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合同诈骗手法

2022-07-09

第一篇:六种合同诈骗手法

怎样预防诈骗手法

1 生育补贴诈骗 【作案手法】

不法分子冒充医院,谎称生孩子可以获得政府补贴,让被害人到银行的ATM机上进行领取补贴操作,实际上是以转账操作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

政府对生育保险金的领取方式一直有着明文规定,办理人必须带着医院出生证明、身份证和银行账户等的原件和复印件到社保中心统一办理,且资金不是当天下发,而是经社保局核准后由银行转账到妈妈的银行账户内。医院绝对不可能直接打电话通知领取生育补贴,更不可能要求当事人前往银行进行转账。一旦接到这样的电话,要及时拨打110举报。

2 邮寄包裹诈骗 【作案手法】

不法分子冒充邮局的工作人员,通过拨打电话或发送短信,谎称当事人有一个藏有违禁品的包裹,进而诱骗被害人携带信用卡前往银行或者ATM机将钱款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

凡是打电话来涉及到“电话欠费、信息泄露、违禁包裹、法院传票、信用卡年费扣除、恶意透支、涉及洗钱、安全账户”等关键词,都是诈骗,不可轻易汇款。确实心中有疑问的,绝不可先汇款,可以向警方、银行工作人员询问,必要时直接拨打110。

3 医保卡异常 【作案手法】

不法分子冒充医保局工作人员,谎称当事人医保卡发生高额医疗费用、购买违禁药品,或是被出借、盗用,医保部门将封存其医保账户,继而诱骗当事人携带信用卡或银行存折到银行网点将钱款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

【警方提醒】

凡是打电话或是发短信内容涉及到“医保卡被盗用、社保补贴”等关键词的,都是诈骗,确有疑问的,只需拨打“110”,警方会给你权威的帮助。

4 社保卡补贴 【作案手法】 不法分子冒充社保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发送短信给被害人,谎称被害人有一笔社保补贴未领取,让被害人到银行的ATM机上进行领取补贴操作,实际上是以转账操作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同上 5 有线宽带停网 【作案手法】

不法分子冒充东方有线公司工作人员,谎称当事人涉及洗钱,要停当事人的宽带或是有线电视服务,要证明清白,必须将钱款全部转入安全账户配合清查。

【警方提醒】

东方有线或者是宽带服务商不可能直接打电话告知当事人要停网、停止服务,公安部门、检察院、法院更不会在电话中与当事人通报案情,所有的这些陌生电话只要涉及到钱、账户、信用卡的,都是诈骗。

电讯诈骗“演变史”

■电讯诈骗在大陆最早出现于2000年前后,以短信中奖和低价拍卖信息诈骗为主,典型剧本是――厦门远华案罚没一大批走私车,案件工作组进行低价拍卖,从而诱使被害人上当;

■2002年演变为邮寄方式的刮刮卡中奖诈骗; ■2006年演变为银行卡、信用卡消费诈骗; ■2007年演变为购车、购房退税诈骗;

■2008年演变为电话等各类公用事业费欠费诈骗; ■2010年出现法院传票等冒充政法机关的诈骗案件; ■2011年较为流行的是邮包诈骗。 海归、候鸟、圈圈族易遭电讯诈骗

第二篇:电信诈骗的几种典型手法

近年来,电信诈骗案件多发,以下列举几种常见的诈骗方式及防范建议,给您和您的家人提个醒,希望对您有帮助。花五分钟时间,受益终身!!!

1、冒充公检法、电信部门的工作人员和部门电话,以事主电话欠费、查收法院传票、包裹单等借口诱骗事主回电咨询,然后以事主个人信息泄露,银行账户涉嫌洗钱、毒品犯罪或需要调查等为由,要求事主将银行存款转至对方提供的所谓“安全账户”审查为由实施诈骗。

防范建议: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行公务,需要向公民询问情况时,一定会持相关法律手续当面询问当事人并制作相关笔录,目前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均未设立“国家安全账户”等名目的银行账户。所以,当有人自称是上述机关工作人员打电话告知你涉嫌某种犯罪,并要求你将存款转存到所谓的“安全账户”以进行所谓核实、保全资金的,都是诈骗行为,切勿上当。

