾救济款物分配等事项中优亲厚友、明显有失公平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

1

37、不顾群众意愿,盲目铺摊子、上项目,致使国家、集体或者群众财产和利益遭受较大损失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

1

38、党组织不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或者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力,造成严重损害或者严重不良影响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

1

39、私自留存涉及党组织关于干部选拔任用、纪律审查等方面资料,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

140、生活奢靡、贪图享乐、追求低级趣味,造成不良影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

1

41、不按要求报告或者不如实报告个人去向,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 )

1

42、隐瞒入党前严重错误的,一般应当予以除名;对入党后表现尚好的,给予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 对

1

43、

党员领导干部违反有关规定组织、参加自发成立的老乡会、校友会、战友会等,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 )

1

44、诬告陷害他人意在使他人受纪律追究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

1

45、侵犯党员的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 )

1

46、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违反干部选拔任用规定,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

1

47、在干部、职工的录用、考核、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和征兵、安置复转军人等工作中,隐瞒、歪曲事实真相,或者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违反有关规定为本人或者其他人谋取利益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

1

48、违反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规定,采取弄虚作假或者其他手段把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发展为党员,或者为非党员出具党员身份证明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

对 错

1

49、违反有关规定取得外国国籍或者获取国(境)外永久居留资格、长期居留许可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 )

150、

违反有关规定办理因私出国(境)证件、前往港澳通行证,或者未经批准出入国(边)境,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处分。 ( )

1

51、

驻外机构或者临时出国(境)团(组)中的党员擅自脱离组织,或者从事外事、机要、军事等工作的党员违反有关规定同国(境)外机构、人员联系和交往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 )

1

52、驻外机构或者临时出国(境)团(组)中的党员,脱离组织出走时间不满六个月又自动回归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脱离组织出走时间超过六个月的,按照自行脱党处理,开除党籍。 ( )

1

53、驻外机构或者临时出国(境)团(组)中的党员,脱离组织出走时间不满六个月又自动回归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脱离组织出走时间超过六个月的,按照自行脱党处理,开除党籍。 ( )

1

54、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为他人谋取利益,本人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收受对方财物,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

对 错

1

55、相互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为对方及其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搞权权交易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

1

56、纵容、默许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党员干部本人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谋取私利,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

1

57、

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礼金、消费卡等,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

1

58、党员领导干部离职或者退(离)休后违反有关规定接受原任职务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的企业和中介机构的聘任,或者个人从事与原任职务管辖业务相关的营利活动,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处分。( )

1

59、党员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及其配偶,违反有关规定在该党员领导干部管辖的区域或者业务范围内从事可能影响其公正执行公务的经营活动,或者在该党员领导干部管辖的区域或者业务范围内的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中担任由外方委派、聘任的高级职务的,该党员领导干部应当按照规定予以纠正;拒不纠正的,其本人应当辞去现任职务或者由组织予以调整职务;不辞去现任职务或者不服从组织调整职务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

160、向从事公务的人员及其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等亲属和其他特定关系人赠送明显超出正常礼尚往来的礼品、礼金、消费卡等,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 对

16

1、在分配、购买住房中侵犯国家、集体利益,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

对 错

16

2、

利用职权或者职务上的影响,侵占非本人经管的公私财物,或者以象征性地支付钱款等方式侵占公私财物,或者无偿、象征性地支付报酬接受服务、使用劳务,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

16

3、

违反有关规定组织、参加用公款支付的宴请、高消费娱乐、健身活动,或者用公款购买赠送、发放礼品,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轻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

16

4、违反公务接待管理规定,超标准、超范围接待或者借机大吃大喝,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 )

16

5、

违反有关规定配备、购买、更换、装饰、使用公务用车或者有其他违反公务用车管理规定的行为,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

16

6、搞权色交易或者给予财物搞钱色交易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 对

16

7、遇到国家财产和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时,能救而不救,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 ) 对

16

8、不按照规定公开党务、政务、厂务、村(居)务等,侵犯群众知情权,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情节较重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

16

9、因工作不负责任致使所管理的人员叛逃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处分。( )

170、在上级单位检查、视察工作或者向上级单位汇报、报告工作时对应当报告的事项不报告或者不如实报告,造成严重损害或者严重不良影响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 )

第三篇: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习题及参考答案练习一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 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 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 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 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 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

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 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

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其次,确定

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汤问》)

息,会意字,从自从心。“自”即“鼻”,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义是呼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

2.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

尾,象形字,本义是尾巴。《说文解字》分析为从尸从毛(篆文毛字倒写),认为是会意字。此处是“岸、边”的意思,为引申义。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英,形声字,从艸,央声。本义是花。这里的“落英”即落花,用的是“英”的本义。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范仲淹《岳阳楼记》) 景,形声字,从日,京声。本义是日光。这里的“景明”即阳光明亮,用的是本义。

惊,形声字,繁体字“驚”从马,敬声。本义是马受惊。这里用于形容波浪,为引申义。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集,会意字,从木从隹。本义是鸟聚集,这里说沙鸥飞落在一起,

用的是本义。

锦,形声字,从帛金声。本义是丝织物上的花纹,引申出色彩艳丽义。这里用来形容鱼的色彩艳丽,用的是引申义。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水经注•巫山、巫峡》) 旦,会意字,日在地平线上,本义是早晨。这里的“霜旦”即有霜的早晨,用的是本义。

7.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豪,形声字,从豕,高省声,本义是豪猪。豪猪的毛长而硬,有强横、不好惹等特点,故引申出“有权势的”、“豪奢”的含义。这里的“豪”是豪华奢侈的意思,为引申义。

首,象形字,本义是头。后引申出“开端”、“第一”等含义。这里是首位、第一的意思,为引申义。

8.盖本不足以记斯楼。(汪琬《传是楼记》)

本,指事字,本义是树根部,引申出“本来”、“原来”等含义。这里是本来的意思,为引申义。

七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A)组: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间,参与。引申义。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史记•陈涉起义》)

间,暗地里,秘密地。引申义。

3.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间,缝隙,空隙。本义。

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间,小的,偏僻的。引申义。

5.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汪琬《传是楼记》) 间,隔些时候。引申义。

6.对曰:“愿少间。”(《史记•淮阴侯列传》) 间,避开别人。引申义。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间,乘间,暗中。引申义。

8.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间,破绽、漏洞,可以乘虚而入的空子。引申义。 9.韩信使人间视。(《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间,秘密地,暗地里。引申义。

10.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间,中间。引申义。 (B)组

1.发使使燕。(《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发,派遣。引申义。

2.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 发,发放仓粮赈济灾民。引申义。

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 发,射箭。本义。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战国策•齐策四》) 发,启封。引申义。

5.夫鵷鶵发于南海。(《庄子•秋水》) 发,出发。引申义。

6.春心莫共花争发。(李商隐《无题》) 发,开放。引申义。

7.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 发,兴起。引申义。

8.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发,发挥。引申义。

9.文物以记之,声明以发之。(《左传•桓公二年》) 发,发扬。引申义。

10.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老子•第三十九章》)

发,震动,爆发。引申义。

八解释下列各句中加△词或词组,并说明它们古今意义的变化,指出其中哪些是词义的扩大、缩小,哪些是词义感情色彩和轻重的变

化(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饮于河渭。(《山海经•夸父逐日》)

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论语•子路从而后》) 丈人,古代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今专指岳父,词义范围缩小。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巫山、巫峡》) 响,古代指回声,今泛指声音,词义范围扩大。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词义程度古今不同,古义轻,今义重。 5.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货,古有钱财、货币、出卖、货物等意义,今义为货物,词义范围缩小。

售,古义卖出去,今义卖,词义范围扩大。

6.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所以,古代是词组,表示凭借、手段、方式、方法、原因、结论等,今义是连词,用于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引出结果或结论,词义范围缩小。

遭,古义为遇上时机,今义一般指遇上了不幸的事情。词义感情色彩古今不同,古褒义,今贬义。

7.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 排,古义冲击,今义排列。词义转移。

8.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范仲淹《岳阳楼记》)

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词义转移。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词义范围扩大。

9.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汪琬《传是楼记》) 购,古义悬赏征求,今义购买,词义范围扩大。 10.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汪琬《传是楼记》) 穷,古义指不通达,今义贫穷,词义范围转移。 九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按:教材引文误“默然”为“默默”,今正。 译文:

