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狂犬病病例的调查

2022-09-29

第一篇:1例狂犬病病例的调查

关于一狂犬病死亡病例的调查报告

2005年9月2日杨村镇杨村村横垌队发生一例狂犬病死亡,我们根据其家属叙述,作了如下调查:

患者范惠华,女,64岁,农民,于2005年3月在路上被不名主人的犬直接咬伤右小腿,伤口较浅,有少量出血,伤口未作任何处理。由于其家庭经济较困难,伤后未到医疗保健机构注射抗狂犬病毒血清和接种狂犬疫苗。2005年8月28日下午,患者自觉头痛、发冷,自以为是感冒,到村诊所看病,未见好转。8月31日患者觉得心慌、身体不舒服,遂到杨村镇卫生院看病。接诊医师经详细询问,得知有被狗咬伤史,对患者进行测验,发现患者有怕风、怕水症状,疑是狂犬病,遂不接收,要求其家属将其带回家。9月2日下午患者死亡。

综上述,患者从被咬伤到发病死亡经过了4个月时间,说明狂犬病毒在其体内潜伏了4个月,如果在伤后合理清创、消毒伤口,并接种狂犬疫苗是可以预防狂犬病发作的。但由于患者及其家属对狂犬病的预防意识差,以及家庭经济原因,没有采取预防措施,导致患者发病死亡。

杨村防保所

200

5、

9、4

第二篇:一例麻疹病例的调查处置报告

一例麻疹病例的情况调查

处理报告

xx年xx月xx日xx时左右,xx接到xx电话通知,我县麻疹监测所采的xx一例血清样品检测为麻疹IgM抗体阳性,xx要求对病例进行核实详细情况,做好可能发生疫情的处置措施,防控疫情暴发。为处置潜在爆发的疫情情况,xx一行于xx年xx月xx日xx时xx分到达xx乡进行了现场调查处置工作,现将调查处置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乡位于xx县东部,距xx均为xx公里。全乡国土面积xx平方公里。xx是我县的招商引资重点开发乡,已有多家工厂入驻。全乡辖xx个行政村,xx个村民组,去年共有xx户,xx人。所辖小学xx所,今年xx年级新入学儿童xx人。有乡卫生院一所,卫生院职工xx人。有村卫生室xx所,村医xx人。

xx村位于xx乡东部,距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距离县城里20公里,该村位于xx,旅游公路穿村而过,全村辖8个村民组,去年共有xx户xx人,其中,15岁以下儿童数xx人。有村卫生室1所,有医生1人。

xx县xx乡xx小学,位于xx乡xx村和xx村之间,xx年在校学生数167人,其中小学一年级人数26人,二年级人数22人;2011年在校学生数151人,其中学前班人数29人,一年级人数23人。

二、调查方法和资料来源

本次调查采用入校入户面对面询问、个案调查方法,了解病例及其周围环境;资料来源于xx现场调查、村卫生室、乡卫生院、xx小学等单位提供。

三、病例定义

xx年xx月xx日以来,xx乡xx村xxx组及xx小学出现发热、咳嗽、眼结膜充血、皮肤红色斑丘疹等症状的15岁以下儿童。

四、调查情况 1.病例情况

病例xx,男,8岁,xx乡xx小学二年级学生,家住xx县xx乡xx村xx组。通过询问患儿及其家属,患儿于xx年xx月xx日18时开始自感身体疲乏、食欲不振,伴有发热、打喷嚏、流涕和咳嗽等症状,在耳后及面部出现少量的红色斑丘疹。患儿遂到村卫生室进行治疗,测量体温38.5℃,卫生员使用感冒药物进行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无明显好转。xx年xx月xx日转乡卫生院就诊,乡卫生院根据病情,诊断为麻疹疑似病例,并予以隔离及用药(具体用药不详)。

