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指导思想论文

2022-04-18

摘要:在诉讼法中最基本的价值目标是公正和效率。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来提高司法效率是当前诉讼法功能的重要内容,这也是通过诉讼法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同时也是诉讼效率原则的根本要求和原则。当前,提高诉讼法效率的根本制约因素来自于程序上缺乏正义理念,同时还有诉讼法本身在内容上和行使过程中还有一定的不科学合理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诉讼法指导思想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诉讼法指导思想论文 篇1:

论刑事诉讼法比较分析教学

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对比、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运用非常广泛。在刑事诉讼法的教学中采用比较分析法,对于提升刑事诉讼法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记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比较分析法在刑事诉讼法教学中的作用

比较分析法作为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常被用于对事物的观察思考中,在刑事诉讼法的教学中运用此方法具有如下作用:

(一)比较分析法运用于刑事诉讼法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刑事诉讼法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这是因为通过对刑事诉讼法中的某一知识点和与之相关的内容展开比较,找出二者的相同点或者不同点,发现其中内在的逻辑联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识,而且还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与该知识点相关的难点、重点问题。可见,在教学中进行比较分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使学生的知识巩固并运用提高的过程。

(二)比较分析法运用于刑事诉讼法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刑事诉讼法的分析和记忆能力。在刑事诉讼法教学中,将刑诉法的某一知识点与另一相关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去找出二者之间的不同点或共同点,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分析过程,通过这样一个分析过程能使学生的分析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而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也在进一步深化,从而更加有利于对知识进行记忆。

二、比较分析法在刑事诉讼法教学中的运用

在刑事诉讼法的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比较分析就是对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行政诉讼法进行的横向比较分析。此外,以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订为界,在教学中还经常会对新、旧刑事诉讼法展开比较。

(一)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行政诉讼法之间的比较分析

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行政诉讼法虽然由于要解决的实体问题不同而具有各自的特点,但是三大诉讼法毕竟都是程序法,在一些基本原则、具体制度和程序上具有相同、相通性,所以,在法学的部门法体系中,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最具可比性。在刑事诉讼法教学中,对三大诉讼法具体可以进行相同和相异两种类型的比较。

(1)相同比较。相同比较是指通过对不同研究对象的对照和比较,寻找出研究对象之间的相同点的一种比较方法,在刑事诉讼法的教学中,此种方法经常被采用。

(2)相异比较。相异比较是指通过对不同研究对象的对照和比较,寻找出研究对象之间相异点的一种比较方法。在认识某事物时,只有辨识出该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不同点,才能更好地对该事物进行理解和掌握。基于这一原理,相异比较法在刑事诉讼法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要大于相同比教法。刑事诉讼法教学中的相异比较,最主要的就是与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进行的比较。比如,在刑事诉讼法的教学中,教师在讲授什么是刑事诉讼时,就可以采用相异比较法:首先阐明刑事诉讼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障人权,主要解决的是被追诉者的刑事责任问题;之后指出民事诉讼的目的是保护民事合法权益,主要解决的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民事、经济纠纷问题;行政诉讼的目的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主要解决的则是行政主体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问题。通过对三大诉讼法的诉讼目的、任务进行这种相异比较,不仅能使学生对三大诉讼法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认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加深学生对刑事诉讼性质的理解,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准确地把握刑事诉讼的基本特征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新旧刑事诉讼法之间的比较分析

