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体育活动完善调研论文

2022-04-25

摘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为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颁发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价值,其次运用调查法、问卷法、文献资料法等进行调研,分析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指导策略,以强化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使其树立终身锻炼的体育观念。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外体育活动完善调研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课外体育活动完善调研论文 篇1:

高职院校课外活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摘要: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海门校区为例,对高校学生进行抽样调研,了解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分析当前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为有效开展课外活动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外活动;学生管理

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个性和智力。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海门校区地处新兴开发地区,离市区较远,周边文化娱乐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地点大都集中在校园内。我们采取问卷法对海门校区学生课外活动参与情况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兼顾各个学院,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级发放10份问卷,随机选取学生填写。本次调查共发放380份问卷,回收335份问卷,回收率为88.16%,其中有效问卷318份,有效率为94.93%。

一、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课外时间多在宿舍度过

如图1所示,63.52%的学生在课外时间里在宿舍,12.58%的学生是在图书馆度过的,9.43%的学生在操场度过,仅有7.86%的是在教室度过。由此可见,学生的课外时间大部分是在宿舍度过的。

(二)课外活动时间集中在下午,且大多平均每天小于两个小时

学生参与课外活动时间大部分集中在下午,共占55.03%,此外有32.39%的在晚上参加,12.58%的在上午参加,具体如图2所示。由图3可知,大多数学生平均每天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在2小时以下,占54.72%,37.42%平均每天参加课外活动时间为2-4小时,4.72%平均每天参加课外活动时间为4-7小时,平均每天参加课外活动时间在7小时以上的学生人数较少,仅占3.14%。

(三)课外活动类型偏爱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类

在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方式调查中,喜欢利用课外时间参加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类的学生最多,占46.23%。33.02%喜欢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类活动,24.53%喜欢社团活动和技能培训类活动,喜欢思想政治、道德素养类和文化艺术、身心发展类的学生较少,分别占5.66%、22.96%,具体如图4所示。在开放题中,学生表明“愿意参加有关创业方面的讲座,为以后就业做准备”,“愿意参加与自己学习的专业相关的科技制作活动”。

(四)参与的学校社团多为一个

由图5可知,30.82%的学生没有参加社团,44.65%的学生参加了1个社团,17.30%的共参加2个社团,参加3个及以上社团的学生较少,仅占7.23%。由此可见,学生参加社团数普遍偏少,且大多参加了1个社团。

(五)课外活动的作用得到肯定,参与的内在动机大于外在动机

如图6所示,大多数学生肯定参加课外活动的作用,53.77%的学生认为参加课外活动能锻炼身体、陶冶情操,39.62%认为能增进彼此间的友谊,19.81%认为能开阔视野、增长经验。认为参加课外活动无意义的学生较少,仅有7.23%的学生认为参加课外活动浪费金钱、时间,4.72%认为没有收获。由图7可知,45.28%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34.59%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22.96%是为了打发时间,10.69%有其他的目的,为了得到名次、加分等的学生较少,仅占5.97%。可见,大多数学生参加课外活动是基于兴趣、提高自身能力等内部因素,基于得到名次、加分等外在因素来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较少,内在动机大于外在动机。

二、课外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课外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课外活动地点存在局限性。调查显示,63.52%的学生选择在宿舍度过课外时间。在开放题中,学生表示“班上大多数同学参加课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我们课外时间大多在宿舍度过,主要是玩手机和电脑”。

第二,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时间有待增加。54.72%的学生平均每天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在2小时以下,37.42%平均每天参加课外活动时间为2-4小时,可见,大多数学生参与活动的时间较少。

第三,学生社团参与面亟待扩大。30.82%的学生没有参加社团,44.65%的学生参加了一个社团,总体而言,大部分学生参与社团的个数较少。

(二)课外活动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课外活动种类少

如图8所示,36.48%的学生认为课外活动种类太少,没有自己感兴趣的。在开放题中,很多学生认为限制海门校区学生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活动种类少,没人感兴趣,没人组织”,“有很多原来在本部的社团现在在海门校区,但都没有组织什么活动”。可见,课外活动种类少是学生选择在宿舍,参加课外活动时间较少的原因之一。

2.配套支持体系不完善

在调查中,虽然大多数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内部动机大于外部动机,但是实际参与课外活动的时间并不多。在开放题中,很多学生表示参加活动较少主要是因为“娱乐设施少,交通不便”;“资源少,作业太多”;“人力资源少,学生少,老师少”;“经济资源不足”等。可见,配套支持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三、提高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积极性的对策建议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规定学校提倡并支持学生及学生团体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学术、科技、艺术、文娱、体育等活动。可见,在学校教育中,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参与必不可少,提高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势在必行。

