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域发展论文

2022-05-11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农业区域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实施乡村振兴”等战略。中职现代农业专业如何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实行人才共育、资源互补、成果共享,助力“农业强县”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第一篇:农业区域发展论文

中央财政:支持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6.05亿元,在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等23个省份建设61个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项目。项目主要通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一定区域内利用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副资源综合开发、标準化清洁化生产等方面的建设,促进项目区农牧结合、种养循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项目建成后,预计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面积可达67万亩,区域内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2%,化肥农药减施率达到32%。

(来源:人民日报)

第二篇:中职农业专业校企融合助力“农业强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摘 要]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实施乡村振兴”等战略。中职现代农业专业如何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实行人才共育、资源互补、成果共享,助力“农业强县”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当前职业学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关 键 词] 中职;校企融合;区域经济

中职教育要主动对接地方经济,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桃源县职业中专紧跟常德市委“开放强市、产业立市”和桃源县委“奋斗新三年、挺进十强县”的战略部署,依据《2018年桃源县人民政府工作要点》,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一、加强桃源县农业产业现状调研

专业群利用2017年暑假对全县农业行业、产业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70家、家庭农场43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家、湖南“老字号”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5件,土地林地流转规模达145万亩,主导产业提质增效,“互联网+”等新型农业加快发展,成为全省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重点县、中国十大富硒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稳居全省第一。乌云界“花源里”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茶庵铺镇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围绕增效做优农业,坚持富硒引领,大力实施“硒+X”战略,构建“1+2+N”富硒功能农业发展体系,努力让品质信、品牌响亮的桃源农产品走出湖南,走向全国。

(二)农业品牌效应不强

(1)加快农业品牌建设的意识不强。(2)农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3)农产品缺乏公共品牌,品牌效益不明显。

二、桃源职业中专现代农业专业现状

目前,农科类专业在校规模6个班近300人。专业创办至今,共培养学生4700多名,他们或对口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深造,或回乡创业成为致富能手,或成为新型农民为本地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专业建设有特色、建设成果突出。2011年,现代农艺专业确定为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立项省级规划课题“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专业本土化特色课程的研

究与实践”(编号:XJK012BZXX033),后获常德市12届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2013年成功立项为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2014年成功立项国家级课题“中职现代农艺专业对接地方特色课程的开

发研究”(编号:201418Y10),现以优秀等次结题。

2015年4月14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秘书长率团来校进行《职业教育法》执法检查时,参观现代农艺专业展室后给予了高度评价。

专业师资力量强、大师引领示范。专业组共有专职教师14人,硕士2人,学士12人,其中3人为高级讲师,1人为湖南省职业名师。聘请了兼职教师10人,均是具有高级职称的行业、企业专家。已成立了1个名师工作室,尚在筹建草莓大师工作室。专业组在名师和大师的引领下,校企深度融合、加强区域经济建设的指导和服务。

三、校企对接服务地方产业

(一)加强实用型人才培养,为桃源县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1.校企深度合作,培养桃源县企业培养本地实用技术人才。校企双方互利双赢,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为本地企业提供生产岗位需求的优秀毕业生。适当探索“双元制”,力求做到学生毕业就能安心在本地对口就业。

2.加强社会培训,为桃源县企业行业提供急需的技能人才。每年加強新型职业农民等方面的培训约2000多人,如农村种养大户的栽培技术培训,又如大叶茶、烟草生产技术培训,农药经营人员、农村植保员、电子商务人员等。

(二)充分利用学校专业资源,服务和指导企业转型升级

专业群积极参与行业调研活动,为企业提供相应技术服务和指导,助力企业规模扩大、利润提升。

(1)与湖南智博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注资成立民非机构“桃源德禽文化有限公司”,共同建立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主要从事无公害四季草莓的生产研究与实践。(2)与桃源县富硒产业办公室合作,参与富硒功能农产品(如富硒茶油、茶叶、大米等产品)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参与富硒产业示范园的建设。(3)积极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积极开展茶叶、烟草、农村植保等方面人才的培训。(4)建成一个十人以上、“服务三农”的专家团队,加强富硒产业的宣传和推广。

(三)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立足项目精准扶贫

学校精选了超级稻栽培技术项目,从2015年开始,先后到桃源县龙潭镇枣儿桠村、黄伞坡村、三阳镇的茨树桠村、西安镇白洋坪村等地进行项目扶贫。该项目主要是针对山区的冷浸田、山榜田,解决粮食低产的难题。专业骨干每人联包两个贫困户,负责解决资金和技术问题。三年来,项目扶贫共提供种子1200多公斤,资金95000多元,技术指导630人天,使点村水稻平均亩产从400多斤增长到1200多斤,农民增产增收深受社会各界好评。

2018年,学校力争通过项目的开展,让2个扶贫点村的16个困难户尽早脱贫(其中,龙潭镇黄伞坡村有困难11户,牛车河乡三龙村有困难5户)。

参考文献:

[1]苏秀霞.结合区域农业发展 创新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2(16).