谢安和客人下棋。过了一会儿,谢玄从淮上派来的使者到了。谢安看完了书信,沉默无语,慢慢地把脸转向棋局。客人问淮上战局的情况,谢安回答说:“孩子们已经大破敌人。”意色举止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

标点: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列子•说符第八》)

译文:

从前有一个想要得到金子的齐国人,一大早,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卖金子的地方,抓了人家的金子就跑。官吏捉到了他,问他说:“人们都在那里,你为什么拿人家的金子?”他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标点: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须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为应。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閧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计此关乃赵点检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程敏政《夜渡两关记》)

译文:

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间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当时天已经过了正午。不想只走到这里就停下,问驿站里的官吏,官吏欺骗我说,到傍晚的时候,还可以到达滁州。上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跟从的人说前面有一个清流关,地势很险,有很多老虎。我心里记住了这件事。

到了清流关,天已经黑了,退回去也没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邮卒带着铜锣火把继续赶路。山口两个山峰对峙,高几百寻,向上看不到山头。石头栈道崎岖险要,我们都下了马,踩着肩膀向上攀登。频频相约定,如果有危险情况,就前后喊叫呼应。恰在这时有一个大星,光芒明亮,从东向西划过天空。寒风突然刮起来,火把都灭了,四面山上的草木发出飒飒的声响。于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声喊叫不停。铜锣一起敲起来,响声震动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顶。忽然看见月亮出来了,像一个灿烂的银盘,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我们才开始举手互相庆贺。然而下山的时候,还长时间心中害怕不能平静。我估计这个山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但却是一生中最奇特突出的。夜里二更的时候,到达了滁阳。

练习二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

“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句中的“东”字本来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又如《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词义,用作谓语,也都是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

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指邹忌)”长得漂亮。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三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

2.“为”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

3.“为„„所”被动句式

“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

4.“见”字被动句式

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如《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见疑”即被怀疑。

5.“见„„于”被动句式

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

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

6.“被”字被动句式

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

五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前句是,无标志。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见„„于”式。

3.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 前句是,“于”字式。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后句是,“为„„所”式。

5.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前句是,无标志。

6.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 后句是,“为„„所”式。

7.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前句是,“见”字式。

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后句是,“于”字式。

六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不是。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宾语。 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是。“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不是。之,连词。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

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置宾语。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5.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 是。“之”作“行”的前置宾语。之,代词,代指所闻之事。 6.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汪琬《传是楼记》)

不是。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奚以”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之,动词,到、去。

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

2.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

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今:与谁守。宾

语后置。

3.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

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置。

5.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今:不欺余。宾语后置。

6.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

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今:为奚,即为什么。宾语后置。

7.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 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词“谋”、“杀”的前置宾语。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宾语后置。

8.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古:唯余马首是瞻。“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今:唯瞻余马首。宾语后置。

9.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古:孰法。“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今:法孰,即效法

哪个。宾语后置。

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今: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宾语后置。

八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陋:形容词意动用法。“陋之”即“认为它(小丘)不好”。 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见:动词使动用法。“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朝:动词使动用法。“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来:动词使动用法。“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

5.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降:动词使动用法。“降巡”即“使张巡投降”。 6.诸将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弱秦”即“使秦国变弱”。

7.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

8.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善:形容词意动用法。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孙膑)好”。

客:名词作状语。“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孙膑)”。

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10.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云、响、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云集”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响应”即像回音一样地应和,“景从”即像影子一样地跟从(“景”是“影”的古字)。

九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

1.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汉书•匈奴传》) 少:古义为稍,程度副词;今义为少,形容词。 2.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 稍:古义为逐渐,时间副词;今义为略微,程度副词。 3.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史记•淮南王传》)

曾:古义为竟然,情态副词;今义为曾经,时间副词。 4.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直:古义为只、仅,范围副词;今义为不弯曲,形容词。 5.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史记•孙膑》) 因:古义为就,副词;今义为因为,连词。

6.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汉书•张骞传》) 竟:古义为最终,时间副词;今义为竟然,情态副词。 7.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传》) 但:古义为只,范围副词;今义为但是,转折连词。

8.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韩非子•十过》)

虽然:古义为虽然如此,词组;今为让步连词。 按:教材引文误“璧”为“壁”,今正。

十阅读下面一段短文,说明文中“以”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这段文字中共有六个“以”字,分别解释如下: 1.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 以,动词,认为,在句中作谓语。 2.必以倦而归也。

以,介词,因,与“倦”构成介词词组作“归”的状语,引入“归”的原因。

3.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

以,介词,用、靠。与“其力”构成介词词组作“攻”的状语,引入“攻”的凭依。

4.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

前“以”字是介词,把,与“其力之所不能取”构成介词词组作“送”的状语,引入“送”的东西。后“以”字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5.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

以,介词,把,与“虞卿之言”构成介词词组作“告”的状语,引入“告”的内容。

十一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代词的用法: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学”构成所字结构,指代学的东西。 2.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孟子•许行》)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注诸海”即“注之于海”。 3.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或:无定代词,作主语,意思是“有的人”。 奚:疑问代词,用作状语,意思是“为什么”。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者:辅助性指示代词,用于数词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五十者”即五十岁的人。

5.“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韩愈《原道》) 斯:指示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这”。 何:疑问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什么”。

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动词“谓”构成所字结构,指代所说的事情。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其: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意思是“他们的”。 之:代词,作“望”的宾语,指代溃逃的齐军。 十二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

译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于射箭,当世没有人能跟他相比。康肃公也以此自负。他曾经在家中菜园里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人放下担子站在那里,用眼睛斜视很久没有离去。看见康肃公射箭十中八九,只是微微点头。康肃公问他说:“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技术不是很精湛吗?”老人说:“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很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老人说:“根据我的舀油就知道。”于是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了油滴进葫芦里,油从钱孔滴入而钱却没有湿。老人于是说道:“我也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康肃公笑着打发他走了。

标点:

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国语•晋语八》)

译文:

晋平公射鴳没有射死,命令仆人襄去抓它,没有抓到。平公很生气,把襄抓起来要杀了他。叔向听说了,晚上赶去拜见晋平公,晋平公告诉了他这件事。叔向说:“您一定要杀了他。从前我们的先君唐叔在徒林射犀牛,射死了以后,用犀牛皮做了一副铠甲,因此被封在晋。如今您继承我们的先君唐叔,可是射鴳射不死,抓又抓不到,这

件事是宣扬我君的耻辱啊。您一定要赶快杀了他,不要让这事传扬出去。”晋平公很不自在,就赶快放了竖襄。

标点: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慄。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后汉书•酷吏列传》)

译文:

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

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

练习三

一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 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上古时期,姓也是区分阶级地位的标志,贵族有姓,平民无姓。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另外,由于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

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之间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对父母),弟子自称也称名,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

二简述历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影响较大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秦汉以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官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三公九卿,组成中枢机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军政长官。九卿是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制粟内史、少府。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制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以九卿为主的各中央行政长官都各有属官。九卿之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中央行政长官,如中尉、将作少府等。

汉初沿袭秦制。武帝时废去太尉,改为大司马。西汉末年又把丞相改称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合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汉代九卿中的名称也有变化。另外还有所谓加官,即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大臣得到加官,就可以经常接近皇帝。

到东汉时,三公已无实权,尚书机构尚书台(即台阁)反而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魏文帝时,把权势过大的尚书台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这又是隋

唐时期中央官制的基础。

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首长的权力后来日渐削弱,徒具虚名。隋朝由原来的行政总负责机构——尚书省(或尚书台)分演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部下设司),属于尚书省。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此后,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一直沿袭到清代,基本未变。六部成立后,诸卿的职权逐渐变小,有的后来就裁撤了。

宋代中央由中枢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元代以尚书省、中书省为宰相府,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后废尚书省,归并于中书。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大学士逐渐成为实际上的宰相。清沿明制,到雍正时成立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职权了。

三“州”这一级行政单位历代有什么变化?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其辖境很大。东汉末年,州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魏、晋、南北朝一直沿袭。隋朝废郡存州,唐代因之,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为州(或称郡)。宋代的州也是县以上的行政单位,州上设路。元代的州也在路或府以下。明清时的州在县以上,府以下,京都所在的直隶州地位略等于府。也有一些散州,虽隶属于府,但实际地位和县相当。

四古代有几种主要的纪年法?

