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2022-06-28

第一篇:俄罗斯的经济转轨

俄罗斯转轨以来货币信贷政策及其启示

刘旺霞

中国和俄罗斯同为转型经济大国。很多学者对这两国经济转型的诸多方面进行过比较,但很少有人对它们经济转型期的货币信贷政策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对俄罗斯所执行的货币信贷政策还不够了解。因此,对俄罗斯转轨以来的货币信贷政策进行研究显得尤其迫切。最近20年,俄罗斯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通货膨胀以及生产持续衰退。自转轨以来,俄罗斯中央银行实施的货币信贷政策基本上是以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卢布币值为目标。1995年以后,俄罗斯采取继续紧缩货币政策; 1998年以后,俄罗斯货币信贷政策稍有调整,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而自2000年普京执政以来,货币信贷政策又有所不同。俄罗斯转轨以来反周期货币信贷政策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992 年至1994 年年底的适度紧缩货币信贷政策, 1995 年至1998 年8 月的继续紧缩货币政策与“外汇走廊”制; 1998年8月至2000年的货币信贷政策调整; 2000年普京执政以来的货币信贷政策。由此可得出俄中央银行缺乏制定与执行货币信贷政策的独立性、其货币信贷政策的执行缺乏连续性和一致性等启示。

一 俄罗斯转轨以来货币信贷政策

(一) 1992年至1994年年底的适度紧缩货币信贷政策

1992~1994年是俄罗斯转轨的初期阶段。1992年年初,“休克疗法”式的激进改革导致通货膨胀恶性发展。为稳定卢布、控制通胀,从1992年1月开始,盖达尔政府选择紧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并采取提高贷款利率、严格控制贷款限额等措施。随即出现物价“一步到位”后稳定下来的趋势。然而,到1992年下半年,情况急剧恶化,物价再度暴涨,通货膨胀率扶摇直上。1993年1月,月通胀率达到50%以上的“恶性”程度。1993年,俄罗斯政府成立货币政策委员会,以解决或协

调货币信贷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政策性问题。例如,确定中央银行提供的贷款数额等。可见,中央银行在控制贷款规模等方面只是扮演执行者的角色。1993年和1994年上半年,俄中央银行均多次提高再贷款利率。但1993 年8 月、12 月以及1994年8月的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26%、13%和4. 5% , 1994年年底通胀率达到每月20%左右[1]。在这一阶段,俄中央银行货币信贷政策总体上属紧缩性质,但政策的执行时紧时松,而且还受到政府的干预,中央银行独立性较低。其紧缩性政策在平抑物价等方面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却造成生产萎缩等后果。

(二) 1995年至1998年8月的继续紧缩货币政策与“外汇走廊”制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 1995 年年初,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同中央银行达成共识,决定停止向国家预算透支。这一点在1995 年颁布的《俄联邦中央银行法》中得到了确认。该法明确规定货币政策以后由中央银行制定。在此阶段,中央银行继续沿用原有工具执行紧缩的货币信贷政策。1995 年1 月,再贷款利率提高到200% ,年底时降至160%。存款准备金率也曾多次进行小幅调整。1995年年底,月通胀率降至3%。但由于受到政治的强烈影响,紧缩性政策在执行中存在反复。1995年年底到1996年上半年,为配合政治运作的需要,中央银行改变紧缩的做法,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给商业银行增发贷款等。1997年,最突出的特点是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大幅下降。这一年1~10月,再贷款年利率从48%降至21%。利率下降刺激了银行对企业贷款的大幅度增加[2]。

这一时期,公开市场业务和汇率政策调节开始具有重要地位。1995年当政府预算赤字不能再依靠中央银行直接贷款后,国债获得飞速发展,以国家有价证券为主的公开市场业务成为最重要的货币信贷调节工具。1995 年7月以后,俄罗斯实行“外汇走廊”制,将卢布与美元的汇率限制在4 300 ∶1~4 900 ∶1这样一个类似于走廊的相对狭小空间内浮动,而俄中央银行为了维护这一“走廊”,不定

期地对外汇 市场投入卢布或美元予以干预。该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固定汇率制。自该制度实行到1997年年底以前这段时间,中央银行人为地抑制卢布汇率上升,基本上是以投入卢布干预为主,这不利于紧缩政策的实施。此后,由于受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 1998年所制定的货币信贷政策目标和方针在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政治危机中陷于流产,通货膨胀率回升,年通胀率达到84. 3%。加之国内金融体系不稳定等因素的存在,到1998年8月中旬,俄罗斯政府不得不放弃实施了三年的“外汇走廊”制,被迫贬低卢布价值,同时政府停止偿还其债务,最终引发了全俄范围的金融危机[3]。

(三) 1998年8月至2000年的货币信贷政策调整

1998年金融危机后,俄罗斯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及措施进行重大调整,放弃“外汇走廊”制。1998年8月~1999年2月,俄罗斯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俄罗斯中央银行为制止卢布过度下跌而进行适时干预,并且重新规定中央银行可以向政府提供用于弥补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季度性贷款。可见,俄罗斯中央银行与政府之间的隶属关系没有完全摆脱,并未成为真正的中央银行。1999 年,俄罗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由关注汇率转移到关注物价,把货币信贷政策目标确定为将年通货膨胀率降到30%的水平,同时制止经济衰退。很显然,在1998年危机之后,中央银行的货币信贷政策逐步走出单一的控制通货膨胀的目标,着眼于为经济增长创造条件,但控制通胀仍是其主要目标。为了达到预期目标,中央银行从1999年开始通过降低实际利率并大幅度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措施促进经济增长。1999年以后,再贷款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经济贷款利率以及存款利率均呈下降态势。流通中货币量M2的增速呈上升态势, 1999年为57. 2% , 2000年达到62. 4%。而且国内生产总值连年递增、通货膨胀率稳步下降[4]。