(一)加强思想教育,明确参与活动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提出,开展课外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应该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部分,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总是有限度的。[1]因此,作为学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对人才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一步明确参与活动的意义有其必要性。课外活动不受时间、空间、教材等因素的影响,突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和狭隘性,[2]开展课外活动能帮助学生学到课堂之外的知识,掌握生活必备的技能,培养实际工作能力。

布卢姆(B.Bloom)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只有在形成一定认知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将其内化到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进行心理引导,强化其参与课外活动的内在动机,让学生认识到参与课外活动的重要性,端正自己的态度,逐步引导学生热衷于课外活动的参与。

(二)完善配套支持体系,增加活动开展的可行性

马龙(Malone)和汉斯(Hans)在一项调研中发现,面对健身活动中心先进的运动设备,只有10%的大学生愿意花钱去健身中心参与课外活动。[3]可见,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受很多外界因素影响。从本文的调查结果也可以看出,由于配套支持体系建立不完善,限制了海门校区学生参与活动的数量,降低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因此,配套支持体系亟待完善。

一般情况下,在哈佛大学的全日制大学生每周在教室里听课的时间只有12-18 小时,而用长达22 小时来进行课外活动。[4]由此可见,为保障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首先应适当调整课程,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参与课外活动。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课外活动的组织策划中;制定考核制度,将课外活动参与纳入期末考核中,增加对学生的约束力;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便利条件,如提供活动的场地、积极推进健身房的设施建设、设立相应的活动经费等。

(三)开展多样性活动,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多样性活动的开展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改变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局面,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在开放题中,学生就适合学生广泛参与的活动类型给出建议,提出需要积极开展多样性的活动,包括电子竞技类的活动;体育类的活动,如篮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等;趣味型的活动,如假面舞会之类的party、棋牌益智类的;公益类的活动;团队活动,可体现集体荣誉的活动,如集体晚会;文艺类的活动,如歌唱、书法类、影视鉴赏等。

——————

参考文献:

[1]连瑞庆.课外活动与人才培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6.

[2]庞光明,张昌洪.青年学生课外活动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19.

[3]杨斌斌.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以烟台市普通高校为例[D].烟台:鲁东大学,2015:15.

[4]伍安春,尕峰.国外大学生课外活动对我国开展素质教育的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20(5):175.

作者:胡淑贤

课外体育活动完善调研论文 篇2: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策略

摘  要: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为贯彻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颁发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高校课外体育锻炼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价值,其次运用调查法、问卷法、文献资料法等进行调研,分析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指导策略,以强化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使其树立终身锻炼的体育观念。

关键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策略

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针对高校体育与美育的相关指导性文件,但落实过程中却难以获得理想化成效。如何真正促进其落地生根,就必须认真贯彻高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的总要求,革新观念,分析高校体育忽视的倾向问题,深刻认知体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价值,才能循序渐进增强教育成效。课外体育锻炼作为育人重要一环,教师应精心谋划,不断加大指导力度,以课外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体育习惯,贯彻落实体育教育。本文以私立华联学院为例,对其2017级、2016級、2015级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最后获得有效样本3 055个(男1 416人、女1 639人)。

一、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价值

(一)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施,其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延伸,可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首先,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施要立足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加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宣传力度,让大学生明确课外体育锻炼的真谛,学习相关的体育技能,并能将其融入课外体育锻炼中[1]。大学生通过课外体育锻炼,可进行体育实践训练,加强动作及技能的演示,实现体育动作与技能的掌握,以此为补充,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模式。其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施需要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大学生体育技能与规范,大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中进行实践,从而让他们感受到体育运动的美好,培养其体育学习兴趣。最后,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施,既可以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促进体育教学与生活化信息融合,又能够将课外体育信息与课内体育教学相融合,增强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实施,也可以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体育彰显着育人性,其多元知识可拓宽学生视野,使大学生对体育知识有全面性了解的同时,知晓多项体育项目的规则及战略,丰富学生知识体系;体育技能的训练,让大学生从中既获掌握了体育技术动作,也得到了身体素质的锻炼。

大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并且,体育中的品质、精神等也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素养,增强他们对体育教育真谛的认知。课堂和课外体育锻炼的融合,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助力,使他们从中获得了体育运动的乐趣与益处,将自身喜好的体育项目作为终身运动的重要内容,从而也培养了他们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二、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