2、利用网络通讯“QQ”等即时文字、视频聊天工具,通过植入木马或者病毒事先盗取事主个人信息和视频片段,然后冒充事主本人向网络好友借钱的手段诈骗。

防范建议:及时安装、升级防、杀毒软件,遇上述情况一定要通过电话等其它通讯联络方式与好友直接核实,而不应轻信网络即时视频。

3、以手机通话中故意让事主“猜猜我是谁”套取信任,然后冒充熟人、好友谎称在外地出事或嫖娼被公安机关抓获急需用钱交纳罚款的方式诈骗事主钱财。

防范建议:当接到自称老朋友的人说“猜猜我是谁”的电话时,要保持高度警惕,注意核实对方身份,不要轻易相信对方的种种理由而给其汇款。

4、通过非法手段事先获取事主资料,然后通过固定电话、手机或者短信冒充车管所、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以“办理汽车、摩托车、农用车购置税或者教育退费”为名诈骗。

防范建议:拒绝退税诱惑,税务部门进行退税时,会在报纸、电视等媒体公告,而不会仅以电话方式通知。当你接到这样的电话时,即可认定是诈骗行为。

5、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和银行客服短信提醒,以“事主银行卡扣除年费或在外地巨额消费、透支”等为由诱骗回电咨询,然后以事主银行卡信息泄露需要开设安全账户服务实施诈骗。

防范建议:直接向银行客服咨询,而不通过诈骗短信提供的联系电话咨询。凡以种种借口要求你通过ATM柜员机去操作所谓“远端保全措施”、“开通网上银行”、“与税务机关联网接受退税”、“收退税款”、“修改磁条”等项目的,即可认定是诈骗行为。

6、利用博客、论坛、游戏、QQ、邮箱等网络空间发布虚假中奖信息,然后以交纳税金、手续费等借口诈骗。

防范建议:增强主动防范意识,拒绝不明虚利诱惑,如果对方提出领奖要先交费,那一定就是诈骗了。

7、利用短信、电话、网页等发布、提供所谓内部信息,可以短期暴利的六合彩博彩信息、股票“内幕交易信息”等为诱饵的诈骗。

防范建议:暴富心理不能有,天上不会掉馅饼。对不明来源电话、手机短信或网站上称“中大奖”、能够预测股票、彩票内幕信息、中奖号码等信息,均为诈骗信息。

8、以短信形式向手机用户发送低息免担保贷款信息,然后利用事主急需流转资金的心理进行诈骗。

防范建议:手续齐全责任清,切莫轻信免担保。贷款应到银行信贷等金融部门申请办理,办理时应先审查对方资质。

9、采取网络钓鱼手段,发布虚假购物、票务等网页,以低价引诱事主网上购买,然后利用虚假网络支付平台等手段划转事主网上银行账户资金进行诈骗。

防范建议:网上购物风险大,保障措施不可少。正规的购物网站会通过诸如“支付宝”、“财付通”、“安付通”、“快钱”等网上第三方支付平台来交付款项,付款有保障。一般情况,若对方避开网上支付平台,诱使购物者直接通过银行转帐或到银行直接打款到其提供的银行帐号,一般为诈骗。

10、利用手机短信向手机用户发送提供低价毒品、违禁物品、招嫖以及二手车交易等违法信息,然后要求事主先交纳保证金、手续费等为由从中诈骗。

防范建议:任何购买、销售违禁、走私物品的行为均为违法行为。由此发布的类似信息,均为诈骗信息。

11、拨打电话虚构绑架事主家人或者以短信冒充黑恶人员敲诈的诈骗。

防范建议:当接到子女、亲属被绑架、突发疾病、遭遇车祸等电话时,不要慌张,要注意采取直接与子女、亲属联系的方法进行核实,不要贸然向对方汇款,防止上当受骗。

12、发送短信以高薪招聘、招工甚至征婚为幌子,然后要求向指定账户汇入保证金、培训、服装等费用进行诈骗。

防范建议:贪利心理不可有,免费午餐不可信,招聘应到正规劳务中介市场,此类短信均为诈骗短信。

特别提醒:总之不明来电在电话中提供转接到公安局、检察院、法院、银行等部门的电话,一定是假冒的诈骗电话,千万不要相信。无论何种情况,都不要在电话或网上向别人透露自己的身份信息、银行卡号码、信用卡验证码、密码、网上银行密码等重要信息。骗子为使其诈骗目的得逞,总是以各种理由要求保密,并诡称案件涉及机密,要绝对保密,包括对家人都不能讲,甚至以还要追究其家人的连带责任来恐吓。