(四) 2000 年普京执政以来的货币信贷政策

自2000年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经济形势逐渐好转。随着银行重组和金融改革的深化,俄中央银行的地位不断提高,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银行与政府是一种合作关系。为增强货币信贷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俄罗斯中央银行宣布,从2002年年初起,每月公布广义货币发行额和相关信息,包括现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准备金账户余额和在中央银行存款余额以及同业往来资金账户余额等。2000~2004年, GDP增长35. 4%;通货膨胀率逐年下降,这五年的通胀率分别为20. 2%、18. 6%、15. 1%、12%和11. 7%; 货币供应量M2逐步增加。同时,经济货币化程度(M2 /GDP)提高,而由于货币流通速度在降低,所以货币供应量增加并没有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自普京执政以来,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俄罗斯的通胀率首次出现与既定目标相一致的局面。但在2004年之后,俄罗斯采取隐含干预的汇率政策。结果,卢布升值的幅度虽然有所控制,但通货膨胀率却始终居高不下。自2006年7月1日起,俄罗斯政府取消资本流动和货币兑换的所有限制,将卢布推上自由兑换之路。2007 年8 月13日,综合外电报道,俄罗斯中央银行宣布,将从当年8月14日起,将存款利率上调25个基点,活期存款和明日/次日存款利率将从2. 5%升至2. 75%[5]。近年来,俄罗斯物价上涨较快,2008年4月消费价格指数涨幅达14. 3%。俄新网莫斯科2008年8月21日报道,俄罗斯政府通过了2009~2011年国家统一货币信贷政策主要方向草案。根据货币信贷政策主要方向,俄罗斯中央银行计划在三年内向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优先目标的通货膨胀目标制过渡。

上述草案说:“未来三年里货币信贷政策的主要任务是最终将2011年通货膨胀降至5% ~6. 8%。”[6]据媒体报道,俄罗斯中央银行行长谢尔盖·伊格纳季耶夫2009年6月22日表示,中央银行的目标是将货币政策重心向通货膨 胀目标制转移,并实现卢布的自由浮动,将在两年内接近实现这些目标,但需要俄政府减

少对货币政策的干预,卢布汇率的弹性也需要大幅增加。2009年6月,俄中央银行宣布将再融资利率从12%降至11. 5%。俄罗斯自2009年4月开始放宽货币政策,以此鼓励商业银行发放更多贷款,将资金注入实体经济,以帮助国家走出十年来的首次衰退[7]。可以看出,俄中央银行根据发展需要在为向通货膨胀目标制过渡做出一系列努力。

二 俄罗斯反周期货币政策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第一,俄罗斯中央银行缺乏制定与执行货币信贷政策的独立性。这从俄中央银行和政 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成立等方面可以看出。1993年俄政府成立的货币政策委员会说明中央银行在控制贷款规模等方面只是扮演着执行者的角色。曾被法律禁止的向政府进行预算透支的规定在1998年金融危机后又得以启用,俄中央银行未摆脱与政府间的隶属关系。

第二,俄罗斯货币信贷政策的执行缺乏连续性和一致性。俄罗斯转轨以来反周期货币政策总体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政策的执行缺乏连续性和一致性,时有反复,从而影响其政策效果。1992 ~1994 年政策执行中的时紧时松与1995~1996年紧缩性政策的反复都说明了这一点。此外,俄中央银行没有处理好汇率与物价之间的关系, 1998年的金融危机就与其坚持固定的汇率制度而未保证物价稳定分不开,而2004年后的干预汇率政策导致高通货膨胀。俄中央银行主要关注汇率而不够重视物价,未能保证物价稳定,阻碍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当然,普京时期对货币政策公开性与透明度的重视及以向通货膨胀目标制过渡为目标则有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这些经验教训有利于我们总结和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实践,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借鉴作用。

(责任编辑:刘庚岑)

作者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注释:

[1]Yegor Gaidar, The IMF and Russia, 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Hundred and Fourth Annual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87, No. 2,May 1997, pp. 13216.

[2]徐向梅:《俄罗斯银行制度转轨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116页。

[3]高晓慧、陈柳钦:《俄罗斯金融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366~367页。

[4]郭连成:《俄罗斯经济转轨与转轨时期经济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370页。

[5]《俄罗斯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利率》,

http:///Ccaijing/news/2007819/20078192107157551. shtml

[6]《俄罗斯政府通过2009 ~2011年货币政策主要方向》,

http://news.qingnet.cn/world/200808/21183903. htm

[7]《综合观察:近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形势盘点》,

http://news.steelhome.cn/2009/06/30/n1723568. html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年第1期

第二篇:俄罗斯现在的政治经济情况

世界银行提供的报告中,有两份报告,极具震撼。第一份是世界银行专家在4月17日公布的关于俄罗斯经济状况的报告中指出,俄罗斯经济增长是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第二份是世界银行专家12月1日宣布的分析报告:在2001年至2003年间,中国经济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长,但13亿人口中最贫穷的10%人群实际收入却下降了2.4%。

第一份报告让人震撼,是让人们知道,有一种经济增长,叫“符合穷人利益的经济增长”。俄罗斯的经济增长,开始于1999年。从1999年至2006年,年均增长速度约6%,经济总量增加了70%。然而,俄罗斯的工资和人均收支却增加了 500%,扣除通胀后,人均收入实际的增长,超过了200%。8年间,俄罗斯的人均实际工资和人均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人均GDP的增长速度,高出2倍。

俄罗斯的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分享了经济增长的成果。当下,俄罗斯人平均月工资10800卢布,约合人民币3650元。其中莫斯科人均工资最高,目前人均约2万卢布,折合人民币6700元;与中国接壤的远东地区最低,月均工资在9500至10000卢布(人民帀3200至3360元)之间。

实际工资增长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只是俄罗斯人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俄罗斯联邦和各联邦主体、地方政府,将三分之一的财政支出,用于教育、医疗、救济等社会领域的。从而建立和维持了一套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让退休、失业、儿童、学生等等弱势人群,也扎扎实实地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

