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性担保监管系统

2022-08-23

第一篇:融资性担保监管系统

加强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工作的通知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工作的通知

川办函〔2009〕230号 二○○九年九月九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国办发〔2009〕7号)精神,为加强全省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监督管理,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务健康较快发展,维护金融环境和金融秩序的稳定。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加强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的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明确监管职责

融资性担保业务是指融资性担保机构向工商企业和自然人在银行业机构融资提供第三方保证的担保业务。省人民政府金融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政府金融办)为全省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的牵头部门,负责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审批和监管工作。省发展改革委、省经委、省财政厅、省工商局、省中小企业局、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四川银监局为协调配合部门。省政府金融办会同省工商局、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和四川银监局等部门指导、督促市(州)、县(市、区)政府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日常监管和风险控制,对各地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合规经营和风险状况不定期组织抽查。

市(州)政府是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的第一责任人。市(州)政府指定的主管部门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产质量、准备金提取等情况实施持续动态监管。县(市、区)政府作为直接责任人负责承担对融资性担保机构日常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责任,建立日常监管和风险处置制度,指定主管部门落实管理责任。

二、加强准入管理

设立融资性担保机构必须经省政府授权的部门审批。

(一)资本金及法人资格要求。在市(州)内经营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在省内经营的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的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人民币1亿元,其中互助会员制融资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不得低于人民币500万元。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来源必须真实合法。机构法人代表须具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熟悉《担保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专业知识。

(二)设立融资性担保机构审批程序。设立融资性担保机构,应由其主要发起人组成融资性担保机构筹备组,向县(市、区)政府提出筹建申请。由县(市、区)政府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申请材料进行认真初审把关,提出初审意见后报市(州)政府。市(州)政府负责审核拟组建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注册资本来源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核查融资性担保机构各股东的信用状况,市(州)政府在复审并 1

出具审定意见后报省政府金融办审批。省政府金融办自收到完整申请材料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书面决定。

经省政府金融办批准后,融资性担保机构筹备组凭省政府金融办出具的筹建批复文件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名称预先核准,外资投资按有关规定办理。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筹建期为省政府金融办批准筹建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45个工作日内未完成筹建的即取消筹建资格。

市(州)政府报省政府金融办的申报材料包括县(市、区)政府的初审意见、市(州)政府的审定意见和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申请材料。

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申请材料包括:

1.设立融资性担保机构申请书。内容至少包括:当地经济和金融发展情况以及担保需求分析,主要发起人情况介绍,拟任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简历及个人信用记录报告。

2.出资人承诺书。出资人应承诺自觉遵守国家、省有关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公司章程,参与管理并承担风险,不从事非法金融活动,保证入股资金来源合法,不得以借贷资金入股,不得以他人委托资金入股。

3.发起人(出资人)协议书。股东之间关于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协议,内容包括总则、经营宗旨、机构性质、名称、营业场所、业务范围、注册资本、股本结构、发起人(出资人)入股金额和占总股份比例、发起人(出资人)权利和义务、主动声明关联入股的义务。全体发起人(出资人)应在协议书上签名盖章(自然人股东可以委托代理人签字)。

4.股东基本情况。提供融资性担保机构股东名册,内容包括法人股东的名称、法定代表人姓名、注册地址、出资额、股份比例等,自然人股东的姓名、住所、身份证号码、出资额、股份比例等。企业法人股东须满足无犯罪记录、无不良信用记录的条件,自然人股东须满足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无犯罪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的条件。企业法人股东要提供经工商部门年检后的营业执照复印件,自然人股东要提供简历和身份证复印件。其他社会组织须提交相关资格证明材料。

5.出资人除自然人以外经审计的上一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原则上非自然人应有三年以上的盈利记录。

6.章程草案(应将合规经营和风险防范的相关内容写入章程)。

7.法定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可以在省政府金融办批准前提供)。

8.律师事务所出具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出资人关联情况的法律意见书。

9.营业场所所有权或使用权的证明材料、安全防范措施等证明材料。

10.省政府金融办要求补充的其他材料。

(三)融资性担保机构开业审批程序。由融资性担保机构筹备组向当地县(市、区)政府提出开业申请,由市(州)政府验收合格并批准。申请人应自市(州)政府批复同意开业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凭开业批复文件和省政府金融办批准筹建文件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无省政府金融办的批准筹建文件,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予办理工商登记手续。

融资性担保机构在领取营业执照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向当地公安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派出机构和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报送相关资料。融资性担保机构下列重大变更事项,须经省政府金融办审批:1.增减注册资本(金)、变更股东;2.变更机构名称、所在地及经营范围;3.修改机构章程;

4.变更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及高管;5.设立分支机构;6.需审批的其他变更

事项。

三、强化业务监管

(一)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得兼营非融资性担保等其他业务,非融资性担保机构和其他机构不得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资本金必须由银行机构进行全额托管,其托管的资本金除用于委托银行机构开展风险可控的资金运作外,不得挪作他用。

(二)融资性担保机构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建立严格的担保评估制度、科学的业务决策程序、持续的风险监控机制和事后追偿与处置制度。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行业发展要求和资金需求的性质,设计产品方案和风险控制要求。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各项准备金和保证金,用于代偿和坏账处理。