古代有岁星纪年、太岁纪年、甲子纪年等三种主要的纪年法。 最早采用的是岁星纪年法。岁星即木星,约十二年一周天。古人

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个星次,以此纪年。

由于岁星纪年法在实际运用中的不便,古人又假设一个岁星,叫做“太岁”,使其运行方向与真岁星相反,而把黄道附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以太岁的运行纪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

甲子纪年始于东汉。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干支依次相配,以此纪年。

五解释下列名词:

夏历:我国以建寅之月为岁首的历法,始于夏代,故称夏历。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末一直沿用。今天所谓旧历,也指夏历。

行中书省:简称“省”或“行省”,是始于元代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行中书省”的意思是中书省的行署。本来是临时设的,后来成为固定的行政区划。

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因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故称。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称为“谥”或“谥号”。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门人或亲友往往也为其加谥号。

闰月:阴历一年实际上不到一个太阳年,约三年相差一个月,为解决阴阳历的矛盾,历法上需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做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知府:官名。宋代命朝臣出守列郡为府的行政长官,称为权知(意

思是“临时主持”)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代始以知府为正式名称,管辖州县,为府一级行政长官。清代相沿不改。

六利用工具书查出柳宗元的字、籍贯、生卒年、曾任的官职以及他的文集的名称和他的传记资料。

查《中国古今人名大辞典》可知:

柳宗元(773—819),唐河东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县西北)人,字子厚。曾任监察御史、蓝田尉、礼部员外郎、永州司马,柳州刺史等职。著作有《柳河东先生集》。

查《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可知:

柳宗元的传记资料在“旧唐13/160/4213”(即《旧唐书》第13册、第160卷、第4213页)和“新唐16/168/5132”(即《新唐书》第16册、第168卷、第5132页)。

七利用工具书查出“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这两句诗的作者,并说明“金陵”和“白下”是今天什么地方,解释“祖”的意义。

据日本人编唐诗索引可以查出,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留别金陵诸公》。金陵和白下都是今天的南京市。“祖”的意思是饯行。

八《史记•汲黯传》:“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请根据《说文解字》说明“郊”的本义,根据《经籍纂诂》说明“郊”的句中意义。

《说文解字•邑部》:“距国百里为郊,从邑交声。”据此知“郊”的本义是指国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经籍纂诂》:“郊,郊道要冲之处也。”据此知“郊”在句中指交通要道。

九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个是引申义(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A)组

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树:建立、树立,引申义。

2.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史记•孙膑》) 树:树木,引申义。

3.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许行》) 树:种植,本义。 (B)组

1.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涉:进入,引申义。

2.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吕氏春秋•察今》) 涉:趟水过河,本义。

3.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苏轼《教战守策》) 涉:经历,引申义。 (C)组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诚实,本义。

2.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信:相信,引申义。

3.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世说新语•雅量》)

信:使者,引申义。

十阅读《史记•万石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说出万石君的姓名,给文中加△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作注,并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免。选可为傅者,皆推奋,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

万石君的名字是石奋。

河内,黄河从潼关向东经今河南省河段的北部地区。 长安,古都城,名始于汉,在今西安市西北。 孝文,即汉文帝。

大中大夫,即太中大夫,汉代郎中令的属官之一,其职责是“掌议论”,即对朝政提出意见或建议。虽是散官性质,但能接近皇帝,

提出意见。大:“太”的古字。

九卿,秦汉时期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汉景帝时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勋),管宫廷侍卫;卫尉(汉景帝时一度改称中大夫令),管宫门近卫军;太仆,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有时改称大理),掌刑法,是最高法官;典客(汉景的时改称大行令,汉武帝时又改称大鸿胪),掌管各少数民族和外国来朝事宜;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汉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汉武帝时又改称大司农),管理租税赋役;少府,管宫廷总务。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

诸侯相,即诸侯王的相。

建元二年,“建元”是汉武帝使用的年号,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35年。建元二年即公元前139年。

郎中令,九卿之一,掌管宫廷侍卫。 译文:

万石君名字叫奋,他的父亲是赵国人,姓石。赵国灭亡后,迁居到温县。汉高祖攻打项羽,经过河内,那时石奋十五岁,做小衙吏,服侍高祖。高祖与他谈话,喜欢他的态度恭敬,问他说:“你家中有什么人?”他回答说:“我现在只有母亲,不幸眼睛失明。家里很穷。还有个姐姐,会弹琴。”高祖说:“你能听从我吗?”他说:“愿竭尽全力。”于是高祖召他的姐姐入宫为美人,任命他为中涓官,处理文书和大臣进谒的事情,把他的家迁到长安中的戚里,那是因为她姐姐

为美人的缘故。他的官职到孝文帝时,累积功劳做到太中大夫。他不懂经学儒术,但恭敬谦谨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做太子太傅,被免去官职。文帝要选拔可以做太子太傅的人,大家都推举石奋,石奋于是做了太子太傅。到孝景帝时,又任命他九卿这样的官职。因他的职位太接近皇帝,景帝惧怕拘谨,又把他的官职改为诸侯相。石奋的长子名建,次子某、三子某,四子名庆,都因性情柔顺、孝敬谦谨,官位都达到俸禄二千石,于是汉景帝说:“石君和他的四个儿子官位都做到二千石,人臣的尊贵光荣就集中在他们一家了。”就称石奋为“万石君”。„„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儒术经学而犯了罪。皇太后认为读书的人多外在的气质而少内在的品质,现在万石君家不喜言谈但能亲身力行,就用万石君的长子石建做了郎中令,小儿子石庆做了内史。

十一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越巫方孝孺 标点: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委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沙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沙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慄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

铃坠,唯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译文:

有一个越地的巫人,自己诈称擅长驱鬼。有人病了,他便设立起坛场,吹角摇铃,跳跃叫喊,并跳着胡旋舞,祈求免灾。如果病侥幸好了,他便享用一顿人家的酒饭,拿了人家给的财物离去;如果人死了,就拿别的原因来推托,始终不认为自己的巫术是虚妄的。常常向人夸耀说:“我善于治鬼,鬼没有敢反抗我的。”有几个好搞恶作剧的少年,对他的欺妄非常恼火,就窥伺他夜里回家时,五六个人分开,藏在路边的树上,每人相隔一里左右,等到那巫人经过时,就往下投砂子石块打他。巫人以为是真鬼,马上吹起他的角来,边吹边跑。他心里非常害怕,被吓得脑袋胀闷,也似乎比平时沉重了许多,走起路来也不知道自己的脚在哪里。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惊慌的心情稍微安定下来,可是树上又像开始那样往下落砂石。他又马上吹角,吹角也吹不出声音了,于是跑得更快。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情形又跟原先一样。吓得他两手发抖,连气也喘不过来了,更不能吹角了。角掉到了地上,只好摇起他的铃。一会儿铃又掉了,只好大喊着往前跑。一路上,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以及树叶的响声、山谷的回音,都以为是鬼。大声呼喊着向人求救,喊声非常悲凄。半夜才到了家,大声哭喊着敲门。他妻子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被吓得舌头僵硬而说不出话来,只是

指着床说:“赶快扶我休息,我遇上了鬼,今天要死了!”妻子把他扶到床上,他胆裂而死,肤色像蓝草的青色一样。这个巫人到死也不知道那树间的响声并不是鬼。

练习四

一解释下列名词:

疏: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经)之外,还给前人的注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就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

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衍文:校勘学术语,也叫“衍字”,简称“衍”,是指古籍因传抄、刻印等误加的文字。

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两者合称句读。

正义:又叫做“疏”,也叫“注疏”、“义疏”,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义疏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于思想统一和科举考试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为基础把经书的解说统一起来,这种新的注疏唐人称之为“正义”。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部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左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一部古文选集,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等,依据文体分为十三类:论辨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赞颂类、辞赋类、哀祭类。所选古文大部分是应用文,而且多数选文社会意义不大。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特点及其义例,书中并有评点,宣扬桐城派的文学观点。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带△的词或词组(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侍坐》) 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

呢?

解词:安,疑问代词,怎么。

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庄子•逍遥游》) 译文: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解词:绝,动词,穿过。 图,动词,计划、谋划。 且,副词,将要。

3.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施及到禽兽身上,而功德却不能施加给百姓的原因,是什么呢?

