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教案

2022-08-01

撰写教案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将教学设计的理性思考转化为可操作的课堂教学方案的关键步骤。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上历史第9课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七上历史第9课教案

第21课三国历史故事会教案(岳麓版七上)

第21课 三国历史故事会

一、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历史故事演讲比赛、历史故事表演赛、历史人物辩论会等形式,调动学生阅读史籍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形式,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力,使原本平面的、干瘪的、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立体、充盈、具体起来,把知识传播、智能培养、思想教育和文化娱乐融为一体。 1.通过对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的搜集整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鉴别欣赏能力。

2.通过讲述表演,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语言表达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表演欲。

3.通过擂台赛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形式,培养学生勇于竞争、不畏对手、顽强拼搏的优秀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小组的形式参赛,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的团队精神,以及整体协作能力。

2.要求学生对所讲故事提出、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三国历史故事的搜集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一时期的著名人物,以及他们在那动荡的时代所体现出来的智慧、计谋、胆识和思想,所创造出来的辉煌与不朽。以史鉴今,从古人优秀的品质中吸取营养,使自己成为有用之材。同时教给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评论历史人物,尽量做到全面严谨、公正客观。

二、教学重点

组织指导学生课下准备。

三、教学难点

课堂秩序的维护,课堂气氛的营造。

方案一 演说式故事会

活动准备

一、学生搜集故事。

1.到图书馆、书店或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也可以从长辈或民间说唱艺人那里搜集故事素材。 2.编写故事演讲稿,熟悉故事内容,使用普通话,要声情并茂,用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活动。

二、布置教室,营造气氛。

1.在黑板上画一些三国时期的特征性的图案,如画一尊象征“三国鼎立”的三足鼎,写上本期话题:“故事会”或“故事擂台赛”等字眼。

2.张贴一些三国时期的人物画像、故事图景,如“三顾茅庐”、“单刀赴会”等。 3.准备一两盘古筝、古琴类的经典磁带,让古典音乐行云流水般的在教室里静静流淌。

三、参赛规则

1.六人组成一个小组,自由组合,通力合作。

2.先在小组讲,然后由小组擂主参加班级擂台赛,得主既代表个人又代表本组。

四、评分标准

1.选材符合要求,只能是三国时期的人和事。内容故事性强,可以充实故事内容,发挥想象力,但不能不符合事理与历史。

2.讲述时语言活泼、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3.观点鲜明,有自己独立看法和见解。

4.各小组选出一个人当评委,评比时要客观公正。评委接受全班同学的监督。

五、从学生中挑选一位合适的人选担任主持人。

开始挑战

一、主持人宣布擂台赛开始,介绍这项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比赛规则。

目的: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熟悉三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展示同学们的智慧与才华,表现出我们独到的见解和看法,举行三国故事演讲比赛。

规则:

1.所演讲的故事必须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关,故事内容健康、通俗。

2.要求使用普通话,语言形象生动、表现力强,富有感染力,有自己的看法。 3.时间5分钟左右。

二、各小组擂主登台讲演。

6个小组抽签决定上台顺序,由各小组的擂主依次讲演。

三、让学生评委对参赛者的表现做出评价。教师总结,选出总擂主。

注意:在评价时要客观公正全面,对参赛者的勇气要予以表扬,对台下默默无闻的幕后策划者要予以充分的肯定,肯定他们的协作能力与合作精神,让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渗透。

方案二 角色表演式故事会

活动准备

一、寻寻觅觅

1.学生自由组合,从课文、参考书、课外资料中找出一则自己喜欢的故事,加工成剧本。 2.根据剧本分角色,研究各自角色的性格、心理,熟悉其在剧本中的语言、行为。

3.寻找或设计一些简单的三国服饰,制作一些象征性的表演道具等,比如孔明的“羽扇纶巾”、关公的“青龙偃月大刀”等。

二、比比评评

与自己小组成员首先展开竞争,看谁的剧本编得好,看谁的演技好,选出自己组的最强档的组合,参与全班擂台赛。

开始挑战

各小组代表在全班擂台赛上表演自己组的参赛作品。

评委发言

根据剧本编写质量、演员表演水平、各小组的秩序情况,依次选出最佳编剧组、最佳演员等。

大家参与、群众发言

把机会留给观众,让台下的同学发言,对整个表演过程作一个全面的评价,并给出建议,主持人可适时

地插入一些问题。如:

1.你觉得我们的比赛怎样?为什么? 2.这则故事流传至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师总结

肯定学生的表演,赞赏学生的参与和协作,让每一个参与者都品味成功的喜悦。

方案三 “我说三国人物”辩论会

活动准备

一、查查找找

1.布置学生寻找一位搭档,两人合作查找感兴趣的三国历史人物资料,可以到图书馆、书店或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也可以借鉴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但必须符合史实。

2.根据所查资料评论该三国历史人物,注意全面详实、合情合理,两人共识。 3.尽量找到该人物的图像资料,备用。

二、布置教室,营造气氛。

1.在黑板上写上本期话题:“我说三国人物”辩论会等字眼。 2.准备一盘《三国演义》的CD。

教学过程

一、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引出本期话题。

教师导语:俗话说:“理不辩不明,话不说不清”,今天举行这个辩论会,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对自己感兴趣的三国历史人物尽情评论,但要注意有理有据,尊重历史真相。在一位同学发言的时候,搭档可予以补充,其他同学可随时举手提出不同意见,多方辩论,讨论越热烈越说明同学们真的动了脑筋。

二、学生代表发言,辩论开始。

两个搭档推举一位发言,另一位运用多媒体展示该人物的影象资料,以使全体同学都对此人物有一个感性认识。

学生辩论时,除非出现过激言论,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论点即使有失偏颇,只要言之有据,也要

予以肯定,相信在这中间会有不少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升华。

三、教师小结,结束辩论会。

通过这一节课的辩论,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三国中这些历史人物,像歌词中所唱“眼前浮现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透过三国纷争喧嚣的烟尘,我们也看到了乱世中人性的光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团结协作、赵云“当阳长阪坡拼死护幼主”的义薄云天、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大公无私、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主”的忠心耿耿、诸葛亮“舌战群儒”的从容睿智等等。当然这些人物并不像电影、电视里描写的得那样完美,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公正地评判他们,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使我们中华民族历久弥新、源源流长。

思想教育

1.学习诸葛亮的鞠躬尽瘁为国尽忠的优秀品质,军事指挥中的大智大勇、泰然自若,又要意识到他用人方面的失误,比如重用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马谡以造成“失街亭”等;看到曹操的大奸大恶,也要意识到他力图统一全国的积极意义,他虽非三国中人物,但却是形成三足鼎立局面的关键人物之一。总之,教育学生评价历史人物要全面,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从两方面分析。

2.从三国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身上汲取营养,丰富同学们的人生阅历,学习他们的智慧、机敏、凛然正气。

教学随笔

这节活动课有它的优点:

1.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可操作性强。

2.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选择,查自己感兴趣的人,说自己想说的话,焦点比较集中在诸葛亮、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周瑜、陆逊等人身上,也会有学生查找稍冷僻的人,比如蒋干、鲁肃、刘禅、姜维等,开阔了全体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由于限定必须有史实支持自己的论点,培养了学生尊重历史、公正严谨的治学态度。

缺点:

由于并不限定历史人物,有时会出现人物多而散的现象,不利于深入评论,这时需要教师稍作点拨。

参考人物和故事:

刘备:《三顾茅庐》、《桃园三结义》、《青梅煮酒论英雄》、《衣带里的密诏》。

诸葛亮:《诸葛亮隆中对策》、《赤壁之战》、六出祁山、草船借箭、失街亭、挥泪斩马谡、七擒孟获、出师表、五丈原、缓兵之计。 陆逊:《陆逊火烧连营》。

刘禅:《乐不思蜀》。

曹操:《捉放曹》、《官渡之战》、《割须断袍》、《青梅煮酒论英雄》。

邓艾:《邓艾偷渡剑阁》。

司马昭:《司马昭的野心》。

曹植:《曹植七步成诗》。

吕蒙:《吕蒙白衣渡江》。

关羽:《关公刮骨疗伤》、桃园三结义、大意失荆州、“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

周瑜:草船借箭、赤壁大战、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

赵云:“虎威将军”、“赵云截江夺阿斗”、“长坂坡之战”、“步步为营”。

张飞:“蜀汉五虎大将”、“义释彦颜”、“长坂桥吓退曹军”。

第二篇:9上历史第7课教案

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课型:新授

教学模式:三环节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知道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路——丝绸之路,了解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

