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综合实践总结

2022-07-17

总结是在项目、工作、时期后,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以分析出有参考作用的报告,用于为以后工作的实施,提供明确的参考。所以,编写一份总结十分重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陶艺综合实践总结》,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陶艺综合实践总结

陶艺实践课程的教学思考

【摘 要】雕塑专业的陶艺课程经过几年的调整,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合理,已开设陶艺通识、陶艺基础、陶瓷装饰、现代陶艺、生活陶艺等课程。课程体系在强调造型原理和制作技巧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及艺术理念。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设置了产、学、研相结合“第二课堂”。在不同知识的合作中引导雕塑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出更加全面的陶艺方向人才。 【关键词】陶艺实践课程;合理;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15-02雕塑专业的陶艺课程经过几年的调整,现在在大二开设理论课程陶艺通识,大三开设实践课程陶艺基础、陶瓷装饰、现代陶艺,大四开设总结性课程生活陶艺。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陶艺的基本概念,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陶艺成型方式,装饰方法、烧成的技巧。在陶艺教学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陶艺教学的一个重点,实践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实践中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尝试着解决问题,并进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陶艺教育的实践,正是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点。陶艺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老师的职责主要是传授给学生相关的理论知识、创作的经验及技巧,为学生提供指导,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创作,并在实践中检测自己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与程度,从而加以针对性的学习与提高。学生通过实践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陶艺有更深刻的体验和了解,通过创作陶艺作品,对学生设计思维,基本操作技能的综合训练,强调开阔的设计思路、反复训练、学会技能、形成技巧,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一、实践课程需要艺术理念针对陶艺的特殊性,雕塑专业开设了陶艺通识课程,此课程为理论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传统陶艺、近当代陶艺与陶艺技法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陶瓷概述、百花齐放的中国传统陶艺、博采众长的西方传统陶艺等;第二部分包括现代陶艺分类及风格流派、中国近当代陶艺;第三部分包括陶艺的成型技法、装饰技法、烧成技法。此课程使学生了解陶瓷艺术在中国美术历史上的发展,以及各个时期陶瓷艺术在世界发展的状态,了解不同艺术形态的变化,制作手法的进步以及装饰手法的发展。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日后的陶艺创作有一个铺垫,结合传统的艺术理论从而更好地理顺自己的创作思路。所有的实践课程都离不开理论方面的学习,而理论的学习必须规范化,整体化,即可指导实践又可与现代的艺术思潮发展水平接轨,同时弥补作者的创作修养的不足。因此,实践课程需要渗透理论学习,需要有生命力的艺术理念的介入。

二、实践课程的合理设置好的实验课程需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我学院雕塑专业的陶艺课程内容涵盖了理论与实践,从设计到成型制作,到装饰再到烧成全方位的学习,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得学生们能综合运用陶艺的基本成型技法(诸如泥板成型,手捏成型,拉坯成型,泥条盘筑等)进行作品的创作,完成好基本坯体后再运用刻、划、画等各种坯体装饰手法以及运用釉色进行装饰,最后装窑进行烧制。陶艺方向课程的学习从大二开设理论课程陶艺通识为起始,而实践类课程为大三开设的陶艺基础、陶瓷装饰、现代陶艺,生活陶艺为大四开设总结性课程,为毕业设计做准备。各门实践课程层层递进,并各有侧重点。

(一)陶艺基础陶艺基础课程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陶艺的基本概念,掌握最基本的陶艺成型方式,如泥板成型、泥条盘筑、拉坯成型等几种基本成型技法,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熟悉泥性,并解决立体的造型能力。

(二)陶瓷装饰陶瓷装饰是陶艺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装饰课程现有设置主要包括彩绘装饰、雕塑性装饰、原料的装饰与火的装饰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釉上彩绘、釉下彩绘等;第二部分包括刻划、镂雕、堆雕、压印和粘贴;第三部分包括绞胎、色釉、泥浆;第四部分包括素烧、乐烧、盐烧及柴烧。通过对每一种装饰方法的实践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每一种装饰方法的魅力,进而使学生学会自由运用并形成综合装饰的能力。

(三)现代陶艺现代陶艺课程在学生掌握陶艺的基本成型技法之后,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各种成型技法以及装饰方法,并且加以创作。创作是最能体现学生素质的关键,并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专业只有在设置好课程,预想所能达到的效果,有步骤地实践,才能摸索出科学的教学规律,逐步提高教学的内在质量。