教师在刑事诉讼法的教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刑事诉讼法进行比较考察,展示刑事诉讼法的发展脉络,将有助于学生对现行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理、基本理念和基本制度的理解。比如,在讲授刑事诉讼法的庭审制度时,以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订为界,可以对新旧刑诉法有关庭审制度的条文展开对比:(1)原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在开庭前应当对案件证据进行全面核查,在庭前审查行为中享有搜查、扣押等广泛的侦控性权力,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决定开庭审判;而新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对提起公诉的案件只进行程序性审查,对于起诉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并且附有证据目录、证人名单和主要证据复印件或者照片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2)原刑事诉讼法规定,开庭后由审判人员主持庭审,向被告人提问并出示证据;而新刑事诉讼法规定,除依法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以外,公诉人必须出庭,由公诉人首先讯问被告人,由公诉人、辩护人向法庭出示证据。通过这样几个法律条文的对比,就可以比较清晰地向学生展示出我国刑事庭审制度改革的主要脉络,使学生了解当代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指导思想,进而加深学生对现行刑事诉讼法庭审制度的理解和掌握。由此可见,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刑事诉讼法进行比较考察也是刑事诉讼法比较分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

作者:张宇飞

诉讼法指导思想论文 篇2:

浅谈诉讼法的效率功能

摘 要:在诉讼法中最基本的价值目标是公正和效率。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来提高司法效率是当前诉讼法功能的重要内容,这也是通过诉讼法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同时也是诉讼效率原则的根本要求和原则。当前,提高诉讼法效率的根本制约因素来自于程序上缺乏正义理念,同时还有诉讼法本身在内容上和行使过程中还有一定的不科学合理性。因此需要不断的通过外围的环境和可行性的策略来提高诉讼法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发挥,来提高诉讼法的效率功能。

关键词:诉讼法;效率功能;探讨

从诉讼法的外围领域来看,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在不断的得到快速发展,其他发达国家也开始加强了对司法效益价值目标的关注和重视,并对诉讼程序的经济问题也开始引起了重大的关注和研究突破。但司法诉讼法的效率一直还处于需要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的阶段,并在这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实现诉讼法效率功能,其根本目的是实现宏观和微观、内部和外部的多重条件的支撑。而诉讼法本身具有的效率功能,是其他司法效率实现的根本前提,司法效率的实现也即是诉讼效率的功能发挥的过程。

1诉讼法的功能之一是提高司法效率

诉讼法的效率功能其实质是通过诉讼法的实施来不断提升司法效率的实施效果。这种诉讼法的效率功能并非等同于效率模式,它并非是单纯的通过提高司法效率为根本价值目的的一种效率功能,同时也不是通过正义的牺牲来对效率进行提升。在现阶段的法律实施的过程中,其根本目标是在公正、公平的前提下,不断追求立法和执法过程中的效率功能的最大化。例如在特定的当事人的立场来讲,一审终审的效率功能在某种程度上会比再次二审的效率要高很多,当两审终审结束后,胜诉的一方在主观上为认为再审制度在某種程度上有可能再次卷入诉讼并进,而且会支付更多的费用和时间精力在这个上面。而且从另一方面来说,诉讼法要求法官的行为必须按照诉讼程序进行,这就要求诉讼的法官需要在开审前付出更多的准备的时间和精力。这就说明程序或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对政府活动的自由进行了主观上的限制和约束,而且按照这些程序规则进行就需要花费和支付一定的金钱和时间。但这个过程中如果通过付出的时间和金钱,能够让政府职能所产生的出入更少,也可算是两全其美。所以这就要求在审判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原则,并消除双方的积怨,促进诉讼效率的功能发挥。

1.1是否遵循司法诉讼程序来判定的分析

诉讼法的效率功能所具有的根本特征之一是通过司法所具有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这也即是说在正当诉讼程度的实施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完成诉讼的效率目标。在这种审判过程中,如果因为种种原因案件没有进展且得不到解决,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对当事人的利益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通过有效的司法裁决以及并有质量的将案件进行完结,这也是当前我国处于法治社会的大家庭中,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同时也是当事人所不能忽略的一项重要权利,因为这关系到其判决程序是否公正、公平。从客观上来讲,诉讼程序如果按照严格的方式来执行,会对司法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重点看到的是诉讼程序的这种规范执行也更好的约束了司法官对司法案件在主体上的专断和自我主观意识的实行,更好的保障了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和依靠。反过来,如果违法诉讼程序来对案件进行判定,就会造成当事人质疑对案件裁决的真实有效性,并可能产生抵触和反抗情绪,也就导致法院再一次进行复查、重审的负担,无形之中也就影响了诉讼效率的实现。