随着经济增长,俄罗斯各地每一个季度都调整“人均最低生活标准”,也就是“贫困线”。最低生活标准每一季度由俄罗斯各联邦主体制定,用于评估居民生活水平以及作为制定补助金、补偿金及其它社保支付的款项。莫斯科今年第三季度,人均最低生活标准为月5124卢布(折人民帀每月1700元,北京市2006年7月1日起,基本生活费确定为每人每月448元,仅为莫斯科最低生活费标的26%),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最低生活标准为 5795卢布,退休人员3533卢布,儿童是4381卢布。与中国东北接壤的滨海边疆区今年第二季度居民人均最低生活费标准定为月4362卢布(折人民帀每月1450元,与之接壤的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现行居民最低生活费保障标准是1997年制订的,市区每人每月200元,阿城市、尚志市、木兰县和延寿县为 117元),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最低生活费指数为4687卢布,退休人员3383卢布,儿童4202卢布。

由于“贫困线”的标准特别高,全俄罗斯平均计算,相当于人均GDP的40%,而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最大一块,就用在医疗、教育、补贴、救济等社会保障体系上。以莫斯科市2007年预算儿童补贴项目为例,全市明年财政预算,用于有子女家庭社会支持款项总额360亿卢布(108亿人民币),生育二胎及更多孩子的家庭所获一次性补助金额将增加4倍,从2000 至1万卢布不等

每个儿童的月津贴数额将增加1至1.5倍;多子女家庭的年度校服补贴从1000卢布增至5000卢布;因在家照顾3岁以下残障儿童而不能外出工作的父母将获得每月4500卢布(1300人民帀);抚养三岁以下儿童的大学生家庭每月的食品补贴将增加两倍,从550卢布增至1650卢布;为预防社会孤儿出现及发展家庭教育方式,发放给监护人用于抚养被监护人的资金数额将从4500卢布提高到6000卢布。(注:最新汇率10卢布=2.9731 人民帀)

可以这样说,今日的俄罗斯,“贫穷”是相对的,从绝对意义上,已经没有穷人了。民选的官员,拼命讨好选民,除免费医疗、免费教育之外,俄罗斯政府补贴,救济项目,共有几百项之多。这样情势下,在经济恢复了的俄罗斯,想当穷人,不容易做到。4月10日,俄罗斯财政部部长库德林宣布,根据俄罗斯2007~2009年三年预算计划,未来3年间,实际工资还将提高50%。俄罗斯宏观经济分析和短期预测中心《俄罗斯经济长期趋势》报告预测,2012年前俄可赶上韩国、西班牙、以色列的经济发展水平,2020年前,人均GDP可达29400美元。

我们再看看剧变后的东欧,到了2006年已经有两个国家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0美元,其馀国家人均GDP全部超过5000美元,据世界银行预测,在2020年左右,东欧国家将全部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苏联解体16年,俄罗斯为什么崛起这么快?

俄罗斯从前苏联手中接过百废待兴的国家后,目前外汇储备达8000亿美圆(人口不到2亿),他们的崛起是什么原因呢?大家能否从俄罗斯以下提供的与前苏联不同的政策加以思考:

一、在俄罗斯公民随时可以进行游行和示威,罢工也被认为是解决劳动纠纷的合法方式规定到宪法中。因此去俄罗斯旅游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红场上的游行队伍。

二、在俄罗斯实施了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宗教都可以自由地在俄罗斯进行传播,目前俄罗斯归还了前苏联时期被占用的教堂给宗教团体使用,现在城市最漂亮的建筑又恢复为教堂等建筑。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宪法和《俄罗斯联邦良心自由和宗教团体法》的保障。

三、在俄罗斯人民获得了新闻自由,发行少于1000份的刊物,不需要进行任何登记。言论自由受到宪法和《俄罗斯联邦大众传媒法》的保障。在俄罗斯联邦根据这部法律成立了数千家私有的大众媒体,取消了新闻检查制度。

四、在俄罗斯确立了自由的市场经济,企业按照需求生产,企业效率得到了恢复。欧盟和美国已经承认俄罗斯为市场经济国家。

五、在俄罗斯实施了多党制度,政党只要到司法部进行登记备案就可以成立了。多党制度得到宪法和《俄罗斯联邦政党法》的保障。政党的所有经费由各政党自己解决。

六、在俄罗斯联邦实现了自由选举。包括总统大选和议会大选。自1991年以来,俄罗斯选举频繁。从1991年到2004年,全民公决就有7次:4次议会大选,4次总统大选。自由选举由俄罗斯联邦宪法和《俄罗斯联邦总统选举法》《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选举法》。

七、俄罗斯联邦实现了司法独立。联邦法官统一行使审判权。法官的工资和待遇完全由联邦财政支付,法官不得成为任何党派的成员。保证法官独立。

八、俄罗斯联邦实现了政府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任何政府成员在就职前必须申报个人和家属的财产。并且与磕?月1日前申报上个会计年度的收入和财产变化情况。这些申报可以通过媒体公布,以便公民监督和举报。由俄罗斯联邦宪法性法律政府法规定和保障。

九、俄罗斯完成了卢布的国际自由兑换货币的转变。卢布6年来一直保持稳中有升的状态。俄罗斯公民允许自由迁徙,取消了户籍制度,俄罗斯人实现了拿著护照和卢布到世界各地观光和工作。

十、俄罗斯加入了欧洲人权条约,实现了和平时期不执行死刑的承诺。俄罗斯被列入不执行死刑国家。俄罗斯人可以到欧洲人权法院起诉俄罗斯联邦侵犯人权问题,俄罗斯取消死刑执

行。

十一、俄罗斯提前偿还了前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所有1150亿美金的债务。其中提前偿还了巴黎俱乐部的债务近500亿美金。免除了伊拉克的90亿债务。

十二、俄罗斯目前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前苏联时期的外汇储备。超过了包括前苏联时期15个加盟共和国的总和。

十三、俄罗斯恢复了十月革命前粮食出口大国的地位。前苏联的70年基本上是粮食进口大国。目前俄罗斯是粮食出口大国。

十四、俄罗斯的亿万富翁在福布斯前100排名中已经达到27人。仅次于美国。

十五、俄罗斯在商用航空器发射市场中名列前矛。美国航天飞机失事后长达2年半的时间里独自维护国际空间站。最近更推出了国际旅游计划。最近宣布将发射载人航天器登陆火星。

十六、莫斯科在全球城市中综合实力排名为第12名,超过纽约。莫斯科有7个火车站,世界最漂亮和便捷的地铁。莫斯科1000万人口。莫斯科每3个人拥有一辆小汽车。城市交通秩序井然。