解词:者,辅助性代词,“„„原因”。 独,副词,表反问语气。

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荀子•天论》)

译文:那流星的坠落,树木发出响声,这是天地运行,阴阳变化,而出现的事物中少见的现象。认为这些现象奇怪是可以的,可是害怕它就不对了。

解词:队,“坠”的本字,动词,坠落。 是,指示代词,这。

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5.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蠧》)

译文:因此人多而财物少,劳动辛苦可是得到的衣食用品少,所以人们就会争夺。

解词:是以,指示代词“是”和介词“以”连用而成的固定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因此”。

货,名词,财物。 事,动词,从事、用。

6.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

译文: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听到有人读史书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解词:之,动词,到、往。 史记,名词,记载历史的书。

三下列文章在《古文辞类纂》中归入哪一类?按我们的分类,应当属于哪一类?

《古文辞类纂》的归类:

贾谊《吊屈原赋》归哀祭类,枚乘《七发》归辞赋类,晁错《论贵粟疏》归奏议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归赞颂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归传状类,欧阳修《泷冈阡表》归碑志类,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归书说类,曾巩《墨池记》归杂记类。

我们的分类:

贾谊《吊屈原赋》、枚乘《七发》归韵文的辞赋类,晁错《论贵粟疏》归应用文的奏议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归应用文的赞颂类,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归传记散文,欧阳修《泷冈阡表》归应用文的墓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归应用文的书信类,曾巩《墨池记》归杂记文。

四 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阅读并回答问题: (原文见教材第747页) 1.“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

雱,的读音是“普康反”,即pāng ;义为“盛貌”,形容雪下得很大的样子。

2.“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

惠,是“爱”的意思,即仁爱。这是毛亨的注。 3.“好”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好”是动词。根据有二:一是它后面有宾语“我”;二是它的读音为“呼报反”,即hào。

4.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

“邪,读如徐。”郑玄认为“邪”是“徐”的假借字,义为宽缓。 5.“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

“只且,语助也。”即认为“只且”是语气词。这是孔颖达的解释。

五 《论语•公冶长》:“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阮元《十三经注疏》云:“唐石经轻字旁注案石经初

刻本无轻字车马衣裘见管子小匡及外传齐语是子路本用成语后人因雍也篇衣轻裘误加轻字甚误钱大昕金石文跋尾云石经轻字宋人误加考北齐书唐邕传显祖尝解服青鼠皮裘赐邕云朕意在车马衣裘与卿共敝盖用子路故事是古本无轻字一证也释文于赤之适齐节音衣为于既反而此衣字无音是陆本无轻字二证也邢疏云愿以己之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乘服是邢本亦无轻字三证也皇疏云车马衣裘共乘服而无所憾恨也是皇本亦无轻字四证也今注疏与皇本正文有轻字则后人依通行本增入非其旧矣。”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哪一个字是衍文?阮元有什么根据?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有什么改变?这个句子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标点法,意义有什么不同?你赞成哪一种标点法?

按照阮元的意见,句中的衍文是“轻”字。

阮元的根据有四:一是古本无“轻”字,二是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引文无“轻”字,三是邢昺《论语注疏》无“轻”字,四是皇侃《论语集解义疏》无“轻”字。

如果衍文去掉,句子的标点是: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个句子可以有两种标点法,除了上面的标点法以外,还可以如下标点:

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这两种标点法,句子意义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前者强调的重点在于“共”字,后者强调的重点则在于“敝”字。

两种标点法相比较,前者较好。

六 将下面的短文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

景公使圉人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矍然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

公曰:“以属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可。”晏子数之曰:“尔罪有三:公使汝养马而杀之,当死,罪一也;又杀公之所最爱马,当死,罪二也;使公以一马之故而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汝杀公马,使怨积于百姓,兵弱于邻国,汝当死,罪三也。今以属狱。”公喟然叹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译文:

齐景公让圉人饲养他心爱的马,这匹马突然死了。景公很生气,就命令手下的人拿着刀去肢解养马人。这时,晏子正陪坐在景公跟前。景公手下的人拿着刀走上前去,晏子阻止了他们,并问景公说:“尧舜肢解人体,从身体的什么地方开始?”景公惊惶地说:“从我开始。”于是下令不再肢解养马人。

景公又说:“把它交给狱官处理。”晏子说:“这个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要被处死,请让我为你历数他的罪过,也让他明白自己犯了什么罪,然后再把他交给法官。”景公说:“可以。”晏子数落道:“你的罪过有三条:君王让你养马,你却让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

这是第一条;你让君王最好的马死掉了,判处你死罪,这是第二条;你让君王因为一匹马的缘故而杀人,百姓听到后必定会怨恨我们的国君,诸侯们听到后必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家。你让君王的马死掉,使怨愤在百姓中积聚,军威在邻国中减弱,你应被判处死罪,这是第三条。现在就把你交给法官。”景公叹息说:“您放了他!您放了他!不要损伤我的仁义名声啊!”

标点:

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淮南子•人间训》)

译文:

什么叫有罪却更加得到信任?鲁国孟孙氏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回去烹了它。母鹿跟着秦西巴叫唤。秦西巴不忍心,放开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回来后,问鹿在哪里。秦西巴回答说:“小鹿的妈妈跟在后面哀啼,我实在不忍心,私自放了它,把它还给了母鹿。”孟孙氏很生气,把秦西巴赶走了。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让他担任儿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却让他担任您儿子的老师,这是为什么?”孟孙氏说:“他对一只小鹿都不忍心伤害,又何况对人呢?”这就是所说的有罪过反而更加得到信任的例子。

标点: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

孟子对戴不胜说:“你想要你的君王朝着好的方向走吗?我明白地告诉你。假如这里有个楚国的大夫,想要他的儿子学会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教他呢,还是找楚国人教他呢?”戴不胜答道:“找齐国人教他。”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许多楚国人在旁边吵吵嚷嚷干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学会说齐国话,也是做不到的;要是把他领到齐国的庄街、岳里这样的闹市住上几年,那么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做不到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好人,要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会跟谁干出坏事来呢?如果在王宫中的人,无论年长的、年幼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宋王又会和谁做出好事来呢?仅仅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标点: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此不必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译文:

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并且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仪先生却不接受。他弟弟劝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为什么?”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爱吃鱼,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懂得靠别人为自己不如自己为自己。

练习五

一解释下列名词:

四六:文体名,也称“四六文”,就是骈体文。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称骈四俪六。此文体形成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成为文章的正宗,唐代称为“时文”,晚唐至明称“四六”或“四六文”,

清代始称骈体文。其语言特点是:骈偶、“四六”、平仄、用典和藻饰。

工对:骈体文和近体诗中的一种对仗,因其对得工整,故称“工对”。它要求在对仗中用相同“事类”的词语相对,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等。

律赋:唐宋时科举取士所采用的骈赋,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此又叫做律赋。律赋大都内容贫乏,文字呆板,毫无生气,在文学上没有多少价值。

互文:古代修辞方式的一种,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二 简述赋体的演变和各种赋体的特点。

赋体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四种主要形式:骚赋、古赋、骈赋和文赋。

骚赋产生于汉初,由楚辞演变而成,其写作模拟《楚辞》,如贾谊的《吊屈原赋》。这种赋体在形式上同楚辞相似,也以“兮”字入句;其内容则重在“写志”而不重在“体物”。

古赋是指骚赋以外的汉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这种赋体往往可分为三部分。开始有段近似序的散文。中间常用问答的形式,篇幅也较大,极力铺陈夸张;韵文中夹杂散文,用散文叙述,用韵文描写。结尾再用一段散文,发些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类似楚辞的“乱”或“讯”。古赋在句式上一般不再用“兮”字,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杂以三言和五言。

古赋在六朝时期发展成为骈赋,如江淹的《别赋》。这种赋体一

般都是四六句,且讲究对偶和平仄,堆砌典故。实际上,骈赋等于有韵的骈体文,既具有骈体文的一般特点,又体现出赋铺陈夸张的特色。另外,骈赋到唐宋时期,科举中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而又称“律赋”。

文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唐宋古文家在赋的创作上,极力摒弃骈俪之习,通篇贯串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在艺术形式上给赋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创作了一些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文赋,如苏轼的《赤壁赋》等。

