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中政府的作用

2022-12-24

第一篇:经济发展中政府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政府治理中的作用

作者:郎正清来源: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然而这一目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根据中国的国情,逐步持续地加强政府机构改革力度,最终构建一个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经济责任审计在这一过程中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政府治理的目标为主线,提出了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政府治理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政府治理;经济责任;审计

上个世纪70年代末,西方国家针对政府公共行政极权化和官僚主义而导致的政府公共行政效率低、高昂的社会成本等问题,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旨在推行绩效管理、强调顾客至上与服务意识、在政府管理中引进竞争与市场机制的政府改革运动,它起源于英国、美国、新西兰以及澳大利亚,后来迅速扩展到其他西方国家,这就是“新公共管理”运动。这说明政府的治理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这场运动对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形成的政府行政的惯性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消除,仍然存在种种的问题。针对我国的具体国情,1999年两办发布两个暂行规定,从此,我国正式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该制度建立以来,在加强干部监督、政府管理以及防治和治理腐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04年11月,五部委又发文将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到地厅级,这意味着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的政府治理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治理目标

“一个公司需要治理,一个国家也需要治理。公司治理的软弱,一定给投资者造成损失;国家治理的失效,就会产生腐败和混乱,就无法让所有的投资者都得到收益的机会。”李金华审计长9月在中央财经大学法律系主办的“中国财经法律论坛”上的演讲中如是说。关于国家、政府的治理,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主要的思路就是引进公司治理的框架,或者政府行政行为的企业化、市场化,集中政府管理的范围,建立一个精干高效的现代政府。笔者参考相对成熟的公司治理的框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认为目前我国政府治理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控制能力

一个规范、负责任的政府必须有能力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专横武断的政府行为与腐败现象。国家拥有进行高压统治的垄断权,这一垄断既使其获得了一种对经济活动进行有效干预的权力,也使其拥有一种随意干预的权力。这样一种权力与只有政府才能掌握而公众无法获得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就为公共部门的官员或其亲朋好友通过牺牲公

共利益来获取自己的私利提供了良机,寻租和腐败的机会就会层出不穷。因此,所有国家都应该建立和完善一种机制,根据这种机制,国家机构在为公共利益服务时以及在与工商界与市民打交道时,能灵活而自觉地减少随意性干预和腐败。

2.诚信与责任

我国政府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政府信用度不高,会出现政府无法兑现其诺言、出了问题无人负责等现象,尤其是地方政府,这样的现象有时非常普遍。李金华审计长在多次讲话中反复强调“实现国家治理的途径很多,但现实的中国,明确责任,进而落实责任,是国家治理的关键所在”。人们往往倾向于追求权力的法制化,却容易忽略责任的法制化。这样一来,由于获取权力和行使权力的成本太低,又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及各部门追求权力的冲动。将责任法制化,可以增强权力行使者的责任感,让他们时刻关注权力行使的后果,改善行政行为;同时为责任的评价和考核提供前提,也就是为“问责制度”创造条件。

3.执行能力

在我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执法不公等现象在很多地方依然存在,这是一个法制社会所不能容忍的,因此能否有效地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也是一个规范、法制化政府所必备的。执行能力,应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能否按照既定的制度、规范、预算等“照章办事”,另一方面是能否最有效地执行,即保证效益性。一方面需要强化监督机制,保证制度执行的“真实”,第二个方面需要强化评价机制,保证执行的“效益”。

4.透明度

无论是公司治理还是政府治理,公开透明永远是必需的原则之一。公司治理之所以要强调透明度,是因为经营者使用的是股东的钱,理论上股东应该知道他们每一分钱的用处。在现代民主政治下,国家的权力来自于人民,要对人民负责;国家的一切财政收入同样也是来自于全国的纳税人手中。由于纳税人不能直接处理公共预算,需要委托政府官员及人大代表等代理人代为处理。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肯定会产生代理问题。因此政府行为、结果必须公开透明,让人民去评价与监督。

二、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政府治理中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是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1999年两办发布《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2004年11月,五部委又发文将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到地厅级,这为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与广阔的平台。下面笔者就以上述政府治理的目标为主线,阐述一下经济责任审计如何在促进政府治理方面发挥其作用。

1.促进加强政府自我控制能力建设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早在其内部控制准则中就提到最高审计机关应该敦促并支持政府部门建立详细的组织性内部控制制度,各审计机关还应当对内部控制制度加以

复核,以确保各项控制均能维持正常运作,并达成预期效果。没有监督、失去控制的政府必然会成为腐败的政府。滋生腐败的因素很多,但是政府未强化内部控制约束制衡机制,造成政府行为失控是关键因素。仅仅靠非经常性的外部监督,不可能建立起一个廉政的政府。我国一直强调反腐倡廉,然而问题有时却越查越多,就是因为外部监督仅仅是一种强制性的有限监督,内部控制才是一种自觉的无限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之一就是审查被审计人所在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适应性以及有效。通过对其控制程序、控制方法与手段以及会计与管理控制制度的审计,发现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意见,最终促使政府部门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政府部门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减少政府随意行为与腐败现象。