(三)融资性担保机构要合法合规地开展业务,并依法接受各级主管部门的监管。省政府金融办要会同相关部门不定期检查融资性担保业务开展情况,并及时通报各协调配合部门。各市(州)政府和县(市、区)政府要依法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日常监管和风险控制工作,并不定期地组织检查,对融资性机构的违规行为依法处罚,对未经审批擅自开展融资性担保业务的,要依法予以取缔。对以担保机构名义,从事非法集资、诈骗企业钱财等危害金融稳定的犯罪行为,要依法打击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四、规范业务发展

(一)建立健全银企保合作机制,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按照平等、自愿、公平的原则,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互利合作,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应根据双方的风险控制能力合理地确定风险分担比例和担保放大倍数。要继续加强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切实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支持融资性担保机构做强做大,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发展。

(二)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出资设立商业性融资担保机构,鼓励发展各类互助式融资担保机构,支持我省重点发展产业设立行业性融资担保机构。政府出资的融资担保机构原则上应从事农业、就业、创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地方政府指定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和再担保业务,不再从事一般商业性融资担保业务。

(三)加强政府出资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财务监管和风险管理,规范政府出资行为,构筑防火墙防范政府风险。各级财政部门要配合做好政府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审核工作,研究制定政府出资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财政扶持政策和风险处置机制。

(四)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清理规范工作由省政府金融办、省工商局牵头负责,要依法规范现有融资性担保机构及其业务,研究处置现有融资性担保机构存在的问题。清理规范工作方案另行制定。

第二篇: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与监管情况 无

6月15日,在关于“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与监管情况”的新闻通气会上,银监会融资担保部副主任朱永杨就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相关问题问答了记者提问。 1.近期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发展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

答:首先,机构实力增强,业务发展较快。截至2010年底,全国融资性担保法人机构共计6030家,实收资本总额达4506亿元,比2009年底增加了约1000亿元,平均注册资本为0.75亿元,注册资本10亿元(含)以上的29家,1亿元(含)至10亿元的1863家,注册资本2000万元(含)以上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占比近80%。全行业资产总额达5923亿元,净资产4798亿元。在保余额总计达11503亿元,较上年增长64.6%,其中,融资性担保9948亿元,占比86.5%,贷款担保9139亿元,占比79.5%。

其次,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管理逐渐规范,风险管控能力和稳健性有所加强。在《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银监会等七部委〔2010〕3号令,以下简称《办法》)和8个配套制度下发后,特别是通过全面规范整顿,愿意继续从事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对照《办法》的相关规定,自查自纠,着力规范自身经营行为,逐步树立审慎经营意识,加强合规性建设,风险管控能力和经营稳健性有所增强。2010年担保代偿率0.7%,损失率0.04%,准备金余额为353亿元,拨备率(担保准备金余额/担保余额)为3.1%,拨备覆盖率(担保准备金余额/担保代偿余额)为507.28%。

第三,银担合作继续改善,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性担保业务增长幅度较大。2010年底,与融资性担保机构有业务合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含分支机构)共计10321家,较上年增长27.1%;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8931亿元(不含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贷款),较上年增长60.9%;融资性担保贷款户数16.6万户,较上年增长48.9%。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6894亿元,较上年增长69.9%,占融资性担保贷款总额的77.2%;为14.2万户中小企业提供了融资性担保,户数较上年增长58.3%,占所有融资性担保贷款户数的85.5%,融资性担保机构有效发挥了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作用。 2.近期融资性担保行业监管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效果如何?

答:一是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建立行业规范发展和审慎监管制度框架。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于2010年先后制定出台了《办法》及8个配套制度,包括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经营许可证管理、重大风险事件报告、行业统计等内容,涵盖了融资性担保业经营规则、监管规范和对监管工作的基本要求等方面,初步构建了促进行业规范发展的基本制度框架,为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提高内控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以及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监管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是监管体制初步确立,行业监管逐渐步入规范轨道。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明确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职责的通知》(国办发〔2009〕7号)要求,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及时明确监管部门及工作职责,并陆续出台《办法》实施细则。各地逐步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准入、日常监管和退出机制,行业监管逐渐步入规范轨道。联席会议还对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推动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支持行业规范发展。

三是实施了全行业的规范整顿工作。去年3月《办法》印发后,联席会议立即实施全行业规范整顿工作,各地政府对所辖区域内的融资类担保机构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风险排查、资格审查和重新核准登记。这项工作总体上已在今年3月底基本完成,对符合条件的融资性担保机构颁发了《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 通过一系列措施,融资性担保行业市场形象和市场信心有所提升。各地融资性担保机构增资扩股的意愿持续增强,资本金增加较多,国有、民营以及外资均呈现不断流入态势。经营的规范性和稳健性有所增强。

3.今年联席会议将主要推进哪几方面工作?

答:针对当前融资性担保行业的总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今年联席会议将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抓紧研究拟定融资性担保机构自有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再担保机构管理办法、跨省分支机构管理办法等制度。

二是对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关政策问题与有关部门协商,争取出台有关扶持政策,推进银担合作等建设,完善行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三是督促做好规范整顿的后续工作,加强风险提示和指导,抓好《办法》及相关配套制度的贯彻落实。

四是推动各地建立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信息系统,加强透明度建设,尽快建立健全融资性担保行业自律组织。

五是研究建立地方监管部门履职评价制度,督促地方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执行力建设。 4.今年地方监管部门需要重点做好哪些工作?