三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辨析带△的同义词(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萧统《文选序》) 译文:楚君不从善如流,臣下(此处指屈原)进谏逆耳忠言,因深思远虑,于是被流放到湘江之南。

“思”和“虑”都有“思考”的意思。“思”指根据确定的意愿去思考,“虑”指对问题反复周密地思考,力求得到最佳选择。

2.余监抚馀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萧统《文选序》)

译文:我在监国和抚军的空闲中,度过了许多闲暇的日子,广泛阅读了各类文章。

“观”和“览”都有“看”、“阅读”的意思。“观”指有目的有意识地看,“览”指广泛地看。

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译文:晚霞与孤独的野鸭相伴同飞,秋水和高远的天空浑然一色。 “与”和“共”都是介词,表示对象,这里用法相同,可译作“和、跟、同”等。“与”另有动词“给与”和连词“和”等用法,“共”另有副词“共同”、“总共”等用法。

4.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屈原《离骚》)

译文:君王何不趁着年轻力壮而放弃那些邪恶的行为呢,为什么不改变这种做事情的态度?驾驭着千里马往前奔驰吧,随我来,我为你在前面带路。

“驰”和“骋”都有马快跑义,但“驰”是指使劲赶马使马快跑,需要人驱赶。“骋”是指纵马奔驰,即马随意狂奔,不需要人驱赶。这里二者连用,意思是放马奔跑。

5.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屈原《离骚》)

译文:当初君王已经与我有相约之言,后来心意改变又有了别的想法。我并不为离开朝廷而难过,只是为君王的屡次改变主意而感到伤心。

“离”和“别”都是动词,都有“分开”的意思。但其程度上有细微差别,前者浅,后者深。《楚辞•离骚》王逸注:“近曰离,远曰别。”

6.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枚乘《七发》)

译文:如今那些达官贵人家的子弟,一定是在深宫闺门之内居住和生活,内有照料日常生活的保姆,外有负责教育的师傅。

“居”和“处”都有“居住”的意思。“居”指长久定居,“处”指停留,短时间的居住。

四 分析下面两组句子中的对仗:

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与“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双双相对,在句法结构上是主谓结构两两相对,即“北海虽赊”对“东隅已逝”,“扶摇可接”对“桑榆非晚”。词性上也基本上是相对的,即实对实(“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榆”),虚对虚(“虽”对“已”,“可”对“非”),动对动(“赊”对“逝”,“接”对“晚”),静对静(“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榆”)。

2.巡曾楹而空揜,抚锦幕而虚凉。(江淹《别赋》)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都是“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性结构。“巡曾楹”和“抚锦幕”是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空揜”对“虚凉”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词性上是实词相对:动词对动词(“巡”对“抚”)、名词对名词(“曾楹”对“锦幕”)、形容词对形容词(“空”对“虚”);虚词相对:连词对连词(“而”对“而”)。

五 利用工具书查出下列典故的出处: 1.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徐孺榻:《后汉书•徐稚传》:“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

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陈)蕃在鄙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后以徐孺榻表示对贤士的礼待。这里用来指洪州出人才。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径:东汉•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蒋诩,字元卿,舍中三径,唯羊仲、求仲从之游,皆挫廉逃名不出。”后因以三径代指隐士的家园,也指家园。

六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方式: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诸葛亮《出师表》)

并提:“侍中”指郭攸之、费祎,“侍郎”指董允,并提为“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

代称:“良实”本都是形容词,这里指代贤良诚实的人,是以事物特征代本体。

2.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

代称:“坚”代“坚固的铠甲”,“锐”代“锐利的武器”,是以性质代本体。

3.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对偶:即“鳏寡不闻犬豕之食”对“茕独不见牛马之衣”。 互文:“鳏寡”与“茕独”、“不闻犬豕之食”与“不见牛马之衣”文义互相补充。

第四篇:数据结构试卷及参考答案_6

数据结构试卷

(六)

一、选择题(30分) 1. 设一组权值集合W={2,3,4,5,6},则由该权值集合构造的哈夫曼树中带权路径长度之和为(

)。

(A) 20 (B) 30 (C) 40 (D) 45 2.执行一趟快速排序能够得到的序列是(

)。

(A) [41,12,34,45,27]55[72,63] (B) [45,34,12,41]55[72,63,27] (C) [63,12,34,45,27]55[41,72] (D) [12,27,45,41]55 [34,63,72] 3.设一条单链表的头指针变量为head且该链表没有头结点,则其判空条件是(

)。 (A) head==0 (B) head->next==0 (C) head->next==head (D) head!=0 4.时间复杂度不受数据初始状态影响而恒为O(nlog2n)的是(

)。

(A) 堆排序 (B) 冒泡排序 (C) 希尔排序 (D) 快速排序

5.设二叉树的先序遍历序列和后序遍历序列正好相反,则该二叉树满足的条件是(

)。

(A) 空或只有一个结点 (B) 高度等于其结点数

(C) 任一结点无左孩子 (D) 任一结点无右孩子

6.一趟排序结束后不一定能够选出一个元素放在其最终位置上的是(

)。

(A) 堆排序 (B) 冒泡排序 (C) 快速排序 (D) 希尔排序 7.设某棵三叉树中有40个结点,则该三叉树的最小高度为(

)。

(A) 3 (B) 4 (C) 5 (D) 6 8.顺序查找不论在顺序线性表中还是在链式线性表中的时间复杂度为(

)。

(A) O(n) (B) O(n2) (C) O(n1/2) 9.二路归并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

)。

(A) O(n) (B) O(n2) (C) O(nlog2n) 10. 深度为k的完全二叉树中最少有(

)个结点。

(D) O(1og2n) (D) O(1og2n) (A) 2k-1-1 (B) 2k-1 (C) 2k-1+1 (D) 2k-1 11.设指针变量front表示链式队列的队头指针,指针变量rear表示链式队列的队尾指针,指针变量s指向将要入队列的结点X,则入队列的操作序列为(

)。

(A)front->next=s;front=s; (B)s->next=rear;rear=s;

(C)rear->next=s;rear=s; (D)s->next=front;front=s;

12.设某无向图中有n个顶点e条边,则建立该图邻接表的时间复杂度为(

)。

(A) O(n+e) (B) O(n2) (C) O(ne) (D) O(n3) 13.设某哈夫曼树中有199个结点,则该哈夫曼树中有(

)个叶子结点。

(A) 99 (B) 100 (C) 101 (D) 102 14.设二叉排序树上有n个结点,则在二叉排序树上查找结点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

)。

(A) O(n) (B) O(n2) (C) O(nlog2n) (D) O(1og2n) 15.设用邻接矩阵A表示有向图G的存储结构,则有向图G中顶点i的入度为(

)。

(A) 第i行非0元素的个数之和 (B) 第i列非0元素的个数之和

(C) 第i行0元素的个数之和 (D) 第i列0元素的个数之和

二、判断题(20分) 1.调用一次深度优先遍历可以访问到图中的所有顶点。(

)

2.分块查找的平均查找长度不仅与索引表的长度有关,而且与块的长度有关。(

) 3.冒泡排序在初始关键字序列为逆序的情况下执行的交换次数最多。(

) 4.满二叉树一定是完全二叉树,完全二叉树不一定是满二叉树。(

)

5.设一棵二叉树的先序序列和后序序列,则能够唯一确定出该二叉树的形状。(

) 6.层次遍历初始堆可以得到一个有序的序列。(

)

7.设一棵树T可以转化成二叉树BT,则二叉树BT中一定没有右子树。(

) 8.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比链式存储结构更好。(

) 9.中序遍历二叉排序树可以得到一个有序的序列。(

) 10.快速排序是排序算法中平均性能最好的一种排序。(

)

三、填空题(30分) 1.for(i=1,t=1,s=0;i<=n;i++) {t=t*i;s=s+t;}的时间复杂度为_________。

2.设指针变量p指向单链表中结点A,指针变量s指向被插入的新结点X,则进行插入操作的语句序列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结点的指针域为next)。 3.设有向图G的二元组形式表示为G =(D,R),D={1,2,3,4,5},R={r},r={<1,2>,<2,4>,<4,5>,<1,3>,<3,2>,<3,5>},则给出该图的一种拓扑排序序列__________。 4.设无向图G中有n个顶点,则该无向图中每个顶点的度数最多是_________。 5.设二叉树中度数为0的结点数为50,度数为1的结点数为30,则该二叉树中总共有_______个结点数。