所以当你遇到上述各类情况时,应做到:凡涉及到向外汇款、转账,一定要与家人商量,并及时通过银行网点或者银行客服咨询电话及公安机关“110”进行咨询,切不可擅自作主,以至被骗财产损失酿成家庭风波。 部分发卡银行客服热线电话:

工商银行 95588 中国银行 95566 交通银行 95559 招商银行 95555 光大银行 95595 华夏银行 95577 农业银行 95599 建设银行 95533 兴业银行 95561 民生银行 95568 邮政银行 11185 中信银行 95558 中国银联 95516 另外,我们已在各大银行前台设置了防诈骗汇款提示单,在ATM机上设置了防诈骗汇款提示音,请认真阅读和收听,以免受骗。

注意:无论何种情况,请不要轻意将自己的血汗钱汇到陌生人的账户上!!!安全的做法是拨打110咨询。

第三篇: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发布6种常见高招诈骗手法

“我在高校有熟人,孩子考低分也能上大学”,“我有内部名额,保证上名校”„„高招工作已拉开帷幕,为了防止考生及家长上当受骗,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发布了常见的6种高招诈骗手法,并支招防范手段。

1.假冒招生工作人员进行诈骗。不法分子冒充国家正规高校招生工作人员,声称可以帮助未达线者取得本校录取名额,收取一定的好处费。

2.故意混淆教育形式进行诈骗。网络教育、成人教育、学历文凭教育混同普通高等教育,结果家长出钱后,得到的不是普通高等教育录取通知书。

3.声称可以低分高录进行诈骗。招生骗子自称是高校领导或者是省招办领导的熟人,自称可以把低层次分数的考生提到高一层次院校录取,从而骗取钱财。

4.编造所谓“内部指标”的谎言进行诈骗。招生骗子伪造文件以及高校公章,声称手中拥有高校招生“内部指标”、“机动指标”,考生想上大学,需要花钱通过“内部指标”录取。

5.利用“自主招生”、“定向招生”之名实施诈骗。一些招生骗子自称可以搞到“自主招生”指标,花钱就可以上大学,还有的骗子利用国家“定向招生”政策欺骗考生家长。

6.非正当搜集录取信息,从而骗取钱财。有些骗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考生信息,将考生原本正常的投档以及录取,说成是通过花钱打通关系办成的,以此牟利。

河北省教育考试院提醒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并表示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新生是按国家政策、院校招生章程、考生的分数和志愿,在全国统一编制的网上录取系统中进行的,并且经过河北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审核报教育部备案,河北省招生委员会未授权任何单位或个人从事招生中介服务。其次,高校招生不会向考生收取与录取挂钩的任何费用,不存在公布的招生计划以外的所谓“内部指标”,考生可通过招生考试机构查询自己的录取结果。

第四篇:老年人保健品消费诈骗的常见手法及预防措施

近段时间以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渴望身体健康的心理,通过各种骗术,销售所谓的“特效保健品”,牟取非法利益,有的甚至销售伪劣“保健品”,不仅无法起到保健的效果,反而会对老年人身心造成伤害,

一、此类老年保健品消费陷阱的主要手段及特点

1、“免费”骗局

有的老年保健品经营者常装扮成“义诊医生”,在社区、街道像模像样地免费进行一些血压、血脂和钙缺乏等常规检查,煞有介事地指出老年人有这样那样的严重疾病,然后推销其产品,甚至开通免费健康咨询热线,花言巧语推荐保健品。

2、健康讲座

推销者抓住老年人体弱多病,渴望健康的心理,办班授课,聚集人气。先讲一些疑难杂症的病症、成因、危害及防治难度,借机夸大所推销产品的效果,忽悠听课者上当购买。

3、馈赠诱惑

老年人大都勤俭节约,保健品商家往往会根据老人的兴趣、爱好和生活需要,设置附赠小礼品或抽奖,以诱惑其购买保健品。

4、雇托诱骗

高薪招募推销员,利用老年亲戚、朋友、同事等关系进行游说,推销其产品;请所谓“专家”、“学者”、“权威”在公开场合介绍产品的“特殊疗效”,发布“权威检测报告”;指使他人假冒患者名义写感谢信、送锦旗、现身说疗效;在销售现场制造抢购假象诱骗消费者购买等等。在一连串手段的交互作用下,普通的保健品变成了既治疗又滋补的良药,甚至可以“包治百病”。