答:一是要扎实做好规范整顿后续工作。包括做好规范整顿的分析总结,组织“回头看”,抓好有关问题的整改落实,巩固规范整顿成果。

二是全面贯彻落实《办法》及相关配套制度。重点督促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强公司治理、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内部控制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建设。

三是严格防控融资性担保机构风险。目前,部分融资性担保机构内部控制较为薄弱,一些融资性担保机构出资不实或抽逃资本,热衷于担保主业外的高风险、高收益活动,存在一些单体机构风险。同时也需要关注担保业务快速增长所带来的潜在信用风险、部分融资性担保机构业务集中度过高所隐含的信用风险及部分融资性担保机构成为新的融资平台的风险等。

四是着力推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要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和规划,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本地区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融资性担保机构做强主业,改革创新,准确把握机构数量与机构质量的关系,着力建设一批公司治理完善、内部控制严密、风险管理有效,具有较强承保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融资性担保机构。

五是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和手段,着力持续有效监管。地方监管部门应尽快健全监管组织机构,加强人员、经费的有效配置,加快推进建设监管信息系统,完善监管方式手段,探索差别化监管,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管理、风险状况的日常分析监测,切实提高监管有效性。

六是加强培训和人才工作。

5.融资性担保机构与非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根据国办发〔2009〕7号文和《办法》有关规定,融资性担保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其他非公司制机构。其与非融资性担保机构最主要的不同是三个方面:

(1)根据目前的规定,融资性担保机构是特许机构,需要通过地方监管部门前置性审批许可并获得《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后,才能在工商等相关部门注册登记成立;而非融资性担保机构尚未实行准入管理,其注册登记没有前置性的行政审批要求,也不持有经营许可证,只要符合《公司法》等相关规定,直接进行工商注册登记或其他注册登记即可成立。根据《办法》有关规定,擅自在名称中使用“融资性担保”字样的,由监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予以处罚。通俗地讲,融资性担保机构是持牌机构,非融资性担保机构是非持牌机构。

(2)融资性担保业务为特许经营业务。根据《办法》有关规定,经过监管部门批准,融资性担保机构可以兼营非融资性担保业务,但是非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得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未经批准擅自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取缔并处罚。这里所谓的经营,就是以融资性担保为业的意思。

(3)融资性担保机构为纳入监管机构监管的特许机构,除在机构准入方面需要审批外,其高管人员任职资格、业务都需准入审批,而且对其经营活动实施审慎监管。非融资性担保机构都没有这些要求。 6.如要通过担保机构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应如何选择担保机构?

答: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业务合作的通知》(银监发〔2011〕17号,以下简称《银担合作通知》),自2011年3月31日起,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将融资性担保机构持有经营许可证作为与之开展合作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消费者如要通过担保机构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首要的是要查看担保机构是否持有有效的《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其次是根据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资信状况来判断是否有能力承担担保责任。

7.据报道,目前有些担保机构在非法集资、非法吸存和高利放贷,联席会议对此什么态度?

答: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报道中涉嫌非法集资、非法吸存、高利放贷的担保机构大部分是非融资性担保机构。这些机构不在联席会议和各地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范围内。这些机构打着担保旗号从事涉嫌非法集资、非法吸存、高利放贷等违法活动,给合法经营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和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形象声誉带来严重负面影响,不仅干扰了正常市场秩序,也给地方金融稳定带来隐患。对于这些涉嫌非法集资、非法吸存、高利放贷的担保机构,应由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查处。

对于涉嫌此类活动的个别融资性担保机构,我们已多次要求地方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根据有关规定予以查处。

8.联席会议对深化银担合作有何考虑?

答:深化银担合作是促进银担双方互利共赢、进一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途径。今年初银监会已经印发了《银担合作通知》,对此提出了要求。今年联席会议将采取措施进一步深化银担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融资性担保机构资质进行正确评价和严格审查,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合作准入,要重点查验经营许可证、综合评价经营规范性、风险管控能力以及融资性担保机构资信实力。

二是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国家在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收费、考核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三是要研究保证金交存、风险分担等问题,指导银担双方通过自愿协商的原则逐步完善现有合作机制。 9.规范整顿作为去年以来的一项重点工作,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答:按照《办法》相关规定和联席会议工作部署,各省(区、市)高度重视,多数省(区、市)成立了由政府负责人挂帅的领导小组,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妥善制订规范整顿方案,对原有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了风险排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规范,对符合条件的担保机构进行了重新审核登记并颁发了《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绝大部分地区规范整顿工作已于今年3月31日基本结束,但还有一些收尾的工作。截至5月31日,全国纳入规范整顿范围的机构数量为9192家,已完成规范整顿的为8732家,正在规范整顿中机构数量为326家,尚未进行规范整顿的机构数量为134家,规范整顿完成率为95%,规范整顿合格的为6473家,全国共发放经营许可证5888张。