2.能力培养:通过讲解课本中的插图和地图,培养学生识读图表的基本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简述马可•波罗在元朝的生活与工作经历,说出《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教学重点: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教学难点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平交往的历史意义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古代,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但战争不是人类历史的主旋律,更不是东西方交往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阿拉伯人。

(二) 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一、阿拉伯商人及“阿拉伯数字”

活动一: 多媒体展示《14世纪前后欧亚主要商路》图,由学生在图中找出东西方的三条主要商路。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寻历史信息,感悟历史,从而培养学生识读图的能力。同时也体现学科间知识的交叉与整合。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1-42的正文部分,思考:

1、通过这些商路,东西方各国有哪些贸易和文化的交流?

2、和中国来往最多的是什么地方的人?

3、他们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教师:多媒体展示阿拉伯数字及阿拉伯商人

加深学生了解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沟通和桥梁的作用,突破难点。 教师总结: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最重要的是他们改进了阿拉伯数字,并把他们传到欧洲。

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活动二: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大致了解一下马可·波罗来元朝的前后经过,以及他在元朝的生活工作经历。

思考:马可•波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并在中国生活了17年,是什么吸引他来的呢?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由马可·波罗口述记述他在东方经历和见闻的《马可·波罗行纪》一部书曾经风靡欧洲。后来,当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渴望黄金和市场的时候,欧洲人就更加想到远东的中国来。这终于引起了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1、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古代的阿拉伯人有何可贵的品质?对你有何启发?

进一步深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服务。 板书设计:

第7课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一、“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1、发明者——印度人

2、传播者——阿拉伯人

二、元朝宫廷中的意大利人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 测试题目:

一、选择题:

1、创立了包括“0”在内的阿拉伯数字的是:( )

A、古代阿拉伯人 B、古代腓尼基人

C、古代印度人 D、古代希腊人

2、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是:( )

A、阿拉伯人 B、印度人 C、英国人 D、意大利人

3、生活在13世纪的意大利人如果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他会选择下列哪部书作为参考:( )

A、《荷马史诗》 B、《三国演义》

C、《马可·波罗行纪》 D、《天方夜谭》

4、以下不属于马可·波罗经历的事情的是:( )

A、17岁从威尼斯出发前往中国 B、在中国生活了17年

C、出使日本 D、与热那亚人作战

5、马可·波罗一行何时来到中国:( )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

6、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的是:( )

A、阿拉伯人 B、印度人 C、英国人 D、意大利人

7、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不包括:( )

A、传播了中国的四大发明

B、传播了印度人创造的0到9的计数法

C、传播了伊斯兰教

D、阿拉伯人写的《马可·波罗行纪》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

8、 乔治·萨顿:“拉丁文化是西方的,中国文化是东方的,而阿拉伯文化却两

者兼备。”

请回答:

(1)你是否赞同乔治·萨顿说的?你的根据是什么?

(2)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发展所作的贡献,给了你哪些启示?

9、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纪》中写道:“我在东方看到了喷油的的泉,可以燃烧的石头,用轻巧的纸张来做的货币„„”“(日本)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

请回答:

(1)马可·波罗说的“喷油的泉,可以燃烧的石头,用轻巧的纸张来做的货币”各指什么?