十七、俄罗斯实施统一的13%个人所得税税率,是欧洲国家中个人所得税最低的国家。

十八、俄罗斯银行基本上都是私人所有。英国《银行家》杂志日前刊登了2004年世界银行1000强,其中俄罗斯有22家银行入选。2004年俄罗斯银行的平均利润值上涨了26.1%。

十九、俄罗斯住房,水,电,基本上都是免费的。有的收费只是象征性的,甚至很多家庭不知道水表是什么。

十、俄罗斯除了总统以外,包括总理在内的任何官员退休以后就是普通公民,没有任何特殊待遇。

二十一、俄罗斯联邦保卫局目前只需要保护下列人员:总统,宪法法院院长,最高法院院长,最高仲裁法院院长,联邦委员会主席,国家杜马主席,总理。

二十二、俄罗斯是八国集团的成员,2006年八国集团峰会将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召开。

二十三、俄罗斯的电力供应主要靠核电站,为此保护了环境,节省了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

二十四、俄罗斯的汽车基本上由本国生产和供应。伏尔加汽车制造厂最近刚刚庆祝其第2300万辆汽车下线。

二十五、俄罗斯总统的专机全部为俄罗斯自己生产,包括:图154,伊尔-96-300等;俄罗斯国内航线的民用飞机也基本上是国产。

二十六、俄罗斯与欧盟签署了四个路线图计划,根据该计划俄罗斯联邦与欧盟之间在基本问题上实现了统一。包罗万象:司法领域,通讯领域,航空发射领域,工业标准,药品标准,教育标准,甚至高速公路标准和航空标准等均实现了统一。

二十七、俄罗斯联邦总统每年与美国总统举行8次以上正式会晤。包括双方互访各两次以上,八国集团会议期间,上海合作组织会议期间,美欧峰会期间,等等。

二十八、俄罗斯总统至少每年一次举行电视直播回答公民提出的任何问题;俄罗斯联邦总统至少每年一次举行大型新闻发布会。回答来自世界各地记者提出的任何问题;俄罗斯联邦总

统在国家发生突发事件时候,立即发表电视讲话。

二十九、俄罗斯联邦实现了学龄前教育,基础普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强制性和完全免费。大学教育也实行高额奖学金制度。

十、俄罗斯联邦治病不需要支付挂号,检查和治疗费用。药品的费用由国家控制并有高额补助。

三十

一、俄罗斯联邦所有公职人员,在其就职的时候必须向人民宣誓。上到总统,下到宪法法院法官,普通法官,人/权全权代表,在就职的时候都必须要进行宣誓。总统的宣誓仪式最隆重。要现场直播。总统的宣誓很简单的几句话,但是核心就是捍卫人/权。法官就职也必须宣誓捍卫人权和对宪法和法律负责。政府总理和各级官员在就职时都必须宣誓。宣誓的内容基本上是:在履行职务的时候捍卫人权.三十

二、俄罗斯联邦实施了大陪审团制度。犯罪嫌疑人是否构成犯罪有陪审团来决定,而陪审团成员完全来自普通公民。

第三篇:普京时期俄罗斯的政治与经济政策

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综合国力严重下降,经历了长期经济衰退和政治动荡。但是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的重要国家,它幅员辽阔,资源丰富,2000年普京当政,使俄罗斯逐步实现经济和政治的稳定,在当今世界中发挥着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存在下来的主要国家继承了前苏联的经济、政治、军事。

在经济上,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76.23%的国土,52%的人口,50%以上的自然资源,60%以上的综合经济能力。据有关资料显示:俄罗斯已探明的资源储量约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1%,居世界首位。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资源完全自给的国家。俄罗斯自然资源总价值约为300万亿美元。(据俄学者披露,美国已探明自然资源储量价值10万亿美元;中国为5万亿美元,西欧为2.5万亿美元)

在政治上,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政治大国地位,继承了前苏联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接替了前苏联建立的与140多个国家的外交关系,将前苏所有驻外机构改为俄罗斯外交机构,继承了前苏联签订的1.6万多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国际条约和双边条约。 在军事上,俄罗斯获得前苏联75%的军队,80%的战略核力量,50%的武器装备,70%的军工生产企业。在前苏联13个军区中,俄罗斯控制和接管了8个半军区。

在普京上任之前,经过前几任总统的努力,俄罗斯已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市场价格全面放开,基本实现企业经济活动自由化,对外经济活动的国家垄断已经废除,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各项经济制度如产权制度、财政制度、税收制度、银行体系、社会分配制度等均已按照市场经济原则重新构建,政府管理经济职能已经转换。

但俄罗斯市场经济还只是初始形态,市场体系发育尚不完善,市场机制未能有效运转,市场秩序不健全,经济体制尚存缺陷。

普京选为总统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第一任期的经济政策是:

提出“强国富民”思想,使政府工作中心向实现经济快速增长转变。

将市场经济和民主的普遍原则与俄罗斯现实相结合,渐进地、逐步地、审慎地进行改革。

干预和规范市场经济运行。强调政府领导和干预经济的重要性,强调国家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转方面的重要作用。

进行经济结构改革。引导经济结构合理化。 实行市场机制与国家刺激相结合的投资政策。

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

建立有效的财政金融体系。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重组银行系统,改善经营,优化银行资产质量,加强央行监管职能。

调整对外经济发展战略,政府为出口提供担保,抵制国际市场的歧视行为,争取尽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二任期经济政策是:

2004年后普京的经济政策围绕着加速经济发展与强化中央权力两个轴心。

把加速经济发展作为实现强国战略的主要内容,为此普京在2003年提出2010年GDP翻番的目标。

在财税、投资、汇率与货币领域加强调控力度,俄采用降低税率的办法来增加企业积累,以便扩大生产投资;通过加强财税纪律与提高能源部门利润的收缴份额等办法,把更多的财政资金集中到预算特别是联邦预算。提高国家财政发展经济的职能,增强宏观调控能力。 打击寡头势力,加强国家对经济、特别是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一些部门的控制,逮捕尤科斯公司总裁霍多科夫斯基并在2005年判刑8年。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俄国家更多的控制石油战略资源。