第三篇:江苏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工作指引(试行)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我省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及其配套文件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融资性担保公司(以下简称“担保公司”),是指在江苏省境内设立并取得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的担保公司及分支机构。

第三条 从事融资性担保公司监管工作的人员,应当为熟练掌握融资性担保行业法规和政策,具备融资性担保行业监管资格的监管部门的正式工作人员。

第四条 全省各级监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担保公司进行监管,适用本指引。

担保公司经营规范

第五条 担保公司须严格执行《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中业务范围、经营规则和风险控制等有关规定。

第六条 在经营存续期间,担保公司不得抽逃挪用注册资本。 担保公司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未通过许可证年检的担保公司不得擅自办理工商年检手续。

第七条 担保公司应当以融资性担保业务为核心主业,严格按照许可证核准的业务范围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受托发放贷款、委托投资及省经信委规定不得从事的其他活动。担保公司不得从事任何形式的非法集资活动。

第八条 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得为其母公司或子公司提供融资性担保。母公司是指担保公司的控股股东或第一大股东,及其实际控制的企业;子公司是指担保公司为控股股东或第一大股东的企业。

第九条 担保公司应在确保经营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使用自有资金。不低于净资产50%的资金用于存出保证金、银行存款,以及投资国债、金融债券及大型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其中监管计分90分以上的担保公司可以投资不高于净资产30%的信用等级AA以上的信托产品。以银行存款形态存放的自有资金可以根据需要以定期存款、协议存款等方式存放,不得以定期存单形式存放,不得设置质权。

在满足上述要求的情况下,担保公司可以开展不存在利益冲突且总额不高于净资产30%的委托贷款,以及不存在利益冲突且总额不高于净资产20%的其他投资。不得委托贷款给担保公司的股东,单个客户的委托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

第十条 除应收代偿款外,担保公司的各类应收帐款总额不得高于净资产的10%。

第十一条 担保公司应设置独立的准备金账户,对提取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实行专户管理,仅限于投资国债、金融债券及大型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信用等级较高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 第十二条 担保公司应设置独立的存入保证金账户,对收取的客户存入保证金实行专户管理。存入保证金仅限于以银行存款形式存在,不得用于投资,担保公司发生代偿时,可扣除相应客户的存入保证金。担保公司存入保证金总额不得高于向银行业金融机构缴纳的存出保证金总额,严禁在公司账外收取客户保证金。

第十三条 跨省分支机构的营运资金不得低于分支机构在保责任余额的10%,且最低不得低于人民币500万元。营运资金的使用参照担保公司自有资金使用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担保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经监管部门核准其任职资格,并取得《江苏省融资性担保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证》后方可履职。

第十五条 担保公司应委托有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如实、详细地披露关联担保业务、委托贷款业务、对外投资等情况。

第十六条 担保公司应委托有资质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并积极配合评级工作的开展,如实提供相关的文件资料。

第十七条 担保公司应定期向当地监管部门报送业务统计报表、财务报表等资料。每月15日前报送上月业务统计报表,每季度后15日内报送资金的使用情况。新设立的担保机构于获得许可证后10个工作日内在江苏省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信息系统中完成登陆注册,填报基本信息。

第十八条 担保公司应加强档案管理,保证各类文件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并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即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

第十九条 担保公司发生人民币500万元以上的担保代偿、投资损失、担保诈骗,以及董事、监事或高级管理人员涉及严重违法、违规等重大风险事件时,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在24小时内向当地监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条 对监管部门提出的整改、处理意见,担保公司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改,并向监管部门书面报告整改情况。

监管内容和方式

第二十一条 对担保公司监管的主要内容参照担保机构监管计分表所列的指标和事项,重点监管担保公司的基础管理、业务经营、资金使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人员资质等方面的合规性。

各级监管部门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增加相关的监管、检查内容。 第二十二条 担保公司设立、变更、终止等环节的监管执行《江苏省融资性担保公司行政许可工作指引》。

第二十三条 高管人员监管。监管部门应建立担保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管理档案。拟任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须参加任职资格培训,在考试通过后由市监管部门负责约见相关人员进行任职前谈话,并做好谈话记录。通过培训考试和任职前谈话对拟任人的资格进行审查,审查通过的核准其任职资格。

各市监管部门对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履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担保公司的所有违规行为应当落实责任到相关的人员,评价等级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监管计分95分以上的担保公司,其董事会、监事会成员、高管人员可以评为“优秀”;监管计分85-95分的,其董事会、监事会成员、高管人员可以评为“称职”;监管计分75-84分的,其董事会、监事会成员、高管人员可以评为“基本称职”;监管计分75分以下的,其董事会、监事会成员、高管人员应被评为“不称职”。

因重大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被撤销经营资质担保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成员、高级管理人员,以及连续2年被评为不称职的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如在事前未主动向监管部门报告所在担保公司违法违规行为的,2年内不得在本省担保公司担任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

第二十四条 非现场监管。各市监管部门应通过监管信息系统、变更申请、许可证年检、行业协会、信用评级等多种渠道,加强对担保公司业务、财务等数据的收集、核对和统计分析,对主要风险指标进行持续监测,对经营风险进行初步评价和早期预警,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和担保公司经营情况,提高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各级监管部门在非现场监管中应重点关注担保公司经营合规性、风险性、重要事项及重大风险事件报告制度落实情况。