2.密切接触者调查

通过走访病例家属1人及所住周边xx名儿童,以及xx小学二年级学生21名,未发现有于麻疹病例类似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3、疫情强度

xx乡xx村以及xx小学共发现1例麻疹实验室病例,罹患率为1/(xx+xx)=xx‰。

五、预防接种史

经查阅接种证和接种卡以及询问家属,该病例于xx年xx月xx日完成一剂次麻疹疫苗初种,并于xx年xx月xx日完成了一剂次麻疹疫苗复种,接种史来源可靠。

六、麻疹疫苗常规免疫服务儿童接种情况

xx村从事预防接种工作村医数1人,xx年,xx乡所有村常规免疫服务形式纳入定点接种,常规免规服务频率为1次/月。

查阅xx乡xx村xx年0-15岁儿童278人的预防接种资料。

(一)麻疹疫苗接种情况:

1、基础免疫:应种 198人,接种166人,接种率为 %。 2.加强免疫:应种275人,接种268人,接种率为 %。

(二)五苗接种率调查

调查xx村xx名(1岁和2岁各5名)2岁以内儿童五苗接种率,五苗合格接种率为80%,含麻疹成分基础免疫合格接种率为80%,含麻疹成分复种合格接种率为70%。

七、既往麻疹流行病史:

经查询近5年来xx县麻疹监测数据,xx乡无麻疹爆发流行,也未出现过麻疹散发病例。

八、流行病学调查

经询问病例家属,病例近10天无外出史,未到过疫区。主动搜索xx村10户30余人以及xx乡xx小学二年级学生21人,未发现麻疹疑似病例。

九、讨论分析

该病例初始发病以感冒卡他症状主,有发热,但出疹不明显。随着进入冬季,天气渐冷,小孩子不及时添加衣服,很容易受凉感冒。也易导致医生误诊。本次病例初步认定为以感冒症状为主的麻疹病例。

十、已落实处理措施

1.已向xx、xx卫生局及上级相关部门汇报调查处理情况。及时进行了网络直报。

2.对xx小学开展健康教育宣传课,宣传麻疹及呼吸道传染病的基本防治知识,接受宣传教育100人次,发放宣传单200余份,制作传染病防控宣传专栏1期。

3.联合学校和卫生院,对小学教室、活动场地及病例家庭周边进行清扫及消毒,消毒面积约600m2,用去84消毒液5瓶。

十一、建议及要求

1.建议学校对教室随时加强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随时与卫生院沟通联系,提高传染病的报告能力,以便确诊病例。

2.要求乡镇卫生院对辖区内儿童疑似病例进行主动搜索,加强疫情监测,发现病例及时上报县疾控中心,以便调查核实。同时,加强学校及人群聚集地的出疹性疾病的监测工作。

xx中心流病科 xx年xx月xx日

第三篇:一例疑似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调查报告

2013年04月17日 20:01######医院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上报一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接到报告后汇报领导,并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调查情况如下:

患者:###、女、77岁、家住######东路八院12栋3-302,2013年4月12日因“高血压 室早”发病由心血管科收入住院,入院起发热38度以上,无外出史、无禽类接触史,患者子女5热,陪护子女无外出史、无禽类接触史。因支气管炎合并严重肺部感染经会诊,转入红星医院重症监护室隔离治疗。

患者为####病例,根据属地化管理原则,#####疾控中心已对患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及采样工作,样品已送###疾控中心进行检测,2013年4月18日9:30###疾控中心电话报H5N

1、H1N

1、H7N9及季节性流感核酸检测结果结果为阴性,新型冠状病毒结果未报。

由于患者情况不明,是否为传染性病例暂时无法确定,为防止医护人员受到传染,本中心及时与###医务科、呼吸感染科等相关科室取得联系,要求相关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及院感控制工作。目前患者仍在重症监护室隔离治疗,各医护工作者情绪稳定沉着应对,加强了个人防护措施,积极对患者实施救治。