2.促进政府责任的法制化

去年我国开始正式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掀起了席卷全国的“审计风暴”,使得审计在百姓心中的地位骤然上升。风暴过后,人们更加关注审查出的问题是否得到公正的解决,“问题干部”是否得到应有的惩处。然而,审计查出问题之后,处理结果往往得不到公布,有的甚至就不了了之,这使得审计监督的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将责任法制化,就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问责是由授权产生的:人民给政府授权,政府给官员授权,官员对人民及政府负责,政府则通过官员对人民负责。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就是领导人的“经济责任”,通过审查领导人所在部门的预算执行及决算、预算外资金、专项资金、国有资产、以及内控等的审查,查清该单位的目标完成情况,分清领导人应负的主观责任,并查清其有无侵占国有资产、违反廉政规定以及其他违纪行为。许多省市已经开始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还制定了审计结果的运用办法,大大提高了审计效果。然而,将责任法制化需要各部门的相互合作方能完成,经济责任审计本身无权去做,审计所能做的就是将审计出的问题以及应该进一步追究责任的事诉诸公众,“让阳光和社会为问责导航”。

3.促进政府有效执行能力

按照两办的两个暂行规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对其所在部门、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在审计实践当中通常审查两方面的财经法纪的遵守与执行情况,一方面是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对于国家法律法规的遵循、执行情况,另一方面是领导者个人是否有违纪行为。政府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领导人的行为,规范了政府领导人的行为,自然就提高了政府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能力。作为政府部门,其最主要的经济责任就是保证其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很好地促使政府部门在预算的编制、执行方面的科学性、经济性、效益性。从而进一步促进政府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与遵循性方面的规范化,提高政府全面的执行能力。

4.促进政府行政透明化

政府行政透明化是政府治理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一个国家民主程度的体现。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曾精辟指出“民主,是现代审计的实质,审计,是民主政治的表现;民主,是现代审计的目的,审计,是现代民主的手段。没有现代审计这一手段,就很难达到现代民主这一目的,没有现代民主这个目的,现代审计也就失去意义。” 去年实行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表明国家审计的过程和结果已经公开。经济责任审计可以通过对政府领导人的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公布于众,使得人民作为国家权力的授予者,能够看到自己的代理者是否完成了其应负有的经

济责任,使得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能够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通过审计结果的透明化,可以促使政府行政的透明化,最终构建一个透明、规范、高效的政府。

5.促进政府部门廉洁高效

反腐败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各个国家都在研究反腐败的对策,而且国际间的合作也在加强。我国也于2003年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上签了字,该公约共有100多个国家签署。这一举动表明了我国政府惩治腐败的决心,也改善了政府治理的环境。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就是查清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包括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其中直接责任就是指被审计领导干部本身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的问题。其实我国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防治和治理腐败,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而领导干部作为政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其个人的管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政府管理的水平与效果,政府的一切行为均可以归责于“人”———即政府部门的领导人。因此,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领导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查,可以提高政府领导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进而加快廉政高效政府的建成。

三、应补充的几个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促进政府治理的相对优势

人们也许会问,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政府治理方面与别的审计相比有什么优势呢?经济责任审计于其他审计的主要区别在于,经济责任审计与评价的对象是“人”,即领导干部,其他审计的对象是单位、部门等。经济责任审计虽然不是直接对政府部门的审计,但是,它的实质是由人及事,通过对领导人的审计,反映出领导人所在部门在管理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种种问题,从而起到促进该部门强化管理的目的。同时,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的这一区别也是其优势的体现。因为一个部门的一切行为均是人的行为,其中领导人的影响是最大的,对重要领导人的审计的意义远远大于对部门的常规审计。再加上从今年起,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已经上升到地、厅级,其审计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这些优势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政府改革与治理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面临的困难

对于目前的我国来说,经济责任审计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与困惑,主要问题是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完全建立,没有完善、统一的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审计的效果往往会因为缺乏标准而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尚未正式制定,虽然已有很多地方开始进行试验,但是,这毕竟是地方的自发行为。如果能够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公告制度,并且与各部门进行配合,制定出一套经籍责任年审计结果的运用机制,相信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政府治理方面的作用将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良好的政府不是奢侈品,它是发展所必需的。我国的政府体制改革正处在关键的阶段,应进一步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力度,促使政府行为的规范、高效,使我国政府在“十一五”这一新的发展阶段有效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凤鸣,时现.经济责任审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编写组.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政府[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3]李鹏.新公共管理及应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李凤鸣.内部控制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张立民,张阳.国家审计的定位与中国政治民主建设[J].中山大学学报,2004,(3).

作者:郎正清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第二篇:论彩票行业在政府经济中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

考核内容与形式: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联系实际撰写一篇1500字左右的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考核要求:

1、 选择一个比较熟悉的问题。

2、 综合运用教材相关章节的理论。

3、 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可以查阅有关文献,咨询专家,也可以到网上搜索资料,但必须注明资料来源。凡资料详实、来源清楚的至少可以得及格分;凡资料不实,来源不清的为不及格。

4、 必须使用Word修改功能,以保留原始修改记录。抄袭者成绩为不及格。

关键词:福利彩票

政府经济

非税收入

论彩票行业在政府经济中的地位及发挥的作用

政府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广义的政府收入是指各级政府所支配的全部资金,其范围包括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狭义的政府收入仅指国家预算内收入。政府收入的主要内容有税收、公共收费、国有资产收益、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在世界各国,取得政府收入的主要形式都是税收;而彩票收入,则是一种以发行彩票的方式筹集社会公益事业发展资金的非税收入。——温来成 09年7月第一版《政府经济学》