三、设置产、学、研相结合的“第二课堂”在现代创新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合理利用多媒体和实践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现代陶艺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创作和生产工艺为主线,设置了产、学、研相的结合“第二课堂”。安排开放性的课程内容和开放性的实践过程,使学生以工学结合的方式主动地建构自己的审美情感、审美认知和创作与生产技能。

(一)校外实践基地窑炉烧制等一直是陶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为考虑到安全和场地等因素,我专业于校外设立“东崖柴窑”。校外实践基地的设立主要是方便学生对于陶瓷烧制部分的学习,实践基地现有大小两个柴窑以及一个中型电窑,陶艺作品完成后,学生可以参与其中进行烧制的学习和实践,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趣味性。实践基地的设置同时方便了学生与陶瓷手工艺人的交流,我们经常会邀请当地的土陶艺人进行技艺传授,比如拉坯制作大缸花盆等等。同时也常邀请各地的陶艺爱好者来基地进行交流讲学,使得学生能集各家所长,更好地将学校与社会进行有效的链接,提高实践动手能力。

(二)“第三学期”的设置学校把每年暑期定为“第三学期”,设立了1―3年级学生每年为期一个月的暑期实习,以及大四学生的毕业实习。大三的“第三学期”为现代陶艺方向对的实习,通过暑期实习,利用暑期时间,由老师带领学生进入江西景德镇,深入产区进行教学实践,坚持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教学与生产技术结合起来,把学生放到社会生产、技术应用中去培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出了解社会,了解技术应用状况,能够服务社会经济第一线所需要的人才,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于陶艺课程的积极性。

四、总结在实践课程的学习中要注重全面发展,综合学习。陶艺本就是一个综合的,知识交叉的学科,在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上需要集聚艺术理论、材料、设计、雕塑等领域人才的智慧,以及综合的实力来完成陶艺创作。在实践课程中就更力体会到陶艺需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在实践课程学习中培养的是综合创作能力,这就需要将不同课程的知识融合到行起,通过老师的指导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理念,新的创造,最终通过实践活动以淘艺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综合学习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实践学习,在不同知识的合作中引导学生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从而培养出务实、全面的陶艺人才。

第二篇:农村学校创建陶艺教学特色的实践与研究

我校把陶艺教学作为美术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口,开展了题为“农村小学陶艺校本课程开展与应用的研究”的课题研究。该实验将“陶艺”与农村地区存在的各类“泥塑”联结起来,不仅解决了材料问题、资金问题,还为将民间艺术引进课堂解决了技术因素的影响。同时,为广大农村地区学校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开启思路,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陶艺教学作出示范、引路。

一、师生因地制宜创建特色陶艺室

农村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广阔的校园、丰富的校外资源,因地制宜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陶艺室。

(一)在学校提供一间陶艺教学室的基础上,在校园内选择几十平方米的空地,平整土地后,简单搭建一个挡雨通风的棚室,合理规划后,分别用于储藏陶土、工具、材料,和用于存放作品干坯。如果是采用气窑或电窑烧制的,则直接将窑置于棚内,即可代替烧制间了。如果是利用乐烧的形式烧制作品的学校,则另外在棚下通风处直接建窑。烧制完成后,将作品展示在教师办公室、荣誉室或者课室的图书角等。如果条件稍好的学校,亦可以专门制作陶艺展示栏(或柜),用于长期集中展示师生的陶艺作品。

(二)借助于乡村资源,将陶艺室设在校园周边的农村闲置屋舍内。如:为了解决开展陶瓷艺教学的场地问题,我校借用了与学校一墙之隔的一座闲置的古楼房作为陶艺室。首先,我们根据该古楼的建筑特点,一方面保留它近百年来形成的古色古香的外貌,使之与陶艺的千年文化相映交融,营造出浓郁的陶文化氛围;其次,针对该古楼建筑面积较小,楼内空间间隔相对分散的情况,在门前空地上搭建了一个遮雨棚,构建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开放式的陶艺课室。在“课室”四周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形成一面独特的“文化墙”,营造出舒适、轻松的教学空间;进而将楼内房间从左到右根据陶艺制作的先后过程,分别设置储泥室、拉坯室、教师创作室、坯体存放室、烧制间、作品展示室等6间场室,配套组建成“陶园”,为开展陶艺教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

二、师生就地取材加工“特色”陶土

从多年的陶艺教学的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有些粘土经过加工,就可以适用于制陶。以下,是选泥和制泥的几点方法和步骤:

(一)选泥

农村学校在选择粘土时,一般是就地取材,选择那些杂质少,粘性大的易熔黏土。如山坡上的黄泥、枯水池塘里的塘泥、破旧老房子的墙砖泥、工地里挖出的“白石泥”等等,都是很好的泥塑粘土,开展陶艺教学的学校可以用人工或机器大量地取回,防雨存放。之后,经过一些处理与加工,就可以用于制作陶艺作品了。

(二)制泥

刚取回的粘土,杂质较多,颗粒不均匀,是不适宜直接用于制作作品的,必须进行必要的加工:首先,将取回的泥土放置阳光下暴晒,使其完全干透;其次,将粘土敲碎后,研成粉末,再用针孔大小孔眼的筛子进行筛选。筛选时,可以直接对干土进行筛选,也可以将粘土溶于水后,再进行过滤筛选,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将粘土中的杂质和大颗粒去掉。

(三)炼泥

经过处理的粘土颗粒均匀,基本无杂质,已经具备了陶土的基本特质。然而,为了提高粘土的可塑性和凝胶性,还需要经过一些“柔性”的加工:首先,将粘土溶于水后,用泥箱和桶(均为塑料材质的为好)免盖盛放,置于阴凉通风处存放,直至水分蒸发后粘土成胶状。

二、将胶状的粘土取出,施以人工揉泥或者机器搅拌,将粘土胶性和韧性“炼”出来。在炼泥的过程中,为了预防制作时作品开裂,可以有意识地掺入植物叶茎纤维,增强粘土的可塑性。(在粘土中掺入植物叶茎纤维,可以使陶坯在烧成陶器的过程中,通过叶茎被炭化,使陶器耐热急变的性能明显得到改善)。

三、将“炼”过的粘土放回泥箱加盖保湿存放,通过“发酵”过程将粘土的“胶性”进一步激发。一般来说存放的基本时间为一周,存放的时间越长,粘土的可塑性就越强。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处理和加工,粘土已经制成了陶泥,可以直接用于陶艺创作了。当然,如果为了满足更高的创作要求,通过一些后期的配泥把来源不同,成型和煅烧性能不同的土搭配成符合需要的、具有一定烧成温度范围的、能和釉及煅烧温度相呼应的熟土,也是必要的。如:为了加强泥质在高温煅烧情况下的支承力,使坯体不致下塌,可以在粘土中适当渗些砂子以增强泥坯的支撑力;有时为了追求陶土烧成后的色泽,就需要加入一些着色原料成为“色胎”。 农村学校师生只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并掌握粘土的加工方法,是可以摆脱陶艺教学中“陶泥”问题的困扰的,充分地进行研究,农村学校在陶泥方面甚至有更丰富的选择,创造性地开发,就可以成为“特色”陶泥,创作出别具一格的陶艺作品。

三、师生在自然环境中寻找“特色”釉

粘土制作成的作品,经过烧制,就成为“陶”作品。不同的粘土在烧制后,会产生不同的色泽变化,如用工地深层泥制成的作品素烧至1100°C,会形成赤红色,烧制1300°C,则会形成深褐色。

为了丰富作品的色泽,追求斑斓的外部图案,给作品施釉是直接的解决方法。(当然,将作品烧制900°C后,保留坯体的吸水性,用普通的水粉、丙烯颜料描绘图案也是可以的。)许多初次接触陶艺的老师,往往被“釉”所难倒,认为制釉是化学领域高深知识,是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其实不然,以下,是因地制宜地开发“特色釉料”的几种方法:

(一)草木皆“釉”

用稻草等编结成图案,挂在作品的素坯上,小心放入窑中烧制,由于稻草灰中含有矿物质,在烧制过程中对素坯产生影响,形成一些美丽的花纹,也可算是灰釉的一种作用。

其次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找寻燃烧过的灰烬,如草灰、木灰、稻草灰、杂木灰等等,均可利用。经过淘洗、筛网过滤,晒干后即可使用。最古老的灰釉仅是黏土和木灰,低温釉则是加入了铅,高温袖中普遍含有灰、长石、黏土。灰釉的烧成大多在120O℃左右或之上。