####疾控中心 2013年4月18日

第四篇:分析28例成人颅内感染的住院病例

【摘 要】目的分析28例成人颅内感染的住院病例的发病特点。方法 对本院收治的颅内感染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颅内感染患者中, 28例中男16 例, 女12例, 有25例来自农村地区, 占89.28%。其中结核性脑膜炎( 简称结脑) 16例( 57.14%) , 病毒性脑( 膜) 炎( 简称病脑) 9例( 34. 14%) , 化脓性脑膜炎( 简称化脑) 2例( 7.14%) ; 隐球菌脑膜炎( 简称隐脑) 共1 例( 3.57%) 。颅内感染总的病死率为10. 71%。结论 颅内感染性疾病在本地区的发病呈增长趋势, 应进一步加强防治工作, 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

【关键词】 回顾性研究; 颅内感染; 病毒性脑膜炎

颅内感染是指病毒或者细菌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中,从而造成颅内感染。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现对本院2008~ 2013年所收治的颅内感染病例的住院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资料收集 收集本院2010~ 2013年所收治的28例颅内感染住院病例资料, 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 进行分类, 分析颅内感染性疾病的疾病谱。疾病的诊断主要采用临床诊断标准。 1. 2 统计学处理 采用x检验判断构成比差异,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 1 病种构成情况 在3年间收治的28例颅内感染患者中, 结核性脑膜炎( 简称结脑) 所占比例最大, 达16例,占全部颅内感染病例的57.14%; 其次是病毒性脑膜炎( 简称病脑) , 共9例, 占全部颅内感染病例的32.14%; 化脓性脑膜炎( 简称化脑) 共2例, 占全部颅内感染病例的7.14%; 隐球菌脑膜炎( 简称隐脑) 共1例, 占全部颅内感染病例的3.57%。

2. 2 城乡分布情况 28例病例中, 有25例来自农村地区, 占89.28%; 3例来自城市, 占10.71%。各病种间城乡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7. 889, P< 0. 05) 。

2. 3性别构成情况 28例中男16 例, 女12例, 男:女= 1. 3 : 1, 各种颅内感染疾病间的性别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3. 198, P> 0. 05) 。

2.4 病死率情况 所有28例病例中, 总共死亡3例, 病死率10.71%, 其中隐脑1例, 死亡1例, 病死率50%;结脑16例, 死亡1例, 病死率6.25%; 病脑10例, 死亡1例, 病死率10%; 化脑2例, 无1 例死亡。各种颅内感染性疾病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 31. 91, P< 0. 05) 。 3 讨 论

颅内感染性疾病是一类多发病、常见病, 在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住院病例数中排在第2 位( 仅次于脑卒中) 。本文的统计结果显示, 在本地区主要的颅内感染性疾病包括结脑、病脑、化脑和隐脑, 脑寄生虫感染非常少见, 而其中以结脑所占比例最大, 其次为病脑, 这2 种颅内感染占了颅内感染性疾病的绝大多数。从发病的情况看, 近几年收治的颅内感染性疾病总体上有明显的增加, 结脑和病脑增加的趋势尤为明显, 说明颅内感染的防控形式越加严峻。从性别差异来看, 男性多于女性( 1. 3 :1) , 但各病种间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城市和农村的发病情况来看, 农村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 其中结脑、病脑和化脑主要在农村发病, 可能与农村的经济水平较低, 生活条件较差以及医疗保健相对缺乏有关。另外, 在城市的病例中, 还有部分病例来自农村的务工人员, 这部分人群的生活环境和医疗保健情况堪忧, 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22

2 2结脑是最严重常见的肺外结核病。近年来, 由于耐药结核病例的增加, 人口流动及艾滋病( AIDS) 流行等因素, 全球结核病发病率明显上升, 结脑患者也随之增多, 并且以青壮年为主。结脑的预后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能及早得到规范的治疗, 而早期明确诊断一直较为困难, 临床医师一般是结合病史、体征、影像学检查和脑脊液“三高两低”( 即压力高、白细胞数高、蛋白高、糖和氯化物低) 作出临床诊断。脑脊液涂片检查出抗酸杆菌或培养出结核杆菌是实验室诊断结脑的“金指标” , 但阳性率不高, 报道涂片阳性率为15%~30%,培养阳性率为30%~40%