[2]龚辉.校企深度融合助力电子商务职业教育大发展[J].职业,2018(1).

作者:徐文选

第三篇:区域特色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摘 要: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彰显区域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优势,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立足区域特色,分析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并围绕不同的发展模式,提出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关键词:区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问题;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现代农业发展要符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生产以及经营体系是重中之重。目前,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已成为共识,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发展现代农业进行探索。蔡辉、徐树明等(2018)围绕现代农村视角,推进优化农业结构,创新基础要素在农业中的投入方法,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领作用,构建完善的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有效推进农业经济向良态发展[1]。刘洁、那日苏(2019)围绕绿色、循环、高端视角,推进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2]。栾凤舞(2019)围绕供给侧改革视角,不断扩大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数量和质量,着力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农产品竞争力提供核心竞争力[3]。目前,学者专家们围绕区域特色视角研究现代农业发展尚且较少。本文立足区域特色,结合区域发展的特色对现代农业展开研究。

一、区域特色与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区域特色体现区域“独特的优势之处”,因地制宜,立足于区域产业优势、规模优势、品牌优势、设施优势、科技优势、信息优势等条件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由区域特色决定。

第一,区域特色与规模化和产业化。区域特色决定发展现代农业的规模化水平。不同区域在进行土地流转时要注意流转形式的多样化与效率化。经营主体包括农户、合作社以及企业,鼓励他们多关注资金上的优惠政策,推动经营的规模化发展,提升现代农业发展的生產率以及土地产出率。区域特色决定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同区域,在经营规模适度前提下,立足区域优势,促进经营主体彼此之间的合作,加速区域优势农产品发展,建设“一乡一业”、打造“一村一品”等特色标志性产业。

第二,设施化与机械化。首先,区域特色决定发展现代农业的设施化覆盖程度。不同区域,根据区域发展产业的资源环境经济条件,更大范围地覆盖实施设施农业,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等方面的提升。其次,区域特色决定发展现代农业的机械化作业程度。不同区域,要想提高农业机械化作用率,必须根据区域立地条件,拓展机械化作业地区,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机合作社,促进农机大户向高质量转变。

第三,标准化与品牌化。首先,不同区域,根据现代农业发展标准,严格把控区域内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以及竞争力要求,将其贯穿到农业现代生产的每个阶段中,并保证每个阶段中的具体实施环节达标。其次,不同区域,在围绕区域优势的前提下,把握住产业所具有的绝对、特色以及地域优势,依据“企业为主、市场指导、政府扶持”方针,打造出独具自身特色的区域品牌体系,紧扣高质量和高市场率的要求,提升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

第四,科技化与信息化。首先,不同区域,根据区域立地条件,逐步开展“良地、良法、良种”工程。按照全覆盖、长持续、出效益的要求,通过农业生产技术有效转换,大幅度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其次,不同区域,根据区域为现代农业服务程度,在涉农信息资源上,创建为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的信息平台,实施信息的共享。

二、区域特色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一)区域特色与现代农业发展内容

立足区域特色,依据其优势条件和发展方向,现代农业发展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产业支撑型——规模化”现代农业。以规模和产业为主导内容的现代农业。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代表,运城市将农业作为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而且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产业优势。农业作为运城市的战略产业,区域特色优势明显。运城的沿黄、沿汾谷地及涑水河流域水土条件优越,非常适合农业区域连片进行规模生产,这为其发展产业支撑型的规模化现代农业奠定基础[4]。

2.“机械配备型——设施化”现代农业。以设施和机械为主导内容的现代农业。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代表,其大力推广温室大棚栽培技术,在政府和企业的带动下,使其具有完备且高标准的连片钢架大棚等设施,在政府农机推广的政策扶持下,福州市的设施农业也具有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装备,这为其发展机械配备型的设施化农业锻造了基础优势[5]。