(2)你怎样看待他对东方的描述? 教学反思: 本课结合地图讲解,让学生从地图中找寻历史信息,感悟历史,从而培养学生识读图的能力。独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养成,学会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进了解,共同提高。

第三篇:第9课 历史人物小传活动课[教案][岳麓版]

第9课 历史人物小传

【课题类型】活动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查找历史人物资料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史料收集方法,懂得如何整理和使用史料。

(2)通过本活动课的开展,来探索教学新途径,进行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尝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通过本活动课的开展,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为以后的历史教学打下基础。

(4)通过评新教学模式的探索,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写作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合口头表达能力。 【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主导,学生主唱;教师搭台,学生唱戏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部分] 1课时

一、历史人物小传撰写的一般要求

1、了解历史人物小传的写作特点

历史人物小传的突出特点是“小”,要求篇幅短,力求“短小精悍”,一般是2000字左右。一篇历史人物小传,大体包括三部分:一是简介历史人物,包括生卒年代、籍贯、身世等等。二是叙述历史人物的主要活动,这是小传主体。三是简要评述历史人物的地位或影响。

2、确定写作对象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人物太多,如果让学生随意选取,就显得杂而乱,教师组织起来就比较困难。所以写作对象的选定范围一定要规范,可以确定一些专题,为以后教学做铺垫。比如,以历史阶段作为划定范围的标准来确定范围,像辛亥革命历史人物、五四运动历史人物、抗战历史人物等等。以地域作为划定标准,像近代湖南名人传、近代广东名人等。以领域作为划定标准,像抗战名将传、近代文学名人、演艺明星等等。因为八年级上册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史,所以须撰写近现代历史人物传记。(我给学生定的范围是近代湖南名人)

3、收集和处理资料

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很多,如图书馆、书店、互联网、走访当地老人等等。到图书馆和书店查找资料,可以保证史料的真实性,但耗时费力。互联网方便快捷,但资料的真实性难以保证。建议学生采用互联网的方式收集资料。

4、写作原则

(1)真实性

(2)介绍主要事迹

(3)可读性,故事性强,切不可将历史人物小传写成历史人物简介或履历,也不能写成历史人物年谱。

(4)详略得当

二、近代湖南名人介绍

岳麓书社门首有一幅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说的是湖南历来就是出人才的地方,但湖南人才辈出,只有到近代才真正名副其实。

清中叶以前,湖南的名人可谓寥寥无几,如蔡伦、蒋琬等等。唐大中年间(847—859)长沙刘蜕考中进士,时人号称“破天荒”,此后一直到清中叶,湖南人才依然寥寥。

近代湖南名人,大体上说,先后有五个人才集中出现的时段,这些人在各自的历史时期对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批大致在鸦片战争前后,以陶澍、贺长龄、李星沅、劳崇光、唐鉴、汤鹏、魏源为代表;

第二批大致在太平天国期间,以曾国藩、左宗棠、曾国荃、杨昌浚、刘岳昭、彭玉麟、杨岳斌、刘长佑、刘坤

一、李兴锐、魏光焘、胡林翼、江忠源、江忠义、刘蓉、刘锦堂、李续宾等为代表;

第三批大致在戊戌变法前后,以谭嗣同、唐才常、熊希龄、皮锡瑞、杨毓麟毕永年、沈克诚、樊锥等位代表;

第四批大致在辛亥革命前后,代表人物有黄兴、宋教仁、蔡锷、谭人凤、禹之谟、刘揆

一、刘道

一、蒋翊武、姚宏业、刘复基、焦达峰、陈作新、宁调元、章士钊、秦力山、杨度、唐群英等;

第五批出现在五四运动以后,以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等为代表。

三、历史人物小传选例

曾国藩小传

公元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裕。祖 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1838年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这可以说明曾国藩的升官之快了。

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1853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

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枪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待。

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的墓在长沙城西南15公里处望城县平塘镇桐溪寺后伏龙山上。1872年,曾国藩归葬于此。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有人写《喝火令.题曾国藩 》

不说封侯事,心中止水平。十年争战起中兴。

家国不甘人后,留学觅童生。

外事多帷幄,人前赚骂名。咽牙和血少哼声。

骂也随人,笑也眼微睁。 [学生活动部分] 家作:

(1)就以上介绍的历史人物中选取一人来撰写其传记,也可以另写一个近代湖南名人,字数2000字以内。

(2)对所找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压缩、修改等,务必使传记有可读性,故事要有连贯性,事迹要有真实性。