6.设F和R分别表示顺序循环队列的头指针和尾指针,则判断该循环队列为空的条件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设二叉树中结点的两个指针域分别为lchild和rchild,则判断指针变量p所指向的结点为叶子结点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简单选择排序和直接插入排序算法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___________。

9.快速排序算法的空间复杂度平均情况下为__________,最坏的情况下为__________。 10.散列表中解决冲突的两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四、算法设计题(20分) 1.设计在顺序有序表中实现二分查找的算法。 2.设计判断二叉树是否为二叉排序树的算法。 3.在链式存储结构上设计直接插入排序算法

数据结构试卷

(六)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6.D 7.B 11.C 12.A 13.B

二、判断题 1.错 2.对 6.错 7.对

三、填空题

1. O(n) 2. s->next=p->next; p->next=s 3. (1,3,2,4,5) 4. 5. 6. 7. 8. 9. 10. n-1 129 F==R p->lchild==0&&p->rchild==0 O(n2) O(nlog2n), O(n) 开放定址法,链地址法

3.A 8.A 14.D 4.A 9.C 15.B

5.D 10.B 3.对 8.错 4.对 9.对 5.错 10.对

四、算法设计题

1. 设计在顺序有序表中实现二分查找的算法。

struct record {int key; int others;}; int bisearch(struct record r[ ], int k) {

int low=0,mid,high=n-1;

while(low<=high) {

mid=(low+high)/2;

if(r[mid].key==k) return(mid+1); else if(r[mid].key>k) high=mid-1; else low=mid+1;

}

return(0); } 2. 设计判断二叉树是否为二叉排序树的算法。

int minnum=-32768,flag=1; typedef struct node{int key; struct node *lchild,*rchild;}bitree; void inorder(bitree *bt) {

if (bt!=0) {inorder(bt->lchild); if(minnum>bt->key)flag=0; minnum=bt->key;inorder(bt->rchild);} } 3. 在链式存储结构上设计直接插入排序算法

void straightinsertsort(lklist *&head) {

lklist *s,*p,*q; int t;

if (head==0 || head->next==0) return;

else for(q=head,p=head->next;p!=0;p=q->next)

{

for(s=head;s!=q->next;s=s->next) if (s->data>p->data) break;

if(s==q->next)q=p; else{q->next=p->next; t=p->data;p->data=s->data;s->data=t;}

} }

p->next=s->next;

s->next=p;

第五篇: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上册)

练习一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 丹(丶部) 之(丿部) 亚(二部) 常(巾部) 卍(十部) 受(又部) 严(口部) 隣(邑部) 巡(巛部) 希(巾部) 幽(幺部) 胡(肉部) 怡(心部) 攻(攴部) 书(曰部) 民(氏部) 煎(火部) 者(老部) 茁(艸部) 贰(贝部) 郊(邑部) 望(月部) 平(干部) 术(行部)

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

“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 1.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列子·汤问》) .曾,副词,乃、竟。

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陶渊明《桃花源记》) .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水经注·巫山、巫峡》) ..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自,假设连词,苟、如果。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合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合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汤问》) .息,会意字,从自从心。“自”即“鼻”,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义是呼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

2.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 .尾,象形字,本义是尾巴。《说文解字》分析为从尸从毛(篆文毛字倒写),认为是会意字。此处是“岸、边”的意思,为引申义。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英,形声字,从艸,央声。本义是花。这里的“落英”即落花,用的是“英”的本义。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范仲淹《岳阳楼记》) ..景,形声字,从日,京声。本义是日光。这里的“景明”即阳光明亮,用的是本义。

惊,形声字,繁体字“驚”从马,敬声。本义是马受惊。这里用于形容波浪,为引申义。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集,会意字,从木从隹。本义是鸟聚集,这里说沙鸥飞落在一起,用的是本义。 锦,形声字,从帛金声。本义是丝织物上的花纹,引申出色彩艳丽义。这里用来形容鱼的色彩艳丽,用的是引申义。

6.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水经注·巫山、巫峡》) .旦,会意字,日在地平线上,本义是早晨。这里的“霜旦”即有霜的早晨,用的是本义。

7.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豪,形声字,从豕,高省声,本义是豪猪。豪猪的毛长而硬,有强横、不好惹等特点,故引申出“有权势的”、“豪奢”的含义。这里的“豪”是豪华奢侈的意思,为引申义。 首,象形字,本义是头。后引申出“开端”、“第一”等含义。这里是首位、第一的意思,为引申义。

8.盖本不足以记斯楼。(汪琬《传是楼记》) .本,指事字,本义是树根部,引申出“本来”、“原来”等含义。这里是本来的意思,为引申义。

七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A)组: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间,参与。引申义。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史记·陈涉起义》) .间,暗地里,秘密地。引申义。

3.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间,缝隙,空隙。本义。

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间,小的,偏僻的。引申义。

5.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汪琬《传是楼记》) .间,隔些时候。引申义。

6.对曰:“愿少间。”(《史记·淮阴侯列传》) .间,避开别人。引申义。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间,乘间,暗中。引申义。

8.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间,破绽、漏洞,可以乘虚而入的空子。引申义。 9.韩信使人间视。(《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间,秘密地,暗地里。引申义。

10.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间,中间。引申义。 (B)组

1.发使使燕。(《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发,派遣。引申义。

2.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 .发,发放仓粮赈济灾民。引申义。

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 .发,射箭。本义。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战国策·齐策四》) .发,启封。引申义。

5.夫鵷鶵发于南海。(《庄子·秋水》) .发,出发。引申义。

6.春心莫共花争发。(李商隐《无题》) .发,开放。引申义。

7.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 .发,兴起。引申义。 8.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发,发挥。引申义。

9.文物以记之,声明以发之。(《左传·桓公二年》) .发,发扬。引申义。

10.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老子·第三十九章》) .发,震动,爆发。引申义。

八解释下列各句中加△词或词组,并说明它们古今意义的变化,指出其中哪些是词义的扩大、缩小,哪些是词义感情色彩和轻重的变化(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点):

1.饮于河渭。(《山海经·夸父逐日》) .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 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论语·子路从而后》) ..丈人,古代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今专指岳父,词义范围缩小。 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巫山、巫峡》) .响,古代指回声,今泛指声音,词义范围扩大。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词义程度古今不同,古义轻,今义重。 5.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货,古有钱财、货币、出卖、货物等意义,今义为货物,词义范围缩小。 售,古义卖出去,今义卖,词义范围扩大。

6.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所以,古代是词组,表示凭借、手段、方式、方法、原因、结论等,今义是连词,用于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引出结果或结论,词义范围缩小。

遭,古义为遇上时机,今义一般指遇上了不幸的事情。词义感情色彩古今不同,古褒义,今贬义。 7.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 .排,古义冲击,今义排列。词义转移。

8.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范仲淹《岳阳楼记》) ..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词义转移。 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词义范围扩大。

9.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汪琬《传是楼记》) .购,古义悬赏征求,今义购买,词义范围扩大。 10.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汪琬《传是楼记》) .穷,古义指不通达,今义贫穷,词义范围转移。 九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按:教材引文误“默然”为“默默”,今正。 译文:

谢安和客人下棋。过了一会儿,谢玄从淮上派来的使者到了。谢安看完了书信,沉默无语,慢慢地把脸转向棋局。客人问淮上战局的情况,谢安回答说:“孩子们已经大破敌人。”意色举止与平时没有什么不同。

标点: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列子·说符第八》)

译文:

从前有一个想要得到金子的齐国人,一大早,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到了集市上。走到卖金子的地方,抓了人家的金子就跑。官吏捉到了他,问他说:“人们都在那里,你为什么拿人家的金子?”他回答说:“我拿金子的时候,没有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标点:

予谒告南归,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抵大柳树驿,时日过午矣。不欲但已,问驿吏,吏绐言,须晚,尚可及滁州也。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后呼噪为应。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閧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计此关乃赵点检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程敏政《夜渡两关记》)

译文:

我告假回到南方去,在成化年间戊戌年的冬天十月十六日过大枪岭。到达大柳树驿,当时天已经过了正午。不想只走到这里就停下,问驿站里的官吏,官吏欺骗我说,到傍晚的时候,还可以到达滁州。上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跟从的人说前面有一个清流关,地势很险,有很多老虎。我心里记住了这件事。