3.“品牌引领型——标准化”现代农业。以标准和品牌为主导内容的现代农业。以山东省高密市为带代表,当地群众具有很强的商品意识。据2014年的不完全统计,高密市已完成137个品牌农产的“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建设32.4万亩的基地面积。在此之中,涉及到了44个无公害农产品、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6个有机食品以及88个绿色食品。当地显著的品牌效应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密不可分,高密市是山东内陆沟通的沿海的枢纽,受到了胶济铁路一百多年的影响。对于农业标准化的建设,高密市近年来付诸了许多实践,例如采用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建设载体,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和带动下,聚集社会各方面资源,促使其现代农业朝着高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这就为其发展品牌引领型的标准化农业创造了优势[6]。

4.“科技扶持型——信息化”现代农业。以科技和信息为主导内容的现代农业。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代表,该市将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其现代农业发展着力点,国家科技部2008年把福建省列为全国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试点省份,省科技厅把泉州市列为重要试点区域,这些举措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全市范围内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工作。泉州市多部门联合做出了诸多工作部署,特别是在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创新、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加强以及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的强调等方面。为能够引导和扶持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泉州市政府的这些重大举措就为其充分发展科技扶持型的信息化农业创造了坚实的政策支持和政策导向的绝对优势[7]。

(二)区域特色与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根据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内容,形成四种发展模式。

1.“产业支撑型——规模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过发展当地突出的特色产业优势,在规模化的基础上形成产业基地,再加以现代化的生产和管理理念,进而发展现代农业[8]。以山西省运城市为例,其特色产业突出,目前形成了七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和省级示范区。近年来,专业村“一村一品”建设成果显著,已达到900余个,特色农业发展体系也逐渐扩大,目前已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优势产业基地既是运城的主导产业,也是特色产业。运城市充分利用其地形特点,推进连片的规模生产,在土地规模化的基础上推进生产集约化,加以标准化管理手段,着力打造其苹果优质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畜牧水产养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四大产业基地,实现运城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大发展[4]。

2.“机械配备型——设施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抓住当地的政策支持或企业引领等条件,充分利用高新机械配备和设施农业技术来生产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反季农产品,进而获得收益,实现农业现代化。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福州市在闽侯、永泰、闽清、罗源四个区打造五个实施农业示范点。农民的示范点的选择、大棚的建造、种植技术的引导和机械的配备,分别由市级和县级农业部门领导以及相关技术人员负责,带动和促进该区发展机械设施农业。另外,福州市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发挥自身资金、技术、销售等各方面的优势,促使龙头企业与农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5],具体的设施类型(如下表所示)。在这种模式的发展下,福州市利用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竹木大棚蔬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反季农产品,满足了对高品质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的市场,以及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消费需求,设施农业技术与装备的综合利用,有利于促进生产过程资源循环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建设,同时兼具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此模式的作用下,福州市特色设施化农业也迈向了现代农业。

3.“品牌引领型——标准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是要有质量和安全的品牌保障,标准化的生产加工并且取得产品质量认证,以此提高品牌市场竞争力和良好的口碑[9]。以山东省的高密市胶河土豆品牌建设为例,高密市因地制宜,一方面,加强生产设备的标准化水平,以提高土豆质量为主,进一步提升质量层次,同时促进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依托公司,实现从生产、加工、销售的统一性。另一方面,推进土豆营销模式的创新发展,核心还是标准化生产流程,目标是要创立自己的品牌,从生产到销售的模式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6]。在这种模式的发展下,高密市胶河土豆成为一个走向市场的地理标志性产品,山东省高密市也逐步迈向了具有特色品牌的标准化现代农业行列。

4.“科技扶持型——信息化”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将农业信息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进而提升农业信息交流和知识交流的能力,令农业经济的质量得以增强,从而使得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最终实现了現代农业的良性发展。其中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代表,利用农业信息化有序推进了作物品种推广,从而使得“五大新”(新化肥、新机器、新农药、新品种、新技术)得到普及和宣传。在2012年内,在得到全国、省的一致认定的前提下,泉州市选择并推广了近几年内适合在泉州栽培的农作物新品种的数量累计为25个,有7个新品种示范点,省定的新品种核心示范片50个,有0.2778万亩示范面积,辐射带动推广农作物新品种41万亩。拥有2.562万亩示范面积和40个精选品种,在市、县两级建设农作物新品种的核心和70个高产示范点。全市主要粮油作物有82.07%以上的产品优质率,良种覆盖率有98.62%,蔬菜优质率为85%以上,并且良种覆盖率为94.17%。为了促进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泉州已经成立了一个网络系统的农业服务热“12316”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并且设计和开发了五子系统,其中包括农业应用、农业信息、农业管理、农民课堂和农业咨询等。这个应用系统还将购买农业机械的补贴、农村政务的公开、土壤分析配方和施肥、农产品安全的可追溯性结合起来[5]。在此模式的引领下,福建省泉州市逐步发展独具科技特色的现代信息化农业。