(一)思想观念因素

思想观念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关键性因素,主要包含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价值观、兴趣和健康意识。通常而言,课外体育锻炼是大学生个体有目的、有意识地结合自身需求的锻炼活动,采取多种体育锻炼形式和方法,通过“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体育锻炼活动,达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目的。问卷调查得知,有19.25%大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因此,在指导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教师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并以“育人”理念指导锻炼行为,传授科普知识与健身技能,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增强他们参与锻炼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引导大学生端正态度,充分认识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其参与主观能动性。

(二)学校、家庭因素

学校、家庭体育锻炼作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组成,教师、家长又是学生坚持锻炼的言传身教者,体育教师、家长的科学指导、学生的家庭条件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成效。问卷调查显示,36.24%大学生认为缺少运动氛围[2]。部分家长缺少健康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导致学生得不到参与体育锻炼的支持。与此同时,学校家庭经费投入有限,体育设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的学校家庭不具备开展个别项目锻炼的基础条件,学生需要独自外出寻找喜爱项目的体育场馆锻炼,久而久之失去了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无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三)社会环境因素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无法与社会环境割裂。因此,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主要体现在课外锻炼的指导、锻炼氛围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问卷调查显示,37.25%大学生认为运动场地限制,致使缺少与之协同的伙伴,必然会削弱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与持续性[3]。一方面,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有效的实践指导对其至关重要。学校实施体质健康监测,专业体育教师为其提供实践经验或指导学生组织体育社团,有助于学生更加科学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进一步增强体育兴趣。另一方面,学校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供有益的身心健康理论指导,有助于学生以科学形式参与体育锻炼。因此,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必须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以及现代化管理,才能及时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提供针对性指导策略,促进大学生长期坚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

三、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策略

(一)政策引领、制度先行

针对学生体质不断下滑、不愿意走进操场参与体育锻炼、肥胖率、近视力居高不下等情况,国务院、教育部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推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逐步将体育纳入中考、高考以及学校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以考促导、以考促学、以考促练。高职院校要按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教会、勤练、常赛”总要求,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以学生为本,体育锻炼形成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有章可循的制度管理格局;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使其深刻认知课外锻炼的不可或缺性;尊重需求,培养运动爱好,才能通过精心谋划、组织、指导、协调、监管、反馈等手段科学精准地指导体育锻炼活动,营造浓郁的学生体育文化范围,增强大学生自觉参与的积极性,科学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

(二)内外结合、加强督导

高职院校应继续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开设体育科普知识讲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体育锻价值观,从根本上认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自觉性,培养运动习惯。大力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建立丰富多彩的“俱乐部”选项教学组织形式,更新教学内容,选取多样化的体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促进体育与游戏相结合,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把课外体育锻炼纳入新的学业评估体系。从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内外结合、内促外补,让学生全面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培养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努力引导大学生坚持每天至少一小时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活动。构建“互联网+体育”大平台,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通过线上线下教学与反馈,检查、督导、评估、奖惩等环节,落实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计划。私立华联学院在未把课外体育锻炼纳入学业评估体系前,问卷调查仅有39.64%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2019年起将课外体育锻炼纳入学业及评优体系后,2020级、2019级大学生课外锻炼作业参加“运动世界App”跑步并完成公里数(每一学期男生60 km、女生48 km)的百分率为81.35%、85.32%。经走访广州地区重点高校得知,学校几乎皆开展校园App阳光长跑运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积极性已大幅提高。私立华联学院学生体质检测报告,2020年检测优良率8.02%,相比2017年优良率5.29%,有了明显提升[4]。

(三)增设课外体育锻炼内容

大学生数量庞大,个性具有较多差异,学生兴趣爱好十分广泛,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也不相同。部分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是希望能够减轻体重,达到塑体效果;部分学生希望强身健体,提高身体素质;部分学生是为娱乐、排解压力等。联系实际,在不同锻炼需求的促动下,要针对性拓展课外体育锻炼项目,才能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同时分散高校体育场地的压力,充分利用现有体育资源,让学生以乐学方式参与多样化的课外体育锻炼,而不是单一的校园体育锻炼项目。学校应加大体育运动资源的建设力度,增设攀岩、滑板、街舞、跳绳、山地户外等新内容,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同时能够锤炼意志品质,修炼理想信仰。另外,还要拓展校园附近的公园、草坪、广场等体育锻炼场地,提供宽敞的锻炼空间,满足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需求。在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工作实施中,体育项目指导是关键[5]。虽然大学生已经步入高校,其自我控制与约束能力都有所提升,但部分学生还是存在自我管理能力不高的问题。基于此,在课外体育锻炼指导中,应配有专业教师,针对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一方面,可规范大学生体育动作,使大学生做出的体育动作更为规范化;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秩序的维护,为学生提供安全、健康、安静的体育场地,使大学生能够热爱课外体育锻煉。因此,在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工作实施中遵从指导性原则是必要的,重视指导,不断地增强大学生体育运动的规范性,从而更好地认知与理解体育教学的真谛,明确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实践的意义性。