[2]

。染色涂片镜检方便、经济, 但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 脑脊液结核

[2]分枝杆菌培养所需时间较长,故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有限。有报道 采用脑脊液乳酸脱氢酶(LDH ) 同工酶活性测定、溶菌酶( LZM) 活性测定、腺苷脱氨酶(ADA) 活性测定、斑点免疫金渗滤试验检测脑脊液阿拉伯糖甘露糖脂G 抗体及聚合酶链反应( PCR) 等实验室指标对结脑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但普及程度尚不是很高。相信随着各种诊断技术的推广、普及, 必能大大提高结脑的诊治水平。另外, 加强结核病的防控和疾病知识的宣教, 是减少患病或促使患者早就医、早诊断的重要途径。

病脑的发病率也比较高, 且近几年增高的趋势非常明显。在收治的9例病例中, 后3年的病例数是前3年的1 倍多,病例主要来自农村地区。引起病脑的病毒可达130 种之多, 常见的有单纯疱疹病毒1 型和2 型、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人巨细胞病毒和EB 病毒等。但目前病脑的病原学诊断尚有困难, 临床上多是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脑电图、脑CT 等情况并排除其他类型的颅内感染而作出诊断。从脑组织或脑脊液中分离病毒是诊断病脑的金标准, 但脑组织标本难以取得, 脑脊液中病毒含量低, 分离病毒的阳性率很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测定血清或脑脊液中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是目前病毒性脑炎病原诊断的最常用方法, 具有简单易行、敏感度和特异度高等优点, 是一种快速特异的早期诊断方法,但目前也只能对10 余种病毒性脑炎作出实验室诊断。故病脑病原学诊断的研究尚待加强。

化脑主要见于儿童, 成人的发病率不高, 3年间总共收治了2例,全部病例均通过脑脊液涂片或培养阳性而确诊, 在培养阳性的病例中, 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杆菌、绿脓杆菌等。11 例( 39. 29%) 病例有原发感染灶, 包括中耳炎、肺炎、面部皮肤疖肿、副鼻窦炎、齿龈炎等。所有病例无1 例死亡, 治疗效果普遍较好, 考虑除临床诊断及时外, 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是主要原因。近几年来,Ⅲ代头孢菌素静脉滴注作为首选的治疗药物 , 部分较重的病例还加用脑脊液置换合并鞘内注射抗生素治疗, 取得满意的疗效。

总之, 颅内感染性疾病在本地区的发病呈增长的趋势, 其中结脑和病脑是最为多发的类型, 而且来自农村的病例占绝大多数。故颅内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并且应该以广大的农村为防控工作的重点。颅内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依然较高, 有关各种颅内感染性疾病诊治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 1] 徐韬, 王春华. 本院1998~ 2003 年急诊脑膜炎病例统计分析[ J] . 中国卫生统计学, 2008, 25( 3) : 215-216. [ 2] 何俊瑛, 何红彦, 崔会娟, 等. 石家庄地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住院资料分析[ J] .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7, 40( 5) :671- 674. [ 3] 万洪光. 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J] . 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2( 3) : 290-291.