对非现场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市、县(市)监管部门应及时与担保公司沟通和确认,出具《责令整改通知书》,提出限期整改意见。如问题比较严重,存在重大风险隐患的,应组织开展专项现场检查。

第二十五条 现场检查。各级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担保公司的现场检查。现场检查分为常规性现场检查和专项现场检查市两种方式。常规性现场检查是根据融资性担保行业日常监管的要求定期开展的监督检查,可以事先告知担保公司需要检查的范围、内容、要求和时间。专项现场检查是针对担保公司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开展的临时性、突击性的专门检查,可以不提前通知被查公司。

各县(市)监管部门对辖区内各担保公司的现场检查每半年至少一次;各市监管部门对所辖市区内各担保公司的现场检查每半年至少一次,对所辖县(市)担保公司每半年抽查30%以上;省经信委对全省担保公司的抽查数量不低于5%。

开展现场检查前,监管部门要认真研究非现场监管资料,制定现场检查方案,确定现场检查的时间和重点事项。现场检查不得少于2名工作人员,必要时可以从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专业评级机构等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协助检查。

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进行现场检查时,应向被查公司出示《现场检查通知书》和检查人员工作证件,告知被查公司现场检查的目的、范围、内容、方式、时间以及被查公司需配合检查的要求事项等。在现场检查中,可以询问担保公司工作人员,要求其对有关检查事项作出说明;可以掌握和控制担保公司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和有关原始资料、文件。

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应根据检查事实填写现场检查记录,不作任何定性评价,并交被查公司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予以确认。 监管部门根据现场检查记录研究决定处理意见,出具现场检查意见书并送达被查担保公司。重大事项应及时向上级监管部门报告。现场检查中如担保公司仅存在监管计分扣5分以下的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可以当场出具检查意见书。

检查结束后,监管部门应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将现场检查的全部文书和相关资料制作成检查案卷,存档保存,以备查考。

第二十六条 许可证管理。担保公司经营许可证分正本和副本,正本、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效期为5年。

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实行年检制度,省经信委负责许可证年检工作的组织实施。监管计分70分以上的担保公司方可申请许可证年检,通过许可证年检的担保公司持许可证副本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年检手续。

担保公司申请许可证年检需提交以下材料:

1、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2、报告;

3、上一财务审计报告;

4、上一信用评级报告;

5、监管计分90分以下的,提供资金使用情况;

6、监管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监管部门应查对营业执照副本和资金使用情况中的银行对帐单、存单等原件。

第二十七条 社会监督。各级监管部门应向社会公布联系方式,欢迎银行业金融公司、企业、个人和新闻媒体等社会各界通过电话、邮件、信件等方式,对担保公司的违规行为进行投诉举报。对融资性担保公司有媒体报道、市场传闻涉及负面或重大风险信息的,有投诉、信访或举报的,有来自公安、工商等部门及有关金融监管部门预警和情况通报的,以及省经信委根据线索指定要求检查的,所在地市监管部门应及时组织专项现场检查。

第二十八条 报告事项。各市监管部门应于次月15号前向省经信委报送上月担保公司现场检查意见书的复印件,于每年2月15日前报送上一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和监管情况报告,于每年6月15日前报送辖区内担保公司上一机构概览。

对本辖区发生的担保公司重大风险事件,各市监管部门应在事件发生24小时内向省经信委报告;应在重大风险事件处置完毕后的20个工作日内,将事件的整体处置情况报告省经信委。

第二十九条 监管部门对担保公司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监管建议、处理决定、整改意见和整改时间要求等,都应以《责令整改通知书》、现场检查意见书等形式书面通知担保公司,并及时跟进担保公司的具体整改情况,包括整改措施、整改进度和整改效果等。

第三十条 监管部门可以向银行业金融机构通报担保公司的监管计分、高管人员评价结果以及公司概览,建立担保公司信息互通机制。

违法违规行为处理 第三十一条 实行监管计分制度。融资性担保公司分值为100分,年终得分代表其当年合规运营情况,作为许可证年检的依据。90分以上为优秀等次,80-89分为良好等次,70-79分为合格等次,70分以下为不合格等次。

第三十二条 对违法违规行为按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单次扣1-2分的违规行为,由监管部门作出口头或书面警告。 单次扣3-9分的违规行为,由监管部门作出书面处理决定,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完成后担保公司书面报告监管部门。

单次扣10-14分的违规行为,或扣分累计20分以上的,监管部门约见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谈话,要求就有关情况进行说明,并进行必要的整改。

单次扣15-19分的违法、违规行为,或扣分累计25分以上的,市、县(市)监管部门将担保公司违规和风险情况向银行业金融公司及其他债权人通报,经营风险较大的可以提请政府或有关部门责令其暂停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待违规违法行为得到纠正并消除影响,给予恢复正常营业。

单次扣20分以上的违法、违规行为,或扣分累计30分以上,情节严重、或整改无望、或拒不整改的,由省经信委依法撤销其融资性担保业务经营资质。

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理,涉及行政处罚事项的按有关规定办理,需要提请省经信委处理的事项由各市监管部门行文上报。担保公司认为处理不当的,可以向上一级监管部门申请予以纠正,可以按有关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公司制以外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参照本指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本指引未明确事项执行《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及其配套文件的规定。

第三十五条 本指引由省经信委负责解释、修订,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文书(式样)

第四篇: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

《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

问 答

3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发布实施。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银监会融资担保业务部)有关负责人就《办法》发布施行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什么是融资性担保?为什么要制定《办法》?