(3)课代表将各位同学的文稿收齐,进行分类汇总后,交给老师。

(4)老师批阅后,每班选取3名写得最好的学生,让学生给全班同学介绍其所写历史人物,要求脱稿演讲。 [学生主唱部分] 1课时

一、点评学生习作

1、不合要求的:如选取的历史人物不在要求的范围内;字数太多;照搬网络资料;写成年谱;写成人物简介或人物履历等。

2、作品比较突出的:

二、学生上台介绍历史人物

三、教师点评学生演讲

第四篇:历史2016部编版七上第一课教案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知识与技能

1.阅读教材,梳理元谋人、北京人两个远古人类遗址的概况,并比较二者的异同。 2.利用考古发掘的化石、遗迹,探究北京人的体貌特征、生产情况,并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炼知识要点。 2.通过观察《人类进化示意图》《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说出人类进化的大致过程及我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情况,初步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北京人遗址发掘过程中的小故事,体会考古学家执著探索的精神,结合北京人遗址中的考古发掘,认同北京人遗址在同时期遗址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 北京人 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学生比较陌生,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利用多媒体出示下列两幅图片:“达尔文猿身像”及真实画像。

问题一:引导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的第一幅图片有何特殊之处?据你所知,世界上这样的生物存不存在?

(人头,但却是猿身。不存在) 教师提问:是的,很明显,这是经过拼接之后的画面。那么这个蓄着长胡子的人到底是谁?为什么被人嫁接了猿猴的身体呢?哪位同学知道在他的身上又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学生回答:达尔文,因其宣扬人类是由猿猴演变而来,宣传进化论思想,所以被神学者诋毁,才有了这样的画像。

教师引导:(出示第二幅图片),同学们说的很好,达尔文用生物进化理论彻底否定了神学家宣扬的“上帝造人说”,从自然科学的角度,阐述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和特点,用科学的视角告诉人们人类的起源。那么,中国境内的古人类起源于何时、何地?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我国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学生根据课本回答) 2.那么,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看书、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

据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在元谋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和两小块烧骨,表明元谋人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知道使用火了。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教师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穿越时空隧道,回到了远古时代,亲历了由猿到人的过程,对古人类的产生有了初步认识。那么,早期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我们看能否从本课的第二目——“北京人的发现”中找到答案。

二、北京人的发现 教师讲述:同学们,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人类文化的遗址中,北京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48千米的周口店龙骨山上。最早是在1921年发现的,正式发掘工作从1927年开始。1929年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由我国青年学者裴文中独立主持,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1935年至1937年,周口店发掘工作由我国考古学家贾兰坡主持,又先后发现了三个比较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化石。抗日战争期间,发掘工作被迫停止。新中国成立后,发掘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迄今为止,北京人遗址共发现头盖骨化石6个,下颌骨化石15件,牙齿化石157颗,以及其他遗骨化石,共属于40多个个体。北京人遗址丰富的发现内容,尤其是众多石器和用火遗迹的发现,使远古确有直立人存在的推断得到肯定,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经过碳素断代、古地磁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科学技术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70万-20万年之间。

在北京人遗址中还发现了紫荆木炭,灰烬层,烧过的土块、石块、骨头和朴树籽等。这些发现证明“北京人”已经用火,这些灰烬和烧过的东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区域,说明他们已具有一定控制和管理火的能力。

教师过渡: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人的生活状况。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这一目的内容。

三、北京人的特征

请同学们阅读“北京人的特征”一目中的内容,回答问题。

(1)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有什么特征?说明了什么问题?

(2)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有什么特点?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3)北京人已学会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对北京人来说有什么作用?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发挥想象力,想想北京人是怎样取得天然火的。

把全班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讨论一个问题。

(1)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术比较成熟,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苦的斗争。

(2)北京人过的是群居生活,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这构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这种生活方式是由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生产工具极其简陋决定的。因为在这种条件下,依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存下去,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同大自然斗争,从而获得生存的机会。

(3)北京人可以用火来驱赶野兽、烧烤食物、照明、防寒,这使北京人又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雷击起火,矿物自燃,火山喷发,摩擦起火。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回答得很好。既然我们知道了北京人已经会制造简单的工具,过的是群居生活,又会使用天然火,那么,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他们穿什么,吃什么,住的又是什么?