彩票是国家为支持社会公益事业而特许专门机构垄断发行,供人们自愿选择和购买,并事前公布规则,取得中奖权利的有价凭证。——《彩票发行与销售管理暂行规定》 2002年3月1日国务院监管部门制定、财政部颁发。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最开始发行彩票的几年中,我国彩票市场一度陷入混乱状态。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当时不可能走出计划经济的框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各级都把彩票的发行销售工作当作政府行为,依靠行政手段和政府推力,由政府和民政部门下达发行销售任务,向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摊派购买任务。我国的彩票业正式发展起步于1987年,按照1998年制定颁布的《中国福利彩票发行与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彩票销售总额由奖金,发行成本费和社会福利资金三部分组成,其中和奖金比例不得低于50%,发行成本费用的比例不得高于20%,社会福利资金的比例不得低于30%。从2001年起,国家进一步更新彩票的发行方式,扩大彩票的发行规模,并对彩票公益金的分配比例进行了调整。截至2007年,我国彩票业销售额已达到1016多亿元。

作为一种遵循“概率论”的国家博彩形式,彩票发行可以确保政府处于稳赚不赔的地位。对于消费者而言,彩票是一种用特殊的娱乐方式,在侥幸心理的作用下对潜在收益水平的预期总是会大于“理性”水平,人们总是期望用最少的成本获取最高的利益。这种对额外收入的预期和憧憬,会自然而然给消费者带来愉悦的心理。如法国,则形象地把彩票比喻为:政府发行彩票是向公众推销机会和希望,公众购买则是微笑纳税。 从社会和经济效应的角度来说,彩票的发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发行彩票为政府提供了一种选择性筹资手段,能使政府在必要时有效地筹集广大居民手中的“闲散社会资金”,用于发展中国社会福利事业。这部分募集到的资金可以用于解决残疾人以及孤老弱者的生活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彩票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彩票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 其次,彩票的发行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在促进博彩业发展的同时,也间接带动了旅游业,餐饮业,印刷业和广告业的发展和壮大,增加了闲散人员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国家的税收收入。

在我国,彩票发行分别由隶属于民政部的中国福利彩票发行中心和隶属于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承担,按省级行政区域组织实施。国家发行彩票的目的是筹集社会公众资金,资助福利、体育等社会公众事业发展。如2007年通过发行福利彩票筹得的217亿元公益金中,50%上缴国家财政,主要用于补充社会保障基金的不足;其余50%地方留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全部用于“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政府经济学》

随着彩票业在国内的发展,很多由此引发的负面效应也接踵而来。如地下赌场,非法集资等等,近年来层出不穷。作为彩票业的主体发行者,政府完全有必要进行监督和查处,通过统一法规制度,明确管理机构,提高彩票资金使用率,加强社会监督——《发展中国彩票经济的市场分析及启示》等多种途径进行规范管理。只有规范对彩票市场的管理,“彩票经济”才可能健康发展,真正发挥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积极效应。

第三篇: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统筹和主导作用

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 统筹和主导作用

江西新余市职业教育中心 徐金林

内容摘要:本文从五个方面来谈如何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中 的统筹和主导作用,一是大力宣传,改变人们重学历、轻能力的思想 观念,摆正职业教育的位置,并积极引导有志青年投身农职院校,促 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发展;二是宏观调控,统筹布局,通过整合,提 高教育资源利用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强化管理,认真执法, 严格执行劳动预备和就业准入制度;四是扩大职校自主权,让职业学 校全方位面向市场自主办学;五是积极扶持,支持和鼓励其他社会力 量办学,并规范管理,制定办学条件评估和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建立 督导评估制度。 关键词:职业教育 政府 统筹主导 字 数:3530 字 我国的职业技术

一、大力宣传,正确引导,转变人们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显著成就之一是绝大部分城乡居民小康生活 的实现,使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物质承受能力已明显增强,许多家长

不希望也不需要子女过早就业,只希望多读一些书。家长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心切,加之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企业招工盲目要求高学 历等原因,使近两年社会上涌动一股“高考热”“普高热” 、 。社会对高 学历的追求,必然导致众多初中毕业生选

择就读普通高中,而就读职 业学校,就成了一种无奈之举 。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 “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 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它受过良好职业 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 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 ”职业技术教育,就是肩负 着培养上述这支劳动大军,提高全民族劳动者素质的重任。江总书记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讲: “21 世纪,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 密集型产业也仍需要发展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这是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 求。 ”曾经有过报道:大学毕业生扫马路,并对此大加赞赏。尽管改革 开放使我国的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 的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产业政策是加强第一产业(农业) ,提高第二 产业(工业) ,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 。目前的年青人在择业方面纷 纷涌向第三产业,表现出择业观念的超前性。择业观念的超前,过热 的学历追求以及一些舆论的负导向,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现实发生了 严重的错位。政府在这个方面就应该大力宣传,正确引导,把人们不 正确的思想观念转变过来,人人上大学目前是不可能的,这不符合我 国初级阶段的实际,大学生扫马路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职业技术教育是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府应把它摆到应有的重要位置,端正人们对职 业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协调处理好职业技术教育、基础教育与高等 教育的关系,让不能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很自然而不是无奈地就读 职业学校。 同时,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基础性产业。目前,一些地区农 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的比例很高,很多农民缺乏技术技能,因此要 积极引导青年选择农职院校,来增强农技人员的力量,扩大农村劳动 力培训规模,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农民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 的质量和竞争力,促进农村和农业更快地发展。