答:融资性担保是指担保人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等债权人约定,当被担保人不履行对债权人负有的融资性债务时,由担保人依法承担合同约定的担保责任的行为。《 办法》是根据当前融资性担保业规范发展和防范风险的需要,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研究制定的。《办法》的制定实施,将对融资性担保业的规范和发展产生现实和长远的积极影响。制定《办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健康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担保行业缺乏相对统一的准入要求和经营规范,也没有建立持续的日常监管制度,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仅作为普通的工商企业进行注册管理,导致行业市场定位不清、机构发展无序、经营管理失范,融资性担保的专业优势和增信功能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进而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制定《办法》正是要通过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设立条件、业务规范、监管规则和法律责任,明确其性质、市场定位和基本的运作规则,促使其按照审慎经营原则,确立可持续经营的业务模式,增强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融资性担保业规范经营、加强监管的需要。十几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扶持下,我国融资性担保业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缓解中小企业特别是广大小企业、微小企业融资难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融资性担保业不断暴露出业务运作规范性差、内部管理松

1 弛、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不足,以及违法违规抽逃资本金和非法经营金融业务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损害了担保行业的整体形象,也扰乱了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造成了不利的社会影响。十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不进行行业规范,不实施持续的监督管理,融资性担保业是难以持续健康发展的,甚至会危及国家经济金融的稳定。制定《办法》,可以为规范融资性担保公司自身运作,加强持续有效的监管提供制度依据。

(三)是防范和化解融资性担保业风险的需要。融资性担保业经营的是信用、管理的是风险、承担的是责任。融资性担保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体现的是一种增信和财务杠杆的作用,具有金融和中介两重属性,是一个高杠杆率、高风险的行业,其核心竞争力直接取决于担保机构自身的资本实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和实施《办法》,加强对担保公司资本金、杠杆率、拨备、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集中度、关联交易、信息披露、高管及从业人员资格管理等方面的审慎监管,促其提高风险意识,及时处臵风险,尽快步入健康稳步发展的轨道。

问:《办法》的起草遵循了哪些原则?

答:制定《办法》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当前融资性担保业发展和监管实际,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督管理,防范化解融资性担保风险,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务健康发展,为发挥担保机构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作用创造必要的制度条件。为体现这一指导思想,《办法》的起草确立了以下原则:

一是紧密联系实际。立足当前担保业实际状况,着重总结担保行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规范管理和促进发展并重的理念。比如,在资本金准入门槛的设臵上,充分考虑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的现状,授权地方监管部门在人民币500万元以上,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规定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又如业务范围、担保放大倍数以及有关审慎指标等,都充分考虑了担保机构现状和扶持发展的要求。

2 二是尊重市场规律。市场能管好的,办法不作过多、过细的限制。比如,银行对担保公司的评估和选择,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市场对担保公司的监管,可以通过银行业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的约束和指引,引导担保机构加强风险控制,审慎经营。在具体监管指标设臵上管住主要方面和突出风险点,重点对准入、经营规则、监管要求以及资本金管理、准备金管理、集中度控制、为关联方担保、信息披露等主要风险控制措施做出规定,对于其他问题则主要由地方监管部门根据市场实际情况,通过制定实施细则或另行制定具体办法等进行规范。

三是着力规范管理。对担保机构违背基本经营规则的严重不规范不审慎行为,比如一些脱离主业、专干副业,打着担保名义,实际从事放贷、骗贷等行为的担保机构必须进行规范整顿,净化融资性担保市场。

问:《办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答:《办法》的规范对象主要是公司制融资性担保机构,即依法设立,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制以外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参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具体实施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问:请介绍一下《办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答:《办法》共七章,五十四条。其中,第一章总则,主要规定了制定《办法》的目的与依据、经营原则、监管体制及相关释义;第二章设立、变更和终止,重点确立了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审批制度与设立的条件;第三章业务范围,规定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业务范围和禁止行为;第四章经营规则和风险控制,对内部控制制度、风险集中度管理、风险指标管理、准备金计提、为关联方担保的管理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披露等进行了重点规范,对公司治理、专业人员配备、财务制度、收费原则以及风险分担等内容作出了原则性规定;第五章监督管理,对非现场监管、资本金监管、现场检查和重大事项报告、突发事件响应、审计监督、行业自律以及征信管

3 理等内容作出了相应的规定;第六章法律责任,在现行法律法规的限度内规定了监管部门、融资性担保公司以及擅自经营融资性担保业务的其他市场主体的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规定了《办法》的适用范围、制定相关办法的授权、规范整顿等内容。

问: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章程;

(二)有具备持续出资能力的股东;

(三)有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注册资本;

(四)有符合任职资格的董事、监事以及高级管理人员与合格的从业人员;

(五)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

(六)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

(七)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

问: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是多少?