示例1:天亮以后,北京人开始成群结队地往外走,一部分人去狩猎,一部分人去采集,天黑以后,采集、狩猎等寻找食物的人都回到洞中,把采集到的野果分给大家,几个壮年男子把狩猎到的动物剥皮,把肉割开,放在洞口的火堆上烧烤。熟了以后,根据每人的具体情况分配。当人们填饱肚子以后,便就着火进入梦乡,由于洞口的火堆整夜不熄,也有人专门照看,远处的野兽也不敢靠近。

示例2:北京人的衣服——是把植物枝叶系在腰间,这类衣物不能抵御严寒,但多少可以起一点作用,而且容易得到;二是把猎到的动物剥皮后吹干,粗略加工当作衣服。在食物方面,一靠采集,二靠狩猎。住的是天然山洞。

教师提问:同学们回答了有关北京人的一些问题,对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和体质特征有了一些基本了解。那么相比元谋人,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呢?

相比元谋人,北京人已经能够利用天然火,并能够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的面相更接近于现代人,脑容量也明显高于元谋人。

学生自读“知识拓展”部分的内容,简单了解山顶洞人的特征及生产生活状况。

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境内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我们的祖先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克服重重困难,缓慢进化着。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相信同学们一定会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战胜困难,愿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道路上勇往直前,一帆风顺!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谋人——约170万年前

二、北京人(约70万—20万年前) 体质特点: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生产工具:打制——旧石器时代 火的使用:保存、使用天然火 生产活动:采集、狩猎 社会组织:原始群居

第五篇: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教版

广东省珠海市十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人

教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①承上启下的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思想领域里,资产阶级分子同北洋军阀反动统治进行的斗争。它承接了前一章所介绍的“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这一知识点。同时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杂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这又为后面的“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埋下了伏笔。

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之后,在思想领域中反对封建斗争的继续,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开展的启蒙运动。其目的是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其特点是高举“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赖以生存的封建文化。因此其性质是封建斗争。后期新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突破了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局限,开始寻求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的经验,探索救国图存的新道路。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普通高中的历史教学要在初中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因而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内容,难点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本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打倒孔家店”口号来培养学生解读、判断历史事物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师生互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设问:为什么要重铸国魂呢?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 由于学生在课前已经根据提纲预习过本课,所以请一名学生来回答,并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去分析。

引导学生根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找出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指出辛亥革命没有在思想文化领域完成反封建的任务,新文化运动则补上了这一课。

2、概况:

要求学生齐声回答,完成下面表格: 兴起标志

1

代表人物

旗 帜

主要阵地

活动基地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落实基础知识。

层层设问:当时被称为“官僚养习所”的北大之所以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谁起了重要作用?为改革北大他提出了怎样的办学方针?在旧思想、旧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北大,提出这一方针的实质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实质是允许各种科学思想自由发展,让资产阶级的新思想去占领封建旧思想的阵地。

教师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塑造了新的北大,此后北大的历次爱国活动无不与新文化运动精神的传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设计意图:为后面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影响做铺垫。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怎样重铸国魂呢? 课件展示以下材料: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 设问:“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对材料一步步进行分析。 教师点拨:“德先生”是指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精神。“赛先生”是指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此段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课件展示一段文字材料“1917年上海某报刊登‘陈烈女殉夫’之事”和图片“裹脚的小女孩”。 设问:这两个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你还能找出类似的实例吗? (学生列举实例)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旧道德的危害有直观的感受。

2 设问: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为反对旧道德提出了什么口号?同学们能不能从下面这段材料中找出批判封建伦理道德的原因?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陈独秀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阻碍了中国人的觉醒和社会进步。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李大钊指出,孔子是“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杜维明《儒学创新的契机》

教师点拨:封建伦理道德造成中国的危亡;使民主科学不能实现;阻碍了中国人的觉醒和社会进步;是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理论上来说明批判旧道德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课件展示鲁迅先生及《狂人日记》的有关图片和文字材料,并请一位看过《狂人日记》的同学给大家简要介绍其梗概及主题思想。 教师对学生的介绍给予点拨,指出鲁迅先生借狂人之口喊出了“封建礼教吃人……救救孩子”的呐喊。用什么来救孩子?用旧道德行吗?这样让学生自然得出新文化运动的又一项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设计意图:即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自然引出新文化运动的一项内容(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并深化了学生对此项内容的理解。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设问: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文学革命呢?