提高经济开放力度,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2005年12月俄政府宣布,批准建立6个经济特区,其主要目的是发展加工工业和高科技产业。

重视社会经济问题,提出让俄罗斯老百姓看得起病、买得起房与上得起学的基本政策。

普京时代的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到目前为止,俄罗斯经济已持续增长了7年。

出口增长,外汇储备不断增加:1998年外汇储备只有122亿美元,2005年底1822亿美元,增长了近15倍,2006年5月上升到2264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五。 吸引外资增加:2005年俄罗斯吸引外资261亿美元,居中东欧、独联体首位。

提前偿还外债。与2000年比较,外债总额降低了一半。总额已减少到830亿美元。2006年计划再减100~120亿美元。

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05年居民现实收入增长8.3%,平均现实工资增长9.7%,现实平均退休金增长9.3%,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2008年俄罗斯将举行新的总统大选。俄罗斯宪法规定,不得连续三届参选总统,但普京表示他有权于2008年换届之后第三次参加大选。

俄联邦委员会主席谢尔盖·米罗诺夫接受采访时认为,普京可在本届任期结束后,于2008至2012年担任政府总理过渡,再于2012年重新任总统。

也有国际分析认为,俄罗斯将修改宪法有关条款,使普京能够成功连任以维持对俄罗斯的强势统治。

不管结果如何,我们有理由相信,普京在位期间带领着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向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为俄罗斯人民作出了贡献。

第四篇:(俄罗斯外交论文)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俄罗斯外交》

论文

论文题目: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系别:人文学院国际政治专业

年级:2005级

中俄能源合作及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摘要】 中国与俄国是东北亚地区的大国,两国经济上的合作影响着整个地区的局势。本文通过对中俄之间能源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的分析,对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取得的成就的回顾,着重分析了两国合作对东北亚经济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能源外交 中俄关系 能源合作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技术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类社会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能源也从人类富有的财产渐渐走向枯竭。为了生存,能源短缺的国家必须向外寻求帮助,能源问题也就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成为关乎一个国家的最高利益的问题,成为国际战略的重中之重。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已达十多年之久,但合作路途并不平坦,其中出现的“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等,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石油问题是中俄关系中的软肋 [1] 。

尽管如此,两国在该领域的合作还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那么两国进行能源合作的动因是什么呢?两国的合作无疑会极大的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但对整个东北亚经济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下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俄能源合作

(一)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世界性能源紧缺

众所周知,世界能源危机是人为造成的能源短缺。石油资源的蕴藏量不是无限的,容易开采和利用的储量已经不多,剩余储量的开发难度越来越大,到一定限度就会失去继续开采的价值。在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导的条件下,如果能源消费结构不改变,就会发生石油危机。

近年来,世界能源市场的发展受到一系列因素诸如伊拉克战争、“卡特里娜”飓风的影响,导致能源产品价格暴涨、能源消费中心由发达国家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影响力增大 [2]。谈到战争,由于其本身对石油产生大量的需求,使得石油供给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引发世界各石油输入国大幅增加石油储备,从而助推了油价的升高,导致石油危机的加剧。

为应对这些新变化,世界各国积极寻求与产油大国开展广泛的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能源合作。中国也赶在队伍的前列,不仅努力谋求与中东产油大国的合作,而且积极探索从毗邻的能源大国俄罗斯那寻求帮助。国际能源危机的加剧为中俄两国能源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2、中国能源危机严重

如上所述,在国际能源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随着工业的发展、能源消耗量的增多,以及能源利用技术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过,面临的能源短缺问题更加严峻。据西方专家评估,2005年世界对石油的需求量增长了1.3%,而中国的增幅为2.8%。由此可见,加快与俄罗斯建立有效的能源合作机制是解决中国能源短缺问题的必要途径。

不难看出,中俄进行能源合作对中国的好处是明显的:在当今世界格局趋向多极化和必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势下,把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核能)作为巩固和发展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长期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从地缘政治和经济考虑,加强与俄罗斯能源合作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另外从安全角度看对中国也有较重要意义。[3]

3、俄国大力推行能源外交

能源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在由于伊拉克战争使中东地区石油产量不稳、世界市场油价不定的情况下,俄罗斯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丰富能源,以及地跨欧亚、联接东西、辐射性强、紧邻世界主要石油天然气消费区、能源供应渠道稳定且安全等有利条件,大搞能源外交,赚取经济利益,提高政治地位。

所谓能源外交,就是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一个国家在能源的进口、出口及能源的相关事项方面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活动。把能源优势,特别是丰富的石油资源优势作为其外交砝码,作为撬动东亚,西欧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的工具,这就是俄国的能源外交。其具体战略是:稳定西欧,巩固独联体,争夺里海,开拓东方,突破北美,挑战欧佩克。[4] 在上述战略中,中国理所当然的成为俄罗斯手中的一颗棋子。在俄中关系方面,俄国为了改变自身在经济上面对中国的巨大劣势,不断调整对中国的能源供给。左右逢源的俄国有其自身的能源战略图谋。“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因此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和天然气在经济上最划算,在政治上也最安全。加上中国能源市场大,因此也是最稳定的市场。而如果失去这个市场才是最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俄政治经济学家舒别尔强调说。[5]因此,在中国深陷“能源危机”的背景下,俄罗斯更有可能以石油作为谈判的筹码,换取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报酬。

(二)中俄能源合作的挫折与成就

如前文所述,中俄两国在能源合作领域有波折也有重大的成绩。

从1994年到2003年,历时9年,中俄两国终于达成协议,准备从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安加尔斯克油田直达中国东北大庆,修建一条长达2400公里的跨国石油输送管线,简称“安大线”。这一工程,却因日本的强力介入竞争、提出新线路而频生变数,“安大线”方案顿时搁浅。