二、宏观调控,统筹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宏观调控,统筹布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职业教育体制,造成条块分割、职能交叉、

模式单

一、统筹乏力,使得一些地方职校数量多,规模小,专业设置 重复,办学没有特色,办学效率低下。目前,职业教育自身主动按照 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进行结构调整的新机制还没真正建

建立起来,造成 了一方面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而另一方面又出现教育资源巨大浪费。 要尽快改变这种现状, 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责任。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地(市)人民政府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 产业结构的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市场调节作用,统 筹规划,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就业需求预测和教育发展情况,制 定当地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统筹政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 制定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防止政出多门,为职业教育的 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统筹办学,在政府举办职业教育的同时, 组织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举办职业教育,科学确定职业教育与 其他教育的宏观结构,引导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资源,打破部门 和职业学校类型的界限,整合和有效利用现有各种职业教育资源,合 理规划辖区内职业学校布局,努力提高力学效益。要加快职业教育布 局结构调整步伐,通过撤并、调整、强强联合、置换资产,重组盘活 现有资源,组建规模大、标准高、有特色的职业学校,提高教育资源 利用率,通过扩大学校规模,加强骨干专业建设,改变小而全、小而 散的作坊式办学,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强化管理,加强监督,严格执行劳动预备和就业准入制度。

三、强化管理,加强监督,严格执行劳动预备和就业准入制度。 早在 1996 年颁发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中就明确提出: “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 ” 随后又推出职业资格认定和就业准入制度,要求“先培训,后就业” , “持证上岗” 。这些政策的制定,确实有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但在许 多地方和部门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 持证与没有证的人同样能上岗, 极大地挫伤了受训者的积极性,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劳动者素质 的提高。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前的准备教育,在上岗前接受该岗位要求的技 术和技能培训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劳动部门应该严格执法,强化 管理,加强监察力度,规范用工单位的用工行为,严格实行就业准入, 持证上岗,以消除安全隐患,提高生产效益,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扩大职校的自主权。

四、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扩大职校的自主权。 现在职业教育依然没能走出政府的“襁褓” ,学校建设要政府同意 和资金支持,专业设置要上级批,招生只能与基础教育一样一年一次, 最多一年招二次,学校没有人事权,教师不能自由流动等等,这些做

法,制约了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变

。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部 门一定要解放思想,大胆放权,依法保障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招生 规模确定、学籍管理、教师聘用及经费使用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 让职业学校全方位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真正按市场经济机制去运作, 使学校真正独立行使人、财、物的经营管理权。 积极扶持,规范管理,

五、 积极扶持,规范管理,打破职业教育政府一统天下的办学模 式。 当前,职业教育几乎都是由政府举办。在我国这样一个穷国里办 大教育,仅仅依靠政府有限的教学投入来办职业教育,提高全民劳动 者素质,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制订优惠政策,充 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扶持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个人和其 他社会力量办学,打破职业教育政府一统天下的办学模式。为了保证 社会力量办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办学条件评估和 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建立督导评估制度,规范管理,对办学质量 和效益进行全面监控。政府要引导职业教育从过去注重数量发展逐步 转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努力办出特色;引导职业教育改变办 学模式,从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教学、生产、经营服 务相结合, 走产教结合的路子。 总之,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困惑,相信是暂时的, 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只要各 级政府职能部门,强化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其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和 统筹作用,职业学校不断深化改革,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开拓创新, 就能初步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比翼齐飞,共 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中乡镇政府的作用分析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对新时期城乡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部署,而乡镇政府是我国政权序列中处于最基层的政权机关,如何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乡镇政府的作用,真正把新农村建设落到实处,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目标,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造福农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论述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影响要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建议,以期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 新农村;乡镇政府;干部作风

一、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概念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乡镇政府作用的必要性

(一)发挥乡镇政府作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新农村的条件,乡镇政府如何在新环境下正确发挥职能,迎接机遇和挑战至关重要。

1、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也较粗放。加快建设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既是现代农业建设题中之义,也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而乡镇政府是所有惠农支农政策的最终执行者。

2、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乡镇政府行为是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乡村,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能够像市民一样拥有洁净方便的自来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

(二)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在“催粮催款”的日子里,乡镇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丢了不少应该履行的责任。乡镇政府不务“政”业,是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 根据职能转变的新要求,提高乡镇干部的工作水平。乡镇政府职能从行政压力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迫使乡镇干部自觉提高服务本领。从乡镇干部现有的知识能力结构看,亟待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市场经济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职能转变之关键在服务,搞好公共服务,乡镇干部必须走亲民之路,不在农民面前摆架子,根据群众的需求,及时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将政府的注意力和乡镇资源更多地投向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乡镇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乡镇政府的权力结构