5、“高科技”误导

有些经营者以高科技、绿色、健康、进口产品等概念误导消费者,宣称其产品是负离子、超声波、微循环、高氧舱设计等专利技术应用,能包治百病,片面夸大保健功能,促使消费者误以为其所销售的保健品有巨大功效,甚至可以代替药品,同时商家故意回避保健品存在的副作用及不适应症,不告知能对消费者健康造成损害的信息。

二、针对此类老年保健品消费陷阱的防范措施

1、理性消费

只有提高老年消费者的理性消费水平,才能从源头上杜绝此类上当受骗事件的发生。

(一)要正确认识保健品。老年人要正确认识保健品的作用,注意保健品与药品的区别,任何保健品都不能治疗疾病;应理性对待商家的保健品促销活动,不要轻信商业广告夸大的宣传,对自己不了解的所谓“高科技”产品,不要道听途说、轻易购买。

(二)通过正当渠道购买。老年人应参加老年人协会、政府部门等组织举办的“健康讲座”,不要听取以销售商品为目的的宣讲。购买保健品时要到证照齐全有固定经营场地的正规商店购买,并注意查看该公司有无营业执照和相关资质,同时应注意索要和妥善保管购物发票和相关凭证。

(三)受到侵害要及时举报。如果由于保健品经销商的原因而使老年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要简单地自认倒霉,而应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除了向商家讨回公道,还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消费者协会等反映情况,举报问题,以求解决。一旦发现有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及时向公安机关举报。

2、加大防范宣传力度

为了让老年消费者擦亮眼睛,防止掉入保健品消费陷阱,应加强针对老年人群体的宣传,普及健康和医学常识,增强其防范和辨别能力。老年人协会、消协等有关部门可将有关案例进行整理汇编,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以及组织志愿者到有关村居、学校、企业进行宣传,引导老年消费群体提高防范意识,达到事先防范目的。

第五篇:在有合同为载体的诈骗行为中,界定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的

裁判要旨

编者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价值观”的改变突显出人民群众日益膨胀的物质需求。社会中大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劳动、智慧换取安逸舒适的生活条件,但也有少部分人想着不劳而获,以为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可以投机取巧变成“有钱人”。天真的想法遇见残酷现实的结果不是“败走麦城”就是“锒铛入狱”。

据不完全统计,在侵财类犯罪案件中,诈骗案件在近几年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究其原因,现在社会上“聪明”的人多了,自以为通过一些经过包装的外壳,比如工程项目、合同协议等,可以巧妙的骗取被害人的钱财而不被发现。其中以利用合同为载体来进行诈骗的案件越来越多。在这些案件中,有些案件被司法机关定性为合同诈骗,而有些却被定性为诈骗。如何准确界定两罪,在司法实践中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因为两罪在量刑上有较大的差异。笔者本文以最高法公布的指导案列为素材,归纳总结出最高法在对有合同为载体的诈骗行为中,界定诈骗罪和合同诈骗罪的裁判观点和裁判要旨,以供法律人在司法实践中参考、学习。

案列一

《刑事审判参考》第403号—王贺军合同诈骗案

裁判观点:以签订虚假的工程施工合同为诱饵骗取钱财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裁判要旨:

本案被告人王贺军的行为不构成合同诈骗而构成诈骗罪的理由:

1、合同诈骗犯罪的行为人非法占有的财物应当是与合同签订、履行有关的财物,如合同标的物、定金、预付款、担保财产、货款等。如果行为人在与他人签订或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以其他与合同无关的事由为借口,骗取他人钱财的,则不是合同诈骗。

2、被告人王贺军假冒国家工作人员、伪造工程批文、假借承揽项目需要活动经费的名义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都是在签订合同之前实施的,即在与被害人签订所谓施工承包合同之前,王贺军的诈骗行为已经实施完毕,被害人的财物已经被王贺军非法占有,其虚构事实骗取钱财的犯罪目的已经实现。