但随后,中俄两国排除障碍,开创新的交往方式。在2006年的“中国俄罗斯年”里,普京总统和胡锦涛主席在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方面达成了一系列共识,为长远合作奠定了基础。[7]送走了中国“俄罗斯年”,又迎来了共有190项活动的俄罗斯“中国年”。期间,中俄两国签署了超过43亿美元的合作协议,项目涉及能源、高科技等领域。在中俄经贸关系中,能源合作无疑是最受外界关注的领域。能源合作的进程,无疑在俄罗斯“中国年”中得到加速。

从2004年开始,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数量开始迅速增长.2006年,中石油分别与三家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公司签订了有关石油、天然气和管道建设的三个合作文件。2007年11月10日,俄罗斯工业和能源部部长维克托·赫里斯坚科称,“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中国支线将于2008年开始修建。[8]该管道的建成无疑将会走中俄两国带来巨大的利润,给整个东北亚都带来巨大的便利。

另外,在中俄双方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推动下,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目前形势良好,正以多种形式开展起来。俄罗斯石油公司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将合作成立东方能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将与俄罗斯石油公司合作建设1000万吨炼油厂,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俄罗斯卢克公司签订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建设100座加油站的协议,中国石化总公司参与库页岛的勘探工作,所有这些都说明,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在不断扩大和深入。

二、中俄能源合作对东北亚经济的影响

能源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已经看到,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已经为两国不仅是在经济上,而且在安全环境方面都带来了极大的利益和好处,那么作为东北亚地区两个最大的国家,他们的合作给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中俄两国的能源合作只会给东北亚的经济发展带来好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

(一)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 能源自被开发利用以来,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结束后,军事因素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相对下降,经济因素则相对上升,涉及能源的国际问题变得敏感。在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集团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关系日益体现为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相互依存,各国关系与利益的交织为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9]在能源领域也是如此,石油输出国组织、国际能源合作机构和世界能源宪章组织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从安全角度看,能源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非传统安全威胁超越了传统安全以各国疆界为主的地理空间,具有突出的跨国性和明显的扩散效应。针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跨国和跨地区的特点,相关各国只有通过双边和多边协调以及建立互相信任等措施,扩大交流与合作,才能逐步解决彼此间的冲突和矛盾,实现共同安全。[10]可见,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合作是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和顺应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的。

(二)有利于加快构建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步伐 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亚洲部分。由于经济快速增长,东北亚地区的能源需求增长明显快于世界其他地区。其中,俄罗斯是世界能源生产大国,而日本所用石油99%以上靠进口,中国也已经由产油出口大国转变为进口大国。因此,中国与俄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就给日本等国带来了恐慌,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国对抗从而加剧了该地区紧张。“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即是最好的说明。

尽管日本可能对石油路线选择问题耿耿于怀,但我们相信,通过重要的新形式的合作,各国之间的矛盾可得到化解。有关专家认为两国之争主要在于两国在能源供求方面的趋同性,在于两国在能源利益方面的重叠性。正是中日两国在能源消费结构、来源渠道、能源战略方面的趋同,才使得双方利益重叠,冲突不断。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内国家的能源竞争说明这些国家面临着共同的问题和利益的重叠,这既可以是区域内国家的能源激烈竞争的主要原因,也可以是加强合作、维护共同利益、构建有效能源供应体系的基本动因。

另外,中国与俄国能源合作的成功无疑可以成为该地区的典范。中俄的合作为其他各国与俄国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俄罗斯在享受的合作带来的成果时,定会寻找与其他国家合作的机会,而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也会竭尽所能的去帮助他国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东北亚区域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建立也就指日可待了。

(三)有利于加强本地区的能源安全 实际上,能源合作和各国的能源政策是与能源安全密切相关的。能源安全的概念可以有不同的界定。一位韩国学者基于对能源危机的分析得出的能源安全的概念是:“获得稳定的、价格合理的和可持续的能源供应。要建立一个高效的和环境友好的能源供应体系、能源危机预备机制和国际合作。”[11] 作为东北亚地区最大的两个国家,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能源合作不仅有利于维护两两国的能源安全,也能极大地推动该地区整体的能源合作进程,有利于维护整个地区的能源安全。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的消耗,能源短缺问题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国由石油出口大国变为严重依赖进口的国家,面临着不得不在世界各地寻求能源帮助的困境。而其优势就在于与能源大户俄罗斯毗邻,而且两国还有着较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因此,中俄合作成为中国寻求发展的必然出路。

对于俄罗斯而言,向中国这个广阔的市场出口自己的优势商品,既有利于取得较高的利润,又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其推行能源外交战略,俄罗斯当然是以经济态度来迎接中国的合作了。

对于整个东北亚地区来说,能源合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保障区域安全的重要手段,对各国而言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中俄的能源合作的深入开展不仅会促进整个东北亚地区的能源优质化,改善该地区的能源结构,而且将加强东北亚各国间的相互联系,为东北亚地区经济的更加繁荣注入强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石油管道之争背后的俄中关系不均衡,孔寒冰,《世界知识》2003年第21期 [2]受美国飓风影响 能源等产品价格上涨http://>时事聚焦>国际时事>中俄能源合作不断加温

[8]俄高官表示东线石油管道中国支线将于08年开工,中国经济网 > 产业市场 > 能源 > 石油 > 正文 [9]国际政治背景下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构建http://www.ebtime.net 2006-12-14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

[10]国际政治背景下东北亚多边能源合作机制的构建http://www.ebtime.net 2006-12-14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

[11][美]丹尼尔·耶金.全球能源安全.国际经济评论,2003

第五篇: 罗斯福新政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世界各大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无尽恐慌,纷纷找寻解除危难的良方。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 罗斯福1的“新政”,作为一名优秀的改革家,他把危难中的美国带出了大危机的泥沼,同时为世界各国的经济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世界的和平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最为重要的是“罗斯福新政”拉开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序幕。

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惊的成绩,有人说“我们用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用一百年完成任务”,创造出了“中国速度”。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遇到的问题也愈加多了起来,金融市场的不规范、工农业生产的不合理以及社会问题增多等问题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事情。

一、资本主义世界的福音——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由美国爆发的一场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全世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崩溃,国内局势不稳的糟糕局面,政权岌岌可危。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他的上台给“病危”的美国打上了一只强心剂,挽救了处于崩溃边缘的美国政治。