[3]

第五篇:陈明涛-针刀治疗典型病例2例

针刀治疗典型病例2例

陈明涛

(河南省新密市针刀医学研究所 452370)

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和壮大均有赖于坚实的理论支柱,正是针刀医学合理的理论框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理论内涵,才推动了针刀医疗实践不断的完善,才有了今天针刀医学和其繁荣局面。针刀医疗实践又进一步挖掘出人体生命活动更深层次的奥秘。笔者现将二十多年的针刀医学临床实践中治愈大量疑难病中部分成功案例,做一简要回顾,愿和大家共同分享。不妥之处敬请同道不吝赐教! 一 典型病例

1 病例一 针刀治疗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

纪爱琴,女,50岁,佛山市耐材供应公司会计。因腰及右臀、股、小腿后外侧至足趾疼痛1个月余,影响睡眠,不会仰卧睡觉,加重15天。从佛山经18个小时的颠簸于2010年3月16日早上5点到达新密就诊。

患者于1个月前的一天下午,突感右臀部隐隐作痛,当时不在意未做治疗。待2天后的早上突然疼痛加重,疼如抽筋、割肉般难受,俯卧于床上不敢动弹,继而伸不开下肢,即膝胸俯卧位才感疼痛缓解,随急诊到佛山市某院采用骶管注药治疗2次,观察3天无效,于2010年2月20日又转入佛山某二甲医院,该院经体格检查和MRI扫描显示为:L5-S1椎间盘突出,相应的神经根及硬膜囊明显受压,椎管狭窄。该院给予甘露醇脱水治疗,结合药物内服配合针灸、推拿按摩、中药熏蒸等理疗7天效果欠佳,又加用骶管滴注,神经根封闭后症状未好转。

于2010年2月26日11点转入佛山市某三甲医院。经康复科系统治疗20天仍无好转,院方会诊转入脊柱科拟开放手术治疗,术前检查和备皮、皮试等均准备就绪的情况下,家属提出拒绝手术转院寻求保守治疗。患者已疼痛持续月余没有安静睡眠,只能保持膝胸位俯卧,上不了飞机,只好专车俯卧位经18个小时的奔波,从佛山市急诊来河南新密寻求针刀治疗。

查体:从车上背入门诊,精神疲惫,身体较虚弱,膝胸位俯卧于诊查床上。检查L1-S1棘间及双侧椎板、横突压痛放射右足趾,右臀中肌、梨状肌和右阔筋膜张肌、右坐骨结节、腘绳肌均压痛(+),双髌下脂肪垫压痛试验(+),右外踝下跗骨窦压痛(+)。

佛山医院腰椎MRI扫描报告:L5-S1椎间盘向右后突出,椎管狭窄。 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双髋关节MRI扫描所示:双侧髋关节腔积液。 X线腰椎正侧位所示:生理曲度变直,侧弯。 B超:未见异常。

血化验:常规、出、凝血时间 、血沉、 血脂、血小板、SAO、RF、CRP均未见异常。心电图未见异常。

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期(椎管内外混合型即腰臀股联合型肌损伤)。

治疗:采用针刀于L4

5、L5S1各棘间并椎间孔外口松解、双椎板、右L3横突各一刀松解治疗,右臀中肌、梨状肌压痛敏感区集中分别6刀松解治疗,右坐骨结节处、右阳陵泉、足三里,悬鈡、昆仑、殷门等穴松解治疗各1刀。术毕配合手法调衡治疗,当即患者感觉疼痛明显减轻,术后能仰卧位和坐位,送入病房。给予抗感染、活血、消肿药物静脉滴注。输液开始后病人进入安静睡眠状态,

连续睡眠9个小时后才醒来,自感腰腿活动均可。静滴5天后,进行手法调理配合腰椎调曲术治疗。一周后即可在床上任意翻动身体和活动。于3月13日进行第二次针刀治疗,查患者呈现虚寒体质,全身畏寒,双膝冷困。右臀针刀术野仍有压痛。当日针刀治疗右侧臀梨肌处6刀,右阔筋膜张肌内、风市穴、右足三里、飞扬、解溪等穴松解治疗,术后加服痹通药酒,每日早晚各10毫升。3月30日第三次针刀治疗:针刀松解右腰、臀、股二头肌,右阳陵泉穴、右侧跗骨窦等处。4月16日第四次针刀治疗:针刀松解腰