1.2诉讼的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

诉讼法能够具有效率功能的特点,其主要原因是由诉讼法自身的司法效率的功能所实现的。诉讼程序的兴起和发展是经过历史长期的司法实践所形成和产生的,是通过劳动人民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对各种可以进行分门别类的西瓜网内程序进行不断的归纳选择并通过完善改进所形成的必然产物。人们为诉讼行为的不同建立设计了不同的诉讼程序,并对同一类诉讼行为在结合当事人利益的影响因素下设计了结构类型不同的程序。这种区别和规定是为了民事案件能够与普通程序之间形成互通,但司法机关的这种程序过程,使得当事人对诉讼的成本支出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与此同时在诉讼效率上并没有得到提高。所以,诉讼设计了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分离制度,让成本耗费尽量降低,并达到诉讼效率的最大化。

2如何有效实现诉讼法的效率功能

2.1诉讼法的科学合理性是实现诉讼法效率功能的根本前提

诉讼法本身具有科学、合理性的特点,这也在无形之中决定了诉讼法效率功能的内在实现条件要求诉讼法本身的这种科学化、合理化的特点的达成,以此来实现诉讼法的效率功能,从而促进诉讼法有效发挥效率功能,这是诉讼法实现效率功能的根本前提条件。在较为全面理想的状态下,如果主体目标是确认的,同时程序步骤是非常有条有理的同时形式简单容易实行,而且所对应的制度能够有效达成一致并配合合理,那么诉讼法效率功能的实现就可以突出体现出来。而在当前能够充分突出诉讼法效率功能的主要制度包括证据规则、简易程序、再审制度以及送达制度等。而在我国诉讼法的内容都有明确对以上制度进行明确规定,但从我国现行的法律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很多不合理和不科学的地方。另外就是其中对时效的违反之后要建立明确的法律后果的承担,对司法机关违反审限规定的行为,应确立为诉讼程序的违法,必须对责任人进行严格的法律制裁的执行,让其通过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来意识到其存在的问题。

2.2培养“程序正义”并通过正当程序提高诉讼效率

要通过培养“程序正义”和通过正当程序来提高诉讼效率的司法实施的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才能为诉讼法的效率功能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目前我国在诉讼法效率功能提升方面最大的困难和障碍是缺乏程序正义观念,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所导致的司法程序的虚无和空洞现象。确定来讲,如果法官能切实把程序正义观念作为执法判定的根本指导思想,并对审判程序进行严格的尊重并严格按照诉讼时限方面的规定执行,那么案件就不会出现拖延和不能予以解决的问题。部分司法官员在案件审判处理的过程中,对案件本身非常重视,但却没有在有司法程序的基础上来进行,所以也就使得司法程序的设立处于无效应用的状态。但事实上,诉讼程序的完成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效率并能够公平、公正的为社会纠纷起到调节和制度的设置,诉讼活动的完成受到时间、人力等诸多资源的约束。审判限制和再审制度体系都是诉讼法效率功能的表现,而且在司法的具体实践中,再次证明只有按照正当规范的程序,才能充分有效的实现诉讼效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有效实现并充分发挥诉讼法的效率功能,必须通过司法的公正、公平的价值目标为导向,并通过改变诉讼理念,同时提高司法能力,以更加积极热情的司法执法态度来构建司法诉讼的制度完善,从而来促进我国诉讼法效率功能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亚.论诉讼法的效率功能[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4,31(11):78-78,109.