(二)泥浆釉

有些黏土,在烧到1250℃左右都会熔化成流体状态,这便符合了成釉的条件。所以,师生可以尝试采取周围环境的黏土,调成泥浆,过滤杂质后,用素烧好的试片沾些泥浆,试着烧烧看。若是烧成的情形,可以成为光亮平滑的状态,那么这种黏土便能当釉来使用了。例如白云土在烧至1280℃时,即会变成一种细致温润的白色釉。又如农家门前水沟里的“沟渠泥浆”,经过烧成,也会发生意向不到的神奇效果,根据泥中成分的不同,或红或褚,变化莫测。如果烧成时,仍是粗糙无光或是并不太熔解时,即需要加一些助熔剂如长石、木灰均可。

(三)盐釉

盐的成份中合有纳,在高温约1200℃左右将盐投入窑中,盐会分解成纳盐,附着在坯体上形成有光泽的釉。(盐在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氯气,对人体也有害处,所以盐釉烧制时一定要保持烧制间内通风。)盐釉作品的烧制有着色不均匀、起泡的情况,因此,将盐水调成不同的浓度,浸淋在体坯上,也可以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所用的盐分不可过浓,否则盐分会侵蚀体坯,以致烧成后,会造成不可挽救的泡状表面。

(四)玻璃成釉

普通玻璃也是一种很好的釉。收集碎玻璃、酒瓶、酱油瓶,敲成碎片,放入作品的内部或凹处,烧成后会形成厚积的釉。绿玻璃烧成绿釉,蓝玻璃烧成蓝釉……除此而外,由于玻璃碎片所形成的厚釉层,在冷却收缩时与坯体的收缩程度不一致,会使釉面产生裂纹,形成有趣的“裂纹釉”的特殊效果。

(五) 蚌壳或石灰成釉

在细泥浆中有意识地加入蚌壳粉或石灰,涂在体坯表面,在高温烧烤后,也会产生奇特的效果,陶器表面被一层光滑透亮的薄膜所包裹,出现了透明釉的效果。在这基础上若加入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氧化钴等,焙烧后,会出现绿、蓝等色彩,常见的唐三彩就是这一原理。

四、师生因地制宜开发地方“特色”教材

(一)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地方特色文化活动,是地方文化的“名片”。结合地方文化活动开展的美术教学,学生的知识经验储备充足,参与兴趣高。这类教材的开发与应用,一方面是对地方文化的继承,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情感教育的很好途径。因此,对这些主题展开创作,往往会促使学生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如,我校地处的东莞市的山区片区,当地有舞麒麟、舞狮、舞龙、客家文化节、客家对山歌等传统文化项目,和新莞人运动会、打工歌曲大赛、宝贝模特大赛等等新兴文化项目。这些文化项目是我校进行系列陶艺教学的丰富文化资源,我校借此开发了陶艺校本教材《功夫小子》、《XX村舞龙》、《客家山歌大擂台》等,极大地丰富了我校的美术课堂,培养了学生的“家乡情结”,提升了我校陶艺特色教学的内涵。

(二)挖掘地方特色景观资源

除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之外,地方特色景观如园林、建筑、雕塑、名胜古迹、名山大川等本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也是农村学校开展系列陶艺教学很好的“特色”教材资源。因此,我校师生根据本地区有名景观资源,开发了《客家雕楼》、《广东省“村改居”示范小区――XX农民公寓》等多篇陶艺特色教材,并在不同年级段美术课堂中实施,丰富陶艺教学内容,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也使教师的陶艺教学更生动形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潘孟良

第三篇:陶艺总结心得 精简版

陶艺总结心得

通过大半个月的陶艺课学习,我开始对陶艺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的了解,也慢慢地体会到陶艺的魅力。同时我也知道陶艺也要具有一定的创意和思考,对陶艺的认识要有新意,要制作出自己的思想作品。陶艺这门课不仅仅是玩泥巴,它包括很多的方面,每个过程都是值得学习的过程。

当我们来到的陶艺工作室,觉得会有一种震撼,原来陶艺可以是这样,这样的神奇。眼前的这一幕幕不由激起了对陶艺浓厚的兴趣,最质朴的陶土,经历陶冶塑造,就成为了艺术,这又是怎样一个陶的升华历程?