三、区域特色与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支撑型——规模化”现代农业发展

“产业支撑型——规模化”现代农业发展,虽然具有很强的产业化和规模化优势,但不足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1.科技化水平不高。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农产品加工、储存、保鲜等技术的科技化水平不高,有待进行科技加持和保障。

2.信息化水平较为落后。由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缺乏对信息体系的有力支撑,不能对农业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全面服务和指导,从而加剧了市场风险。供需信息如果不能够明确,农产品生产就会定位不清晰,从而产生波动,农产品价格也会受其影响而难以稳定。

(二)“机械配备型——设施化”现代农业发展

“机械配备型——设施化”现代农业发展,虽然具有很先进的机械化和设施化优势,但是在其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基层生产者素质较低。科研手段落后,农技推广队伍小,对设施蔬菜的科研和推广的投入不足,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低,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蔬菜采后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较少,加工工艺研究严重滞后。既有蔬菜栽培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设施栽培技术实践的人才少,其整体素质难以和先进的机械和设施以及技术相匹配,难以将此模式的效力发挥到最大[10]。

2.存在生态环境风险。塑料薄膜是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品,而这种农用的塑料薄膜如果不能够降解会对土壤和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例如,残留在农地的薄膜如果持续聚积,不仅会导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降低,耕地肥力下降,还会影响土地的生产能力。并且,农用的塑料薄膜中含有许多的化学成分,而这些成分的生物化学反应产生的毒性,会危害土壤和农作物的生长,进而对品质带来负面影响。

(三)“品牌引领型——标准化”现代农业发展

“品牌引领型——标准化”现代农业发展,虽然可以有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品牌塑造和宣传力度不够、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产品附加值不高的问题。

1.品牌产品。品牌产品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品牌注册以及保护和宣传对于品牌建设来说不可或缺。高密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工作上还存在不足之处,其对于质量安全认证没有设定一个高度统一的鉴定标准,高密的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地域特色也没有体现在其农业品牌的战略规划中。对于其品牌的宣传力度,政府以及企业都没能够倾力投入,致使其农产品销售方式单一且效率低下。比如,大牟家镇西红柿的销售就明显体现出品牌宣传不到位的问题,年产量高达7 000万斤,然而本地的品牌还没有形成,对外销售却是借用寿光的牌子,导致其利润率很低。

2.标准化生产。要解决农产品所面临的种植技术落后、品质参差不齐的一系列问题,其最关键措施是要推行标准化生产。高密市在加大力度建设标准化基地的同时,仍然无法避免基地普遍规模小且分散的问题,真正成规模的标准化生产基地不多,只有柏城土豆、惠德食用菌、密水葡萄等达到标准要求。散种植模式使农产品按单位分散到每家每户,这样生产资料既不能统一供应,执法部门也不便统一监管,直接导致农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目前,高密市农业龙头企业,很多只注重当前利益,对产品质量把控要求极低,不能深刻长远地挖掘产品的深层价值,导致农产品的产业链无法迅速延伸到各个方向。

(四)“科技扶持型——信息化”现代农业

“科技扶持型——信息化”现代农业,虽然具有效率高、见效快等特点,但是其发展需要丰厚且高质量的信息来源以及强有力的农业信息人才来“保障护航”。

1.数据内容。数据内容更新少,更新时间不及时,数据库规模小、核心信息缺乏、信息丰厚度及信息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等信息来源问题。

2.信息人员素质。由于专业的分割,交叉学科知识的相对缺乏,使得相关人才的专业知识面存在着局限,因此从业人员从整体上来讲,素质不够全面,团队的人才建设进展较为落后。

四、区域特色与现代农业发展策略

(一)“产业支撑型——规模化”现代农业发展

1.以现代技术发展科技高效农业。“产业支撑型——规模化”现代农业发展,要以现代科技为引领,坚持技术集成、技术创新与巧范应用三结合,加强与科研院所共建工程,构建技术支撑体系,实现特色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以新品种推广、新技术集成、新模式创建和新机制保障,打造“创新+应用+服务”的农业技术体系,以技术型为依托,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2.以经营市场化建立农业生产和服务体系。“产业支撑型——规模化”现代农业发展,要有效地实施农业市场体系,包括对农业生产咨询、信息服务、农资供应、农机服务、农业资本、土地流转和农产品流通等市场建设。市场体系的重点是建立农业产前的生产咨询、农资供应、农机服务的同时,打通社会资本市场进入农业生产领域的渠道,在此基础之上再充分利用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改进市场建设进而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二)“机械配备型——设施化”现代农业发展