请一位同学朗读以下两段材料:

材料一 萧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 材料二 “这柯(棵)大树很可恶,他碍着我的路!”来!快把他砍倒了,把树根亦掘去。哈哈!好了! ——胡适《乐观》

教师一步步设问:读完这两段材料,你有何感觉?哪一个读起来更顺口,而且更通俗易懂?两段材料在语言文字方面有哪些区别?新文化运动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用哪一种语言更容易普及到大众之中?你能说出新文化运动中进行文学革命的原因吗? 学生一步步回答。

教师点拨:文学革命的原因是新文化、新思想需要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之中,而文言文比较难懂。

设计意图:通过一段文言文和一段白话文的对比,学生能直观地感知到二者的区别,很容易理解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教师:文学革命需要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呢?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文学革命是从形式到内容的革命:

1、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2、以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代替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

设问:文学革命起到了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载体。

2、推动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3、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准备。

要求学生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提倡______与_____反对____与___;提倡______________反对_________ 3 提倡_____________反对_________ 根据表格引导学生分析新文化运动是如何重铸国魂的。

教师点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去冲击人们头脑中的封建旧思想、旧文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再一次突出主题:重铸国魂;为下一步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做好铺垫。

4、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教师指出内容和代表人物:宣传十月革命;李大钊

结合教材的材料《庶民的胜利》设问:“新纪元”、“这种潮流”分别指什么?引导学生认识十月革命的性质,对中国的影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把中外历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的能力。

教师:如何看待这场重铸国魂的运动呢?(引出下一标题)

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性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设问: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学生分析、讨论。教师点拨:

新文化运动宣传了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既是一次思想革命,又是一次文化革命,对封建的思想文化给予彻底的冲击,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反封建斗争的继续。 课件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反动军阀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守旧派文人甚至谩骂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是“众叛亲离”,“人头畜鸣”。 材料二:《新青年》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欢迎,被誉为“青年界之金针”和青年的“良师益友”。青年得此,如清夜闻钟,如当头一棒。

设问:你能从以上材料中看出新文化运动的哪些积极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点拨::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设问: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与繁荣,你能找出这方面的论据吗? 学生思考、举例。

设问: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性?请同学们通过下面材料进行分析。 课件展示: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新思想没有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 ——李时岳 材料二:“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学生分析、回答。教师点拨:

1、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偏向。 设问: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的这种态度是否正确?应该怎样对待东西方文化? 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课堂总结】提问知识要点:背景、概况、新文化运动内容、评价

教师强调:新文化运动用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刷新了国民的观念,重铸了国魂,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知识结构。回应导入,突出主题。 【知识结构(板书)】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2)政治方面:①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②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③北洋军阀专制独裁。

(3)思想文化:①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

2、概况:

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等 旗 帜:民主 科学 主要阵地:《新表年》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宣传十月革命

三、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性 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积极影响: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局限性:

1、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2、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偏向。 【题组练习】

1、康有为著《孔子该制考》推崇孔子;陈独秀等则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孔教,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B.冲破封建阻力,倡导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 C.把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D.扩大自身的影响

2、前期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主要是为了

5 A.在思想上反对封建主义 B.追求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C.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 D.支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之所以说鲁迅对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主要是因为他 A.把反封建的内容与白话文形式结合起来 B.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C.对封建礼教攻击最猛烈 D.首先提倡白话文

4、在中国近代史上,对封建思想抨击最猛烈的一次是

A.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C.前期的新文化运动 D.“问题”与“主义”之争

5、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主要“新”在 A.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课后作业】课后习题 【课外拓展】

上一篇:蒙氏数学4教学计划下一篇:体育教学感悟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