1、乡镇人大职能未充分发挥 在乡镇政权结构中,乡镇人大在实际中处于乡镇的权力边缘地位。目前在不少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中,往往将乡镇人大当作“可有可无”的,认为有了它还增加了协调的难度和麻烦;有人认为农村基层工作都是硬任务,乡镇人大工作没有硬指标,主张虚化人大;在实际中,乡镇人大的一些职权很难落实。从乡镇人大的上述职权及其性质以及乡镇民主建设的要求来看,乡镇人大的主要职能应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对乡镇社区重大事项进行民主决策,对乡镇政府的行政行为进行民主监督。亦可简单地称之为乡镇人大的“人事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由于乡镇人大“人事权”和“决策权”旁落,乡镇人大既不能、又不敢、也不愿行使“监督权”。乡镇人大会议每年至多不过召开两次,每次都是“一天会议两顿饭,听完报告把会散”。因此,乡镇人大主席不敢也不愿行使监督权。而且,在乡镇实际工作中,乡镇党委、乡镇政府和乡镇人大几乎不“分家”,例如征税收费、计划生育,都是集中在一起突击“行动”,即使不合法行政也有乡镇人大主席的份儿,更是无从监督。

2、权力过于集中

在实际中,乡镇党委的书记、副书记以及其它党委委员基本上是由上级党委指派、任命的。即使是在乡镇党委换届选举中,乡镇党委的候选人也主要是上级党委考察、遴选的,几乎没有由党员或党员代表直接提名的。在现实中,选举人至多只能享有选举或者不选举某人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在乡镇权力结构中,乡镇党委的权力最高,而乡镇党委的权力又集中于乡镇党委书记等极少数人手中,形成一种金字塔型权力结构格局。之所以会这样,与党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没有得到切实执行、贯彻不无关系。

(二)乡镇干部的作风

乡村干部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干部,是党和国家联系农村、农民的纽带。乡村干部不但是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宣传者、执行者,而且还是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干部的主要工作从催粮派款转向了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上。然而,有的乡镇干部由于思想比较保守,难以打开工作局面,成效不高。再加之村干部报酬比较低(一个村干部的报酬只是一个普通公务员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工作任务繁重等原因,致使少部分乡村干部在作风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1、乡镇干部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1)群众观念淡化。少数乡村干部不能沉下去,住下来,扎扎实实为群办一些实事、好事,或逐鹿于城市房车之争,“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为群众所需,解群众所难”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相对淡化。不能真正站在群众角度考虑问题,相反,有的人遇到问题缺乏理性和耐性,易情绪化,很容易站在群众的对立面,把矛盾激化,增加工作的难度。 (2)大局观念不强。部分干部一是言不由衷,精力不放在工作上、事业上,而是搬弄是非,说别人的是非三天三夜讲不完,谈到自己的不足却一丝一毫找不着;二是不安心基层工作,有的害怕在乡镇工作,乡镇工作苦、累,工作竞争激烈,就一心找关系调城里,有的厌倦乡镇工作,对待工作马马虎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三是有的认为才高八斗,在乡镇工作施展不了自己的才华,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小事不愿干,整天忙调干。

2、乡镇干部在工作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村工作相对较为艰苦,工作环境和条件差,工作任务繁重,服务对象多、范围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对乡镇工作的生动写照。有一些干部经不起考验,思想松动,行动松懈,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主要有以下表现:

(1)学习意识不强。平时读书看报看新闻较少,集中学习浮于形式;遇有问题不能很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对方针政策理解掌握地不够深刻透彻。 (2)责任意识欠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想在部分人中存在,遇有重大事项“退避三舍”,主动请缨少,回避责任多。工作时互相推诿、萎靡不振、挑肥拣瘦、牢骚满腹,而提要求时却振振有辞,理直气壮。部分干部工作目标不明,要求不严。首先是“散”,不能遵守作息时间,对规章制度视而不见;其次是“懒”,工作缺乏主动性,工作热情不高,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再次是“怕”,在工作中畏难情绪较浓,难以处理的问题上交了之或一躲了之,有的生来一张好嘴,平时夸夸其谈,在接受工作任务时却找各种理由推诿,深怕做不好丢了面子,对自己没有信心,失去了往日的威风。 (3)工作作风不实,缺乏创新意识。工作作风浮夸,工作起来“蜻蜓点水”,不深入基层、不深入实际、不深入群众;办事拖沓,效率低下,养成“九点开会十点到十一点作报告”的习惯。上级安排的任务很难保质保量完成,群众的利益得不到及时实现和维护。创新意识不强,仅仅满足于把任务完成,工作没招数、无突破,片面强调保安求稳,难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乡镇干部在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倾向性问题

生活作风无小事。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不仅关系到领导干部个人的形象,更关系到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一些腐败变质的领导干部,大多都是从生活作风上不检点、情趣低下、作风轻浮、操守不正、品行不端、生活奢靡、道德滑坡开始的。早上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桌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生活作风一旦出现问题,权力就会迅速异化为获得金钱、美色的工具,从而跌入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的深渊。

(1)人生价值功利化倾向。现实当中,有些领导干部由于受各种腐朽思想的影响,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发生了变化,人生观扭曲,价值观错位。在生活作风上,由于心理失衡,个人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过于看重金钱名利,把权力和地位视为牟取私利的工具,哪里有好处就把权力伸向哪里,哪里能赚钱就把权力投向哪里。挖空心思找门子、跑调动、闹提拔,一门心思想升官;有的人生追求严重畸变,凡事讲“回报”,工作为权,办事讲钱,一门心思想发财;淡忘了党的艰苦奋斗传统,办事讲排场、比阔气,急功近利,搞一些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做表面文章。凡此种种,都是作风不正的表现,败坏了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严重损坏了党的形象。