到了清流关,天已经黑了,退回去也没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邮卒带着铜锣火把继续赶路。山口两个山峰对峙,高几百寻,向上看不到山头。石头栈道崎岖险要,我们都下了马,踩着肩膀向上攀登。频频相约定,如果有危险情况,就前后喊叫呼应。恰在这时有一个大星,光芒明亮,从东向西划过天空。寒风突然刮起来,火把都灭了,四面山上的草木发出飒飒的声响。于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声喊叫不停。铜锣一起敲起来,响声震动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顶。忽然看见月亮出来了,像一个灿烂的银盘,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我们才开始举手互相庆贺。然而下山的时候,还长时间心中害怕不能平静。我估计这个山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但却是一生中最奇特突出的。夜里二更的时候,到达了滁阳。

练习二

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 .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 .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 .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 .《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 .“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句中的“东”字本来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又如《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词义,用作谓语,也都是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

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指邹忌)”长得漂亮。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1.“于”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

2.“为”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

3.“为……所”被动句式

“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

4.“见”字被动句式

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如《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见疑”即被怀疑。

5.“见……于”被动句式

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合,“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

6.“被”字被动句式

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四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

五 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前句是,无标志。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见……于”式。

3.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

前句是,“于”字式。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后句是,“为……所”式。

5.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前句是,无标志。

6.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

后句是,“为……所”式。

7.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前句是,“见”字式。

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后句是,“于”字式。 六 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不是。之,代词,指代梁王兔苑。用作“想”的宾语。

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是。“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不是。之,连词。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

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置宾语。之,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5.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论语·公冶长》)

是。“之”作“行”的前置宾语。之,代词,代指所闻之事。

6.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汪琬《传是楼记》)

不是。两处的两个“之”,前一“之”字是代词,代指书籍,用作宾语;后一“之”字是连词,用于定中之间。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奚以”是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奚”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之,动词,到、去。

七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

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

古:何陋之有。“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今:有何陋。宾语后置。

2.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

古:谁与守。“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今:与谁守。宾语后置。

3.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论语·里仁》)

古:未之见。“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今:未见之。宾语后置。 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古:莫之能一。“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今:莫能一之。宾语后置。

5.古之人不余欺也。(苏轼《石钟山记》)

古:不余欺。“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今:不欺余。宾语后置。

6.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

古:奚为。“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今:为奚,即为什么。宾语后置。

7.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商君书·画策》)

古:弗敢我谋,弗敢我杀。“我”作动词“谋”、“杀”的前置宾语。今:弗敢谋我,弗敢杀我。宾语后置。

8.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古:唯余马首是瞻。“余马首”作动词“瞻”的前置宾语。今:唯瞻余马首。宾语后置。

9.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

古:孰法。“孰”作动词“法”的前置宾语。今:法孰,即效法哪个。宾语后置。 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

古:恶乎长。“恶”作介词“乎”的前置宾语。今:乎(于)恶长,即在哪方面擅长。宾语后置。

八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 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陋:形容词意动用法。“陋之”即“认为它(小丘)不好”。

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见:动词使动用法。“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朝:动词使动用法。“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来:动词使动用法。“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

5.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降:动词使动用法。“降巡”即“使张巡投降”。

6.诸将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弱秦”即“使秦国变弱”。

7.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

8.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善:形容词意动用法。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孙膑)好”。 客:名词作状语。“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孙膑)”。

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10.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云、响、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 “云集”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响应”即像回音一样地应和,“景从”即像影子一样地跟从(“景”是“影”的古字)。

九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

1.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汉书·匈奴传》) . 少:古义为稍,程度副词;今义为少,形容词。

2.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 . 稍:古义为逐渐,时间副词;今义为略微,程度副词。

3.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史记·淮南王传》) . 曾:古义为竟然,情态副词;今义为曾经,时间副词。

4.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 直:古义为只、仅,范围副词;今义为不弯曲,形容词。

5.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史记·孙膑》) . 因:古义为就,副词;今义为因为,连词。

6.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汉书·张骞传》) . 竟:古义为最终,时间副词;今义为竟然,情态副词。

7.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传》) . 但:古义为只,范围副词;今义为但是,转折连词。

8.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韩非子·十过》) .. 虽然:古义为虽然如此,词组;今为让步连词。

按:教材引文误“璧”为“壁”,今正。

十 阅读下面一段短文,说明文中“以”的词性、意义和用法:

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这段文字中共有六个“以”字,分别解释如下: 1.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 以,动词,认为,在句中作谓语。 2.必以倦而归也。

以,介词,因,与“倦”构成介词词组作“归”的状语,引入“归”的原因。 3.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 以,介词,用、靠。与“其力”构成介词词组作“攻”的状语,引入“攻”的凭依。 4.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

前“以”字是介词,把,与“其力之所不能取”构成介词词组作“送”的状语,引入“送”的东西。后“以”字是连词,相当于“而”,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5.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

以,介词,把,与“虞卿之言”构成介词词组作“告”的状语,引入“告”的内容。

十一 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代词的用法: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学”构成所字结构,指代学的东西。 2.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孟子·许行》)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注诸海”即“注之于海”。 3.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 或:无定代词,作主语,意思是“有的人”。 奚:疑问代词,用作状语,意思是“为什么”。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 者:辅助性指示代词,用于数词之后构成者字结构,“五十者”即五十岁的人。

5.“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韩愈《原道》) ... 斯:指示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这”。

何:疑问代词,用作定语,意思是“什么”。

所:辅助性指示代词,与动词“谓”构成所字结构,指代所说的事情。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 其: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意思是“他们的”。

之:代词,作“望”的宾语,指代溃逃的齐军。 十二 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标点: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

译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于射箭,当世没有人能跟他相比。康肃公也以此自负。他曾经在家中菜园里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人放下担子站在那里,用眼睛斜视很久没有离去。看见康肃公射箭十中八九,只是微微点头。康肃公问他说:“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技术不是很精湛吗?”老人说:“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很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老人说:“根据我的舀油就知道。”于是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勺子舀了油滴进葫芦里,油从钱孔滴入而钱却没有湿。老人于是说道:“我也没什么,只是手熟罢了。”康肃公笑着打发他走了。

标点:

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国语·晋语八》)

译文:

晋平公射鴳没有射死,命令仆人襄去抓它,没有抓到。平公很生气,把襄抓起来要杀了他。叔向听说了,晚上赶去拜见晋平公,晋平公告诉了他这件事。叔向说:“您一定要杀了他。从前我们的先君唐叔在徒林射犀牛,射死了以后,用犀牛皮做了一副铠甲,因此被封在晋。如今您继承我们的先君唐叔,可是射鴳射不死,抓又抓不到,这件事是宣扬我君的耻辱啊。您一定要赶快杀了他,不要让这事传扬出去。”晋平公很不自在,就赶快放了竖襄。

标点: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慄。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后汉书·酷吏列传》)

译文:

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

练习三

一 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

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上古时期,姓也是区分阶级地位的标志,贵族有姓,平民无姓。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另外,由于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之间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对父母),弟子自称也称名,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

二 简述历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影响较大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秦汉以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官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三公九卿,组成中枢机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军政长官。九卿是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制粟内史、少府。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制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以九卿为主的各中央行政长官都各有属官。九卿之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中央行政长官,如中尉、将作少府等。

汉初沿袭秦制。武帝时废去太尉,改为大司马。西汉末年又把丞相改称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合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汉代九卿中的名称也有变化。另外还有所谓加官,即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大臣得到加官,就可以经常接近皇帝。

到东汉时,三公已无实权,尚书机构尚书台(即台阁)反而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魏文帝时,把权势过大的尚书台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这又是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基础。

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唐代三省首长的权力后来日渐削弱,徒具虚名。隋朝由原来的行政总负责机构——尚书省(或尚书台)分演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部下设司),属于尚书省。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此后,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一直沿袭到清代,基本未变。六部成立后,诸卿的职权逐渐变小,有的后来就裁撤了。

宋代中央由中枢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元代以尚书省、中书省为宰相府,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后废尚书省,归并于中书。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大学士逐渐成为实际上的宰相。清沿明制,到雍正时成立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职权了。

三 “州”这一级行政单位历代有什么变化?