[2]张卫平.《民事诉讼法》修改中效率与公正的价值博弈[J].中国司法,2012,24(6):29-34

作者:钭坚勇

诉讼法指导思想论文 篇3:

探讨新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

[摘 要]民事诉讼法是调整民事诉讼活动,确定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有关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民事诉讼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不断的进行修订和完善,旨在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关键词]民事诉讼;诉讼权利;诉讼程序;权利保障

民诉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是规范民事诉讼程序的基本规则。我国现行民诉法是1991年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中的再审程序、执行程序以及检察院的抗诉等这些对保护民事诉讼主体的相关权利具有重要意义的程序,在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时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都有所体现并进行了相应的修改。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情况和纠纷不断涌现,民诉法的规定相对于当今的社会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完全适应民众需求,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2012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主要内容包括七个方面:完善调解机制;进一步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完善当事人举证制度;完善简易程序;强化法律监督;完善审判监督程序;完善执行程序。

值得关注的是,新修订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公益诉讼制度。近年来,一些引发社会恐慌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发生,在民事诉讼法中增进公益诉讼制度成为各方焦点。此次新修订的民诉法规定:法律规定的机关、有关组织对一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承认公益诉讼主体资格,有利于对公共利益或受害人利益的保护。

现拟从保护诉讼主体的权利视角出发,谈谈对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的一些认识。

一、《民事诉讼法》修订的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的转变,由原来的“国家本位”转变为“以人为本”

在诉讼过程中,国家本位表现为权力支配一切,君主的权力在法律之上,法官才是诉讼中唯一主体,诉讼当事人则成了诉讼客体。以“国家本位”、“权力本位”为指导思想所建构的诉讼制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当今社会,人的个性得到解放和宣扬。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等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业已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很大程度上强调主体的平等、独立与自由竞争,为了体现对人性的关怀,需要新的诉讼理念与之相契合。只有让当事人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诉讼主体,切实保障当事人的相关诉讼权利,并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才算真正把以人为本的诉讼理念贯彻并落到了实处。因此,就要特别注重保障当事人对司法程序的参与,要便利当事人利用司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即不仅保障当事人享有权利,更要保障当事人权利的行使,维护当事人在诉讼程序中的主体地位,确立司法为民服务的观念,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诉讼模式的转变由原来的“职权主义”转变为“诉权主义”

为了适应立法指导思想从“国家本位”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民事诉讼模式也作出了一定的调整。原民事诉讼法所构建的是“职权主义”的程序模式,其主要强调法院对诉讼案件的干预,法官充当了诉讼中的主体,而当事人则成了诉讼中的客体以及被法院纠问的对象。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权观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提升,这种传统的职权主义的诉讼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需要将其加以改造以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我国民事诉讼法修改的主旋律和核心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摒弃职权主义。

二、对诉讼主体权利保护的具体体现

(一)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

1.小额诉讼制度的设立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小额诉讼制度,主要针对民事案件中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简单案件。民事诉讼法规定,对简单民事案件的审理,主要适用简易程序。因此,规范和完善简易程序,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

为了解决现实社会中大量的民事纠纷,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同时通过国内一些地方的调查研究,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对一些简单案件设立了小额诉讼制度,当然这些案件都是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而且这些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制。同时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案件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裁定转为普通程序。”

2.适宜调解的民事纠纷要先调解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纠纷,适宜调解的,应当先行调解。但同时也充分尊重当事人的意志,明确规定,当事人拒绝调解的除外。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攻坚阶段,社会矛盾突出,民事纠纷大量涌现,为了节约诉讼资源,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就要充分发挥调解的作用。调解有利于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具有直接性、及时性。因此,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完善了调解的机制,使之与诉讼程序很好的衔接,增加了先行调解的规定。

调解程序简便、方式灵活、纠纷当事人自觉履行率高,是解决纠纷的有效方式。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规定,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未经人民调解的,可以先行调解;经过人民调解但为达成调解协议的纠纷,也可以先行调解。