(2)生活方式享乐化倾向。新形势下受物欲横流的侵蚀,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各种诱惑几乎无处不在。一些意志薄弱者往往守不住清廉,耐不住寂寞,抗不住花红柳绿的诱惑,逐渐滋长了奢侈享乐、骄奢淫逸、纵欲无度之风,盲目追求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流连于软玉温香之间;有的认为吃点、喝点、拿点等“小节”问题,无伤大雅,以至嘴巴吃软了、立场吃歪了、原则吃丢了、形象吃丑了也全然不顾,结果一步步走向贪图享受、腐化堕落的道路,在私欲膨胀中坠入腐败的深渊;还有的作风漂浮,经不住金钱、美色的诱惑,在推杯换盏、灯红酒绿中醉生梦死、纵欲成性,堕落成腐败分子,既毁了自己的前程,也败坏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

(3)人际关系庸俗化倾向。个别干部在人际交往中,不考虑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一味追求实用主义。交往应有度,应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择善而交,择贤而交,不交无德之友,不交无义之友,不交无耻之友。然而,有些人交友目的不纯,认“大款”做朋友,眼馋的是人家的“钱袋子”;有的和“老板”称兄道弟,琢磨的是给自己找后路;有的把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小人当亲信,沉醉在胡吹乱捧之中;这种不讲原则的“团结”,催生庸俗的关系,诱发不正之风。

四、发挥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对策研究

(一)推进乡镇政府在权利结构和政府职能方面的转变

1、提升乡镇人大的地位、充分发挥其作用。使乡镇人大切实履行各项职能,关键是落实乡镇人大的“人事权”、“决策权”和“监督权”。除了由乡镇人大选举乡镇政府领导成员以外,还必须逐步增加或扩大乡镇人大对乡镇政府部门领导的任免权。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进行乡镇长的直接选举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推广。副乡镇长和乡镇政府部门领导人选改由乡镇长向乡镇人大提名,并由乡镇人大选举产生或讨论决定;有关乡镇社区的重大事项,必须由乡镇人大民主决策方可付诸施行。乡镇人大只有真正享有人事任免权、重大事项决策权,才敢于对乡镇行政依法进行监督。

2、改善乡镇党委的领导。“为了真正把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成为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且能够有效地领导和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事务的有活力、有权威、高效能的一级政权,乡党委要保证乡镇政府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职权,支持乡长大胆地开展工作;县级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要按照党政分工的正常工作渠道领导基层工作,凡属于乡政府的工作,就不要布置给乡党委;乡政府管理经济,主要是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为发展商品生产服务;乡政府要支持乡经济组织行使其自主权,不能包揽或代替经济组织的具体经营活动,更不能把经济组织变成行政管理机构;县级许多部门设在乡镇的分支机构要简政放权,健全和完善乡政府的职能”所以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充分发扬党内和党外民主。

(二)改进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干部作风

1、改进乡村干部思想作风。

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乡村干部思想作风问题尤为重要。

一、积极引导乡村干部民主、科学、依法做决策、抓工作、解难事,执行各项制度;

二、认真执行目标责任制,通过考评、任免、奖惩、树立典型等具有导向效应的措施从组织管理、作用监督等方面促进乡村干部思想作风的转变;

三、努力为乡村干部提供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平台,褒奖贡献突出的干部,支持一身正气的干部,鼓励老实干事的干部,鞭策那些等待、观望的干部,教育那些无所事事的干部,约束那些投机钻营的干部,惩处那些贪污腐败的干部,真正促使他们人人某发展,人人干实事。

2、改进乡村干部工作作风。

(1)完善招录制度,逐步优化乡镇干部结构。规范和健全乡镇干部招录制度,严格乡镇干部录用条件,通过招考选拔方式,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引进优秀人才充实乡镇干部队伍。同时鼓励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基层就业,为其发挥作用搭建平台,使得他们在服务“三农”的同时,也能在乡镇干部队伍中产生“鲇鱼效应”,无形中给其他乡镇干部增加压力,使其向好的看齐,不断提高自己。

(2)倡导权责一致,提高八小时工作效率。坚持“充分授权、权责一致”这一基本原则,在进一步做好授权到位、机构到位、服务到位并合理设置机构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权责统一,规范运作,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滥用要追究。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包村制度。明确分工,各负其责,防止干部之间互相推诿扯皮。

(3)健全日常管理制度。

一、严格考勤和请假制度,克服乡镇干部工作散漫、消极问题。乡镇干部包村实行竞争上岗,且要与所包村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充分尊重村干部的意见,以此增强乡镇干部队伍的活力、竞争力和战斗力;

二、根据职位职责要求,实行目标任务明细化考核办法。考核时要充分体现民意,表现好不好,能力强不强,业绩实不实,群众最有发言权,要发挥群众的评价监督作用。

三、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以后工资增减、评先选优、岗位调整、推荐提拔的重要依。严明纪律,严格责任追究,遇有责任事件,要一追到底,对责任人员绝不姑息,使得乡镇干部工作时葆有紧迫感和责任感。

3、加强领导干部生活作风建设

在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必须按照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深入贯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正确把握新时期领导干部生活作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狠抓作风转变,狠抓工作改进,狠抓责任落实,狠抓对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

(1)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抓好领导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最根本的就是强化教育和监督,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格,不断增强自身“免疫力”,守住心灵的一片净土,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2)坚持不懈地进行廉洁教育。时时用《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这面镜子照照自己,认真检点剖析自己,看看“五官”是否端正,手脚是,言行是否一致,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心灵上的纯洁,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升华道德境界,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自觉抵制各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侵蚀,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管住活动圈,过好“亲情关”。