另外,在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中,还要注意衔接性,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与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的融合,以体育教育的开展,加强课外体育锻炼指导,从而促进两者体育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体育锻炼与运动提供载体,从而达到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实践的有效性模式。例如,体育教师重视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的开展,在课内教学中加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引领与指导,并融入与渗透“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增强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知,从而更好地融入课外体育锻炼指导中。同时,体育教师也要与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的教师合作,互通学生体育运动消息,在全面性了解学生的同时,给予学生针对性的体育运动指导,从而增强大学生体育实践的成果。

(四)以兴趣、互动性为引导

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工作的实践,应遵从兴趣性。课外体育锻炼指导要依据大学生兴趣,开展与实施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工作,可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其中,进行体育锻炼,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一方面,立足于体育教学模式,了解大学生体育项目活动兴趣。例如,采取问卷调查法,让大学生阐述自身体育兴趣,根据大学生兴趣,开展针对性的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工作,使学生以兴趣为导向,融入其中,进而促进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工作的良好开展;另一方面,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开展多元的体育项目,包含篮球、体操、瑜伽、跆拳道等,并加强对这些体育项目的指导,使大学生根据自身喜好,通过专业体育教师的指导,获取相关的体育技能与知识,从而也践行“健康第一”思想。另外,在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工作开展中,还应遵从互动性的原则,做到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互动、教师与大学生之间互动,进而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同时,互动性也是素质教育理念下提出的思想,可更好促进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从而提升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实践效果。在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实施中,教师可依据大学生兴趣,为学生开展相关的体育项目合作活动,让大学生参与其中,在彼此相互促进与作用下进行快乐的体育运动。例如,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开展篮球比赛项目,加强体育运动指导,让学生自觉组建战队,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再一同商讨篮球战术,通过篮球运动的实践运用战术,从而取得比赛的胜利,增强大学生篮球实践乐趣。

(五)提高现代化体育管理水平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微信、QQ、抖音等网络社交媒体平台快速兴起和发展。这些平台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可以借助此对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体育知识和技能,强化课外锻炼的科学性。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师可利用微信、QQ平台,对学生展开一对一针对性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精准指导提高其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有助于学生更加科学地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微信社交平台具有私聊功能,可结合学生的需求,与其展开深入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纠正课外体育锻炼的问题,且能够保护学生隐私,避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借助微信、QQ、抖音平台,开展体育小组学习与锻炼。根据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接纳能力不同,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采取分层指导的形式,让相同层次学生组建体育课外锻炼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共同参与体育锻炼,减小教师的指导压力[6]。在分组锻炼形式下,学生能够形成竞争心理、不甘示弱,有助于增强体育教学与指导的整体水平。且在微信、QQ、抖音共享平台的支持下,课外体育锻炼小组成员之间能相互沟通锻炼中遇到的问题,亦可以在平台中留言,获取教师的针对性解答,形成良好的探讨交流氛围,激发更多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外锻炼,进一步巩固体育教学与指导效果。

四、结语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倡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教育的重视度被进一步提高。然而,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很难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因此,高校要坚持新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拓展课外体育锻炼活动[7],并加强课外锻炼监管力度,设置健全精准的评价制度,加强表扬奖励,为学生提供科学指导,促进其自觉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从而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培养他们终身锻炼的意识与习惯。

参考文献:

[1]周立新.课外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促进作用[J].灌篮,2019(10):51.

[2]吴键,李小伟.新学年后疫情时期体育与健康教育科学指导[J].体育教学,2020(9):7-9.

[3]赵芳.“互联网+”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2017(5):116-118.

[4]王一民.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习惯缺失原因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8):83-87.

[5]杜媛媛.探究体育传媒对大学生体育活动产生的影响[J].采写编,2021(3):109-110.

[6]钱锋.高校体育课外开展校园运动App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及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10):131-132.