首先老师为我们做起了示范,包括如何揉泥土、如何在转盘上进行拉坯等等,从中学到不少。在拉坯时,在看老师制作的时候确实感觉到神奇的魔术一样,很自然的将陶泥变成不同的罐。而到自己做的时候却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有拉的不均匀,有的拉断了等等。好在我持着心平气和的心态,慢慢地捏出了我所要做的东西的形状,虽然不太美观,但看到自己做出来的自认为的艺术品还是很开心。最大的感受就是要心平气和,静下心来做拉坯作品。这说明我们在拉坯上还需要很多的功夫。因此对于陶艺我还需更深的去学习和探讨。

在这个陶艺制作中,我觉得耐心是很重要的。其次,是要动脑思考,把握好感觉。因为做陶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手感,手感好才能做出好东西。把握手感靠的是理解,要动脑思考,要充分地了解泥巴的特性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让手跟泥巴融为一体,才能做出好的东西。当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节课所做的工作有所不同,感触和乐趣也有所不同。

经过了认真的搜索资料,选出的自己最喜欢最满意的方案了吧。每个人都很认真地做着自己手里的陶罐,希望在自己的精雕细琢下都能成为件艺术品吧。

总的来说,我觉得从陶艺制作课上收获很多,也感悟到一些事情,尤其是做任何事情都要心静,不能太急躁,否则往往会欲速则不达。回忆起创作和收获的那份快乐和满足,就会很开心和激动不已。陶艺学习,我受益匪浅,在艺术审美和文才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熏陶,在平时生活和学习方面都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当然,最重要的过程是自主创作的过程,总之,我认为陶艺学习对培养各种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我开始秉承慢工出细活的态度,开始了对我的作品一一的加工。转眼,几周的制作课就结束了,但我相信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亲手制作的几个陶瓷作品,还有对一件事的专注感和对陶艺更深层次的感知。

陶艺实践课已经结束了,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开始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我慢慢对陶艺有了一定的了解,陶艺是一门集艺术审美,设计,动手能力于一身的学科。只可惜时间有些仓促。我非常喜欢这次的陶艺课程,因为它让我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这些知识都是很重要的,处处留心皆学问!

第四篇: 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阶段

总结

我校进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验是在启动新课程实验的背景下开始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课程改革新设置的一门必修课,一本教材,没有教参,课程资源要靠师生共同去开发,如何实施要靠教师去探索。我们边学边做边研究,摸着石头过河,在艰难中起步。现在回想期间艰难探索的历程,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如果说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初见成效的话,我觉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一、专题讲座,学科——理论先行

如何使教师们很快地熟悉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新课程中的“新”课程,了解它与传统的语文、数学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学习理论,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性质、特点、目标、内容、原则、评价及管理。鉴于此,上学期初,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成长的绿洲》专题学习讲座,并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实施做了周密部署,使教师对本课程有了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同时还组织任课老师认真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此项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学校还组织教师登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专题”,及时捕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发展的新理论、新动态,学习其中的优秀案例,借鉴成功经验,为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学

习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帮助。

二、结合校本,整合创新——积极行动

(一)整合学校特色,创新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课要有生命力,要凸显特色,就得与校本课程、学校特色结合起来,所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又一大特色是:制定凸显学校特色的活动设计方案。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我校教学特色。我们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创建了两个标准化的多媒体教室,并开通了校园网,电脑进教室,实现了“班班通”。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时,有意识地将计算机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有机地整合,使课堂小天地连接着网络大世界。如

——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五年级学生正在教师引导下点击鼠标,打开“http://www.jxol.net/yyzdwyn/index.htm”进入“《音乐之都维也纳》专题学习——走进维也纳”。随着舒缓轻柔的音乐,配着优美清晰的多媒体画面,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了解奥地利风景如画的地理环境,欣赏连绵不绝的维也纳森林,风姿卓越的蓝色多瑙河;瞻仰造型逼真的音乐家雕像;聆听着巴赫、莫扎特、肖邦等音乐家的旷世杰作天籁之音;流连于金碧辉煌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陶醉于气势磅礴高雅热烈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随后让学生们交流对这座音乐之都的总体印象。

——四年级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网上搜索,《走进菊的世界》综

合实践活动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欣赏中国名菊的风姿绰约,品评菊花美名的诗情画意,感受给菊花命名的喜悦兴奋…… 思维在点击中跳跃,情感在欣赏中升华,个性在交流中飞扬,无拘无束,跨越中外的网络课堂成了学生们综合实践活动的乐园,放飞个性驰骋想象的天堂。

(二)结合校本教材,展示多彩活动

我校组织教师利用假期编写了《启蒙》系列校本教材。这六册校本教材选取了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让孩子在记忆的年龄段积累这些古诗文,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受、领悟和想象能力,帮助他们加厚和刷新人生的底色,提高文化品位,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我们也围绕校本教材开展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一年级“《三字经》诵读比赛”;二年级“小小成语摘录卡评比”;三年级“《弟子规》表演背”;四年级“趣游古诗园”;五年级“名言警句书签制作”;六年级“古诗新唱”等。在这些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读读,背背,画画,演演,写写,唱唱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古文化,从中积淀古文的形式,受到思想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了学生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回忆七彩童年的一段经历。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令老师们刮目相看。