(3)坚持不懈地强化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管理。积极探索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监督的有效方式,不断完善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监督管理机制。一要强化组织监督。把领导干部八小时之外的活动情况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二要发动群众监督。建立领导干部社区监督机制,聘请社区监督员,设立社区监督举报箱,鼓励、支持和保护群众参与监督。三是健全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使领导干部始终都“显露”在阳光之下,置于党组织和群众的视线之内。四是把生活作风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把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严把选人用人关口,切实做到让那些生活作风不检点的人靠边站;让作风正派、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为民造福。切实做到奖罚分明,激浊扬清。

(三)加强乡镇政府自身建设

转变乡镇职能,改进乡镇干部作风,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必须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上去推进,务必把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合理流动、教育管理作为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加快农村发展的治本之策。

1、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乡镇政府职能问题,要从农村工作的现实状况出发,从农民群众的愿望出发,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出发。重点强化三个方面的职能:一是乡镇政府应转变职能方向,认真解决职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环境,包括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和权益,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快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发展。三是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加强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开展农村扶贫和社会救助,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1)经济发展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为本地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负责种植业新技术、林业科学技术、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的试验、示范、培育、推广,以及人员培训、技术检测、维护修理等社会化服务工作;

三、负责农村水利技术开发、示范、推广、培训;

四、负责指导乡、村规划与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及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3)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责。 主要负责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法规的宣传;承担育龄妇女避孕、节育、保健和优生技术服务;对村、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

(4)财政所的主要职责。主要负责编制乡镇中长期财政收支计划和财政预算,编审财政决算;指导、监督会计业务工作;负责“乡财县管”和“村财乡理”工作;依法征管耕地占用税、契税和非税收入;合理安排支出;参与宏观经济管理,做好社会财力综合平衡和调控工作;管理和监督各项预算内外资金和其他财政性资金;监管国有资产。

(5)民政与人社的主要职责。主要负责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工作;贯彻落实救灾救济、农村五保供养、抚恤优待、拥军优属等工作;推行殡葬改革;开展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业务;负责下岗失业人员的认定和管理工作;搞好社区服务。

2、优化日常工作环境。关心重视选拔优秀的乡镇干部到领导岗位。把乡镇干部住房政策、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福利待遇落到实处。妥善处理压担子、给任务与教方法的关系,对工作不力的要批评教育,对工作遇到的困难,要主动帮助解决。

3、创新工作机制。

一、对照要求、自查自纠。认真对有关干部管理文件要求,认真查找干部存在的作风懒散、拖拉、干部“走读”、“走村”等问题及所产生的原因,开展自查自纠。

二、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干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干部住宿考核制度、轮流值班制度、工作去向告示制度,制定奖惩激励措施,把干部住勤情况与干部的经济报酬挂钩,认真抓好落实。

三、加强督导、严明纪律。通过明查暗访的形式对乡镇干部的驻乡住夜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对检查结果,及时通报,采取通报、诫勉谈话、公开曝光等形式,表扬好的,批评差的。要坚持正面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舆论工具大力宣传、表彰和推广先进典型,努力为乡镇干部作风转变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舆论氛围。 乡镇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如何扮演角色、如何找准位置至关重要,必须加强乡镇政府自身建设,优化乡镇权利结构,从根本上改变干部作风,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破浪前行! 参考文献:

[1] 温总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R]《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2012-3-10 [2] 曹现强.行政职能和行政组织[M]《行政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01-01 [3] 刘延江.新农村建设与基层政府[N]《人民日报》,2012-11-02

[4] 刘彦随.农村城镇化研究[M]《中国新农村建设创新理念与模式研究进展》2008 [5] 韩超.乡镇机构改革的动力机制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 [6] 徐建牛.镇政府行为的制度激励论[M]《基层政府行为演进的制度逻辑》

2012-06-12 [7]无名. 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近10年的回顾与前瞻 [N] 人民日报,2012-09-10 [8] 白益华,宋志强.进一步完善乡镇政府职能改革体条块分割行政管理[M]《政治学研究》1986年第06期

; [9] 聂月岩.对政权组织形式的探索[M]《当代中国政治制度》2010-07-01. 致谢

感谢论文指导老师张尹莉老师,在论文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感谢他在我一次次出现错误时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时时的帮助我从疑惑中走出来。

在此,我衷心的感谢杨剑老师,感谢您给我的帮助与指导,谢谢您!