答:根据《办法》的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管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得低于人民币500万元。就是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发展融资性担保业的实际需要,由当地监管部门来决定,但任何地区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都不得低于人民币500万元。

问:融资性担保公司可以开展哪些业务?

答:经监管部门批准,融资性担保公司可以经营以下部分或全部融资性担保业务:

(一)贷款担保;

(二)票据承兑担保;

(三)贸易融资担保;

(四)项目融资担保;

(五)信用证担保;

(六)其他融资性担保业务。

同时,经监管部门批准,融资性担保公司可以兼营以下部分或全部业务:

(一)诉讼保全担保;

(二)投标担保、预付款担保、工程履约担保、尾付款如约偿付担保等其他履约担保业务;

(三)与担保业务有关的融资咨询、财务顾问等中介服务;

(四)以自有资金进行投资;

(五)监管部门规定的

4 其他业务。

此外,融资性担保公司可以为其他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担保责任提供再担保和办理债券发行担保业务,但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近两年无违法、违规不良记录;

(二)监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其中,从事再担保业务的融资性担保公司除需满足上述规定的条件外,注册资本应当不低于人民币1亿元,并连续营业两年以上。

问:对融资性担保公司规定了哪些禁止行为?

答: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得从事下列活动:

(一)吸收存款;

(二)发放贷款;

(三)受托发放贷款;

(四)受托投资;

(五)监管部门规定不得从事的其他活动。融资性担保公司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问:《办法》规定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实施审慎监管的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实行审慎监管,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实行审慎监管是由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性质、定位决定的。一方面融资性担保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其涉及的领域具有广泛性、业务品种呈现多样性,和投资、融资一样,体现的是一种信用放大和财务杠杆的作用,因而具有金融性和中介性两重属性。另一方面,融资性担保公司通过外部担保和增信,在促进金融资源向中小企业以及新兴朝阳型、科技创新型政策扶持产业有效配臵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政府弥补“市场失灵”的手段之一,同时也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因此,从性质和定位上讲,融资性担保公司是特殊的金融机构。

二是实行审慎监管是由融资性担保业务的风险特征决定的。融资性担保业是经营信用、管理风险的行业,其高风险性为全世界公认。一方面,融资性担保业务的风险发生机制具有较强不确定性。由于担保项目的金额、期限各异,反担保措施的落实程度千差万别,担保项目的离散性很大,大数法则无法或难以适用,很难精确地计算出合适的担保费率以维持业务需求与保本

5 盈利之间的平衡。因此,对每笔担保业务的风险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由于融资性担保业务面临来自被保人、担保公司自身、金融机构以及法律、政策等几个方面风险的集合,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发生问题,担保机构都将直接承担责任风险,这就对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三是实行审慎监管是融资性担保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融资性担保业务的高风险性、风险的不确定性以及内在的亲周期性,决定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自身稳健的基础上。一方面必须实施审慎的会计原则,客观、真实地记录和反映资产与负债价值,确保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与经营业务的规模和风险偏好相匹配;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加强审慎监管,进行风险提示和预警,促使其加强风险分析、研判和管控,实施科学决策和审慎经营管理。

问: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监管原则是什么?

答:融资性担保业务审慎监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以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为经营原则,并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可持续审慎经营模式。

二是对融资性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实行前臵行政许可,推行许可证管理制度。

三是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资本、放大倍数、拨备、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集中度、关联交易、信息披露、高管及从业人员资格管理等方面实施审慎监管。

问:融资性担保业务实行何种监管体制?

答:根据国办发„2009‟7号文件精神,国务院建立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人民银行、工商总局、法制办、银监会组成,银监会牵头。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银监会,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联席会议负责研究制订促进

6 融资性担保业务发展的政策措施,拟订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督管理制度,协调相关部门共同解决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地方人民政府对融资性担保业务进行监管和风险处臵,办理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融资性担保公司实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属地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监管部门具体负责本辖区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准入、退出、日常监管和风险处臵,并向部际联席会议报告工作。

问:近期在规范和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发展方面有哪些措施? 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融资性担保业经营和监管工作要以落实《办法》为重点,逐步树立审慎经营、审慎监管的理念,一手抓风险防范、一手抓科学发展,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和规范发展,不断提高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经营管理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平,全力促进融资性担保业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加快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体系。2010年,联席会议将紧紧围绕宏观经济和融资性担保业运行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加大调查研究力度,按照“全面统筹,突出重点,先易后难,急用先行”的原则,抓紧研究制定配套的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体系,做到监督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促进融资性担保业规范经营、规范发展。积极指导地方监管部门,按照《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原则和要求,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抓紧制定《办法》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

二是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健康发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协调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研究制定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有关融资性担保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完善抵押质押登记和征信管理体系,协调工商、税务、房管、司法等部门,提高抵押登记、债务追偿的效率。

三是全面调查摸底,稳妥推进规范整顿工作。自《办法》施行之日起到2011年3月31日,各地监管部门将在全面调查研究,摸清经营管理状况和

7 风险底数的基础上,对照《办法》的有关规定,开展全行业的规范整顿工作,推进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改革创新和重组改造,督促其按照审慎经营理念逐步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经营规则、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走上依法规范经营和良性发展的轨道。