富兰克林·罗斯福,一位果断而刚毅的政治家。在胡佛政府反危机失败之后,在面对政局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的情况下,以自己实干家的个人魅力以及过人的才华,给美国民众带去信心,成功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任美国总统。

美国经济危机的情况

1929年10月,当美国民众还沉浸在繁荣的美丽景象中时,发生于股票市场的大崩溃而引起的经济危机已经以迅雷之势席卷美国。10月24日,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它带来的恐慌令那一代美国人生不如死,造成了美国经济的严重倒退。股票市场的大量抛售,导致美国金融机构纷纷倒闭。在大危机的影响下,美国农业出现巨大问题,农产品挤压过多,人们不得不烧毁大量农作物,将牛奶倒入河流,水果烂在树上。工业方面,工厂纷纷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美国的街头处处都是一副萧条的场面。大危机造成的破坏还在随着时间的向前,在不断扩大。

由金融领域引起的经济危机,不仅使银行、股票等金融机构倒闭破产,而且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毁灭性的。整个社会处于萧条状态,街道上满是找工作的人们,流浪汉满满皆是,到处充斥着饥饿、绝望,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美国至少由800万人以上死于饥饿。当时美国人丢掉了他们的尊严,忘记了他们的骄傲,如同乞丐一样去捡资本家扔掉的垃圾。当时美国的社会出现一种这样的状况,大量的生活用品,食物堆积如山,但是民众没有相应的购买力,致使当时商业活动个非常的低迷。为了削弱生产过剩的不良影响,资本家只能将牛奶倒入河流,将玉米烧在田地,这样的举动是社会一度陷入混乱,民众情绪及其不稳。

这一场危机不仅是对于美国的经济是一场灾难,对于美国的社会也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人口锐减,道德沦丧,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社会治安混乱。这样的状况直到“新政”的到来才有了很大的改善。

危机的解决

罗斯福在竞选演说中提出:“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发现或开采自然资源,或者更多的商品,而是„„按照消费调整生产,更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和产品,使现存经济组织适应为人民服务的需要。开明政治的时代已经到来。”

“新政”是是一个概括。它主要指的是美国政府在那个艰难的岁月所实施的一系列紧急措施。按照施行目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35年之前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复兴;1935-1939年为第二阶段,主要是改革和救济。

对于美国当时糟糕的局面,罗斯福毅然放弃以前政府遵循的“自由主义”,他调动国家的力量实施紧急措施,及时颁布法律,让一切行动合法化,在金融、农业工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

二、“新政”之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当前我们面对的国内经济形势与“新政”时期的美国有很多相似之处,社会主义改革进入深水区,前方的道路迷雾重重,如何能够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是我当前所面的首要问题。 “新政”我们撇开其本质,“新政”的一些措施做法,对于经历了三十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的速度被世界震惊,创造了“中国速度”,人民安居乐业。但是在这样高速发展状况下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多:贫富差距悬殊的加剧、就业压力的增加、官员腐败等。反观当时的美国所遇到的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还有就是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如就业问题、生活环境问题等。我们都需要政府的力量对这些问题进行整合,通过国家的力量解决着问题。

1、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完善和改革金融体系。

1923年美国经济危机首先就是在金融领域爆发的,为克服金融危机,罗斯福上任之后,就开始了对银行业的整顿。《紧急银行法》,该法规定禁止黄金兑换和出口黄金,命令银行增大钞票发行量,缓解市场上的资金短缺问题,为了对全国银行的进行管理和监督,国会宣布成立联邦储备银行。对于银行方面增加了信心,银行的业务也是渐渐回暖。在“新政”中,为应对经济危机的蔓延,还有就是挽救金融业的崩溃局面,罗斯福还采取了财政赤字的方法稳住了岌岌可危的美国经济局势。

通过“新政”内容对于应对金融界得危机,我国应加强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预防金融界的风险。自2001年12月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的密切,是机遇,也是挑战。纵观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不难发现经济危机的爆发总是始于金融界的混乱。现代金融政策对于国民经济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所以对于金融界的监管不能掉以轻心。2012年的经济危机波及全球,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失业下岗人数增加,股市出现泡沫甚至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不小的危害。虽然东南亚的经济危机影响到我国,但是由于我国大环境的良好态势,保持了金融市场和人民币的汇率稳定。虽然是有惊无险的度过了2012年的经济危机,但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采取积极的措施,尽全力应对各方面的挑战以及国内出现的问题。同时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当前社会出现的不法社会融资行为进行制止,防止其破坏国内的投资环境,预防“泡沫经济”的出现。

“新政”在应对危机过程中第一步就是对于金融秩序和体系的修复以及改革,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并不是特别发达,一些法律法规并不是很健全,这样就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趁之机。近几年我国在银行业发生很多金融案件以及民间融资问题的出现,严重的影响到了我国正常的金融秩序,所以对于金融秩序的建设刻不容缓,也有利于我国抵抗经济危机的能力。

2、调整经济结构,合理发展工农业

“罗斯福新政”改革农业,调整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使农业辅助工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劳动力与原材料。对于美国这一个现代化国家,农业也是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农业可以说是成就美国工业发展。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对于农民的处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增加了农民补助,这样做同时控制住了农业生产的数量,减轻生产过剩带来的影响,也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政府通过成立农业调整署,对农业市场,农业生产进行了规范的调节,维护了农户的利益,对于农业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建国后,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自古我们是以农业为主,造成了我们工业方面的薄弱,所以当时的发展战略是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所有的资源都向工业方面倾斜,致使我们的农业发展一度停滞,对当时国民经济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引进市场经济之后,农业曾一度崛起,但是同时造成农业生产结构的混乱,经济作物占很大比重。而且当时社会的天平倾向沿海与城市,致使农村经济发展极度缓慢,造成城乡两极化,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近些年,我们对农业的重视,农业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之前造成的严重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地方政府过分干预地区农业结构造成农产品挤压不好销售,还有不合时宜的瞎指挥,不分章法的乱干预给农民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大量耕地荒废,大量劳动力浪费流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这些农村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农业未来的发展。所以说无论出于哪个角度我们必须出台更为合理合情的政策对农业、农民、农村进行扶持、帮助,实现农村经济的腾飞。