还有我的同学、朋友从我写论文开始至今他们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关怀,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我的启蒙老师,谢谢你们! 最后,再次对关心、帮助我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导师评语:

成绩:

导师签名:

年月日

答辩组评语:

成绩:组长签名: 年月日

第五篇:论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产生、建立、发展和完善起来。在这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政府无疑起到了最为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生产、保障社会安定、促进改革开放、实现共同富裕。随着社会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建立、完善或改革社会保障的研究就成为重要的课题。面对新的历史时期与社会现状,政府在社会保障中应该承担何种责任、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和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商榷的重大问题。

一、 对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的探讨

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即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它指的是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失去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障碍时,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通常国家依据法律制定相关的制度和规定以保证其社会保障政策的实施。中国的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构成。它的根本宗旨是使个人和家庭相信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会尽可能不因任何社会和经济上的不测事件受很大影响。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在个人和家庭遇到难于独自承担的风险时提供的社会互济,这种社会互济是建立在个人责任的基础上,即国家在个人遇到较大风险时只能负起有限的责任。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既要吸取国际经验,又不能照搬外国的模式,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中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设计了基本框架。《决定》指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二、我国社会保障的历史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大力发展生产、恢复国民经济建设、治理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同时,开始了新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从50年代初建立和发展的,其面对的主要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部分内容还涉及到城镇居民。1951年政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简称劳保条例)。条例对保险费的征集及管理和支配、保险项目及标准、保险实施范围、执行和监督都进行了明确规定。条例规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由财政支付、财政部和人事部管理。195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退休处理暂行办法》等4个文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与企业职工根据上述条例享受的大体相同。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医疗保险制度也是在50年代建立的。此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险也有相应的完善。到6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一套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增加了社会经济的有序性,使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有机体得以持续、稳定、均衡、协调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社会的有序发展和良性运行,突出表现为社会环境的和谐及政治局面的安定团结;

2、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减少贫困对公民的威胁;

3、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保障制度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社会保险工作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在“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恢复和重建。1978年《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颁布,对从事危险工作的工人退休条件有所放宽,鼓励提前退休。到80年代中期,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社会保障系统。由企业负责资金的筹集、发放和管理,属典型的受益基准制,保障水平较高,其覆盖面主要是国有企业。

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体制的变化,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1、实施范围不够广泛,不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2、层次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经济实体和人群的多层次需求;

3、资金来源单一,致使资金严重匮乏,国家财政负担过重;

4、管理体制不顺畅,法制不健全;

5、社会化程度低,影响社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8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作为国民经济改革的配套措施提上议事日程,开始进行改革。各地进行了大量的试点,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策略探讨也为新体制的设计提供了可贵的意见。1986年《国务院关于发布改革劳动制度四个规定的通知》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范围扩大到劳动合同制工人,其费用来源是企业和个人缴费,1991年全国96%的市县实行了养老保险统筹,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根据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世纪末,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公平和效率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统

一、管理体制集中统

一、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建立起适用于各类企业和个体劳动者的、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调剂使用资金的社会保险制度。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进入90年代以后把在全国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制度放在优先位置。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的决定》,1993年国务院发布了《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1994年国家体改委发布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

1991年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和1996年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都提出了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任务,规定了改革的目标和内容。通过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的改革,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20世纪末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我国政府在新时期(经济转型)应起的作用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近20年,出台的相关法规条例无数,到目前基本上构筑了一个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与生育保险、社会救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社会福利服务等为骨架的中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雏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然而,从目前的实施情况看,制度实施的效果难尽人意。其中的原因和问题很多,而政府作用的界定和认识不清,无疑构成了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瓶颈之一。面对国民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经济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的合理界定是什么?或者政府的合理参与形式是什么?这是我在此节中将要着重阐述的问题。

大致来讲,政府介入社会保障可以分为三种“理想类型”:包办、主导和不干预。政府实施全面干预,从通过税收融资到建立庞大的行政机构以充当直接管理者的角色。不干预形式是指政府没有直接出面建立起系统化、正规化的制度体系,在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政府不愿或无力承担起社会保障中的责任。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完全的不参与形式已经找不到,在不同的保障项目中政府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介入。

所谓政府主导型简单说就介于包办和不干预之间的一种方式,政府在社会保障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发展趋势上看,各国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调整的结果都是倾向于建立一种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化的保障制度,即政府不是直接承担所有的供款和管理等责任,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通过调动企业、个人、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来提供保障;不是完全放弃对社会保障的管理,而是以另一种方式来发挥政府的作用。

虽然我们还无法对主导型政府参与形式做出准确的描述,但通过考察社会保障改革中政府作用的调整过程及趋势可以看出一些基本的特征或是取向。一是坚持在社会救助中承担主体责任,主张政府救助最困难的人和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弱势群体。虽然,目前社会保障改革中有从普遍性到选择性转变的倾向,但政府不会也不可能放弃这部分责任。即使在自由化程度很高的美国也有很多的人是通过救济维持基本生活的。三是在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中注重效率的发挥。吸取政府在全权管理社会保障中出现的机构膨胀、效率低下等问题,更多地引入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代表组成的自治机构进行社会化的管理。

最后,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尽管各个国家都在向政府主导型发展,但在具体的做法上肯定不会相同,这跟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阶段、政治体制以及所选择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关,各个国家都在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社会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政府参与形式,并且根据形式发展不同而调整。因此,不宜简单地评价政府在社会U现械淖饔梅⒒游侍猓Ω媒岷暇咛迩榭龇治觥?br>总之,我国政府在社会保障中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处于过渡和不断完善之中,在此只是作一个初步的分析和探讨,至于具体的框架结构和制度设计与实施,还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探索和学术界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略论当前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

2于学军.《中国人口老化的经济学研究》.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5年

3李铁映.《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求是》,1995年;第2期

4 王红星.《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5年;第4期

5郭小聪.《论国家职能与政府职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6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辩》.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9月

7 卫兴华.《中国社会保障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8 上海市劳动局.《上海市养老保险改革的实践》.全国社会保险工作会议交流材料,1997年

上一篇:经济管理学院工作思路下一篇:计划行为理论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