3、被告人王贺军非法获取的被害人钱财是所谓的活动经费,其诈取钱财的行为并没有伴随合同的签订、履行,其非法侵占的财物亦不是合同的标的物或其他与合同相关的财物。虽然王贺军事后也与他人签订了一个虚假的工程施工承包合同,但这仅仅是掩盖其诈骗行为的手段,而不是签订、履行合同的附随结果,是否签订合同已经并不能影响其骗取财物行为的完成。

因此,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无论是从骗取财物的手段上,还是从骗取财物的性质上,被告人王贺军的行为均不符合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不能认定为合同诈骗罪。

案列二

《刑事审判参考》第494号—余志华诈骗案 裁判观点:将租赁来的汽车典当不予退还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裁判要旨:

本案被告人余志华的行为不构成合同诈骗而构成诈骗罪的理由:

1、虽然被告人两次都是通过口头合同将车辆骗来后进行典当,进而非法占有典当后的钱款,受骗的真正被害方是汽车所有人而非典当公司,汽车所有人和被告人之间达成的口头协议并非基于生产经营目的,而是基于驾驶使用,所以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侵犯的并非是汽车租赁这一市场秩序,而是被告人的财产所有权。

2、被告人主观上具有直接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租车行为只是赋予了租车方对租赁汽车的使用权,并没有赋予其处分和利用该车收益的权利。而余志华在租第一辆汽车时,在明知自己没有经济能力将车赎回的情况下,冒充出租人的名义,直接将汽车予以典当。为防止案发,被告人又将租来的第二辆汽车予以典当后的典当款,用于赎回第一辆汽车。这一系列行为都充分说明,被告人主观目的都是为了将租来的汽车予以典当后,非法占有典当款。因此,其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故意。

3、被告人客观上采用了隐瞒真相、虚构事实的欺诈手段。被告人以“租车使用”的虚假名义将汽车租出后,直接将汽车予以典当;在典当时,又使用伪造材料骗取典当行的信任,从而将汽车的价值转化为现金后直接占有。可见,被告人在租车、当车时均采用了隐瞒真相、虚构事实等诈骗手段。至于其租车时使用真实姓名的原因,只是为了使其诈骗行为更具有隐蔽性,使诈骗行为顺利得逞。

案例三

《刑事审判参考》第1048号—葛玉友等诈骗案 裁判观点:在买卖过程中采取秘密的欺骗手段,致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处分财物的行为构成诈骗罪 裁判要旨:

本案被告人葛玉友的行为不构成合同诈骗而构成诈骗罪的理由:

1、合同诈骗罪在客观行为上,必须是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利用合同的签订、履行来骗取他人财物。反之,尽管行为人与对方签订了合同,但如果其获得财物并没有利用合同,而是采用其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同样,相对方陷入错误认识也并非基于合同,而是合同以外的其他欺骗因素,那么,该行为所侵害的法益仅仅是他人的财产所有权,应直接以普通诈骗罪认定。

2、本案中从犯罪预备到犯罪实施整个过程,三被告人均没有利用合同来实施诈骗的主观故意与行为。主观方面,三被告人自始至终都没有利用合同的签订与履行来骗取对方财物的故意。尽管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包括口头合同在内,但是一般来说,行为人如果想利用合同来进行诈骗,通常会与对方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以此来获取对方的信任,进而骗取对方的财物。然而,本案被告人与纺织公司并没有签订形式上更有约束力的书面合同,在交易时采取的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即钱货两清的方式,合同的签订与否在本案中并不重要。

3、从骗取财物的主要方式来看,三被告人并没有利用合同的签订、履行来实施诈骗,而是采用合同之外的其他诈骗方法,即在碎布料称重过程中,通过事先在空车上装载石块、水以增加“空车” 自重,在装载碎布料前再卸掉,使被害人对一车碎布料的真实重量产生错误认识,并基于该错误认识而交付财物的手段进行的。 因此,本案三被告人并没有利用合同来实施诈骗的故意与行为,故法院以诈骗罪对三名被告人定罪处罚。

案例四

《刑事审判参考》第875号—郭松飞合同诈骗案

裁判观点: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骗取卖家二手车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 罪

裁判要旨:

本案被告人郭松飞的行为不构成诈骗而构成合同诈骗罪的理由:

1、郭松飞与王井路、李攀之间存在合同关系。郭松飞与李攀签订二手车交易合同,虽然价款仅为750元,但双方当事人另就交易价格实际约定为52万元。结合书面协议及相关口头约定判断,郭松飞与李攀之间存在合同关系。郭松飞与王井路之间虽无书面协议,但双方亦就二手车买卖的标的、价款、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等意思表示一致,达成了内容明确的口头合同。郭松飞利用买卖合同诱骗王井路及李攀率先履行变更车辆登记、出具收条等约定义务,实施诈骗活动。

2、郭松飞的诈骗行为发生在经济活动之中。赶集网内部设立了集中的二手物品交易平台,不特定的交易主体可以自由买卖各类物品,在网络上形成了一个公开市场。王井路及李攀通过赶集网面向不特定的买家出售二手车,而郭松飞亦随机选择卖家并实施诈骗。

3、郭松飞的诈骗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利,同时破坏了市场交易秩序。赶集网的交易主体多是出售自有物品的普通公民而非职业经营者,主要凭借自身的社会经验直接交换款物。上述市场相对缺乏统一和规范的交易规则,其正常运行更加依赖交易各方的诚实守信。 因此,被告人郭松飞在赶集网上实施诈骗活动,侵犯了二手市场的交易秩序及合同诈骗罪的法益,应以合同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案例五

《刑事审判参考》第807号—张海岩等合同诈骗案

裁判观点:承运过程中承运人将承运货物暗中调包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 裁判要旨:

本案被告人张海岩的行为不构成诈骗而构成合同诈骗罪的理由:

1、合同诈骗罪的关键特征是利用签订、履行合同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只要行为人系出于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并在客观上确实利用了签订、履行合同的方式骗取他人财物,就应当认定为合同诈骗。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必须是能够体现一定的市场秩序,体现财产转移或者交易关系,为行为人带来财产利益的合同。合同不管是以口头形式还是书面形式签订,只要能够具备合同的本质特征,即属于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

2、承运合同是市场经济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合同。本案被告人事先签订合同,并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将承运的优质豆粕暗中调换为劣质豆粕,事后又按合同约定运送至约定地点,其正是利用合同实施了诈骗活动,不但侵害了他人财物的所有权,而且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行为人系出于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利用签订、履行合同实施诈骗犯罪活动,因此,应当按照合同诈骗罪定罪处罚。

案例六

《刑事审判参考》第211号—程庆合同诈骗案

裁判观点:通过欺骗手段兼并企业后恶意处分企业财产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 裁判要旨:

本案被告人程庆的行为构成合同诈骗罪的理由:

1、被告人程庆不具有履行兼并合同的能力,与对方当事人签订兼并协议,属于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的“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通常情况下,兼并合同的特点是兼并方取得被兼并方的资产后有权予以处置。但是这种处置是与兼并方实际履行兼并合同中规定的义务(如安置被兼并企业职工、组织生产、偿还被兼并企业的债务等)相对称的。本案中,从被告人程庆履行合同的能力看,其发起设立的公司均系通过伪造转帐支票进帐单、变造金融票证等虚假出资的方式设立的“空壳”公司,无任何经济实力,不具备兼并企业的条件。被告人程庆之所以能将被兼并企业的财产占为己有,不仅假借了“兼并”协议,更与其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实施的一系列虚构事实、隐瞒事实真相的手段紧密相连。被告人程庆的行为符合合同诈骗罪的客观构成要件。

2、被告人程庆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经验,判定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主要应当结合签订合同时有无履约能力、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有无采取欺骗手段、有无实际履行行为、违约后是否愿意承担责任以及未履行合同的具体原因等因素加以综合判断。本案中,被告人程庆不仅没有履行兼并合同的能力,而且并未按照兼并合同约定履行资产重组义务,而是实施对可变卖的机器设备、原材料、房产等立即变卖,对于不好变卖的财产向银行抵押贷款等恶意处分被兼并企业财产的行为,除将所得款项少量用于发放职工工资、医药费、缴纳职工养老保险金外,大部分私自转移并据为已有,后又携款潜逃外地。其行为充分证明其主观上无任何履行兼并协议规定义务的诚意。因此,程庆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被“兼并”企业财产的主观故意。

本文章由重庆智豪律师事务所进行专业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民办高校招生难点下一篇:劳资工作内容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