3、4右椎板,右骼后上棘、右足三里、右照海等穴。住院2周后,能自行下床去卫生间。四周后完全康复出院返家休养。

2 病例分析

患者呈虚寒体质,久居南方潮湿之地域,诱发腰、臀、股、足部病变,疼痛程度重,时间长,历经数家医院治疗月余而效果欠佳,容易使家属和医者把病情考虑严重。其实,右臀部位的剧烈疼痛,系有身体素虚,复受潮湿侵袭等因素,导致局部肌肉挛缩、内压增高,张力超常,故采用针刀在疼痛明显处排刺6刀,分别进行松解、剥离、减张、减压,即刻产生解痉镇痛之效。腰椎棘间及横突、椎板均因软组织损伤为主因,所以,使用针刀松解相应部位而获效。

其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的有关穴位,均系足太阳膀胱经所循之部位软组织损伤,针刀松解后配合手法调衡复位,使其恢复正常解剖位置,骨正筋柔,经络气血畅通,所以各点疼痛均迎刃而解。术后静滴抗菌、活血、消肿针剂,以消除炎症致痛物质,促使血液循环加快。痹通药酒,善入经络,驱寒镇痛,助阳舒筋而达寒邪退而筋挛除,痛自消失,协助针刀使患者顺利康复。

该患者系椎管内外病变,只要排除骨性卡压和突出物钙化者均可采用针刀辩位治疗,仍可得到速效并可完全康复。在十多年的针刀临床实践中,已有数百例腰突症患者经CT、MRI扫描检查,报告为椎间盘突出或脱出、椎管狭窄等病变。经过认真细致的针刀辩位治疗

3、4周不等,最终均能取得症状消失,体征改善,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并已有11年无复发的病例存在。

3 病例二 颈椎间盘突出诱发顽固臂痛一例报告

患者周真,女性,77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5陆军医院离休军医,现居住郑州市二七路。右上臂内侧顽固疼痛4个月余,于2010年6月9日收治于笔者单位。

患者在2010年2月中旬,在原患帕金森氏病20年的基础上,出现左上臂内侧,阵发性刀割样痛。每天发作

三、四次,每次持续疼痛1-3个小时,疼痛时难以忍受,不停呻吟喊叫,痛不欲生。此前,3月17日曾就诊郑州某市级医院诊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2010年4月19日,在某省级医院诊断为“帕金森氏病合并高血压病”,2010年5月16日,在某部队医院,经颈椎CT扫描提示:颈椎骨质增生,生理曲度消失,C45,C56,C67椎间盘突出并变性。

查体:T:37℃,P:70次/分,R:18次/分,BP:160/9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痛苦面容,动作迟缓,精神萎靡,轮椅推入门诊。颈椎前屈(+),后伸(+),左右侧屈不能,左右旋转10º(+),项韧带压痛(+),双侧椎枕肌压痛敏感,左侧椎旁肌呈硬结状压痛(+),左胸大肌压痛(+),左肱二头肌整体僵硬如软骨样压痛敏感,左前臂屈肌普遍变硬压痛(+),左手5指屈曲畸形不易掰开,左臂活动受限呈下垂姿势,T1-T6椎旁压痛(+)。神经系统检查:肌力正常,肌张力增高,双手呈“齿轮样”静止性震颤。发作与天气无关,无头晕、耳鸣,语声低缓。双下肢活动受限,饮食尚可,睡眠时有痛醒,二便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

X线片示:颈椎生理曲度消失且变直,C4/

5、C5/

6、C6/7椎间突变窄,椎体前后沿均呈增生性骨赘形成,C

5、6左椎间孔均变形、变窄。

颈椎CT检查报告:颈椎前纵韧带钙化,颈C4/

5、C5/

6、C6/7椎间盘突出。

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出、凝血时间均正常。血沉35mm/h。 诊断:帕金森氏病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症,继发臂丛神经痛及肱二头肌损伤。 治疗计划和经过:每周二次门诊治疗,三周后改为每周一次。