在这种局势下,2005年中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第一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第二是加强农业方面的立法工作逐步加强,在增强农民自身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让农民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三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最后,建立健全农村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关注“三农”问题,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如今如火如荼的“家电下乡”、正在进行的“村村通”、“农村医疗保险”等等一系列惠民政策,解决了老百姓最为关心基本生活问题。还有就是最为重要的土地问题我们也是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农田的水利建设既节约了水资源,也减少了农民的生产成本,一举两得。还有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我们也进行了妥善的解决,发展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地区经济和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和谐社会

罗斯福总统作为改革家是聪明的,他获得了民心,获得全美国民众的支持,所以他颁布的一系列措施可以顺利实行。在“新政”中,对于社会保障的建设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失业的民众,罗斯福并没有一味的救济,而是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现状。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政府通过拨款的方式对地方进行救助,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改善人民的生活。各州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吸收青壮年劳力,进一步解决了就业问题。他们对林地,耕地等进行改造,还有一些筑路工作,大大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水平。政府方面最为著名的工程就是田纳西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设,吸收了大量的待业人员,很大的缓解了当时糟糕的局面。(这项工程对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区起到了很好改善作用,当地就业问题,人民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变,缓解了因经济危机带来的紧张局势,对于整个美国社会局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罗斯福在施行新政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劳动人民的状况。1935年,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严格规定了保护劳工的法规,确定劳工的权益不受侵犯,详细的罗列了劳工的基本权益。如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禁止雇佣童工等。这一项措施,深得民心,同时缓和了当时美国紧张的社会矛盾。在“新政”内容中除了恢复经济的措施外,还有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1935年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其中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了非常大的关注,规定实行养老金和社会保险制度。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大大加强民众对政府信任,以及对未来的生活憧憬,对于社会安定团结,全国经济的复苏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改变了我们落后的面貌,增强了我们的综合国力,但是它所带来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也不会回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带给我们的成果是客观的,但他所造成的问题是令所有人头疼的,“下岗”一词从此进入人们视野。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当时工人就业模式、就业制度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还有就是国有企业固有的盲目、自大的性格,企业的管理不善,用人不当,造成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在美国经济大危机时期,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对社会的安定造成很大的危害,当时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助法》,对失业民众进行失业补贴,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维护了当时社会的安稳。

由于当时我国急于发展经济,导致当时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是很健全,造成当时下岗职工情况很糟糕。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解决不了,对于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党、政府根据当时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下岗职工的权益以及再就业的措施,1984年我国对退休金制度进行了改革的探索、1998年我们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988年我国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等等诸多保险制度的建立体现我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

在解决危机过程中,对于失业的民众,罗斯福并没有一味的救济,而是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现状。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政府通过拨款的方式对地方进行救助,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改善人民的生活。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田纳西河流域治理,这项工程对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区起到了很好改善作用,当地就业问题,人民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变,缓解了因经济危机带来的紧张局势,对于整个美国社会局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根据“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为解决受国际经济影响而产生的事业人员,我们同样也是采取“以工代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三峡大坝的修建以及承办2008年奥运会等等,国家启动的这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顺利解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问题。随着我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城市的水利、文化、交通等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健全,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稳固基石。

加强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力度,保持各地区协调发展。“新政”中最为著名的落后地区开发政策就是田纳西河的开发政策。该项措施的实施对该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同时为美国提供大量的电力供应,对本地区的交通,供水,环境等也有很大的改善。我国前些年的开发西部、振兴中部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对于地区经济的发挥发展起到了很大积极作用,对于我国整体经济构架也起到了协调作用。西气东输战略拉动我国东西两大区域的经济增长,同时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促进了资源的汇通,实现共赢。

5、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各项改革保驾护航

“新政”内容中颁布了诸多法律,如《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 《联邦紧急救助法》《社会保障法案》《工资工时法》等。这些法律的颁布保证了改革措施的合法化,对于措施实行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我国,我们常常遇到一些不法分子投机取巧,钻法律空子的现象。随着改革深入,我们感觉到法治的改革迫在眉睫,只有法律的健全我们才能维护我们自身合法的权益。对于失业的人们,有了健全社会保障就不会在迷茫,他们对未来还有希望,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才能长远,只有用法律保护的社会才会有秩序,只有用法律保护的市场经济才有前进的动力。在执法过程我们执法人员必须做到严格,公正,这样才可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杜绝暴力执法,这样才能够使人民的权益得到保护。

三、“新政”给我们的启示

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怎样能继续迅猛的发展,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解读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改革是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还有对未来的信心,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如今的社会瞬息万变,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所以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我们就更应该时刻警惕,市场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抓住机遇争取取得更大成功。

相对于胡佛政府的无作为,罗斯福通过路边谈话等一系列的亲民措施,与下层群众沟通交流,拉近了政府与人民的距离,增强了人民度过难关的信心。虽然罗斯福新政的一些政策令人诟病,但是在当时对整个社会以及美国政局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于胡佛的放任自由,罗斯福的做法无疑使非常正确的。所以说改革者“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好”。

相对集中的权利是政策实施的重要前提。在改革过程中罗斯福知道改革阻力会非常大,所以他通过对最高法院以及国会的调整,扩大了总统的权利,使他颁布的各项措施得以顺利实施。但是过度集中的权利容易造成专断,但是这也是非常时期的非常选择。反观我国的改革,应该加强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增强企业自主改革的积极性,对于政府方面适当的加强自己的权利,防止地方出现“瞎指挥”的错误行为。

改革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者应该拥有大无畏的精神,才能克服种种困难。罗斯福在施行“新政”过程中就经常遇到政策被认为是“违宪”,但是罗斯福从来没有退缩畏惧,而是靠他坚韧的性格以及过人的性格克服了这些困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改革开放也是困难重重,在农业、工业以及企业改革方面的阻力比三十代的美国还要大,但是靠着我们领导人的大无畏的精神,勇往直前,完成了中华民族的初步复兴。

上一篇:吊装作业防护措施下一篇:二下语文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