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其辖境很大。东汉末年,州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魏、晋、南北朝一直沿袭。隋朝废郡存州,唐代因之,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为州(或称郡)。宋代的州也是县以上的行政单位,州上设路。元代的州也在路或府以下。明清时的州在县以上,府以下,京都所在的直隶州地位略等于府。也有一些散州,虽隶属于府,但实际地位和县相当。

四 古代有几种主要的纪年法?

古代有岁星纪年、太岁纪年、甲子纪年等三种主要的纪年法。

最早采用的是岁星纪年法。岁星即木星,约十二年一周天。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个星次,以此纪年。

由于岁星纪年法在实际运用中的不便,古人又假设一个岁星,叫做“太岁”,使其运行方向与真岁星相反,而把黄道附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以太岁的运行纪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

甲子纪年始于东汉。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干支依次相配,以此纪年。 五 解释下列名词: 夏历:我国以建寅之月为岁首的历法,始于夏代,故称夏历。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末一直沿用。今天所谓旧历,也指夏历。

行中书省:简称“省”或“行省”,是始于元代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行中书省”的意思是中书省的行署。本来是临时设的,后来成为固定的行政区划。

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因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故称。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称为“谥”或“谥号”。一些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门人或亲友往往也为其加谥号。

闰月:阴历一年实际上不到一个太阳年,约三年相差一个月,为解决阴阳历的矛盾,历法上需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做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

知府:官名。宋代命朝臣出守列郡为府的行政长官,称为权知(意思是“临时主持”)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代始以知府为正式名称,管辖州县,为府一级行政长官。清代相沿不改。

六 利用工具书查出柳宗元的字、籍贯、生卒年、曾任的官职以及他的文集的名称和他的传记资料。

查《中国古今人名大辞典》可知:

柳宗元(773—819),唐河东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县西北)人,字子厚。曾任监察御史、蓝田尉、礼部员外郎、永州司马,柳州刺史等职。著作有《柳河东先生集》。

查《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可知:

柳宗元的传记资料在“旧唐13/160/4213”(即《旧唐书》第13册、第160卷、第4213页)和“新唐16/168/5132”(即《新唐书》第16册、第168卷、第5132页)。

七 利用工具书查出“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这两句诗的作者,并说明“金陵”和“白下”是今天什么地方,解释“祖”的意义。

据日本人编唐诗索引可以查出,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留别金陵诸公》。金陵和白下都是今天的南京市。“祖”的意思是饯行。

八 《史记·汲黯传》:“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请根据《说文解字》说明“郊”的本义,根据《经籍纂诂》说明“郊”的句中意义。

《说文解字·邑部》:“距国百里为郊,从邑交声。”据此知“郊”的本义是指国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经籍纂诂》:“郊,郊道要冲之处也。”据此知“郊”在句中指交通要道。 九 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个是引申义(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点):

(A)组

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树:建立、树立,引申义。

2.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史记·孙膑》) .树:树木,引申义。

3.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许行》) .树:种植,本义。 (B)组

1.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涉:进入,引申义。

2.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吕氏春秋·察今》) .涉:趟水过河,本义。

3.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苏轼《教战守策》) .涉:经历,引申义。 (C)组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信:诚实,本义。

2.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信:相信,引申义。

3.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世说新语·雅量》) .信:使者,引申义。 十 阅读《史记·万石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说出万石君的姓名,给文中加△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作注,并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点):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免。....选可为傅者,皆推奋,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

万石君的名字是石奋。

河内,黄河从潼关向东经今河南省河段的北部地区。 长安,古都城,名始于汉,在今西安市西北。 孝文,即汉文帝。

大中大夫,即太中大夫,汉代郎中令的属官之一,其职责是“掌议论”,即对朝政提出意见或建议。虽是散官性质,但能接近皇帝,提出意见。大:“太”的古字。

九卿,秦汉时期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汉景帝时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汉武帝时改称光禄勋),管宫廷侍卫;卫尉(汉景帝时一度改称中大夫令),管宫门近卫军;太仆,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有时改称大理),掌刑法,是最高法官;典客(汉景的时改称大行令,汉武帝时又改称大鸿胪),掌管各少数民族和外国来朝事宜;宗正,管理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汉景帝时改称大农令,汉武帝时又改称大司农),管理租税赋役;少府,管宫廷总务。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

诸侯相,即诸侯王的相。

建元二年,“建元”是汉武帝使用的年号,公元前140年至公元前135年。建元二年即公元前139年。

郎中令,九卿之一,掌管宫廷侍卫。 译文: 万石君名字叫奋,他的父亲是赵国人,姓石。赵国灭亡后,迁居到温县。汉高祖攻打项羽,经过河内,那时石奋十五岁,做小衙吏,服侍高祖。高祖与他谈话,喜欢他的态度恭敬,问他说:“你家中有什么人?”他回答说:“我现在只有母亲,不幸眼睛失明。家里很穷。还有个姐姐,会弹琴。”高祖说:“你能听从我吗?”他说:“愿竭尽全力。”于是高祖召他的姐姐入宫为美人,任命他为中涓官,处理文书和大臣进谒的事情,把他的家迁到长安中的戚里,那是因为她姐姐为美人的缘故。他的官职到孝文帝时,累积功劳做到太中大夫。他不懂经学儒术,但恭敬谦谨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做太子太傅,被免去官职。文帝要选拔可以做太子太傅的人,大家都推举石奋,石奋于是做了太子太傅。到孝景帝时,又任命他九卿这样的官职。因他的职位太接近皇帝,景帝惧怕拘谨,又把他的官职改为诸侯相。石奋的长子名建,次子某、三子某,四子名庆,都因性情柔顺、孝敬谦谨,官位都达到俸禄二千石,于是汉景帝说:“石君和他的四个儿子官位都做到二千石,人臣的尊贵光荣就集中在他们一家了。”就称石奋为“万石君”。……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儒术经学而犯了罪。皇太后认为读书的人多外在的气质而少内在的品质,现在万石君家不喜言谈但能亲身力行,就用万石君的长子石建做了郎中令,小儿子石庆做了内史。

十一 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

越 巫 方孝孺

标点:

越巫自诡善驱鬼物。人病,立坛场,鸣角振铃,跳掷叫呼,为胡旋舞禳之。病幸已,馔酒食,持其赀去。死,则委以他故,终不自信其术之妄。恒夸人曰:“我善治鬼,鬼莫敢我抗。”恶少年愠其诞,瞷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候巫过,下沙石击之。巫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沙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慄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唯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夜半抵家,大哭叩门。其妻问故,舌缩不能言,惟指床曰:“亟扶我寝,我遇鬼,今死矣!”扶至床,胆裂死,肤色如蓝。巫至死不知其非鬼。

译文:

有一个越地的巫人,自己诈称擅长驱鬼。有人病了,他便设立起坛场,吹角摇铃,跳跃叫喊,并跳着胡旋舞,祈求免灾。如果病侥幸好了,他便享用一顿人家的酒饭,拿了人家给的财物离去;如果人死了,就拿别的原因来推托,始终不认为自己的巫术是虚妄的。常常向人夸耀说:“我善于治鬼,鬼没有敢反抗我的。”有几个好搞恶作剧的少年,对他的欺妄非常恼火,就窥伺他夜里回家时,五六个人分开,藏在路边的树上,每人相隔一里左右,等到那巫人经过时,就往下投砂子石块打他。巫人以为是真鬼,马上吹起他的角来,边吹边跑。他心里非常害怕,被吓得脑袋胀闷,也似乎比平时沉重了许多,走起路来也不知道自己的脚在哪里。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惊慌的心情稍微安定下来,可是树上又像开始那样往下落砂石。他又马上吹角,吹角也吹不出声音了,于是跑得更快。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情形又跟原先一样。吓得他两手发抖,连气也喘不过来了,更不能吹角了。角掉到了地上,只好摇起他的铃。一会儿铃又掉了,只好大喊着往前跑。一路上,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以及树叶的响声、山谷的回音,都以为是鬼。大声呼喊着向人求救,喊声非常悲凄。半夜才到了家,大声哭喊着敲门。他妻子问他是什么缘故,他被吓得舌头僵硬而说不出话来,只是指着床说:“赶快扶我休息,我遇上了鬼,今天要死了!”妻子把他扶到床上,他胆裂而死,肤色像蓝草的青色一样。这个巫人到死也不知道那树间的响声并不是鬼。

上一篇:青年入团申请书下一篇:每天学习感受6要点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