四是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目前,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融资性担保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联席会议将指导各地监管部门实施担保人才战略,制定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计划,在出台各种监管制度的同时,加大对融资性担保机构高管人员培训力度,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建立学习型组织,对从业人员进行持续业务培训,尽快提升行业人员的业务经验、专业技能和风险意识。同时,指导融资性担保机构建立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机制,把融资性担保机构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来持续推进。

五是加快推进有利于融资性担保业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职能部门联合打造的信息征集与信用评价体系,完善信息查询制度,实现企业信息的共享。推动建立社会信用惩戒机制,严惩失信行为,通过强化社会信用意识,从根本上降低担保风险,为融资性担保体系的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银监会通报2011年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与监管情况

发布时间 : 2012-06-26 文章来源 : 融资担保部 文章类型 : 原创

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有关负责人通报2011年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与监管情况

近日,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向媒体通报了2011年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与监管情况。

2011年,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以促进规范发展,防范化解风险为主线,加快完善制度建设,推动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及其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部门(以下简称地方监管部门)完成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整顿工作,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与监管取得积极进展,融资性担保机构经营管理逐步规范,监管架构基本建立,融资性担保行业初步纳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从行业发展情况来看,2011年融资性担保行业总体运行基本平稳,发展速度较快。 一是机构和业务增长较快。截至2011年末,全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共有法人机构8402家,较上年末增加2372家,增长39.3%,其中,国有控股占18.7%,民营及外资控股占81.3%,民营及外资控股机构占比同比增加5个百分点。在保余额总计19120亿元,较年初增加5374亿元,增长39.1%。

二是资本和拨备增多。截至2011年末,融资性担保机构资产总额9311亿元,同比增长57.2%。净资产总额7858亿元,同比增长63.8%。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余额18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1.8%,占担保业务收入的51%;担保赔偿准备金余额3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2.7%,占年末担保责任余额的1.7%。担保准备金合计56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1%;担保责任拨备覆盖率为607.5%,较上年末增加100个百分点。 三是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截至2011年末,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12747亿元(不含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贷款),同比增长39.8%。其中,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9857亿元,同比增长40.5%,占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的77.3%。融资性担保机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四是融资性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进一步加强。截至2011年末,与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展业务合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计15997家(含分支机构),同比增长32.6%。融资性担保贷款余额1274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629亿元,增长39.8%;融资性担保贷款户数18.1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6万户,增长9.6%。融资性担保贷款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中余额占比2.2%,户数占比9.7%,较上年末分别增加0.4和0.5个百分点。

从行业监管情况来看,2011年融资性担保行业完成全面规范整顿,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风险防范化解力度不断加强。

一是全面完成规范整顿,为行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2011年,通过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整顿,提升规范了融资性担保行业的准入门槛,一批相对较为规范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取得经营许可证,一定程度上净化了行业环境、规范了经营行为、明确了监管对象、锻炼了监管队伍,行业地位和形象有所提升,银担合作的基础和环境有所改善,促进了融资性担保行业的规范有序发展。

二是深入推进制度建设,监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2011年,联席会议进一步完善以《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为核心的融资性担保行业规章制度体系,就融资性担保机构跨省设立分支机构、再担保机构管理、保证金监管、资本金运用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论证,已下发了《关于规范融资性担保机构客户担保保证金管理的通知》,从制度上消除客户保证金被挪用的风险隐患,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促进融资性担保机构健康发展。

三是积极研究行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行业健康发展创造环境。2011年,联席会议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融资性担保机构业务合作的通知》,通过促进和规范银担合作,推动融资性担保行业依法合规经营、健康发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银监会等八部门《关于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的意见》,对融资性担保行业“十二五”期间的发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规划,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措施,为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四是加大风险提示,加强风险防范化解。去年以来,针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风险问题,联席会议高度重视,加大风险提示指导力度,积极稳妥推进风险化解,督促各地建立健全风险预警和应急机制,及时报告处理重大风险事件。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银担合作风险自查和抽查,防范化解银担合作风险隐患,促进银担合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五是进一步建立完善监管机制,监管队伍得到锻炼和提高。联席会议去年组织融资性担保监管专题培训、统计制度培训以及大型融资性担保机构高管人员培训等,进一步明确了地方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推动其工作重心逐步从准入为主转移到加强日常监管,提高了地方监管部门的监管执行力和监管有效性,为行业监管队伍的建设和有效监管机制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尽管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与监管取得积极进展,但多年不规范经营聚集的风险隐患和深层次矛盾与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融资性担保机构数量过多、增长过快和违规经营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下一步,联席会议将继续完善制度建设,适时启动《办法》修订工作,并对分支机构管理、再担保机构发展、资本金运用等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制定完善有关制度措施。加强对地方监管部门的指导协调与风险提示,研究建立地方监管部门履职评价制度,督促地方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执行力建设。推动各地监管部门建立完善持续有效的日常监管模式,逐步实现向风险监管、分类监管及持续性监管的转变。与有关部门积极协商,争取出台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扶持政策,并尽快建立健全融资性担保行业自律组织。

上一篇:杞人忧天翻译和原文下一篇:让作文教学贴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