[7]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N].人民日报,2021-08-04(1).

(责任编辑:张咏梅)

作者:杨耿胤

课外体育活动完善调研论文 篇3:

中职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现状及对策

在南通市教育局对中职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调研中发现,很多学校并没有全面地、科学地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在南通市的各类比赛中,中职学校的参与率与普通中学相比差距非常大。如何真正地、科学地、全面地开展中职学校阳光体育将关系到学生终身体育的养成和职业生涯的规划。

一、中职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其分析

1.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南通市教育局在对各职业学校调研后发现大部分学校能正常开设每周2节体育课,部分学校高三开设1节体育课。每个学校1学年都会举办1次全校性运动会,进行1次国家规定的学生体质测试,每年都举办1次校阳光体育节。每年都组织校运动队参加南通市举办的各类比赛的学校占比为78%,参加全部比赛的为27%。学校各系、部每学期自行组织比赛的占比为25%,单招班学生参加校运动队的人数为17%。在调研中还发现部分学校没有开展寄宿生早操、下午第三课后不组织群体活动、下雨天体育课上自习课、部分班级体育课被实训课和其他科目占用等现象。

2.活动现状分析。

(1)缺乏领导重视。大部分学校虽有阳光体育活动组织机构,而且都进行了责任分工,但是由于中职学校更注重学生技能培养,阳光体育在实际的开展中,对于大部分活动,领导层只是偶尔过问一下,很少参与到具体的活动中去,实际操作还是在于体育教师。由于活动缺乏学校领导的重视,学校宣传不够,学生对阳光体育了解较少,很多学校活动方案与实际差距甚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具体活动方案。

(2)体育课经常被占用。职业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部分班级到企业实习,故而很多班级的体育课会被削减;学校经常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文艺活动、法制学习、教育局抽调等活动,很多班级甚至一个系部都会全体参加;每学期学校都会对教师进行质量考核,每当期中、期末考试时部分任课教师会向体育教师要课,碍于情面体育教师都会让出几节课。类似于上述情况,中职学校的实际体育课都会比授课计划少,从而挤占了学生上体育课的时间,时而还会引起学生情绪波动。

(3)体育教师对阳光体育理解不够。阳光体育是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第一”为出发点,强调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终身体育为目标,通过体育文化环境和氛围、体育文化活动、活动制度等各方面的建设,为学校体育教育提供一个科学实施的平台,丰富学校体育教育内涵。部分体育教师对阳光体育的内涵理解不够,理解为只是搞一些活动而已,从而在制订活动方案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在实施过程中尽量简单、易操作,以完成任务为目的。

(4)活动缺乏经费保障。中职学校的办公经费都是市财政全额拨款。由于经费有限,很多中职学校并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的5%的比例成立专项运作资金。大部分学校连开校运会的全套器材都不全,每年都是损坏一点购买一点,场地器材得不到保障,很多娱乐性较强的器材都不能购买。在活动中也只有一小部分资金作为奖励,参与活动的教师也没有额外的考核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和活动的操作性。

二、中职学校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应对策略

1.成立行之有效的活动领导小组。学校要成立由专职校长为首的活动领导小组,各机构职责明确,各司其职,有各自专门的活动记载。每年举办一次有影响力的校阳光体育节,通过校园网、宣传栏、班会课等形式进行宣传,扩大影响力。组织好各自团队做好后勤保障、宣传、活动制定和执行等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了解阳光体育活动的内涵和意义,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自活动中去,让他们体验到体育带来的快乐。

2.课上、课下都需要阳光。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要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除了进行一些基本的技术教学外,还要开设一些趣味性的项目来吸引和鼓励每一个孩子主动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在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要保证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注重课外活动,体育教师要做好课外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要与班主任共同做好宣传发动和管理工作,利用好课外活动和学生社团等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活动中体验体育的乐趣。

3.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和研究。学校要把阳光体育运动的思想和意义利用各种途径对教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宣传,让所有人都了解并积极参与进来。体育教师要加强对阳光体育的研究,更新体育知识和教学理念,制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活动方案,让学生掌握健身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思想。

4.完善设施,保障资金。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体育经费标准进行投入,确保一些基础性活动设施场馆的建设,确保常规性的教学需要和一些娱乐性和自创性器材的增添。在活动中要分配一部分资金给专业系部,鼓励专业系部多搞一些小范围、常规性的体育活动,从而增强专业系部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活动操作的灵活性。

(责任编辑周侯辰)

作者:严嵩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