(三)围绕地方特色,开展系列活动

我们在充分利用学校的已有设备的基础上,加强与当地企事业单位等活动基地建立长期联系,开辟校外活动基地,发挥社区教

育优势,加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联系。

三月,为了让学生深切的体验母爱的伟大,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学校开展了“护蛋体验活动”。每个学生当一周“鸡妈妈”,写《护蛋日记》和《给妈妈的感恩信》,争当“护蛋英雄”,从护蛋体验中感受母亲养育自己的不易,懂得孝亲敬长的道理,从和母亲的互动交流中,促进沟通,学会感恩。

四月,为了配合校大队部“看家乡新貌、寻家乡名人、做校园小名人”方案的实施,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与探索活动,

1、参观家乡名企业——江苏省名企业苏青集团;

2、瞻仰家乡名址——张大烈纪念馆;

3、调查家乡名河——富贝河;

4、访家乡名人——“剪纸能人”钱仁祖老师;

第五篇:综合实践总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工作总结

一、 指导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它是以塑造学生完满人格,以实现学生主动发展、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融合为价值取向,以贴近学生最关注的自然现象和社会问题为基本内容,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为保证其课程实施的质量,为全面推进新课改积累经验,综合实践活动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它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在价值、地位、组织与实施方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引导学生融会现代生活,思考现代问题,参与现代科学实验,发展学生的个性、独立性、积极想和创造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 具体工作

基于我校的实际情况,综合实践活动的任课教师全部是兼职,因此对本课程的实施与教研活动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根据教育局、开发区教委和学校教务处工作安排,为进一步规范课程行为,提高实施质量,本学期综合实践教研组开展了一些教研工作:

1、明确目标 、 学透计划

开学初学校综合实践教研组组织任课教师学习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并进行解读,使任课教师明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纲要的要求,其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经过大家讨论,找出困惑,形成共识,如何进行学科整合,如何利用课堂有效时间开展综合活动?根据大家的需求我们共同拟订了详实的计划。开展这样的教研活动能有效地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任课教师们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

2、课例示范 同伴互助 激励向上

为使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地开展起来,推进新课程改革深入展开,学校组织综合实践教师外出学习,分别参加了省级(桓台县)综合实践优质课评选及研讨会和县级综合实践优质课评选活动等等,通过外出学习典型课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像,也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同时我校也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听评课活动,舒瑞老师执教的《绕编齿轮镜框》一课获县级优质课一等奖并执教了立标课。

3、领会精神,拓展学科内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 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妥善处理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课题。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时,教师们要引导学生综合、延伸、重组学科知识,将综合实践活动与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从而拓宽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领域。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特别是新课程中的许多学科,很容易整合成为一次主题活动。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重组、提升、应用于实践,同样可开发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同时,在实施主题过程中将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形成丰富而具有特色的主题活动系列。

因此如何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通过与各课任教师的交流对我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4、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成果丰硕,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学校开展了小学生游戏调查、环境保护、鸡蛋的研究研究和实验猜测四个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大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同时研究活动也使教师很快成长并适应了这门年轻的课程。

5、本学期学校还组织学生参观了博兴县博物馆,引导学生认识博兴的历史与发展,起到了比较好的教育作用。

三、 今后的工作方向

1、学校应加大综合实践的教师培训活动,使广大加教师了解这门课程,接受这门课程,重视这门课程。在教师配备上应更合理。

2、学校应加大社会实践的开展活动,作为教师个人和教研组很难组织今学期这样的参观博物馆活动。

总之,通过一学期的教研与课堂教学实践,我与各校的综合实践教师们共同成长起来,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还是一门年轻的课程,所在这个学期对于综合实践课程的教研工作如何去展开我们还在摸索阶段,但我相信我们的教研工作会越来越成熟。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陶艺综合实践总结】相关文章:

陶艺课程实践总结07-17

陶艺课课程总结范文06-16

小学陶艺论文04-15

陶艺论文题目05-02

小学陶艺论文提纲11-15

陶艺研究论文04-15

基础教学陶艺论文04-16

中学美术陶艺论文04-16

陶瓷艺术陶艺论文04-17

现代陶艺论文范文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