1.加强科技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农民作为大棚蔬菜的生产主体,只有农民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素质问题。因此,要不断加大对基础的农业技术人员和生产农户的培训强度,培训方式要尽可能多样化,包括集体培训、视频讲解、实地示范以及材料宣传等方式。除此之外,要积极引导科研院校推广机构以及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对基层人员进行技术、管理以及认识能力的培训,切实提高其应用能力,提高其整体素质。

2.加强环境保护,注重持续经营。首先,在土地施肥过程中要增施有机肥进而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促进微生物的均衡发展。其次,要注重农膜的保护、保存、回收再利用,对于农膜回收再利用者要给予适当的补助,鼓励其对农膜进行保护和回收再利用,政府部门也要充分建立收购网点为农膜回收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通过双重保障措施促使农业的可持续经营。

(三)“品牌引领型——标准化”现代农业发展

1.加强品牌宣传,发挥品牌效应。加大品牌推广力度,首先,找有影响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利用其宣传资源,通过网络、手机以及电视等大众媒体进行宣传。其次,通过多方合作组织和举办展览会、旅游节、网络促销日等多样化形式,吸引更多消费人群,有效扩大品牌的知名度。最后,加大流通环节的宣传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经营者走出去与国内外超市相合作,用最优质的农产品铺市,以质取胜[11]。

2.推行“三化”战略,筑牢质量安全保障。“品”“质”是创品牌的两大法宝、两大核心、两大基础。其中,生产是重中之重,建造标准化生产的要点是生产的全面规范化,包括质量标准、市场准入标准、监督检测标准等。“三品”是建设标准化生产的主攻方向,即构筑无公害为根基、绿色为枢纽、有机为上流的农业发展链条。

(四)“科技扶持型——信息化”现代农业发展

1.改善农业信息供给现状。统筹设立农业信息资源的相关标准,扩大信息采集,共同分享。信息化优势大的领头部门,应当合理安排农业信息的采集路径,尽快制定一套规范标准的信息采集和公布制度,同时与其他部门共同构建互利共享的交流机制,更好地促进资源和数据的整理合并。做好建设期的统筹规划,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个数据库建设工程的工作进度进行监控。避免出现工作人员在建设初期工作热血沸腾,快马加鞭,但无法坚持到工程建设的中后期,以至于最后不管不顾之类应付敷衍了事的情况。此外,应针对数据库,制定相应建设工程后期营运方案以及维护的基本管理办法,以此来确保相关数据库稳健运行和数据的安全有效。

2.加强农业信息化人才建设。引导高等教育人才投身农业信息化工作,如农学大类、计算机科学、GIS 等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及大学生村官群体。基于他们在自身专业领域的功底,配合高等院校毕业生所具有的较强的学习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更快地胜任农业信息化相关工作。在农业信息人员方面,要格外重视岗前培训并努力加强其后续教育。通过升级改善管理机制及优化人才培养环境,不仅可以留住更多的农业信息专业人才,还有利于其才能的发挥[12]。

参考文献:

[1] 蔡輝,徐树明,杨红兰,朱希明,缪红梅,徐晓东.定南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江西农业,2018,(8):62-63.

[2] 刘洁,那日苏.河北省阜平县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9,(2):44-46.

[3] 栾凤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的思考[J].吉林农业,2019,(19):23-24.

[4] 王捷.运城市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农业大学,2015.

[5] 陈忠霖.福州市设施农业发展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2.

[6] 孟翔.高密市品牌农业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14.

[7] 张隆平.泉州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8] 陈鹏飞.宁德市柘荣县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6.

[9] 姚媛.标准化,品牌农业之基[J].农家顾问,2015,(17):4-6.

[10] 刘荣章,吕姗,李建华,郑百龙,翁伯琦.特色农业视角下福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5):544-547.

[11] 魏凯.品牌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16.

[12] 马华伟.寿光市信息农业发展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责任编辑 文 娇]

作者:王文磊 李茜

上一篇:中国绘画鉴赏论文下一篇:内部控制毕业论文