3.简易程序的适用可以由双方当事人约定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适当扩大了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为了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根据当事人有权处分权利的原则,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增加规定,当事人双方可以约定简易民事案件以外的其他民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

新法还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可以适用简单的审理方式,但应当保障当事人最后陈述意见的权利。

4.由败诉方当事人承担证人费用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规定,由败诉一方当事人负担证人因履行出庭作证的义务而支出的各项费用。但此费用由申请证人出庭作证的一方当事人先行垫付;如果是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的,则由人民法院先行垫付。

本法还规定,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确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庭作证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书面证言、视听资料等作证。

(二)规范和完善诉讼程序

1.完善庭前准备程序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为了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进一步完善了开庭前的准备程序。根据我国的司法实践,同时参考国外的司法实践,新法根据具体情况对庭前准备工作规定了不同的处理办法:开庭前可以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采用调解方式及时解决;当事人没有争议的纠纷,可以适用督促程序的,转入督促程序;依据案件情况的不同,适用普通程序或者简易程序解决当事人纠纷;需要开庭审理的案件,严格按照开庭审理的有关规定审理。

2.规定行为保全制度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对保全制度进行了完善,并首次规定了行为保全制度。原先的民事诉讼法只对财产保全问题作了规定,对行为保全问题未作出明确的规定。基于有关知识产权等案件的特殊性,经常需要对当事人的行为作出限制。因此,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法律对行为保全问题作了相关规定。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增加了有关行为保全的规定:基于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给判决的执行带来困扰或者损害当事人其他利益的案件,对方当事人可以申请对其财产进行保全,并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对必须采取保全措施的,即使当事人未提出申请,人民法院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

3.当事人可以申请启动鉴定程序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赋予了当事人启动鉴定程序的权利。根据我国的司法实践,新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为了查明有关事实的比较专业的问题,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鉴定。而且鉴定人由当事人协商决定,当事人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当事人或者人民法院认为需要鉴定人出庭作证的,鉴定人必须出庭作证。鉴定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其鉴定意见不具有法定的证明力,即不得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三)增强法律的监督

1.加强检察监督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案件的监督。检察机关是法定的法律监督机关,由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进行监督,既能确保人民法院正确适用法律,公正行驶审判权,而且能推进司法公正,保障各方利益。

原先的民事诉讼法中只有抗诉制度可以监督民事诉讼。结合近年来的司法实践,新法赋予了人民检察院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的权利,其监督的方式是检察建议。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还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2.监督民事执行行为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使民事执行活动受到了法律监督,扩大了监督范围。原先的民事诉讼法没有明确规定检察机构对民事执行行为和法院的调解行为进行监督。针对执行活动中的一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新法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进行法律监督,实际上是将民事执行活动纳入了法律监督的范围。而原先的法律只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忽略了执行活动中对当事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新法还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履行监督职责,可以向相关人员核实必要的情况。

(四)加强对案外人的保护

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加强了对案外人利益的保护,完善了救济程序。司法实践中,一些当事人通过不法手段侵害案外人的合法权益的事情大量存在。为了维护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对这些恶意诉讼的当事人,除适用必要的刑事责任外,还应当扩大案外人维护自身利益的救济途径。

因此,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因不能归责于本人的事由未参加诉讼,但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损害其合法权益的,可以向作出该法律文书的法院提起诉讼。此项规定加强了对案外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法律也在不断完善。本文通过对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的探讨,从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出发,本着以人为本、诉权主义的原则,期望民事诉讼法朝着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更好地维护当事人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方向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廖永安,魏小凡.以人为本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订〔J〕.河北法学,2006, (11):56.

〔2〕江伟.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和完善中的重大问题〔J〕.山东审判,2007,(02): 6-9.

〔3〕杨万.论当事人民事程序选择权〔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朱卿.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责任编辑:陈玉荣〕

作者:何成

上一篇:实验课堂生物学论文下一篇:德育实效性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