2010年6月9日上午首次治疗:采用3号银针刀,在肱二头肌僵硬明显压痛节段内,分散植银针刀20枚,针尾置艾球,加热20分钟,冷却后拔针包扎。术后静滴抗生素3天。

6月12日上午2次治疗:病人家属诉,近3天来发作次数减少,发作疼痛时间已缩短。当日实施在左肱二头肌内侧至肘尖处分别置入银针刀18枚,术后拔针、包扎,返回家内输液。6月16日其老伴电话告知,近三天来,每天发作只有2次,每次不足1个小时即自动缓解。

以后每周来治疗2次,均分别于左臂前上、前外、肘下、骨间肌等各部位选择相关部位进行银针刀治疗。经3周6次的分段治疗,臂痛明显减轻,第4周开始采用针刀在颈椎后侧方、左侧方的椎旁肌进行变性筋膜的松解剥离治疗和结合手法整复,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10次时,疼痛基本消失,进入巩固治疗康复阶段,以至最终完全治愈疼痛而康复。 4 病例分析

本病例特点:1 患者左上臂发作性剧烈疼痛4个月且逐渐加重。2 颈椎病变较重(见上述影像检查)。3 左上臂及颈椎等病变部位局部挛缩、粘连、硬结较严重。4 患者年纪大且患帕金森氏病20年之久。5 曾先后求治于多家正规医疗单位。左侧上臂疼痛麻木,系由帕金森氏病长期发作性震颤、抽动至使颈臂部软组织引起慢性损伤,导致颈椎后侧方和左侧方椎旁肌形成硬结而压痛明显。

下颈段臂丛受压和无菌炎症则能引起上肢臂丛神经所循行支配的肌肉变硬、疼痛、麻木。从CT片上已明确显示颈下段3节椎间盘突出,从X线片上所见颈椎前纵韧带钙化,C4/

5、C5/

6、6/7椎体前、后沿骨质增生、椎间孔变扁、变窄。此期的病理变化已处于颈椎病变自我修复后的稳定期,即使各种中西类止痛药物和针灸、理疗也难以改变现有的病症,只有调整小关节的紊乱,恢复椎体解剖位置,才能解除病理征像。

该患者为离休军医,老伴关心,子女孝顺,故能坚持治疗,多家求医。但采用的治疗方法不对症,故病情未能得到控制,造成患者和家属、甚至医院的医生均认为此病不易治疗的错误认识,心里蒙上了一层阴影。我单位接诊后,总结教训,确认病情,分析了主要致痛原因,治疗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从解除最痛部位着手,首先采用我所发明的专科针刀机械——银针刀,对变质僵硬的肱二头肌进行散在的肌肉打孔、透热、减压、松解治疗。该方法具有消除炎症反应,松解肌肉痉挛,增加局部血供,减张减压镇痛的综合作用。

由于血液供应的改善,不仅可促进代谢产物的排泄,而且还促使局部组织无菌性炎症的消除,另一方面,局部组织还产生一种损伤效应,同时也破坏了软组织损伤已变性的肌组织,为正常骨骼肌的再生修复创造了条件,另外还可以增加口服药物在病变部位的浓度,从而提高疗效。因此,首次治疗即获明显疗效,给患者和家属增添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此后采用针刀疗法解除致痛病因,循序渐进,分步治疗,最终取得了理想的疗效。

该文通过典型病例所提供的证据及多年临床大量的针刀医疗实践证明了针刀医学理论框架是合理的,针刀医学理论指导临床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组织学研究也提供了 针刀微小切口造成的创伤能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的变化,有利于促进肌肉组织的修复。从而证明了针刀医学理论是先进的、合理的、实用的,它必将引领医学前进的步伐。“小针刀”疗法是非药物纯绿色治疗,针刀医疗和针刀医学来源于中西医又不同于中西医,是以整体健康为导向的新的医学体系,必将和正在对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注册税务师16年真题下一篇:芈月传60集剧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